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范文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

第1篇: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范文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并以之作为人文教育的知识资源

语文学科除了交流思想外,还承担着传承文明的重任,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如今的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不仅有许多描绘祖国河山、歌颂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的优秀篇章,还收入了许许多多享誉世界的名篇佳作。这些文章闪烁着古今名人的光辉思想、弘扬者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传统美德……这正是我们语文老师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远大理想、进行人文教育的良好教材。如学习《背影》,就紧扣父亲疼爱儿子这个中心,让学生体味祸不单行下父亲的用心和艰辛,感受无微不至的舐犊情深;阅读冰心老人的《谈生命》,就让学生在深情地诵读中,感受字里行间作者对生命的体悟,启发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二、联系历史和现实,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人文教育渗透

语文不仅仅是中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也是中学生观照自我、观照社会、观照时代的窗口。在教学中,我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有意加大了语文学习的拓展延伸。在讲述《那树》一课时,我拿出珍藏多年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给学生们讲述自然的神秘、山河的大美、发展的代价、环境的危机。祖国壮丽河山的图片让同学们心驰神往、惊叹不已;而环境遭到破坏、美丽化为乌有的图片则让同学们扼腕叹息、感慨万千。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经过这一课,学生们一定会对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有更深一层次的认识……这些人性的闪光点深深地影响了学生、感染了学生。接下来,关于人生的抉择、关于舍生取义等都在师生热烈的互动讨论中得到了解决。

三、开展课外阅读,吸纳人文精华

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还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精神境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在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学科情况、思想情况、情感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外国名著和中国历代佳作囊括了大地沧桑、融会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人文精华,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我在引导学生完成新课标要求的阅读内容后,又为学生引荐许多名篇佳作。在阅读教学中,我还引用当代文学的例子,树立学生的社会和历史意识。如余秋雨的《信客》、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曹文轩的《草房子》等,他们的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要加以吸收和借鉴。此外,我还给学生介绍彰显主流、积极向上、催人深思的美文和新闻报道,让学生品位思索。如散文《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让学生意识到心存感激是一种美德,关爱他人是一种素质;《一个侧扑,救了女儿一命》的新闻报道,让许多学生为之落泪,无不深感亲情的可贵,母爱的伟大。

四、开放作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

第2篇: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范文

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能仅仅停留于生活物质方面,而应该是精神的、心理的,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教师的心是诚的,情是真的,交流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对所有学生都应一视同仁,让每个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热情;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个人只有对工作充满了热情,才能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个教师也只有对教育工作充满了热情,才能把教学工作做好。而教师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势必会感染学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激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对生活对工作充满激情,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心态。他能够挖掘出蕴藏在每篇课文中情感,并引导大家去体会。这种激情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内在的充满张力的,即应保持含蓄的有节制的奔放,决不能滥用,更不能夸张,张狂或嚣张。它应该象中国的太极拳一样,刚柔并济,阴阳协调,既能收的拢,又能放得开。教师应该是一副热心肠,一片冷静心。他的热心肠会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进而师生交流达到默契和谐;他的冷静心会让他理智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他都会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确保上课时充满激情,以求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具备了真情、热情和激情,才可以保证教学工作是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的,才可以在教学中适时、适当的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导引学生向往健康向上的情感

人之初,性本善。先天的东西,如果后天不加以培养,也会慢慢泯灭。情感也是如此。培养健康的情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贯穿一个人的生死全过程。青年阶段,人的心理生理未完全成熟,人生观正在形成,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这个时期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社会等场所,凭借教材、报刊、文学、影视、新闻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教师可利用描写祖国优美山川和叙述祖国悠久文明的文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带领学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利用文学中描写亲情和友情的文字,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并珍惜亲情和友情。可利用影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他们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情感。利用“名人”的经历,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勇于探索,勤奋学习,超越自我等积极向上的情感。凡一切有情有感之文、之事都可为我所用。

2.煽情让学生产生向上的欲望

所谓“煽情”是指教师采用种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绪。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时,他会根据主观需要采取不同的态度。肯定态度时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否定时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煽动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情绪低落时,要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感,产生学习的热情;情绪过于高涨时,要适当压制,不要使之嚣张。

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学习的热情。其次才是利用教材中的有情有感之文,去煽动学生向往那些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一切情感情操,摒弃那些消极颓废、消磨意志的思想观念。教师还可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节日、时事、身边要事煽动学生处于休眠期的情感,或强化某种情感。“九一八”“一二九”借助回忆历史,煽起爱国之情;利用社会进步、时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煽起学生投身生活,勇于竞争的豪情,利用身边的先进人物的实际,煽起学生勤奋上进的热情。

3.帮助学生调节好情感

第3篇: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范文

1 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2 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①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②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初中语文第六册中的《写在第11亿位国民出生前夕》一文,这篇短论宣传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意义;另外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全社会增强控制人口增长的意识,而且也有利于增强环保意识。

3 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3.1 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3.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选场》、《选场》等。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4 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第4篇: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范文

初中生物教育人文教育结合现代社会是人文社会,是人文素养集中体现和全民提升的社会。每一位公民都应具有人文素养方可实现自我,提升自我。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与教学需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将人文教育贯穿其中,生物课也不例外。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可见,人文因素在初中生物教育中的渗透已是大势所趋。

一、人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人文教育的定义众多,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专家学者对于人文教育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在教育领域,人文教育通常都被理解为提升人境界性,培养理想人格,实习个人价值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以个人的自我提升,自我实现为终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文教育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潜伏性,升华性和持续性。所谓潜伏性,指得是人文教育通常并不通过课程的方式直白的呈现,而更多的是通过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学生的体验活动而完成;升华性指的是人文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在知识层面的基础上实现情感上的升华,达到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丰富;持续性指的是人文教育本身的持续进行人文教育效果的持续性,一旦人文素养达到一定的高度则会长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行为上的效果。人文教育的这些性质和特点,为一线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提供了借鉴和指针。

二、在课堂中实现生物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如何在课堂中实现生物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呢?这就需要教材、教师、学生的三位联动,通过三者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借鉴实现人文教育的渗透。

(一)探索教材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结合点

教材知识中包含的人文因素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提炼,有些知识的处理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将其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内容基本以生物及生物圈、动植物、人类、人与生物的关系四个方面展开,这四部分内容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入人文教育的因素,通过教材嫁接,内容融合,过渡等途径实现人文教育的既定目标。同时深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形成一股持久的感染力,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通过“认识生物”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两个部分介绍了生物的特征、生物圈的概念、环境度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的概念。本章内容是初中生物的起点,是学生接触生物,了解生物的开端。本章内容首先就要确立学生“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各类生物都平等的生活在地球中的大生物圈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平衡关系的生态系统,并相互依存。借此强调要维护生态系统,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宏观的知识介绍引入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让学生从生物知识中感受到精神层面的影响,进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标。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方式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所采取的措施。这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二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互动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教师采取的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是教师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书育人所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教师的谈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如何看待事物,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工作等都是教师人文素养的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内外互动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观以及教师对课堂的正确认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成为了新课程标准凸显的新型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的引导下,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在课堂内外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采取的课堂教学方法则是影响人文素养教学推进的外部因素。教师采用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中多了个人情感因素的参与,这样就更加有利于人文教育的开展。

案例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首选方案之一。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对案例的展现为学生提供素材,在动态的素材中体会到知识的内涵,并在内心中找到共鸣之处,实现知识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双丰收。人教版初中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介绍了“人的由来”。本章内容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人的生殖、青春期以及计划生育四个部分的介绍向学生完整的呈现出了作为个体的每个人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相关影片,让学生从案例中体会到自己出生的全过程和父母为自己的诞生所付出的辛劳,进而启发学生要孝敬父母,珍惜生命,爱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

(三)开发生物教学课外资源

生物教学的课外资源十分丰富。小到校园里的一花一木,大到区域里的公园,医院等都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适当的开发这些教学资源也可以在人文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利用课外资源开展人文教育活动的形式有很多,在全国最为广泛开展的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

生物圈中有哪些植物呢?植物的种子又是怎样的呢?只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见解学生获得的也只是浅层次的知识体验,而如果让学生真正接触到绿色植物,亲自解剖种子则会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识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在进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菜园、果园、苗圃中实地观察植物的特点,搜集各种植物的种子并利用工具自行解剖,发现植物生长和生殖的秘密。这对于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学生在与植物的亲密接触后可以更好的体会到绿色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分清楚对大自然有益和有害的植物后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多多种植和保护对大自然生态系统有益的植物,铲除那些破坏自然平衡的有害植物,实现情感层面的升华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第5篇: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范文

1 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现代社会正在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信息爆炸性增长,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相互关系日益复杂,这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有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良好的性格、宽广的胸怀、乐观的人生态度。现代化社会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法制化。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法制观念、守法意识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也是我国悠久的人文思想传统中一个明显的薄弱点。语文教师在自己的“传道授业解惑”中,应当有意识地自觉加强这方面的努力。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目标是:学习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问题的能力;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教育;通过典范的文章,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关注人民的情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方法与艺术性探索

2.1 认识汉字美。宋学家朱熹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读这首诗,许多学生以为这是一首写景诗,“方方的小池塘,就像镜子般明亮,蓝天白云呀,一起在池水中荡漾。问池塘,你为什么这样清澈?池塘说:你看上面股股清水正往我这里淌。”多么美的意境呀!实际上,这首诗还有着更深刻的寓意,即从它的题目《观书有感》上可以找到答案,做学问的人要多读书、读好书才可以心明如镜,明辨是非。文字的表达往往是作者在特定情景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而汉字又具有灵活性、凝练性,所以,能否找到开启这段文字的金钥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国的语言文化,积累知识,充实自己,方能破译汉字中的“密码”,感受汉字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活哲理。

2.2 树立积极人生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有句至理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当今社会,很多学生迷恋于纷繁复杂、良莠并存的快餐文化、电脑游戏而心浮气躁,所以,让学生学会识别真伪、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在语文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2.3 学会自立自强。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不仅要培养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还要让他们学会自立自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过分溺爱,无形中使他们产生“唯我独尊”的狭隘思想,缺乏爱心、同情心,缺少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所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又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同学们在列举了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后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如果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还有一位同学说:“我们不能再做父母羽翼下的小鸟,我们要自立自强,在天空中展翅高飞。”“爱,是不能忘记的。”只有人人都懂得爱的力量,生命才会越来越珍贵,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让我们学会珍爱自己、关爱他人,自立自强,谱写生命中最绚丽的交响乐吧!

3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建议

3.1 要不断增强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语文教师应是探究教学育德功能的“弄潮儿”,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情感内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工作热情、深厚的才识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启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实现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使课堂教学的智能训练、品德教育、美感陶冶与行为修正诸多作用融为一体。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到与学生同心、同情、同感,又要保持施教者的清醒、主动地位,既能同学生融成一片,感染、打动学生,又能保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权威。

第6篇: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范文

(一)创造一个让学生愉快学习的优美环境。

环境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行为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学校、班级要根据教育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设置优良而美化的环境,这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一种标志,同时也直接影响师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秩序。优美的环境能使中学生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乐于学习,有助于愉快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师应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人人都为绿化、美化、优化校园环境出一份力,把学校布置成一个整洁、清新、美丽的乐园,使每个走进校园的人都感到赏心悦目,精神抖擞;把教室布置成一个美的、激励奋发向上的小环境,使置身其中学习的同学们都感到轻松自然,其乐融融。

(二)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愉快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联袂演出,师生面临的是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双方携起手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并乐于请教,愉快教学才能顺利进行。韩愈说得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师生关系和谐,关键在教师。教师应热爱所有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不管在什么场合,教师都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只有意识到被尊重,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对优差生应一视同仁,处理问题公允不倚,不带偏见。平时应多鼓励引导,忌无处不到的批评训斥,任何鄙夷讥讽,怒斥甚至体罚学生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相信学生都是求进步的,都是要学习,有旺盛求知欲的,能够改正错误的。

(三)制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愉快教学的最佳效果与良好的课堂气氛分不开。好的课堂气氛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相协调,教与学双方的认知、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应该是既静谧又炽热,既活泼又紧张的,既有播种的繁忙,又有收割的喜悦,既有在知识的皇宫里舒心的漫步,又有攻克知识堡垒的激烈的战斗。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使学生奔驰在知识的大草原,产生一种对崇高、悠扬而心旷神怡的美好境界的向往。

首先,提倡教师笑进课堂。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设和谐的、协调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满腔热忱来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端庄、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势来辅助说话,让学生感到听你的课是一种精神享受。

再次,要善于发挥正强化的作用。“正强化”这一心理学上的术语是指运用表扬、激励、肯定、鼓动等手段发掘一个人的优点使之得到及时巩固、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教师在语文课上经常使用正强化,会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和愉快的心情,对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很有好处。还可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故意设置障碍,造成疑虑,教师佯装不知,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争论,以及用故事、表演、挑刺、幽默等趣味性措施,可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更全面。

(四)善于调控扣人心弦的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是愉快教学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能过快,否则感觉不到乐趣,也不能过慢,否则断断续续,学生感觉不到完美,又要抑扬顿挫,既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又有“小弦切切如私语”,以此紧扣学生心弦。

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住学生生理和运动的节奏,使教学节奏与之相适应。高中生大脑的兴奋中心呈曲线变化,波浪式推进,随着刺激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巴甫洛夫认为在50分钟以内,大脑兴奋中心总会出现一个疲劳波谷。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利用兴奋中心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要善于在疲劳波谷期设计精彩的提问,或举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加快节奏,形成教学小,让学生兴奋起来,度过疲劳低谷,从而弥补生理心理的缺陷。

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有节奏感,做到快慢适度,疏密相间,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心理学研究表明,“机关枪式”的语言,“大辩论式”的语言,会对学生大脑细胞产生超荷刺激,从而产生厌烦心理。还要按不同作品的基调调控教学语言的速度。内心情感变化平缓或感彩灰暗时,语速要减缓;内心情感强烈或感情鲜明时,语速就要加快。做到抑抑扬扬,有波有澜,有时慷慨陈词,像飞流直下的瀑布,有时娓娓道来,像涓涓而去的溪流,给人以无穷美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兴趣,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教师还要善于借助教学内容的节奏来调节整堂课的节奏。教学内容的节奏指上课内容的详略、多寡、取舍、安排等。该讲多少信息,含量和速度都应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必须富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感。在教学的重点处应讲得多一点,详一点,速度稍慢一点,方法更灵活些,形成教学的。

(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7篇: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范文

关键词:激情调动;情感共鸣;传递;影响;道德情感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道德意识和情感世界能够充分受到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熏陶,应当把初中语文教学中被忽视多年的学生情感教育问题提到一个全新的重要位置。

在教学中,各科都渗透着情感教育的内容,特别是语文教学,表现尤为突出。情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要想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牢牢抓住情感教育这一中心环节。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一大特点就是教材的革新,以前的教材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没有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发展,只是一味地应试教育。改革后的教材,生动形象有趣,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改革后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真正将书本的知识活学活用,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素质教育。

那么,如何加强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尝试过以下方法,列举出来,和老师们分享:

一、激情的调动,是情感共鸣的前提

教师应该调动学生上课的兴趣、激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培养学生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才会将课本的知识很好地掌握,牢记在心,真正学到手里,并且运用自如,浓厚的兴趣就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教师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乐于其中,在很好的氛围中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讲些有关课文的趣事,名篇典故。教师在讲课时应声情并茂,首先自己要感情丰富,其次才可以影响到学生,与学生产生共鸣。

二、创设情境,不干扰理解

教师应该让学生找到其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近而陶冶情操,将教学目标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让学生深刻领略到作者的情感,并产生自己特有的想法,逐渐培养出独特的情感境界。

教师在这过程所要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很好的阅读,使其打开心扉,尽情感悟课文中的情感,将作者的情感升华到自身。这样才能很好地陶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教师随着教学进程,给学生指定阅读的内容,学生在阅读中唤起各种情感的共鸣。教师可以让学生大声、有感情的阅读课文中令学生最有感触的片段,然后让其说出感悟,也可适当地进行引导。

三、平等的交流环境,需要教师“俯下身子”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是展开情感教育的根本宗旨,这就要求教育者本人具备情感教育的素养。教师要将情感教育贯穿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要对每一个学生充满希望、激情,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

在每堂课中,教师都应充满爱地教授知识,充满着人文情怀,才能以思想点燃思想,以平等造就平等。学生们感受到平等地对待,对教师不再有等级的隔阂,会对语文充满学习的激情。“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眼神,能表达出很多的情感信息,能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师对学生要有耐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让教师积极情感传递和影响学生

教师应发挥语言的优势,以情激情。人的情感可以由语言所引起,也可以由语言加以控制。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具备生动、丰富的情感。应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掌握高层次的教学艺术。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更需要有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能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只有教师自己先有情,才可能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用课文中蕴含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特定的情景之中,感受到作品的情感,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升华到自己的情感建立。

五、宣传主流意识,培养道德情感

第8篇: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淑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先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夏丏尊先生更是明确强调:“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可以看出,语文教育家一致认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现对语感培养的策略谈点初浅的做法。

一、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新课程标准强调,中学阶段要重视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略读和浏览。读是学习有味道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读书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翻开中学语文课本,其中不乏精美的散文、小说和感人肺腑的诗歌,还有犀利的杂文……这些都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如教学朱自请的《春》时,教师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春天优美景色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如读《最后一课》结尾:“散学了——你们走吧。”其中“散学了”这句话里有许多未尽之意,如祖国沦陷了,最后一课结束了等,有无限的感慨,有深刻的思考。因此读完这句话后要停顿。如朗读《故乡》一课中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语气要有所不同:读写少年闰土的内容应该是明快流畅、天真而豪放的语气,这样使人仿佛看到他滔滔不绝、话犹未尽的样子,感受到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机智和见多识广;读写中年闰土的内容时要用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的语气,让人感受到一个封建社会底层破产农民的迟钝麻木,生活的重负给他造成的痛苦,封建等级观念对他精神上的摧残。可见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语感的培养和训练。

二、品析语言,培养语感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所以,语感训练必须指导学生深入推敲词语,让学生学会如何具体地品味语言。

1.揣摩比较文章的重点词语。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

2.细细品味文章的关键语句。正像叶老所说:“读者必须捉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有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旨趣希望。”怎样的难以言传的如梦如幻的意境啊!只有细细品嚼丰富玩味,才能对“梦幻”的使用之妙了然于心。

3.写词造句。用眼看书,有些词常常视而不见或过目即忘,但用笔去写情况就不同了它可能造成较为深刻的印记,并且书写过程能提供一个思考的机会,,强化对词语内容的领会,所以要动笔写词。因为掌握词语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而且应用本身也是一种深入性理解,起着强化语感的作用。所以要多造句,并且力求多角度多形式地造句。

三、利用空间,训练语感

利用空间,训练语感。面对课文中的空白,学生会主动、积极地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上去,从情境上去领略它,用情感去感受它,从本意或上下文的连贯关系上去推荐它。可见,教师利用空白效应,是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

1.续写未完之事。如《孔乙己》结尾处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怎么死的?读者不得而知。从孔乙己爬出咸亨酒店到孔乙己终究一死之间,鲁迅留下了空白。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空白,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己的性格和境况,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推究“孔乙己之死”。通过填补这个空白,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更深刻,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认识更清楚,对主题的把握更准确。

2.想象未全之形。如《陌上桑》写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只写了罗敷“的衣饰之美,而罗敷的长相、身段是一片“空白”。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学生,都能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标准想象出无数美丽动人的罗敷:或白皮肤,或黄皮肤,或黑皮肤,或苗条,或丰满。投入多,语感就深了。

3.琢磨未尽之语。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掌柜取笑他因偷东西而被打折腿。这回,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孔乙己怎么不说了?有什么难言之隐?作者留下的空白,似乎妙不可言,但学生又分明可以感受到,领悟到。

4.感受未尽之意。如《荔枝蜜》结尾处写道:“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杨朔写“做梦”要表达什么?意犹未尽,留下了空白。这样的结尾犹如撞钟,清音有余,回味无穷。。

第9篇: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范文

通常人们所说的人文,都是由后天的活动(包括知识、能力、习惯和修养等)所形成的一种素养,大体上包括个人能力与个人精神两大部分。而人文精神,不仅把人作为中心,而且从人文科学(包括文学、道德政治和经济学等)的角度进行研究,从中体现出来的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以人为中心的一种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中心和重心的精神,对人类的生存意义与价值进行关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让学生能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并不是直接将教育转化成实际的效益,而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成效。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能够让学生均衡而健康的发展。

初中生的人文精神主要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让学生无论在身体健康方面,还是在智力发展方面,都能够得到均衡的发展,这也说明人文精神对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才能够促进人文教育的实施与发展。

二、初中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来源于学校方面,因为学校的教学宗旨就是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因而出现了许多与学校办学宗旨出现偏差的现象,比如说以传统教学模式中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思想。这就使得整个教学都以考试为教学中心和重心,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却被严重的忽略了。长此已久,这种偏重于成绩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得学生的人文精神降低,学习效果降低,而且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

第二,来源于老师方面,因为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的老师依旧以灌输式教育和应试教育为主,这就使得传授的专业技能知识有所限制,不能够拓宽知识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会使得老师的综合素养降低。因为老师自身没有渊博的知识,从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老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在初中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够将人文精神和语文知识相互融合,在教学中体现不出人文精神的教学,使得教学中缺乏诚信、敬业等方面的教育,不能够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相符合。

第三,来源于学生方面,学生自身的人文知识与人生经验都比较薄弱,基础不够多,很多学生还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不流畅的问题,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出现自卑的心理,制约和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除此之外,学生对自身的人文精神要求不够严格、不够高,自身没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三、培养初中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1.通过加强教学质量的考核,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奠定雄厚的基础

初中语文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知识与人文上有一个协调而稳定的发展,通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人文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就对老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人文精神和教育目标联系在一起,制定出相关的教学档案,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标准,通过相应的活动或者比赛等,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除此之外,还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心与自信心,让学生从提高自身开始,最后达到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与要求。

2.通过强化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只有不断地加强与提高老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才能够保证初中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显著的效果,那么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强化老师队伍建设,通过提高老师队伍建设的教学能力,从而保证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正常进行。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其中的教书是指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而育人是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因此,老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才能够提高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在学前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深入的去探讨和了解人文精神,从而对人文精神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树立好人文素质教育意识,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做好人文精神培养的课程。老师在强化自身人文精神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意识,通过开展有效的培训措施,不断地提高老师的人文精神,还可以专门给学生开设人文精神课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3.只有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来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人文精神的内容与知识作为标准,通过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而将人文精神体现在课程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当中,丰富的教学内容促进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人文知识,还能够加强学生人文内涵的培养。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将人文思想作为教学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深入人文思想教育。除此之外,在教学目标中也把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提高。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化教学的方法与方式,通过多样化教学,将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从而培养学好初中生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