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范文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农业行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农业行业发展

第1篇:生态农业行业发展范文

外向型农业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在沿海开放带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类型.它是以创汇农业经济为主导,投海地带生态系统为基础,具有多层次、多成份、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的农业复合生态系统.与内地各类型农业相比较,外向型农业反映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超前性.

一、外向型农业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阶段我国的外向型农业只限于沿海开放地区,是直接受国外社会、经济、技术、文化诸因素影响的创汇性农业。其主要生态经济特点表现如下:

(一)外向型农业复合生态系统是海陆交接、内外衔接、城乡融合的“结合部’,具有多重‘边缘效应,.首先,从生态系统来看,具有海洋、海岸带、平原、台地、丘陵等多层次垂直分布的自然地域组合.在垂直分布的不同层次,其景观、水文、土壤和赵主物等诸自然要素的组合形式,除了具有山、丘、平、海洋的各自特点外,还有海陆交互作用所形成的边际生•态系统.因而,这种区域生态系统的组合结构复杂多样,生态位丰富,有利于农业向多维空间、多层次开发。但来自海陆两面的台风、水土流失等不利生态因子对其构成一定的威胁.第二,外向型农业系统处于国内和国外的衔接处,形成人流、物流、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传递异常活跃的生态经济功能,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第三,外向型农业大都以沿海开放地区各中心城市为轴心,具有城市和农村相融合的城郊生态效应;另一方面,它又受到城市强烈辐射力、市场拉力和来自城市污染扩散的影响.形成了城乡间源源不断的生态经济交流.

(二)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形成多层次、多门类的外向型农业经济结构,创造了高效益,但存在依赖性.外向型农业最显著的标志,首先在于受国际市场牵动,经济系统内部发生结构性变化.同时,随着国内外技术、物质、资金、信息的大量输人更新而加快了经济的运作过程;其次,作为沿海带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的一部分,以其服务功能,为城市供给多元化副食品和劳务等,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综合发展,构成了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外向型农业经济.其物质产出率、商品率很高,经济循环快.但是,外向型农业经济一头在国外,一头依托内地,很容易受到系统内外两方面环境因素的制约,表现出较大的依赖性.

(三)生态系统的“低能”、“弱智”现象是外向型农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在农业生产上,利益和风险可以诱导经营者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倚重短期效益,而轻视长远利益,只看到直接效益,看不到间接效益。外向型农业这一特点表现比较明显,其一,乡镇工业规模日益扩大,挤占上等耕地,工业结构和形式并不以农业第一、二性生产为基础,不能使农产品多层次循环增殖.如果说鲜活产品出口是既定战略,那么,从长远和国际市场特点看,加工食品更有竟争力,可获更高的创汇.因为它最大限度容纳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其二,第一性生产种植业经营粗放,土地出租,掠夺式经营.以单一的满足出口量为主要目标,而没有充分利用温、光、土地资源,获得最佳效益;其三,第二性生产养殖业趋向“工业化,,高投人、高产出.但几乎脱离生态系统运行.第一性生产和第二性生产没有很好结合,生态系统内层次间物质和能量转化效率较低.从整体效益看,生态效益的不足,可以通过创汇升值来补偿.由此可知,外向型农业从价值形态看是合理的,但从生态经济实质看有其不合理性,主要问题在于恢化了生态学过程,使生态系统变得“低弱”化.

(四)环境污染加剧了外向型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外向型经济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外向型乡镇企业的大量增加,二是城市污染的扩散,三是海岸带经济开发,特别是以耗能工业为主的开发,污染物较多.

二、外向型农业的生态战略

外向型农业的生态战略,必须从外向型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出发,进行高层次的生态经济协调.要融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城郊农业和旅游农业于一体,实现三大效益的高度统一其基本战略如下:

(一)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建立合理的外向型、城郊型双重优化结构.根据国际市场特点和我国“港澳鲜活产品南移’的战略方针,南部沿海地带外向型农业,以鲜活产品创汇为支柱,城郊农业结构同样是以鲜活商品为主,二者相统一,建立外向和城郊统一的生态经济,既可以‘为出口服务”,也可以“为城市服务”,同时可以利用城市的需求调节国际市场波动,减少风险.结构优化既要有利于获得最大利润,又要利于系统的生态平衡.重点优化动植物种群结构,保护、引进、选育创汇经济性状最好、资源利用率高、生态效率高、抗逆性强的优势种群.

(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生态系统.根据区域(县域)不同自然组合,进行地域合理分工,生产要素最体配置.发挥“边缘效应’优势,在山海相接的‘深海海岸段,建立特种海产资源保护利用和旅游农业生态系统,在浅海岸段和海滩,充分利用生物资源丰富的特点,建立海淡水集约化养殖生态系统;城镇近郊,建立菜基果基鱼塘等生物共生生态系统;在平原区,建立菜一稻时空立体布局和农牧结合立体农业生态系统;台地、丘陵地,建立果牧结合生态系统;低山带建成林果绿色生态系统.上述各层次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形成种养加复合生态农业大系统.

(三)运用生态学原理,建立以主导创汇产品为中心,以饲料、肥料、燃料转化为纽带。和通道的多种生态工程模式。

(四)加强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外向型农业生态系统,一面临海,一面连山,生态类型复杂多样。森林虽不成为创汇产品,经济效益不显著,但其生态效益是不可取代的,特别是防护林。它能间接提高农牧渔产品创汇的产值和效益,能保护和改善外向型农业多功能的生态环境。对于旅游农业,城乡协调至关重要。防护林生态工程包括:海防林、田园林、水源林、企园林和庭园林等。

(五)广泛运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在农业复合生态系统中,是推动系统运行的决定性要素,也是生态经济协调的主要媒介。要不断提高创汇产品的技术含量,运用高科技促进物质良性转化,开发高挡产品。要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工艺的改进,使农牧结合,果牧结合在较高水平实现,做到高效、低耗、无废物、无污染生产.同时,逐步实现规模经营,规范化生产。#p#分页标题#e#

第2篇:生态农业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都市型生态农业 现状 问题 崇明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大都市区域范围的农业开始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随着现代化都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都市区域范围的农业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然而,由于农业资源的先天不足及人口和环境的巨大压力,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保护的矛盾,成了政府及各界学者关注的焦点,因而在我国城市化地区及其延伸区侧重都市型农业的生态功能,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实现农业新的飞跃也成了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一、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

都市型生态农业是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农业发展状态的描述,是都市型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有机组合体;是在城市化地区及其延伸区将农业现代化纳入生态合理轨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体系。都市型生态农业体现了两层内涵:“都市型”,是针对区位特点的,包括城区和郊区在内的整个大都市所辖地区,强调农业的职能地位;“生态”,是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城市建设要求,强调建立循环经济体系。

二、我国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关注都市型农业,认为都市型农业是城郊型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的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较早,发展较快。

然而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简单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对生存环境的需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口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对农业在提供绿色屏障、调节城乡生态平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保护的矛盾,努力缩小我国大城市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差距,成了政府及各方专家所考虑的问题。因而在我国城市化地区及其延伸区应侧重强调都市型农业的生态功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在有限的空间上发展集生产、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高度现代化的都市型生态农业,实现农业新的飞跃。

比如上海,经过十几年的建设都市型生态农业已初具规模,成效显著,尤其在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业信息化等方面发展较快,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其他大城市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初步形成了比如“设施化+生态技术”、“集约化+生态技术”、“科技化+生态技术”、“市场化+生态技术”、“加工产业化+生态技术”、“观光休闲+生态技术”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都市型生态农业正如火如荼地建设发展着,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比较普遍的有:①从政府到农户、从上到下缺乏对农业的认识和热情,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及生态效益,表现出不重视甚至排挤生态农业;②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农业的经济功能开发力度不够,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等开发比较滞后,造成生态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③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缺乏优化、配套的农业技术体系、服务体系;④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下,缺乏高素质农业人才;⑤农业科技技术含量偏低等。

现就以上海唯一的国家级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区――崇明县(包括崇明、长兴、横沙三岛)为例作具体分析。

三、“崇明生态岛”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崇明位于上海市最远郊,是上海农业土地资源最多、分布最集中、农业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随着沪崇苏越江大通道的破土动工,“崇明生态岛”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上海21世纪初期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崇明农业肩负着生态环境最主要的守望者和维护者的责任。依据《崇明三岛总体规划(2005~2020年)》及《崇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崇明农业发展的重点是生态型现代农业,其农业功能定位是“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即大力推进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生态农业的新突破。

(一)崇明农业发展现状

崇明是上海最主要的农业生产集中区和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至2007年末,崇明农用地总面积约143.9万亩,约占全市的22.9%;优质稻米、水产品、生猪、大宗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在沪郊农业中占有较突出的地位。2007年崇明农业总产值46.2亿元,比上年增长2.9%,占全市的20.4%,崇明农业经济总量日益增长,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特色渐趋鲜明。

(二)崇明生态农业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崇明努力培育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绿色为主的生态农业,实现生产和消费环节“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在农业种资资源创新、转基因作物生态安全性评价、新型生物农药的筛选与研制、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与加工等方面已卓有成效,为促进崇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与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生态农产品的商品率较低,有机产品市场体制不健全

由于崇明地处上海市最远郊,开放程度较低,因而经济水平和生活饮食观念受到大大限制,同普通产品相比,价格较高的有机农产品市场份额十分有限,生态标志型农产品的总商品率较低,销售情况不佳,有机农产品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仍不够健全。

2 缺少生态农业精品品牌,无法突显生态品牌效益

近几年具有崇明特色的优质大米、花菜、黄金瓜、绿芦笋等近百个农产品已基本形成规模化生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也正快速发展,具有海岛独特风味的系列鸭制品、甜包瓜等被评为国家和市级优质产品,但在品牌战略的推广和实施中,仍大大缺少生态农业精品品牌、特色品牌,无法打出品牌策略、突显品牌效益。

3 农业管理耕作模式较粗放,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技术不到位

随着新经营新种植理念的深入发展,崇明农业开始向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发展。然而,很多农业经营组织仍摆脱不了传统农业的枷锁,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农业管理耕作模式较粗放,机械化程度较低。在农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中,简单地追寻利用低技术产生的单纯高产量,缺乏对高技术高效产品的追求,农业技术不到位。

4 农业劳动力总量减少,新生代劳动力奇缺,劳动力质量逐渐低下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沪郊区域经济和非农产业的高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崇明农业劳动力总量也逐年减少,有知识技能的人尤其是青壮年

都外出打工或深造,人才流失严重,因而崇明新生代农业劳动力的补充相当有限,劳动力老化现象日趋严重,导致劳动力质量逐渐低下,现有农业劳动力群体中真正“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农户寥寥可数,极大地阻碍了崇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 农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技培训开展不够广泛

崇明农业在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上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且人员老化现象十分突出。尤其是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比例偏低,且绝大多数都在45岁以上。第一线技术人员断层现象的出现,影响了农技培训的开展,造成了农技培训开展范围狭隘,无法调动农户培训的积极性,延误了农户掌握各类先进农业技术的时间,妨碍了生态农业的有序发展。

四、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法制生态农业宣传,增强农民对生态农业发展认识

当前,我国农民和涉农人员普遍环保意识薄弱,对农业发展缺乏热情,对都市型生态农业认识不足,所以应通过完善立法来治民惠民,并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广泛宣传生态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都市型生态农业的氛围,动员农民真正投入到生态农业建设中。

(二)政府投入与技术支撑并举,为都市型生态农业装上“科技芯片”

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的顺利与否,关键是农业科技的较量。政府部门应增加财政扶持,实行政府投入的重点聚焦,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和农技推广力度,不断了解当今国内外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动态和农业高新技术,努力加强国内外科研、教育、产业界的合作交流,建立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支撑体系,不断探寻推进都市型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

(三)创新产业效益理念,实现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

在建设都市型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要创新农业产业效益理念,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努力扩大有机和绿色农产品生产比重,通过生物技术来大幅度替代或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提高农产品的内在质量,确保农产品供给安全;通过合理控制产量和质量的对应关系、农产品质量的提升来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达到单位面积效益最大化,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由产量效益型转换成质量效益型。

(四)创新产业服务理念。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都市型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创新产业服务理念,充分发挥产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适时设计和调整产品和生产结构,合理组合产业的功能作用,增强产业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切实加强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建设,使之成为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技术和生产服务的有力支点。

(五)提高本地劳动力素质,合理利用外来农业劳动力

各地农业部门可借助优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示范基地,建立新生代“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职业培训体系,努力培育出一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新生代本地农业生产经营队伍,提高本地劳动力素质。同时,各地政府应就如何规范并合理利用外来农业劳动力出台一些政策,使其能融入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中。

(六)优化农业投资环境,拓宽融投资渠道

为加快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和产业化经营,可以从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信贷和融资通道、积极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扶持等方面人手,进一步优化农业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三资”资本和企业投资地方农业,兴办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和发展产业化经营。

第3篇:生态农业行业发展范文

引言

目前生态农业旅游得到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同时在市场导向下已经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但尽管如此依然存在部分问题给生态农业旅游深入发展带来了影响。从长远角度来看生态农业旅游将是旅游行业的重要支撑点,因此必然需要采取相关完善措施对整个生态农业旅游体系进行完善,进行针对性规划,以期农业生态旅游带来更为理想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一、当前生态农业旅游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生态旅游主要以观光、休闲为主,多数农业生态旅游都体现了“农家乐”特色,因此整体上来看我国大部分生态农业旅游都以观光为主。在农业生态旅游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生态旅游与旅游产业也出现了融合态势,这种情况下使得农业生态旅游逐渐形成了一条具有一定覆盖面的产业链,在这种旅游模式导向下推动了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可创造一定利润或价值农业生态旅游促进了地区景点建设,而地区景点建设又推动了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两者产生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从生态农业旅游分布来看,多集中于某些区域,从侧面反映了生态农业旅游覆盖面并不平衡。

二、当前生态农业旅游问题分析

(一)政府调控有待完善

对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而言政府调控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现状来看政府调控工作显然有待完善。很多地区出现了重复建设的情况,很大程度上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是民间自发组建构成,这使得项目雷同情况严重,无法彰显生态农业旅游的特征化元素,因此无法吸引旅客。在基础建设上无法与旅游需求达成匹配,例如交通设施、公共设施等建设都不够到位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出现了阻滞。在政策制度方面还存在漏洞,另外在执行力方面力度还不够。

(二)市场竞争不够规范

尽管生态农业旅游在我国发展已经有20年以上历史,但整体市场氛围并不乐观。首先生态农业旅游涵盖范围较大,不仅仅涉及到农业、同时还涉及到旅游、建设、水利等多方面。但是相关部门并未制定有效的政策进行管理,这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紊乱。与此同时部分项目之间表现出了较为严重的矛盾,出现了不正当竞争,项目内容没有深度,过于肤浅。归根揭底还是因为市场管理不够规范导致。

(三)产业缺乏特色

生态农业旅游呈现了独立性属性,因此应该突出其农业特色,将风格化元素、休闲化元素、以及乡土气息展现出来。但很多项目过分依赖于旅游景区效应,无法独立自主运营即不能生成特征性元素来吸引客户,也就是说无法生成具有特征性的产品,这也就导致客户源不够稳定,无法产出稳定效益。

三、完善生态农业旅游对策探讨

(一)加强政府调控作用

若要促进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必然需要强化政府调控作用,以政府作为引导对整个行业进行细致化、科学化规划从而促使行业发展。政府可吸引外来资金发展区域经济,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生态农业旅游获取足够的资源使自身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建立审批申报制度促使项目规划完善化,降低项目开发的随意性与满目性。扩大旅游宣传,借助各方媒体或媒介来吸引客户,做好宏观管理工作。对硬件设施及软环境进行完善,为生态农业旅游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及商业氛围。

(二)完善市场机制

为促使生态农业旅游能够保持健康的发展状态则需要对市场进行完善化管理,保持市场处于稳定运行态并保证市场秩序。以市场为依托给生态农业旅游创造发展机遇。市场的规范可以促使产业良性竞争,这对于产业整体前进将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生态农业旅游能够与其他产业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商业联盟,达到共赢目的。

(三)发掘产业亮点

发掘产业亮点将科学技术充分运用其中。生态农业旅游核心部分在于它的生态性,如果需要发掘出产业亮点就必然需要提升产业中的技术含量。例如可将新型生物工程材料应用于农业上或将新型种植技术引进至生态农庄等,使得生态农业旅游朝着产品化发展,以产品的形式向外界推广。通过打造具有特色的产品将产业中的亮点发掘出来,来吸引更多的客户。

四、结语

第4篇:生态农业行业发展范文

记者:刘董,您好!请您介绍一下木美土里企业集团的发展情况。

刘镇:木美土里企业集团专注于农业产业的两个板块:微生物肥料产业和生态农业产业。微生物肥料产业注册有6个子公司:陕西枫丹百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百德翠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河北木美土里科技有限公司、唐山市木美华鼎生物肥料有限公司、河北坤之金生物肥业有限公司、加拿大枫丹白露有限公司。其中陕西枫丹百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木美土里企业集团微生物肥料产业板块准备上市的核心公司。木美土里企业集团项目总投资1.1亿元,主要从事微生物菌剂、菌肥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现拥有全套先进的农用微生物菌剂生产线和检测设备,建有液体发酵车间、固体发酵车间、中试车间、包装车间、化验室等,目前年生产能力为固态农用微生物菌剂5000吨(颗粒)、液态农用微生物菌剂5000吨、微生物肥料8万吨,是目前西北投资规模最大、产能最高的生物肥料生产企业。我们创建了世界菌种引进、合作平台,同时与法国、日本等多家国际先进微生物技术企业及研究机构合作,引进、利用国际先进的农业微生物菌种及制备工艺,生产生物菌肥及农用微生物制剂。随着国家对土壤修复工作的重视和化肥农药双减行动的提出,中国的菌肥行业也将迎来黄金十年。2016年,“木美土里”凭借在腐烂病、再植症等方面的多项生物防控成果,赢得了国家“十三五”计划苹果药肥双减项目参与权,是唯一的生物肥料参与企业。“木美土里”已然站到我国菌肥的第一阵营,成为菌肥时代的引领者之一。生态农业产业板块下设4个子公司:木美土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秦皇岛木美土里农业有限公司、宝鸡木美土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渭南木美土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其中木美土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生态农业产业板块准备打造上市的核心企业。该公司是木美土里企业集团斥资5000万元注册成立的,以微生物技术为核心,实践天然生物农法,建立高标准种植园,生产、销售真正好吃、营养、安全的农产品,成为我国高水准的农产品产业样板。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木美土里企业集团对微生物肥料产业和生态农业产业这两个产业板块的定位。刘镇:十年耕耘,我们基本找到了破解中国土壤障碍、作物障碍的钥匙。我们决心再用十年拿到另一把钥匙,自建系列南北水果种植园,以国际化的视野寻找、引进最佳品种,在我国适宜的环境中,生产出比“洋水果”更好吃、更安全的水果。“务好果,卖高价”,我们要用工匠精神培育最美果园,带动更多果园共同致富。未来30年,我们继续专注于农业领域,搞好两个产业:一是微生物肥料产业,以微生物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研发、生产、销售能够克服土壤、作物障碍的生物肥料。二是生态农业产业,研发、实践天然生物农法系统集成技术,种出优质的水果,打造水果品牌,真正为农民朋友排忧解难,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木美土里企业集团的系列产品及作用范围。

刘镇: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公司系列产品的技术优势:我们提供世界水准的微生物技术及产品。自2011年以来,河北农业大学曹克强教授带领团队与我们公司展开了合作研究,发现了能够有效抑制、防控苹果腐烂病、苹果重茬再植病、苹果轮纹病等重要病害的生物防治菌株,取得了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为木美土里菌群贡献了防控果树病害的重要菌种。我们遵循“引进、利用、自主创新”的技术路线,参股加拿大枫丹白露公司,设立欧洲、日本代表处,建立世界菌种引进、协作平台,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业微生物菌种及制备工艺,自主创建高标准的微生物实验室及微生物制剂研发、生产车间,培养创新型科研团队,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木美土里复合微生物菌群功能全面而强大。我们优选60余种世界优势菌种,菌群间分工协作、互补共生,好氧菌占40%,厌氧菌占60%,可在深达1米的土壤环境中生存繁殖并发挥作用。木美土里生物系列产品具有四个特点:(1)全面的分解能力、丰富的营养供应能力,能促进作物生长,协助防控病虫害;(2)多种营养功能菌组成“后勤补给部队”,如乳酸菌、酵母菌、光合细菌等;(3)多种分解功能菌组成“综合防御保障部队”,如地衣、巨大、枯草等多种好氧芽孢杆菌,多种厌氧分解纤维芽孢菌;(4)多种防控病虫功能菌组成“攻击部队”,如多种放线菌、真菌、菌根菌等。木美土里系列产品主要是通过改良、净化土壤,促发作物根系生长,从而增强作物抵抗力;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还可以菌治菌,最终达到增效改土,防病提质的作用。在我国南、北方多种作物(果树、蔬菜及大田作物)及多年的应用实践中,突出表现为生物防控多种作物病害,效果显著。

记者:对广大的用户而言,在选用微生物菌肥方面,您有些什么建议?

刘镇:每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难免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当下的菌肥行业亦是如此。农业是个很特殊的行业,产品选择不当会导致收成不好,造成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的情况。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我建议广大果农朋友认准大品牌、好产品。如果你今天买了一袋便宜十块钱的肥料,明天的损失可能会是它的很多倍。“木美土里”与多位著名果树专家,如河北农业大学曹克强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丙智教授、山东农业大学姜远茂教授等长期合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验示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事实证明,土美木里系列产品让许多濒临毁灭的果园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并且果实的品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希望“木美土里”能成为广大果农一个不错的选择。

记者:我了解到,针对目前土壤恶化及果业发展现状,木美土里企业集团倾力打造了“果品电子商务平台”(木美土里水果APP),请您介绍一下这个电子商务平台的主要功能和经营情况。

第5篇:生态农业行业发展范文

专家:我国有这样优质的大豆问世,利民强国

经验收测产,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码头镇霍辛村的中农优非转基因“小康大豆1号”育种基地在今年春旱缺苗和中后期阴雨不断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达到了平均亩产260公斤,比河北省平均亩产126公斤增产134公斤,若在正常年份,亩产量可达350-400公斤,增产效果特别明显。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汤松表示,中农优非转基因“小康大豆1号”长势非常好,产量也非常高,优势突出具有较高的典型示范意义和市场推广价值。这对百姓无疑是个大好消息,对国家的贡献依然功不可没。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油料物资和饲料来源。其产业链涉及农资供给、油脂加工、食品加工、饲料行业、畜牧行业、医药行业、保健品行业等诸多重要行业,对我国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产业化前景广阔。非转基因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食用植物油基本供给能力的保障,也涉及几千万豆农的生活和生计,还涉及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农业发展。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产业发展定位必须站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考虑农产品长期供给安全、农民就业和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需要以及相关各要素。

近年来我国非转基因大豆产业在国家产业政策上也迎来重要的改革时期,为供给侧改革提出明确指导方向,国产非转基因大豆迎来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我国非转基因大豆产业振兴脚步逐步加快。今年5月,视察黑龙江时,明确提出发展黑龙江现代化大农业,积极推动大豆、水稻的生产和发展。今年是北京中农优生态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实现提质增效的关键之年,公司立足未来发展,以提升发展质量、做大生态产业为目标,围绕“提质升级,加快发展”这条主线,把握发展升级重点,明晰路径选择,充分发挥生态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独特优势,全面参与区域合作,发展中农优非转基因“小康大豆1号”产业,把非转基因大豆产业打造成北京中农优未来发展的龙头和核心,致力打造成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产业新高地,把百亩非转基因“小康大豆1号”育种基地落实在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码头镇霍辛村实施,涉及农户95户350亩。

百姓:今年种少了,来年一定接着种

霍辛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一直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收入低,群众一直徘徊在贫困线的边缘。为了摘掉贫穷的落后帽子,北京中农优公司选派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村干部从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入手,多次带领群众到山东、饶阳、青县等地参观学习,引导群众转变落后观念,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寻找脱贫致富的产业。通过多次召开党员会、群众代表会,根据在家劳动力较少的现实情况,借助霍辛村被列入扶贫村、享受扶贫政策补贴的有利时机,确定了把发展中农优非转基因“小康大豆1号”育种作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通过前期扎实有效的工作和后期精心管理,350亩中农优非转基因“小康大豆”育种种植区喜获丰收。

霍辛村的村民告诉记者:“今年没想到这个大豆收成这么好,要是知道种玉米这么不景气,那我们就都种上大豆了,今年种的少,明年我们把地都种成大豆。”

码头镇霍辛村党支部书记霍锦峰说,全村仅这350亩中农优非转基因“小康大豆”就可为群众增收40多万元,会鼓励村民明年把种植面积扩大。

10月12日由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董秀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汤松、农业部谷物中心研究员王步军、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副研究员陈海峰、河北省衡水市技术站研究员刘林杰组成的中农优非转基因“小康大豆1号”育种项目验收测产组,对霍辛村中农优非转基因“小康大豆1号”育种种植区进行了验收测产。验收测产组组长董秀英及其成员对项目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霍辛村中农优非转基因“小康大豆1号”群体整齐,长势均衡,生育期适中,田间表现抗病虫害力强,刷新了冀鲁豫大田育种亩产记录,260公斤实属不易,得到国家、省、市专家充分肯定,综合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并建议以中农优非转基因“小康大豆1号”育种产业培育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找到了突破口。码头镇霍辛村村民霍凌云捧着刚收割的中农优非转基因“小康大豆”高兴地向记者介绍,“今年的大豆长得特别好,秆粗荚大,颗粒饱满”。

第6篇:生态农业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庄;新形势需求;发展出路

1.调整经济体制

一般而言,过去家庭经营方式比较零散,一些土地的使用应该在因地制宜的水平上开展,这样才能保障发展效益,但是一般传统的方式无法满足该经营需求,很多承包制不能满足经营需求,使得成本逐渐提高。另外很多股份制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需要从根本上把握生产方向,从经济效益上把握,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城镇建设水平逐渐提高,第二和第三产业逐渐出现,传统的从业生产已经不再占据重要位置,经营模式也无法提升经济发展,因此,农业发展开始出现新的形式,就是生态农庄。这是一种三级管理形式,可以将经营权进行分离,使得分工更加明确,可以利益是基于分红方式上开展,这一管理模式使得经济发展更加迅速,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水平逐渐出现生机和繁荣。

2.提升思维理念

众所周知,思路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指导有重要作用,思路决定出路,以各大经济发展为主导方向,从节约型视角进行生产,这才能保障经济建设水平。旅游作为发展思路。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新兴产业。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城市生活环境变化,工作压力增大的影响,农业旅游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而且农业旅游还具有很多现实意义,例如,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村人到城市消费,使农村经济不断向城市积聚,扩大了城乡二元结构。而农业旅游的发展能将城市人吸引到农村消费,给农村带来就业机会、卫生习惯、科技知识、先进观念等,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各生态农庄正以体验式营销为手段,以人为本,以农为特色,以环保、绿色、健康为内涵来发展农业旅游。

尤其是在一些工业化以及城市化水平发展较快的地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城市生活发生巨大改变,人们的工作压力逐渐加大,人们时刻对生态环境的需求逐渐加大,农村旅游行业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如果要实现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着深远意义。例如;从以往的消费结构上看,一些大型的节假日,很多农村地区的人们到城市中消费,使得经济发展水平从农村向城市逐渐靠拢,出现城乡二元消费现象。但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国家对生态旅游的重视,生态旅游事业逐渐发展。当前很多节假日到来之时,很多城市中的人们想乡村方向前进,人们喜欢体验生态的纯净,能够净化内心的浮动,感受乡村生活的自然、简单,这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基于先进的发展技术上,创新的经营理念中,人们将经济发展模式由城市逐渐扩建到乡村中,这样可以缩短城乡差异,缩小我国人们的人均收入,从而逐渐实现收入差距缩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质量。但是发展中需要明确发展方向,应该基于绿色发展为基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进行发展,城乡发展应该以绿色和环保作为主题,这样才能更好的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3.运作模式的突破

从以往发展经验上看,生态农庄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多样化服务,但是这前提是要把握市场动态,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调整产业,这样才能根据市场变动规律进行有计划性生产。虽然市场经济发展会出现一些波动,但是这些波动不会影响农庄经济发展。而且农户主也可以从把控市场经济变化规律从而做出正确的调整。各农庄开始树立品牌意识,将品牌由进入消费者的视野到消费者的生活,再引起消费者的信念不断升华。特别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正在由温饱型转向健康型、营养型,传统的化学农业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消费者的这种需求,甚至谈菜色变。生态农庄正在健康这个主题上下工夫,打造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已经被农业生产所忽视的元素,这些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根据当前发展事态给出一些有价值的影响,这也许是一个新鲜的卖点,也许是整个农庄发展的资源,因此这些微量元素不能忽视。例如:有些省份的农庄会根据该地区特有的资源,开展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同城市经济发展趋于一条水平线上,这样才能保障市场经济效益,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量。

4.以绿色生态为理念

绿色、生态发展成为农庄经济发展之关键,尤其一些化肥、农膜以及废气等污染,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想要修复变得困难重重,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总会以生态环境作为代价,这是不合理的发展方式之一。这样的发展方式应该进行摒弃,才能从根源上把握经济发展。因此,现代农庄经济发展应该立足以生态环境健康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从农业发展方向进行把握,这样才能顺利生态环境建设,也符合生态发展哲学需求,可以在一些生态农庄中建设沼气池,将一些有害的物质埋入其中,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有害物质进入水体中,有效的避免了水体污染,降低富营养化事件出现,而且也可以从根源上降低燃烧秸秆引起的空气污染,使得环境更加洁净,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5.结束语

生态农业发展主要以旅游和体验农业劳动,从中得到乐趣作为主要出路,各个农庄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将服务作为竞争资源,而终端服务是产品的品牌,服务在细节中得到体现。农庄逐渐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努力打造农庄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将这些无形资产展现出来,使得旅游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人们对旅游景点需求和要求也逐渐提高,这些生态环境能够给人心灵上美的感受,因此,需要从经营格局中去调整,经营理念中去解析,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把握旅游优势,做好旅游工作。 [科]

【参考文献】

[1]吴忠鑫,张秀梅.基于线性食物网模型估算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刺参和皱纹盘鲍的生态容纳量[J].中国水产科学,2013,(2).

[2]牟长城,包旭火.干扰对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瘤囊苔草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短期影响[J].林业科学,2013,(2).

第7篇:生态农业行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植保;农业发展;乡村;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37

农业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基础,也是各行业的源头。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较多的农村人口,农业产量不仅与农民的个人利益息息相关,而且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国家的稳定发展有密切关联。自然环境与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植保工作是绿色植物保护理念与防治措施的结合,开展植保工作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和产量[1]。近些年来,我国各地区都大力开展病虫害防治的植保工作,但限于地域条件和事件性质的制约,防治措施也有所不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对食品安全问题逐渐重视,而使用农药消灭病虫草鼠尽管会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中会残留大量的农业,难以保证农作物产品的健康和安全,即便农作物产量可以提升,但是无定法达到增收的效果,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应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加大植保工作的贯彻,进行病虫草害的监控预警,提供合理的预防病虫害的措施,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条件下促进农业增产。

1 农业植保基于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1.1 农业植保能够促进农业增收

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多种性质的病虫害,不同的病虫有不同的防治措施,如果未能进行及时的处理,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植保工作是对农作物所有生长周期进行跟踪观察,对农作物病虫害及时预报,同时根据不同阶段病虫害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治,可以促进农业产量增收[2]。

1.2 农业植保能够减少农作物农药使用量

农业植保的工作过程中,会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对多发病害进行预报,在通过措施和检疫处理手段进行防治,从而减少了农作物管理环节农药的使用量,开展农业植保工作不仅可以保证农作物产量增收,还可以协调农业生产系统间的关系,减少农药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农业植保能够提高农副产品的竞争力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逐渐重视,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也逐渐激烈,绿色农副产品更受到人们的青睐。通过农业植保工作可以减少农作物化学药物的使用计量,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增加产品的竞争力[3]。

2 加强农业植保工作的措施

建设生态农业,贯彻可持续发展使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农业植保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2.1 调查当地农业生产的情况

同时更新植保工作技术,严格按照绿色植保的要求,规范绿色防控技术,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加大力度倡导物力防控和生物防控技术,如色板幼虫、杀虫灯、杀菌灯等[4]。

2.2 植保工作可以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从而建立生态安全、有质感产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建立高标准的农作物病虫防治区,采用先进的施药技术,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药物,从而减少农药的用量、污染和残留,降低药物对农作物或环境造成的影响。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强农药、药械、施药过程的研究,加大推广力度,通过更新设备与技术提高防治的效果。

2.3 农业植保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农业和农业

因此,开展农业植保的工作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素养,加大业务培训和学习,优化植保系统建设的基础,同时,设置先进的设备,确保植物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另外,还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与操作水平[5]。

3 总结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是关乎到所有行业发展的源头产业,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系统性工程,农业植保在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有这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开展农业植保的过程中,应做好植保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机制、生态环境优化等措施,促进农业实现绿色化建设,推动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孙娟娟.浅谈农业植保工作在乡村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3(22):90.

[2]赵贞玉,金锦实.农业植保工作在乡村的重要性[J].北京农业,2014(30):313.

[3]陈国华.农业植保在乡村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6(4):75.

第8篇:生态农业行业发展范文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农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文明型态,生态文明产生的重要现实背景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工业文明虽然带来物质的极大丰富,但同时也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在这种背景之下,人们开始反思工业文明,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人与环境要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是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循环经济、低碳发展,从而减少各类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

(二)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依赖的关系,而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经济的发展壮大,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没有必要的物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经验已经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行不通,没有生态文明,经济发展必然会严重受阻。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二者并不存在所谓的冲突,这是实现二者和谐发展的基础所在。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问题颇多,这些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之间存在冲突与相悖,对于未来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巨大威胁。

(一)发展理念落后

我国县域经济在发展理念方面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在政绩考核重心为GDP的情况下,各县级政府都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提升,忽视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质量,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举例而言,一些县级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往往不顾本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一味引进三高一低的产业,给地区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

(二)生态经济滞缓

生态经济发展滞缓是很多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态经济本身属于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广义层面的生态经济是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高度统一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经济。县域经济在生态经济发展方面重视不足、基础薄弱,生态农业、生态观光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县域经济发展缺少新的增长极。

(三)发展模式粗放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粗放,只重视经济总量,忽视经济质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构建资源节约型产业相悖,容易导致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不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粗放还表现在低水平重复性建设、传统产业占比过高、科技水平整体偏低、生产设备落后等方面,这些经济问题往往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消耗、更多的环境污染,会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更大的阻力。

(四)人力资本不足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力资本不足,尤其是一些新兴的高科技行业发展更是严重依赖于人力资本。当前我国县域在人力资本方面储备不足,不仅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的流入,同时本地区一些优秀的人才资源也不断流失,给地区经济发展转型、产业升级、生态产业发展等带来危害,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重点从多个方面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更新发展理念

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大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要更新发展理念,树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理念,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仅要“金山银行”,更要“绿水青山”。在政绩考核模式方面,政府要将绿色GDP纳入到政绩考核中去,将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坚决不能突破的底线,在生态保护方面进一步发力,力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

(二)发展生态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要将生态经济作为一个重点,将生态经济打造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高科技新兴产业等,壮大生态经济规模,发展生态经济的带动及辐射作用。在生态经济发展中,政府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经济发展环境,从财税、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动生态经济更好地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三)转变发展模式

县域经济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摒弃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推进集约经济模式。经济模式的转变要从产业布局、技术创新、设备更新等方面着手,从产业布局方面来看,要逐步淘汰落后产业,引入高附加值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要依托技术创新来提升生产效益,减少污染;在设备更新方面,要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实现发展模式转变。

(四)加强人才引进

第9篇:生态农业行业发展范文

2006~2011年公司先后荣获自治区级“诚信单位”,连续8年获青铜峡市级“诚信单位”“光彩之星”及吴忠市“私营经济先进单位”“十佳工商企业”“诚信私营企业”“文明私营企业”“中国工商联优秀会员单位”等殊荣。

自2009年起,正鑫源公司在“贡米之乡”核心区青铜峡市叶升镇地三村先后流转土地11700亩,建立了全区规模最大的有机水稻生产示范基地及黄河金岸现代农业万亩水稻高标准示范区,并在示范区建立了有机水稻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创新展示区,开展新品种引进与筛选、有机肥梯度试验研究、有机肥对比筛选研究、侧条施肥、电子监控、太阳能杀虫灯、稻田养蟹、稻田养鸭、水体污染的生物治理研究等11项新技术,示范区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正鑫源公司提出了“质量立世、道德经商、诚信是金、科技兴业”的经营理念,将“重合同、讲诚信”作为企业的精神和宗旨,以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己任,引导农民优化种植结构,开创了“龙头企业+科研+合作社+农户”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以高科技引领行业发展,与自治区农科院农作物研究所合作,在青铜峡市叶升镇地三村、叶升村、蒋滩村建立新品种展示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基地,通过示范基地的平台,将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给农民,加快了科技转化力度,增强了广大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感性认识。正鑫源公司视技术创新为企业的生命力,主要表现在品种创新、体制创新、产品创新、科技创新、环保创新、营销创新六大方面。

为提高有机水稻的附加值和“叶盛贡米”的知名度,2011年下半年,公司加大科技创新举措,强力推进,在确保“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和生态”的条件下,投资680万元,精选了国内一流的大米加工设备和工艺,新建了年加工1万吨有机大米加工生产线,建设地点处于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生产核心地带,基础设施条件完备。

通过加工产业链的延伸,可带动青铜峡市及周边地区种植有机水稻面积1万亩,解决1500户农民的卖粮难问题,辐射带动周边农户5000户,解决30名农民就业,农户增收明显,效果斐然。另外企业实行定单收购农户稻谷,避免了市场波动以及有机水稻不能卖到好价格的问题,切实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生产积极性,对带动青铜峡市及周边地区发展有机水稻生产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使红寺堡畜牧业持续发展,2010年正鑫源公司在红寺堡大河乡承包土地1.6万亩,立足优质牧草种植和中药材基地建设,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示范农业,利用红寺堡玉米资源优势与高标准饲料配送中心相结合,建设清真牛羊肉出口养殖基地,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十二五”期间,公司将继续加大对基地生产科技创新,充实生产装备,提高病虫害监测水平,整修基地外在环境,努力把基地打造成为全区“现代农业的示范区、规模化生产的样板区、精品农业的展示区、生态农业的观光区”。以生产有机大米和生态种植、养殖农产品为核心,打造名牌产品。

按照公司远景规划,2013年,计划在全区范围内建立5家直销超市,与华润万家合作进入其全国连锁超市,与国内知名VIP会员制有机食品连锁配送机构合作,与全国著名连锁超市订立合作协议。以“中阿经贸论坛”为契机,通过银川河东机场8.9平方公里空港物流园,打造清真有机大米,出口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开拓国内外高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