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范文

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

第1篇: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范文

语文学科内涵丰富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合作创新的平台。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让枯燥的语文课生动起来,是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提出的新要求。情感教学对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内容、改变方法等手段推进情感教学进一步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情感教学;小学语文

情感教学在当下的小学已经开始引起关注,他对孩子们的促进作用及人格的完善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语文教育历来是“重知识,轻情感”的现状,尤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考”、“中考”的压迫,使得很多家长从生孩子的那一刻起就抱有“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从而扭曲了我国的教育功能。仅仅把教育目标定位于知识的获得及能力的锻炼,忽视孩子们的情感教育,品德培养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直接导致社会上越来越多的高分却没有健康心理的人。

一、情感教育需落实到情感教学

关于情感教育不同的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表述:北京师范大学的石中英教授在《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中则指出,“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情感教育是把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拥有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品德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然而情感教学则是把情感教育具体落实到教学中,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氛围烘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悟到教学中的情感升华,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二、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思想的教学,那么作为语文教学的执教者首先应该进行的是“做人”教育,做人离不开思想,做人更离不开正确的意识的引领,情感教育迫在眉睫。

(一)情感教学会促使小学语文教学进一步发展

语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小学语文又是儿童接触情感教学资源的初期阶段,能够正确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适时进行情感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至关重要,甚至为以后学习其他学科都打下了基础。古代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先有情感的积淀,才会有知识的勃发。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受教者是未经雕琢的小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所以教材的情境、教师的情感、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这些都离不开情感教学。教师通过对课文进一步的分析理解,通过课堂情境的渲染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正能量,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做人的原则。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会使“语文”更为深刻的被学生牢记,进一步实现我们的大语文观。

(二)情感教学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的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情感教育早已被写入课标,甚至是评价课程的有力根据,它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甚至要略胜一筹。素质教育提倡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已经有所转移,由知识逐渐向能力转化,更注重方法的传授,但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者们发现人的情商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

三、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

小学语文的情感教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李吉林老师曾经就创设过情境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生活展现情境。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会使学生更容易的走进课文,亲近课文。比如写作课上写自然风光,就去公园采风,感受不同季节的变化;写人物就可以把人物请到现场,语言描绘,真实体验。

2.实物演示。在课堂上展示需要了解的具体实物。比如学生讲到《苦糖》可以真实出示白糖去品尝一下甜美的滋味;再比如《画鸡蛋》可以拿来鸡蛋让学生感悟主人公当时绘画的状态。

3.多媒体再现影音。用图画或是影像把学生快速带入课文中来,比如《桂林山水》这一课可以展示桂林的山水风光,将学生带入那水的清静绿及山的奇秀险当中;讲《海底世界》的时候可以展示海底那迷人的风光,带领学生畅游一番。

4.音乐渲染情境。气氛需要渲染和烘托,尤其是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情感升华的时候。比如《七子之歌-澳门》这篇课文,就可以先和学生们共同聆听那激动人心的歌曲,如果音乐渲染的恰当,情感自然就会升华,那么教学也会变得容易得多。

(二)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所学内容充满热爱,那么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讲《马》时根据课文“力大无比的项羽,有‘乌骓’相伴;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云长,有‘赤兔’相随;纵然是《西游记》中的‘白龙马,也如此的忠诚与神奇。’”可以将关云长与赤兔的故事,项羽与乌骓的命运都放入教学内容当中,学生感兴趣会对马的故事有进一步的理解,那么对于马的热爱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四、结语

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合理的运用情感教学,不仅能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锻炼,更是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起到重要的作用。未来世界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者们,更应顺应历史潮流把语文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统一完成,为小学生一生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者:卢琪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注释]

①石中英,鱼霞.《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第2篇: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性 教学重点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目的就是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更好的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课堂上的亮点,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再者老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天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小学生既要玩得好,也要学得好,使他们在玩的同时也有知识渗入其中。

一、教学目标明确

课改下小学语文重在于创新教学,在于思维的强化训练和对语言的独特运用。因而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大胆创新的热情为重点。使小学语文达到小学阶段的教学要求,为以后学生学习更深入的知识打好基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要要求创造性语言的训练,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更多的问题指向对关键性的词句的品味,让学生全面的把词语弄懂,吃透,延伸到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展开讨论,有意识地点拨学生注意用词的准确贴切,描述的生动形象,在启发想象联想时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变创造性思维为创造性表。让学生脑子里的想法得到释放,创造性思维中一条链的创造性语言,要求学生用独到的词句来阐述独到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语言。让语文变得生动,变得独特,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独特性感悟和独特运用中得到思维上的新颖性、流畅性和对语言的变通性。提高读写能力,体现创造思维带来的创造性语言的运用,做好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要求,使教学达到另一种境界,顺应课改所带来的教学模式上的差异。搞好教学,在课改的洪流下教学得到更一步的提升。

二、促进师生交流合作

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由于心性还不成熟,存在对事物模仿的现象,为此,老师应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做学生的楷模,我们知道传统教育中都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收知识,在此我们可以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些知识点上,让学生去教,老师去学,互换角色,学生从老师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教师与学生共享双方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互相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寻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与学相辅相成与共同发展。角色的互换也有力于学生自我感觉的良好,从而更加努力的去学,从某种方向的来说直接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觉得老师和自己一样,不必存在心里负担,从而大胆的去与老师交流,让教学不被动。合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交流的过程,老师不要一味的讲课,要注重与学生的合作,在合作中提高教学,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完成小学教育,做好课改要求。

三、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小学生好奇心理强,对新鲜的事物都比较敏感的特点,改变一下教学方式,激起他们的探知欲,让他们多问为什么,从而提高记忆力,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教师在教学当中要站在和他们同一水平线上去授课交流,用小孩子喜爱的那一类事物配合着教学中需要讲到的知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消化和吸收。老师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得到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在问题中拓展思维。那么课堂上究竟怎么做才能让学生主动的问为什么而不是照搬课本上的问题呢,就语文科而言,当教到某些诗词的时候,老师可以叫学生根据诗词的意境画出一幅画,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他为什么会这样画,这时学生就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样老师即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想法,也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也加强了记忆力,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释放,其实小朋友的思维比较的活跃,有时他们想到的问题可能老师都没有想到,如何把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转变成与教学有关的知识点,这就考验到我们老师对学生心理的了解程度和老师的细心程度,老师应多加引导,多加以对学生的肯定,任何一个学生都需要老师的鼓励才更加的自信,不管学生回答的是对还是错,老师都应该予以一定语言上的表扬,“小朋友真聪明”“小朋友回答得很好哦”“我们要多向某同学学习”等等这些在课堂上经常出现的语句,看似很平常,但就在这些平常的语句中小朋友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对学习更加的喜爱,把学习当成一种自娱的活动而不是变成一种负担。当学生肯定了这种模式的时候,就会从学习当中主动的提出自己的想法,使老师的教学更加有效的进行。

总之,语文就是一门语言性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工具。在新课改下教好语文,特别是小学语文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影响非常的大,老师承担着学生未来的重担,要努力做好一切教学工作。为学生开辟出一条宽阔的求学之路。

第3篇: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语感培养;朗读;品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04-01

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小学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期,就更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感教育。下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的策略和方法,以供参考。

1.重视课文朗读

新课标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朗读是千百年来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的最经常和最重要的方式。朗读中,学生眼,口,耳,脑多种器官并用,动用的器官多了,效果也越好。通过读,感性地学习语言,对语言直接感受,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句段的节奏,品位语言的准确,形象,生动。如此日积月累,便能扩充和丰富学生原有的语义场,优化学生的心理图式,为语感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如果重读"静"、"清"、"绿"、"奇"、"秀"、"险"六个字,学生就会理解这是桂林山水的特点,如果重读六个"真"字,学生就体会到这是作者以笔下的真景表达心中的真情,这情就是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只有读才能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所以,课本中的课文一定要读透,读到位。掌握了这些技巧,加上反复训练,学生的语感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2.揣摩、品味语言

一个词,一句话,什么含义,什么作用,经常加以揣摩,这是语感训练的最基本方式。通过专门的训练题进行语感的磨练当然是有益的,但结合一些含义丰富的文章作精要词揣摩显得更为奏效,因为学生平时频繁接触的是课本。

例如:理解《风筝》中的"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一句,如果联系上下文,就不难理解了。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教学中,若能有意识地抓住这些词,引导学生揣摩,那么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意,也极有利于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揣摩的过程,就是磨砺语感的过程,磨砺的次数多了,自然,语感这把"剑"就锋利了。

3.联系生活经验,体察言语况味

敏捷的语感总是和生活敏锐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离,学生便难以体察其中况味并引起共鸣。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中得到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就越见真切。"这一点在文学鉴赏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教学《燕子》时,"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一句时,把句中的"痕"与"根"做比较,使学生体会到,一个"痕"字,把处于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达出来,产生了一种朦胧美。通过对"痕"字的挖掘,使学生懂得了如何用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

小学生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少,不少学生对表达的语感可能不知所云。而若让学生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中运用的情形,学生们定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我们生活中常不自觉地用,比如用来表达喜爱之情,如称呼可爱的婴儿为"小宝宝",甚而称孩子的屁股为"小屁屁"等等,亲昵,喜爱之情不言而喻。所以生活经验丰富并善于将知识迁移的人,必能轻松地理解文学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阅历的深浅是直接影响学生语感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4.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弦外之音

言语作品,尤其是那些精美之作,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有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对于蕴于字里行间的言语之外的高情逸韵,单从分析字面意义是不能捕捉到的。这时,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是显得非常有必要的。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分别描写大娘、小金花、大嫂送别志愿军战士的动人场面。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等词句描写,启发学生想象熬红的双眼,小金花挂在腮边晶莹的泪花,大嫂拄着拐杖一瘸一拐的一幕幕,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这样,学生在展开丰富联想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语感。

再如:《观潮》一课 " 潮来之时 " 一段,可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象潮来时的景象。然后,让学生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潮来时的壮观,读出潮水的气势。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联想参与感知活动,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情景的熏陶,转为积极地营造情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语感训练。

当然这种丰富活跃的想象与联想是同深入细致的观察,感受,准确深刻的理解紧密结合,并且在生活经验的丰厚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在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和积累生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5.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叶老认为:"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写作机会,在写中整体感知,在写中有所感悟,在写中培养语感,在写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必须着力写作训练。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写随笔、写读书心得,还应当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要积极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语感。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语感教学"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最好体现。它的提出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广大教师只要在"语感培养"的领域里潜心思考,不断探求,就一定会为语文教学开辟出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1980

[2] 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28.

第4篇: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指兴致,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因此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是否有兴趣,在阅读的过程和结果上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小学生最喜欢听各种各样的故事,从新生一开学,只要有空闲,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围坐在一起,给他们讲《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用形象生动的话语把他们带入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激起他们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教师还可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井水冬暖夏凉,麻雀站在电线上为什么不会触电……当学生迫切想知道原因时,教师再“趁热打铁”,给他们推荐读物,让学生自己去书中寻找答案。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听到老师讲故事,学生们情趣非常高涨,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给学生讲完故事后让学生自读原文,让学生主动去进行阅读。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后,为了稳定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得学生阅读后的反馈信息,可以采用故事会、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这类竞赛活动需要学生充分运用课外知识来完成,在活动中,由于活动需要,会不断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得到巩固,阅读量大大增大,学生书读得越多,就越会读书,越喜欢读书,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二、 设立特定阅读课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要为小学生制定特定的阅读课,来让学生充分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可以拿出每个周五的两节语文作文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这样学生有了固定的时间来吸收课外阅读的精髓,就保证了一定的课外阅读量,日积月累对学生阅读的提高会实现一定的突破。

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都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各种信息、知识铺天盖地而来,我们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对所有的篇目详加研究。因此,学会有选择地进行阅读,灵活采用精读与略读两种方法,将很有实际意义。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让学生知道读书先看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粗略的浏览中获得大致印象,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资料,再进行阅读,省时、高效。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积极向上,能够给学生带来正面影响的课外书籍。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取得最好的阅读效果。可以让学生读一些励志人物书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来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目标。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方法影响着课外阅读的效果,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兴趣,感受收获不大,阅读的积极性就会减退,如果阅读方法得当,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阅读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课外阅读就会成为一种内在动力。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从而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和感悟,如果是学生自己的书籍,还可以让学生在书上直接作出点评,从而收获读书的成就感。

三、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

学生只是阅读了书籍还不行,最重要的是要吸收,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每周开展一节阅读交流心得课。开展课外阅读交流 同学之间的交流是最直接最贴近的思想传递,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可以使同龄人之间取长补短。把讲台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上台交流阅读心得。这样的阅读交流课,让学生随口演讲发表看法。教师不直接参与,可以坐在下面记录学生表现,最后做出点评。通过阅读交流心得,不仅锻炼了学生上台的胆量,更锻炼了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学生还可以在相互碰撞中得到更多的阅读心得,从而相互启发,共同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这样,学生的阅读就有了深度,能够从字里行间来发掘出内容,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这也可以由讲促进读,形成良好的循环。

四、抓住假期时间来阅读

暑假、寒假的时间就成了学生进行自由课外阅读的最好时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假期计划。比如规定读几本书,写几篇阅读笔记,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又提高了阅读水平,这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是有极大好处的。

图书馆是学校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场所,是知识的源泉,财富的宝库,笔者认为,即使学校经费再紧张,也不能穷了图书馆,一些新书、好书,该买的一定要买回来。另外,学校也可与周边的兄弟学校开展图书互借活动,定期交换图书,以保证图书永远保持流通,内容新颖,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每个人以读书为乐事,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最终让全社会人人读书,逐步形成“阅读社会”。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教好语文的阅读,就是教好了语文。教师在新课标下,必须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朝良好的阅读方向发展,用兴趣做诱饵、用行动做指导、用方法做拄杖,让课外阅读真正的发挥应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常洁.《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考试(教研).2012(7).

[2] 杨久俊《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第5篇: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范文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语感的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在阅读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感到“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培养语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征。这是因为“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由于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多种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才能品出“文中味”,悟出“文外意”。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并相机点拨,精于诱导。例如:《再见了,亲人》的最后一部分,把志愿军战士与人民的真挚的友谊和依依不舍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先有感情地进行语言描绘,再配以战士们跟朝鲜人民道别的画面和汽笛声、火车启动的录音,顿时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起感情的共鸣,学生就自然而然朗读起来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达到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境地。

二、联系身边生活、联想体验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如听见“落叶”二字,不但会想到一个落英缤纷的景象,还会想到初秋、寥落、思乡及无常等等意味。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所以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把小学生在社会上的语言实践,作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例如《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不曾亲眼见过,而教师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五线谱”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为了加深体验和感悟,必须引导学生进行:①从日常生活中联想体验;②身临其境,体察语意;③在创设的情境中联想体验培养语感;④在参加课外活动中感知。

小学教材中所表现的图画美、诗情美、德育美、哲理美、语言美理当充分利用,并在课外开展故事演讲会、诗歌朗诵会,采集制作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科兴趣活动等等,指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用自己的眼、耳、口、鼻、手、脚去感知,用脑子去思考,大千世界的美就流入学生心中,滋润学生心灵。学生感知多了,感受深了,知识丰富了,语感也就强了。

三、在积累运用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也不例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根据适当的情景进行口语交际、创造性复述、续写等。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一些说话、写话训练以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创设情境交谈、猜谜语、讲故事、编演课本剧等,让学生在应用中不断提高语言感知力。

在书面写作训练方面,我们在教学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以后,安排了写景作文,让学生把最近到公园或郊外游玩观察到的美丽景色按顺序写下来。让学生凭借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去写作文,写后凭借语感自行修改。

四、换位比较品味,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精选出来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优美文章。许多课文用词准确生动,语句简洁传神,甚至到了非此词不可,非此词不用的程度。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各种比较方法推敲词语,感知词语。

1.换词比较

如教学《猫》一课时,学生只会体会到满月小猫的可爱,而对第一部分写猫的性格古怪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怎样,则大惑不解。这时可以抓住一些关键字词,“反其意而用之”。如⑴“它会找个暖和地方整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问,”把“睡大觉”改成“睡懒觉”好不好?⑵“……在稿纸上……踏几朵小梅花”改成“……上几个小黑团”行吗?学生通过这样的比较,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描写的了。

2.缩减比较

如《荷花》中一句“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可问学生,“仿佛”一词能不能删去?删去以后对句子有什么影响?学生通过仔细朗读后明白:“仿佛”不能删去,“仿佛”就是好像的意思,说明作者并没有真的变成荷花。而用“仿佛”更能说明作者对满池如诗如画的荷花入了迷,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穿着雪白衣裳的白荷花在迎风舞蹈。

第6篇: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范文

一、动态激情――欣赏音乐美

俄国著名作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自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教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充满磁性与感动,由此也会使语文教师本身光彩照人、鲜亮无比。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就会流淌出美妙的旋律,师生在这如诗如歌的美丽中适意地浸润、共生……

课堂上激情的手段很多,如导语激情、多媒体激情、朗读激情等。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几篇课文《春笋》《雨点》《小池塘》,都是描绘有关春天的画卷的,作者袒露的都是喜悦的情怀。然而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欣赏风格迥异的美,又要努力找到情感的生发点、契合点,使教师、作者、学生的情感能在同一水平线上产生共振。《春笋》的学习,我们可以结合课文插图(或多媒体画面、简笔画),配以激情荡漾的话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春笋的生命特点,感受春笋的形象美。《雨点》的学习,我们可以在音乐声中感受雨点不停息的动态美,接着引导学生模仿着雨点的动作,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从中体会出雨点在不同处所不同状态下的不同情调。而《小池塘》中所描绘的美却是静静的,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形态各异,美丽动人。这种美的享受可以从教师的配乐朗诵中感受到,从学生的驰骋想象中领悟到,美原来就是这么简单,却又这么令人感动。

可见,语文的音乐美在于我们的教师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他们将情感共同融会交织成一首美的交响曲。

二、入情入境――体验语言美

语文教材中多有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情画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故事等文学作品,它们都蕴含着浓郁的感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我们应该善于捕捉文本中的语言,创设文本中的情境,入情入境,以文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导他们与文本对话,来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与丰富多彩。学生在听、说、读、写、议、辩、体验、想象中理解了语言,积累了语言,做到方方面面的集成、前前后后的联系、左左右右的贯通后,语文课,就会呈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美。

在《蚂蚁和蝈蝈》这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师问:蚂蚁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这时候,蝈蝈到哪儿去了?生:蝈蝈躲在大树下。师:课文里说“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你能想象得出它们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吗?(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畅所欲言)……师:冬天到了,这时的蚂蚁和蝈蝈情况又怎么样了?生1:这时,蚂蚁们围着火炉取暖,正吃着香喷喷的饼呢!生2:蝈蝈很可怜,有的瘫在地上,浑身一点儿力气也没有,快要冻僵了。生3:这时的蝈蝈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有的蝈蝈哇哇大哭:“这……该死的……西北风怎么这么冷啊!我可怎么过呀……”生4:还有一只蝈蝈捂着肚子说:“饿死了!早知道这样,我夏天也像蚂蚁一样准备过冬的粮食就好了。”师:对呀,谁叫它们平时偷懒呢?

这位教师紧扣住蝈蝈“笑蚂蚁是傻瓜”“神气不起来”启发学生想象,充实了蝈蝈的话语和行动,进行了换位思考,让学生走进了文本,细细追究了语言文字的内涵,从而体会到了文本语言的内在美。

三、巧妙融通――感悟整合美

一位高明的教师,就如同一位出色的艺术家,他会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巧妙地融会贯通,设计出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的作品。

一堂好课应是完整的“圆”,美不在部分而在整体。“圆”形的课,它的完整性、流畅性、延伸性、开放性,无不折射出迷人的美的气息。遵循画圆的规律,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我们可以展开这样的设计流程:“先找到一个支点,再拉出一条线,最后画成一个圆。”如《咏华山》围绕“咏华山”这个点,由浅入深地层层揭示了谁来“咏华山”?为什么“咏华山”?怎样“咏华山”?这又与“咏”字挂钩,由题及文,把这个“点”拉成一条不枝不蔓的“主线”,而这条主线又充实了许多“血肉”,使之显得“充分、饱满”。“拉线”的过程是展开教学步骤的过程,必须做到线的流畅性、层次性、丰满性、延伸性。最后画“圆”,把登山和吟咏有机结合起来,首尾呼应,曲径通幽,努力形成整堂课的结构,相互通融,达到“别有洞天”的优美境界。

第7篇: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字教学;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7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424-01

写字是循序渐进的,写字重在塌实,重在持之以恒,写字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说,写字用一个字说,那就是“实”。正因为它是那么实在的事情,所以你必须自始至终高度重视,容不得半点放松。以下是我根据几年的低段教学总结出来的几点体会。

1 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首先是教师思想的重视。因为我们教师起的是导向的作用,教师把写字放在什么位置,可以说学生的书写就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从某种程度来说,教师思想的重视程度可以成为学生书写水平的标尺。所以,教师在写字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次是学生思想的重视。从一年级一入学,我们就要教育学生:“字是人的又一张脸,字写得漂亮,就好像是我们的脸蛋一样惹人喜爱,别人看到你的字,就好像是看到你的脸一样,等等……”学写生字了,我们又要教育学生:“字就像我们人一样,笔画是它的臂膀,臂膀有力了,人才能有力气,等等……”教育学生一定要把字写好。这样用形象化的比喻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写字重要性的教育,是使学生产生“我一定要把字写好”这种内在动力的一把金钥匙。

2 技能上要严格训练

(1)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学写生字首要的能力就是观察。那么观察什么呢?我们认为,除了观察字形、观察笔顺之外,还要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关键的笔画,观察落在横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这些笔画确定了,那么整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也就基本上确定了,就是偏一些也不会偏到哪里去了。

(2)写字指导要精要,要得法。写字的指导,要抓重点,抓关键,那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新学的汉字,新学的和难写的笔画、部件要重点指导,熟悉的笔画和部件可以不指导。一定要做到指导一个字,带动一类字,努力克服逐字繁琐指导的弊端。这也是在我们新教材生字量大的情况下必须做到的。

(3)写字也要讲究感悟。感悟,似乎是阅读教学的专利。其实不然,在写字教学中,感悟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为什么在同一班级、同一老师的情况下,有些同学能写得这么好,而有些同学则差很多呢?这就是感悟的问题。感悟汉字的形体美、意韵美,对于好学生不成问题,关键是那些感悟力差一些的同学,我们该怎样把他们领进门呢?这里,我们学校江月照老师的做法很值得大家借鉴。她说:“对于班里写字最差的那几个学生,我们要手把手地教。握着他的手,不厌其烦地写。三遍没感觉,就写第四遍;四遍没感觉,就写第五遍。这样几遍下来,他们多少也能感悟到一些起笔、运笔、收笔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觉再去书写,结果就会好很多,而且也能提高他们写字的兴趣。”确实,江老师班里的孩子写字是一把好手。我想,这就是“师傅领进门”的重要吧。

(4)重视仿写方法。重视仿写方法,也就是在仔细观察范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看准田字格,不随便下笔。一旦下笔,力争一次就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整洁,尽量少去擦擦涂涂。在学生仿写时,我们还要注意随时矫正学生的写字姿势、握笔方法、运笔情况、字的结构搭配等。对于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评价时要集体矫正;而个别问题应个别辅导,不能轻易放过,就像上面提到的那样。

3 优秀作品展示,树立赶超榜样

学生的作业有优有差,我们可以挑选那些书写特别工整、簿面特别整洁的本子,利用晨会课时间在班里传阅,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不难发现,传阅过的那几天,学生写字特别认真,书写质量特别高。无疑,是那些优秀的本子对他们产生了影响,这就是榜样的作用。有了目标,当然会加倍努力。假如我们能隔三差五或者是天天传阅,效果必然非常理想。这其实也是学生通过与同伴比较,发现自身差距,继而奋起直追的效果。这说明,在写字教学方面,比较是必须的。除了与同伴比较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与范字比较、与自己前一阶段的字比较。通过比较,寻找差距;通过比较,获得进步。

4 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的习惯能使人终生受益”,这一点不仅我们懂得,连学生也是开口就背,这说明习惯的养成已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那么怎样养成学生的书写习惯,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又指哪一些呢?我认为,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学生良好的书写姿势。

一说起书写姿势,我们都很头疼,因为目前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对于三个“一”熟读成诵,刚动笔时姿势也确实很好,但是越写到后来,背就越驼,写到最后,几乎是脸贴桌了。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一不良的现象呢?我认为,除了学生年龄小的问题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学生对错误姿势的后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姿势,就必须让他们认识到错误姿势的严重后果。对于后果,光强调是没有用的,我们不妨再看一下江老师的做法,她是以“一位书法家的忏悔”为例告诫孩子从小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的。大意是:有位书法家由于小时侯不听老师的劝告,不注意写字的姿势,认为只要字写得好就行了,结果长大后成了一个驼着背的、一边肩膀高一边肩膀矮的、走路一瘸一拐的“怪人”。他整日躲在家里,连街上都不敢去。他后悔莫及,告诫小朋友们一定要坐直,注意写字姿势,千万别像他一样,害了自己。这样典型的反面例子,无疑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警戒的作用就不同一般了,如果再加上老师的时常提醒,那学生的姿势一定会好很多。

除了书写姿势外,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整洁的习惯,提笔即练字的习惯,还有勤学苦练的习惯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需要我们教师想方设法加以培养的。总之,习惯是最重要的,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不管是好是坏,都会伴随他终生。低年级不注意习惯的养成,到了高年级就来不及了。我们低年级的教师一定要将习惯的养成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否则就称不上一个有责任心的好教师了。

5 重视竞赛激励作用

写字是那么枯燥的一件事,要是不加进一点调味品,学生会更觉辛苦,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学生书写兴趣的丧失。所以在写字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经常性地进行表扬激励,而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富激励性的就是竞赛了。竞赛的类型有很多,他们各自都有不同的作用。如小组竞赛,就是我们课堂上常用的一种竞赛方式。除竞赛本身的激励外,要是我们再给获胜的小组每人印上一只可爱的“小动物”,那效果就更好了。

6 重视自身的示范作用

第8篇: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范文

【关键词】特殊学校教育 小学语文 多媒体教学 实践与探讨

理论和实践表明,学校教育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情感艺术工程。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元素,并借助于科学合理的辅助手段,不断激活学生的学习情趣,以充分调动他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能动性,从中攫取良好的教学质效。本文试结合特校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简要阐述。

一、对目前特校语文教学方式的简要解析

在学校教育中,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根本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语文标准强调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然而,由于缺少相应压力和教学竞争等多重因素,特殊教育的语文教学改革速度不快、力度不大,教学效果难见上扬,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不够突出,教学活动在很大成分上还是“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如低年级反复枯燥地学习字词句,并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运用,而中高年级教学还是以“灌输—分析—训练”形式为主;传统理念依然占据很大市场,忽视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教学活动还是坚守在流水线上打磨,然后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简单的教学评价和验收;教学手段陈旧落后,依然是以教师板书为主,而对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滞后肤浅,再加之教学形式的机械程序化比较严重,其间更加缺乏情感艺术的有效渗透和合理运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教学效率较低,更谈不上独特性和创造性。对此,积极合理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可起到“一药多病”的效果。

二、对特校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音像和谐、动画直观、形象生动的综合特征,可以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结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优美意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对于激活教学状态、培养学习情感和提升教学质效,能够发挥无可比拟的优势作用。

1.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激发课程的学习情趣。教育心理学表明: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有两大方面,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又称情感因素),后者往往具有维持、稳定、指向和强化作用,这与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人的兴趣和动机并非是与生俱来的。据相关资料显示:仅是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获取外界的信息就占总量的94%。多媒体教学正是通过刺激人的视听感官进而作用于内在心理,有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学习心境,在激发学习情趣的同时,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学习,从而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优化教学结构,有效引发课程的学习意识。与传统教学观念的本质区别在于,新课程理念鲜明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并倡导开展以认知、能力和情感为一体的“三维目标教学”。要把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落实在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就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探究意识。而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很好地帮助达成目标。如在教学《电脑“管家”》内容课前导入时,有教师借助实物投影仪展示电脑并配上问题:“这是什么物体?通过预习,我们在本节课应当学习什么内容呢?”经过讨论和梳理,最终把“电脑怎么能当上管家呢?它怎样来管家?”“电脑有哪些主要功能?”“为什么说电脑是忠实可靠的管家?”这样几种问题作为“发展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合作探究。通过阅读教材、网上查找、教师引导和相互交流等形式,学生们比较圆满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由此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功信念。

第9篇: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感悟范文

仔细想来,多年来语文教育上的历次纷争实际上是在“语文是什么”的问题上没有取得共识的缘故。对于“语文”的理解影响最大者主要有三种。

第一,语言文字。《现代汉语词典》称“语文”有两个义项,其一即语言文字。取“语言文字”说者远源是我国古代包括音韵、训诂、文字的“小学”,近因是50年代初社会对语言文字的重视以及语言学家更多地参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语言文字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自明的,但对它的过分突出和张扬应该说是后来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知识性”的机械理解以及最为人所诟病的语文教学对课文层层肢解的远由近因。

第二,语言的文学。“语言文学”可以有两种理解,即“语言的文学”和“语言和文学”。持此种看法的人是把“语言文学”实际理解为“语言的文学”即“语文”是“文学”或主要是“文学”,大概是由“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引来。由此,他们把“语文”教育看做是“文学教育的基础阶段”或语文教育就是文学教育。1997年发端于《北京文学》的“忧思中国语文教育”大讨论中的许多文章的出发点即在于此。“文学是人学”,如果语文教育就是文学教育,那么语文教育当然应该以大力弘扬和阐发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为自己的终极目的,但“语文”是否就等同于“文学”,或者说语文教育是否就等同于文学教育恐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第三,语言和文学。持此种看法的人认为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语文教育包括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两部分。《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解释的义项之二即“语言文学”,并示例“中学语文课本”,大概亦是此义。此种观点起源很早,影响也很大,1951年3月胡乔木同志在第一次全国中学教育会上指出,由于没有把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分开,而使语文教学存在着特别混乱的现象。他认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部分,二者任务不同。1956年先后出版了《汉语》、《文学》教学大纲和《汉语》、《文学》课本,1956年开始在全国学校正式实施分科教学。虽然在1958年3月,由中央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决定停止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但“语文”即“语言和文学”、语文教育即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观点影响深远,一直到今天,许多人都把“语文”即“语言和文学”看做是毫无疑义的。

二、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语文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复杂的,我们必须直面它,要认真地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寻求探索解决的办法。

首先,语文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与当前整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紧密相关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实际上是当前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在一个学科中的反映,或者说语文比较突出地反映出的当前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正是教育存在着问题,才使语文教育存在问题。

其次,社会的功用主义认为,语文的目的只是能认识字,写得来,读得懂,其他学科才是社会和生存的根本。他们不知道这种观点只是一种偏见,一种短视,完全是一种错误,他们没有看到语文真正的意义和作用,更没有看到良好的语文素养对一个人的一生将会产生如何重大的正面影响,对社会将会产生多么重大的正面影响,对弘扬中华民族文明与精神有多么重大的作用。即使讲功用,语文的功用极其重大,一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否则他无法立身社会。

第三,语文教学方法模式化。很多语文老师上语文课都按一定的程序操作,或者设计一个程序,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程序,好像是在流水线上“做工”,即使偶有变化,也是在稳中求变,没有本质的区别。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对语文教学的外行或无知的评价,教育教学的理论误导,教师的惰性,按一定的模式程序显得轻松,不需要自己去思考、去发挥、去创造,当然也就不需要更多的创造能力,也可以掩盖自己的不足。按部就班,无可挑剔,一劳永逸。但是这种程序化的东西,展现不出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内涵,不能授予学生受益终生的语文素养,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意义。

最后,社会意识对语文的负面影响太大,把语文活生生的人文熏染以一种教条方式与政治思想等同起来这样,就使语文丧失了生活化、人性的特征,因而也就没有亲和力。我们单就一个方面而言,为什么课本上的一些文章,“我们”认为是“名篇名作”,学生却不感兴趣,而有些杂志上的文章学生却争相传阅?例如,《读者》上面的一些文章,老师不提要求,学生也读,不是学生的人也读,有一种自觉地读的愿望和兴趣,就因为这些文章与人生、社会、人的情感相连,有极大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我们语文为什么不受学生欢迎,是不是可以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三、真正的语文

语文的本质,就是展示生命。我们创造,就是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就是展示我们自己的生命特质,就是表达我们自己的生命感悟。我们创造,就一定融入了自己的生命特质。也只有融入了自己的生命特质,创造才有活力,才有生命。而生命又是创造的原动力正是最原始的生命胎动,才促使人类不断地创造更新鲜更灵动的生命,更伟大更崇高的生命。正是那种创造的欲望,促使我们奋斗,促使社会前进,促使人类进步。没有生命特质的创造是毫无意义的,也根本不是创造,这是创造的真理。枯燥无味的语文,毫无疑问,生命的意识没有被激活起来的不是真正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