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范文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

第1篇: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初中地理 教学衔接 教学质量 方法策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这说明初、高中地理教学应是一个整体,是紧密联系的。然而,事实却相反,许多学生无法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和终身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低起点,小步子”,减缓坡度,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的感受。根据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我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原则

我认为进行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必须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则,这样才能真正地进行地理知识的教学。

(一)目标性原则

搞好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是为了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初高中地理教学中构建一座桥梁,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研究,以帮助学生在地理学习整个过程中实现自然的过渡和顺利衔接;也为了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让高中学生更快、更好地达到(或超过)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紧迫性原则

由于在中考中没有地理学科的考试,因而初中地理教学不被重视、初中毕业生的地理知识普遍较差,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衔接不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在高中起始年级解决这一问题是非常迫切的。

(三)低起点原则

在解决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问题时,影响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先补上(如地图的三要素、地球的经纬线及经纬度),这样可以为学生接受新知识铺设一个台阶,从而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四)展望性原则

解决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不但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策略

(一)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年龄较小,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初中的教材也正根据学生这个特点,在编写时,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或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去记忆。进入高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学习方法不再死记硬背了。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分布区域,而高中阶段不仅要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学生一定要在原有基础上并且在老师正确地引导下,形成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否则会渐渐感到学习吃力。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这和初中有很大的不同。

1.熟悉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2.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为很多高中学校都采用了分层教学,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样,在教学中对于高中部分的教学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在与初中地理的衔接问题上更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

3.利用多媒体突破地理学的教学盲点

地理学科所特有的综合性、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需要有这样的先进设备。因为地理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图片、照片、表格、录象及一些动态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需要展示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地理教学长期存在盲点。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内容的衔接

第2篇: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知识;问题

大部分初中生进入高中这一阶段之后,都会面临一个问题,知识结构、知识容量的拓展,使其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讲,也是如此,往往无法有效衔接初中和高中的地理知识,这样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成绩下滑,这种现象在教学软硬件薄弱的贫困地区尤为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采取措施,从而有效衔接初高中的地理知识。

一、贫困地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很多学生不了解地理知识,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很不适应。相较于旧教材,新教材更是如此,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存在着初中和高中教学脱节的问题,这样高中新课程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效果都会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对于贫困地区来讲,为了提高升学率,初中地理教学没有深入开展,成为副科,虽然将地理课程排在了课程表上;但是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地理课上往往被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学生做其他的作业;另一个方面,初中地理教师比较缺乏,或者是没有专业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影响到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的地理知识就比较贫乏。部分学生不了解经纬度和经纬线的作用,甚至还搞不清楚我国城市所属的省份。

二、贫困山区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中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

在新课程下,每一个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衔接初中地理知识,结合学生贫乏的地理知识,顺利开展高中地理课程。具体来讲,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

1.做好教学上的衔接

(1)对学生的态度进行端正,培养其地理学习兴趣,对学科产生了兴趣,才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自然可以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高中地理教师要想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要告知其在高中阶段内,地理是必修的一门课程,它紧密联系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可以掌握相关知识,知识面得到拓展,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对过去学生的错误认识进行改变,将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有效激发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贫困山区的孩子一般没有去过其他地方,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如北美洲,就可以将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地理建筑等介绍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

(2)将地理基础知识适当加以补充,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因为初中阶段学生没有学好地理知识,水平较差,这样教师的教学难度较大,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节奏就需要适当放慢,将一些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给补充进来,使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如地球基本知识、经纬网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促使其掌握正确的方法。

2.做好学习方法引导上的衔接

(1)要引导学习方法,促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得到减轻。初中学生年龄较小,通常利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掌握知识,理解分析往往被忽略,而进入高中阶段之后,提高了理解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相较于初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在气候知识的讲解中,初中仅仅要求其掌握主要分布地区;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气候特点、成因,结合气候表格等,对气候类型进行判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适当引导,帮助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2)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开展下去。在新课程理念下,充分重视学生的知识体验,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信息,还需要注重理解。要对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交互式学习方式加以开展;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与其开展平等的对话;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讨论,理解知识,进而更加深刻地记忆知识。此外,在课程教学中,贫困山区的地理素材较多,鼓励学生自主收集地理信息,科学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学生自我探索,来对不同层次的知识深入理解,其自主学习能力也就能得到有效培养。

综上所述,因为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学生在高中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难度;那么高中地理教师就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效衔接初中地理知识,放慢教学节奏,提高学生的基础水平;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掌握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秀萍.高中地理教学如何衔接初中地理知识[J].考试周刊,2014,3(10):123-125.

[2]徐春华.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策略探究[J].青少年日记,2015,4(11):55-57.

第3篇: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范文

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问题,如何把握初高中课程标准,用好新教材,指导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上,有效学习地理课程,达到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地理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要求,分析处理初高中教材,关注和了解学生学情,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铺垫,充实处理,对地理学习方法加以指导,有利于初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以下是我对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几点想法:

1.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

新课程教材是教学资源之一,课程标准才是教学的依据,是考试和评价的依据。初高中课程标准是有机整体,课程理念基本一致。地理课程均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总目标。重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重视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区别在于三维目标要求层次不同,初中为基础,高中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加以提升。初中地理教学必须为高中阶段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作及时弥补,拓展知识空间,并加以落实,不能单纯为了应付会考而教学,而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地理教师不仅要研读初中课程标准,而且要研读高中课程标准,明确初高中的课程目标,确定“标准”和教材的对应关系,将“标准”细化落实在教学中,还应告诉学生,便于学生自学。

2.依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学情,分析处理教材

教师在教材面前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研究者、开发者。地理教师应认真阅读初高中材料,分析学生学习基础,了解不同版本初高中教材及学生学习情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且“活用”教材。首先,要从客观上理清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思路。其次,要把握章节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和要求,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亮点,备课时认真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及所达到的要求在教材中的体现。还可补充哪些内容?有机整合初高中的内容,有效处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问题。如:关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初中阶段对这方面的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高中阶段教育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表明对本课“标准”的要求从初中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高中地理新教材分别以“地球自转与时差”、“地球公转与季节”两个标题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与初中地理相关内容承接,初中在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进一步拓展(如:时差),为高中学习打下基础。

3.研究教学方法的衔接,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一就是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老师就要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放下“师”的权威架子,以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学设计要有启发性,突出探究性和创新性,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初高中均有可用的方法,例如:经纬网知识是初高中教学中的难点。在“经纬网”的教学中,我把班级中横的桌子作为纬线,中间(横的)一组为赤道,把纵的桌子作为经线,中间(纵的)一组为0°经线,每组相隔10°,然后,把经纬网画在黑板上,先由学生说出自己所在位置的经纬度,再根据经纬度到黑板上标出自己的所在位置。这样,全班师生共同参与,气氛浓厚,把原来难学的经纬网转化成有趣的活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旧教材在编写时,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或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记忆,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喜欢死记硬背,记住就行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注重记忆,被动模仿的学习倾向,把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对学生而言,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衔接,如:通过演讲、讨论、调查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交流地理热点问题等方式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对容易忽视和薄弱的地方应及时弥补

由于中考是水平考试,考查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学往往停留在会考的知识层面,教师传授的只是基础知识或与会考相关的内容,甚至以练代讲,而对一些概念、原理和规律一般不做拓展延伸,不重视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是导致学生地理知识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可根据高中教学需要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适当拓展世界大洲、国家和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对于初高中知识有冲突的地方,应以高中地理知识为主,如:气候类型的分类、特点、分布规律、成因等。

第4篇: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范文

一、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初、高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升入高中的学生在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才能适应高中紧张的学习要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转变对地理知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不仅识记所学内容,而且要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1)转变学生对初高中地理的看法。

初中阶段课程设置时,只在初一初二设置地理课程,初三教学是没有地理课的。初中地理教学在很多学校是不受重视,上课时老师把大概的内部一讲,学生在教材上一画,课下学生背一背就可以了。许多学生对于初中地理普遍认为,只要看一看书,背一背,记一记就可以了。在初二学业考试时临时突击一下,就没问题了。初二会考完后,等到上高中的时候也忘得差不多了。可是到了高中地理是高考科目,难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老师就要转变学生对地理的看法,加强对地理的重视。要认真介绍地理学科的特点,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来。

(2)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的转变

高一新生入校后,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深度,及对地理的认识与态度,寻找学生地理学习中的不足。同时要告诫学生初中学过的知识较为肤浅,比高中地理简单很多,千万不要有“轻敌”与“骄傲”情绪,;要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看到,新知识是怎样在初中知识基础上发展获得的;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不同的难度要求与学习方法。如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的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适时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否则学生会渐渐感觉学习吃力,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能及时进行适当的诱导和点拨,他们将很快适应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身。

(3)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身心愉快的学习氛围。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又涉及到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上的知识来解释等。这些让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

(1)对比初高中课程标准的差异,抓好教学定位和难度控制。

要想做到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效的衔接和融合,教师不但要对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同时也要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极为熟稔,这样才能清楚的找的两者的差异和衔接点,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作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确立高中教学目标。如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在初中地理中只需学生简单地理解有关概念、特点和昼夜现象、四季的划分等意义。而作为高中地理第一课,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并且加入一些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题,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给了高中地理初学者一个下马威。有些学生一时应接不暇,知识难以消化吸收。我们应当提前给学生以明确的提示,及时诱导,让学生有足够的困难意识,积极面对,力争学好。

(2)精研教材,注重读图能力的进一步深化

地图是地理内容的重要载体,在初高中教学中都十分重要。但初中学生对于地图知识的掌握较薄弱,学生不知道怎么看图,在读图时没有空间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不能灵活的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因此在针对这些问题,在进行知识衔接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图上,用图来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用图来分析和推理问题。在高中阶段,应该让学生每人都有一本地图册,平时培养学生读图、认图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用图能力。另外,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弥补。例如,我在讲地球运动时,我把初中的有关经线、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等,通过用地球仪演示及板图画出来,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样在讲述地方时和区时的时候,学生就容易理解。

(3)拓展区域地理,实现初高中内容的融合

高中地理最主要的特点是区域性和综合性,而区域的问题又都是综合的。区域地理既是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起点,也是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归宿,任何一种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都发生在一定的区域。从近年来文科综合考试命题看,试题以区域地理作为命题背景和切入点,利用高中地理知识和方法来加以分析和解释。由此可见,区域地理复习并不是机械的重复一遍初中课本,更不是单纯的记忆几个区域名称,而应该依据高考大纲要求,拓展区域地理内容,实现初高中地理内容的有机融合。

(4)精心设计、合理应对,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时应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尽地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晨昏线的判断与应用的问题,大多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教师通过多画图、多分析、多练习,善诱导,使学生牢固掌握判断方法。

(5)合理安排课时,构建初高中整体知识框架

第5篇: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高中;地理教学;铺垫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1701

初中地理在初二会考后就结束了课程,不少学生在升入高中后才发现,地理是高中阶段很难学的一门课程。究其原因,在于初中时期学生对地理不够重视,地理知识基础薄弱。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为高中做好铺垫工作呢?

一、了解高中教学要求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但要了解初中的教学要求,还应对高中教材和高考大纲有所了解。深入了解高中的教学要求,并做适当的记录,才能对初高中知识变化心中有数,从而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做到知己知彼,并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明确重点难点,对初中生加以强调,强调的知识可以作为提前的知识储备。

二、帮助学生利用地图熟记通用知识

对于学生普遍要掌握的问题,例如行政区划、行政区分布和简称、省行政区的形状、周边国家分布、中国的气候特点、温度带的划分和成因、主要气象灾害等,教师一定要帮学生熟记相关知识。而熟记这些知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学会利用地图。同时,教学生学会叠加地图。比如,在初中复习政区、地形、河流时,教学生学会将几张图在头脑中叠加。这样只要学生看到一张政区图,就会想到那个省区会有什么地形,有什么河流经过。这样,当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并能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当高中地理教师要求学生回忆这些地理知识时,就会较为容易。

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重秃氖薄⒖菰镂尬丁⒅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笔者曾去旁听一些高中教师的“农业区位选择”等课程,深切地感觉到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重要性。其中一位教师讲到陕西高原粮食种植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时,图上并没有标明是黄土高原,但在展开内容时就得分析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引起的问题,不少学生有些茫然。其实,这是初中生必备的知识,只要在初中阶段把这些掌握透彻,学生在高中学习时就少了不少障碍。

三、提高学生学习探究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研究性学习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地理学习。要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就要组织调查研究,开展实践活动。我在进行“初中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与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关系”的课题研究中,让学生自主组织调研、自主收集材料、自主进行实践,非常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设置问题,逐步推进活动。提出泉州作为沿海地区却是“水资源紧张的地区”等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进行思考,活动也由此逐步展开。

二是制定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这些方法包括:查找资料、分析和整理资料、进行数理统计等。

三是设计方案,有序推进活动。组织学生自主设计,提出活动方案,对学习目标、实施程序、完成时间等方面做出了合理的安排。

四是分工负责,组织科学实施。在自愿组合的前提下,将学生分为3个组,即资料组、调查组、统计组,选定组长,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五是调研分析,提高综合能力。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收集一手资料,综合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并总结经验,收获有益启示。

四、培养学生提取整合地理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平常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图表、文字等地理资料提取整合地理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八年级上学期教学“长江的开发”时,我利用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政区图,通过这两张地图的叠加和整合,让学生记住长江流经的省区和流经的主要地形区,从而使学生形成对长江的整体概念。另外,通过课文中的资料和长江流域地图,分析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从而引导学生初步探讨对上、中、下游如何开发和利用的问题。(上游主要是水能和旅游业的开发,中下游主要是灌溉、航运、养殖等的开发。)

第6篇: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范文

客观来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地理学习不连贯

初一、二年级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后,初三年级停开地理课,造成知识传授的“断层”。高一学生再接触地理课时,许多基础知识生疏甚至遗忘,更有甚者连地图的基本阅读方法都不具备。

第二,学生心理、教与学模式的巨大差异

首先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春期、青春后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心理型向理论型发展;其次学习方法差异大,初中多侧重记忆模仿型、思维定式型,而进入高中则转向探究理解型,初中为被动式学习,老师带学生学习,高中为主动式学习,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再次多数选修文科的学生,在数学、物理学习上稍显吃力,究其根源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较弱,而地理学习正需要这方面的能力,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同时多数选文科的学生,天真地认为文科靠死记硬背,简单的背、记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学习方法上的转变成为文科生学地理的“拦路虎”。

第三,高、初中教学要求及教材编写差异

首先初中地理教学只面临初中结业考试,要求不高,考核知识很浅显,难度值很小,无论是老师“教”还是学生“学”,在量和质上都大打折扣,加之初中教学现有的功利化倾向,地理早已沦为“副科”,再者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更加“弱化”、“边缘化”,教学的质和量更难保证;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是高考,且高中地理学习对基础要求很高,时间紧、任务重,加之高中教师对学生的基础期望很高,这就与学生的现状“脱节”了。其次教材编写存在教材知识体系差异问题,初中教材删减或弱化较多内容,本来系统的知识就出现零散化,加上新课改老师的培训不到位,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偏差,使得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显得更零碎,但这些弱化或删减的内容都是高考考纲所要求的,所以高中教学必须适当补充和扩展。最后初中教材编写侧重基础性和普及性,高中侧重发展性和研究性。高初中教材编写的巨大差异造成教师“教”,学生“学”的巨大差异。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自己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更新或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如何解决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断层”、 “拦路虎” 、“脱节”,最为重要的是作好“衔接”工作,此衔接分为以下六方面。

第一、基础知识衔接

基础不牢,学生听课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上课无精打采,学习兴趣下降,因此一定要“温故”而“知新”。如讲授高中必修(上)之前应复习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尤其是常用到的地理事物、地理名称(如蒙古、西伯利亚、亚速尔群岛、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补充经纬度的基础知识并挖深拓宽;讲授高中必修(下)应补充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及重要城市等。

第二、基本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

在初中未作为重点知识的能力培养,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则显得非常重要,这部分知识需要在平时教学中适当补充讲解、练习,以防因高初中部分地理知识跨度大、跳跃性强出现学生听不懂课,做不来题的现象。如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判读,等值线图判读,气温、降水图判读等。

第三、学习方法的转变

学生进入高中,学生自己要主动改变学习方法,老师也应教给他们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首先高中地理学习不能简单地采用初中地理学习方法,不仅仅需要背诵、记忆,“依样画葫芦”式学习,更需要理解、逻辑推理、分析、归纳总结等。知识的掌握应达到 “既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其次由于高中地理知识总量大,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容的逻辑性加强,学习密度和作业量猛增,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根据艾宾吉斯的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分散学习效果优于集中学习,提醒学生易混淆知识需用练习巩固、加强等方法;再次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设置一些问题,逐步使学生获得假设、分析、推理、论证等高层次的思维训练,。同时注意学生自学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最终让学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尤其是比较法的运用对帮助学生知识记忆有莫大的好处。

第四、教材内容和教法的衔接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中地理教师应主动深入初中地理课堂,了解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对初中地理教学内容深难度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把握,避免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观性、盲目性,从而浪费大量时间。其次在教法上注意避免“一言堂”,多学习初中地理教法的多样性、灵活性,知识易被学生吸收等特点。再次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教材的难度加大,高中地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刚入高中的学生形象思维强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薄弱的特点,讲授部分知识时,举一些具体直观的例子以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书本知识点的理解,逐步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如带学生做实验、野外考察等。再次对于高初中教材中同一内容的学习应先了解初高中难度要求,宜将初中基础内容复习巩固,再因势利导引出高中知识学习,注意知识逐渐深化、循序渐进;如世界地形图阅读,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知识的传授。再次将看似孤立、零散知识成串讲解,浑然一体,以地图为载体,捏沙成团,解决枯燥无味的学习状态,达到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最后将所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以致用,提高学习兴趣;如借助人口稠密与稀疏,分析当地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工业、服务业、人口素质高低之间的关系,经纬度位置与世界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等等。

第五、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

不管在平时听课还是在考试过程中,学生不可能带地图册随时翻阅。因此需要培养学生识图、记图、用图、脑中有活地图的能力,高中地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抽一定时间恶补地图知识,达到“胸中有世界”的境界,为以后地理的顺利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如世界地理的学习,一般方法多让学生填写世界空白地形图,世界空白政区图,配合经纬网进行学习,多次记忆,多次练习巩固,采用顺口溜、小故事等方法记忆地名、国名、首都名、城市名等;讲授地球运动时先看书再做实验演示,再次看多媒体动画,最后头脑想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