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广州教育学会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九届全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术年会,于2014年11月19~21日在广州召开。本次年会直面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以“快乐体育,健康身心”为主题,采用专家专题报告、分专题交流、现场教学观摩以及专家和与会代表现场互动等形式充分展开学术研讨。
一、凸显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基本理念和研究趋势
(一)《指南》已经成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与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本次年会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以来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领域的首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本次年会不仅进一步帮助与会人员深入理解了《指南》精神,也展示了在《指南》指导下健康领域所开展的一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会上,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顾荣芳教授作了《贯彻<指南>精神,实践健康教育》的主题报告。报告在整体把握《指南》精神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地逐条分析了健康领域的目标和内容,并分享了有关健康领域关键经验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刘馨副教授在《提高幼儿园体育活动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应“落实《指南》精神,正确把握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标”,从而促使各幼儿园充分理解《指南》的相关内容,以引领其提高体育活动质量。深圳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陆克俭教授在《幼儿园体育教学的价值、特点与策略》的报告中也以《指南》为指引,探讨了幼儿园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另外,《幼儿园特色体育活动探索》《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安全策略》等获奖论文都以《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作指导,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园健康教育进行了探讨。
(二)从多学科、国际化的视角来研究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状况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绝不是孤立的研究领域,应尽可能拓宽视野,吸收其他学科或国外的理论营养。本次年会中的部分研究成果采用了社会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学科视角,部分成果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体现了我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走得出去,回得进来”的基本研究趋势。例如,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主任朱惠莲教授在其主题报告《学龄前儿童的营养与健康》中通过详实的数据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幼儿和家长在饮食营养方面的误区,提出了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对策与建议。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姚蓓喜从“科学营养、食品卫生、美味烹饪、饮食健康、营养研究”五个方面谈了如何通过提高幼儿膳食质量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来自新疆的李元玲老师借鉴积极心理学中“幸福感是个人积极的心理体验”的观点,以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第四幼儿园教师为例,分析了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的五种心理健康危机,并提出了相应的化解策略。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周燕教授在《“重要他人”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报告中引用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重要他人”的概念分析了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另外,美国免费营养早午餐政策、美国《3~5岁儿童运动课程的适宜性实践》等都对我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充分分享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
本次年会的分会场设立在广州市第一幼儿园、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广东省育才幼儿院一院、政治部幼儿园和司令部幼儿园。从各幼儿园的园所经验介绍、健康特色活动观摩以及专家点评中,我们可以在特色体育活动开展、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环境创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得到一些借鉴。
(一)传承传统文化,设计别具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秉持本次年会“快乐体育”的主旨,各个分会场所在幼儿园展示了幼儿武术操、幼儿篮球活动等特色体育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生动活泼的表现,一方面体现了幼儿园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结果。各幼儿园都选用了优美的广东音乐、广东传统武术操和民间游戏,加上独到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设计出了别具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这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幼教工作者实施具有特色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具有启示作用。
(二)高效利用物质资源,创新幼儿园体育运动环境
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自身的。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具有挑战性的物质材料,可以有效地将幼儿的运动、游戏、交往和探究融为一体。各幼儿园除了在户外设置丰富多样的大、小型运动器械外,还高效利用废旧材料和低结构材料自制运动器械,或者采用一物多玩的方式,既符合环境创设的经济性和创新性原则,又能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一条简单的“溜溜布”可以锻炼幼儿走、跳、蹦等基本动作;三张普通桌子的不同摆设也可以让幼儿尝试做侧身钻爬、直体翻滚、平面跳跃等动作。
(三)凸显融合意识,重视幼儿园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的相互渗透
“快乐体育”是为了“健康身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每位幼儿园教师在设计健康教育活动时都能有意识地将其他领域的教育元素融合进来,而体育活动最能体现幼儿园教师的融合意识。例如,中班体育活动“好玩的溜溜布”在每一个环节中都伴以有节奏的音乐,有效地将体育文化意识与音乐之美融合在一起。再如,大班体育活动“好玩的小布格”将体育、音乐、科学、社会领域有机结合起来。
(四)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教育素养,发挥男教师特长
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教育素养,而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具有扎实的保教知识和健康教育技能,更有赖于其对幼儿运动发展理论的掌握。在本次年会上的幼儿体操表演和体育活动展示,都反映了各个幼儿园对于提高教师健康教育素养的重视。有了专业的教师,才会有简单多变的材料和设计到位的活动。本次年会上,我们有幸看到了诸多男教师矫健的身影,各幼儿园充分发挥了男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方面的特长。
三、进一步厘清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中的相关内容
(一)区分了学前儿童体育活动中的相关概念
1.体育课与体育活动
“体育课”仅仅是一次以体育活动内容为主的集体教学活动,而“体育活动”则包括晨间锻炼、户外体育活动、区域体育活动、室内外体育游戏、幼儿体操,以及渗透在其他领域或生活环节中的身体活动。仅仅重视“体育课”,则有可能陷入“小学化”的误区。
2.特色体育活动与体育特色
有教师认为在幼儿园展示了特色体育活动,该幼儿园就是体育特色幼儿园了。这是把特色体育活动的开展看成了体育特色幼儿园的全部或主体。仅凭特色体育活动并不能形成一个幼儿园特有的风格,但是初期可以作为体育特色幼儿园创建的突破口。只有当整个幼儿园的园风园貌、核心价值观以及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都体现出体育特色,幼儿园中形成了体育文化氛围的时候,或许才可将其称为“体育特色幼儿园”。
(二)明晰了学前儿童体育活动不同性质目标之间的关系
1.在确定普适性活动目标的基础上考虑目标的具体化和多样性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幼儿发展,为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而不是单一的“体育训练”。因此,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难度和强度首先应具有普适性,动作技能水平和运动强度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找准体育活动的落脚点,将具体目标落实到位。因此,“一物多玩”也并不是说玩的花样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幼儿的活动强度和活动的具体目标合理设计。
记者: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似乎进入“多事之秋”,前不久媒体曝光的“喂药事件”更是引发了人们对幼儿园的信任危机。这一事件的发生反映出什么问题?您多年从事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研究,在您看来,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顾荣芳:最近,媒体相继曝光的陕西、吉林、湖北、甘肃等地几所幼儿园擅自给幼儿喂药的事件,令我感到十分震惊和愤慨。幼儿园本应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为己任,现在竟成了为谋私利不惜危害幼儿健康乃至生命的“药儿园”。这样的行为显然违反幼儿园教师基本的职业伦理,这不仅是对幼儿教育事业、对幼儿园教师称谓的亵渎,而且是对人类基本良知的背离!这之前全国多地连续曝光的幼儿园教师体罚乃至虐待儿童的事件已经让家长深感愤怒,而这次“喂药事件”的曝光,无疑加剧了社会公众对幼儿园的不信任感。我认为,“喂药事件”至少反映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幼儿园管理层及教师基本专业常识的缺乏和专业伦理底线的失守。人人都知道“是药三分毒”的道理,让处在生长发育中的幼儿长期服用非必需的处方药,不仅是无知,更是。二是药品监管、使用制度的缺陷。陕西等多地幼儿园均能大量购得“病毒灵”“利巴韦林”等处方药,这种非个例的现象说明我国药品监管和使用制度存在缺陷。三是幼儿园组织管理工作存在“不完全制度缺失”和“实质性制度缺失”。前者指的是虽然有《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等与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但由于实际的组织管理中配套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这些法律法规在落实时打了折扣;后者指的是“非医(生)非教(师)”的尴尬身份使得幼儿园保健工作从业人员不仅缺乏专业性,而且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从而导致相关的规章制度因难以落实而处于实质上的缺失状态。
幼儿园当前要做的应该是坚决采取措施杜绝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拒绝不当行为需要依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教育理念。对于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已经作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我认为当前的关键是教师如何真正把这些知识内化并切实践行,做一个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激浊扬清、坚守伦理底线的专业人。
记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近年来幼儿园仍频频发生虐童等伤害幼儿身心健康的事件以及食物中毒、火灾、校车事故、意外伤害等危及幼儿生命安全的事件,这一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强烈反差给了我们什么警示?
顾荣芳:无论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还是陈鹤琴等老一辈学前教育家,都特别强调保护幼儿生命和健康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新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强调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而近年来各地幼儿园却屡次发生伤害幼儿身心健康和危及幼儿生命安全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与教师专业伦理道德等素养的缺失以及园所的组织管理不善有很大关联。对此,我们不仅要采取措施尽可能减轻事件对于幼儿及其家庭的伤害,更要痛定思痛,反思从这些事件中折射出的相关问题,以期减少直至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先说“虐童”事件,我认为有此类言行的教师就不该让他们进入或继续存在于教师队伍之中,对于此类教师,应该坚持“零容忍”,禁止其入职,已入职的要坚决清退。再说食物中毒、火灾、校车事故、意外伤害等事件,我认为这些事件的发生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其根源在于组织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以及相关教育的缺失。各幼儿园虽然都有安全防范、治安监管措施及应急预案,也在实施相关的安全教育活动,但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为什么呢?生命安全非儿戏,健康不仅仅靠意识,更要靠行动。我们必须以严肃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幼儿能接受的方式,认真地实施安全方面的教育。
记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保教并重”,这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您认为目前幼儿园的“保教结合”实行得怎样?如何做得更好?
顾荣芳:“保教并重”一直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许多幼儿园都坚守着这一原则。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保教工作的相对分离以及保育员的素质、地位和待遇相对较低,使得“保教结合”原则在幼儿园教育中落实得还不够到位,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重教轻保”的现象。
为了真正将“保教结合”原则落到实处,一方面,在职前师资培养中应一如既往地强化儿童卫生保健、儿童心理发展等核心课程,重视准教师的教育见习、实习活动,让他们有机会系统地了解幼儿园保教工作,亲自体验和操作,融通理论和实践。在这方面,我国台湾地区的师资培养模式值得借鉴。在台湾,一个人要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不仅要修学四年的职前教育课程,还需要完成另外半年的教育实习课程。4+0.5年的学习模式使其入职后能更快胜任工作,做到“保教结合”。另一方面,要努力提升保育员的地位和待遇,加强培训,提升保育员的专业素养。提升了地位和待遇,意味着可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强了培训,便可以让保育员增强专业底气,逐步走向专业化,以更好地实现“保教结合”。在这一点上,台湾的经验同样值得借鉴。台湾的师资培养机构中不仅有专门的高职、专科层次的幼保科、幼保系,而且当地自2012年开始实施的幼托整合政策规定,幼儿园保教人员都必须修习一定学分的“教保专业知能课程”才能获得教师资格,可见当地对保教师资素质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的确,只有高素质的师资才可能较好地践行“保教结合”原则。
记者: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幼儿园应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请问如何整合各领域教育内容?
顾荣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说明”部分中已经强调,“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幼儿园在课程设置与实施中,应考虑本园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和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如果幼儿园实施领域课程,那么首先要明确包括健康领域在内的各领域教育自身的特点、规律和实施方法,注意在周、月、学期等不同时段的课程实施中考虑课程内容的均衡,以及领域内部与领域之间的有机整合,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如果幼儿园实施综合课程,那么同样要了解和熟练把握各领域的内容、目标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寻找适合本园实际的整合点,切忌内容、目标之间毫无关联的牵强整合,以及“为整合而整合”的低效整合。以主题课程为例,如果某个主题活动有四个子主题,教师不必强求在每个子主题活动中都包括五大领域的目标和内容,只要在整个主题活动中能使各领域内容保持相对均衡即可。而且整合不仅仅包括目标和内容的整合,还包括方法、手段以及环境创设上的整合。教师应该明确,同样的目标可以由不同的内容、方法来实现,而同样的内容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就可能实现不同的目标。在整合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目标、内容、方法三者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领域间的有机整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记者:您曾经说过,“无论是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还是教育效果的衡量抑或是改进对策的选择,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反思‘儿童是什么’和‘儿童是怎样的’这类本质问题”。您能结合健康教育方面的实际问题谈谈吗?
顾荣芳:其实,“儿童是什么”和“儿童是怎样的”等问题是所有学前教育课程编制和实施者都要考虑的问题。多年前,张雪门先生就认为要编制幼儿园课程首先必须明确“儿童是什么”,为此他提出了五个问题:“儿童是不是和空的东西一样?儿童是不是和植物一样?儿童是不是和动物一样?儿童是不是从不完备到完备的一段里程?儿童究竟是什么?”在今天看来,这些问题依然是包括健康领域在内的所有课程在编制和实施中应考虑的首要问题。以健康领域为例,饮食营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健康”的饮食行为,但是根据我对幼儿健康概念认知的研究,部分幼儿所认识的“健康行为”与成人大相径庭,如,有的孩子认为“吃得多就是健康,胖就是健康”。又如,安全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有的幼儿认为“如果勇敢的话(过马路时)看到汽车也可以往前走”。再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会让幼儿讨论如何让自己或帮助别人“高兴”起来,而下面这段幼儿与研究者的对话让我深思――研究者:“什么是高兴?”幼儿:“我犯错误的时候大家都笑话我。”研究者:“为什么会高兴?”幼儿:“我们班有个小朋友,我就笑话她。”研究者:“高兴了会怎么样?”幼儿:“高兴了不是好孩子。”研究者:“高兴对我们好不好?”幼儿:“不好,因为高兴了不是好孩子。”研究者:“小朋友如果不高兴了怎么办?”幼儿:“爸爸妈妈带我出去玩的时候,我看到有小朋友在马路上哭,我就笑话她。”……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例子尽管让人非常意外,但如果我们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便会发现这其实是在情理之中的,这就是儿童的“理论”。所以说,课程编制和实施的前提是不断了解儿童,否则,无论活动目标多么“科学”,逻辑多么“合理”,方法手段如何多样,都未必能取得预期的活动效果。
记者:办出特色,形成品牌,似乎成了眼下一些幼儿园的重要工作目标,有幼儿园把健康教育作为特色创建内容,力争办“健康教育特色幼儿园”。对这些正在或准备开展这方面创建工作的幼儿园,您有什么建议?
顾荣芳:首先,对于办“健康教育特色幼儿园”的做法,我特别想强调一点,特色不是人为地想办就能办成的,而是植根于园所实际逐渐形成的,特色的形成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次,我认为园所要开展“健康教育特色幼儿园”的创建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对本园幼儿健康现状进行全方位的调查评估,不仅要了解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状况,还要了解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饮食行为表现、安全事故发生情况和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等;不仅要了解幼儿的健康认知状况,还要了解幼儿的健康行为养成情况;不仅要了解教师的健康教育知行,还要了解家长的健康教育知行。二是要对园所的日常生活、集体教育活动及主题活动、区域活动中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客观评估,思考如何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园所的课程理念、活动特色结合起来。三是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的相关教学研讨活动,可先以健康领域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依托,逐步领会健康教育的要点,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健康领域教学如何与日常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活动贯通,如何将健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四是选择适合本园实际的健康教育课程,并以此为起点逐步开展教研活动,探索并积累自己的实践精华,逐步编制适合本园的课程。最后,再次强调,上述每一点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急功近利是不可能真正构建幼儿园的任何特色的。
记者:从《夏令营的较量》到《中外孩子的较量》,我们常常在媒体上看到这类反思我国教育问题的报道。有人说,我国的孩子无论在心理素质上还是在身体素质上都与国外的孩子相距甚远。对此您怎么看?
论文摘要:学前教育时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以个体生命优化的成长需求为本,站在学前教育发展和人生发展的甫瞻性高度审视国内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为“广基础、深专业、高学历、多能力、善研究”。
一、学前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1.学前教一育阶段是人的身体发展、智力与经验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假设:若以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loo,则4岁就已具备50% ,8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8一17岁的9年中获得的。从脑科学的层面看,婴儿出生时脑重350 } 4008,为成人脑重的25 % , 1岁时达到成人脑重的50% , 2岁时为75% , 6岁时孩子的脑重为12008,已接近成人脑重(1350一14008)的90% o}’}因此,学前教育阶段是人身体、智力与经验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2.学前教一育阶段是人生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也是最易发展、最易受挫的时期
这一时段里,孩子从只会啼哭,到会爬、会走路、会奔跑,不但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所有的认知、经验与能力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在客观上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中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不顺应儿童自然的发展,而是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禁锢其思维,形成机械的思维定式,甚至连孩子们画笔下的太空飞船都是一样的,势必会阻碍儿童各种潜能的发展,错过儿童的敏感期,贻误天才的成长。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训练和装备心灵的阶段,它不仅为小学做准备,更为人的一生做重要的奠基,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命大厦的高度、广度和坚实度。因为,它涉及到儿童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要注重个性的彰显,又要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不仅要有教育家的智慧以引导、帮助幼儿培养各种能力,还要有专家的准确判断力、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各种潜能,把握不同幼儿的敏感期等。所以,在客观上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学前教育所要面对的是人类生命的塑造,是人类第二次生命的给予,任何轻微的、不适宜的闪失都可能会延缓或摧折生命之花的绽放。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已显露出来:幼师生科研能力较差,理论知识不够广博,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贻误教育时机。而传统的高校生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等弊端。只有极少数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走在前列。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2005年本科生的教育基础课13门,专业课21门,为学生奠定了广博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则探索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幼儿教师的培养并没有因为学前教育处于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而降低师资培养的要求。例如,法国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3十2的基本学历,即先通过3年大学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考人教育专业,进行2年的学习与实习,再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美国和日本对于幼儿教师学历的基本要求也均在本科以上,目前硕士、博士担任幼儿教师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而且非常注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的确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随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深人人心,“终身教育”、“全纳教育”等先进教育思潮呼唤“广基础、深专业、高学历、多能力、善研究”的创新型、多元化幼儿教师。在这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广基础”指具有广博的高等教育、教师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深专业”指具备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同时对学前教育专业课这一平台上不同专业核心课、技能课程进行深人研究,以达到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化的水平;“高学历”指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应建立在本科层次上;“多能力”指幼儿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诸如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等;“善研究”指科学研究能力较强,善于反思,善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能撰写出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
对此,下面主要从育人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i.育人理念
学前教育阶段除具有与其他教育阶段共同拥有的职业道德精神外,还应具有更为深刻的育人理念。这里的教育理念是指以儿童的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每个生命个体优化地成长为基本要求,抓住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把握儿童的敏感期,发掘天才,通过适宜性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活动等,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想象、思维、言表、创造、记忆等能力及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专长,为他们提供最适宜的可能的空间、环境与条件的支持,使每个儿童获得最大限度的潜能发展,在人生至关重要的时期能够获得既是全面的又是个性的优化成长,为人生的发展做重要的奠基。而且,这种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性认识和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理想追求是与时俱进的,因时空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当然,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责的完成需要耐心、恒心、坚定的信念来成就,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份视学前儿童、学前教育事业为自己存在全部意义的热爱。
2.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至少应系统学习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学前教育三个领域的知识。学习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知识阶段应广泛涉猎普通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卫生咨询等学科的知识,深化自身的理论构建,为专业课学习搭建一个知识平台。学习专业知识应广泛学习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游戏、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课程,同时应深人研究某一专业技能的知识,诸如绘画、舞蹈、乐器等方面的知识,使自身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当然,在有限的时间内广泛而深人地学习理论知识,教师还需要对众多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也可采用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方式,选修课又可分为限选与自由选择的课程修习方式。
(2)能力目标。专业技能包括专业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技能,才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兴趣和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应包括:创设教育教学情境的能力,有效地引导、组织儿童的能力,准确地观察、发掘幼儿潜能的能力,行动研究的能力,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流畅的言表力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计算机和外语的应用能力等。
(3)实践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
力,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加强实践活动。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跟踪学前儿童进行个案研究;也可以创设教育教学情境,进行模拟演练。当然,最重要的途径还是通过长期的见习、实习,在反思、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实践经验,提升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印度ICDS项目的实施及成效
(一)ICDS项目背景
印度是儿童人数最多的国家,但印度儿童的发展状况令人堪忧。在印度,婴儿与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4的新生儿体重偏轻,只有1/3的新生儿享有半年的母乳喂养,1/3的新生儿享有免疫服务,1/3的儿童享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3]联合国儿童发展组织在2002年7月进行的调查显示了问题的严重性:每100名儿童中,有8名儿童在5岁生日前可能死去,30名营养不良,26名缺少基本的免疫条件,19名缺少安全的饮用水,40名缺少足够的卫生设施,超过10名儿童存在生理、精神方面的障碍或发展迟缓,17名从未上过学校。
贫困地区及其贫困人口子女的早期教育一直是印度政府关心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74年是印度学前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印度议会通过了《为了儿童的国家政策》(National Policy for Children),特别强调“国家要向所有儿童提供充分的服务”,采取措施向儿童提供“非正规的幼儿教育”,并规定设立“全国儿童理事会”(National Children’s Board),规划、检查和协调与儿童有关的各种活动。针对儿童全面发展的需求,印度政府提出了里程碑式的措施———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为早期儿童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服务上来。这种综合覆盖了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和卫生保健等。为了与这个综合性的理念相一致,1975年,政府实施了儿童综合发展服务项目(Integrated Child Development Services,简称ICDS)。ICDS项目是印度政府对儿童发展最重要的承诺,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儿童早期发展计划之一。ICDS项目的成功实施,打破了印度儿童营养不良的恶性循环,大幅度减少了儿童的死亡率。而且ICDS项目直接惠及6岁以下的儿童,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儿童,通过为他们提供早期教育、健康服务和营养物质,为其终生发展奠定了一个有利的开端。
(二)ICDS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1.ICDS项目的目标与内容
ICDS项目是一个包含母亲—孩子的综合项目,旨在改善学龄前儿童、孕妇和哺乳期母亲的营养与健康水平。ICDS项目的目标包括五个方面:
①改善6岁以下儿童的营养与健康水平;
②为儿童心理、身体和社会性的适当发展奠定基础;
③减少儿童的死亡率、发病率、营养不良和辍学率;
④通过适当的保健和营养教育,提高母亲照料儿童正常的健康与营养方面需求的能力;
⑤在政策制定与实施上达成各部门的有效合作,以促成儿童的全面发展。
ICDS项目通过社区工作人员为需要帮助的儿童和妇女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这种服务的提供中心叫做“Anganwadi”(安哥瓦迪)。安哥瓦迪是坐落于农村或城市贫民区内部的儿童活动中心和保健中心。印度平均每一千人就有一个安哥瓦迪,每个安哥瓦迪都有一位村落工作人员与一位后期服务人员,每个部落约有100个安哥瓦迪。
“Anganwadi”的主要任务包括:
①营养补充。向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及6岁以下儿童提供营养补充。每月由健康人员分析儿童成长监控记录,根据每个接受者的营养状况提供正常或特殊的营养补充。
②提供非正规学前教育。主要是为3到6岁的儿童提供一个自然的、快乐的、有促进性的学习环境。同时也强调了促进儿童最佳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投资。
③免疫接种。对孕妇和幼儿进行免疫接种,使他们免于受到6种可预防疾病的侵害———小儿麻痹症、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肺结核和麻疹。
④健康检查。包括对6个月之内的儿童的健康保健,对待产孕妇的产前护理和对产后妈妈的护理。保健服务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提供定期的健康检查、对营养不良的处理、对腹泻的治疗和简单的药品分配。
⑤医疗服务。为在健康检查或成长监测中出现的生病或营养不良的孩子提供医疗服务。
⑥母亲的营养和健康教育。这是安哥瓦迪工作人员工作的关键,也是对妇女能力建设的一个长远目标,特别针对15至45岁的妇女———使她们不仅能照顾好自己的健康、营养和发展需要,还能够照顾好她们的孩子和家庭。
2.ICDS项目的实施途径
印度把全国偏远和落后地区划分为5630个ICDS项目单位,包括5320个“社区发展组”(community development blocks)和310个主要的城市贫民区(major urban slums)。按照ICDS的设计,每个项目单位平均建立130个安哥瓦迪。每个项目单位有1名主要负责人和7名督导员,每位督导员负责指导约20个安哥瓦迪。作为最基层的单位,每个安哥瓦迪有1名教师、1名教师助手和1名保育员,负责约60名6岁以下的幼儿、12名孕妇和哺乳期母亲。
ICDS项目虽然是全国性的活动,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是充分考虑到了每个州和邦的特殊情况,对于特别贫困的地方,加大了ICDS的服务力度。针对每个州和邦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适时地对项目作出调整。比如,印度东北部地区相对贫苦,鉴于其地区的特殊需要,中央政府在2001~2002年期间投资60亿卢比在当地建设4800个安哥瓦迪中心;2002~2003年投资95亿卢比建立了7600个安哥瓦迪中心;2003~2004年又投资了95亿卢比建立了7600个安哥瓦迪中心。[4]
经费是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在ICDS项目中,每个项目单位一年的费用约为150万卢比(5卢比约合1元人民币)。[5]ICDS项目的经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的投入,二是非政府组织的人道救援。在印度第八个五年计划(1992~1997)中,政府对ICDS项目的资金投入是260.8亿卢比,但是到第十个五年计划(2002~2007)时,资金投入就达到了1168.45亿卢比,[4]这是第五个五年计划的4倍。这充分说明了印度政府对ICDS项目的重视。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也对项目给予了食品和经费等供给支持。如世界粮食计划署从1976年开始支持ICDS,仅2001~2002年度,印度获此计划帮助的人数就达260万人以上。1980年,世界银行开始资助ICDS,20年间,ICDS获得的资助总额高达7.5亿美元,是世界各国幼儿教育领域中获得资助额度最大的一个项目。[6]而自印度1975年推出儿童综合发展服务项目以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直在扩大对其供给方面的支持。
(三)ICDS项目的效果
作为印度政府介入儿童生存与发展问题的主要计划,ICDS项目由最初的面向偏远和落后地区发展到面向全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根据统计,从1975~1993年,在18年的时间里ICDS项目完成了2600个工程计划。到1995年,完成4200个工程计划并形成网络,使近75%的社区受益,另外还有273个城市中的贫困地区受益。具体地说,有480万哺乳期母亲与2290万6岁以下儿童参与到项目中来,其中1250万儿童参与了项目中心的学前教育活动。2000年,近2300万儿童受益。2002年,又完成5171个工程计划,受益人群达到2700万。[7]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参加该项目的母亲和儿童其健康和营养状况明显好于同地区未参加该项目的母亲和儿童。印度在公共合作机构与儿童发展机构的一项国家研究中显示,ICDS项目在出生体重偏轻的儿童、儿童死亡率、儿童免疫、儿童健康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相关研究也证明,在小学里,与其他儿童相比,接受过儿童发展综合服务项目的儿童表现出较好的语言、认知/概念发展和行为能力、较高的记忆力和低辍学率。[8]
二、ICDS项目对落实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的启示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与文化多样、地区差异显著。我国学前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城乡之间与地区之间发展的非均衡性矛盾突出。在广大的西部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普及率低。因此,要使广大幼儿接受学前教育,落实《纲要》目标,必须坚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作为突破口。而印度ICDS项目的成功实施及其普及学前教育的思路,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一)普及学前教育应从最贫困地区、最脆弱的群体入手
一个国家制定的学前教育政策应该适合所有儿童,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首先要强调将公共资源给予处境最不利的儿童。把改善贫困和弱势儿童的不利处境作为国家学前教育政策的首要目标,这是一个国际公认的原则,也是一个被多个国家的学前教育发展实践所证实的有效途径。印度ICDS项目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将贫困农村地区和城市贫民作为项目的对象,并由此在全国推进,获得极大成效。因此,在我国落实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时,应将普及农村与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尤其是中西部农村的学前教育作为中长期规划的重点和突破口,给予特殊扶持政策,加大公共经费的投入,建立起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公办幼儿园为主、公办教师为主”的发展策略,使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另一方面,本着“先普及后规范”的原则,正规与非正规学前教育同步并进,在普及中推进公平,在推进公平中实现普及。
(二)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明确职责,为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提供保障
学前儿童的生存、福利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事业,不是教育部门一家能独自承担的使命。因此,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多部门合作的机制是保障儿童生存、促进儿童发展的前提。这种合作既包括部门与部门间的合作,也包括政府与非政府间的合作,还包括国家与国际相关组织的合作。印度ICDS项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得以展开。但在实施过程中,ICDS的活动由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的妇女和儿童发展司主管,而同样隶属于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的初等教育和识字司又成立了“全国幼儿教育执行委员会”。由于部门间的失调与管理职能上的混乱,其项目效益大打折扣。在我国,2003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已明确提出了建立幼儿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规定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共同解决幼儿教育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在一些政府的工作日程中,幼儿教育仍处于“谈起来重要、干起来忘掉”的境地。因此,只有认识到学前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发展学前教育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明确各级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在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上的职责,幼儿教育才能摆上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并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与支持,才能确保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三)区别对待,灵活实施,共同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显著,在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时,采取全国整齐划一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共同推进,才是现实的发展之路。印度在实施ICDS项目时,充分考虑到了每个州和邦的特殊情况,对于特别贫困的地方,加大ICDS的服务力度;针对每个州和邦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适时地对项目作出调整。我国在制定学前教育政策时,也应充分考虑每个地区或省市的特殊性,中央政府负责全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宏观规划,制定大的发展计划,适当地把权利下放到省。对于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中央政府可以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发展。
(四)将母亲的健康与教育纳入儿童发展规划,扩大效率
早期儿童护理的研究发现:“护理人行为质量高,儿童才会具有更高的认识和语言能力”。[9]印度ICDS项目注重母亲的营养和健康教育,特别关注15至45岁之间的妇女,这是因为母亲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关注对母亲的教育有助于提升学前儿童教育的整体品质。但在我国农村,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妇女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母亲教育子女的社会支持系统不足或缺失,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与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普及与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发展我国学前教育时,必须将母亲纳入发展规划,加强妇女教育和孕妇产前教育,给学前儿童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幼儿园 晨间锻炼音乐选择
引言:随着现代幼儿园开设的越来越多,每个幼儿园的晨间锻炼时的音乐都有不同,可能是一些简单易学、节奏欢快的流行音乐,也可能是孩子在动画片中听过的少儿歌曲。不同音乐给孩子带来的学习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今天就不同的晨间锻炼音乐的选择做一个研究。
幼儿园的晨间锻炼的音乐通常都是孩子们喜欢听到的,而且是容易接受的音乐。同时音乐教育在幼儿园中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艺术教育方式,它用简单明快的节奏,优美动听的旋律,极具情趣的歌词,活泼易学的动作等方式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常常有很多孩子听到音乐就会开心的开始手舞足蹈。其实在孩子的幼儿时期早点让他去接触音乐会带来积极的效果,根据研究表明,音乐经验可以调节人的思维模式,丰富信息存储和处理的方法。同时,有部分研究人员还认为经过音乐训练的幼儿会显现出其优势。《幼儿园教育纲要》就指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常常是背离《纲要》的主旨,存在很大的误区,在训练的幼儿音乐能力的时候,要加以指导性,不能让孩子太过自主、自由,但是也不能对幼儿的要求太过严厉,要求他们必须达到完美的状态。
一、音乐背景的分析
对背景音乐的选择,要从音乐的节奏,旋律,歌词的趣味性去选择音乐。音乐的节奏,需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思想,去引导幼儿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让他们自己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孩子对于节奏简单的音乐可以直接模仿出来的,例如简单的二拍音乐,咚嗒咚嗒,幼儿对于音乐的节奏是有模仿能力的,简单的节奏有利于他们的模仿。其次是旋律和歌词,旋律的选择是需要选择一些鲜明欢快的节奏,生动有趣的歌词,就像之前在某一真人秀的节目中曾今唱过的洗澡歌:“沐浴露和香香皂,今天用哪个好,毛巾衣服要拿好,水温刚刚好……“旋律朗朗上口,欢快明了同时,它的歌词还富有趣味性,能够正确引导孩子们做好正确的事情。
我们在选择音乐背景的时候通常会忽略幼儿本身对音乐的感受,想象和创造,而是更加注重幼儿对歌曲的把握度,他是不是会唱,是不是会跳,这个音乐是否好听,舞蹈跳起来是否好看。同时,大多数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模仿教育,把技能技巧的训练放在首位,从而忽视了幼儿自身的生活环境、愿望和情趣要求,容易让幼儿产生倦怠感。
二、音乐背景的选择
人们一直认为音乐的发展仅仅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很多科学实验表明,音乐作为人类早期的一种交际方式发展而来的,我们的祖先用歌唱的方式来警示迫在眉睫的危险,用唱歌去分享成功的喜悦,用唱歌来宣泄心中的愤怒。
音乐来自于生活,像上文中提到的《洗澡歌》加以动作的融入,再把它教给孩子们,既可以让孩子们得到音乐的熏陶,同时也起到了教育的意义。真正的做到将音乐融入生活,将教育寓于生活情境中,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让他们学的快乐,轻松,有价值。
首先可以测试幼儿对不同种类的音乐的辨识度和接受能力,所以我们要准备不同类型的音乐去给孩子们听,然后记录观察他们的反映。我们将音乐分成不同的几个类型,分别是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和动画电视里的音乐。
1.古典音乐
我们尝试着播放了很多钢琴曲,发现幼儿对它们的活跃度不是很高,钢琴曲并没有引起幼儿的参与,反而让幼儿们都安静下来了。所以作为晨间锻炼的音乐,古典音乐并不适合。
2.流行音乐
幼儿们对语言的认识大多数人仅仅可能只在能够简单交流的过程中,所以流行歌曲中歌词所表达的意义是他们所不能知道和理解的,在绝大多数的幼儿园晨间锻炼的时候,老师会让幼儿跟着自己的动作去模仿,而不是让他根据音乐去自己想象,自己做出想要的动作。我们播放了比较热门的广场舞歌曲,例如《小苹果》、《Go go go》等歌曲,孩子们表现并不是不知所措,反而有的人可以跟着音乐去摇晃自己的身体,证明孩子对流行音乐的并不是不能接受的,反而是可以利用一些歌曲让孩子的审美观得到提升。
3.动画电视里的音乐
成长期的幼儿接触到电视这个媒介,通常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影视作品就是动画片。而很多动画片都有很多动画音乐,在片头曲或者片尾的时候播放,小孩子看电视不像大人,学会了跳过片头和片尾,正是这些无法跳过的歌曲在孩子的面前一次一次的播放,他们对这些的歌曲的熟悉度也在不断增加。
根据这三种音乐给孩子带来的效果,我们不难看出要选择的方向是在动画电视音乐和流行音乐之中,我们对晨间锻炼音乐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教育性,还有注重幼儿自身的选择。
三、结语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所以我们对幼儿晨间锻炼的注重是正确的,要让孩子既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还要通过音乐达到对他的一个教育。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在让幼儿晨间锻炼的同时,注重了它的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让育人的道理藏在音乐当中,同时也让孩子得到趣味性。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教书育人要做到的根本。
【参考文献】
[1]莫志群,任平.以“情景假设”提升幼儿户外自主游戏指导的有效性[J].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2(08)
[2]钱愿秋.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的价值、现状与组织策略[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07)
[3]吴婷.浅析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及意义[J]. 群文天地. 2011(18)
[4]林小雁.浅谈音乐对幼儿启蒙教育的作用[J]. 神州民俗(学术版). 2011(04)
[5]时蕊.浅谈幼儿园早操活动的科学编排[J]. 青年文学家. 2011(24)
[6]张建辉.音乐结构幼儿创编体操的音乐选择及作用[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36 — 02
随着《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发,要求幼儿教师要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同时还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教育机构,责无旁贷地要培养出符合《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的高素质幼儿教师。课程是培养高校人才的载体,课程教学效果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培养准幼儿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委员会主任钟启泉认为:“目前我国师范生在大学接受的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实际至少落后50年,偏重书本知识,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强调老师在课堂上的控制,以及封闭式的教学方式。”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为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师,设置了《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必须要在反思的基础上,根据《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积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育观念,实施创新教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教师要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学习的合作者与伙伴、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支持者,教师要由舞台的主角变成幕后的导演。教师要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成积极主动的建构者。
(一) 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堂上,还存在着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而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复印”或承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积极地以他们独特的方式亲身实践、直接体验,通过活动去探索周围世界、认识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注重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设计知识的传播,更应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精神,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不可以?”。 例如,可以在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播放幼儿教师教学录像,请学生课前带着问题预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观看录像,并思考幼儿园教师是如何设计五大领域课程方案的?为什么这样设计?录像中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是什么?如果是你来执教你会如何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的教学法课堂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与直接体验为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时间,鼓励他们在活动中主动探索,为学生创设处和谐、自由、轻松的活动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得到挖掘和发挥,有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创新是人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技能。教育既可以为学生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成为发展的动力,也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作为培养准幼儿教师的高校教师要明确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背景下,它可能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得到体现和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的无限创造潜能,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五大领域教学法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可以尝试让学生就幼儿园的同一教学内容,深入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自身素质,创造性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二、创设教学情境,建构学习环境
我校自2009年与丹麦VIA大学学院联合举办了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在四年的教学过程中,丹麦教师来我校讲授多门专业课程,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的改革深有启发。
(一)创设教学情境
我们积极借鉴其课堂教学改革的优势,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育实践基地合作,建立了真实而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在基地幼儿园的课堂教学真实情境中获得专业知识的深化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我们在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教学改革中采取了以下方法:课程教学内容中采用了部分课程设计教育理论由专任教师集中在校内讲授,部分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由基地幼儿园教师讲授的方式;采取了学生观看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录像与到学生到幼儿园现场观看幼儿园教师授课相结合的方式;采取了集中教育见习和分散教育见习相结合的方式,集中教育见习时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孩子和全面观察学习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分散教育见习主要是教师根据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的教学需要,临时与基地教师沟通后,组织学生到幼儿园真实情境中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
(二)建构学习环境
我们坚持突出实践教学的理念,以强化教育技能为核心,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建构了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一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指定了有效的文献资料; 二是增加教材资源配套,制作了课程教学需要的国内外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光盘; 三是制作了五大领域课程教学课件;四是建设了幼儿园模拟教学的校内学前教育实验室和校外的14所教育实践基地。由于充分构建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保证了学生教学能力的提升,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三、改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设计
(一)改革课程内容
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教学活动中还存着许多不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教学行为,这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工作者要合理地分析教学现状,转变教学观念,在实践中找到突破口。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也要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方式,具有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在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掌握扎实深厚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专业理念,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观察儿童、解读儿童、因材施教的能力。要让学生获得教育实践能力,学生要通过课程学习具有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环境创设的能力、组织开展游戏活动的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教育反思能力等基本专业能力。然而,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的设置还存在着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知识陈旧等问题,例如《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等的教学内容中关于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内容相互重复和交叉,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教学时间,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要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围绕《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同时还要注重对传统课程内容的整合,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获取专业知识的课程内容。
(二)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为实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必须围绕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科学进行教学设计,重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理念,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具有娴熟的专业能力和掌握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设计时,教学内容应按照学生的特点寻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内容,系统设计教学活动,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转变成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使其在探索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性。然而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仍然还存在着模式陈旧、僵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决定着教学的程序、步骤,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及组合形式。现代教学理论提倡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要求幼儿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类型,所选教材的内容、教师的组织形式、幼儿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在五大领域内容整合教育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课堂结构。这就要求学生要在理论习得的基础上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之间巧妙转换。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模拟教学能力、教育评价能力和说课能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可以采取五步教学模式:一是“学”,即自学教学法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获得教学设计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创”即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设计幼儿园五大领域内容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教”,即学生根据教学设计制作教具,模拟幼儿园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机智;四是“评”,即学生根据模拟教学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五是“说”,即学生进行说课,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说课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注重把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利用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活动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力训练,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教学综合能力。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法课程担负着传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五大领域教学法理论知识与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重任,教师要根据《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优质的幼儿园教育师资。
〔参 考 文 献〕
〔1〕王宏宇.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J〕.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17.
〔2〕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2-06-01.
【摘要】目的:探讨钦州市城区小学一年级6~7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对钦州市城区4所小学一年级的学龄儿童及市区6~7岁散居儿童进行调查,同时填写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的自拟调查表。结果:检出率为18.4%,男童行为问题检出率(22.8%)高于女童(13.2%),男童行为问题总分及行为问题得分高于女童,男童A行为得分高于女童,而女童N行为得分高于男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期住院、新生儿期黄疸、母亲文化程度、母亲有不良妊娠史、父亲饮酒、父亲抽烟、溺爱等是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涉及到母亲妊娠期、围生期、新生儿期疾病、父母行为、文化程度、养育方式等多种因素,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儿童行为问题;Rutter行为量表;影响因素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是指童年期出现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正常范围的行为,儿童行为问题可延续和发展为成年期心身障碍或疾病,尤其是社交退缩、违纪、攻击行为将是成人期发生各种精神疾病的根基[1]。为了解钦州城区6~7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状况及影响因素,作者对钦州市区1074名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城区4所小学一年级学生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074份。其中男童588名,女童486名,平均年龄(6.7457±0.7856)岁。
1.2 调查方法:由经过培训的儿童保健专业技术人员和校医担任调查员,使用统一印制的问卷,主要采用被调查儿童家长在调查员的集体指导下进行填写,资料当场收回。
1.2.1 调查内容:①儿童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出生情况、生后疾病史、养育史等;父母及家庭一般情况如父母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吸烟饮酒习惯、母亲妊娠期与分娩情况及家庭类型、父母对孩子疼爱程度等。②儿童行为问题检测:采用惠诚儿童心理测评软件2.0版Rutter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内容包括一般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两方面。问卷将行为问题分为两大类,A行为(Antisocial Behavour,即违纪行为或称行为)包括:经常破坏自己和别人的东西;经常不听管教;时常说谎;欺负别的孩子;偷东西。N行为(Neurotic Behaviour,神经症行为)包括:肚子疼和呕吐;经常烦恼,对许多事情都烦;害怕新事物和新环境;到学校就哭,或拒绝上学;睡眠障碍。
1.2.2 行为问题的评分分级:分3级。从来没有此行为评为0分;有时或症状轻微或每周不到1次评为1分;症状严重经常出现或每周至少1次评为2分。量表最高得分为62分,以13分为临界值。凡等于或大于13分评为有行为问题。有行为问题者,如A行为总分大于N行为总分时,该儿童被认为有行为;反之被认为有神经症行为;评分相等者则为M行为,即混合。
1.3 统计分析:采用EPIIFO 5.0录入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1074名儿童中,检出有行为问题的198人,检出率为18.4%,其中男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2.8%(134/588),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3.2%(64/486),男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4,P=0.000。有行为问题的儿童中,A行为、N行为、M行为分别为47.0%、33.8%、19.2%,其中男童以A行为为主,女童以N行为为主,见表1。
2.2 不同性别儿童行为问题得分比较:对不同性别儿童行为问题得分比较显示,男童行为问题总分及行为问题得分高于女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童A行为得分高于女童,而女童N行为得分高于男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国内报道相一致,见表2。
2.3 儿童行为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儿童行为问题为因变量(0=无,1=有),表3所列25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进入方程的变量有小儿性别、新生儿期住院、新生儿黄疸、母亲文化程度、母亲有不良妊娠史、父亲饮酒、父亲抽烟、溺爱8个变量,见表3。
3 讨论
3.1 不同性别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不同性别儿童行为问题调查显示,行为问题检出率男童高于女童;行为问题中A行为问题男童多于女童,N行为问题女童多于男童;男童以A行为为主,女童以N行为为主,结论与其他相关研究相似。本次调查结果与国内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的报道在6%~17%之间相一致,而6~7岁儿童行为问题与相关报道6~7岁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不一致[2],可能与地域环境有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2 母亲妊娠期情况及新生儿期疾病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有不良妊娠史、新生儿期住院、新生儿黄疸是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国内有关研究表明,妊娠期及围生期多种高危因素可损伤小儿脑部,成为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3]。
3.3 家庭及父母行为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本调查通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抽烟、饮酒、母亲文化程度、溺爱是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因素。家庭是儿童的主要生活环境,父母的言行、家庭教育、养育方式等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家庭环境及父母行为对儿童早期心理行为发育有很深的影响。
本调查结果表明,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涉及到母亲妊娠期、围生期、新生儿期疾病、父母行为、文化程度、家庭环境、养育方式等多种因素,因此,要预防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就必须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教育母亲做好孕产期保健及新生儿期保健,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普及科学育儿知识,以改变父母不良行为及养育方式,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薛兴邦,李建国,陆莲芳.上海市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1):54~55.
[2] 任路忠,刘贵敏,童卫红,王为实.深圳市龙岗区学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危险因素浅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9):77~79.
[3] 李明杰,张同文,姜翁球等.沿海城乡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对照研究[J].中国行为科学,2002,11(2):220~221.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 幼儿教育
体验式学习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基于杜威的经验主义哲学,受到建构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启示。
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对经验带有感彩和主观能动的体会与反馈。体验式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之一。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学习者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形成积极态度的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和过程强调个体体验对学习的意义,包含了杜威的“做中学”的思想,同时又不是简单地主张要在“做”中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它更关注对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因此,我们可以将体验学习理解为在“做”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性的经验,并在对经验与体验进行反思中获得成长性发展的一种学习。
一、体验式学习的意义
1.体验式学习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一种学习方法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教学思想基础。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有效的学习需要从学习者的兴趣出发,从解决实际的问题出发,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师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其作用在于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帮助和指导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经验并引导学习者从直接经验中学习。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还鼓励教学信息的多方向流动,而不只是从老师到学习者的单向流动。可见,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
2.体验式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与不足
体验式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但它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传统教学模式基于行为主义思想,而体验式学习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传统教学强调学习过去的知识,而体验式学习则强调即时的感受;传统教学讲究记忆,体验式学习讲究学习主体的领悟和体会;传统教学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体验式学习以分享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为导向;传统教学注重知识、技能,体验式学习注重观念、态度;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和控制地位,体验式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传统教育强调在课堂中学知识,体验式学习强调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体验来学习。
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着不同的结果。传统教学的“教”不一定导致“学”,更不一定产生“会”。而在体验式学习中,学习者通过具体情景中的活动获得体验,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有效促进了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可见,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教”是旨在通过提供学习情境、信息、游戏等方式,为学习者创造适合学习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其作用是产生“学习”。“会”是指学习者经过学习,在现实环境中能够应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或者促使学习者的行为发生改变。体验式学习最终要实现这样的目的:通过改变学习者的态度和观念来开启学习者的所有潜能,并让他们将这些潜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体验式学习方式和传统学习方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式学习:讲究记忆,注重知识技能,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学知识”,强调过去的知识,强调学习的资源是教师和教材,要求个人学习,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
(2)体验式学习:讲究学习主体的领悟与体会,注重观念、态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在行动中学习,强调即时感受,强调学习的资源是每个参加者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团队学习,分享总结经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二、体验式学习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体验式学习是通过在体验活动中反复观察、感受、实践、探究,使参与者充分体验所经历的各种事件,最终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与技能,发展能力,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某些观念、情感、态度乃至心理品质的过程。幼儿园的体验式学习是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认识水平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完成。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所涉及的感官越多,就越令人难忘。因此要让日常生活成为幼儿体验学习的丰富源泉,幼儿的学量地发生于日常生活和实践之中,所以,教师要注意把握日常生活中的丰富机会,及时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体验学习。
伴随幼教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生活体验日益受到研究者和教师们的重视。可以说,体验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学前儿童的思维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在互相交往的过程中,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难免出现误解,发生争吵。如有的是因游戏中对方的行为造成自己的不快,或因玩具、角色分配不均;有的是出于义愤,见到同龄幼儿欺负弱小,制止不当,导致争吵。对待幼儿打斗、争吵,教师的态度往往是直接加以干涉。在没有弄清原委的情况下,用命令式的指导法来处理幼儿争吵打斗问题,结果反而把矛盾闹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只要幼儿之间不出现互相伤害的局面,教师不应急于去干预,而应让幼儿自己去解决,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进行有效的“体验学习”,使幼儿认知、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以“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就是指在儿童的交往过程中,他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教育,尤其是在因彼此意见不一而发生争吵的时候,才会使幼儿逐渐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区别,认识到他人的意见和地位的重要,从而学会理解他人,学会以适当的方式与他人相处,使自己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成为能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人。因此,让幼儿在矛盾冲突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让幼儿自己教育自己,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1.学会交往做人
幼儿间的争吵、哭闹是常有的,处理得当他们会从中学会做人与学会交往。儿童间争吵的特点是吵完后即刻了事,很快就会高兴地在一起玩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对因玩具(或角色)分配不均而发生争吵的幼儿,教师如果不参与解决,幼儿会从争吵、哭闹到自己协商处理,想出共同玩或轮流玩的解决方法。因此,教师应尽可能为幼儿提供交往和做人的机会,充分发挥体验式学习的作用。
2.体验心理挫折
幼儿同成人一样,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挫折。挫折对幼儿的行为和结果应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正如经常欺负别人的幼儿被几个弱小幼儿联合欺负时,在不出现互相伤害的前提下,教师不必去劝阻,让其体验被他人欺侮的滋味,得到一定的挫折体验,从而达到让幼儿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同时也为弱小、胆怯的幼儿提供公平合理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他们勇敢胆大的品质。
3.克服依赖心理
幼儿由于缺少独立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发生争吵或打斗时,往往把哭闹当成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以求得老师的同情,帮助他们解决争端。此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幼儿自己以适当的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从而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培养幼儿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又能宽容他人的良好素质。
总之,体验式学习在幼儿教育中有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创造机会,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进行有效的“体验学习”,使幼儿在认知、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53.2 R 591.4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4-0382-03
【关键词】 维生素A缺乏;干预性研究;儿童
维生素A缺乏症(Vitamin A deficiency, VAD)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营养素缺乏症之一, 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VAD主要发生在0~6岁儿童,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很多研究认为,VAD、亚临床VAD(SVAD)甚至轻度VAD状态都有可能对机体产生危害,增加儿童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6],因此防治维生素A缺乏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鉴于补充维生素A的重要性,为寻求合适的干预方式,近年来国内外做了大量研究。然而选择何种干预措施可以获得最佳效果,目前尚存在争议。现就近年来不同干预方案对预防和治疗儿童维生素A缺乏的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1 维生素A缺乏的流行现状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维生素A顾问组(IVACG)的努力下, 目前全球严重的VAD基本得到控制[7-8]。但是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VAD仍然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9]。目前至少有100万5岁以下儿童患有VAD,而重度维生素A缺乏可造成失明,并大大增加儿童死于麻疹、腹泻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风险[10]。根据2002年WHO的报道,全球有80万儿童(1.4%)死于VAD,1.8%的消耗性疾病也是由于VAD所造成的[11]。调查显示,接近一半的VAD和干眼症发生在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10]。
2000年南非的调查发现,有1/3的0~4岁儿童患VAD,在同年调查3 000名死亡儿童中发现,28%的儿童死于因VAD导致的腹泻,23%死于因VAD导致的麻疹,21%死于因VAD导致的疟疾[12]。VAD是该地区极其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006年朝鲜光州调查显示,2.4%的儿童患VAD,42.3%患轻度VAD[13]。印度于2007年进行的全国调查显示,每年有52 000名儿童因VAD而导致失明[14]。
2006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调查显示,我国6岁以下儿童VAD的发生率是12.2%,严重VAD占0.5%,1岁以上儿童发病率最高的西部地区占17.4%[15]。2007年谈藏文等对我国西部边远地区(广西、青海、内蒙、新疆、云南、贵州)的调查发现,VAD发病率远远大于10%;广西血清维生素A水平最低,只有(0.82±0.29)μmol/L。边远贫困农村缺乏最严重。
近几年来,国内的其他省份也先后对维生素A缺乏做了相关调查,5岁以下儿童VAD检出率福建省为6.3%,江苏省为l6.5%,浙江省为10.36%,安徽省为6.8%[15,17-19]。
2 VAD干预的研究现状
2.1 维生素A制剂补充 在确定维生素A缺乏是公共卫生问题的地区,国际上采用普遍服用大剂量维生素A胶囊的方法。2001年国际维生素A研讨会对VAD人群补充维生素A剂量的方案如下:0~5个月婴儿为5万IU/次,共3次,每次至少间隔1个月,可在出生后6,10,14 周计划免疫时给予;6~11个月婴儿每4~6个月给予1次,10万IU/次 ,可在任何时机给予(在麻疹计划免疫时给予最佳);>12个月龄儿童每4~6个月给予1次,20万IU/次,可在任何时机给予。产后妇女给予20万IU/次,共2次,至少间隔1 d,尽可能在产后立即给予或不超过6周,之后6个月内再给予口服1万IU/d或2.5万IU/周[7]。
同时WHO推荐怀孕期给予孕妇1万IU/d,或2.5万IU/周,分娩后给予20万IU,以保证婴儿摄入充足的维生素A[20]。但由于孕期尤其孕早期(妊娠3个月以内)服用大剂量维生素A 可能导致婴儿畸形,因此孕期每日摄入维生素A不宜超过1万IU。孕晚期(距分娩8周以内)或哺乳早期可以服用维生素A 20万IU。另外儿童大剂量服用维生素A可能出现恶心、头痛、呕吐,但副作用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24 h。
目前,很多国家定期给儿童和孕妇补充维生素A。干预结果表明,给婴儿和母亲补充维生素A越早,儿童传染病发病率越低[21]。在戛那、印度、秘鲁,由于母亲在产后18~42 d服用60 mg维生素A,婴儿在第6周、10周、14周分别3次服用7.5 mg维生素A,所以母亲在2个月内乳汁中维生素A含量都很高,很少有婴儿维生素A缺乏;印度的队列研究更充分说明此点,而在第9个月母亲补充却没有相应的作用。建议6~9个月的婴儿采取额外的方法补充维生素A[22]。
我国也已在40个贫困县对6~36月儿童采用大剂量维生素A补充,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且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23]。
2004年调查发现,有1.9亿0~6岁儿童给予大剂量维生素A补充,全球覆盖率达68%,发达国家达到了75%,但仍有很多地区不能达到推荐的每年2次大剂量补充的要求;被调查的103个先行国家只有26个达到有效水平[22]。Semba等[24]及Bahl等[25]的研究表明,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及注射麻疹疫苗的同时补充维生素A制剂,不会影响疫苗的血清转化。
2.2 维生素A强化食品 在发达国家,强化食品早已成为人们接受的提高包括维生素A在内的微量营养素成分的策略。对食物强化维生素A是一种直接、有效、低廉防治VAD的方法,如将维生素A加入食糖、味精、大米、面粉、脱脂牛奶、人造黄油、食用油、配方奶粉等[26]。将维生素A强化食品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和农村地区,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27]。这种措施的突出优点在于选择作为强化食品的食物是大多数经常食用的食物,并且没有因大量食用这种食物而造成剂量过大的危险,不需要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节省卫生工作者的人力,而且成本低廉,能够在大面积人群中得到推广,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良好改善效果。所以,维生素A营养强化食品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27]。
美国和加勒比海的食品工业比较发达,所以在可行的政策范围内大规模发展维生素A食品强化,如糖、奶油、食用油等。同时也在免疫接种日给予大剂量维生素A,从而达到了满意的效果,同时满足高危人群长期的需要。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小组将维生素A与铁和碘制成混合制剂加入食盐中,既保证了维生素A 的稳定性,又增强了维生素A 的效果[28]。
2000年后,维生素A强化食品出现在亚洲东部和太平洋地区国家,如马来群岛和菲律宾;在朝鲜、印尼、泰国、越南也实行了一些强化政策。南亚的8个国家在1999-2004年实施的维生素A补充计划,但由于覆盖面积很小,所以政府决定扩大实施强化奶油和其他食用油的计划[22]。
我国卫生部也在1994年颁布了《食品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 14880-94),而且随着近年营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对这个标准的内容进行不断补充、修订和完善。我国允许在食品中强化维生素A已有10 a以上的历史,要求芝麻油、色拉油和人造奶油中维生素A的强化量为(4~8)mg/kg,婴幼儿食品、乳制品为(3~9)mg/kg, 乳及乳饮料为(0.6~1)mg/kg[29]。
2000年天津学者吴蕴棠等[30]在某幼儿园儿童中给予强化糕点(含锌、铁、维生素D、维生素A),干预后维生素A缺乏检出率明显下降,身高和体重增长也高于未干预组。李廷玉等[31]用维生素A强化饼干来改善学龄前儿童维生素A状况,也取得良好的效果。2006年我国的一项研究给予儿童食用维生素A强化食用油,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显著提高。说明了该项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儿童的维生素A营养缺乏状况,减少了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缩短了某些疾病的患病时间,进而提高了儿童的身体素质[32]。另外我国在西部农村地区的面粉中强化维生素A,以改善边远地区维生素A缺乏状况[30]。
2.3 服用保健食品或营养补充剂 营养补充剂目前属于保健品范畴[33]。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保健品消费的国家。1999-2002年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中心(NHANES)调查了儿童保健品的食用情况,结果显示,31.8%的儿童食用保健品,小于1岁婴儿食用率为11.9%,4~8岁为48.5%,14~18岁为25.7%,食用的保健品中复合矿物质和维生素占18.3%,维生素A补充剂占25.8%[34]。食用儿童的维生素A状况和全身营养状况优于未食用者[34]。
2.4 平衡膳食 膳食中充足的维生素A是改善VAD最有效的途径,可以通过营养教育途径,提倡母乳喂养,增加深绿蔬菜、胡萝卜、猪肝、蛋黄等富含维生素A食品的摄入,来改善儿童维生素A缺乏状况。
动物性食物中维生素A含量最高的是肝脏,如羊肝、牛肝,每100 g含维生素A约5万IU,奶类、黄油、奶酪和蛋类维生素A含量中等,牛肉、羊肉、猪肉中维生素A含量较低[35]。植物性食物中富含β-胡萝卜素的蔬菜和水果有南瓜、胡萝卜、深绿叶蔬菜、马铃薯、芒果、杏、西红柿等[36],而β-胡萝卜素在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而且不易出现维生素A过多症。棕榈油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也很高,每100 g含500~700 mg类胡萝卜素,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由于动物肝中维生素A含量高,有的地区提倡每周给孩子吃1次肝,对预防VAD及缺铁性贫血有重要作用,且肝中铁的含量也较高,维生素A和铁还可以相互促进吸收和利用[23]。有调查显示,1周内儿童食用奶、肉、鱼虾、蛋、肝脏、蔬菜6类食物及服用鱼肝油4个月的,血中维生素A含量高于未食用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明显低于未食用儿童[37]。
另外在贫困农村地区预防维生素A缺乏可以考虑发展庭院种植,鼓励种植富含β-胡萝卜素的植物。孟加拉国的局部地区种植富含维生素A原的蔬菜和水果,来提供群体维生素A的需要量[36]。英国农村也结合宣传教育干预发展的庭院经济,有效地降低了维生素A缺乏率[38]。非洲南部地区农业研究理事会发展特殊的季节性的深绿色和黄色桔黄色蔬菜,增加了食物的多样化,克服了维生素A利用的低效率。
由于改善膳食的习惯相当困难,因此需要卫生管理部门多方面宣传平衡膳食,鼓励儿童尤其是维生素A缺乏地区儿童进食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
2.5 植物育种,遗传修饰 遗传修饰指通过传统方式如杂交、回交、自交等获得,而且对所涉及的生物体间的关系或者能够被合并或重新合并的基因来加上确切的限定。
科学家们早先致力于大米的遗传修饰研究。2000年第一代“金大米”问世,但因其β-胡萝卜素含量低而遭到质疑;2005年培育出第二代“金大米”,新品种金大米每克含β-胡萝卜素最多可达37 mg,可足够提供每日推荐剂量的维生素A,但目前还没有对人群使用后进行效果评价[39]。
同时,2003年以来国际半干旱热地区作物研究院(ICRISAT)一直致力于开发富含维生素A的转基因花生。该研究认为,花生比大米更具有优势,目标是让每克花生含有的β-胡萝卜素达到500~600 μg。因为采用同样的策略,已经培育出β-胡萝卜素含量高的植物品种――维生素A芥茉油[40]。
近来新研究的遗传修饰已经应用于高含类胡萝卜素的植物上以控制维生素A的缺乏,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但有待于动物实验和相关验证后投入维生素A缺乏地区食用。
总之,VAD是儿童中广泛存在的严重营养缺乏性疾病,是急需解决的健康问题。要加强维生素A缺乏的干预措施,采取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加大对民众的宣传力度,普及科学的营养知识,改善儿童的膳食结构和习惯,因地制宜地补充维生素A或食用强化食品、保健品等,纠正和防止维生素A缺乏病,以减少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保障儿童的生长和发育。
3 参考文献
[1] Jr WEST KP. Vitamin A deficiency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women. Food Nutr Bull,2003, 24(4):S78-90.
[2] VILLAMOR E, FAWZI WW. Vitamin A supplementation: implications fo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children. J Infect Dis,2000,182(1):S122-133.
[3] REIFEN R. Vitamin A as an anti-inflammatory agent. Proc Nutr Soc,2002, 61(3):397-400.
[4] AGUAYO VM, BAKER SK. Vitamin A deficiency and child survivalin sub-Saharan Africa: A reappraisal of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od Nutr Bull,2005, 26(4):348-355.
[5] CAULFIELD LE, RICHARD SA, BLACK RE. Undernutrition as an underlying cause of malaria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children less than five years old. Am J Trop Med Hyg,2004, 71(2):55-63.
[6] TOMKINS A. Malnutritio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children and their mothers. Proc Nutr Soc,2000, 59(1):135-146.
[7] SOMMER A, DAVIDSON FR.Assessment and control of vitamin A deficiency: The Annecy Accords. J Nutr,2002, 132(9):2 845S-2 850S.
[8] Ramakrishnan U, Darnton-Hill I. Assessment and control of vitamin A deficiency disorders. J Nutr,2002, 132(9):2 947S-2 953S.
[9] WEST CE, EILANDER A, Van LIESHOUT M. Consequences of revised estimates of carotenoid bioefficacy for dietary control of vitamin A deficien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Nutr,2002, 132(9):2 920S-2 926S.
[10]WEST KP. Extent of vitamin A deficiency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and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J Nutr,2002,132: 2 857S-2 866S.
[1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Report. Reducing Risk, Promoting Healthy Life. Geneva: WHO, 2002: 54-55.
[12]NOJILANA B, NORMAN R, BRADSHAW D, et al.Estimating the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vitamin A deficiency in South Africa in 2000. S Afr Med J,2007,97(82):748-753.
[13]KIM YN, GIRAUD DW, CHO YO,et al .Vitamin A inadequacy observed in a group of 2- to 6-year-old children living in Kwangju, Republic of Korea.Int J Vitam Nutr Res,2007,77(5):311-319.
[14]PAL R, SAGAR V.Correlates of vitamin A deficiency among Indian rural preschool-age children. Eur J Ophthalmol,2007,17(6):1 007-1 009.
[15]JIANG J, TOSCHKE AM, Von KRIES R,et al. Vitamin A status among children in China. Public Health Nutr,2006, 9(8):955-960.
[16]谈藏文,马官福,林良明,等.边远地区儿童维生素A营养状况.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2(15):25-27.
[17]邱行光 ,陈曦 ,杨式薇 ,等.福建省五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缺乏症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7,4(9):126-128.
[18]徐柏荣,张佩斌,王福德,等.江苏省5 岁以下儿童血浆维生素A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4(9):83-84.
[19]张业武,陶芳标,尹惠萍,等.安徽省0-5岁儿童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6(14):241-243.
[20]WHO/UNICEF/VAGG/HKI. Vitamin A Supplements: A Guide to their Use in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Vitamin A Deficiency. 3rd edn.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1.
[21]IDINDILI B ,MASANJA H ,URASSA H , et al . Randomized controlled safety and efficacy trial of 2 vitamin A supplementation schedules in Tanzanian infants. Am J Clin Nutr,2007 ,85 (5):1 312.
[22]VITAMIN A SUPPLEMENTATION. 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UNICEF). 2007,4.
[23]林良明.中国儿童维生素A缺乏情况及预防措施中国食物与营养.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1):53.
[24]SEMBA RD,MUHILAL,MOHGADDAM NE,et al.Integration of vitamin A supplementation with the 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 does not affect seroconversion to oral poliovirus vaccine in infants. J Nutr,1999,129:2 203-2 205.
[25]RAJIV BALH,RAMESH KUMAR,NITA BHANDARI,et al. Vitamin A administered with measles vaccine to nine-month-old infants does not reduce vaccine immunogenicity. J Nutr,1999,129:1 569-1 573.
[26]LINDSAY ALLEN,BRUNO DE BENOIST,OMAR DARY,et al.Guidelines on food fortification with micronutrients.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6:112-117.
[27]王冬兰,于志杰,程义勇.国内外维生素A强化食品发展概况.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10:42-44.
[28]RAILEANU I ,DIOSADY LL. Vitamin A stability in salt triple fortified with iodine , iron , and vitamin A. Food Nutr Bull,2006,27(3):252.
[29]杨晓光.中国维生素A强化面粉的发展趋势.专题报道,2007,1:21-22.
[30]吴蕴棠,车素萍,莫静贤.强化糕点改善学前儿童营养状况的研究.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0,6(1):4-6.
[31]李廷玉,王蓉,赵勇,等,不同剂量的维生素A强化饼干对学龄前儿童健康影响的研究.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 ,12(1):33.
[32]肖庆歌,王冬兰,洪燕,等.维生素A强化食用油对学龄儿童感染性疾病发生率的影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2):22-24.
[33]范青生.保健食品研制与开发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415.
[34]MARY FP,JOHANNA TD, KATHY L,et al.Dietary Supplement Use Among Infants, Children,and Adolesc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9-2002. Arch Pediatric Adolesce Med,2007,161(10):978-985.
[35]李新兰.保健食品开发及应用.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08.
[36]BLOEM MW, HUQ N, GORSTEIN J, et al. Production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at the homestead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vitamin A among women in rural Bangladesh. Eur J Clin Nutr,1996,50(suppl):S62-67.
[37]何云飞,徐济达,敖淑清,等.南通市儿童维生素A缺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7):551-552.
[38]RUEL MT, LEVIN CE. Assessing the potential for food-based strategies to reduce vitamin A and iron deficiencies: a review of recent evidence.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2000.
[39]刘银良.金大米:转基因作物生物政治分析的一个范本中国农业科学.2006,39(6):1 114-1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