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小学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

第1篇:小学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一、高效课堂的相关概念分析

高效课堂就是高效率课堂的简称,简单地说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有效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发展的最高水平,高效课堂的实现基础就是高效教学。当前关于高效课堂的研究论述较多,最基本和最常见的观点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最少的环节,投入较少的精力来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因素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单一

在当前小学语文课程当中,往往是以老师为主体,老师采用单纯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接收。即使有互动,都是浅层互动,形式大于内容。师生、生生互动的次数比以往虽有明显增加,但互动的质量并不高,存在形式化、表面化倾向。

2.学生消极被动地学习

学生消极被动地学习主要是由于教学形式单一化而造成的,其局限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堂气氛沉闷,缺少生动性和吸引性。第二,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都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习惯于使课程内容保持对于学生经验和现实问题的封闭性,从书本到书本,不能有效地选择补充性的教学资源。

三、打造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的措施

1.多种教学方法并举

教学方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的,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如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阅读法、归纳法和案例教学法,等等。

2.采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已经作为一种技术深入到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具备传统教学方法所没有的优点,如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有效地融合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种信息,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堂思考和学习。

3.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与认同感的增强

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为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好启动、引导、调节、激发、定向的作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冲.走向高效语文课堂教学五环节[J].中国教育学刊,2011(S2).

第2篇:小学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280-01

引言:

口语指的是对语言的表达性运用,通常情况下,我们将日常的说话交流统称为口语应用,但是由于个人素质不同,同样一句话说出来,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起到的交流作用是不一样的。优秀的口才和表达力强的口语练习,应该从小学语文的口语教学开始抓起。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交际”的重视度不够

口语的实际内容是说话,但应该是逻辑明晰、具有美感的说话,这种逻辑性和美感应表现在学生日常用语当中。然而,很多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单纯将语言美感局限在学生的朗读、辩论和主持人等口才、才艺表现中,对实际交际的重视度不够。

2、对口语语言细节的教育不足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知识和能力快速增长的时期,不仅包括学生的识字量、阅读速度、理解能力,也包括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学生未入学之前所学习的口语中,有许多不规范的语言细节,例如平舌音和卷舌音不分、语速过快或过慢、口吃等,都应该通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而得到改善,但实际上,口语交际教学并未做到这一点。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

1、创造生活化的口语教学环境

为了解决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偏重“口才”和“艺术”而不重视日常交际应用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定更加生活化的口语教学环境,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口语应用心理,去塑造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展现口语交际的美感。我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这样的教学环境: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两个视频,均为小学生乘坐公交车上学过程中,在公交车上发生的故事,两组视频中的小学生在上学的过程中分别经历了“给老人让座”、“跟同学打招呼”:“司机急刹车差点摔倒”三个场景,第一组视频中的小学生说话声音很大,而且没有礼貌用语,更没有“交际”;第二组视频中的小学生则在口语表达方面展现出青少年的礼貌和热情。在看完两组视频后,我却发现学生们陷入了一阵沉默。当我询问他们为什么沉默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表示自己平时的行为更像是第一组视频中的小学生,而他们更愿意做第二组视频中的小学生。

2、采用游戏型的教学方法

有很多小学生平时不爱说话,更不喜欢参加演讲比赛、主持人比赛等活动,要使这些沉默寡言的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就必须使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富有乐趣。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游戏型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出一个“猜我说的是什么”的游戏,游戏规则是请一名用三个句子去描述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物,然后另一个学生去猜,猜到之后不要说出答案,只是写在纸上,然后用另外三个句子去描述,请下一位学生猜;以此类推直到一组结束,翻开每个人的答案板,与第一名学生所描述的相符合即为答对。例如,学生要描述“天安门广场”,说以下三个句子“这是一个宏伟的建筑物”、“这个建筑物位于首都北京”、“这个建筑物占地广阔,每天都会在那里举行升旗仪式”......。这样使学生们通过游戏进行交流,使“说话”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且学生需要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用各种形容词尽量确切地进行表达,如此一来,不仅学生对口语应用的兴趣大大提升,也能够更加主动地去重视口语交际中的词汇运用。

3、在教学中即时练习口语

除了对比教学和游戏教学,我还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即时训练”的方法,促进学生对语言表达的反应能力以及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应用表象和想象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火烧云》一课之后,我要求学生合上课本,从记忆中搜索自己见过的各种云彩,然后即时提出问题:“你见过的颜色最奇怪的云彩是怎样的?”,有的学生回答:“云彩是黑灰色的”,我就提醒他:“要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学生马上意会:“我见到的颜色最奇怪的云彩是黑灰色的,它出现在夏天的傍晚”。此类即时的口语练习能够使学生马上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口语交际当中去,直接提高了口语交际教学的效果,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迅速发展起来。

三、对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总结

1、小学语文口语教学形式对学生口语能力发展十分重要

小学语文口语教学实践表明,不同的口语教学形式对小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的帮助是不一样的,多样化的、活泼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形式更适合小学生口语发展的需要,因此也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主动学习是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要点

在小学语文口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多样化的口语教学方式引发学生自动学习口语、进行口语练习,这是与传统的语文口语教学最大的区别之所在。可见,在语文口语教学中,教师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该以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发挥为教学的要点。

结语:

每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能够使小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发展,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完美的,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完善,而教学方法的完善,是提高口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以后的口语教学过程中,应定时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估,才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学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丁 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方法探究[J].课外语文,2014(11):115-117.

第3篇:小学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观念的转变,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提高学生素质。我就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和学生的创造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控制者、成绩的评判者,是学生学习的绝对权威。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培养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没有兴趣。而新课标则强调:在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这就要求:要通过交流互动,在师生间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宽容和关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其自由讨论问题、自由发言、自由支配学习时间,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只有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积极、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全方位的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平等的、宽容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可能的条件下,给学生一定的权力和机会,为有创造性的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遇,促进创造的出现。要引导和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让他们在开放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创造性学习,勤于思考,踊跃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问题,不论对与错教师都应给予表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和荣誉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创造性的自主学习。

二、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要做的就是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教材、参考资料以及教师的个人经验是知识来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在这种模式下,语文课堂教学便有“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充分“咀嚼”的内容,到了学生“口中”自然也就变味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了顺从接受,渐渐对变化和发展产生抵制,不肯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自己也忘记了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当然,讲授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如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利于控制课堂时间,利于同时向众多学生传授。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灌输式和绝对化的课堂教学阻碍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又要让学生重视接受学习;既要扭转传统的、落后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又要倡导具有启发性的接受学习,把个人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使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结合起来;既要努力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必须切实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能够得到健康发展,扭转以前小学语文教学只注重语言训练,忽略学生人格发展的片面的做法;要改变以前只关注几个语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造成大量差生的错误做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获得发展;要以人文精神为基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教师要认真学习人文主义的教育理论,要让人文精神充满自己的灵魂,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爱护、关心学生。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后,可创设情景、直观形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有意、有序地观察事物,同时也可使课文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字词变得容易理解。多媒体教学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多媒体的画面和配音可指导学生读出语感。多媒体中的音乐可以激发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内容不同,运用的多媒体课件也不同。在写景、写情的文章中,配上一段美妙的音乐,来烘托、渲染气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媒体的运用,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引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由飞翔。多媒体教学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甚至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虚拟的幻想空间,从而给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但是网络上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学习的因素,因此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待多媒体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让他们能够通过快捷的网络获得对自己有帮助的资料。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第4篇:小学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小学教学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均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进行探讨,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进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高效课堂的构建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低效课堂向高效课堂转变。首先要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探索出符合不同学生需要的综合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得到更好的学习。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在其中

小学属于人格和性格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学习有自己特别的方式和方法,其对教学有着特殊的要求,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教师在实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教学内容更加鲜活,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对学习兴趣盎然,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例如,教师在对《故乡的元宵》这一课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首先,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制作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元宵节的图片,然后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在展示的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元宵节的感受,以及元宵节时的布置、相关的活动和习俗,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元宵节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进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多媒体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演变成课堂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其可以将枯燥的教学知识生动、形象和直接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运用视频、图片和音效等手段丰富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同时,多媒体这一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成功地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对《春天来了》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开展课堂教学。首先,教师播放有关春天到来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春意和鸟语花香的感觉,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展示几张春天美景的图片,将文章中的相关内容生动、形象和直接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加全面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一个高效的课堂。

三、注重教学内容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方法,而教学内容的导入也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风格以及性格特点和教学经验不同决定了每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种教学内容的导入方法。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以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特点、学习方式以及爱好等为主导构建一种有效的教学内容导入方法,主要的课堂引入方法有谈话、情境创设、激发兴趣以及提问质疑等。

例如,教师在对《对子歌》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应该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可以展示一个学生经常看到的对子,也就是对联,让学生欣赏,之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对子有哪些特征呢?”学生会说出“字数一样”“声调和谐”等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之后教师就可以进行总结,进而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当中,享受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好地学习。

四、采用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探讨和交流

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主要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的一种教学情境或者是途径,是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过程,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和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探讨中对教学内容有全面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构建了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例如,教师在对《蜻蜓和蚂蚁》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实施教学。首先,教师要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对文章有大体的了解和掌握,之后,教师将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讨论“本文主要讲述了蜻蜓与蚂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情?”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机参与到各小组的讨论当中,当学生思路偏离的时候,及时地给予指正和点拨,之后,由每个小组派出一个学生回答,最后由老师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总结能力,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更好的掌握,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让课堂充满活力,同时,也要让课堂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让其成为学生可以自主和快乐学习的场所。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更多地交给学生,通过老师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理念的转变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第5篇:小学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效性策略;学习方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H319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当前,社会生产越来越讲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也一直在努力追求课堂的实效性。课堂的实效性是适应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全人教育"的基本需求,是了解小学生心理、能力、经验、性格、意愿等素质的基本手段。具体来讲,课堂的实效性需要教育人员积极设计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动机。小学语文教育是塑造一个人素质的基础,因此,其对人的教育应该是整体与全面性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让学习者学到各种语文知识,还应让其具备各种基本能力,接受正确的道德观与正确的价值观,要让学生拥有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目标。所以,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实效性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看学生获得的具体人格的进步和心灵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堂实效性的核心

参与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包括学生和老师,但是小学语文课堂实效性的核心却应该是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才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因素。学生是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学生主体参与就没有教学活动的产生,学生是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始发、过程和质量的关键因子。学生的参与应是全员积极、有效的参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两种表现为:1)学生情绪饱满:学生的参与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而不是被迫的参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2)参与面广:绝大多数都能参与教学,而不是少数学生。

孩子积极参与语文教学课堂最重要的是其思维的积极参与。思维活动是一个人认知的核心,思维的真正参与,就能开发孩子的智力与创新能力。离开孩子思维的真正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结果。因此说,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但在目前实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孩子并不是很多,总有一部分孩子参与度不高,甚至不愿参与。因此,如何改善小学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就迫在眉睫。

三、如何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基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思考

造成孩子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不应该责怪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孩子,而应该多从自己的方面去寻找原因,按照教学规律因材施教,有意识地激发孩子参与小学语文课堂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孩子学习的心理需要设计对应的教学方法,以激发不同层次的孩子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目前。积极推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方式。其具体的理念和措施有:

第一、加强孩子学习目的的教育:我们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孩子把当前的学习同其未来的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孩子把学习初衷同个人理想前途相联系。

第二、满足孩子求知欲的需要,增强孩子学习的内部动力:孩子学习需要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一般来言,孩子刚开始时对语文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都想着探索语言世界的奥妙。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有些孩子会渐渐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究其原因应该是目前语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不能使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因此,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寻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四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最大限度的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要以孩子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孩子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特别是以师生、生生的合作活动为主要形式,组织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

第一、营造宽松、民主、平等、自由、友善的语文课堂气氛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孩子与老师是平等的。我们应放弃高高在上的教师权威,保持与人为善、和蔼可亲的性格特征,积极促进有利于孩子主体参与语文课堂的人际氛围,尽量使每个孩子积极主动参与语文的学习。

第二、开展多种学习活动,给每一个孩子创造同样的表现机会。

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学习活动主要有自学、对学、群学(包括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首先,"自学"是指孩子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信息收集与处理,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技巧、特色,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的过程。"自学"是孩子开展自主学习的基础,我们应积极培养孩子自学的能力。

其次,"互研"是合作的一种形式,指同桌或小组的"对学"。孩子的个性化理解,其思维方法是否正确,是否有迷惑,是否有新的感受理解等,关系到孩子个性化学习的质量,更影响到孩子能力的提升。对此,我们在教学中在充分让孩子自学之后,采取"同桌"或"分小组"互研,交流孩子的理解和感受,相互质疑,相互欣赏,相互评价。倾听孩子的见解,触发孩子新的思维。让孩子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每一个孩子都必须参与讨论交流。"互研"的学习方式给性格内向的孩子以表现的机会,提高了成绩差的孩子的信心和学习兴趣,降低了其学习的困难。

最后、"展示、评价交流",是一种全班师生共同参与的"群学"。在这个平台上,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倾听他人和老师的评价和意见。可最大限度的启迪、感染、激发、碰撞,唤醒孩子语文学习的灵感,使孩子充分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总之,开展小学语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孩子的个性差异,语言理解和语文情感体验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能使每个孩子都能充分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实现了真正的语文课堂实效化。

参考文献:

1《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第6篇:小学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论文摘 要】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出现的脱节问题,会直接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显然,如何解决脱节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为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有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路和策略。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会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引导语文教师提高衔接意识,因为其衔接意识的强弱、衔接教学策略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小学教学的衔接,也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渡过衔接期,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高。

    一、 语文知识教学的衔接策略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例如:进行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教学时,可结合理解文意进行,既对修辞及作用有准确的认识,又有针对性地理解了文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委派“汉字监督员”的形式,监督易错字和易混淆字的书写;结合作文评改对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语言规律,提高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知识教学与知识训练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以知识为先导,以训练为主线。在授课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为使学生理解新知识,练习也相应地发挥作用,成为应用新知识解题的针对性练习。一般来说知识的学习应该进行单项练习,当积累了一定程度后,就应当安排综合练习,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应采用练习巩固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能使学生把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二、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表现为:(1)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2)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3)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4)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这种记忆力强化训练虽然是表层思维但是必不可少。(5)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根据大纲,小学语文主要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受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限制,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的只能是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认知性阅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超越这个阶段,一开始就要求缺乏阅读积累的少年儿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所以笔者在给小升初的新生授课时第一个月仍主要沿用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只稍微渗入一些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理解性阅读就是学生通过认读,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知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 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7年级学生与小学5、6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立即适应中学的作文学习,是不现实的。中小学作文要求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高度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积极探究作文衔接时的教学方法,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具有的共性,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使小升初的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作文写作。

    四、 结论

    笔者通过对衔接策略的研究给其他面临同样困惑的教师提供一些衔接的对策,这样既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借鉴、指导作用,又对中学语文教学有预警、提醒作用,同时缓解小升初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障碍,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衔接期,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初中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中最常见的教学环节,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还可以检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掌握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本文针对课堂提问在小W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实施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实施对策

我国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备受重视,小学教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第一个关键阶段,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第一个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责任重大,作为为学生传播语文知识的第一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抛给学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适当提问既可以提醒学生认真听讲,又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课堂提问对于小学生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具有爱表现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小学语文教学一般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实现师生间的互动环节,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有重大意义。学生通过小学语文课堂中回答问题,加强其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培养其思维意识的能力。而且这种方式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并针对学生学习的弱点进行指导。课堂提问最大的优势是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又改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应用现状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在启发学生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发挥着其他教学方法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落实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却存在很多问题。

(一)与学生实际情况脱离

课堂提问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与学生实际情况脱离的问题,主要表现: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多以教师角度出发,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思路出发点进行教学,难以对学生学习起引导作用,而且教师的这种闭门造车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脱离学生实际的提问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影响学生成绩的提高。

(二)课堂提问的形式化

课堂提问虽然是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中心环节,但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导致课堂提问形式化严重,对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影响不明显。一般情况下,由教师根据课文中心内容向学生抛出问题,使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与语文课文重点知识联系少,导致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相对肤浅,失去了课堂提问的意义。同时会有一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滥竽充数的闲聊,降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三)难以使全体同学参与其中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大多选成绩优异的学生回答问题,由于教师的提问对象不广泛致使学生对课堂提问参与度低,大部分学生不能参与到课堂提问中。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和性格内向的同学不积极参与互动,长期下去,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会越来越严重,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教课。

三、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的巧妙之处在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抓住教学关键点和教学重点,并做到内容充实、形式新颖,才能够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既要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关,又要与语文知识点相关联,才会使学生在思考答案时联系课文,熟练掌握语文知识点,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问题只需要联系课文的主脉络,对课文中重点知识点进行加工,再将问题抛给学生,使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加以引导。

例如,在学习《曼谷的小象》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选几名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教师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后对学生提出问题:“大家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写作的吗?”学生在研究讨论后容易得出“按事情先后发展的顺序进行写作”的错误答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直接否定学生答案,而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曼谷的小象》这篇课文按故事发展情节可以划分为几部分?”学生会再次熟读课文,把课文划分为三部分,教师继续提问题:“《曼谷的小象》第一部分讲的是什么?第二部分讲的是什么?第三部分讲的是什么?”通过提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很容易找到课文的主脉络,总结出课文的写作顺序“小象陷车、小象拉车、小象洗车”。由此可见,教师科学合理的实际课堂提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质量。

(二)确保问题的阶梯性和启发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是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是需要使问题具有阶梯性和启发性。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参与课堂提问,教师可以在提出问题之前使用举例方法为所提问题做铺垫,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欲望,因此需要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同时教师可以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提出问题,保证所提问题的阶梯性。教师从基础问题开始提问,随着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教师提出课文中难点问题,这种循序渐进的阶梯性问题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结 语】

通过本文分析,课堂提问在小学教学中有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教师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思考。同时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课文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后续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黄骏.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实施对策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5(11)

第8篇:小学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朗读

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朗读教学又可称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国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语文情感,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语言,发展学生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刻了解朗读作用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小学生的朗读习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有哪些呢?笔者在此进行了探讨、总结。

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语文教学在本质上属于语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字音的正确读法、语调的运用技巧,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语速节奏变化进行有情感的朗读。对小学生而言,将字音读对、读准确是一项基本的要求,但是许多学生在平舌音、卷舌音、前后鼻音、儿化音朗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示范、朗读指导和朗读训练让学生了解字音的正确读法。此外,小学生普遍在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的把握上有所欠缺,因此,许多人在阅读中常常会因为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把握不准出现语调、语速方面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在朗读中重点开展语调和语速节奏训练,教导学生如何正确把握文章语调、节奏,提高学生的语言处理技巧。如在二年级下册课文《笋芽儿》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在朗读“的、儿、地”等虚词时的读法,让学生通过轻重音辨析和轻声处理提高语文朗读的正确性。这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来说,是极其有利的。

二、启发学生思维

朗读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语文课文用声音朗读出来,在朗读过程中,朗读者还要融入丰富的感情、伴随着一定的思维活动,这是朗读的基本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朗读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有情感的朗读或朗读教学,将无声的文字经过加工转换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所构建的某种场景,可让学生对阅读教学、语文知识的美感和内涵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进而使学生在浓郁的知识氛围中受到感情熏陶、有所感悟。同样,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文中所描述的情景进行想象,并根据角色个性揣摩角色应用的语气语调,让学生边进行情境和画面想象边进行有情感的朗读。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还能激发学生愉悦的情感,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历经了多次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小学语文教材的覆盖面更广,其内容也更加丰富,美丽的自然景象、神奇的科学知识、意境深远的古代诗歌使得小学语文教材充满了知识美、形式美。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运用轻重不同的语气、高低不同的语调、快慢不同的语速,可以最大程度地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触觉器官,拨动他们的心弦,丰富学生语文艺术形象的体验与感受。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朗读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情真意美的语文教学情境中,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细读、精读感悟语文语言的形式美和节奏美,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葡萄沟》一文时,可以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根据文字想象书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象,然后再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葡萄沟的影像和图片,让学生对“茂密的枝叶”、“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等景象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再让学生通过朗读、吟诵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使学生从人文和自然美景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激发其内心热爱祖国地理风光、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语文虽然具有鲜明的学科性,但是小学语文教材的范围却非常广,语文知识的人文、道德内涵非常丰富,这就使得小学语文具有一定的德育、智育、美育功能,这也是教育界一直主张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既可以通过人文精神宣扬和道德教育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也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进行课堂设计,巧妙进行心理疏导,以收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学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内容,为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好充分准备;其次,教师要精心进行课堂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朗读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背诵、回答、师生互动中展现自己的活力,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自信心。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构建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用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用民主的方式去指导和组织学生,用适当的方式扩大学生信息面、培养学生独立性和成就感,进而使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能释放压力、树立自信心理、培养积极向上的意志。

参考文献

[1]黄小凤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的作用分析[J].学周刊,2014-12-25。

第9篇:小学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A-0064-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在符合教学规律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1]。换言之,教学有效性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然而,现有的小学语文课堂中,仍有教师对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把握不到位,课前准备草率,缺乏针对实情的教学设计,处理三维目标心中无数,课堂形式浮华等问题。这些均造成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严重缺失,抑制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尤其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更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耗低效现象,出现了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实效不大的现象,又回到了课后靠“磨”来提高教学质量的旧路上。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无疑是为小学语文教师们进行教育改革亮起了一盏明灯,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枷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明了方向。在这个背景下,笔者结合新课标的理论要求和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小学语文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落实和优化阅读教学三维目标,为有效阅读教学找准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础,有效的教学首先需要制定科学、准确、可行的教学三维目标。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经常出现抽象化、模糊化、孤立化等问题。例如,制定“空、大、难”的情感目标;不确定字词默读范围,不理清教材重难点;弱化课文与单元、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忽视单元教学目标等。

(一)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准确表达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

新课标提倡教学目标均需满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概括来讲,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需落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主要是学生掌握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知识能力,了解更多语文知识。过程与方法方面是学生锻炼自主思考能力、语文应用能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学生了解人文情怀和优秀品德,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小学语文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基础应扎根于教材,把握阅读教学要点,科学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课时目标是教学的立足点,它包括三维目标的实施,是对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有机整合。以古诗教学为例,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①要熟读古诗;②拆字成词,连词成句;③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④背诵古诗。制定三维目标时,要准确、清晰、可视化表达目标,而非框架式、概括性阐述目标。当然,不仅要钻研教材,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顶层设计,整合优化三维目标,实现课与课、课与单元、单元与单元的衔接

关注顶层设计,除了落实三维目标,从三个层次构建阅读教学的目标,还需要注意的是,三维目标本身也是一个整体,要整合优化三维目标,有机融合三维目标,使“学习过程与方法”服务于“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化“知识与技能”,三者既有层次的梯度,也能紧密连接。同时,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不能把教材分成一课一课来教,更加关注课与课、课与单元、单元与单元的衔接。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必须使目标整合优化,单元目标关联化。

二、简化和聚焦阅读教学环节设计,为有效阅读教学打下基础

对于阅读教学,崔峦老师曾指出:“在方法策略上,有些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太多,比较繁琐。”由于环节过多,结果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觉。在教学设计上,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经验,主张削枝强干,把教学环节整合成几个板块,然后一步一步进行,效果会更好。

(一)简化阅读教学环节,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真正的好课应该是教学环节简洁的,能实现“一课一得”或“两得”。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以执教《丑小鸭》为例:①学生默读课文,读懂了什么,不明白的作记号;②交流自学收获,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③教师找准切入点,及时质疑,如:丑小鸭离开家,对不对?丑小鸭在家会不会变成天鹅?让学生分成两组辩论,通过正反两组的激烈辩论,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这样不光是课文的内容,还有语言的积累,都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④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估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如:写小动物的方法,与人相处的方法,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等等。简洁连贯的教学环节,聚焦到课堂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中。

(二)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求找准切入点

有效课堂教学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学生的认知实际选好讲课的切入点[2]。通常,识字、读句、培养情感是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应把握三维目标,根据具体的阅读文本要求,找准切入点。例如,通过分析文章的教学目标,判断教学设计的切入是需要了解全文的文章大意、重点段落,还是需要对重点字、句进行推敲与领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从而找到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当然,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需求找准切入点。又如:设计《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注重教学问题设计,利用问题直奔课文中心:“我为什么只要葫芦?”“我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下,设计好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能带动一堂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3]。

三、灵活和多元选择阅读教学方法,为有效阅读教学增添动力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并非一成不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阅读教学的时间进行调节与控制。尤其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路宽广,经常有新想法、新思路、新问题,教师都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关注每位学生,让课堂成为每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大舞台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教学观念也逐渐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遵循语言应用规律与关注语文情感表达等方面发展。阅读教学是充满生机又复杂多变的,要提高它的有效性,必然关注它的每一个个体――学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年龄较大的教师经验丰富,管理学生井井有条,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质量老是不理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把学生当做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而当做一种教学阻力。尤其是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掉队,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他们的学习态度,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及时纠正,教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学得马马虎虎,课堂就谈不上有效性了。

(二)根据课文特点运用多模式的教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标提倡多元模式教学,摒弃单一模式,无论采用哪种模式,最终都是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情景体验为核心的阅读课文,多数是景美情深,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导、练、评、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文章的过程当中帮助学生感悟中心情感,积累好词好句,如《北京亮起来了》、《日月潭》、《泉水》等。充满探究性的阅读课文,多数是以开放性的问题为导向,常用的教学模式是“明确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答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少量贯穿全文的问题作为引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寻找答案,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为你骄傲》、《最大的“书”》等。寓言明理的阅读课文,多数是读故事、悟道理,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初读、熟读、再读、明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了解大意、掌握重点词语、悟出核心道理,在学习过程当中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写法有特色的文章,则可以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进行仿写,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了解写法,尝试运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雷雨》、《葡萄沟》、《充气雨衣》等。选读的课文教学,则可采用“通读、知大意、分享”的教学模式。总的来讲,阅读教学教无定法,不仅有“基本式”,更需要根据文章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师生相互沟通,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本该属于学生学习交往互动的过程也变成了教师的“满堂灌”。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配角,学习效果差。由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也有所提高,见识增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设计加强沟通,从主体转为主导,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阅读教学的提升在于学生的表达,这样在地位平等的课堂中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很多教师都认为一问一答或给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就是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就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了,学生的学习地位就提高了。经研究,我们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好像提高了,但学习兴趣还是不浓,其原因是学生的学习还是围着教师的问题转,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没有掌握真正的学习方法。笔者认为只有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才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我不是最弱小的》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读课题,质疑:为什么说“我”是最弱小的?学生心存疑问,阅读课文,在找答案中再发现问题:妈妈为什么说“我”是勇敢的孩子?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解决问题,最后延伸实践:我是最弱小的吗?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一说。

四、关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有效阅读教学提供保障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来培养学生多想多问、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一)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思多问的学习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发问,要鼓励他们想问题,分析问题。语文阅读的教学难点不在于字词、句式,而是在于中心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在实际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常常局限在个别生僻字词的学习,对于关键句、中心段落没有深入的学习,更别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对文章似懂非懂,不愿意追问,无法独立总结出中心思想,都是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好问”要有一定方法,需要耐心培养。一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二是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在辩论中得到迁移。三是教师要努力引进积极的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二)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合作意识”、“合作态度”等以“合作”为关键的学习方式受到极大关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推崇学生自主思考,多思多问,还需要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有技巧、有策略的,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一看时间,当学生完成阅读之后,教师先要允许学生独立思考,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时,再引导学生共同合作解决。二看方法,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需要确定合作规则,学生分别发言,听取其他组员的想法。三看场合,新旧知识的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强的阅读练习教学,都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节约时间,还可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四看策略,小组合作探究推崇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从主导变为辅导、引导。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掌握什么时间,什么方式旁观、激励、参与探讨、引导、答疑。

阅读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充满创造性的劳动。几年来,笔者始终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自己的一线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和完善,创新性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努力提高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任金红.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