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学科特色范文

地理学科特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学科特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学科特色

第1篇:地理学科特色范文

【关键词】学科特色 生活地理 创新思维 交互式教学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11-01

近年来,江苏高考模式的变更使部分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对地理课不重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是广大地理教师当前必须深入研究的内容。我认为: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特色,营造更有“味道”的地理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真正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

地理学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人地相关性”的特点[1]。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新课程地理课堂的“地理味”

1.联系实际,建立“生活地理”的教学理念

地理课的特色在于应用生活实例综合教学,建立“生活地理”的教学理念,明辨人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教材为“蓝本”,以大纲为指导,大胆应用新闻事实、生活材料开展高中地理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透过新闻材料,学生认识了地震巨大的破坏力。每一幅图片都是一个鲜活的教学案例,对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憾。学生满怀悲伤地探寻地震产生的原因、危害,同时也在思考灾害中应采取的逃生措施,让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真正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2.充分利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曾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2],地图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用地形图分析长江的水文水系特点;利用城市的风频图,探究城市的合理规划;利用人口增长的统计图,分析人口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通过读图、析图、绘图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开放式地理课程是一种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新型课程。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地理课堂教学适应学生自主创新发展的要求。如结合环境问题的学习,要求学生思考“PM2.5和泰兴的大气污染问题”;结合“交通”一节的学习,安排学生探究“我市交通问题面面观”。地理知识本身的发散性、开放性,正是地理课堂的独特味道所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

4.以人为本,构建生命意义的大地理教育观

大地理教育观要求构建具有生命意义的地理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能体会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今年黄岩岛事件后,我们举行了一次学生演讲,主题是“我们的领土——黄岩岛”,学生们各抒己见,黄岩岛有哪些丰富的资源,地理位置有什么战略意义,以及透过黄岩岛事件看我们中学生地理学习的使命等等。

地理教育还应有利于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包括个体的科学理念、人文素养和合作精神,因此地理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才能展示和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提供机会,能体现和谐兼容、共同发展的地理思想。

5.开展研究性学习,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大课堂教学观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强调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把社会实践与学校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从观念上走出课堂,切实关注生活,投入社会实际,从社会生活中接受知识,形成地理思维和技能。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秩序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富有灵性的动态信息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2.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交互式教学设计

交互式教学是一种可以使“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问题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以实现高效教学。

3.重视过程与方法,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机会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和方法”的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利用学习的过程化提升学习效果,创造性地构建地理课堂。

4.创新地理教学情景,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地理课应该把联系生活、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引入课堂, 结合选修课与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创新、求异,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5.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组成。教师可以利用地理图象和多媒体,通过获取、整理并分析地理信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知识和技能,以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育部,2003

[2]袁书琪,地理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第2篇:地理学科特色范文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非均衡发展理论 办学特色

一、非均衡发展理论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

非均衡发展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并针对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以赫希曼(Albert O. Hirschman)等人为代表。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尚不具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金和能力,因而全面平衡增长是不现实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应根据地区差异的规律,有重点、有差异、有特点地发展,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最终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它通过对经济发展过程的观察,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极化效应”比“涓滴效应”的效果更显著,占主导地位,区域经济距离成拉大的趋势,这种不平衡表现在生产要素集中在少数点或地区(增长点或增长极)上,可以获得较好的效益和发展。而在区域成长后期,“涓滴效应”变得更为重要,聚集经济向周围扩散渗透,并使区域经济差异逐渐缩小。非均衡发展理论强调区域经济发展先集中后扩散的思想,顺应了区域经济成长的一般规律,为各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极有价值的战略思想和发展模式,受到各国(地区)政府的重视。

非均衡发展理论虽然起源于经济领域,但是其思想对另外一些部门、领域和行业的发展极富启发借鉴意义。高等教育是一个开放的领域,也可以借鉴其战略理论和战略思想为自己服务。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情况和不发达区域有异曲同工之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处于相对“不发达”的地位,与名校、老校、研究型大学相比,它在资源获取、优先发展等方面不具备优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这些特点同不发达区域类似,它们不具备各项工作全面增长、各项目标同时达到的资金和能力,不能走面面俱到、全面发展的道路。因而,在发展战略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完全可以借鉴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发展理论,走出不同于老校、名校的发展道路。

二、借鉴非均衡发展理论,促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发展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前有老校名校、后有高职和民办高校的双重压力,它们大都认识到发展办学特色是兴校强校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办学特色”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表面上,真正形成鲜明办学特色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非均衡发展理论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促进办学特色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借鉴。但是非均衡发展理论毕竟起源于经济学领域,高等教育学领域不但要对其借鉴,还要有所创新,才能使其与高等教育实践相适应。

(一)挖掘学校特质,正确选择“特色点”。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增长极”(“增长点”)是指联系生产要素最多的关节,或者说能最快最大最好地带来经济效益的部门或领域。而高校以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为基本职能,其“特色点”的选择必须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知识生产质量密切相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尤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最重要的标准,更注重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

“特色点”,是指学校蕴含或隐藏的良性特质。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所完全相同的高校。每一所高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行业特点、生源质量、校长素质、教师素质、文化氛围、教风、学风、校风等方面,总有区别于其他高校的地方,总有自己的特质。这些特质并不是表现在整体上,而是表现在个别事项上。例如,一高校的整体水平虽然不高,但是连续几年都有一两位学生获得某项国家级竞赛的奖项;一高校有数位学生自主创业并获得成功;一高校有几位本科生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一高校有几位学生舍己救人、英勇牺牲;一高校某位教师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学法;一高校某位教师编著的教材深受欢迎;一高校调进一位有眼光、有思想、有魄力的校领导,等等,这些都是高校的特质。除了上述特质,另外一些高校特质是比较稳定的,例如学校的学科、传统、生源、社区环境、行业背景等。

但是并非所有的特质、特点都能成为特色点。因为特色点不是一般的特点,而是特色创办的“触发器”,它的确定既预示着特色发展的方向,又象征着特色培育的“切入点”,还可能是学校改革的“突破口”。因而特色点的选择非常重要。选择特色点必须把握几个原则。第一,需结合学校优势和传统。学校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任何学校特色的起点,都有一颗“种子”,但这不是一般的“种子”,而是一种生命力极强、能够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第二,需结合学校定位和特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属于应用性教学型高校,具有应用性、地方性、大众性、发展性等特征,其特色点要在这些特点和定位的基础上寻找和选择,避免与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相趋同,同时也要避免与同类学校相雷同。第三,需把握学校的主要任务和矛盾。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与知识生产,而不同类型的高校有不同的任务和重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应用性知识的生产,因而要处理好学与术的矛盾,不能重学轻术。

(二)利用“极化效应”,初步形成办学特色。

特色点是相对独立的一点,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特殊性,并不是特色本身。要使特色点外显和扩大,就有必要利用“极化效应”,将办学要素集中在特色点上,重点发展、扩大优势,积极进行量的准备、酝酿质的突破。当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点完成从隐性到显性、从点到线直至面的过渡,就预示着学校初步形成了办学特色。如,某高校工科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活跃,偶有学生获得省级获国家级科技竞赛奖项,学校选择此点为“特色点”,积极部署配套的文件、政策、经费、项目、团队、教师等支持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这就是利用“极化效应”,集中资源、重点发展。学生经常获得省级国家级科技竞赛奖项,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那么这所高校就初步形成了办学特色。再如,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所在地区的陶瓷制造业、合金制造业尤为发达,对相关高级专门人才存在巨大的需求,该高校根据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设置或扩大了应用性强的材料工程、冶金工程、工艺设计等专业,开设了针对性很强的专业方向,并创造条件、集中资源,重金聘请相关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双师型”人才,花大力气重构实践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拨出大笔专项经费建设包括实验室、实习室、实训室、模拟中心等在内的大型现代实验平台,学校领导以身作则,积极联系当地公司企业,合作共建科研平台、实习基地,大力支持教师开展具有行业特色的科研项目,涌现出一大批显著的科技成果,进一步促进特色专业的发展,培养出一大批企业技术骨干。此时,也完全可以说这所高校初步形成了办学特色,其集中资源、重点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利用“极化效应”、发展办学特色的过程。

(三)发挥“涓滴效应”,深化办学特色。

非均衡发展理论中的“涓滴效应”更多的是由一种生产要素到另一种生产要素、由一个部门或领域向另一个部门或领域的渗透和扩散,主要是一种平面、平行的扩散,不涉及由外到内、从浅到深的逻辑顺序。而大学作为一种教书育人的教育机构和精神生活的单位,是绝对不能缺少精神层面的建设和凝练的。因而,办学主体要对“涓滴效应”的涵义进行延伸和扩展,才能将其他领域的特点顺利嫁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办学特色的实践中。

办学特色有不同的层次,包括器物层、制度层、精神层。大学精神是办学特色更深、更高的层次,也是办学特色的灵魂和核心。发掘特色点,初步形成办学特色一般都可以在特色的器物层和制度层得到体现,但是要真正形成鲜明的、深厚的、极富生命力的特色,必须有独特的大学精神的支撑。我们将“涓滴效应”的内涵进行延伸,使它具有潜移默化、由外向内渗透的意味,进而形成一种大学精神培养的方式。通过“涓滴效应”,办学特色由“线”和“面”扩散到“体”,达到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的整体性、弥散性的效果。到那时候,办学特色已经形成一种氛围、一种风格、一种深入到学校骨子里的“风味”,是绝对不会被轻易地抹去的。例如上文提到的某高校,它以课外科技文化活动面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只能算是初步形成了办学特色;如果该校以课外科技活动激活和带动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将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实践精神渗透和贯穿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去,逐步形成充盈整个校园的创新、开拓、实干的校风、学风,那么我们才可以说这所高校有了自己的大学精神,形成了有生命力的、鲜明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孙孔懿.学校特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郭丽坤.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在我国的实践创新[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4).

第3篇:地理学科特色范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佛山 528200)

摘要: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建设为例,从确定拟建特色专业、确定专业特色、创新专业建设理念三方面探索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规划。并从制定与优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专业方向相适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4个方面介绍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教育实践。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专业特色;地方院校;健身保健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1-0082-04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Sports Major in Local Colleges

WANG Gangjun

(Sport Dept., Foshan scientific Technology College, Foshan 528200, China)

Abstract: Using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sports major of Foshan Scientific Technology College as the exampl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trategic pla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eatured major, major features and creative major establishment. The paper also introduces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perfec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esign of talent development mode, improvement of curricular construction,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talented teachers oriented to major.

Key words: social sports major; major feature; local college; keeping health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在高等院校设置了社会体育专业,开始培养本科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有216所高等院校招收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成为5个体育本科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然而,规模的迅速扩大,也带来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各种问题,专业设置雷同,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趋同于体育教育专业,致使社会体育专业特色不明显,阻碍了社会体育专业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经过专业结构调整,选择了健身保健方向为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建设的突破口,形成了对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和建设路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规划

1.1确定拟建特色专业

地方院校确定拟建特色专业的依据来自院校自身实际与社会需求两个方面。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自身来看,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的实际规定了特色专业的选择范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是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地处珠三角腹地,全校有13个二级学院,包括理、工、农、医、文、经济、师范、体育等54个专业。学校的办学定位是立足佛山,为珠三角地区培养社会经济所需的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社会体育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生,初始只有现代安保专业方向,后来增加了社会体育营销与管理方向和体育教育方向。

然而,从社会需求来看,当时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与全国其他社会体育专业办学院校一样遇到毕业生就业难、在校生学习目的迷茫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在经过阵痛期之后的2007年,本课题组通过“珠三角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市场调查”课题立项,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依托广佛同城化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认为体育健身娱乐业将成为珠三角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体育产业的主导产业。

与此同时,通过调查发现,当时珠三角人均GDP已超过10000美元大关,超过中上等国家收入水平标准,提前进入小康经济社会,为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大众健身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健身房新开店面积快速增长,健身企业为了提高增值服务而向客户提供“一对一”的私人教练课程,需要受过健身专业训练、技术精湛并具有良好服务意识和教育背景的私人教练员。

大量调查研究证明,社会体育产业市场需求量最大的是健身技术指导和保健养生服务的技术人才。学院领导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确定,将培养健身与保健技术指导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作为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特色专业。

1.2确定专业特色

首先要在专业方向细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选择。专业方向选择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比较优势、能够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为原则,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还要充分掌握相关院校专业建设情况,寻找差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办学实际,确定专业特色。

从佛山和珠三角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体育的影响来看,人们对体育健身的消费意识和需求与日俱增,健身教练、健康管理师、康复训练师、按摩师这些新生职业以其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服务被人们接纳,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再从自身的教学资源来看,早在1993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已经是广东省首批将“健身健美”选项课列入大学体育课程的高校,并组建大学生健美队分别参加了广州和佛山的健身健美锦标赛,均取得优异的成绩。专业教师方面拥有健身健美、保健养生、推拿按摩和临床医学的师资力量,如果通过优化组合,可以组建成一支健身与保健相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与此同时,在专业方向的选择方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决定与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其他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进行错位发展。因此,从自身具备的办学条件,如场地、实验室、教学设施和专业教师队伍,到外部环境的市场需求,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于2008年在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确定了“健身保健方向”作为社会体育专业特色来建设,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面向商业健身房的健身私人教练和保健养生与康复中心的保健按摩师和康复训练师。

1.3创新专业建设理念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办学定位是立足佛山、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那么,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就必须依托佛山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尤其是社会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式而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以健康服务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适应健身和保健行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并通过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真正做到“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为内涵的专业教育和以“创业创新,成人成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按照2009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和广东省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要求,针对社会体育专业健身保健方向培养健身私人教练、保健按摩师和康复训练师职业岗位的专门人才,使学生成为会讲、会示范、会经营、懂管理的社会体育现代化“应用型”复合人才。

2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2.1制定与优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健身保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健身和保健行业对职业岗位人才需求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健身私人教练、保健按摩师和康复训练师“三位一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专业特色体现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方法上,针对健身和保健行业职业岗位提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营销能力和增肌、减肥的技能能力,开设了健身房管理与会籍营销、健身运动处方、运动营养学、健身健美专项训练等实践课程;二是为了培养学生保健养生临场技术运用中的养生调理、推拿按摩、健康管理实践操作能力,而开设了体育保健养生技法、人体测量与评价、保健推拿专项训练以及各种实验实践课程。在课程考核方面,注重学生对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运用掌握程度的评价,尤其着重对其专业技术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核。

与此同时,在培养方式方法上,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将健身企业的职业能力培训方法通过改革后引入课堂,运用“一对一”情景模拟、“案例”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运用参加专业性的竞赛机制,引导学生建立自觉性的自我体格修塑目标,并在专项训练过程中,从自身身体训练中掌握增肌、减肥的专业技能。

2.2加强课程建设

专业是课程的有机结合,因此,以健身健美和保健养生构成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健身保健专业特色建设的基础与关键。建立了课程调节机制,通过课程的优化组合淡化专业控制、突出健身保健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根据健身私教、康复训练师、按摩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需要,依据社会体育产业发展和健身行业、保健养生行业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所包涵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组合专业课课程教学进程计划(不包括学科基础课程)(见表1、2)。

2.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与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了“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实训+竞赛”一体化、“专业兼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3+1”人才培养模式等5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实践教学着重在于培养学生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能力,如健身健美动作技术的讲解示范能力,推拿按摩技法、健身运动处方的临场操作能力等,通过课内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练习,再到课外由学生在校内实验室、健身房进行自我训练与操练掌握基本技术,然后通过每学期2~4周到健身企业、体测中心、功夫推拿等场馆的实训见习,递进式循序渐进地熟练掌握健身和养生保健的基本技术。

(2)“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从第1学期第10周开始,学生必须采用导师制进行课余训练,实行师生双向选择,每周训练3次,每次2小时,每生每学期计3学分,实施时间为第2~6学期。

(3)“实训+竞赛”一体化。在校外完成实践教学,通过“院馆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和参加专业竞赛激励机制,培养学生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实训是教学计划中安排每学期2~4周,3人一组,利用课外下午4点半~晚上9点半或周六、日到健身俱乐部针对私教指导、运动处方、会籍营销、健身房管理等专题,在企业导师指导下的临场训练。

竞赛则是通过选拔进入学院代表队参加健身健美、排舞、舞狮比赛。目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健美队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支可以常年参加健身健美专业比赛的大学生队伍。

龙狮队于2013年9月参加了“广东省传统南狮大赛”,取得1项银奖和2项铜奖。健身操队于2013年10月参加“广东省千万人群广场健身排舞大赛”,取得二等奖、优秀组织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

(4)“专业兼职”。是学生为了提早进入实习锻炼,在第三学年开始,利用课外下午4点半至晚上9点半和周六、日时间到健身房从事兼职私教工作,可以一边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一边在校外健身企业进行有偿实践学习,这类学生往往学习目的明确,社会同行对其评价较高。

(5)“3+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年在校学习,最后1年在健身俱乐部或保健养生中心顶岗实习的教学实践。这一年,学生在职业岗位上进行实习再过渡到入职,期间需要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此阶段是在行业企业导师指导下进行临场对客技术服务,是对口入职岗前培训的适应过渡期。“3+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加强了对口职业的实践教育,近年来被许多院校广泛采用。

2.4建设与专业方向相适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课程特色决定了专业特色,而开设的特色课程必须由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完成。目前我国高校已经设置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普遍缺乏与社会体育相适应的师资力量,尤其缺乏社会体育和健康服务产业领域技能型、操作型师资,这也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重点放在体育教育专业方面,忽略了社会体育专业师资的培养。尽管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发展了近20年,但目前大部分的社会体育专业师资、尤其是术科教师原来是从事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缺少对新生健身项目的了解。而近年来充实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师资的新生力量又大多是理论课教师,了解当今社会新生健身项目的教师则极少。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健身保健方向的教师团队建设,主要是由健身健美和保健养生两类师资组成,按行业的人才规格要求先设置课程后配备教师的原则,通过制定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积极引进人才与外出进修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打造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推进教学名师建设,推动高职称、高学历、教学与科研水平突出的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引领、带动、示范作用。着力建设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突出健身健美和保健养生技术紧跟行业岗位规范,鼓励专业教师各尽所长担任社会职务,这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在人才引进和配备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努力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素质的提升,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院与企业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院馆合作”,共同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少斌.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44-146.

[2] 王爱丰,王正伦,王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31-32.

[3] 庹权.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J].体育学刊,2010(7):32-35.

[4] 蒋钢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9(4):103-106.

[5] 于文谦,任兵.中国社会体育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12-14.

[6] 周莹,申萍.高校体育社会化的特点及其途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2):28-29.

第4篇:地理学科特色范文

一、学科价值鲜明的试题

研究地表圈层特征以及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的任务。2015年部分地理试题考查资源、环境、工农业生产等问题,凸显出国计民生中的地理规律、时代热点中的地理视角、可持续发展中的地理途径,地理味道十足,彰显学科价值。这样的试题,即使作为教学素材也具有较高价值。

2015年全国卷Ⅰ第10~11题,要求考生利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水深年变化数据,分析海底侵蚀与淤积的变化趋势,反推黄河流域的环境变化特征。试题既考查了流水沉积与海水侵蚀等地质作用基本知识,还体现出一种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2015年全国卷Ⅱ第9~11题,以著名“冰冻之河”圣劳伦斯河的图表数据为背景,考查考生能否“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体现出新课程下的地理素养导向价值。数据提取能力――从气候数据中,阅读分析出河流汛情和气温低于0℃的月份;读图判断能力――从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中存在水电站的信息,推理河流落差大、水流急,而且冬季从水库底部释放出来的河水温度较高,可能不结冰;问题解决能力――从地理学角度研究治理凌汛的措施,分段拦冰可以避免浮冰过度聚集而抬高水位,拓宽河道可以降低水位,降低冰坝高度,拓宽浮冰下泄通道,以减少凌汛的发生和危害。

2015年全国卷Ⅱ第37题,考查考生能否根据河流流向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根据黄河水文特征分析河套灌渠的泥沙淤积问题、根据河套平原生产特征分析乌梁素海的污染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试题将地理原理渗透到生产生活中,具有指导实践的应用价值。

2015年天津卷第13题以等高线地形图为载体的“南方丝绸之路”为话题,考查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沿山谷分布的自然及人文原因、现代高标准公路、铁路对西南地区外向联系的好处,将古今交通线路区位作出对比。类似的还有2015年全国卷Ⅰ的冻土铁路研究、2015年北京卷关于申办2022年冬奥会雪上项目主赛场地点崇礼气候条件的研究等。这些试题,从时事热点切入,关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彰显了地理学科的时代价值。

二、构图设问精巧的试题

2015年全国各地试卷中,对地理区域特征的表现、地理情境的设置、地理问题的提出等,大多是通过各种图表呈现出来的,有区域图、分布图、等值线图、各种示意图、各类统计图表等多种形态。图(表)文并茂、图(表)文合一、图(表)文互补,充分运用地理的图表语言,使试卷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有较多试题的构图,设计精妙、创意别致,让人耳目一新。例如,2015山东卷第9~10题的“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图1),学生很少接触,却又似曾相识。考生习惯读的图是山体垂直自然带的完整分布图。此题将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逐一分解,再按同类自然带归类标注,保持各自的高程不变。这样考生可直接进行同类自然带的比较,当然也可还原三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再来做题。

2015年浙江卷第11题的“某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周年位置轨迹示意图” (图2),给考生全新的视角。初读此图,无从下手;冷静思考,方可慢慢理出端倪。“8”字形的甲、乙处应分别是全年正午太阳的最大、最小值,交汇处是春秋分时的值。完成此题,考生必须具备地球运动知识功底,还要有较高的空间想象力。考生可能还会质疑,某地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轨迹视图为什么不连接甲、乙的直线?虽不影响解题,却打开了考生的想象空间。

2015年安徽卷第32~33题图3表示一年中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单位为MJ/m3),其构图方式与图2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即为夜晚。结合纬度,看出北极圈内出现了极夜和a、b太阳高度纬度差。这些试题的图像设计新颖,将地理学科特色和几何图形完美结合,把地理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规律和地理事物的分布进行提炼,融创新表达力、高度概括力、空间想象力为一体,价值高远。

福建卷第11~12题,用在广袤草原上拍摄的“日出”美景(图4)设问。图片美轮美奂,问题巧妙切入。考生做此类试题,心情比较愉悦。

三、锤炼地理思维的试题

地理试题重视考查考生对地理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掌握,重视考查考生地理图表分析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地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地理思维角度来看,重视考查图像分析、区域分析、综合分析等思想方法,需要在聚合、发散、归纳、演绎等思维方面具备较高水平。2015年部分试题在地理思维的考查与锤炼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2015年山东卷第11~12题,通过某地理兴趣小组野外考察记录的数据分析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判断地质剖面图,仿佛把人拉进了野外考察的现场,对地理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解决问题的难度也较大。先要把小组记录的C、D、S三个地层的六个坐标画在一张经纬网图上(图5),实现图文转换。再从图1中发现考察路线的方向,推出与之垂直的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根据图5中地层对称特点,结合地层新老关系(CD是由新老)判断其为背斜(图6)。本题对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绘图能力等图形思维能力具有较高要求。

2015年天津卷第3~4题,要求考生必须思维缜密,有较高的地理演变过程分析和地图要素分析能力。第3题要求考生基于地壳物质循环的原理,用运动过程的思维认知方法,对地理事物发生的先后顺序做出逻辑判断与推理,来确定“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的顺序。第4题要求考生发现图中的横坐标单位是千米,纵坐标单位是米,火山被示意图拉高了50倍。所以图示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变陡了。

2015年重庆卷第13题,对中国古典园林展开研究,给出苏南区域地图,材料介绍“明清时期该区域经济繁荣,园林建设蔚然成风”,要求说明明清时期该区域园林迅速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阐述该区域自然条件对营造园林水景的有利影响,并就该区域自然条件对以木结构为主的亭、台、楼、阁等古典园林建设可能产生的危害提出两条防护措施。该题将问题情景设置在江南水乡环境下,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区域分析能力,而且需要结合历史条件进行分析,时空特点鲜明。尤其是第二问,关于该地自然条件对园林水景的影响,需要紧密结合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土质等具体特点来回答,才能得出比较全面的答案。这种试题对于地理区域分析、综合分析的思维是一个很好的锤炼。

四、素材运用创新的试题

地理学科在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给地理试题的创新带来素材。2015年不少地理试题引入了新技术元素,使试题看起来具有科技、时尚的感觉,也体现出地理学科研究手段的发展变化,展现地理学科的前沿动态。

2015年广东卷第1题就运用数字高程模型描述地面高程信息,要求学生判断图中四处观景平台哪个视野最广,令人眼前一亮(图7)。

2015年广东卷第10题又运用了GIS图层叠加的原理,设计了地震灾后城市重建选址地质因素分析示意图,考查适合城市重建的地点(图8)。

2015年北京卷第11题则运用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考查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题目新颖有趣(图9)。

五、弘扬传统文化的试题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中有几道题从我国传统文化中选材,别具一格。从全球角度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地域文化,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设计试题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具有传承的价值。

2015年重庆卷第1~2题,运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二十四节气来命题,材料说明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第1题设问引起“露气寒冷,将凝结”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什么,第2题又引入一句民间描述寒露时节农事活动的谚语“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考查该谚语描述的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什么区域。这两道题将自然地理的天气系统与人文地理的农业生产有机融合到传统的节气和农谚中,匠心独运,浑然天成,可谓经典试题。

2015年江苏卷第1~2题,以清明上河图(局部,图略)为背景考查城市区位与城市功能。试题截取了清明上河图中大桥横跨河流的一部分,第1题提问东京城(今河南开封)形成的最有利条件,然后又考查东京城的主要城市功能。从图上可以看出,水陆交通便利是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而作为首都,城市功能则以行政功能为主。试题图文并茂,传统文化特色鲜明。

2015年山东卷第45题,则引用一段《明史・五行志》关于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区发生8.0级以上地震的记载:“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游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设问是“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学生可从材料中获取丰富的信息,包括地震震级、发生时间、余震次数、波及范围、次生灾害等,可谓将史料用活。

2015年北京卷第1~2题则从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太白山记》中选取一段关于太白山北侧山地植被变化以及猎狼人家的描述,考查植被垂直变化规律、过度猎狼对山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情境设置自然与人文交融,在文学作品中映射地理视角,渗透生态观念,较有创意。

总体来看,这几道题运用节气、农谚、史学、美术、文学等作品命制地理试题,开拓了命题素材的空间,具有跨学科特色,也拓展了地理知识的运用领域,体现地理学的学科包容性特征。

六、有待商榷斟酌的试题

2015年各地地理试题整体优秀,也发现有个别试题存在有待商榷之处。

2015年全国卷Ⅰ第37题第(3)问: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并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说这道题更像物理题,不像地理题。从题目本身来说,要准确进行解答,需要知道所考查铁路沿线冬、夏季节的地温和气温的信息,包括冬、夏季节白天和夜晚的地温和气温,在温度的比较中才能准确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

冬季出露地表的热棒冷凝段温度较低,但是冬季的地温是多少?如何判断气温和地温的高低?夏季出露地表的热棒白天温度会较高,但是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夜晚的情况又如何?还是地下蒸发段低于地上冷凝段?要回答这些季节差异与昼夜差异的问题,需要数据支撑。

第5篇:地理学科特色范文

一、特殊的地理教育理念

1.以培养地理素养为教育目标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关于地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地理教学中,既要重视传统的知识传授,也要重视地理能力和情感的协调发展,让学生学习对其生活和终身发展都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原理和技能。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使学生能够解释一些自然和人文现象。在过程与方法层面,注重体验与实践教学,让学生享受学习地理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2.以满足学生地理需要为教育原则

不同的学生怀着不同的目的学习地理。有的学生是对地理学有兴趣而学习地理,教师就应该提供展示他们才华的机会和平台,引导他们发现、探究地理问题,注意激发和维持地理学习的兴趣。有的学生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教师可教给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让他们学会运用相应的地理技术和地理软件,如3S技术等解决实际问题。

3.以探究地理问题为教育途径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出问题应具有思维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想问问题、敢问问题,并以适当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地理问题。在地理学中许多地理现象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因地制宜的解决措施,形成正确的自然观。

二、特殊的地理技能

1.地图制作技能

网络飞速发展可以从中获得丰富教学资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获得的已有资料不一定能够明确地突出需要表达的内容,如向学生讲述中国人口分布状况和各区域人口增长率的分布情况,现成的图或有其它地图要素的干扰,或者没有将这两个图叠加一起。所以教师应具备地图制作的能力,以满足地理教学多样化需要。

2.图文转换能力

地理学又可称之为地图学,各种地图如表格、统计图、地形图、等高线图等占据教材教参甚至试卷的大量篇幅。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具备图文转化的能力,能将复杂文字描述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地理简图,也能将地理图像反映内容用语言准确表述。

3.空间定位能力

空间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即是空间定位。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山河的相对位置。对于地理要素先要进行定位,而后分析其分布原因、发展变化及对区域的影响等。所以教师要对中国地图、世界地图、特殊经纬线、著名的河湖山川等都有深刻的记忆。

三、特殊的地理观念

1.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地关系矛盾激发,全球性、地区性的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空洞、酸雨、热带雨林的破坏、全球变暖等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这些都急切地要求人地协调发展,要求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以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人地相互影响的方式”,使他们明确应正确对待环境,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严谨的时间观和空间观

地理学中时间是地理事件或地理现象发展的线索之一。如农业因地制宜、人口的变化过程等,无不充斥着时间观念,教师必须具有严谨的时间观念。同时地理学也是一门重视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的科学,教师必须具备空间观念,对各种地理事件、地理现象、地理效应、地理过程的空间位置、形态、分布、组成、联系和发展变化等有明确的认识。

四、特殊的语言表述和思维能力

1.地理语言表述能力

由段玉山主编的《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中指出,地理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要运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进行教学,适当运用专业术语教学;地理教学还应有逻辑性,要将描述性语言和讲解性语言融合一起。同时语言还应具有诱导性,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地理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把地理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应用谚语、诗词歌赋表达各种地理知识。这样可增加地理学习趣味,也能使地理知识更易理解。

2.综合思维与比较思维能力

第6篇:地理学科特色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图书策划 编辑 地图

1 地理新课标理念的几大特点

1.1内容上作了较大的改动,突出了地理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新课标在旧课标的基础上增加和删除了一些内容,原则上是突出了地理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事实上,地理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所用,其实用性表现在广泛地被运用于资源勘探和利用、区域规划和发展、导航技术等领域。同时,地理学对人地关系和谐共处的研究、对世界热点问题的追踪、对地理事象成因和发展的探索,这些都折射出了地理学的趣味性。地理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在课堂上的体现就是要求教师设计更多的教学情景,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开放性问题,让他们去思考和讨论,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2 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弱化教师的“权威”

在新课标在整体设计上更多地强化以学生为本,深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上, 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而在填鸭式的教学下,学生多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在应试的压力下,地理学科在学生眼里多沦为“记地名、记图册”这样无聊乏味的事情。

新课标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来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转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参与者,而学生则是主体,学生必须主动寻找途径去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教师的责任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3突出地理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点

地理事物的区域性表现在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自然资源、人文因素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不同的资源特点和不同的地形地貌。综合性体现在所有地理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的。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和解决地理现象和问题,从而形成综合而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1.4充分利用地图

地理新课程教材只有较少的理论教学内容, 而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来创设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 以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表给学生展示出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用图形、文字、符号、数字将复杂的地理事物概括而准确地表现在平面图上,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创新思维,也有利于他们通过地图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

2.1 充分调研市场,寻找市场中的空白点

长期以来,地理学都属于小科目,当然地理教辅的销售也不如其他学科,一直都处于低谷状态。目前市场上的地图册、填图册、地理教辅也是品种繁多,但与主科相比在品种和数量上明显少很多。一些一线教师也反映,由于地理学科在整个初中教育系统中的滞后,地理学科急需要一些具有特色、适应新课标要求、满足教学需要的教辅。应该说,地理教辅市场有挑战,但也存在机遇,这就需要我们教辅编辑作充分的市场调研,寻找市场的空白点,为选题确立依据。

2.2在装帧设计和版式设计上呈现趣味性和区域特色

结合地理学来源于生活,具有极强的趣味性的特点,地理教辅在封面设计上可以摈弃教辅类图书严谨、刻板的形象,利用丰富的色彩和画面结合地方的区域特色,以此也可增强学生的关注度和情趣。另外图的设计力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在整体版式设计上在对称整齐的前提下,讲求局部的变化,多留空间。

2.3在编制图书过程中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提高图书质量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也是获得效益的基础。在地理教辅的编校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对地图的利用和地图质量的控制。目前初中地理考试基本已形成了“考图”的考试特点。从考试的结果看来,大部分学生在读图、识图和绘图题上丢分较多,可以说学生运用地理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因此,图书编辑在编制地理教辅时,尤其要侧重于提高地图的质量,地图上的图例要标注准确,要知道地图绘制的准确与否甚至涉及国家等敏感问题,所以在编辑地图时要抱着严谨的态度,多查阅资料,多求证。最后,地图具有直观、明了的特点,地图绘制的清楚与否,也直接影响到教师和学生的使用。清楚、准确、全面的地图可以传达出很多地理信息,优质的地图让人觉得赏心悦目,读图、识图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反之,品质低劣的地图则会传达错误的信息,误导使用者。

2.4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了解他们的需求,不断更新

近年来,初中地理考试在题型设计上侧重于关注时事、热点,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很好地切合了新课标强化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这一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辅编辑必须要与时俱进,关注热点,不断更新和修订图书。另外,一本好教辅一定是学生的好助手,帮助他们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有效的知识和信息,让他们从繁重的应试中解脱出来,轻松应对考试。因此,教辅编辑必须要及时跟进终端使用者——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并结合新的考试形式,及时更新内容,以此保持图书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地理学科特色范文

一、指导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特点

新课程标准是要让学生明确地理课的学科特点,对于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掌握适应地理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地理技能技巧和地理创造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一要明确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因为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地理要素所构成的综合体;一个地区地理特征的形成,也是受主导因素和其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体现。如:某一河流,从水源补给类型来讲,可能是以雨水补给为主,但是在不同河段、不同季节,还会伴有其他类型的补给。一地气候的形成、工业或农业的布局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二要明确地理学科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区的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都反映出各自地区的地域性特征,并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这些地域性特征往往又在空间分布上被反映出来。三要明确地理学科具有图像性。丰富的地理图表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科最明显的特征。借助于地图,可以把远不可涉、遥不可视的宏观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正确阅读、分析地图,逐步培养绘制地图,并能独立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是地理学科最具特色的目标要求。四要明确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地理学科的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广至全球,狭至校园;其学习场所可将课堂、天地和社会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夜观星空绕北极,昼夜四季更不迭;刮风下雨测天气,斗转星移辨气候;爬山涉水去考察,工厂农村搞调查……在这些实践过程中,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就是对课文和各种地图、图片、图表等的观察、分析和理解,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启发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开阔思路、开发智力,有效综合所学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

(一)指导学生读课文。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自渎过程中需要强化记忆的内容和目标要求。让学生知道这堂课要“学什么”和“怎样学”,怎样理解题目,怎样读懂课文,怎样掌握重点等。其次要指导学生按照左图右书、图文对照、图文结合的原则,将书上的文字内容落实在地图上;按照地理课的特点,增强空间概念的训练,养成随时运用地图的能力与习惯。还要教育学生做到一般描述内容快速读,重点内容反复读,疑难内容仔细读,前后联系对比读;读书时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及相互配合;一边读书、读图,一边圈点绘图,一边分析思考,一边设题自检。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比较和归纳相同或相似的地理知识,对课文中的小标题和细小知识点及重难点内容通过师生答问复习检测、编顺口溜、意义联想等形式,强化记忆,达到熟记的程度。

(二)指导学生读图。地理课本和地图册及练习册中含有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地理图表,熟练掌握各种地理图表的读图方法、思路和步骤,能培养读图、用图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主要读图方法有:特征观察法,就是在未知图示地区或事物时根据其轮廓、形态上的特征去进行观察判断的方法;重点观察法,抓住关键内容进行重点判读地理图表的方法。如:在北半球一月、七月等温线图上,关键的一条等温线是0℃等温线和20℃等温线;相关观察法,以某些地理图表中相互联系或存在着严密的数理关系的内容为观察突破口的方法;联想观察法,把有明显相似性的某些地理图表有机的联系起来进行判读的方法。最具代表性的是各种等值线图。如:由等高线图就可以联想到等压线图、等深线图等,图中等值线的分布非常相似,判读结果也很相近;综合观察法,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或从点(城市、港口、矿产地)、线(山脉、河流、铁路等)、面(国家、省区、岛屿等)之间的相关位置来进行判读的方法。

在掌握上述读图方法的同时,还要牢固掌握所学过的基本知识、特征、原理等,因为每一幅地理图表,都有着它与所学地理知识相联系的内容。如:根据“气温、降水各月分配图”判断气候类型,如果没有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尤其是定量特征,即使从图上读出了气温和降水数据,但没有判断的依据,这些数据毫无意义。因此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是读图的基础。

三、教给学生记忆地理知识的方法

教师要通过教材,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在对地理原理、规律理解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特点的方法记忆地理知识。

一是结构记忆法。是最基本的记忆方法,也是最具有学科性的记忆方法。就是把所学地理知识形成结构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二是图形示意记忆法。就是将课文中的文字描述内容转变为形象的图形来加强记忆。如在学习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或在学习美国“三大地形”时,就可以把它绘成一幅示意图来进行形象记忆,比单纯的文字记忆要深刻的多。

三是图形特征记忆法。就是抓住地理图形的最显著特征来强化记忆。对国家、省区、岛屿湖泊等图形,可突出它们的轮廓特征来记忆。比如意大利酷似一只长筒靴、密歇根湖象个长茄子等。

四是寓意记忆法。就是在真正理解那些抽象的地理概念或地理原理的含义的基础上去记忆的方法。如对于“引黄淤灌示意图”的记忆,只要真正理解了这一工程是由“引黄”、“淤”、“灌”三部分组成的,就容易记住,并且能准确地绘出。

五是联想记忆法。充分挖掘地理知识间表现出的因果关系、近似关系、从属关系等的内在因素,以科学性为依据,以已知的某一地理知识为基础,以已知地理知识系统为主线,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使之构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强化记忆。例如:由亚马孙河就可以联想到与之相应的广阔的亚马孙平原,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茂密的热带雨林、雨林中的攀缘动物、肥力较差、呈现酸性的砖红壤……由此,又可以联系到纬度位置相似的刚果河。

六是类比记忆法。将一些相近而又不相同的地理知识加以比较,抓住本质上的差异性,找出它们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以免记忆混淆。区域地理部分内容更适合用比较方法加强记忆。如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特征的比较,英国法国经济特点的比较等。

七是辅助记忆法。就是将一些单调、难记的地名、物产等知识编成顺口溜,或取谐音等办法来强化记忆的方法。

四、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

综合性是地理环境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地理学科的显著特征之一。如,亚马孙河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这不仅仅是受纬度位置决定的,还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纵向的有机串联,横向相互联系,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网络化,掌握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避免单一性和片面性。同样,以工业布局问题为例。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生产方式、劳动力和技术、环境等多种因素,但每个因素影响工业布局的基本原理是不同的。如经济因素,主要表现为从减少生产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着眼,工业布局要尽量使生产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市场;再如劳动力与技术因素,主要表现为在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文化科技素质不高、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多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而在劳动力文化科技素质较高、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则多以知识密集型工业为主;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它将迫使那些对环境污染较重的工业,必须设置在远离居民稠密去的地方等。在分析一个具体的工业布局时,就要指导学生把上述原理综合起来考虑,并抓出其中的饿主导因素,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8篇:地理学科特色范文

一部分地理教师把自己的职业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对个人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以及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持有一种被动应付、得过且过的态度,缺乏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教育观念的支撑,缺乏专业提高和教学成功的心理预期,这就使他们在教育实践中没有教学自主意识,而失去了不少发展的时机。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往往有着“自然成熟”倾向,使多数地理教师在“经验型教师”的阶段止步。部分地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缺乏全面的了解,对做一个称职的地理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结构不够了解,导致现实中地理教师对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方向不够明确,对学习没有系统的规划,没有非常明确的发展目标。

二、提高农村地理教育教学质量的建议

1.要重视地理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高,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一定水平的地理教师队伍。有的学校虽固定几个教师上课,但由于教师没有学过地理专业,地理教学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科学性错误及不规范的语言,如“日本是由四大岛组成的国家”、“拉丁美洲是北美还是南美”等。由于缺少地理基础,很多教师对一些地理问题不敢深究,只讲现象不讲本质,只讲分布不讲成因。有些事例也举得很不恰当。有些教师拿着讲稿上课,板书写了一板又一板,而学生还是没有搞懂。

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改进教学方法。大多数教师还是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堂课从头讲到尾,而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有的教师只讲文字内容,而不应用地理图片;有的教师不会指导学生看图用图;有的教师干脆在课堂上带读课文,将地理课上成了语文课,而不管书上的图像及其它环节,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地理教学怎么会有出路!但也不乏有一些好的教师,能够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少教师能够联系身边的实际,从具体的事例入手,逐步上升到理论;一些教师能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还利用列表对比等方式,将相近的地理知识进行对比,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第9篇:地理学科特色范文

【关键词】地理思维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手段

为了21适应新世纪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课堂是教师实现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1.转变旧的学习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长期以来,受传统和“应试”向的影响,教师心目中的“知识情结”根深蒂固,要真正从“掌握知识”到“促进发展”的观念转变,并非易事。我们的教学古往今来都是对知识负责,而不是对活生生的学生个性发展负责。即使在课堂上,满眼望去,所关注的也都是地理知识。有人要问,“知识”难道不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吗?我想应该有以下两点认识:(一)基础知识是重要的。但基础本身也在变化,基础的结构要完善。在基础的结构性分析上,仅仅简单的强调知识是不够的,特别要考虑地理能力结构的问题;(二)知识是一种基础,也是我们最易想到的基础,但在对待知识基础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看到时代的内涵在发生变化,要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用的基础知识。

2.做好教学准备是获得课堂最佳效果的关键

备课要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我认为最关键的识备学生、备方法。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教学,我相信各位教师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只注重备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管学生,不备方法,导致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层皮,教学效果不好。殊不知我们的学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把握学科特点,教给地理思维方法

3.1 综合分析法是最具地理学科特色的思维方法。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在思考问题时,应当首先理清与这一问题相关的地理要素之间的复杂联系,而后,从综合的目的出发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

3.2 地理比较法有利于学生去独立思考内容繁杂的区域地理知识,区分易混淆的地理概念和原理。

3.2.1 是同类知识的比较,如在学习拉丁美洲暖湿的气候时,可与以前已经学过的西亚和北非干热的气候作比较,同属新知识,比较容易混淆者,也可作相似与相异的比较,如可更新资源与非可更新资源,常规能源与新能源,黑子与耀斑,劳动密集型工业与知识密集型工业的比较,都可消除模糊的认识,提高独立思考的效率。

3.2.2 是引导学生进行区域差异比较,如南北半球,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和四季更替的变化差异的比较,就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难点,掌握攻克难点的思维方法。

3.2.3 是地理事物都在无时无刻地发展变化着,使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在空间上又叠加了动态性,让学生通过时间的比较来揭示地理演变规律及其成因也是很有必要的。例如:三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工业布局的变化趋势极其形成原因的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及成因的比较等都属此类。

3.3 由于地理同类知识的知识点多,地理教材内容以演绎式体系为主。地理演绎法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重视示范与启发,让学生不断实践,养成演绎的习惯,提高演绎的水平。但在演绎时,首先应当注意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例如:二战以后,世界工业布局的总趋势是由集中走向分散,但就未实现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基础工业的布局正在走向集中。其次不要泛化一般规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例如:一般在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大渔场,但在秘鲁寒流地带也出现了大渔场,究其原因,渔场形成的实质是有丰富的鱼饵,而不仅仅在于寒暖流的交汇。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冷冰冰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物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来的世界。

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的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多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象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他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手多器官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地理课堂多样化

课堂教学不拘于教室,可以让课堂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应用中学习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以往地理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时间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广大地理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以改革为动力,在新条件下适应时展要求,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效果,切实以素质教育为教学重心,有力的促进广大地理教师课堂教学及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宋叔华。浅谈地理课堂教学的开放。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3] 李井芳。谈多媒体在地理课教学中的应用。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1)。

[4] 虞卫国。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管理。青海教育,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