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产管理的价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行政单位 固定资产管理 对策
一、行政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产全过程的后续管理缺乏
个别行政单位认为单位资产是单位历史积累形成,单位具有处置权,忽视了单位资产国家所有性质;认为对资金要遵纪守法,对固定资产,只要没拿、没要,就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认为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单位领导和资产管理者的责任,与其他人员无关,忽视了资产使用者的责任;认为资产管理只需按部就班,忽视了资产是单位全面发展的保障,必须加强管理创新,优化资源配置。
(二)资产配置严重不匹配
有的部门行政人员编制很少,却占用大面积办公楼,空余的办公用房用于经营出租或闲置。而有的单位却要耗费大量财政资金租房办公;有的单位随意变更办公场所,无偿占用下属单位资产;有的单位一味追求办公设备、办公家具上档次,追求“高精尖”、“功能全”,提前更新,使大量尚能使用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而有的单位办公家具陈旧,办公设备落后。
(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有的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责任未落实到人;有的单位定期盘点不及时,无法及时发现账外资产、毁损资产、遗失资产等,造成账实不符,发现问题也无法追究责任;有的单位固定资产索赔制度执行不力,资产损毁、盘亏后,不查原因,也不追究责任;有的单位移交、监交制度执行不严,造成部分资产流失无法追究责任,有的单位对资产不定期维护检修,缩短了资产的使用寿命,造成设备快速老化;有的单位资产出租不履行审批手续,实现的收益也不缴入财政专户,存在违规操作现象。
(四)资产处置随意性强
财政对资产的出售和报废没有具体标准,资产处置审批仅仅只是履行手续;有的单位对不能使用或利用效率不高的资产不及时处置,不仅占用办公空间,而且造成资产严重不实;有的单位经批准处置后,对资产长期不处理;有的单位还存在先处置、后报批等随意处置行为。
(五)资产信息系统未完全执行
有的单位资产管理软件无专人操作,至今不会使用资产管理软件进行资产管理;有的单位在资产购置、处置后,长期不登记资产信息系统,单位财务账与资产台账不符,没有做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单位资产信息登记不完整,单位资产前清后乱的问题依然存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受网络条件等因素影响,未能实现动态化管理。
二、加强行政单位资产管理的方法
(一)严格施行规范的行政单位资产管理法规制度
日常采购工作中,固定资产使用者提出需求,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应根据单位资产的实际情况优先考虑在本单位内部调配,以提高闲置资产的使用效率。单位内部无法提供的资产,再考虑通过外部采购、购建的方式取得。采购过程中对单位价值较高的一般设备及专用设备应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购置价格较低的产品,以节约资金。对于财政资金购置资产,要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的相关条款,确保公开、公正、公平交易,杜绝违法行为。采购结束后采购的原始资料,包括合同、验收单、发票必须保存完整,财务部门及时入账,制作固定资产卡片、标签,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资产的盘点工作。资产使用人员要爱惜资产,避免因操作不当或疏忽大意造成资产的毁损,资产领用必须做好过程监控、资产的使用人变更、存放地点发生转移,要尽快通知资产管理部门,做好变更登记。
(二)强化精细化管理观念,推进资产管理改革
对于行政单位资产管理,应以实现行政单位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为目标,以“政府统筹谋划,财政精细管理,部门有效使用”的思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制度、规范流程,明确责任、考核评价,制定和完善行政资产管理制度,构建起对资产从入口到出口全过程管理的资产管理体系。
(三)努力实现资产配置公平
首先,制定完善资产配置标准,根据财力按照“合理可行、因地制宜”的原则,依照“先同后异、先点后面”的次序,逐步制定资产配置标准。对于单位资产配置标准的制定,应结合部门预算,以资产信息报告和资产使用绩效为基础,按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等多种类别来分别制定,确保社会经济和发展。其次,在单位编制部门预算前,开展单位资产购置审批工作。无论其资产存量是来源于本级财政安排还是上级部门划转,对超过资产配置标准的单位一律不能列入本级部门预算,利用资产存量控制资产增量;对没有配置标准的资产购置,在对资产购置项目申报单位周边地区、单位资产存量、利用效率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按照“调剂―承租―购买―新建”的顺序配置资产,推进行政资产的整合和共享共用。最后,开展行政单位资产调剂工作。对单位闲置或不需要的资产,由政府行文统一调配,已经出租的资产可根据实际需要收回后调剂使用。
(四)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权责到人的资产使用制度
首先,单位建立资产管理操作办法,明确专人进行资产管理,建立权责到人的资产使用制度;其次,探索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管理机制。对电脑等小型办公设备,统一明确资产使用年限,资产由使用者负全责,资产未到规定年限一律不得购置,损坏后由使用者自行维修或购买,使用到期后归使用者所有;再次,对房屋、汽车等大宗资产,建立资产管理责任追究制,对违背资产管理程序,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单位法人的管理责任;最后,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能。建立资产管理信息定期报送制度,促使单位及时更新资产管理信息,确保单位资产账实相符。
(五)以部门管理为基础,结合各自管理及资产的特点,制定与财政管理相结合的、有操作性的资产管理细则及制度
本文就吉林省行政单位如何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以及如何进行制度设计等问题进行初探,以期加快我省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制度的确立。
一、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基本内容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内容包括从入口到出口全过程的监督管理。针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要对管理进行全面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资产配置方面,明确资产配置的原则,制定资产配置的标准,明确资产配置的审批程序,资产配置与部门预算相衔接。
2、在资产使用方面,规范资产日常使用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对闲置资产进行调剂使用;明确资产有偿使用的审批程序;对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3、在资产处置方面,明确资产处置的内容和要求;规定资产处置的审批程序;对资产处置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4、在资产评估方面,规定应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形;明确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明确被评估单位的义务和责任。
5、在资产统计报告、资产清查方面,行政单位应当建立资产登记档案;明确提出资产统计报告是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的依据和基础;提出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对资产清查和产权登记工作做出了规定。
6、在监督检查方面,对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认真履行职能做出规定;结合《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明确相关管理机构和人员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中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7、在产权纠纷调处工作方面,明确产权纠纷的定义和调处程序。
二、完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措施安排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规范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行为,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前提,也是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就成为加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首要任务,各主管部门和行政单位要建立健全单位内部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以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在制度措施安排上应注意做好3个方面的结合:
1、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省内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绝大部分是由同级财政预算资金形成的,财政预算资金安排的科学性、规范性,预算安排的资金量,直接决定了资产配置数量、质量和不同单位之间资产配置的公平性、合理性。因此,预算管理是规范和加强资产管理,通过增量来调节、控制存量的最有效手段,只有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抓好资产管理工作。同时,资产管理工作也是预算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有效开展资产管理工作,及时提供准确、完整的资产统计报告、资产清查和财务管理有关数据资料,并把它作为财政部门编制部门预算、配置资产的依据,有利于深化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科学编制预算。
2、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
在会计要素中,“资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财务管理是不可分割的。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强资产管理。同时,加强资产管理,有效开展资产管理工作,也有利于推动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既是加强资产管理,促进资产合理配置、有效使用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的有效手段。
3、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
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是资产管理工作的两个方面,实物管理主要侧重于保障实物资产的安全完整,价值管理主要侧重于账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基本要求,是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卡相符。
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的表现及解决办法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弱化,监督管理不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在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环节没有做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统计报告等资产管理的基础数据资料没有作为财政部门编制部门预算、配置资产的依据,资产配置预算的审批往往存在某些盲目性。预算编制、审批等管理工作没有为资产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资产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难以实现公平资产配置、提高资产利用率、规范国有资产收入管理等目标。
要想解决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的问题,在具体操作上应注意把握以下4点内容:
1、在资产配置环节,省内各行政单位购置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必须按照规定程序报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后,各单位才能将资产购置项目列入单位年度部门预算,未经批准,不得列入部门预算,也不得列入单位经费支出。上述措施,有利于用预算手段控制行政单位的资产配置,科学合理地配置资产,逐步实现资产存量的公平合理;有利于严格审核资产配置事项,减少不必要的配置项目,节约财政资金,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2、在收入管理环节,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处置收入,属于政府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按照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省内行政单位出租、出借的国有资产,其所有权性质不变,仍归国家所有;所形成的收入及国有资产处置的变价收入和残值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3、在统计报告环节,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复的统计报告,应当作为同级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的依据和基础。
4、积极探索采用实物费用定额编制相关经费预算。为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促进和加强省级部门实物资产高效管理,探索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新途径,应借鉴财政部2004开展实物费用定额试点工作经验,根据省内各行政单位办公用房、车辆的实际占有数量和按实物量平均计算的费用定额标准,计算考核这部分公用经费。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预算;配置;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使得其占有的国有资产越来越多,从数量上来看,其占有的国有资产的比例较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式变化较快,事业单位原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不能满足单位的发展的要求,需要对其作出调整,才能够更好的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在事业单位中,国有资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需要结合其特殊性与单位的具体情况,以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概述
国有资产作为国家财产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形成的资产及收益。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其与行政单位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将预算管理、价值管理和财务管理等诸多因素都融合到了资产管理中,而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与企业资产管理制度越来越具有趋同性,实现了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管理。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1.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部分事业单位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国有资产账面存在混乱及账实不符等现象,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衔接不到位,固定资产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相符。大量无形资产以账外资产的形式存在,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对其利用、核算及后续管理等方面都不到位,存在无形资产长期闲置不用的状况。
2.资产产权关系不明确
目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情况较为复杂,再加之资产管理基础值混乱,大部分固定资产存在产权缺失的情况,同时使用效率低下,缺乏必要的管理维护。固定资产存在产权关系及责任主体不明确的情况,这为资产管理带来了较大的漏洞。
3.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风险
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对于使用预算拨款购置的固定资产、自置的固定资产以及租入、借用、代管的固定资产,应当设立登记簿专门登记,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卡片管理制度、维护保养制度和清查盘点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事业单位不仅没有固定资产卡片登记,而且在账上只反映固定资产原值,对其没有及时进行处理,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现象发生。购建后,固定资产的存量及流量管理不严,普遍存在“重购建轻管理”的现象,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出租出借,以及调拨和报废等方面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不高,这些环节也极易造成资产的浪费和流失。另外,当前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处置时缺乏健全的评估机制,而且在无形资产核算方法上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这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4.资产管理缺乏监督
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管理开始向市场自主管理方面转化。事业单位不仅固定资产数量较多,而且无形资产也呈现多样化的状态。但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对资产管理意识不强,事业单位资产账面较为混乱,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的说明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监督不到位。而且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部分事业单位存在私下对国有资产进行转让、出售的情况。
三、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举措
1.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强化监督
通过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有资产管理制度,确保事业单位职、责、权一致原则,界定好各个部门的各自职责。确立集中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原则,实现国有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事业单位中的核心作用。同时,要主动接受监督,定期邀请上级部门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清查,确保清查结果真实可靠。
事业单位每一名工作人员都需要树立资产管理监督的意识。事业单位需要在在实际工作中结合资产管理问题,进一步对资产管理监督机制进行完善,强化对资产管理的有效监督,确保资产管理的规范化。
2.加强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核算和管理
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核算和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增设“累计折旧”、“无形基金”和“无形资产摊销”3个会计科目。“累计折旧”科目核算“固定基金”减少的价值或“固定资产”减少的价值。“无形基金”是净资产科目,核算为事业单位活动服务的无形资产的净值,类似于“固定基金”科目。“无形资产摊”科目核算“无形基金”减少的价值或“无形资产”减少的价值。事业单位现金、银行存款、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等属于流动资产,按其构成项目分别进行科目设置,根据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并按实际发生数额或是实际成本计量,采用借贷记账法进行账务处理。
同时,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要对国有资产的核算管理进行规范,并定期对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确保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并在管理工作中全面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3.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创新绩效评价方式
事业单位传统的绩效评价过程中存在较强的随意性,过于粗糙,而且评价过程缺乏透明性,部分事业单位甚至没有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机制。因此,需要建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确保绩效评价结果公开,并严格按照相关流程进行,采取客观公正的方法进行绩效考评,对于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较好的单位经给予肯定,并督促绩效评价效果不好的单位加快改进和完善。
四、结束语
国有资产作为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特征及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水平和管理效率,为事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王俊辉.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谈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国家所有,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和使用,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按性质分,可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多数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虽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必备物质基础。尤其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占比例大大增加,其管理也日益成为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高国有资产整体管理水平,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举措,也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必然要求,对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在具体实施上,由于各地具体情况不同,主要体现有三种模式:一是以财政部门为主导,即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对同级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二是以国资部门为主导,省、市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三是以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为主导,即由各级政府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对同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管理。
长期以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行政事业单位,它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财政收入,而其又普遍存在重“收支指标”,轻“资产管理”的现象,使得依靠财政资金积累下来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分散在各个部门,由于管理和监管乏力,使作为所有者的国家产权虚置、管理失控,造成国有资产配置失衡,浪费惊人,流失严重,使用效率低下,此外,体制不顺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弱化的一个根本问题。
综合起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国有资产管理意识薄弱,“重购建、轻管理”现象普存
长期以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购建资产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上级部门补助,在进行非营利性经济活动中,单位没有严格的管理约束机制,存在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习惯性思维,容易造成资产配置不合理和长期闲置,和资产管理的不规范,致使其使用效率低下。不少财政投入建设的工程项目即如此,一旦完工交付使用,项目负责人就如释重担,而使用人又缺乏管理意识,加之配套资金欠缺,致使其后续管理相对薄弱,从而造成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下,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诸如一些农村的环保工程项目等。更有甚者,上级部门通过各种手段,诸如伴随上级补助资金的下拨,指定部分设备的采购,使得下级单位购置其不适用的国有设备,从而造成国资的严重浪费和闲置,显然也是体制管理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二)国有资产缺乏强有力的约束管理制度
一些单位缺乏严密的资产管理制度,或制度流于形式,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较差,存在资产长期未进行清查登记,核算失真。一些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出售、转让、出租资产时,报批和评估缺乏严格审批,交易过程不透明,资产处置收入不规范,造成损失。而相应的责任赔偿及追究制度缺乏,调出、调入、处置制度,账、卡、物核算制度,采购、验收使用制度等均不健全或流于形式。致使国有资产管理陷入混乱的局面:一是国有资产损失只报告、不处理,对事不对人,谈不上追究责任和赔偿;二是国有资产未经相关部门的审批同意,私自出租或变卖的情况屡见不鲜;三是单位内接受捐赠的资产不入账,长期被个人占用。
(三)资产产权关系不清,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行政事业单位的一切资产应归国家所有,国家具有对这些资产的处置权,其它任何人不得私自占有或非法使用。在实际使用中,一些单位将国家无偿划拨的国有资产用于兴办第三产业,同时不缴纳任何的资产租赁费和占用费,化公有为私有,甚至一些个人利用职权便利收敛使用者的“好处费”;一些单位不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就随意作价处置国有资产并变成单位“小金库”;还有的单位以“关心干部职工生活,为职工发放福利”为由,变相私分国有资产。
(四)相关的国有资产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对资产的形成与配备加以具体规定
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政策建设落后于资产质量、数量、结构的变化。国有资产的相关实施办法和管理办法仅对资产存量进行了具体规定,而对其资产的形成和配备等涉及内容较少,很难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科学配置和有效监督,因此制度建设也势在必行。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树立依法治国的资产管理意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树立以管减支、以支促收、收支管并重的观念,将国家的相关财经法规落实到位。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和财政开支,将其与财政收入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减少财政的各项支出,坚决执行政府采购制度以节约使用国家资金;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国有资产报废、调拨和变卖;树立依法治国的资产管理意识,扭转重购轻管、重钱轻物的错误思想,处理好物与钱的利害关系,将国有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位;事业单位的所有资金均采用综合预算,严禁两本账、账外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状况来看,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现有制度执行效果不佳。因此,因地制宜的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当务之急。一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监督办法;二是主管机构将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代表政府行使所有者的权利,授权各占用单位分级负责;三是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设立相应的资产管理部门,对单位的资产占用及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占用资产的日常管理按制度进行。四是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帐,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监管,对各项固定资产从购置、领用到报废进行全程管理,同时健全和完善实物登记账,严格记录固定资产在单位内部的流动和转移情况;建立健全资产购置、受赠、内部转移以及资产处置的审批制度,定期不定期清查盘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予以加强,提高其业务素质。会计管理部门要转变现代教育意识,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后续教育,组织社会力量对会计从业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如阐释和培训新准则、各项法规制度的要点、难点以及对新经济业务的讨论等,以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四)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审计监督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很多人难以承受利益的诱惑铤而走险,因此采取合适的监督措施是有效规避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有力武器。首先,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国有资产专人监管制,监管人员受上级资产管理部门直接领导,不受所在单位领导指挥。监管制度的独立性可以有效防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伪造虚假账簿,从而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处置、使用等能够按照程序依法进行。其次,利用外部审计、、纪检等强化监督,并与定期或不定期审计相结合。再次,落实国有资产流失责任制,对违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行政人员,一经查实应按规定予以处罚,严惩不怠,以提高国家法律法规的威慑力。
总而言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率的提高,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高效管理,不仅可以创造政府廉洁执法的社会形象,还可以形成取之于民,服务于民,人民受益的良性经济循环。
参考文献:
[1]王长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结构优化研究[J].时代金融,2008,(10)
[2]张晟.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发展;2009年11期
[3]陈海蓉.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及流失对策[J].华章,2009,(13)
关键词 国有资产管理;行政管理;财政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是国家政权建设的物质保证。2006年,财政部出台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构建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形成、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管理体系。然而,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现从分析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入手,提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1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资产调控管理乏力,不能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造成国有资产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流失,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是国家无偿拨给和财政预算支出购置形成,具有无偿性和非盈利性。由于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单位间在资产配置上不平衡,形成国有资产资源的分配不均,造成巨大浪费和流失。
(2)受“重购轻管,重钱轻物”思想影响,放松对实物资产的管理,形成家底不实,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由于对“资产”的概念不清,许多单位管理者往往都注重货币的使用管理,对实物资产的管理,往往造成单位资产账物不符,国有资产家底不清,最终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3)资产处置不按程序报批,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根据国家及财政部有关规定,在资产处置中,须提供相关依据资料,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审核批复后才能处理,事实上仍有部分单位在资产处置时未办理报批手续,资产报废、报损不做鉴定。有的单位将资产处置不申报,资产处置不按程序操作,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2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管理不严、责任不清、重点不明、监督不力等问题,结合实际,对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堵塞漏洞,防止流失提出如下对策思路:
2.1 强化领导责任,实行“主要领导负全责,管理人员具体负责,使用人直接负责”的三级管理责任制。
(1)领导要充分认识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确保领导到位,认识到位,工作职责到位,组织实施到位,以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好国有资产权益。
(2)完美管理人员和资产使用人员责任制。管理人员责任制的实行对象是各单位负责资产管理的有关人员。通过签订资产管理责任制的方式明确资产管理和使用人的职责与奖惩标准,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完好率与资产责任人的工作业绩挂钩。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应根据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要求,负责本单位国有资产的具体管理工作,如:与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一起对资产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清查盘点,对资产发生的盘亏盘盈应及时查明原因,及时报主管部门审批,经批准后,及时调帐,保证帐实相符,特别是对于大型、贵重、精密的仪器设备,资产管理人员要按件建立技术档案,并负责向使用人交待有关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资产使用人员责任制的实行对象是具体使用资产的每一个人员,每个资产使用人员应与单位资产管理人员签订有关资产的保管与安全使用的责任制,按照责任制的要求做好有关资产的保管与安全使用工作,严格按规定用途和操作规程使用资产。
(3)资产管理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资产使用管理培训班,对资产管理和使用人员进行有关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安全使用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资产管理和使用人员的业务水平,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管理技能,对于负责大型、贵重、精密仪器等管理的专项资产管理和使用人员,应加强资产专业的操作方法、安全使用、基本保养等方面的培训,促使单位提高资产管理意识,自觉依法、依规管理各项资产。
2.2健全制度,明确资产管理职责
(1)行政事业单位要实行内部固定资产登记建卡制度,建立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入库验收、保管、分发、使用、检查、维护等制度和办法。通过清点,在弄清资产家底基础上,主管部门要对本系统的单位占用使用固定状况进行一次综合评审,该报废的报废,该追回的追回,该转让的转让,同时,单位要对每一件固定资产按照名称、型号、购置调入时间、原值、使用去向等详细内容,建立资产档案,做到一物一卡,有物必有卡。凭着物卡,建立资产分类明细帐。做到物、卡、帐三统一,同时依据物卡落实使用人和保管者,做到环环相扣,使用人只有事先取得物卡,才具有使用固定资产的资格,同时也承担起保管好固定资产的职责,通过建卡,发挥卡的作用,以卡改变帐实不符,或有物没帐或有帐没有物的现象,切实做到有物必有帐、有帐必有卡、有卡必有物,达到帐帐相符、帐卡相符、帐物相符。
(2)行政事业单位要实行资产移交审计制度,在资产使用上,应坚持“随事不随人”的原则,行政事业单位的人事调动较为频繁,而资产随着人事调动出现物随人去而化公为私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此,必须建立移交制度,维护资产的完整性。对于调离本单位或离退休人员,要先撤销资产使用卡,收回个人占有使用的资产,然后再办理调转手续,对于单位领导岗位,将资产与资金同时纳入审计任职期间的资产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离职审计;依据资产和资金审计报告进行离职移交。对于本系统内的调动,按其工作需要使用原单位的资产,在征得原单位同意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变卡不移物的办法,由财务部门调整资产变动手续,绝不能物随人去,变成私有财产。
2.3加强财政监督,理顺监督体制
(1)对行政事业单位在政府采购环节是否在购置资产时,要加强监督,一要检查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是否进行政府采购,对违反规定的单位,给予相应处罚;二要收集政府采购信息及市场经济信息,评价资产购置效果,并及时将评价资料送交政府采购部门作为改进工作的参考,同时建立政府采购定期报告制度,真正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监管资产购置行为,根据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配置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应当按照规定程序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能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重复购置,另外还应重点监管是否有重复购置,超标准申请购置的现象。从监管方式来看,一是事前监管,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申请购置资产实行严格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购置报销;二是事后检查,通过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等工作,检查其是否有重复购置资产、超标准购置资产,以及购置后的资产是否有闲置浪费。
(2)严格监管资产处置,严防国有资产流失。首先,严格监管行政事业单位利用资产对外投资的行为,规范利用资产从事经营性的活动,根据规定:“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占用、使用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需经主管部门审核,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为了落实上述规定,可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可行性、投资的信息披露及投资的风险性,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其次,着重强化对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从事经营性活动取得的收入的监管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否被其他单位无偿占用,根据规定:“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为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可采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等多种方式,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投资收入的流向,监督其是否严格执行投资收入管理的规定。要落实好上述规定,应对行政事业的投资进行审批或备案监督,对监督检查中发现行政事业单位的投资进行审批或备案监管,对监督检查中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被其他单位无偿占用,要勒令停业无偿占用,并仔细核实收益,将收益收归国库,通过不断完善监管机制,把职责切实落实到位,确保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行使资产所有权的综合管理权限真正得到执行,为强化资产监管营造良好的环境。
3 参考文献
[1]刘姝珉.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原因及对策[J].财经界,2009(12):106-107.
[2]安林.新国资管理体制待进一步完善[J].上海国资,2009(11):78.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意义 措施
随着我国2006年7月1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正式施行,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但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基础管理还十分薄弱,它一方面制约了部门预算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限制了事业单位职能的有效履行;另一方面也为部门、单位或个人利用国有资产谋取不合理收益提供了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收入分配秩序,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虽然各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购置上实行了政府采购,但不少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一)会计核算不合规。多数单位购置了固定资产,在会计上列支后,并不按会计制度要求同时进行相应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在收到政府采购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分配、调拨的固定资产时(已由财政或主管部门列支),不按会计制度要求进行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在接受其他单位赠送的固定资产时,不按会计制度要求进行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
(二)交付使用手续不严谨。在交付有关部门或个人使用时,不办理有关的验收、交接手续。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本单位固定资产的总量、结构以及分布和变动状况。
(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制度虽然编印成册,但只是形式主义,应付检查,形同虚设;固定资产购置、验收、登记、使用、损坏、报废、处置的职责不清,如果是现金、存款,相差一分钱就要及时、彻底清查,而如果是固定资产损坏、丢失,则无人过问,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十分突出,单位领导、财会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也不象货币资金那样重视、严格;财务与资产管理不能很好地协调,内部控制制度不严,普遍存在财务与资产管理“两张皮”的现象。多数单位没有管理固定资产的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而是由办公室、财会部门或其他人员兼职管理、临时代管等,分工、职责不明确,表面上有人管理,实际上无人管理,即使有的单位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工作也不到位。
(四)不按规定进行定期清理盘点,固定资产“家底”不清。虽然会计制度和年终决算要求各单位要组成专门小组,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盘点,但是多数单位并没有认真遵守这一制度,虽然财政部门进行过多次“清产核资”,但是,前清后乱的状况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五)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不规范。有的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概念模糊,固定资产的报废、调拨和变卖不按规定的程序处置固定资产,脱离了财政等有关部门的监管,导致了部分单位的固定资产家底不清和流失;有的甚至没有任何责任人批准就随意处置,造成处置环节管理失控。
二、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举措。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非经营性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我们对国有资产的认识和运作往往偏重于国有企业经营性资产,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却关注不够。由于具体监管职责不很清晰,造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职责交叉和管理的真空,使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监管成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十分薄弱的一环。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当前健全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一项必要举措。
(二)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降低事业运行成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应从政府做起。而政府的运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当前资产管理基础的薄弱,使得一些部门(单位)一方面想方设法申请增加预算拨款,另一方面却存在大量的财政资源浪费和低效率使用的现象。要降低事业运行成本,必须强化节约意识,加强事业资产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并对现有存量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发挥最大使用效益,坚决杜绝资产的闲置浪费。
三、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深化会计改革,强化对固定资产的财务控制,规范资产的会计核算。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财政部门细化对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所以,财政和单位财务部门应担负起资产管理的职责。一是要在清产核资基础上,建立所有预算单位的固定资产档案,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管理。二是严密手续,对新增、核销固定资产,要及时按照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三要建立正常资产清查制度。四是单位的财务人员要切实履行会计核算与监督管理的双重职责,严格按照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健全财务账簿登记制度。
(二)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机制。
单位领导必须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管理意识,从思想上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的流失也是一种失职行为。每个单位要确定一名领导负责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落实工作,切实加强监督,消除那种表面上、形式上的重视,把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和每一名管理人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加强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包括计划审批,采购与验收,登记与审核,保管、使用及养护,资产变动及调拨管理,财产清查,损失、丢失赔偿,报废、报损,统计报告,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和奖惩,租赁管理制度,以及业务管理规范、规程、标准等等。要有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来保障固定资产管理的运行质量。首先应建立健全各种管理责任制,落实各个环节上的管理责任和经济责任,将责任具体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其次要有健全的监督机制,有效地监督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再者要有科学的管理程序,以规范管理活动的常规运行;另外还应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以促进管理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等等。
(三)提高认识,重视对固定资产的处置,加强资产的“出入口”控制管理。
资产“出入口”控制就是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增加环节即入口,和固定资产减少环节即出口的控制。目前仍有部分单位对固定资产存在“重购买,轻管理”思想,即在资产购入时能分析研究其可行性、效益性,但对资产日常管理却不重视。对资产处置也过于草率,只要经管科室提出报废申请,一般都能得到批准。事实上,有的资产仍具有使用价值,之所以申请报废是使用科室想购置性能更优的设备;甚至有的设备远没有达到有效使用年限,却因使用保管不当或人为损坏而提前报废等。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有资产使用率,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各单位应提高管理意识。在资产处置环节,应加强对待报废资产的检验;对重大资产(设备)的处置,应实行集体联签制度;对未到使用年限的报废设备,要查明原因,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属保管不当或人为原因损坏的,应追究当事人责任,由此树立全员自觉保护国有资产意识。
(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有偿使用收入管理。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应当全部作为政府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则不宜“一刀切”,应结合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按照激励和约束并重的原则,研究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丁学东《切实做好新时期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会计() 2006年7月21日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固定资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项改革措施也取得了相应进展,并且成绩卓著,因而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使事业单位会计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问题进行新认识,并通过新方法,使其得到明确化、清晰化,经过统计分析与应用,使其发挥出更大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展开分析与讨论,从而推进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问题的管理与核算,使其更加科学化。
一、概述
在事业单位中的正常运行中,其基础建立在其固定资产的应用方面,它也是构成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伴随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应该认识到,对其进行管理与核算分析,有助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与加强,也有助于整体的预算编制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工作职能的发挥十分有赖于整个固定资产管理能力的提升,因而,为了保证其资产完整性,真正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就应该努力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得到真实有效的管理,并使其在核算中得到具体体现。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失真
为了使固定资产得到明确的核算,从而增加其管理的有效性,对于固定资产的信息就应该明确化,使其清晰准确的得到统计与分析。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会计对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具体数据的记录不全面,而且失真现象的存在比较严重,因而总起来看,缺乏一种全面的综观与有效的准确记录,对于在整个的财务管理方面控制达不到较好的效果。所以,应该对其信息失真的原因加以分析,从现在看,主要集中于两大方面,一是由于在核算方式上,本身存有缺陷,这也是由于固定资产在实际的应用中随时间推移会出现磨损,而且折旧价格又不断因市场行情而随时会发生变化,在登记过程中,购价是基本记录,而随之而来的是固定资产的虚增现象发生;另一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购入与利润计算间的问题,由于支出以当期购买为主,所以分期核算时,分摊成本不能得到有效的正确结算,因而当期成本就显著增加,利润相应的降低,所以最终的年度总利润与实际的利润之间的差异出现。
2.盘点与清查力度不足
以事业单位中会计的日常工作看,对于现金的核算与管理工作占到主要部分,而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核算中未形成对于它的定期核算习惯。从盘点与清查的角度看,在整个的固定资产的购进中,是得到了较好的记录,但是随着使用期的增加,对于它的定期清查、盘点力度不足,而且往往由于数量与市场价格间的变化而不能够精准的使数据得到统计与体现,所以,在管理方面也进一步产生了漏洞。还有,在具体的清查与盘点中,其方法采用对固定资产登记簿的情况进行核对,其结果是实务的事实上的磨损并未进行评估,所以其遗漏现象,评估不当现象等都存在着账目与实际资产的不相符。
3.报废处置不当
因固定资产的使用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尤其是会进行报废或者调拔,所以,应该及时对其进行记录,并对其实际上的损耗进行核算,然而,事实上,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实际情况是,事业单位在该方面处置的随意性较大,手续不全,报废处理过程实际上变成了一个未经账目登记或移除的过程,造成了流失;其二是在审查方面的缺乏与监督的不完善,给其管理工作带来了麻烦,造成了混乱。
4.制度保障不足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切入分析,固定资产管理及核算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实质上的管理情况表现是,会计工作不到位,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归咎于管理制度上的不完善,因为,从目前的大多章程与规范分析,其中,对于固定资产的规定较少,而且在购入、使用、处理等方面的工作,管理是工作中的职责不明确,操作手续不全,规定的具体内容也非常缺乏,所以,明确度不高,管理中的针对性不强,因而大多只是一些表面账目上的数字,从来未进行实际的固定资产的核算与有效管理。另一方面,会计部门也未能因此问题,与其他各部门间进行一系列有效的协调,结果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未能落到实处,因此,应该从制度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进与完善,应该细化,具体化,提高其针对性。
三、解决措施
完善管理制度。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一个良好、完善的管理制度,其作用是多么强大,因而,首先需要进行的工作,是从管理制度方面着手,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及核算工作进行强化。一是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也即是说,将其纳入到管理之中,进行具体的细致化条文规定制定,从责任部门、职责、经办手续、处理方式等各方面进行考虑。其次,在具体的完善过程中,应该注重责任管理制,分层落实,明确相关的负责人,应该对领导、会计各方面的权力进行划分,凸显其各自的职责与职能范畴,如此有助于问题暴露时的责任承担风险降低到最小,第三,应该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进行环节化处理,比如,在购入、使用、维护、报废或调拨方面制定出详细规定,使各环节得到明确的处置,因而增强其中的管理秩序,最终增加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与核算的具体化。
四、定期盘点、分时清查
在会计的工作中,应该使账目与实际的固定资产价值对应起来,从而增加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方面的准确、合理、科学使用,因此,应该建立有效的定期盘点与清查工作制度。另一方面,在清查与盘点中应该注意方法的使用,比如对于时间的确定,可以分年、半年甚至一些具体的固定资产还需要按月进行盘点与清查。第三,应该在事业单位间形成合作的局面,通力合作,各部门与会计部门之间,应该协调好关系,积极配合调查工作,一个是达到对于固定资产的整个状况的摸底,一个是使管理与核算得到具体体现,将其中的问题明确化,从而对其加以分析,将其中的原因找出,并且找到相应的应对措施,如此有助于固定资产得到安全可靠的保障。尤其是对于一些价格较高或价值较大的资产更应该做到卡、账、物三者间的一致,使其得到正确处理,杜绝流失、贪污现象发生。
五、以市场为基础,做好折旧工作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必然的磨损与贬值,因而,折旧工作就变得尤其必要,所以应该将这一项作为折旧科目进行设置,具体可以对其使用年限、磨损程度进行细致规定,在核算过程中,根据时限与具体的处理结果进行一定的折旧计算,应该注意当时的市场价值与价格情况,做到不偏不倚的核算,这样有利于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进行实质性的实际价值的核算,从而也有利于管理中的具体化与有效性。
六、利用新技术增强工作
时代精神应该体现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因而在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核算中,也应该采用计算机与互联网络技术,利用各种办公软件以及相关的APP软件进行核算与管理工作,如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化平台,使整个公司中的各部门通过一个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与问题探讨,并使其固定资产得到及时的通报,一是可以提升监督,一是可以利用这样工具平台实现固定资产的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从而达到实时核算,有效管理的目的,其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减少了会计工作人员与各部门间的劳动量,提高了管理效率。
七、对会计人员素质进行提升
无论何种工作,只要有人为的参与,参与的人员就应该具备相应的技能与素质,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及核算工作也不例外,因此,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培养与促进,一是对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进行理念的更新,使其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中的全面性及重要性,以及固定资产的实际作用;二是应该使会计人员在本职工作中加强对其专业素质的提升,可以个人进行专业提升,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相应的会计培训,使其整体能力得到提升,并使其形成强而有力的团队,朝向一个目标,使用同一种向心力,去努力完成好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工作。
八、结束语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问题,是其成本管理中的重要部分,也是预算编制中的重要部分,所以,应该在原有的管理与核算基础上进行优化,并采取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使其达到最佳效果,因而应该完善其管理制度、增加定期盘点与分期清查,还应该对折旧工作予以慎重处理,对其折旧价格进行市场评估;另一方面还应该因时制宜,即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工作;同时,还需要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一些必要的培训,使其整体素质与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与提高,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研究能够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
参考文献:
[1]高建强.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与研究[J].经济师,2012,(9).
[2]刘岩.事业单位会计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
[3]何淑芬.事业单位会计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9).
关键词: 财务规则;政府采购;资产管理
近年来,高校的管理体制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化,高校内部的经济活动也逐步增加,特别是在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后,高校的财务管理更是面临较大的变化。目前,财政部也公布了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新规则),新规则已经开始实施,对财务监督等内容更加重视,高校的财务管理更需要提升到多方监管、共同监管的高度上。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资产是国家投资积累起来的,它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近年来,随着高校的经济活动和自主办学的放开,高校的资产逐步增加,高校也大多都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但是其政府采购资产管理上还是滞后形势的变化,在管理意识、手段和方式上都有一些缺陷,需要加强管理。
一、新规则下高校加强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的意义
政府采购资产是指各级政府、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为了开展、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需要而在财政部、其他部门和社会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法程序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高校作为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其采购必须实行政府采购。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教育部门都明确提出在高校推行政府采购资产的要求,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对资产的投入不断增加,高校实行政府采购并加强资产管理是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行政府采购资产管理有利于物资的合理配置
高校的物资品种繁多,不同的院系都需要不同的物资,物资的使用也没有效率。长期以来,很多的高校在物资采购上还仍然是追求全面,追求公平,因此不同的部门都有多种重复的设备,例如电脑、打印机等重复度非常高,部分设备使用率不高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严重分散的资金使用造成了各个单位难以购置高精尖的设备,大型设备无法投入使用。这种资源的浪费不利于高校的发展,而实行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可以依照法定的程序制定财务预算,以学校统一招标,减少不合理和不必要的采购,采购一些合适的设备,有利于缓解资源的浪费和部分设备的短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实行政府采购资产管理有利于提升物资质量,促进课题项目验收
政府采购一般都是采用招标采购的方式,招标采购可以利用市场竞争的方式,在保证资产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资产的价格,同时又有更加严格的合同条款和验收方式等制约供货商,在服务质量上也有所保证,这样就可以真正达到价优、质优的目的,实现提升采购的质量,从而利于学校的教学活动等。当前的高校有众多的课题、项目等,课题的经费也占比较大,课题和项目对经费的管理也有一定的规定,一般而言预算中仪器采购是通过政府采购程序获得的也是验收通过的重要考量标准,这是仪器购置规范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在高校中实行政府采购资产管理业是有利于项目课题的验收。
(三)实行政府采购资产管理有利于规范财政支出,减少权钱交易
政府采购一般是采购公开化,招标也公开,谈判也是竞争性较大,这种市场化的操作模式可以提升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政府采购上,高校首先要科学编制采购预算,从源头上防止不合理采购、盲目采购行为,对学校投入也主要是依据合同条款,这有利于扭转学校重分配管理轻管理监督的体制,加强资产的管理和集约理财,资金的使用面可以更加广泛,缓解资金支出的矛盾。同时,在以往的分散采购模式下,各种不正当的竞争就会对高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公开采购和招标时可以将采购者和供货商分离,购买者和付款方分离,提升采购的透明度,避免腐败行为,促进高校的廉政建设,增强学校教职工对采购人员的信任度。
二、高校实行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还是存在非常大的问题,其在资产管理和配置上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问题仍然较为明显。
(一)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的联系不够紧密,二者相互脱节
很多的高校目前还是存在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相互脱节的现象,政府采购还是不能够和资产管理有效衔接。部分高校重采购轻管理,政府采购仅仅是一个采购方式,并不是将其当成资产管理的入口进行管理,没有认真审核申请采购的预算是否符合现实的需要,是否根据现有的资产进行核实,是否存在重复购置。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挪用的现象明显。很多的高校由于经费都是国家财政拨款,在教育事业支出上不进行成本核算,对固定资产管理不严格,没有计提折旧。高校对资产的管理上较为忽视,对无形资产、经营性资产的管理上没有有偿使用的观念,很多的设备只有一些小部门自管自用,部分设备还移作他用,公物私用也存在,对资产管理认识不够。
(二)监督管理不到位,资产保值增值率低,资产配置失衡
很多高校的预算管理主要是局限于资金的管理,在实务上的管理没有预算管理的意识,审计监督不到位,对一些投资项目都没有进行事前的审查,事后也没有绩效的评估,资产的配置缺乏有效的约束。很多的高校都将注意力集中于找项目、要资金上,轻视对现有资产的管理和考核,资产使用部门的负责人绩效也和资产管理关联度不大,对资产的购置也主要集中于当前的需要,并没有考虑到长远的使用,忽视了资产的经济性和实用性。不同的部门配置不合理,供需失衡,各单位承担的任务量不同,造成其占有和使用的资产不相协调,资产的质量和数量差别较大,部分资产闲置,一些单位却无法及时配置资产,影响了工作。
三、新规则下加强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的措施
新规则在很多的方面和旧规则有差异,新规则进一步明确了规则的适用范围,强化了事业单位的预决算管理,规范了事业单位的收支管理,同时它对事业单位的结转资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也进行了完善。从其变化可以发现,新规则下更需要加强规范高校的政府采购资产管理。
(一)强化采购预算编制和执行,保证采购预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新规则对事业单位的预决算管理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要贯穿其预算编制和执行,并作为其政府采购活动等的前提和依据。新规则第六条规定“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高校的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对高校而言,采购预算编制是否科学是政府采购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高校要做好资产管理就首先要做好政府采购预算,强化预算的计划论证,细化其预算的编制。高校在执行政府采购的时候,需要在预算编制、资金支出、采购计划等进行改革,由专业人员编制更加详细的需求和收支计划,严格按照编制的预算进行采购,做到专款专用,认真执行采购计划,建立起高效的防控体系,强化责任追究,保证采购的有效性。
新准则对预算管理进行了强化,高校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有步骤、高标准。首先,坚持要以部门预算为基础,提升部门预算编制的质量,将单位取得的各项收支都完整体现在部门预算中。其次,要科学地编制预算,预算编制前要对产品的性能、价格、品牌等进行前期调查,对贵重物品的适用性、技术人员配备等进行科学论证,避免盲目定价。再次,要细化采购的项目,采购预算要有二级、三级细项,加强部门的审核工作,真正做到没有纳入预算的不进行采购,提升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匹配度。
(二)完善资产管理,加强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的联系,提升资产配置效率
新规则完善了资产的分类,对固定资产的定义进行修改,适度调高了固定资产的单价标准,对资产的配置、使用和处理也进行了规范管理,高校需要更加科学精细化地管理资产。高校要加强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的结合,政府采购对资产的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政府采购是资产管理的第一步,采购好了资产才能够做到清晰管理,高校要力求达到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的相互补充。高校内部要建立起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提升资金安排的物化率,提升资产的安全性、有效性等,对利用率不高的资产坚决不采购,建立起有序的资产流动机制,合理处置存量资产,保证使用率最高,优先内部调配,保证资产的配置效率最高。高校内部要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学校的设备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推进资产的合理、高效利用,并利于加强管理。
(三)加强财务监督,提升人员素质,优化资金管理和采购监督
新规则对财务监督重视程度很高,在第十一章专门增设了“财务监督”一章,对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监督的机制和内外监督制度进行了规定,高校的资产采购、管理、资金管理都是需要相应的财务监督。高校要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起新型的资产管理模式,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使用,这样才能够实现新规则第五十九条的规定,实现对高校采购和资产管理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保证对事业单位各个时点的无缝隙监督,将财务活动全部纳入监督。在采购前高校需要将采购信息和现有的资产信息进行核对,保证采购的合理和严肃,实现事前的监督。高校要同时做好和外部专业采购机构的沟通,并及时将采购预算的执行情况汇报至上层监督机构,明确相应的监督制度,依法公开相关的财务信息,自觉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督。
高校的资金管理也是本次新规则的关注点,新规则界定了结转和结余的概念,完善了资金的管理。在采购上,高校也需要做到专款专用,提升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减少腐败现象。对此,高校还需要内部加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结合,通过多方面的措施提升其监督的效果,以定期不定期的监督相互穿行,提升监督的效率。同时,高校还需要通过加强教育,提升人员的素质,提升采购人员和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感,从而加强其对工作的负责态度,减少不必要的失职,保证资金的安全。
事业单位新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等财务活动有新的规定,需要事业单位进行研究并执行。本文以高校为探讨对象,结合其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的内容,探讨在新规则下加强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的必要性等内容,希望能够对高校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岫辉 提高高校政府采购管理水平的策略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1
【关键词】内部控制,国有企业,固定资产
国有资产是国有企业运行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有资本投入,目的是服务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经济发展。国有企业通过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管理,以达到其保值增值的目的。笔者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内部控制制度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由于相关企业不重视对内部管理体系的构建,导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造成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出现。比如,很多企业不重视对企业内部监督和管理机制的构建,导致内部审计人员不足,相关工作人员职责不明等。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控制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相关企业应该重视对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构建,提高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
2.缺乏固定资产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意识。目前很多企业不重视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导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各种安全隐患的发生。还有一些企业重视对企业的风险评估,但是不注重将国有企业的风险评估纳入企业风险评估的范畴。另外,一些企业对国有企业风险评估不准确,导致在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不能及时规避风险,造成国有资产控制管理的不科学和不合理。
3.固定资产控制活动缺乏。相关负责人不重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国有资产控制活动缺乏,导致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制的不健全。在采购环节,不重视采购信息的记录,造成采购账目混乱;验收环节,没有对资产的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验收;在国有资产的使用过程中,不重视对资产使用的严格把控,导致固定资产的遗失、损坏等;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相应的流程执行,导致盘点数据及报告的不准确,引发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混乱等。
二、内部控制制度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1.取得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
相关企业应该重视对固定资产预算审批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进行严格的把控,保证国有资产使用的合理性,降低财产浪费。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先根据相关使用需求,提出申请,然后经相关预算部门进行审核,以及技术部门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后,由负责人或者经理审批。同时,对固定资产的使用也要建立在一定的法律基础上,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相关负责人也要加强对固定资产采购环节的重视,坚持价格和物品的透明化和公开化。采购环节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流程,涉及到的人和事比较多,相关工作人员要各司其职,保证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减少固定资产采购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发生。
相关负责人也应该重视固定资产的验收工作,制定合理科学的验收制度,降低企业固定资产采购过程中的风险,而且能够对采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控,保证固定资产的质量和价格都符合相关的规定和标准。同时,企业相关负责人也要根据合同情况对固定资产的数量、规格、价位等进行验收,保证固定资产采购的合理性和使用的安全性。企业应该重视固定资产的采购和验收等过程,并对其进行清晰的记录,保证后期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使用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
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企业应该指定专门的负责人和负责机构对固定资产的核算、维护、财产清查等进行内部控制。首先,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标准,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工作顺利进行。在固定资产的盘点过程中详细记录固定资产的改造、折旧、责任单位等相关信息,保证资产核算和财产清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也应该对各项使用情况进行记录。使用部门也应该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合理的维护,以保证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企业应该重视固定资产的维护工作,加大宣传力度,督促使用人员合理使用企业固定资产,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资产损失。同时对企业固定资产维护过程中的相关费用进行严格的把控,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
3.处置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
在固定资产的处置环节,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有利于避免舞弊现象的发生,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在处置环节的管理中存在各种问题。如,将性能良好的固定资产进行报废处理或者折价私自出售等,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企业固定资产处置的内部管理,对固定资产的处理情况都要以明确的档案形式记录,对报废需要处理的固定资产需要技术部门进行检查和审核,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强化企业对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
三、结语
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和管理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企业相关负责人要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控制,保证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安全运行,为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带来便利。
参考文献:
[1]杨晓静.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J].财税金融,2013,(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