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开颅手术护理要点范文

开颅手术护理要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开颅手术护理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开颅手术护理要点

第1篇:开颅手术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微血管减压术;护理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120-01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症状,常在40岁后发病,女性较多;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多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向下扩大至面部表情及口轮匝肌,出现不自主的阵发性抽动,无神经系统及其他阳性体征的周围神经疾病。这两种疾病经药物和局部神经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通过Teflon棉片填塞,隔离了责任血管与神经的接触,解决神经变性,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我院于2012年3月~6月期间,对19例患者进行了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术中术后无护理并发症发生,且患者均获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配合要点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手术患者共19例,其中三叉神经痛患者6例,男2例,女4例,年龄57岁~71岁,均为右侧病变,病程2~14年;面肌痉挛患者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40岁~61岁,左侧4例,右侧9例,病程3~11年。患者术前均行CT或MRI扫描,排除颅内继发病变可能。

1.2手术方法: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后,安置健侧侧卧位,耳后剃发4cm×6cm范围,取外耳道水平横切口3-4cm切开皮肤,骨窗开颅直径约2.5cm,上达横窦,外至乙状窦。T形或Y形剪开硬脑膜并悬吊,在显微镜下镜下锐性打开小脑桥脑池,释放脑脊液;确认责任血管后,取合适大小的Teflon棉片垫在责任血管和神经之间,再取明胶海绵填塞固定、止血,逐层缝合手术切口。

2护理配合

2.1术前访视:术前对手术患者逐一进行访视,核对病变侧别。根据患者病程、年龄、文化、家庭及个体差异等综合评估,将目前公认的根治性治疗手术方法进行宣教,同时加强心理疏导,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和安全感。

2.2手术仪器和器械的准备:特殊设备:显微镜,工作站,电动开颅系统,双极电凝,高频电刀术前认真检查、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器械:分为普通器械、特殊器械。普通器械包括血管钳在内总计只有29件;特殊器械12件,包括:240×4mm双关节咬骨钳1把,240×8mm双关节咬骨钳1把,宽窄双头脑压板1个,显微弹簧剪1把,显微枪镊1把,显微探针1根,2mm直口显微吸头2根,乳突撑开器1个,钛网(3×4cm)1张,钛钉2颗。包的数量按手术台次准备。

2.3药品及手术材料的准备:每位手术病人需准备0.1%肾上腺素1支,2%利多卡因2支,庆大霉素8万U1支,地塞米松5mg1支,骨蜡1板,明胶海棉数张,Teflon棉1张,耳脑胶1支,4×5cm人工硬脑膜1张。

2.4护理配合要点

2.4.1手术摆放:核查手术部位标识,协助全麻插管后,取健侧卧位,头部下垂15°,头颈部稍前倾,便患侧乳突位于最高点,用头圈固定头部,外耳道堵塞棉球,用眼贴膜保护双眼,用约束带将患侧肩稍用力向髂骨牵拉,固定在手术床档板处。在腋下、膝部、足踝部等处垫以软垫,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2.4.2巡回护士配合:在健侧上肢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术前30min输入抗生素,认真实施“核查暂停制度”。于全麻后安置尿管。手术开始后,保持手术间安静与整洁,及时提供手术物品,协助医生套好电线套及显微镜套,防止电缆线或动力传导轴打折扭曲。开颅后,及时清洗开颅钻,灭菌备用。安置好显微镜、工作站位置,调节单、双极输出功率,吸引器吸力等。为三叉神经痛患者分离三叉神经时,密切观察血压及心率,病情变化及时报告主刀医生。加强手术间人员管理,避开手术者、手术床、显微镜,督查手术人员无菌操作,密切关注手术进程,接台手术时提前做好衔接准备工作。注意为患者保暖,防止术中低体温。

2.4.3器械护士配合:提前20min洗手上台准备、检查手术器械,清点手术用物,协助消毒铺巾,连接仪器设备。将2支2%利多卡因10ml,0.1%肾上腺素3滴溶于0.9%生理盐水10ml中,行切口皮肤皮下浸润注射,用以局部麻醉和减少出血(高血压患者禁用肾上腺素)。因手术进颅后所有操作均在显微镜下进行,要求器械护士关注手术进程,稳、准、轻传递显微器械到医生手上,避免碰撞损坏。器械护士要管理好植入物Teflon棉片,术前用75%酒精浸泡3分钟后,用生理盐水反复清洗5次,传递时确认术者接稳后再松手,以免掉地污染。另外还需准备充足的鋇丝棉片及明胶海棉,以备填塞及止血用。棉片应剪至指甲盖大小。进颅后若使用双极,提醒巡回护士调节功率,防止损伤脑组织和神经。关闭切口前,用100ml生理盐水加地塞米松10mg,庆大霉素8万U冲洗术野,与巡回护士认真清点鋇丝棉片,缝针等手术用物,核实数目无误后,逐层缝合切口。

2.4.4单日手术多台时,准备两个手术间,两组洗手、巡回人员来配合手术完成。在手术开始关闭硬脑膜切口时,接下一台手术病人到手术间进行术前准备,麻醉、导尿、安置等。建立一个无菌操作台,用以准备接台手术可高压灭菌的特殊器械,有效时间为4小时。

3小结

显微微血管减压术的术野小而深,组织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大,但若手术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手术局部解剖,手术步骤,对手术方案及手术物品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医护、麻醉人员密切协作,默契配合,手术可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安全地完成。特别是我们规范了手术器械包、多台手术开2个手术间后,既使准备工作简化,又缩短接台衔接时间,保证手术及时、安全完成。

参考文献

[1]李玉芬.26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配合.护理与康复杂志.2009.06.第8卷.第10期

[2]安晓燕.颅内微血管减压的手术配合体会.西南国防医药杂志.2008.06.第18卷.第6期

第2篇:开颅手术护理要点范文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3-0104-01

【摘 要】本文报告了23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超早期(发病后7小时内)手术的护理体会:术前以救治脑疝、缩短准备时间尤为重要;术后则重点是稳定病人血压,预防和观察有无再出血,这是在护理工作中使超早期手术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超早期手术 护理

我院于2000年11月至2005年5月,对23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采取超早期(即在发病后7个小时内)手术治疗,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3例中男性占14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者为60岁、最大者74岁。发病前均有高血压病史,因活动、饮酒或情绪激动而发病。

1.2 主要临床症状 发病后意识朦胧4例、浅昏迷9例、中昏迷5例、深昏迷3例,出现去脑强直2例,术前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6例,肢体偏瘫12例,呕吐20例,有急性脑受压表现8例,消化道出血4例。

1.3 治疗及效果分析 23例中在发病后5个小时内手术者6例,其它在发病后5~7个小时手术。手术方法均为开颅探查、血肿清除。

术后肢体、言语未留有任何后遗症,可参加一定体力劳动者有8例;肌力恢复到Ⅳ级、生活能自理者有5例;肌力恢复到Ⅱ~Ⅲ级、生活仍需有人照顾者有4例;死亡6例,病死率为26%。

2 护理要点

2.1 术前同开颅前常规准备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病情急、变化快,特别是出血速度快、量大时,病人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因此需要争分夺秒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对已有脑疝者还应给予吸氧和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等脱水药。

2.2 术后护理应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2.2.1 卧位 在病人麻醉恢复后血压平稳的情况下。将床头抬高15°~30°,以减轻脑水肿和有利于呼吸。并需保持环境安静,减少病人头部的活动。

2.2.2 病情观察 每15~30min记录一次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血压、脉搏、呼吸情况。每2~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并注意观察肢体活动及语言功能恢复情况。以上观察项目是判断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2.2.3 防止再出血 此类病人均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因此脑血管病变明显,再出血的可能性很大。一般再出血易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血块凝固不牢和第6~14天脑血管破裂处血块开始溶解之时。预防再出血的关键是术后血压管理,多数病人术后血压趋于正常且比较稳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血压波动明显,有时短时间内收缩压波动幅度达6.67~8.00kPa(50~60mmHg),舒张压波动幅度达4.00~5.23kPa(30~40mmHg)。此时应严密观察血压变化,查明并消除引起之诱因,血压高时可使用利血平等药物控制。一般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或稍高水平,以不超过22.70/14.70kPa(170/110mmHg)为宜,若血压低于正常则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为观察有无再出血,术后医生常于血肿腔内置入内径0.8~1.0cm的软质胶管做引流,该管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护士应密切观察引流液色泽及量,如有出血迹象及时报告医生。

2.2.4 饮食管理 病人术后禁食48小时、然后视情况给予进食或鼻饲,注意保持其水与电解质的平衡。有消化道出血时可通过鼻饲管注入云南白药、白芨散等止血药。

2.2.5 预防并发症 加强病人呼吸道管理,保持口腔清洁,协助排痰,防止误吸,避免受凉以预防肺部感染。另外病人卧床时间较长,而且肢体活动不便,需加强基础护理,防止褥疮发生。

2.2.6 功能锻炼 指导病人有计划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减少后遗症。

3 典型病例

董某某,男,68岁,退休工人,于2002年9月23日入院。CT诊断:右内囊及右侧脑室出血。

病人于9月23日11Am劳动时突然摔倒在地,当即昏迷。左侧肢体瘫痪,小便失禁,急诊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后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于6pm在全麻下行开颅探查,术中清除积血约90ml。由于手术及时和护理得当,病人

术后恢复顺利,住院28天出院。出院时切口愈合良好,神志

清楚,四肢肌力正常、活动自如,语言流利,能自行排便。随访术后三个月即可骑自行车行驶10km,还能下田参加劳动。

4 小结

第3篇:开颅手术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 逐步减压; 去骨瓣术; 硬膜下血肿; 体会

急性硬膜下血肿在颅脑外伤中占5%,占颅内血肿的40%左右,病死率较高,是最常见的外伤性颅内血肿[1]。常需要急诊开颅手术,采用外伤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基础上采取逐步控制性减压的手术方式在临床上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本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采用逐步减压和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外伤所致,术前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按手术方法分为逐步减压法(观察组)和传统标准减压法(对照组),两组的年龄、性别、受伤到手术的病程时间、出血量、GCS评分、合并症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手术方法 迅速完成必要的术前准备,脱水降低颅内压、抗休克,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1.2.1 观察组 采用标准大骨瓣切口开颅,先在颞极探查点切开皮肤分离至骨膜,钻孔后切开硬脑膜放出部分硬膜下血肿作初步减压[2];待颅内压明显下降后再行标准切口和颅骨骨窗,然后再形成皮肌瓣,钻孔后线据或铣刀形成骨瓣,硬膜环形或网状打开,清除血肿及脑挫裂伤[3];彻底止血、适当冲洗,在侧裂处放置硬脑膜下引流管至颅底,减张缝合硬脑膜后常规关颅。

1.2.2 对照组 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顶部骨瓣旁开正中线矢状窦钻孔,颞部颅骨需咬除至中颅窝底,并咬除蝶骨嵴,显露蝶骨平台及颞窝;切开硬脑膜,清除硬膜下血肿和失活的挫裂伤灶,彻底止血、适当冲洗、放置引流,缝合硬脑膜关颅。

1.3 术后处理 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皮质激素应用、防止感染、止血、护胃、镇静抗癫痫、营养脑神经、降温醒脑及支持对症治疗,必要时气管切开辅助呼吸和脑脊液置换,视病情变化按需复查头颅CT;硬膜外引流管术后24~48 h拔除,密切观察病情,复查头颅CT,及时发现迟发性血肿。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愈好转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GOS评分良好率。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在围手术期均有少数植物人状态和死亡病例,术后出现急性脑膨出、迟发性血肿、大面积脑梗死和脑干移位等并发症。两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愈好转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和GOS评分良好率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疾病特点 急性硬膜下血肿大多由对冲性脑挫裂伤所致,好发于额极、颞极及其底面;出血来源为皮层动脉或静脉、桥静脉破裂,脑内血肿穿破皮层至下腔所致[4]。多数有脑挫裂伤和继发性的脑水肿,严重时常出现昏迷和脑疝;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可无中间清醒期;颅脑CT检查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出现高密度、等密度或混合密度的新月形或半月形影,是诊断急性硬膜下血肿最有价值、最可靠的一种检查方法,住院期间如患者意识进行,应及时复查,以便及时手术[5]。病情发展常常较快且较严重,死亡率很高,一经确诊必须争分夺秒的进行手术和抢救治疗,常见的有开颅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等。

3.2 技术优势 (1)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常规切开硬脑膜时,由于术中减压过快,颅内压骤降,压力填塞效应突然减轻或解除,可出现爆米花或发酵样恶性脑膨出,致脑组织嵌顿,脑干扭曲等严重并发症[6];甚至需大范围地切除脑组织,出现灾难性的后果。(2)逐步减压法机理为可防止由于突然减压使已受损血管、板障或硬脑膜剥离出血[7];早期采用小切口先引流出部分血肿,待颅内压力明显降低后逐渐剪开硬脑膜,再予清除血肿和挫灭的脑组织彻底减压,能有效避免脑组织从骨窗膨出,减少了脑组织进一步损伤和出血,以及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王建华等[8]观察分步减压式手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可降低术中脑膨出的发生,提高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3)本文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在治愈好转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GOS评分良好率等方面进行比较,都明显优于对照组,体现出较大的优势。

3.3 手术要点 (1)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情发展快、伤情重,是特急性病例,死亡高达50~80%,一经诊断,尽早施行手术治疗[9];(2)根据临床体征变化和CT检查结果确定颞极探查点,避免损伤脑组织;(3)钻孔放液减压后也应逐级分次剪开硬脑膜,尽量保持其结构完整,避免脑组织反复多次移位;(4)彻底减压时用盐水纱布覆盖和轻压无明显挫伤的脑组织,以防膨出使脑组织移位致使脑干扭曲;(5)术毕应仔细观察、严密止血,硬脑膜予以减张缝合;引流管应置于硬膜下侧裂处引至颅底,减少蛛网膜下腔粘连和脑积水发生;(6)术后意识障碍加重,应积极考虑脑内血肿增多,或对侧出现颅内血肿可能,要及时复查CT[10];(7)术后加强综合治疗和护理,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由此可见,采用逐步减压去骨瓣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能显著提高治愈好转率、GCS评分和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和采用。

参考文献

[1] 吴崇光,龚江标,杨小锋.大骨瓣减压治疗颅骨颞部急性硬膜下血肿[J].浙江临床医学,2005,6(7):612.

[2] 李兆全,冯伟.逐步控制性减压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38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7(14):191.

[3] 周正操,高恒,那汉荣,等.急性硬膜下血肿开颅去骨瓣前钻孔减压3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2):410-411.

[4]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7-259.

[5] 江常震,王晨阳,吴喜跃,等.17例老年人急性硬膜下血肿临床治疗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6,28(3):38-39.

[6] 曹德文,聂柳,王鹏,等.开颅手术中恶性脑膨出的病因及防治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0,7(26):134-137.

[7] 王玉海,杨理坤,蔡学见,等.控制性减压治疗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9):819-822.

[8] 王建华,周跃,闫仁福,等.分步减压式手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J].中国基层医药,2011,1(1):93-94.

[9]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北京: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39-440.

第4篇:开颅手术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手术护理;显微神经外科

【中图分类号】 R473.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203-01

1 临床资料

108例中男42例,女66例,年龄40-73岁,平均52.6岁。术前均有蛛网膜出血史,并全部行脑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经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其中一例死亡,5例偏瘫外其余均治愈出院。手术方式一般选择改良翼点入路,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游离皮瓣电凝止血,气磨钻颅骨钻孔,铣刀铣开骨瓣,5*12小针0/4线悬吊硬脑膜固定于帽状腱膜上。切开硬脑膜,固定硬脑膜,用棉片保护脑皮质,蛇形牵开器连接脑压板暴露手术野,将套好无菌保护套的显微镜推至手术野,备好各型打湿的小棉片和明胶海绵,备好显微器械,沿动脉走向找到瘤体,显露动脉瘤体,根据瘤置,大小,术者要求,选择长度、角度、大小合适的动脉瘤夹,施夹钳夹好动脉瘤夹,夹闭于动脉瘤颈。彻底止血后,逐层关颅。

2 手术准备

2.1 术前访视 术前一日访视病人。通过病历、摄片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各项化验报告结果,头颅CD扫描、DSA报告所示瘤体的大小、形状、位置。向清醒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手术过程,手术方式及术前注意事项。向他们介绍成功手术病例,解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保持稳定情绪,以利于手术的成功。

2.2 物品准备 常规开颅器械、脑科显微器械、脑科蛇形固定器、气磨钻、各型动脉瘤夹及施夹钳、显微镜及其无菌保护套、强生止血棉花、明胶海绵、各型规格棉片、电刀、双极电凝、头架及其配套头钉、两套吸引器、颅骨固定锁及器械等。

3 手术配合

3.1 巡回护士配合

3.1.1 选择百级层流手术间 术前一小时开启层流,调节室内温度为22-24度,湿度为50%左右,合理安排室内物品摆放,根据手术部位的左右侧,一般将麻醉机放在手术床的中部。手术部位的对侧,电刀放于术者的右侧,吸引器放在左侧,显微镜与麻醉机同侧,洗手护士与术者同侧。

3.1.2 常规下肢建立静脉通道 宜选用18号套管针,全麻插管后置入16号导尿管,协助麻醉师行深静脉穿刺。双眼金霉素眼膏涂后,用7*11CM输液胶贴一剪为二,分别封闭眼睑以防角膜,结膜损伤以及消毒液溅入眼睛。用棉球塞入外耳道,防消毒液流入。

3.1.3 患者取平卧位 头偏向健侧,协助医生上头架,注意保护头颈部,双上肢固定于身体的两侧,置双托盘于患者的身体上方,托盘距离床头位置以方便术者及洗手护士为宜。

3.2 洗手护士配合

3.2.1 术前查阅病例 熟悉患者病情,动脉瘤的大小及位置及相关解剖知识。

3.2.2 提前二十分钟,洗手护士上台整理无菌台清点用物。协助医生消毒铺单,贴好脑科专用贴膜,固定好电刀、双极电凝、吸引器、气磨钻并试一下性能是否良好。

3.2.2 在巡回护士的协助下,将显微镜套上无菌保护套 术中应随时备好各型棉片和明胶海绵。

3.2.3 在显微镜下分离暴露动脉瘤颈时,准备好显微器械 同时备好临时阻断夹及各型动脉瘤夹。将可能需要的动脉瘤夹排好,放在铺了盐水纱布的弯盘内,供医生随时选用。

3.2.4 夹闭动脉瘤时,密切注意术者操作 注意力高度集中,准确无误传递物品及器械。

3.2.5 传递施夹钳夹持的动脉瘤夹时,应轻、稳、准递与术者。

4 体会

4.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手术间内严格控制参观人数。为防止术后感染,我院一般于术前半小时静滴一联第二代头孢类抗生素,术中用冲洗生理盐水每500毫升加入8万单位的庆大霉素。洗手护士始终保持无菌器械台的整洁、有序、干燥。

4.2 为了减轻病人的身心痛苦 导尿、深静脉穿刺等刺激性操作应在麻醉后进行。

4.3 做好仪器、设备的准备工作 此手术所需器械、物品多而复杂,我们应事先调试,确保手术时正常使用,每次使用后应有记录并专人负责保养。

4.4 洗手护士应熟识手术步骤,提前上台 熟练掌握各种器械的使用方法,并检查性能是否良好。传递器械时应轻、稳、准。及时擦净双极电凝头上的焦痂,保证术者随时有效使用。手术配合过程中,应该注意力高度集中,随时备好各型脑棉和明胶海绵并将其打湿压扁。

4.5 协助麻醉师共同监测血压、尿量 准备两套吸引器确保吸引通畅。

4.6 进行瘤体分离时有瘤体破裂的危险 此时严禁移动手术床、无菌器械台、显微镜等。任何细微的调整都应暂停操作。

4.7 在动脉瘤手术过程中 如发生瘤体破裂,可导致出血性休克。故静脉通道的畅通尤为重要,我们常规建立双静脉通路。

4.8 在夹闭动脉瘤前后 麻醉师行控制性降压和升压措施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尿量、准确的手术出血量,为输液、输血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第5篇:开颅手术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 定向穿刺;开颅手术;高血压脑出血;血肿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6(a)-0058-03

Clinical effect comparison of stereotactic puncture and cranio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LIU Gang WANG Chong-yang HUANG Xiao-ping

Department of Cerebral Surger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03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tereotactic puncture and cranio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96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08 to August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49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47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raniotomy,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ment with stereotactic puncture.Surgical time,hospitalization time,the GSC score before surgery and 1 week after surgery,recovery rate and mortality rate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Surgical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Stereotactic puncture;Craniotomy;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ematoma

高血压脑出血为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是高血压所引起的脑实质内出血,以寒冷季节较为多发,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为主。本病多在活动状态时起病,突发头痛或呕吐症状,部分还会出现意识障碍,局部症候与出血量及部位有关[1-2]。据相关报道显示,该病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且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3]。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本病。本研究选取本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立体定向穿刺术与开颅手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的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①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高血压脑出血诊断要点[4];②存在明确的高血压病史;③具备手术指征,幕上血肿量>30 ml,幕下血肿量>10 ml。排除标准:①烟雾病、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所引发的出血;②合并严重脑干功能衰竭、脑干出血等疾病者。将入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中,男31例,女18例;年龄为61~72岁,平均(64.6±4.2)岁;高血压病史4~14年,平均(8.3±1.3)年;基底节出血35例,皮层下出血14例;出血量情况:20~60 ml者38例,>60 ml者11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17例;年龄为62~73岁,平均(64.7±4.4)岁;高血压病史3~15年,平均(8.2±1.2)年;基底节出血34例,皮层下出血13例;出血量情况: 20~60 ml者37例,>60 ml者10例。两组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出血部位、出血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开颅手术,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扩大翼点入路,马蹄切口,将肌骨瓣翻开,切开硬脑膜后分开外侧,显露岛叶,避开重要血管将岛叶皮质切开2 cm左右以暴露血肿,直视下清除血块并止血,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后将硬脑膜缝合,留置负压引流管,复位固定肌骨瓣,逐层缝合头皮。皮层下出血患者应根据血肿位置设计切口,开颅清除血肿,若血肿破入侧脑室,则彻底清除血肿,反复冲洗血肿腔直至冲洗液清亮。

观察组行立体定向穿刺术,以CT显示脑内血肿最大层面中心为靶点,计算X、Y、Z坐标值并核对,安装定向弓及导向器;切开头皮后在颅骨上钻孔,“+”字形切开硬脑膜并安装穿刺针,避开额窦、中央沟、翼点静脉窦及脑膜中动脉起始部,缓慢推进到血肿中心,先将细碎血块及未凝固血液抽吸完毕,再将已凝固的血块轻轻切碎并抽吸;术后每天用加入尿激酶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直到引出液变为淡红色,CT复查脑内血肿基本清除且无颅内压增高后可拔管。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1.3.1 观察指标 ①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②术前及术后1周GCS评分,分数越高,患者意识情况越好;③预后情况,比较两组的恢复良好率及死亡率。

1.3.2 疗效判定 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半年后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GOS评分5分为恢复良好,4分为轻度残疾,3分为重度残疾,2分为植物生存,1分为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手术及住院时间的比较(x±s)

2.2 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GCS评分的比较

两组术前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的GCS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GCS评分的比较(分,x±s)

2.3 两组恢复良好率及死亡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恢复良好率为3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0,P0.05)(表3)。

表3 两组恢复良好率及死亡率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我国高血压脑出血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所占比例为20%~30%,出血过程随脑内血肿的发生、演变而发生变化,最终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5]。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可有效清除血肿、减轻血肿占位效应,缓解局部缺血情况,避免因血肿分解而产生毒性物质[6],进而改善预后。

近年来,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正逐渐由传统的直接开颅向微创手术转变,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当血肿量≤60 ml时,占位效应并不是引起脑损伤的主要原因,血肿所释放的毒性物质对脑出血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将立体定向穿刺术与开颅手术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立体定向穿刺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后1周GCS评分升高幅度更大,同时神经系统恢复良好率更高。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关键在于迅速并彻底清除血肿[7-8],防止脑组织长时间受到压迫,避免血肿分解产生的毒害物质侵害脑组织及血管。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术在清除脑内血肿过程中可进行坐标值计算,精确定位血肿腔及肿块位置,控制穿刺方向与深度[9],避开大脑重要功能区,切实减轻对正常脑组织的干扰与损伤;同时可尽早清除血肿,避免血肿分解产生的有害成分损害脑组织及脑血管,让患者脑组织正常解剖和功能获得最快恢复,且术后血肿引流完全[10],占位效应获得有效控制,创伤性显著减轻,这对于手术耐受性较差的老年患者有着重要意义。此外,术前需同时结合患者的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瞳孔改变、意识状况、再出血、脑疝等多方面因素判断手术适应证。临床研究显示,出血量为20~60 ml的患者可先行保守治疗,并留意患者的意识与瞳孔变化状况,同时根据头颅CT复查血肿量的变化,积极控制患者的血压以稳定其病情,一般48 h后患者的新鲜血肿壁已经转变为陈旧性血肿壁,破裂血管血栓形成也较为稳定,此时行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术可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11]。也有研究显示,小脑出血患者由于后颅窝代偿空间狭小,再加上继发性水肿会对脑干造成直接压迫而导致意识障碍,严重者甚至可出现枕骨大孔疝而导致呼吸骤停,因此即便出血量较少,也需积极行立体定向治疗;对于血肿量>60 ml且出现占位效应但未形成脑疝患者,则需尽快行定向血肿穿刺术[12]。对于早期脑出血或再出血患者,若病情变化迅速,血肿量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且颅内压持续升高以致其意识障碍出现进行性加深,甚至单侧或双侧瞳孔出现散大或伴形成脑疝者,为挽救患者性命,需争分夺秒行定向血肿穿刺术。

综上所述,与开颅手术相比,立体定向穿刺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能够更快地解除脑组织受压及血流灌注不足,彻底清除血肿,同时创伤性低,利于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宏浩,王少雄,黄程,等.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分析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22):2925-2927.

[2] 黄凤海,张玉海,孙尚菲,等.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性[J].山东医药,2014,54(17):79-80.

[3] 李芳芳,罗丹,谢鹏,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6):3423-3424.

[4] 刘威,胡静.CT监视下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经验[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0,39(8):683-684.

[5] 贾蔚娴,郝亮,姚志刚,等.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临床进展[J].山东医药,2009,49(1):115-116.

[6] 翟崇敏,朱小青,刘晓鑫,等.脑出血手术时机及术式的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5):636-637.

[7] 王保华,讼撞牛饶斌,等.两种微创技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效果及并发症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1):41-42.

[8] 张春阳,牛常存,杨文典,等.立体定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刊,2014,49(7):71-72.

[9] 罗民新.3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12):95-97.

[10] 颜杰浩,于长久,王莉,等.高血压脑出血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对比研究[J].广东医学,2011, 32(20):2680-2682.

[11] 林宝利,吴文昌,吴雪松,等.简易立体定向穿刺外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24):8367-8369.

第6篇:开颅手术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Abstract】Objective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surgery on perioperative care of patients, patients with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crease the cure rate and reduce mortality.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 January 2007 -2011 in January in the neurosurgery hospital treated 45 patients with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rupture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Results The cure rate was 86.7%. 39 patients recovered well after surgery, 3 patients with mild disability, severe disability in 1 case, 2 died.Conclusion The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and positive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effectively makes the effec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surgery obviousl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mortality and improve recovery levels.

【Key words】intracranial aneurysms; patients; perioperative nursing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一种病情

凶险的脑血管疾病,居于脑血管意外患者中的第3位,它比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破裂有更高的病残率和死亡率[1~3]。早期明确诊断和做出相应合理的治疗护理,对预后有很大影响。本科2007年1月—2011年1月进行急诊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的患者45例,疗效较好, 经过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45例中,男36例,女19例;年龄40~65岁,平均51.7岁。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4例,大脑中动脉瘤8例,前交通动脉瘤16例,后交通动脉瘤12例,大脑前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瘤4例。均为动脉瘤破裂出血,诱因包括大便用力、劳累和情绪激动,排除外伤史。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及颈项强直。其中伴意识障碍6例,合并动眼神经麻痹1例,视力下降2例 。全组共死亡2 例,其余39例治愈出院,3个月后复查血管造影示栓塞成功。

1.2神经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8h内行头颅CT检查,28例在明确有脑内血肿,伴或不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4h内行DSA 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8例因严重脑疝,生命垂危而未行DSA 检查,急诊行开颅探查术,术中探明为动脉瘤破裂出血。

2手术前后的准备

2.1术前护理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颅内血肿、脑血管痉挛及动脉瘤直接造成的脑损害均可引起颅内压力急剧增高,故如在动脉瘤破裂后短时间内尽早清除颅内血肿、动脉周围血块及脑池内积血,可使脑血管痉挛缓解[4];手术开颅清除颅内血肿和去除骨瓣等是降低颅内压,减轻继发性脑损害的重要措施之一[5];手术清除颅内积血和夹闭动脉瘤既清除了诱发脑血管痉挛的部分诱因,又可在发生血管痉挛之前手术,避免了脑血管痉挛期手术加重病情的风险。因此,对于此类病人护理上要做好积极的术前准备工作。

2.2早期做好术前准备及相关检查(CT、CTA、DSA):医生护士已做好一切准备,如携带术前准备用物在介入室等候病人,造影仪器处于备用状态,与常规病人相比,至少节约了30min,也就是说为病人赢得了宝贵的30min抢救时间。

2.3 预防颅内出血 动脉瘤的出血是影响动脉瘤破裂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早期手术是防止出血的有效方法。也因此早期做好术前准备及相关检查(CT CTA DSA)配合、必要的护理至关重要。①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入院后避免各种不良刺激。

噪声对手术患者的生理影响,可导致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应激反应。人体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对65dB(1000Hz)低噪声就很敏感,可使血清17-羟皮质胆固醇水平升高53%;90dB(2000Hz)持续30min噪声可使尿中肾上腺素排泄量增加,且持续在噪声停止后30min[6],患者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因此,动脉瘤患者更要注意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特别是噪声的刺激,防止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本组病人入院后均置于急救室(无陪护病房)。②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有无头痛加剧、恶心、呕吐,有无眼睑下垂、复视、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当患者自觉头痛或头痛较前加剧,或表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恶心、呕吐时, 及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③严格控制血压: 在监测生命体征时发现血压增高至160/100mmHg以上,立即遵医嘱使用硝酸甘油50mg加入50ml液体中静脉泵入,根据血压调节用量。 防治脑血管痉挛。④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预防颅内再出血的重点,做好心理护理能让病人以平静的心态,正确认识疾病,避免情绪过激。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鼓励患者家属、亲友对病人精神、物质、经济方面的支持;进行疾病知识、用药、手术疗效等方面的健康教育,举例成功病例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⑥保持大便通畅:床上卧位排便,大便干燥者服轻泻剂,防止用力排便致颅内压升高动脉瘤破裂再出血。

2.4术后护理:①全麻后常规护理: 术后置急救室,心电监护、吸氧,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并记录,老年病人和肝功能不良者,麻醉药物的半衰期会延长;各引流管固定稳妥,防扭曲、折叠、脱落,脑室外引流管需抬高15~20cm。患者仰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②降颅压的护理: 由于创伤和手术原因,伤后和术后1~4天为脑水肿高峰期,患者的颅内压有不同程度的升高[7]。术后床头抬高30°,有颅内高压者每天配合医生腰穿放出脑脊液缓解颅内高压,腰穿后指导患者平卧4~6h,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外引流及行脑室外引流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量、性状、颜色;指导清醒病人作间歇缓慢深呼吸动作,病重及昏迷者可给予机械过度通气,但需监测血气以预防PaO2过度下降诱发脑缺血。③ 防治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若病人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如头痛、血压下降、短暂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可能是脑血管痉挛所致,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扩容、解痉治疗。持续低流量吸氧,改善脑组织缺氧,护理病人随时要特别注意神经系统症状的改变,并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实验研究证明,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护理的重点,通过降颅压、控制体温、适度的三高、药物的应用防治脑血管痉挛。④防治脑血管痉挛:临床上常用尼莫同持续微量泵泵入,尼莫同是一种高度选择性作用于脑组织的钙离子拮抗剂,它既能直接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又可作用于神经原细胞,增强其抗缺血、缺氧能力,加速其正常生理活动恢复[8],在应用尼莫同时应严密监测心率、血压的变化,如血压下降,面色潮红,心悸等反应,应及时减慢滴速或停药,同时给予补液、扩容与支持治疗。⑤体温的控制:体温下降1℃,脑代谢下降6.7%,颅内压下降5.6%;在脑缺血期间,降低脑温能明显地消除脑谷氨酸的大量涌入,使脑细胞的坏死减少25%~100%。因此,降温能作用于脑血管病病人,可使其脑组织耗氧量减少,减轻脑水肿,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本组病例术后高热者均采取头部冰枕,全身物理降温或亚低温治疗,均取得了良好地预防脑血管痉挛的作用。

3讨论

颅内动脉瘤的破裂是造成血管神经外科患者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以往治疗以开颅手术夹闭为主,但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新型栓塞材料的不断产生为颅内动脉瘤治疗提供了新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病历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具有肿瘤填塞致密,贴附性好,操作简便,可控行较好,且创口小,对脑组织的创伤小,痛苦少,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特点,患者和家属更易接受。但存在的风险也较大,因此对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护士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治疗和护理要点有足够的了解,及早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前准备充分,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穿刺部位及足背动脉搏动等指标,观察护理到位,能够预防或减轻微弹簧圈对局部脑组织所造成的微脑血管痉挛、瘤体破裂、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栓塞后综合征,从而提高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证明手术治疗及积极的护理干预提高了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患者的治愈率,提高了生存质量,降低了死亡率。参考文献

[1]傅志坚.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手术治疗.中国医药导报,2008,5(1):37-38

[2]李海霞.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1):1396-1397

[3]Niemann DB,Wills AD,Maartens NF,et al.Treatment of intracerebral hematomas caused by aneurysm napture:coil placement followed by clot evacuation.J Neurosur9,2003,99:843-847

[4]秦尚振,马廉亭,胡军民,等.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治疗.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6,11:653-655

[5]卢明巍,洪涛,曾春辉,等.显微手术治疗颈内-后交通脉瘤53例.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6,11(12):718-719

[6]秦军,李新建,黄宽明,等.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6,11(11):658-660

第7篇:开颅手术护理要点范文

我院2005年1月~2007年6月对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动脉内超选择性溶栓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12例患者中男9例,女3例,年龄34~74岁,平均(61.6±10.1)岁。所有病例均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其中大脑中动脉完全梗死8例,不完全梗死3例,基底动脉完全梗死1例,发病至介入溶栓时间颈内动脉为4~12小时,基底动脉为10小时。

1.2 溶栓适应证:(1)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发病6小时内(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发病在48小时内);(2)CT扫描排除颅内出血,没有与神经功能相对应的低密度灶;(3)瘫痪肢体肌力为0~Ⅲ级;(4)年龄

1.3 溶栓方法:以Seldinger穿刺法经股动脉置入5F鞘,全身肝素化,5F造影管选择性进入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行诊断性全脑血管造影,明确有无与症状相关的血管病变。SFENVOY(或CAS)导引导管在超滑导丝导引下超选入颈内动脉C1段或椎动脉C3段,Rebar10或Rebar14微导管在微导丝导引下超选入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血栓处,以尿激酶(UK)25万U半小时微泵注入,注药后行造影,观察患侧脑动脉改变,若未通,可重复给药,反复造影,直到闭塞动脉溶解通畅。停止溶栓指征:UK总量达到120万U,溶栓时间超过2小时,患者症状体征明显缓解。

2 结果

按术后造影情况,再通6例,部分再通4例,未通2例,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70%左右,无颅内出血。治疗14天后按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基本痊愈4例,显著进步5例,进步2例,死亡1例。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1)护士必须掌握该病的发病原因、溶栓机制、手术方法和术后观察护理的要点。(2)向患者讲解手术的目的、方法及疗效,消除紧张情绪,减轻心理负担。(3)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或头低卧位,以4~6L/分吸氧,改善脑部供血、供氧。(4)严密观察意识状态及生命体征,瞳孔大小,对光反射,评估肢体运动、感觉功能,做好记录。(5)溶栓前抽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6)快速完成双侧腹股沟区备皮,留置导尿管,禁食禁饮4小时。(7)术前遵医嘱用药。

3.2 术后护理

3.2.1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回监护室即给予多功能监护仪持续监测BP、P、R、SpO2,观察神志、瞳孔变化,并向麻醉师了解术中情况,将血压控制在180/100 mmHg以下。血压低于150/90 mmHg有可能影响颅内灌注压,过高可致颅内压升高,诱发脑出血,应给予降压处理。

3.2.2 穿刺肢体护理:术后穿刺肢体平伸、制动12小时,术后6小时持续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术后2小时内每15分钟观察1次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是否有力,肢体有无肿胀,末梢血运及双侧肢体皮肤温度是否正常并记录,术后24小时拆除弹力绷带。

3.2.3 配合医生评估疗效:术后回病房意识清醒后立即评估患者言语及肢体肌力恢复情况,此后每4小时1次,动态观察。如言语能力或肌力较前下降,提示血管可能再闭塞。

3.2.4 并发症的观察:动脉内溶栓治疗最主要的并发症是颅内出血和脑水肿。如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重、血压升高、心率减慢、肢体瘫痪加重,立即报告医生。一旦确诊,应立即停止抗凝治疗,在脱水降压的同时,立即给予止血药,新鲜血浆补充纤维蛋白,必要时做开颅清除血肿的手术准备。

3.2.5 出血倾向的观察: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观察局部穿刺点有无出血、大小便颜色、牙龈、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淤斑,静脉穿刺拔针后按压3~5分钟,如仍然血流不止,应汇报医生及时处理,静脉穿刺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刷牙时刷毛柔软,动作轻柔,避免有创性操作。

3.2.6 康复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后根据医嘱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卧床期间被动按摩制动或患侧肢体,3次/天,20~30分钟/次,以缓解肌肉疲劳,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静脉血栓形成。2天后如无不适转为主动运动,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无瘫痪的,可酌情下床活动,逐步增加训练内容和训练难度。平均接受治疗时间为2~4个月[1]。

3.2.7 出院指导:出院后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避免情绪激动。饮食清淡,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继续按时口服抗凝药物,说明抗凝治疗的重要性,教会患者自我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皮肤黏膜出血,大小便颜色变红等,应及时就诊。3个月后复查,了解血管再通情况。

4 讨论

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目前认为溶栓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梗死发生到开始治疗的时间,也与闭塞部位有关。多中心验证以及大量动物实验验证,急性脑梗死症状发生后6小时内为最佳溶栓时机。有报道称[2],不同部位的血管再通率有差别,MCA主干和颈内动脉闭塞再通率低于MCA分支,颅内颈动脉闭塞再通率较低约为11%。椎基底动脉闭塞所致的急性梗死溶栓治疗效果较好,其血管再通率为40%~100%,存活率为25%~70%。本组有1例基底动脉急性梗塞,溶栓后仍有部分狭窄,且有后组颅神经损伤症状,可能与患者梗塞时间较长,血管狭窄,长期高血压有关。为提高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成功率,术前筛选溶栓时机,患者对溶栓治疗的认识均非常重要。所以神经外科护士应掌握手术相关理论知识,了解治疗过程,掌握护理要点,认真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781.

第8篇:开颅手术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小儿颅脑损伤;手术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38-01

颅脑损伤在小儿比较常见。因小儿脑发育尚未成熟,故对损伤较为敏感,即使从外表看伤情不重,但仍可能造成脑组织的损伤而影响智力发展。造成颅脑损伤的原因有高处坠落、窗口坠落、小儿打架、楼梯滑落,或由自行车、电动车及机动车辆等交通事故造成。小儿发生颅脑损伤都应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轻者应严密观察,注意休息。重者应尽快确定是否进行手术,如需进行急诊手术,应立即通知手术室,由于小儿机体与成人不同,各年龄阶段也有一定的解剖生理特点,其手术配合方面也与成人不同。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成功治疗小儿颅脑损伤16例,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手术配合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术前准备

1.1物品的准备 手术室护士接到小儿颅脑损伤的急诊通知单后,立即准备手术间和用物:应选择相对较大的手术间,为抢救患儿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用物除常规开颅手术必备物品外,还应准备一些小儿脑外科的特殊器械,并准备好小儿建立静脉通道的特殊套管针及其他用物。

1.2 病人的准备 患儿进入手术室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氧气有效的供给是缓解缺氧的关键[1],应立即清理呼吸道给予面罩吸氧,如病情危重应配合麻醉师先行气管插管,必要时气管切开,认真检查患儿的全身情况,比如观察意识是否清醒,皮肤是否完整,尿管是否通畅,是否为开放性伤口,如脑组织暴露要保护好脑组织,保持呼吸道通畅。

1.3 术前与麻醉师的配合 小儿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对麻醉剂量与麻醉方法的反应各有不同,因此术前与麻醉师取的沟通,了解麻醉方案,备好所需药品及各种不同型号的气管插管及喉罩,协助麻醉师做好全麻准备。

2 术中配合

2.1 巡回护士的配合 患儿如室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要注意输液的速度及液量,配合麻醉师以最短的时间完成麻醉插管。如患儿处于浅昏迷稍有刺激易引起烦躁,因此要安置牢固,约束带要松紧适宜,术中要多观察约束部位的皮肤颜色,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注意给患儿保暖。术前与器械护士认真清点台上用物,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术中出血情况,严格无菌操作并控制人员流动。开台手术,要求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坚守岗位,及时补充台上所需物品,随时调整好灯光以保证良好的视野。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及输液速度,大出血病人根据医嘱及时输血,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术毕与麻醉师一起将患儿送入相关科室或重症监护室。

2.2 器械护士的配合 提前20分钟洗手上台与巡回护士清点用物,器械、敷料、脑棉片、头皮夹、缝针等清点后由巡回护士记录在手术护理单上,颅骨钻开后应传递骨腊进行止血。在手术中要求器械护士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传递器械做到轻、稳、准,要熟练掌握小儿颅脑损伤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及作用。整个手术过程,器械护士配合应主动,及时擦净器械上的血渍,及时清洁双极电凝镊前端的焦痂,确保双极电凝镊的止血效果,手术前及关颅前后均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所有用物并记录,确认无误后逐层缝合切口。术毕器械护士要清洁手术切口周围皮肤的血渍,整理清洗器械。

3 体会

综上所述,小儿颅脑损伤病人因其损伤部位的特殊性及小儿自身的生理特性,尤其创伤较重的患儿,常常威胁患儿的生命,需争分夺秒,医院各个环节都要紧密配合,建立绿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手术室,尽早手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所以进入手术室前后手术室护士的术前准备及术中配合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应引起手术室人员的高度重视,接到通知单后立即安排2-3人进行准备,有经验的高年资的专业护士应进行指导,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在整个手术配合过程中忙而不乱,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颅脑损伤患儿的抢救成功率。

第9篇:开颅手术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术前准备;护理措施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来势凶猛,病情变化快。多数患者需通过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来挽救生命。必须争分多秒,做好术前准备,为手术赢得时间。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科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0例,其中手术治疗25例,存活20例,存活率90%。现将自己在术前护理方面的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5~60岁,平均35岁。于受伤后30分钟~一天入院。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8例、钝器伤4例、坠落伤8例。损伤部位:硬膜外血肿16例,硬膜下血肿10例,颅骨骨折并发颅内血肿4例。GCS评分3~8分。均经颅脑CT确诊。以上病例少数伴胸腹部及四肢合并伤。

2护理

接到急诊科入院通知后,立即准备床单位,迅速准备好吸引器、氧气、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同时通知值班医生。根据CT结果需急诊手术者,可不必将患者移到床上,直接将平车推至抢救室,完成各项准备工作。

患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快速清除口腔内的血块、呕吐物、假牙等。张口困难及抽搐者放置开口器。对于大量呕吐及口鼻内有血块的患者,专人吸痰,并随时用手指挖出呕吐物。必要时通知麻醉科医生行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如口腔内出血注入气管,病人又牙关禁闭,或有躁动不安,存在窒息危险,则应当立即行气管切开术。自主呼吸停止者,立即给予人工呼吸、并呼吸机辅助呼吸。高流量吸氧(6~8L/分),有血块堵塞鼻导管时,及时更换。检测生命体征,充分暴露上肢和胸部,便于测量准确。对于秋冬季穿着较厚的患者可用剪刀剪开衣服,避免因脱衣而搬动患者。迅速建立1路或者2路良好的静脉通道,保证及时有效的供给药物。按医嘱给予20%甘露醇、速尿、止血剂。为了确保甘露醇快速输入体内,静脉穿刺部位应选择大血管。对于躁动患者,最好用留置针,可避免多次穿刺而误抢救时机。护士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和心电监护,每10~15分钟观察一次瞳孔的大小及对光反射。如意识障碍加重,一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瘫痪,提示脑受压或脑疝;双侧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多为原发性脑干损伤或临终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做正确的分析判断,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的措施。为患者剃头,注意保护患者的头部,防止头部过度活动;动作要干净利落,尤其对躁动患者要防止刮伤头皮;头部有开放性伤口者,先用敷料保护。给予留置尿管,静脉采血,急查血常规、凝血系列、血糖、配血。急查床边心电图及B超。

安慰患者家属,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工作。主治医生讲解手术方式、目的、愈后等,使其认识到手术的必须性和迫切性,积极配合治疗。

3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的术前护理强调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合理分工。各项护理操作中,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最首要,最关键的一步,直接影响患者的愈后。另外,我们护理人员必须熟知抢救流程及病情观察的要点,熟练掌握负压吸引、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的使用方法。总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病情极为凶险,医护人员必须分秒必争的进行抢救。因此,医护人员应积极做好各项护理,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为病人手术创造条件,有利于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