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第1篇: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范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新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一、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台阶,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人文素养甚至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试想,如果文明进步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相违背、相脱离,那么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发展、社团组织的发展都会成为压制、残害甚至毁灭人类的野蛮力量。基于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先在高等教育中加强了人文素养教育,近年来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从小学生就开始抓起,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在当今时代以优秀的人文文化来武装学生的头脑、陶冶学生的身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文素养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精神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强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的培养要从民族的下一代抓起,以情感教育和优秀文化的传播保证学生强大的精神竞争力。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1.充分挖掘教材,全面揭示其中的人文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涵盖着历史、地理、天文、哲学、美学等相关内容,浓缩了古今中外社会的、历史的文明精华。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爱亲情。实行人文教育,首先就是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品格。在低段语文教材中韵文、儿歌、童话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内容浅显,无需进行过多的讲解、分析。这一阶段,可以将侧重点放在挖掘教材蕴含的美学因素,让学生感受美、表达美,继而提升到创造美的角度上来。教会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对待生活,他们的一生将收获更多的快乐。中高段语文教材内容涉猎范围广,语言相对含蓄深沉,情节相对曲折复杂。这一阶段应该立足课本,放眼课外,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文陶冶和培育。

2.价值判断的均衡性。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核心内容,而阅读实质上是读者与阅读文本的内涵知识、文化传统认识、继承的一个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的是:学生不仅仅是阅读文本信息的接收者,更是这些信息价值的判断者。学生在对阅读文本信息的接受程度代表着其阅读的素养程度,而对文本思想内涵的价值认定则可以凸显出学生的人文素养,如:认同、排斥、同情和共鸣等,都将直接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学生认知评断阅读文本信息,确保信息价值判断的均衡性。建构主义指出,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其中解读文本可以直接反映阅读者的技能水平,也能体现出其对文本思想价值的认定和人文评价。在此,对于价值判断的均衡性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把握,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1)有依托。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般是贯穿在语文认识教学活动中,那么它必须确保从本为依托,通过阅读感悟的形式来完成认知与蕴意的统一。

(2)把握有度。阅读本文的内涵丰富多样,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一切要从文本实际出发,联系真实生活,实事求是地对文本信息价值做出判断。

(3)完善基础知识。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教育属于学科内教育的范畴,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应以学科的基本特点出发,完善基础知识教学,避免空谈、架空理解现象的发生。

(4)学生的主体性凸显。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做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做学生的伙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主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抨击,以情感做师生间的纽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被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和体验生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课外资源。

(1)引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以语文课本为扩散点,开展扩展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此基础上需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用心欣赏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丰富学生的知识。在扩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将厚积而薄发。比如,学完《丑小鸭》的时候阅读《安徒生童话》,这样的学习既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又是孩子们培养阅读习惯、感受文学魅力的契机,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大量阅读中获得了发展。

(2)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到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亲密接触课文以外的世界,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发现、去描写生活中的人与事,抒发自己的情与感。如编演课本剧,续写故事,开展辩论演讲比赛,进行诗文配乐、演唱等。通过这些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增强创造力,让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荣誉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尊和自信,让他们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积淀人文素养。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展的产物,人文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不断深入挖掘的重要课题。我们在教学和科研的实践中,要弘扬人文精神,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顺应人的禀赋,发掘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教化功能。

参考文献:

[1]苏佳会.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周刊,2011.2.

[2]忻娟.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6.

第2篇: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范文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不断深化,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感悟试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感悟式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体现在学生的知识和文化固有的认识的基础上,内化为自己的文化;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必须经历感悟,主动学习,拥有独立的见解和批判性思维,包括母语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

感悟式教学中的积累、运用、感悟都是基于对学生语文的学习、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感悟是我们的目标,只有感悟才能反映学生的人文提升。积累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生活的积累、经验的积累。重感悟就是的要求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揣摩比较、感悟思想。有了感悟才会有兴趣继续学习。

感悟式教学是以语用为原则,通过创设情境,达到增强语感为目的。结合上下文的语感和语境,去感悟。语用的原则体现在多运用上,第一是口头表达能力,其次是写作能力,专注于学生的个人经历,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在运用中积累感悟。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了评价方式的转变,语文应该是人文的语言,但也是艺术、精神的享受,不能简单的以分数来衡量。因此,抓住感悟式教学的内涵有助于指导感悟式教学的实施,因此,在感悟试教学实践之前,应仔细反复研究,把握感悟式教学的内涵,这样在采取实际行动时会心领神会,得心应手。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有它的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感悟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文本教学,也不同于其他的语文教学方法。把握好感悟式教学的特征,有利于在实践中良好地运用感悟式教学。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具有学科性特征。语文学科表现在以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工具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戏剧、小说等是它的教学内容。客观现实可通过文学作品而反映出来,不仅具有语言学习的价值还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

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决定了它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文化内涵。语言学科的教学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自古以来,语文学科一直是修身养性的一门学问。以语文学科的人文素质教育为中心,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活着,从而使学生了解人类,了解人性,重视人权。感悟式教学不仅符合这些语文学科的特点,并充分发挥语文的功能。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具有思维性特征。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感悟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感悟出道理。感悟教学强调学生的语言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认知。感悟式教学的成功与否是衡量学生能否感悟出道理为标准的。语言学习不应囫囵吞枣,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应该是充满想象力,有自己的思想。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具有针对性特征。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针对的是小学生,虽然有些感悟是相同的,但在感悟的内容,方法,速度等方面都具有小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强。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方法,应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进行。充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的学习、感知,在好奇中质疑。学生质疑或感悟出的道理可能很简单或者比较稚嫩,但是这毕竟是孩子的感悟,对他们的成长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宝贵的援助。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法的实施,就是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让学生们感悟文章中丰富的感情并获得美的享受,如:

阅读中的感悟式教学。阅读中的感悟就是对文章的审美和情感的感悟。教师通过对文章的审美,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育目标,确定了我们应该将情感教育融合在教学中。自古以来,这么多感人的文学巨著,被传送的经久不衰,因为作家的笔墨饱蘸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情动而辞发”的文章,都是带有强烈感情的产物。学生通过阅读语文教材,理解和掌握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深刻的情感熏陶。

第3篇: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范文

一、创设情境,以情唤情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原动力,是沟通师生关系的剂。在语文教学中,老师真诚的笑脸、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真情的流露,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非常重视教学开始富有情感的导语激发,她以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以具体形象的多媒体画面、教学实物等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课文《三亚落日》时,教师边播放三亚风光的录像,边动情地描述三亚的迷人情景。由于学生对三亚的认知是陌生的,老师通过播放录像和语言描述,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达到了音与画的交融,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对“落日的美妙绝伦”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二、精读品析,以情激情

语文课是情感课,语文课堂更是一个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儿童,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贫乏,世界观及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通过教材获得的情感体验比较单一、浅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生动的情感氛围,调动学生感知作品美的欲望,力求与他们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教学《爱如茉莉》一文时,最为感人的场景是爸爸妈妈在病房里相互关爱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当作者推开门一看,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只见妈妈躺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教学这段时,我先让学生静静观察画面,然后说说感受,并以不断激发学生爱的情感掀起学生爱的涟漪,使学生的心灵再次受到爱的强烈冲击。此时,我让学生静听歌曲《爱的奉献》,边听边回忆生活中让自己感动的事。当音乐结束,学生从回忆中回到课堂,他们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已完全从文本走进了生活,他们的内心正被汹涌澎湃的激情激荡着,正被感恩的情怀浸润着。

三、感悟体验,以情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学时我们应借助课文中优美形象的语言,通过朗读、品味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音乐美,领会语言的意蕴美,体验语言的情趣美,使学生的情感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如《生命桥》一文,描写了一群被逼至悬崖边的羚羊,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不得不用牺牲老羚羊的方法来摆脱困境的壮举。猎人们被这个情景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看了这个故事,学生的内心有怎样的感触呢?对羚羊、对动物、对所有的生命在面临绝境时所创造出来的奇迹,又有怎样的理解?教学时,我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感受到学生此时的内心:有的看到羚羊被狩猎队追杀而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时,为人类的不光彩行为感到惭愧;有的为羚羊未来的命运担忧;有的看到老羚羊用自己的身体做“桥墩”,为年轻羚羊架起生命之桥时,被羚羊在危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所震撼……此时,学生的情感在感悟体验中生发,与作者、文本产生了共鸣,从鲜活的语言文字中,学生受到了熏陶、感染和教育。

四、拓展升华,以情抒情

第4篇: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范文

一、激发兴趣,授之以渔

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兴趣一直是他们学好文化知识最基本的因素,因此,在拼音教学中,我们应当努力培养学生对学习汉语拼音的学习兴趣。笔者通过观察发现,许多教师在教授学生拼音时,总是授之以鱼,通过讲授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怎么读、怎么记,长此以往,学生得其皮毛而不知真髓,就越来越容易会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笔者认为,要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就应该向学生授之以渔,教会他们学习拼音的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传授的学习方法而自主学习并从中寻求乐趣。在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拼音教学时,学生往往会有些无所适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住拼音的发音和形状,笔者采用了编儿歌的教学模式。如:“小妹妹在歌唱,嘴巴张大aaa”“公鸡清晨要啼叫,嘴巴圆圆ooo”。又例如在汉语第3课讲授拼音,当讲到“b”的字形时,说“小弟弟放广播,右下半圆bbb”。学到声母“p”时,提问学生:“你是准备通过什么方法记住p的呢?”通过笔者启发,一名学生模仿平常时我教给他们的识记方法,现场编了一句儿歌:“大哥哥爬山坡,右上半圆ppp。”这就是教授学生方法带来的好处,且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对这些方法能够学以致用,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后来的汉语学习中,笔者基本上是让学生自己编儿歌记字母,而自己只是稍加指点。如“我爱北京天安门,左a右n an an an”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学习汉语拼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创设语境,驰骋想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都会感觉到:汉语拼音是一组枯燥无味的、直观但意义抽象的字符,学生在学习拼音时大多觉到无趣。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想学、乐学、好学,就要变无趣为有趣,还要充分利用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切合学习实际,巧妙创设语言学习环境,让各类音节在语言学习环境中反复重现,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巩固、运用汉语拼音,认识到汉语拼音的本质,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汉语拼音的多功能的作用。想要达成这些目标,我们可以通过编故事、表演等途径来实现。例如,笔者在教学wa的四声时就用了故事穿插的方法,设定故事的主人公为丫丫。笔者问道:“老师知道同学们多才多艺,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唱歌跳舞,还有的喜欢画画,那丫丫喜欢做什么呢?”(教师多媒体屏幕显示青蛙画面)出现音节w,然后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练读。接着又问道:“有一天,丫丫去阿姨家玩,丫丫往阿姨家屋顶望去,她看到了什么呀?”(多媒体显示一个小娃娃)这时候让学生再以多种方式练读w。就这样创设故事情节,将相应的拼音蕴含在故事情节中,当教师讲完故事时,学生在兴趣盎然中,wa的四个声调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

三、内容上的综合,更有利培养学生能力

我们常常发现,小学语文课本中,不管是内容的编排,或是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向来都是多元而不是单一的。实践证明,在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中,适当地展示简易的词语、句子或者儿歌,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拼音的理解,认识简易的汉字,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拼音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翻开小学的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有些章节已经开始出现汉字和插画。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完画面后,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拼读音节、认识汉字。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地拼出音节读出汉字后,教师应该及时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获得相应的成就感,调动他们想继续学下去的积极性。教学过程进行到此时,教师应当继续深入,综合以往所教授内容,让学生自己用拼音拼出来的汉字造一句话,从而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插图,说一到两句话,可以畅所欲言。有一名学生说道“哥哥身上带着摄影机,他要把这美丽的画面拍摄下来,留作纪念。”这种教学模式,除了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外,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将一些看似复杂的问题简易化。

四、活跃思维,灵活运用

第5篇: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范文

关键词:舞蹈教学;茶文化;艺术表达;情感教育

舞蹈教学的重要点在于舞蹈者的身体线条和某个部位的结合而营造出来的延长,这对于舞者而言是一种心理上的想象,它是虚幻的,但却有支配舞蹈者动作发展倾向的作用。当肢体的表达已经结束,那就需要精神层面去支撑舞蹈的延续。我们可以透过两者相互接触的层面去分析肢体与情感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和谐的舞蹈中建立起特殊的艺术语言,通过传统的茶文化去配合完成,最终完成有韵律、有节奏感的舞蹈,而这一系列运动的轨迹就是情感的作用。茶文化情感教育可将原本简单的肢体语言,转而变成情感的交错,推动了整体情节的发展,让舞蹈整体的运用独具匠心。茶文化的导入可以让舞蹈教学的充满内涵,使其在表达上丰富多彩。单一的肢体语言是无法将舞蹈本身的美展现出来的,只有结合了传统的情感,才可以展现出舞蹈的美学价值,并起到升华舞蹈内涵的作用。所以在新的目标下,高校舞蹈教学需要结合传统的茶文化情感去探究舞蹈,让舞蹈教学效果更明显。当下的高校舞蹈教学,主要使舞蹈者找到正确的舞蹈表达技巧,但常常忽略掉舞蹈的精髓是为了表达舞者内心的情感。因此,加强高校舞蹈教学中的茶文化情感教育任重而道远。

1新时期高校舞蹈教学中茶文化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对舞蹈中茶文化情感教育的认知不足

我国舞蹈是人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在舞蹈教学中,诸多高校对于茶文化情感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没能从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舞蹈魅力的联系点入手,以拓展的眼光去认识舞蹈中的茶文化教育的传承问题。新时期高校没有注重去展现一个舞蹈中的茶文化情感教育,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既没法表达出舞蹈中的精神,又没法将茶文化内涵得到传承。可以说,我国舞蹈教学中的使用的情感教育还是停留在表面,为了运用而使用,毫无根据,并没有与茶文化相结合。这样的舞蹈设计往往经不起推敲,也没法在岁月的洗礼中成为一代经典。因此,在舞蹈肢体教学中必须结合茶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彰显舞蹈的特色。许多高校对于舞蹈中茶文化情感教育的重视度都不够,最重要的育人功能被硬生生的夺走,剩下的只是高校教师对于舞蹈技术的教育,只注重结果,对茶文化情感投入的认知欠缺,这有悖于高校舞蹈教学中茶文化情感教育的需求。

1.2舞蹈教学观念老旧,没有很好的融合茶文化情感教育

诸多高校舞蹈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都存在问题,没能很好地融入茶文化情感教育,甚至有许多高校还未设置该课程。教学观念滞后,影响了学生舞蹈文化底蕴的形成。舞蹈教学若是没有创新,便没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度。近年来,虽然许多高校舞蹈教师做出了一些教学改进方案,但还是换汤不换药。大多以讲述茶文化的历史为主,停留在表面,学生听听也就过了,在真正舞蹈的过程中,没能很好地投入茶文化所带来的情感氛围,参与舞蹈课程的学习也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再加之老师依旧利用原有舞蹈教学设置模式,与其他枯燥乏味的课程一样,欠缺创新性。没法让学生在舞蹈中感悟茶文化精神,从而带入到自己的舞蹈世界中去。老旧的舞蹈教学模式,仅仅只考四肢技术的表述,没法让观众看到情感的部分,忽视了学生情感的表达。另外,在舞蹈课外,舞蹈教师与学生的构图愈走愈远,可以说,只要不是舞蹈课上,都见不到教师,没能很好地沟通舞蹈教学内容,导致了学生不重视舞蹈内涵的教育,最终导致了舞蹈教学茶文化情感教学的不理想。

1.3有茶文化内涵的舞蹈教师欠缺

在舞蹈中融合茶文化情感的教育,需要塑造复合型人才。但很多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师没法带动学生情感的投入。如此一来,学生很难有较高的造诣,没法表现情感内涵,严重的将阻碍未来舞蹈的发展。许多教师为了应付课程教育,没有认真的去探究茶文化情感教育在舞蹈中的体现,还有的教师根本没有认识到舞蹈教学中茶文化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没能让学生去体味情感,也就失去了舞蹈的意义。

2新时期高校舞蹈教学中茶文化情感教育的改进措施

2.1增进茶文化情感教育的认知度,升华舞蹈内涵

设立舞蹈教学专业的高校,在舞蹈教学中,要把茶文化情感教育提上日程,而并非纸上谈兵。否则对于茶文化情感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延伸也只是嘴上说说,并无实际价值。舞蹈中茶文化情感教育的融入,是与观众产生共鸣的一种方式,茶文化作为情感教育的一种,为舞蹈拓宽了渠道,也增进茶文化情感教育的认知度,从而升华了舞蹈内涵,达到增强高校学子人文素养的目的。让舞蹈专业的学生更好地了解茶文化,对于舞蹈的表达有着促进作用,能够更好地将情感投入在舞蹈中,让舞蹈更加灵动地表现出来。茶文化情感教育作为一种符号,是连接表演者心理和舞蹈感情的纽带,它传递的是一种艺术语言,它代表着新时期的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如果仅仅将茶文化情感教育单一地理解为舞蹈外表的延伸,那就缺乏了最本质的精神文化,若舞蹈中情感教育运用不得当,会产生反作用,不仅不能升华舞蹈内涵,更会给观众带来假象的感觉。

2.2转变教学观念,将茶文化精神融于舞蹈

中华五千年的发展,许多艺术家依旧执着地对舞蹈中茶文化情感运用有一份热情。因此,我国高校也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推陈出新,将茶文化精神融于舞蹈,形成茶文化情感教育。茶文化情感教育运用得当的话,对于表现舞蹈中的人物心理有着积极的作用,让原本简单的肢体语言,转而变成情感推动了整个舞蹈情节的发展。在不同的舞蹈体系中,茶文化情感教育所诠释的主题也大不相同,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多元化教学,提升高校舞蹈学子的兴趣。让学生感受茶文化中所带来的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只有积极鼓励舞蹈专业的学生去渗透舞蹈中茶文化的情感教育,才可以更好地展现舞蹈的美学价值。

2.3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与文化修养

教师自身应该提升教学水平与文化的修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对自己进行不断充电,充实自己的专业文化情感教育的知识量,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舞蹈教学。在舞蹈的编排中,纳入茶文化情感教育,实现高校学子舞蹈造诣的提升。人们在表达情感时往往难以仅仅靠肢体很好地表达,因此,舞蹈家们往往借助情感来升华作品。这样合理的运用常常产生奇妙的效果,让舞蹈更有说服力。

3结束语

新时期的高校舞蹈教学中需要传统茶文化的填充,而情感的表现需要舞者在平常的实践过程中多思考,多积累,提高自己的认知,最终展现出舞蹈特有的美学价值。高校的教师要以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为目标,在舞蹈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茶文化与舞蹈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明白精神文化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龙朝晖.浅谈新时期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1):68-69.

[2]杨荔.做心灵的舞者———谈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03-104+107.

[3]马春靓.情景化训练教学模式引入普通高校现代舞教学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1):60-63.

[4]吕广霞.以学生为主体的舞蹈教学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创新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5):76-77.

[5]刘丽.繁荣民族地区舞蹈教育与研究,发展民族舞蹈文化——“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舞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研讨会”综述[J].民族艺术研究,2007(5):77-79.

[6]邹小燕.快餐文化视野下的舞蹈快餐现象及其对策研究———以综合类高校舞蹈学专业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4(5):122-124.

[7]黎宗建.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路径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64-165.

[8]王鹃.舞蹈教育发展与种类分析———评《舞研舞语———舞蹈及舞蹈教育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5(5):117.

第6篇: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范文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连接学生与知识的纽带,还充当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角色。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传统的教学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途径

1)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感悟

新课程标准改变后,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简单的教,更重要的引导学生在教学中的学。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累与感悟。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语文成绩,不是通过记忆复杂的公式与符号,而是要通过对平时知识的积累来实现的。因此,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应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探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能巩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例如,在学习《克隆之谜》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应在阐述文章内容的同时,渗透关于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并引导学生注重对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悟。

2)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趋向于多样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的教学模式给语文教学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也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不仅是丰富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学习《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播放二泉映月的录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二泉映月的感人场面,从而促使学生切实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注重学生兴趣培养的个性化

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是以促进整体的发展为核心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应注重不同学生性格间的差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不仅可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语文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在讲解语文知识时要渗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还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例如,在学习“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时,语文教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先给学生简单描述郑和远航中发生的有趣故事,然后再针对课文内容阐述我国人民的探索精神与航海技术。

4)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记录生活、感悟生活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适时将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结合在一起。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不是由抽象的数字符号组成的,它所阐述的更多的是关于生活的感悟。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传授的只是枯燥的语文基础知识,这样,不仅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腻烦的心理,同时还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例如,在学习《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实际中的金字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金字塔精巧的结构特点,从而实现他们对古埃及人民杰出智慧的歌颂。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教师的讲,学生的听”来完成,这在无形中造成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新课程标准实行后,语文教学模式有了相应的变化,语文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体,而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仅保证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还实现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例如,在学习《郑成功》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应改变以往直接讲课的传统模式,可以先让学生收集关于郑成功的故事或资料,学生在简单了解郑成功的事迹之后,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2)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一般都是照搬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授课,由于教材上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在无形中限制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扩充。因此,为了符合新课改的教学标准,语文教师扩充了语文教学内容,使教材成了教学中的参考工具。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同时还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例如,在学习《草原》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大屏幕呈现草原的真实面貌,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舍笔下“人美、景美、文美”的场面,并且也在无形中丰富了关于“草原”的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3)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合理化

第7篇: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小学语文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与教学方法等都发生巨大变化,小学语文的基础地位更加明显。语文的共识性与特殊性决定语文必须要重视保持其内在的人文内涵。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文的深层次性与复杂性,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成为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因此,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在保证语文的人文内涵的前提下,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功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语文的课程形态不明确,忽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大都采用逐字逐句的讲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是普遍存在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文章阅读,又让语文教师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很大帮助。但是,这种讲授方式只是采用简单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习内容,并不能让学生从中真正学习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内容。与发达国家的语言教学相比,我国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就非常明显了。语文教学不仅仅是阅读课文与讲解课文,最重要的是促使学生能够获得认识语言的能力与应用语言的能力。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注重基本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小学语文的课程形态不明确,这种现象必须改变。

2、小学语文教学忽视学生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培养,造成理解和表达失当

语言是交流和表达的手段,也是进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的重要工具,并且能够促使学生运用语言认知事物并将事物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欣赏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要是进行自主阅读,忽视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表达能力与阅读能力严重失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实践活动

语言来自于实践,必将再用于实践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实践活动是语文的特点决定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及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对于语文实践活动却置若罔闻。随着社会经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许多国家的语言教学开始注重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但是,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的效率,忽视实践活动的开展,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1、明确语文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认识语言与应用语言能力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改革中要明确语文教学部仅仅是进行课文的讲读,不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作为最终学习目的,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学习的内容,并以此进行语言的认识与语言的应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明确语文课程真正的形态,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发挥语文真正的作用。

2、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阅读与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小学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与应用,感悟与积累是进行阅读的基础,都是为学生的表达服务的。从阅读开始学习写作,将阅读与写作结合,以写作促进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药积极寻求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要确定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以及语文表达的特点确定的。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组织有效的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在阅读中学习表达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观察与分析事物,用词造句,文章构思的方法。用写作促进表达就是让学生根据要求就西宁写作,并由教师进行评价,学生按照教师的反馈,再进行相关的阅读。总之,阅读、包括写作在内的表达都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避免出现理解与表达的错误。

3、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心与主动性

小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与认识水平,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并且还能够充分体现语文的特点与性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改革与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首先,语文实践活动要合理确定内容,并采用合适的形式,保证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例如,可以进行课本剧,开展故事会与辩论会等,这些活动具有趣味性与实践性,符合小学生学习的需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其次,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把握时机,对活动进行精心安排,保证活动的时间。例如,可以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比赛与辩论会等活动,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语文学习。最后,语文实践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结语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是必然的。但是改革中要重视语文的特性以及语文的人文内涵。全面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认识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并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1)

第8篇: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语言特点

教师在教学语言上的灵活运用,对语文教学效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把握住小学语文的特性,对教学语言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这对于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包括知识储备、接受能力、学历习惯等的基础上,根据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以及课堂教学范围,主动去调整语言组织方式,设计语调等,从而既最大化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同时也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促使小学语文迈入素质化、科学化、全面化的良性轨道。

一、生动性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既要注意语言选择的精确性与准确性,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力量,影响与决定学生的语言习惯与语言表达方式,同时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理特点,有目的性地组织与选用语言,突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从而营造一种轻松欢乐、愉悦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歇后语、谜语、俗语等穿插其中,凸显教学语言的多样性,还可以在进行课文阅读时,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根据音乐的起伏与变化调整语言、语调等,带领学生进入语文作品的意境之中,更为真切地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这对于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作品分析能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情感性

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形式,小学语文无论是在内容上、教学目标上,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带有一种情感与情绪,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中的情感与情绪可能会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情感。为此,为了突出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作用力,教师要有效利用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性,使小学语文教学语言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有所调整、有所改革,并呈现出或是激昂、激进,或是低沉、无奈,或是欢快、向上的情感取向,既给予学生更为新鲜、独特的情感体验,同时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心灵感悟。比如,在进行《最后一课》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体会作者对于祖国的依恋,对于侵略者无声的抗议,对于人民的同情,对于现状无力改变的无奈等复杂的情绪与情感,教师首先必须酝酿情绪,并通过减慢与加快语速、加重语句的读音,调整声音的音量等方式,全面、真实、立体地传达自己的情感与情绪,用心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使学生能够真正获得一种心灵上的震动。

三、科学性

科学性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规范化、准确化的重要标准。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言表达技巧,了解世界与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树立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平台。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尤其是在语音、语调等等方面,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挨(āi)紧,挨(ái)饿受冻,白皑皑(ái)),投奔(bèn),蓓蕾(bèi lěi),当(dàng)年,逮(dǎi)老鼠等极易读错声调,教师首先要规范自己的教学用语,遇到拿不定读音的字词,要在查阅之后再进行相关教学,从而既有效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差错,同时也有效纠正了学生的发育问题,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这对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以及长远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四、针对性

与其他高年级语文教学不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必须具有针对性,也就是说语言的选择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具体来说,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储备情况选择教学语言,切不可一味使用艰涩难懂、复杂深奥的词语,一方面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另一方面也会大大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要选择小学生能够听懂、理解的词汇,并不是说绝对不能使用相对较有难度的词语。在完成某些词语、成语的教学后,教师要有意识地用这些词语造句,为学生创设语境,使学生更为直观地“看到”这些生词、成语的使用方式与真实意义,让学生在不断理解与消化这些词语时增强语言理解能力与语言感悟能力,使学生在同样有限的课时里获取更多的知识。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运用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地域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当的教学语言,以典范性、科学性、可接纳性和生动性指导教学语言的选取,以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确定、筛选、调整教学语言,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主动性,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并以此为契机加速推进小学语文素质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高丽.试析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特点[J].新课程学习:学科教学,2013(6).

第9篇:小学语文教学感悟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渗透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60-01

小学生社会经验不丰富,他们正处于探索和认识世界的关键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能够拉近语文和生活实践的联系,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并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水平。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1.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原则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要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附加任务,这为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就要重视当代小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乐于独立思考的特点,加强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的融入力度,从而使小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环境中跟随教师的引导,正确的思考问题。只有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渗透,构建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小学生不反感德育渗透,从而从心理上认同教师的观点,实现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

2.品语明道,文道统一原则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由专家和学者精心选择的,不仅适合小学生语言能力和语文知识的学习,还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实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将德育教育融入语言教学中,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在语文知识的讲解中实现德育渗透。为此,教师要灵活的运用德育教育方法,避免语文德育渗透中空洞枯燥的说教教育,将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生动的教学元素中,从而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3.以小见大,联系生活原则

德育渗透的目的是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小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小学语文作为一种应用知识和能力教学,其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为德育渗透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最大化的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实践中,要善于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通过课堂教学来指引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能够有收获。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

1.借助教材,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必须扎根于教材,扎根于课堂教学。为了激发教材内容在德育方面的作用,教师一定要学会灵活的运用教材内容,发现课文与德育教育的联系点,并将其影响力扩大。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课堂德育渗透的关键点,通过构建德育渗透的教学情境来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在学习实践中获得思想道德的升华。

2.注重课外实践,在课外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不仅限于课堂之上,还包含很多课堂下的知识拓展和阅读训练内容。想要更好的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教师在课外活动中也要实现德育渗透。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些优质的语文课外活动,在巩固课堂学习成果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3.在课堂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有着较强的故事性和情境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通常会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运用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情景剧等方式。这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实现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这类课堂活动中,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课文的同时,得到思想和心理上的升华,获得正确的感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利用多媒体设备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效果

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辅助设备,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有助于更好的完成德育渗透的目的。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播放视频、音频、动画,向学生展示图片、文字,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构建符合德育渗透要求的教学情境,提高德育渗透的质量。

综上所述,当代的小学生出生于信息时代,他们从小受到社会上各种文化和思潮的影响,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的关键期。在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践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原则,并灵活的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