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管理经典理论范文

公共管理经典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管理经典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管理经典理论

第1篇:公共管理经典理论范文

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传统的电网企业具有自然垄断经营属性,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缺乏竞争创新意识和机制,因此,其财务与业务及整体经营环境的管理融通和衔接较弱,固定资产的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执行不到位。一方面,供电企业按部门管理固定资产不利于资产的到位管理,例如物资供应中心对设备未能具体到台,只能采用批次的管理方式,从而难以形成统一高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固定资产管理涉及的部门较多,而部门间沟通不畅和融合程度较小,从而加重了条块分割的程度,更不利于建立全局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二)固定资产的价值与实务管理相脱节,实务管理职能有待完善。供电企业由财务部门统一进行价值管理,却由计划建设部、各供电所、市场营销部和办公室等诸多部门进行实务管理,因此固定资产管理与技术设备管理的角度会因部门过多而产生偏差,从而导致各自记录的内容与总体要求不相一致,账本与实务难以核对,账实不符。当前我国许多供电部门或多或少存在只关注账面管理而忽视实务管理的问题,相关单位在实际使用固定资产时会出现分工不明、工作失效的问题。例如,一些部门针对将要闲置报废的资产作为非固定资产报废处理,内部各部门固定资产的转移未办理相关的财务调拨手续,从而造成账实不符。

(三)固定资产账、卡、物不相符,产权不明确。由于供电企业内部制度流程的不完善,生产、使用、财务等各个部门的资产信息不对称,相关工作无法衔接,造成当资产实物发生变化时,账、卡却没有进行相应更新;部分固定资产卡片以批量而非以单项资产进行登记,并且企业内部没有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从而导致账卡物不相符。供电企业过去的用地多数是通过财政划拨取得,导致企业存在很多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等证照不全、产权不明确的问题。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应为这些资产及时补办证照。一般来讲,补办证照要交付额外的税费,使得企业背负更多的负担,所以一些电力企业不愿自主补办证照,企业进行股份改制后,固定资产会因被列入无产权一栏而无法入账,从而形成供电企业帐外帐,最终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四)企业的预算管理和信息化水平有待改善。一方面,供电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属于事后管理,对资产的增减变动、资本化开支、费用化开支等都没有进行有效地预算管理,有些企业存在忽视使用过程的管理而只关注投运和报废管理,从而为暂估资产和预测折旧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当前供电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能满足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例如会计核算体系将每年用于固定资产运行维护检修的开支列入当期费用予以列支,而未能归集至单项资产,从而不能评价固定资产的整体使用效益。

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针对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实行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对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报废整个生命周期的跟踪管理和价值变化情况的记录、对比和分析,以提高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优化资产结构,适时调整与企业经营性质不想适应的结构比例,从而促进供电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效益的最大化。

(一)树立固定资产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的理念。一方面,供电企业执行价值管理的财务人员应充分了解固定资产的构建、技术维修、报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其特点,从而能确定适当的固定资产折旧方式、估计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残值,以准确地进行固定资产相关成本费用的核算。另一方面,其他实物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要通过相关的培训了解固定资产核算、经济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强化基建、使用和运行维护等各个部门的成本管理意识。同时各个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应从自己的专业视角提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通过上下联动、互相配合,使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能够真正地相互渗透,最终实现固定资产的全方位综合管理。

(二)加强固定资产生命周期中各个环节的内部控制。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应当以优化资产计划、设计、购建、使用、维修、更新改造及其报废等各个流程的管理为主线,并对各业务流程进行关键控制点的分析,从而强化资产业务流程的控制,将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到实处。例如,某供电企业与固定资产相关的业务流程有大修理费用支出、采购与付款、工程项目建设、固定资产增减等,相关管理人员为每个流程绘制了流程图,并编制了对应的关键控制点表单,控制表中明确列出各状态固定资产的关键控制点、控制要件、控制程序及措施和主要责任人等,从而明确了各部门在每个流程中的责任,确保资产在各个阶段的职责分工。

(三)构建固定资产、预算与工程管理系统有效集成的全新管理平台。固定资产成本与运营效益的管理应与预算、工程管理相结合,财务部门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成本的构成特点来设计资产采购、建造、修理、更新改造等预算表格的内容。首先,在编制预算时应对相应的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进行编号,从而便于追踪在修理和更新改造中使用所涉及固定资产的原编号信息。其次,财务部门可通过对比业务部门填制的预算信息与成本市场信息,以初步判断固定资产预算成本的合理性,并依据预算中固定资产购入期和建设期合理安排资金,从而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地动态追踪。最后,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通过对实际与预算情况的比较分析,进行有效地控制不合理的支出;同时,对固定资产的购入时间和建设期推迟情况进行调查,从而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经济性与科学性。

(四)构建完善的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统。首先,供电企业应根据业固定资产地理分布、实物图片、价值分析等属性利用信息系统构建由工程自动形成固定资产卡片的功能体系和事中控制体系,并进行全面的整合分析资产卡片信息与业务信息;其次,企业应以财务为主线,按业务性质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完善的业务核算体系,全面满足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要求;最后,供电企业应全面整合固定资产卡片、业务、分析、生产能力等定性与定量信息,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并建立相应的故障代码体系,进行有效地责任追究程序,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

第2篇:公共管理经典理论范文

关键词:电力营销 重要意义 组织结构操作流程 注意的问题

1、供电企业推行精细化营销管理的重要意义

作为供电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精”是精确,是高水平的工作标准要求;“细”是细节,是管理的过程和措施。其实质是在“精”字上提要求,在“细”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做文章,将管理目标具体化,责任明确化,人人在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时时都管理。在电力营销服务终端能源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供电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电力营销服务精细化管理,确保管理高效,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和效益

2、 精细化的制度与组织结构

建立体系健全、运行高效的营销服务管理制度是基础,直接决定着供电安全可靠性、电力故障应急抢修能力、业扩流程周期等服务水平的高低。在电力服务中构建常态政企双向沟通机制,推进创新工作室建设,完善有序用电管理标准体系,开展用电量收益监测,建立电费收益分析和营销经济活动分析等一系列制度和规范,有效弥补在安全、服务、电网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使精细化管理有章可循。在具体实践中,按照工作岗位和职责,明确科学量化的管理标准和考核制度,依据工作完成进度及效率指标,进行严格细化的考核,按照对应的奖罚措施来培育、推进精细化管理。

在电力营销服务管理的组织结构上,采用“一部四中心”的模式会更有效提高营销服务管理的效率。“一部四中心”具体是指营销部、电费结算中心、电能计量中心、客户服务调度中心、需求监测中心五个组织单位,目的是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理念,真正实现了营销管理的集约化,使客户在整个营业区范围内享有同样的优质服务体验。

3、 精细化的操作流程

电力营销服务管理需要有精细化操作流程,才能充分发挥营销技术支持系统的作用。营销部门要对营销服务管理业务资源进行整合,营销管理工作要分类、分项、分步、分细节地实施,优化工作流程,确保每一个岗位都成为营销服务管理系统上的一个“流程化”的作业环节,环环相扣并达到资源的高效配置。其实,规范的精细化操作标准也是电力营销服务管理能顺利贯彻执行的依据。把各项专业管理工作以程序文件的方式进行固化、优化,使营销业务活动“标准化”。大力推广带电作业,供电设备状态检修,实现综合检修和电网经济运行,提高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率。供电部门之间应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统一协调配电网故障抢修,提高突发事件下的抢修服务能力;推行农村供电所标准化作业,逐步实现营销服务城乡一体化;构筑各类客户用电服务指导性文本,统一营销典型设计,统一报装资料示范样本,规范高、低压业扩报装手续,提高报装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收集、整理营销业务流程典型案例,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标准执行率,提升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适用性。

4、 精细化的信息平台

供电企业对客户的长期管理和数据库的投资,积累了海量的用电客户基础档案和用电明细数据,充分利用这些数据是实现营销精细化的基础。对营销各项工作进行量化,对营销业务流程化,对营销管理实行协同化,共同实现由单项营销突破到一体化整合营销,既帮助企业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营销服务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电力营销服务管理精细化的目标,必须要以电力营销信息平台为支撑、以电力营销信息平台为载体,共享营销各专业信息。对用户数据库信息实时跟踪,并及时做出反馈和数据采集,实现优势互补,为业务扩充、用电检查、电力销售、计量管理、优质服务等工作的监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这是使各部门(包括下属的供电所)实时掌握营销信息和客户异常情况的有效工具,对各地区的营销监督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电力营销服务管理精细化的目标实现,需要有营销信息平台系统的支持。营销信息系统的设计不仅是为了对营销数据进行统一的提取和分析,而且充分考虑了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和执行层的能力,采用数据仓库、智能挖掘、联机分析等技术,逐步将真正的商业智能引入到精细化管理中。按照“木桶理论”,任何一个要素的短缺都会使整个系统失去优势,只有各环节、各流程在精细化水平达到一种均衡时,精细化管理才能发挥最佳效应。

5、 精细化电力营销服务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5.1 精细化营销服务管理要切合自身实际

每个企业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不同,精细化管理要针对自己的实际进行实施,才能有良好的效果,要对采用的方式和过程,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等问题,进行精细化的分析;供电营销易受到市场、社会等方面的影响,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要具备灵活性和创新性,根据外界的情况,不断进行调整。

5.2 加强精细化营销服务管理的理念学习

加强现代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和培训,培养员工追求精细化的文化氛围,让全体员工充分认识精细化管理的意义、必要性、可实现性,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员工对工作细节由随意转向规范、由粗放转向精细,切实提高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性和实效性。企业文化是广大员工信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对员工具有激励和凝聚作用。

5.3 精细化管理服务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有阶段性目标,循序渐进,把精细化管理的迈进步伐夯实,才能形成坚实的基础。确立了建设“精细管理工程”这一带有方向性的思路后,就要结合企业的现状,按照“精细”的思路,找准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分阶段进行,每阶段完成一个体系,便实施运转、完善一个体系,并牵动修改相关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整合全部体系,实现精细管理工程在企业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

5.4 精细化营销服务管理要依靠技术创新

实施精细化管理,本身就是创新,必须改掉不适应精细化管理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经营方针。电力营销面对的是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就是创新,利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有利时机,以技术进步(营销技术支持系统)推进创新,以管理深化创新,用现代的经营理念代替传统的经营理念,用精细化管理代替粗放型管理,用网络流程代替人工操作,并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创新,争取市场的主动。

6、结语

电力营销服务管理工作关系着供电企业市场的占有率和效益的增长,关系着广大用电客户对供电企业的整体评价,直接影响着供电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对当前电力营销的困境,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层需要多方面考虑,改变当前电力营销模式中不符合实际且影响电力营销的方式和手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大器.现代电力管理创新.中国电力出版社[M].2000.

第3篇:公共管理经典理论范文

[关键词]中小型电视广告公司SWOT竞争战略

电视广告是在广播电视技术上发展起来的视媒广告,电视广告业是基于电视这一强势媒体之上的广告行业。调查显示,中国电视人口的综合覆盖率是94.61%,潜在收视人口是11.5亿,电视媒体是中国覆盖最广泛的媒体。任何广告商都无法忽视占总人口90%的电视观众。2005年全国电视广告收入达到397.13亿元。电视广告年营业额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媒体广告中所占比例从2001年的42%增加到2005年的48%,营业收入呈不断增长态势。

一、中小型电视广告公司发展的SWOT分析

中国电视广告获得了巨大发展,这既得益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竞争观念已深入人心,广告日益成为企业营销竞争的重要策略,也得益于电视的普及和电视广告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数量最多中小型电视广告公司由于规模小、实力单薄、经验不足、没有稳固社会关系,在发展经营环境上既存在许多机遇也存在诸多挑战和问题。下面应用SWOT分析工具对中国中小型电视广告公司进行深入分析。

1.优势(Strengths)

由于中小电视广告公司规模小,没有过多的包袱,可在低工资,低支出状态下运营,具备大型广告公司所没有的成本优势;与外资广告公司相比,具有熟悉本土市场、文化相通的优势,而区域中小广告公司对当地消费者偏好、社会环境、经济关系、经济政策、人际关系等方面比大型广告企业了解更方便、更深入;由于规模小,可以根据市场随机而变,灵活反应,较为敏锐地捕捉到难得的机遇,“拾遗补缺”、占领先机;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灵活吸纳广告创意等专业人才,组建专项广告团队,而具备某方面的独特优势,一个具备好的创意的广告完全有可能在规模不大的电视广告公司里诞生;由于没有过多的投资沉淀,可以灵活调整自己经营方向,应对市场瞬息变化,发挥专业分工的优势。

2.劣势(Weakness)

与大型广告公司相比,小型电视广告公司在资金实力、市场份额、人才储备等方面实力相差悬殊,同时由于电视台等媒介都自我专营广告,使得这些大型广告公司的呈现明显后向一体化趋势,而中小电视广告企业的往往“点状”分散运作,因此,中小广告企业与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难以提高;由于缺乏知名度,使中小广告企业在同客户打交道时,没有大型广告公司的品牌优势;广告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落后,多是家庭式的管理和经营模式,更容易发展成为企业未来成长的障碍;中小广告企业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为其发展增加了阻力。2001年我国电视广告从业人员数量为95617人,到了2005年数字变为107708人,增长达12.6%。这107708人之中,很多人缺乏专业知识,而且受教育水平整体比较低,中专学历甚至初中学历都进入了这个行业从事工作;我国广告监管机制的还很不健全,使得广告市场鱼龙混杂,真正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谋求新的发展。

3.机遇(Opportunity)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国内外广告客户增加,电视广告需求也日趋多样化,这为中小型电视广告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在的电视广告已经不单是在栏目间隙播放的5秒~10秒的电视广告短片,而已经发展为基于电视广告短片,企业形象片,企业宣传片,产品宣传片,置入式电视广告等形式多样的,全面的企业、产品视频宣传包装服务。企业广告需求者,尤其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也逐渐开始青睐电视广告。在加入WTO后,在国外广告企业的先进管理、运营模式冲击下,不断推动国内广告企业不断创新,加速国际化进程,提高管理水平以及从业人员素质。电视广告制作技术的提高也是近年中小电视广告公司蓬勃发展的动因之一,如HDTV在广播领域里的广泛应用,视频特效的技术趋于完善,不仅提高了电视广告的视觉冲击力,也更易为专业人员掌握。

4.威胁(Threats)

中国电视广告业市场是一个明显的垄断——竞争市场,在央视领衔下,少数省级卫视异军突起,而中小广告公司规模小,人员少,资金不足,竞争力严重缺乏。1995年我国专业广告公司总数为22691家,到2005年达到了84272家,十年增长了371.4%。而这些电视广告公司鱼龙混杂,相当一部分公司处在一种规模小,人员少,设备少,业务很少的“一小三少”的处境当中。而《公司法》规定的该类广告公司的注册资本仅为3万元人民币,造成了电视广告行业进入门槛低,投资少的形势,从而助长了现今的电视广告公司小作坊化的局面。小作坊式的电视广告公司是严重缺乏竞争力的,而且在某些地区产生了恶性的竞争。从营业总额来看,从1996年起,外资广告公司几乎独揽了我国广告经营总额前五名。跨国媒介购买集团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初步发育的广告市场,这可能导致中国广告市场发展失去平衡,对整个广告行业发展造成巨大伤害。

二、中小型电视广告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根据上述SWOT分析,中国本土中小型电视广告公司,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服务功能上细分,在细分基础上做强,大致可以从三个维度上制定具体的竞争战略:

1.拾遗补缺+目标集聚战略

中小电视广告公司可以施展其独特本领,实施“拾遗补缺+目标集聚”战略组合,即避开大广告商的锋芒,主攻大广告公司无暇顾及的某个特定的顾客群,集中力量针对某个特定的细分市场实行这一战略。其前提是中小电视广告企业能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对象服务,从而超越更广阔范围内的竞争者,其结果是通过市场细分实现了差异化,或者在为这一特定对象服务时实现了低成本,也意味着公司具有赢得超过产业平均收益水平的能力。

针对进入深度细分的中国市场,中小广告商需要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无论耐用消费品还是快速消费品,需要界定出更为细碎微小的目标消费者市场,而整体的市场规模来源于这些细碎市场的高效拼合,需要设计出更为精细的分类营销4P要素。大的广告商已经开始注意这方面的努力,如央视分频道树立不同定位的品牌发展道路,但是他们不可能占尽所有市场,尤其是那些中低端企业的市场,因为这些客户不需要也无力承担高端、全面的和昂贵的大型综合性广告企业的服务,他们最需要的是“物美价廉”和针对性的广告服务。2.创意领先+标新立异战略

中小广告公司实施在成功创意下的差异化竞争战略,针对客户的品牌设计,技术创新、客户服务、企业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展开业务。这种差异化战略利用成功广告创意,引导消费者客户的品牌忠诚以及由此产生的价格的敏感性下降使企业避开价格竞争,在增加利润的同时不必追求低成本。客户的品牌依赖性与“独特性”就构成了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带来的高收益可以缓解买卖方讨价还价的压力,在面对替代品的威胁时也处于有利的地位。

广告业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产业是指那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来源于人的创造力和聪明智慧,并通过科技的支撑作用和市场化运作可以被产业化的活动的总和”。创意的最主要特征是包含有人的创造力的内容在里面,无论公司规模大小,只有创意领先,根据广告的产品特征、产品生命周期、产品销售季节等,经过巧妙艺术构思,才有可能市场领先,实施标新立异战略,提供差异化、有特色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形成自己在产业中的特质。同时,应该注意创意是没有止境的,持续创新、不落俗套,才能使广告具有新鲜感和具有更强的传播效果。

3.总成本领先战略

低成本地位的企业在竞争中会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收益,其成本优势可使自己在与竞争者的竞争中保护自己,还可以使自己在与替代品竞争时所处的地位比其他竞争进更有利。导致低成本地位的因素通常是使用了更先进的技术,更有效率的投资经营和管理方式。而要赢得低成本地位通常要求具备较高有效率的成本控制。

中小广告企业成本可以大致分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中小广告企业为其客户所花费的第三方(媒体)成本;二是中小广告企业的工资成本;三是其他营运成本。中小广告企业的收入,在创意制作上一般占客户所支出的第三方费用的7%~12%,80%~90%花费均是为客户而支出的。因此,中小电视广告企业必须严格实施第三方成本控制。中小广告企业的工资成本一般说来占净收入的50%~69%,应通过建立健全成本会计制度和业绩考核制度来实施工资成本和营运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2006年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第4篇:公共管理经典理论范文

摘 要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实施有效的电厂经济管理是电厂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将围绕强化电厂经济管理工作展开探讨。

关键词 强化 电厂经济管理 问题 对策

1. 影响化电厂经济效益的因素

影响电厂经济效益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设备运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大部分电厂的自动化程度较低,因此,需要维护管理人员不断地对机器设备的运行进行优化和调整,在这过程中有一些体力活,使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增加,而且也影响电厂设备的经济运行效果。其次,技术影响电厂的经济效益。由于有些技术人员对新技术的掌握还不够熟练,导致技术运用时没有发挥最大的效果,严重影响了电厂的经济效益。另外,在进行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方案过多,导致最终方案的确定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有些电厂在选择时没有充分地考虑电厂的实际经济情况,导致选择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在应用新技术一段时间后,技术运行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最终影响了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2. 强化化电厂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2.1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降低生产成本,可以有效地提高化电厂的经济效益。首先,降低煤耗。目前,我国许多的电厂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主要是利用煤炭进行发电和供热,所以主要成本是煤炭,煤炭消耗的多少直接决定着电厂的经济效益,而有效地控制煤炭成本是大部分电厂关注的重点。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电厂的经济效益,各大煤场首先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系统化的、合理的燃煤管理制度,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全过程的对煤炭使用进行合理的控制。在保证煤炭质量的控制的基础上,实施浮动煤价,根据厂方计量化验,对供货方进行索赔和拒付。同时进行市场调查,充分地利用有利的市场条件对煤炭的价格进行适当地调整,降低煤炭的销售价格。另外,可以将多种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强电厂内部对煤炭的消耗,比如,有效地加强燃煤管理、制定盘点制度、实施严格考核制度等方式。这样可以最大化地降低煤炭的消耗量,促使煤炭的价格大幅度降低,从而有助于提高发电量以及供热量,有效地节约燃料成本。其次,加大运行管理制度。实施现代化的生产运行管理,将经济技术的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对各项重要的经济指标进行分解,具体到电厂的各个机组,将月生产计划具体到个人,将经济指标与员自身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按照员工平时工作的具体实际情况,实施奖惩制度。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不断提升整个电厂的经济效益。

2.2以经营指标为中心建立经营和生产统一的指标体系

制定明确的经济目标是实现企业经营利益最大化的基础,因此,各个电厂首先需要制定一套明确的并且能将生产指标和经营指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指标体系。电厂需要制定明确的主要经营指标,即利润总额,利润总额等于经济总收入减去总成本。所以,企业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需要以经济利润为中心,分层次地建立科学的经济指标体系,全面地分析各个经济指标对企业成本以及收入的具体影响,从而科学合理地分析各个经济指标的变化对企业的经济利润有何影响。由于化电厂的各个经济指标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对经济指标进行调整前,需要充分地分析指标调整对企业经济利润的影响程度。目前,我国的电厂在这方面做得都不够科学,还缺乏一套系统的方法以及科学成熟的理论,电厂基本都是进行技术分析,主要目标是追求最高的技术效率。因此,急切地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系统的经济理论体系,以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技术分析为基础,在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电厂经济管理工作。

2.3提高全员经济意识

现阶段,大部分的电厂注重生产忽视经营管理,重视技术更新,忽视经济。许多技术工作人员的经济知识相对缺乏,在处理实际工作中的经济问题时,一般只是按照以往的经验以及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处理。但是事实上,技术与经济紧密相关,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任何技术的应用都与经济与技术相关。先进的技术可以有效地推动企业的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相连,具有较强的经济目的性,任何一项技术都涉及到经济问题,因此,技术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经济知识的学习,必须掌握基本的经济知识。这样才可以有效地保证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能够充分地考虑到经济问题,从而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企业需要实施精英制经济管理,重点培养一些既熟悉生产经营管理又掌握较多经济学知识的高级技术人才并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管理电价。

3.总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电力企业逐渐向市场化趋势发展,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所以,电厂企业需要不断强化经济管理工作,降低生产成本、建立以经营指标为中心建立经营和生产统一的指标体系、提高全员经济意识,保障电厂各个环节的经济效益都能得到保障,实现电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玉恒,楚洁品. 提高热电厂经济管理和经济运行水平降低热电产品单耗.海峡两岸第二届热电联产汽电共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12(12):190-191.

第5篇:公共管理经典理论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高素质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使电力企业更好地面对和适应这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我国各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电力企业必须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以此来提高本企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从而达到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的目的,这是保证我国电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有关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具有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具有显着的持续性特征。众所周知,具有可再生性是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一大特征。电力企业的员工不管是在知识、智力,还是在技能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尤其是在对它们进行开发、重新配置或者利用时,其时效性表现得尤为显着;只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就要在开发的基础上进行使用,这样操作就可避免出现人力资源在知识、智力或者技能等方面的退化或者荒废,从而保证电力企业员工具有比较高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对于电力企业各个员工来说,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应该对他们不断进行开发、培训,在这个基础上并加以科学的、合理使用,这是保证电力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第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全局性特征。电力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要管理好各个职能部门,而且这些部门还必须配合好各个基层生产经营单位共同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很显然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其实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这些基层生产经营单位,因为他们对本单位的有关工作岗位责任、岗位结构最为了解,而且有关本单位的今后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员工配置需求以及他们工作技能的具体情况也最为清楚,因此在考核和开发本单位员工或者制订本单位有关激励员工方案,他们也是最具发言权的。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源时必须足够重视这些基层单位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全民性特征。电力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其管理对象实质上就是电力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开发管理这些员工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以及他们有关职业发展的规划不仅仅可使电力企业拥有最大数量合格的企业员工,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让他们在其工作岗位上为电力企业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

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限制了我国电力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也间接影响了我国各项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为此找出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存在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的形成机制,这是进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电力企业高素质人才队伍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在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一是电力企业的薪酬激励制度严重不足。众多实践表明,有关激励理论通常都是在一定的需要理论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产生激励的前提,首先要有一定的需要,这是产生激励的基础,如果缺乏需要,也形成不了一定的激励制度。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缺乏必要的薪酬激励制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内部差距小的、呈现平均化特征的薪酬制度。有关员工的薪酬分配跟他们的价值创造这两方面在电力企业内部还没有形成比较合理的关系,在很多电力企业内部尚存在着大锅饭式的平均分配主义,导致企业实际所得的报酬与其所应该得到的报酬往往不一致,有些人实际所得远远超过所应得的那部分,而另外一部分人却远远低于所应得的那部分,这在电力企业内部造成很不良的影响,让很多员工倍感不公平,特别是那些基层生产单位的员工。可见这种平均主义的薪酬制度不利于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不灵活的企业员工工资调整机制。很多电力企业具有长期固定不变的岗位技能工资,致使企业员工的薪酬由于几乎为零的弹性带来薪酬激励的严重不足;奖金是进行业绩考核的主要依据,没有把员工的工作跟他们的实际劳动贡献以及整个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晋升工作或者发放工作往往不与实际的员工考核情况相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三是不合理的企业员工工资结构带来了极其有限的激励作用。固定不变的工资(具体包括岗位工资、资历工资等)所占的比重极大,而比较灵活的、能体现企业员工实际劳动和贡献的绩效工资所占的比重却偏小,致使根据考核浮动来发放的那部分工资起到的激励作用非常有限。二是电力企业存在着不尽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三是电力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缺乏长期规划。

三、加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推进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一)对电力企业员工工资薪酬激励模式进行大力优化。总体来看,超前型和滞后型是工资激励模式的两种主要方式。超前型的这种激励薪酬,其增加幅度要比绩效增加来得快;而滞后型的这种激励薪酬却要比绩效的增加来得慢。电力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促使员工创造更多的价值,一定要采取超前型的这种激励薪酬模式,这不仅可以大大促进电力企业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还可以为我国电力企业在人才竞争方面创造极其有利的环境,这对于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形成一套完整有效、有利于激励人才成长的管理体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6篇:公共管理经典理论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创新

供应链管理是指企业通过供应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改善与上、下游企业供应链的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能以恰当的数量,在恰当的时间,被送往恰当的地点,满足服务水平要求的同时,使系统的成本最小化,从宏观上看,供应链管理包括了两个主要部分:企业内供应链管理和企业间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都是一个从生产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增值过程,电子商务是在一个更新的、更有效的技术平台上构建的供应链,实现电子商务的价值增值过程就是一个供应链管理过程。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最有力的优势是通过及时、有效信息的传递,实时把握需求,并根据实际需求来快速调整相应的生产、经营和物流运作等相关活动,体现了企业对市场的敏捷反应。

一、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避免信息失真、提高顾客信息反馈效率,使供求有机衔接、协调一致、反应迅速。降低成本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供应链来说,供应链的赢利就是从顾客那里赚取的收入与供应链的全部成本之间的差额,供应链的成本越低,就意味着企业的获利空间越大。供应链管理就是要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就是说供应链管理就是不断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现有数据表明,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减少削价处理的损失40—50%,库存下降10—15%,可以带来大约20%的成本节约。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就必然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而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比一般企业的资金周转时间缩短40—60%,而资金周转时间的缩短就意味着企业资金利用率的提高。 企业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可以大大缩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时间,从而获得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现阶段中国市场上产品品种越来越多,消费者需求变化越来越快。所以,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成本固然是一个重要的竞争优势,但是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有效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竞争的根本。

二、我国传统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目前我国一些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的企业已瞄准了供应链管理这一管理方法并加以运用,它对于我国企业因规模小而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因其结构全、开支大、内部层次繁多、结构臃肿而不能形成合力,大多数企业重复低层次竞争而导致两败俱伤等问题都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法。

1. 产品不规范,缺乏以顾客为中心。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目的之一就是使用规范化的管理手段,有效协调链上各节点企业行为,整合资源,形成整体优势,而产品的原材料至产成品到最终消费品必然采用标准化形式则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企业生产制造的产品缺乏规范性、标准化程度低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供应链管理是以实现顾客满意为最高目标。今天,在顾客驱动的市场中,顾客需求构成市场,需求形成企业获利潜力,需求的满足状态制约着企业获利的多少,因此,顾客的满意就是企业效益的源泉,顾客需求是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供应链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供应链管理中,顾客服务的目标设定优先于其他目标,它以顾客满意为最高目标。供应链管理本质上是满足顾客需求,它通过降低供应链成本的战略,来影响顾客需求中的价格因素,

2. 各企业间未形成战略伙伴关系。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也成为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一大障碍,在以往低层次的竞争当中,企业间形成一种你死我活,两败俱伤的企业关系,没有在供应商方面形成一个共同利益的一个群体。企业存在是因为市场价格机制中存在成本,同时企业内部亦存在成本,市场交换成本及企业内部成本之间比较的结果是所有产品的生产不能由一个超大企业来完成。在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基础上许多学者研究了企业纵向整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效率。而如果不满足所需条件,纵向整合也会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成本。因而形成了企业“半结合”状态的研究。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的创新管理

第7篇:公共管理经典理论范文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试论

一、会计档案的作用

1.会计档案直接影响经济工作

从宏观来说,国家利用各企事业单位、各机关的会计档案反映的数据逐级汇总,可以考核国民经济各部门有关计划和预算的执行情况,从而制订更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计划和决策;从微观来说,各企事业、机关单位利用会计档案提供的原始数据,科学地预测未来,制订最优化的管理方案,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会计档案保护国家利益不受侵犯

改革开放给经济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由于原有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一些单位和个人利用政策上的漏洞,巧立名目,随意提高开支,铺张浪费,使国家财政收入大大流失。而会计档案将这些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的情况真实地记录下来,及时发现问题,阻止腐败的产生、蔓延,打击经济领域的不法行为,解决经济纠纷,从而确保国家的经济利益。

二、电算化下会计档案管理的内容

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单位必须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健全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调阅和销毁管理制度,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重要会计档案应准备双份,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通用会计软件、定点开发会计软件、通用与定点开发相结合会计软件的全套文档资料,以及会计软件程序,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保管期截止该软件停止使用或有重大更改之后的五年。

三、电算化下会计档案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1.会计档案载体

电算化会计虽已实施,但因为实施时间不长,财会人员和单位领导对会计电算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缺乏管理会计档案的经验,很多单位只是将打印出的纸质档案存档,而没有将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会计信息备份在磁性介质上归档保存,从而影响会计档案的完整性。

2.会计载体本身性质带来的问题

电算化会计档案需在一定的系统内才可视,因此目前许多企业因为没有将会计软件的版式及软件系统很好地保存,导致在电算化软件升级后,不同版本下的会计数据不能被调用,《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采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当保存打印出纸质会计档案,并对保存期限作了规定,但目前由于一些单位受条件限制,没有配备激光打印机或喷墨打印机,还在使用老的针式打印机,致使打印输出的纸介质会计档案达不到规定的保存期限,没有按照国家档案局规定的库房管理制度标准,建立专门的电算化会计档案保护制度,未选择质量优良的磁盘介质进行会计档案数据备份,未实行备用盘与存储盘分离存放,导致电子数据因此损坏或丢失。

3.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更易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被修改,因此在没有及时修订单位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没有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档案保管人员职责情况下,会计档案的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现象在所难免。

4.缺乏必要的计算机维护、网络安全人才

众所周知,电算化下的档案管理涉及到软件、系统安全、维护等一系列专业的问题,但目前一般单位都仅仅对以前的会计人员进行一定的软件设施建设。

提供环境清洁与温湿度稳定适宜的专用会计档案存放仓库;配备具有高清晰度打印能力的激光或喷墨打印机,以它们作为输出纸质会计档案的工具:选用功能符合本单位实际业务的电算化培训,然后就去操作系统,在一定层面上而言,会计人员仅学会了操作,而管理与维护对他们而言就非常陌生,由此导致的结果与损失也非同小可。

四、如何改善电算化下的会计档案管理

1.完善会计软件

最好是具有档案管理辅助功能的电算化软件;强化系统的安全防护功能,如有联网,注意进行定期的补丁维护,避免因电脑安全或网络安全,导致会计档案泄密或被人为恶意修改。

2.完善电算化下会计档案管理各项制度

(1)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归档制度。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和使用的全套文档资料及软件程序,都应视同会计档案保管;会计数据在未打印成书面形式输出之前,应妥善保管并保留副本,记账凭证、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应打印输出,并按照有关税务、审计等管理部门的要求,及时打印输出有关账簿、报表。

(2)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保管制度。根据国家档案局的标准,建立电算化会计档案保管制度:选择优质的磁盘介质进行会计档案数据备份,备用盘与储存盘分离存放;做好防压、防尘、防光、防腐蚀工作,按分类和一定顺序对数据磁盘、光盘的著录等电子会计档案进行编号,标明时间和文件内容,制作档案管理文件卡片。

(3)建立严格的借用手续制度。查阅会计档案,需经财务部门负责人批准,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借阅手续,外单位查阅本部门会计档案,要有单位介绍信,并经主管领导、财务部门负责人批准。

(4)建立电算化档案定期备份制度。电算会计档案应定期将会计数据备份到磁性介质,并设立备查登记簿,提供备份时间、数量、保管方式等备份细节信息;同时由于磁性介质的特殊性,管理人员必须对这些会计电算档案进行定期检查、复制,以防止会计信息损坏。

3.提高会计部门人员素质,完善人员配置结构

会计系统是由人来操作的,一个系统是否安全,不但取决于系统本身,更应该注意操作使用人员的素质,未经有效的业务训练和不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员工本身,对系统的安全是一种威胁要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各单位应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本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条件。对会计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系统管理人员,应按不同内容、不同要求进行培训。对系统维护人员,应尽量用计算机专业人员,毕竟,计算机系统维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这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只要简单的会计培训,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2]周卫珍.谈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档案的变革.山东档案,2002(4).

第8篇:公共管理经典理论范文

教育管理学考研需要的参考书有:

1、《管理学》:罗宾斯版的《管理学》目前已经出版到第七版,是中国人民大学经典译丛系列书目之一,也是管理学的经典著作,国内大部分管理学教材都参考了该书的理论框架,管理学类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大部分学校的管理学基础科目都将其指定为参考书目;

2、《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教授主编的《管理学》一书最 大的特点在于其框架、条理的明晰,因而理解起来较为简单,也方便我们把握管理学的知识结构;

3、《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一书是中国人民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公共管理经典理论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权力;新公共管理

一、“现代性”内涵的变化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理论的一个核心话题,从韦伯到吉登斯等一系列社会学家都将其作为自己研究的核心。作为现代性理论在近期的发展,齐格蒙特•鲍曼倾向于把当前的社会状况描述为“轻灵的”或“流动的”现代性,以区别昔日“沉重的”或“稳固的”现代性。在他备受关注的《流动的现代性》一书中,他试图通过解放、个性、时空、工作和共同体这五个概念来理解当前的社会状况。在这本书中,鲍曼详细考察了我们从沉重的、稳固的、硬件取向的现代性向轻灵的、流动的、软件取向的现代性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给人类状况带来的深刻变迁。

总体而言,鲍曼试图通过固体和流体所具有的性质来理解现代性在不同阶段上的总体特征,进而说明当前的社会状况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状况。在他看来,流体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有别于固体:首先,它不容易保持自身的外形,而固体则有明显的空间维度。因此,对于流体而言,真正具有意义的是流动的时间,而不是它们临时占用的空间。正是在此种意义上,鲍曼才会说:“在描述固体时,我们可以总体上忽略时间;而在描述流体时,不考虑时间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其次,流体具有惊人的流动能力,它能绕过或溶解障碍,也可渗透静止的物体。在遭遇固体时,它完好无缺,而固体却被改变了,或者变得潮湿,或者被浸透。〔1〕

鲍曼巧妙地以“固体”和“流体”来隐喻现代性及其相应的社会形态在不同阶段的特征,伴随着现代性经历的“稳固的现代性”和“流动的现代性”这两个阶段,人类生活状况产生了深刻的变迁,微观层面权力及其运作方式的改变就是其中之一,而这种变化又对组织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权力及其运作方式的改变

1.从权威到榜样

鲍曼指出:“沉重的、福特主义式的资本主义是法律制定者、程序设计者和监督者的世界,是一些人追求另一些人规定的目标的世界。所以它也是一个权威的世界,换言之,它是领导和导师的世界:领导总是比别人知道得更多,导师会告诉你如何去做。”这种对权力的认识与权力运作的方式是经典组织理论的直接来源。经典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具有这样的特征:任务分配、角色规定、职权体系、交往原则、贡献和报酬制度。这种组织是通过一次性确定的目标进行统一和协调的,它的存在是为实现这些目标而服务的;它的结构是被明确的边际限定的,所以是具有稳定性的;它的成员被置于一个有明显的等级秩序的整体里,因此,是受单一的理性支配的。这种组织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形式组织,如同企业、学校、医院这样的机构。社会学视它为经典的组织模式。

而在当代社会,“流动的现代性”使得权力的运作方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如果说权威是稳固的现代世界的副产品和必要成分,那么在流动的现代世界中,榜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鲍曼曾以健身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健身教练总是把自己视为一个榜样,而不是一个权威,在日益个体化的生活世界中,健身教练试图向追随者暗示,如果你能像我这样积极锻炼,你就会拥有我这样的身体。正是日益个体化的生活状况,促使人们寻求榜样,而不是领导。在流动的现代世界中,榜样正在取代权威。在此我们或许会联想到韦伯的“魅力型”权威,即他笔下的最具现代意义的“法理型”权威之前的权威类型。对此,或许会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倒退,而笔者更倾向于将这看作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的一个反映,而这种多元化体现在组织管理中则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管理模式的大规模创新。

2.行动者与交换——现代组织社会学的观点

权力运作方式变化的另一个方面体现在,现代的权力分析往往与利益交换结合在一起,由此使得权力并不像以往那样是绝对的命令与服从关系,而是更加灵活和复杂。吉登斯曾说过:“如果权力和冲突经常频繁地交织在一起,那不是因为其中一方逻辑地包含另一方,而是因为权力与利益的追求联系在一起,而人们的利益又不可能一致。”在吉登斯看来,分析权力关系的时候,仅仅看到表面上的服从或意志的实现是不够的,权力背后的利益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利益(包括由此而形成的资源)的交换是权力行使的一个重要基础。在这方面,社会学家布劳做了出色的分析。在其名著《社会生活的交换与权力》一书中,布劳提出了获得权力的四种必要条件:包括对于他人能够提供给自己作为交换的利益保持冷淡;对别人需要的东西加以垄断,以保证对方依赖于他提供某种服务;防止他人为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形成强制力量;别人需要他所提供的利益。布劳认为,“权力来源于单方面的依赖,一个人对其他人的权力在于向他们提供的服务。充分的权力使个体们能垄断资源并使其他人日益依赖于他们。”

克罗齐耶等人的组织社会学理论循着布劳的思路做了进一步发展,他们指出:在人类关系和社会行动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权力关系。克罗齐耶进而提出,“如果人们能够接受这样的新假设:权力问题是涉及各自都想竭力对对方施加影响的双方在协商中试图支配交换条件的问题;权力是一方在与另一方的关系中获得对自己有利的交换条件的能力,那么权力关系就可以被认为是双方参加的一种交换关系和一种协商关系。”虽然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但是它同时也是一种相互的关系:B同意A要求他做的事,B必须在这件事中找到他的利益;因此,B同意去做A要求他做的事,B必须以作为交换某事或某物才去做的。在这种情况下,权力体现在一种力量或势力的对比关系中,关系的一方B能够比另一方A获得更多的好处,而关系的一方B从来也不是“身无分文”(即毫无准备)地面对另一方A。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具有势力的人必须具有使用势力的能力和愿望。换种方式说,如果在禁止使用或不可能运用势力的情况下,弱者和贫者可能战胜强者和富者。〔2〕

三、从现代性内涵变化看现代公共管理的进展

就公共管理而言,现代性内涵的转变带来了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巨大转变,从而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新公共管理”潮流。在外部运作方面,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管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效仿企业的目标管理与效绩考核制度,表现出了极大的效率与灵活性。新公共管理以经济学和私营部门管理理论为其理论基础,而经济学和私营部门管理理论基础的前提是市场机制。因此,推崇市场机制,主张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和效率机制以改善公共部门管理成为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取向。新公共管理认为,市场能纠正政府的种种弊端,而且市场带来更多的“自由”,为公众提供更多的“选择”,因为“政府本身存在限制经济增长和经济自由的问题”,压缩政府规模可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率,进一步提高社会总体福利。同时,新公共管理在推崇市场机制和限定政府干预的同时,并未完全否定公共机制的作用,而是提倡在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各自职能的同时,把公共机制与市场机制有机融合。〔3〕

在组织内部,现代组织中人的能动作用以及非正式的结构也在管理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加上权威结构的转化以及信息化等多种因素,使得传统的政府组织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对传统的金字塔型层级组织结构的改革提出了要求,削减政府内部的中间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幅度,实行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成为西方各国行政改革的内容,“无纸办公室”、“网上办公室”、“政务超市”成为可能,政府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成为一种趋向。单一的、垂直的、封闭的官僚体制为多元的、互动的、开放的现代网络组织体制所取代。这是与现代组织中相对灵活的权力结构相适应的。尽管这种效仿企业、接近市场、调整组织结构等改革措施遇到了许多批评与困境,但同时也预示着未来的公共管理将向着更加多元、高效并富有创新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郇建立.现代性的两种形态[J].社会学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