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治理的案例分析范文

社会治理的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治理的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治理的案例分析

第1篇:社会治理的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社会工作;价值矛盾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20-02

0 引言

社会工作是一项帮助个人、群体、社区提高或恢复其社会功能运作能力,并创造有利于它们的社会环境的专业活动。高校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工作一样,也是一种助人自助、解决困难的专业化活动。随着社会急剧变化和现行教育体系存在的不足,现代大学生所承受的社会压力也愈来愈大,由此引发的社交障碍心理疾病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十分有必要借助社会工作优势介入高校教育体系,帮助存在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学习生活的能力,克服学习障碍,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得到更好发展。作为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工作专业,在具体的实务工作中必然涉及“应当如何”的主观愿望,而作为服务对象的大学生(即案主)也会有自己的态度,这就产生了价值矛盾与价值选择。

1 价值观相关理论解析

价值观指主体(个体、群体、社会)看待客体(认识或实践的对象)及评价其重要性或社会意义所依据的观念系统。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总是有所选取有所舍弃,有所喜好有所憎恶,这就有价值观念在起作用。价值观作为体现社会理想和目标的观念,是推动并指引人们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原则、标准。作为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工作专业,在具体的实务工作中必然涉及“应当如何”的主观愿望,而服务对象也会有自己的态度,所以工作者面对服务对象时,必然有两种价值判断:一是试图把自己的判断强加给案主,这很可能引起价值冲突;二是先处境化地“双向理解”,然后通过沟通达成共识,这是最理想的价值介入状态。

对社会工作者来说,在遇到与案主出现类似价值矛盾的问题时首先应当确定的是,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矛盾是否确实由价值冲突引起而并非知识矛盾。价值是关于什么对人有利的信念、偏好、或假设。价值判断并不能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仅仅根据特定的信仰和道德规则来评判价值的是非。另一方面,我们称之为知识的是关于世界与人的研究结果,这些结果已经得到或能够得到证实。以一个是否辍学的案例(下文中有具体案例介绍)来看,假如在高校社会工作者看来辍学意味着大学生涯的半途而废,因此认为辍学现象是一种令人感到羞耻的行为。而案主则不认为是羞耻的事情,并倾向于辍学,这就构成了价值矛盾与冲突。但是假如社会工作者反对辍学是因为认为辍学后案主一定不会有好的发展前途,并会感到后悔或白责,那么所表现出来的则是一种知识或经验上的欠缺,而并非和案主构成价值冲突。因为实践可以证明,学历高低并不是事业成功的唯一要素;同时,知识或经验的观察还证明,当前社会下只有极少数学生在辍学之后存在严重的羞耻感。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要掌握更多、更全面的专业知识,以免出现把知识层面的误解错当成为价值矛盾与价值冲突,以避免问题的复杂化及问题的错误解决。

2 价值冲突个案及分析

每个人认识事物及其属性的基础不尽相同,自身需要的尺度以及确定各种事物是否有价值及其价值大小的观念也就不甚相同,这就造成了社会工作者和案主之间有可能存在价值冲突,下面就以所做的两个个案来进行分析:

个案一:案主是一位大三学生,因家庭成员突发变故,家里需要其辍学回家打理家族企业,该生在办理退学手续时却又非常矛盾,犹豫不决。通过案主的叙述,其本人还是倾向于辍学接管企业,但是又怕能力不足,无法驾驭企业,因此徘徊不定。而我个人认为辍学是一种半途而废、不求上进的表现,因此陷入了价值困境中。假如我把这种价值取向付诸实现,就很难保持客观的立场并对案主有积极的帮助。在面对这种价值矛盾时,一个经常使用的办法是“案主自决原则”。即,案主有权利持有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按照自己的观点行事,只要这样做不会损害其他人的权利。我们首先帮助案主准确地界定问题之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所有方案,并逐一分析各方案的优缺点之后,再由案主自己决定如何选择。这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选择一个行为模式,然后用这一模式去重新塑造案主的观点恰恰相反。在此案中,虽然我反对辍学,但是我应该让该生明白辍学与否都是可行的选择,因此,我和该生将辍学与否的理由详尽的列出,案主经过反复比较和仔细思考后,决定“暂不办理退学手续,回家与家庭成员认真商量一下,确定今后个人及企业将如何发展之后再做决定”。虽然没有辍学是我最初的愿望,但是在经过有效的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后,在没有外界的干扰下让该生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才是令我最欣慰的地方。

个案二:这是一个极端的案例,大一新生张某在入学体检时查出患有白血病,家境贫寒的他面临突然的变故,非常绝望,因此想到了自杀。在与该生的交谈过程中,我尝试用在前个案例中使用过的案主自决的方法进行实务,和该生一起将自杀与进行治疗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后果进行分析。但该生分析了所有可能的因素之后,依然觉得没有理由继续忍受痛苦,而且就算接受治疗,治愈的几率甚小,高额的治疗费用会成为家人的负担。这又使我陷入了价值矛盾之中。不知道是否应该阻止该生自杀。

在使用案主自决的方法失效后,经过仔细分析案情,我转而使用另一种解决方法:将社会工作的道德伦理原则按照其重要性的程度排成序列,根据序列来做出价值判断。这些价值序列是:①保护生命(个人与社会的基本生存需要);②维护独立性、自主性和自由;③营造平等的机会;④提高生活质量;⑤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隐私权;⑥讲真话,并开放所有的相关信息;⑦根据自愿接受的原则行动。

根据这个价值序列,我在价值①(保护生命)和价值②(维护独立性、自主性和自由)之间遇到了矛盾,根据价值序列原则,应当毫不犹豫的服从第一条原则,保护他的生命。首先让他了解到:自杀非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以及杀死自己是不可逆转的大事:困难是暂时性的,可以解决的;专业人员(及其他人士)愿意分担、支持和协助他。我多方寻找关于白血病治愈方面的信息,给予其进行治疗的勇气,然后通过与其家人的沟通了解到家里人也是十分希望尽全力对该生进行治疗,通过其家人的鼓励和支持给予他治疗的信心和决心,医院方面也表示可是适当减免该生治疗所需的费用。在努力使第一条原则实现后,即该生答应接受治疗,并不再考虑自杀的情况下,通过其家人和院方的配合,对他的生活心态进行调整。通过使其对以前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治愈后生活的憧憬,培养他积极的治疗心态,变被动接受治疗为主动要求治疗,增强他的自信感和自控感,鼓起他的求生欲。

3 解决冲突的价值观念及原则选择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工作时,必须有一套专业价值理念,应当对自己的专业价值观念不断进行反思和批判,以便为判断是非和采取行动提供可靠的价值准则。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以下基本价值占据优先地位:①人的价值与尊严。保护人的生命是社会工作者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假如案主流露出想伤人、杀人或自伤、自杀时,社会工作者首先应当立即采取的行动是保护生命,预防和阻止对生命的伤害。②社会正义。社会正义意味着保证人们的平等机会和权利,保证人的价值和尊严。③助人。“助人的价值是社会工作者的第一面旗帜。”助人通常被看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职业特征,而不是被自觉地认识为社会工作最重要的基本价值之一。

第2篇:社会治理的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范畴授课方式案例教学

《高级财务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级财务管理在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由于学术界对高级财务管理范畴的界定不同,众多高级财务管理教材在内容上、理论基础上相距甚远,各高校在该课程内容选择上随意性较大;由于该课程大多在大四年级开设,学生面临各种压力,学习积极性不高,给教师授课带来困扰;在案例教学中往往存在案例难度大、学生难以把握、案例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问题

与中级财务管理不同,学术界对高级财务管理的概念和范畴看法差异很大,由此引起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在内容选择上随意性强,差异较大。目前,学术界对高级财务管理范畴的界定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高级财务管理应涉及财务管理的特殊业务,主要内容应包括企业设立财务管理、企业并购财务管理、企业分立财务管理、企业破产财务管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垄断经营企业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以及物价变动财务管理等内容,如王化成主编的《高级财务管理学》。第二种观点是高级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是企业高级管理者的理财理念、理财理论和理财方法,其内容应该包括企业价值管理与评估、财务战略管理与规划、公司治理及财务治理、财务预算管理、风险管理、财务预警管理、业绩评价、税务筹划等,如汤谷良主编的《高级财务管理》、杨雄胜主编的《高级财务管理》等。第三种观点是以上两种观点的结合。从最近几年出版的高级财务管理教材的内容看,以上三类内容的教材都有,但以第三种为多。但由于一本教材不可能将以上所有内容都囊括进来,因此,即使同属第三种观点,教材所涵盖的内容差异也很大。第四种是以某一内容为主线的较专一化教材,如以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为主的高级财务管理教材,也有以并购财务管理为主的高级财务管理教材,如陆正飞的《高级财务管理》等。

由于高级财务管理范畴的界定和教材内容差异较大,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设置内容的选择上也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基本上是根据本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财务管理专业其它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师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解来设置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专门开设风险与财务战略管理等课程的财务管理专业,其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偏重第一种观点;而对于专门开设了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企业并购重组财务管理的财务管理专业,其课程内容设置偏重第二种观点。总之,高级财务管理范畴的不同观点与教材内容的巨大差异的确造成了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混乱和选择上的随意,学术界应尽快界定高级财务管理的概念和范畴。笔者认为特殊业务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补充或外延的扩大,其原理和方法主要应用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不称其为高级财务管理,而将其界定为特殊业务财务管理。对于财务管理中的高级管理者的理财理念、理财理论和理财方法,由于主要应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企业的理财问题,体现财务管理的社会过程,立足于组织结构和治理环境,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的角度来诠释财务管理功能,可以将其定义为高级财务管理。

二、授课方式问题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一般在大四年级开设,这一年级的学生往往面临着考研、考注册会计师、毕业实习、找工作等众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出勤率较差或人在心不在、课堂学习气氛不浓,缺乏学习主动性。较之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等课程,高级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如果学生不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不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不投入到案例分析中,根本达不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就尤为重要。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其它相关理论,在教学中应从授课、案例分析及讨论、小论文、小组作业几个方面齐头并进。

随着我国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容和完善,各种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引进和创新,企业财务管理也越来越趋向国际化,财务管理专业的内涵与外延也越来越多,老师即使整个学期在课堂灌输知识和概念,时间也是不够用的。由于高级财务管理及相关知识繁多,如果仍然采用“教师课堂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老师的授课任务会很繁重,学生学了会忘记而且不会运用,并且缺乏自学和运用的能力的锻炼,即使走向工作岗位,也很难适合单位的需要。因此,授课应以引导为主,尽量减少授课内容,对课程的每部分内容可以专门进行设计。以公司治理为例,老师在课堂上仅仅讲授公司治理的整体框架以及重点、难点,提供公司治理相关最新并最具代表性的参考文献,提出目前各类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余时间指导学生重点掌握如何利用各种资源获取公司治理相关资料,并运用已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案例教学问题

第3篇:社会治理的案例分析范文

一、工商治理类教学现有模式

工商治理类专业的现有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一种“传递─接受式”。此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由前苏联凯洛夫等人进行改造传入我国。在我国广为流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都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把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把握更多的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一)理论依据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原理设计,尤其受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练习心理学的影响,强调控制学习者的行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认为只要通过联系─反馈─强化,这样反复的循环过程就可以塑造有效的行为目标。

(二)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目前工商治理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典型的写作论文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经营治理人才为目标的,在标准化课程体系学习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企业治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操作程序

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四)教学考核与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包括对老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对老师的评价以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相结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生的评价也就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以考试的形式来实现。

二、工商治理类教学现有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对于高等教导要实现从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央的传统教导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教导。而我们的教导方式顶多只是从口号上发生了变化,从表面上看来在进行现代教导,但实际上,无论从教学方式,还是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质上都处于传统教学模式阶段。尤其对于对实践能力、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工商治理类学生这个矛盾更是突出。现有的这种教学模式与其他工科专业教学模式没有本质区别,难以体现工商治理类教学的特点,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总体来看,目前工商治理类本专科教导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目标有偏差

高等教导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传授知识,无论哪个学科都要把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工商治理类的学生有其本身的非凡性。工商治理类学生毕业后要从事的是企业治理类的工作,而这类的工作由于其工作程序性较差,工作环境复杂,跟技术类工作相比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要求更高。所以对于工商治理类学生应该在教学中体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而目前工商治理类的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类似,并没有体现其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有的虽有体现但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很差。这样就使得实际教学效果偏离了原有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经营治理人才的目的。

(二)教导方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

虽然我国的学生比国外的学生读了更多的书,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了学习上,虽然我们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表现突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内大学教导的学生实践能力比国外的学生要差。知识是人类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课本知识本身要经历一个从详细到抽象的过程,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要经历从抽象再回归到详细的过程,也就是把知识应用于详细实践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是抽象的知识,而要真正把握知识就必须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完成从抽象到详细的过程,可是现在绝大部分的教学只能使学生把握抽象知识,而达不到从抽象到详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虽然学习了大量课本知识,但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新却很困难,甚至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导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以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的一句话,说明教导是一把“双刃剑”。实践能力对于大学生很重要,对于工商治理类学生尤其重要,因为他们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是比较复杂的非程序性工作,这些工作需要很强的实践能力。而我们现有的教学中以课本学习为主,实践教导为辅,甚至很多学校实践经历少得可怜。

(三)教学效果考核方式死板,难以真正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大学高等教导现有的教学结果考核方式是单一的试卷考察,试卷内容主要是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知识块的记忆和背诵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工商治理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中并不是主要的,这种考核方式已经和培养目标相矛盾了。所以现有的这种考核方式是片面的,不符合培养目标。

三、工商治理类本专科教学模式改革方向

要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跟上时代的潮流,符合时代的需求。对于工商治理类本专科生的教学存在的以上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从教师和学生双方下手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对于工商治理类学生,社会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实践能力差是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工商治理类学生尤甚。为了改善目前教学模式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的状况,应该从教师和学生双方入手。

1.增加教学体系中实践环节所占比例在教学体系中虽然安排了实践环节,但是对其利用率很低,而且实践总的时间安排也不够。工商治理类学生与其他学科相比对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要求更高,所以要安排较多的实践时间。通过参观,实践,来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把所学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可以把实践跟课堂教学穿行,知识传授到哪里学生就把实践了解到哪里,这样学生就能明白课本知识和实践的距离,从而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提高其实践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外实践毕竟有限,而且可能由于条件所限不能达到理想的要求。课堂教学也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从单一的传授知识转换到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把所学的课本知识应用于案例分析中。但是目前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大多都是从学生直接转变成教师,缺乏社会实践。而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对实际情况比较了解。这样教师本身的素质和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形成了矛盾,所以很多教师对案例教学存在思想上的畏惧,不能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要使案例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就必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而教师本身由于投身教学,难以有大量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就必须把教师从教学中抽出来。可以让缺乏经验的教师带薪去企业挂职工作1-2年,就像机关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一样。这样虽然增加了教学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此外,尽管国外教学中案例教学已经应用广泛,但目前我国案例教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现成的好案例比较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资料的积累,把积累的资料总结成案例,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把案例进行完善。

3.增加实验室教学一般工科学生都会进实验室,通过实验来加强动手和实践能力。工商治理类学生的实验就比较少见,但很多实践环节可以从现实环境中挪到实验室模仿。比如:可以设置模仿生产车间让学生实践JIT生产方式;可以用沙盘模仿企业战略;可以设置招聘情景让学生体验招聘实践等。很多知识可以用模仿实验来进行,而这样的教学方式要远比单纯的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其实践能力,弥补实际实践的不足。

(二)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急于把课本上的和自己把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形成了现在以“满堂灌”式为主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却难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考试中发现,学生对于基本概念记忆很牢固,但涉及到基本概念应用的时候往往得分率比较低。对于教师应该转换思路,并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越多越好,重要的是知识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学生假如能举一反三,那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相比传授知识来说传授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能力更加重要。“满堂灌”式的教学一般遵循:概念,特征,应用举例的模式,这样的模式枯燥乏味,缺乏让学生思索的空间。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的爱好,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角。

从课堂教学来看,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和合作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先举例,让学生先思索,然后再讲解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主动思索,思索知识的来源,思索知识的应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案例教学同样可以应用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综合的大案例,把整门学科的重要知识块,知识点包含在内,启发学生自己思索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把零散的知识块和知识点变成系统的整体。参与式教学是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习惯,让学生主动动手动脑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来源和应用,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实践应用能力。

(三)教学考核方式多样化

工商治理类专业教导是一种典型的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经营治理人才为目标的教导模式。教学绩效考核应该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考核方式应该能着重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目前单一的试卷考核,无论从考核形势还是考核内容上都不能体现培养目标。考试形势应该多样化,采取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考核方式。假如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的理解了,那么这些知识将和他脑海里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己的知识。而假如只是强调记忆背诵,那过不了多久这些东西就会从学生的脑海里消失了。所以从试卷内容上应该增加对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例如:案例分析(教学中案例分析时学生预备情况、发言情况)。在考核方式上应该实现试卷考核和其他考核方式相结合。根据学科的特点应该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开卷+闭卷的方式,把不同的考核内容用不同的试卷考核,对于工商治理类课程的考核应该以开卷考核为主;试卷+实践操作,假如有可能的话增加实践考核,例如:实验室考核,案例分析分组考核等。总之考核方式要围绕考核目标进行选取,体现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

(四)课堂教学评价要注重评价教学效果

第4篇:社会治理的案例分析范文

由于开放教育思政课的面授课程内容多、课时少,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内容。下面几种教学方式在面授辅导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课堂答疑。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前通过课程论坛或电子邮件提出的问题进行形式多样的答疑。一是启发式答疑。教师不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直接的、详细的、具体的答案,而应采用启发式答疑,示以方法,促其思考,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二是讨论式答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通过研讨使大家找到相应问题的答案。若仍没能解决问题,可开展全班同学讨论,由会的同学给予解答,若学生不会,则最后由教师解答。讨论式答疑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是练习式答疑。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分析,找出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解决疑难问题。

第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依据面授辅导课的重难点问题,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展现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容时,可将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住房、道路、学校等图片分别置于同一张幻灯片中进行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使他们对于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有最直观的的感受,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充分运用“案例法”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案例教学可以较好的起到“导学”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典型案例,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理论知识就某一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梳理出来龙去脉,弄清楚前因后果,然后总结归纳出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师在应用案例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案例选择。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先决条件。教师组织教学离不开教学目标,选择案例不能离开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主题和相关政治理论观点。选择案例时应尽量贴近现实生活,案例应具有教育性、典型性、新颖性和生动性。比如在学习“文化建设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时,可选择将好莱坞电影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力作为教学案例,将中外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的数据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软实力的概念及作用。二是案例呈现。在向学生呈现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案例与教学内容的联系问题,在学生了解案例的内容后,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案例背景资料和相关图书资料等,做好讨论准备。三是案例讨论。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案例,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采取自由讨论、分组讨论或集体讨论,讨论过程中可以相互辩论。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发言,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理论,并对相应问题的结论逐步趋向一致。四是总结归纳。案例讲解、讨论等过程结束后,教师要针对课程内容,对相应知识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建立起案例与理论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五是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写作过程中需要学生分析案例本身的特点,明确案例分析需要的相关理论和观点,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拟订详细的写作方案,最后形成报告。通过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所学过的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写好书面报告也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方式的一个很好方法。

二、教学反思

第5篇:社会治理的案例分析范文

一、转变课堂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特点,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认真分析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利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本质上是提高客体的认识水平及能力,而教学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通过先进思想与理论的领悟、创新,理解历史和现实,形成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共同的价值信念,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遵守道德法纪的自觉性,消除落后思想的侵蚀及消极现象的影响,引导学生成为忠于祖国和人民,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志存高远的“新人”。这一价值目的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质。其核心就是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以能力为本的教育质量观、以组织学生自主活动为本的教学观。让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走向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让教学充满民主、充满人性、充满个性、充满活力。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促进教学多向互动局面的形成。通过教学主体互动、教学主客体间互动、师生认知互动、师生情感互动、师生实践活动互动等,促进多维互动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这样才能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进头脑”的目的。

1.互动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组织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参与式教学活动通过采取主题发言、专题讨论、角色体验等不同教学方式,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机会,调动他们学习和思考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采用这种方式,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握好从选择主题、控制进程到点评总结的整个环节,营造一种积极、开拓、进取、宽容的探讨式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发言,提出不同意见。

2.案例式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案例式教学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教学中增加有效案例,从而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促使学生产生对理论知识、观点的内在需求,为学生内化并创新理论知识、观点内化创设平台,进而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其价值的实现不在于其本身,它集信息、整理信息、文字表达、分析问题、材料分析或案例分析于一体。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考试考核都要突出案例内容。增加材料分析或者案例分析,引入情景、情感内容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材料或案例的能力。

3.专题式教学

利用专题能较好地通过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述的特点,在有针对性解决具体问题中求得实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作为实际研究人员要充分展示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与成果。传授思想方法与精神状态,最好是通过实际研究人员对这门学科的片断作详细讲解,使学生通过长时期注视教师“探索新知识”而受到耳濡目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互动式、讨论式、辩论式以及多媒体教学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形势,分析矛盾,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在教学考核环节中,可以开卷考试为主、撰写课程论文为辅的方式,着重考核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变简单的说教为由情入理的引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富于启发性的问题,用启发性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促使每个学生通过不断的信息刺激发现更多的问题,进而思考更多的问题,并通过质疑、讨论、阅读经典著作进一步寻找答案,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当代大学生崇尚创新,关注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而且非常希望亲身体会和尝试,希望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来学习知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推进网络化和多媒体教学。

1.多媒体教学

使用电子教案进行教学。教师采用电子文稿演示软件,制作电子版书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制作简单、操作便捷和易于掌握的特点。使用 VCD 或 DVD 教学片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增加 VCD 或 DVD 等影音资料的放映,增强直观性。还可以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精选一些影视片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和理论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情感,加深大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使用思想政治理论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它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及动静相宜、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优势。这样能够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趣味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在艺术氛围下创造出感人的教育情景,寓教于熏陶之中。

2.建立教学互动网站

网络正在对大学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已成为学生思想表达的新空间、学习和生活中的精神家园。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到网络,可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实现网上教学互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迅捷、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及时有效地澄清学生头脑中存有的思想误区。高校还可以与校外类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建立多重链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成开放式的教育空间,实现各级各类资源的共享、信息的互补,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辐射力。

第6篇:社会治理的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杭州地处江南水乡,市区河网纵横交错,水网密布。为打造 “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城市河道水环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杭州市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市区河道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综合整治。在此基础上,杭州市市区河道监管中心围绕“河道管理让水更洁净”的主旋律,建立“三分三统”工作机制(即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考核、分片引水、分河配水、分级运行),加强水面、河岸保洁,强化水质管理,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河道水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河道在满足行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开始重视其生态、景观、休闲、娱乐等功能,河道生态治理的概念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建设生态河床和生态护岸等工程技术手段,重塑一个相对自然稳定和健康开放的河道生态系统,最终构建一个人水和谐的理想环境。

一、东穆坞溪生态治理案例分析

2009年随着珊瑚沙引水入城工程将钱塘江水引入杭州西部河道,西部“四港四河”(五常港、蒋村港、紫金港、莲花港、沿山河、冯家河、益乐河、余杭塘河)水质明显改善。为进一步提升区域河道水环境质量,2010年对沿山河支流东穆坞溪、小紫金港、王家坞溪、石人坞溪开展河道生态治理,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下面对东穆坞溪生态治理情况进行案例分析:

1.溪流概况。工程实施位置位于留下镇留和路西侧,河段全长约440米,总面积约2850平米。东穆坞溪属典型山溪性河流,具有集雨面积大,汇流时间短,水流速度快,洪水暴涨暴落,挟沙能力和冲刷能力强,推移质和悬移质多的特点。该河上游水土流失大,水体泥沙含量较高,影响下游珊瑚沙的引水。

2.生态治理方案论证。通过对东穆坞溪河道沿线调查发现,东穆坞溪流域的留和路与留泗路均建有雨、污水管道,沿线生产生活污水大部分已经截入污水管网。目前仅东穆坞村内尚有部分临溪村民的生活污水排入溪沟,以及溪内洗涤衣物、拖把等污染源。根据水质监测情况,该河道水质除氨氮和总磷有所偏高外,其它污染物指标较好。

设计方案选择化学脱氮除磷法、人工湿地法、地表漫流处理系统法等三个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鉴于溪流携沙及水质情况,本项工程内容主要为河道护沙固沙,同时兼顾考虑氮、磷的去除,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最终确定采用地表漫流处理系统的实施方案。

地表漫流处理系统是将水流有控制地投配到坡度缓和、土壤渗透性差的多年生牧草土地上,污水以薄层方式沿土地缓慢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达到净化目的。本工程主要为植物种植与防冲刷石笼的安装设置,包括河床杂草的清除、场地的平整、防冲刷石笼的制作与安装、植物的种植等,通过坡面上种植植物起到减缓污水沿地表流动的速度,增加水流在坡面的滞留时间,促进悬浮物的去除,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3.项目实施经验。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总结如下经验:一是植物群体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功效,工程投资少,见效快,易于大面积推广和实施;二是植物群体具有活性,不怕埋压,能自动跟踪地表高程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跟随性和扩展能力。广泛繁殖的大批植物群体,能有效的涵养水分,减少地表径流,滞流削峰,增大土壤的抗冲性,大大减少当地的水土流失;三是该项目采用的聚草系多年生漂浮型兼陆生型的水生植物,一年四季常绿,能耐零下5℃的低温,是园林水景中绿化不可多得的好材料,植株根系发达,能吸收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及过剩营养物质,可在湿地或岸边作为地被植物推广。

二、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打造“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水环境是一项长期任务,河道生态治理作为改善河道水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原则。在满足河道行洪排涝功能前提下,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形态,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二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河道生态治理中必须保证足够的水面率和水体容量,促进水体循环流通,进而改善整个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全方位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三是系统治理原则。除了对河道本身的治理和修复,还应系统考虑流域内相关的基础设施的综合治理与改造,如流域内污水的有效处理,雨水的收集处理以及垃圾的收集处理等。四是协调统一原则。发挥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在景观中的作用,将美学融到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之中,使治理后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三、关于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体会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是打造河道管理精品亮点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是实现河道面貌换新颜的重要手段,总结有以下几点体会:

1.生态整治,截污配水并重。实践证明河道治理必须是综合治理,多种手段和措施共同开展。首先通过截污控制入河污染,消除了外部污染负荷。再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减少河道硬质护砌,恢复两岸植被,形成植物群落,恢复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连通,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进行河道配水,促进河网水体流动、提高河道水环境容量。

第7篇:社会治理的案例分析范文

>> 本质分析下的网络谣言治理 网络谣言的兴盛与治理 网络谣言的生成与治理 浅谈网络谣言的危害与治理 社会管理视域下的网络谣言治理 网络谣言的治理分析 多管齐下治理网络谣言 网络传播中的秩序、谣言与治理 试论网络谣言的传播与综合治理 微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与治理研究 治理网络谣言的国际经验 浅析网络谣言的危害以及治理 治理网络谣言应注意的问题 网络谣言的传播及治理 治理网络谣言 新时期企业治理与契约论视角下的宏观会计政策变迁考察 政府治理视角下的网络谣言概念及分类研究 网络发展的新时期下大学英语教师的困境与出路 社会资本与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 网络中谣言的成因与治理引导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汪大海,张玉磊.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运行框架与政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12,(12):35-39.

[4]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73.

[5]弗朗索瓦丝·勒莫.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及传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5.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8.

[7]袁小佚.突发事件中谣言的传播机理与控制[J].中国商界,2009,(1):299-300.

[8]徐锦江.流言导读[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32.

[9]陈姣娥,王国华.网络时代政策“误读”现象与反思[J].求实,2012,(2):63-66.

[10]新浪新闻[EB/OL].http://.cn/c/2008-10-22/

030814609065s.shtml.(2012-11-25).[2012-11-25].

[11]陈付龙.当代中国公共意识的生成机制探微[J].甘肃社会科学,2011,(2):175-178.

第8篇:社会治理的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审计责任审计风险案例分析;频繁辞职

一、案例介绍

德勤是全球最大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然而近来德勤的表现,却让众多的中资企业表示“对德勤感到失望”。从2011年底至今,德勤采取了更为主动的策略,清理在香港的客户群。德勤·关黄陈方会计师行共辞去了中国建筑长江实业、博士蛙等18家公司的审计工作,其中数名客户均深陷造假风波。不仅如此,日前遭到廉政公署调查的郭氏兄弟的新鸿基地产,会计师行恰恰也是德勤!究竟一切分别是误会还是巧合?在其顾客频繁出事的背后,作为审计师的“德勤”能否以“辞职”一举“独善其身”?

二、案例分析

频繁地抛弃客户而选择辞职,将会导致客户对“德勤”的失望,另一方面,也会使得德勤深陷诚信危机。从“德勤”的举动可以看出,注册会计师对于舞弊审计责任一直都是一种被动接受的态度。从审计责任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从最初把查错揭弊作为其主要工作目标,到后来为了规避舞弊审计责任,选择了以财务报表的合规公允性来替代,到现在因为公众的压力与政府的监管要求而不得不直面这一责任,我们可以看出,注册会计师是不愿意接受查错揭弊这一责任的。他们对于舞弊揭示责任的消极态度,使之在面对舞弊审计这一职责时,无法真正的融入其中。另一方面,因为一旦被审计单位破产,受损害的审计委托人及第三者具有可能想审计单位所要赔偿,审计师为此将可能承担很大的经济及声誉上的损失,以“辞职”来避免自己应负的“审计责任”也是对于“德勤”来说也许一条“不差”的出路。在所能查阅的资料中看到,德勤是在东南融通被提出业绩造假质疑后,才表示出对公司财务状况的不信任的表态。我认为,在这背后无论是谁的过失,作为中介机构的“德勤”为了规避审计风险出了事情就辞职,以“辞职”为借口将自己的责任推脱的一干二净,不免令投资者大失所望。“德勤”应该在审计过程中实施质量控制减少和清楚审计风险因素,竭力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规避因此可能产生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虽然辞去这些单位的审计师职位,不会对德勤的营业收入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频繁地辞职让德勤深陷诚信危机。通常情况下,在经过认真地审计之后,审计师完全不知道企业财务造假的可能性很小,而一旦被曝光,就会连带承担法律责任,所以很多事务所在被审计单位一旦出了事就辞职拜托干系以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不仅要对审计客户单位负责,更要对社会公众负责。在连续年度的审计工作中,德勤应该能够注意到各年度报表数据的关联和异常,并且应当进行及时地披露,而并非等到其他第三方机构进行质疑调查之后,迅速抽身将自己的过失和责任推卸给管理层。收取高额的审计费用,德勤更应该对自己的客户“负责”。

三、对于我国审计行业发展借鉴意义

(1)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国有股、国有法人股的流通,形成自由流通的资本市场;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建立新的审计委托关系。有必要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由审计委员会行使委托和批准解聘审计机构、审查审计工作的职权。完善公司治理能力,提高财务报表真实性,减少审计风险。(2)加大了审计师在未能揭示管理当局舞弊时的法律责任。审计职业界为了适应法律环境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水准,不得不修改既有的审计规范或者更新过过时的审计理念,从而提高揭示管理舞弊的审计能力,也缩小了与社会公众的审计期望差距。(3)为了规避审计风险,次次在面对外界对审计质量质疑之时主动请辞逃避风险,造成自身在审计行业中“诚信度”下降。注册会计师必须解决的是尽量消除可接受风险,同时采取适当措施应付无法消除的风险。其中所涉及的一个要素就是确保其取得的报酬与其准备接受的风险程度相当。

参 考 文 献

第9篇:社会治理的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行动导向法;法学;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19-03

一、行动导向法应用于民办本科院校法学教学的意义

(一)研究意义

1.民办本科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型。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生俱来具有二重性: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在我国的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学术研究以“985”、“211”普通高校为代表,职业教育以高职(专科)院校为代表,而作为夹心层,地方普通高校的定位比较尴尬 ,高不成低不就。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解决此就业结构性矛盾,目前,国家教育部已明确表明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即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其中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1]。因此,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是必然发展趋势。

2.法学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我国是一个属于以成文法为基础的大陆法系国家,法律规范体系严谨,客观上要求学生应全面、系统地掌握法学专业基础知识。但是传统的讲授法又将学生置于学习的被动地位,法学理论知识枯燥、单调,一些学生上课参与度不高,他们常常是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刷微信,或看其他书籍、做考证课程的相关练习,他们甚至逃课,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的学生毕业后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专业人才需求,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对于法学专业的教学而言,如何实现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培养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实现一专多能,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在此,本文借助于高职院校中推行的行动导向法,由此进行迁移,探究该种方法在民办本科院校法科教学中的运用,推动法科教学的改革发展。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行动导向法最早是由德国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德国创造的Handlung-sorientierung,英译为Action-orientation,翻译成中文为行动导向或行为导向。Meyer认为,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同一[2]。

除了德国之外,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在教育中也特别强调培养人的综合能力。英国在职业教育中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美国在实施教育改革过程中,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指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日本提出要发展学生在复杂的技术社会里承担领导重任所必需的想象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2.国内研究现状。行动导向教学是近年来我国引进的现代职业教育教W理念,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马庆发学者认为,行为导向的教学论通常包括几种具体教学方法,即项目教学法、模拟、表演、案例研究、角色扮演[3]。赵志群教授认为,行动导向学习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本质区别。行动导向学习强调学习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建构,强调个体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的自我反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外部强化因素,把学习看作是外部控制的条件反射过程,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内因作用[4]。在社会实践中,行动导向法是职业教育在一种新的概念与模式下的运作,它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在中、高职院校中得到广泛推行。

二、行动导向法的基本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行动导向法的基本思想

行动导向法是当今世界上一种比较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它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5]。行动导向法的核心在于统一了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行动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今后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民办本科院校和职业教育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但行动导向法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思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可以看作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在法学教育中可以吸收的合理内核。

(二)行动导向法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现在的大学生都是1990年后出生的,相对于“70后”、“80后”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个性张扬、乐于表现,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他们个性发展的需要。

2.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建立在自己的经验背景基础上,无法由他人代替。对于现代社会,信息社会的来临,使得教师和大学生处于同一个信息源的背景之下,教师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甚至有时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信息更新比不上大学生,也是常有的事情。此时教师一方面要及时更新信息,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并注意提炼理论;另一方面就得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因势利导,和大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行动导向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行动导向法的核心意图是突出学生个体综合能力的培养,训练他们的职业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下面笔者就这三方面的能力在法学教学中的表现进行具体分析。

(一)提升学生法学专业能力

法学专业能力是和未来从事法律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是通过专业教学获得的,是法科学生职业能力中的基础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获取法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对于大陆法系的学生而言,他们必须接受法律系统的知识、原理和制度,但是法学理论知识枯燥、单调,传统的讲授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行动导向法有助于改变这一现状。行动导向法主要是通过引导课文教学法的方法实施。即教师首先布置本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然后由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讲授出答案,并说明答案中哪些是需要加强理解的知识点,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进行适当的调控,直到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这方面的专业知识点为止。到后期,可以由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学习任务。这样法科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大大锻炼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该方法在施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它对法科学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对理工科学生不能适用。原因在于法律基本理论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社会生活经验理解课本上的专业知识。二是选取一本合适的教材。教材内容既不能过于简单,对专业性名词没有解释,又不能过于复杂,讨论的问题过多,让学生看不明白,类似于研究生教材,教材的选用应适合于本科生学习。

2.培养学生分析与运用法学知识的能力。对于法科学生而言,此种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

一是案例分析法。法学案例分析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

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法科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案例情境,不断深化理解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形成一种分析、处理、迁移性的应用能力,学习过程潜移默化于案例分析的过程之中。该方法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案例。相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合适的案例一般具有真实性、代表性、启发性等特征[7],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法学原理以及法律规范的适用,提升他们的思考高度,培养他们全面的思维能力。

二是角色扮演法。角色理论是通过分析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动逻辑,以阐述社会关系对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这一方法可以运用在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去分析人的动机、策略和现实效果。在法学教学中,角色扮演的特定情境是案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任何一个诉讼案件都会包含不同的角色定位,如原告、被告、证人、法官、律师等,不同的角色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需要,每一种角色都会选择有利于自身的最佳行动策略,纠纷的最终解决是在尊重法律原则、规则的前提下多种策略相互博弈的结果。在整个角色扮演过程中,抽象枯燥死板的法律原理、规则被活化在具体的案件纠纷解决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案件、解决纠纷的职业能力。

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这两种教学法关系密切,案例分析的情境中常常可以穿插角色扮演,但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案例分析一般以“事件”为纽带,关注事件发展的最终结果,角色扮演以“人”为中心,强调角色扮演、角色冲突,充分展现不同角色的利益博弈。

(二)锻炼学生方法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需要的工作方法。对法科学生而言,关键是要具备独特的批判性法律思维。批判性是一种独立的、多角度的分析视角,一名律师需要从多元角度对同一事实和法律提出不同意见,一名法官需要有兼听各方意见并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8],不

能出现舆论审判。

在某种程度上,批判性思维能力比法学专业能力更为重要,因为在信息时代和法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

生在短暂的四年时间内,很难学习完多如牛毛的法律知识,即使学完了全部法律知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法律也会被修改,新的法律会不断产生。所以学生在校学习的不仅仅是现有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形成法律思维,这种思维方法取之不尽,有助于学生应对将来法律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解决各种复杂和新鲜的问题,成为合格的法律职业者。

另外,在培养法律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学习习惯和日常生活习惯区别开,日常生活中应有“和为贵”的精神,如果学生之间发生纠纷,应该注意包容,会不争辩,惹不起躲得起。但在学习中需要争辩,要培养像法官、律师那样的思维,进行全面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各自站在原告、被告的立场上去分析问题。方法能力的获得可以通过前文的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进行,也可以通过现场讨论法进行,在现场讨论中,要求学生从学习的角度去进行辩论,不得进行人身攻击。

(三)增强学生的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个人所具备的社会交往、沟通,和他人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单指法律职业,它具有职业普遍性。对于法科学生而言,这种能力体现在,一名合格的法学毕业生应当不仅仅了解法律条文,具备批判性的思维,还应当有与各种相关人员打交道的技能、出庭发表法律意见的技能等。就像一名合格的律师,他除了应当对社会现象有所了解,有能力对事实进行判断,把握社会动态外,还要有能力与各种当事人打交道。但相对于法学专业知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言,这种技能和素质的培训往往被学生忽视。

社会能力的训练可以在多种实践场合进行,不必局限于课堂,如学生的社团活动、兼职、创新创业活动等都可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当然在课堂内也可以进行,如角色扮演中的角色互动就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另外,现场讨论法和小组分析法也是比较好的训练方法。现场讨论法能够在一定的情境下提高人的沟通能力,这毋庸置疑。小组分析法,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小组,6―7个学生一组,通过小组讨论,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可以培养学生共同的学习情感,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调能力。

四、行动导向法考核机制的构建

第一,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机制。有的学生课堂参与度低,能不参加会尽量不参加,对于此种情形,可以通过抽签的形式逼迫其参与,将他们拉入到课堂的情境中来 ,并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记载的重要依据。

第二,选出参与度高、分析能力强、表现积极的学生,用班费给予适当奖励。一方面,鼓舞他们再接再厉;另一面,对其他学生而言,也可以树立榜样,创造良好的氛围,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

第三,在学生期末考核中,减少卷面中仅靠记忆就能得分的题量,而要侧重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增加案例分析的分值和比重。

总之,行动导向法改变了教师上课一言堂的教学格局,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它以行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引导他们学会“思维”和“行动”的统一。行动导向法在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法学教学中的表现是培养学生的法学专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社会能力,实现一专多能,满足用人单位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庞丽静.600所本科转型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酝酿大变

[EB/OL].2016-07-10].http://.cn/2014/

0509/260258.shtml.

[2]刘邦祥,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研

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5).

[3]马庆发.行为导向:职业教育教学的新取向――职业教

育教学论研究之二[J].外国教育资料,1997,(2).

[4]赵志群.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J].职教论坛,2008,(20).

[5]w莉丹,李建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行动导向教

学法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2).

[6]刘天君.法学案例教学法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海南广

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

[7]郝晶.新建本科院校法学案例教学法探析[J].牡丹江大

学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