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范文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

第1篇: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多元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赏识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即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启发、改进、创造的功能,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关注成功体验的开放性评价体系。

一、评价内容多样化

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出发,改变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重学科知识系统、轻语文综合能力,重智力素质、轻态度习惯的片面性。重视对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具体范围包括识字与写字、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等项目。这些内容,有的可以划归认知领域,有的则属于非认知领域。认知领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测评,是要重视他们语文能力发展水平的测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内容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能力。非认知领域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习惯、兴趣等。这些因素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动力性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非认知领域评价内容有:识字与写字、阅读的态度,写作兴趣,与人合作态度,文明礼仪素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评价标准多样性

评价标准是进行教学评价的衡量尺度,是教学评价得以进行的前提与依据。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受教育评价选拔淘汰目的的影响,追求一元化的价值观,使学生个性差异被抹煞,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激励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了优化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允许不同学生异步达标

能提前达标的学生,教师以此为基础,为他们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力,发展特长。不能按时达到的学生,教师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他们改进,实行延迟评价,使他们在接受评价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实施因人而异的多层评价策略

我们要尊重差异,并采取分层评价的策略,有助于每一层次的学生确立自我发展的信心,都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和提高。

(三)多用开放式的问题测评学生

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在测评题目上不要拘泥于知识的记忆,应该让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对某个问题发表独到见解,提出自己的设计和创意。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实现正确评价目的,落实全面评价内容,是灵活评价标准的保证。如何使教师的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评价方式去努力:

(一)实施分层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全面正确的差异观,立足学生现实存在的差异,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课堂中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分层测试题中注重针对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与知识的记忆、内容的理解与应用等方面进行考察。

(二)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

口头评价的直接性、快捷性、情景性、高频性等特征,为教师的价值引导和情感感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师生间的口头评价交流,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口头评价的随机性、无记录性等特征,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口头评价的范围与效果,它与评价的深刻性、效果的长期性的书面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大地发挥作用。书面评价时,尽量注意语言的运用,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即使不是表扬,是批评也要注意用语的委婉。

(三)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家长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倡导教学评价的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等等,使评价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愿,让家长参与评价,使他们能更直观地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习中的不足,形成学校和家庭的合力,共同提高孩子的学业水平。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要让让学生参与评价,培养学生评价的意识与能力。1.自我评价,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自己找准今后的努力方向。2.同伴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了解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3.教师评价,教师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进一步发展。4.家长评价,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业水平,并配合学校教学。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从评价重围中跳出,站在评价的制高点上,关注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这既是减轻教师负担的可行方式,更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第2篇: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新观念

一、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较之九十年代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诉求,语文新课程、新标准要求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其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尊重语文教育特点,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

再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总之,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在把握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知识传承的基础上,注重语文实践,联系现实生活,倡导大视野、大语文教育观。

二、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之一:语文学科综合化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语文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容易割裂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轻视学生的需要,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新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学应实现语文学科综合化的教学观念转变,突出语文学科综合化特点,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语文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语文学科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语文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要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并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语文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

三、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之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

首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实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共同参与合作学习中,学习既是具有主体地位的能动者,又是具有主体地位的受益者。

其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能。因为小组成员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生活经历、社会经验各异、学习同样的内容,会有不同的方法和理解,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再次,有助于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合作学习方式的实现,使学生成了课堂上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小学语文合作教学中需做到以下几点:其一,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其二,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既有生生之间的互助,也有师生之间的互助;其三,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合作学习的目标,既有传统教学意义上的学术目标,也包含有学生合作交往技能目标。

四、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之三:语文课程生活化

如吕叔湘先生所言:“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语文教学脱离生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根本症结所在。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充分联系现实生活,实现语文课程的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语文就是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与我们生活的联系将逐步增进。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拘泥课堂,还应融入更为广博的社会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3篇: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因材施教;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06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38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虽然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阻碍了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对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避免形式主义,从思想理念到具体的课堂实施,都必须遵循小学语文新课程的要求。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推动着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旦学生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相反,对语文不感兴趣,他们就不愿也不会主动去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关注学生,开展竞赛,激发兴趣

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状态,能高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和吸收。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组织竞赛活动,让他们比一比谁认的字多、谁组的词多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兴趣浓厚,更有利于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如教学《司马光》时,我联系生活,创设了以下情境:“一名小孩不慎从窗口摔出,情急之中抓住了窗沿。此时你就在现场,将怎样施救?”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出谋划策。不仅如此,他们还将此与司马光的处境很好地交融在了一起,对课文中司马光的机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三)把握时机,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图片等于一体,具有鲜明的表现力与直观的形象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时机,恰当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展示更为形象直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最佳学习状态。

二、科学使用语文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所学知识的主要来源。可以说,教材的使用是否成功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决定了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材的使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把教材作为完成语文教学的一种资源,大胆地调整教材内容和进度,从而让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方面,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科学使用教材。语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师要深入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对其中提出的语文教学要求有一个透彻的把握,并据此调整教材内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科学使用教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应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或补充某些内容,删除或者减少学生已经掌握的某些内容,在内容的呈现上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符合他们发展需求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材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联系生活,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这样,精读课标,深钻教材,细研学生,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调整教材内容,适当扩充和删减教学内容,尝试多种构思,才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

以往小学语文教学大都采取“满堂灌”“满堂问”“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这种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验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知识。

(一)采取分层教学法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语文基础、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理解能力等各不相同,若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实施分层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客观地认识学生存在的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因材施教,以确保人人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升。

(二)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提倡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用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但效果并不好,流于形式的情况非常严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二:一是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与空间;二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相应的方法指导。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避免犯此类错误,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激活学生受阻的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4篇: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效率

新课程提出语文教学中要切实把学生当成语文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和老师各自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师要选择更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那么,教师怎样教学才能达到这些标准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出了以下的思考。

一、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争当课改践行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有新的教育观,正确的教育观念能指导教师开展更高效的课程教学。正本要先清源,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先从自身观念着手思考语文教学。

1.教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

以前的教育观是以教师为课程的主体,导致教师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于是出现了教师整节课地说,学生整节课地听的现象。如此一来教学效果自然不好。若是老师认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他在教学中就会实事求是地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设计符合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教案,开展吸引小学生眼球的教学活动,运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比如,小学生有着好动爱玩、自律性不强的心理特点,他们很难坚持40分钟规规矩矩地坐在椅子上听课,我们在开展《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程时可以运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既能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望,又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印象。

2.教师应时刻谨记“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权利。因此,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用心。有的老师因为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参差不齐而把学生分成优等生和差等生,在课堂上对优等生照顾有加,对差等生却不甚理睬。老师的冷漠态度会严重挫伤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这对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语文产生抵触情绪,增加教师教学难度,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教师要细心呵护学生稚嫩的心灵,用心给每一个学生输送知识,对学生一视同仁,如此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进步。

二、教师转变自身角色,创造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权威不容挑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若小学语文教师一再坚持“师道尊严”,以领导者的角色自居,那老师和学生永远不能融合在一起,也创造不了和谐的上课环境和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认清自身应该扮演的角色,促进角色的转型。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应该向如下两者转型:

1.从“教书匠”向学者转变

我们未来的教育者要面对的是学生时刻变化的学习需求,学生们将会在语文学习中提出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所以语文教师不仅要对本身学科进行研究,还要对学生个体、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比如,在人教版《一夜的工作》中,以往的学生只是对感到很敬佩,但是现在的学生从小接受新颖的观念,也许他们提出“为什么一夜都不休息呢?这是很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问题。这时,老师就要清楚当代学生的新特点才能做出让他们信服的解答了。

2.从“长辈”向“同辈”转变

这里所说的转变指的是老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多与学生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和他们打成一片。比如现在有很多的小学生每天都接触网络,他们口中时常会冒出一些时髦的网络词语,他们会说“老师每天安排太多作业了,我们真是伤不起啊!”教师如果不能理解他们的表达方式,他们会觉得老师“OUT”了,继而拒绝向老师吐露心里的想法。老师对学生的想法无从得知,那么他的教学方式则很难得到改进。所以,小学语文老师除了在课堂上关心学生外,在课后也应该参与到他们的玩闹和活动中。

三、教师积极备课,增强课堂效率

小学语文对于刚接触语文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一份合适的教案则能够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困难度。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应该积极备课。一方面要在备课中多准备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将会有很大提高。例如,在人教版《顶碗少年》一文中,备课时我们可以加入让学生们回忆平常和爸爸妈妈去玩时见过的类似的杂技表演,或者设计播放一段类似的视频等,小学生对这样新奇的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备课应该以本班学生的实际为标准。每个班的学生总体水平不一,如果教师一味地从网上照搬备案,则可能造成教案的内容深广度与学生理解能力不符,教学结果也许与预期的相去甚远。

另外,教师的教案设计应该安排新颖的课后作业,比如安排学生课后对邻居开展一些小调查等。这可以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吸收的知识和生活相结合,学生能从中体会到语文知识的趣味,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将会得到很大提升。

总之,新课程要求我们的小学语文老师更多关注学生,切实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转变自身角色,重视备课,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参考文献:

[1]王建青.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法》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4).

[2]仲昭霞.新课程理念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内蒙古牙克石市民族小学,2013-04.

第5篇: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好的教学策略可以用最少的精力和时间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效果。新课程改革以后,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及教学理念发生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新的教学策略不仅要保证教学的质量,还要保证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创新有效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保证达到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笔者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对新课程改革后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策略的发展方向,对于同一门课程,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这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同。由此可见,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的根本,只有教师拥有先进、正确的教学理念,才会产生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以后,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发生改变,需要教师将教学理念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改革的要求,培养出全方位的综合型素质人才。为此,教师首先要重视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只有拥有较高的教学素养,才会真正感知新教学理念的内涵,才会有能力针对新的教学理念创新出新课教学策略。其次,强化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因为每个教师都会有自身的教学优势,通过教师之间的教学方法交流,可以学习其他教师的有效教学方法,感知其他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进而结合学到的先进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加工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教学方法。

二、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爱玩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他们只会注意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而课文的学习对学生来讲,过于枯燥乏味,很难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的学习之中。为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发,结合每篇文章的特点及学生的发展需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组织有趣的语文学习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在讲解《我是男子汉》这一课时,很多学生就会认为只有男生才会是男子汉,这样就曲解了本次课内容所表达的意思,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觉得怎样做才算是男子汉呢?”学生由此会兴趣大增,争先恐后地回答自己对男子汉的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来为学生讲解怎样才算是男子汉,通过讲解之后学生会明白,并不是只有男孩子才是男子汉,只要有责任感、为父母解忧的都是男子汉。最后,再结合诗句,让学生理解诗中对男子汉的阐述。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改变传统板书、口授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为学生传达知识内容,因此,成为许多教师青睐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一些文章的描述很难用学生口授的方式进行合理的表达,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通过视频、声音等方式让学生感知文章所要表述的内容,进而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促进语文学习的效率。例如,在讲解《夏日的海滩》时,很多学生还没有见过大海,根本不能对文章所描述的景色做到深入的了解。为此,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关于大海的片段,结合大海浩瀚的声音来强化学生对大海的理解,进而做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总之,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确保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勇于探索和创新有效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通过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葵.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J].华章,2011(6).

[2]唐先梅.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5).

第6篇: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范文

一、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在新课程的教学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构建充满活力、高效的课堂。在此理念下,语文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教师要利用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营造连动的整体情境。

二、认识语文教学的本质

小学语文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阶段,我们要深刻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区别。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三、善于反思与完善小学语文教学

可以说教学过程就是逐步反思与完善的教学过程,没有教学反思就没有语文教学的进步,没有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四、教师要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在实施小学新课程时,教师要善于组织与掌控课堂,而不是一味地主宰课堂。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随心所欲”,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树立的教学目标。

五、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追求语文教学的实效是新课程的要求。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咏。语文课“心动”比“行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第7篇: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范文

一、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也要适应其发展,认识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教师必须进行充分且优先考虑的根本问题之一。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教师应该遵循快乐教学的原则,对此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习成绩。想要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可以采取优化导语设计、实施教学情境和实现生活化等方式。若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顾着让学生死记硬背所学的知识,只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的枯燥,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变通,将知识融入情境中,使学生成为教学故事中的小主人。这样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第六单元的《狮子和鹿》这一课程时,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天性,以及喜爱动物的心理,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课后制作小动物的面具,分别扮演鹿和狮子。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更加有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提升举例的频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其举例的频率有利于使学生体验身历其境的感受,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小学语文知识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就需要采取举例的方式。举例时教师需要结合当前文学热点问题,引出其他学科的内容,从而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得到满足。举例时还应该注意将地理以及历史知识完美结合,这样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丰富其他学科知识。这样既符合其教学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教师所举的例子不仅要具有启发性,同时必须精致,这样才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受到启发。另外,还应该让学生清楚所举例子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对语文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并且强调教师的成长,同时还要对以学定教的思想加以重视。基于新课程的背景,课堂教学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其根本的内容,并且必须满足教师个体发展的需求和传统课堂教学的评价改革。

三、注重备课

教师必须做好备课工作,有效的备课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工作。一般情况下,备课需要根据备课课程的标准和备课教材的环节实施。每一个课程标准都可以从根本上使小学教师理解教材的深度与广度、教材的体系以及教材知识的层次。教师备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寻找语文教材和各个单元以及知识重点和教学内容、结构体系、编写意图之间的关系。因此,也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选择热点时事以及学生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在备课中必须要设计课后作业,将学校中所教知识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使语文知识变得鲜活。例如,可以通过走访邻居或者是小区居民撰写调查报告,也可以开展辩论赛等,这种类型的作业不仅可以锻炼小学生的思考、分析和设计能力,同时还可以提升其语文学习能力。并且一定要注重转变师生的关系,进行平等的对话以及情感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主动地去学习,热爱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并且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本文的详细叙述使我们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并且强调教师的成长,同时还要对以学定教的思想加以重视。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主要是通过提升学生积极性和提升举例子的频率以及教师注重备课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从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第8篇: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发散思维

课堂教学是学生收获知识的主阵地,要创设高效的课堂,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就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激发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其在学习中不断发展与进步。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标“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促使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自主性,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动脑思考,并积极主动地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在他们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长城》这篇课文时,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就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长城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先通过视觉的感受体会长城的雄伟壮阔,感受连绵不绝的山脉在崇山峻岭间的大气磅礴,学生看到这样的图片,心情十分激动震撼,他们学习的热情充分被激发了出来;然后我再为学生介绍一些与长城有关的故事,像是“定城砖”“孟姜女哭长城”等,让学生对长城有感性的认识与理解;接下来我便带领着学生进行课文的学习,在之前的铺垫与渲染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课堂的气氛一直十分热烈而活跃,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新课标下一种颇受教师青睐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不仅有助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激情,更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小学生对于一切新奇有趣的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时,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个动画视频:一个老爷爷的羊圈破了个窟窿,在夜里一只狼过来叼走了一只羊,第二天早上,别人都劝他把羊圈补上,他说:“羊都已经丢了,再补又有什么用呢?”等到晚上,狼又来叼走了一只羊,等到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十分后悔,于是他便开始动工,把羊圈补上,之后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看过这个视频后,学生都深有感触,他们既为老爷爷感到惋惜,又明白亡羊补牢的道理。这个教学情境使让学生十分投入课堂,在这个故事中学生会更深刻地明白语言的内涵与主旨,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的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注重提问的艺术教学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通过巧妙的提问可以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思考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与进步。因此,教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与探索中不断收获知识与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生是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群体,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为他们设计多种多样的问题,进行艺术的提问与教学,提高教学的

效果。

例如,在教学《赵州桥》这篇课文时,先问学生:“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桥吗?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呢?”同学回答:“卢沟桥、铁索桥、学步桥。”然后学生就开始讨论自己所了解的桥,使得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教师为学生展示赵州桥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找到赵州桥的特点,体会其美感,并让学生讨论赵州桥有哪些特点,跟学生平时见到的桥有什么不同,经过思考与讨论,学生对赵州桥的特点有了深层的认识。接下来教师便引导学生开始学习课文,经过之前的讨论,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明显轻松了许多,而且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开展十分顺利。

四、启发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重要教学理念。很多教师认为语文就是教会学生读书认字,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荒谬的。语文虽然不像数学学科那样充满挑战性,但是语文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了赏析后,便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有什么特点?可以用什么词来替代它呢?这时学生就充分发散思维,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到”,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吹”,还有的学生说可以用“过”,虽然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都觉得还是用“绿”比较好,但是在这个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从而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进步。而且,经过讨论学生对古诗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学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是必然的选择。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为小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造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第9篇: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语文;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259-01

我们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当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这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观的教学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发展思维能力、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 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争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李时珍》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评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了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文中第一和末尾自然段中的''著名''、''药''、''立志学医''、''一边行医,一边采药''、''编写本草纲目''这几个词就把李时珍的情况特点及优秀品质都介绍给我们听了,他不愧是我国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我为他深感骄傲。”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的品评中进一步升华了认识。

2.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课标指出:“(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儿童最宝贵的思维品质就是爱想象、爱幻想,而且孩子是乐于想象、善于幻想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进入想象的世界,使学生的思维在想象中空前活跃和丰富起来。如一次想象作文教学: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圆):我画的是什么呀·生:两个圆圈,两枚鸡蛋,两个球,两块石头……师:你们说的都对,就根据你们所说的再想想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生:啊(ǎ)·师:别急,老师的画还没画完呢,根据你们剧情的需要画完这幅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还可以画成连环画的形式。我放了一首轻柔的钢琴曲,孩子一边想一边画,最后出示孩子的作品,请孩子介绍自己的画,说说他们想象的故事。想象最忌让学生凭空瞎想象,那就是妄想了,教师一定要适时启发、点拨、引导,给学生想象需要的推动力,减轻学生在作文上的压力。总之,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全面以"学生的发展,学生个性的培养"为己任,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好这项既教书又育人的双赢工作。

3.积极地参与和反馈

在《广玉兰》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探讨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这部分内容。在组长的带领下,这个小组开始了热烈的讨论。但小组内的气氛明显与其他组不一样,讨论渐渐变成了组长一个人的演说,其他成员大多只是默默地点头,或者悄声一个人说着。待到这个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仍旧是组长一个人承担了任务,表达了个人的观点。这不得不让人怀疑那份热情高涨到底有几分实在。 

教师应该怎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讨论的效果呢·我想,教师可以在平时就注意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通过教给学生倾听、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等必要的讨论技巧,鼓励、引导所有的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比如,从简短的发言开始练习,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保持对课堂思考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当学生具备了这份自信之后,相信他们参与讨论的欲望也就油然而生了。 

同时要注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课堂讨论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为首要条件的,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他们的学习就只能是蜻蜓点水,很难有真正的效果。学生只有自己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环境,才能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才会深入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