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书档案管理专业前景范文

图书档案管理专业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图书档案管理专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图书档案管理专业前景

第1篇:图书档案管理专业前景范文

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和成熟的声像档案修复机构主要包括:国外的如美国电影学院影像资料馆、乔治伊斯曼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内的如中国电影资料馆等专业机构。虽然通过专业的修复能使声像档案焕然一新,但是修复成本太高,如2010年美国知名影像工作者马丁斯科塞斯成立的“世界影像基金会”耗资90万美元修复两部声像影片,平均每90分钟的修复价格为45万美元。由此看来,在实践中声像档案的修复更多的只是一种可能,很难在声像档案管理中广泛应用。

二、数字化声像摄录设备介绍

新型数字化声像摄录设备具有携带方便、便于操作、画质优越等特点,如现在较为广泛使用的ARRIALEXA、REDSCARLET、CanonC300系列,CanonEOS5DMARK系列,尼康D800系列等,目前已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领域普遍应用,成为声像档案管理中重要的摄录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数字化摄录设备的广泛应用,声像档案工作在短短的几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化摄录设备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使声像档案的保管利用有了更加广泛的发展前景,也使数字声像档案成为重要的档案门类。需求的驱动促进了技术设备逐步更新和普及,笔者在多年的声像档案工作实践中发现,近5年来随着声像设备的更新换代,声像档案的价值发挥已达到全新的高度。为做好数字声像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对其拍摄流程和载体形式有更加清晰的了解认识,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更好地掌握声像档案的前期形成特点,为进一步做好声像档案的长久保存、开发利用工作打下基础。

首先,数字化声像摄录设备继承了传统声像摄录设备的优点,弥补传统声像档案在采集成本、保存介质等方面的不足。如传统摄录设备的胶卷宽度为35mm,感光面积为36X24mm,相较于早期的数字设备,传统声像设备在画面质量、色彩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而随着数字化摄录设备的发展,如文章前面提到全画幅CanonEOS5DMARK系列、NikonD800系列等设备,均能达到甚至超过传统声像摄录设备的参数要求。新型数字化摄录设备具备2000万以上的像素,其高清的画质可以高品质地记录下事件发生中的细节。此外,传统拍摄设备的体积大、质量重,往往需要3人以上协同进行工作,而现阶段的数字化摄录设备大多都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的特点,在使用过程中感觉更加轻便,操作也更加人性化。其次,利用数字化声像摄录设备采集的声像档案文件格式转换更加灵活方便。虽然数字化摄录设备形成的如MOV、R3D等文件的存储方式较为少见,但通过计算机和摄录设备自带的软件插件等,能够灵活地进行各种格式的文件输入输出。通过制定统一的声像档案制式和规格标准,能够统一规范来自不同设备的数字声像档案格式,便于对其进行收集、保管和利用。如在全高清数字化编辑和利用平台上,完全可以实现备份1份、开架利用1份、长久保存1份的专业要求,有效保障了声像档案的价值体现。

三、数字化声像摄录设备应用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通过对新型数字化声像摄录设备的介绍可见,利用数字化摄录设备采集的数字声像档案,具有生成成本低、格式可转换、便于保管利用等特点,在声像档案管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同时,数字化摄录设备的应用给声像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促进了档案价值的显现

数字化声像档案真实而清晰地记录了事物发展的特定场景,其清晰、生动的声音和画面,使档案的价值更加显现。尤其是在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声像档案以声音、画面同步的展示方式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事实,给人以真实可信的听觉、视觉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这是其它门类档案所不具有的利用效果。

2.促进了档案意识的提高

随着数字声像档案利用价值的显现,人们对档案工作的认识逐步由“为保存而保存”逐步向保存档案以开发利用为目的观念转变。过去的声像档案管理大多只是为了保存而拍摄,很少有人关注其利用价值;而现阶段的声像档案管理工作,更多地是基于对声像档案利用价值的需求。因此,声像档案工作得到了管理部门、业务各部门的重视。人们档案意识的提高,也为声像档案工作的开展赢得了良好的氛围。同时,声像档案管理在做好项目档案、文书档案等门类的档案管理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如《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书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DA/T28)中,明确提出了声像档案的收集和归档工作。

3.促进了档案管理现代化

数字化声像摄录设备的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对声像档案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积极探索数字声像档案管理方式,有利于与时俱进地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数字化摄录设备产生的文件对存储设备的要求较高,需要及时更新、扩容软硬件系统;同时,数字化声像档案便于剪辑,更应该做好归档文件的筛选、鉴定工作。在利用平台上,由于数字声像档案数据码流大,对服务器、客户端配置、播放软件的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如选择H.264、MPEG-4等高清编码软件,可完全支持720P、1080I、1080P各种格式/码流高清、宽屏视频。尽管数字声像档案在管理和开发利用方面对软硬件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相较于传统声像档案管理,还是具有明显的优势,更有利于促进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如传统声像档案以磁介质、感光材料等方式记录信息,往往不同的载体需要不同的播放平台,如SONYDVCOM摄录设备在信息采集中,需要通过IEEE1394接口才能将视频以数字信号形式采集到电脑上;而利用数字摄录设备采集的声像档案,从前期拍摄、编辑制作到后期的保存利用等,全过程都可以以数字形式传输和管理,同时可以达到长久保存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

第2篇:图书档案管理专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思考

我国作为文化强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文化课程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我国文化底蕴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对高校汉语言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要合理的计划,将培养成实用型、一专多能型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培训原则,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有效服务。

1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背景

汉语言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出现后较早设立并繁荣的一门专业课程,汉语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文学培养知识面较宽的专门人才,为各行各业输送优秀的人才,汉语言专业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各行业和领域,为行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汉语言专业由于其教学知识设计的广泛性,曾一度成为各高校争相设立的专业,在当时就业前景非常广。但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汉语言专业因为泛而不专的原因,导致其逐渐变为冷门专业,而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汉语言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能力需求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的行业已经不仅仅是具有审美能力、写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的单一型人才所能适应的,行业逐渐偏向于实用性,对汉语言人才的培养方案就应作出相应的改革。

2省属高校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注重理论而不重实践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汉语言专业由于其偏理论方面的学习,已经逐渐受到报考人员的冷落。究其原因仍然是高校在培养汉语言专业人才时,由于一直以来坚持理论教育大于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弱,面临着逐渐被社会边缘化的严峻形势。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4年学制的本科专业,一种是2年学制的专升本专业,由于本科设立时间短、基础缺失,汉语言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学校的专业课程太多,使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保证,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不足,很多高校的汉语言课程的主修课程被文学赏析和文学写作占据,学生的自身能力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

2.3教学方法传统无创新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结合时代在不断进步,在汉语言教学中应结合当今社会的普遍情况实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然而,很多高校的汉语言专业教育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教育水平,课堂教学按照传统的汉语言赏析和汉语言文化写作只是单纯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与当今实用性人才需求理念相去甚远,使得汉语言专业整体就业率低,就业水平不高。

3对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几点建议

3.1开展汉语言拓展课程

汉语言拓展课程是指在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和最新经济发展趋势开展相应的拓展课程,主要分为三大模块:

3.1.1考研深造类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根据汉语言专业的文学和语言两大模块来设置,在课程设置上提供汉语言词汇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等语言课程;在文学课程设置上开设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化赏析、唐宋诗词赏析、明清小说研究等文学课程。

3.1.2教师教育类课程。

汉语言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较多的选择教师行业,在教师教育类拓展课程,开设教师素质教育、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文学解读、经典文学理解与赏析、教师礼仪、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演讲与口才等教育类课程,使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行业时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努力拓展教育知识水平,力求培养多方面知识技能的教师人才。

开设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等课程,这类课程适合汉语言专业学生以后从事文员和公务员;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文学编辑、新闻学等课程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后从事媒体、记者、文案类工作。

3.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汉语言专业在培养专业人才时,要注重人才实践能力的开发,结合理论进行相应的实践,在实践教学课程的开设中,分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三个实践类别,主要实践课程包括文学采风、学年论文、文化资源调查、非线性编辑、报刊排版、教师教育、新闻采写和文书档案管理等具体实践课程,并且针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综合考查。

3.3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

学生一到高年级,提问的主动性就会降低,很少主动向教师提问,即便有问题也是自己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得到模糊的答案,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课程知识讲解,才能使学生得到进步。

3.4加强实践,重视学生实习过程

汉语言学生一直以“高理论低实践”的状态而被用人单位诟病,要改变这种认知,就应该强调学生实习的重要性,在汉语言学生毕业前,高校应该设立相应的实习考核毕业检验过程,只有通过对实习的评价结合学生表现予以毕业。学生可以通过在初高中课堂、新闻媒体、企业文化部门等进行就业实习,提高汉语言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4结语

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是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人才的培养要从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围绕如何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核心,构建就业目标明确、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培养出实用型、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翟瑞青.关于构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04).

[2]沈昌明.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3]陈灵强,徐凯,王欣.地方性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分析及转型策略[J].台州学院学报,2013(02).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