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经济增长 政策调整 国际货币体系
中图分类号: F830.9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6-1770(2009)01-018-03
中国绝对不能低估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严重影响。宏观数据表明,这种影响已经比较显著。经济先行指数都在持续下降。发电量从2008年6月份的同比增长8.3%,降到10月份的负增长。与此同时,煤炭和铁矿石,曾经一度很紧张的这两项重要物资都已经堆满库存。港口吞吐量直线下降。出口订单、工业产值也在明显下降。财政收入,2008年5月还是同比增长42.6%,9月是3.1%,10月又是负增长。这些指标表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波及全球的实体经济,也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尽管如此,我个人认为,2009年中国仍然有把握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势头。当然,这个平稳增长并不意味着像2007年那样两位数的增长,这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本身不希望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也不希望如此。如果在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动荡的局势之下中国能够保证8%以上的增长,那已经相当可喜,而这恰恰是中国追求的目标。
为什么中国经济在2009年仍然能够保持比较好的增长势头?理由如下。
第一,实体经济方面,特别是农业,2008年粮食又连续大丰收,而且创历史最高纪录。粮食丰收对于中国抵御世界经济衰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有利的,因为在资金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往往担心的是物价上涨。中国的物价指数中33%左右的权重是由食品粮食所组成。因此,粮食丰收为中国在采取反经济周期政策、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防止物价上涨提供了空间。
第二,尽管最近几个月来中国单月的财政收入增长直线下降,但从2008全年来说,由于上半年增长不错,因此全年可能还能保持接近20%的财政收入增长。与此同时,中国财政资金没有赤字,2007年是稍有盈余。与1998年相比,当时的财政支出规模占GDP的比例是12%左右,现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0%左右。这意味着在反经济周期背景之下,中国政府的财力是雄厚的,中国有能力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中国没有赤字,意味着如有需要,完全可以适当地通过赤字,来确保经济的增长。如果财政赤字3个点,加上配套资金,大约有3万或4万亿资金可用于内需增长。所以,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之下,中国政府和其他有关国家相比,中国的财力是雄厚的,并不像有些国家已经出现了政府财力的亏空。
第三,中国应该看到希望,因为在金融领域,仍然实行了资本项下有限的管制,资金并不能大进大出,特别在股市。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没有因为全球的金融危机而出现资金大进大出的动荡现象。这种现象在有些东欧国家和其他国家已经明显出现。中国在吸引外资中,直接融资仍然占了很大比例。与此同时,中国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是充裕的,贷存比在65%以上。现在不是担心银行的流动性不够,而是担心有些银行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过程中不敢向中小企业贷款。与此同时,在整个国内金融体系和世界相对有所隔绝、国内资金富余的背景之下,中国还有2万亿的外汇储备,这是30多年来改革开放财富的积累。
第四,近期IMF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2.2%,发达国家是零增长或者是负增长,这一切意味着,2009年全球大宗商品的物价仍然处于下行趋势,这为中国在采取力度较大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防止物价上涨,提供了相当的空间。
第五,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仍然在过程之中,中西部存在相当的差距,又存在一个1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这是西方国家非常羡慕的。对中国来说,存在着稳定的成长空间,只要中国把握好时机、充分调整好政策,就能够继续保持比较快的增长。
因此,我的结论是,只要政策调整到位、调整及时,中国经济在2009年仍然存在经济平稳增长的可能财力和需求,确保8%以上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作为投资理财也好、作为股市上的投资者也好,应该理解这些政策效应的发挥有一个时滞,在2008年的第四季度甚至2009年的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宏观经济指标可能还不是很乐观,但是我相信,从现在开始的这些政策以及2009年初不断实施的各种政策,其效应到2009年下半年会发挥明显。也就是说,2009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各种比较好的指标现象会出现。
从长期看,不管现在遇到多少困难,我认为中国未来仍然充满着复兴的机遇。当前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而言,是机遇大于挑战。尽管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动荡对中国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从比较长的时间来看,反而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关键是看中国能不能抓住机遇。我认为存在两大历史性机遇。
第一大历史性机遇是指,中国经济开始出现了迈向成熟经济体经济结构的重要机遇。中国的经济结构很不平衡,是高储蓄,低消费。而这次全球的金融危机恰恰给中国制造了改变这种状况的历史性机遇。回顾一下从1978年底改革开放到2008年,整整三十年,当时中国没有从书本出发,没有从教条出发,中国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特征,是从实际出发,要摆脱贫穷,“逼出来”搞改革开放,逼着想各种办法,要富国强民,要致富。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两千多美元,2008年底中国已经有望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三十年积累了大量的经济实力和财富。今天,以美国金融危机为转折,中国经济的负面问题全部出来了,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增长必然下滑。这是坏事,但又是好事,又一次“逼”着中国要采取与过去不同的发展方式,走内需的发展道路,而且这次与1998年走内需发展道路的意义又不同。第一次是逼出来要搞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这一次逼着中国要发展中国的消费市场,我相信在这样一个历史机遇面前,中国会逼出一个新的经济格局,会逼出一个和大国经济体相应的大国消费市场,会逼出一个和大国经济体逐步相近的经济结构特征。当然,这需要时间。估计2009年、2010年这两年世界经济最好的情景是在衰退中复苏,中国经济只要政策调整及时、到位,中国仍然可以保持继续相对比较高速的增长。因此,就像今天中国回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估一样。中国经济在三十年中发展最快的年头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不是脆弱了,反而是更强大了。如果中国再过五年、八年来回顾美国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我相信会说,是给了中国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逼着中国逐步走上内需为主的格局和形成大国消费市场,基本完善了民生制度框架,使得中国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经济总体实力更加强大,对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塑和世界经济稳定的意义是难以估计的。
第二大历史性机遇是指,在中国复兴的重要关键时期,世界给予了中国参与、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性机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到2009年整整六十年。在第一个三十年中,中国的金融是世界金融格局中一个几乎被人遗弃的孤儿。第二个三十年,1978年到现在,中国金融可以说是世界金融棋盘上的一只棋子,但是被动的,是在不自觉地下棋。下一个三十年中国金融怎么走,中国原来并不清楚,或者说认识是模糊的。可以说,这次以美国金融危机为转折,中国金融下一个三十年的开始正好与世界金融从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的六十年周期相重叠。这个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恰恰到现在有六十多年,国际货币体系六十年走过的矛盾和问题已充分暴露,已经让全球更多的人懂得了世界经济波动的制度根源。
刚刚结束的华盛顿世界经济首脑峰会,标志着今后的世界将开始走上重新建立和完善国际货币体系的新的历史时期。鉴于中国前三十年财富实力的积累和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地位的变化,现在的世界需要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善。中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也必然与原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冲突和矛盾,必然会在冲突和矛盾中要求中国采取与现有世界金融秩序不完全一样的改革策略。因此,中国同样需要有完善国际货币体系的知情权和话语权。简单说,是世界需要中国参与,同样,中国也需要参与世界。这正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第二个重大历史机遇的开始。中国政治上不当头、不称霸,并不意味经济上就无所作为、鼠目寸光。抓住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历史机遇,恰恰是中国经济今后又一个三十年健康发展的需要。
当然,中国也冷静地看到,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是历史重要机遇,但目前还只是刚刚开始。冷静分析金融峰会上的各项提议,还只是改革的浅层次问题。因此,中国要做好长期的准备,我认为,我们要以中国改革的思维来思考世界改革,思考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中国30年的改革有许多经验,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渐进法,不要休克疗法,要先易后难。因此,要把改革的力度和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接受的程度结合起来,以争取长期确保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外部环境。
而且,我认为这两大历史机遇是相辅相成的。抓住了向成熟经济体结构特征发展的历史机遇,可以增强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话语权。不失时机地抓住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历史机遇,将会大大有利于中国迈向成熟经济体结构转化,减少国际间的摩擦和阻力。
能否抓住这两个历史机遇,中国不仅要做好当前短期经济政策的功课,更需要做好长期战略的功课。要有历史的眼光,多研究这一二百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史;要有全球的眼光,因为毕竟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位置起了很大的变化。
讲到这里给大家讲个数据,以便了解中国经济在世界的重要性。从世界经济的增长来说,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是美国2007年GDP是14万亿美元,如果增长1%(可能是实现不了的),2008年也就是1400亿美元。中国经济2007年GDP为24.9万亿人民币,如果中国经济增长9.5%,再除以汇率6.8,就是增长3500亿美元。也就是说,在当前世界经济中,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极其重要的一个发动机和引擎。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更需要有全球的眼光来研究中国的政策。在中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之下,尽快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我认为,这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严重影响下对中国的最大挑战。确保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8%以上的增长是严峻的挑战,但绝不是中国复兴与崛起的根本性挑战。根本性的、长期的挑战就是要用历史的眼光、全球的眼光,加快改善政府的科学决策机制。
一、当前我国金融改革的新形势
(一)改革背景。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经济的世界,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我国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十分严峻,需要我国认清当前经济发展态势,做好经济改革工作,将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作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促进经济不断发展,人均收入不断增长,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将促进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当前世界市场一体化正在建成,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产生影响,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时每个国家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来缓解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影响,使其遭受最小的经济损失,这时我们国家也需要对金融进行改革,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二)改革新形势。我们国家的金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并且可以促进全球经济之间的关联,加速彼此之间的融合关系,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改革在进行的同时,给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变化。一是金融市场上的变化越来越显著,每时每刻金融市场都会有不小的波动情况发生,同时变化的幅度也愈来愈大,这给企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了许多的不利影响。二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市场的一体化,我们国家的企业面临这些问题的同时,也需要应对国外企业发展的竞争压力,这就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障碍,将阻碍企业发展。三是缴纳税款的问题,企业都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的税款,税款的不同就需要每个企业有不同的收入水平,这就容易导致企业发展的不平衡。
二、中国金融改革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一)金融改革的重要作用。中国在金融改革方面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战略部署,金融改革是重要的环节,需要从整体上把握金融改革的大体趋势,既要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也需要从发展的客观需求出发,分析自身问题,从根源入手,同时需要根据金融改革背景与经济发展的形势作出判断,不仅从金融领域改革入手,也需要从其他领域入手,将改革深入到实处。金融改革是一个影响最深的改革方面,金融能够从我国各个领域入手,从而进行突破,解决问题。例如使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措施,将利率的波动与市场相联系,使利率与企业的发展状况相适应,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压力,也可以增加国家税收。同时金融改革对于我国的经济形态的转型也有着重要意义,促进经济向全球化转型,使我国经济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金融改革也对下一次全面的总体的经济改革有促进作用。(二)金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当前经济体制之下,存在许多经济领域没有获得充足的金融服务。我国当前的经济体系是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类型,相应的就是对重工业服务方面的投资成本加重,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之下,这时其他领域的资金,技术投入就会相对应减少,资源的减少,就会使其他领域里对金融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需求难以满足的情况之下,企业就会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导致企业难以进行优化升级,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最终落后于时展。一方面现在的金融体系状况难以推动下一轮的经济体系改革向前推进,同时重资产行业也难以向轻资产行业转变。当今世界是一个以技术为主导的多极化世界,一个国家若长期以重工业为主导,忽视轻工业、科学技术的力量,那么这个国家终将难以维持自身的发展,这时我国的金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促进科技资源和新技术的创新,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金融难以长足发展引发的双轨制在某种程度上会引起金融体系功能的紊乱和潜在金融体系之下的风险问题,利率和汇率的正常运行有利于引导金融资源的配置更加趋向合理化,使市场在一个稳定,良好的环境之下运转。在当前金融体系下,管制的利率体系与市场化的金融市场并存,在岸的人民币市场受到较多管制与离岸市场上自由的市场定价并存。(三)金融改革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有数据统计,在2012年我国五百强的企业之中,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仅仅占总比例的6%左右,利润居然高达35%,但是五百强企业中有两百六十家制造业企业的收入占比是41%,但是利润只有20%多,这一现象就表明我国实体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还十分悬殊,企业的利润大多数被商业银行所吸纳,自身利益难以增长,商业银行的高利息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企业难以融资,资金有限,这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这时的金融改革就可以给企业带来发展的机会,例如利率的市场化,企业融资渠道在不断拓宽,企业融资金额也愈来愈大,这些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给市场上的中小企业也带来了不小的机会,中小企业也可以融入国际市场,寻找更多适合自己发展需求的机会,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转型发展。另外,金融改革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改革是在鼓励企业更多投入到市场竞争中,加快市场竞争体制机制的健全和完善,这将更加有利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壮大,尤其是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使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更加拓宽,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当然,金融改革也给企业带来了许多挑战,我们国家的企业面临这些问题的同时,也需要应对国外企业发展的竞争压力,这就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障碍,将阻碍企业发展,国外企业竞争之下势必对我国企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造成企业的发展环境难以维持企业的发展成长。例如,造成我国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抢占市场资源。同时金融改革背景之下,政府融资平台也在不断增加,如果依靠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的话,就会导致大量结构性矛盾的增长,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难以化解,最终导致通货膨胀等方面的压力,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到来,导致我国经济泡沫化发展。
三、企业财务创新的措施
(一)重新建立起一个财务管理的机制。想要在金融改革之中革新企业的财务管理,就要把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中心,这时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去认识财务管理在市场运行中的规律,形成一个利益与风险统一的信息理财观念,使用筹集资金,投资,分配资金运行的财务管理的机制,更加全面并且高效地使用财务的运算,同时将资金的管理工作与成本管理相结合,将它们作为工作改革的重点内容,将企业利益最大化作为改革的主要任务,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和过程之中,强化财务的核算职能,并且需要将财务管理职能发挥到最大程度,同时需要提高领导部门的决策领导能力,作出正确的并且符合时代和市场发展的重要决策。同时发挥会计审计部门的监管职责,使其能够保证资产的价值增长。建立起资金的补偿积累体制,同样需要严格管理好资金的后续工作,财务部门对企业的资金进行一个统一管理与利用,严格控制资金的流动,防止资金过度流入到员工工资、福利投入之中,以及和企业经营发展无关的事情当中,尽可能将资金投入到利益创造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税后分配利润计划,把税后利益投入到企业扩大生产中去,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二)加强资金的管理力度,更大程度的创造经济效应。一是要建立资金的投入使用机制,确保资金的正常使用,把握好资金源头这一重要环节。企业管理部门需要从各个资金渠道出发,利用各个信息的渠道和途径,部门做好主动研究市场的工作,同时自觉地参与到市场投资的预测中,对市场变化多多关注其中的变化。二是要考虑好货币在每一个时间段的价值和其中存在的风险,还需要比较一下项目的投资中对企业的收益情况和筹集资本时的成本投入,将财政预算控制在最低的情况之下,将项目资金融入到考虑范围,同时需要优化企业资金占用的结构,在企业的项目运算之前,需要先对财务进行一个严密的运算预测,从而确定最佳的购存点方案,并且需要与企业客户之间签订一些风险协议,这时不仅是给客户自身一个保障,同时也有利于将企业自身的损失降到最低,并且对企业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警惕,采取正确而又有效果的方式解决问题。三是需要建立健全企业的资金结算中心,牢牢抓住企业资金结算的各个流程和环节,将企业的资金运行形式逐步完善健全,同时企业可以模拟银行的结算方法,开拓资金成本的结算内容。企业自身也需要有一个健康的筹资结构,接受负债经营,但需要掌握好其中的度,权衡好两者之间的合理关系。(三)完善财政事务管理的方法和途径。面对金融改革的压力,企业要想获得更加广阔的融资渠道,促进自身的发展,就需要充分利用国家金融改革这一巨大背景,利用好国家的政策支持,抓住适当的发展机会和时机,积极将融资渠道进行拓宽,从而不断增加自身实力。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大创新的元素,不断培养更多有创造力的人才,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机器,积极开发新产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工作。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将每个部门人员都控制在管理之下,加大监管力度,尤其是加大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管力度。企业的每一次投资都需要担负巨大的风险,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就需要有对风险的判断能力以及如何将风险降到最低的能力,这样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这时,就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互相合作,将企业资金分散的做法,就可以将企业风险分散,从而使风险降到最低。
四、结语
当今世界正在快速发展,每个国家都希望在世界拥有一席之地,经济的发展,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金融业的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需要有企业构成,这个时候要想发展,就需要处理好金融与企业财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在每一次金融改革的运行之下,只有财政管理符合时展需求的企业才能长久在市场中发展,所以这时企业的财政管理就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苏武俊.加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设想[J].教育财会研究,2007,2:13~15
[2]李宝荣.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6:120~121
关键词: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与旅游市场趋势;国外旅馆经营策略;中国经济与旅游市场趋势;中国饭店经营策略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在以2008年9月15日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为标志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1)世界经济的增长率急剧下降;(2)作为先进经济体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较严重的衰退,据国际货币经济组织的预测,衰退的持续时间在未来8个月到3年之间。据世界银行的预测,世界经济将到2010年复苏。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9年1月28日最新的统计和预测分析,世界及先进经济体和地区的实际GDP年增长率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将由2007年的5.2%,下降到2008年的3.4%,再下降到2009年的0.5%。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国际旅游者主要客源国的先进国家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由2007年的2.7%,下降到2008年的1.0%,再下降到2009年的-2.0%;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与最主要客源国的美国经济的增长率由2007年的2.0%,下降到2008年的1.1%,将再下降到2009年的-1.6%,作为世界经济重要驱动力和客源产生地的欧元区的增长率由2007年的2.6%,下降到2008年的1.0%,将再下降到2009年的-2.0%。
作为先进经济体的发达国家的发展方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主要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透支消费。如据前香港总督、现任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彭定康的分析,美国家庭平均拥有30张信用卡,美国居民已经透支消费30万亿美元,美国政府已经透支支出10万亿美元。第二个问题是美国政府没有对这类导致严重消费透支的所谓“金融创新”的泡沫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大规模出现。第三个问题是上述经济现象通过下列传导机制影响了世界经济:
(1)通过金融衍生产品进行传导。美国房地美和房利美机构的债务是5万亿美元,其中2万亿美元卖给外国机构,3万亿美元卖给美国本国居民。这样,卖给外国机构的2万亿美元的坏账就影响了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
(2)通过投资输出和回流量的变化进行传导。例如,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美林公司破产的后果之一是使美国机构的对外风险投资资金减少,导致中国酒店的融资机会减少。当美国企业和金融机构从国外将投资资金撤回本国时,产生抛售外国货币行为,又使美元升值。
(3)美国投资银行破产产生信用恐慌,导致信贷紧缺,企业失业率上升,由此也导致美国居民消费能力减少,美国商品进口减少。
(4)2008年美国道琼斯股票价格指数下跌了40%,这使得许多美国居民的财产收入减少,消费支出也相应减少。
(5)上述因素,再加上美国企业和居民预期2009年美国经济继续处于衰退之中,因此,美国企业和居民的消费行为改变了。美国企业的商务活动、会议活动、展览活动、奖励旅游活动减少了,美国居民外出旅游度假活动也减少了。
(6)上述因素也必将导致到远距离的中国和欧洲的美国商务游客与观光度假游客数量减少,每一次旅游的消费金额也减少。
二、世界旅游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
依据世界旅游组织2009年1月的最新预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如表2所示。
依据表1和表2的统计与预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判断:(1)与2007年的6.9%相比,世界国际旅游人次的增长率在2008年与2009年出现了急剧的下跌,分别为1.8%和在-2%与0%之间;(2)在2008年与2009年,作为先进经济体的发达国家的旅游市场已经出现了衰退。显然,这会影响以这些国家为客源地的经济体的国际旅游业的发展;(3)中国所在的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旅游人次的增长率,从2007年的10.5%下降到2008年的1.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8%,2009年增长率为0%到3%之间。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总结的以GDP表示的经济增长率与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的下列关系:如果经济增长率低于2%,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将低于经济增长率,我们可以判断,由于作为先进经济体的发达国家明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期为-2%,因此,他们的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还会更低。例如,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9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为-2%,世界旅游组织预计2009年欧洲的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为-3%。
对上述现象的一种解释是:一个地区(洲)的国际旅游者主要来源于该地区(洲)。据世界旅游组织在《世界旅游业2020年展望》报告中分析:在1995年到2020年期间,跨洲的长距离的国际旅游人次的年均增长率是5.4%,而地区(洲)内的国际旅游人次的年均增长率是3.8%。结果,会使跨洲的长距离旅游的国际旅游人次与在洲内旅游的国际旅游人次的比例,从1995年的82:18,发展到2020年的76:24。但值得注意的是:洲内的国际旅游者仍然占国际旅游者总人次的绝大部分。
三、国外旅馆的经营策略
国外旅馆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基本表现是:旅馆订房需求量下降,导致旅馆出租率下降,在客房普遍过剩情况下,旅馆为了增加客房销售量以减少损失,被迫下降旅馆的平均房价,结果导致每间客房的每间天收益(RevPar)下降,导致旅馆的利润下降,最后导致上市旅馆集团的股票价格下降。
图l是国际著名的旅馆集团――万豪国际集团的股票价格变动趋势图。2007年名列美国《财富》杂志500强第197强的万豪国际集团,股票价格从2007年11月的每股36美元下跌到2008年11月21日东部时间下午4点15分的12.92美元,在上述期间股票价格下跌了64.1%。
基于上述情况,国外旅馆与旅馆集团的基本经营策略是:(1)暂缓大规模的旅馆扩张项目,如万豪国际集团暂停夏威夷10多亿美元的度假旅馆项目。(2)寻找在国内特别是国外的增长潜力点,如美国旅馆集团在中欧与中东进行投资。(3)实施合理的成本节约计划,包括在旅馆集团内部发展共享性的职能部门的服务,如万豪国际集团发展共享性的采 购部门、财务部门、工程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另外,不少旅馆从原来同时开几家餐厅改为现在仅开一家餐厅,以减少员工,或者让员工分享工作。(4)发展简约型的豪华旅馆、精品酒店,如洲际旅馆集团在上海推出了其首家精品酒店――Indigo上海外滩酒店,将成为首家选址黄浦江畔、并能饱览上海众多著名地标和历史建筑的酒店,这一品牌的酒店规模小,还采用对已有建筑改造的方式建造,因此可以建设节约成本。(5)发展管理合同项目与特许经营项目,运用知识品牌资本与管理不善的实体资本结合,例如,据洲际旅馆集团预测,全球管理合同市场需求会上升。(6)进行旅馆交易:出售、收购、兼并与重组旅馆等。(7)租赁经营旅馆。(8)增加营销人员与营销措施,例如,洲际旅馆集团计划将它的营销人员增加30%,加大营销力度,这样做也符合旅馆属于市场指向性企业的经营特点。
四、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经济增长率下跌。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月28日的预测:2009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为3.3%,发展中的亚洲的经济增长率为5.5%,中国为6.7%。依据世界银行预测,2009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为4.5%。依据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的预测:2009年我国的GDP增长率为9%,通货膨胀率在5%以下。依据2008年12月8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定的2009年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我国经济增长率为8%左右,物价调控目标高于2007年的3%,但低于2008年的4.8%。依据上述预测数据,再考虑到世界经济增长率与我国经济增长率正在加速下滑的情况――虽然我国2008年全年的经济增长率为9%,但2008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仅为6.8%,作者认为:2009年我国经济能保持6%左右的增长率,可以参阅表3的相关数据。
(2)受出口带动影响大的企业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将受到较大影响。其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加工订单减少量较大。在我国,这类企业和地区的范围有多大呢?2007年我国出口额要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6.05%。由此推测,这类企业和地区要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左右。据报道,在深圳的60%的香港投资企业已经破产,这必然会影响深圳的经济发展,从而影响对深圳旅游饭店的有效需求。又如,2008年10月在广州市举行的秋交会,第一天到会的外国参展商数量比2007年同期减少50%,成交金额是2007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并且没有增加一个新的客户。显然,广州市在秋交会期间的旅游饭店客房出租率与房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再如,目前,浙江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的国外订单份数减少,每份订单的金额也在减小,这也必将导致义务旅游饭店市场需求下降。
(3)为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生产与服务的企业和地区受到经济下降的影响较小。2007年我国国内消费要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6.17%。由此可以推测,这36.17%的消费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4)投资额下降大的地方的经济将受到较大的影响。2007年我国投资额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5.65%。其中,实际使用外资的投资额为748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1%。目前,我国政府又计划从目前到2010年期间,增加政府投资4万亿元。因此,需要通过观察当地国内外投资增减情况来判断投资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情况。
(5)从产业链的关联影响观察,房地产、汽车工业需求下降,带动上游企业水泥、钢铁、家用电器需求下降,这会影响相关地区的旅游饭店的需求。
(6)需要关注政府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据世界银行预测,2009年我国GDP增长的一半将由政府的支出带动。我国政府计划从目前到2010年期间,增加政府投资4万亿元。因此,政府的支出领域与项目,对旅游饭店市场需求有较大的影响。
政府刺激国内需求的支出主要集中在下列十大行业,因此,需要关注这十大行业及对所在地区旅游店业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一是廉价房投资项目;二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三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显然这将对饭店的客源与投资布局产生重要影响;四是健康与教育投资项目;五是环境保护投资项目;六是企业创新和重组投资项目;七是地震后的恢复重建项目;八是家庭收入提高项目;九是2009年的增值税改革项目;十是增加银行贷款的项目。
五、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
由于受到雪灾、汶川大地震、以及奥运会安全措施等非常规因素的影响,2008年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存在不正常现象。另外,到目前为止也缺乏全年的完整数据。因此,我们以2007年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情况为基础,考虑2008年与2009年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中国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我们分别来考察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与出境旅游市场的基本状况。
(1)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基本状况。2007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为5471.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6%。在入境过夜旅游者中,外国人2139.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2%,占入境过夜旅游者总数的39.10%;港澳同胞2929.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8%,占入境过夜旅游者总数的53.54%;台湾同胞402.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7%,占入境过夜旅游者总数的7.35%;港澳台同胞入境过夜旅游者占过夜旅游者总数的60.8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419.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
2008年,我国国内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需求特别是入境旅游需求进一步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上海和北京2008年11月的旅游星级饭店经营情况反映了上述问题,参阅表4和表5。
表4和表5的数据表明: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数量较多的四星级与五星级旅游饭店的客房出租率下跌的幅度要比主要接待国内游客的三星级及以下旅游饭店客房出租率下跌的幅度大,这说明入境过夜旅游者的数量下降较多。
在2009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对2008年我国入境旅游的预计是:入境旅游人数1.30亿人次,下降约2%;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300万人次,下降约3%;旅游外汇收入400亿美元,下降约5%。
预测2009年中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市场会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特别是受美国、欧元区、日本、韩国、英国、加拿大等客源国出境旅游客源数量减少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会像欧洲和美洲那么大。国家旅游局对2009年我国入境旅游的预期目标是:实现入境旅游人数1.32亿人次,同比增长1.5%;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400万人次,同比增长2%;旅 游外汇收入415亿美元,同比增长1%,可参阅表2。原因在于:中国主要的入境过夜游游者来源于其周边的亚洲地区,参阅表6和表7。由于亚洲的经济增长率特别是其中的新兴经济体的增长率将保持在5.5%以上,可参阅表7。
就我国某个地区旅游饭店业受影响大小而言,要视以下两方面的具体情况而定:其一是,该地区的旅游饭店的客源结构。如客源主要来源于出口加工企业的东莞、深圳,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客源主要来源于国内休闲度假旅游者的杭州、郑州、丽江受影响较小。其二是,该地区旅游饭店的供给量增加情况,如果供给量增加过多,也会受到影响.如目前京沪饭店供给量增加过多就会受到较大影响。
(2)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基本状况。2007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占38%,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占61.99%。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为5550.39亿元,占71.43%,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为2220.23亿元,占28.57%。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为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为906.93亿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为222.47元,城镇居民人均花费额是农村居民人均花费额的4.076倍。在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4.17亿人次,占全年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次的25.9%,实现旅游收入1816亿元,占全国国内旅游总收入的23.37%。
国家旅游局对2008年国内旅游预计是:全国国内旅游人数可达17亿人次,增长约6%,国内旅游收入可达8700亿元,增长约12%。国家旅游局对2009年我国国内旅游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国内旅游人数18.5亿人次,同比增长9%,国内旅游收入9500亿元,同比增长9%。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总结的经济增长率与旅游人次增长率的关系:如果经济增长率超过3.5%,旅游人次增长率将超过经济增长率的1.3倍。由于中国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期将超过6%,因此,中国国内游客人次还会有较大的增长率。这样,国内旅游市场就需要我国旅游饭店去深度开发。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07年我国旅游总收入为10957亿元,全国国内旅游收入为7770.62亿元人民币,占我国旅游总收入的70.91%,入境旅游收入占我国旅游总收入的29.09%。由此可以看到,国内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饭店业的主要市场,而且是持续增长的市场。
上述判断也被2008年1月到11月浙江省旅游饭店的经营情况所证明。由于浙江省的旅游业主要以国内旅游者为主,所以旅游饭店客房出租率与房价同上海相比,下降的幅度不大,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参阅表8。
(3)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基本状况。2007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4095.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因公出境603.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3%,占出境总数的14.72%。因私出境3492.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3%,占出境总数的85.28%。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07年我国居民出国旅游消费总额为298亿美元。
国家旅游局对2008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预计是:4600万人次,增长约12%。国家旅游局对2009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预期是:5000万人次,同比增长9%。我国出境旅游人数不断上升的数据说明: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能力是较强的,如果我国各地旅游业包括饭店业能提供有吸引力的产品,至少可以将部分出境旅游需求转化为国内旅游需求。
六、中国旅游饭店的经营策略
基于上述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与旅游市场趋势的分析,参照国外旅馆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我国旅游饭店应对金融危机可以选择采取以下经营策略。
(1)针对入境过夜旅游者,重点开发周边的亚洲市场,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市场,新兴经济体市场,包括印度市场、俄罗斯市场、巴西市场。虽然2009年日本与韩国市场将出现负增长状况,但是,这些市场规模大、离我国距离近,另外,这些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也很高,出境旅游支出总额高,维持出境旅游消费生活习惯的惯性力量也较大(参阅表9)。
(2)针对国内过夜旅游者,重点是融合开发“观光游览、度假与休闲、会议、奖励旅游、例行大会、展览、婚礼和各种主题策划活动”市场,参阅表10。主题策划活动市场中包括医疗保健市场,如减肥或瘦身市场等。同时,深度开发退休的老年旅游者市场,他们要占2007年我国16.1亿出游人次的23.5%,参阅表11。另外,他们的退休收入也比较稳定,并且一年四季都拥有充裕的旅游时间。
(3)出现经济衰退或严重供过于求地区的旅游饭店,饭店投资项目要延期开业,也可以出租或转让给其他合适的企业继续经营。
(4)有资金或品牌管理实力的饭店公司可以低价收购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饭店。同时,开展委托管理、租赁经营和特许经营活动。因为,在客源增长量减少的情况下,优秀的著名连锁饭店品牌对争夺现存的客源市场具有较大的优势。
(5)利用经济衰退、土地价格与建设费用下降的机会,在有潜力的地方投资饭店,因为可以降低投资成本。同时,当饭店建成开业时经济可能已经复苏。另外,对饭店投资的类型与档次要进行创新选择,例如,可以开发更加简洁型的经济型酒店,开发更加简约型的高级和豪华酒店,前者如锦江之星旅馆公司推出的100元的百时酒店,后者如如家酒店连锁集团新开业的颐和酒店,也可以开发更加简约型的精品酒店与度假会议酒店。
(6)饭店要充分利用出租率不高的时段进行人员培训与品牌支持系统的建设,包括启动饭店的更新改造项目。
(7)当地政府要对饭店投资用地进行管理,防止饭店供给增长量过多。同时,要加强旅游目的地营销工作。例如,香港旅游发展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专门设立了会议、展览、奖励旅游推广中心。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要求,政府旅游管理机构要将2%的预算用于旅游目的地营销工作,因为“大河有水小河满”,另外,要鼓励饭店进行品牌建设。
(8)由于国内外股票市场低迷,股票价格急剧下跌,因此,目前饭店不宜于上市融资。例如,如家股票价格已经由2006年10月纳斯达克上市时的每股开盘价22美元――高出发行价59.4%,下跌到2008年11月11日的每股价格7.96美元,比发行价格13.80美元还减少了5.84美元。据《解放日报》报道: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A股市场一路单边下跌。沪综指从5000多点一路下跌至1800多点,年跌幅超过65%,单边下跌幅度之快、幅度之大均为历史罕见。2008年10月28日,沪综指跌到1664点,与2007年10月股指最高点6124点相比,指数跌幅更是高达72.8%。一年间,上海股票市场与深圳股票市场两市的总市值整体缩水高达22万亿元。
(9)政府要降低饭店业的经营管理成本,如让饭店的水费、电费享受其他企业的同等待遇。为饭店的人力资源培训提供资助经费。同时积极引导国民旅游消费,如推出国民休闲旅游计划。
(10)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包括建立跨行政区的周边旅游线路的合作推广联盟――长三角推广联盟;相关行业的合作推广联盟――航空公司、酒店业、旅行社业、景区点的推广联盟;相关饭店的合作联盟――饭店的采购联盟、培训联盟、推广联盟等,充分利用合作联盟所产生的协同效应。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涌入竞争市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内部控制问题对其发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处理是否妥当,决定了企业整体的运行效率以及能否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对该问题的研究,对企业的发展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一、内部控制概述以及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1.内部控制相关概念概述
内部控制即企业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为了使企业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并且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企业所能获得的资源,达成企业制定的经济管理目标,而在企业内部实施的一系列调整、制约、计划、控制和评价的方法。通过企业进行合理的内部控制手段,有助于企业完成自身所规定的经营目标,保障企业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可以顺利进行,确保企业能够按照既定的决策以及发展方针切实执行。
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一个普遍的??题便是企业内部针对内部控制没有建立健全的体系制度。我国各个企业普遍存在企业同级部门间的沟通及交流不足的现象,各部门之间不进行充分的业务上的相互沟通,相关的企业内部信息只在部门上下级之间进行传递与沟通,使得企业内部横向部门之间严重缺乏监督与管制。企业在这些方面缺乏健全完善的制度进行硬性的规定,无法有效约束某些管理者或员工对公司的利益进行损害。可能会有企业相关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或对企业利益心怀不轨进而做出破坏企业正常发展的事情。企业的相关制度不完善,究其根本是由于企业对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没有抱有足够的重视,这就直接导致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无法正常进行,财会部门的工作分配混乱,使得工作效率低下,也不符合法律所规定的企业应有的部门制度,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会出现错误信息,对企业的发展没有任何有利的作用。企业制度的不健全,很可能使企业出现严重的财务漏洞以及大量虚假的信息。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从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不予以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建立正规的相关部门,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愈加严重,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
其次,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完善也是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企业都在不断壮大自身的经营力量,导致经济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市场具有极度不稳定性,随之导致的便是各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经营风险,使得企业随时面临着经济利益受到损害的风险。企业为了保证自身在经济波动中不受到过大的影响,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最大程度地避免企业经济损失。企业的内部控制便包括了企业的风险评估,并且是内部控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措施的作用,企业要建立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全面的预估,并针对不同的可能性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好万全的准备,真正发挥风险评估的作用。中小企业对于风险的应对能力不管从综合实力还是预防能力上都还较弱,无法对风险进行及时全面的预估,对风险预估的重要性意识也较为匮乏,导致中小企业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风险时,无法做出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最终导致了企业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失,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除上述之外,中小企业存在的内部控制上的问题还有最基本的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全面,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直接导致了内部控制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不具有科学全面的理解,只片面地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企业对于内部运行流程的监督,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只停留在书面的制度要求与控制上,认为内部控制尚不属于中小型企业需要考虑的范围内,只有在企业达到了一定规模后,在企业的业务流量到了较大的程度后才需要启动内部控制模式。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错误的理解,直接导致了企业最基本制度的健全没有得到保障,使企业无法顺利地发展壮大。企业除了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之外,部分企业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会计及审计相关部门没有认真地建立起来,使得企业的相关业务不能规范地进行,企业的经济便无法正常地发展下去。
二、中小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措施
1.改善企业的管理思想,加强重视程度
我国中小企业要想改善内部控制上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转变原本的较为传统落后的管理观念,真正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中小企业在进行管理时,由于没有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技术的指导,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无法得到准确的评价。中小企业正处于企业初步开始发展急需稳定的阶段,需要企业尽快制造相当的收益以维持企业正常的经营,企业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相关经营活动所需的成本以及所能带来的收益,对于企业发展极为重要的内部控制常常忽略或者没有关注到企业真正的内部管理上,只将内部控制注重在成本及经历控制上,久而久之,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企业的管理者没有再顺应企业的发展状况制定新的发展规划,管理思想相对于发展现状变得落后。因此要改变管理者以往的管理理念,使内部控制能够符合企业现状并且顺利进行。
2.加强中小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标识,是企业精神凝固的象征,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激励企业员工,使其全心全意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工作。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也少不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因为要使企业内部控制能够顺利进行,不仅需要从根本上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更需要为员工的精神提供有力的支持,为员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才能从根本上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得到有效的开展。
建设企业文化可以从多个方面分别入手。首先建立企业特有的企业价值观,适时组织企业内部的文化培训,让企业员工切实将企业的价值观渗透到自己的思想中,为了企业的发展献出属于自己最大的能力,将企业价值观作为自己日常工作的思想动力。其次规范企业的各项制度,用明确的规定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让企业的发展稳定地持续下去。企业还需要将创新思想输入到企业全体员工的思维中,鼓励全员进行各方面的创新,从本质上贯彻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
3.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日益趋向信息化,中小企业要想快速适应当前主流发展趋势并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在技术上完善自身水平,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企业管理者要端正对于信息化管理的态度,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适当程度的信息化管理,对于信息化管理成果也要理智对待并及时改进不足之处。企业需要有效利用企业的发展资金,有效地进行信息化人才培养,科学地建设信息化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注意以高效实用为原则,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培养出企业所切实需要的信息化人才。
关键词:经济发展 质量 新供给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193-0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经历了平均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的黄金增长期,人均GDP达7594美元。仅仅30多年,就发展成了当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谓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奇迹。但是,从“十二五”后期到“十三五”_局之年,我国经济发展特征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产业结构缺乏协调性、经济发展模式粗放、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学者指出,从经济“新常态”概念看,经济运行中的“新”已经明朗化,“常”却还没有实现。在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尽可能长久形成中高速增长平台的诉求下,追求经济有质量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这给统计部门提出了重大课题,充分认识什么是有质量的发展?通过哪些统计指标才能监测经济发展质量,是当前统计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任务。
二、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多以方法论为主,涉及经济发展质量本质的代表观点有徐学敏(1998)、钞小静(2009)、谭崇台(2014)等。但是,经济手段的多样化,使得统计数据的收集和统计意义上的“典型”越来越难以达到。
在经济发展质量监测评价研究方面,国外研究者多从经济增长效率入手,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实质,关注较少。国内学者对我国经济质量评价指标研究的文献较多,关于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和统计监测方面研究,主要代表有肖红叶、李腊生(1998)、冷崇总(2008)、钞小静(2011)、袁瑛(2013)、姚升保、宋明顺(2015)等学者,他们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维度和指标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评价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综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2008年之后的研究,对经济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以广义发展质量维度出发建设监测指标体系,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人民生活质量等维度的评价指标。
三、经济发展质量统计监测研究框架
质量是个多维的、有参照系的、可量化的、满足某种要求或目的综合属性。笔者认为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上有两个维度,一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二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能否和谐发展的生产关系。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提出了新供给经济学理论,根据国际经验,各个经济体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前,“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三要素的贡献是判断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参考,体现为粗放发展;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科技创新、制度两个要素可能形成的贡献最大,体现为集约发展。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既要关注人的生产、又要关注人的生活,本文据此构建了测度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为目标,以竞争、民生、制度、生态四个维度为量化指标的经济发展质量统计监测研究框架。
四、统计监测指标的选择
(一)竞争质量
竞争能力可从经济主体的规模水平、产业结构、生产效率等方面加以判断。规模水平监测指标有很多,经常使用的有GDP、GNI、R&D投入、发明专利数等。笔者选择真实性相对较强、且能反映出生产活动主体产出成果的指标――地方财政税收收入、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指标作为规模水平监测指标。
产业结构反映经济主体内部资源调配从初级化向高级化演变的过程。根据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对产业结构演变的阐述,笔者选择了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作为评价指标。该指标的计算方法采用分产业就业构成与GDP构成之差的绝对值的和来表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效率的提高是以科技研发能力和科技产出表现的,笔者没有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科研投入等指标,而是采用了技术市场成交额这一统计指标。该指标对反映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高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有正向作用。
地方财政税收收入揭示了一个地区的收入来源,反映出该地区生产活动产出成果,固定资产形成总额表现了一个地区的资产增损情况,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代表着产业结构的总体效益,技术市场成交额反映出该地区产业升级改造、科技研发能力的成效。四个统计指标基本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质量。
(二)民生质量
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测度民生质量的指标,有人均GDP、人均国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基尼系数、CPI等,经过多个备选指标重要性对比后,笔者选择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人均居民收入占人均GDP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比、CPI四个指标来衡量民生质量。
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是居民实实在在的收入,是其消费生产活动的主要依赖,其指标的高低可以判断出该地区民生发展的规模状况;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增加社会财富,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所以选择了人均居民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作为衡量指标;城乡居民收入比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倍数,它从收入差距的角度描述了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反映了大部分能否在经济增长中同等受惠;CPI能反映居民收入的收入使用的质量。这四个监测指标可以较完整地描述民生质量的内涵。
(三)制度质量
新供给经济学强调,制度供给是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当下所表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是以制度创新为统领的系统工程。笔者选用樊纲、王小鲁编制的中国经济市场进程化指数作为评价依据。城镇化更加关注人的城镇化,因此它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机制体制改革成效的重要反映,城市人口比重指标成为统计监测制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四)生态质量
经济发展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提高竞争质量和民生质量的过程中,“物耗、能耗、三废排放”越少,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鉴于PM2.5近两年获得关注,根据资料的可得性,笔者测度生态质量,选择了单位污水排放产出量、单位废水排放产出量作为观测指标。综上,笔者构建了四个维度,12个指标构成的经济发展质量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五、评价标准
有了评价指标,就需要建立评价的参考标准,依此标准才能判断经济发展质量的水平。笔者借鉴计量学中关键质量参数比对思想,以考察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为目标,根据河南省GDP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五的位置,结合综合实力、竞争质量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综合考虑,选择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省为参照系。根据这四个省份的年度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化法、熵值法确定各类指标值的权重,并依此计算竞争质量、民生质量、制度质量和生态质量的数值;再根据这四地区的竞争质量、民生质量、制度质量和生态质量数值,用一级指标权重构建每年度的各维度质量标准和经济发展质量标准,作为与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水平比对的标准。
六、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搜集与处理
笔者遵循各统计指标具有可测性、公开性、易得性和可比性的原则,从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数据库、统计报告中获取了相关资料。由于数据公布的滞后性,本文主要以2010―2014年四个参照省份和河南省同步五年的12个统计指标作为监测依据,对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和水平判断。数据笔者做了均值标准化处理。采用均值标准法,不仅消除了指标量纲与数量级的影响,而且保留了原始数据的全部统计信息。鉴于有逆指标存在,笔者做了反向均值标准化处理。
在数据赋权阶段,笔者采用了熵值法。经过验算,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表3所示。
(二)经济发展质量的对比分析
1.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分析。根据表3得到的五个年度四个维度的经济发展质量权重,计算出河南省2010-2014年竞争质量、民生质量、制度质量和生态质量数值,分析发现,近五年来全省四个维度的经济发展质量小幅波动,竞争质量和环境质量在近两年经济转型过程中有所起色,特别是较为关注民生。通过结构分析,笔者发现河南省的竞争质量低位徘徊,根据二级指标分析,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大、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能力薄弱造成的。
通过对比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对比发现,河南省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增速(2014年超出6.4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单位废水排放量产出、单位二氧化硫排放量产出额增长缓慢,生态质量还需要加大整治力度,这恰恰印证了河南省经济发展还处在工业化进程阶段。
2.经济发展质量对比分析。为了更好地判断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笔者通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竞争质量对比分析。根据计算,江苏省的竞争质量居于绝对优势,广东省居于第二位,浙江在2014年被山东省超越。河南省虽然GDP居于第五位,但竞争质量指数增幅很小线,没有突出竞争优势。从二级指标分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河南省的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过高,劳动人口在生产力较低的产业存在剩余,转移剩余劳动力、提升产业生产效率是提升河南省经济发展竞争质量主要抓手。另外,河南省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很低,反映出科技研发成果与生产部门结合得还不够好。
(2)民生质量对比分析。2010-2014年以来,五省份民生质量有趋同趋势,大致维持在0.9~1.1之间。虽然河南省在五省份处于底部,但在2012-2014年间,增速快于其他四个省份,有超越山东省的趋势。在二级指标中,对民生质量影响较大的指标是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这与河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二元结构经济有很大关系。
(3)制度质量对比分析。五年来,江苏、浙江、广东三个经济强省制度质量在1~1.1之间,山东居中,河南在底部追赶。从2012年以来,河南省制度质量有较大幅度提升,制度质量增速高于三个经济强省近3个百分点,高于山东省2个百分点。或许这与近两年国家战略项目落地河南,城镇化不断加快有关。
(4)环境质量对比分析。根据制度质量指数分析,广东、江苏、浙江三省制度质量在1~1.2之间,山东居中,河南垫底。这与之前河南省被国家环保部约谈是吻合的,河南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不容乐观。从二级指标看,单位废水排放产出量虽然五年来提高了29%,但与邻省山东还有328.92元/吨的差距。结合产业结构分析,更进一步印证了河南省处在工业化发展中期,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的判断。
(5)经济发展质量对比分析。通过引入一级权数比重,得到地区总体经济发展质量指数。江苏、广东经济质量居于前列,自2011年超过广东;广东2011-2014年处于下降趋势,山东省前期趋势较缓,2014年有所上升,基本维持在3.5的指数值水平。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按照增速测算,到建国100年左右,河南省的济发展质量方能达到江苏、广东当前的经济发展质量。如图1所示。河南省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若能借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战略规划之契机,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提高制度质量,必然会促进其竞争质量,进而带动民生质量和生态质量的改善,赶超先进省份的时间必然会大大缩短。
七、结论与建议
经济发展质量是反映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程度的指标。本文基于新供给经济学提出的既要关注传统生产要素的贡献、又要注重科技、制度创新的观点,特别是制度创新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的论断,笔者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维度出发,综合多家学者对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竞争质量、民生质量、制度质量和生态质量四个维度基本上满足统计监测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笔者借鉴了朱方明教授的研究成果,在指标选择中,尽量选择质量指标、准确性较高的经济发展成果指标,避免引入GDP等核算指标。通过对河南省与参照省份2010-2014年的经济发展质量实证分析:河南省的民生质量与参照省份差距加快缩小差距,发展速度较快;竞争质量、生态质量、制度低于参照省份,但制度质量发展速度快于其他省份。从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看,河南省2010―2014年的经济发展仍旧处在工业化发展状态,而不是后工业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阶段,测算的结果与2010―2014年各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基本吻合,说明这一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和水平判断方法比较客观、科学和具有可操作性。
经济发展质量统计监测的经济发展是新常态下的经济,笔者认为: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应着力放在优化结构上,特别是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促使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降低到适度的水平;加强民生质量建设,将政府的投资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民生领域,重视公共资源投入和利用效率,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注重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保证居民收入在收入分配结构占比不断上升,提升民生质量水平;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新动力,突出制度创新,提高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协调性,把制度供给当做经济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核心力量,提高制度质量;提高生态质量,应优先发展低碳、环保、资源节约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科研成果的引入和使用。
另外,在二级监测指标的选择过程中,诸如反映经济活动成果质量的统计监测指标,投入资源质量的指标等,目前还缺乏相应的统计指标。统计工作者今后需要从诸如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质量、经营活动过程控制的质量、经济活动成果质量和生态质量上完善统计调查项目和调查数据,提高数据的针对性、稳定性、一致性和连续性,这对科学决策十分重要。
[2016年度河南省统计应用立项课题。]
参考文献:
[1] 2015年世界银行的数据.http://.cn/
[2] 徐宪平.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
[3] 贾康,苏京春.新供给经济学简明读本[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4] 徐学敏.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J].经济研究参考,1999(15)
[5] 钞小静.经济增长质量研究:一种理论解释及中国的实证分析.西北大学,2009
[6] 谭崇台.影响宏观经济发展质量的要素――基于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历史考察[J].宏观质量研究,2014(1)
[7] 汪丁丁.近年来经济发展理论的简述与思考.经济研究,1994(4)
[8] 肖红叶,李腊生.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1998(4)
[9] 冷崇总.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宏观经济管理,2008(4)
[10] 惠康,钞小静.经济增长质量研究――一个文献述评[J].求索,2011(1)
[11] 袁瑛,郑艳冰,耿丹.系y考查经济发展质量的五个维度[J].经济研究导刊,2013(8)
[12] 姚升保.湖北省经济发展质量的测度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21)
[13] 宋明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J].经济学家,2015(2)
[14] 段禄峰.我国产业结构偏离度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6)
[15] 朱方明,贺立龙.经济发展质量:一个新的诠释及中国现实考量[J].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