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智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培智语文教学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智语文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智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培智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10-02

束定芳、庄智象(1996)指出,任何目的的外语教学都应始终贯彻以下三条原则:第一,语法原则,把语言知识的传授放在一定的位置;第二,交际原则,把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语言功能表达的多种可能性。第三,文化原则,采用对比分析方式,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文化教学已越来越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和关注点。语言教学已不能再局限于语言技能教育,而是将语言综合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的目标。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是这样阐述的:“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面语言基础课,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重心必须向文化教学转移,真正培养出既有语言知识,又有语言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显文化特色,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词汇、句式、语法、篇章等语言形式的学习树立起明确的跨文化意识,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还有待探讨。

一、文化教学的内容

多年来的英语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与实践方法,文化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其教学内容不应是任意的、无目的的。现阶段的文化教学,概况起来主要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文化意识的培养。从18~19世纪的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德到20世纪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再到萨丕尔、沃尔夫以及近现代众多的思想家、哲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都在各自领域对语言、文化二者的关系做过精辟的分析,指出二者互为载体、互相影响,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传播,语言反过来也影响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如果在英语教育中忽略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那么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发展便会出现脱节,并导致实际交际中因语义、语法及思维习惯和文化习惯等差异的出现造成沟通障碍及误解。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国家、每个个体不可避免地要加入到全球物质及思想的交流过程中来。事实上,巴别塔的建造每一天都在进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与中文的交际过程中,如果不能进入一个相同的文化背景中,极易发生交际失败。在目前中国这样一个非英语语言环境的国家里,仅用几年时间习得英语国家的文化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他们对文化的掌握和理解都不可能达到以英语为母语人的水平。因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成了关键问题。

2.文化知识导入。虽然我国的英语基础教育已经推选了许多年,学生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一门语言,特别是它背后的文化仍旧是个美好的梦想,难以企及。作为教师,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语言知识是分阶段分层次增长的,他们对英语的认知水平也是逐步提高的。也就是说,跨文化意识的导入也只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文化知识的导入应通过介绍简单的词语文化因素及日常交际用语中的文化因素等交际文化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随着学生英语能力的逐步提高,再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全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知识。

3.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掌握在于不同文化的另一方交流过程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使用得体恰当的语言。可以说,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最终目标,这是个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既要求前文提到的文化意识的培养,更需要大量的文化知识输入。很难预测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何时能够达到现实社会要求的水平,甚至限于环境等多方因素,教师自身也不能非常有把握地宣称自己具备了足够的文化交际能力。但真实的语言输入和真实交际环境中的输出,毋庸置疑,是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两大要素,语言教学应该不断向这两个标准靠拢,才有可能尽量多的靠近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文化教学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也探索性地尝试一些文化教学,努力实现大学英语学习的重点从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技能、语言交际能力的转向。

1.课堂讨论比较法。比较中英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语言的层面分析其内在的文化因素,提高学生对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长难句分析为例,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先从句子结构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英文句法的特点,指出英语句法结构上封闭性特点,任何一个独立句子结构里仅含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同时,对长难句的译文无疑又是最好的说明中文句法结构开放性特点的最佳例子。再引申到段落篇章的组织结构,学习者无疑对英语语言的特点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再此基础上,教师再引中西文化交际的文化碰撞案例为联系加以解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无疑将超越语言现象这个初级层次,而将对语言后面的文化根源产生兴趣,慢慢学会从文化角度审视语言现象。

2.角色扮演法。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情景,设定一定的情况,让学生扮演角色,从全控制型练习到半控制型练习,再到开放式练习,适时点出文化现象和文化禁忌等文化知识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口语、写作方面的输出练习。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助于学生逐步了解语言文化知识,建立自信,很适合目前条件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3.交际情境实践法。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同时实践又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因此尽管目前真正的目的与环境很少,但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开辟渠道,让学生亲生体验目的与文化。事实上,目前我国每年都有许多国际层面的文化、商贸交流活动,这些活动是同学们在接受一定程度语言文化教学后实践的理想场所,也是真正掌握文化交际能力的必经之路。语言学习更多地走出课堂、进入社会,才是文化教学的最有效的途径。

实现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文化教学作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并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集中体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们具有相当程度的文化交际能力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其方法也是丰富的,在现阶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完全可行。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采用丰富立体的教学手段,实现尽可能多的输入真实语言输入和真实交际环境中的语言输出。唯其如此,大学英语教学才可能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参考文献:

[1]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第2篇:培智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酒店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策略

7年7月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文化舞台上赢得一席之地,并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与期待。党的十号召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塑造文化大国形象,这使我国各行各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作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形象窗口的酒店业,更应与国际接轨,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游客主体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在此背景之下,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星级酒店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着力为酒店输送一大批具有大国情怀,拥有国际视野,既精通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跨文化交际能力概述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特定场景),交际者得体(符合目的文化的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有效(实现交际目的)的交际行为。得体性和有效性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元素,它强调个体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愿意尊重对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熟悉并遵守国际通行的社交礼仪,主动进行换位思考,并能运用有效的交际策略克服各种交际障碍,使交际得以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顺利进行。文秋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部分组成。其中,交际能力包含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则包含跨文化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三部分。

2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常见错误

受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制约,涉外语境中的酒店对客服务工作难度颇大,不少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因缺乏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常常在与进入异文化语境的客人进行沟通时闹出各种笑话甚至遭到外宾投诉。

2.1词汇理解不当,产生语用语言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是指说话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套用在所使用的目的语中却无法表达自己的用意而造成的语用失误,通常表现为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源于交际双方的误解,一是说话人话语表达不当导致听话人的误解,二是听话人对说话人的正确表达做出错误的理解。例如:一位英国绅士到一家五星级酒店西餐厅用餐,在点完蜜汁牛排之后,对西餐厅女服务生说:Couldyouservethesteakundressed?女服务生听完客人的要求后顿时大惊失色,连声拒绝说:No,Ican’t.(不,我做不到。)客人非常不解,继续追问:Whynot?(为什么?)此时,女服务生非常气愤地呵斥道:Sir,pleasewatchyourbehavior,don’tyouknowyouareinChina!(先生,请注意你的言行!难道你不知道你是在中国吗?)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是因为女服务生片面理解了undress这个词汇的含义,将它一贯理解为“不穿衣服”,而忽略了在特定的语境中这个单词的另外一层含义。原来客人是想在用餐时自己将蜜汁浇在牛排上,所以事先提醒她上菜时先不要浇。这样的例子在酒店客房送餐服务中也会涉及到,如英式早餐中通常用黄油、蜂蜜和果酱来搭配吐司,如果客人在电话点餐时这样表达:I’dlikebutteredtoast,please!那送餐服务员就应当事先帮客人将黄油涂抹在吐司上,再送至客人的房间。如果服务生没有理解butter做动词的意思是“将某物抹上黄油”,就很可能因为送餐服务的不到位而引起客人的不悦和投诉,也会影响客人对整个酒店服务质量的评判。

2.2话题选择不当,导致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时,由于对交际双方的文化习俗、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社会规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缺乏了解,习惯性地将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使用习惯带入跨文化语境中,从而导致交际失败。社交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随处可见,而酒店对客服务过程中的社交语用失误更是屡见不鲜。酒店员工在接待外宾时,常常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试图通过对客人表达无微不至的关心来拉近宾客关系。然而,由于忽视了彼此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差异,单纯按照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来进行交流,非常容易产生交际障碍,影响交流的正常进行。例如,傍晚时分,一位英国女士来到酒店前台咨询重庆夜景的观赏地,服务生非常热情地向她推荐了一棵树观景台,并详细告知了乘车路线,最后,服务生满脸关切地向客人叮嘱到:Lady,Ithinkyou’dbettergotherewithyourboyfriendorhusband,itwouldbemuchsafertogooutwithagentlemanatnight.(女士,你最好叫你的男朋友或丈夫陪你去那儿,夜晚出去有男士相伴会更安全。)外国客人听后十分不悦。酒店员工原本是善意的提醒客人注意安全,在中国人看来,此举完全是出于关心对方;但对外宾而言,这无疑干涉了客人的生活,甚至触犯了客人的隐私,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非常容易引起客人的反感,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

3高职酒店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酒店工作岗位必备的职业核心能力之一,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酒店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多种策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文化敏感性与灵活性,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3.1运用精加工策略,夯实学生的酒店专业词汇基础

精加工策略是指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记忆的一种策略。精加工策略的关键是将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与要学习的词汇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对待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加工,使其合理化、富有意义,进而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运用到高职酒店英语教学中,就是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对已掌握的词汇进行串联归类,并通过辩解分析,在大脑中建立纵横联系的知识网,从而增强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以酒店英语中“中餐点菜服务”这一教学项目为例,学生要顺利为外宾推荐中餐菜品,需掌握相关英语词汇,其中,有关刀工和用料形状的单词又是中餐菜名中的重头戏。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向学生提供表达用料形状的英语单词,如slice(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通过发散思维积极,主动地挖掘出与该单词有关的其它词汇,如cube(块),shred(丝),mince(沫),dice(丁)等。此外,学生还可继续探索这些词汇的其它含义。如,以上词汇还具有动词词性,cube(切块),shred(切丝),mince(切沫),dice(切丁)。最后,学生可将大脑中已构建的知识结构扩展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图谱,由以上词汇引申出sweet(甜),spicy(辣),sour(酸),bitter(苦)等描述菜肴口感的餐饮词汇。学生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深挖同类术语,并以pre-sentation的形式在课堂上做陈述汇报,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中将相同类型的词汇术语群化,并将词汇学习和听力口语锻炼相结合,产生最佳习得效果。

3.2运用交际教学法,提升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及灵活性

交际教学法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欧洲,是伴随专门用途英语理论的产生而逐步形成的。交际学派将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有效沟通视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认为外语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他们在社会交流中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教学活动。交际教学法还主张将学习者置身于实际生活或工作情景当中,用正在学习的语言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得体的交流,以此来培养其语言能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星级酒店前厅部、餐饮部以及客房部,因此,高职酒店英语的教学内容也应围绕这三大核心部门的对客服务工作展开。在运用交际教学法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创设在未来工作中所要经历的真实语境,如接待入住、退房结账、餐位预定、点菜、客房清扫、洗衣服务等。其次,教师可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知识融入在酒店英语标准工作流程的讲解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演示与各个服务环节紧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在酒店英语前厅教学模块中,可为学生介绍涉外接待礼仪方面的常识,包括称谓语、禁忌语等;在酒店英语餐饮教学模块中,通过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提前储备有关外宾的饮食偏好和禁忌方面的知识,从而在点菜、上菜以及结账等各个环节做到有的放矢;在酒店英语客房服务这一教学模块中,穿插东西方起居习惯差异,楼层、房间号码禁忌及颜色喜好等。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逼真的交际情景中运用英语模拟酒店对客服务。学生通过反复操练,既锻炼了酒店英语的应用能力,也进一步深化了对异质文化的理解。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角色表演将练习的成果展现出来,让学生相互评价,教师作最后点评,总结对客服务过程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现象及语用原则,在服务细节方面再次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性及灵活性。

3.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

现代教育技术集图、文、声、像为一体,自进入英语教学领域以来,对优化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质量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高职酒店英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酒店英语的体裁特征,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为学生提供积累目的语文化感性知识的机会,拓宽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例如,在讲授TakingOrders(点菜)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有关中西方饮食文化习俗的视频,让学生对中外客人的饮食习惯、饮食禁忌、餐桌礼仪等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鼓励学生课后运用Facebook,MSN等社交软件与目的语文化亲密接触,切身体验中西方文化差异,并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阅读报刊、杂志和图书、观看英美影视作品等方式持续关注相关话题,将原本枯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寻文化之旅。

4结语

在高职酒店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英语语言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既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经之路,也是酒店英语教学顺应时代的潮流,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第3篇:培智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高职英语教育主要强调的是对应用英语的教学,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学可以划分为专门用途英语与学术英语。学术英语以学术为主,实践为辅,旨在培养外国语言文学工作者;而专门用途英语以实践为主,学术为辅,旨在培养能够在特定的职业范围使用英语的专门人才。专门用途英语就是高职英语教育,在高职英语教育中,既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也体现了跨文化语言的特点,本文将从这两个特点出发,阐述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内涵及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在高等教育中,高职英语教学具有的个性化特色

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注重实用和实践性是由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的。高职院校主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学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其他高等教育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以学术研究为主要任务,但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普遍的教学理念。

高职英语教育具有实用性特点。高职英语拥有其他高等英语教育的普遍特征,但高职英语具有更强烈的实用性色彩,尤其从事涉外交际活动专业,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高职英语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育,职业英语教育面向实际,针对具体职业,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

高职英语学习受其职业教育内容的影响各具专业特点,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而且产生了新的职业类型,专业化倾向加强,从事旅游、商贸、服务行业的人员越来越正规化、专业化,因此高职英语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职业色彩,使其各具专业性特点。

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向学习主动型转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英语学习领域开始介入与并深化和普及,教学模式逐渐开始转型,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谓教师为中心指的是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灌注式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单纯、单调,使学生思维变得十分被动、懒惰。所谓学生为中心指学生由于外部的刺激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样调动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高职英语的内容主要围绕语言应用能力而设定,因此教学内容侧重语言能力类教学的力度,突出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训练,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典型性,与经营环境、业务环节和涉外交际活动密切相连,并和其不同专业、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应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的指导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强调英语应用文写作,着重培训学生撰写简历、通知、信函等应用文体写作,然后根据各专业和岗位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的专业应用文书写。

二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学科的主要特征

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高职英语教育中是由其特点决定的。人类产生语言的原始动因就是思想意识的交流。但人类语言从产生到应用都是具有区域性的,这产生了不同区域、不同种族的人类的交流障碍,为了冲破这种自然形成的障碍,人要进行不同语种的学习,以适应跨区域的交际与合作。世界上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应用的国家很多,如美国、欧洲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之间、这些国家与中国之间,在文化方面相互间的差异性都很大,这里因素包括:语言、民族、宗教、地域、政治和经济等原因,由此产生的跨文化交际学术理论,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出的特点有复合性、共通性和适应性。

跨文化交际学具有复合性特点,主要指它是一门交叉学科,与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民俗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交际作为人类生活中一项最重要的活动,是人们赖以生存、社会赖以活动、文化赖以传承的重要模式。

跨文化的语言信息应具有共通性。交际双方要形成相应的语言勾通,学会辨别两种语言符号所承载的不同信息,在辨别差异中求得共通。在跨文化的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要做到共通,即交际双方要形成相应的文化融合,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有语言因素、语境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首先做到语意符号共通,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行为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心理和不同社会环境之间人与人的交际,因此语言运用要符合目的语言的规范。然后做到行为的规范性的共通,这主要取决于对语境的正确理解和把握,语境的情况大概有交际语境、文化语境、认知语境、上下文语境等多种情况。在学习中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达到语言的共通。

跨文化语言应具有适应性,即交际双方要形成相应的思维一致。所谓民族文化定型,即思维定型和行为定型,是深层次的制约跨文化交际的社会共识或群体意识。交际中,如果缺乏对目的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了解,会受母语文化习惯的影响,无意识地用母语文化及其思维方式去衡量或评判对方的行为,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误或失败。

跨文化的交际特征普遍存在于外语学习中,对其特征的掌握有助于应用英语教学中。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目标。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多方位、跨区域性就业特点,因此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基础之上,跨文化交际也是与其他文化交汇、交融的文化吸收的适应过程,并不是一味地模仿或盲从,更不是对母语文化的据弃,而是对目的语文化的接纳以及对母语文化负迁移现象的排斥。在与外国人交际时,把握国家利益、民族大义的原则下,,互谅互让,即不能妄自尊大,更不能妄自菲薄。所谓融合并不是外在的机械性组合,而是内在的消化,惟有于内在的消化中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上升为素质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培养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在语言教学中应把握语言多学科的专业内容,增强实际操作能力。从符号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学等多角度丰富英语教学的内容:从符号学角度看,任何交际都是符号的活动,即使用符号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学生要具备的阅读、书写最基本英语文书、简历开始学习。社会心理学方面,是对接收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读的过程,对于不同心理的语言习惯,学生要具备透过语言表层的含义、理解深层的心理含义,跨文化交际培养学生消解交往的文化冲突,以达到跨文化的心理适应。在文化学方面,交际是文化,对交际符号的理解则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对文化符号的理解,这是因为人们在交际时,出现这样或那样问题和障碍可能与语言系统无关,而很可能是由社会、环境、心理、认知语境等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

语言类教学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教学,一方面是文化教学。进行高职英语人才的培养,主要指外语实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培养。交际作为人类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是以人为中心进行,主要指信息的发出者与接收者都是具体的人。跨文化交际学揭示不同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人们的交际行为,以及交际行为又如何反映交际双方的不同文化背景。人的交际行为受制于文化,在交际过程中,人的所思、所为均受文化的制约。交际能力主要由四种能力构成:语法能力即语音、词汇、语法和句法等知识;语篇能力,即组句成篇的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下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策略能力,是一种运用或非语言手段达到交际目的的策略。只有拥有了交际能力的学生才可以达成交际目标,它主要包括:根据语言规则理解和生成有意义的话语;能够知道语言形式如何选择,语言形式的选择是由交流的场景、交流者之间的关系,交流的目的而决定的;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合适的策略;当人际交流有困难的时候,准确找到相对应的方法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意思,或者尽力领悟别人的意思;每一种语言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有密切的关系,这意味着语言学习者要熟悉特定的文化语境;掌握与别人交流的意愿和技巧等。在文化教学里面交际问题是重要的内容。因为语言是人类用于交往的,由此形成了人类社会,人类交际是形成社会的主要动因。从交际学角度来审视其对我们所建构的新的外语教学平台有哪些要求和影响,尤其外语教学中,交际的过程和交际目标达成亦即教学的最终目标。

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如下:教师是目的语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应该是目的语文化知识的引领人,即应该同时具备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双重能力。应具备两种语言与文化方面足够的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所必需的相应行为能力。作为教师,一方面应该对语言材料中所隐含的语言文化信息有相应的敏感度,并迅速作出反应;另一方面还要在教学中依据自身的感悟,有意识地去挖掘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组织语言教学的同时施行相应的文化教学。语言文化的辨别能力,辨别能力比感知能力具有更高的层次,感知的事物并不一定能真正识别和理解,辨别是真正理解和领悟事物的内涵,外语教学所涉及的语言文化知识十分庞杂,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不加选择地统统传授给学生,而只有辨其真伪,择其要义,最大限度地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第4篇:培智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培智学校;生活化;语文;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80-01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改革发展,对于培智学校等特殊教育的改革也在深入发展。当前,培智学校生活化语文教材已经不能满足教育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必须在当前的基础上对生活化语文校本教材进行开发,顺应教育改革和市场发展需求,教材内容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才能实现课程生活化。课程生活化指的是课程来源于生活,并且为生活而服务。所以在开发生活化语文校本教材时,必须依托于现实生活选择课程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校本教材要面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生活需要。因此,下文以培智学校的语文课程为例,对生活化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1.教材设计的生活化

1.1 设计生活化教材目标。教材目标和课程目标是紧密相关的,只有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才能设计相应的教材。随着教育的深入改革,我国的培智学校教育逐渐转变为生活化教学,所以,必须设计生活化教材目标。在培智学校的传统语文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会写字、阅读和写作文即可,也就是要求学生掌握语文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表达自身的情感思想。换句话来说,在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自我国教育部门出台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之后,培智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目标逐渐转变为让学生掌握和生活相关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引导学生正常地生活。目前,培智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必须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弥补学生生活汇总的语言缺陷,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正确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

1.2 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虽然许多培智学校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在编写语文教材内容时,仍然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没有融入日常生活经验,这就导致教材内容很难和生活实践技能联系在一起。于此同时,培智学校学生存在生理缺陷,和正常人相比难以理解语文知识,思维能力不足,对于语文知识只能直白地理解和接受。当语文知识中出现了许多理论性知识时,就要为学生构造相应的教学情境,才能促进学生理解。除此之外,学生对语文知识有效整合不足,很难把复杂的语文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所以,在编写培智学校生活化语文教材时,必须考虑培智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智力特征,根据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活经验去开发生活化语文教材,让学生能够在教材中感受到生活化情境。

2.教材使用的生活化

2.1 教学设计的生活化。在培智学校生活化语文校本教材开发完成之后,需要对校本教材进行实践应用,所以必须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而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在生活化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而且要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并且重视生活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培智学校二年级语文校本教材中有这样一课《我有一双小小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计划,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手是什么?然后引导出手的作用,最后落实到语文教学中来,手应该怎样书写?通过一整套逻辑相关的教学计划,能够让学生从抽象的认知中转移到现实生活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书、读、写技能,而且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如何用手。

2.2 教学手段的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校本教材只有通过生活化教学手段才能有效运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智力特征,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制定生活化教学任务,把传统的知识讲解法和生活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才能提高生活化教学效果。由于培智学校学生的智力发育不足,和正常人相比存在各种心理缺陷,所以可以采用游戏活动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游戏活动要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也就是在课堂中创设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通过课堂模拟或角色扮演的凡是引发学生思考,弥补学生心理和智力上的缺陷。

2.3 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至关重要,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培智学校的教学评价和传统教学评价方式有所不同,需要根据生活化语文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学生存在心理缺陷,所以必须以正面的态度评价学生,并积极向上地鼓励学生进步,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克服生活困难。

参考文献:

[1] 苏慧,雷江华. 培智学校校本语文教材开发生活化探析[J]. 中国特殊教育,2011,07:23-27.

[2] 王尼. 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校本教材编写生活化研究[J]. 学周刊,2014,32:153.

第5篇:培智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商英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225-02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师资力量或教学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提出《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掀起了新一轮职业教育发展的。而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外商务活动频繁,对外贸易稳步增长,为高职商务英语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对高职商务英语学生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掌握商贸活动所必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在商务活动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另外,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毕业后都不可避免地要从事商务活动,要同外界或外国进行跨文化交际,交际效果好坏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合理科学设置课程并按照职业

能力要求确定学生的能力结构,注重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掌握商务及外贸运作活动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适应商务、外贸工作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要以英语为基础,以商务为背景,以实践为支撑,打造有知识、有技能、有素质的人才。“有知识”,即知识扎实,包括文化知识、英语知识和商务知识;“有技能”,即语言技能和商务技能娴熟,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技能,商务技能包括国际贸易、商务文秘、商务翻译等;“有素质”,即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涉外素质高,文化素质包括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等,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等,涉外素质包括商务礼仪、不卑不亢的文明礼貌素质等。

课程设置无疑要体现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商务英语课程是融商务业务知识与英语于一体的实用英语课。从本质上讲它既是一种语言教学,更应该是一种技能教学,教授学生如何在商务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商务沟通能力。该课程应该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商务背景知识+商务背景中使用的语言+商务交际能力。商务背景的内容决定着该情景中需要运用的语言及交际技能,商务交际技能是从事商务交际活动所必需的技能。语言技能方面表现在接听电话,洽谈,演示,书写信函、报告、备忘录等。有效的交际除受语言技能影响外,还涉及非语言因素,如交际策

略、社会文化背景等。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跨文化交际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那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既要了解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常识,更要应该掌握文化差异, 不至于因此而信息传递不畅,甚至导致毫无必要的分歧和矛盾,给双方带来损失.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容有三项: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言语行为特性方面的研究;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1.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世界观是文化之核心,它对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深入到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它直接影响人们对宇宙、自身存在的意义、生命、死亡、疾病及其他种种哲学问题的思考及回答,了解一种文化所包含的世界观也就了解了那种文化所产生的思维方式。西方思维侵向于重客观、重事实、重数据,其思维模式的特点是分析性思维;而我们则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强调平衡、中庸,重视所谓“天人合一”。

价值观是人们后天习得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并以此做出判断选择及解决矛盾冲突,东西方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背景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总的说来,西方是“个人主义”,一切与“个人主义”相关联的观念,如“自由”、“平等”等均在西方人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我们则重视“集体主义”。

2.言语行为特性方面的差异

现代语言学认为,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实现某一特定交际意图(如陈述、询问、命令、邀请、警告、宣判、道歉、祝贺、感谢、赞叹等等),这实际上也是在完成一种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作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言语行为并不是单一的行为,而是由若干复杂的次言语行为组成的。根据交际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把言语行为分为三种:“言之发”以言述事的述事行为,“示言外之力”以言行事的行事行为,“收言后之果”以言成事的成事行为。

根据交际意图的实现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言语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说话人采用某种行事行为的表达方式来实现其自身预期所能实现的意图,这是直接言语行为;有时候,人们出于某种考虑,采用某一种行事行为的表达方式来完成另一种行事行为,这是间接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社会文化特征。言语行为作为语言学的一般现象,存在于所有的自然语言之中。言语行为受特定社会条件的制约,社会条件的不同直接会影响到言语行为的表现,使言语行为的表现多样化,并导致交际的形式出现差异。言语行为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尤其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表现了语言和社会文化关系的一个协调过程。

3.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非语言交际,即语言交际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许多方面,是跨文化交际的另一重要的研究方面,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能够传递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内涵诸如意念和情感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研究的重点是文化,借鉴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A.体态语(body language),包括以下方面:姿势、身势、头部动作、面部动作、眼部动作、臂部动作、手部动作等;

B.副语言(paralanguage),包括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turn talking)转换和各种非语义声音;

C.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装、个人用品、家具和车辆等;

D.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志等。

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

1.转变观念,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及教学内容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切实有效而广泛地提高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新世纪高职商务英语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语言、文化、商务的关系,并在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面反映出来,切实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2.进一步改善高职院校商务师资

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师资。虽然高职教育近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师资力量也大为增强,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师资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如学历水平不高、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及工作经验丰富而商务知识、语言功底深厚的教师数量不足等。

有鉴于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强商务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职业化程度,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借鉴学生的“顶岗实习”,安排教师到对口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这是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可以选送现有教师到本科院校或兄弟院校甚至开展跨国学术交流;引进人才,聘请企事业单位资深商务跨文化交际人员做兼职教师等。

3.完善工学结合模式

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在推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有重要作用,对学生走出校园、认识社会起着桥梁作用。真实的商务环境有助于学生增强现场工作能力,了解国际经贸最新动态,发展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优势。

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因为专业的涉外性、开放性,他们以后不可避免地要与外界或与外国打交道。真正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切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自觉并熟练到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来增强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同时提升与外界的交际、谈判、沟通与自我展示能力,对于今后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Davis. LDoing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87-21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丛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00.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Linguistics: A Course Book[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段峰.论言语的社会文化特征[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3):90-91.

[5]阮绩智.商务英语理据和课程设计原则[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7,(12):414-419.

The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Ability Training for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Business English in Polytechnics

WU Jian-Lin

(Heyuan Polytechnics,Heyuan517000,China)

第6篇:培智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意识高职英语教学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145-02

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教育密不可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英语教学要从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和开设选修课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及其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跨文化交际的涵义。“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一术语是由美国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Hall)在1959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先提出的。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的文化是互不相同的,但文化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水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是学习文化。“只学习语言,而不了解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永远掌握运用不好语言”。Kramsch指出:文化并非附加于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第五种技能;文化存在于语言的背后,再优秀的语言学习者也会因忽视文化因素而受挫,其实际能力也会受到限制,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也会遇到挑战。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跨文化教育是实现英语交际能力的关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而语言的交流就是文化的交流,如果不了解外国的文化,交际时很可能会出现障碍和不快。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利于消除交际障碍,防止交际摩擦,有利于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由于跨文化交际涉及英美人的生活、礼仪、习俗、价值观等方方面面,因此英语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以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学生的基础较差,英语应用能力也比较差。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策略、自信心等各方面都呈现出较低水平。部分学生英语学习基础较差,不喜欢学习英语,课上学不进英语,课外更不学习英语。所以对于英语教师来说,要实现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这个教学目标就显得非常困难。

同时,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以应试为导向,忽视跨文化的教学。虽然教学目的指明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但实际上多数高职院校的英语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A、B级通过率,在课堂上的教学重点完全围绕着未来的等级考试。这样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但实际上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不利。这样的教学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当中,只了解了一些语法知识和一些词汇,不知道某些语言现象隐含着文化内涵,对某些西方文化存在误解;另一方面,学生惧怕跟外国人交际,形成交际恐惧症。这样的结果与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途径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任课英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善于将跨文化意识融于教学中,如分析讲解课文时不要只局限于讲解语法、词汇以及阅读技巧,还要注意传播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跨文化知识。在教学中涉及跨文化背景知识时,教师要有足够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将中西方文化在各个方面的差异自然地纳入到教学中去。与此同时,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接触多元文化,强化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例如,可以积极参加文化讲座和学术交流、培训等活动,增强自己的文化储备。甚至可以向学校申请参与出国交流,扩大自己的国际视野。在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基础上,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运用文化比较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和汉语交际文化的差异,充分挖掘教材中隐藏的文化信息,其中包括中西方社交礼仪方面的差异、价值观念差异和非语言交际差异等。社交礼仪方面的差异如称呼用语的使用上,中西有很大差别。例如,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会这样向老师问好:“Good afternoon,teacher.”这是不恰当的,因为teacher只在谈论别人的职业时使用,按英美国家的习惯,正确表达应为:“Good afternoon,Miss.”在价值观念差异上,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收入等,但西方人会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隐私,因此要告诉学生不要随意问外国人诸如“How old are you?”之类的中式问话。非语言交际主要是要对比一下中西方手势语、动作语等。如不同的手势可能有着相似的含义,如中国人用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子表示自己,而英语国家的人却是用拇指或食指指着自己的胸部来表示。

(二)词汇教学中注意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语言学家莱昂斯说过:每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这种语言的社会的产物、习俗以及各种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英语中有许多词汇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把它们鉴别出来,由简入深地揭示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在词汇文化内涵差异上,特别要注意的词汇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体现文化内容的固定习语。如西方文明造就了西方人热衷于冒险、大胆勇敢、富于进取的性格和品质,从许多谚语中都可以反映出来。例如:A smooth sea nevermade a skillful mariner(平静的大海练不出好水手)。二是词语的褒贬在文化中的差异。如用来表示颜色的词,中西方的褒贬意义会有较大区别。如黄色在我国一般代表神圣和富贵。“黄袍”规定为皇帝专用;而在西方文化中,“yellow”指胆怯的意思,常用于轻蔑语,如yellow belly(胆小鬼)。许多动物名称词在中西文化中具有相近或相差较远的褒贬倾向。有时候表达同一个意思,英语和汉语会使用不同的动物来寓意,如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三)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增强文化渗透力。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了解、吸收和体验西方文化。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收集英语国家的物品、图片、广告、歌曲、名人逸事等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外国历史、政治、艺术和风土人情,同时将它与自身文化中的相应内容进行对比,增强对英美文化及自身文化的理解。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广播节目、视频资料、幻灯片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异国英语的实际运用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如可以让学生通过收音机或网络在线收听BBC或VOA关于揭示英美文化方面的材料,既锻炼了听说能力又能了解西方文化。又如,在教授《卓越英语综合教程一》(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British Pubs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在网上收集到关于英国British pubs(英国酒吧),pub quiz(酒吧问答比赛),tablefootball(桌上足球),dice(掷骰子),dominoes(多米诺骨牌),pool(普尔弹子戏)的视频资料,共同观看欣赏,使学生既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对英国的酒吧文化有了感性的认识。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简易英语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学、宗教、习俗等人文内涵,增强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

第7篇:培智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民族差异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01-02

职业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处于专业技术学习阶段的学生在英语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英语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会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本族文化。现行使用的高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有一个话题及一个交际功能项目。每个话题均反映了中外不同的文化,每个单元的对话和阅读课文就是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的,既体现了交际功能项目,又体现了知识文化。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英语文化因素,它的语言材料、教学内容等均大量涉及英语文化知识。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我们在课堂上主要为学生讲解句子层面上的语法难点,让学生背语法规则和单词,结果学生的阅读能力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在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已经超越了“交流工具”这一狭义的概念了。学习一种外语除了要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了解语言所反映的外国文化,以便能跨越文化障碍,得体有效地同外国人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是指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世界意识,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能力。

如何在英语课堂上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呢?

在语音语调方面,中国的每个字都有固定的语音和语调,而英语单词没有固定的词调,声调高低没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它们只须服从全句的语调。例如“chair”你随便念成平调、升调或降调都不会改变这个意思。但在语句中,根据说话人的态度和口气,加上一定的语调,句子则产生不同的意义。例如:“This chair is mine.”句尾用降调表示肯定,说明“这把椅子是我的。”如果句尾用声调则表示怀疑、不肯定:“这把椅子是不是我的?”

在致谢语的使用上,英汉两种文化差异尤其明显。在英美国家里“Thank you.”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貌用语之一。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人,只要受益他人,受益者都会说:“Thank you./ Thanks./ Thanks a lot.”甚至夫妻之间也不例外。而在中国,“谢谢”这个词对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用得较多,越熟悉的人用得就越少,同是一家人用得就更少或几乎不用,用了反倒觉得有些见外了,这是我们的文化习惯。

因文化学习习俗的差异,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别人称赞自己有着不相同的反应方式。当别人对你说“You speak English very well.”按我们习惯可能会说“No. You speak better than I.”或“My English is not good.”而使用一些“否认”或“自贬”的词句来表示谦逊。美国人却说“Thank you.”他们对别人的称赞往往是持“接受”的态度,而向对方作出表示感谢的反应。

不同语言中的禁忌语常常反映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英美国家,询问年龄、收入、婚姻、体重等是不礼貌的事,这些被视为个人隐私的话题一般都不提及它,需要回避。原来的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对话,一个中国学生问一个年岁较大的外国妇女“How old are you?”这位外国妇女婉转地回答“Ah, it’s a secret!”这些问题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是寻常之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当我们知道她年龄很大时,还会说:“您高寿啊!祝您身体健康!”她会感动很高兴。

在赠送礼物时,我们知道西方人性情外露,表达感情直接,不当面拆封欣赏礼物是非常不礼貌的。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内敛是一脉相承的。

通过对以上这些日常交际用语中文化差异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产生、使用的特定文化背景。这对教师和学习者来讲都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把英语作为语言来学习的同时,还要学习英语赖以生存的文化,以提高学生对日常交际用语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渗透,语法主要描述词的曲折变化,词在句子中的相互关系及词法和句法规则。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规则。例如:英语词汇的曲折变化有动词的时态、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等,但这些在汉语中却没有,因而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种语言的语法不仅有逻辑形式结构,而且是语言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必然受到语言使用者在心理上社会上的影响。英语教师在教语法时应注意英语语法的心理因素,让学生懂得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例如:汉语说:“我想王教授明天不回北京。”英语中要说:“I don't think Professor Wang will go back to Beijing tomorrow.”而不能说:“I think Professor Wang won't go back to B.J tomorrow.”再如:别人问你:“You didn't win the football game yesterday, did you ?”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要回答“Yes , we did.” 而不是“No , we did .” 。英语这种否定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的截然不同。这就充分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句法结构也随之不同。

第8篇:培智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外语教学;国际性素质;跨文化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7-0064-02

在我国改革开放、步入全球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探索我国外语教学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成为每一个外语教学工作者的新课题。培养学生的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的能力,使之成为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成为新时代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 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能力

二、

本文所言及的国际性素质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一定能与在一种文化内获取的素质和能力直接联系在一起,也不仅仅是一种量的扩展,而是涉及到一种必须重新建构的素质模式。这是因为,新的素质将部分地修正或取代原有的、与某一文化相联的素质”[1]147。而这种“新的素质”其实就是对异域文化的驾驭和操控能力。这种能力无论是对跨国企业还是政府机构的职员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是跨文化交际中消除语言障碍、减少文化误解、可能实现共同交际目的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这种新的国际性素质所涉及的能力其实就是跨文化的能力,是一种交际和文化的互动能力。具备国际性素质的跨文化交际的主体不仅应该谙熟己方文化及表达方式,同时应了解对方文化风俗及惯例,具有及时修正己方不当行为及言辞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处理特定环境的自信行为以及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看来,国际性素质中的跨文化能力包含了社会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

三、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四、

外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新时代对外语教学的要求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语言本身是带有一定社会文化特征的,二者的关系是“天然”的,客观存在的。文化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的社会现象。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到本民族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包括人们生存的方式、表达情感的方式、交流和行为的方式等等。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深深植根于本民族文化中的语言通常反映本民族的情感、思想和信念,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常常由于“文化差异”而存在沟通和理解的障碍。外语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授学生掌握另一种语言文化体系。“无数学习语言的成功经验都说明,语言和文化同步并进的学习是纯正掌握语言的一条便捷途径”[2]141。外语教学不应该只是语言的教授过程,还应该是文化的导入及文化能力培养的多层次的综合过程。因为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还有助于他们真正掌握和准确使用所学的语言,避免出现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交流障碍。尤其是“我国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落后于他们的语言能力,还不能适应于跨文化交往的需要”[3]114,这就更需要加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注重文化导入与能力生成。这不仅是当前外语教学的目的和手段,更是一种发展趋势和必需模式。

同时,对学习的主体―学生而言,培养跨文化能力也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J.M.索里和C.W.特尔福德指出,人要求社会交往,并且社会交往能成为学习的动机。当学生学习一门语言时,他们希望能直接使用这门语言,能用这门语言与人交流”[4]94。这种灵活驾驭语言,成功进行交际的能力,对21世纪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似乎更为重要和关键。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信息产业化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职业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对外语的需求越来越广泛。毕业生如果没有一定的跨文化能力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难以满足职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现代大学外语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国际性素质和跨文化能力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外语知识,还具备文化贯通和国际对话能力,掌握避免交际误解的策略;要从思维观念、行为方式、文化生活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国际性素质培养,使他们能够在文化融合的趋势下进行有效交际,成功建立交际模式,形成更完整的行为战略。

三、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策略构想

首先,外语教学工作者必须实现教学理念的转换。教学理念的正确转变是外语教学改革深化的先导,也是开展和推进外语文化教学的根本。外语教学是一个独特的交际过程,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解码过程,又是两种文化交锋、交流、转换和理解的过程。因此,时代的外语教学必须加强文化导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的能力。同时,全球一体化趋势在21世纪的凸现使外语的交际功能更为突出和重要。随着各领域对外向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外语教学工作者必须看到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的作用,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融入时展进程,以培养和提高跨文化能力人才为目标,加强文化教学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社会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

第二,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经指出:“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多元文化社会概念的引导下,以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应以交际教学法为主要实现途径,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加强文化教学的渗透。此处所提到的“交往能力包括三个方面: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行为能力,涉及在相互交往中做什么及怎样做、说什么及怎样说”[5]528。教师可以按话语场即学习者将来经常要参与的重要交往活动和常谈论的话题组织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双向互动。教师负责解释其活动场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或使用中的文化规约,以此实现社会文化活动和语言教学的有机结合,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意识和跨文化能力。另外,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现代外语教学,除了开设基础英语课程之外,在师资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应该增设加强跨文化能力的课程如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国情学、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从理论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实现外语教学立体化。经常上网的人一定会发现,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的显现在网络世界最为明显,英语已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的语言支撑,许多新鲜的国际咨询或是有用的信息都出现在英文的网页上。作为现代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应该以高度的敏感认识到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或是用更为崭新的提法而言,作为一种思想和知识库是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巨大的媒介作用和影响力的。当今的世界,真的就如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洪堡特所言:“学会一门外语或许意味着在迄今为止的世界领域中获得一个新的出发点。”因此,教师可以此作为对学生学习外语的激发点,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时,设立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上网查询相关知识和背景资料,感受英语的魅力和冲击力,通过互联网广泛开展真实的思想及语言交流活动,发挥网络化学习环境对言语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那些具有现代气息的课程如英语报刊阅读、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等,更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以保证站在国际前沿,了解国际事务和形势。依赖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的计算机辅助和多媒体教学方式,扭转了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语言的应用能力和综合技能。生动形象的原版片或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真实的外语语言环境,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更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教学和文化素质培养。

第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师生的国际性素质。在影响外语学习的诸多因素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就学生而言,这主要包括语言环境和教学环境。模拟的语言环境对学生的外语能力培养固然有一定的功效,但总归不如真正的、地道的语言环境。对于这一点,恐怕只有那些有出国经验的人才会深深理解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多么重要,承认习得须依赖语言接触。既然新世纪的英语教学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国际性素质和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就必须“走出去”、“请进来”。也就是说,高校必须加强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建立外语骨干教师国外培训基地,提高师资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其国际性素质和跨文化能力,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进程中,可以进一步开拓和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的新模式,积极引进、全面引入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优质教学资源,或是以互换学者的形式聘请具有教学经验的外国专家,充分发挥外语教师的作用和优势。另外,高等学校在引进个体智力的同时,要注意引进优秀的群体智力,如定期举办或选派优秀教学骨干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举办中外大学生夏令营、接受国外短期文化和语言交流团组、举办展览会等,这些都是引进群体智力的好方式。总之,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使高校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立足教育国际化视野和教育创新理念,跟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步伐,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建立教育国际化和国际教育本土化相互支撑的人才开放式培养体系,为培养新时代的外语人才开拓渠道。

五、 结论

六、

外语教学的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能力培养是时代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并将其定为外语课程的任务和终极目标。外语教学将不再是只关注语法、词汇等语言层面的单一语言体系教学,而是以多元文化观为导向的融入文化教学、重视跨文化实践的多层次立体教学。因为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除了受英语应用能力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和容忍度。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大量了解多元文化的差异及形成差异的因素,为他们参与包含不同种文化的国际事务作准备。培养大学生国际性的素质和处理国际性事务的跨文化能力,这是新时代外语教学改革的明智之举和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适应国际形势,与国际教育接轨,培养新世纪所需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润新.论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二文化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王振亚.社会文化测试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第9篇:培智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文化教学

外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交际是一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掌握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外语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需要语言技巧,还涉及到很多文化因素。

一、语言、交际、文化三者的关系

关于语言的解释众说不一,普遍被接受的一种说法是语言是用于人类交际的主观而有声的符号系统。文化是某个社会的成员之间用来处理周围世界而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观、习俗等的体系,它是通过学习而代代相传的。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反映文化并为文化服务,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文化无所不在,语言的正确使用要受文化的制约。只有对目的语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准确自如地进行外语交际。交际――用来分享想法和感觉的能力――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接触的时候,他们就在交际,而交际这一过程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因为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交际必然与文化不可分割。

总之,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文化包含着语言,并影响语言;而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而不可缺少的工具。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分割。“没有语言就没有社会人,没有社会人就没有语言。”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由于语言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又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将跨文化的交际性作为教学的主导原则,帮助学生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以语言的应用及交际能力为出发点设计教学,最终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要想在文化教学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应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课堂教学方方法。教师是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的关键,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角色。因此,教师首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认识与能力,然后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方面,文化教学应当遵循外语教学的原则,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变为主动。寓语言教学于文化教学之中,寓教学于娱乐之中。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1、词汇教学中注意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并不在于词汇的读音、本义,而在于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让学生了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现象。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的不对应上。要让学生了解: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而造成的。在这类词语中,尤以表达动物的词最具有代表性。

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有关“dog”这个词的文化含义。汉语里有“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腿子”等贬义词来表达人们对狗憎恶的情感。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解释:在西方文化中,狗以它的忠实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它在英语国家里身价百倍,人们把它当作宠物,狗被称为“man's best friend”(人类最好的朋友)。狗的形象是正面的,与狗有关的词语也是褒义的,或是中性的。在英语中,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习语 “a lucky dog”意为“幸运儿”。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这些词、句经常使用的场合,使学生会正确使用。此外,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搭配意义上,教师都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向学生介绍,培养学生正确、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

2、注意挖掘课文的文化信息

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不少课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课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如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自己来对比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喜食鸡肉、鱼和海鲜,美国人爱吃牛排;茶在中国和英国都是 the national drink (举国饮用的饮料),但英国人喜欢在茶里加糖、牛奶或柠檬。一般情况下提问学生:“‘红茶’英语怎么说?” 学生都不假思索地答道:“red tea”。随后可告诉学生“black tea”才是正确的,学生都会感到不可思议。实际上,由于中国人和英国人着眼点不同,同是茶,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故称“红茶”;而英国人注意到茶叶本身的颜色是黑的,故称“black tea”。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完全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

这样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是很肤浅地停留在课文所提供的那点信息,而是向他们开启了一扇了解茶文化的窗口,比单纯地讲解课文内容有趣生动,因而更能吸引学生听课的兴趣。

3、体会语法的文化影响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方式,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

在教学中,学生易犯 chinglish(中国式英语)的错误,这在做中译英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如要表达:“他是我父亲的一个朋友”,容易受汉语的影响,说成:“He's my father's a friend.”的学生仍大有人在。有些学生虽然知道应该说:“He's a friend of my father's”,却并不理解为什么my father后还要加“'s”,因为学生认为“of”结构已经表示了所有关系。究其原因,这与学生不了解英汉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有关。因此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通常,从文化的角度来诠释语法现象,学生容易接受,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单纯讲解语法,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