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学期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学生学法指导为突破,追求既有“山的沉稳”,又有“水的灵动”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研,努力提高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水平,巩固并提升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在全省的地位,初步形成具有苏州区域特色的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风气,不断扩大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研工作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工作思路
1.坚持“一个中心”
即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全省高中教学“减负”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地位愈加明显。
一方面,要争取、保证语文教学应有、足够的课时(如文科班课时);另一方面,要在既有课时基础上做文章,有效、优效、高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再一个方面,也要研究课堂45分钟如何向课外延伸。
在教师层面,要引导研究不同类别的课堂教学,如周一语文课如何对学生双休自学进行检测,高三课如何把新授课与复习课区别开来,作文课如何把作前指导、当堂作文、作后讲评、学生修改、二次讲评等贯穿起来,试卷讲评课如何体现知识梳理、错题整理,名著导读课如何体现讲练结合……
在教研组备课组层面,要引导重视三个层面的课堂教学,即常态课(随堂课、推门课),研究课(专题复习研究、一课三教等),展示课(名特教师、学科带头人展示)。
2.抓住“两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阅读,一条主线是作文。两条腿走路,要走得均衡,缺一不可。
关于阅读教学。三个反对:反对“泛语文”,反对“伪讨论”,反对“去文体”。
三个主张:主张课前预习,主张课堂点拨,主张文本细读。三个提倡:提倡读写结合,提倡课外延展,提倡专题学习。
关于作文教学。抓住“对不对”和“好不好”开展训练,前者是审题,后者是立意、结构、内容、语言、文体等,循序渐进地解决“写什么像什么”“写什么有什么”“写什么亮什么”这三个问题。要重视作文批改和讲评方式的变革。基本分拿不到,一律重写。
3.加强“三项研究”
即研究学生,研究高考,研究教法和学法。
研究学生。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状态远大于方法,方法远大于苦干;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看有无存在漏洞,需要不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全;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看是否方法到位,事半功倍。在不同层次(指学习基础)的学校和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分层教学,甚至是个别教学。
研究高考。要研究高考命题,《语文考试大纲》,《语文考试说明》,江苏、全国、上海、福建等地高考语文试卷,特别注意2011年大小阅读命题变化;要研究高考阅卷,如文言文翻译给分模式变化;作文阅卷五类卷变为六类卷,记叙类文章再次得到强调。
研究教法和学法。特别是高三复习课,如何激趣导入,如何讲述考点,如何分析例题,如何教授解题方法,如何做好当堂练习,如何当堂讲评总结,如何布置课外作业,一定要成竹在胸。
4.落实“四大机制”
(1)区域联动机制。以学科研究中心(设在苏州市第十中学)为基地,在全市范围内抽调骨干教师,分别组成2011届高一高二高三语文学科中心组,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资料汇编等活动。在此基础上,举办全市高中各个年段的教学研讨活动。全市高中语文教研员及重点学校高三备课组长外出学习并落实学习报告制度。对张家港和昆山两市进行教研考察,总结经验。市直属、高新区、工业园区、相城区高三教学研究共同体继续活动,高三原则上每月安排一次,高一高二原则上每学期安排两次活动。
(2)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等阵地,实现高中教学尤其是高三教学资源的共享。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以上传课例和课件为主;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高一高二群群号51770895,高三群群号69136369)共享空间以上传专题复习资料为主。此外,继续编印《苏州市普通高中作文指导材料》《苏州市高中语文悦读》等。
(3)过程管理机制。强调高中三年是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强调高三一轮、二轮复习是一个过程,避免复习无计划,见资料就用、逢题目就做、复习课就练、练过只讲答案的低效做法。
(4)信息反馈机制。做好数据汇总服务,帮助学校具体分析,落实到人,落实到学科专项;做好高考最新信息搜集和应对的服务。
三、本学期几项具体工作
1.暑期学生自学能力竞赛。9月13日-14日,高二高三,市区集中在苏大附中、苏州外国语学校。
2.高三备课组长会议(高三复习研讨会)。
3.高一语文教学研讨会。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鉴赏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阅读平时要多搜集信息,认识客观事物,发展思维,从中得到美的感受,是语文学习中的主要内容。语文是研究语言的一门独立的科学,阅读鉴赏更是抽象,所以在高中学好语文知识对小说、散文、诗歌的学习很有帮助。因此,学习好阅读,掌握研究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很关键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它处于很重要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阅读优秀作品,品味文中的语言含义,感受到其中的思想感情,体会艺术的魅力,展开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学习要能够理解阅读鉴赏,并学会自己在生活中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学案引导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知识点,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典型作品,进行总结,通过针对练习检测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渗透语文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语文方法的魅力。②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增强师生感情,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对阅读与鉴赏的理解和掌握。
(2)难点:①把握观点与教材的关系。②关注思想的深刻性、逻辑性。
二、学情分析
高二文科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但阅读基础和语文内涵基础较差,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合理运用学案教学,重视基础知识训练,培养学生能力。
三、教研课题
本学期我组围绕学校“以学案教学为手段,打造高效课堂”教研课题,确立物理组教研课题为《以导促学,加强学案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采用学案教学,主要遵循教学规律,按学案引导、自主学习——暴露问题、合作探究——总结归纳、扶正方向——当堂训练、拓展完善——检查反馈、巩固提高等步骤进行。学案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学为主线,整个教学过程都贯穿一个悟字,学生自学自悟,教师导学导悟,生生互动启悟,实现学习过程的内化。
四、教法和学法
针对学生的情况和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是:以欣赏名著的形式检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典型著作的学习方法是研究讨论、点拨引导,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起调控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五、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成八个部分:
(1)引课。提问:我们学习了哪些著作?学生通过导学案预习回答。本环节可让学生通过类比归纳基本方法,同时初步建立善于“阅读与鉴赏”的知识结构,对阅读与鉴赏有了初步的认识。
(2)知识归纳和应用。学生通过课前学案的预习,对于“自主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印象;“合作学习”内容是典型题,在这个环节,主要是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是把几种作品通过对比的形式,边提问,边总结,把应掌握的内容都体现出来,通过对针对性作品的研究讨论,让学生到黑板书写文章内容。这样做既可使知识系统化,便于比较、理解和记忆,又体现了研究文学的方法。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方法总结。模块复习应从基础入手,归类比较,针对性内容强化理解,检测训练提高能力。设计意图是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4)探究提升。通过对阅读与鉴赏的学习,较难理解的地方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让学生精心钻研教材,锻炼整体性思维能力。与学生互动,加强学生的点拨,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习习惯。
(5)检测提升。让学生独立解决学案检测的提升习题。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6)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产生系统的认识。
(7)布置作业。以学案为载体,让学生课后能做到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
(8)板书设计。多媒体只是教学辅助手段,常规板书设计还要体现系统性。
六、结束语
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作为高中语文老师的我们,应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明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 2009,(11)
[2]刘煜.谈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培养[J].考试(教研),2010,(05)
[3]梁捷.一个多年的困惑──高中语文究竟“高”在哪儿[J].课程.教材.教法,1996,(05)
[4]周大志.写给高中语文老师的一封信[J].校园文苑,2004,(05)
[5]罗家刚.“臣请为王言乐”该怎样理解[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03)
[6]江海清.“念高危”究竟“念”什么?[J].语文知识,2003,(09)
[7]李文波.阅读美好的时光[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1,(02)
[8]庄文勤.阅读青春[J].当代职校生,2010,(03)
一、高中语文泛化类型与成因追溯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与语文材料性泛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开发,具体表现为语文教学内涵的外延被打破,教学内容呈现高度的开放性。一方面,语文课程相较逻辑性学科而言对学生外围生活空间的容纳更为宽广、自由、复杂。语文自身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语文的人文情怀亦是高中生汲取理论与经验、参与重大生活命题的源泉,因此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社会化延伸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高中语文内容的开放极大地增加了教学取材的灵活性,意味着材料使用的个性化,然而这些个性化教学资源并不能完全保证立足于语文教育的本质需要,相反不规范的材料利用会造成语文教学价值的削减,使语文学科性特征丧失。因此,教学内容的开放在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同时亦诱发了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问题。例如,_些高中语文教师高举生活化大旗,力求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得时事新闻、娱乐潮流类生活主题充斥课堂,美其名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实质上却弱化了教学轴心。语文来源于生活却并不等同于生活,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既要诉诸于语文课程的基本框架,还应考察其是否真正具备教学价值,否则就是材料性导入泛化。
(二)教学取向的模糊与语文观念性泛化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高中语文教学观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体现为教学目标设置与教师个人对语文过程化的方向性把握,然而“语文教学观的多样性在推动语文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使语文学科的教学取向模糊化”一方面,教学观的多义阐释容易引发教学观的迷失,即教师对语文学科的价值认识不清,在将固定的理念符号活化为具体知识与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或生搬硬套,或杂乱无章,表现为对语文学科本义的无意识,无法真正建立起一个理论框架与学生个体的有序激活体系。另一方面,教学取向的模糊意味着语文教学育人功能的偏差,即教师对教学观的实施缺乏可控性,表现为过度使用与无效使用两种情况,前者指向各种理论依据的不完全成熟,后者指向教师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的非语文化行为。可见,语文教学取向的模糊是导致教学实践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观念性泛化现象。例如,近年高中语文教学领域提倡人本主义教学观,在人文视野下“文化”是语文的内蕴,从高中语文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的教学目标来说,提升学生思想素养、传承民族文化不应该被淡化,但是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功能而忽略其工具性特征并不符合语文学科精神。没有语言文字作为基本框架,没有文学读写、鉴赏、积累的训练,高中语文人本主义教学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学方法的失范与语文策略性泛化
语文学科作为不可替代的母语课程,其教学方法一直处于不断革新与丰富的建设状态,“现代高中语文教师已逐渐摆脱了课程当道的被动角色,转而向教学建设者过渡”。特别是在新课改持续实施的背景下,具备独立精神的创造性语文实践活动层出不穷,主要表现为对教学方法的丰富与革新。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一切教学措施的运用都必须有的放矢,教学方法的滥用、错用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的策略性泛化现象。例如,高中语文课堂的合作互动策略,是不是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适合这种策略昵?对于词汇解释、文献出处等语文陈述性知识真的需要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去合作探究吗?又如教学辅助工具运用的泛化现象,经常可见高中语文课堂为了凸显美学意象,追求声光色电效应,大量使用多媒体、美术、演绎等非语文学科手段制造“形式美”,这种拋弃了对真实教材文本的感知,舍本逐末的教学策略使语文审美课堂变成了空泛的“秀场”。更不要说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直接用图像取代文本、用录音取代诵读等工具滥用行为,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学习处境,花哨的教学手段反而让教学活动肤浅化。
二、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内涵与功能
(一)评价性内涵与教学导向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活动发生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或周期性教学、季度性教学,甚至年度教学总结时期,这时候的教学评价已经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价内容可能已经过时,再则后期评价主要是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出发,评价结果有失偏颇,且评价方式以整体性的总结为主,忽略了对语文教学过程的观照。介入性学科审理弥补了以上缺憾,将评价时间置于教学实践之前,满足了评价的时效性;由于可针对具体的语文课堂,亦提升了教学评价的公正客观性。同时这种评价模式具有鲜明的教学导向功能,能提前审理教学目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是否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教学任务,有利于明确教师的课题思路。
(二)监督性内涵与教学调控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语文学科性包括三部分,一是对于语言文字摹形,即怎么说话、怎么读书、怎么写字;二是语文的情、理、意、趣,即怎么传递信息、满足社会交际或进行艺术化的表达;三是情感性与思想性,即覆盖学生在诸如人生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领域的教育要素。以上语文学科内容全部包含在语文教材选修教材、必修教材、知识点范文、外围整合材料中,语文教学通过对它们的开发利用体现语文学科性。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监督指向对教学取材的监督,保障教学材料包含语文知识、对应语文课程、表达人文情感、反映语文素养,避免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脱离学科体系。其监督性内涵具有对教学材料的调控功能,促使教学材料符合语文课程的单元结构、逻辑结构、知识块结构、流派结构,保障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避免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
(三)阶段性内涵与教学规整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标准结合了实际教学需求、高中生认知能力以及高中语文教学期望。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必然建立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框架中,面临着教材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另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要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使课程进度与学生个体形成螺旋上升的结构关系,体现语文教学发展的阶段性方向。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具备鲜明的阶段性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界定阶段性教学方法可行性、量化教学标准、判断教学工具适切性的规整功能,既要促使教学策略符合程序的合理性、任务的针对性,亦要满足策略应用对教学进度、学生认知思维发展阶段的适宜性,保持对辅助工具应用的谨慎态度,从而有效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性泛化。
三、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实施条件
(一)审理人员的构成与专业进修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构成需要满足以下三方面要求:第一,审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经常参加语文课题研讨活动,重视对语文学科的先进观念与实践创新体例的吸收与探索;第二,对本校语文课程的开展情况有着全面的了解,比如学校教学设施设备、资源与师资优势,以及教职人员的专业层次等;第三,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能和教师协作对话,共同面对教学问题。由此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人员最好以学校语文教研组为选择单元,并确保有语文教研组的骨干成员与负责人加入,除此之外参加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均应经过专业的学校培训与在职进修。学校培训是对审理人员进行相关介入性教学审理的操作指导,包括操作原则(比如“以学导教”原则、审理人员之间的分工(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岗,责任到人、具体审理标准与步骤渗见论文第四部分,以及审理结果的处理等;在职培训是针对语文课程的理论学习、学科知识拓展(比如语言学、语用学、文化语言学、业务研讨等,旨在提升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二)审理介入的“以学导教”原则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坚持“以学导教”原则,一是面向课程标准与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对“学”的基础设定,如知识储备、应用技能学习、审美探究等固定框架结构。二是面向学生“学”的具体问题,比如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高中生的能力增长呈现阶段性变化,以语言知识习得为例,高一年级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初现,在语文复合句分析方面出现一个整体高峰期;高二年级学生的想象思维已接近成人水平,教师情境创设可减少对辅助工具的依赖;高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进一步完善,能够概括说明现实,深入理解事物本质,有利于母语学科的文化传承,是奠定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观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三是面向语文外延中的“学”,即重视社会对语文教学的应用性要求,近到学生日常读书看报、兴趣爱好,远到自荐求职、社会交际,努力构建高中生语文学习与生活外延的对等联系,为学生学科深造、社会生活以及自身发展夯实基础。
(三)对审理时段与时机的恰当把握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需要选择怡当的时段与时机才能保障审理质量。一是对时段的把握。时段是指语文教学在宏观发展方向上的阶段时期,比如新型语文教学理念的推广时期、语文学科研究领域提出优秀教学成果的时期。这些时段往往是教师重新整合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素材、建设教学路径的探究时期,属于介入性学科审理的长线时段,-般伴随着语文课题研究、抽样实验课以及相关调查活动等,出现在新语文教学理念正式投入常规教学实践之前。二是对时机的把握。时机是针对曰常语文教学活动而言,即对教师某一课时或某一单元的教学筹备进行审理介入的时期,一般为教学开展的前一个星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结果应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这份书面审理结果必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对教师创新性教学设计以及劳动成果表示鼓励与肯定;二是具体指出教学设计的优势与缺憾;三是附上教学建议,并敦促改进。
四、高中语文泛化的介入性学科审理体系
(一)教学目标审理: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首先是对教学目标的审理,通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应对语文教学的观念性泛化现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但这样的目标设置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太过粗略抽象,不利于课题思路的清晰明确。因此,教学目标审理不仅应看到教师教学目标设置在语文取向维度的大方向把握,还应“要求目标设置尽可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教学任务”K。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层次依据语文学科性可划分为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以及反映语文思想文化的素养层。在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语文的听说读写,例如,语言规则方面的词汇句法目标、句子成分分析目标、逻辑纠错目标、修辞法与篇章结构目标;语言经验方面对语境语义的领悟目标,对课程背景的掌握目标等。在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到具体的语文思维技能方式,如相关语言练习方面拼读与诵读目标、语言书写目标,语言心智方面的语言表达目标,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目标等。在反映思想文化的素养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教师对课文观点、榜样、情操习染的提取标准,如人文性目标是对生命尊重的人文性提取,还是针对社会生活化的人文体验,抑或是诗意灵动的文化底蕴而设。综上可见,满足课堂标准层次划分的细化目标不仅对应着语文教学的基础任务,还是对教学枝节的梳理。
(二)教学内容审理:保障材料与目标不可分割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
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主要途径是贴近语文教学现实,保障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紧密联系,应对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现象。首先,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来自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教学内容审理要具备对教学材料进行区分的意识。对于教师配套教材内容的使用审理相对简单,_是确保内容属于某一节课文或某一单元结构;二是确保内容符合教学阶段性目标;三是确保内容与平行教学目标构成了相互映衬与递进的结构关系。可见教师的教学取材应该呈现较为明显的内在逻辑分类,如按照教材记叙文、说明文等单元文本划分;或按照象征诗派、荷花淀派等文学流派编辑等。其次,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除了选修与必修教材外,还包括例证知识点的范文,这类范文不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既定内容,但却包含着丰富的语言经验、深邃的人文思想,或者动人的审美情感内容。此审理方向应面向具体的知识块,比如基础知识块、文言文知识块、语法知识块、文学阅读知识块、文章写作知识块等,考察教师的例文选择与上述知识块是否匹配。最后,随着语文内容的开放,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越来越明显,对于不同学科的混合内容审理应该考察教师对材料的挖掘方式是否符合语文课程的根基,即“教师对其他学科素材的转化能不能独立成料,理论性材料是否可以向实践性或体验性材料过渡”保障材料真正具备育人功能。
一 、课程标准对高中生课外名著阅读的要求
学习语文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尤其是对古今中外历经时间洗练出的各类名著经典的阅读。而事实上,高中语文学习,包括教师的思想观念,首要的是对教科书的学习。几乎篇篇精讲细练,要求学生多听多记,提高语文成绩。当然,如此精读,系统训练,对学生短期积累语文知识,的确有着鲜明的效果。但是毕竟教学时间有限,课文篇章也不多,想只凭一套教科书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扎实,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加强课外阅读,扩展视野,尤其是对名著经典的阅读,显得必不可少。也正是基于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课标又在附录关于高中生课外读物的建议中,罗列数十部中外文学名著、文化经典等书籍,以供广大师生参考。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体现,人教版中学语文必修(1—5)教材也将“名著导读”单列出来,并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成为新教材的一大亮点。由此也可见教材编者对高中生课外阅读的重视。
而笔者以为,既然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材编者又如此重视,那么反映到新的语文模块评价体系中,也应当有所体现。虽然该题测评成绩仅以等级形式呈现,但却反映出了新课程的测评方式与趋向。从大的方面来说,无疑会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更大程度地关注课外阅读,关注名著经典。从小的方面来说,哪怕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测评成绩,教师也会引导学生去关注这部分内容。当然关注名著导读,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课程标准和平时测评成绩。事实上,如果能使学生真正地潜心、兴致盎然地在中学时代读上两三本名著经典,不光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还熏陶了他们的情商,塑造了健全的人格。我们每个真正有过阅读体验的人,成年之后,最念念不忘地,不也正是中学时代所读过的一两本文学名著对心灵的怦然打动吗?健全的心灵不也正源于此吗?而我们教育的真谛不也正在于此吗?这正是语文科目的独有特征和文学的独到价值。同时,这也正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高中生课外名著经典阅读的意义正在于此。
二、开展名著导读的困难和状况
关于朗读、精读在我们传统语文篇目的教学中,可以说已经做得非常到位并且有着丰富的经验。可是关于熟读、多读就牵扯中学生课外阅读,尤其是课外文学名著经典的阅读。虽然教科书序言中说,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但是自主安排并不等于说对于“名著导读”就可以不闻不问,或者放任自流。相反,因中学生的知识结构、阅读体验、生活体验等都尚为稚嫩,就需要我们教师规划、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中学生课外名著经典阅读落到实处,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
然而,在新课改推行中,有多少学校把“名著导读”这部分内容落到了实处?似乎都没有太多的重视。教师往往只在学期末尾视教学进度而定,或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该部分文字,勾画些作者、背景、代表作品、主题之类的句子;或干脆让学生自行翻看阅读。这样,除个别自觉勤勉学生外,大部分人都把这部分内容一翻而过,最多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了几条干瘪生涩的题目而已。与名著经典文本精髓所在,毫无干系。
三、笔者的认识和初步尝试
笔者以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对待“名著导读”部分内容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实施。
首先,吃透课标,认识到位。我们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中学语文课本中要求的名著经典阅读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和必须施行的,尤其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实施新课标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意识,在学生成长的印迹中播下人文主义的种子。其次,承认困难,开拓创新。在人生前行的道路上难免遇到许多困难,困难越多,越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克服它。人的成长是这样,教育实践也是这样。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认识、承认困难,并寻求解决之道。再次,相互协作,发挥优势。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集思广益,同课教师共同协作,则能更大地发挥优势,取得突破。最后,及时总结,逐步改进。教学工作只有在总结中才能汲取经验,在经验的积累中获得进步,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对于名著导读部分内容的教学也是这样。
基于以上几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新课程“名著导读”部分内容的教学做了些微尝试,获得了初步经验。
第一,化整为零,体味经典。从本学期开学伊始,笔者选取经典书目《论语》,作为重点向学生推介。之所以选中《论语》,是因为与其他先秦语录相比较,《论语》乃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四书五经之一,对学生现实生活极具教育启发意义。同时,《论语》篇幅短小,多为孔门语录,文字晓白、易懂。然后化整为零,利用课前五分钟,选取《论语》中一两则修身、处世、治国等言语,要求学生抄记,并当堂谈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满一周后,再利用晚自习复习巩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不影响主体课堂教学。如此,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就可以把大半部《论语》介绍给学生,并使学生对原著有了较为深入地体味。
第二,合理布置,硬性检查。关于名著导读书目的推介,课本中列举了很多,如《大卫·科波菲尔》《高老头》《家》《红楼梦》《莎士比亚戏剧》等,可谓古今中外,小说戏剧等具全。如此众多的大部头文学名著,往往让学生眼花缭乱,疲于应付,反倒挑食厌食营养不良了。而笔者以为,读书不仅要博,而且要精,还要适合学生阅读。经过反复思考,笔者向学生硬性布置本学期名著阅读为《三国演义》,要求学生通读《三国演义》,并写出2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因为就文学性来讲《三国演义》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似《红楼梦》的艰深,不似《西游记》的简单。而且,全书故事性极强,斗智斗勇、波澜壮阔,广为人们熟知。尤其适合名著经典阅读的入门读物。同时,《三国演义》因其老少咸宜的特点,是市面极为常见的书籍。之后,利用学期末尾的作文辅导课集中和学生讨论、探究对《三国演义》的阅读感受,并评出体会深刻的数名优秀学生。如此以来,按新课标要求三年内读完五部以上150万字的文学名著要求,是完全可以实现并有效落实的。
以往每接任一届高一新生,我的“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往往按如下方式推进:先请几位同学聊聊从小学到初中学习语文后有哪些心得体会、还存在哪些疑惑。然后由我自己谈谈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诸多区别与不同要求。最后再强调高中语文学习应当养成的一些习惯等。
这种开学第一课表面上没什么大问题,但静下心细想,它没有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因而也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在2016年下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我下定决心要来点变化。
二、回放
语文第一课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要从语文学科的魅力之处、经典之处引导他们。最终,我利用对联,以嵌名联为主线,策划了一堂别具一格的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
课堂环节之一:初识对联。以自己的一副嵌名联“智慧属天生,欲与斯人说今古;峰峦拔地起,每从是处觅仙源”导入,让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名字。这样的导入方式既让学生充满新鲜感,又于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学们众说纷纭之后,答案揭晓:智峰。
课堂环节之二:议议对联。让同学们由老师的这副嵌名联展开自由讨论,并尝试归纳对联的一些基本特征,然后老师作进一步引导总结。最后师生共同探讨,得出如下结论。
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而且上下联的同一位置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不能称之为对联,而“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则可以。
对联要求上下联的词性相同。上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副词对副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这些特点使对联具有一种对称的美感。
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平仄相调。尤其是对联上联尾字须是仄声,下联尾字则为平声。平仄使对联显得音韵和谐,读起来铿锵有力、悦耳动听。我又进一步对古音的“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与现今的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进行了解释和比较,但并没有在此处多加纠缠,因为这个知识点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难度过高。
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要求在内容、情调、意境、色彩、风格等方面都要协调。为进一步说明对联的这些特点,我又列举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名联来加以介绍。
课堂环节之三:补写对联。让学生补写一副简单的嵌名联的上联或下联,以进一步把握对联的特点。我板书了一副含有自己嵌名联的上联:“频步书山增睿智”。接下来由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展开小组讨论,尝试着对出下联。然后几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板书展示各组对出的下联,由大家共同决定高下并说明理由。最后博采众长,对出下联:“躬身学海上高峰”。
课堂环节之四:拟嵌名联。让学生尝试为自己拟一副嵌名联,并选代表上台板书,其他同学可以自由讨论,并发表改进意见。
三、反思
语文教育家于漪先生曾指出:“母语的地位正在下降,母语学习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凝聚力的重要性、必要性日益被忽视,这给语文教学带来极大冲击。”
如何重塑语文课堂的魅力?我们从这堂开学第一课中也许可以看出些许端倪。
1.语文课堂不应忽视传统文化的精粹
要想把语文课上好,必须选择语文特有的教学内容。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于1932年在《大公报》上撰文指出:“对对子所对不逾十字,已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
在今天新课改的背景下再来审视前辈这些意味深长的话,实乃真知灼见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毋庸置疑,语文课堂中“对对子”“猜灯谜”甚至如“补歇后语”“成语接龙”等包含汉语言文字特点的趣味活动的开展,对开阔学生语文视野、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以及发展学生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成效。
2.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师应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己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这堂开学第一课的嵌名联实践给我一个启示,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比如对联、短信、广告词等),创造一定的语文学习情境,把语文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对接,努力使语文教学的内容生活化。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不仅是一个口号,更应是深入人心的一种理念。语文教学要走出课堂,要接通与社会、与生活的血脉。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3.语文课程活动务必要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
【关键词】高中语文;合作学习;教学体制;可行性
新课改要求教学不应该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将学生学习主动性、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另外其中还着重的强调了合作学习对于新课改的重要性。
1合作学习的内涵及意义
1.1合作学习的内涵
所谓合作学习指的就是将学生间的互动作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当中运用小组形式,让学生共同的参与到活动中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去促进他人及自己的学习。一般来说合作学习小组由2-6人共同组成,把异质分组作为基础及标准,设置共享目标、绩效责任等来进行合作学习,其在教学当中是他人和自我的一种对话,属于自我探索及建构世界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1.2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所具有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种类型对话方面,就是个体和世界之间、各个与个体间、个体和自身间的对话。也就是说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将关联的认知实践与客观世界之间进行构建,从而去更好的处理问题;在合作学习当中学习主体还能够学会与人更好的相处,这种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将终身受益;最后合作学习还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环境,对学生个人的个性化活动做到了积极的肯定,那么学生间就会自动形成共享的差异及和谐共处的关系。
2当前普通高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2.1语文学习特点分析
当前高中语文在高中学生学习中处于不被重视的状态,学生普遍的持这样一种态度,认为语文是母语学科,那么不管是怎样学习都能够取得满意成绩。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对待的现象;另外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也不够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及认真;最后对于语文学习很多学生都只有很短暂的热情,不够持之以恒并且认真程度不够。
2.2语文教学特点分析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同时也承载着人文性,其中人文性是高中语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及文化的部分。在学生通过教材来表达思想及认识的时候,其要求学生可以在各种场合当中进行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交往及沟通的能力,发展其合作精神。
2.3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当前的高中语文教材是严格的遵循新课改及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在课程目标方面其体现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并且三维维度的目标互相渗透、融为一体,能够从整理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从教材当中所蕴含的能力培养内容来看其主要是对学生识记、综合分析、表达应用、探究能各项能力的培养。在鉴赏评价的过程当中主要侧重于对嘘声赏析、评价阅读、鉴别等能力的培养。而在思维方面则体现在了对学生联想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的培养。
2.4可行性分析
从高中语文的学习特点、教学特点及教材的特点出发,我们看到在教材的阅读部分,很多学生因为自主能力教材,就会选择主动放弃,但是合作学习则能够促进学生去对该部分知识的攻破,当教师给出其重难点后班级小组之间就会去进行讨论、交流学习,最后骄傲是则会采用恰当的方式来对学习效果进行验收。另外在交流内容部分,教材本身要求学生去进行辩论、讨论,所以这时候采用合作学习则成为了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说高中语文教学、学习及教材的内容及性质就决定了其适合进行合作学习,故在当前的教学体制之下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是可行的。
3提高合作学习效果的对策分析
3.1要体现出多样化的分组形式
分组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当前分组的形式主要有依据学生能力进行的分组、教师分组及偏好分组三种,其中依据学生能力进行的分组后在每个小组当中,教学都应该是个别进行的,那些对于高中语文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则需要实行额外的分组。第二种教师分组是有效保证被孤立的学生可以得到小组成员的共同帮助和指出;第三种分组方式是根据学生的喜好来进行分组,这种分组利于学生间实现阅读及交流。多样化的分组方式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分组方式,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
3.2确保合作时机的有效性
教师在使用合作学习的时候要注重依据教学内容和设计、以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找准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对于自读课文来说个体可以采用先自主学习的方式,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对于拓展性的问题,可以通过拓宽思路来进行合作学习,对于口语交际培养类问题,需要通过合作学习来进行教学。那么这三种类型的问题在合作学习的时候应该注重合作学习的时机,要保证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后在切入,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避免学生的思想受到小组成员的绑架,从而对事物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也就保证了合作学习效用。
3.3对合作学习评价方式进行转变
对合作学习的评价不应该只是传统的教师评价,应该将教师评价、组员互评及学生自评三者结合在一起,实行综合性、全方位的评价。其中教师评价主要采用的是单元检测及周记评价,学生自评采用的是打分或者是评语类型的反馈性评价,小组成员互评则主要是通过对考核指标的量化来对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评价。对于合作学习来说这三种评价方式都是必要的,并且也是可以正确反映出合作学习效果的因素。
3.4校企合作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指导
一方面作为学校来说应该在教学安排上做到驰中有缓,我们知道每个学期的语文教材为六个单元,那么学校是不是可以减少两个单元的教学量,这样就能够为合作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作为教师也就可以依据教材的重难点、体裁等去有选择性的开展合作学习;另外一方面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是不可分割的,那么教师通过家访等形式就能够对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更好的了解,这对于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展是非常有利的。
4总结
当前的教学体制下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成熟的教学策略,其能够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全新的活力。在当前的背景之下,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强化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及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精神,从当前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来看其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各方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玲玲.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辽宁[D].辽宁师范大学,2012.
[2]王玉辉.王雅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要
高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在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实施方法,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供大家探讨。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语文
课外阅读
语文课外阅读非常重要,通过课外阅读,高中学生不但可以实现词汇积累、还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语文课外阅读可以恰当的比喻为语文学习的泉眼。加大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陶冶情操。高中语文课上教学覆盖面较窄,学生认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阅读体验有限,那就要求高中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加强对在外界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课外阅读非常重要,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我谈一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法。
一 设立特定阅读课
因为高中学生的课业繁重,要想要学生在课下拿出专门的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要为高中学生制定特定的阅读课,来让学生充分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可以拿出每个周五的两节语文作文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这样学生有了固定的时间来吸收课外阅读的精髓,就保证了一定的课外阅读量,日积月累对学生阅读的提高会实现一定的突破。
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专门为学生推荐一定的书籍让学生进行阅读,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点来看,同龄人的作品可能比成人的作品更能引起共鸣,文中的观点看法也更容易被接受。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读相似的刊物,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阅读的快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勾选出易于理解,有鲜明的善恶曲直之分的文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都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因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积极向上,能够给学生带来正面影响的课外书籍。从而让高中学生在阅读中取得最好的阅读效果。可以让学生读一些励志人物书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来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目标。还可以让学生读一些优美散文,把其中的优秀词句摘抄下来,积累词汇,用在以后的写作中,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方法影响着课外阅读的效果,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兴趣,感受收获不大,阅读的积极性就会减退,如果阅读方法得当,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阅读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课外阅读就会成为一种内在动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从而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和感悟,如果是学生自己的书籍,还可以让学生在书上直接作出点评,从而收获读书的成就感。
三、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
高中学生只是阅读了书籍还不行,最重要的是要吸收,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每周开展一节阅读交流心得课。把讲台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上台交流阅读心得。这样的阅读交流课,让学生随口演讲发表看法。教师不直接参与,可以坐在下面记录学生表现,最后做出点评。
通过阅读交流心得,不仅锻炼了学生上台的胆量,更锻炼了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学生还可以在相互碰撞中得到更多的阅读心得,从而相互启发,共同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这样,学生的阅读就有了深度,能够从字里行间来发掘出内容,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这也可以由讲促进读,形成良好的循环。
四、抓住假期时间来阅读
高中学生的时间比较紧张,暑假、寒假的时间就成了学生进行自由课外阅读的最好时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假期计划。比如规定读几本书,写几篇阅读笔记,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又提高了阅读水平,还加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高中学生还充分利用了假期的宝贵时间。
这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是有极大好处的。因为学生毕竟在学期内学习任务繁重,要学的科目多,要迎接的考试名目多,如市统考、省会考、全国高考等,所以学生对于课外阅读,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极其渴望能多一点时间让他们自由阅读。另外,鼓励学生订阅或借阅质量高的代学刊物,或是浏览报纸、收听广播中有欣赏价值的好代章、好演讲稿、辩论稿,甚至好解说词等等,这也不失为一种阅读提高的途径。不仅仅因为这些读物的内容时代气息浓,更因为其语言的鲜活性,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能切合现代学生、现代社会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订阅刊物
教师可以选择某些内容丰富、水平适中的文学刊物推荐给学生,定期的阅读是扩展学生阅读的好方法。可以选择《小说月刊》,或者《读者》等具有思考深度的刊物。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高效的阅读方法,就如同给予学生一把通往知识殿堂的钥匙。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转动脑子,保持思想的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边教边启发。抓住文章内容核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加之以想象。例如学习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身临广阔大江东流去的场景,体会当时豪迈的心境。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教好高中语文的阅读,就是教好了高中语文。教师在新课标下,必须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朝良好的阅读方向发展,用兴趣做诱饵、用行动做指导、用方法做拄杖,让课外阅读真正的发挥应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常洁.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考试(教研).2012(7)
一、 指导思想
根据区教研室的工作计划要求,本学期,我校语文教研工作将以认真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习新理念、探讨新教法为重点,优化语文教研的内容和形式,加大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力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对毕业班教学工作的研究和指导,进一步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
二、 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研究,认真开展读书活动,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和教学素养。
1、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精神,继续做好课程改革研究工作。以新理念研究新教学。重视双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继续围绕教学改革中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科研。
2、组织教师系统学习一、两种教育教学论著(《共同应对》《校本引领发展》),认真通读一、两种语文教学研究刊物,深入开展读书活动,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养。
(二)抓好教学常规,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加强备课组建设。抓实抓活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重视第二次备课,因材施教。开设阅览课,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佳作,做好读书笔记,开展征文竞赛活动,指导学生发表习作。更好的组织小记者活动,扩大影响。
2、推进校本教研活动,编写、完善高中校本教材,积极有效地开展“教材教法研究”培训和研究活动,以推广先进经验。
3、组织好校级、区级公开课活动。各备课组平时加强随堂听课、评课活动,扎实开展好公开课评课活动,以研促教,营造浓厚的教研风气。保证区级公开课的优秀率。
4、加强对本组教师的培养。发挥“青蓝工程”的作用,师徒结对互学,促进青年教师迅速胜任教学。师徒之间互相听课一周不少于2节,青年教师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得失。在校“青年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展示自己风采。
(三)、强化教学科研意识,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1、继续围绕区级课题“高中作文生活化、创造性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开设实验课,突破我校阅读和写作教学。
2、围绕校级课题“高中语文课外活动的开设”进行研究,各备课组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促进我校的语文教学。
3、教师自身加强教学科研,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扩大我校教研成果。
(四)、加强对毕业班教学工作的研究和指导。
1、组织好初三年级复习教学的公开课研讨活动,学习、落实“中考研讨会”精神。
2、高三年级:做好2006年高考信息的收集工作,组织参加全区的高三备课组长会议,分析高考动态,全面安排好复习备考工作。认真做好三月、四月两次模考的复习迎考工作,并及时做好考后分析工作。参加全市高三语文学科研讨活动,借鉴别校经验,提高复习效率。
三、 主要活动
1、制订好教研组、各备课组工作计划。
2、学校对高三教学进行调研。
3、高三部分教师参加九县市高三复习研讨活动(张家港)
4、校级公开课(华岩、詹志清)
三月份
1、编写、完善校本教材及深入开展课题活动。
2、高一年级教学调研。
3、校级公开课及评课活动,理论学习。(推选出对外公开课名单)
4、区级高三语文备课组长会议,并参加苏锡常镇扬五区高三复习备考会议。
5、苏锡常镇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潘少波)
四月份
1、各备课组充分准备区级公开课。
2、各备课组按计划开展学生竞赛活动。
3、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做好期中复习迎考工作。(吴燕芬)
五月份
1、对高二年级教学情况调研。对各备课组进行教学常规检查。
2、九年级教学调研测试。
3、高三二模情况分析和高考信息交流活动。
4、校级公开课活动。(吴燕玉、袁莉娜、施孝丹)
六月份
1、各备课组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制订好期终复习计划。
2、毕业班中考、高考。
3、每位教师写好学期总结和教学反思。
4、语文组工作的台帐资料归档。
第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一,语文高效课堂的理论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狰指出高中语文教学: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这三点要求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理念,就是语文的“育人功能”、鼓励个性发展以及实施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1 关于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语文素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第一,它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第二,它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
2 关于“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应用能力就是要求高中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生活中不仅能准确领会他人的意思,而且能够恰当、简明、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另外,应用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高中语文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渠道。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体味到语言美、书写艺术美、作品中的形象美、情感美等等。要让学生在阅读优秀作品的过程中打好底子,提高文化品位和鉴赏能力。增强追求美的意识,提高发现美的能力,学会识别和抵制低劣丑恶的文化产品和现象,学习对美的表现和创造。
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从小养成探究意识,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我们的科技要发展,我们的国家要强盛,就必须培养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当然,培养提高探究能力,也是人自身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高中生完全有可能而且也应当发展自我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创造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文化,真正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文明人。要下功夫改变长期以来习惯了的单纯接受学习的方式,大力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增强探究兴趣,养成探究意识和习惯。探究性学习是开放性的,它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这种学习注重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而且还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 关于“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
共同基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完成所规定的学习内容,都达到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多样选择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以及语文学习基础的差异提出来的,教学要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目标,为学生的多样发展创造条件。
二 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需求
1 教师的需求。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具体要求是: ①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
②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刊,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卡日长。
③教师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则,积极开设选修课,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2 学生的需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践者。学生要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完成以下任务:
每个学期分两段,每一学期(约10周)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必修课程的五个模块的学习可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3 资源的需求。 最起码得有教室。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场所。还得配备阅览室、资料室,供学生探究时查找资料所用。
计算机是学生探究问题时所必须选择的先进工具,学校应建没计算机学习室。
根据学生选择的需要,学校还应该建设用于表演和实习的活动场所。
三 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语文高效课堂的理沦是划时代的,它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如果确实依据理论去操作,那么,新的课程改革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现实如何呢?现实的师资,现实的学校建没能够满足课改的需要吗?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怎么解决?
1国家应该适当加大对教育的投人,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2地方政府也要根据经济的发展态势适当提高对教育的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以满足新课改的迫切需求。
3鼓励多方吸纳资金,满足教育的优先发展。
第二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矛盾
一语文高效课堂的形式探对
1 接受性学习。即学生完全听老师的讲解,老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其日的只是为了考试。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这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
2 研究性学习。这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布置研究专题,学生也可以自己选择研究々题。在确定研究专题的基础上,要提出研究的程序、形式和研究的目标,以引导学生进行顺利地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个人选择一个研究专题,也吖以三个五个成立一个研究小组共
同研究一个专题。可以自己查找资料,也可以分工查找资料。可以到图书室阅览室,也可以到计算机室在网上查找资料。除此之外,研究性学习还要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走进社区,走进人群,深入特定的环境,收集并整理第一手资料,为撰写研究报告准备条件。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是唯一的。1提倡研究出成果。成果包括研究程序、形式和目的的制定,查找的各种资料,调查走访日记或调查报告,研究学习阶段性小结或研究成果报告等等。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要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展示,有的成果可以在橱窗板报上展示,有的开办研究专题墙报,有的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报道,有的可以刊登在校报校刊上,有的还可以利用研究成果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向报刊杂志投稿。2注重研究的过程。不管研究的成果如何,只要参与了研究的全过程,并且有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也应该给予认可,因为通过研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爿惯和提高学生健康的研究品质。3最近推行的xx省xx中学的课案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要分出若干个学习小组,围着几张课桌,进行学习。每小组负责一个由老师事先布置的研究题目进行讨论,然后由各小组的组长在班上交流汇报讨论结果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老师只是在一旁引导。这种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模式相比,只不过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锥形,或日一种简单尝试而已,它大量的工作隐藏在幕后老师的指点上,学生只是扮演了老师的台前替身。
二 语文高效课堂的内容需求
1 对老师的需求。是的,如前文所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就语文科而言,语文老师非是一个“杂家”是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的。你看,语文科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有五册,包含“阅读与鉴赏”(包括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 “表达与交流”(包括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选修课程有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试想,如果一个语文老师对以上内容知之甚少或全然无知,那么他能够胜任这一学科的教学吗?
2 对学生的需求。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对学生的要求是,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1积累・整合;2感受・鉴赏;3思考・领悟;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就某一节课而言,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初步的探求能力。面对教材,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有疑才有利于探究,无疑则不会有进步。高效课堂还需要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学会应用现有的工具进行探究;还要善于总结善于展示。要提倡探异求新,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要尊重他人的成果,更要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谨、求实的学风。
3对条件的需求。
对条件的需求,主要指语文高效课堂提供给学生的探究条件。1要有一定的时间,以保证学生的探究和思考;2要有资料库(包括计算机室)供学生查找资料;3要有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活动场所,比如训论辩论场所,演讲竞赛场所,排练表演场所等等;4要为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进行社会调查提供多方保障;5要为学生研究成果的展示提供便利条件。
三如何处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矛盾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形式要求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固定的;没有哪一种形式可以作为样板供人们模仿。因为新课改是一场全新的变革,不是三年五年就结束得了的,各地也都是在摸索实验,所以,高效课堂的形式不可强制推行任何一种模式。只要我们的实验让学生学到了应该学到的知识,我们的实验就是可行的。 怎么处理这一矛盾? 1 教育行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领导要了解和关心学校的教学情况,及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并支持教师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实验。而不能一味地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条件。
2 语文教师的业务素养。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必须具备较好的业务素养。要明白,教师教学生,不是教学生学什么,而是教学生怎么学。这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的那样,教学生,就像教小孩学走路那样,一边牵着小孩的手,却又随时准备松开手让他自己走。
第三继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
一 语文高效课堂的继承功能
语文高效课堂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它必须建立在对旧课堂的继承之上,才能谋求它的发展和创新,尽管它是全新的事物。
20世纪20年代后期,语文学科教育的体系开始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发展期的探索呈现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尝试构建“知识――传授”的教学体系;第二个阶段是探索并进而构建“能力――训练”的教学体系。
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适应了当时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和社会发展的走向相吻合。但是,“社会主义的教育以适应科技和经济发展为目的,往往忽视了人的内在发展需要,或者是把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放在次要地位,具有的只是工具性价值。”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6)这种教育理念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经济动物”、“机器人”,问题越来越突出。
这次新课改,把语文课程的目标设计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称为“三维目标”),把语文新课程模式概括为“‘(语文)素养――养成”型。“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养成”则是指接受和探究相辅相成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这一模式是对过去课程模式中部分内容、目标实施方式的扬弃,但更多地是包容和整合。
我们新课改下的语文高效课堂,一定要充分体现“三维目标”,而不能单纯地顾及某一个方面。
二语文高效课堂的创新功能
1课堂形式的创新。 (前文有述,此不赘言) 2教学理念的创新。 3课堂模式的创新。凡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模式都可以大胆尝试,还要体现“大语文观”,即语文光靠课堂是不够的,它必须与整个社会结合起来才称得上创新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试验。 4课堂目标的创新。课堂不能只是单一的灌输知识,也不能简单地训练能力,更不能一味地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必须统筹兼顾,不可或缺。
5课堂评价的创新。一是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评价他是否体现了“三维目标”。二是对学生的评价,要充分肯定其所有创新的地方,善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之问的矛盾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创新。
1 首先是继承。扎扎实实地传授知识,扎扎实实地训练能力,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 其次是创新。高效课堂的创新重点体现在课堂目标的创新上,必须是“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才符合新课改的创新要求。
3 创新评价机制,鼓励个性发展。
对高效课堂的评价,一是阶段性评价,二是选拔性评价(就是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