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及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初中课程的不断变革,课堂教学教学的改革逐渐被人们重视。近年来,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广泛传播,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并成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变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同样适用于初中地理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初中地理课程的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方式多样化,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建立个性化地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或文化环境下,个体独自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指的是针对某一特定目标,找到通往这一目标正确的路线。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全面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智能组合体,并且每个人都至少有八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智能、节奏智能、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这一理论为传统教学模式变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并随着多元智能学校的成功开办,被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认可和接受。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位学生都是多种智能有机组合的整体,因其不同的组合方式让每一位学生的智能各具特色。这些智能在学生的身上有强势和弱势的体现,但每一方面都有无限发展的潜力,因此,学校里不应该存在所谓的“差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个体。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3.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的关系
3.1多元智能理论与地理教学目标的关系初中地理教学的课程标准具有多样性,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应依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析,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就初中地理课程《中国的疆域》为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辨别中国的疆域图,并能够在空白地图上标注我国的重要邻国、海峡、岛屿。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课程标准分为学习中国疆域图和借助疆域图辨别位置,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智能、自然观察的智能、语言智能以及逻辑智能。
3.2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关系针对地理学科“借助中国地图辨别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空间智能、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等多方面智能。比如对于地理教材上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图、相关文字说明以及课后的活动题,学生应该把位置图的学习作为重点,总结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特点。
4.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地理教学
4.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不是单纯以应试为目的。教师应充分了解传统教育的不足和缺点,运用多元教学理论,不断革新教学观念,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学生观、评价观和教学观,有意识地从多元智能的角度主动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和关心学生,寻找学生的优势,依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地理学科特点为基础,拟定不同的教学方式,配合学生的智力组合特点,寻求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4.2丰富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认识到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和看待问题的多角度性,但其认知过程仍以具象思维为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智力结构是不同的,将教学设计多样化,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动态化、多样化地展现地理信息,营造地理学习的氛围,记录并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思想,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找到学习并理解地理知识的不同途径。例如,教师在坚守麦哲伦航海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世界地图了解程度不够,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地球仪,动态展示麦哲伦航海时的航线,或者是组织小组竞赛,询问航海的起点和终点,从而让学生理解麦哲伦航海对证明地球是球体这一结论的重要性。
【关键词】地理教学设计 原则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88-01
地理教学设计就是在地理教学过程具体实施之前,地理教师依据相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以现代教学理念为引导,以促进学生有效地理学习为目的,针对具体的地理教学内容,系统计划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的地理学习创设最优环境而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系统规划与安排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或程序。
一、地理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地理教学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要受老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确保地理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原则:
1.最近发展原则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一种是学生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学生在外人的帮助下,能够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1]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前,地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节的时候,学生根据初中时对气候的了解以及前面学过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结合课本内容能够理解全球气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是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然而,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这就必须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一知识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整体设计原则
地理教学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由地理教学目标、学生、地理教师、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媒体、地理教学反馈和地理教学环境等诸多子系统所组成。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树立整体观念来协调各个子系统,对地理教学设计进行整体设计,确保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和最优化。
如,在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节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老师要树立整体观,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课标对本节的要求,认真解读课标。然后,在课标的指导下分析教材,制定三维地理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最后,还要进行学情分析、教法分析等,在这些都完成之后,才正式进行地理教学过程设计,这就把握了地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3.学生主体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有别于传统的‘教师中心’的突出理念。地理新课标中每一条标准都是针对学生这个主体而言的,一切行为动词、教学建议、活动建议都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去设计”。[2]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时刻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课堂中来,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如,老师在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导入设计的时候,可以以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符合高一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原则。
4.交往互动原则
新课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设计包括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两个方面,师生之间对地理问题的共同探讨形成认知互动,教师的鼓励、学生的配合产生情感的有形互动,而情感的无形互动穿插于整个课堂教学设计 。”[3]在整个交往互动设计中,应把握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情感、意志、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
如老师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及应对措施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如海平面的上升、农业的产量及水循环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依据上述原则,提出地理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策略,从而确保地理教学设计的顺利进行。
1.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材分析
新一轮的基础地理课程改革是在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开展的,那么,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也要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准则,进行地理教材分析。因此,研读地理课程标准是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在教学设计之前,地理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等去解读课标,争取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对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应科学、合理的服务于地理教学设计。
2.细化教学目标,提高可操作性
有人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60%的时间用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不管科学与否,可以看出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多么重要。因此,为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要把地理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此外,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也做出了一定的规定,给出了相应的行为动词,这样,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编写和实施过程中,就大大提高了目标的可操作性。
3.结合学生认知,精选教学内容
地理学习内容是实现地理学习目标的载体,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要精选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地理教材,但又不同于地理教材。地理教师需要对地理教材进行选择、加工,然后才转化成地理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理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以及学习需要。
4.梳理教学环节,确保过程流畅
一个完整的地理教学设计由地理课标解读、学情分析、地理教学目标设计、重难点分析、地理教学方法设计、地理教学媒体设计、地理教学过程设计、地理教学评价设计等诸多要素所组成,每一个要素都是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不仅要仔细梳理这些教学环节,而且要做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以确保地理教学过程的流畅。
5.强调过程体验,落实教学评价
新课程倡导地理教学评价要注意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尤其要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实施。过程性评价把重心放在学生求知、思考探究的过程上,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各个阶段的进步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并对学生进行持续高效的指导。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评价时,要把过程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设计中,还要把它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从而把教学评价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晓明.地理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及遵循的原则[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10)
[2]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设计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1)
[3]公土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31
【关键词】初中 地理 问题 对策
在我们国家的传统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地理教育在很长时间里都是被置于副科的次要位置,在以往很多人都会认为地理是初中阶段让学生放松心情,开阔视野的学科。对于它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然而在新课标正式出台执行之后,地理这门学科逐渐成为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地理这门课程,其对于开展素质教育所起到的作用也已经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地理教师怎样才可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及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本文首先分析当前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教学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
现今,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还没有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束缚。对于大部分的学校、老师、学生及学生家长而言,地理这门课程是不是值得花费过多的精力,重点在于它有没有被教育部纳入初中升学考试或高中升学考试的计分课程。如果地理并不是中考或高考的必考课程,那么和语文、数学、英语等必考科目比较而言,自然是没有办法比较的。对于刚步入中学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来讲,在刚开始上地理课程的时候,很多都会比较积极,兴趣也比较高,然而从七年级下学期开始,在各门“主科”的压力之下,他们的兴趣就会渐渐被打压下去,有的学生还会觉得“地理又不是主要科目,只要求个及格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在这样的负面心理影响之下,学生不愿意学地理的风气也会慢慢地蔓延开来,这个是影响地理教学效果的最大因素。
(二)地理教师的素质无法适应新形势之下的地理教学
提升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重任往往都要压在地理教师的身上,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理教师都能承担好这个责任。因为没有充足的地理专任老师,尤其是接受过地理专业学习的专任老师更是少之又少,许多中学的地理教学都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来兼职。而本身地理教师在“副科老师”的头衔之下对于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与探究深度就远远不够,有些甚至只能照着课本一字一句地念给学生听,简单地应付教学,又或者是让学生自习阅读课本就算完事,最后到了考试的时候就给学生画画重点。这种将课本看成是仅有的教学资源,把学生的考试结果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的理念和心态,严重影响着地理课程教学的发展。
(三)没有有效整合提升教学质量的措施
根据新课标中所提出的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相关学科知识。这个要求,不仅会受到中学地理上课时间少、教学内容多的实际状况的影响,也受到教师教学水平落后、知识体系繁杂的约束。而且,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也仅仅是华而不实的理论,不仅不能得到吝啬时间的学校的响应,而且也不能得到对学生爱护有加的家长的支持。
二、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有效对策
(一)在上课之前充分做好备课的准备工作
①课前的备课工作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兴趣点、学习情况来进行准备工作,提前设计好预习、研究、巩固等环节,要考量到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动,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交流留足实践的空间与时间,并给予他们必须的学习资源。
②备课要结合教材。课堂教学的根本就是教材,教师进行课堂准备工作的时候需要根据教材中所指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依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准确指定教学目标,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在新课标中有明确指出课堂教学的根本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做上课准备工作的时候要注意取舍,找到既符合实际,又可以提高学生兴趣的内容。
③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教人以渔,让学生学会思考才是学生受用一辈子的知识,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策略,考量教学的启发性、基础性和思想性,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
(二)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地理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
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纳入生活地理的理念。地理这门学科覆盖面比较广泛,它不仅包含了自然的相关知识,还包含了许多社会方面的知识,在它的知识体系中有许多是较为抽象难理解的知识,仅仅凭借教师在讲台上用只言片语是很难让学生理解透彻的,因此在地理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抛弃说教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纳入生活中相关地理的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从其实际生活中获得地理知识。
②教会学生应用其实际生活经验研究地理问题。当前的社会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的博学型人才,而是更赏识可以把所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的人才,因此,加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了教学的重点。地理知识涉及的面相对较广,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应用实际经验去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科学的“资源库”,还是地理研究的“眼睛”和“手”,也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工具和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有人说21世纪是读图时代。用地图传递地理信息,比文字直观,且信息量大,能呈现立体化效果,运用地图讲解地理问题,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对陶冶学生的兴趣情操上也有独到的作用。能否充分运用地图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学手段问题,也是一个专业化的教学素养问题和地理教育观念的问题,如果地理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就应注意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培养分析地图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图、用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关键词:课堂有效管理 初中地理 一般性 特殊性
课堂管理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因素,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的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1]。课堂有效管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动力因素,初中地理课堂管理要达到最优效果,必须明确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1]
一、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的一般性
1.课堂严谨科学,教学目标明确
现实课堂教学中,个别老师会因为维持课堂纪律、组织教学过程等等的原因中断了教学,导致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无法如期完成。有效课堂管理的职能就是为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使课堂管理行为的各个方面和每个步骤都科学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有效课堂管理的调适性,进而保证教学过程流畅完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2.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民主
传统的课堂管理常常被视为“权威”的管理,教师处在权威的地位主宰课堂。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与被教”、“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就导致师生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巨大的鸿沟造成了师生之间关系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使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缺少快乐感,教学与管理缺乏活力,教学效益低下。
有效课堂管理是将外在的课堂管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自觉行为。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在课堂管理中不能把学生看成物,所以在有效课堂管理中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平等地、民主地、公正地对待学生,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打开学生的心扉,学生才能热爱学习。[2]
3.高效与共赢的教学效果
在有效的课堂管理中,师生双方都是主体,其主要目的是使全体成员都能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参与到课堂中来,使所有成员都获得一种成就感与存在感。并且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堂管理应该尽可能用短的时间、少的精力解决干扰课堂教学的问题,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更多自主参与、自主思考的时间与机会。因此,有效课堂管理既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又要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要使学生和教师都从中受益,共同完成课堂管理任务与教学目标,实现教学高效与共赢的效果。
二、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的特殊性
对于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来说,它与一般教学的课堂有效管理有共同之处,同时根据自身的学科特征又有其独特性。初中地理有效课堂管理的特殊性是由它所处的初中课堂管理的性质和地理学的性质共同决定的。
1.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具有综合性
课堂有效管理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以说它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其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的内容:建立课堂常规、处理课堂问题行为与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有效的课堂管理需要把这三方面的管理内容综合协调起来,以确保课堂教学高效顺利进行。
要实现课堂有效管理,就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设定了地理教学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既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还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管制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还要有助于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与全球意识,促进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这就需要地理教师综合三维目标的要求,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因素,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最后,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统一。那么,地理教师在创设充满教育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提供有效的教学内容时需要结合地理学科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设计各类有效教学活动、运用各种教学技术布置适当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整合统一。
2.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具有时代性
时代在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变化,教学模式也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不断创新,那么,课堂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断的发展。由传统教学的单一管理发展到小组合作教学的多样管理,课堂管理的方式根据教学方式的多样而改变。同时,时展对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不同时代下的学生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心理,这就导致在课堂管理方面需要因不同时代学生不同的特征而运用适合他们的方式。
其次,地理科学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随着人口的增长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地关系也越来越突出,地理课程因这些也要不断更新。所有这些都要求地理教师对教学情境与内容的创设不断变化,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3.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具有开放性
地理是一门生活化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地理课程资源从教科书到社会地理课程资源;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展到学校、家庭、社会;学习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都是开放的[2]。这就导致地理教师在呈现课堂内容的方式也是开放的。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认识地球》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化理解地球的经纬网,地理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乒乓球上画出经纬线。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有效课堂管理既要考虑一般课堂管理的特性,也要与地理学的特性相结合,使其达到最优的管理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和效能,促进学生发展,实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杜萍.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29-37.
[2]王民.初中地理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1,3,4.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技能 提升与研究
努力提升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十分必要的,高中地理知识是大学地理以及更深层次地理知识学习的基础,努力提升教师的地理教学技能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与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可以使学生对地理这一门学科有个初步的了解。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信息科技,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高中地理教学困境分析
1.1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不足
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初中地理知识的影响,初中地理知识可以说是高中地理的基础,因此,如果初中地理知识学习不到位,就很难系统得掌握高中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很多同学由于初中地理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因此在接受高中地理知识时存在困难,基础知识的薄弱限制了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我国,学生在初中时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地理学科并未列入中考科目,仅作为会考需要的一学科,因此很多同学以及家长都会以为地理这一学科不重要,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忽视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而初中时期学习地理,正是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如果学生不重视,就很难从心里喜欢这个学科,因此在高中进行地理知识学习就没有兴趣,感觉学习枯燥,学习十分吃力。此外,一些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难以做好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之间的衔接,在学生基础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就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往往还需要在课堂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带领学生复习初中的地理知识,这就难以保证课程进度。
1.2教学效率差,教师时间观念淡薄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时间观念比较淡薄,难以把握有限的课堂时间实现教学目标,初中地理知识的回顾、复习时间与新课的教授时间比例控制不合理。目前,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没有指定明确的教学计划,这就导致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十分低下,教师授课十分自由,学生抓不到重点,因此对知识的掌握效果很差;一些地理教师的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效率意识差,在进行授课时,会说很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这些话语往往还未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还有一些教师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开展分类教学,随意性比较大,这就导致部分教学时间无端浪费。
1.3教材编制不合理,传统教学有弊端
我国经历了新课改之后,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被重新编订,一些知识点被修改或者删除,但是在教材活动及案例中却依然存在这些知识点的身影,这样就使得新编订的教材比原版教材的知识量更大,更不利于被学生理解。实行新课改之后,高中地理教学课时相对减少,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大容量知识的教学任务,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难以兼顾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以及学生思考、分析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2.提升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方法
2.1以学生为中心,大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与创新能力。由于我国对初中地理教学的相对忽视,很多学生的地理基础不是很好,高中地理教师在讲授新课前便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复习跟本章节内容相关的初中地理知识,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其学习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了合作与交流能力。高中地理教师要严格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大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上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例如通过讲练结合、即学即练的教学方法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或者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倡导学以致用,让学生留心观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并在讨论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教师仅仅是一个辅助者。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要给学生分配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加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并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直观地展现出来,更能方便同学们理解,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课程导入,增加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学校可以利用生产型设备以及模拟仿真和真实的职业环境,为教师提供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培训的条件,使学生将所学到的地理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够兼顾每一个能力层次的学生,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地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来组织相应的课堂资料,进行互动式教学,还要合理组合多媒体教学课件中涉及的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资源,融合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和方法。
2.3活用教材,使教材适合学生发展需要
高中地理教材是根据新课标要求重新编写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并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但是教师也不能一味地很据教材进行授课,必须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差异,在教材的运用上要有自己的想法,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取舍、加工。教师可以对教材的部分文字内容与图片进行整合与替换,使得教材内容更加符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结语:
努力提升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技能,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高中地理教学得以摆脱传统的抽象化教学,影视、图片等多种显示手段可以将高中地理知识更为形象地呈现出来,在新型技术的支撑下,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技能一定能够得到更好地提升。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目前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教学模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无论是从教学方式还是传授知识的方式上都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这恰恰是当前按照教师要求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合适且先进的教学方法来改变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和整体素质,是当今地理教学中应解决的问题,同时,初中学生学习地理课程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对思维敏捷,独立学习意识较强的学生在他们心中可以独立完成任何学科的学习,因此,就目前状况而言,初中地理教学在传统模式下就显得被动,那么文章将从相关问题中提出本文的一点对策。
1新课改下初中地理的教学现状
1.1教学观念转变不够,难以发挥出实际效果:教师在进行地理课程授课时不能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很难在课堂上发挥学生参与课堂的实际效果。在很多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时间和教师的授课时间往往差距很多,大多仍然以教师主讲为主,占用了整堂课程的大部分时间,这些教师往往存在一些担心,怕将时间留给学生后很多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不能讲出来,担心知识点的漏讲,而在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少,课程就成为学生被动的学习,其能力不能得到锻炼,在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上受到压缩,不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2教学模式及方法单一,教材分析不透彻:很多初中地理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缺乏灵活的教学方式,不能在课堂中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传授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这样在教学目标不同的情况下,教师所处的位置也不同,一味的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厌烦感,从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就存在一定的难度。有的老师在教学时无论是什么教学内容都是一味地让学生看书,然后去说,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发挥不出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能力培养不够,或者不够准确。比如中国地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这一节,在讲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性时,可以在让学生了解两个事例之后,让学生再根据自身的感觉谈一谈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性就行了,没有必要让学生看书照原话来说。在讲现代运输方式时也是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全能回答出现代运输的方式有哪些。因此,一味的压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就会使教学内容的难度降低使学生感到没有学习的动力。
1.3课堂学习中缺少地理学习气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学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地理课程当做是考试中的一门学科,承担着较大的学习压力,那么,在课堂学习中也就对地理课程丧失了学习兴趣,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教师教学时缺乏饱满的情绪,并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学生。教师对教材不熟悉,理解得不好,讲起来又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因而在学生心中产生不信任感。教师对学生放手不够,学生缺少自主、能动的活动空间。教师的教学缺乏艺术性等等。
2新课改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对策
2.1分析学生心理,分析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地理课程实际是对刚升入初中学生的一个崭新的新鲜的学科,从学生刚步入初一的校门来说,青少年对新鲜事物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作为教师则应该抓住这一学生心理在教学授课中穿插的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彩图、幽默漫画、谜语故事等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七年级上册第12—13页的各种热量带图、第86面“苦难的母亲”图、第88面“城市环境问题”图等及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寒来暑易、昼夜交替、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进行设问质疑,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2总结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中地理课程属于一门比较理论性的综合类学科。在理论教学方面能够将学生的思维抽象化,因此学生的思维能力占地理课程学习的主要因素。对于这些方面教师应做到精讲和细讲,引导学生善于发问和质疑,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如“地图和地球”这一章基础知识部分,不但要精讲细讲,还要经常反复讲,并且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动手制作地球仪及画平面图等实践活动,直至学生彻底理解并牢记。而对于区域分异、人文现象等属于条条框框的叙述性知识。这方面的内容如果多讲则无味,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故只需列出提纲指导学生自学,使他们自己理解,然后老师作简单的综合比较,让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课程中穿插欧洲和美洲的地理特征时,可以将地理特征的不同,当地的气候也不同引入,加深了学生对于欧洲和美洲的多方面学习和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发文引起气候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就会在学生的自我学习中不断探索,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教材的目的。2.3巧妙利用图文,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课程的图文较多,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因此,在课程中应时刻配有地图册或地球仪。在讲到某一个知识点时,就应形象的将地图册或地球仪拿出来进行形象化的讲解。要时时提醒学生,学习地理时绝对不能怕麻烦,必须图文并读,通过观图察文、想象、思维、设问等推本溯源的方法把有关的地理名称、规律、特点等落实到图上。通过课堂上的不断发问来让学生从地图或地球仪上自主找到答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提高学生自我找到答案的能力。
3结束语
【关键词】情景教学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初中学习为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初中基础比较扎实,以后的学习过程都会显得特别地轻松自如。但是初中地理知识本身就比较枯燥,我们要达到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丰富的知识,还让学生轻松快乐学习的目的,就必须采用情景教学法这个公认为比较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如何实现初中地理教学情景化
1.通过诗词谚语引入主题
古诗词及民间谚语中包含着大量的地理知识,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传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一些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诗词、谚语为开场白展开教学。比如说,在初中一年级上册第一章地图这节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猜谜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整个课堂气氛,突出这节课的主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好奇心,而且深化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增加故事情节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带入到一些历史故事、童话故事、奇闻怪事的情境当中去,让学生通过故事来学习和进一步思考地理知识,以此增加地理教学的趣味性。比如说,在讲解海陆变迁一节时,可以先播放沧海桑田的故事,以故意为主题,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的含义,深化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掌握。
3.通过生活体验学习地理
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美好的意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新知识、新内容,如何创设合适的情境显得特别重要,地理游戏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在对世界气候一节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假设一个情景,我们想去伦敦、罗马、阿斯旺和新加坡这些地方旅行,请学生们积极提供出行的建议。从而引出气候的教学,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让学生在为教师提意见的过程中深化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让学生知道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将地理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充分明白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二、情景创设教学法对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地理知识生活化
把抽象的地理原理、概念具体化,被称为地理情境创设,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情境创设情境中加深对相关原理、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学生通过情境创设,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身边地理事物,使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考虑地理问题,同时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有利于开创新的教学方式
在教育不断深化的前提下,运用情景教学方式可以开创全新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由于初中地理的教学方式缺少多样化,使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感到特别的枯燥乏味,带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然对学习就没有兴趣。把情景教学与其他地理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拉近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只有大胆的设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勇于创新,及时听取学生的想法和意见,才能够更好的推进教学制度的改革。
3.有利于初中地理教学开放性的提高
作为一个教师,要具备多种教学能力,要在一种教学方式行不通的情况下,及时调整方法,找到适应自己授课、为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式。情景教学法比其他模式的教学方法更为科学,能够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情景教学中,摆脱了原本的死板教学,在思考和谈论的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将情景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吸取一些可取之处,会使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总而言之,只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变得热爱学习了,教师才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将对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是一个大的考验。传统教育法和情景教学法结合起来,不仅要把学生引入适宜的学习环境中,还有把学生带到好的学习状态,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融洽交流。
4.有利于学生好奇心和创造性的培养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情景化教学主要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这正好帮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很好的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情境教学侧重于想象力的创造,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这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情境化完全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求,需要地理教育工作者把理念的创新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提出好的地理教学的观点。只有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地理教学才能够更加贴近生活,并且不断的去帮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地理知识不断的生活化,地理知识的使用性才能越来越多的体现出来。情景教学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君.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3).
[2]沙国梁.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J].时代教育,2012(20).
一、对初中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要保障初中地理课程达成教学目标,保证课程顺利进行,就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全面的开发和利用。相对来说,对初中地理课程资源实现有效利用和开发的意义是十分广泛的,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第一,有利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教学形式。我国疆域广阔,地形相对复杂,如果全国形成统一的地理课程标准将不利于学生对各具特色的地形的理解和掌握,形成不了适应相应地区的教学特色,体现不出学校地理教学的特色。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形成,保障了学校教学的地方特色和基本特点。第二,这是全面达成新《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保障。新课改对地理教学的要求是,要培养一批兼具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人文素养的地理人才,对地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第三,它是对地理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基本前提。现代教学理论把学生作为了教育的主体,老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和经历教学过程。我国一直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举措。第四,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对地理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吸收消化知识的基本能力,完善学生的个体情感,促进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让知识得到均衡发展。第五,它提升了世界各地对地理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度,使地理学科更具影响力。
二、对初中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与利用的措施
1.建设高素质的地理教师队伍地理老师要不断学习和补充地理基本知识,在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践行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老师要具备相应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积极地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引导和鼓励学生丰富地理知识。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然后写出阅读感受,教师在设计教案之时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在上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这节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准备一个地球仪,然后准备一份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在与校园在地图上的比例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我国疆域辽阔的意识,这样充分的准备可以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直观。另外,地理老师之间也要加强合作,相互交流教育心得,也可以将教学资源进行相互借鉴,这样对学校整体地理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关键性的作用。
2.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活动是对地理课程资源进行高效的开发和利用的关键措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和教师了解学校的地理教学课程资源,促进具有校园特色的教学形式的实现。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三节《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在校人数的数据,然后比较其他学校的基本学生人数,接着进一步提出小学、高中、大学的学生数量,而后对整个中国所有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人口数量进行一个大概的论述,最后,让学生进行思考,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深入居民区内进行自发性的人口调查,这也有利于提升他们对人口的认识度。
3.学校加强地理图书资源管理一方面,对图书馆的地理图书资源进行严格管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墙壁等资源,加强对地理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对于学生自己制作的地理教学材料要进行嘉奖。例如,在上《中国的自然》这一章节的内容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采集学校或者当地具有代表性的自然资源,让他们在自主认识的过程中实现对地理课程资源的进一步了解。
一、衔接问题的客观原因分析
1.教学管理制度引起的地理衔接障碍
第一,缺乏重视影响地理学科教学工作
近年来,虽然地理学科在中学基础教育中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部分地区仍然受到“副科”“小学科”等不正确的待遇。德国著名地理学者赫特纳1927年描述过:“在学校中,地理学的地位仍然不明确并受到非难,像小媳妇儿似的受到歧视。它经常只能充当小伙伴的角色,不能同语文及数学甚至不能和历史及自然科学平起平坐,而必须在楼底下当杂役。”[2]。虽然现代中学课堂中的地理学科并没有这么严重的受歧视,但是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中,上到学校,下到教师、学生,甚至家长们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还是不足的。
第二,学习阶段“断层”引起学生知识储备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地理教学呈现着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初中地理教学阶段中,7、8年级安排地理课程,9年级空缺。又因为9年级学生和教师忙于复习其他学科以备中考,地理知识便被搁置甚至遗忘,而在升入高中的第一年,即高一年级的地理学习内容为自然地理和系统地理,因此,区域地理的学习可以说是遭遇了初三和高一年级两年的断层。
2.教学内容和标准差异引起的地理衔接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的差异是地理教学衔接的重要原因。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教材直观性强、可读性和趣味性高,教材中对新知识的导入和教授多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较形象,一般遵循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作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与发展、资源与环境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侧重的是从系统地理角度来阐述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着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以寻找促进人地关系协调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1]。
其次,课程标准在初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差异
(1)教学理念的差异
对比初高中地理课标基本理念可以看出:初、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基本一致的,都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的地理,重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之处,初中更侧重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形成,而高中地理的学习更侧重地理抽象思维的形成,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是初中的继续和升华,高中地理课程重视问题的探究,强调多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在地理教学衔接的过程中,既要以初高中基本理念的紧密联系为有力条件,也要注意到理念上的差异和过渡,以此做好基础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衔接。
(2)教学三维目标的差异
从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来对比,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知识面进一步拓展。初高中的目标动词使用有明显差异,从“了解”“初步认识”向“学会”“掌握”“分析”等要求较高的行为动词,说明初中阶段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是基础,高中的教学目标设定要求更高。
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中,都强调了信息收集的过程,但是在要求层次上有所不同。初中侧重概念和地理原理的获取以及分析的过程,而高中则要求在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学过程。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方面,初中阶段要求提出探究思路,提出看法和解决问题的设想,但高中则要求根据探究方案,摸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于学习态度和兴趣方面,高中课程标准更强调了对学习动机的解读;都要求关心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初中强调了乡土地理的要求,而高中不仅关注国情现状,更引导出对趋势的强调;关于全球意识方面,初中区域地理学习中注重了解和认识异国文化的多样性,强调民族自信心,高中则更加强调全球范围内的人口与发展、资源与环境等问题,强调公民责任感的形成。
总之,由于初高中阶段的课程目标要求差异,导致学生在进入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构成导致教学有序衔接的一大原因。
二、衔接问题的主观原因分析
上述客观原因仅从教学的外界环境阐释,而主观因素的发展和变化才是衔接出现各类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对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观因子的研究和分析才是从根源上解决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关键。
1.学生心理特点差异造成学习差异
初中阶段的学生偏重于依存方式,更喜欢表征地理事实明确、详尽、富有条理、生动活泼的讲授;而高中学生则更偏重于独立方式,学生较能适应结构松散、时有“布白”的地理教学,因为此时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会有所提高,能善于用自己的认知方式来重组地理结构[3]。
学习方法和思维的年龄和阶段差异主要由于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阶段差别。因此,协助学生从初中阶段向高中学习阶段的顺利过渡才能解除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不适应,也是解决的对教学衔接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
2.高中教师对衔接问题的忽视
现阶段由于高考压力,高中地理教学任务较重,课时和进度安排较紧,再加之大部分教师对初中地理教学的不熟悉,部分高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首先,大多数高中教师对初中教学没有实践经验,不利于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工作开展。很少教师在从事高中教师工作之前做过初中地理教师,绝大多数教师只从事过高中地理教学的工作,说明对初高中两个阶段地理课程的衔接有较为实际的难度。
其次,日常教学中,高中课堂对初中知识的渗透较少。在高中知识的学习中,应该做好初中知识点的渗透,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唤起已有的基础知识储备,但在实际教学中,情况似乎有些差异。
所以,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初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衔接的情况并不乐观。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才能有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