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与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相比,生态农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理念,形成循环式的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生态农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应用,不仅创造出了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且有效地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在生态农业的引领下,农业经济逐渐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近几年,秉承着环境保护和农业经济相互促进发展的目标,生态农业的实现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其在绿色环保的理念基础下,探索动植物生存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设计出理论可行性方案之后,利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进行试验实践,取得一定成果并充分确认其长远发展的稳定性之后,再进行广泛应用[1]。生态农业有效地改善了随着农业机械化生产越来越普遍,对环境产生的破坏性影响,解决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在区域农业发展目标中,针对不同的区域,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式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利用当地固有的资源优势,对其主要的农业生产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寻求最佳的切入点,结合对土壤、水源、温度、气候等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互补,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农业资源的稀缺一度成为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农业发展中,加强资源的利用率,是现今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生态农业的出现,是实现农业经济合理增长的必然选择,其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1加速了农业发展的整体进程
生态农业是多种技术以及因素共同作用的成果,其不仅结合了时下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而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的农业资源,实行因地制宜的方式合理开展农业活动。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其也会根据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不断改变生产方式,保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对环境最大限度的保护[2]。生态农业实行以来,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收益,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加速了现代化农业的进程,推动农业整体的发展。
2.2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基础,就是现有的农业资源。在生态农业发展逐渐成熟的今天,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不仅减少了农业生产产生的垃圾,还实现了诸如水资源等的合理节约,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给未来农业的持续发展积蓄了更多的基础,推动了农业的良性发展。
2.3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不仅对现有农业方式提出了改进措施,而且还对以往用不到的农业资源实行了开发探索,基于科学技术的支持,创新出各种各样的农业发展方式,这使得农村劳动生产效率、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都得到了越来越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一系列的举措,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并衍生出一系列绿色农产品,最大限度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业综合利用效率的提高[3]。
2.4加速了新农村建设
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生态农业的飞速发展。前几年,在国内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受到进口农产品的影响,使得我国农产价格持续走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以市场需求为整体走向,带动农民生产,提高其积极性,不断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使得农村经济得以全面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脚步。
3加强生态农业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具体措施
3.1优化农业产业化结构
想要实现农业长期高速的发展,就要明确自身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实现农业产业化结构的合理优化。在生态农业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提前做好市场调研,根据市场实际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并尽量选取符合当地特色的农业生产方式,建立一体化生产模式,实现生产加工-出售的全过程优化。另外,还要时刻具备发展的眼光,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前瞻性,变废为宝,利用一切资源,以实现农业生产利益的最大化。
3.2协调生态景观和旅游行业的发展
近几年,农村旅游行业发展迅速,享受生态田园风光逐渐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主力。各种农家乐项目层出不穷,使得人们短暂地远离城市的喧嚣,拥抱自然。所以,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加大了绿色旅游项目的投入,“农家乐”的形式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效地结合,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农村生态景观以及旅游行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将越来越多元化[4]。
3.3完善生态农业的投资融资体系
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国家政策的支持给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也更便于其吸引外来资金的投入。但是目前生态农业的投资融资体系还不够完善,使得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制定完善的投资融资体系,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并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金的合理运用。外来资本涌入,不仅可以加快新市场的开拓速度,还能够推动生态农业进一步的发展,一举两得。
3.4实现农产品国际化发展
生态农业使得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要大幅度地增长,那么如果想到实现最终的经济利益,合理的销售至关重要。仅仅依靠国内的销售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实现的农业长久的发展,就势必要打开国际销售的大门。现今网络以及交通行业都很发达,可以借用信息化手段,传播农产品环保健康的优势,进而实现其国内外同步销售,快速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利益,进而提升我国农业方面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城市建设 环保节能 设计
一段时期内,一个城市的发展建设方案必须在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规划设计中得到体现,该方案是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依据。最近几年来,由于城市规划建设划和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没有同步落实,城市的环境的破坏性日益显现出来,由于环境得到了破坏,导致这个城市的发展进入一非正常循环的地步。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秉持环境保护理念。如何在城市规划中体现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该文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建楼宇和城市道路建设说起,研究城市规划中的节能环保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1]。
1.城市中的遇到的环保问题
首先水源受到严重的污染,现在城市发展较快,大量的人员涌入了城市,政府也大力扶植企业,工业大力发展,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被直接排入河道,在它们的作用下,水体收到严重破坏,水体被大量污染,且呈现恶化趋势,根据环保部门的报道,我国的有将近8成的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工业发达东部的淮河,几乎所有的城市河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有一半的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8成河水污染严重超标,已经不适合饮用,这些水体的污染也给我国带来了万亿元损失。第二是日益突显的噪音污染问题。现代城市汽车保有量大,已经各城市的娱乐活动导致噪音污染也非常严重,噪声污染日益严重,据有关数据报道,全国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的环境噪声超标。第三是大气环境已经严重恶化,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机动汽车的使用率大大增加,石油消耗惊人,但是汽车将大量的碳化物、氮化物、硫化物、粉尘等污染物质未经处理直接进入大气,大气环境恶化严重。我国又是一个烟煤使用大国,尤其表现在北方冬天的取暖和煤电的污染物排放,大量的粉煤灰被排入大气,空气中污染最多的是浮微粒,其中二氧化硫浓度高也导致了部分城市酸雨大大影响了城市发展,这有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并且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引起了温室效应直接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更是威胁到人类的生存[2]。
2.城市建设中环保节能设计的具体措施
2.1全面治理大气污染的计划
城市在布局的时候应该对城市进行分类布局,划分出不同的区域,使某个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不同的区域制定不同的方案。将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进行集中管理,并及时对这些地区的大气污染浓度以及它的范围和影响进行检测,并及时的反应出来,使决策者做出合理的决策。我国大气中的悬浮颗粒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排放和大量的以煤炭为能源的高耗能产业,如何治理这些污染物,因此要求规划的目标最主要的是要改进汽车技术,使汽车尾气的污染达到最小,同时要提高煤炭燃烧的利用率,可以采用清洁能源代替这些高污染能源,比如天然气,太阳能、地热等污染少的能源,对高污染的企业要实行强行管理,不达标企业将有关闭的危险。对于汽车尾气的污染可以通过提高城市绿化率、采用净化污染性好的树种,依靠这些植物来净化空气。同时可以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运动规律和大气净化空气的能力,以及大气的环流特点,强化污染源的治理。
2.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和功能。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促进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流动,必须改进城市的产业结构。
从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角度出发,规划发展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把“三高”农业和有机农业结合起来,规划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经济系统,形成良好的水陆交换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农、鱼、禽水生生态经济系统,湿地综合利用开发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污水自净生态经济系统;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经济系统。在企业层面上要根据生态效率,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产品包装“绿色化”等措施,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区域层面上,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2.3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将城市中的资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矛盾。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从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城市资源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调控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生态关系,合理规划城市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使之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伴随着工业发展而加剧。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首先要使工业布局规划结合城镇规划,防止境外污染型工业向本市转移;要淘汰落后的工业技术,大力推广节约型资源、能源、原材料,减少污染性的工业技术和方法;其次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再次要发展生态型工业体系,建立好重点工业园区。要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机制,把保护耕地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和“三高农业”。从景观生态角度统筹安排城乡园林绿地的系统规划,在保护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良性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具有水乡和基础景观特色的园林式现代化城市。
3.结论
总之,在城市规划考虑中考虑环保节能设计的理念后,不仅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节约了能源的消耗,更能提升城市管理者的实力,提升这个城市的形象,为这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成果;存在的问题;预测
中图分类号:F81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303-01
一、积极财政政策取得的成果
我国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力有着很大的联系。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很好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损失,稳固了经济运行的目标,丰富了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总之,积极财政政策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策略目标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一) 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积极财政政策有力地拉动了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发展,减少了近年来经济增长率的下跌,使我国在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排名中处于较高的位置。针对以上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1.在扩大投资方面:增加国债的发放量,扩大政府投资,并带动民间投资。2.在刺激消费方面:运行财政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居民收入。3.在鼓励出口方面: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使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将自主品牌打入国外市场。
(二)提高了经济的内增长能力
积极财政政策及时地解决了经济运行中的多种矛盾和难题,使得经济衰退现象得以抑制。除此之外,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力度改善基础设施状况,以提高经济的内增长能力。同时还加大结构调整措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和加大了科教投入,来进一步提高了经济增长的内生能力。总之,积极财政政策在满足人们总需求的同时还扩大了人们的各种需求,协调了国家和人民之间供需关系。
(三)协调了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改革、稳定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就是一直强调的内容。协调三者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保证了社会稳定,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只有改革才能使我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才能保持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而改革必然会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为保持社会稳定,在改革进程中就必须增加人们的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加就业。当然,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还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积极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无可厚非,积极财政政策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仓促的出台政策措施,可能会对经济稳定运行有着潜在的危险。其缺乏的关乎各项经济建设的法律和法规,可能会使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出现漏洞。其财政支出的不合理的结构,可能会出现贪污行为,使财政支出不能全部用到民生上等。纵使这样,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意义远超过它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肯定其多我国经济发展的价值。
三、对我国财政政策的展望
展望即将到来的2012年,我国的经济运行政策在总体上继续应用目前的积极财政政策策略,以保持经济的稳固增长、内增长力与改革、稳定和发展协调力。但是,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财政政策不能一成不变,要进行改革,同时短期调控要与长期的发展要协调起来。对明年财政政策的具体展望如下:
2012年财政预算安排与货币政策契合,大量增发国债使政府收入增加,最终实现财政赤字的扩张。近两年随着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率的下降,财政困难初步显现,财政资金较紧。这就要求政府在足够的安全空间内,跟进市场主题的发展。
运用财政支出来调和经济建设、社会薄弱部分和社会供给的关系,对它们要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基础经济建设,如“三农”的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基本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基本民生事业建设要确保稳固无漏洞。对于各项重点建设,如区域的发展战略方面、国家科技的创新与开发及灾后的重建方面,要加大投入进行整改。以上的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内增长力,恢复社会各行各业的不景气,协调了社会供给问题。经济建设、社会薄弱部分和社会供给的调和符合科学发展观,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对税收制度进行适当的动态调整,对有些群体进行税收的减免。具体措施如下:对房产税的征收适当减少,以减少人民的买房压力:对出口税可以适当减免,特别是电器类和电子产品,是国内的出口量增加,增加企业在国外的竞争力;对大力进行公益事业的企业进行税前扣除,使其更加积极投入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彭清秀.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与政府投资走向[J].经济研究参考,2010(29).
[2]王宗涛.财政公平原则: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下公共财政价值与制度转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02).
[3]梁冰.我国经济运行中财政政策短期和长期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
生态保护并不违背经济学上追求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只不过效益在这儿的涵义更丰富,也更有深刻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利用经济上的外溢效应来分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生态经济学重点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平衡关系。人口与资源的关系是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即需求与供应的关系。只有求得生态经济平衡,才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合理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是开采与更新,容纳与排放的关系,只有对立双方平衡,才能保证资源的合理供应。资源环境与人口之间应该有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以保证自然生态的平衡,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与生态经济的良性互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维持生态经济平衡的关键因素是人,职业教育阶段的生态教育对资源的保护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其次,这种教育的本身就体现了生态与人之间的和平关系。
第一,筹建职业与生态教育基地。建设以现代生态文明和职业发展为核心,以倡导天人合一为理念,集生态观光、职业培训、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大型实训境区,同时申报“青年学生职业教育基地”等项目,将项目建设成为资源独具特色,区域优势明显的超大型生态旅游园和职业素质教育基地。采用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理念进行综合规划,以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基地建设应按照职业与生态教育项目完美对接,整体规划发展区域最大,景观环境品位最优,项目参与性最强和教育与科技含量最高的原则进行整体设计建设,建成能够体现职业与生态旅游文化的标志性项目。项目主要功能应为两大方面:建设特色农业观光和农业参与性旅游项目;职业与生态教育基地,遵循“职业求技、科学求真”的现代“绿色教育”理念,创办职业与生态教育试验基地。
第二,建设没有围墙的学校,培养体验式生态教育新理念。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不是启发和开放人的纯真天性,而是变成了禁锢人创造力的枷锁,这样的职业教育不可能培养出有朝气和创造力的技术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要有全新的理念,“自然与回归”,也即零距离接触与体验。人类思想文化的发源起初与人类对自身的关注密切相关,其后便是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思考,从而从事有创新的工作。职业教育应该追本溯源,还原其原貌,让受教育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职业教育要切实为生态经济建设服务
赵勇在首届中国生态经济青年专家论坛上说:“现在体验经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体验经济本质就是以生态环境的良好运作为依托。如果有了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就能够依托生态环境带动新产业的发展。我们应当充分运用政、产、学各个方面的力量来共同探讨、共同推动生态经济的大发展。青年人更应该在其中发挥生力军作用,成为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重要力量。”现代社会教育的弊端是“坐而论道”,学者们在象牙塔内闭门造车,却奢求出门合辙。文化源于自然,思想文化也不例外。教育者既要独思,也要体验,走进自然,寻求职业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契合点。传统的不问稼穑的轻农思想要摈弃掉,学者不但要进行理论思考,而且还要谋求学科的整合,以职业教育促经济发展,让发展起来的经济呵护自然。构建培训体系、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就成了生态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依托职业学校办好科教培训中心,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进行政策、文化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等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学员的政策水平和文化技术水平,增强他们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达到培训距离近、周期短、效率高、技术推广快的效果,让职业教育在培训中得以延伸。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对策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及意义
1.1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一条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要本着国情为出发点,遵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实行农业生产,无疑会使农业生产水平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并加速农业发展战略转移,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
1.2生态农业的发展关乎人类健康及绿色食品的保障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及农药,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发展生态农业则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与人类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的种植方法,并利用天敌防治害虫,从而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量,生产出绿色无污染产品,因此生态农业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较好的生态环境。
1.3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得以提升
发展生态农业,可大大提升经济效益。由于生态农业,不但可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及增值作用,还能加速物质循环及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与此同时,还能为社会创造品种多样化的质优农产品,可以确保人们对农产品日渐增长的扩大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应大力提倡。
2、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改善,在不久的将来,巨大的生态危机就不可避免。基于此,要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农业生产方式,合理使用生态资源,同时建立起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新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与市场的基本需求相适应,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特点,对现代的相关经济和产业进行调整,以突出农业生产的地区优势。
2.2生态农业建设是未来我国农业生产所追求的目标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要把对农业资源的利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合理发展与运用生态环境。与此同时,还要把传统与现代农业技术中的优势相结合,并不断完善,建立起优势更加显著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使未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真正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发展效益的协调统一。
2.3生态农业建设可使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生态农业,是通过对自然、社会及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改造与调整,并采取有效措施,使自然资源与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及废弃物得以多层次与多途径的合理利用,大大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污染的发生。基于此,生态农业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
3、促进与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措施
3.1加强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
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要想使人们转变传统观念,进一步了解并接纳生态农业,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同时强化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行生态农业的推广,切实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态农业的推广与发展。
3.2建立生态农业保障体系
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如服务、技术及资金保障体系,使生态农业体系具备专业技术人员的智力支撑以及农技服务网络的信息支撑,更加有利于培训与引导农民按照农业技术规程,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要落实上级的各项惠农政策,并及时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优惠措施,切实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3.3从严把控人口数量,降低带给土地的沉重压力
众所周知,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非常有限,在当前生产力状况下,土地的数量很难供养众多的人口。人口如果增加太多,就会超出土地的实际承载状况,必然导致土地的掠夺式开垦,这必定会极大地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的持久运用。所以,坚定不移地合理把控人口数量、追求人口质量要坚持下去,这是达到土地持久运用的关键举措。
3.4逐步促进土地整理垦殖,科学开发后续土地资源
具体措施有:抓紧整理农村的居民地区,要遵循农村宅基地的划分准则,积极进行科学规划,分步骤地推进监管空心村及合并村庄工作,将多余的宅地还给农田,使耕地面积得以拓展。及时整理农田,比如说整理农田里的多余小路、河沟、防护林,减少坟墓用地等。积极调整地块,借助于小块凑成大块的模式,将某些零散的土地并合为比较大块的土地,从而方便规模管理。对废置的土地加以开荒,尽可能让它得到充分利用。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加大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开发力度。
3.5改善土地运用构成,使土地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我国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土地资源没有进行理性搭配,农耕地到处开垦。在农、林、牧业中,林牧业非常微弱,比例相当不合理。所以,对产业构成进行调整,助推优质产品的发展,达到产业化运营是目的,是国内延伸产业链、保持生态平衡、加大百姓收入的不二之选,也是达到区域生态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重要法宝。依照我国的自然社会经济现状,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时,整体思路要推动农、林(草)、牧全方位发展;在行业构建方面,要凸显饲、农、经三元构成;在实质举措上,要做到草灌优先;在挑选关键技术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开发利用高新技术。
4、结语
综上所述,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重生态和经济为基础,并深刻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必要性的认识,对解决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农业经济效益发展的角度砜矗在发挥重要作用的生态农业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低碳”一词最先是由英国学者提出的,即减少碳排放,从而消耗最少的资源,以实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标。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企业更好的发展是建立在降低碳排放量、降低能源消耗的基础上的,通过限制一些劣质违规原料的使用从而减少生态的毁坏,低碳经济比传统的经济更加的环保。
(见表1)02低碳经济下成本控制现存问题
2.1碳成本信息缺失
低碳经济在全国范围还属于一个新的发展领域,因此大部分的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没有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同时,我国碳成本体系不够完善,在确认与计量成本方面的都存在很多的不足,这使碳成本出现了很多不确定性。企业在投入资本时忽略了碳成本对其所造成的影响,使成本计量不够精确。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导致了碳成本信息缺失这一状况。
2.2缺少对低碳的认识
企业大多数员工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够全面。由于每个员工的教育水平,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员工的素质有不同层次的差异,虽然公司高层部门已经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但是大部分企业员工却对低碳经济井没有了解。这说明企业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不够全面,导企业成员低碳经济意识缺乏。
2.3低碳经济的成本
我国污染物排放量非常大,因此进行节省能源所产生的成本也将非常巨大。因此,低碳经济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来说利处明显,而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面临的挑战更为困难,仅仅依靠企业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中国也提出了大量的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减少能源排放量、发展绿色经济等从而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3低碳经济下成本控制具体措施
3.1全面实施控制
企业应把自身的发展与低碳结合起来,不断完善成本控制体系,提高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手段。减少碳排放,减少资源损耗,对机器设备、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等进行各种更新改造,把企业从传统的成本控制模式转变为低碳的成本控制模式,寻找低碳环保,可以重复使用,可以分解的生产原料进行生产制造,利用各种新能源,降低材料废弃和碳排放。
3.2完善成本控制体系
如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了使企业能够有更多的发展潜力,企业业绩得到较好的提升,对企业管理的能力进行加强非常重要。因此,我国企业应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的成果井将其运用到企业成本控制当中,例如,在生产过程中对成本进行披露,对生产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检查与监督等。通过一系列措施,使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共同努力,合理分工,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完善低碳经济下的成本控制。同时,对企业加强管理,使企业的控制体系都以低碳为主。
3.3强化企业员工对低碳的成本认识
企业的管理者应通过网络、通信等进行推广传播促进对低碳的宣传,从而使员工对发展低碳的意识有所提高,在工作过程中对自己进行监督,使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使每个员工都能积极地参与到低碳的行动中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做好节能减排,保护生态文明,发展低碳经济。在财务方面以及会计核算方面也应该进行完善,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
3.4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交流
国外企业更早地认识到,想要使企业经济有所突破,唯有发展低碳经济。因此,我国企业应该多与国外企业学习和交流,借鉴他们经验,引入先进设备,学习先进的低碳生产技术,推进低碳经济更好发展,减少碳气体排放量,节约资源。同时可以使企业在发展中得到更好的机会。
碳税与补贴
国内学者对碳税、补贴的研究集中在设计思路,运作方案,征收利用方式、对象、结构,预期效果、影响等方面,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张克中、杨福来(2009)借鉴发达国家碳税实践,重点介绍了芬兰和瑞典的碳税政策,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理顺能源价格,择机引入碳税,设置税收减免和返还以及考虑设立碳基金的相关措施。李齐云、商凯(2009)通过建立以碳排放量为因变量的STIRPAT模型,在碳税征税环节和碳税利用方式上描述四种碳税方案,建议我国在短期和长期选择不同碳税政策,根据不同行业之间碳排放量的轻重程度有选择地实施差别税率,避免税制体系规定的重合,引入对关键工业和经济部门的减缓和补偿措施等策略方案。苏明、傅志华等(2010)在2005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的分析,分析了不同的碳税税率方案对宏观经济、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各行业的产出及价格,进出口等的影响效果,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给出了科学的预测与评价,为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数据分析支撑。
碳预算
国内学者对碳预算的研究集中在碳预算分配的机制、方案、作用、机构设置,体现碳预算的公平与效率的特征。潘家华,陈迎(2009)在确定全球碳预算总额和初始分配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历史排放和未来需求进行碳预算转移支付,设计相应的资金机制,使碳预算方案具有效率配置特征,并建议相关国际机制的设置。李伟,李航星(2009)探讨了英国碳预算的目标、模式、特征、作用及影响,指出碳预算将成为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刘兆征(2009)在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必要性的基础上,认为应加强低碳管理政策,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组织机构和战略规划,制定《低碳经济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低碳认证制度。郭代模,杨舜娥,张安宁(2009)认为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安排相应的环保支出预算,建立财政预算支持环保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起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要加大财政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用于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增加碳汇,保护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地方政府发展低碳产业、推进节能减排、进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资金支持力度。
完善我国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的政策建议
立法形成低碳发展长效机制
我国现今没有专门的低碳经济立法。但从已颁布的和低碳经济法律法规相关的法律规则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发展低碳经济的规范。在今后我国的低碳经济立法进程中,可借鉴或采用的具体措施有:加快低碳经济规划立法进程,强化法律力度促进产业转型,促进金融立法进程激发市场活力,完善科技立法构建低碳科研机制,加强消费立法引导低碳消费模式。
推行强制减排制度完善碳交易市场
强制减排制度是形成碳交易市场的基础。在自愿减排和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不可能形成碳交易市场,只有在国家碳排放总量的控制才能有成本和价格,才能通过最低的成本减少CO2的排放,形成市场交易。
财税政策引导资本流向
关键词:农村经济形势;“三农”问题;解决措施
在社会主义体制的带领之下我国农村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三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目前“三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受到限制。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实行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三农”能够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积极研究并解决“三农”问题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的建设都十分有利。
1目前我国农村及农村经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就开始快速发展,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带领及鼓励下,我国农村经济水平得以飞速提升,农村经济现状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比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村经济来源的途径更加丰富
农村经济水平提升最直接的表现是农村人口人均收入的增长。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及消费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之下农村居民的经济贸易也逐渐发展,农村居民不再只是依靠农业生产才有经济收入,其经济收入的来源也越来越丰富,致富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这使得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农村的经济水平也飞速提升。
1.2农村农业生产能力的增加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稳步上升,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力维持在一个较高且相对稳定的状态。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养活我国人口绰绰有余。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农村人口的经济水平也越来越高。提升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主要原因有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农业科技化的进程加快等。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农业技术已经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大规模自动生产,这使得农村生产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开放,农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村经营模式。一些农村居民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创新农村经营模式,从而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此外,农村农业生产技术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如大棚蔬菜、无土栽培等农村种植技术的应用,使得农村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也随之不断提升。
1.3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及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也越来越受重视。当前农村不再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了,相反,农村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共同发展。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我国农村没有公共基础设施、环境脏乱差等现象已经荡然无存。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我国农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农民经济发展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齐全,环境意识越来越浓烈。
2“三农”面对的巨大挑战
2.1农业经营模式的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是农业的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农村大部分居民都不再以农业生产为主,从而导致了农村耕地大量闲置的现象。此外农村居民经济水平得以提升,其消费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于是许多有经济能力的农村居民都涌入城市,使得城市人民生活的压力增加。农村经济得以提升,其消费水平也不断增加,因此农村经济市场也随之快速发展,这使得农村逐渐城镇化。对于农村经营模式问题国家要积极颁布相关政策限制农村经营模式的不合理转变,并颁布一些鼓励农村农业生产的政策来促进我国农村农业生产,从而抑制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缓解农村耕地大量闲置的现象。
2.2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的不协调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其不仅增加了城市人口生活的负担,还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村城镇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了农业生产在农村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低,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业的生产十分不利。农村城镇化是农村与城镇发展不协调最直接的体现,农村与城镇发展的不协调严重影响了我国城镇与农村的共同发展。对于这种现象我国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均衡农村与城镇的发展,促进农村与城镇的协调发展。
2.3新农村建设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正在全面进行新农村的建设,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仍然还有一些农村地区的经济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此外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失衡,且这种现象覆盖的面积还十分广泛。这种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而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对于新农村建设问题国家首先要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农村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让农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帮助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从而帮助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进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速度。
3结语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三农”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对于我国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及我国经济总体水平的提升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探究“三农”,分析当前农村经济现状,以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三农”问题解决措施,以帮助我国经济总体水平的提升显得十分重要。
作者:陆佳琦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龙伟.探析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J].财经界,2015(3).
[2]高学章.农村经济形势与“三农”面临的挑战[J].北京农业,2014(33).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
一、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具体措施:
1、建立预警机制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做好干群联动机制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3、建立生物防治技术体系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防治技术实际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某地区,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5、建立奖惩机制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