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地理教学初探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高中地理
翻转课堂是一种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先进教学模式,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构,其已经被逐步运用于高中教育中,同时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但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还并不到位,需要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基于此,本文在此初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运用翻转课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教师从主观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这就导致学生获得的认知并不深刻,求知的兴趣也不高,教学的质量也随之降低。
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究中建构知识。以《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环流》为例,教师根据课标,在分析重难点的基础上自己操作演示热力环流实验,同时配合教学内容的讲解,录制一段15分钟左右的视频,让学生课前在家中提前观看。这样一来,学生失去了教师的限制,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拍摄的教学微视频可以保证每个学生能够清楚直观地看到热力环流形成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主动探究热力环流原理,明白冷热不均是引起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利用自身的能力解决其中的问题。因此,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学习能力。
二、运用翻转课堂开展更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与此同时,教师还能够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更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在课前预习时,学生能够梳理和总结学习中的疑难点,课堂就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相应的节省出时间来完成作业或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为个性化的学习提供真正的平台。教师也能以此为基础开展更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学习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但教师发现,学生自主学习对其中的特点难以把握,因为学生没有将重点放在中国这个地域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详解,结合中国的地理特点向学生阐述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与特点,并对其他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点进行简洁的讲述。
这就减少了教学内容,变相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总的来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翻转的是课堂,更新的是理念,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它为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需要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对其进行完善,进一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心设计导语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要导语设计好,就能使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作为地理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例如,在讲授“时区和日界线”时,先简单地讲一个小故事:一艘轮船在太平洋海域由西向东航行。一孕妇产下一女婴,时间是2001年12月31日11时30分;25分钟后又产下一女婴,时间是2001年12月30日11时55分,为什么姐姐却比妹妹小了呢?难道时光可以逆转?今天这节课,就是要揭开这个奥秘。经过这样的导入,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之中,教学效果良好。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要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设疑导思,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地球偏向力的时候提出,长江两岸是否对称?如不对称,哪一岸陡,哪一岸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讲风蚀作用时,提出为什么开封北城墙的砖上会有许多洞穴?在讲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为什么仙人掌那么多的刺?为什么骆驼刺的根系那么发达?使学生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的心情。“欲知后事如何”,就必须全身心投入,积极思考,从而激发了学生十分强烈的学习兴趣。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最后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使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
三、适当穿插时事新闻
现在的学生对国际国内的大事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并作适当的评论。例如,在讲“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时,就可以穿插一下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让学生明白这次大会就是环境管理国际合作的具体体现。并让学生明白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之所在。在讲“湿地的干涸和保护”时,可以穿插一下云南省洱海填湖建别墅的情况,让学生充分理解湿地面积的减少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四、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引入竞争机制
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具有互、交叉性、团队性的特点,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和个性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它适合对一些有争议、有疑惑的问题以及有创意的设想进行研究讨论,各抒己见,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共识。并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幕后的导演,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课堂活动就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最好方式。例如在讲授“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时就可以利用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教学设计上首先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设计了小组擂台赛的形式,题目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必答题答对得1分,答错不扣分;抢答题答对得1分,答错倒扣1分。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和热情,又能体现新课程中的过程性评价理念。
关键词:高中 地理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教材中所隐含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样就使得高中生只是单纯地学习地理知识。无法通过此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强化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这样的情况,地理教师应该对教学进行重新认识,深入挖掘教材中潜藏的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地理教学相结合,以此来实现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高中地理教师想要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首先教师就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教师的思想^念对其教学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教师具备了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之后。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就会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反之,教师则会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因此,教师要从自身人手,树立心理健康理念。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进行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学生具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之后,就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对其中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挖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地理学习成绩。同时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比如说,当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地球上的水》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知识讲解。一方面是讲解地理知识。对地球上的水资源组成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地表水、地下水的区别,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思想的引入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水的重要性。然后渗透节约用水的观念。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以教材为基础挖掘心理教育知识
教师想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地理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以教材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若是教师脱离教材,引用课外资料来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就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教师必须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懂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学生地理知识,附带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心理教育知识。
比如说,当教师想要为学生讲解《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从地理知识人手,为学生讲解在旅游开发中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如何保护环境,当教师讲解完地理知识,教师就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为学生讲解一下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等。然后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旅游过程中对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以后旅游过程中就会自觉地不乱扔垃圾,不在景观建筑上乱写乱画,进行文明旅游。
三、结合课外实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因为地理知识较为抽象,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过程中会采用实践活动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来习得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外实践是比较常见的,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理性的认识来影响学生感性的认识。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心理也能够健康发展。结合课外实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方面是以教材中的活动探究课题为基础,教师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在探究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是教师将学生带入到自然环境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切身的感受来了解自然。清楚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意义,以及如何和谐相处。同时通过野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比如说,当教师想要为学生讲解《环境污染与防治》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城市垃圾清理情况进行调查。当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之后,学生就能够认识到自己不应该乱扔垃圾,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对环境进行保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垃圾清理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知晓任何一件工作都有其难处,想要做好就必须克服重重困难。以此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摘 要】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高中教育教学工作的一大重点,也是培养新型高中生的重要任务所在。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如何更好的通过思维训练和培养的方法来提升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走向,而且关乎学生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成长。本文正是以此为线索,论述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了几种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创新思维;地理实践活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
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教学工作的具备诉求所在,应该引起广大高中地理教师的高度重视。这其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地理教学工作密切相关,而且难度很大,历来是地理教学的一个焦点话题。在新时期,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地理学科与历史、政治学科并称为“政史地”,是高中文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历来受到广大文科师生的关注。作为典型的文史类学科,高中地理与历史、政治虽然在很多地方存在相同之处,但是也有其特色所在。比如,高中地理学科与物理、数学等理科的关系较为密切,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些都使得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存在一些困难。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存在思维创新能力不足、联系分析的创造性匮乏等。所以,有必要通过各种有效教学措施的实施来培养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进而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思维发散能力意义重大。
再者,高中地理教学事关高考文综备战,其现实价值十分突出。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发散性,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养成勤动脑、多思考的好习惯,这对教学工作是大有好处的。此外,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思维创新能力,不但事关高考的备战,而且关乎学生未来的深造、学习和成长,其长远意义不可忽视。因此,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高中生“创新思维”的重大现实意义,并自觉的在教学工作中为学生创造思维创新和应用实践的机会,借此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和策略
要看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思维”,必须从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诉求,走出一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推动教学发展的新路子。
2.1立足地理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
要知道,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即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决定了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成败。因此,从课堂教学出发,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加强思考、积极探索、严谨训练、有效反馈,最终形成创新思维培养的基本链条。例如,在每堂地理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预先设计几个与本节课程相关的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的将这些问题作为线索把整堂课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本堂课的内容。授课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提问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析、点拨。通过这样类似于探索式问题的教学举措,学生可以边思考、边听课、边进步,进而在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基于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引入探索式、问题式等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力。
2.2引导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地理教学不单单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同样需要结合实践活动与生活实际。通俗的说,高中地理教学必须要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收到实效。此外,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能仅仅停留于教室和学校,也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不断强化。这样说吧,当高中生能够自主的认识、感知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的时候,他们必然有思索、探究和分析的欲望,这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来源。同样,学生在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亲自动手,进而开动脑筋思索地理现象和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路径。
2.3加强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坚信自己的探究能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设置矛盾情境,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可以说,学生对矛盾性问题感兴趣,只有产生矛盾时,方能使学生有一种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而正是这种心理要求,促使学生努力思考问题。地理课中有必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例如,假如地球公转方向与现在相反,那么,我们现在生活的地球将是什么样子?假如,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90度夹角,地球表面又将是什么样子?因此,类似这样的逆向思维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综合而言,运用多种创新性思维训练方法并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课程实际,其结果便是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有显著的提升,而教学工作也可以焕发出新面貌。
参考文献
[1]张君歌.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魅力中国,2008年25期
[2]屈胜红.浅谈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对策[J].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08期
[3]杜廷玉.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甘肃农业,2005年09期
[4]赵翠芬.浅谈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J].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01期
关键词:节能;减排;方法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教学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要求学生形成科学的资源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能源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前提。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能源比较缺乏的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资源、能源问题尤为突出。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节能减排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我们的学生每一天都会使用到各种能源资源,教会了我们的学生,他们再去影响他们的家长、亲戚、朋友,将来影响他们的孩子,这将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一、切身体验法
可以在不经意间做些设计,让学生深刻体会能源、资源的重要性。比如:在一学期里最热的时段,一进教室就把电风扇关掉,用很严肃的语调告诉他们:“因为你们平时浪费能源,现在能源短缺,今天拉闸限电,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请大家克服困难,坚持上课。”学生肯定马上会抱怨,会特别难受,教师不为所动,坚持5分钟,再打开风扇,说:“如果人类继续肆无忌惮的浪费资源,终有一天我们将经常面临这样的困境。”学生一定能对节约能源有更真切的
理解。
还可以再给学生讲一些水资源短缺的生动案例,比如:一位父亲早上起来,用一口水漱口,再对着四个孩子的脸一喷,一家人的洗漱问题全解决了。一位村长听说乡长要来,洗了一次脸,结果乡长有事没来,村长为此懊悔了好几天,早知道不来就不要洗那次脸了。以此为例,让学生试着一天内吃、喝、用只用一脸盆半的水,让学生体验缺水地区的生活。
二、头脑风暴法
让学生拿出一张纸,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在中间画一个圆,写上“资源、能源浪费”,再画出很多的分支,每个分支上写出他想得出来的能源、资源浪费的情况,每个学生穷尽其所能,把各种能想到的情况都写出来,再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在班上进行交流。由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把大家的想法写出来,可以一起分类,再按类别整理出来。
这还不够,这些还只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可能覆盖的面还比较小,不全面,节能减排的方法还比较单一,下一步就要让学生去自学,去搜集资料,自己总结出一套可以供大家借鉴的方法,并推而广之。
三、搜集归纳法
学生还是分组进行,每个组一种资源或能源,通过各种资
料、媒体去搜集整理各种信息,提出节约、保护该资源的方法,并归纳成大家容易理解和记住的内容,用多种多样形式表现出来,在校园中、社会上进行表演、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特长,又让学习变得更生动有趣,让各种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最大的作用。
四、动手实验法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不能让学生轻信网上找到的信息,要亲自去验证,这时候就要让学生设计实验去证明,在实验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设计实验、不断尝试、反复验证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思考、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动手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过程。学生在实验中学到的可能比在课堂上学到的还要多得多。
五、身体力行法
关键还是要身体力行,班上的学生相互鼓励、相互监督,在班级中形成一种人人爱环保、人人做环保的氛围,并不断去影响身边的人,在校园里、在家里、在亲戚朋友中、在社会上,宣传环保,在生活中的小事中做环保,真正成为环保卫士,让节能减排的意识深入到生命中的每一个环节。
六、鼓励指导法
当学生对节能减排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就该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来节约能源,减少排放,让学生形成为人类的发展而学习的思想。学生如果在某些方面有哪怕是一丁点想法,教师也要很热情的支持,给予知识、信息上的帮助,使其有信心、有机会再深入研究,说不定将来真的成了这方面的
专家。
培养学生节能减排意识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只是我根据自己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做出的一点小结,有些方法还可以应用到其他方面,我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实践,不断完善。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更新、更大的思维的空间和更多的简单易行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卓元.以节能减排为着力点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纵横,2007(08).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教学 衔接
高中地理知识是初中地理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这就需要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低起点,小步子”,减缓坡度,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的感受。
一、正确认识,寻找差异
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地理事实,地理材料较多,高中地理则侧重于揭示地理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规律。②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讲述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和经济特征;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主要论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形成原理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③初中地理以感性知识为主,高中地理则上升到理性知识;前者是基础和依据,后者则是前者的加深和拓宽,两者相辅相存。
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这正是高中阶段学生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在高中地理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发现一般性的地理规律,同时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延伸地理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特殊地理现象到一般地理规律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各种方法训练学生多角度多视野观察和分析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
从教学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比较高,老师就像学生的拐杖,学生的依赖性较大。
而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
二、有效衔接,发展学生
1、基础知识点的衔接巩固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点学习得比较多,但每一个地理知识点都属介绍性的,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一个点或很少的一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少谈及,没有进行较具体的运用,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学生容易淡忘。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要回忆起初中部分基础知识会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预习旧知的工作,并请学生把初中教材在上课时带着,课堂中进行初中知识点的复习,以此来引出高中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如高中阶段“地球运动的意义”部分,较完整和系统地讲授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而初中阶段只突出罗列了
昼夜交替”。新授时可以从“昼夜交替”的原因入手,请同学思考,再从结论“地球自转”还会产生哪些现象,降解难度。这样,把初高中的地理知识点有效地穿插起来,形成一线,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2、读图技能的衔接
学习地理学科的有效捷径就是读图、用图的技能。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等”,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目标在不断深化,有一定的梯度性。初中阶段停留于图上有什么地理事物,较少探究为什么。初中学生在探究“为什么”
中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未能深切体会到,而进入高中后,这一有效方法运用得好,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感到轻松而有趣乃至事半功倍。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重点又是难点,有效利用读图方式从初中所学知识入手,引出更深层次的知识,学生不再感到难点“难”学,而且利用图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以后的学习中,将图作为一种得力的学习工具,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3、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从某一方面看待问题,而高中地理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不同的层次去看待问题,也是将初中的知识“点”
过渡到高中知识层“面”进而形成知识
网”所必须经过的途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学生学习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认为内地核物质是固体状态?依据是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共同分析,解决这一问题。有同学提出:在“地震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上,内核只有纵波通过,无横波,则排除液态,可能是气态或固态。也有同学通过上网查找,发现这一情况,纵波在5149千米深度处也有可能转化为横波,所以说内核部分是固态,图上在深度5120 ̄6371千米之间如能添绘一小段横波,这样就更完整……通过合作研究,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使地理学科学习充满了乐趣与生机。
4、评价方式的衔接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好胜心理,即较注重结果。学生习惯上的评价比较注重分数等。进入高中,对于学生地理学习评价应有一个良好的衔接,进一步激发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分数确实能体现一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运用,但并不全面。如把评价进行类型的细化,可以分成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人内差评价,并且注意这三种评价方法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又如把评价内容进行扩展,可以分成地理知识掌握状况的评价、地理技能形成状况的评价、地理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和地理情意发展状况的评价等。注重考试结果的同时,也侧重平时学习的过程:课堂学习的思维度,课后作业的理解度,研究性学习的参与度,实践活动的合作度等。多方式、多手段地去评价一位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情况,使评价起到真正的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昭鹏,陈澄.论地理课程的综合化[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本人刚刚开始进行地理双语教学的尝试,以下是我的一点体会。
1.地理双语教学教材的问题
目前情况下,地理双语教学可以直接选用国外教材;也可以由教师自编教材;也可以对原版教材或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筛选,处理后作为教学内容。相比较而言,最后一种方法比较可行,因为学生总体水平不高,如果直接照搬,移植国外的教材,会出现水土不服,双语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对原版教材或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筛选,这样更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这里既有自然地理,又有人文地理,也有区域地理,为进行地理双语教学的尝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地理双语教学的具体方式
A.引入教材中的原文,进行地理案例教学。
如讲板块构造学说时,引用第一册(上)第106页Earthquake.“At 5:13 on the morning of April 18th 1906. the city of San Francisco was shaken by a terrible earthquake . Another earthquake shook San Francisco on October 17th ,1989.Why do earthquakes happen? Scientists explain that the outside of the earth is made of a number of different plates.” 通过San Francisco的两次地震,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而造成的,从而深入细致地讲解板块构造理论。
B.引入原文,为地理教学作铺垫,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在讲授《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时,引入resuce of Abu simbel (高一下第125页)通过阿斯旺水坝对环境的影响,埃及人民采取哪些相应的措施,从而引出对介绍我国三峡建设的借鉴意义。用英语向学生介绍,还可以请学生用英语来问答和讨论。再如讲《可持续发展》时,引入Welcome to the earth summit(高二上第67页)。“ In 2002, the Earth Summit was held in Johannesburg in South Africa, One of the main themes of the summit wa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讲可持续发展提出的相关背景,2002年,地球峰会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举行,其主题之一是“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如何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使世界继续发展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如此重要?我们中学生能为此做些什么?
摘 要: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在培养初中学生的地理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新阶段的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给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实践性要求,即在地理课堂中,以高效课堂打造为基本的目标,关注学生主体的差异性,为学生构建新型的地理学习框架,在进行基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更好地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中这样强调,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具体的地理教学实验和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相应的地理操作和演练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真正贯彻初中地理新课改的重要教W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因材施教,从而建设初中地理高效课堂,为学生接受其他知识奠定基础。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提供指导。
一、在课前进行有效备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必须进行精致的课前准备,进行细致的教案设计,根据具体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为准备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比如,在讲授初中地理(人教版)《地球的运动》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因为本课的教学实践内容是使学生通过基本的学习,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点,分析昼夜交替的理论和四季变化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索分析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进行精心的课前准
备。首先,要备教材,即教师提前要对本课的教学大纲进行钻研,理解本课的课程标准,参考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明确基本的课堂教学任务,并关注最新的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高考题,从而设计出完整的教案,为课堂进行做好准备;其次,备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即地理教师要根据本课中的讲课内容,创新出启发性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出启发性的思考问题,并在课堂进行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另外,教师还要备学生,即在课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了解,分析学生的主体差异性,从而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平等健康发展。
二、以学生为中心,促进自主学习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适应时展的要求,即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有效理解,从而轻松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人教版)《西北地区》的时候,由于本课中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学习,掌握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分析本地区的草场分布特点和主要地形,理解其气候变化特点和基本的农业、工业模式,提升学生的地理看图能力和分析水平。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PPT上给学生展示一幅西北地区的地形图,给学生提出一些基本的问题,即“各位同学,从图中你们可以看出我国西北地区的基本地形特点是什么吗?为什么这个地区是这种地形呢?这种地形下应该进行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什么呢?这种地形对气候变化有什么样的影响?”等,指引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出这些问题的答
案。并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自主提出一些创新型的问题,即“在西北地区这种地形的影响下,其经济发展模式可能是什么样的呢?”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提升学生的地理思考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的地理学习模式是新课改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即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和理解能力,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别提出不同的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小组内部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合作讨论,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人教版)《河流和湖泊概况》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使学生经过学习,在阅读有关地图的基础上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和具体分布情况,理解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标准,并学会将水系图、气候图和地形图进行对照,提升学生的地理对比分析能力。在进行本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把全班学生按照学生的地理理解能力分成三个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别提出不同的课堂教学问题,如“同学们,你们通过电视或者其他途径了解我国有哪些基本的河流和湖泊吗?它们分别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要对河流进行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基本划分呢?”教师把这几个问题分配给不同的小组,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部进行讨论,鼓励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交流和总结,最后汇集于组长,再交给老师,老师进行一个总结。教师在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的基础上再给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提升学生的地理理解能力。
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顺利进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地理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设计新型的教案,从而打造出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新课标 案例教学法 学生主体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类型
经过一系列案例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根据地理案例的类型及所涉及的地理知识、原理的难易不同,可以分为讲解式案例教学、讨论式案例教学、活动式案例教学和调查式案例教学四类。
1.讲解式案例教学
此案例教学法类似于传统教学,教师先呈现案例,再由教师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地理原理。此案例教学比较适用于那些非常专业的地理知识、原理的教学,因为学生很难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释。但在教学中应注意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充分参与的机会,而不是教师“一言堂”。如针对课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入案例“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北大西洋暖流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暖流,面积大,深度达300米以上,流量巨大。从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的水量每小时达900亿吨相当于大陆总径流量的20多倍。暖流将热量源源不断地输往欧洲西部,使得北纬55度—70度之间的大西洋东岸最冷月气温比西岸高16—20摄氏度。大西洋两岸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西岸的拉布拉多半岛北部是苔原带,同纬度的大西洋东岸却是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英国北部和挪威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封冻期。
在本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现一些西北欧的自然景观,如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同纬度的拉布拉多半岛的苔原带,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冬季景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展示了一系列景观图后确定以下3个需要共同研究的主题:(1)对比北大西洋55度—70度东西两岸自然带有什么不同?(2)对比北大西洋55度—70度东西两岸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纬度相同气候相差很大?通过教师的讲解,最终使学生明白暖流能是流经区温度提高、湿度增加,从而在推断出寒流起到了降温降湿的作用。
2.讨论式案例教学
讨论式案例教学法是教学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案例教学,针对某一现象或材料,教师提出几个由问题,由学生合作讨论完成,从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到好像在爬楼梯一步一步地接近知识。
3.活动式案例教学
针对课表“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笔者设计了如下实验作为案例讨论热力环流的形成:在一个用保鲜膜封闭的透明玻璃箱内,一边放冰块,一边放沙子,当把一支点燃的香放入冰块一侧时,就能明显地看到烟在箱内进行循环流动。(图中虚线箭头表示烟雾的运动方向。沙子最好预先在阳光下暴晒一段时间,这样效果更明显。)为了说明问题,在实验后把透明玻璃箱内两边都换成沙子或冰,让学生观察结果,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此环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两边的温差,再引导学生分析其本质,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和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这些实验不应由教师完成,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部由学生完成,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4.调查式案例教学
对实践性强的案例,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在直观情景下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关于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一些建议
1.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对案例进行总结
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归纳的途径获取大部分地理知识,因此,教师的总结要根据学生分析、讨论的具体情况及时地、灵活地进行。教师总结可以是对现象、规律和原理的纲要性概括,可以是对学生推理结论中存在问题的矫正,也可以是对学生分析案例过程和方法的评价,但由于教师总结的时间较短,因此,每一节课的总结都应有侧重,而非面面俱到。
2.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
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反过来讲,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其一,它的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自然地理部分。其二,在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的教学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要有机地把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结合起来,传统教学为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