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医学与保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老年人群;全科医学保健模式;干预;生存质量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口数量剧增,而且年龄的增长使得人体各器官系统逐渐老化,身体免疫力随之不断降低,大大的提高了患病风险性[1]。相关调查显示,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疾病患病率和严重程度均比年轻人高,由于大多数老年人已经退休生活在社区中,所以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最基层的卫生保健部门,在老年人卫生服务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采用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的保健模式,如全科医学保健模式,为老年人群提供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本文选取87例社区老年人进行研究,分析全科医学保健模式下社区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某社区已建立健康档案的87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49例男性,38例女性,年龄60~86岁。所有老年人均进行全科医学保健模式干预,且定期到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排除患严重慢性疾病、肿瘤以及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的老年人,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合理。
1.2方法
1.2.1成立干预小组 对社区老年人群进行干预前,先成立干预小组,小组成员由5个社区医护人员组成,担任组长的是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全科医生,干预小组成立后,对组员进行全科保健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患沟通技巧、常见疾病诊断、心理疏导等。
1.2.2全科医学保健模式 全科医学保健模式主要包括:①健康教育。通过个别指导、健康教育讲座、墙报、印发健康教育手册等方式,向老年人宣传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疾病防治知识,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②生活指导。指导老年人改善饮食结构,严禁烟酒,多食高蛋白质、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食物,禁食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少食多餐,同时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最佳摄入量为少于5g;指导老年人进行适当运动锻炼,以老年人耐受程度为适宜运动量,严禁过度运动。③心理疏导。主动上门与老年人进行沟通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为其提供坚强的心理支持,从而有效缓解不良心理反应,而且在取得老年人信任后,反复强调坚持治疗的重要性,使老年人积极配合治疗[2]。④随访。定期随访社区老年人,通过电话、上门等随访方式,详细了解老年人饮食、运动、疾病药物治疗以及进展情况。
1.3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记录所有老年人干预前后生存质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环境等情况,作为干预效果评定依据。干预后,对老年人重新进行体检和诊断,并运用统计学对其生存质量和各领域进行评分,以100分为标准,分值越高生存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5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数据以(x±s)表示,P
2结果
所有社区老年人均顺利进行全科医学保健模式干预,干预后老年人生存质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环境明显优于干预前,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
3讨论
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增加了老年人口,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所以必须重视老年人群生存质量[4]。本文选取87例社区老年人作为对象,研究全科医学保健模式下社区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结果显示,经健康教育、生活指导、心理疏导、随访等全科医学保健模式干预后,老年人生存质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环境明显提高。全科医学保健模式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可对老年人生理、心理进行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通过各种方式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可提高其健康保健知识水平和疾病相关知识认识度。通过生活指导、心理疏导、随访,可改善老年人饮食方式、生活方式,降低各种疾病患病率。
总之,对社区老年人群进行全科医学保健模式干预,能有效控制各类常见疾病患病率,从根本上提高老年人群生存质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环境,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衣运玲,张新宇,刘晶,等.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生存质量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02):310-311.
[2]姚雪霜.在全科医学保健模式下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J].兵团医学,2013,36(02):40-41.
正因如此,心身整合诊疗模式在以多病共存、强调危重、多重治疗、注重保健为特点的老年临床医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运用。老年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精神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密切相关,而心身整合诊疗模式提出了心理、社会和环境状态(A)与大脑(B)、信号传导系统(C)和支配器官或疾病(D)相关模式,通过对4个水平的分析,整合多学科知识体系,对外把人作为自然、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对内将人看成心理、生物相结合的有机整体,这种整体性和全局观恰恰符合老年医学对于综合和多学科协作的需求[1]。
另外,心身整合诊疗医学模式中的理论与中医的众多观点不谋而合,形神合一论、五脏情志论、中医体质论、三因论、平衡观都是体现整体和融合的智慧,传统的中医学说也在方方面面表现出了心身整合诊疗医学模式的态度和观点。中医在中国老年群体中的广泛接受度也为心身整合诊疗模式在老年医学中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心身疾病是指那些因心理因素引发的躯体疾病以及躯体疾病引发的心理障碍。在临床中,心身疾病多达68种,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帕金森综合征等其实都可以归属其列[3]。因此,大多数的老年病都属于心身疾病的范畴。心身整合治疗(mind-bodyintegrativetherapy,MBIT)根植于古代东方传统哲学中,旨在寻求思想、身体和精神之间的平衡,从而改善老年人的心身健康[4]。心身整合诊疗模式为老年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预防方面,孤独感是老年人非常常见的一种内在感受,它通常通过影响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认知功能和心理疾病来降低其主观幸福感和生命质量,增加死亡的风险。老年孤独是中国老年人群常常需要面对,但在传统疾病预防保健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5]。
其次,在诊断方面,很多老年病常常以躯体不适症状就诊,诊断治疗以某一专科的疾病为终止,而忽略了老年群体本身的特殊性,其疾病诊断思路应该抛开局部看整体。另外,一些老年人群的躯体不适症状在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或辅助检查后,结果却无异常或异常微小,病人、病人家属甚至各科临床医生都感到困惑,变成了疑难杂症,而这些疑难杂症有1/3可能就是心身相关疾病,由此可见,在老年疾病临床诊断中认识心身疾病的重要性[6]。最后,治疗上,老年病常常需要兼顾“心”和“身”两个方面,因为老年群体往往患有多种躯体疾病,使用多种药物,更易患上或共患心身疾病[7]。反过来,心身疾病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老年人的躯体不适,进一步增加用药种类、用药剂量以及用药困难程度,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而心身整合医学模式下的治疗方法不仅仅是单一的药物治疗,还涉及到了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中医理疗(针灸、推拿等),包含了诸如佛教禅修冥想、正念疗法、中医唱歌治疗、催眠疗法、芳香治疗、瑜伽太极等不同形式的绿色治疗技术,可调节老年病人躯体与情绪的平衡,辅助治疗,从而推进老年疾病治愈的良性循环[8-9]。
今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6亿,中国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个人口老龄化时代。面对基数越来越大的老年人群体,怎样保证其心身平衡,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是现代老年医学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医疗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现代老年群体对于健康的需求,作为新一代的老年医学践行者,我们也许能从心身整合诊疗医学模式中寻求答案。
[参考文献]
[1]吴爱勤.心身医学整合模式:探讨心身交互发病机制[J].实用老年医学,2021,35(11):1111-1114.
[2]梅妍.中医学心身整合治疗观[J].实用老年医学,2021,35(11):1115-1117.
[3]刘晓云,胡嘉滢,吴爱勤,等.心身相关障碍的分类与处置[J].实用老年医学,2017,31(10):903-905.
[4]袁勇贵,李英辉.心身整合治疗技术简介[J].实用老年医学,2020,34(11),1107-1110.
[5]孙金凤,袁勇贵.老年孤独感与心身健康[J].实用老年医学,2021,35(11):1121-1125.
[6]袁勇贵.心身医学新理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
[7]袁勇贵.前言———提高对老年心身相关障碍的识别与治疗[J].实用老年医学,2017,31(10):901-902.
[8]袁勇贵,辛晓芸.前言———绿色心身治疗技术在老年心身疾病中的运用[J].实用老年医学,2020,34(11):1105-1106.
在此背景下,本刊全国“两会”特派记者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我国老年人口的医学健康管理和服务问题,分别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尚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科主任孙建方教授,和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
“我国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趋势。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报告中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预计2021年到203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3亿。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并没有带来健康期寿命的延长。所以,人口老龄化给老年医学的健康管理领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在本届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应对老龄化强化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建议’。”
采访一开始,快言快语的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首先介绍了关于“强化我国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现实背景和社会背景。
老龄人口的“五化”病患现状
在采访中,范利委员首先归纳说,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她认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病患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五化”现状——
首先是“高龄化”。据范利委员掌握的资料资显示:2013年我国有2.02亿老年患者,其中80岁以上高龄人口达2300万,高龄老人每年增长100万人。
其次是“慢病化”。范利委员认为,高血压等的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是危害我国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2011年,中国死亡人口中,缘于慢性疾病的占有85%之高的比例,是发达国家的4到5倍。至2013年,中国确诊慢病患者的总数已达1亿,60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5倍到3倍,约50%的老年人患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
第三是“失能化”。据范利委员介绍,在2013年,全国失能人口约为3700万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达到4000万人。“失能不但使老年生活质量下降,还将导致跌倒风险、住院天数和费用及死亡率增加。”范利委员满怀忧虑地说。
第四是“失智化”。范利委员坦陈,在2010年,我国的老年痴呆患者约有569万人;而老年的认知和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最后是“空巢化”。范利委员认为,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空巢家庭已分别达到49.7%和48.9%;而空巢家庭的增加,也令老年健康的照护问题更为严峻。
我国老年健康管理医疗和
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范利委员认为,面对目前这些“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局面,我国的老年健康管理医疗体系和社会支持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在老年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体系方面,我们尚缺乏规范化老年病诊治基地;缺少老年医学和管理专业机构准入、考核标准;缺乏老年科医务人员系统规范的培训。老年人面临多系统疾病共存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大多地区的医学体系仍停留在以单一疾病诊治为主的亚专科模式,缺乏对老年共病、多器官功能下降问题的综合评估干预和一站式医疗服务的现代老年医学理念;缺少全科医生老年慢病综合诊治和失能防治专业知识及全面照护理念。
范利委员还认为,在老年医学研究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老年医护、健康管理人员交流平台,比如跨学科的、跨国界的、的合作和交流等等;同时,老年医学专家与政府及产业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在老年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方面,对老年人开展居家照护的扶持政策和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医院-养老机构连续转诊机制运行欠佳。比如,北京市政协2011年对400家养老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地区,有70%以上的养老机构无医疗服务机构;而入住的老人却有96%以上罹患多种疾病; 近七成养老院拒收不能自理的老人; 接纳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院往往和亲属签协议声明,如果老人病危,亲属必须接走。但近年来逐渐增多的“421”式家庭结构使年轻人照顾父母力所不能及,人力成本急剧攀升使保姆(护工)的陪护模式也很难推广。与此同时,集中养老的模式在我国目前现状还不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国目前有4.5万家养老机构,320万张养老床位, 平均每千名老人18.3张,与50至70张的发达国家水平相差甚远,而且软硬件条件设施也有很大差距。
此外,孙建方委员经过长期的调研也认识到,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政府、家庭共同面对的难题。老年人的疾病护理保障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问题势态日趋严峻,“421”的家庭结构,将成为今后的主要家庭结构模式,往往一对夫妇要照料四位甚至更多老年人,“少子老龄化”势态日趋严峻,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更大,一对夫妇奔波在多个老年人家庭与医院之间的现象与矛盾将会日渐突出。二是人口老龄化引起的老年人护理需求增加。孙建方教授举例说,南京市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达5万人以上,长期卧床不起的老年人达4万人以上,且呈逐年上升势态。针对此类老年性疾病,目前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措施。患病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就是长期的医疗护理或日常生活护理,由此导致老年人护理需求急剧增加,老年人护理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赡养压力,甚至还常发生因“家庭护理疲劳”而导致老年人受虐的现象。三是老年人疾病护理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仍以南京市为例,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尚未将老年人疾病护理费用包含在内,民政补助也与现有的老年福利机构护理费用相距甚远,物价部门对机构和居家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项目尚未制定价格政策等。政策的不健全,使老年人护理费用主要依靠养老金、多年积蓄和子女的收入解决,抗风险能力低,导致大多数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无奈选择卧床在家。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只能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长期住院不肯出院,其医疗费用加剧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也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四是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建设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在南京市,目前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不到总数的10%,数量严重不足。现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大多由厂矿医院改制,缺乏老年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训练有素的护理员,现有护理员多为农村闲置人员,未接受过老年人护理专业的基本培训,以提供生活照料为主。另一方面,目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标准和有效的监督管理缺失,因此社会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不高的现状。
在采访中,尚红委员也认为,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疾病恢复期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是长期护理的主要需求者。他们亟需简单、基础的护理、用药指导、康复训练等。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迅速上升,以及我国的家庭结构逐步小型化,出现越来越多双老人家庭和空巢家庭,护理费用也急速增长,给老年护理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只能覆盖医院治疗和住院护理等费用,并无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借鉴国际经验,
构建优良养老环境体系
谈到应对之策,尚红委员首先介绍说,事实上,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日本为例,继1963年颁布老年人福祉法以后,又于2000年建立了专门用于老年人生活的介护保险制度。在该制度的影响下,日本形成了社区式和机构式老年护理服务模式,被保险人依身心状况评定有长期照护需求者,可以享受社区式及机构式的照护服务;若评定为只需要支持者,则只能利用社区式的照护服务(失智老人之家照护服务除外)。介护保险制度独立于全民医疗保险之外,资金筹措和费用支付有特定的体系和办法,由政府管理、强制执行。
尚红委员还介绍说,美国的老年养老保障系统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主要通过医疗照顾制度、医疗补助制度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美国65岁以上老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健康保健服务。随着社会需求迅速上升,约在20世纪80年代,长期保险护理应运而生。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商业性保险,由投保人通过购买护理保险合同方式自愿参加,承保被保险人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
对此,尚红委员认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老年护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实际,首先建议由发改、人社、卫生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长期护理服务成本核算专项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护理收费定价标准,并将收费项目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其次设立长期护理保险,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模式、运营管理机制和监管体制,并将其纳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形成长期护理服务制度,与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一起构成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基础上,开发各种商业护理保险作为补充,为特定老年人群长期护理提供资金保障,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在具体操作层面,范利委员则更详尽地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她认为,为迎接老龄化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的挑战,需要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首先建议国家继续加强老年医学健康管理发展的有关政策支持和养老体系的投入。建立广覆盖医疗保险和药品供应制度,完善三级医疗机构与老年康复机构转诊制度,推广全国优秀大型三甲医院老年科和保健基地的健康管理经验。建立老年管理机构、全科医学人才和护理康复人员轮转、培训体系和考评标准。
其次,我们还应该大力推广老年健康管理的新模式。以老年综合评估为核心思想,以早期筛查、信息管理、康复辅具开发为技术平台,丰富老年健康管理内容,从疾病、体能、认知、心理、社会支持多层面全面关注老年健康问题。管理目标注重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功能康复,以及提供终生、持续的健康服务。开发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与管理大数据平台体系,建立老年、尤其是高龄老年重要器官功能和健康状态增龄变化动态数据的分析管理体系。形成老年健康相关状态与重要器官功能增龄变化标准与检测基线。建立增龄变化队列研究基地,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工作示范基地。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信息管理体系和多学科团队合作工作模式。
同时,在学术层面,范利委员认为,我们还应拓展老年医学研究领域,加强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临床老年医学研究、老年预防医学研究、老年医学教育研究、老年医学机构与体系建设研究、学术与产业交流模式研究。在老年医学研究内容方面,注重基层慢病管理与高层保健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研究、多中心国家研究数据库与我国专病、单中心数据库相结合的研究,以及老年共病、老年综合征与老年单病早期预防相结合的研究。
在健全老年康复社会保障机制问题上,孙建方委员建议:首先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的医疗保障制度化建设。由劳动保障部门界定保障对象和基本医疗疾病护理项目范围及支付比例,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监管其发生的相关费用;同时,同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现有家庭病床政策待遇的支付标准,注意机构与居家疾病护理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平衡,使机构与居家两种老年人疾病护理模式互为补充。其次要完善老年人疾病护理物价收费政策。尽快组成由物价部门牵头,卫生、民政、劳动保障部门配合的调研小组,测算和制定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物价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调高现有家庭病床出诊费用标准,明确收费内涵等。通过一系列老年人疾病护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制定,合理认可相关从业人员的劳务价值,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保障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加强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资质认定和管理。卫生主管部门应制定适合老年人疾病护理特色的专科康复医院、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的准入资质,制定服务标准、监督服务质量。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和培训。同时,还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社区建设,提高服务能力。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行建设,逐步并轨由卫生部门负责的社区护理和由民政部门负责的社区老年福利机构的建设,由“两张皮”变为“统一体”。加快建设以社区医院和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为中心,以全科医生和护士为骨干,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的护理站、家庭病床的发展,组成覆盖广、投入少、产出高的居家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类型的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事业,提升服务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
谈及应对老龄化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则立足于自己的专业,从健康养生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曹洪欣委员认为,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中医药健康服务包括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养老、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等,涉及中药、中医诊疗设备、保健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民众健康,无论从理论、实践到产业,中医药都具有独特优势,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曹洪欣委员解析说,“十一五”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为重点的保健服务业迅猛发展。社会上各类中医健康养生服务机构快速增长,中医健康养生保健产品和设备不断涌现,中医健康养生已发展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领域。据统计,我国不同规模的保健服务企业达140万余家,相关链条产业300余万家,从业人员约3000万人,年产值约2000亿元。然而,当前非医疗机构中医保健养生服务存在着管理不顺畅、缺乏规划发展、监管不到位,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影响着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科学发展,影响着满足民众健康的迫切需求。
1结果
1.1基本情况共发放问卷147份,回收125份,回收率85.03%,其中有效问卷116份,有效率92.8%。男生占37.9%(44/116),女生占62.1%(72/116)。1.2医学生对见习阶段的社区服务中心教学设备及师资的评价对于见习阶段的社区服务中心,85.4%(88/116)的学生认为其教学设备能满足见习阶段需求;82.8%(96/116)的学生认为其师资条件能满足见习阶段需求;71.5%的学生认为其拥有健全的全科(住院)医师的培养制度;66.4%(77/116)的学生认为其拥有完善的全科(住院)医师的教学大纲。1.3前期培训课程情况在14门见习前培训课程中,学生认为这些课程重要程度均超过3(重要),最重要课程依次为急诊医学(4.03±1.13)、康复医学(3.79±0.95)、老年医学(3.78±1.10)和循证医学(3.77±1.11);但大部分学生只学习过康复医学(94.0%)和医学心理学(90.5%)。学生认为大多数课程18课时较为合适,只有急诊医学(52.5%)、老年医学(42.2%)、医学心理学(41.4%)、康复医学(38.8%)和循证医学(37.9%)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应增加课时数。对于课程的开设时间,学生希望全科医学概论(58%)、社区卫生服务管理(5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54%)等课程在第1学年开设,而老年医学(34%)和急诊医学(24%)在第2~3学年(尤其第4~6学期)开设。1.4社区见习课程评价在12门社区见习课程中,除社区科研(2.90±1.29)外其他课程重要程度均超过3(重要),评分最高的依次为全科门诊(3.98±1.11)、慢性病管理(3.81±1.19)、妇幼保健(3.81±1.19)和儿童保健(计划免疫,3.77±1.22);除老年护理(2.97±1.13)、健康管理(2.77±1.20)、信息管理(2.68±1.21)和社区科研(2.63±1.25)外,其他课程学生感兴趣程度均超过3(一般),评分最高的依次为全科门诊(3.51±1.27)、儿童保健(计划免疫,3.41±1.21)、妇幼保健(3.37±1.29)。1.5自我评估同学普遍认为社区全科实习是有收获的。93%的学生认同在实际问题的处理方法和技巧方面得到了提升;94%的学生认为他们了解了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内容及操作流程,达到了大纲规定的要求。1.6访谈结果在访谈中,大多数同学表示在见习过程中,带教老师在临床思维培训、问题改进等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大部分同学建议将见习时间从2周延长为4周。此外,不少同学希望能开设更多全科医学相关课程,如医患沟通技巧、医学伦理学和文献检索等,并增加培训的课时,以增强自身对社区全科医学的认知与实践能力。
2讨论
本次调查的整体结果令人满意,但仍存在一些问题:①前期培训课程覆盖率低,除康复医学和医学心理学外其他课程都只有少数学生有过相关课程学习;②虽然学生普遍认为前期培训课程比较重要,但对于各门课程的兴趣与重要性评分有较大差异;③学生们期望的课程安排,如课程开设的学期、学科课时与现有的课程安排存在很大差别。由此可见,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学体系的规范化、系统化有待完善。文献研究提示[5],可在本科医学教育阶段第2年开设全科医学选修课,第4年开设全科医学必修课。在学生进入临床医学课程学习前,先期传播全科医学理念,而后在毕业实习前,安排学生至社区卫生实习,进一步学习全科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增加对全科医疗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对全科医学的兴趣,进而在毕业后接受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成为合格的全科医生,成为合格的“健康守门人”,提升全科医生素质及医、教、研水平[6]。在社区服务中心见习过程中,58.2%的学生认为现行的全科(住院)医师培训考核制度是合理的,24.4%的学生不清楚现有的考核制度,还有一定数量的学生不清楚全科(住院)医师培养制度、教学大纲等。这与我国全科医学的现况不谋而合:全科医学培训网络不够健全,尤其是临床轮转和社区实践基地建设不规范,培训过程中没有具体措施和要求,管理制度不完善,轮转和实践教学环节管理不到位等。而临床轮转和社区实践培训基地是全科医师培训最重要的场所,因此,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全科医学培训网络,加强理论教学、临床轮转和社区实践3个环节的联系,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组织管理作用[7],丰富全科医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让医学生拥有较好的全科医学基础,也能为之后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养和继续培养提供优秀的师资力量。近年来,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全科医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全科医学教育。在欧美,90%以上的医学院校都设有全科医学系或教研室[8],虽然教学形式和学时数各有不同,但教学目标相近。英国则采用选修课和必修课2种形式接受全科医学入门教育[9]。我国可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在医学院成立全科医学系,在三级教学医院成立全科医学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成立全科医学教学中心。教学手段、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立足于社区,围绕实习目标[10],统一全科教学的教学大纲和全科医师的培养制度,完善和规范全科培训网络。
作者:王甦平 杨涛 龚睿婕 鲍勇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张国玺 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并担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基础学组副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抗衰老及老年痴呆药理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中华医学保健国际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
在商店的烟酒专柜上,常常会看到有浸泡着人参、枸杞子或蛇类的药酒出售,还有些喜欢饮酒的家庭,也自制某种药酒供自己或朋友饮用。我们知道“药”是指有治疗作用的特殊商品,而“酒”是指日常生活中可经常饮用的饮料。那么,药酒究竟是“药”还是“酒”呢?
药酒是药,不是酒。药酒,又称“酒剂”,是指将中药材放入酒内浸提制成的制剂,属于中成药的传统剂型之一。药酒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具有易于被人体所吸收和发挥药效,便于储藏和保存等优点。药酒和其他中成药一样,主要是用来治疗某些疾病的,不同的药酒有着不同的功效和治疗范围,还有不同的禁忌证,所以切不可当作饮料来饮用。在不了解自己身体状态的情况下,随意饮用药酒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我国每年都有因服用药酒而死亡的病例报道。
【药酒的分类】
中药店出售的药酒主要分为内服及外用两大类。外用药酒多由活血化瘀、消炎止痛及芳香辛窜的中药配制而成,主要用于运动系统损伤的治疗,如关节或肌腱扭伤,肌肉劳损或风湿神经疼痛等。如正骨水、骨友灵、樟脑酒等。
内服药酒又分为治疗和滋补两类,治疗药酒又可分治疗风湿关节痛和治疗跌打损伤两类。治疗风湿病的药酒主要由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中药材配制而成,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疼痛等。如国公酒、虎骨酒、舒筋活络酒、冯了性药酒、风湿骨痛酒、五加皮酒、五蛇酒等。治疗跌打损伤的药酒主要由活血化瘀,疗伤止痛,补肾强腰的中药配制而成,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等。如跌打损伤酒。
滋补类药酒又可分为补气、气血双补及补阳三大类。补气类药酒以人参酒为代表,对因气虚证所致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者有较好疗效。气血双补类药酒以八珍酒、十全大补酒为代表,以补气的四君子与补血的四物为主,气血双补,用于气血两虚证所致的面色苍白,神疲体倦,心悸气短等。补阳类以人参鹿茸酒、虫草酒、龟灵集酒为代表,用于肾阳虚证所致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减退等。
为巩固老年友善医院创建成果,使老年友善医院管理各项制度措施执行到位,加强老年友善医院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我院老年医学发展,不断优化老年患者的就医流程,提高老年患者的满意度,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健康及照护需求。根据本院老年友善医院管理办法的要求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 、加强组织管理,巩固老年友善医院成果
1、医院主要以李原则为组长,全面落实老年友善医院具体工作,每年将老年友善医院的管理工作列为全院工作管理重点,巩固成绩,加强督导与考核,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使老年友善医院工作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2、在老年友善医院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促进技术指导小组各司其职,开展老年友善医院管理的日常工作。
(二) 、加强老年友善医院日常工作的环节管理
1、根据老年友善医院要求改进我院各项工作。以老年患者为中心,改善老年患者的就医流程,提高老年患者的满意度。各科室要加大老年友善医院宣传力度,扩大老年友善医院创建的影响力,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健康及照护需求。
2、加强对全院医护人员有老年友善医院管理和老年医学知识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其中包括有与老年人沟通交流技巧方
文库面的培训。
3、开展门诊和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服务、环境等进行评估和改善。
4、加强多学科整合管理,按照老年综合评估制度要求,在病房开展老年综合评估工作(MMSE 和 ADL)(注:智能精神状态检查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5、完善老年患者用药咨询门诊工作,促进临床药学人员对老年患者进行用药评估和用药指导。
三、加强措施的落实工作
1、努力落实我院关于老年友善医院的相关制度。
2、制定老年友善医院培训计划:使老年友善医院管理各项制度措施执行到位,加强老年医院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我院老年医学发展,改善老年患者的就医流程,提高老年患者的满意度,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健康及照护需求。
3、努力加大爱老、敬老、护老的宣传力度,更好的营造全院老年友善的文化氛围,利用宣传栏、宣传标语、医院网站加强老年友善工作的宣教。
-
西充县人民医院
2021年8月21日
老年友善医院相关制度老年患者就医指导制度
为了方便老年患者,提高老年患者的就医体验。为了优化中心服务流程。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在门诊大厅设立专岗,工作时间医务人员轮流值守。
二、工作时间不离人,随时方便老年患者咨询,并为老年患者及家属提供预约、取号、指引等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提供轮椅及担架车;对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实行全程导诊。
三、工作时间供应开水,方便患者饮用。
四、根据老年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职称等选择合适的尊称,禁止直呼姓名。
五、与老年患者交谈时,语言要文明、语气要亲切,自觉使用“服务用语”,严格做到不训斥、不埋怨、不吵架(听力异常者除外)。
六、工作人员佩戴胸卡,门诊环境设置区域指示牌,方便老年患者熟悉医护人员与环境。
七、实行首诊负责制和首问负责制,明确安全责任,突出老年患者人文关怀。
八、老年危重患者优先处理。
九、特殊紧急老年患者先救治,后办理相关手续。
老年友善医院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为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培养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开展健康教育,特制定以下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健康教育内容
1. 饮食教育:科学系统饮食护理对于减慢老年患者病情,防止并发症发展至关重要。如糖尿病患者,重点强调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纤维素食物;高血压病人低盐饮食;冠心病病人低脂饮食;肝硬化病人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饮食等。
2. 生活指导: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酒、定时起床、定时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选择适合身体条件的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对长期卧床老人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照顾好老人大小便,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防止压疮发生。
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 临床医学专业主要需要学:《病理解剖学》、《生理学》、《精神病学》、《医学影像学》、《手术学》、《临床药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耳鼻喉科学》、《呼吸治疗学》、《超声诊断学》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儿科学、口腔医学、老年医学、全科医学、生殖医学、眼耳鼻喉、重症医学。
临床医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制药、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医疗/护理/卫生;
2 制药/生物工程;
3 医疗设备/器械;
4 新能源;
5 美容/保健。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医药代表、销售代表、护士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医药代表;
2 销售代表;
3 护士;
4 内科医生;
5 产品经理。
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要求 1.具备城乡基层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力;
2.具备对危、急、重症病人进行初步判断、处理和转诊的能力;
3.掌握临床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4.掌握全科医学、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从事社区卫生保健与管理、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老年人 健康保健
我国是世界上实际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健康服务体系基本上是以医疗为主的服务体系,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社区卫生服务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荐的应对老龄化社会最经济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不仅能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大大提高卫生保健服务的公平性和效率,而且能有效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尤其是在关注老年人生存质量、提高老年人卫生服务水平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解决老年卫生保健问题的根本途径。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体系的具体工作,要从以下方面具体开展工作。
1强化政府功能
1. 1 推动社区卫生发展。政府应将社区卫生和老年卫生保健工作纳入政府实事工程和社区建设重要内容,努力为民办实事,逐步完善老年服务事业。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生活空间,老年人的生活居住、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社会参与等基本上都发生在社区。因此,我们将社区卫生纳入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来统筹规划、组织实施,依托社区人群的需求,大力发展社区为老服务业,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推动社区卫生、文化、教育等各项服务的发展。
1. 2 提供政策保障。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对老年弱势群体,政府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建立长效投入机制,使社区卫生服务成为老年人健康的“守门人”。
2 转变服务模式,建立新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医学模式转变使得原有以面向急性传染性疾病防治为主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已难以适应人群医疗保健的新要求,因此,在改革完善健康保障制度的同时,卫生部门要转变医学模式,改革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让老年人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与上级医疗防保中心合理分工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
3. 积极培养全科医学人才
3. 1 制定完善标准。要研究和制定家庭、社区、护理院、康复院、临终关怀院、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标准,包括生活起居条件、无障碍设施、家庭和社区康复标准、人员设备配备、诊疗规范、服务模式、就诊流程和统一出入院的标准,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
3. 2 提高技术水平。从老年人群的卫生需求来看,他们的生理功能相对较弱,而病因往往又是多种多样,这就要求卫生服务人员具备相应的观念、知识、技能、态度,应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较高的道德修养、广博的知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处理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和组织管理、人际沟通、宣传说服的能力,还要掌握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技术。
4. 完善老年健康服务功能
4.1 建立健康档案。对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人户调查,将基本健康情况建立管理档案,进行归类管理,制订管理方案,培训居委会干部,要求他们主动学习社区卫生服务知识内容,掌握本居委会老年人健康情况;主动参与老年人健康保健管理工作,掌握本居委会重点老人、“五病”老人情况:主动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本居委会老年人对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的要求,掌握本居委会重点危重老人监测人数。积极配合全科医师对丧偶独居高龄老人的定期巡访,对虐待老人、影响老人身心健康家庭子女的进行教育工作。
4. 2 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每月为本社区老人进行一次健康教育讲座,讲解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治及老年期的保健知识、卫生常识、家庭急救、穴位保健等,帮助老年人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4. 3 开展老年人心理卫生咨询,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老年人由于退休、丧偶、子女、住房、社会经济的变化,器官的衰退,疾病的出现,使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产生障碍,他们非常需要有人关心、理解、帮助。全科医师应用心理学原理和知识,针对老年人产生的心理变化特点,有计划地在各居委会开展心理卫生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中,全科医师必须尊重老人的人格,耐心倾听他们的谈话,让他们发泄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及对健康需求,从中帮助老人发现问题的根源,同时发掘老人自身的潜在能力,调动主观能动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老年人心理防御能力,为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5依托社区推进健康老龄化
在今天这样一个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医学日益进步的时代,人们不仅希望延长寿命,更希望拥有更高的身心健康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我们要依托社区,充分利用社区卫生和福利设施的资源,形成社区老年疾病预防、老年保健、老年医疗、老年康复网络;利用社区各种传媒,大力开展老年健康宣传教育,提高老年人自我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为低收入老年人因大病、重病导致生活困难的老年人设立“义诊”窗口,提供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周谨,谢军.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依赖于全科医疗[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7,13(1):45-46.
[2]张贤.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健康保健体制的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7):22-23.
我国是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老龄人口的绝对数在世界占第一位,而且增长速度快,高龄人口(指80岁以上的)增长速度更快。
据我国老年学会预测,到2015年,我国将有2亿老年人。今后,各国人口的结构,无一例外都会是老年型。据有关权威资料预测,从1990年到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长2.2倍。
再看一看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增加到14%所用的时间,美国经历了68年,而中国只需要27年。
面对一个庞大的老年人口群体,必须重视并研究“健康老龄化”问题。
1987年5月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将这一问题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保健纲要》;1990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把健康老龄化作为一个战略目标。从此,一个真正重视老年健康,并使老年健康能得以持续发展的全球性纲领形成。因此,可以说提出并逐渐实现这一目标,是维护老年健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如何理解“健康老龄化”
曾任中国老年学会会长的邬沧萍教授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健康老龄化有6个要点。
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是老年人口群体大多数健康长寿,体现在健康预期寿命的提高。健康老龄化着眼点是群体的健康长寿,而不能仅满足于个别人的高寿记录。但群体的健康长寿是以个人的健康长寿为基础的,因而,创造条件保证大多数老年人均达到健康长寿时,群体的健康长寿才能得以实现。
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寿命的长度,更重要的是寿命质量的提高,老年人口健康寿命的质量是有客观标准的,是可以量化的。欧洲老年学会主席戴尔指出,这一标准包括:减少由衰老带来的疾病,使急、慢性病得到治疗和康复,尽量减少长期患病和需要人长期护理的时间,延长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增加老年人独立的时间,减少老年人受歧视的时间等。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寿命提高得很快,但生命质量不够高。一是老年期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二是进入老年期后,存活时间短,或者说,老年人的更替较快;三是进入老年后的17年左右余寿中,预期的健康寿命只占1/3左右。
人类老龄结构向老龄化转变,一方面要求有相应的“健康转变”来适应;另一方面,要求把健康的概念引申到社会、经济和文化诸方面。
这里所指的“健康转变”,实际上是指“第一次健康转变”和“第二次健康转变”。前者旨在使死亡率下降,这可以通过提高公共卫生水平,改变不卫生习惯,降低婴幼儿死亡率,对儿童推行计划免疫,消毒杀虫以及使用抗生素等措施来保证。
而“第二次健康转变”,则指解决已存活到老年的庞大人口,如何延缓衰老的保健问题。此外,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把健康涵义的外延延伸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即我们平时常说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过程,要从个体和群体增龄的过程中,认识老年人群健康状况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发展趋势。老年期的健康状况,其实是婴幼儿、青少年和成人后各阶段所有制约健康的因素,最综合、最集中和最终的表现。要历史地、全面地认识老年人的健康,它与所有人的福利都联系着。
健康老龄化是人类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而提出的一项战略目标和对策,它是建筑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由于人口老龄化正在或者已经成为现实,大量的老年人口向科学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就自觉、不自觉地促进了老化生理学、老化心理学、老年医学与社会老年学的研究以及生物工程学的发展。健康老龄化是同每个老年人、同各行各业都有关系的一项全民性保健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民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全社会的责任
由于老龄化是一个过程,要实现健康老龄化就必须从青、中年开始,就应重视老年性疾病发病前期的病因预防。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级预防”。
对已进入老年的人群,要及时做好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控制疾病的发展。这就是所谓“二级预防”。
对已患病的老年人,为了防致残、防恶化,尽快促进康复,必须做好“三级预防”工作。
健康老龄化是人类的永恒主题。老年人口健康水平是全民健康状况的最终和最集中体现,也是最客观的检验尺度。今天老年人的健康,是其中青年时期健康的积累。今天中青年乃至青少年、儿童的健康也就是明天的老年人健康的未来。
因此,必须从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老龄化。而且全社会都要来关心、支持老龄人口的健康化。
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
贯彻“预防为主”,是全球疾病控制的战略思想。
为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对病因明确疾病的预防,应是最重要的,因为绝大多数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都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那么,减少和改正这种生活方式,就是预防这些疾病的最好办法。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结果提示:个人的健康和寿命有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的影响。
由于健康受诸多因素影响,科学家就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
健康状况=函数(环境+医疗保健+个人生物学因素+生活方式)
公式中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医疗保健包括预防、治疗、康复和自我保健等;个人生物学因素包括机体生理、遗传因素等;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活动、睡眠、娱乐、社交及有无不良嗜好行为(如吸烟、酗酒、性乱、药物依赖等)。
从上述公式的内容看,有些因素是个人不可控制的(如环境因素、个人生物学因素等) ;而个人的生活方式,则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这一因素对健康状况的好坏起到关键的作用。
健康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