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范文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程下语文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

第1篇:新课程下语文教学范文

老师和学生方位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过程。也是思维及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同等重要,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语文教学的重要思想是指导学生学习知识。为了更好的实施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因材施教就是很关键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兴趣进行有目的的教学。学生需要老师去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去参与创造性的活动,是达到智力和能力开发的目的,是提高创造思维、增强创造力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应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制定合理有效的语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潜移默化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达到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目标。

一、新课程下的语文老师要有创新思想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中心内容之一,培养创新能力是新课程实施中,很重要的目标之一。老师要有创新教育的思想,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信赖与有效的教学活动,而老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的掌握,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影响着学生本身个体的发展。因此,创造力的培养,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造能力就显得很重要,就这些应当培养学生以下三个方面的思维:

1.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

大家都知道,创新思维来源于个性思想。对于中学生来说又如何呢?教师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情况,做到尽可能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建立分类的教学目标。尽量考虑各种教学内容的思维因素,最大限度的为各类学生提供培养和发展的机会。老师心中要装这教学的对象,手中要铭记教学目标,眼中要关注课堂学习效率。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上,老师可以采用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进行尝试。教师必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通过阅读和欣赏去深化喜爱语文的感情,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

2.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

勇于实践,积极参与,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前提,更是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标志。老师的智慧首先表现在有无决断的勇气,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理上学习活动的“支撑点”。这样就是给学生以信心也是给学生鼓励。如果这样,学生的能力就会得到更好的展示。学生因教师鼓励和赞美而吸引,会主动投入学习。比如说有的学生因为文言文的趣味性而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就会遨游在文言文的快乐海洋中寻找知识的真谛。这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闪烁出来了。

3.培养学生独创的思维

每个有现实责任感的教师来说,怎样使自己的教学活动讨得学生喜欢,更需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独创思维,独创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合作的默契,为了学生,教师应当让每位学生大胆思考、积极讨论,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思考中学会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独创。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各方位、多角度思考、探索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既增进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学生探索的能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

二、新课程下的课堂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应该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新型学习方式。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是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因此,这就迫切的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学习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进一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就要以下的几个策略:

1.要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利于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利于学生有主动获得知识的优势。教师研究新课程标准的时候要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及其动机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让学生有主动了解知识的情感意识。知识并不是教师灌输于学生的,而是学生自身从思想上有着迫切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获取。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和谐进取的课堂氛围是很重要的,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也是很重要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倘若教师能够勇于充当学生的学习助手,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就会积极的自主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激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提问、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老师对于学生回答的每个问题都不要草率的用个人观点去评判学生的正确与否,而是要大胆的把这种权利交给学生自己去合理分析解答。

2.要有合适的合作学习策略

语文教学课堂中,我们教师提出问题要求按照实际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合理合作讨论。才能提供给学生合适的环境,才能让学生在合作中有正确的分析,才能有明确的合作学习思路。这样就可以体现出团队合作精神。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其中有学习的成就感。

第2篇:新课程下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02-02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

1 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 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 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第3篇:新课程下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活;教学观;课堂教学;活力;新课程背景

余文森教授指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统率和指导作用,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而语文以其广博的特点,使我们的教学目标具有了“全面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 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 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①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和容量等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我们为每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的数量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仍旧包含有提高道德品质、加强思想修养、培养某方面能力等几个目标。而当前的语文教学较为死板、缺乏激情,缺少活力。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于怎样激活语文课堂。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语文课堂老师口若悬河,不是最重要的。好的语文课,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成为学生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②学生质疑问题的精神是老师培养出来的。上《宋定伯捉鬼》时,我让同学们评论,大胆质疑。果然有同学说:“尽管这篇文章的课前提示中说表达的是人的智慧怎样战胜鬼,但我认为课文反映的这个鬼是个老实、善良的鬼,既没有伤害人的动机,也没有伤害人的行为,却被人所骗,将人背了一路,没想到遭人暗算,被弄死,卖掉,我觉得人的所作所为还不如这个鬼诚实磊落。”气氛宽松了,有价值的问题接连提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上《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我先不做任何评价,让学生对文章的特点和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以评价家眼光谈了十多点,如结构、选材、抒情等方面。可以说,凡是老师一般能讲到的地方他们几乎都说到了,更可贵的是他们还提到文章的多处不足。一位同学说:“这篇文章出现用词上的重复是不应该的,在倒数第二段中,赞美志愿军战士时写到‘他们的灵魂多么地美丽和宽广’,期中‘美丽和宽广’与开头第三段中‘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重复。”提问题比解决更重要,更有价值,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这种思考的过程,对初中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没有评论家的眼光就像教徒读圣经一样的顶礼膜拜,是断然提不出问题的。

二、不断创造新的教学过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以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

语文学科的趣味性较强,单凭照本宣科难以到达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如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把全文分为四个板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评价、探究性阅读――拓展训练。对于整体感知部分,上课开始先请学生唱或播放《童年》这首歌,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并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以此导入新课。对于精读课文部分,指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自由读、跳读、默读、朗读。对于评价、探究性阅读部分,让学生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教师可参与小组的活动,针对问题师生互动,全班合作完成。对于拓展训练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作文、说话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促进语文学习的生活化。

所以新课程教学中的教师既要充当电影导演,还要充当配角,帮助学生完成每一部电影,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为了学生的一切时,一切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新的课程理念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既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要使每个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终生持续的发展等,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依靠学生。另外要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之时,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还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素质。所以说教师们应该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整个教学过程才是其乐融融的。

三、大胆尝试,敢于探索,以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活力

改革创新的浪潮将五颜六色教学方法的贝壳冲向了教与学的堤岸,我们随便拾取一颗,都会将我们狭窄的讲台装饰得别开生面。从赫尔巴特的“五段论”(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到杜威的“五环节”(情境――问题――观察――解决――应用),到钱梦龙的“三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各路人马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教无定法”的实弹演练。但要记住,一节课只能恰当地运用一种教法或一种教学方法为主。要么进行点拨,要么组织讨论,要么进行辩论,甚至将竞赛机制引入课堂,或者将课堂变成剧院,变成创作间,变成凭学生任意涂抹的画布,变成师生间唇枪舌战的战场……不论哪种方法都能“吹绉一池春水”,换取“满园春色”。

总之,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我们要重建课堂结构,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同时还必须提升教师的素质,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讲课的过程中。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学习。在硬件和软件环境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才可以得到提升。因此在贯彻新的语文教学观的前提下,需要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可以使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样才能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有实质性发展,也就标志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第4篇:新课程下语文教学范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强调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了的主导作用。这为语文教学指出了新的探索方向,为语文教师的施教提供了新的重要依据。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开放、平等的环境下思考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欲望,也使学生的学习参与性与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也一去不复返了。然而,这样的课堂在展示出一片光明的时候,也让人产生了新的思考: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课文内容尚未充分阅读,便分成一个个小组,展开讨论,展示评价,再配合影视观摩,动作演示等,一节课就热热闹闹地结束了。当课后冷静下来反思时,教师们无奈地发现,热闹繁华之后,我们的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学习的目标、任务到底完成了多少?这些都值得怀疑。

众所周知,任何领域、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是在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探索中逐步实现的。以往的教学方式应当改变。然而要怎么改,改到何种程度,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慢慢摸索。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忽视,在放开让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掌握住一个尺度,同时知识的传授以及知识运用也应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新课改的目的是“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可以看出,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强调突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究的同时,并不否认知识传授的应有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传授知识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好评;当学生在探究后仍对问题存在疑惑时,教师则大胆的讲解。因为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是我们求知的真谛。

第5篇:新课程下语文教学范文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的地位比以往有了进一步提升。本文试图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探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意义,即在发展、交往和生成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新目标。? 

所谓教学,顾名思议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统一,两个方面互相依赖不可分割。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以教师的“教”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从而使得教学活动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活动更加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和交流,师生双方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中,从而使“教学”活动产生预期的效果。正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师以讲解为务者尚不乏其人,以为学生鲜能自览,必为之讲解始能明晓。”这个情况存在于各个学科中。本文以语文学科为例,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观念。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与语文学科的关系 

?余文森教授指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统率和指导作用,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在中学教学中,如何从传统的教学观念转移到新的教学观念,即从单一的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转移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上来,是当下语文教学面临的实质问题。①这一观念不仅对各学科教学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对部分学科尤其对语文学科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这是因为,语文学科所关注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而人总是与社会产生尖锐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所在便是教育先行,让人文理念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与新的教学观念有着尤为紧密的联系。余文森教授认为,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就是全方位的实现“三维目标”的教学观。新课程把发展的内涵界定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整合,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是指,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中,其实质是交往。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而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是指,教学活动必须做到开放,意味着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将学生从“书本世界”和“科学世界”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到自己的“生活世界”中。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也需要的到全面的实现。交往和互动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的地位是显著的,在语文学科中也不例外,语文学科要求学生有很深文化底蕴能力。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按传统教育教学,学生是在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下进行的,并且在学习中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学习变得呆板、枯燥、乏味,毫无乐趣可言。可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模拟情景、也谈“乐园”、前后比照、今昔对比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把自己看成鲁迅的朋友,和他一起漫步百草园,体会其中的乐趣,感悟书屋的生活,明白什么样的环境才最适合儿童的健康成长,从而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如何贯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观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语文学科的特性。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属性,因而也有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是只有以科学的教学观为指导,并结合优质的教学方法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学好语文这门学科,学生们必须对生活的环境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社会环境,都应该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为学好语文打下牢固的基础。从语文教学观上看,我们应该重视以下三点: 

第6篇:新课程下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二、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1、体验生命,重视知情的多元化,倡导阅读的个性化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个体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会完全一样。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知情的多元化,尊重学生理解与体验的差异,倡导阅读的个性化,才能放飞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

课堂教学要关注生命,我们要把学生视为一个特殊的生命体,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我们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我们要让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构建精神生活,满足需要的过程。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不是车间,不是标准化零件的流水作业,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千方百计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对有创意的见解与心得倍加爱护,并适时地将这些智慧的火花在全班点燃,使大家分享学习的欢乐。

2、唤起联想,激活想象,让学生进入美的再创境界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是作者创作的艺术典型形象,已经以及蕴涵于其中的作家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载体。它的外在形式是文字。如果没有想象力,眼中的就只能是些符号或一堆没有内在联系的、杂乱无章的材料,这正如瞎子的“目无全象”,当然也就无法亲临其境,感同身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获得艺术赏析的美感体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进入再造想象的天地,使他们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体味文章意境,达到情感的共鸣。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将来阅读、作文的基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会让学生受益匪浅。以往我们在教学生认识生字时,老师将字形结构一分析就让孩子去记住这个字,有时就是让学生机械地去记忆,很少会问学生: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还能怎样记?我在使用新教材时注重每一个汉字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认字的想象力,然后加以引导,培养单一反三的能力。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个字中你看出了什么特点?怎么记住它呢?”然后帮他们总结识字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挥了想象能力,同时也延伸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如:“莺歌燕舞”中的“舞”字,我通过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放手让他们想一想:这个字像什么?一个孩子的回答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舞”字就像一个人在跳舞时做的一个动作,双手展开,右脚提起。很快这个十四画的字,不但记住了,而且写的也很舒展。

第7篇:新课程下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 教学

一、摆正位置,和谐师生关系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产生了位移,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平等对话的过程,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又明确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交互主体性”关系,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的民主、平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摆正位置,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师生彼此尊重,双方在活动中互相受益,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学科交融,拓展教材内容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语文教材本身,也不仅仅是掌握语文知识之间的单向联系,而应该加强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密切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开放语文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是单纯、孤立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力求教学内容的广泛化、立体化,并引入历史、政治、地理和生物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使之和语文知识沟通交流,形成立体网络。例如,在学习《卧看牵牛织女星》和《月亮上的足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渗透地理方面的知识进行教学,这样不但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且会增加学生地理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

三、分层教学,尊重个体差异

新课标基本理念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然而,每个学生或者由于遗传因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的不同,或由于自身的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参差不齐,同一班级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都普遍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要实现新课标的理念,使这样一个学生群体能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教师的教学下语文素养都得到各自最大的发展,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唯一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所以,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地把整个班级的学生分层,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预复习和练习作业以及考试和评价等各方面充分考虑,争取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教学,实现均衡发展。

四、情感教育,陶冶高尚情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时时刻刻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有效途径。首先我们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温暖感,赢得学生的信任。可以说,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越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涵着浓郁的感情因素。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主动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并学会用作者的人生经历发现自身,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开展活动,促使语文生活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学习兴趣下降,语文教学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要改善这种尴尬的局面,就必须开展语文活动课程,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化,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首先,开展语文活动课程,就要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应该是开放的,它涉及语文应用的所有领域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学生是活动课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觉参与、自我活动。这样,学生便能在各项具体的活动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直接感受、体会和理解生活的本质。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学习内容的印象,还切实提高了自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曾慧.试论情感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都市家教.2012(01).

第8篇:新课程下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92-01

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教改热情,大家群策群力,努力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语文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具体反映,教学内容与课程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现代语文课程的变化发展,已不是传统课程所能企及,理所当然,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方法也非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能相提并论。那么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课应以“阅读”为“主”、“看图”为“宾”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审美情趣和想象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所以,我们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不能只热衷于对教学模式的模仿或套用,而忽视了“学生”这一最根本要素在改革中的作用。当然,多媒体视像技术的使用,可以丰富课堂的色彩,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活教学的氛围,使教学内容以立体的、动态的、声情并茂的图像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我们语文课引导学生学的是中华语言文字,语言文字与图像对于人的感受方式、思维方式来说,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当学生阅读印刷文字,阅读无声的文字,那无疑更加突出了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从语言到现实的转换过程中,就需要学生发挥大脑的潜能,在语言文字的刺激下对作品里的人物和场景进行想象。其操作性质是理性的,也是有深度的,想象的内容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而由文字阅读转向图像的一览无余,思维的直接性势必挤兑了文字想象的空间,其操作性质是感性的,在这一过程中,图像左右了学生的思维,萎缩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图像反“宾”为“主”,久之,学生甚至沦为图像的“奴隶”。

事实上,在语言文字中语言与形象是统一的,语言蕴含着图像。于是,在教学实践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本位,首先加强语言文字的阅读,激发想象力,滋润想象力,发展想象力,以致练就欣赏和鉴赏能力,然后以图像课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也就是以学生的“阅读”为“主”,“看图”为“宾”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学生的主体本位就名副其实了。

二、语文教学方法的最优性

现代语文课程的生活化、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等发展趋势,使语文课程的结构更加合理并趋于优化而仅有课程的趋优化,没有教学方法的最优性,要做到既能节省时间和精力,又能提高教学质量,这是行不通的。对教师来说,要“选择最有效地解决相应任务的组织学习、刺激学习和检查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来说,要“在学习中合理的组织、自我砥砺和自我检查”。

近十多年来,世界各国母语教育工作者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和借鉴别国教育先进方法的基础上,正在创立和试行各种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发现法、暗示法、情景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综合教学法、自学指导法、研究型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合理负担。总的精神是使学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最好的学习效果。

三、重新调整教材体系,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从"小语文-大语文-生活语文观-语文素养",这是我们在思考的语文。我们很少把精力用在发展上,而是用在批判、否定和虚无上,语文被我们不断地扩大,无限制地扩大,直至泛化、虚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应是综合的、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形成”是强调打好基础;“发展”体现了对语文课程在学生语文素养形成过程中的传承性、创新性的追求。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明线性发展的积淀结果,要继承并发扬之,必须对学生予以体系性的展示,学生做到体系性的吸收,这一工作是实实在在的,来不得一点浮躁和轻率。学生就是在体系性的吸收中一步一个脚印的茁壮成长的,且这种成长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和创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持续性的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持续性发展理念相吻合的。

第9篇:新课程下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一定要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观念,狠抓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坚持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内容的优化

在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下,语文教师必须随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明显的“功利性”特点,即一切都为了高考服务。一些内容和意境都非常好的文章,都在教学中被随意分解了,许多优美的句段都被从语文术语的角度进行了拆解,这就造成再好的文章也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什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了。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渗透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情感。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以及工具性特点,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样才能够全面客观地把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语言或者文字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但仅靠这些是不够的,教师还要优化整合教材内容,紧紧抓住教学的重难点,使课堂教学精简高效。有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总想把教材所涉及的所有内容一股脑地全部教给学生,实际上很多课程中的知识点是很多,但实际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只有那么几个。教师可以采取分而化之,各个击破的策略,压缩整堂课内容,只要求学生掌握那几个最重要的知识点,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课文讲授时间,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学生生活上的伙伴和朋友,所以教师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包容缺点;最后教师要淡化自己权威,在学生之中树立平易近人的形象,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造潜能

无论是课前导入教学还是满足推动课堂教学的需要,通过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宽容》一课前,我首先会提出思考问题,“你们知道房龙先生的写作用意吗?”随后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怀揣探询究底的决心导入对新课的探索中来,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阅读效率。再者可以以文章的题目做文章,从文章题目中领会作者思想,如“同学们,你们说作者为什么要以《再别康桥》为题呢?有什么特殊含义吗?”同时问题的设计要有感情基调贯穿其中,自问自答,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掌握总结思想的方法捷径。例如,在《我与地坛》一文中,教师可以首先这样提问:“通过全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和地坛有什么相同的遭遇呢?”,随后教师自己回答:“从……可以看出两人都是被抛弃……”,一问一答的形式相比较其它方法只是转变了形式,本质上都是教师对学生思路上的一种引导,但对学生创造思维的锻炼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四、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平台,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不管是导语设计、板书、课本剧表演、多媒体运用,还是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都要注重营造美的教学环境,增强语文课堂的美感,使学生产生美的享受。例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使得康桥的美景再次出现在学生面前,充分体现作者对康桥的热爱与依依不舍。又如,在教学《边城》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影视片断,或展示湘西凤凰城的美景图片,让学生对边城产生更为直观的认识和体会。在教学《项链》时,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表演课本剧,使他们在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过程中,切身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与心理活动,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美。

总而言之,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正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摆脱应试教育中分数至上的思想,推陈出新,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现代素质教育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林伟涛.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行为的有效性[J].教育科研论坛.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