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时代社会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子治理;数字化建设;市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日趋成为全社会的中心所在,对推动我国21世纪的社会变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城市是大众基层民主的摇篮与发源地,市政管理变革一直作为政府变革的重心。随着电子治理手段在一些领域的使用,导致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进行数字城市建设。而市政管理数字化又是数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升市政管理效率和水平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具体体现。
1、电子治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民主意识提高,社会民众和团体对政府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且特别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参与政务的管理工作,共同建立一个透明、高效、富有快速回应力的服务型政府。作为信息时代的全新和先进的治理模式,电子治理目前在国外正在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和推行,以政府、民众、社会组织为中心的多元治理模式将成为适应未来发展的治理途径。
1.1 电子治理的意义
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快,信息化进程迅猛发展的时代下,推行市政电子治理,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①有利于市政府的角色和管理观念的转变。传统政府的工作模式以政府为中心,而电子治理则不然,其将建立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
②可以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
③对促进政务和信息公开有重要意义,可大大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因为政府本身是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的制定者,又拥有大量的公共信息,对公众而言,它处于信息强势地位。
④电子治理推行对现代民主社会的形成有较大作用。科学技术包含着民主的成分,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利于中国的民主与法治。
1.2 实行电子治理的面临挑战
目前,中国的网民群体仍以青年为主,总体网民中的31.8%都属于18-24岁的青年。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中,学生占有重要地位,其比例最大为28.8%。中国网民年增长率为53.3%,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学生。城镇与农村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差异,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7.3%,农村仅为7.1%。青少年中学生虽然是网民的主体,他们的身份地位决定其绝对不是现实网络消费的主力军,但却会成为未来网络消费的主体。城乡及城市网民之间的差距,都会存在不足。其次信息安全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并且信息失真和各类信息泛滥问题。如何保障电子治理信息安全及真实性,是实行电子治理所应面对的难题。
另外,在我国特殊国情下,电子治理的实施不具有普适性,但那些有优势条件的城市可先发展, 再带动乡村信息化, 最终实现社会电子行政、电子商务、电子服务等融合一体。可喜的是很多城市都提出“数字城市”建设,可见,未来的城市一定是在电子平台上高速互动的“数字城市”。
2、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一些部门大力推行电子政务,这样使得在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建设两个方面城市市政管理数字化取得了较大进步。
2.1 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市政管理部门建立了办公局域网、OA系统等,提高了办公效率和对外的公众形象。城市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存在较多问题。
2.1.1 缺乏高起点、高标准、统筹兼顾的战略发展规划。市政管理部门出台的规划中缺乏数字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即使出台的规划也缺乏统筹规划,导致彼此之间很难协调。最终使数字化统一平台不能较发挥其作用。
2.1.2 数字化发展平台的体制机制僵化。从体制这个角度看,市政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复建设的现象。并且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管理的系统很多方面不统一,也不能进行数据交换,数据不能共享。要整合这些数据,需要付出比建设更大的代价。
2.1.3 市政管理数字化队伍建设不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化要求。
目前市政管理数字化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较低,有些要求较高的技术岗位人才少, 而很多从事市政管理工作的人员缺乏数字化知识的储备。这就导致其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平台安全建设的需要。
2.2 数字化建设的途径
目前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革其体制建设,从而使我国市政管理数字化工作上一个新台阶。要想搞好市政管理数字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市政管理数字化规划,这是市政管理数字化规划的必经之路。规划就要规划一个相对统一、完整的,涵盖市政、园林绿化、市容环卫、水务公用事业等领域相关基础数据的数字化市政管理平台体系。在此基础上,要规划一个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同时市政管理部门要进行统一筹划,解决一系列问题,实现各系统相互兼容。其次合理的制度化分权下地方政府也获得较大的主动性,能够根据当地情况执行中央政策并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推动体制创新。
3、加强法制建设,明确法律职能
3.1 以执法为民为宗旨,改善市政管理执法
市政管理执法的内容和目的,是确保城市市政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转和完好,本质上是为社会提供服务,保障大多数人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质量,执法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树立执法为民、文明执法的观念,改进市政管理执法方式。将法律的刚性和人文精神的柔性结合起来,做到刚柔相济、亲民爱民,更好地发挥法律的功能,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3.2 依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调整和变革
市政管理部门与相关行政机关的职能权限市政管理部门是由财政全额拨款供给,比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根据法律、法规授权长期从事行政执法活动。市政执法管理工作的难点在于相关权力过于分散,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互相监督、协调机制没有形成,存在“依法”争利,“执法打架”的现象,有利可图的事情 (如收费、罚款) 争着管,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相互推,如对违法占用、违法挖掘道路、违法采砂搭建等违法行为处罚,市政执法监察发现后以书面形式告知执法局后,执法局常常是疏于处罚或者以罚代缴、以罚代管,导致正常的市政设施执法管理工作陷入被动。
3.3 以沟通为重心,健全市政管理法治的运行机制
沟通是市政管理部门与管理相对人相互联系、对话协商、执法互动的必要途径。加强沟通有利于增进了解、消除隔阂、促进执法。市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贯穿执法全过程的沟通渠道,并主动与管理相对人开展交流。
3.4 以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为关键,全面强化市政执法队伍建设
依法行政,要造就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法纪严明、吃苦耐劳的行政执法队伍,就必须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执法人员的素质低下,僵化地动用法律条文,简单地机械执法,不仅容易造成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不统一,而且往往会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一定的损失或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市政执法,必须大力提高相关法制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强化执法队伍建设,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做好城市市政管理工作,应采取电子治理手段,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城市市政管理的数字化建设正在发展,采取一定的途径会使其发展的更好。另外加强市政管理力度,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 完善市政管理的执法工作, 进一步做好城市市政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徐初佐.论市政管理中“电子治理”的意义与实践建构[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网络空间治理;社交媒体;网络政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013-03
互联网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世界上得到了快速的推广和运用,并在运用中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以适应新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的优势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些变化。随着网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网络背景下的社会治理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相对于早期网络偏重于单向和传播,社交媒体则更偏重于网络政治的双向沟通和共同创造,它在带来新的思想和观念的同时,社会治理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网络媒体时代的主要内涵和特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特征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六度分隔、长尾分布等理论的广泛运用,网络社会进入了以社交媒体等应用为主的一种新的互联网发展阶段理念。这个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络发展具有以下鲜明特征。
1.开放性的社会结构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架构,由于社交媒体的运用,使得网络社会开放性的优势更加明显。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杰夫・贾维斯教授认为,“互联网是我们这个世界中的一个新的层次,也许是一个新的社会,或者是通向不同于现在的更加公开化的未来的路径。”“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的生活正不断地趋向于公开化……由于社会向更加公开化的方向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1]”
2.共享性的服务方式
在网络时代,网络的数字化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发展。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了信息的共享性,使信息用户从被动接受技术信息转换为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信息,提高了信息共享的水平,并且开辟了一种新“时空”。“共享不仅是一种接入互联网的潮流,一些很酷的服务程序,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以及闪光的政治辞令,年轻的幻想。共享更是社和经济重组的核心……共享是划时代变化的标志。它具有重要的裂变性。共享对那些把权力用于控制信息和受众的机构构成了威胁”[1]。
3.互动式的网络管理
现在的网络社交媒体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络信息的浏览者,同时也是制造者。互动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网络情境下,个体之间的互动就是符号的互动,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所传递的符号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多元和立体”[2]。在网络时代,各种社交媒体和新媒体的运用,一方面可以为政府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多个可以选择的方案;另一方面。也给政府决策带来一定的压力[3]。
4.协作化的共创模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写道:“许多人在同一劳动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 [3]。在网络时代,协作成为依靠团队共同的力量,跨地区跨时空来共同完成某一件任务。著名协作平台有: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共同兴趣爱好的一群人可以跨时空聚集在一起创作、交流、互动,每一个人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有权利编辑、修改内容,从而共同完成某一文章或项目的创作。协作精神也可以用于政府管理,负责美国奥巴马总统的“政府公开计划”的贝丝・诺维克女士认为“协作是双方面的,政府并不是资料的唯一来源。外来者也可以为政府提供数据,以帮助政府更好地运作。[1]”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伊始即签署了《透明与开放的政府备忘录“协作”原则》。协作是其三原则之一:协作将让更多的公民参与到政府的决策过程中来。
二、网络空间治理的新问题
在进入互联网新的发展阶段后,信息传播多样性、信源的多元化、分散化,使得人们对信息有了更多的选择。人际交往虚拟化,社会组织虚拟化、扁平化等,使得公民参与和政府治理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1.信息传播的新变化
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又出现了谣言迅速扩散等负面效应,出现盲目参与、无序参与和非理性参与的情况。网民往往对政府的声音不相信。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从而容易引发,对社会的安定有序产生负面重要,社会治理的难度大大增加。社交媒体,如微信传播具有隐蔽性强、传播性快等特点,给现代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交媒体传播对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冲击。一些信息强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廉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跨越国界大范围地传播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制度形态,同时贬低和动摇其他国家人民的信念和社会政治制度,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保持本国的政治独立、人民的政治信仰和文化的独立性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媒体不再那么大众化,而变得更加个人化,“个性化政治可以标志着政治家们竞选和管理方式的范式改变”[4]。数字数据可以导致更广泛的政治协调,也给社会动员和社会变革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2.人际交往的新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网络社交媒体时代是一个关系为王的时代。在网络社交媒体时代,从人与内容的关系到人与人的关系成为新的网络时代的核心指向。网络从“内容为王”进入“关系为王”的时代[5]。这不仅仅是一种表达的改变,更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世界上任何技术的进步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网络的发展更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网上的接触补充并增加了人际沟通关系。现实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矛盾现象,家庭或朋友聚会,面对面的交流少了,却用手机和远方的朋友互动不停。一方面是一个孤独的个体,缩在电脑或者手机屏幕前,逃避所有的人际互动,另一方面是一个地球村,一个无边界的世界,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的朋友,瞬间可以即时跨越时空来交流。
网络社交媒体时代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变得更轻松。在网络时代,“个人、集体和组织越来越多地直接联系起来,甚至跨越很远的距离联系在一起”[6]。社交媒体强调用户参与,并且以人为中心,人就必然会产生社会性的需求。社交媒体正好满足了用户的这一需求,将“六度空间”理论应用于信息传播,并通过“社会性软件”的方式实现。社交媒体的应用成为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网络扁平化、去中心化的特点提供了公众的参与感。社交媒体强调用户参与,并且以人为中心,人就必然会产生社会性的需求。他们渴望表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同,但是也有相信陌生人的弱点。一些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往往利用这一特点,“几十个抗议者就能发起并推动一场上万人参与的抗议互动”,从而引起“政治动乱”[4]。
3.对网络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社交媒体时代自组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互联网的自组织特性已经得到了若干研究人员的证实,互联网用户已处在一个觉醒的、连接的、实时的、自组织的网络之中,口碑、沟通、对话、分享、交流的效果越来越强,这些特性将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特性发挥到极致,用户充分体验了即时沟通、实时共享的传播乐趣”。社交媒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适应系统,用户广泛参与,制造和传播信息,形成了自发的、无中心的平台组织,对网络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社会组织是一个相对平坦和水平的分层社会结构。社交媒体时代的社会组织的基础具有科学性、理性和自反性。他们按照个体、双人、三人、群体、组织和组织间的层次建构他们自己的理论。社交媒体时代的社会组织呈现多种形式,有平台型的,也有网格型的,有直线联系,也有铰链式联系,从而影响并改变着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网络社会的信息和传播的碎片化特点明显,网络社会组织也会是一种碎片式的、临时性的。网络的分层矛盾会更加突出,网络社会可能会呈现更加不平等的趋势。掌握信息权和技术精英将会获得更多的关注,普通大众可能被排除在外,这和早几年对网络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预测有一些变化。
网络组织是一种不稳定的社会类型。由于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产生的碎片式、临时性社会组织的出现,在现实社会结构和虚拟社会结构之间容易产生新的矛盾和偏差,从而也容易产生一些新的社会矛盾。社交媒体广泛使用容易带来政治动荡。其中数字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抗议者传播观点,甚至帮助他们形成组织,像脸谱这样的社交媒体在转型组织群体和非正式网络、建立外部联结、形成现代型和社区性、吸引全球关注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社交媒w曾经被西方国家用来推动发生于在中东北非的“茉莉花革命”,最终导致中东和北非四个国家政府被,也导致十几个国家发生抗议活动,有些国家的政权被,社会动荡延续至今。需要关注的是,社会组织虚拟化容易引起社会失控。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形成虚拟组织。一些社会活动者也会有目的地利用网络公开性的特点,在网上招募组织成员。从而对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威胁。
三、网络空间治理范式创新
新型的社会治理范式应该包括社会治理制度、体制、机制这三个主要维度,三者形成一个整体,形成网络时代社会治理的“三维一体多元共治”新范式。该治理路径的主体包括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各种市场主体(包括消费者和代表整体利益的行业组织等)、社会组织(公益性和互益性、网上和网下)、公民和公民各种形式的自组织等四个方面。
1.完善地方政府的约束机制
网络时代要坚持“依法治网,严格遵守即将出台的《网络安全法》。为了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必须建立各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发掘普通民众有效参与政治进程的方式、创造有效治理新机制、在控制制衡体系最坏影响的同时,避免权力的过度集中、提高单一民族国家合作的能力。要重塑政府的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的终极理想。我们要加快各个环节的立法建设,对政府治理的方方面面完善法制,在不涉及国家信息安全和法律禁止之处,完善法制的柔性落实。政府采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政务等手段,以大量的社会、经济、法制信息的高效计算和统计分析来指导政府治理的具体方向,提高政府治理的现代化、智能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政府治理与百姓意愿的融合,实现政府治理的亲民化和智慧化。
2.构建政府媒体企业的平衡机制
网络企业也面临着多种竞争和经营压力,但是千万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丢了媒体的良心。对于一些敏感话题应该在亲自核实的原则下予以刊登。社交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得到有效发挥。“移动社交网络极强的组织动员能力,便捷了人们的生活,方便了沟通交流,但缺乏规范也给社会与个人带来了危害”[7]。为了加强社会治理,必须建立动态平衡的治理机制。如果我们将这里的社会精英视为政府,就得出了一个社会治理中的互动模式。努力实现政府、网络媒体、网民在各种社会治理问题上的动态平衡。社交媒体时代的社会治理,必须努力形成融会贯通的治理情景,应该鼓励各种利益相关者多能平等参与其中,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以及民众个人,从而使社会治理行动者的多元理性能够交往、融合,而网络企业无疑从中发挥十分重要的支持作用。
3.优化社会组织的协调与融合
为了加强社会治理,必须促进多元理性的交往与融合。在社交媒体时代,跨系统的合作与交往十分普遍,不同系统间的密切协作和配合使用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协调发展,网络推动产生了许多小型的多元社群,在这种治理模式中,人们设想将具有更多表达自己观点的责任、并能够更容易接触到政治系统中的民意代表。社交媒体时代,社会组织利用新媒体,可以加强政府、公民和网络管理部门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培养社会共同体意识是网络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应逐步把一些传统意义的社会治理职能通过多种形式转移给社会组织承担。尤其是在社会服务领域和福利领域,可以由贴近居民、自发组织的非营利组织来承担,可以提高办事效率、方便解决问题,取得民众满意,而且还可以培养社会共同体意识、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为了加强社会治理,必须通过“互联网+”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通过互联网公开网民关注的信息、回应网民关切,争取民众的信任,扩大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社会治理积累正能量,在应对灾害、事故等突发性事件中发挥更大的活力。
4.强化网民的参与意识
网络时代的社会治理必须积极构建民众的参与机制。根据国内外实践研究表明,社交媒体既可以在各种重大事件中传递正能量,也可能会传递不和谐的声音。在社交媒体时代,公民参与型社会逐步形成。使得参与渠道更加多元化,参与的主动性也进一步增强。为了加强社会治理,必须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社交媒体时代,民众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增长。几乎所有成功的社交媒体应用,都可以吸引大量的陌生人进行执法协作,这不仅可以改善信息世界的治理秩序,也可以进一步优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交媒体的健康发展需要民众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社交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正能量作用。依法依规上网,文明理性发言,不造谣传谣、不攻击谩骂他人,同享权利,共担义务,一起建设文明理性网络社会,传递网络正能量,做一个符合文明社会规范的“中国好网民”。
总之,网络空间治理任重道远。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网络空间治理新理念新思想新鹇裕对我国的网络政治和社会治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开拓了新视野。国家、企业和民众都应该各自按照自己的角色制定和应用互联网的发展和使用过程中的原则、标准、规范、决策步骤和共同规划。政府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媒体企业应恪守道德底线,把握职业操守,社会组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民众应自律与自觉,懂法、守法,从而实现社会的良治和善治。在“互联网+”的精神引导下,真正形成以“互联网+人”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服务形态,促进网络空间治理新范式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美)杰夫・贾维斯.南溪译.公开: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正能量[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 11-14,11-13,254.
[2] 黄秀娟,唐静,李晓莉,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探析――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4(6):176.
[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62.
[4] (美)肖恩・杜布拉瓦茨.姜昊骞等译.数字命运:新数据时代如何颠覆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沟通方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243,93-94.
[5] 彭兰.社会化媒体与媒介融合:双重旋律下的关键变革[J].新闻战线,2012(2):83-85.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地方政府治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069-02
一、信息化时代的阐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生活中时时刻刻离不开信息和网络。信息技术革命的科技发展正在深刻影响着整个世界,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化时代过渡。
信息在全球广泛分布,获得信息更加容易、传递信息更加快速、互动信息更加顺畅。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行政环境日趋复杂,日新月异的变化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政府要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办公自动化达到政府信息化。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内部办公系统的网络自动化,政府各个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以及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社会和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互动。政府管理处于整个信息流通和反馈的中间的环节,用价格信号的形式把信息输送给成千上万的公民。
二、地方政府治理的解读
地方政府在地方发展上起到领导、组织和管理的作用。地方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环节,地方政府治理在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以及社会管理方面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不同学者对地方政府治理的概念界定不同,一般认为政府治理是政府管理相对应的一种说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地方政府治理的概念:从狭义的角度,地方政府治理是指政府内部的治理,主要指政府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和治理内容等方面的内容。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地方政府治理是地方政府运用中央政府的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行为,使人民的权益最大化、使社会秩序能够稳定,使社会能够健康发展的活动。善治是地方政府治理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
政府治理意味着治理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政府组织,还包括政府、公民、社会三个部分,因此政府不再单方面行使权力,更重要的是注重一种合作管理。
三、信息时代对地方政府治理的影响
以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政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地方政府的管理,从理念到内容,都必须来一个转变,以迎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1.对政府治理理念的影响
信息化时代的政府治理必须具有一定的价值,要有科学性。地方政府治理的理念由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变为阳光透明、服务创新的理念,强调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战略创新。政府治理内容也发生了更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使政府治理由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由过去上下级之间的金字塔形直线管理转变为纵横交错的网络化、扁平化的矩阵式管理。整个管理信息系统更加科学化。
信息化时代给地方政府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现代行政管理系统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使管理组织运行日益技术化,管理手段现代化。政府的工作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系统,例如办公自动化、多媒体、计算机设备等等。使政府的管理从以往的文档性质的管理走向科学化的电子信息管理,更加科学化、知识化,提高了行政效率。
在信息化时代,政府系统内部可以信息共享,而且政府与社会企业之间也可以信息共享。政府服务平台建设由原来的办公室服务变为网络服务平台,电子政务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政务公开,使政府的工作透明化管理,起到反腐倡廉的作用。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强了对政府治理的有效监督。
政府的管理者可以随时充分地获得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也被合理分配使用,这使地方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信息化时代要求行政人员要具有更高的素质,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多样的技能,并具有更强的自律性、组织能力和参与意识。
2.对政府治理方式的影响
传统上,地方政府治理主要听从中央政府的命令,运用自己的权利使公众服从命令。这种方式往往是政府部门单方面的行为。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治理方式已不适应,政府的决策和治理活动将更加关注民意,注重政务公开。地方政府需要的是一种参与、协商、合作的治理方式。
知识在信息化时代快速的传播,社会公民的自主性也不断增强。通过网络和政府网站,公民可以自由地进行沟通与交流,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意愿,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政府网站征求意见、反馈信息,与公民进行良好的互动,政府的开放性增加。地方政府从决策到执行等一系列行为,从领导者的产生到领导行为,都必须公开面向群众,吸收群众参与,倾听群众意见。要与公众进行充分的沟通,让政府的决策得到群众的支持,从而有效地执行。因此,地方政府的治理方式由以前的政府强制命令转变为政府与公众协商合作。在政务公开的同时,公民个人可以随时与具体行政部门或行政人员保持联络,监督管理政府的一系列流程。
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交流,各个政府之间的协商合作,都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实现。政府治理的水平和治理效果得到显著提高,政府信息化即将成为现实。
3.对组织机构调整的影响
在传统社会,行政组织是纵横交错的直线式的结构。在这种金字塔形垂直结构的组织模式下,行政信息系统的运作表现为:在行政组织内部的信息流动是逐层进行的。这种结构强调等级制原则,结构简单,行政关系清晰,但由于它的组织内部相对封闭,层级较多,容易造成信息阻塞垄断从而导致信息失真。而且在水平方向上各个部门单独工作,分工明确,容易使信息的完整性遭到破坏,造成政府权力集中、办事程序繁杂、组织规模庞大等问题。
当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时,复杂多变的环境要求政府的治理与服务需要更加的丰富。传统的组织方式已不再适应,组织层次要精简,管理幅度要增大,逐渐向扁平型的组织机构发展,积极创造新型的政府组织,使其具有机性、灵活性和适应性。中间管理层次将会减少或取消,推行网络化、扁平型的组织结构形式。这种扁平型的组织机构与传统的组织结构不同,首先,这种组织结构具有开放性,网络化的行政组织与外界的环境是放开的,没有严格的界限。其次,这种组织结构具有灵活性,行政权力结构是分散的,所导致的决策也是分散的,更注重灵活应变的能力。最后,这种组织机构强调信息的共享,重视横向的联系、沟通与协作,能够避免信息的封锁与失真。
总之,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要求,政府的组织结构由单一的、封闭的金字塔形结构转为一种多元的、开放的网状扁平型结构。在信息化时代交互化的组织形态下,既有上下级的纵向联系,又有水平方向的横向联系,共同组成纵横交错的行政信息沟通网络,提高了行政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4.对政府治理内容的影响
信息化时代,地方政府治理内容也需要有所改进。一方面是,地方政府需要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网络,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治理效率。另一个方面是,信息化时代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信息安全问题和数字鸿沟障碍。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对于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公民需要不断地向政府获得一些政策性的信息,而政府也要最大化地满足社会和公众,提供准确的信息来满足公众。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政府的运行效率,通过准确及时的信息,政府会做出更好的决策,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和社会的发展。
信息化时代为地方政府治理带来了积极的效应,但是也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安全问题存在隐患是电子政府面临的又一挑战。因此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安全问题是政府治理的前提基础。政府必须面对各种的意外灾害、计算机故障、人为破坏以及种种计算机犯罪,政府机关必须未雨绸缪,加强政府信息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相关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层和技术层上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国家、组织及人民的权益。
不同群体在获取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人们实际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有所不同,实际收益和机遇也有所差异,这样对社会的公平与和谐产生了不利影响。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数字鸿沟障碍。因此政府要让公众平等的获取信息,不断增强公众的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中,社会公众要求地方政府治理更具回应性、多样性、服务性和人性化。地方政府需要合理的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所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与诉求,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地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的协商合作治理。政府、媒体、公众三者要有良好的互动关系,政府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吕静.论信息技术在政府治理中的应用[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2.
[3]顾丽梅.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政府治理理念与治理范式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14-10-15
作者简介:杜美佳(198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The impac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o Local Governance
DU Meijia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 China)
引言
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信息资源广泛存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和部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对人们工作、生活至关重要,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整个信息化体系的核心内容。
对于目前存在的大量信息资源,我们期望找到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使这些资源达到最合理化的使用。
1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1.1信息资源概念
信息资源是指文献资源或者数据资源,或者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以及信息活动中要素的总称。
1.2信息资源管理概念
信息资源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本身即信息内容实施管理的过程。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内容及与信息内容相关的资源如设备、设施、技术、投资、信息人员等进行管理的过程。
2网络信息资源特点
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传播的范围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变赋予了网络信息资源新的内涵。网络信息资源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2.1存储数字化
信息资源由纸张上的文字变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者光介质上的光信息,是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查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储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使用。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地信息,既可以在计算机内高速处理,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远距离传送。
2.2表现形式多样化
传统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文字活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而网络信息资源则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涉及领域广,包含的文献类型多。
2.3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在是以网络为载体,人们得到的是网络上的信息,不必过问信息是存储在磁盘上还是磁带上的。体系那了网络资源的社会性和共享性。
2.4数量巨大,增长迅速
2007年1月23日,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据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我国域名总数量显著增加,CN域名总数超过180万,网站数量及国际出口带宽总量都比前一年有大幅度提高。
3数据可建立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
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础是资源。资源数据库就是通过规范的符号体系和表达关系把现实的网络资源(包括物理和逻辑资源等)在计算机数据库中建立的一一对应的数字映像。所有针对资源的查询、统计、调度方案设计、决策支持等,都是通过资源管理应用软件对数据库中的资源映像数据进行运算来实现的。如果虚拟映像与现实网络对应的准确率足够高(通常要求95%以上),那么基于计算机虚拟做出的调度方案与其他决策在现实网络中就是可执行的。数据库的建设是现实资源共享,节省开支,提供系统的反映能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世界提供的大型数据库有万余个,总记录数几十亿,这些数据库通过发达的网络向机关,团体,学校,公司及个人提供各类科技信息,金融信息,商业信息,文化信息等。
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据库建设还不太令人满意,但是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工作也有相当的成就。如:维普资讯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知网的,万方数据集团公司推出的“万方数据库”等,特别是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等更是将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我们期待着网络信息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4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
4.1加强内部网络治理人员以及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很多计算机系统常用口令来控制对系统资源的访问,这是防病毒进程中,最轻易和最经济的方法之一
网络治理员和终端操作员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选择不同的口令,对应用程序数据进行合法操作,防止用户越权访问数据和使用网络资源。
在网络上,软件的安装和治理方式是十分关键的,它不仅关系到网络维护治理的效率和质量,而且涉及到网络的安全性。好的杀毒软件能在几分钟内轻松地安装到组织里的每一个NT服务器上,并可下载和散布到所有的目的机器上,由网络治理员集中设置和治理,它会与操作系统及其它安全措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网络安全治理的一部分,并且自动提供最佳的网络病毒防御措施。当计算机病毒对网上资源的应用程序进行攻击时,这样的病毒存在于信息共享的网络介质上,因此就要在网关上设防,在网络前端进行杀毒。
4.2网络防火墙技术
是一种用来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通过外部网络进入内部网络,访问内部网络资源,保护内部网络操作环境的非凡网络互联设备。它对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包如链接方式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来实施检查,以决定网络之间的通信是否被答应,并监视网络运行状态。虽然防火墙是目前保护网络免遭黑客袭击的有效手段,但也有明显不足:无法防范通过防火墙以外的其它途径的攻击,不能防止来自内部变节者和不经心的用户们带来的威胁,也不能完全防止传送已感染病毒的软件或文件,以及无法防范数据驱动型的攻击。
4.3安全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的出现为全球电子商务提供了保证,从而使基于Internet上的电子交易系统成为了可能,因此完善的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技术仍是 21世纪的主流。对称加密是常规的以口令为基础的技术,加密运算与解密运算使用同样的密钥。不对称加密,即加密密钥不同于解密密钥,加密密钥公之于众,谁都可以用,解密密钥只有解密人自己知道。
5结束语
网络信息资源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中将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它的合理利用,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网络信息环境变为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优化。高度重视网络安全问题。
面学术期刊利用数据之规范化探讨*叶继元 1,1
国外数字期刊及其它资源利用统计项目的经验及启示*
――以COUNTER项目为例 谢 欢 1,8
期刊利用统计与Altmetrics的兴起* 陈 铭 1,12
试析中国数字期刊利用统计指标的类型与功能*
刘 丹 1,18
数字时代期刊馆员知识结构刍议*
――以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为例 王 浩 1,24
・专题: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
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现状・问题・前瞻*
李国新 2,1
深圳图书馆理事会运行实践 肖容梅 2,7
伦敦图书馆的法人治理结构*
金武刚 钱家骏 肖梅林 2,10
波士顿市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 冯 佳 2,14
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法人治理结构* 罗珊珊 2,17
・专题:西部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文献保护的制度设计研究*
郭向东 段小虎 2,20
西部地区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分析*
――基于少数民族文献的讨论
陈 军 党燕妮 陈 萍 2,27
敦煌少数民族文献举要* 党燕妮 郭向东 陈 军 2,31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知识信息传播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甘南合作和临夏市区的调研分析
陈 萍 彭文成 田双亮 樊胜利 2,39
基于异构网络的西部少数民族文献联合数据库建设*
王小林 陈 军 2,44
・专题:国外数据库商业版权及图书馆对策・
图书馆应对数据库商业版权的研究综述*
刘兹恒 刘雅琼 3,1
美、德两国数据库版权保护的法律模式及对图书馆的影响*
董舞艺 汤荷月 3,10
挪威版权延伸性集体许可制度探析*
――以挪威国家图书馆Bokhylla计划为例
刘兹恒 温 欣 3,15
数字时代私人复制的版权补偿金制度改革趋势*
温 欣 刘兹恒 3,18
三网融合环境下图书馆著作权新风险及对策*
刘兹恒 董舞艺 3,22
・专题:公共企业信息偏好与共享动力・
企业用户情报需求挖掘及资源关联可视化展示研究*
王庆红 王 平 3,27
大型国有电网企业用户情报需求的情景偏好研究*
周育忠 余 梅 3,33
大型国有电网企业用户情报获取及时性关注度研究*
陶秀杰 鲜 冉 3,39
大型国有电网企业情报共享动力研究*
李广凯 封 洁 3,45
大型国有电网企业用户情报采纳方式研究*
申 敏 周宏龙 陈传夫 胡德状 3,53
・专题:大数据环境下的情报分析・
从棱镜计划看大数据时代下的情报分析*化柏林 5,2
不同领域的情报分析及其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发展*
李广建 江信昱 5,7
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及其在情报研究中的适用性初探*
江信昱 王柏弟 5,13
基于关联规则的术语自动抽取研究*
王吴贤 李广建 5,20
・专题:大学图书馆服务的新常态・
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分析服务的框架体系与实践探索*
付佳佳 范秀凤 杨 眉 5,26
基于高校图书馆参与的“智慧泛在课堂”构建与实践*
――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教参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为例余晓蔚 施晓华 潘 卫 陈 进 5,30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杨 莉 郭 晶 5,34
高校图书馆的多功能化设计与实现探索*
――以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为例
陈煦蔚 张 浩 郭 晶 5,39
・专题: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
国内外信息素养类MOOC的调查与分析*
黄如花 钟雨祺 熊婉盈 6,1
MOOC中富媒体素材采集的特点*
――以信息素养类课程为例黄如花 李英子 6,8
信息检索MOOC中的交互式问题设计与评分导向*
黄如花 李白杨 6,14
MOOC在线交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如花 刘 龙 6,18
・专题:图书馆学与问卷调查研究・
2013年图书馆学期刊问卷调查法文章的总体分析*
徐建华 王翩然 李盛楠 6,24
2013年图书馆学期刊问卷调查法文章的对比分析*
――研究对象与研究主题
王淑红 李 媛 孙晓琳 6,28
2013年图书馆学期刊问卷调查法文章的对比分析*
――问卷与量表李 媛 杨 明 张 言 6,33
・前沿与热点・
大数据环境下嵌入科研过程的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邓仲华 李立睿 陆颖隽 1,30
不同信息职业对图情档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
肖希明 李 硕 田 蓉 1,35
美国大数据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背景、现状、特色与启示
――全美23所知名大学数据分析硕士课程网站
及相关信息分析研究 何海地 2,48
云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障碍剖析及对策研究*
钮 敏 唐新川 2,57
面向民族身份建构的文化信息保存路径选择研究
黄海瑛 冉从敬 2,61
面向数据的科学工作流数据溯源方法研究*
邓仲华 魏银珍 3,61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的法人治理结构崔 丽 3,67
面向图书馆关联数据的语义链接构建研究*游 毅 3,74
国外图书馆社交媒体政策及其启示*李金波 4,1
国外资源发现系统评价策略研究*朱前东 4,6
科研人员对Google Scholar的采纳行为及启示*
董文鸳 4,11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官产学研合作研究*
蒋 勋 潘云涛 苏新宁 5,42
我国985大学专利H指数分析陈 攀 沙勇忠 5,53
大数据预测的伦理困境与出路*
蒋 洁 陈 芳 何亮亮 5,61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
中国图书馆学近代化演进分析*
――从古代校雠学说到西式图书馆学龚蛟腾 1,41
《大英图书馆的经济价值评估报告(2013.1)》解读及启示
刘春霞 1,54
特色数字馆藏用户参与建设模式研究*
李书宁 方春燕 1,59
图书馆特藏服务模式研究:服务策略和价值创新*
朱小梅 刘 扬 闫桂梅 宋魏巍 1,65
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构建初探李 梅 1,70
蒙特利尔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 金家琴 2,68
美国图书馆的个人理财和投资培训服务研究*
陈一梅 2,73
中美学科服务团队比较分析*闫小芬 2,77
CVM应用于图书馆价值评估的技术选择及改进问题研究*
赵 晖 2,82
读者决策采购(PDA)模式中馆员的角色定位及职业前景
分析*张 丹 2,86
图书馆业务外包中的风险和防范邓银花 2,90
MOOCs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机遇与挑战*彭立伟 3,79
美国高校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的调查及分析*蔡金燕 3,87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转型与创新王丽萍 3,92
高校图书馆提供科学数据服务的途径与内容朱彩萍 3,97
基于职业导师制的新馆员培训模式研究陈 斌 3,100
移动互联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业务变革*
王卫军 4,17
英、澳、日、韩“国家阅读年”考察分析鄂丽君 4,22
基于SLA的图书馆云服务成本计算模型构建研究
邓卫红 赵又霖 4,27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公共图书馆的老年人服务与启示*
王 瑜 谢巧玲 4,34
高校图书馆基于SPOCs的嵌入式学科服务
李红霞 曾英姿 4,38
基于投资回报的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与实证分析
余爱嫦 4,43
图书馆参与科学数据管理中的元数据应用实践研究*
黄如花 邱春艳 5,65
基层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化状况分析*
王宏鑫 5,70
美国知名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与服务
侯爱花 5,75
澳大利亚公共图书馆残疾人服务战略研究 刘若瑾 5,80
我国图书馆参与学术信息资源开放获取的调查研究?鄢
张新鹤 5,83
社区图书馆社会资本凝聚力研究*
――基于苏州市四个社区的研究
李晓新 付 璐 陆秀萍 6,37
图书馆权利思想移植与本土化现象的关联考察*
韩淑举 6,46
英国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信息制度分析曾丽美 6,55
图书馆弱势群体信息权益保障情况的实证研究*
洪伟达 王 政 6,59
欧洲数字包容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进程宋 戈 6,69
阅读推广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读书会实践研究*
吴惠茹 6,76
・信息分析与科学评价・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民族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吴 俊 史明明 1,74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体育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牛洪林 孙海萍 1,81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统计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陈 静 吕修富 2,94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外国文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钱爱兵 杨 欣 2,102
基于CSSCI(2000-2011)的中国文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谢 靖 章鑫鑫 2,108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语言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王露杨 徐 静 3,103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知识
图谱研究*白 云 许建平 3,110
美国智库对华军事研究的信息源分析
――以兰德公司2000~2013年报告的引文分析为例
齐 欣 杨建林 3,116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体育学学科半衰期分析周美汐 4,49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管理学学科半衰期研究卓可秋 4,55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化学学科半衰期分析潘 静 4,61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心理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张艳琼 4,67
人文社科期刊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兼对比文摘转载指标和引文计量指标
杨红艳 5,89
基于引用的科学数据评价研究*
丁 楠 黎 娇 李文雨泽 白晋铭 潘有能 5,95
科学数据引用规范研究进展
张静蓓 田 野 吕俊生 5,100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
知识图谱研究*严 听 白 云 林美娟 5,105
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评价的瓶颈因素及对策研究*
王兰敬 叶继元 6,82
我国社会学期刊论文数据引用行为研究*
丁 楠 杨 柳 丁 莹 凌 晨 潘有能 6,88
国外机构知识库研究状况计量分析齐 欣 陆佳莹 6,94
・信息技术与系统・
基于科研人员本体的知识产出自动获取方法与技术研究*
卢利农 祝忠明 张旺强 李慧佳 1,89
移动增强现实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王 璞 1,96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企业专利信息聚合方法研究*
姜毓锋 徐建中 高俊峰 1,101
・信息组织与服务・
国外信息场理论的发展与演进研究马 岩 王 锰 1,105
公共数字文化信息生态系统主体及其因子分析*
唐 义 1,111
大数据时代下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创新研究*
陈 茫 周力青 吕艳娥 1,117
学科服务背景下“智慧与服务”新解读*
燕 辉 魏小盈 杨 华 1,122
“云”环境下的图书馆“微”服务研究
高 兵 董素芹 1,128
公共图书馆开展少儿阅读推广活动的策略与路径
――以闵行区图书馆为例 金梅芳 1,131
・知识管理与服务・
图书馆微博用户参与对新服务开发绩效的影响研究:
知识获取视角葛米娜 卢静怡 林 帆 4,73
2003~2013年日本机构知识库的发展与服务*王洪华 4,80
基于专利的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研究进展
郑艳红 吴新年 4,86
・用户服务与研究・
高等学校图书馆的远程教育服务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实践经验武建铭 2,115
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开放数据服务探析*
张峥嵘 刘亚丽 2,120
MOOC环境下的图书馆角色定位与服务创新
陆 波 2,123
技术驱动下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与优化策略
赵 波 2,127
面向中小企业的竞争情报服务研究
苗 蕾 许明金 2,131
・用户研究与服务・
移动图书馆中移动用户体验质量评价机制的构建分析*
王灿荣 张兴旺 4,92
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信息安全感知的视角李 晶 胡 瑞 4,99
由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的用户转移行为研究
――以大学生用户为例
徐孝娟 孙霄凌 彭希羡 朱庆华 4,105
・资源建设与共享・
国内外科学数据元数据研究进展*黄如花 邱春艳 6,102
Data One项目及其对我国数据监管工作的启示
许 鑫 刘 甜 于 霜 6,109
基于社交网络的图书馆资源整合与服务研究刘 征 6,117
・交流与探索・
亲子阅读活动:促进农村留刊瞳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周坚宇 3,121
图书馆应用众筹模式的案例与分析陆承兆 3,127
从信息自动化到知识自动化
――大数据时代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分析
韩潇影 3,131
基于众包的图书馆数字馆藏建设模式研究白苏红 3,134
数字人文背景下的图书馆:作用与服务曾小莹 4,111
动静结合的城市社区图书馆服务规划概论*曲 哲 4,114
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与数据素养教育 张 晨 4,117
公共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建设研究 宁 阳 4,120
高校图书馆辅助移动教学的实现途径与效果分析*
――以中央民族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为实证对象
杨 恒 张建青 穆 军 4,123
读者决策采购在纸质图书采购中的应用分析与效果评估*
丁海晖 4,127
真人图书馆在我国的发展瓶颈与对策张真― 4,132
对社会化媒体资源长期保存的思考*
涂海丽 唐晓波 5,112
学术交流视阈下影响科研人员接受开放存取期刊出
版的因素分析*袁思本 苏小波 5,118
科研人员数据共享意愿研究*何 琳 常颖聪 5,125
网络竞争隋报主题采集技术研究田雪筠 5,132
面向用户的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延伸途径研究
孙广成 5,138
面向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创造保护的知识产权制度*
陈 一 冉从敬 6,120
数据密集型科研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发展与思考
刘艳红 6,127
融入、提升、超越――智慧图书馆员素养与价值*
金敏婕 6,130
公共图书馆与出版发行业的合作模式与思考
――以上海图书馆为例刘 娴 6,134
・文献学苑・
杨昭恁、李燕亭图书馆学行考论*翟桂荣 1,134
清代中期艺文幕府著书与乾嘉学术*侯 冬 2,134
中国古代王朝图书事业中的若干政治心态管窥*陈 谦 3,137
古人对孰隍俗文献的修补、修复与再利用*刘郝霞 4,136
・珍藏撷英・
百年宁波帮 拳拳赤子心
――记宁波帮和宁波帮博物馆钱 俊 1,140
陕甘宁边区图书馆的历史风貌贾翠玲 2,141
傀儡作戏 影彩斑斓
――中国皮影的图画之旅祝森生 3,142
战地琼花分外红 红魂青史留余香
――琼崖革命背后的海南红色娘子军张 静 4,142
数字潮流引发工作模式改变
该书由来自政策网络智库与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共同编著。他们认为,信息技术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连通性以及软件应用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影响着就业与商业发展,并为劳动法规的制定带来了挑战,无论企业、政府还是个人都在努力地追赶这一潮流。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曾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将物理、数字与生物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包含大数据、算法管理、3D打印、量子计算、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纳米技术等多种形式。数字平台的传播创造出一系列新的工作岗位或商业机会,人们希望此类转型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生产力水平、打造更具包容性的社会融合新前景。
在谈到劳动力失业与人工智能对就业产生的影响时,布勒哲尔研究员乔治斯·彼得罗普洛斯(Georgios Petropoulos)认为,那些需要常规体力劳动与认知技能的中等水平工作岗位是最易被取代的。在此前的工业革命中,当常规性体力劳动被取代时,会产生新的非常规性劳动。然而当今时代变化飞快,情况与以往已截然不同。彼得罗普洛斯重点从机器学习与性能提高层面进行分析,认为这是一种“深度神经网络发展”的结果,其灵感来自于人类的大脑。他表示政策制定者需制定机器与人工智能系统运行的规则,这需要各利益相关方以及专家的集体协商,同时还涉及对责任、安全、隐私领域进行监管的讨论。
据英国华威大学荣誉教授科林·克劳奇(Colin Crouch)预测,一些“非雇员”(non-employees)劳动者的增长,将使不完善的法律与社会保护政策面临挑战。目前劳动法在新兴经济领域存在的争议,体现了当下劳动关系的重塑。比如,如何在法庭上定义雇员、劳动者、承包商等。受数字技术、监管体系以及管理控制的影响,诸如优步等公司的“非雇员”劳动者在工作中的自主性大大降低,这些变化都在推动对劳动关系的重新定义。
用行动代替焦虑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国际经济关系教授罗克·苏特(Luc Soete)表示,如今自动化发展给就业带来的潜在变化,加重了民众的焦虑情绪。从早期研究结果来看,美国民众的焦虑感似乎比欧洲民众更深。媒体的宣传与互联网的作用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绪,随之变化的还有民粹主义与保护主义的态度。虽然民众的焦虑情绪发作跟前几次工业革命相似,但也有不同的特点,首先在于对以知识为基础的虚拟经济的投资增多,其次在于人们进入数字经济的门槛大大降低。
欧洲进步研究基金会主席玛利亚·罗德里格斯(Maria Rodrigues)表示,第一次工业革命可能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落后的生活水平、就业状况产生冲突,导致了较大的社会动荡。随着时展,技术进步及经济增长已不再需要与社会变革产生必然联系,因此各国政府的治理目标应该是,确保工业与社会的转型能够为社会流动,以及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而非成为民众忧虑与社会动荡的源头。
关键词:大数据;数字经济;个人信息;行政法
数字经济时代,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公民人身安全,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202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施行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观察点和制度基础,在这部法律的指导下,我们对个人信息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本文立足当前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传递与发展状况,从公共管理层面研究政府对个人信息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公民切实关注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提出建议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日益加快以及数字经济整体规模的扩大,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区域协调发展,逐渐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但从微观层面看,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容易被不法分子的利用。面对这种社会现象,国家立法和政府在个人信息监督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立法和行政机关对个人信息应给予哪些保护措施?笔者将从“数字经济”和“个人信息”的阐释出发,对这些问题加以思考。
二、数字经济和个人信息的相关阐释
(一)关于数字经济的阐释
数字经济,从广义上看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市场信息在新时代所呈现的新的运作方式;从狭义上看,是由大数据发展而来,具有大数据信息传递的特征,即快捷性、高渗透性和自我膨胀性。笔者认为,数字经济是指人们通过对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的使用,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优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所谓快捷性,指数据一旦被网络获取,数据本身就会很快被传递,从而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高渗透性指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日渐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加之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很容易从第一产业渗透到第二、三产业,从对物的管理渗透到对人的管理;自我膨胀性指伴随信息的多样化和普遍化,网络带来的效益会随着用户的增加而呈现更大的优势。
(二)关于个人信息的阐释
结合《民法典》①和《个人信息保护法》②中关于个人信息的解释,个人信息实质上是指以电子产品为主要媒介,结合其他方式手段(比如线下的个人信息调查收集等)识别自然人的近乎全面的、系统性信息。客户上网浏览商品、购买商品时,经常出现一些“是否允许访问位置信息”“是否允许访问手机通讯录”等请求,客户会习惯性地点击“允许”,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如果客户选择“不允许”,有时就会被限制某些权限。归根结底,这些权限访问大部分都在要求客户必须“允许访问”。当客户越来越多地浏览相同类型的物品时,这类型物品本身出现的频率会相应地增加,也就是说应用软件可以“习得”客户的兴趣和习惯,它会自动地推出客户倾向的那类物品。这是网购中极常出现的现象,也是个人信息被侵犯的典型的事例。
三、数字经济时代政府在个人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立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宪法》①虽有个人信息的相关定义,但法律层面缺乏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针对数字经济时代个人信息受侵的现象,做出了法律性保护,该法明确了个人信息的概念和处理规则,对敏感性的个人信息做出了规定。与以往关于个人信息的立法相比,《个人信息保护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此法的成效需要实践加以检验。但就法律内容而言,笔者认为立法仍然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具体解释如下:第一,法律没有针对公民个人信息受侵犯后提出专门性的应对条例,法律仍然存在第三方不法侵犯的漏洞;第二,法律对个人信息跨境流动应该添加细化的规定,仍需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第三,法律中有关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应出台各自具体的行为规范;第四,缺乏统一的权利救济体系[1],公民个人信息受到侵害后,通常找不到相应的法律法规,无法诉之相应的法律部门,容易出现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旺盛”、法律保护的供给“缺乏”的现象。因此,《个人信息保护法》尚需完善,以形成全方位的、多方面的法律救济体系。
(二)行政机关需增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责任
1.行政机关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缺乏责任意识政府在政务公开的情况下,容易涉及个人信息的公开,危及到个人信息的安全。2020年7月14日针对“某省文理学院学生身份信息被冒用”的事件,公安部门对该事件进行初步核实调查并进行通报,证实了某省文理学院部分学生身份信息在政府行政审批服务局系统数据批量上传过程中发生冒用的情况。在政务信息公开的今天,政府的每一项活动都受到公民的监督,并接受着人民的反馈,因此,政府工作人员应该加强责任意识,立足政府工作的政治方面,给予公民充足的安全感[2]。2.监督管理主体单一《个人信息保护法》②具体规定了各部门履行的个人信息保护职责和采取的措施,并指出了相关的法律责任,是适应信息化和经济社会持续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信息权益,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同时更好地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但是,该法对于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行政监督管理方面存在欠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督管理机构仍有待加强,落实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行政监督管理主体。3.缺乏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惩治措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职责,对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提出了相关措施,侧重的是取证和调查方面,而不是惩治。例如,该法③中履职部门对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分措施体现出政府的行政处罚措施不够有力。
(三)公民缺乏保护个人信息和他人信息的意识
在我国,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公民既是个人信息的所有者、传播者,也可能是他人隐私信息的泄露者[3]。面对数字经济时代良莠不齐的信息,公民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没有较强的维护个人信息和他人信息的意识。《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敏感个人信息做出了相关解释和处理规则,指出了个人在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有助于公民形成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进一步落实防范措施。但政府和社会团体还需要在群众中加强宣传,促进公民知法、懂法、守法。
四、数字经济时代保护个人信息的措施建议
(一)从立法层面,加强第三方权利救济
对比欧盟颁布的《个人数据保护指令》与英国的《数据保护法》,这些国家对于个人信息被侵犯时拥有救济权。就欧盟的《数据留存指令》而言,增加了数据保护主体的通知义务,确立了个人数据的传播规则等;在英国的公司企业中均设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职位,负责对数据的监控,能够更好地使员工的合法权利得到救济。目前我国施行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因此笔者不做过多阐释,但我们也应该完善相关救济措施[4],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加强对第三方的权利救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二)从政府层面,规范行政行为
政府作为行政执法的一个重要主体,对体系内部人员的行政措施应该加以规范,顺应廉政建设的时代潮流,促进政府科学执法、廉洁高效,提高行政执法的运行效率。1.强化政府对个人信息的责任意识合理的政府行政人员的责任设置,有利于提高行政执法的效率,因此有必要明晰政府数据开放的法律责任[5]。在当前社会,我们强调廉政建设的同时,也强调转变政府职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减少政府的职责,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和变化。政府对哪些事务负有管理权责,管什么、管多少、管到什么程度,这都是政府需要转变和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政府行政人员更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完善内部责任分配体系,对公民个人信息的监管进行科学管理。2.形成多元监督主体,建立完善的公民个人信息行政监管机制笔者根据完善对监管的监督机制[6],结合行政机关对信息的监管责任,得出应该建立完善的公民个人信息行政监管机制。首先,建立全面的监管体制和专门性的监管机构,在政府内部和政府外部统筹规划,通过法律指导规范,辅之必要的监督管理措施,加强政府对法律的执行和实施效果;其次,加强评估治理机制,发挥政府各部门的评估作用,通过监督运营商和第三方APP平台关于个人信息的收集问题,分析其中对个人信息的处理程序是否得当,从而针对第三方机构和平台提出指导性建议,倡导个人信息保护合作治理模式[7];最后,政府尤其应该发挥公安机关的作用,帮助个人信息受侵害的被害者调查取证,协助被害者维护其个人利益。政府在这些活动中,应该将责任落实到底,切实保障公民信息安全。3.加大对侵犯个人信息的不法行为的惩治力度这里所说的惩治力度不在于惩治的严酷性,而在于它的不可避免性[8]。2019年江苏淮安出现7家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公司,网民对此深感不满,警方深入调查此案,最终将20余名涉案人员抓获。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七章提出有关法律责任,对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应用程序责令停止服务,且对情节严重的处以罚款。在此法的基础上,政府等行政机关应当加大惩治力度,规范执法措施,让每一个违法者和不法分子无处可逃。
(三)公民增强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意识
1.增强公民法律意识,维护个人信息安全法律对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提出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是必要的,此外,公民个人也要自觉意识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向公民宣传个人信息保护的措施,帮助公民学习法律,自觉提高防范风险的意识;社区团体、学校也应该开展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学校的活动,宣传法律知识。同时,借助新闻媒体、舆论力量,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促进公民学法、知法、守法。2.提高公民自律意识,保护他人合法信息任何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是在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生存发展的,因此,公民不仅对自身信息负有责任,而且承担着维护他人信息安全的义务。良好的网络安全秩序有赖于公民的共创共建,公民需要自觉融入社会生产生活中,顺应时展潮流,助力数字经济时代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
五、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健全和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施行为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拓宽了新视野。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逐渐有法可依,公民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但具体成效还有待检验。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日渐健全,公民的个人信息会得到更有效、更切实的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也能得到更好地推进。
参考文献
[1]邓明理.大数据背景下个人数据的监管保护[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9(1):19-25.
[2]李余丹.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与网络法治保障研究[J].电脑采购,2021(3):118-119.
[3]李超凡.新时期背景下我国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问题的思考[J].百家论坛,2021(11):206.
[4]刘利红.政府信息公开中个人隐私保护研究[J].知识窗,2020(2):113.
[5]刘权.政府数据开放的立法路径[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92-102.
[6]赵丹宁.个人信息的行政法保护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11):113-114.
[7]张珺.个人信息保护:超越个体权利思维的局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0-97.
关键词:思政课 实践教学
1.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深化诉求
1.1在生活中感悟――生活化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的社会科学,生活既是其重要的理论来源,又是其应有的价值归属。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当遵循思政教育的价值诉求,将实践教育的方式、内容融于学生的生活化需求中,构建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生活化实践教学模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①实践教学的生活化构建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向性引导,也是必经之路。
1.2在信息时代中立足――新媒体数字化运用
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万众创新的互联网+时代,各类新媒体、自媒体活跃在这个时代舞台,其广阔的市场与日渐凸显的影响力也使得新媒体数字化运用迅速占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阵地,更是进一步深化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前瞻性和前沿性课题。新媒体数字化在实践教学的运用既是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层主旨的遵循,又是开展实践教学不可规避的实效性手段。通过互联网+概念的新媒体与思政课实践教育的相结合,可赋予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的潮流元素,提升传统思政课的魅力,也让实践教学有了更具体的操作可能性。
1.3在素质结构中优化――人文精神理念回归
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知识理论体系的构建,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补充,而是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优化,发挥思政课的德育功能和塑人功能。的人本思想历来强调“现实的人”、“实践的人”和“具体的人”,强调“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需将学生的人文精神理念回归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富有人文关怀的教学实践将学生从理论体系框架中寻找到个人存在感和价值诉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专业科学性的理论逻辑支撑,更有和谐人文的精神内涵。
2.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路径――三环立体式铺开
2.1大学生――培育主体性,实现双向互动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培育受教育者主体能动性的重要渠道,充分施展学生群体的主体性是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目的的根本保障。思政教育的理论源于实践又归于实践,培育出学生积极的主体性是理论实践相融合的桥梁。因此,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应着眼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培育与深化,以参与、对话、共享的方式彰显其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认知、自主感悟。同时在实践教学中积极营造互动对话的探讨模式,增强体验式分享。例如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改中,教师将公益活动纳入学生考核内容,采取学生自愿领取公益卡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公益类型及内容,并积极参与其中。
2.2思政教师――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实践意识与能力
从传统的单一理论教学模式转化为理论实践立体教学模式,这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是一个时代挑战,更是自我综合素质提升的一个契机。高职院校专业学科较为凸显,思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探寻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自觉强化实践意识,在实践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在课程内容和流程的安排上做到因时因地制宜,使学生达到最大程度的体验收获。同时不断敦促自己与时代潮流无缝对接,切实收集富有代表性的、内涵深刻的相关实践教学资源,创新课程内容,打造教学亮点,并通过教学团队之间的研讨、校际间的考察与交流,形成实践教学之合力,共同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
2.3高职院校――建立实践教学的长效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塑造“大思政”的教育理念,凝聚全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如学生处、辅导员、班主任、团委等多方力量与思政专任教师形成联动机制。积极联络社会定点优秀实践单位,以典型先进改革单位和历史红色革命纪念地为主线,以创意新兴产业企事业单位为依托,推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制度。同时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系统化鞭策思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便坚持创新以优化教学内容为主体,以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与创新实践教学手段为侧翼,实现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校园社会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图1)
3.思政课实践教育的实证探究与践行
3.1传统经典文化传承教学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凝聚成的一种文化类别,它不能只是放在图书馆、名著里。思政课作为塑造大学生精神灵魂的社会学科,其实践教学更应不忘初心,让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教学里依旧以多元性的姿态熠熠生x。辽宁职业学院、长春光华学院等多所高职院校开展“一封感恩家书”主题活动,鼓励学生以传统书信方式传递与父母亲人之间的绵绵深情,升华思政课中的感恩教育,同时借以引导学生在网络通讯便捷的时代也切莫忘却传统文化的传承。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和丰富思政教学载体,借助话剧排演,带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理论走向实践,近年来先后排演了《雷雨》、《活着》、《看见》、《威尼斯商人》、《屈原》等多部大型话剧,并借此树立机电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品牌。
3.2赛学结合立体式教学
赛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融入竞赛元素,思政课教师发挥专业优势,通过项目化教学挖掘人才,选送至校外参赛,实现课堂学习和课外比赛的有机结合。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浙江省大学生汉语口语竞赛的平台,在思政课教学中设置“阅读经典”教学环节,组建一支以思政课专任教师为核心的竞赛指导团队开展课后辅导工作。其教学模式为:(图2)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思政教师长期开展课堂“微辩论”并指导学生参与华东地区BP辩论公开赛、CDA(即中华辩论爱好者联赛)网络辩论赛、浙江省大学生科普辩论邀请赛、“森禾杯”浙江省省树省花大学生辩论邀请赛等多项比赛,形成了完善的赛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②
3.3社区志愿活动实践教学
社区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政课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的一项教学活动,通过社区服务促使大学生在行动中体验社会价值的积累,从实际感知中内化思政课理论知识。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研室创建的思政微语公益团队与杭州市江干区弯湾托管中心等单位共建了多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益活动实践基地。与此同时,微语公益定期开展了数次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公益活动,其中包括走进长安金陵银色康乐园、“一碗姜汤,满是情”寒夜送姜汤活动、“学雷锋、拾起心中的文明”活动等等。该公益活动由思政老师带队,学生自主报名,师生共享式参与公益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形成相关的实践考核机制。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引进“服务学习”的教育理念,构建了“12345”服务学习型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开展劳动服务学习、社团志愿类服务学习和专业服务学习三种形式,实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员参与,并使其常态化和系统化。③(图3)
3.4互联网载体平台建设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化,思政实践教学互联网载体平台的建设刻不容缓。互联网载体平台的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以及开放性能够极大的提升实践教学的魅力值和实效性。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自主开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开设了心灵感悟、社会广角、红色影院、专家讲坛、专家讲坛、教师风采等几大在线模块;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开创了以“慕课”为载体的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运用了思政课移动学习平台――“静思学堂手机 APP”教学模式④。这些学校的互联网载体的尝试和实施给广大高职院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学习范本,有助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深化与改革。
参考文献:
[1]林为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9.
[2]陈坤,殷莎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 中国教育学刊,2015,S1.
[3]宋成鑫.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4]罗珍.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新模式[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11)
注释:
①陶行知全集 第四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②陈印昌 伍醒.思政课原来可以很精彩――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N].中国青年报,2014-12-05(06)
③马欣欣、赵夫鑫. 因势而新,让思政课“亮”起来 ――山东商职学院关于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实践[EB/OL]. http:///showarticle.php?articleid=1830
④Z元丽.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推进会暨首届高职高专思政课创新高峰论坛综述[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
作者简介:
季铭婧(1990― ),女,浙江龙泉,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摘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纠正教育思想意识偏差,乃是当前加强高校政治理论课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首要问题,对此,必须从教育主体的现代化抓起,通过建构主义学习思想的实践教学应用,以及采取相应的发展信息化的有效措施,最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现代化。
一、问题的提出与应用误区的分析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运用有了迅速发展,但是也存在有问题和误区,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教育理念存在偏颇。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之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多种虚拟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的出现,新的集成化教育系统为人们提供了更为直接和高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而人们的理念尚没有及时实现更新和转换。第二,应用网络教室和校园网的目的不明确。许多高校把网络教室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仅仅看作是一个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没有看到有此所带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以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和社会化。第三,在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技术性思维被忽视。各高校远程联机系统中,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数据库资源比较贫乏。
二、建构主义学习思想的借鉴和应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有意义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这里建构主义所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习知识的建构。诸如把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就比较利于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因为现代化信息资源和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情景,有效地促进学生该课程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也会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互动方式的改革。
从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来看,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各个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和发展大势,它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相宜的表现形式和非凡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力,能把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认识引人了一个新境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抽象的理论概念较多,如果采取传统的方式教学不仅枯燥乏味,且有时也很难阐释清楚,而一旦采用多媒体技术辅之以图片、动画和视频传导,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借鉴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信息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作为信息化教育改革,必然会给传统教育模式下师生的思想行为带来巨大变革。一方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热爱网络和谙熟相关技术,能在正确把握教学信息真意的条件下,有效地对各种信息进行主体意义的加工,并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有效和传递。这一过程既包括了对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善和改造,又包括了从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学习需要出发,进行教学特色的创意设计和提高教学的效能。另一方面,作为学生,要确立在现代网络化环境中自主、自觉学习的新理念,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学习方式自主地选择性学习,锻炼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导师系统寻求教学帮助,或通过网络对学习进行反馈,培养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正确获取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推进高校政治理论课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一)统一规划,逐步形成工作系统
要建立由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组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软件设计开发系统。首先,设计开发软件必须走规模化大兵团作战之路,集中资金、人力和物力,克服和纠正各自为战、效益低下的局面;其次,要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制订有针对性的、目的明确的科学开发规划,克服随意性;再次,要采用以系统为中心的开发模式,组建一支由政治理论课的学科专家、教师、教学媒体专家、教育心理学家、教育软件制作者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另外,要注意引进和培育市场,有机地吸收大公司或企业的资金和技术,给教育软件发展注人活力。
(二)建设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建设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和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一方面开发数字化网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信息资源,开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育服务,以解决可能制约高校网络化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建设现代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验中心,为信息化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验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快捷的信息化服务。
(三)聚合各种资源,创建学习资源中心
在信息社会里,随着多种教学媒体的发展与应用.学习资源已由单一的图书馆扩展到多种多样的媒体形式,而对于这种多种媒体存储的资源中心,我们通常称之为学习资源中心。这样的中心不是单纯的某种设备或资料,而是各种媒体、资料的集合存放和使用,需要进行一种全新的系统设计。因此,要大力挖掘和汇聚各种信息资源,如建立与校外相连接的校园网络系统、开展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打造现代技术信息的教育联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