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微课实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微课;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354-01
通过对微课的了解,我们也尝试着去运用微课,使微棵也能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更多的体验,以下是我在使用微课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一、微课是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再现
“课堂实录”作为教学资源的利用,其大而全、冗长,难以在移动学习中直接运用,而且学生没有这样的耐性。据调查,在网络课堂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10分钟内。而微课可以把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内容制造出精彩的片段,短小而精悍。使学习能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运用。使学生能重复使用,对于课堂的知识得到再现、回顾。在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还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学生在一节课40分钟下来,不一定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好、理解好。这样,微课就可以起到“解惑”、“巩固”的作用。这样的微课要实现一对一的教学,是用于学生课后辅导,并非用于课堂的教学,是为学生解决课堂上某个未能解决的知识点。使课堂学习过程的再现手段。所以在录制的过程中不能讲得太泛,讲得太嗦。最好是把要讲授的内容按一条主线展开,围绕着这一条主线突出重点,语言精炼而简明。用最短的时间,通过通俗易懂的例子,说清楚问题。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什么叫形声字时,学生的难点是形旁声旁对于他们太抽象。所以我以“清、晴、请睛、菁”这组形声字为例,制作了一个微课视频。我把这几个字别做成了拼音帽子,让五个学生到一个公园分别扮演五个形声字娃娃,然后编演成一个情景剧,每个娃娃分别谈自己的特点,与什么有关,表义的就是形旁,共同部分的读音就是声旁。这样学生的兴趣很浓,且有效地明白了什么是形旁,什么是声旁。
二、微课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制作微课时,主要考虑到要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网络上,我们的微课要一下子吸引学生的视线,就像网络上的游戏一样,用最快的速度映入学生的视野中。所以我们的微课要快速引入课题,吸引学生,在学生观看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主地去学,去观看。因此,制作微课要做到几点:1、微课要快速引入课题,要有吸引性。如设置疑问、引入悬念、也可以用生活相关的现象或问题引入、可以用小故事引入、用实验引入等等,但无论你用什么形式引入,都要求引入力求新颖,有趣,有感染力,与题目相连紧密,快速切题。2、这一类的微课不需要言语、讲授太多,主要是把这一节课的核心内容借助情景式教学、实验演示等手段展示出来。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这节课产生疑问、兴趣就行了。短短5到10分钟的内容,利用特殊的教学环境进行教学,学生即容易理解,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很主动地投入到视频。去。3、在讲述时,要内容结合语言,以及采用的表达方式、手势、动作表情等都要生动引人入胜、富有感染力。由于微课的时间只有5-10分钟,每一个细节都要是为这个微课的核心而服务,不能有多余的东西。比如小学语文作文微课,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确定好教学主旨,然后将教学内容与音频、视频、图片、文本等结合起来形成PPT或者微视频,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移动教学。它把将枯燥的语言以生动的图片、动画等形式直观地展现于小学生面前,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他们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说,小学生语文作文微课能够有效地解决小学生“不会写作文”“不知道作文写什么”的难题。因此,教师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方面需要下足功夫,鉴于微课的时长有限制,其教学主旨必须明确,且能凸现重点和难点,一些综合素材要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三、使用微课过程中的困惑
由于微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新的途径。学习资源的类型、教师的教学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模式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改变和创新。所以现在在使用过程中有很多不完善、感到不少的困惑。
1、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在网上搜索到的相关学科的微课不多。如果自己制作微课又受到人手不足、技术设备不足的限制。一个微课虽然是短短5-10分钟。但制作一个微课从“选择微课教学主题、制作微课教学课件、教师教学活动实施过程,到最后的录制成功”这一个过程需要的时间要几天乃至十几天。这样对于一线教学的教师来说,长期自己制作微课使用是不可能的事情。
2、网上的微课形式多样,但能直接使用的不多。对于实际教学来说,网上的微课大多数是为了比赛而作的。存在花巧性太大、针对性不强。比如说:在5-10分钟的时间内,用于师生的互动来解决问题,显示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微课是用于学生独自解决问题而用的。这样的微课,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在互相讨论中,语言欠缺科学性、严谨性和逻辑性。而老师又没有一个详细而完整的总结。这样对于没有老师在旁而独自学习的学生来说,会有很大的误导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
阅读教学本身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个鲜活的、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场域,如何在知识达成的基础上做到阅读教学的松弛有效,将阅读与表达融为一体。针对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通过对课堂观察与访谈结果的整理分析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将给出适宜的阅读教学改进策略,试图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注重主动性教学,构建生成性课堂
课堂生成的主体实际上是学生,阅读教学实际上的展开与推进是很难真正被提前规约和计划的。生成的课堂是让学生主动地获得深刻的感受,而不是知道感受。传统的阅读教学提前预设的问题繁琐细密,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想方设法把学生“诱骗”、“钳制”、“强迫”到一条预设的具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的路径上。而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则在教学设计上“条理化”、“框架化”,“板块化”,属于粗线条的弹性设计。这种教学设计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可以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学生很热烈的展示自己的理解、感受。
生成自然缺少不了一定的情境,通过配乐、图片、文字描述等形象创造适宜的情境,学生便会轻松、自然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而不只局限于一个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师生进入情境之后,彼此间必然会相互交流互动,那就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条不紊的构建有效地课堂生成。在阅读任何文本时,都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身临其境,注重对文本感情基调的真实把握,提倡学生在阅读中的合作与分享,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交流,写读后感,书评等,在交流探讨中激发思想的火花,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学类型多样化,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针对课堂教学实录以及对教师进行的访谈的整理与分析,首先应该建立“教学类型”的概念,即根据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将阅读教学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建立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课型系统,都有特定的的教学功用。
以积累语料为主的积累型,让学生把经典的语料“吞下去”;以咀嚼语句为主的咀嚼型,这是对积累的补充,其特点是缓而细,微而精;以解析篇章为主的解析型,这是在咀嚼基础上的扩展,即着眼于全篇,理清全文的思想感情;以鉴赏作品为主的鉴赏型,这是对解析的进一步拓展,其主要功用是读者主动地做出鉴别,从而激发自己的情感;以运用信息为主的运用型,这是“教学类型”的最高层,是在消化了所学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取所需,具有创造性的灵活运用到自己的语文学习中甚至实际生活当中等。
这里,仅仅以教学功用为标准划分出这五种类型,也可以说成是阅读教学的五种思路,这五种类型是从低到高逐渐提升,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总体上趋于融合的过程,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寻求一个亮点,让“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交融进入一个最佳状态。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然后针对自己的困惑,分析问题。然后提出问题,进一步借助于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解决问题,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的消化了所学的知识,而不仅仅只是形式上消化了,教师可以使用复述这个策略来检验。复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知识底蕴。他是在正确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的。复述看起来很枯燥,实际上对学生理解与记忆课文都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表达力,能培养学生的条理性、逻辑性。让学生在记忆最佳时期积累一些规范的语言,其受益终生。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切实的把内容与形式化的统一落实到实处。
三,引导小学生合理想象,培养个性化阅读并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效率高的学生能够“看见”文中的人物、活动以及活动展开的细节,而阅读效率低的学生则往往存在阅读障碍,他们无法对文本进行想象。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阅读脱离不了文本,阅读更加离不开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两个能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中心提问,进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感知整体,让学生产生独特的感受进而发挥合乎逻辑的创造性的见解,引导学生发挥合理想象,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勇于表达出带有个人情感的理解与感悟,相互交流。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通过文字、图画,歌曲,动画等富有渲染力的媒介激发学生的想象情绪,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不断地变换网络资源,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其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鉴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我们更要抓住时机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地学习氛围。面向全体的同时关注个体的发展,善于发现每个个体的潜在优势,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精神。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即使学生的看法、意见不是那么的成熟,也不要轻易的否定,而是从人文精神方面给予适当的鼓励。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要有个性,使课堂中充满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
此外,阅读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启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要注意抓住独特的视角,让学生把要学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激发学生的情思,以情促情,启发学生独特的生活感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主动的探究文本,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因素融合在一起,实现阅读教学的情感迁移。教师要引导学生独自研读文章,或者分成各个小组集体讨论,从阅读的过程中收集、筛选、分析、归纳和整理相关阅读资料,提炼出精华,从而总结规律,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丰富语文综合素养,发展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当然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有一个基于预设的弹性生成,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带动学生的情绪,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把学生带进一个“真实”的情景当中,在感悟上引导学生实现阅读教学的深层性,当学生们兴趣盎然的融入到情境当中,学习就变成了一种幸福的需求,变成了一种精神的享受,从而实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价值取向的统一。
参考文献
一、可行性及意义
跨学科主题教学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学科知识,以主题作为联络学科的纽带,这种教学活动容易被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所接受。不同于应试教育下的单向知识灌输,基于主题性的知识获取成为大学生的兴趣所在,利用网络资源,平台科技的手段,拥有共享互动的精神,成长于互联网的环境下,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自身专业所限,正勇于开拓新的学科领域,成为跨学科素质的综合人才。文章以英语专业学生的小学英语跨学科课程为讫点,试行一种模式,创设一些主题,活跃思想,增长知识,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
二、理论性与原则
作为认知心理学派的分支,建构主义强调认知发展同化,顺应,平衡的三过程,这一学派认为知识的建构源于活动,知识孕育于活动之中。在主体性活动中,语言体现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突出运用者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传统的语言习得讲求方法,忽视其作为文化交流融合,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本作用。基于兴趣原则,知识结构,以及真实任务背景下的语言体验才是英语专业人才需要达到的跨文化交际目标。
三、试行要素分析
1.本体。本文作者开展跨学科教育活动的环境是第二课堂,第一,本校学校晚自习时间,寝室空间作为教学阵地开放。作者所在高职专科院校要求大一,大二上晚自习,并由辅导员进班监管,同时,每周两个晚自习需要在学生宿舍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了解学生生活学习,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第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跨学科教育受课时量的掣肘。过多的第一课堂教学时间贡献给传统的学科专业课程以及教师资格教育课程,甚至公共基础课。在新颁布的2016年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作者总结了可结合并利用的与跨学科教育相关联的课程,希望在此基础上试行一套主题性鲜明的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活动。试行的地点就是以班级为活动单位的第二课堂内。试行对象是2015级三年制英语教育#班和#班学生。试行周期为四个学期。
2.客体。梳理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借鉴的课程,如:教师教育课程中的课程与教学论、PPT制作、微格教学、小学课堂教学实录与研讨;综合实践课程中的英语教学游戏实训,以及其下设的英语朗读、简笔画、英文书写的基本功课,知识竞赛、英文歌咏、英语演讲、话剧表演、小学英语故事教学、英文应用文写作等。同时,人才培养方案对小学跨学科教育课程开课内容与时间也有要求:大学第二学期进行小学语文、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第三学期安排小学品德、国学、科学课程标准与教学;第四学期是有关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等美学类课程设置。
四、模式构建阐述
打破学科界限,在不止一个学科的多个方面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构成广泛的学习领域,让教师处于隐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教与学成为有机整体。在主题式跨学科活动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是未来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老师。他们通过自身语言文化体验,真实的感受活动带来认知这一过程。也能够为以后自身的职业发展提供素材跟方法。短期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主题活动,进行发现问题,或者发现问题的一个切入点,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完成预设任务的过程。主题活动的主题选择应当遵循参与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兴趣,真实情境,可操作等原则进行。同时,也应当考虑第二课堂的开放性,环境相对轻松,资源丰富,没有专业课课堂的紧张感;以及时间大于课堂时间等优势。又结合作者本身工作的特殊性,兼任团学工作者的角色,这些都促使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的实现。
1.内容安排。按照不同班级,甚至不同个体的兴趣特长,在试点单位进行为期两学年,四学期(以每学期18周计
算)的动态化,长效性,形成型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践行。第一学期,花费4-6周时间介绍跨学科的概念,输入小学跨学科教育理念,可邀请具有跨学科教育背景的教师作指导教学;第7-12周:在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活动形式,以期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热点,兴趣爱好。最后,4-6周完成主题确定,以及分组(一组可以6-8人组合),此时的指导教师可现身帮助同学进行基于主题的分组,分组原则也应基于便于学生特长的发挥,顺利完成任务为目的。可提供一定的主题选择:(1)数字类:计算法、时间、数字、钱币;(2)历史人文:年鉴、恐龙等史前动物、风俗与节日;(3)地理环境:环保科技、气候变化、交通运输;(4)文化美学:名人,娱乐圈,饮食;(5)艺术技艺:洛可可,室内装饰、美术展、印刷术等。
按照开发跨学科主题单元的基本步骤:(1)主题确定;(2)撰写概述;(3)确定可利用资源(包括物质,非物质以及网络资源等):图书,网络,家庭,社区;(4)组织内容,问题,任务;(5)布置第二课堂环境;(6)呈现;(7)评价等。与接受专业课基础知识不同,这种主题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体验,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解,通过观察,操作或实验来发现新知识,获得新的技能。第二步,大二上是任务具体操作执行期,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基于主题,发现问题(一个或多个),找寻方法,解决问题,最重要是将结果用于完成任务,转化成果。
本文提供6个可供选择的主题(话题):(1)以“当莎士比亚遇到汤显祖”为主题,研讨一套“亳文化”产业管理与保护的方案;(2)通过翻译一部儿童文学书籍,建立一个翻译语料库;(3)举行一场可以在校级舞台表演的英文话剧;(4)举办一场英语辩论赛;(5)建立一个主题鲜明的创客实验室;(6)注册开设一间英文淘宝店等。这六个主题各具代表性,对交叉综合学科利用率极高,难度适中,又具有真实背景,兼具可操作性,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主题。以上六个主题均用时周期为4-6周,全部完成共约用时36周,即两学期,大二一整学年。第三步:交流展示;第四步:完成评价或互评。
在第二课堂里,更充裕的时间、氛围、资源可以被利用,老师可以起到向导作用,也可以参与入组;最后由学生交流呈现,互相点评。
2.难度分析。这种主题跨学科教学活动实验周期长,数据多,资源整合率大,融合度高,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做指导,同时,来自技术层面的难度也是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