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范文

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

第1篇: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项目教学法;旅游管理教育

我国旅游管理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改革开放的环境中,苏州市旅游教育的发展为苏州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项目教学法”是近年来旅游教育业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项目教学法萌芽于18世纪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学是一种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将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实践项目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的教学法。下面就以苏州青旅和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这两家校企合作单位为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背景对象,探讨如何实施《旅行社经营管理》“项目教学法”。

苏州青旅是中国青旅集团的成员单位,成立于1984年10月,是我国的百强旅行社之一,主要从事旅游、农业、体育和房地产的集团公司。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前身是早先的1996年开始招生的餐旅管理专业,2003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的高职大专,发展至今16个年头了。在苏州市旅游事业和旅游教育事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我院审时度势决定于苏州青旅搞好校企合作,从2008年开始进行青旅冠名班的合作。

1.我院《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改革的现状

2003年开始,我院开始开设《旅行社经营管理》这门课程,由于专业重点发展方向是考导游,当时是把导游证考试当成学生三年学习的头等大事,学生和老师对《旅行社经营管理》的这门课程缺少重视,2008年后,由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启,我院采用的是2+0.5+0.5的教学实习模式,前两学年学生在校学习,第三学年的上半年是到旅行社顶岗实习,后半学年是毕业实习。校企双方商定以《旅行社计调》这门课作为校企合作的课程,课程主要有旅行社安排一线管理人员作为师资来校授课。企业的一线的兼职老师到我院上课,以《旅行社计调》作为载体,向学生传授了旅行社管理的相关内容。

如今项目教学法是旅游管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引入项目教学法,这门课企业方不直接参与教学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从易到难《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安排了旅行社设立、旅游线路设计等9个典型的旅行社工作任务模块项目。这么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组形式参加项目设计与运作,激励和引导学生汲取实践知识和职业技能。

2.我院《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改革的存在的问题

2.1封闭式教学,拘泥于课堂教学

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占据着教学工作的主导地位。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不高,互动也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2企业方在提供给学生提供课程的实习条件方面存在困难

由于我院采用的是2+0.5+0.5的教学实习模式,企业不愿意在校生在校学习期间提供到企业的实习机会,担心影响企业的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所谓工学交替是一句空话,教归教,学归学,实习归实习的现象。

2.3项目的特殊性,给项目完成带来了困难

有些实训项目要有行业工作环境作为背景的,但规模化的到企业去实习获取感性的知识的是很困难的。单纯的通过校内模拟实训,毕竟缺少真实感,效果差。

2.4缺少校企合作的教材

尽管旅游管理校企合作了快4个年头了,还没有校企合作的教材或成形的教学讲义。课程教学缺少计划性和系统性。

2.5教师的专业素质影响了授课的效果

学校的年轻老师缺乏行业经验,缺乏行业的案例,年轻教师就是大学毕业直接到高职院校,加上缺乏行业经验,对学生来讲听他们上课没有吸引力。

2.6实训实验的条件受制约

我院对旅游方面的实训投入有比较少,师生只能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从不同媒体那找材料来充实课堂教学。

2.7旅游管理专业导学方面存在问题

随着高考生源的逐年减少,高职生的素质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5+0.5的教学模式短期看对企业来讲是好事,毕竟廉价劳动力有人顶岗实习,长远看学生素质没有达到要求就上岗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3.通过项目教学法对我院《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改革的提供以下思路

3.1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

不在拘泥于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设计课程教学项目,引导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多种途径根据项目任务要求去收集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充分的和社会接触,了解行业现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2转变观点,实习条位不要拘泥一家合作单位

项目教学法,给学生带来广阔的市场调研的空间,不再拘泥于苏州青年旅行社一家单位,可以到苏州整个市场上去了解行业的动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更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3.3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有些项目的特殊性,对于项目开展来讲存在难度。纯靠课堂教学又效果不好,通过项目教学法,学生带着任务去调查研究,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

3.4教材选用上尽量与项目教学法思想为指导编制的教材

教材的教学内容上应该尽量超前设置,预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动态。让项目教学与时俱进,不滞后。可以考虑与企业方合作编写《旅行社经营管理》的教材,与行业前沿贴近的教材,这个也是校企合作成果之一。

3.5培养符合对项目教学法要求双师型教师

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对现有的人才资源更是加强培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提高整体素质。我院的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已有三个人次去苏州青旅一线挂职锻炼,取得一些成效。教师挂职归来要进行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有效推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3.6校企合作加强实训硬件建设

项目教学法离不开学校的良好的实训条件,为提高教学效果有些实训项目必须在实训室里进行。旅游管理教育的发展,资金是必要的保障,必须拓宽和创新融资渠道,引入企业或者个人来办学,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改善办学条件,整合教育资源,为旅游管理的健康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

3.7《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项目教学要有后续的跟踪反馈体系

《旅行社经营管理》的教师要到企业做跟踪辅导、调研。目的就是改进教学方法,在备课是要注意备学生、备老师、备企业岗位的思路。有效促进《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4.结语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媒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社会为背景的系统的教学方法。这些离不开旅行社的提供平台,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立促进项目教学的有效实施,在进行项目教学法时,应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引导学生学生参与项目实践的主动性,积极主动争取校企双方的支持与配合。项目教学法指导下《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改革,不能因为学期授课结束了就结束了,应该让这么课贯穿整个课程教学和顶岗毕业实习过程中,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科]

【参考文献】

[1]赵仁璧.浅析旅游管理教育的发展和创新[J].现代阅读,2011,(2).

[2]李云.影响高职《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项目教学法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0.12(上旬),09(34)(总第231期).

第2篇: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旅行社品牌 酒店品牌 品牌策略

一、背景介绍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强劲势头。然而,我国的旅行社与酒店在经营方面依然存在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等问题。截至2012年末,全国共有星级酒店11367家,旅行社24944家。酒店和旅行社数量多,行业之间竞争激烈。就旅行社而言,青旅、康辉等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美国运通、日本交通公社相比,仍有巨大差距。就酒店而言,虽然有如家、七天等经济型酒店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但国内尚未出现类似于希尔顿、雅高等知名度高、规模大的酒店管理集团。以下通过对现有关于酒店与旅行社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对酒店与旅行社品牌经营中存在问题及其相应经营策略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为我国酒店与旅行社应对来自市场、技术等方面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品牌经营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与指导。

二、国内旅行社品牌策略

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体现,品牌将成为企业重要的识别标志。可以这么说,消费者在选择时,并不那么看重产品或服务所能给他们提供的功能性价值,更多地取决于他们选择产品或服务前对企业的评价。通过对研究旅行社品牌相关的文献进行搜集与整理,发现旅行社品牌经营中存在以下问题:(1)品牌经营理念不成熟;(2)不能形成规模效益;(3)消费者对品牌认知程度低;(4)对内部管理强化品牌的认识不到位;(6)品牌缺乏科学性与长远性。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进行旅行社品牌的塑造与管理:(1)实行品牌经理制;(2)完善分工体系,优化自身组织结构,实现规模效应;(3)抓创新,突出自身品牌优势;(4)重视员工素质,培养忠诚员工。通过对旅行社品牌策略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创新、员工忠诚是进行旅行社品牌塑造与管理的关键因素。此外,诚信在旅行社品牌塑造与维护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国内酒店品牌策略

酒店进行品牌的打造与管理,有利于其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通过品牌的塑造,提高酒店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使酒店拥有更加稳定和广泛的客源。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可以发现我国酒店在品牌的打造与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品牌定位不清晰,特征不明显;(2)品牌营销投入过少,缺少营销网络;(3)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创新;(4)人才匮乏,产品与服务缺乏特色;(5)国际酒店品牌的冲击。综上所述,由于我国酒店在品牌的塑造与管理方面,品牌意识不清晰、品牌定位不准、人才匮乏、产品与服务缺少特色是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相应的品牌经营策略:(1)积极进行品牌传播,实现品牌认同;(2)重视人才培养;(3)加强企业的市场化与企业化进程;(4)经营模式连锁化,扩大规模;(5)健全与完善酒店的各项制度;(6)维护好顾客关系。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酒店可以利用亲情来进行品牌的打造,积极参与节能环保与社会公益也有利于酒店品牌的塑造与维护。

四、国内旅行社与酒店品牌策略比较分析

无论是对于酒店还是旅行社,在其品牌经营过程中,品牌意识淡薄且不清晰是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品牌意识不清晰,对于品牌没有准确的认识与理解,导致对于自身定位不准,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品牌创新力度不够,品牌雷同化现象严重。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对于服务和产品的创新化与个性化难以实现。由于旅行社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缺乏相应的政府监管,旅行社市场呈现“小、散、乱、差”的局面,一些中小旅行社为了谋取短期利益,不顾行业发展前景,以低价招揽旅游团,依靠购物获得高回扣来赢利,市场竞争无序。由于这些中小企业品牌经营意识淡薄,不但造成旅行社市场竞争的过度与无序,也使得一些有心进行品牌建设的旅行社有心无力。

针对酒店与旅行社品牌经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者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关于酒店与旅行社品牌策略的相同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要在观念上做出改变;第二,重视人才的培育。不管对于旅行社,还是对于酒店来说,人才在品牌的经营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三,重视产品与服务;第四,加强推广宣传,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旅行社要不断优化自身组织结构,降低运营成本,给游客以良好的企业形象。加强对旅行社行业的管理与整治,一方面要加强对旅行社开发线路的专利保护,另一方面,旅行社员工在工作中应该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合理规范操作。酒店方面,在进行品牌经营时,通过对目标顾客进行市场细分,来进行市场定位。

五、 启示

综上所述,无论酒店还是旅行社在品牌经营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解决对策。通过对以上酒店与旅行社品牌经营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启示:首先,酒店与旅行社的品牌经营需要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已经反客为主,拥有了消费的主动权。因此,要求企业专注于消费者,专注于产品与服务的极致,并且用优秀的社会化媒体进行营销。酒店与旅行社在品牌营销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体验,通过体验营销来增加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其次,品牌经营需要从内部与外部全面展开。无论是酒店还是旅行社在品牌经营过程中都存在着品牌意识淡薄、缺乏对品牌科学的认识,对品牌营销与管理投入人、财、物等资源过少,导致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品牌经营要从内部外部全面展开,才能取得成效。最后,员工在品牌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酒店与旅行社在经营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市场的开发,却忽视了对内部员工的培养,没有认识到员工在品牌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旅行社和酒店在秉承“顾客是上帝”的同时也要有“员工第一”的理念,通过薪酬制度改革,使员工看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重视对员工个人素质的培养,使员工真诚地为顾客服务,忠心地为企业工作。

参考文献:

[1]邹红霞.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战略探讨[J]经济地理,2004,06:865-868.

[2]范晓明.关于旅行社品牌塑造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9:188-181.

[3]张婷,龙斌.对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J]桂林旅游高中专科学校学报,2004,06:63-67.

[4]许广路.国内旅行社品牌化道路探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26-28.

作者简介:

张冬,女,汉,河南驻马店,1989年12月,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第3篇: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范文

摘要:加入WTO后,面对外国旅行社的进入,我国的旅行社行业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诸如:大型旅行社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中小旅行社市场定位不明晰、恶性价格竞争盛行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旅行社市场的健康发展。面对旅行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必须下大决心、下大力气,改革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以实现集团化、专业化、网络化、品牌化等为目标,创新旅行社经营管理的新体系和新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行社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数量上增长极为迅速,己形成一定的规模。但真正有实力的大型旅行社企业集团很少,整个旅行社行业仍然存在散、小、弱、差的态势,缺乏规模经营优势,缺乏与国外旅行社相抗衡的竞争优势。从我国旅行社业的类别结构来看,国内社占优势:从规模结构来看,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从地理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旅行社在全国的分布基本合理。但竞争使行业利润逐步下降,我国旅行社正逐步成为一个低利润的行业。就我国旅行社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而言,经营体系存在很大的弊端,这严重制约着旅行社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国旅行社业存在的问题

(一)大型旅行社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其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

大型旅行社在经营中具有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采购、旅游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以及资金、信息、人才和抵御风险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易于实现规模效益。而在我国旅行社行业中,大旅行社的规模效益并不明显,优势也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

1、一些大型旅行社的业务发展缓慢,虽在竞争中面对众多新的商业机会,自身却处于各种困境中,不能好好把握。

2、大旅行社未能在旅游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即未能平抑市场的过渡竞争,未能起到引导和稳定市场的作用。旅游市场的混乱无序成为困扰我国旅行社业发展和造成旅行社资源浪费的顽症。

3、在旅行社的内部管理方面,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大社内部普遍实行部门承包经营、变相部门承包经营、挂靠经营等,使得部分大型旅行社实际上成为一些业务相对独立的小旅行社的集合体。在这种格局下,大型旅行社当然发挥不了应有的优势,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二)中小旅行社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发展可谓举步维艰

就目前我国中小旅行社的总体而言,其特点集中表现在:

1、有限的接待数量和低下的利润水平。在接待数量方面,近年来许多小旅行社处于发展无望而只能勉强支撑的境地。有限的接待量和低利润现象的并存,充分反映了当前中小旅行社经营的艰难局面。

2、网络化、集团化程度低,多数旅行社还没有形成经营网络。真正意义上的旅行社网络和集团较少,旅行社各自为战,业务简单协作,业务伙伴关系不稳定。即使对于己建起网络的联合体或集团,有些规模较小,有些成员单位之间联系不紧密、行政色彩较浓,真正以资产为纽带紧密联系的全国性、区域性旅行社网络和集团还很鲜见。

(三)旅行社恶性价格竞争盛行,市场秩序混乱

由于国际社和国内社的比例失调,造成国内社业务量明显不足,致使许多国内社为谋求生存而违反国家规定超范围经营,直接在海外招揽客源。部分国际社贪图蝇头小利,为国内社代办签证,赚取不义之财。这样做无疑于推波助澜,最终致使许多国内社也开始从事外联和国际旅游接待业务。

旅行社行业市场混乱的另外一个突出表现是:以削价竞争为主的旅行社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由于旅行社的行业壁垒较低,进入行业较容易。近年来,大大小小的旅行社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为招揽顾客,旅行社之间展开低价竞争,有的将团费一降再降,以“零团费”、“负团费”来吸引游客。为了盈利,就只能通过购物回扣来弥补业务损失。长此以往,不但不会刺激旅游产品质量的改进,而且还会导致质量被忽视。上海春秋国旅董事长王正华认为,我国加入WTO的预热期是2001年至2003年,现在预热期己过,我国将全面开放旅游市场,外资旅行社将大量涌入,竞争将更加惨烈,将出现与“狼”共舞的局面。那时如再一味地低价去面对竞争,受害的不仅是旅游者,更是旅行社本身。

(四)旅行社产品常遭“克隆”,经营品种重复雷同

旅行社经营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性的产品,它对旅游线路的开发很难形成专利,也正是由于缺乏诸如商标权、专利权这样的进入限制,又无太多技术障碍可供保留和垄断,就使得一些有开发能力的旅行社一旦开发出某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众多的中小旅行社便一哄而上,竟相模仿或参与经营。这一方面导致了旅行社经营品种的重复雷同;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有实力的旅行社深度开发产品的积极性。沈阳国际园林旅行社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开发出沈阳周边汽车旅游,如本溪关门山、鞍山千山、抚顺大伙房水库、营口跋鱼圈、海边浴自己驾车到这些风景区踩点、和有关人士座谈、搞规划、讲座和培训等,然后宣传打广告,市场投入非常之大。但每开发出一个新产品,过不了多久,各旅行社便一窝峰跟的旅游产品时没有专利保护,导致旅行社的前期投入很大,而其他旅行社不需要任何投入便纷纷模仿,带来的恶果是前期开发投入的旅行社,最后连成本都收不回,因此不愿再开发新的旅游产品。

(五)内部管理缺乏科学性

我国大多数旅行社内部管理缺乏科学性,有些甚至是小作坊式的管理方式,这主要表现在:组织机构呆板,主要以直线制与直线职能制为主;在产品开发、采购、销售、用人等方面缺乏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有的靠相互“卖团”或“转团”过日子,有的更是靠做“一锤子买卖”,“砸团”的事时有发生;电脑普及与应用率低,服务质量差,质量意识淡薄;在旅游中“宰客”现象时有发生,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由此可见,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考虑到行业当前的现状,以及加入WTO后,我国旅行社行业将要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故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改革的方向应该是:通过对现有旅行社的整合来实现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网络化,进而实现管理的科学化、产品品牌化、价格透明化、效益最大化。

二、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的改革方向

(一)大型旅行社集团化

应使目前占旅行社总量1%强的规模较大的旅行社通过合并、兼并或其他方式重新组合,形成一定数量人、财、物一体化的紧密型旅行社集团,旅行社集团的构架可以承袭现行一些大社采用的总社和各热点地区分支社的形式,但总社和各分支社在人、财、物等资源上应是一体的。组织管理采用集团企业的管理方式。从微观角度讲,这种旅行社集团有利于发挥在采购、预订、营销、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获得规模经济;从宏观角度讲,一定数量的大型集团企业的存在,可以引导和稳定市场,克服旅行社市场因过度分散和紊乱造成的问题。旅行社把全部资源集中于相互联系的旅游业务中,势必会提高自身和整个行业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的力度,提高总体接待质量。同时还会因为避免了很多分散的重复劳动和相应的不规范竞争而减少资源耗费。

(二)中小旅行社的专业化、网络化

1、中型旅行社专业化

大型旅行社在整个市场内通过重新组合实现集团化之后,市场上一些中等规模的旅行社应相应调整其经营方向,避开其在经营标准化产品方面的劣势,实现专业化经营,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特定细分市场旅游者的需要。中型旅行社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所经营的产品上,应针对某些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形成特色产品或特色服务。中等规模旅行社的专业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理性化选择。专业化经营集成本优势与产品专业化优势于一身,解决了这类旅行社因规模较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而难以直接与旅行社集团竞争的问题。但对行业来说,专业化的特色经营可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中型旅行社的专业化开发会使旅游产品更加多样化,从而增强旅游产品的总体吸引力。

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专业旅行社可以采用连锁经营方式实现联合。连锁经营是把这些中等规模的旅行社力量集中起来,使其可以像旅行社集团那样拥有在产品开发采购和促销等方面的优势。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符合利用规模经营提高低利润行业经济效益的原则,而突出的是专业化和特色化的旅游产品。

2、小型旅行社通过实现网络化

对众多小旅行社的调整,是通过内部改造或增设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网络化,成为旅行社业面向旅游者的窗口,便于消费者选择和购买。旅行社营业的场所必须广泛设立于消费者便于购买的所有地方,即所谓的网络化布局。我国旅行社的网络化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制来实现,即通过来实现网络化(这里的网络化还包括旅行社之间的业务联系这层含义)。制的实现要求将绝大多数的小旅行社改制为社。社不从事产品开发,也基本不拥有其他接待设施,其业务是专门从事旅游产品的销售。现有众多小旅行社如果能够实现向社的转变,就可以避免原先小而全的建制和业务上面面俱到而又面面不到位的矛盾,降低投入成本和经营风险,使其彻底摆脱举步维艰的局面。

(三)旅游产品价格透明化

为从根本上有效遏制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取得长远的生存之道,旅行社在推出旅游产品时,应使其价格透明化。应列出所游线路的收费明细,包括往返的交通工具标准及收费标准、住宿用餐标准、所游景点的门票价格等,对出境游,还需列出办理签证手续的费用。此外还包括旅行社提供的相关到位服务,如导游解说服务、景点解说服务等。因为买什么产品都可以挑、可以试、可以换,惟独买旅游产品例外,交了钱就换不了了,只能事后总结是好是坏。旅游产品买的是一个预期、期望值,买的是信任感,如果旅行社明码标价、价格透明,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游客的疑虑,增加自己的信誉度,可一举两得。

(四)树立品牌意识,实现品牌经营

像经营其他产品一样,旅行社经营的旅游产品也要有品牌意识。旅行社经营的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无形性和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决定了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除了价格以外,难以比较产品之间的优劣。为了降低购买风险,消费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往往依赖其对品牌的认识。产品的服务成分越高,产品的品牌越知名,就越易被消费者选中。品牌是有价值的无形资产。著名品牌在同类产品或服务领域中常常会成为领跑者。旅行社作为服务性行业,必须通过树立品牌形象来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依靠品牌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虽然,目前我国旅行社尚未形成知名品牌,但已有一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品牌脱颖而出,“广之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早在1994年5月,“广之旅”就在全行业中率先导入CI,建立整套企业商标识别系统,以琅琅上口而又含义丰富的“广之旅”为简称,采用了让人忏然心动的广告词“广之旅无限风光带给你”,并设计了寓意为“灿烂阳光,怒放红棉,无边绿野”的企业标徽,新鲜、活泼、亮丽,在当时旅游界引起很大的轰动。导入CI后,“广之旅”又通过实施质量保证金制度、推行服务承诺制、引进IS09001质量认证体系以及创新经营机制,实行科学的广告投入等举措,使“广之旅”品牌深入人心。2000年12月,“广之旅”商标被广东省工商局认定为著名商标,成为全省唯一的旅行社著名商标,为我国旅行社的品牌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

(五)重视旅行社内部管理

第4篇: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范文

论文关键词:旅行社经营体系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行社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数量上增长极为迅速,己形成一定的规模。但真正有实力的大型旅行社企业集团很少,整个旅行社行业仍然存在散、小、弱、差的态势,缺乏规模经营优势,缺乏与国外旅行社相抗衡的竞争优势。从我国旅行社业的类别结构来看,国内社占优势:从规模结构来看,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从地理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旅行社在全国的分布基本合理。但竞争使行业利润逐步下降,我国旅行社正逐步成为一个低利润的行业。就我国旅行社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而言,经营体系存在很大的弊端,这严重制约着旅行社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国旅行社业存在的问题

(一)大型旅行社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其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

大型旅行社在经营中具有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采购、旅游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以及资金、信息、人才和抵御风险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易于实现规模效益。而在我国旅行社行业中,大旅行社的规模效益并不明显,优势也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

1、一些大型旅行社的业务发展缓慢,虽在竞争中面对众多新的商业机会,自身却处于各种困境中,不能好好把握。

2、大旅行社未能在旅游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即未能平抑市场的过渡竞争,未能起到引导和稳定市场的作用。旅游市场的混乱无序成为困扰我国旅行社业发展和造成旅行社资源浪费的顽症。

3、在旅行社的内部管理方面,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大社内部普遍实行部门承包经营、变相部门承包经营、挂靠经营等,使得部分大型旅行社实际上成为一些业务相对独立的小旅行社的集合体。在这种格局下,大型旅行社当然发挥不了应有的优势,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二)中小旅行社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发展可谓举步维艰

就目前我国中小旅行社的总体而言,其特点集中表现在:

1、有限的接待数量和低下的利润水平。在接待数量方面,近年来许多小旅行社处于发展无望而只能勉强支撑的境地。有限的接待量和低利润现象的并存,充分反映了当前中小旅行社经营的艰难局面。

2、网络化、集团化程度低,多数旅行社还没有形成经营网络。真正意义上的旅行社网络和集团较少,旅行社各自为战,业务简单协作,业务伙伴关系不稳定。即使对于己建起网络的联合体或集团,有些规模较小,有些成员单位之间联系不紧密、行政色彩较浓,真正以资产为纽带紧密联系的全国性、区域性旅行社网络和集团还很鲜见。

(三)旅行社恶性价格竞争盛行,市场秩序混乱

由于国际社和国内社的比例失调,造成国内社业务量明显不足,致使许多国内社为谋求生存而违反国家规定超范围经营,直接在海外招揽客源。部分国际社贪图蝇头小利,为国内社代办签证,赚取不义之财。这样做无疑于推波助澜,最终致使许多国内社也开始从事外联和国际旅游接待业务。

旅行社行业市场混乱的另外一个突出表现是:以削价竞争为主的旅行社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由于旅行社的行业壁垒较低,进入行业较容易。近年来,大大小小的旅行社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为招揽顾客,旅行社之间展开低价竞争,有的将团费一降再降,以“零团费”、“负团费”来吸引游客。为了盈利,就只能通过购物回扣来弥补业务损失。长此以往,不但不会刺激旅游产品质量的改进,而且还会导致质量被忽视。上海春秋国旅董事长王正华认为,我国加入WTO的预热期是2001年至2003年,现在预热期己过,我国将全面开放旅游市场,外资旅行社将大量涌入,竞争将更加惨烈,将出现与“狼”共舞的局面。那时如再一味地以低价去面对竞争,受害的不仅是旅游者,更是旅行社本身。

(四)旅行社产品常遭“克隆”,经营品种重复雷同

旅行社经营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性的产品,它对旅游线路的开发很难形成专利,也正是由于缺乏诸如商标权、专利权这样的进入限制,又无太多技术障碍可供保留和垄断,就使得一些有开发能力的旅行社一旦开发出某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众多的中小旅行社便一哄而上,竟相模仿或参与经营。这一方面导致了旅行社经营品种的重复雷同;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有实力的旅行社深度开发产品的积极性。沈阳国际园林旅行社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开发出沈阳周边汽车旅游,如本溪关门山、鞍山千山、抚顺大伙房水库、营口跋鱼圈、海边浴自己驾车到这些风景区踩点、和有关人士座谈、搞规划、讲座和培训等,然后宣传打广告,市场投入非常之大。但每开发出一个新产品,过不了多久,各旅行社便一窝峰跟的旅游产品时没有专利保护,导致旅行社的前期投入很大,而其他旅行社不需要任何投入便纷纷模仿,带来的恶果是前期开发投入的旅行社,最后连成本都收不回,因此不愿再开发新的旅游产品。

(五)内部管理缺乏科学性

我国大多数旅行社内部管理缺乏科学性,有些甚至是小作坊式的管理方式,这主要表现在:组织机构呆板,主要以直线制与直线职能制为主;在产品开发、采购、销售、用人等方面缺乏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有的靠相互“卖团”或“转团”过日子,有的更是靠做“一锤子买卖”,“砸团”的事时有发生;电脑普及与应用率低,服务质量差,质量意识淡薄;在旅游中“宰客”现象时有发生,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由此可见,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考虑到行业当前的现状,以及加入WTO后,我国旅行社行业将要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故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改革的方向应该是:通过对现有旅行社的整合来实现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网络化,进而实现管理的科学化、产品品牌化、价格透明化、效益最大化。

二、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的改革方向

(一)大型旅行社集团化

应使目前占旅行社总量1%强的规模较大的旅行社通过合并、兼并或其他方式重新组合,形成一定数量人、财、物一体化的紧密型旅行社集团,旅行社集团的构架可以承袭现行一些大社采用的总社和各热点地区分支社的形式,但总社和各分支社在人、财、物等资源上应是一体的。组织管理采用集团企业的管理方式。从微观角度讲,这种旅行社集团有利于发挥在采购、预订、营销、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获得规模经济;从宏观角度讲,一定数量的大型集团企业的存在,可以引导和稳定市场,克服旅行社市场因过度分散和紊乱造成的问题。旅行社把全部资源集中于相互联系的旅游业务中,势必会提高自身和整个行业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的力度,提高总体接待质量。同时还会因为避免了很多分散的重复劳动和相应的不规范竞争而减少资源耗费。

(二)中小旅行社的专业化、网络化

1、中型旅行社专业化

大型旅行社在整个市场内通过重新组合实现集团化之后,市场上一些中等规模的旅行社应相应调整其经营方向,避开其在经营标准化产品方面的劣势,实现专业化经营,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特定细分市场旅游者的需要。中型旅行社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所经营的产品上,应针对某些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形成特色产品或特色服务。中等规模旅行社的专业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理性化选择。专业化经营集成本优势与产品专业化优势于一身,解决了这类旅行社因规模较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而难以直接与旅行社集团竞争的问题。但对行业来说,专业化的特色经营可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中型旅行社的专业化开发会使旅游产品更加多样化,从而增强旅游产品的总体吸引力。

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专业旅行社可以采用连锁经营方式实现联合。连锁经营是把这些中等规模的旅行社力量集中起来,使其可以像旅行社集团那样拥有在产品开发采购和促销等方面的优势。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符合利用规模经营提高低利润行业经济效益的原则,而突出的是专业化和特色化的旅游产品。

2、小型旅行社通过实现网络化

对众多小旅行社的调整,是通过内部改造或增设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网络化,成为旅行社业面向旅游者的窗口,便于消费者选择和购买。旅行社营业的场所必须广泛设立于消费者便于购买的所有地方,即所谓的网络化布局。我国旅行社的网络化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制来实现,即通过来实现网络化(这里的网络化还包括旅行社之间的业务联系这层含义)。制的实现要求将绝大多数的小旅行社改制为社。社不从事产品开发,也基本不拥有其他接待设施,其业务是专门从事旅游产品的销售。现有众多小旅行社如果能够实现向社的转变,就可以避免原先小而全的建制和业务上面面俱到而又面面不到位的矛盾,降低投入成本和经营风险,使其彻底摆脱举步维艰的局面。

(三)旅游产品价格透明化

为从根本上有效遏制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取得长远的生存之道,旅行社在推出旅游产品时,应使其价格透明化。应列出所游线路的收费明细,包括往返的交通工具标准及收费标准、住宿用餐标准、所游景点的门票价格等,对出境游,还需列出办理签证手续的费用。此外还包括旅行社提供的相关到位服务,如导游解说服务、景点解说服务等。因为买什么产品都可以挑、可以试、可以换,惟独买旅游产品例外,交了钱就换不了了,只能事后总结是好是坏。旅游产品买的是一个预期、期望值,买的是信任感,如果旅行社明码标价、价格透明,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游客的疑虑,增加自己的信誉度,可一举两得。

(四)树立品牌意识,实现品牌经营

像经营其他产品一样,旅行社经营的旅游产品也要有品牌意识。旅行社经营的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无形性和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决定了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除了价格以外,难以比较产品之间的优劣。为了降低购买风险,消费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往往依赖其对品牌的认识。产品的服务成分越高,产品的品牌越知名,就越易被消费者选中。品牌是有价值的无形资产。著名品牌在同类产品或服务领域中常常会成为领跑者。旅行社作为服务性行业,必须通过树立品牌形象来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依靠品牌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虽然,目前我国旅行社尚未形成知名品牌,但已有一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品牌脱颖而出,“广之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早在1994年5月,“广之旅”就在全行业中率先导入CI,建立整套企业商标识别系统,以琅琅上口而又含义丰富的“广之旅”为简称,采用了让人忏然心动的广告词“广之旅无限风光带给你”,并设计了寓意为“灿烂阳光,怒放红棉,无边绿野”的企业标徽,新鲜、活泼、亮丽,在当时旅游界引起很大的轰动。导入CI后,“广之旅”又通过实施质量保证金制度、推行服务承诺制、引进IS09001质量认证体系以及创新经营机制,实行科学的广告投入等举措,使“广之旅”品牌深入人心。2000年12月,“广之旅”商标被广东省工商局认定为著名商标,成为全省唯一的旅行社著名商标,为我国旅行社的品牌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

(五)重视旅行社内部管理

第5篇: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 文化;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9-0164-02

0 引言

旅行社是服务性的中介组织,在劳动力要素的利用方面,体现了人才密集型的突出特点,人力资源管理对旅行社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旅行社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任何旅行社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当前,在我国的旅行社中,大多数都忽略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旅行社良性发展。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对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探讨,以期能对我国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有所裨益。

1 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通过人力资源的计划、招聘、选拔、培训和发展、业绩评估、制定工资和福利制度等一系列活动,向组织提供合适人选并取得高水平绩效和职工最大满足的过程。[1]当前,我国旅行社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有以下问题:

1.1 旅行社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旅行社数量庞大,竞争激烈,导致许多旅行社只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忽略长期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先进内部管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相当不够。在我国,大型旅行社往往还设有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而数量上占绝大多数的中小型旅行社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没有专门管理部门,缺乏专业管理人才,难以制定出恰当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去规范员工的行为,从而导致内部管理混乱,企业竞争力不能有效提升。在以提供服务为主的旅行社经营中,多数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不得力,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服务质量差与恶性竞争频频出现,形成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1.2 人力资源管理对象不全面 旅行社中的人力,既包括了导游、计调、外联等操作团队,又包括各部门负责人等管理团队,同时还包括对旅行社经营、发展起决策作用的决策团队。纵观现有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更多提出的是对操作团队的管理内容,涉及管理团队和决策团队的内容较少。这源于许多旅行社中还没有规范地执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部分旅行社甚至是顶着企业名称的手工作坊,人力资源的管理不是依赖于制度管理,而是依赖于人际关系。

1.3 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不全面 当前,旅行社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重视招聘、选拔、制定工资和员工绩效考核等内容,忽略计划、培训和发展、以及福利制度。旅游旺季一到,人手不够,盲目招聘,淡季一来,又觉得人力成本过高。缺失培训、发展和福利制度,企业间、行业间人员流动现象非常突出,导致招募任务更重更突出,并且企业更不原培训员工。当前,在旅行社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不全面,最为集中的反映,就是导游人员的工资福利问题,旅行社对导游人员在工作中的各项行为进行管理的同时,又普遍存在不给导游发工资、给福利等现象,极大影响了旅游服务的质量。

2 文化学与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

旅游从本质上讲是人的活动。旅行社主要依靠员工参与服务生产过程,向顾客提供面对面、高接触的服务。在旅行社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人”是关键因素。文化蕴涵于旅行社的经营管理之中。

2.1 旅行社的文化属性 到目前为止,对旅行社属性的探讨,多关注其盈利性、服务性、中介性等性质,而忽略其文化性。旅行社的经营管理以旅游活动为基础,旅游活动的存在,为旅行社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旅游文化产生于旅游活动之中,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2]旅行社的内部管理、外部营销、产品开发、客户维系,均蕴涵文化于内。文化行为贯穿于旅行社经营管理始终,存在于旅行社的方方面面。

2.2 旅行社人力资源的文化性 旅行社人力资源,是指旅行社中全部劳动力资源,包括旅行社所有员工。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受周围文化的熏陶,并建立起与该文化相一致的文化价值观,对一个人的志向、扮演角色、与别人的关系、感知事物的方式及其消费行为产生深刻影响。旅行社从业人员在旅行社进行的一切经营活动,是受自身文化价值观影响下的定势行为的表现。旅行社员工的行为文化,是个体的自发,是其内在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因素在其行动中的表现。员工个体拥有自身文化价值的观念、行为,因此,旅行社人力资源具有文化性。

2.3 旅行社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 旅行社的企业文化,是指旅行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所遵循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是旅行社个性文化的根本体现,构成了旅行社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旅行社企业文化包含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都能得到具体体现。旅行社对于每个员工都要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员工开展工作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旅行社的经营行为、内部人际关系与员工的行为定势相互磨合、相互适应,有利于员工身心的愉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旅行社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精神文化更是企业文化的根本,是企业中全体员工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精神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增强使命感和归属感。

第6篇: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回顾、梳理关于旅行社业竞争力的研究成果,构建旅行社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这一指标体系,对浙粤旅行社业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浙江旅行社业竞争力与广东省有相当差距。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浙江旅行社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旅行社业 竞争力 比较研究 评价指标 对策

相关文献回顾

行业竞争力,亦称产业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概念,行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行业竞争优势。旅行社行业竞争力研究是近年来我国旅游研究领域的一个关注点。主要观点表现为:

(一)多关注旅行社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有关旅行社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理论框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主要集中于微观层面的旅行社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何云霞、黄晨晨认为,在我国旅行社行业的不断开放及世界范围内的服务产业知识化的潮流下,我国内资旅行社只有塑造自己的核心能力,改造成为知识服务实体,才能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并指出旅行社的核心能力可以而且必须通过知识联盟来实现。佘伯川分析了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与作用,分析了我国旅行社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确立竞争优势、创新的企业战略设计和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我国旅行社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二)区域旅行社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大而化之

一些学者通过建立区域旅行社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省份的旅行社业竞争力进行排序。如黄秀娟、黄福才基于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基本理论,从产业规模、市场开发能力、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效果四个方面选择出11个指标对我国各区域国际旅行社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并将31个省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按实力分为最具实力的地区、实力相对较强地区、整体实力均衡地区及落后地区,但缺乏对不同省份旅行社业竞争力的具体剖析。张海鸥采用专家理论分析与企业管理人员问卷调查两种途径,针对旅行社业的行业特点设计出绩效、研究与发展的投入、人力资源、服务能力和社会评价等五个大类16项二级指标的旅行社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并以此来对不同地区的旅行社业竞争力进行排序。

综上所述,大多旅行社竞争力研究集中于微观企业层面,而不是在产业层面,而且目前多数学者构建的区域旅行社竞争力评价指标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指标的选取缺乏实际操作价值。此外,相关研究缺少省际之间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因此通过合理的区域旅行社行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对省际旅行社竞争力情况进行比较实证分析极为必要。

旅行社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取

笔者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根据《旅行社统计调查情况通报》的统计内容和衡量旅行社发展状况的关键因素,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数据的可得性,构建旅行社业竞争力评价的三级层次指标体系(见图1)。

(二)指标描述和测量

1.市场竞争力指标。该指标说明旅行社行业竞争力的结果,包括经营效益和市场份额2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中的市场占有率采用全国范围内的国内、出境、入境旅游市场份额三个数据来表示,更好地显示区域旅行社业在全国不同板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从而体现其产业市场扩张能力。

2.核心竞争力指标。从旅行社行业内部寻找具有竞争力的原因,包括企业管理水平、人力资源、产业结构3个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中部分指标无法从旅行社调查统计结果中直接得到数据,需要用特定测量方法加以量化,具体测量方法如表1所示。

浙粤旅行社业竞争力比较

浙江、广东两省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是我国东部两个旅游大省,但两省旅行社业发展存在不平衡状况,依据前文构建的旅行社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查阅2010年两省旅行社统计调查数据,本文对浙江和广东旅行社业竞争力的相关评价指标做出如下对比分析:

(一)经营效益

经营效益指标反映旅行社发展经营状况,是评价旅行社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主要通过旅游接待人次、旅游组织人次、旅游外联人次、旅游业务营业收入和毛利率4个指标来体现旅行社在经营效益方面的相对竞争优势。通过对比分析2010年广东省和浙江省的旅行社经营效益可知,广东旅行社的旅游组织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都远高于浙江,特别是在外联入境游客方面悬殊巨大。其原因可能是浙江旅行社产品质量较低、特色不鲜明、同质化情况严重,导致产品价格低、收入少,再者就是对外旅游推广力度不够、方法不对。

(二)市场份额

从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浙江省旅行社的游客组织能力远弱于广东,尤其是在出入境旅游这一高端市场的竞争中更是处于下风。旅游业务收入占比浙江省低于广东省6.12个百分点,差距较大。

(三)企业管理水平

从表3中可以看出,广东旅行社在促销费用远低于浙江省的情况下,仍取得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低的生产成本,可见广东旅行社业发展较好,产品质量较高,收益水平也较高。

(四)人力资源结构比较

广东旅行社从业总人数高于浙江省,但是广东省旅行社总数却比浙江少,这说明,广东旅行社行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乘数大于浙江。同时,广东旅行社从业人员高学历人群比例与浙江相差无几,但在专业性方面不及浙江省,如广东旅行社从业人员中持证人员比例与旅游专业人员比例分别为68%与37%,而浙江这两项比例高达82%与51%,这说明浙江旅行社的人力资源素质明显高于广东。但是广东省旅行社从业人员培训比例高出浙江45.7个百分点,说明广东省旅行社相当重视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从而弥补了本身人员素质的不足。

(五)产业结构

旅行社产业结构突出地反映一个地区旅行社行业的总体实力,从绝对量与产业集中度上体现旅行社业的竞争优势。广东省旅行社绝对数量低于浙江,但是却拥有两倍于浙江的全国百强社与出境社,拥有比浙江更多的净资产;同时广东平均每家旅行社拥有3.38家分支机构,而浙江平均每家旅行社仅拥有0.51家分支机构;营收超过5000万的国内社比例广东也高于浙江。这说明广东旅行社凭借连锁经营,已形成规模经济优势,行业集中度高于浙江,总体实力较强。

浙江旅行社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浙江旅行社业的总体竞争力与广东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企业管理水平和行业集中度低下等方面。随着外资旅行社的介入,我国旅行社业的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旅行社能否扬长补短,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是能否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的关键。基于前文数据比较分析,笔者认为,浙江旅行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行业竞争力:

(一)开发差异化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

浙江旅行社可以实施差异化产品竞争策略以打破过去同质低价竞争的“怪圈”,从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获得超额利润。首先应该时刻把握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创新性地开发新产品,并正确地进行市场细分。同时认真制定旅行社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并通过严格的质量监督与检查将之落实到各个服务环节与所有服务人员,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以质量取胜,从而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塑造企业品牌。

(二)实施旅行社经营创新,提升旅行社行业素质

浙江旅行社应认真吸取广东同行的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凝聚力与向心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与利用效率;同时认真研究旅行社发展趋势与业态变化,与时俱进地进行经营理念与制度方面的创新,从而提升整个旅行社行业素质。

(三)打造旅行社品牌,开展连锁经营

大型旅行社应通过长期优质的服务创建自身品牌,提升旅行社品牌的忠诚度和美誉度,提高旅行社的市场影响力,同时通过连锁经营与特许经营方式吸引独立经营者加盟,形成规模优势。连锁集团总部重点进行产品及市场的开发,而各加盟商主要承担销售职能,并且互相支持,统一经营管理,从而强化顾客品牌认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生产效率

浙江旅行社劳动生产率低于广东旅行社,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市场开拓。浙江旅行社应更加注重在经营管理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交互性好、功能齐全高效的网站进行网络营销,同时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增强旅行社经营效益。

(五)构筑垂直分工体系,实施分工协作

根据浙江省旅行社现状,笔者认为旅行社行业分工格局可进行如下调整:大型旅行社向旅游批发、规模化经营发展,集中精力进行旅游产品设计、开发以及市场推广和旅游接待,而销售业务则主要由企业和其他一些中小旅行社;中等旅行社则凭借自身某方面的专长,针对特定市场特点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经营,集中精力开发专业市场;其他的中小旅行社则利用地缘优势转化为旅游销售商,旅游批发商或经营商的产品,专门从事旅游销售业务。

参考文献

1.何云霞,黄晨晨.以知识联盟塑核心能力—论我国内资旅行社的市场竞争战略[J].旅游学刊,2000(1)

2.佘伯川.论中国旅行社核心能力的培育[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院报,2002(6)

3.常德军.中国旅行社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J].理论学习,2004(2)

第7篇: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范文

第一条根据《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暂行规定》第十一条的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有关用语的含义:

1.旅行社质量保证金(以下简称“保证金”):指由旅行社缴纳、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用于保障旅游者权益的专用款项。

2.申办单位:指申请开办旅行社的单位。

3.经营国际旅游招徕和接待业务的旅行社:现指一类旅行社,包括特许经营出国(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和国家旅游局许可设立的中外合资旅行社。

4.经营国际旅游接待业务的旅行社:现指二类旅行社。

5.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现指三类旅行社。

6.赔偿请求人: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投诉,并要求旅行社给予经济赔偿的当事人。

第二章质量保证金的缴纳和退还

第三条旅行社须按《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暂行规定》和本实施细则,及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向有关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缴纳保证金。

缴纳保证金的金额为:

1.经营国际旅游招徕和接待业务的旅行社60万元(人民币,下同)。

2.经营国际旅游接待业务的旅行社30万元。

3.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10万元。

4.特许经营出国(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另缴100万元。

第四条旅行社类别和营业范围发生变化,应按照变更后的类别和营业范围缴纳保证金。

第五条旅行社缴纳的保证金为现金形式,其他有价证券无效。

第六条申办单位在申请设立旅行社时,须填写《缴纳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承诺书》;在审查合格后,一次性缴纳保证金,领取《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第七条保证金应保持规定数额。不足额部分,旅行社必须在60天内补足。

第八条旅行社不得将缴纳保证金的有关凭证作为抵押或偿还债务的凭证。

第九条旅行社发生合并、解散、转让、破产等情况时,保证金作为旅行社企业财产的一部分,按有关法律规定处置。

第三章质量保证金的管理

第十条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统一制度、统一标准、分级管理”的原则,管理各类旅行社的保证金。

第十一条国家旅游局的职责:

1.制订保证金的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

2.管理全国经营国际旅游招徕和接待业务旅行社的保证金,直接管理中央级一类旅行社和全国特许经营出国(出境)旅游业务的保证金。

3.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本地区内经营国际旅游招徕和接待业和旅行社的保证金。

4.管理全国实施保证金制度的工作。

第十二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

1.执行国家旅游局关于保证金的规定、实施细则及有关制度,管理本地区实施保证金制度的工作。

2.经国家旅游局授权,管理本地区经营国际旅游招徕和接待业务旅行社的保证金。

3.管理本地区经营国际旅游接待业务旅行社和经营国内旅游业务旅行社的保证金;直接管理省级直属单位所属经营国际旅游接待业务旅行社和经营国内旅游业务旅行社的保证金。

4.授权地、州、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本地区经营国际旅游接待业务旅行社的保证金;批准地、州、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本地区经营国内旅游业务旅行社的保证金。

5.地、州、市无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直接管理该地、州、市经营国内旅游业务旅行社的保证金。

第十三条地、州、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

1.执行国家及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关于保证金的规定,实施细则及有关制度。

2.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授权,管理本地区经营国际旅游接待业务旅行社的保证金;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管理本地区经营国内旅游业务旅行社的保证金。

第十四条国家旅游局按照《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暂行规定》及本实施细则,制定保证金财务管理办法,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将保证金纳入财务部门管理,并严格执行保证金财务管理办法,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支取挪用保证金。

第十五条保证金利息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单位活期存款利率计算,每年将三分之一的利息一次性退还旅行社,其余作为保证金管理费用,用于处理旅游投诉和理赔过程中的相关支出。

第四章质量保证金理赔

第十六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分级设立精干高效的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以下简称“质监所”),全面负责处理旅游投诉和旅游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并具体负责保证金理赔工作。

第十七条各级质监所在实施保证金制度中的具体任务是,受理涉及所管范围内的旅行社的保证金赔偿请求,进行调查核实,依照规定的理赔原则及程序提出处理意见,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核准。

第十八条保证金赔偿的范围是:

1.旅行社因故意或过失,未达到合同约定的服务质量标准而造成旅游者的经济权益损失;

2.旅行社的服务未达到国家或行业规定的标准而造成旅游者的经济权益损失;

3.因旅行社歇业、解散、破产或合并而造成预收旅行费损失;

4.国家旅游局认定的其他应该用保证金赔偿的情形。

第十九条各类质量事件支付保证金赔偿的数额标准,由质监所根据有关规定提出意见,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决定。

第二十条保证金赔偿请求必须符合《旅游投诉暂行规定》第八、十、十一条规定的条件。经审核不符合规定条件或不属于保证金赔偿范围的,质监所在接到赔偿请求之日起的七个工作日内通知请求人。

第二十一条经审核属于保证金赔偿范围的请求,质监所按照《旅游投诉暂行规定》第十六、十七、十八条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二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出赔偿决定后,旅行社不承担或无力承担赔偿责任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出使用该社保证金支付赔偿的决定,并书面通知该旅行社和赔偿请求人。

第二十三条旅行社和赔偿请求人对使用保证金赔偿决定不服,可以在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复议。

第二十四条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复议保证金赔偿申请案件,依照《行政复议条例》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保证金赔偿请求人和被要求支付赔偿的旅行社的权利和义务,与《旅游投诉暂行规定》第十二、十三、十四条对投诉者和被投诉者的规定相同。

第五章质量保证金的监督、检查和公告

第二十六条各旅行社有权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查询本社保证金的支付和管理情况。

第二十七条上一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定期检查下一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保证金的收支和管理情况。下一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于每年1月31日以前,将上年保证金的有关情况,报上一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第二十八条保证金的收支和管理情况纳入每年的财务检查或审计,结果予以公布,并供旅行社及有关部门查询,以接受监督。

第二十九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采取公告形式,定期公布保证金的缴纳和支付情况。

第8篇: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范文

一、我国旅行社业经营体系剖析

我国旅行社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在行业法规、行业制度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自身的特征:从我国旅行社业的类别结构[1]来看,三类社占压倒优势;从我国旅行社业的规模结构来看,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从地理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旅行社在全国的分布基本合理;行业利润逐年下降,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步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

我国旅行社业现行经营体系是行业政策法规、传统经济体制和现行市场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这一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就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实践和趋势而言,其最大弊端是造成下述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和不断恶化:

(1)大型旅行社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其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

大型旅行社在经营中具有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采购、旅游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以及资金、信息、人才和抵御风险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易于实现规模效益,而在我国旅行社行业中,大旅行社的规模效益并不明显,优势也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旅游业近几年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市场持续扩大,旅游收入尤其是国际旅游收入增长很快。而在此情况下,一些大型旅行社的业务发展缓慢,在竞争中面对众多新的商业机会,自身却处于保市场或无奈于市场份额下滑的困境之中。②大旅行社未能在旅游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即未能平抑市场的过度竞争,未能起到引导和稳定市场的作用,致使市场的混乱无序成为困扰我国旅行社业发展和造成旅行社资源浪费的顽症,大社自身也未能避免这种市场混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③在旅行社的内部管理方面,一个突出现象是一些大社内部普遍实行部门承包或变相部门承包,强化部门权益,使得部分大型旅行社实际上成为一些业务上相对独立的小旅行社的集合体,在这种格局下,大旅行社当然发挥不了应有的优势,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2)中小旅行社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发展可谓举步艰难。

就目前我国中小旅行社的总体情况而言,其特点集中表现为有限的接待数量和低下的利润水平。在接待数量方面,近年来我国许多小旅行社处于发展无望而又能勉强支撑的境地。自1995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旅行社行业实施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以来,很多小型旅行社不堪重负,纷纷退出行业。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众多小型旅行社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业主对行业和自身未来发展的理性预期。在利润率方面,我国以经营国内旅游业务为主的众多中小旅行社多为二类社和三类社。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1994年这两种类型旅行社的平均利润率不足8%,1995年约为5.4%,而为数众多的三类旅行社1995年的平均利润率更是下降到4.24%。这些资料反映的还只是税前利润,如果再扣除所得税,则这些旅行社所剩净利润更是微乎其微了。

有限的接待量和低利润率现象的并存充分说明了当前中小旅行社经营的艰难局面。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从旅行社自身因素来看,绝大多数中小旅行社人、财、物力有限,而其经营活动却涉及从产品设计开发到旅游接待的各个环节。这种经营的多环节必然造成每一经营深度的不足。浅层次的产品开发直接影响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促销的乏力使得很多国内游客对旅行社的服务缺乏了解,对利用旅行社能获得的价格实惠及其它便利半信半疑,最终使得国内旅游者对旅行社的利用率偏低,市场范围狭小;接待的不周更是造成或强化了社会公众对旅行社的不良印象,减少了回头客和其它顾客来源。旅行社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求生存,必然举步艰难。

(3)旅行社业恶性价格竞争盛行,市场秩序混乱。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1985年对旅行社类别的划分和对旅行社业务范围的规定,其初衷或许在于通过这种形式的分工来起到规范市场和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而在我国旅行社业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二类社比例失调造成二类社业务量明显不足,致使许多二类社为谋求生存而违反国家规定超范围经营,直接在海外招揽客源。在此期间,国家主管部门在执法方面的乏力,使得这种现象迅速蔓延,而部分一类社贪图蝇头小利,通过为二类旅行社代办签证通知赚取不义之财的做法无疑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致使许多三类社也开始从事外联和国际旅游接待业务。除此之外,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普及无疑也包含着旅行社实业界对我国以水平分工为基础、以各种特许经营权为特征的旅行社人为市场分工模式的否定。1996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条例》,对我国旅行社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但单就对旅行社类别进行的调整而言,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说这只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即只是取消了曾经对我国旅行社市场秩序干扰最大的二类社,然后根据剩余两类旅行社的业务分工情况更名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水平分工的基础和特许经营权的特征并未改变,其未来的运转结果很可能会重蹈历史覆辙。如此看来,人为的市场分工模式未被也难被业者所接受,行业中某种有效的自然分工体系又难以形成,加之为数不多的几个行业组织极其有限的约束力及其在管理权威方面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出现当前这种市场混乱的现象自然也是难免的。

旅行社市场混乱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以削价竞争为主的旅行社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削价竞争是行业市场机制不成熟、同时行业内缺乏有效的规范准则的集中反映,它使参与者大伤元气,非参与者经营更加困难。竞争的结果不会刺激产品质量的改进,而是导致质量被忽视,无意保证质量或无力保证质量,使旅行社卷入另一种形式的恶性循环。

除以上几个问题与我国当前旅行社的经营体系直接相关之外,行业内许多其它问题的存在也与目前的经营体系有很大的联系。如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旅行社促销能力尤其是海外促销能力薄弱和旅行社总体接待能力低下等。其中,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是我国旅行社业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旅行社产品由于缺乏诸如商标权、专利权这样的进入限制[2],又无太多技术障碍可供保留和垄断,使得一些有开发能力的旅行社一旦开发出某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众多中小旅行社便一哄而上,竞相模仿或参与经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有实力的旅行社向深度开发和促销产品的积极性,而一些既缺乏必要的硬件设备,又不具备藉以保证接待质量的“软件”基础的中小型旅行社的存在必然会降低旅行社的总体接待力量。

二、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

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旅行社经营体系造成了众多难解的问题,而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也已经得知,目前我国旅行社业的行业特点是以三类社为主体的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但我们并没有否定少数大规模旅行社的存在。事实上,正是为数有限的大规模旅行社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上升,但它们却不能改变行业利润率逐年下降和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渐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的事实。此外,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其基本合理的地理分布特点。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势在必行,考虑到行业当前的现实,同时考虑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旅行社业将要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我们认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方向是通过对现有旅行社的改造、分化、组合以及增设等方式实现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通过制形成网络化的目标模式。

(1)大型旅行社集团化。

在我们设想的目标模式中,大型旅行社所要解决的重心问题是规模经济问题。根据这一构思,我们应使目前约占旅行社总量1%强的规模较大的旅行社通过合并、兼并或其它方式重新组合,形成一定数量人、财、物一体化的紧密型旅行社集团。旅行社集团的构架可以承袭现行一些大社采用的总社和各热点地区分支社的形式,但总社和各分支社在人、财、物等资源上应是一体的,组织管理采用集团企业的管理方式。从微观角度讲,这种旅行社集团有利于真正发挥其在采购、预订、营销、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获得规模经济;从宏观角度讲,这些有限的大型集团企业的存在可以引导和稳定市场,克服旅行社市场因过度分散和紊乱造成的问题。

在我们讨论建立的目标体系中,大型旅行社在实现集团化之后,其基本业务包括3方面,即产品(特别是适合大众旅游市场的标准化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和旅游接待,而销售业务(这里限指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则主要由数量众多的中小旅行社。这些举足轻重的旅行社集团把全部资源集中于三块相互联系的旅游业务中,势必会提高自身和整个行业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的力度,提高总体接待质量,同时还会因为避免了很多分散的重复劳动和相应的不规模竞争而减少资源耗费。

(2)中型旅行社专业化。

第9篇: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 旅行社业连锁经营管理

在当今国际经济生活中一种新型的营销形式――连锁经营正以其独特的经营机制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一产生便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加强,连锁经营的发展也呈现为多行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趋势。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成功企业如麦当劳、肯德基都是以连锁经营形式闻名的,他们的连锁加盟企业遍布世界各地。在美国,社会零售总额中有近1/3的零售额是通过连锁经营方式实现的。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声称:连锁经营是商业零售领域中的一次革命,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经营概念,是21世纪占主流地位的商业经营模式。

一、连锁经营概述

连锁经营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若干店铺,以一定的形式组合成一个联合体,在整体规划下进行专业分工,并在分工的基础上实施集中化管理,使复杂的商业活动简单化,以获取规模效益。连锁经营包括三种形式:直营连锁、特许经营和自由连锁。

直营连锁是指连锁公司的店铺均由公司总部全资或控股开设,在总部的直接领导下统一经营。总部对各店铺实施人、财、物及商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统一管理。直营连锁作为大资本运作,利用连锁组织集中管理、分散销售的特点,充分发挥了规模效应。

特许经营是指特许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模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支付相应的费用。由于特许企业的存在形式具有连锁经营统一形象、统一管理等基本特征,因此也称之为特许连锁。

自由连锁也称自愿连锁,连锁公司的店铺均为独立法人,各自的资产所有权关系不变,在公司总部的指导下共同经营。各成员店使用共同的店名,与总部订阅有关购、销、宣传等方面的合同,并按合同开展经营活动。在合同规定的范围之外,各成员店可以自由活动。根据自愿原则,各成员店可自由加入连锁体系,也可自由退出。

旅行社业的连锁经营则是旅行社凭借自己的优势,以自由连锁、特许经营和直营连锁等方式组合成一个联合体,在旅行社总部的规划下各地旅行社连锁企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获取规模效益。旅行社总部对各地旅行社连锁企业拥有财产所有权和经营决策权,各地旅行社连锁企业对总部负责,受总部指挥和监督,并且在整个连锁体系中实现经营理念的统一、企业识别的统一和经营管理的统一,实现这三方面的连锁化和高度的对外统一。

二、我国旅行社引入连锁经营的前景分析

现在,跟外国的大旅行社相比,中国旅行社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规模小、网络化水平低,而且由于水平分工,导致了旅行社业的恶性竞争越演越烈,平均利润率下降。为了突破这样的尴尬局面,很多旅行社纷纷将经营的重点放在商务旅游、出境旅游和休闲旅游等利润率高的市场,并且寻求其他提高效益的渠道。由于旅行社的连锁经营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使旅行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于是各大旅行社纷纷走上连锁经营探索的道路。那么旅行社的连锁经营发展前景如何呢?

首先,连锁经营使旅行社经营者业务迅速扩张。对旅行社经营者来说,建立一个连锁经营体系能确保它迅速、稳妥地拓展业务,他们可以不受资金的限制,迅速扩张规模,打响品牌,这就解决了我国旅行社业传统的设立分社带来的资金运作上困难。连锁经营是种效率极高的扩张方式,旅行社连锁企业在当地市场的成功开拓使旅行社经营者销售网络不断延展,可实现品牌快速占有市场,剩下的仅仅是品牌的深度开发和维护。据估计,肯德基如果全部自己投资开设它最初的2700个分店形成自己的销售网络,将需要4.5亿美元,然而通过连锁经营则轻易解决了资金难题。

其次,连锁经营给旅行社经营者带来管理创新的收益。一方面,连锁经营提高了旅行社经营者对旅行社连锁企业的控制,可防止市场的过度竞争,从而使价格保持稳定。在传统的分销模式上,中间商之间、中间商与零售商之间、零售商之间经常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矛盾,如相互挖客户、打价格战等,然而通过连锁经营则以较小代价解决了渠道冲突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分社制度中总分社之间是隶属关系,分社经理仅是作为总社的一名雇员而存在,工作没有积极性,而在连锁经营中,旅行社连锁企业是加盟店的真正主人,直接对自己的经营成绩负责,因而工作积极性较高,这就解决了在实际管理中因空间距离的存在而难度加大的问题。

再次,连锁经营可以实现经营的本地化,降低成本费用。本地化的旅行社连锁企业更熟悉当地情况,有利于协调企业与当地社会的关系,能够在旅行社经营者的支持辅导下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随着加盟者的不断增多,旅行社经营者集中采购商品的数量增多,这就能够提高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获得较高的折扣和优惠条件,从而通过共享销售队伍来降低销售成本。

三、旅行社连锁的管理对策

旅行社以总部为主干,以连锁门市为辅的经营方式,其目的就是要把旅行社构筑成一个在新旧经济交替中游刃有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中有充分发言权的超级旅行社,而规模经济、品牌效应、技术壁垒将是实现这一理想的三大法宝。

1.规模经济

市场经济的一个普遍规律是:强者愈强,富者愈富。规模对大型企业而言举足轻重。目前,旅行社的业务发展战略发生了明显的转型,明前提出“向规模要效益”,从以前的效益优先转变为规模与效益同步扩张,规模优先。在旅行社全新的旅游经营体系中,旅行社连锁门市力求充分贴近并挖掘传统市场,力求聚沙成塔;而总部负责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确保规模优势的形成与巩固。批发业务与零售业务的结合,力求在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以规模效应提升旅游业务的盈利能力,实现旅游主业的规模增长。

2.品牌效应

品牌经营对提供服务性产品的旅行社企业尤其重要。知名品牌对消费者具有认同效应与示范效应,另一方面由于旅游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品牌效应有利于形成核心客户群。充分培育挖掘客户长期价值,获得其他竞争对手难以取代的竞争优势。因此,旅行社在做大规模的同时,一定要通过高水准的服务来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3.技术壁垒

技术壁垒将强化超级旅行社的垄断竞争优势,导致中国旅行社业“小、散、弱、差”现状的直接原因就是行业的进入壁垒太低,尤其是技术含量过低,使得行业几乎没有技术壁垒可言。在今后的旅行社业务经营体系中可能会表现为这样一个网络化组织: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支持下,作为批发商的总部与作为零售商的连锁门市之间的信息实时传递,在客流、信息流、物流(旅游供应商)充分整合基础上,随时实现资源最佳调配,提出面向各类旅游者需求的最优解决方案,从而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内部运作效率的最优化。竞争对手除非投入足够大的力量构造自己的网络系统,否则就将面临信息、客源、产品组织等方面的巨大障碍,尤其是众多的中小旅行社,要么选择加入到网络化组织中,要么退出竞争。

因此,旅行社的连锁经营是竞争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连锁不断扩大规模,并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才有可能在今后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