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绵城市的功能及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海绵城市;铺装材料;生态环境;透水性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05102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全民小康政策的实施,城市化发展越来越迅速,城市的数量在急剧增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环境的污染导致的雾霾问题,水资源短缺、河水污染、城市内涝、排水困难,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成为了我国的当务之急。由于城市的道路结构绝大部分都采用不具有透水性的材料,那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关键在于道路材料的选择。2014 年 11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标志着海绵城市的建设已被国家提升到了国家环境的高度上来。透水性铺装材料的出现正是解决我国当前城市内涝问题的关键。透水性铺装材料的使用不会污染环境,它是绿色的环保材料,为我国实现绿色中国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同时,新兴透水性铺装材料的出现还会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2 海绵城市和透水性铺装材料的存在意义
2.1 海绵城市
由于城市扩张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城市频频面临自然灾害,强降雨量导致的城市内涝和水灾问题使城市的稳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地面的硬质材料铺装和城市不堪重负的排水防涝系统都是急需关注的问题。海绵城市这一新的代名词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较强的弹力和适应能力,能保障城市经济和环境更好的发展。在遇到内涝和水灾时将雨水渗透到地下储存,经过净化合理利用。海绵城市的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要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大自然法则。透水性铺装材料的研制与应用解决了雨水径流对道路土壤结构的破坏,减轻了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压力,通过透水性铺装材料的使用将雨水渗透到地表,令雨水净化储存。待水资源短缺时得以利用,解决城市用水问题。
2.2 低影响开发理念
海绵城市离不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低影响的理念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控制暴雨所带来的径流和污染问题,使开发区域尽量接近于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在低影响开发过程中,尽量避免因开发手段和方法造成的开发场地地质的破坏和水质的破坏问题。透水性铺装材料具有较强的透水性,可以将雨水渗透到地层表面。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地质结构,遵循了保护自然这一生态法则。
2.3 提高城市雨水疏导能力
城市传统地面排水观念认为雨水排得越多、越快、越通畅,城市的排水系统越先进。实际上这种思维存在两方面局限性:一方面城市硬质铺装趋于逐渐扩张,城市防洪压力较大,许多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及速度难以适应城市扩张的脚步,许多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出现了“逢雨必涝”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则是这样的排水系统无法循环利用雨水,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夏季降雨量增多时,由于地表径流未能合理补充地下水,反而造成城市内涝这一困局。而透水性铺装材料能够很好地克服这两个弊端,形成环保而高效的排水系统,一方面能迅速适应城市扩张的快速与大范围规模,减小城市防洪压力,缓解城市内涝;另一方面能够循环利用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下渗过程中能够及时滋养植被根须,另外储存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在减少了水资源浪费的同时还能应急城市的用水需求。
3 透水性铺装材料的发展过程与应用
3.1 透水性铺装材料的演变
透水性铺装材料并非近现代才被发明和使用,实际上它在国内外都有着比较悠久的使用历史。青砖、青瓦、砂砾、石板等材料,都是中国古代园林与城市建设中经常使用的材料,而它们都具有良好的透水性。 欧洲的传统透水性铺装材料为也较为类似,砂石、石块与草地的结合是欧洲宫苑景园常见的景象。透水性铺装材料的产生实际起源于西方国家,但现在的透水性材料实际意义是指在古代的基础上增强其原有的属性值,对硬度,耐磨度,透水性都有较高的要求。对于现代意义而言的透水性材料在20世纪就应用于道路的建设、城市的路面建设,现在更是作为一种环保型绿色的道路建设的主要材料。
3.2 透水性铺装材料的应用
透水性铺装材料的类型可以分4类:透水性水泥混凝土材料、自然型透水材料、透水性新材料和陶瓷透水砖。透水性混凝土材料主要应用于工程和道路建设;自然型透水材料透水性新材料因其有着良好的视觉效果而多用于景观设计、园林工艺;陶瓷透水砖是烧制而成的,人行道是其最好的应用。
4 透水性铺装材料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
以前城市道路的建设采用的大多是硬质型材料,渗水效果差,在面临强降雨时,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严重时会导致城市内涝和水灾。为保障城市的发展,采用了透水性铺装材料进行路面建设,透水性铺装材料渗水效果显著,大大地减轻城市的排水防涝系统负担。在载重问题上,透水性铺装材料弱于硬质型材料,但为满足其载重要求,透水性铺装的路面结构应有着特殊性。透水性铺装路面的结构应该在自然土壤上铺一层透水土工织物,在其上面垫上基石和过滤层,最后再铺上透水性混凝土和透水性沥青为面层。下雨时,雨水会通过层层铺装快速进入到地质表面,形成自然循环,不会破坏地质结构。雨水渗透到透水性铺装路面后会被净化储存在土壤中,各类生物会得到充足的水分来绿化城市环境,同时为城市提供用水,解决城市用水问题。
5 透水性铺装的生态功能及意义
5.1 透水性铺装的生态功能
透水性铺装路面透水性明显优于硬质材料路面。从城市视角来看,能更好地保护地质结构,防止城市内涝和水灾同时,给城市植物提供水分,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从生态角度上维护了自然生态平衡,更具备生态功能。
(1)雨水能够快速下渗到城市土壤,还原为地下水,一方面减少了城市地面径流,另一方面使得城市下垫面能够充分地和大气进行水气交换。同时因地表径流减少,携带污染物的机率也随之降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污染度。
(2)透水性铺装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其表面温度及湿度要优于非透水性铺装。透水性铺装起到了调节温度及湿度的作用,即高温季节时,透水路面要更为凉爽;干燥季节时,透水路面要更为湿润。良好的透水性及透气性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使得下垫面生态空间得到了良好保护,植被根系能补充充足的营养成分,间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3)透水性铺装中多孔隙结构能够吸收城市噪音、减少强光反射。非透水性铺装往往在降雨过后路面上存留积水,阳光强烈照射下会产生强光反射,对行人及过往车辆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透水性铺装能够很好地克服这一弊端,及时下渗,一方面滋养植物低下根系,一方面减少了地面上安全隐患。
5.2 透水性铺装的生态意义
透水性铺装材料是绿色的环保材料,对于透水性铺装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有益于城市人民身心健康,很大程度上节约资源和废物利用。当今世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困扰着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绿色建筑材料成为建筑行业中的主要材料,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由于透水性材料在建筑中环境绿化效果十分明显,其在原料采取、产品制作及废物处理上也都有着良好的生态性。工业废料、建筑垃圾都能用于透水性铺装材料的制作,即减轻环境污染,又提高经济效益,维护了生态环境。透水性铺装材料可以重复利用,展现出它作为绿色材料的一面。随着透水性材料的出现,作为21世纪新型绿色材料,被世界各国家追捧和推崇。透水性铺装材料也为绿化地球作出保障,是人类迈向绿化地球的重要一步。
6 结语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城市化速度在加快,城市内涝和水灾问题急需解决,海绵城市必然成为我国未来城市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潮流。透水性铺装材料完全符合作为节约资源、废物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时代绿色建筑材料的要求,将被得到广泛应用。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了解透水性铺装材料的特点及其结构,清楚掌握路面结构,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科学的保障。虽然透水性材料存在价格偏高、承载力偏小等问题,但从社会生态环境长远角度考虑,必须坚持海绵城市这一策略,实现人类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睿智.基于海绵城市视角的透水性铺装材料的研究[J].江苏建材,2015(6):14~17.
关键词 :生态恶化 地下水 雨水收集湿地景观
Abstract: China is in the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ity abnormal expansion. Negative effects of mega city structure development facing the most serious. For example, the city traffic jams drought, floods and other disasters, serious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haze weather, the greenhouse effect. Ecological landscape is the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the city environment. Therefore,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have been imminent.
Keywords: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groundwater, rainwater collection, wetland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我国近些年发生的一系列城市生态恶化的事件,已经让人们从城市化建设的浪潮中警醒。以俞孔坚老师为代表的一些学科领头人所宣扬“绿色革命”正是可以挽救现在这种生态恶化的强心剂。这里从生态景观的角度去分析和探索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分析如何将生态雨水收集系统运用在城市的景观设计当中,尽可能营造舒适,怡人,赏心悦目的生态景观。
1.1生态雨水收集系统
所谓生态雨水收集系统的概念是相对于目前我国巨型城市地下的雨水管网建设而言。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针对近些年发生的一些重大的生态事故,利用生生态系统去合理的收集与储存雨水。这种手法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既能及时的补给地下水资源,储存一定量的淡水资源,又能避免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1.2生态雨水系统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针对这些城市的生态问题,生态雨水收集系统的目的和宗旨就浮出了水面。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将淡水资源及时的保存,不仅充分对地下水资源及时的补充,而且还能对储备的雨水加以利用。将这样的一套生态雨水的收集系统取代城市的雨水管网,是可以避免许多尖锐的城市生态问题。
2.2.1湿地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湿地生态系统中生存着大量动植物,很多湿地被列为自然保护区。湿地的主要的特质有1、以水生植物为主。2、底层土为湿土.这两点特征就说明了湿地有着很强的吸附和过滤的功能。就像是天然的海绵,不仅可以吸附大量的雨水,还可以对污水起到过滤和自净的功能。这是天然的植物的土壤与水的混合的作用。
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去考虑这样的生态雨水收集系统,湿地便成为嫁接景观与生态雨水系统最好的纽带,是打造小生态系统最好的平台。让雨水可以直接渗入到地下水区域,并且还具备净化水体的功能。这样在城市中通过增加这样的湿地的数量,点面结合使之成为城市的绿肺,借此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这个看似简单的手法却可以成功解决上述诸多严峻的生态考验。
1.3湿地景观的设计手法和原则
用人工手法营造湿地环境主要有生态的池糖,稻田,小面积的水库。但是仅仅这样的纯自然的景观效果未必能达到大众的审美需求,人们会觉得过于生态,人对于缺乏人工痕迹的场地是有一定的排斥,认为场地不具有亲和力。那么对于这些池塘,稻田等小湿地环境,如何从景观设计的角度上对场地进行提升便是此处研究的重点。这里将用于提升湿地景观的要素大致分了三类。小品和雕塑、木栈桥、生态的铺装。
1.3.1小品与雕塑
小品和雕塑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设计手法,是为了提升空间的品位和提升景观的档次和形象的点睛设计。在传统的城市雕塑的设计中可能会更多的去考虑细节的雕琢和尺度的大小,以及材质的运用。也就是设计更多是从本体出发。
在湿地的景观中,由于呈现出来的是大面积的原生态形象,是一种缺乏“人味”的场所,因此,小品和雕塑的合理布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们不仅是对场地景观效果的提升,更是让场地环境变得更加富有亲和力,吸引更多的市民在这里驻足,休憩。
另外,湿地景观中的小品和雕塑的类型和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雕塑类型的不同在于其所处的环境。湿地景观中的雕塑小品所处的大环境是一种纯自然生态的湿地。和城市中遍布人工痕迹的景观是有着完全不同的感觉。试想一下在原生态的环境中放置一件非常具象的“大卫”雕像,这样的画面会显得格格不入。湿地景观中的小品和雕塑的设计更多不是突出自身的造型和细节,而是为了烘托整体的场地生态环境,也许是简单的一种色彩,或是简单一种线条,融合在场地中就显得格外的富有生机,简单的一种手法就使整个场地空间变得灵动,富有生机。
因此,湿地景观中的小品与雕塑有着自身的特质,它的设计主要是围绕着如何将原生态的场地变得富有生机,更加有亲和力这些角度出发。依附于环境,却又靠自身新颖的特质去提升环境。
1.3.2 木栈桥
木栈桥在湿地景观运用较为普遍,它的合理运用可以打造良好的景观效果,还能更好的为人服务,方便市民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这些要素是木栈桥设置的宏观原因。从微观上看但木栈桥根本的作用是为湿地景观提供生态的步行要道,成为重要的交通纽带。在湿地的生态景观中,场地的地表几乎覆盖全部是湿土和水,人们很难在其表面行走。因此,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合理布置相应的木栈桥。这样就为人创造了在湿地景观中穿梭的路线。
木栈桥的主体结构主要分为钢结构的支架、防腐木的桥面以及钢架或木质栏杆三部分。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轻荷载,又十分的牢固,可以保证人身的安全。另外防腐木这种材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材质,因此木栈桥的植入可以与湿地环境很好的融合,它更是一种人工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增加了湿地景观的人工要素,更加具有亲和力。
1.3.3 生态的铺装
生态的铺装的作用与木栈桥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为行人提供行走的交通路线。只不过木栈桥是一种构架,而生态铺装使直接作用于地表。
生态的铺装是不同与城市建设的硬质铺装。它的特点就是不切断地表与地下的联系,为人提供活动与行走的空间。而城市的硬质铺装使几乎完全阻断了地表与地下的联系。这点也是城市生态建设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例如,硬质的河床与河堤,硬质的柏油马路,石材的铺装。这些日常生活经常运用的建设手法都属于硬质的铺装。
生态的铺装是有间隙的,是可以保证雨水的渗入。这就完全打破了传统铺装的手法了。首先是垫层中,像混凝土垫层这种硬质的垫层就不复存在。另外垫层的厚度也相应减少,保证垫层的通透性,使得地表可以良好的呼吸。其次是地面的处理,同样相应的水泥,柏油路面就会相应的减少,取而代之是卵石,碎石,或是有间隙的石板与草坪的结合。将这些元素的铺装重新组合,会有着良好的视觉感官和趣味的体验。
因此,生态的铺装也是湿地景观的造景手法中重要的手段。
3.1结语
我国未来城市的生态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仅仅表面上做文章是难以解决城市生态的问题。生态的雨水收集系统和湿地景观要想在城市中普及还需要相当漫长时间,光靠一些学者与设计师呼吁和倡导是很难普及的。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去认知和接受。这就需要现代城市生活的公民从价值立场,从生活习惯上彻底的改变。彻底的将现在的城市化建设。每一位公民都应当树立起这种决心和责任。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反规划途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09
以往我国与风景园林学相关的景观设计一般很少融入雨水管理理念。2014年在我国大力推行“海绵城市”的大背景下,低影响开发技术正逐步走进国人的视野,这一措施下的雨水管理相比传统雨水管理有着多方面的优l从。笔者基于生态自然雨水管理的景观设计,探究了南京金港科创园雨水管理与艺术设计项目中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应用,通过模拟自然雨水蒸发、入渗的径流管理过程,结合低影响、生态化、艺术化的雨水管理工程措施,达到对景观设计与雨水管理的艺术化的有机结合。该项目是结合了低影响开发技术雨水管理理念的艺术化设计的典型案例。
1 研究区基本情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 48.6%上升到了2013年的80.5 %,位居江苏省第一。预计到2020年,南京市将建成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城镇化水平稳定保持在83. 0%左右。
降雨情况方面,南京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为1 082. 5 mm,最大年降雨量1 825. 8 mm,最小年降雨量647. 9 mm ,常年平均降雨117 d,在我国年降雨量在800 mm以上的即为湿润地区,可以得出南京市降雨量充沛,湿润型的地区气候十分适合植物生长和雨水收集与管理。
南京市在每年5-9月为汛期,汛期降雨量占全年的60%左右,特别是梅雨时节,雨量较大,曾出现过24 h降雨274 mm,2 d降雨320 mm,7 d降雨396 mm的记录。硬质化地面较多的城市由于梅雨的原因较易发生雨水的洪涝灾害,所以对于城市绿地进行雨水管理,使其在暴雨情况下调蓄雨水,具有雨水收集管理功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土壤情况方面,南京市土壤基本类型为地带性土壤和耕作土壤2种。研究显示,随着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壤被不同程度地压实,造成了土壤结构、孔隙度和孔径的变化,导致南京市城市土壤的入渗率、初始与稳定入渗率之间的差异增大。其中一些土壤压实严重的地区出现了水分入渗的限制层,这些地区土壤的入渗率显著下降,直接导致地表径流的增加,易造成自然灾害。
南京地下水情况方面,资料显示,南京市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总量为每年7.27亿t,可开采量为每年3.79亿t,在现状条件之下,南京市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压力较小,地下水量丰富,但地下水的分布很不均匀。在很多地区,由于城市建设及人类活动导致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根据江苏省水环境监测中心2010-2015年15个监测井主要污染物的监测数据,南京市境内监测井地下水氨氮普遍超标,污染物浓度波动较大,2010-2013年污染逐渐恶化,15个监测井的氨氮含量已全部超过了《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93 ) II类水标准。其主要原因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地表水污染导致的地下水污染加剧。
以上情况反映出,对南京市进行雨水综合管理,措施上应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增加土壤雨水的下渗力,减少雨水径流导致的地表水污染,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压力,使得雨水利用、防洪减灾、景观规划、改善环境等功能融为一体。
2 项目介绍
2.1 区位及项目规划范围
南京金港科技创业中心成立于2000年10月,2004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中心位于南京市东北部的栖霞区,科创园地处仙林大学城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间地带,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南京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基地(图1)。
整个科创园总用地约为160 000 m2,按建设工期分区,金港创业中心主要区域包括金港一期场地、金港二期场地。其中一期面积为101 300 m2,二期面积为58 700 m2。景观设计范围即金港科创园二期入口景观带,对设计场地进行实地调研,整个设计场地面积为11 035 m2(包括一期二期建筑旁绿地、中央分车带绿地),其西南方向为金港二期建筑群,东北方向为金港二期入口道路。规划场地位置介于科创园一期与二期之间。与科创园相邻的西南方向的仙新路与一、二期场地存在一定高差,致使每逢雨季,整个科创园就要遭受严重的雨水洪涝灾害,使得园区内出现积水区域,而设计场地即为科创园地势最低处,是雨水汇流的主要区域,极易造成积水(图2)。
2.2 雨水径流量计算分析
整个科创园除设计场地外,其他用地主要汇水面包括建筑、绿地、道路、硬质广场4个区域,经统计计算得知,其中建筑面积共约48 594 m2,绿地面积共约33 439 m2,硬质广场面积共约10 107 m2,道路面积约占56 825 m2。根据《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取南京金港的建筑屋面径流系数0. 85 ,硬质广场径流系数0.50、道路径流系数0. 80、绿地径流系数0.25进行雨水径流量计算。
金港科创园雨水径流总量可以用公式W=h小F,其中h为降雨厚度,即降雨量(m},通过南京市的汛期降雨量(5-9月、降雨量652. 7 mm)及非汛期降雨量(10月一次年4月、降雨量429. 8 mm)得出金港科创园各类汇水面的雨水径流量及不透水面径流量比,得出建筑屋面年雨水径流量为44 712.55 m,硬质广场年雨水径流量为5 470. 41 m,道路年雨水径流量为49 210. 45 m,绿地年雨水径流量为5 429.66 m年雨水径流总量达104 823. 07 m
分析表1看出,金港科创园的不透水面产生的雨水径流量在汛期和非汛期都近95 %,占了很大的雨水径流量比例,建筑屋面、硬质广场和道路是科创园雨水径流的主要产生源,加之科创园绿地规划保持传统方式,未将绿地用于雨水管理,科创园内的雨水径流直接排入雨水管道,并没有采取一定的收集管理措施。在雨水量大的雨汛期,由于雨水不能及时排放,常常在科创园硬质面汇集形成积水,使得宝贵的雨水资源白白浪费,同时也给行人造成行动不便。所以,如何收集管理这些不透水面的雨水径流是科创园雨水管理的切入口,也是防涝减灾的关键。
2.3 科创园规划场地雨水管理与艺术设计
金港科创园二期与一期存在一定高差,二期场地整体高于一期场地,而规划区域位于科创园一期与二期之间,为其地势的最低处,是雨水径流汇流的主要区域,也是科创园的主要入口景观带。在未引入雨水管理理念的金港科创园二期景观建设方案中,其景观策略主要是通过地形高差在二期建筑与绿地之间布置台地景观,在建筑旁绿地中主要设计了硬质道路铺装及硬质小广场。该设计虽然具有一定的游赏性,却没有体现景观的自然生态化,也没有发挥绿地雨水管理的功用
融入雨水管理的方案首先改变了二期建筑雨水管线的流向(图3),将原先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道的雨水分3个入水口进入二期旁的绿地中,设计将整个入口景观带(包括二期的建筑旁一区、二区、三区这3个块区绿地,道路中央分车带,一期建筑旁绿地)分散布置具有雨水管理功用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工程性设施,使得整个入口景观带成为一个雨水管理系统,其收集的雨水可作为绿地、垂直绿化的灌溉用水,也能通过园区内雨水管道将多余的雨水用蓄水池蓄积起来或者排入城市雨水管道中去,从而达到对园区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并达到了控制径流总量、径流污染的作用。通过木平台布置、叠水景观的应用以及假山石的堆叠,使其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增加场地的参与性,从而提高整个场地的景观吸引力(图4)0
2.4 场地雨水管理方案及具体措施
低影响开发是通过一系列分散的、小规模的生态工程化措施将场地规划与设计同供水、污水、雨水等处理设施结合起来,尽可能将来自于建筑物的暴雨径流引入规划场地中的雨水处理方式。它以生态处理技术为基础,对雨水进行渗透、转输、过滤、贮存等,尽可能模仿自然,达到自然生态的目标。
在规划设计中,将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运用于艺术化的雨水处理手法。与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相比,艺术化的雨水管理理念不仅注重管理设施的数量,更重视其质量和娱乐性叫,将雨水管理的各个过程作为景观的一个部分,使得景观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一个开放的雨水管理设施具有多种价值:美学价值、生物学价值、动物学价值、生态价值、野生生物价值、娱乐价值、经济价值、技术价值、文化价值、环境价值、历史价值以及进而产生的公共关系价值。
具体各个区域应用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及方法如下:
一区绿地:该块绿地主要布置有截流池、集水沟、雨水花园、垂直绿化、透水铺装。通过二期与一期之间的高差,营造叠水景观,并在叠水最高处设置入水口,当降雨时二期的1号、2号、3号楼建筑屋顶雨水通过雨水管道进入该区的入水口,进而在该区截流池、集水沟进行雨水的收集过滤与净化沉降。雨水花园、透水铺装则主要收集了道路雨水,并将雨水汇入集水沟之中。通过地下布置的雨水管线将一区收集过剩的雨水导入二区(图5)0
二区绿地:该绿地中布置有集水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其中集水沟通过入水口收集二期的6号、7号楼建筑屋顶雨水,并纳入一区过剩的雨水,进而将这些雨水传输至二区尾端,多余的雨水同样通过地下布置的雨水管线导入三区绿地集水沟继续过滤净化(图6)。
三区绿地:该块绿地主要布置了截流池、集水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蓄水池,并在停车场区域设置了生物滞留池用来收集停车场区域的雨水。截流池将一区、二区、三区的雨水以及叠水景观最高入水口流下来的3号、4号、5号楼建筑雨水进行收集汇合,最后将3个区过剩的雨水通过雨水管道导入三区设置的蓄水池中存储用于园区生活、灌溉用水,超出蓄水容量的雨水则排入城市排水管道中去(图7)0
道路分车带绿地:在道路分车带,通过分车带内土地营造50的高差改造,并设置道牙口,使得道路雨水径流通过牙口进入分车带绿地中部。分车带中部改造成为宽6m左右的下凹式绿地,对进入道路分车带的道路雨水径流进行过滤净化。最终通过管道将雨水输送至二期主要的区域绿地的集水沟之中。
一期建筑旁绿地:一期建筑旁绿地同样设置集水沟,使得一期建筑旁3,4,5,6号楼旁的绿地成为一条收集雨水的整体,收集利用建筑及道路产生的雨水径流。最后,收集的雨水汇入二期绿地集水沟中。
2.5 雨水管理预期效果
整个规划绿地面积为11 035. 0 m2,虽然仅占整个金港科创园面积的6. 9 %,但在绿地中融入了雨水管理的理念,通过一系列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的串联连接,使得该处绿地具有雨水管理的功用,其中集水面积包括集水沟、截流池1 589. 5 m2,雨水花园209.2 m2,道路带下凹式绿地907.0 m2,生物容纳池102.0 m2,蓄水池110. 0 m2,总集水面积2 917.7 m2。其作用主要是收集了二期整个建筑汇水面11 972. 0 m2面积的雨水径流,二期下沉广场3 122. 0 m,面积的雨水径流,以及二期道路汇水面24 355. 0 m2面积的雨水径流。按照雨水径流计算,该规划绿地通过雨水管理预计可收集管理雨水总径流量为29 660. 2 m2,使得整个科创园近30%的雨水径流可用于补充地下水资源或作为园区的生活、灌溉用水。低影响开发技术设计施工的低成本降低了项目开发的费用,同时也营造了更为生态自然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