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读图时代;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读图时代的特点
就目前情况来看,读图时代展示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形象直观。图像可以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摆脱文字的抽象性,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第二,信息量比较大,而且有较强的概括性。相比文字,图像在信息传播和信息量层面更具有优势。第三,方便快捷。相比文字语言,图像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为读者呈现更多的内容,符合现代人快速的生活节奏。
二、读图时代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读图时代具有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语文既有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落实,而相比于完全排斥读图时代,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利用读图的优势来服务读文,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利用读图时代,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加强对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力度
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是确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的关键。所以,教师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判断所给出的图画是不是与文字相符,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对图像做适当的补充;其次,教师可以在充分讲解教材的文字内容之后,让学生将教材中提供的几幅静态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想象连接成动态的效果,以使得学生想象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有效的锻炼;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和联想画面之外的东西,让画面在小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图像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生涯的启蒙阶段,对其一生对语文的认识和态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此阶段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在做好基本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和培养,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思维。所以,利用图像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就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应该意识到在此阶段的思维培养,主要任务是确保学生能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二是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所配的插图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填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更多的事物和事件;三是教师在利用插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需要注意,插图的作用是用来吸引学生积极性和兴趣的,是用来辅助文字教学的,而不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
3.加强对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力度
对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力度的提高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的关键。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插图为基准,用自己的话将插图叙述出来,之后再比较自己所叙述的与文章有哪些不同,哪些地方比较好、哪些地方需要再进一步规范、哪些内容需要增加、需要采用哪些修辞和表达手法等,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解决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大脑内存储的语言信息比较少,造成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等问题,而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也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和社交能力的提高。
4.规范学生的读图流程
身处读图时代,要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就需要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规范学生读图的流程。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传授学生一些读图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在更多的时间内更深入地认识和读懂插图。例如,这个读图的流程可以是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等,但是具体采用何种流程需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来具体制定,但一定要坚持“读图”与“读文”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读图过程更加规范和严谨,才能确保其从图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总之,读图时代的到恚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读图时代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是需要广大一线小学语文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新课程理念的新标准,确保“读图”与“读文”的相互补充,不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当代小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综合素质得到稳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问题;对策
我国是一个充满诗韵的国度,古诗词在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因此古诗词教学也就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古诗词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死记硬背、囫囵翻译、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等。因此,教师要对此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
1.学生死记硬背。调查表明,大多数小学生在学习诗词时并不理解诗词的真正含义,而是首先按照教师的要求把诗词背下来。很显然,在不了解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花费的时间是非常多的。另外,即使背过了,而整篇诗词遗忘的速度也非常快。所以,死记硬背式的古诗词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
2.对古诗词囫囵吞枣式的翻译。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把诗词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然而,这种教学方法仅仅注重了学生思维的疏通以及对古诗词量的积累,学生根本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教学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现代教育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病,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所谓的教学质量,要求学生每天背诵几首诗词,并会默写,这样就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显然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数量要有,但是质量更重要。只有学生深刻领悟了每首诗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人生真谛,才真正学到了东西。
4.重视文字翻译,轻视全文理解。调查表明,现代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对单个字词或句子的翻译或理解上,而忽视了整篇诗词的整体把握。其实,古诗词的意义又何止拘泥于一个字词或一句话,很多情况下一首诗词的意义要把所有的句子整合才能构成完整的意境。文字翻译并没有错,但要重视整首诗词的理解。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1.明确古诗词学习目标。新课标明确说明了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即要注重学生的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古诗词的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背古诗词,还要教会学生理解诗词,这才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目的。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不能过分强调诗词教学中的精确化、定量化亦或是技术化,更不能将教学目标放在考试的高分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创造需要,激发他们思维的灵性。
2.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事实证明,只有正确得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我们目前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许多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不能一味地归责于学生,教师本身或者方法本身也有问题,这尤其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因此,教师要采用灵活得当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有以下建议:第一,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第二,把学生带到诗人“当时的环境”中学习诗词,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者的所感所想;第三,教会学生如何分析诗词,让学生讲解,以加强学生的认识;第四,充分重视朗诵在古诗词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学生诵读诗词的练习,教学生朗读的技巧,使学生养成诵读诗词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诗化的生活,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内心,净化他们的灵魂。
3.整合同主题、同题材的作品。在新课标要求的小学古诗词学习中,有很多古诗词虽然作者、背景都不相同,但其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或思想都是相似的。因此,教师要把具有相同主题的古诗词整合、归纳,以便于学生系统学习。另外,还可以以题材为桥梁,让学生在同题材的古诗词学习中,把握人物和地点相同、事件也相同的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这样的比较中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4.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不可否认,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有一批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是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小学生正处在开始明白事理的起步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必然会对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和理解中产生极大的影响。然而,目前仍有少数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严重偏离正确的教学目标,完全是为了教学任务而教学,只注重浅显的说明,不讲解诗词的意境,学生很难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并将其掌握。总之,为了达到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提高古诗词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当务之急。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十分重要,而古诗词又是古代汉语的精华,因此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非常必要。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努力找出更好的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任运昌.新课改进程中的古诗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0(Z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低年级 趣味识字 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生应该累积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低年级应该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左右,其中需要1200个会写,低年级学生目标识字量为整个小学阶段的60%,平均需要每个学期认识500个汉字,这也说明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识字学习非常重要。为提高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质量,需要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趣味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与识字学习效率。
一、编唱识字方法歌,轻松趣味识字记忆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参与识字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为了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质量与效率,可以运用编唱识字儿歌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与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创编识字儿歌,根据字形、字音的特点及字意的相近与相反,完成识字儿歌的编唱,引导学生感受儿歌的趣味,从儿歌中学习识别汉字的方法,认识生字与生词。
如“跳、桃、逃”识字儿歌为:跳:足字旁,跳一跳;桃:木字旁,水蜜桃;逃:走之旁,是逃跑。在识字儿歌创编好后,教师可以为这些儿歌配乐,在语文课程开始前3分钟,引导学生学唱这些儿歌。在唱的过程中,想象这些字的读音、写法,并运用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出这些字及它们相关联的词语、形象,运用形象化的方法,提高学生识字记忆的深刻性。如学习“跳”时,配合“跳跃”的图片展开学习,“桃”配合“桃花”、“桃子”图片展开学习,“逃”配合“逃跑”图片等,并引导学生关注这三个字右边的相同点和偏旁的不同点,以此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二、引导生字复现法,加强趣味复习巩固
学生是识字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家长是学生识字学习的辅助者和组织者,需要学生深入体验、实践与巩固,才能深化对知识的印象。运用“引导生字复现法”,学生将课文或课外书籍中的精彩段落抄写下来,空出生字、生词,再反复阅读原文,学习生字生词,之后,认为自己会识别和会书写后,拿出之前抄录的部分,将生字、生词填进去。并阅读全文,以检验否完全掌握了字词的认识和书写能力。
如《蜗牛的奖杯》的学习,引入“生字复现法”:从此,蜗牛( )( )洋洋。它成天把奖杯( )在身上,( )( )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 )( )。到了晚上,蜗牛就( )在奖杯里,生怕被别人( )了去。结合该方法,培养学生扎实学习汉字的意识与能力,有效巩固课文知识,强化汉字识别、书写学习体验。
三、引入趣味猜字谜,激活趣味识字课堂
猜灯谜是元宵节最常见的一种游戏形式,这种传统的游戏也可引入汉字学习中,以趣味游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汉字、识别汉字、书写汉字的兴趣与潜力。在兴趣导向下,不断激活学生思维,发掘学生潜力,让学生创新思考、想象与参与,并自主设计字谜,希望难倒其他小组或其他同学。基于此,汉字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而有趣。
组织猜字谜竞答活动,将学生分为6人一组,抢答答对的小组得一分,都没答对出题小组得一分,轮流出题。字谜范例:三人同日去看花――春;一人牵着一只狗――伏;牛走独木桥――生;1+1不等于2――王;一家十口住草房――苦;一口咬掉牛尾巴――告。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可以将生字都设计成字谜,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可以自主设计,也可以与家长、教师一起设计,如此,在设计、实施猜字谜游戏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四、展示识字手抄报,创新趣味识字展评
手抄报是小学生学习常用的一种形式,在手抄报的设计、绘制、完成过程中,能促进学生动手实践,深化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将美术、语文知识结合起来,以每个星期为单位,完成一次手抄报的绘制和展示活动。手抄报可以以一张张单独的手抄报形式,约定一个星期的某节课展开师生互动交流、展示,也可以张贴在班级墙上,供其他学生欣赏交流。
手抄报设计可以围绕一个单元中所有难以识别和认识的生字展开,也可以围绕某个主题展开设计,基于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配上图片、手绘图案、张贴图片等形式,设计出惟妙惟肖的生字场景,如此,美化手抄报的形象与内容,让学生都乐于交流、欣赏,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和记忆生字。识字手抄报的设计与展示,可以邀请家长、教师一起参与,增进亲子关系和师生感情,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属于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基础部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意义重大。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认真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兴趣爱好,践行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原则,运用趣味识字教学法,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互动合作中,轻松学习和收获。如此,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形考任务一
在班级学习报告会后,提交一份独立撰写的学习和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报告。要求字数:800字。
答:通过学习,我对语文的概念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语文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人内在修养和文化底蕴的重要手段,甚至对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如今,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同时也要求着人类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谈一谈几点体会:
(一)
重新认识语文的重要性
一位大教育家曾说过,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进行全面剖析,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阶段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都设置了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而小学一年级则侧重于识字与写字。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其次,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再次,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最后,能借助汉语拼音独立识字。
(二)
转变教育理念,更新课堂授课模式
目前最迫切转变的是老师的教育理念,要由“满堂灌“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提高学生的课堂地位,能与老师平等对话;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主动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的探讨性课堂,开拓学生的视野,变更学生的学习心态,提高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提高评价建议在语文课堂中的地位
以往教学特别重视在考试中对人才选拔,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而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现在社会不仅仅要求与文人才具备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更需要的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语言文字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今社会各种文化的相互冲击下,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当然与之并存的还有新的挑战,对此,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的修养,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
形考任务二(计分作业)
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在论坛中发帖具体论述以下问题,本次形考任务成绩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15%。
1.如何理解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
答案:
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而不是长期以来所认为的语文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具体
来说,课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等。
2.谈谈你对多渠道开发并利用母语学习课程资源的认识。
答案:
(1)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2)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语文能力,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3)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4)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将富于生命活力的环境作为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发展。(5)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3.简要介绍你所在学校语文教材识字写字课的编写特点和实施要求
答:
一、我所在学校语文教材识字写字课的编写特点:
在识字的编排方面都注意紧扣新课
标,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识字效率。
分别编排在三个部分:一是结合汉语拼音识字,要求
认
70个字;二是在低年级归类识字部分识字;三是全套教材中的随课文识字。
在低年级归类识字部分,采用了多种形式,体现汉字规律,体现汉字表意
的特点,体现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体现汉字造字规律识字
如第一册安排了象形字《口耳目》,会意字《日月明》,帮助学生了解汉
字特点,粗浅了解汉字造字的一些规律。
(2)韵语识字
第一册安排了意境优美的古诗《一去二三里》,学习最简单的十个汉字,
安排了《比一比》,通过比较事物的大小和多少,认识汉字。
(3)事物归类识字。
如第一册安排了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结合,
安排了反映家庭生活的
《在家里》
,
反映学校生活的
《操场上》
,
反映时代生活的
《自选商场》
,
反映农村生活的
《菜
园里》。把观察图画、认识事物和学习汉字结合起来了。
要求认的字,与以前所理解的识字,任务有所不同,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
增加汉字的量是为了扩大初入学儿童的认字量
,提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
在识字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些识字方法。如结合汉字的识字,学习一些最
常用的偏旁。设计多种活动,如字词游戏,如阅读活动,如竞赛活动等,儿童通
过与汉字反复见面,逐步从本课会认,过渡到在其他环境也能认识。
第一册要求写的字,在拼音部分没有安排。从识字(一)开始,在归类识
字和课文部分,每一课安排
3-4字,全册共
100个。本册中要求写的字,都是
笔画最简单的字。
每一课要求写的字,
都有一些共同之处。
如识字
(一)
第一课,
要求写的字是“一、二、三”,练习最基本的笔画横。识字(一)第二课,要求
写的字是“十、木、禾”,练习基本笔画竖、撇、捺,三个字在字形上有相近之
处,
有利于学生区分形近字,
巩固识字成果。
课文第
2课,
写
“七、
儿、
九、无”
,
主要练写笔画竖弯钩和横折弯钩;课文第
3课,写“口、日、中”三个字,主要
练写笔画横折。
这样按照汉字的字形规律编排写字教材,
教师通过指导书写这些
笔画最简单的字,
有利于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
有利于学生把字写
对,写好,打下坚实的写字基础。
从一年级起步阶段,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
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写好。
教师教学用书后面附有基本笔画表和常用偏旁表,供教师指导认字写字时
使用。
二、我所在学校语文教材识字写字课的实施要求。
①学习汉语拼音:要求
“学
会汉语拼音”。
②学习普通话:要求
“能说普通话”。
③识字:“认识常用字”
,
达到
“
3000左右个”。④写字:要求“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速度”。目标对识字与写字,
包括汉语拼音、
普通话学习的基本要求和精神是:“学会”
,
“认识”
,
“能写”
,
“能说”
,注重的是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和实际运用。
这些要求,既明确适当,
又具有弹性,比较符合学
生学习和认知规律。
(2)阶段目标从三维角度贯穿和落实总目标的任务和要求。如:第一学段共提出
6项
目标,其中包括了识字的兴趣、习惯、能力、方法、态度等。这些目标正好体现的是知识与
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设计,有很强的操作性。
“识字与写字”
教学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是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就总体而言,它
表现出学习阶段的九年一贯设计,
语文知识能力素养的和谐发展,
学习领域的有机交融,
课
内外的相互紧密联系。就阶段性来说,它表现为合理的分段要求,
自然的渗透衔接,有序的
内容安排。
这种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促进了纵向的知识能力发展与横向的综合素养提高,
形成的是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科学实施框架。
4.为什么说写字教学中教师的范写很重要?你是怎么做的?
答:记得于永正老师在
《教海漫谈》
曾写过这样一句话
:“电脑
打出来的字是死的
,
冷冰冰的
;
老师在
黑板上写的字是活的
,
是有情的
.“
确实
,
电脑
程序再精细
,
我们把课件做得再完美
,
也不能完全预
设学情
,
只有教师的现场范写才能根据学生情况灵活推进、适切调整
,
掌控好节奏、拿捏好轻
重
,
把握好快慢
.
曾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
:“孩子躺在妈妈怀里睡觉和搂着妈妈的照片睡觉的
感觉是根本不同的
.“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
,
看老师写字和看
电脑
写字的感觉也是大不相同的
?
其实
,
现代与古典
,
未来与传统
,
都是我们所需要的
.
因此在写字教学时
,
尤其是低年级写字课教
师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
.
示范是小学写字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方法
,
它是教师以具体的动作为范例
,
使学生了
解所要学习的字、笔画等的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
,
进而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动作表象
.
同
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使静态的范字动态化
,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从而提高课堂
的教学效果
.
教师的示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
针对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
,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
师的主导作用
,
是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
教师示范的内容包括坐姿、握笔、书写动作、笔画和结
构等
.
我示范的具体方法
,
有以下几种
:
课堂示范
,
这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
.
在学生进行练写之前
,
教师首先当众进行讲解示范
,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
,
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
.
低年级笔画教学时
,
在范写前我觉得要把
重点放在笔画的
“
三要素
“
上
:一个基本笔画由三个部分构成
:起笔
——
笔画开始的部分
;
行笔
——
笔画进行的部分
;
收笔
——
笔画结束的部分
.
笔画的不同
,
起笔
,
行笔
,
收笔的形状也不同
,
书
写中应注意各部分的速度和力度变化
.
在示范在运笔过程中
,
提按是重要的技法手段
.
清人刘
熙载说
:“凡书要笔笔按
,
笔笔提
.“
提按要有变化
,
提按变化即轻重变化
.
对于刚学笔画的小学生
来说
,
最容易出现错误的就是提按
.
他们在书写时
,
要么
,
提按过于明显
,
譬如常常把
“
横
“
画成波
浪线
;
要么
,
没有提按
,“
横
“
就像一根棍子
.
因此
,
教师一开始让学生练习书写笔画时
,
一定得重视
书写技巧
.
学生开始学写第一个笔画时
,
教学时间应放长一些
,
直至学生掌握书写方法
.
只有这
样
,
学生学习其他笔画时才能触类旁通
.
怎样示范才能让低年级的孩子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呢
?(播放课堂实录
)
这段实录在笔画教学时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
:通过这段实录大家发现老师示范前先引导孩子
去观察
,
感受竖勾的形态
:如劲松倒折落挂悬崖
,
分析归纳起笔重按、
行笔轻斜、
收笔上勾的书
写要领
,
然后看教师示范
,
接着让孩子边观察、
边说行笔方法
,
最后再让孩子自己写
,
观察
——
分
析笔画形态
——
归纳行笔要点
——
范写
——
书空时说要点加深印象
——
最后孩子练写
,
一系
列的铺垫为孩子写好这个笔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给孩子上紧发条
,
这样的教学行为无疑是有
效的。
5.小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大致包括哪些内容?哪些策略可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
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教学时要重视掌握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一二年级要教给识字方法,掌握音序和部首查字典的方法,尤其要掌握利用汉字造字规律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加强技能的指导;要让学生有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了解字词的意思,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一、创识情境,唤起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识字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为这是学生独立识字的前提,情境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情境教学作为沟通教材和教育对象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拔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精心制作儿童熟识的动物图画,色彩明亮的多媒体课件,同时插入充满童趣的语言、活泼、轻快的音乐,用它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赋予词语的生命力,这样唤起了学生识字的情感,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学生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就能自主地交流合作,感受到识字的快乐和自己获取知识后的喜悦。
二、用顺口溜的语言,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快地掌握生字
用顺口溜识字,如在教学“青、清、请、晴、情、睛”这组字时,我编了一句顺口溜:草青青、水清清、请你来做事情、太阳升是晴天、看东西用眼睛。学生读来顺口,又从字义和字型上区分了这组字。这种识字方法,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单纯的读字抄字的效果好得多。
三、合理利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寓教于乐
例如,识记“网、爬、捉”这一个字,我先用课件出于这三个字所在的句子,指名朗读然后进行学习。方法:小游戏猜一猜。我读字,学生找卡,说说是怎么猜出的。这样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要学的生字,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引导学生利用课外书和广告、商标、电视
等识字
课外书可以让学生认识很多不认识的字,因此在课余时间,我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看的书籍,并教给他们识字的方法和用音序和部首查字典的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识字,掌握的字也就越来越多。另外,我还让同学们多留心生活,充分利用影视、广告、商标等识字,不需要老师教他们就认识了许多字,这样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提高了,认识的也不只是课堂尝到的字,弥补了课堂上的局限。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理解字义,发展了组词造句的能力,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识字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所以,我认为我们能针对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认识特点,设法丰富学生的感知和表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识字就不再是一种乏味的机械的记忆,而是一种有趣的活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6.在汉语拼音教学中,你是怎样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的?
答:一、
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目标和要求,参照教材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联系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制订集中、明确、适切的,有针对性、层次性的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是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重点呈现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表述时应尽可能地将三者加以整合。“明确”是指所制订的目标指向清晰,表述具体得当,要陈述可以观察到的学生的具体行为,说明产生这些行为的条件,以及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以便操作和评价,例如字词学习,应具体到能认读识记哪些字,在什么条件下积累哪些词语并达到怎样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课文内容,应具体到了解什么内容,在怎样的条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样的程度。“适切”是指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并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制订重点精读课文的目标时,要注意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对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则不必各方面逐条罗列,选一、二方面作重点表述即可;在制订写作课目标时,可以从“观察”、“选材”、“表达”等方面加以具体表述,如提出“观察”的具体内容,从哪方面进行选材等。
情意目标的制订,应注意结合阅读内容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认识并认同相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主体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在教学目标中使其显性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无痕化,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课的目标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知识积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备等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结合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和年段目标作整体思考,使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目标和一般目标有机结合。
二、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分析学生情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但是,究竟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学情调查。我们都知道,科学的学情调查是新课程下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地作过学情调查和预测,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学情调查的相关研究很少,可供参考的书目和资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渐渐读懂学生,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作好学情调查。“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因此,学情调查不仅要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还要调查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速度、自主行为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点、学习动机、情感态度的性格表现、情绪的性格表现、意志的性格表现,等等。新时期以来,我们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或是任其自然。相反,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学情是客观的,只要有教学、有学生,就有学情问题。与此同时,学情又是不断变化的。
在教学活动中,时间过了,内容换了,难度改了,甚至天气变了,都会对学情产生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情的多样和多变,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了解和把握学情。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观察、访问,可以察言观色,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旁敲侧击,还可以检视他们的学习效果。总之,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去改变学情,使之调整到最为适宜教学活动展开的状态。
(二)组织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是要重视设置问题情境,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二是要遵循思维规律,抓好感悟、理解、实践三个环节,精心创设突破难点、激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情景;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是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向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高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要指导学生提问的技能,培养学生由提出疏通性的问题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问题,再到提出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
具体从拼音方面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识字与学习汉语拼音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既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识汉字,也能借助汉字的发音来学习汉语拼音的拼读,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与形之间的联系;加强汉语拼音的拼读训练,在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以及运用音序查字法查阅工具书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独立拼读的能力;认识到汉语拼音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渐学渐熟的过程,可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适时地进行渗透、强化和巩固;不进行汉语拼音字母的抄默训练。
(三)选择教学方法。
1、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而装点花瓶。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面对《海底世界》这一课的插图向老师提出疑问:“章鱼不是10条腿吗?怎么书上只画了6条?”这难道不令人吃惊吗?我们都吃过章鱼,但从来没注意到它有几只触手,更不注重科学界对章鱼的分类还有分歧。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教师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我们要真正解放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2、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显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学《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多媒体为孩子播放了动画片,动画片的形式锁住了孩子的视线,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做信息技术的有力“推销员”,让学生轻轻松松的进行学习。
三、改进评价方式。
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起点,使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
检测要注意体现日常性、选择性和开放性。注重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尊重学生个体读文的独特体验,重在激励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不从默写音节,为汉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评价学生。二年级时进行相关的汉语拼音的验收。一二年级识字能力的评价,应将平时的学习与阶段性检测结合起来,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能认读所学汉字的60%为合格,达到
1.实习内容单一
目前的教育实习只注重提高实习生的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使教育实习单纯地成了上好一节课的教学实习。由于实习内容过于单一,流于形式,因此离教育实习的本质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并没有达到全面锻炼师范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与实习生普遍只注重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而忽略了其他诸多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如科研能力、实践指导、课外活动的组织、师生之间的交流等。另外,在理论知识运用的指导上,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观点不大一致:实习生希望指导教师能指导例如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与实践如何相结合等问题,而指导教师往往只关注教学理论的指导,对实习生科研能力几乎没有太多的指导。其原因除了在职教师的自身科研能力比较薄弱,不能有效指导实习生之外,实习学校本身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也不够重视,往往只是形式化地布置任务,而没有安排具体的时间与内容来让实习生完成科研项目。
2.实践教学课时偏少
目前教育实习时间安排通常在第七个学期,共8周,在校准备1周,回校总结1周,在小学6周,平均每位学生上4~6节课,学生往往刚刚进入状态,上课刚有点感觉,实践就结束了,实践教学成为了理论课程的点缀,实践效果可想而知。多数实习生认为,实习时间太短,建议实习不仅仅要安排在大四,还应该穿插在大二、大三学年同步进行。实习时间过短,时间安排过于集中,已严重影响了教育实习的质量,引起多数师范生的不满。
3.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
由于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大学与小学严重脱节,使得校际间的学术活动、教研活动、专家讲座等很难共享。虽然有些大学与小学之间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一些实践基地,但大多流于形式,协议缺少行政的约束力。就拿实习来讲,通常实习是实行双导师制,即以小学指导教师为主,大学再派几名带队教师指导。不少学校并不乐意接受师范生教学见习和实习,认为会打乱他们的教学秩序,影响他们的教学质量,但迫于面子实在推不掉也只能勉强应付。指导教师的指导受到自身教学任务的限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指导实习工作中去。指导教师的态度总体不够积极,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实习效果产生影响,这是实习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的表现,有待于高校、实习基地学校以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寻求解决的措施,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以提高指导质量。
4.缺少有效的激励制度
缺少有效的激励制度是当前小学教师指导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师范生进小学教育实习,小学指导教师不仅要开放课堂给实习生听示范课或随堂听课,而且还要指导教学、班级管理及科研活动,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就无可避免地增加了许多。他们承担了自己日常教学工作以外的指导实习生的任务,同时,又担心放手让实习生上课、管理班级会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而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又没有对参与指导工作的教师的工作量作客观的评价,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实习生的指导工作。因此,多数小学教师对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处于被动状态,指导的积极性不高,接受任务只是出于学校的压力。所以,指导工作往往是走过场,不敢放手给实习生工作,严重影响师范生的实习效果。
5.师范生主体意识淡化
部分实习生对实习工作的关键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自己在实习过程中担当的角色(教师)以及对这一角色的意义和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对实习在自己今后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因此,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就表现得漫不经心,责任心不强,不认真备课,不认真去了解学生,自律性很差。有的实习生不遵守实习纪律,随便请假甚至自以为是,不虚心求教。大多数实习学生(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教育实习仅仅是他们毕业成绩中的一项考核,他们常常认为教育实习不过是“走走过场”,到下面上几节课,马马虎虎过去就行了。有些不准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认为实习好坏对将来的工作没什么影响,将来的前途全凭“关系”。
6.投入资金不足
资金的保障对于开展正常的教育实践活动至关重要。师范生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提供的住宿、水电费、实习生正常的办公开销、交通费以及教师的指导费、两校领导沟通的工作餐等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出。而这些开支通常要由高校给予支持,但实际上高校用于实践教学的经费十分有限,捉襟见肘,所以给予的实习指导费往往只是象征性的,与工作的付出不对等,小学可能还要为教育实习贴钱。因此,见习学校接受实习任务的积极性不高,能推辞就推辞。
二、小学教育实习的应对策略
1.提升对小学教育专业重要性的认识
师范院校应加强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态度的引导,抓理论学习的同时,要关注师范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从教意愿的培养。根据现实情况反映,实习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不足关键在于对实习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甚者是对自身专业重要性的认识不正确。因此,高校应该让师范生充分认识到小学教育对全民素质提高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以及作为小学教师所要承担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使师范生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应具有热情、公正、真诚、执著的道德态度[1]。应当通过开设小学教师必备专业知识与道德素质课程,介绍我国小学教育现状,并且组织学习教育部颁发的文件和政策,让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专业的重要性,使师范生从学习之初就给自身设定一个明确的职业定位。同时,及时有效地召开实习动员大会,端正师范生对教育实习的态度,加强实习生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态度。师范院校应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逐步让学生了解实习的相关内容与要求,使师范生根据实习所需知识、技能来规划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并且,学校可以整理历届实习生所留下的宝贵的经验与心得,编辑成册,交给在校师范生相互传阅与学习,使之从中悟出实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同时,给师范生以充足的时间,让师范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自身的实习目标。
2.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
在强化教学技能与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师范生活动组织能力、交流表达能力、教育调查与科研等能力的培养。丰富实习内容,有助于提高实习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才能。从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情况来看,教学工作与班主任工作这两大块内容是教育实习中师范院校特别注重的,往往也是唯一落实较好的。一方面,安排实习生进行课堂教学,熟悉教学的全过程,可以使之初步掌握从事课堂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为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让实习生担任实习班主任,了解班主任的作用和任务,增长教育工作的知识和能力,为达到逐步独立地从事班主任工作打下基础。事实上,实习生本身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去关注其他能力的锻炼,但由于实习内容与目标的制定偏向于这两大块内容,也就只能按照要求来完成实习内容。因此,高校应该丰富实习内容,给各项内容以科学配比并将其纳入最终的评分体系,以利于实习生综合能力的均衡发展。实习是一个实践性的教学过程,不仅小学教育专业所在高校本身要制定明确而全面的实习目标,并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检验目标的达成,每个实习生也应该给每个过程都赋予实际性的意义[2]。实习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不足,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个人目标,如培养交流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制订教学计划,改善自己的教学观,获得管理一个班级的经验,验证自己是否适合教师这一职业,理解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等等。要制订个人实习计划和个人努力的目标,再用这些目标的达成来验证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以有针对性地继续努力。
3.加强技能类课程改革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以及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性,本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科研能力与班级管理能力等几个方面。这些技能和教学基本功的提升,依托“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书写”、“音乐”、“美术”、“各科教学法”、“教育研究方法”等必修课程和由此延伸的任意性选修课来进行,并以学校技能实训中心、实践教学基地、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等载体来实现。应当以院校共育、内外结合的思路,通过严格考核目标,增加课时数,更新训练方法,组织丰富的活动,如才艺展示、竞赛评比以及拜师学教、名师讲坛等手段来达到教师技能训练的目的。
4.教育实习全程化
即延长实习时间,扩充实习范围,采取连续性、阶段性结合的教育实习模式。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普遍采用在大四集中实习的方式,将同专业的学生组队派往当地小学,时间一般为6~8周。在这段时间内,除去动员、准备与总结工作,中间只有6周左右的时间在实习学校。这6周之内,除了了解情况、见习、试讲、协助班级工作等,还包括真正上课与班级工作的实践。学生真正用来上课和实践的时间不多,并且往往是多个实习生集中在一个班级开展实践活动,不利于熟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和把握教学原则,极少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很难达到教育实习的根本目的。因此,实习时间可在总量上加以延长,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例如,可以在大一和大二时安排适当的时间到小学听课实习;在大三时将微格教学指导与听课相结合,并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了解当地学校教学与学生情况,以便减少实习生适应的时间,在实习过程中快速进入状态,多参与实践尝试;大四的集中实习阶段,可以先安排实习上课一个月,在此期间,安排一个星期左右进行反思和理论指导,再回实习基地进行最后一个月的实习授课,最终给予综合性考评,真正将教育实习全程化。
5.探索三级管理体系,建立实习保障制度
(1)加强高校与基地联系,建立互惠关系
以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为辅,尽量减少分散实习,这就需要建立一定量的较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当前的小学教育专业基本上有其独立而固定的实习基地,但是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往往是在见习、实习需要时才建立,而且这样的联系很多又是程序化的,即开会、制订见习实习计划、落实等,至于每一届实习生的区别、实习基地的变化等情况则很少去考虑。有的实习计划甚至几年不变。这样的见习、实习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帮助是很小的。因此,要加强实习院校双方间的沟通,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调整实习目标与内容,让实习双方能在长期合作中加深了解,不断协商改革,使得双方都有所收获。此外,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仅仅是单向而非双向的。只有高师院校的学生到实习基地去,却很少有实习基地的带队老师到高师院校去。针对这一问题,实习学校可以与高校相互交换学习,派遣在职小学教师到高校接受理论培训或为师范生开展名师讲坛活动;高校老师可以到小学进行教科研指导等。这种合作,不仅有利于当前在职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指导实习生开展实践活动,而且也能完善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达到双方互惠的效果。
关键词:学科教学;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
学困生的日益增多,使得以往教师不分层次教育,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要求。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如果不注意研究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方法,那么,学困生的数量必将不断地增加,从而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
一、语文学困生概况分析
1.学困生的定义
学困生,是指学生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达成度较低,以及相对于特定学校和班级环境来衡量时,表现出欠缺或不足的学生。
2.学困生学习的具体表现
不少的学困生都在课前预习方面做得不到位,甚至不知道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安排以及教学课程,这就使得他们上课时,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从而在起跑线上就比其他人慢一步。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很多学困生的普遍问题。因为上课注意力涣散,所以他们不能很好地把握老师的授课内容,有的甚至不会在书本上做笔记。最后的结果就是,他们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没有达到自己预想的要求。
根据多年的经验我们不能发现,学困生作业潦草应付,能拖就拖,甚至有的学生不做作业。听课只能起到接受和探究知识的目的,做作业是一种巩固知识的环节。如果不及时对教师授课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练习,那么所学知识就不能得到巩固。
语文这门课程,对课外的阅读量有一定的要求。课外付出的时间少,课外阅读量少,也是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之一。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课程,适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充实学生的情感世界。
3.语文学困生的类型
(1)家庭成长缺失型,随着隔代教育现象的不断出现,学困生的比例不断上升。一方面,祖父辈和学生存在着年龄代沟和教育代沟问题,无法进行良性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结构和成员关系,他们的父母长期不在家,使得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造成孩子成绩的不理想。
(2)人生定位失误型,在市场经济转型的大情势下,出现了很多负面的思想,如读书无用论。正是社会和家庭两个方面的因素,使得部分学生在社会和家长的错误引导下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3)学习方法不当型,在学生中,很多人存在有学习方法的误区,他们可能很努力地学习,但是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引导,他们的成绩一直提不上来。这类学困生的比例较大,也是我们教师转化工作的重点。
二、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竞赛转化
竞赛的目的不在于最后的输赢,而是通过竞赛这一方法,加强学困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共同进步。
例如,我在教授《鸟的天堂》时,组织大家开展好词好句记忆比赛,评出先进的典型,优胜组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我有意将几个学困生安排在一个小组,目的是使学困生克服依赖其他同学的心理。结果发现这一组的学生学习热情很高,也十分的努力。虽然没有拿到第一名,但是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并且愿意从心底里接受学习。
2.提问转化
众所周知,当被提问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会高度的集中,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向学困生提供很多的问答机会,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参与能力,并且适当地采取梯度问答,不断加强问题难度。
在学习《长城》的时候,我会让学生观看长城的图像资料,然后请部分注意力不太集中的学生来为大家朗诵课文。接着就对学困生进行提问:你看到长城有什么样的感觉?他说:壮观!我顺势问道:面对我们古代先辈的智慧结晶,你有什么看法?他说,我感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我感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我看着那个学困生,赞许地点了点头。
3.鼓励转化
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和鼓励,所以,我在每一次的课堂上都会请几个学困生对文章进行脉络的梳理,然后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关心和爱护,使得他们增强对自己的信心。
在学习《火烧云》时,我就请一个学困生来给大家梳理火烧云的过程,可能因为紧张或者没有很好地掌握课文,那个学生反复地说着刚开始的过程。我笑着鼓励他,没事,说错了老师帮你补充,他有了信心很快就说完了,虽然有的地方有错误,但是他走出了表达的第一步。
由于学校、社会或者家庭的因素,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的学困生,这时候我们能做的不是苛责,而是耐心地去鼓励他,去辅导他,去转化他。我们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有效地转化学困生,是摆在教师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我们教师责无旁贷。
关键词:古诗词;语文教育;人文课堂;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语文是一门重视人文关怀的语言学科,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古诗词是我国语文教学的教学重点,要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古诗词这一宝贵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 人文课堂初探
语文学科除了具备工具性这一特点外还有人文性这一特点,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沉重忽视了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这是语文学科教学成果不够显著的一大原因。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是在最近的大讨论中提出来的。很多人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提出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重要性,认为人文性才是语文学科的真正属性,工具性是从属于人文性这一特点的。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语言的学习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审美水平,发扬中华文化。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能够感受到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是一种非常新颖的观点,它的提出为加深了人们对语文学科的理解。但是目前有的教师过于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孤立工具性和人文性,甚至形成了人文至上的错误观念。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以工具性作为教学基础,人文性作为教学提升。
二、 古诗词人文课堂初探
1、 注重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
古诗词是注重意境的艺术,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描绘的优美情景以及蕴含在诗词语句中的深厚情感,它对学生素养的提高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所以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讲解字、词、句等理论知识,还要带领学生理解诗词的美感。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为例。这首诗朗朗上口,是一首表达作者思念家乡的诗作,大部分学生之前都接触过这首诗甚至可以说对这首诗的理解已经达到了很深的程度,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这首诗提高审美水平并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我改进了课堂教学手法。首先我让学生朗读这首诗,朗读的要求相应提高,不仅要熟练朗读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朗读的过程中加进自己的情感。其次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根据这首诗改编的动画作品,这个阶段的学生以具象思维处理各种问题,动画欣赏能够帮助学生在脑海建立诗词的具体形象,一轮皎洁的月牙挂在天空,清冷的月光洒在床前,诗人独立在房内,如此皎洁的月光本来应该温馨怎奈诗人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动画欣赏完毕后再进行体具体知识点的讲解,最后给学生布置任务,课下画一幅阐释诗句内容的简单作品。这样以来学生对诗句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不自不觉中提升了自身的审美水准。
2、 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人类发明创造的必要因素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小学阶段采用的古诗词大多都比较简短,语言简洁充满丰富的意韵,包含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以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小儿垂钓》为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是诗人胡令能的的作品,诗句主要描绘了小儿垂钓的情景。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河边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小小的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路人问路忙想路人招手示意路人小点声,生怕鱼儿被惊走,不敢回应路人。诗句中的"蓬头"一词写明了诗句中主人公是一个年龄不大的幼儿;"侧坐"形象地说明幼儿的可爱姿态;"草映身"看出了小孩的顽皮,而且这一词形象地向人们展示了小儿的姿态;"莓苔"点名了小儿垂钓的位置是阳光稀少人迹罕至并且鱼儿不易受惊的地方,这里可以看出小儿的聪明,也为下句"怕得鱼惊不应人"做铺垫。在讲解这首诗时,我先带领学生熟练朗读诗句并且向学生简要介绍了诗句的内容,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演绎诗句的具体内容。根据学生的表演情况作出合理的点评,最后向学生展示根据这首诗改编的动画丰富学生的想象内容。
3、 提高学生感受诗人情感的能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对诗词感情的理解,就要结合诗作的具体背景以及诗人的性格特征进行教学。举例来说,在讲解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石灰吟》这首诗时就一定要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作中对坚强不拔的意志和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的歌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诗句主要表现了作者对虽然种种磨难但依然保持自身清白的石灰的喜爱,作者借物咏志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无论遭受多大的变故都要保持对祖国的一腔热情。在讲解这一首诗时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诗人在这首诗里倾注了多少感情是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的。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毕竟比较少,所以一定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进行诗词的讲解。于谦是明代末期将领,在明代保卫京师之战中担任军事统帅,率军击败了瓦刺军,虽然有显赫的战功但是在英宗夺帝之变中受到陷害。这首诗就是写于作者遭受陷害时期。通过这些历史知识的讲解,学生不仅了解了的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加深了对作者以及诗句的理解。再次理解诗句时,学生就会体会到诗人的深切情感。这样以来学生感受诗人情感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结束语: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非常大的意义。古诗词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加强古诗词课堂的人文性是发挥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在对小学阶段语文课古诗词课堂渗入更多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长熔.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理念的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1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模式随着我国国内的经济发展以及进步,我国也逐渐的走向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也对学生的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培养更高素质的创造型的优秀人才。只有建立比较新型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水平为主要目的,从而进行学习方式方法的改革。要想建立比较新型的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就需要通过实行比较有效的以及科学的方式方法,使得小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创新学习的水平或者境界,最终能够实现创新的学习能力。其中阅读教学作为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将怎样建立创新的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以后工作的重点以及热点问题。在本文中主要通过四个步骤来建立创新的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一、建立相应的情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情感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是老师能够比较成功的创建各种相应的教学情景,同时渗透相关的情感教育,那么小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得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在进行新知识讲解之前,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技术为小学生播放相关的录像或者语音,让学生能够有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只有营造一个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学习情景,学生才能够有继续学习的欲望或者动力,与此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同时根据相关的录像或者语音及时的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或者回答,其中问题的设置时刻与文章有关,从而非常顺利的引出要想讲解的知识或者文章。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同时也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提出疑问
在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阅读是学生比较有个性化的行为。所以小学的语文教学老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突出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经常鼓励学生动脑或者动口,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各种事物或者知识都能够存有一个质疑的习惯。小学生对于阅读的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现在他们对于阅读的主要方式方法还在探索的过程,这就使得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学习眼光或者角度来进行相关书籍的阅读,与此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胆的提问,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小学的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调动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老师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找资料或者思考,最终找到答案的过程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从而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整个过程。
三、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采用各种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
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正是比较活泼的阶段,所以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可以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具体的方式就是,老师可以布置任务之后,让学生可以采用同桌进行交流,或者组成小组进行交流,也可以全班交流,甚至可以是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交流等很多方式,采用相互交流的方式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小学生大胆的提出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问或者困难,进行沟通交流,最终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或者难题。如果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采用的是组成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已经解决的问题可以向语文老师进行汇报,其他小组可以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答案或者想法,从而能够达到交流的目的,经过小组的挑选,提出这个小组的疑问,简单的问题或者地方可以进行简单的解决,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或者比较困难的问题,需要经过小组的不断讨论或者研究之后,提出不同的意见或者想法,最终经过全班同学以及老师的研究或者讨论决定。比如,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了”等这些句子不能够理解透彻,甚至有些同学不能够正确的理解,这个时候就应该由语文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疑问进行解答,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这种类型的句子或者文章,从而使得小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
四、将学生提出的各种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提出自己的解释或者见解
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语文老师作为一名老师不仅需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小学生,更要成为小学学生的朋友,从而让小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或者学习。小学的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学老师需要学生多提供讨论或者交流的机会,能够让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见解或者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获取知识或者技能,与此同时体验成功的兴趣或者热情。创新的教学方式能够让语文老师的讲解知识的教学方式改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相关知识或者技能,通俗来讲就是指语文老师的教学目的不再是将现成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能够非常准确的引导学生进行进行思维创新,使得小学生能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关注或者重视学生的自己的感受或者体验,鼓励小学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或者见解。
除了上面讲到的这些,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改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进行说明,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教学老师可以让学生沟通或者交流自己喜欢的部分或者内容,并且说出为什么喜欢它。
只要小学的语文老师能够按照上面讲述的这个步骤以及方式进行小学生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不久的将来肯定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营造出创新学习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陈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D]华中科技大学,2011.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教学实践 教学评价 反思
一、引言
好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承载和支持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领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刘美凤教授调查研究表示:学科教师较多地强调“喜欢对备课或课堂教学有参考价值的资源”。笔者参与的教师培训项目以有效的课堂导入、有效的课堂提问与反馈、有效的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有效的作业管理等模块为培训内容,采用混合式培训模式,即将传统的集中面授培训、网络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等方式结合起来,在组织形式上分级、在培训内容和活动上分层的混合式教师培训,为项目所涉及的五个项目县(市)教师提供系统的有效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了促进教师将培训所学知识、技能有效迁移至课堂教学实践中,项目中期评估时,专家团队某教授设计并为培训教师现场讲授了一堂小学语文公开示范课,对在场教师有效运用培训所学知识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本文以此示范课为例,探讨有效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深刻反思。
二、有效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四年级学生处在总阶段中的第二阶段,要能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上述能力,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情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等策略、方法。
1.有效的课堂导入。《莲叶青青》公开课的导入环节选用众多导入方式中的古诗导入,以激发学生兴趣,联接新旧知识为主要目的,挑选学生已学过的古诗《小池》,通过PP课件,图、文、声并茂,首先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其次,学生在观看动画演示后,通过回顾已学知识:诗中“小荷”所指何物,联想到本节课的主题与“荷叶有关”,并通过让学生观看田田莲叶的图片,成功导入新课。
2.有效的课堂讲授。课堂讲授过程中,授课教师按照语文教学中惯有的听、说、读、写四部分依次展开。在生字词讲授时,授课教师不仅检查了学生利用字典、词典预习生字词的效果,而且更加注重在文章特定语境下生字词的含义,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意境;在阅读课文时,授课教师将师读生听、学生默读、学生集体朗读、听范读等方式相结合,不仅符合新课标对小学四年级学生默读能力培养的要求,而且通过提供范读,为学生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供范例,两者结合,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读”与“听”的能力;课文讲授时,授课教师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划分段落的能力;分段讲解环节是本节课知识讲授的重点,是学生精读课文,深层理解文章思想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段落大意,深入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能力,本环节主要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两种方式展开。教师讲解第一段与第四段,组织学生以纸质学具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文章核心部分(第二段与第三段的重点段落)的学习,通过组内讨论,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框架的过程中,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加深对文章重点段落的理解。
3.有效的提问与反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指出本节课采用问题支架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课文思想。文章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解时,教师提出“当作者看到‘湖里那一望无边的’莲叶时,首先想到了什么?最后想到了什么?”进而又提出“作者为什么想到祖母呢?”进而引入下文讲解。
第二段是全文的重心之一,课堂中教师以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讲授两种形式展开。在讲授第2自然段时,授课教师以纸质助学工具的形式,将问题框架提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文中找到描写“祖母为了种出最好的荷花都做了哪些事”并总结出“通过祖母做的这些事你体会到了什么?”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层次理解的能力。通过学生分工合作,小组讨论,总结提升,汇报结果,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第3、4自然段的讲授,教师主要通过问答讲授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回答“当小荷叶发芽了,祖母和孩子们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样的?”“祖母对待孙子是怎样的?”“祖母家的独特风景是什么?”“祖母为什么要倒贴茶水请人欣赏?”让学生体会祖母对荷的喜爱。
第三段是全文的第二个重心。在第5、6自然段的讲解时,授课教师依旧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从文中总结出问题框架涉及到的诸如“女人是来干什么的?”想象“女人说出一番什么话?”“祖母看到了什么?是什么心情?”“祖母做了什么?”提升出“祖母为什么舍得剪掉她最爱的荷叶送给女人?”并进行小组汇报。然后,通过对比“以往的荷叶用来做什么了,今年的荷叶用来做什么了?”以及“祖母不断的将荷叶剪去送人,针对家人的惋惜,祖母的心情是怎样的?”总结出祖母的高尚品德。
最后通过对比第8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的内容,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进而完成对整篇课文的讲解。
4.有效的学习活动。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师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异质分组,每组4人,由组内学生自行推选出小组组长、发言人、记录员,并进行职责确立,有效保障了小组活动顺利展开。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重点、难点部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借助问题支架,进行归纳、总结。虽然教学过程中各小组活动时间短暂,但是每一轮小组活动的展开。均由教师明确任务,组员分工,组内讨论,汇报展示,教师点评,总结小组活动等基本环节构成,过程基本完整。有始有终。
5.有效的作业管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三到四年级的学生应具备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在布置作业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将本节课所学课文重新编写成一个200字左右的小故事,与家人、同学、朋友分享。不仅能够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达到评价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更避免了重复性的机械抄写任务诱发学生产生的厌学情绪,也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
6.有效的情感保障。情感保障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情感基础,是师生进行课堂交流的剂。当公开课中,教师需要面对一群陌生的面孔时,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同样的,师生双方缺乏长期交流形成的默契以及熟悉感,替而代之的是恐惧与不安,从而严重影响课堂交互活动的有效开展。为了
解决上述问题。在课堂讲授前,授课教师与学生以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进行了30分钟的情感交流,在此30分钟的交流沟通中,没有教师与学生的身份之分,只有平等的“朋友”式的对话。30分钟的交流后,授课教师被该班学生亲切的称之为“郭大侠”。课堂讲授结束后,学生们热情的让“郭大侠”为他们签名,以作留念。
三、《莲叶青青》公开课的教学效果评价
为了全面科学评价本节课教师的授课情况,笔者利用研究团队开发的课堂教学录像分析软件对其课堂录像进行了混合式评价,即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课堂全貌评价与局部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1.课堂全貌评价。课堂全貌评价以课堂教学录像编码体系为基准,对教师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全程编码,从而实现量化评价。编码体系分为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课堂交互行为三类,共17个编码。分析时,笔者将采样规律设置为每3秒编码一次,经过分析,本节课的讲授中教师教学行为占41,3%,学生学习行为占35%,课堂交互行为占23.7%。其中,深层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可知,由于本节课为语文精读课文讲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针对文章中的3个自然段进行了课文范读,因此,教师教学行为中有35.3%的行为为课文范读。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集中在阅读、提问与回答、汇报与展示等;课堂交互行为主要有启发、讨论、协作互助、指导学习等。
2.课堂提问与反馈评价。本节课中教师共提出问题18个,其中陈述性问题占55.6%,推理性问题占44.4%,说明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共提问学生37次,被提问学生14位,占全班人数的43.8%,即全班近一半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回答问题的学生均分布在全班8个小组中,虽然其中有7位学生回答问题次数超过3次,但通过分析得知,此7位学生分别在小组活动中担任本组的发言人,承担本组讨论结果汇报与展示的任务。通过分析课堂教学中提问反馈部分发现,当学生回答的答案与教师的预设不相符时,教师会采用追问、引导等策略启发学生,使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思考;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相似(不完全一样)时,教师尊重学生的意愿,并对其进行鼓励与肯定,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3.小组活动评价。在针对本文重点段落开展的小组讨论活动中,教师能够在全班各小组讨论过程中进行观察与指导,作为小组活动中的引导者与帮助者。通过对学生使用的纸质问题框架进行内容分析了解到,针对活动一,8个小组中7个小组基本完成了问题框架中陈述性问题及推理性问题的讨论活动,并有一定的成果。针对活动二,8个小组中有6个小组完成了所有问题框架任务。两个任务中未完成部分均为推理性问题,由此表明,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框架对学生掌握文章段落大意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学生能按照教师提供的问题支架,在文中找出相应问题的具体答案,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提升课文内容的深层含义,虽然有部分小组未完成推理性问题的总结,但是推理性问题的设置对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课堂实践有效性反思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教师首先要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其次,是教师要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所学的内容;最后,要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要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课堂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课堂导入与授课内容的关联性。课堂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目的也各有侧重,但是均需围绕授课内容展开,不管是为了联结新旧知识,还是激发学生兴趣,都是为了引入本节课的讲授内容,切勿搞形式主义,为了导入而导入,使导入生硬,最终不能很好地落脚于本节课讲授内容,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还会产生误导学生的危险。
2.课堂讲授中整体与局部、主要与次要的区分。有效的课堂讲授应该注重整体与局部、主要部分与次要部分的区分,即讲授过程中详略得当,突出重、难点与基本知识之间的差异。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对所有知识点“一视同仁”,却美其名曰“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知识”,殊不知没有侧重,会造成学生学习时任务量大,复习巩固时无法抓住重点的困扰。
3.课堂提问与对话的层次性。有效的课堂提问与对话策略不仅强调提问时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更强调教师提问时问题的设计与提问技巧。切忌提问类型仅局限于“是”、“否”、“对”、“错”等答案既定的选择性问题,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设计陈述性、推理性、创造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问题。并且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切忌一次性将笼统的、高度概括的预设性问题抛给学生,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压迫感,不能很好理解所提问题的深层含义。教师可尝试将所提问题划分为若干子问题,在提问时,通过各子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回答,从而形成对整个“大问题”的理解。
4.确保学习活动的完整性。学习活动是旨在完成特定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师生操作的总和。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学习活动由达到的学习目标、活动任务、学习的方式方法及操作步骤、组织形式、交互方式、学习成果形式、活动监管规则、角色和职责规划、学习评价规则和评价标准等成分组成。有研究表明:协作学习的条件下,学生之间可以撇开心扉并有机会与其他人相互讨论各自的想法、意见和信念。在小组学习过程中阐明自己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可以提高学习成绩核问题理解的行为。通过;中突、阐明与获得对问题的解释,儿童们可以在其他人的观点上建立起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学习活动的开展形式灵活多样,课堂讲授中教师应该结合学习者特征以及具体知识点设计完整的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构建自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媒体使用的合理性。基于计算机的教学(computer based instruction,CBI),由于其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爱好、知识准备状况以及学习方式等,使得教育过程表现出了相当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但是只有在根据适当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方法而进行设计的情况下,计算机技术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课堂讲授,避免计算机多媒体的“滥用”,应根据不同知识点合理选择媒体,必要时可用传统媒体代替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可触摸的真实事物,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并且必要的传统媒体支架对学生学习活动开展、思维的发散以及对问题的理解等方面也会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切勿过分强调现代多媒体的特色,摒弃传统媒体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美凤,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44―248.
[2]金艳红,郭绍青,基于网络的分级分层混合式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11):65―68.
[3]崔允泖,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