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专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旅游局对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目前我国的旅游专业学生直接从业人员980万,并保持平均每年增长50万的速度,缺口至少有200万。近年来,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良好,并有广阔的用人空间,在许多工作领域都能找到合适的岗位。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数据进行了公布,国内比较有名气的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了100%。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有一部分选择从事酒店、旅行社等企业的相关岗位,还有一部分也选择到国家旅游业相关部门机关和其他行业工作。旅游业是操作性很强的一个行业,有着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相对于本科生来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深,对旅游实际业务更熟悉,吃苦耐劳,更加符合旅游企业的全面型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2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中国目前的旅游行业企业的旅游管理人才需求远远大于人才供应,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本行业的比例却越来越小,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多方面的。下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2.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
当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旅游行业的一线人员,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来说,一线人员的工作具有高变动性,会在工作过程中出现许多不可预测的变动。所以,高校教学培养的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来适应工作的需要。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创建时间较短,原有的教学基础相对薄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都不适应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虽然课程体系基本符合专业人才的知识构成,但是由于学校在专业硬件或师资方面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往往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校内的实践起不到真正的效果。所以,高职旅游院校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旅游行业的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最终是否选择在本行业就业,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具备的各种技能是否与旅游行业需要的相吻合。
2.2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缺陷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都应该有一个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师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和操作能力,并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为自己在将来的就业上提供更多的帮助。而在部门高职院校,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仅仅片面性地重视学生的就业率。目前看来,我国的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发展远远落后,就业指导工作存在很大的缺陷。
2.3学生择业定位缺乏理性思考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存在对本专业的择业定位缺乏理性的思考。许多学生走上对口专业的工作岗位后,盲目地致力于职位的晋升和争取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然而,旅游行业的工作,尤其是酒店企业,多要求的是管理者从最基层的服务员做起。高职旅游管理人员,需要丰富的旅游管理知识,同时更需要的是实践与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一个出色地管理人员,是充分了解各个基层具体工作和熟练解决基层问题的管理者,没有经验,管理只会是纸上谈兵,难以服众。
2.4学生职业认知存在偏差
旅游业高职管理人才欠缺,就业机会充足。然而一部分对口专业的学生存在传统观念,认为从最基层的服务员做起不符合本专业性质,甚至认为服务是侍候人的工作,从事服务职业是低人一等的,这种旧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一部分同学在最初填报专业时,由于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旅游管理可以满足自己经常游玩的愿望,在之后了解到本专业真正性质时丧失了信心;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旅游业要求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业务能力,而旅游业真正需要的是员工的团队精神、责任心和综合素质。
3解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
针对上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四个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
3.1强化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
旅游行业的企业需要的是高素质和具有高度责任心的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在校期间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一方面,通过专业知识介绍和学习,让学生加强对本专业性质的认知和对就业方向的了解;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使学生提前具备实践与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修养。
3.2创新教学模式,切实落实高职培养目标
学校应该明确培养方向,创新教学模式,开创结合旅游行业用人实际需要针对性培养旅游行业专业人才的思路。加强与旅游行业的合作,以市场要求规划教学计划与教学模式。学校应紧密联系相关的旅游企业,以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修订教学大纲,以培养旅游行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为旅游专业教学的指导目标。做到教学计划链接旅游行业相关模块,教学内容紧跟旅游行业工作岗位要求,教学方式贴近旅游行业工作模式,实现就业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培养目标。
3.3加强职业教育,培养专业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校期间,应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教育,培养其专业热情。一方面,要从主观上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可,教师要运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实际工作实践和开展野外实习、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情。
4小结
课程衔接质量是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以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中高职课程衔接中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管理等方面均存在问题。突出课程衔接的顶层设计、建立以能力衔接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校企联动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完善课程督导管理机制,是实现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衔接质量内涵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江苏省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课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衔接
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模式拓宽了中职学校办学向上延伸的渠道,为学生能力和学历提升提供了“立交桥”,也为高职院校办学提供了稳定的学生来源。江苏省高度重视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中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分别于2014年、2015年要求各衔接院校以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为核心组织专项课题申报,就中高职课程衔接中的具体问题开展研究。旅游类专业在江苏省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参与衔接试点的院校规模和比例不断扩大,因此,开展旅游管理专业个案分析,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对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质量内涵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江苏省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的试点情况
江苏省自2012年开始有选择性地开展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3+2”或“3+3”分段培养试点工作,2013年及以后中高职衔接时段全部为“3+3”。由江苏省教育厅官方网站的信息可以看出,2012年有5所高职院校与11所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中高职衔接,2013年有6家高职院校与10所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中高职衔接,2014年有9家高职院校与21家中职院校开展中高职衔接。其衔接的专业涵盖“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休闲服务”,后继专业包括“旅游管理”、“高尔夫服务与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涉外旅游”“、酒店管理”;衔接的区域2012年以苏中和苏南为主,2013年、2014年不断扩展至苏中、苏南、苏北三个区域;招生规模由2012年和2013年的500-600人左右扩大到2014年的900人左右,2015年,参与衔接试点的院校、专业、规模同样呈现上升趋势,试点衔接区域由同一地区的院校衔接拓展到一所院校与几个地区的院校相互衔接,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代表,突显了专业化旅游院校的辐射优势。
二、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分段培养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深入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本文就开展试点项目的苏南和苏中地区院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和访谈,因为这两个地区试点院校集中,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经验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调查和访谈的主要对象为衔接学校的项目负责人、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和学生,内容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设置与开发、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江苏省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分段培养课程衔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模糊、重复、错位现象对分段培养的4所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抽样分析发现,有1所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1所学校定位为中等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1所学校定位为服务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1所学校定位为导游和基层管理人员。抽样调查的4所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涵盖了从初中层服务人员、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到基层管理人员,存在表述不明确、同一层次不同学校定位差异较大的问题。对南京、无锡、常州、南通4所中高职衔接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调查显示,其人才培养目标都定位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涵盖了整个旅游产业的就业方向,但是缺乏与区域旅游产业对接的紧密关联性和针对性。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对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的要求,衔接院校之间应明确规定中高职转段要求,如果中高职之间未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共识,将直接影响到转段是否成功及人才培养质量。
2.课程体系缺乏一体化设计参加访谈人员中81.25%的人认为,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最大问题,高职院校参与调查的人员中86.8%的人对中职阶段的课程设置了解情况一般,还有13.2%的人选择了不了解;而中职学校参与调查的人员中84.1%的人选择对高职阶段的课程设置不了解或了解情况一般。参与调查者普遍认为:衔接学校之间各自为政,课程缺乏一体化设计及内容重复,资源浪费情况严重,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考虑不充分,课程设置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也不强。比如,中职学校普遍开设了“旅游学概论”“、旅游服务心理”、“旅游礼仪”、“旅游地理”、“餐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等7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高职院校此7门课程的重复开设率也达到了70%以上。
3.课程开发缺乏校校之间、校企之间的深入合作不管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目前都还没有形成具体的课程开发机制、措施与保障,中职教师主要承担中职阶段的课程教学,高职教师主要承担高职阶段的课程教学,缺乏校与校之间针对课程衔接进行合作开发。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有关课程的研讨和交流活动,一是数量较少,时间较短,有的衔接学校之间甚至还没有开展过相互交流;二是交流不深入,高职院校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此外,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度不高,课程内容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内容衔接性不强,甚至严重滞后于行业企业发展的现状,此种现象在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普遍存在。
4.课程实施与评价缺少有效的督导机制调查发现,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高职院校较少参与,一些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中职学校无法完成的课程由高职院校师资参与完成,中职教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与模式了解甚少,同时,中职阶段如何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既定课程,如何进行评价,由谁进行监督与反馈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与传统的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独立教学模式相差无几。虽然各高职院校都有教育督导部门,但是都没有开展对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督导,缺乏有效的监督指导机制。在对参与衔接的中职学校的学生调查发现,学生更期望高职院校教师能够较早地参与到中职阶段的课程教学中,从而提前了解和体验高职阶段的教学模式与考核方法,增强对未来升学的吸引力。
三、江苏省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意识层面:对分段培养模式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但是,从实际调查情况看,“3+3”分段培养因其试点时间不长,试点院校不多,招生规模有限,还没有得到学校、学生、家长的充分认识和普遍重视。就学校层面而言,参与项目具体实施的人员主要为教务处、招生和试点专业的主要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对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的理解远远不够,更谈不上深入分析和思考“3+3”分段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教学、管理、对接、评价、师资等具体问题,甚至有的学校和专业因为考虑中职学校生源素质问题缺乏对于试点热情和积极性,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缺乏对“3+3”分段培养模式的基本了解〔1〕。
2.实施管理层面:对课程衔接中的相关要素与资源缺少整合共享和管理监控课程衔接涉及教师、学校、企业、学生等教育的多元主体,需要对相关要素进行整合,形成一定的范式及方法。中高职院校长期以来独立办学的特征使得要素的资源整合非常困难。比如,师资之间如何进行课程建设的交流与合作、校内外实训设备和场所如何为课程所用、企业如何发挥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等。在调查过程中,无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的教师都认为衔接学校之间缺少互动、交流与合作是影响课程衔接质量、产生衔接问题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建立衔接合作关系的院校与专业之间应就衔接项目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协调学校与学校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具体问题,特别是构建提高课程衔接质量的相关制度与措施。
四、江苏省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课程建设的路径
1.问题入手,科研先行,优化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顶层设计“3+3”分段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属于顶层设计的范畴,衔接院校之间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明确各自的定位与培养目标,为后续的衔接奠定基础。由于缺少系统分析和研究,导致在实际衔接过程中的目标错位、重叠、模糊等现状。因此,从问题入手,以科学研究的形式针对具体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江苏省教育厅2014、2015年度《关于做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深入调研专业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现状,对人才培养数量、层次、质量与行业企业要求的吻合程度进行分析,提出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与建议。具体到旅游管理专业就应当结合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产业对人才需求中质与量的要求,并转化为相应的课程模块,指导课程体系建设。
2.立足现实,合理定位,以能力衔接为主线设置课程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已经成为现代职教体系下的新常态,参与衔接的院校应主动适应这种新常态并科学界定各自的培养功能定位,从课程衔接的角度来说,由机械衔接走向尝试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2〕。在中职阶段应强调对文化素质的培养,同时必须掌握基层服务岗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服务技能,达到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级工的要求。高职阶段应在此基础上突出对服务创新和设计能力、管理与决策能力的培养,设置与之相适应的课程〔3〕。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在与江苏省金坛中等专业学校开展衔接的”3+“3分段培养过程中,两校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的框架和基于能力衔接的课程体系(见图1、表1)。
3.立足职业面向,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不同院校在衔接过程中课程设置与开发还应考虑未来职业岗位的发展要求,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明确方向,校企联合开发课程,避免大而全、大而空或重复断层的状况。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与中职学校的衔接过程中,在广泛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常州市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状况及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的特征,将旅游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职业面向确定为高星级酒店,专注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此为起点,设计课程体系,实施课程开发。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优秀企业的标准融入课程内容,将先进的企业文化渗透于课程内容中,将优秀的企业专业化人才纳入师资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共同参与实际教学。同时,建立衔接学校专业教师之间的定期沟通机制,就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要求等进行交流,分析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4.强化督导管理,注重课程衔接质量内涵提升当前高职院校的层级结构基本由三个层级构成,一是领导决策层,二是管理职能层,三是具体实施层。其中,督导管理就属于三个层级的中间层,起着对上负责、对下管理和服务的作用。具体“3+3”分段培养课程衔接质量内涵的提升,首先要明确督导的构成,应形成一个由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督导团队,至少应涵盖参与衔接的院校、企业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同时,督导人员应熟悉职业教育的规律与内涵,对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模式的特征和要求把握准确,对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相关内容掌握到位;其次,要形成基于质量提升的督导管理机制,如督导的时机、内容、方法、评价、反馈与激励等,形成与课程衔接相吻合的过程性督导闭环。
参考文献:
〔1〕周丽.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4,(28):31-34.
〔2〕徐宏伟.能力观视角下的职业课程课程整合〔J〕.职业技术教育,2014,(19):38-41.
论文关键词:专业特色;旅游管理;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院校和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的一种办学形式。其特色品牌建设是关系到学院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转型评估的需要。办出特色、树立品牌已经成为独立院校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专业建设是高校的一项基本建设,它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而特色专业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
本文以某独立学院的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为例,探究独立学院专业办学特色建设的过程与措施。
一、树立专业特色意识是专业特色建设的首要问题
1.专业特色内涵
专业特色指专业所具有的特征、特点。反映在办专业的理念、思路和措施上,具体表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专业管理等方面。简单而言:企业的特色品牌主要体现在其产品上,而学校的产品是毕业生,毕业生是否具有同类专业的其他高校毕业生所不具备的特长即是专业特色。
2.专业特色建设对独立学院的重要性
人才市场与其他市场一样,没有特色也就没有了竞争力。专业特色建设是独立学院谋求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和强化办学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对于独立学院而言,若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发展,必须追求办学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办学活力,突出办学特色。因此,专业特色建设是独立学院谋求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和强化办学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而这一切的关键是要找准专业特色定位。
二、专业特色定位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关键
专业特色定位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起点,只有定位明确,才能办出特色。专业特色的定位应该与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发展历史以及资源优势相一致,还应该结合高校所服务面向的区域特点,并与相关行业结合起来。
为使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定位准确,笔者所在学校采用收发问卷和走访等形式对珠三角20多家知名酒店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得知旅游企业尤其酒店管理岗位对人才需求主要分为两个极端:一类为进入门槛低,但需求量大,如服务员、前厅接待等;另一类则是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有专业背景,而且至少懂得一门外语的高级实用型管理人才,如大堂经理等。经分析造成后者奇缺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重点大学和普通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虽然综合素质较高,但由于职业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和行为规范)和职业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低,且好高骛远,企业留不住,不愿录用。
第二,高职及中专毕业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都比较强,但仅具备当服务生所必需的技能,由于他们的综合素质不高,不具备走上管理岗位的后劲力量,难以胜任管理重任。
第三,无论是普通院校旅游院系的毕业生,还是高职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国际交际能力都不强。原因在于,一是英语口语能力差,二是外国文化风情知识严重缺乏,三是懂得小语种的人才少。
综上所述,结合企业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笔者所在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定位为: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和行业规范)和职业能力(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使学生立志扎根于旅游业,具备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和能力;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具备向中高层、向国际发展所需要的资质。
三、促进专业特色建设的有效措施
1.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合理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为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本校广泛参阅了兄弟院校旅游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对相关旅游企业进行了广泛调查,拟开设的课程均经过企业经理过目,听取他们的意见。聘请知名教授和企业高管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专业特色定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尽量做到厚基础、宽口径,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选择。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强,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要求行业从业者要具备各科知识,懂旅游、管理、经济、财务、法律、历史、地理、文化、语言等,所以本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以下七个课程模块组成。
(1)旅游学课程模块:旅游学、旅游资源与开发。
(2)经济学课程模块:西方经济学、旅游经济学、会计学等。由于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故需了解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基础知识。
(3)管理学课程模块:管理学原理、饭店管理学、餐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学作为旅游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是由本专业的性质决定的。对于一个即将走上管理岗位的学生,管理学是必备的背景知识。
(4)历史文化和地理知识模块:主要客源国概况、欧美文化风情和亚非文化风情等。由于国内外文化背景差异巨大,要与外国人沟通良好,必须掌握旅游外语,还必须以广阔的外国文化知识作后盾,才能在语言的实践中运用自如,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人才。
(5)社会交际科学模块:心理学、交际礼仪和公共关系等。由于旅游酒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酒店和酒店产品是及时消费品,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因此,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服务质量,学习该模块课程,有利于学生提高服务意识和交际能力。
(6)技术技能课程模块: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管理信息系统、英语听说等。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运用网络,能熟练地使用各类管理软件、办公软件。
(7)实践性教学课程模块: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强调知识的有效性应用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各种具体操作必须经过练习、实训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以实验实训条件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它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两部分。校内应建立导游酒店模拟实训室,模拟客房等,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同时将校外实习基地作为校内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受资金限制,独立学院不可能把所有的模拟实训室都放在校内建设完成,只有依托行业,旅游管理专业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依托企业,通过与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签订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由旅游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亲身体验、处理、解决服务与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根据该专业培养学生较强职业意识和过硬的职业能力,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国际交往能力的宗旨,该专业建立了种类齐全、相互配套、科学合理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共有四种:课内实训、课内见习、考证培训、毕业论文写作,重点是课内实训和毕业论文写作。课内实训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从业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课内见习指让学生外出参观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大型旅游设施,以增进学生对大型旅游设施的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考证培训指通过校内外结合的方式举办各语种的导游证、会计师证、高级营养师证的考前培训班,藉此提高学生的持证率,以增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率。
(2)构建校外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共有四种: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课外实训。
专业见习以组织新生到广东省内外著名的景区景点进行现场教学为主,藉此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旅游资源及导游操作的全过程,增加对旅游业的感性认识,坚定专业思想。专业实习指在每年四月的春季广交会期间,安排大二的全体学生到实习基地即珠三角各大酒店参与交易会的接待工作,以此培养学生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意识,了解自身学识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以明确今后在校学习的努力方向。毕业实习,是指在企业、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下,由该专业组织,统一安排四年级的全体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课外实训指根据所在区域旅游机构和企业的需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类旅游活动或旅游比赛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办学,铸造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念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行业走向国际化道路。为了适应国际化企业的人才需求,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旅游院校应该考虑与国外知名大学签订协议,走联合办学之路或者与国外企业合作,建立海外实习基地等来培养国际化旅游管理人才。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或培养双师型教师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十分注重实践操作经验,强调知识的有效性应用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所以实践经验丰富、关注行业动态,与业界保持良好关系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大力引进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企业界成功人士来校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或者激励现有教师到企业挂职并进行实践锻炼。
三、执行效果
经过几年的专业特色打造,本专业已初步形成毕业生受旅游业欢迎的办学特色。根据笔者所在学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和统计,本专业本行业最终就业率达41%~56%,高于本科旅游院校全国平均线30%以上;07、08级已有41%~53%的毕业生担任了各级管理工作,学生专业思想不断增强,近三年来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增加了一倍。
专业认同作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是指学生通过参与互动的过程,内化专业价值观、知识体系、伦理守则和专业行为,形成专业的自我意向,具有专业的职业人格,产生执着感的过程。专业认同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信心、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因此,调查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对于专业教学、学生管理和就业工作都非常重要。
二、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以中华女子学院高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文献调查等方法。此次调查通过学生班级微信群和实习微信群等共发放问卷114份,收回有效问卷107份。问卷从专业选择、教学满意度、学习状态、就业意向等几个模块进行设计,共设计了32个封闭式问题和1个开放性问题,希望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认同态度。调查过程中的访谈部分主要在班主任工作和指导学生实习工作等过程中展开。
三、调查结果统计
1.专业选择调查结果统计。在“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的原因”方面,调查显示“个人兴趣主动填报”的人数比例占48.25%;“服从调剂”的人数比例占26.32%;“父母朋友影响”的人数比例占9.65%;“认可就业前景”的人数比例占9.65%,其他因素如“意外选取”“分不够报其他专业”“随意选取”等人数比例占6.17%。在“入学前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兴趣”方面,“很感兴趣”的人数比例占26.32%;“有点兴趣”的人数比例占55.26%;“不太感兴趣”和“完全没兴趣”的人数比例占18.42%。可以看出,入学前对该专业很感兴趣的学生占比较少。在“如果再有选择的机会,您还会选择本专业吗?”问题中,选择“会”的人数占26.32%;选择“不会”和“不一定”的人数分别占19.3%和占54.39%。数据表明,愿意再次选择本专业的学生人数不足1/3。2.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统计。在“对本专业的总体满意程度”方面,“大体符合预想、较满意”的比例占56.14%;“符合预想、很满意”的比例占14.91%;而“不太符合预想、一般”和“完全不符合预想、失望”的比例分别占26.32%和2.63%。在“您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整体学习氛围”方面,认为“非常好”和“好”的比例分别占7.89%和35.09%;认为“一般”的比例占51.75%,认为“不好”和“很差”的比例共占5.26%。在“您认为学习氛围不好的原因”方面,比例最高的四个选项依次是“学习热情普遍较低”“对未来很迷茫”“班级凝聚力不强”和“课程枯燥无味”。在“对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满意度”方面,认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分别占25.44%和45.61%;认为“一般”的比例占26.32%,认为“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共占2.63%。在“您最希望专业课程在哪些方面进行改善和提升”调查中,比例最高的选项是“讲解的趣味性”,占到76.32%;其次是“内容的丰富性”比例占到56.14%;再次是“课程的互动交流”“学生的参与性”和“课下与学生交流”比例均占到35%左右。在“您最希望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哪些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方面,“专业技能”和“就业前景”选项比例最高,均占到42%左右;其次是“求职技能”和“社会经验”比例分别占到38%左右;而“职业规划”“专业知识”“学习方法”均占比达25%左右。3.学习状态调查结果与分析。在“是否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方面,“很清楚,有长远目标”占比9.65%;“比较清楚,有大致方向”占比59.65%;“仅有模糊方向”占比26.32%;“没有明确目标,很迷茫”占比4.39%。在“您觉得自己的学习状态怎么样”方面,7%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状态“非常好”,36.8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状态“比较好”,51.75%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状态一般,其他不足5%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状态“不太好”或“很不好”。在“学习状态不好的原因”方面,比例最高的是“学习动力不足”,占到了59.38%;其次是“难以持之以恒”和“对未来充满迷茫”分别占到了53.13%和40.63%;再次是“学习氛围不好”占到32.81%;比例最低的是“对专业没有兴趣”,占到20.31%。“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困惑”方面,42%的学生认为自己学历低将来没有竞争力和对未来充满迷茫;38.6%的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专业学习;34.21%的学生存在自我管理的不足;28%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兴趣爱好;19.3%的学生认为专业不好就业;15.79%的学生认为高考失利影响了心态。在“上课睡觉、玩手机的原因”方面,认为“对课程不感兴趣”“自制力不够”的人数最多,达到60%左右;认为“老师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提不起精神”的人数占到44%;认为“手机内容比上课所讲更有吸引力”的人数占到39%。同时还有18%的学生因为晚上睡觉太晚、睡眠不足导致上课没精神。“在课下是否有对自己的专业进行了解或资料查询”方面,有80%的学生表示“偶尔”会了解或查询;14%的学生表示“经常”会了解或查询;7%的学生表示“从不”了解或查询。在“是否有主动进行一些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方面,62%的学生表示有过类似的实践;38%的学生表示没有主动进行专业实践。从访谈中了解到,一部分学生会认为通过实践增进了对专业的了解,增长了见识和技能;也有部分学生会觉得通过实践了解到这个行业的许多负面信息,打击了专业信心。4.就业意向调查结果与分析。在“认可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方面,61%的调查对象认为前景“一般”,18%的调查对象认为前景“很好”,其他21%的学生认为前景“不好”或“不太清楚”。在“毕业后的就业意向”方面,准备在酒店行业就业的人数占26%;准备在旅行社就业的人数占19%;而准备在“非旅游管理行业”就业的比例占29%;剩下25%的学生对于就业意向较迷茫。在调查中,有56%的学生准备继续提升学历,其中希望通过“学校专升本”的学生占68%;希望通过自学考试提高学历的人数占45%;希望出国学习提高学历的占20%。在“提升学历的原因”方面,58%的学生认为高学历社会认可度高;50%的学生认为高学历会增加自信;45%的学生认为高学历好就业;37%的学生希望通过提升学历转到自己另外喜欢的专业;只有23%的学生因为喜欢旅游管理专业而想继续深造。
四、调查结果分析
1.高职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自愿填报率低。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主动选取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数占比较少,未达到调查总人数的一半。而且通过访谈得知,在主动填报该专业的人数中,还有一部分没有将旅游管理专业填报为第一志愿,而是作为第二志愿等后备志愿被录取。由此可以看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由于兴趣而主动选择该专业的人数较少。结合访谈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入学前的专业自愿填报率低和专业兴趣较低是导致入学后专业认同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2.高职旅游管理学生希望提高课堂趣味性、实用性。通过调查数据显示,近1/3的学生对专业不太满意,同时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专业整体学习氛围一般或不好,超过1/4的学生对专业课程教学不够满意。在教学方面,需要教师注意加强课程的趣味性,丰富课堂内容,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方面,学生相对重视专业技能、就业信息、职业规划和社会经验,需要学校和教师在学生工作中进一步面向就业、增强实用性,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3.高职旅游管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调查数据显示,高职旅游管理学生中,有清晰学习目标的学生不足1/10,有超过1/3的学生学习目标模糊、较迷茫,一半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不太满意。许多高职学生对高职学历不够满意,并且自信心不足,同时在学习方法上需要进行指导。在教学和学生工作中需培养学生的专业信心,进行专业学习方法指导,鼓励学生,调整不良心态。除了课程应增强趣味性外,学生的“自制力不够”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的重要原因,同时手机、网络等外在因素以及生活、作息习惯也会影响学习状态和效果。需要培养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同时增强自制力。许多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困惑和不足,需要学校和教师加以指导和培养。在实践方面,学校和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课外实践进行指导,对实践效果反馈进行了解,对于正向的反馈应予以鼓励,对于接收到的负面信息应予以及时分析和疏导,以免影响接下来的专业实习。4.高职旅游管理学生对专业就业前景信心不足。根据数据显示,有很大部分学生对旅游管理就业前景信心不足,准备在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比例不到总数的一半,1/4的学生就业方向较迷茫。这也是影响高职旅游管理学生对专业认可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学校和教师在平时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多介绍行业前景和就业信息,及时纾解就业困惑,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增强就业信心。调查显示,大部分想提升学历的学生并不是因为喜欢旅游管理专业才继续学习,而是认为高学历能带来更好的社会认可度和就业竞争力或者想通过再学习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在学生中存在的这种盲目地追求高学历,而不考虑职业兴趣和就业方向的现象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就业。需要帮助这部分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特点、优势和职业兴趣,做好职业定位和发展规划。
作者:李素馨 单位:中华女子学院
参考文献:
[1]徐秀玉,张春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倾向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1).
关键词:旅游管理 生态文明 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66-01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十报告第三部分中指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已经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行业之一,但旅游业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状况也较为严重,不利于旅游资源的持续开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旅游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一群体在经历实践后会成为时下旅游业的重要后备军。为加强生态旅游业的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必须得以增强。此次调研通过对校内本专业学生生态理念的调查,分析当前本专业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存在哪些问题,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措施,让本专业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
一、研究方法和调研对象
此次调研主要形式为实地调查,获取反馈的主要形式是问卷调查。为保证调研对象的正确性,此次调研选取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并通过问卷调查从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四个方面征询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调研对象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旅游管理专业大一、大二和大三三个年级的学生中选取了200人,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回收后有181份为有效调查问卷。
二、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一)生态文明认知分析
了解我校学生是否对生态文明有明确认知时,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几个问题。如“你是否清楚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什么”这类问题,但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非常清楚”的学生只占145%,大量学生“了解过但不清楚”,比例高达6541%,“完全不清楚”的学生占51%。
(二)生态文明意识分析
关于生态文明意识,问卷中“如果你看到公共场所有废纸,你是否会将它扔入垃圾桶”,9901%的学生选择找到垃圾桶后将废纸扔入垃圾桶。但当学生评价自身生态文明意识时,学生中只有2455%认为自己具备较强的生态文明意识,7203%的学生认为自身生态文明意识一般。
(三)生态文明行为分析
在生态文明行为调查问卷中问及学生是否有勇气阻止他人不利于生态文明的行为时,2899%的学生会勇敢劝阻,但存在6157%的学生明知他人行为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却并未采取措施制止。
(四)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措施分析
这部分调查主要反映了学生对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的意见和建议。目前,为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学校一般采取开设生态文明课程的方式,但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高达7139%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更应被当做一门选修课来上,1601%的学生认为将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的内容加入公选课中即可。
三、调查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反馈出来的信息,学生这一群体需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的了解,认识到生态文明对人类的重要性。从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来看,学生具备基本的生态文明意识,也同意接受生态文明理念的熏陶。但学生仅能做到自己维护生态文明,没有勇气主动制止别人破坏生态文明。
四、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具体措施
(一)宣传生态文明观念
之所以学生群体对生态文明观念不够了解,一方面是他们不够关注国家和社会大事,另一方面则是政府、学校以及景点各方宣传工作不到位。首先,政府应当利用多种渠道将生态文明保护的精神下达,在电视台播放生态公益广告,完善城市环保设施。其次,学校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深刻体会生态文明维护的艰难性。最后,景区应当提高对游客的要求,禁止游客带零食进入,对破坏景区生态文明的游客按例赔偿。
(二)生态文明课程的开设
无论是十的精神指示,还是新时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高校都应当开设生态文明课程,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首先,将生态文明课程列入公修课程中,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另外,高校可以在其他课程中加入生态文明观念的相关内容,例如加入到《基本原理》或《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程中。
(三)组建或加入生态文明社团
无论组建还是加入生态文明社团,目的都是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将意识贯彻于行为,不仅仅是⑸态文明观念挂在嘴上。加入生态文明社团后,应积极参加社团实践活动,如植树、收旧报纸、打扫校内干道等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1]。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2],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此类人才。本文将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措施具体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课程体系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实施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五方面来对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比较。
一、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978 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一批高等专科学校相继成立,中国旅游高等教育拉开了序幕。三十多年来,中国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了研究生、本科、专科、高职四个培养层次,本文以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高职两个层次的高等旅游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才培养模式。
(一)宽泛化的培养目标。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旅游业的各类旅游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即使是提倡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高职旅游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难以摆脱本科学科性、系统性理论教育的影响。在人才培养方面,面面俱到,酒店、旅行红、景区、会展等各个旅游行业都有涉及,表现出了宽泛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二)系统性、知识性的课程体系设计。
中国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是围绕旅游管理学科的系统理论构建起来的。整个课程体系建立在一般公共基础理论之上,在此基础上构建经济管理学科理论知识体系,进而深入到旅游管理理论知识领域。具体到旅游管理理论知识领域,其课程体系也是先设置概要课程,再设置专业性更强的课程。总体来看,是一种系统性、知识性强,层次分明,层级递进的课程体系设计[3],追求全面的、系统的、逻辑的理论知识。
(三)理论性、综合性的专业课程设置。
与宽泛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相适应,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偏向于理论性知识传授的课程居多,真正的实践类课程很少。专业课程设置综合性很强,大多数旅游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均同时存在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实务、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景区管理、饭店管理概论课程。
(四)探索中的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及应用性特点,国内多数旅游高校也开始注意到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国内旅游高校基本形成了在第四学年进行专业实习的惯例。一些国内的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开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上迈出步伐。如暨南大学中旅学院, 它依托深圳华侨城集团(集团董事长兼中旅学院的院长)旗下的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让学生在4 年的学习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走上了相对稳定、规范的校企合作之路[4]。
(五)理论素养高,实践经验缺乏的师资队伍。
国内众多旅游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由以下三类教师组成。第一类是由地理、历史、经济、管理、园林规划与设计、外语等学科转行过来;第二类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或博士毕业,从“学校”到“学校”直接过来授课;第三类是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转行或兼职在高校从教。其中,前两类占据了绝对比重,前两类师资学历普遍较高,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但大多数缺乏旅游行业的实践工作经验,缺乏过硬的行业岗位技能。
二、国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国外大学正式设置旅游专业始于20 世纪60 年代末,80 年代是旅游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尤以始建于20 世纪初的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和与之隔海相望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国际上闻名遐迩。本文就以这两所旅游高校作为主要案例,分析国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门化的培养目标。
虽然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与美国康奈尔旅馆管理学院属于不同层次的高校,前者培养职业人才,后者培养本科层次人才,但两所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一个共性,即重视专门性人才的培养。两所院校均以为酒店行业培养懂理论、熟悉业务、又会实际操作的专业化管理人才为目标。
(二)应用性的课程体系设计。
国外旅游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应用性”为突出特点。瑞士旅游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时间与课外实践时间之比保持在1:1—2:l之间。其中,洛桑学院规定新生入学后,必须经过18 周的酒店基本功锻炼,每周一个课题,如餐饮备料、运输、初加工、餐具洗涤、客房整 理、餐厅服务、大堂清洁等。美国各旅游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对实践的要求也非常严格[5]。密西根州立大学招待业管理学院要求学生必须完成800小时实习任务,其中400 小时的认知实习,400 小时的管理实习;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招待业管理学院要求学生完成1300 小时的实践任务,其中1000 小时的工作实践,300 小时在旅游业的管理实习[6]。
(三)广泛、精深、动态的专业课程设置。
美国康奈尔旅馆管理学院以其广泛、精深的课程设置闻名。学院设置的学科基础课(国外称商业课)内容广泛,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决策管理、管理沟通、社交训练、法律、定量分析方法等。而专业课的设置则颇有深度,如招待业财务管理、餐厅管理、设备管理、商业与招待业法律、派房管理、烹饪理论与实践、酒店发展与规划等,而且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课程的研究报告[6]。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有扎实的理论根底,又有实际的运作能力。瑞士洛桑学院的课程设置则不断推陈出新,如近年来推出的国际营销策略、国际化市场学、国际连锁管理、全球战略、跨学科案例研究、亚洲商业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7]。
(四)成熟、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训、社会实践及企业实习。
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主楼内设有实验旅馆,其中有80 间客房和一个会议中心,每学期可供200 名学生实习。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则在校内设有7 间不同风格的餐厅,这些餐厅既可为学生提供用餐服务,又是教学场地,学生轮流充 当顾客与服务员的角色,教师则在一旁现场指导和授课。除了在校内设置实验教学基地,为学生创造亲自动手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得到与今后实际工作岗位完全相同的模拟实习外,两所院校还把教学链延伸到社会。康奈尔专门向学生提供院外的实习课程,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受到监督雇用式的严格训练。洛桑学院的校园内通常只有七八百名在校学生,另外七百余人则在世界各地酒店实习。学生毕业后可到各国高级星级酒店直接上岗,一般可任部门经理、助理,不必再经实习期[7]。
(五)国际化、行业化的师资队伍。
师资的国际化和行业化是康奈尔和洛桑的共同特点。瑞士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由两部分组成:一种是具备5 年行业从业经验的管理者;另一种是学院的专职教师,须有4 年的学徒经历,3 年以上行业实践经验。洛桑学院聘请教师的必备条件是要有经营酒店的经历[8]。康奈尔则把酒店业著名专家的讲座作为必修的教学计划。此外,两所院校的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高,学校往往会从世界各国聘用急需专业和新兴专业的教师,而且学校和很多国家的学校之间都签订了互派协议。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师资人才的组合,形成了更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更全面的智慧集聚[6]。
三、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一)培养目标的差异。
国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出鲜明的专门性,美国康奈尔和瑞士洛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酒店行业培养高级专门管理人才。而国内各旅游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表述上虽都不大相同,但存在一个共同之处,即希望培养出高级复合型人才,希望培养出的学生既能做酒店管理、又能当导游,还能对旅行社进行管理,并且会旅游开发规划。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且定位和要求模糊不清。尤其对于那些办学时间不长,处于一本、二本及高职院校中间的独立学院而言,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需要在办学过程中逐步摸索和研究的。
(二)课程体系设计的差异。
国外旅游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应用性”为突出特点。瑞士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学生的职业需要构建课程体系,追求应用性与实际操作性。美国各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虽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调学生科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律、会计等方面理论基础的牢固,但在专业课程设计上非常重视学生应用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很多旅游宏观管理方面的课程均体现了这一点。而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是以旅游学科的系统化理论知识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追求全面的、系统的、逻辑的理论知识,本质上偏向于学问中心主义[8]。
(三)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
国外旅游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表现出广泛、精深、动态的特点,培养和训练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较多。而国内的课程设置则偏向于注重旅游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专业课程设置中,继承性知识的传播占了主要教学课时,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且专业课程的更新比较缓慢。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差异。
国外旅 游院校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系统、稳定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训、社会实践及企业实习,且与理论教学结合紧密。而国内大部分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集中于第四学年,一方面由于企业的不配合、学校的不重视,学生在实习单位充当劳动力的现象比比皆是,无法真正实现换岗实习或管理实习。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利用这段时间做毕业论文、找工作,使实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当然,国内的一些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也开始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子,但大多校企无法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缺乏统一规范化的实践教学体制。
(五)师资队伍的差异。
国外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表现出国际化、行业化的鲜明特点。师资队伍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学团队,他们不仅有很高的学历,而且多数在业界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具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历。而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则由地理、历史、园林规划与设计、外语、经济、管理等学科转行为主,学历普遍较高,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但大多缺乏旅游行业实践经验,这严重制约了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炳义。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l)。
[2] 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5,(5):28-29.
[3] 王玉。中国与瑞士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差异分析[j] .商业经济,2011,(5)。
[4] 陈秋华,张健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
[5] 邹亮,王颖,曹洪珍。 相关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4)。
[6] 王文君。 中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
1、旅游管理专业内容划分过细
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教学的整体配套水平以及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较为低下,旅游管理专业的内容划分过细,使得学生兼顾的课程过多,无法充分的掌握课程内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有酒店、餐饮、旅行社、旅游物业、旅游交通、商务旅游与会展等方面的管理内容,每一项内容都有单一的课程以及专业技能培训。同时,教学还保留传统的模式,将大部分的课时花费在外语以及政治等一些基础课程上,大大占用了旅游专业的课时和大量的教师资源,导致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专业课程,无法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而在国外,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旅游管理专业,而是将该专业设置为接待管理学、休闲学等类别,注重于培养高素质的服务型人才。
2、课程制定不符合旅游行业需求
当下,大部分高校在制定旅游课程时,没有深入探讨整个旅游行业的需求,在制定课程时也没有邀请相关资深旅游人士共同参与探讨研究,使得课程的制定并不符合旅游行业的需求。另外,由于在更改高等教育教学计划问题上,我国操作程序较多,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更改的课程很少,而且教学计划制定时间久,所以导致了旅游教育课程的制定长时间同旅游行业的需求不相呼应。同时,我国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是从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在课程制定方面较多的受到原专业课程的影响,例如前专业是学习历史的学生,课程大部分以史学为主,这种因人设课的现场使得与旅游行业实际需求的专业技能背道而驰。
3、教师资源较为薄弱
近几年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不断加快,高校的教师资源显得尤为薄弱。大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资源都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而来,在专业水平、专业技能、实践水平方面并不完全符合教师的专业要求。另外,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师职位有限,在学历上有着较高的要求,普遍教师都是硕士、博士学位,而大部分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基本上都是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在学历上又难以到达要求,这就使得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较为低下。
二、改善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的措施
1、明确制定专业培养方向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的是管理型人才,我们应将管理型转化为高素质服务人员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服务素质教育,培养全方位的旅游服务业人才。在旅游专业课程中,要着重增强实践、法律、沟通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保障学生不仅学习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具备良好的服务素质水。教师在教育课程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培养学生的认真敬业的精神,有效的调节学生自我情绪的控制力,促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与外界交流时,能与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外语水平以及计算机水平,有效的提高旅游行业的综合素质水平。
2、弱化专业方向
旅游管理专业方向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在专业课程上的思维转化性,导致学生的就业面以及知识面受到限制,抑制了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没有尊重学生本身的意愿。所以,弱化专业方向,给与学生广泛选择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合理的制定专业课程,降低固定专业课程的课时,从而保障学生充分掌握课程知识,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将旅游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效的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教学实践活动和选修课程。
3、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高校在制定专业课程的同时,要全方位调节专业课时、技能课时、实践课时之间的比例,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旅游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专业,要求具备充足的实践经验,所以应该减少课堂授课,尽量以实践和模拟的方式进行授课,有效的促使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另外,尽量调节拓展课程体系,加强拓展知识课和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中的教学比例,运用学术讲座的模式教学一般专业课程,着重增加学生的课外教学,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思维创新力。另外,也可以增加一些旅游职业资格职称等级考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促使学生全方位的掌握旅游专业知识。
4、加强国际交流
我国应该不断加强与国际之间的旅游文化交流,学习国外高校的旅游教学方式,有效的增强与国外旅游公司之间的学术交流、经验交谈,合理引进国外优秀的教学资源,可以采取“交换生”的模式,与国外优秀高校进行学员培养,打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合作交流的教学环境。
5、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在制定教学课程的同时,要将实践教学放在首要位置,可以将教学楼改造成教学酒店,以酒店管理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验旅游行业的职业要求和服务素质要求,有效的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和实践经验。同时,逐步优化实践教学的过程,降低学生单次实习的课时,提高学生学习的次数和类别,实施实习岗位交换的模式,以一实习一理论的方式,将教学模式交错展开,全面的掌握旅游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职业综合素质水平。
三、结语
[关键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2-0138-02
作者简介:刘健(1974-),辽宁葫芦岛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等。
基金项目:2012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课题“毕业实习长效机制研究——以旅游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1214)。
一、旅游管理专业(会展方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忽视实践教学环节
旅游管理专业(会展方向)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实践目的、学生职业能力要求、职业定位等阐述尚不明晰,教学内容不规范,教学要求和教学标准不严谨,导致实践教学的实施困难重重。
(二)缺少实用且针对性强的实践教学教材
旅游管理专业(会展方向)发展的历史较短,各科教材有待完善,尤其是实践教材。很多实践课程教学仍在探索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实践时仍未形成系统性教学模式。虽然有些交叉学科的教材可以借鉴,但缺乏针对性,从而对学科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造成一定的束缚。
(三)缺少优秀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目前我国从事会展教学的教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或者从由旅游或工商类专业转行。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没有从事过具体的会展实务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不统一,无法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四)学生的实践岗位有限,教学时间较难控制
很多会展企业用人需求量较大,但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甚至办展的过程中,很多工作采取外包方式,公司只保留一些核心岗位,从而造成学生实践岗位不足。由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识记阶段,导致学生在接触实际会展操作时无所适从,难以为实习单位提供有效服务,反而干扰了实习单位的正常工作进程,增加管理和运营成本,降低工作效率。因此,实习单位在一定程度上不愿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及实践上的指导。
二、开展旅游管理专业(会展方向)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及国内项目课程开发的成果,围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设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专业课程。教师将每一门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组织成若干个实训单元,每个实训单元都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入专业理论、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工作过程要素,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进行重组。这样形成的课程体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促使学校教育与就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
(二)加强实践教材建设,完善专业教材体系
实训教材作为教学指导用书,是对会展理论教材的重要补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励教师在带领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收集目前国内外会展活动的相关资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原则,对不同学科的实践环节进行整合,编制适合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会展方向)的实践教材。教材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遵循实践教学大纲对实践学时的安排,侧重培养学生利用会展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材内容应适当涉及相关学科知识,集应用性和综合性于一体,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激励教师深入企业,完善双师型队伍建设
第一,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进行研修、顶岗锻炼,提高教师从事会展专业技术生产实践和科技研发活动的能力。对于教师的培训,学院应提供资金支持,以此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学识水平,推进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第二,鼓励教师尽快考取会展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完善专业知识体系;第三,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第四,优化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提高专业教师中的“双师”比例和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教学特色突出、专业技能水平高的课程教学团队。
(四)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着重评估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制定得是否详细、完整,是否明确各个实践环节在各个课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要达到何种教学要求,据此来安排实践教学内容,编写相关的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同时保证实践教学的时长。
着重评估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评估中,具体考核学生操作前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各环节衔接是否正确、熟练,所采用的方法是否正确。
(五)加强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开辟实践教学领域
第一,通过举办活动赛事及专家论证会来吸引企业,选择对口岗位,开发优质实习基地。通过聘请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来担任评委,使其深入了解学校和学生,感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课程内容的变化,感受教育工作者一心为学生、为企业服务的高度热情和敬业精神,激发企业参与学校教育、参与专业建设的兴趣,提高其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认可度和参与度;第二,对意向合作企业的用工要求、实习时间、实习岗位、薪酬待遇等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相关信息和需求;第三,通过考察企业的信誉、业务范围、业务量、需求动机等信息,确立重点合作企业,商讨合作方式、责任权利、薪酬待遇等内容,并签订协议;第四,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确定如何培养、考核和管理学生,使企业融入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第五,维护好校企关系,尊重企业及其实践指导教师的劳动成果。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状况;调研
为了做好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明方向,我们对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近五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用人单位意见反馈与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管理的教师等分别进行了调查与访谈,分析目前社会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学生的就业意愿,学校促进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意在辅助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顺利就业,实现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合理对接提供借鉴。
一、河北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1.调查问卷的设计
根据调查目的,我们侧重四个方面编制了调查问卷。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毕业生工作情况、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评价、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和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2.调查样本确定
调查对象限定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2010届-2015届五年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本专业负责就业辅导的教师。请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填写设计好的调查表并收回,与教师进行的访谈作好记录。
根据我系学生管理办公室统计,近五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共1040人,设定抽样人数为50%,原则上按每人一份进行统计,应走访人数520人,实际发放问卷520份,收回问卷493份,回收率为94.8%,其中有效问卷486份,有效率达到93.4%。
3.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1 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
从表1可以看出,我院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北京、承德两地,河北省内,其他地区分布较少。就业单位集中在私营、民营、外资企业,专业对口率高,薪资水平多数在3000元以上,1―2年晋升一次比较普遍,感到个人发展前景一般的占多数。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
首先北京作为首都,是政治经济中心,对人才需求量十分巨大,特别对于高职高专这种中低层实干人才需求量较大,相对发展空间和机遇较多,这是导致毕业生大多数选择在北京就业的主要原因。其次,河北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承德,距离北京较近,气候、饮食、文化、生活方面和北京也有相似方面,所以对北京没有陌生感,融入速度快。
其次,毕业生在承德学习生活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对承德有非常强烈的认同感,承德作为一座旅游城市,对高职高专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很大,所以留在承德的毕业生相对较多。也可以看出毕业生普遍倾向于增加就业安全度,回到家乡就业,有一定的基础,将“稳定”作为自己就业的重要标准。
再次,去国企、党政机关的毕业生相对较少,说明这些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量低。毕业生自主创业非常少,说明毕业生的创业观念较弱,对自主创业望而却步。
最后,从就业单位地点与工资待遇两项交叉比对,发现留在北京工作的毕业生来说,工资水平还处于低水平。从个人发展前景与晋升空间两项交叉比对,我们发现80%的毕业生在就业岗位得到了合理的使用,但是多数毕业生对职业发展没有长远的规划。
表2 毕业生教育教学情况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毕业生对我系的职业能力培养持肯定态度。我系所授专业课符合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开展的各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与活动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然而我系在教学方面仍存在实习与实践课课时不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系应着重对这两方面问题进行研讨,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表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从表3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我系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水平持肯定态度,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比较好。通过职业能力优势与单位晋升考虑因素这两项相比对,发现最欠缺的创新意识、管理能力与学习能力恰恰是单位晋升员工不可或缺的决定因素。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适当加入能够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素质的课程及活动。
二、河北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探析
1.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强化就业信息服务
从调查来看,总体上我系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比较乐观,但是从整个就业情况来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较少,私营、民营、外资企业是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的主力军。
因此,学校应加大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力度,从学生一入学就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让学生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准确定位职业方向,并严格要求学生通过这种渠道,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通过对学生择业心理、就业技巧和就业方法的指导,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另外,学校就业处应注意收集整理就业信息,积极建立与人力资源市场的紧密联系,建立高效运转的网络信息平台,及时毕业生求职及用人单位信息,为毕业生提供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这样才能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快速溶合,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2.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导师制的建设和管理,强化实训与精品课程的建设
我系从新生入学开始,除正常班级编制授课外,通过兴趣爱好分类,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精品班,进行特色培养。我系开设的静雅班、茶艺班、导游班深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通过与净雅集团、北大勺园、诚信旅行社等企业的合作,聘请了长期服务于企业的一线员工,要求他们带着所在企业的新一代培训软件为学生上实训实习课,让学生进行身临其境的岗前实习,使学生熟知酒店、旅行社等不同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特性,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业设计。由于整个创业设计过程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系为每组学生分配专业导师,从学生选题、设计、完成等几个步骤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同时在生活中导师们也要配合辅导员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岗位教育与职场引导,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优良的职业品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
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37.
[2] 郝登峰,卓晓岚.广州市大中专毕业生跳槽问题的实证
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41-44.
[3] 李斌.试谈基于就业满意度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40-
142.
[4] 刘奎颖,郄丽娜,黄春萍.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及其与
就业满意度关系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
(6):48-52.
[5] 高姝.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D].河北科
技师范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