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

第1篇: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

一、职校学生的思想基础和学情分析

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大众眼中被认为是普通高中的弃儿,有的学生只是不得已踏入职校大门,被动接受教育,以达成父母育儿的心愿;有的学生只为了在学校长长个头,以避免在街头晃悠生事端;有的学生稍好一点,属于初中阶段没有好好念书,想在职中谋求一门专业技术,为自己将来在社会上打拼奠定基础;还有的学生要更好一点,他们怀揣着与普高学生一样的梦想,决心在职中努力上进,考上理想的大学。

因此,职教学生的学情可分四种情况:一是那部分缺乏理想、学习目标尚不明确的学生,在进入对口升学班后,放松自己,甚至不能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最终成为班级里的中下等学生;二是一部分有理想、爱学习,但反应迟钝、初中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对口升学班级里逐渐成为中等生;三是那部分理想远大、目标明确,且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成为升学班级里的优等生;还有那部分立志掌握专业技术的学生通常在就业班里会潜心学习,钻研技术。在这种学情下,我们面向全体的语文素质教育到底应本着什么原则呢?

二、新课程体制下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原则

首先是坚持语文性原则,重知识采撷,重文思养成,重语感表达。这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根本原则。

其次是情境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实效性原则三栖共赢。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学生交际时的语言、动作、思维都会因为角色的不同而改变,不同的角色,会让学生有不同的交际体验。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生活、感受生活,感悟角色在日常交际中的不同作用,达到学会认识、学会做人、学会交际的目的。这也正是情境教学法之所以被推崇的意义所在。语文教学的社会性决定了我们应积极把语文教学的交际情境与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语言交际中去,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也就是说学生在训练中必须思角色所思,想角色所想,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而语文教学的互动性恰恰是融于情境教学当中的,某一场景下的口语交际是直面又直接的,交际双方运用口述语言,结合体态、情态语言等,不断发出、接受信息,使彼此的语言表达成为一条畅达的信息通道,形成交际场。可见,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只有互动,才能体现交际功能。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应更加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境互动,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趣味性。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在于学生是否在情境互动中实现了知识的加强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是否学会了认知、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思考,而且自身个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第2篇: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

教学情境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距离

现在的学生对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以及时期的生活与经历有很大的距离感,对当时的战争场景很难理解与体会,更谈不上情感上的触动与共鸣,然而,体会中国工农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又是学生回避不了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门槛。于是,两篇设计中都通过多媒体手段营造出途中的情境,让学生在虚拟体验中感受到生活的气息。例如,两篇设计都试图通过情境描述、路线图、音乐渲染、“飞夺泸定桥”视频、高山峻岭图片、故事等全方位地展现与学习内容一致的文本情境,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游离于生活体验之外的语言理解,而是有血有肉的生态学习。这既是学生学习兴趣的生长点,也是学生得以顺利展开其他学习活动的基础。当然,两篇设计中个性化的情境营造还有所欠缺,特别是对于途中的困难,学生的感受还不到位。建议筛选出中面临艰难险阻的画面,再配以动情的描述,甚至撼人的一连串数字,来触动学生想象中九死一生的惊险,从而情由心生,情意相融。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才能水到渠成地凸显出来。

品析经典语词源自语文教师的功力

这两篇教学设计都体现出参加这次NOC活动的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功力。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对经典语词和语言文字的敏感,并能将其转化为语文学习活动。不管是游府西街小学的设计还是莲花学校的设计,都无一例外地对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作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对“暖”和“寒”字作了对比与学习铺垫,通过故事与视频再现了“巧渡”与“夺取”的感人一幕,把对“暖”和“寒”字的品析既作为学习语言文字准确性的切入口,又作为展现途中的风貌,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突破口,在抓实工具性的同时实现了人文性的要求,在实现人文性的过程中加强了工具性的落实。因此,在新技术不断走进课堂的时代,语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新技术的使用,更要提升自己的语文基本功,形成在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基础上对新技术应用的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会有更有说服力、更典型的创新教学案例。

微课程的系统思维也表现在设计中

微课程是从课程的高度来系统规范要求的,所以微课程教学设计不仅需要注重自身的整体构建,还要注重与资源开发、微视频、学习单、学习平台、实施与评价等系统的组合,更高位、更系统思考是微课程设计的重要表征。这两篇教学设计承前启后,前后贯穿,一气呵成。在游府西街小学的设计中,“教材分析”部分能以整组课文的视角来审视本篇课文,继而强调了“全文短短56个字中出现了五处地名”,体现了团队对教材的独到理解与利用。“学情分析”部分不仅剖析了学生的能力现状与认知现状,而且强调了“让学生学会借助地名背后的故事品味本文语言的独特魅力”。承袭前面的分析,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了解中相关地名背后的故事及其在诗句中的表达效果”也就是应有之义了。在“教学过程”部分,设计能够更加突出和利用“地名”在教学中的纽带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教学环节都依次用“地名”来贯穿,如“以地名为抓手理解古诗,走进伟人内心”“以地名为抓手学习写作手法,感受伟人创作才华”以及填写地名的巩固练习。

莲花学校的设计则更全面、周到些,不管是在“教材分析”部分,还是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部分,都力求体现出《七律・》这一课应有的教学要求,特别是“教学目标”部分,其中的生字新词、词语理解以及体会精神品质都设计得具体而全面。莲花学校的设计也有贯穿全篇的重点,即通过抓住诗眼“不怕”来开展重点学习环节的活动。例如,“教材分析”部分指出,“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教学目标”部分也指出,“通过抓住重点词语‘难’‘不怕’,反复诵读和品评诗句”;“教学重点”部分又再次强调了前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部分的“深入感悟,体会精神”环节,则具体呈现了紧扣诗眼“不怕”所展开的教学活动。

两者对微课程的理解差异是显著的

单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两者的精彩都可圈可点,但从微课程的视角来看,游府西街小学的设计更具有针对性。虽然微课程是一个微系统,但其中的微视频毕竟只有十分钟左右,相应的微课程教学设计内容必然要强调主题突出,控制时间,精心筛选。对照这个要求,游府西街小学的设计非常鲜明地通过五个地名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巧妙地把理解诗意、学习写作手法、体会思想感情、巩固练习与五个地名的学习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就如同找到一个支点,撬起了《七律・》一课的整个微课程教学设计。与此对照的莲花学校的设计,在教学内容上显得过于庞杂,甚至连情境导入都是从开国大典图片开始的,这样具体的六个教学环节,足以说明为了追求面面俱到而把自己最鲜明的特征丢掉了,这样势必会重点不突出,因而微课程所要彰显的“微”的精妙就显得不足了。

第3篇: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关注学情;优化教学;适时调控;反思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出自我国古代兵家鼻祖孙武著的《孙子?谋攻篇》。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做到“知彼知己”,尤其是要“知彼”。这里的“知彼”侧重于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也就是教学中常说的“学情”状况。

著名的特级教师靳家彦曾经讲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因此教师关注学情和针对学情的变化发展灵活组织教学,就成了课堂教学艺术的灵魂。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关注“学情”呢?

一、课前预测学情,优化教学设计

课前预测“学情”,是指教师根据已掌握的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习惯、心理规律等宏观的、共性的、静止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一个预先推测。然后,针对这些预测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或策略,以便对学情作出及时调整和引导。老师在备课时必须研究学生情况,充分了解学生。备课的基本环节就应依次包括文本解读、学情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案的确定。在这个流程中,文本解读是基础,学情分析是关键。所谓学情分析,就是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预料学生学习的困难和需要,再结合文本内容和语文课程的性质及特点,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制订出来的教学目标才会对教学有指导性。

但现实的情况是,备课时我们很多老师都跳过了“学情分析”这一环节。只注重于教师的教,少关注学生的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考虑的往往是:“我要教什么?我要怎么教?”而忽略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最好怎么学?” “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见,没有“学情分析”准备的课,肯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只有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教学,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式方法,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扎扎实实地有效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能有不同层面的收获。

二、课中关注学情,适时调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地变动。”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分析处理学情。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状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和生成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吸引学生更好地参与、经历、体验和反思学习过程,让课堂不断创造出未曾预设的精彩。如果教师不能切实地关注学情,不能做到“对症下药”,甚至无视学情及其发展变化,只是一味机械地套用教学预案,教学活动极有可能落得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

我们先来看一个教学片断。一位教师教《心声》一课,师生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生:渴望有机会朗读《凡卡》这篇课文。

师:还有吗?

生:李京京地心声是想回到爷爷的身边,或者希望爷爷能来看他。

师:还有吗?

生:老师,我也有过和李京京类似的遭遇。

师:我问的是李京京的心声,不是你的心声,答非所问。

在这段对话中,第三个学生的回答,被老师一句“答非所问”全盘否定,与程老师忽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有什么区别?这位老师一心关注教案,而极少关注学情,学生成了课堂的摆设与陪衬,忽视了学生的切身感受和独特的体验,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显然只有表面的关注,并未用心倾听、思考,并及时予以点拨。如果老师不关注学情,一味机械地套用教学预案,这样的课堂不但低效,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大家都笑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出问题的学生只好灰溜溜的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都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象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其实这个问题是对的。于老师当场给予了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目光看着那个学生,而于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的这个新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于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堂课上,于老师以其睿智的眼光敏锐的发现这一动态的教学资源,并及时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因势利导,创造性的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尴尬的课堂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收到了不可预约的精彩。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真正地去关注学情,从学生的表情、质疑、朗读、答问以及精神状态等多方面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用心去感受学生的一点一滴的变化,不断地从学生身上觅到新的课程资源,适时调控,因学施教。

三、课后反思学情,明得失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一句名言:“教育是灵魂的回头,是顿悟的艺术”。 课后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课后反思绝不是一般的教学回顾,更不是教学检讨给别人听(看),课后反思是思维过程,是追问过程: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其根本原因在哪里?我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急需解决的关键是什么?怎么进行尝试性解决?

总之,关注学情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基础,我们只有深入研究学情,密切关注学情,才能“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许书明,新课程背景下怎样关注学情,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

第4篇: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多元智能; 语文; 计算机; 教学融合

身处21世纪,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引起教育界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紧随信息化步伐,在不同学科的教学改革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一个多元化、网络化的校园教学平台愈加清晰地出现在高职教育的视域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搭建高职语文的教学模式成为崭新的课题,笔者做了相关探索,构建高职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双向整合的教学模式。

一  高等职业教育中语文课程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大量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既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也是基本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要以此为指导。

语文在高职教育体系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应强调培养学生在职业环境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即工作能力或辅助工作能力的培养教育。高职语文应当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探索。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进行专项综合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语文能力,通过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高职计算机基础是各个专业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职业岗位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与考试形式等方面,都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应用为主的教学理念,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实操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

二  高职语文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

高职语文与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各个专业的必修基础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社会应用计算机的素质,是文化教育、基础教育。无论是语文还是计算机基础的学习,都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多重思维训练的过程,涉及多种智能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元化的智能:语言文字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等。他认为每个人虽然拥有多种智能,但各种智能的发展程度和组合情况各不相同,且个体之间、个体内部的智能也存在差异;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发展和加强其智能;各种智能之间绝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作用,通过组合发挥作用。多元智能理论对于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即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1、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语文课程与学生的语言文字智能息息相关。祖国的语言文字伴随每个人终身,语文的学习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借助语言这一工具进行思维训练,表达思想,语文的基础作用毋庸置疑。

      2、学生某一智能的发展需要其他智能的协同,教师应当使用多样化的手段,设计学科之间的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从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同发展。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语言文字智能为基准,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迁移,以带动其他智能的发展。

      3、语文课程通过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多方面协调学生的智能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一过程中以深刻的思想、精彩的内容和丰富的情感,使学生陶冶情操,体验和感悟生命的价值。因此,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不容忽视。

三  高职语文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融合的设计思想

在信息化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学科不可能单打独斗,都会与相关学科产生或多或少的联系,这正说明人的多元智能并不是孤立发展的,需要与其他智能相互结合发挥作用,以强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以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为主训练语言文字智能,通过综合活动的设计,借助计算机技术为多元智能的训练拓展空间。

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以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核心,嵌入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使学生在进行语文课程理解感悟的同时将计算机基础的技术应用进来,以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为主,应用计算机技术为辅,从而更有效、更牢固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知识,如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明确一个人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将专业技能应用到更有用、更广阔的地方;运用自己的计算机能力将语文学习的成果沉淀稳固下来,使之内化为自己的内涵修养。在这样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学生既获得了语文的审美教育,也增强了计算机实际操作的训练;学生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学生不仅知识广博,有技术专长,而且还要情趣高雅,从而进行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

四  教学示例

教学内容:个人简历

教学目标:学生理解、掌握个人简历的结构和写法;学生能够利用WORD文档的文字编辑功能制作电子版个人简历。

教学条件及设施:多媒体教学软件;机房等

学情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应用文写作的常识,在学习求职信、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基础上,能够阅读理解“个人简历”的相关内容,能够借助范文设计个人简历框架。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但动手操作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设计思想: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上,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内容和能力通过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展现出来,引导学生使用Office办公套件完成一般文案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自己的成长历程有一个反思,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计算机操作水平等综合文化素质。

智能目标:

语言文字智能:学会使用简历中的关键词语,如个人简介、教育经历、求职意向等;撰写个人简历的具体内容;运用口头语言向同学解说自己的简历。

数理逻辑智能:能够正确地组织自己的信息,形成个人简历的基本框架,突出重点内容。

视觉空间智能:利用教学软件为 学生讲解简历的格式与写法;演示简历制作中文字编辑的技巧。学生在电脑上制作电子版个人简历时,训练眼手协调能力,增强文档的视觉美观度,以显示自己制作的独到之处。

身体运动智能:学生当众讲解简历时的体态语言。

人际交往智能:能够与老师、本小组同学共同合作讨论。

自我认知智能:对自己的成长历程进行反思,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教学过程摘要:

1 教师在学生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基础上,向学生简要讲解个人简历的相关理论知识,重点讲解个人简历的结构和写法,学生能够结合范文分析简历的各个组成要素,教师要指导学生举一反三,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简历主要内容和结构的设计。

2 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以自愿结合为原则,促使学生结成学习小组。每个同学根据教师的讲解,先各自在电脑中运用WORD文档编辑个人简历,要体现简历的格式特点,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实际情况,要符合求职面试的语境。

3 小组内部交流简历作品,提出修改意见,每组推选出一份优秀简历进行

展览。教师组织学生代表当众讲解自己的简历,小组之间交流写作经验,要体现写作的思路。介绍WORD文档编辑的技巧,如能使用Word工具栏或菜单命令正确设置段落左、右缩进及首行格式;能使用Word工具栏或菜单命令正确设置行及段落(前、后)间距等。注意表情、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

4 教师评价学生的简历和讲解,并视具体情况补充学生没有涉及的东西;点拨学生正确认知自身的成长历程,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总结简历制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结构、语言表达、文字编辑技巧等;

5 学生根据同学和教师的示范、总结,在电脑上修改完善自己的简历,然后提交作业。

6 教师批阅评价学生的简历作业,及时反馈给学生。

7 拓展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小组同学进行面试的情景训练,将求职信、简历等求职文案运用到虚拟的语言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明确求职面试的相关要求。

教学小结: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的操作技巧。教学过程始终以语文的写作能力为主,WORD文档的编辑能力为辅,前者是后者的内容、对象,后者是前者得以有效呈现的平台。在以语言文字智能为主的多元智能的训练中,达到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

五  结语

高职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更多的是在实践环节中的探索,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两者的融合在一种文化层面上意味着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基础教学融入语文课程,多渠道、多空间培养学生的智能学习方式,既能有效地实现语文课程目标,又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即信息素养,从而达到双赢的目标,提升学生对生命质量的体验。通过融合,在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素养积淀下来;通过融合,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自然行为,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生命体验的一部分,成为信息社会开展学习活动的自然表现。

因此,在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自觉利用当下的信息资源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开展智能学习,促进自身信息素养的文化内化。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既要对本学科有厚重的感悟,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要以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实现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整合,同时也要注意自身信息素养的文化内化。

参考文献:

      [1]蒋丽清,薛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以文化变革为视角[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

      [2]坎贝尔.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

第5篇: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

一、面对沉重的现状,改革势在必行

艺术学校学生生源来自普通高中落选后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有专业兴趣,但对文化学习不感兴趣,忽视语文课学习。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必须深刻思考它的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培养结果与教学目标错位。语文教学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具体表现为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与语文教学效果错位。“目标”很美好,但提出了目标却没有指出实现这“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艺术中等学校的语文教学,自主选用教材,给予了语文个性化教育发展的有利空间,但根据专业特点进行特色教学不理想。艺术学校语文教学仍然是传统教学模式,大都采用“灌输式”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爱不爱听漠不关心,老师只要完成课文篇章教学就行,所以课堂常常总是“一个老北京的叙述”,而很少有学生参与,教学效果自然很差。

原因分析:文艺学校长期对文化课不重视,课程时间安排上不科学,学生在强烈的专业运动课后走进语文课堂,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学好文化课。文化课程的课时量不足,在艺术学校开设文化课成了一个花架子。艺术学校只有专业业务学习培训,语文教师缺少业务学习和交流,没有同类文艺学校语文教学的经验交流。学校教学硬件设备落后,严重影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采用和发展,不能有效的获取现代知识信息。

2.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不和谐。中外的教育史都证明,一所学校如果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如果它的艺术教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色彩,那么它所培育出来的学生总是更富有活力,更富有创造力,更富有进取精神,具有更开阔的胸襟和眼界,具有更深刻的人生体验,具有更健康的人格和更高远的精神境界。文化教育对艺术专业培养有着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低下给专业学习造成负面作用。艺术学校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普遍较差,要改变这一现状,语文教学必须改革。

为了培养合格的中等专业文艺人才,为国家艺术学院输送优秀的大学生。中等文艺专业学校必须面对现实,尽快研究出适合文艺学校教育发展规律的语文课堂教学经验。

二、语文要从“美育”切入,以人的生存创造为宗旨

艺术学生聪明、活泼、爱表现。根据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定能让死水般的课堂顿起波澜。总的来说,语文教学就是以美育为抓手,引导学生从美的现象去感知,从而学习体会美,分析美,评价美,让学生个人努力去创造美。

1.用美的形象吸引学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文艺学生爱美,但爱得肤浅。根据这个特点,在语文学习中要让学生感知美的现象,从而学习体会美,分析美,评价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统治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把握这种形象性,要让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形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比如学习朱自清《荷塘月色》,通过多媒体将一幅幅美丽的荷塘画面再现给学生,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不仅带给学生视觉上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内心对美的追求。又如学乐微《我的空中楼阁》,虽然只是一种想象的居所,然而教师也可就其也是一种精神的居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已心中的“楼阁”,鼓励美术专业的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文中的“景”。让学生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这样在学生的心中不仅有了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更能够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

2.用美的情感感染学生。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就要进一步感受、体验和理解形象内在意蕴,要体验其内部蕴含的生命活力,从而唤起对自身生命力的体验和确证,这个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情感。作为教师更是要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带给学生丰富情感的美的享受。

那么,如何用美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呢?美读文本,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声调来朗读文中富有情感的语言,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情感也受到感染。因为生动形象的语言不能作过多的分析,过多的分析会破坏原有的意境,而通过一遍遍生动的朗读,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情感自然而然地就表达了出来。美读,使学生陶醉在情景交融的氛围之中,以美的享受开始来欣赏这篇课文。

3.用美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美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实施,教师都要以审美的眼光对待,更要将这种审美意识输导给学生。对学生的感知体验要做到引而不发,对学生随机的审美活动要加以适当的调节。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模仿力、领悟力、创造力。所以,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审美素,如诗歌散文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要有高度的艺术性,这样本来就具有韵味的诗歌散文,在教师充满艺术性的指导下,在学生丰富的再创造下,更散发出其穿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4.美在课堂外的融合延伸。美在课堂外的融合延伸,就是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体会大自然的美。美好的大自然给人带来欢乐,激发人思考,丰富人们的精神,能陶冶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对于祖国的热爱。

例如在春季节,我组织学生找春天,生机蓬勃的秧苗,绿色的山林。让这些凝聚着人的劳动景物,作用于学生的感性和理性,在山青绿水间咏读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的一段话:“打动我的并非山野风景中所形成的一堆堆的东西,而是人类想象力赋予它们的壮观。令我赞赏的是人如何轻易地与如何伟大地改变了自然。”唤起学生的审美愉悦,并把“找春天”融与游戏,摄影,写作,用学校专题栏报道学生的活动。根据季节组织秋韵主题户外登山,让艺术学生体会舞台上表演的生活和实践,在领略攀登胜利的喜悦时,感受秋日金黄的硕果。用自然美激发学生远大的志向和雄伟的气魄,鼓舞学生为将来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三、语文教学与艺术专业特点相结合创造美

构建语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桥梁,用艺术的琴弦拨动学生智慧的心弦,用先进的文化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关键是在二者之间找到最好的衔接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备一定有的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可通过阅读艺术理论书籍、欣赏文艺演出、向专业人士请教等途径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学博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素质提高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1.语文教学与表演专业结合。活泼好动是艺术学生的天性,表演正是利用学生的这种天性和专业特点为语文学习的课堂服务。例如,组织学生在欣赏戏剧《雷雨》时,让同学们分别扮演剧中人物,表演要求:依据课本,而又不拘泥于课本,可灵活发挥。为调动更多同学的学习热情,把一个角色由若干“演员”来扮演,把同一个剧情分几个剧组。最后在欣赏表演、讨论分析中完成教学要求。把课堂当“舞台”,让学生去感受,不仅激发了兴趣,调动了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又达到了教学目的。师生互动性促进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学习”,“创造性学习”。

第6篇: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

一、语文课诵读教学的现状

现在的语文教学受时数的影响,很少听到琅琅书声,朗读课文往往流于形式,或者仅早自修有口无心地读1~2遍走过场。因为不读或很少读课文,当学生看到基础的字音、错别字、词义辨析和成语练习时,很多都感到陌生,即便是课本文下有注解的词语也倍感生疏;因为很少朗读课文,当学生在做阅读理解习题时,看到常见的诸如"折柳送别"等文化现象深感迷茫,对题干要求和文章主旨理解偏差也比较大;因为朗读偏少,学生在习作中用的材料,多半仍停留在一事一议的层面,或者通篇无一句引用,无一论据,纯个人单调而乏味的论述。长此以往语文素养不下降也难。

二、诵读教学的作用

1、诵读可以纠正不正确的读音和断句,更有助于理解文意。大家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就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如果仍是"哑巴语文",错误也许就在沉默中湮没。诵读是打开思路的钥匙,多诵读能培养我们良好的语感,诵读出来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

2、多诵读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语言的韵律和美感要通过声音来体现。中国语言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还表现在声音上,节奏、韵律、排比、对仗,只有用声音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利用课件展示画面再结合诵读,学生读后脑中会出现鲜明的形象,这样学生的记忆背诵也快,记忆也长久。再如李清照《声声慢》词起头连叠七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读来有艰涩之感,调子急促凄厉,折射出女词人在国亡家破时复杂难言的心灵世界。透过这些语言符号,我们读出的是时代家国乃民族的调式节拍。

3、诵读可使学生将文字、声音、形象审美熔铸在一起,挖掘出"声音"这一语文教学中常被忽略的因素,复活语文本身的精神血肉。学生通过多诵读,将文字转化为饱含情感的声音,培养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对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情感内容的分析和领悟,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4、多诵读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使他们说话写作时很自然的就能创作出优美的句子。背诵使他们积累了更多知识,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文学的审美有了更进一步提高,这不是以往苦求而不得的教学境界吗?

5、多诵读为背诵打下基础。现在学生特别讨厌背诵,提不起兴趣,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课堂铺垫未做好,没能让他们体会到需要背诵之文,美在何处。

三、关于诵读教学的设想

1、每日早自修熟读一段美文,课后让学生从中挑选出用得精当的词语,说说它的作用,进而挑选你觉得越读越能感受其韵味的句子,说说它美在何处,然后背诵你觉得最美的1~2个句子,大声背给同桌听。

2、每日早自修读一首课本上的诗歌,一周背诵两首或一个文言语段,课后用一句话概括诗歌或文章主题,并写出它所用的表现手法。每日大声朗读600秒,基础词语有积累,对书面表达有促进,鉴赏能力也会渐渐增强,如能配合每周记录一段生活小事情,会发现朗读的内容对生活现象实录这项作业有明显帮助,跟踪一段时间,对学生的语文习惯养成和语文素养提升必有裨益。文言作品读多了,能让学生明白如何用凝练之语来表情达意,现代美文多读能让学生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课堂上应精选一部分课文让学生采用自读、轮读、配乐朗读、分角色读等形式,模仿着读出语气、语速、停顿、重音等。同时为背诵奠定了基础,背诵积累,首先就要对文本语言有自觉的敏感,如果靠外力强迫,怎么也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如《锦瑟》一诗,通过诵读再加上倾情分析,学生也深感其美,尤其是尾联,当场就背出了。有同学因为感受到《长恨歌》结句的魅力,竟然在上完课,自己去背了。这些在热爱朗读的同学眼里也许是一种幸福。

第7篇: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何不好好地做个工作计划呢?但是工作计划要写什么内容才是正确的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合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基本情况分析

1、时间方面:初三教学时间短,上学期要尽量结束一学年(上下两册)的新课任务。从多年经验看,学生用于理科学习的时间明显会超过文科,尤其是语文学科往往会被学生轻视。

2、学生方面:我所担任的XXX班,由于是重新分班,两个班的整体水平很差,基础也存在严重问题。语文视野狭窄,思想肤浅,思维单一,缺少灵活性和深刻性;阅读理解能力、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不强;语文习惯较差,读书缺乏耐心,做题不够细心,书写缺少规范;语文学习态度不正确,不想学、厌学等等。

3、教材分析: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全册书分六个单元,包括五个现代文单元和一个文言文单元,它们构成了“学会读书”系列,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综合性学习和诵读欣赏三部分。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25篇课文,内容丰富,时代感强。在语言训练上,既注意围绕重点设计一个大体的序,又注意训练的整合以及训练重点的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教材将课文分为六组,每组约4篇课文。在每组课文前设“导读”,在每篇精读课文后设“思考·练习”,略读课文前设“阅读提示”,在每组课文后设“积累·运用”。

全册教材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全册内容分为六个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等,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

第一单元:“诗海徜徉”。五首诗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教学时重在引导想象、联想,感受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理解诗歌,让学生熟读至诵,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第二单元:“思想风采”。课文哲理性较强,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点:演讲口语性较强。

第三单元:“少年生活”。小说,抓住要素,揣摩语言,不断提高。

第四单元:“求知与读书”。议论文,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阅读课文,形成个性认识;注意读写结合,充分利用阅读的资料,指导学生写作。

第五单元:古代白话小说。注意人物性格、情节,了解中国小说的特点,正确理解古人,注意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

第六单元:史传。了解历史,理解人物;结合历史,进行跨学科学习,提高语文能力;辩证认识古代社会和人物;注重文言文的教学和词句的积累,重视诵读。

三、具体措施

1、认真落实“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继续深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2、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3、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6、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7、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把握中考方向,多写小作文片段作文,统一安排,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8、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避免欠交作业。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班情分析

本班现有在籍学生39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8人。在实施新课改中,教师热心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改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综合实践能力,对推进新一轮教学改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是,部分学生对新教材新教法仍然不能适应。受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教师在实施教学中,仍然有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没有进入课改规定的情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工作计划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3.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在初一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4.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教学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编辑者的意图及内在联系,从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5.搞好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网上学习的探索,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多读文学名著,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6.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

第二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转眼间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为合理安排工作,现将本学期担任的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继续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为依据,认真学习课改理论,深入贯彻落实“和谐高效对话型课堂”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落实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真实课堂,提高课堂效益;打造和谐课堂,提升课堂品质。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为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

二、班级分析

初二的学生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方面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水平较低,程度也参差不齐。初一学生基础尤其差,要在下一阶段着力进行基本功与能力拔高训练。在阅读能力方面:在理解文章,分析内容,概括语言、表达方面都有待提高;在写作方面,文章无亮点、主题不够明确、语言不出彩、形式无新意等问题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读写指导与训练。

三、教材分析

初二语文下册分为三大块:整合优化单元、专题、名著导读。每单元含课文5——6篇,各单元课文编写前都有一则介绍某种主题文章的学习方法的短文。初二下册教材有4个现代文单元,1个文言文单元。其中现代文单元基本按照主题分类。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与单元后“综合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设计相关的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单元主题,提高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并从中提炼写作题材,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初中四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打好基础。

在知识方面,要使学生了解课本中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句类的有关知识,诗歌、散文与小说等文体知识,熟练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

教学中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要使学生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各种体裁文章的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说话简明连贯得体,能背诵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疏通文意,背诵基本篇目。

在人文素质方面,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五、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学期主要采用以下措施:

1、注重“先学后讲,多方互动”。主要是注意学生学习的自主、互助、合作、探究。

2、依据学生的情况,逐步激励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动脑的优良习惯,课堂上

精讲多练,把课堂教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

3、重视课堂教学质量,每堂课注重当堂的学习效果,突出重点难点.务必要求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随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有意识培养学生读写的基本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应用的机会。注重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5、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督促学生为实现目标切实地进行刻苦学习。建立学生语文学习档案,记录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帮助学生。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精读课文(包括文言文)是全书的重点,也是教材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 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 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8篇: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

在学生并非“从零开始”的母语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准确地判断学生已达到的水平呢?毋庸置疑,语文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基础。可是,对于经验不甚丰富的教师而言,该如何准确把握学生语文学习的起点呢?学情调研可谓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相较于自身经验的模糊性和局限性,通过学情调研来把握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点将更加科学、客观。

本文以《欲速则不达》一课为例,详细阐述我们应如何突破教学经验的局限,逐步探索科学合理的学情调研工具的设计。

一、基于教学经验的学情初步判断

《欲速则不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单元“快与慢”中的第3篇主体课文。这是一个典型的由于主观努力错误想快反慢的故事。在《欲速则不达》的集体备课会上,经历“深度阅读文本”“课文教学价值的发掘与界定”“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规范表述”三个环节后,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基于教学目标的学情分析”。

最初谈到“学情分析”时,我们的表述基本都是一种经验化的主观判断:

A组老师: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能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可以借助课外资料理解文本。凭借传统经典古诗词的背诵积累,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理解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从主观上已经建立了时间概念,但是还未明确建立快与慢对立统一的认识,学生不一定能够完全明白只强调时间上的快有可能会适得其反的道理。

B组老师: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科学习能力,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大多数能够通过预习,借助各种教辅资料,自己认识、理解生字词,了解文章的大意,具备了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但是这篇文章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惑。在字词方面上,他们主要困惑在“霍地”“心急如焚”,还有“驿使”“缰绳”“驭”等词语。还有,学生对人物“晏婴”“驺子”“韩枢”之间的关系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需要借助大量的课外资料理解这些内容。在阅读感悟方面,学生对于“欲速则不达”的含义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根据这些问题,来设计我们的教学。

从上面的发言实录中,不难发现,我们第一次呈现的“学情分析”完全是教师们基于自己教学经验的主观判断。这种主观判断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它比较笼统、模糊。基于教学经验的学情初步判断,并不能相对客观、准确地告诉我们学生自主预习《欲速则不达》后究竟已知什么,有哪些困惑,更不能告诉我们班上每一位学生已知到什么程度,学生已知和困惑中的共性问题是什么,个性问题有哪些……因此,我们须设计专门的学情调研工具,通过实证的方式,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和认知困惑。

二、囿于教学经验的调研工具初稿

认识到需要设计调研工具来了解学情后,教师们积极投入到了调研工具的设计中。然而,我们对“调研什么”“怎么去调研”是一片茫然。经过热烈的讨论,我们凭经验设计了第一份学情调研工具(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我们设计的学情调研工具I至少呈现出两个优点:其一,具有可操作性;其二,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但是,这份得来不易的学情调研工具很快又被否定了。否定的理由如下:

1.提问视角单一,语言生硬

这份调研工具中,所有的提问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比如,给出教师认为课文中难认、难写、难理解的字词,让学生被动选择。事实上,四年级学生的识字差异是很大的,教师选择的这些字词未必能够涵盖学生的差异。只关注“教”的提问视角,也决定了这份调研工具在语言的表述上,有些生硬、模式化。看似婉转的语言“你知道……”,实际仍然是教师高高在上的提问。这种显而易见的“不平等”显然不符合“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课标理念。

2.提问层次不清,问得不准

比如“你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吗?”学生仅回答“知道”或“不知道”。作为执教者,我们并不知道学生所谓的“知道”是不是“真的知道”,更不知道学生所谓的“知道”是不是准确的。这种选择“知道”或“不知道”的问题,其实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并不大。提问层次不清,问题问得不准,严重影响学情调研对教学的指导价值。

3.提问内容随意,经不起推敲

比如前两道题目中字词的选择是很随意的,并未考虑教材中区分的一、二类字。如,“缰绳”既不是会认字,也不是会写字,我们只是想当然地觉得这两个字笔画多,学生认写可能有困难就作为调研内容了。又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要求学生以书面表达的形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作为学前调研的内容,似乎难度有些大。

总而言之,《欲速则不达》学情调研工具I虽然有基本的调研内容,但是为什么是这些内容,还需要哪些内容,我们心里并不清楚,而且,整体设计完全是从教学需要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学生可能存在的真问题。

三、学情调研工具的修改:理念与维度

反复研讨后,我们达成了共识:学情调研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要能反映出学生的真问题;学情调研还必须依“标”(课标)靠“本”(课本),契合学段目标的规定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有了这样的理念引领,我们大刀阔斧地修改了学情调研工具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学情调研工具Ⅱ:

表2所呈现的学情调研工具Ⅱ是历经多次修订的定稿。这是我们目前比较满意的调研工具。它具有如下特点:

第9篇:学情分析在语文教学的作用范文

1.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基础,倡导情意发展

人本主义教育的形态多种多样,但都重视情意发展,反对重知轻情或知情分离的传统教育。情意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接纳,进而律己善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完善的人格。教育过程中重视分析、体验和具体表现情感和情绪。和普通中学学生相比,职校学生在情意发展上相对滞后,对于中职语文教师而言,培养职校生健康人格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有着更为深远的教育意义。

首先,通过文学作品使学生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当前中职语文提倡为专业服务,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文学的教化作用,笔者认为,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中职语文的改革仍然应该尽可能地保留经典篇目,保留文学的原汁原味。中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人物、事件大都有典型的思想意义,只要语文教师善于从中进行挖掘,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情操融入语文课本中所表现的那些高尚的精神境界之中,在塑造健全人格的同时树立起职业理想,使语文成为学生职业意识的发源地。富士康公司青年员工的跳楼事件震惊世人,也给我们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上了很好的一课,我们姑且不论企业是否存在非人性化管理,这些年轻人用生命进行无言的反抗就值得我们深思,人格完善往往比智能更能彰显生命的价值。教师应该把对生命的尊重融入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比如在上《故都的秋》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从树叶的凋零、寒蝉的哀鸣中体悟生命的可贵。

其次,中职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师的主体地位,正确理解“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成功的语文教育不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启迪学生在知识中获得个人意义,培养健全人格。换言之,“教人”比“教书”更重要。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具备三种品质:真实、接受、理解。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应为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等角色。教师应做到:要对学生作全面的了解和无微不至的关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真正的人际关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安排学习活动;要善于使学生阐述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体系;要善于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区别对待等等。”中职语文教师应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他们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加深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从而促使学生的知、情、意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2.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终极目标,倡导自我实现

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人类生存和成长的内在力量,而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换言之,没有需要就没有动机。他认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个性能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程度的发展。”中职学生自我实现的目标主要是成为优秀的技术工人,这一点区别于普通中学学生。

中职语文课作为一门文化课,是各门功课的基础,与专业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为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而专业课程则为语文课的课程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语文课堂里运用教学智慧将母语学习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紧密结合,有百利而无一害。从马斯洛的需求说来看,人只有保障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才能谈得上更高层次的发展。达成自我实现也是人本主义者的共识,它颠覆了以往只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做法,把人的发展置于人性的充分养成上,置于人的内在潜力后天发挥上。中职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教学智慧,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上不同的语文课。比如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侧重:旅游类专业可以侧重于文章介绍的天姥山的优美风景,指导学生学写导游解说词;建筑类专业可以侧重于天姥山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地势特点的分析;而文秘管理类可以侧重于学习文章的语言组织、谋篇布局;对于美术设计类专业则可以引导学生从山水画的角度去解读课文,将赏诗与作画紧密联系。教师智慧地把教学重点的设置与学生所学专业贴近,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教学效果也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