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工作与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者简介]李晓阳,杨娟,王鑫鑫,襄樊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0711班学生,湖北襄樊441053
[中图分类号]C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1-0214-04
社会工作专业课堂实践模式是在众多新兴专业的产生与实践中引申出来的一个新问题。所谓社会工作,是指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的专业性、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在各高校中已逐渐产生。但是由于此专业在我国教育史上发展历程尚短,因此,对于社会工作专业课堂实践模式的研究较少。而对于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否在这种模式下提升专业素质和能力就成为能否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然而,现今社会工作专业课堂实践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由此产生了许多问题。
一、我国社会工作专业课堂实践模式的现状
(一)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缺乏
目前,在多数高校的文科教学领域中,如社会工作专业,不仅过多地重视了学科的科学性和理论性,而且长期以来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教师中心主义倾向。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唯一的权威和主宰,学生参与严重缺乏。这不仅使学生常常感到不知所云。失去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束缚着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二)教师的课堂实践模式固定、单一
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则是抽象、简单的,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透过抽象、晦涩的语言文字和符号图表,掌握它所代表的实际的理论、方法及原则。可是从各学校的普遍情况看,讲授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是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虽然经过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培训,在专业理论知识上基本可以把握,但在实践技术上还是有欠缺的。且讲授该专业的经验也略显不足。现在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社会工作实践方法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运用传统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或者简单地让学生进行一些案例分析。
(三)学校的软硬件设备不足
由于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验室建设、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刚刚起步,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一项调查显示,全国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中,还有将近六成的学校没有建立实验室或正在筹建中。有些学校由于没有专业实验室,教师只能在普通教室中简单模拟场景。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无法体会出技术要求的实质,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课程的基本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学生在综合实习中面对更加复杂的问题而束手无策。
(四)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社会工作教育是专业价值培养与塑造的过程,是专业知识、技巧的传递过程。社会工作教育以实践为目标,其理论要致力于应用,社会工作教育以学生为本,注重全人教育。”…但高校当前以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论文为考核标准,并且以文章数量为基本考核指标,这无疑对社会工作这样的行为社会科学来说是一种制约。
二、对我国社会工作专业课堂实践模式现状原因的分析
面对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中课堂实践模式出现的种种令人担忧的现状,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作出深入的探讨,如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等主观因素及教育体制体系等客观因素,从而促进此专业的发展。
(一)固有的教育体制和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深刻
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同其他专业相比,它并不注重提供纯粹的理论性知识,而是注重提供服务的技巧,政策、资源的运用、转化与管理,以及对知识的吸收和分化。相对于高等学校中设置的其他课程,它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一是实践运用性强。虽然它是文科科目,但是它和许多理科课程一样,并不是简单的理论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其内在的知识和精髓。二是综合性要求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社会工作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该体系所设置的专业理论课程,而且要学习与其体系相关的其他科目的课程。因此,此课程的教授模式应该有别于其他的专业。但是就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各个高校开展的情况看,此新型专业被束缚于固有的教育体制和传统的教育观念之中。其困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被过多地强调要多多吸收老师所教的知识,着重理论知识学习;二是众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模式安排均没有跳出以传授理论知识为目的的框架,尽管理论教育也很重要,但能力培养始终无法突出。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自体验,才能学习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内在精神和精髓。
(二)社会工作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现状
从专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上看,目前我国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的,经过系统专业学习的较少,多数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实务训练。“无论是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体认方面,还是在社会工作知识结构的拓展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样一来,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就形成了很大的矛盾。沿用其他科目的教学模式,使得社会工作专业的特殊性被忽视,影响了该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专业学习。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首先应是一名实务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参与有关的实务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把理论和实务结合起来,传授有效的实务知识和技巧。
(三)对新兴专业的重视度过弱
新兴专业是为了应对世界及社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需求而出现的,但社会各界、学生和学校等主体对其的重视度远远不够。这表现在:首先,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专业认识不足。就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看,社会工作还不是一个职业化的岗位,社会上对社会工作专业缺乏职业认同感。其次,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缺乏重视。很多学生本身对此专业就缺乏兴趣具有抵触心理,加之教师的传统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发不了学生们的兴趣,这样就使课堂缺乏活跃的气氛。最后,学校硬件建设滞后。与理论教学紧密相连同步进行的课程实训,主要是依靠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进行。“在社会工作专业中,许多主干课程中的技术性理论的教学都需在实验室中的特定场景中进行,但就目前情况看,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建设相对于理论教学还是滞后的。”实验室缺乏及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模式单一化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未来的发展前景及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创新社会工作专业课堂实践模式的思考
面对社会工作专业课堂实践中的种种问题,依靠单一的力量难以实现课堂实践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笔者将提出五种不同的课堂模式,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工作专业课堂教学的创新。
(一)教师讲授模式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应具备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即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能顺利、高效地沟通;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应掌握一定的活动策划、组织、监督和人事管理能力;公共关系能力,能掌握、利用资源,介入和协调矛盾;写作能力,应掌握日常应用文、基本公文及其他常用文体的写作;调查研究能力,能对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并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专业服务的能力,具有运用社会工作基本方法和技能去解决问题,向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首先,实践性、实务性是社会工作最本质的属性、最突出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理论功底,也要有相应的实践经验,并把实践经验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就能借助教师的实践经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才不会觉得理论太空洞,也会积极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其次,“要改变传统的‘粉笔―黑板一口授’为标志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劣互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良好的课堂互动。
(二)情境模拟模式
“树立专业价值观首先要使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而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的最好办法自然不是教师的空洞说教,而是生动的实践。”要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内在的价值观等,可以在课堂上采取情景模拟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开展情境模拟可以采取两种形式,“学生与学生”互动模拟和“教师与学生”互动模拟。情境模拟中的案例可以由教师根据上次课堂所学的知识技巧提供与之紧密结合的案例或者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典型性的案例。进行“学生与学生”互动模拟时,可以将班级划分成几个人组成的若干小组,由某一小组学生扮演社会工作者和案主进行社会工作情景模拟,而其他学生观摩。在观摩结束后,首先由模拟的小组谈个人的心得,然后全班再根据本次模拟情况和案例进行讨论。而在开展“教师与学生”互动模拟时,教师与学生互换督导、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的角色模拟案例,在与教师的情境互动中,更能锻炼学生们的应变能力,以充分展示他们的经验、知识、技能和技巧等,学生的体会也会更加深刻。鉴于社会工作专业所具有的特殊性,没有充实、恰当的实践内容,仅仅停留于课堂教学,等于纸上谈兵,形成不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因此,专业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的落实,可借鉴基础理论课进行课堂实践的具体做法,也可以设计不同的案主,开展模拟助人服务活动。这样既突出了此专业的特性,也创新了传统式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学生主讲模式
学生主讲模式,即学生选取教材或者自身熟知的有关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在课堂中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主讲。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后要进一步查阅资料,深入分析各个知识点及所涉及的案例,做好针对性的教学备课。此时,教师则扮演学生的角色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在讲授完毕后,由其余学生结合这部分知识给予评论,教师给予关键点的澄清和评价,以加深主讲学生对所涉及知识的印象,同时对其他的学生有启发性的作用以辅助对社会工作中一些知识的认识。在选取此种模式时,各班可以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进行轮流式的主讲或者随机式的主讲。
学生主讲模式,一方面可以延伸学生对此专业的了解,起补充性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出来,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见解。
(四)讨论分享模式
进行分组讨论和思想交流不仅是交流学习成果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扩大知识面的一个重要方法。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要求在课堂实践模式的选择中,要适当地加入讨论分享环节,让不同的方法为大家所用。这是因为社会工作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能讲授或模拟所有的问题和情景。不同的学生在解决不同的问题中,会有自己的方法和经验,如果大家能有一个分享交流的平台,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更多更有效的实践方法。
在讨论分享的具体操作中,首先是要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每组人数不宜太多,以3―5人为宜,每组有各自的组长负责。其次,要确定讨论的内容和方向。有时候讨论的内容可以是具体的问题,例如可以就最近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也可以对专业课程的课后问题进行讨论;同时,讨论的内容也可以是方向性的,比如对现存社会问题的看法。这样每个组选择的可能是不同的社会问题,也会用不同的分析角度对社会问题进行剖析,通过分享各组的成果,便会成为大家共同的知识。最后,对于讨论分享的频率,应该选择2―3周一次,每次为10―15分钟。
(五)课堂延伸模式
关键词:认同感;社会工作;实践;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47-02
当前,我国的社会工作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借鉴与探索中不断寻找着适合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道路。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在国内新兴的应用性学科已在中国多所大学里陆陆续续地出现。全国已经有超过260所高校开办了社会工作专业,每年有超过一万名的专业学生毕业。从最初社会工作不为人知,到现在国家把社会工作纳入专业硕士的范围,并且与学术型硕士享有同等地位足以看出社会工作已逐渐被重视起来。但整体而言,当前很多高校在发展社会工作教育的进程中都面临着教学师资匮乏、专业实践教学难的困境,特别是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这些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
一、西部地区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社会工作是从西方引入的舶来品,最先在中国的东部地区获得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先从理论开始,再带动实践的展开,即“教育先行”模式(史柏年,2004)。1992年云南大学开办社会工作专业,2000年西北大学招收社会工作本科生,这是西部地区最早开办社会工作的两所学校。在2000年时,西部地区只有三所学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到2005年时发展到近30所高校招收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再到今天,西部地区已有诸多学校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西部社会工作教育已有了长足的进步。
西部社会工作教育的快速发展说明,随着我国经济与文化水平的提供,社会工作作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专业方法,逐渐显示出它的重要意义。社会工作虽在西部地区有了较快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西部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无论是从教学还是实习,西部高校和东部、中部的高校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二、西部地区社会工作的教学与实践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的认可度与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低
虽然社会工作专业已在各大高校中出现,也已经有了几批社工专业本科的毕业生,但由于社会工作是一门外来学科,在大陆的发展时间短,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程度还是很低的,对社会工作的专业目标、专业价值以及专业方法都不甚了解,更有很多人表示对社工闻所未闻。与此同时,政府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很弱,除了社会上存在的社工机构,政府并未设置专业的的社工部门与职务。社会工作职业的功能被一些有类似职能的政府部门和一些政府组织包办代替,使得社会各阶层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了解、认可度低。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比较高,对于精神层面的关注就比较少,价值观念转变较慢,特别是西部地区。不止是社会人群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低,部分高校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也比较肤浅。这主要表现在虽然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但学院乃至学校考虑的主要是响应国家政策与扩大生源的问题。同时,大部分社工专业的学生对社工专业的理解有偏差,对自我专业的认可度也较低,看不到自己所学专业何时能走向春天。在2011年于娜对西部地区部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进行的随机调查时发现,只有3%~4%的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填报了社会工作专业,其余96%~97%的学生都是被调剂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因此,绝大部分的学生对于社会公的认知还是比较少的,甚至有的学生有抵触和不满的情绪。
(二)专业教学师资与实验室设备的匮乏
在社会工作发展尚不完善的中国,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型的科学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工作教育的进步,在经济欠发达、社会教育事业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各高校虽在教师培养与吸纳专业教师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整体水平仍不高。很多高校缺乏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许多都是由社会学或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来替代社工专业教师。教师对于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界定没有明确的概念,讲授的很多都是社会学的专业知识。社会工作是一门极强调专业价值理
与专业方法的学科,这些教师由于没有受到长期的社会工作训练和熏陶,甚至连短期培训也没有,在自己都搞不清楚社会工作究竟是做什么的情况下就开始教学,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也不利于社工专业学生对于专业价值观、专业知识及专业技巧的掌握与吸收。学校方面也缺乏对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开展的支持,导致学院缺乏教师培训的经费与条件。
另一方面,西部社会工作教育方面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表现在学校或学院对这个专业的性质和人才培养的模糊。一些高校不具备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条件,未考虑社工专业特殊的办学条件,凭借着主观愿望就开设了这个专业。因此各个高校在师资队伍、教材选择、实验设施的配备与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都显得很薄弱,甚至很多高校并未设置社会工作专业的实验室。这些都不利于推动西部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进程。
(三)实习机构的缺乏
由于社会工作强调应用性与实践性,通过实践才能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获得个人情感体验与经验积累,才能让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与社区工作三大专业方法进行全方位的体验,进而形成专业的价值理念,明确自身的专业精神,所以开展社会工作的实习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中国,专业的社工机构除了在深圳、上海开设,剩下的只有北京。西部地区没有专业的社工机构。社工专业的学生只能靠去社区、民政、工青妇等部门实习,也有去ngo、npo组织进行专业实习的。何况这些民间福利组织、非盈利性机构数量又不多,自身的发展水平又比较低,需要一个专业化的过程,很难满足实习生的需要。短期内在这些非专业机构与组织实习,并不能得到单位的肯定与重视。同时,学生在实习中感到学无所用,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巧在实习中得不到应用。另一方面,学生了解到实习机构的非专业性运营也对社会工作失去了信心。
虽然民政部门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可度较高,但是由于容纳空间有限,职务比较少,况且部门职位需要进行重重考核与筛选才能胜任,又增加了社工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
(四)实习督导的欠缺
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与理论,可能都觉得不会太难。但要协助学生将课堂中学习的专业理论实践于具体的助人实务中,并且建立属于学生自身的实务技巧,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在督导人员有计划的安排下,有目的、有步骤地学习如何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实际上,社会工作督导早在十九世纪初已经开始。西方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历程都充分说明了社会工作专业督导在当中的重要性。大陆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相当迅速,目前已有超过二百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西部高校中受过专业训练的社工师很少,受过社工督导训练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而在机构中,督导的选择也是随机的,没有一定的针对性与选择性,并且这些督导也是缺乏专业训练的。大陆的东南沿海地区的第一批督导是政府从香港购买的,因此缺乏相应的健全成熟的督导机制,西部地区就更不用说了。
三、对西部高校社工教学与实践的资源整合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有诸多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显现出来。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不成熟,在教学与实践方面面临众多的困境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高校应该在教学与实践方面做出一定的改进,从而更好地配合社会的转型。
(一)西部高校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针对西部不同高校的不同教学与实践的缺陷,可以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互助和资源共享。对于不同层次的高校,可以进行专业教师互聘与实验室的观摩,进行优势互补,这样可以改善一些学校专业教师不足与教学状况不好的情况,也可以加强不同学校之间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对于不同省市的高校来说,可以积极筹备学术交流会,实现学术资源共享。还可以聘请国内外社工专家或学者来讲学,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
(二)在校内发掘资源,加强对社工师资的培养和实验室建设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资源有限,在社会工作的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但是西部高校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校内资源,为社会工作的学生提供平台,进行实际训练。
当前的大学生面临着环境适应性问题、情感困扰、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关系等压力,进而引发的心理问
题逐渐增多,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开展很多社工活动。例如,开办心理咨询、小组活动、个案工作和社会调查等。这些项目与活动不仅能缓解大学生的压力,还能促进社工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提高社工专业学生的专业成就感与专业认同感。同时,学院与学校应提供更多的经费用于社工专业教师的培养与实验室建设,以便为社工专业生的学习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与实验场地。
(三)寻求与发展较成熟社工机构的合作,为社工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东部沿海大陆地区的社会工作虽不如香港开展的早,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适应能力也比较强,社会工作性质的机构与社工专业机构逐年增多,开展的社会工作已初见成效,发展较内陆地区要成熟许多。目前,深圳有36家社工服务机构,社工从业人员预计在2012年达到5000人以上。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开办的较晚,机构中有一部分社工人员并不是专业出身,所以机构急需专业的社工人才充实自己的队伍。这也为西部高校社工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习机会。学校或学院首先应该做出行动,通过各种途径寻求与沿海地区的社工机构,尤其是起到领头作用的机构的合作。由于沿海地区的社工机构一直处于扩展的趋势,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着欠缺,这种合作为今后西部高校社工专业学生在沿海地区社工机构的就业提供了可能。这种合作不仅是单方面的学习与交流,也能让沿海地区的社工机构了解西部地区社会工作的教育状况,为后期更多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四)促进与香港地区高校的交流,健全社工督导机制
在中国,香港地区因为沿海,接触外界事物较早,再加上经济比较发达,社会事业发展快速,最先从西方引进了社会工作。香港的社会工作从初期的慈善事业开始,已有100多年。作为专业化和政府的一项工作,也有了30多年的历史。香港社会工作人员数量多,素质较高。香港总人口约580万。社工人员就有8120人,占总人口的1.4%,与发达国家相比不相上下。作为中国最早开展社会工作的地区,不仅在模式与应用方面值得借鉴,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开展方面也大有学习之处。
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不仅经济发展落后,信息的传播方面也很闭塞,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弱。想要改善西部高校社会工作的处境,就要积极寻找出路,争取与香港地区的高校建立联系,尽可能多的输送一些学生过去交流。社会工作本身就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这种体验也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工作在香港发展的环境背景,从中得到更多有价值的经验,以便西部高校借鉴其可取之处。
(五)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借用政府拥有的社会资源
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有权利、有义务为弱势群体提供必须的帮助和支持,让社会成员不因为自己或者社会的原因陷入不可复加的地步。世界大部分国家都设立了相应的机构来管理和处理这方面的事务。在中国,由于现实中是一个大政府小社会,政府几乎掌握了社会的所有资源,因而政府更具有责任和义务来提供案主所需的必要社会资源。我国现在相应的部门都有相关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部门,它们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特别是我国的民政部、民政厅和民政局更是主管社会救助、慈善、低保和优抚等公务的机关,这里蕴藏丰富的资源,社会工作者必须先要了解各种救助、补助和支持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规定,法定程序,申请资格等,针对案主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向有关部门申请,从而获得相应的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摘 要】小组工作、个案工作和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手法,近年来,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手法之一的小组工作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接受和认可。通过对小组社会工作的学习和实践,在社会工作视角下,笔者对小组工作活动方案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够为小组工作中活动方案的设计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组活动 设计 游戏 分享
小组就是众多人组成一个联盟,然后共同解决问题。在社工领域,小组是社工安排有相似问题的案主共同帮助解决自己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大家的交流、分享、互助得到问题的解决。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也称为团体工作,是指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术与方法,为小组的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法。小组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团体或小组及其成员的发展,使个人能借助集体生活加快自身的社会化;协调和发展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和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发挥团体或组织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健康发展。在小组工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小组活动的设计。小组活动设计是小组活动开展的指南,不仅要求设计要符合小组活动的目标,并且还要有可操作性。通过对小组工作的学习和实践,笔者对小组工作活动设计提出自己的想法。
一、小组活动在小组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小组社会工作中,小组活动会有明确的目标,小组的工作者参与并指导小组活动,通过小组情景与小组组员互动达到小组的目标。小组活动在小组工作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这种学习过程是一种感受、体验和内化式的学习(张洪英,2005)。
在社会工作的小组活动中,对组员而言,小组有助于个人学习群体经验。对整个小组而言,小组工作有助于建立合作的团队精神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组员在健康的团队氛围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对社会环境而言,小组可以极大地丰富社会资本对整个社会的整合和健康发展。小组活动的内容可以包括行为和语言两个部分,即游戏和分享。那么游戏到底可不可以解决小组成员的问题呢?行为认知理论认为,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我们可以把游戏看做是模拟的现实,通过游戏规则我们限定了组员的行为,让组员体验一种新的思维和行为,这样可以重构组员的认知。组员在有了新认知之后就可以改变原先的那种不良认知,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游戏是可以解决组员问题的。但是如果光游戏而不分享,对于那些认知反应较慢的组员,例如年龄较小的儿童,则不能体会到这种新认知,所以作为小组工作的带领着,其根本任务就是在分享过程中点明游戏的目标,让组员们去体会,并使其逐渐渗透到组员个人认知和行为当中去。
台湾学者林万亿指出,小组社会工作的活动具有以下功能:提供人际接触、汇集对小组成员有用的资料、通过小组活动中的预演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容许偏差行为、导入小组成员平时深藏的感受以供全体组员的讨论和分享(林万亿,1998)。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小组活动设计的建议
1、明确小组总目标和分目标
在小组活动中,小组的游戏不是小组发展的主体部分,小组的工作人员借助游戏这个媒介来运作小组,让游戏媒介有效地配合小组总目标才是最重要的。要明确小组工作的目标是什么,才不至于使小组无目标航行。
发展心理学当中有一个很经典的实验称为延迟满足。实验当中,实验者给几名四岁的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糖果,并告诉他们,如果他们可以在二十分钟之后吃,就可以再得到一颗糖果。于是,专家们开始观察,有的孩子马上吃了糖果,而有的孩子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一直等到二十分钟后吃到两颗糖果。经过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当时努力克制自己的小朋友,长大后在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可见自控能力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保持毅力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素质。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这个实验,让儿童学会如何培养自控能力,增加毅力是儿童小组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在儿童小组活动游戏设计中,为了实现小组活动的总目标,我们要根据儿童的状况先设置与总目标相契合的分目标。一方面可以更有效的实现小组活动总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儿童的自控能力,使小组活动的效果实现最大化。
2、提高小组活动参与度
小组活动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分为游戏部分和分享部分。小组游戏部分是小组的核心。那么,在小组活动设计中如何才能提高小组组员的参与度呢?一般儿童小组参与度较高的活动具有以下特点:游戏内容比较轻松、活泼并且动作较多,来吸引小组组员的注意力,整个活动过程模式是由“热”到“冷”,再到“热”的过程,即从热身游戏到思考分享,再到鼓励支持并结束。所以在游戏设计过程中,尽量多设计一些轻松、活泼、动作较多的游戏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3、小组活动计划要随时修改
虽然,小组社会工作并不像一般娱乐休闲活动那样需要举办许多团队活动,但是,借助游戏这一形式,将小组目标寓于小组游戏之中,不仅能实现小组目标,更能达到增加小组社会工作的趣味性、增加小组对成员的吸引力、激发组员参与的积极性等诸多目标。经过学习与实践,在儿童小组工作中笔者发现,组员的状态对小组的影响很大,如果组员在正式活动之前仍然没法进入状态,我们就不得不添加新的热身活动活跃小组气氛,热身游戏一般需要有趣味性和相关性(与本节活动主题相关)。
4、小组活动设计要符合实际情况
在小组活动中,参与游戏的过程尤其是参与竞赛性的游戏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状况,所以对所设计的活动进行模拟、事先操作和预期活动结果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在语言分享过程中,如何使每位不同性格的组员都表达感想呢?这也是要提前设计好的。一般的方法是由一位组员开始轮流表达,这样可以使不善于表达的组员表达自己。在这样的轮流表达过程中,小组社工要学会协调局势。对于过分表达的组员,说到无关紧要的内容时,小组社工要利用总结和回应的方法及时打断。例如小组社工可以说:“×××说的非常好,那么旁边的组员怎么想呢?”这样就均衡每位组员的表达机会。在每位组员表达时,小组工作者要及时记录,最后给予总结性归纳,而尽量少做一一回应,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对具有同一问题的组员有一定了解。
三、结语
小组活动的设计是小组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我们要通过游戏和分享来实现小组工作的目标。作为一名小组社工应该具有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不仅要设计出符合服务对象特点的活动,而且要反复琢磨、模拟,应对意外情况的发生。还需要强调的是,小组社会工作是一项与人有关的工作,在小组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变数,这是事先无法预测的,如果一味地遵循既定的方案,会抹杀了小组社工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小组成员的创造力,对小组动力的自然发展造成破坏性的影响(赵芳,2005)。所以,活动设计方案只是计划和参考,并不是不可变更的。
参考文献
[1] 张洪英 . 小组社会工作: 理论与实践 [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2] 林万亿 . 团体工作: 理论与技巧 [M]. 台湾: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
一、社区社会工作是犯罪预防的应然选择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往往会产生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其中最为激烈的表现方式就是犯罪。社区是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居民主要的工作、学习、生活空间,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和滋生不安定因素,加之社区中的人、财、物比较集中,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作案目标,因而社区成为犯罪行为的主要发生地。立足社区开展社会工作,可以完善社区服务,遏制和减少犯罪的发生,而社区犯罪的减少,必将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也正是开展犯罪预防的目的所在。
(一)开展社区社会工作,能够有效消除犯罪诱发因素
具体的生活环境是直接影响犯罪发生的社会因素。随着我国改革的逐步深化,大量社会成员从国有、集体等企事业单位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会成员高速流动,就业和生存状态的多样化,“户籍”与实际居住状况相互脱节、“人户分离”现象逐渐增多,大量外来流动人员涌入城市使政府的管理难度增大,犯罪防控盲点增多,现有公共安全防范体制已经不能适应预防犯罪的迫切吁求。由于社区是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归宿,居住在社区内“社会人”的生存需求、政治需求、社会需求甚至精神需求都依赖通过社区得以实现。开展社区社会工作,逐步拓展社区服务内涵,可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多种生活和精神需求,不断增强成员的社会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为人们创造安全、优美、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犯罪的发生。
(二)开展社区社会工作,能够有效减少各种犯罪隐患
犯罪是社会生活中消极现象的一种集中反映,也是社会关系失调和社会结构失衡的一种表现。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利益重新分配、新旧观念相互碰撞,社会利益主体更加多元,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社会治安不稳定因素增加,犯罪数量呈现增长态势。如果各种利益关系协调不好,将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社区作为社会成员重要的活动场所,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集聚地和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地,任何细小的不稳定因素碰撞,都可能演变为外化的犯罪行为。如出狱人的社会保护和再社会化必须依靠社区,从某种程度上讲,再犯罪率的高低,既取决于监狱的改造效果,更取决于犯罪人出狱以后的再社会化工作开展的好坏。开展社区社会工作,架设政府与社区成员的沟通桥梁,能够畅通倾听呼声、听取意见、为社区成员及时排忧解难的通道,使社会矛盾得到有效调节和控制,进而消除犯罪隐患,维护社会稳定。
(三)开展社区社会工作,能够有效净化犯罪产生的土壤
道德观念缺乏,法律意识淡薄等是犯罪产生的个体原因。社区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社会互助功能等基本功能,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营造整洁优美、服务完善、秩序安定、风尚良好的新型社区环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发展社区社会工作,以社区这个基本的、微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为基点,能够有针对性的普及法律知识,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把犯罪治理的根本措施与犯罪防范与打击的直接控制措施结合起来,推动人们逐渐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形成互助互信的良好风尚,从而寻求一种有效的、操作性强的犯罪防控机制,改变过去把治本与治标两种措施分割运行的做法,减少诱发犯罪的个体因素。
二、上海以社区社会工作为突破口推进犯罪预防的探索
长期以来,实践中较多地采用清查打击、铁门铁窗等办法来防范犯罪,对社区内潜在的犯罪多发人群重视不够,管理缺位,服务不到位,致使犯罪预防工作往往处于跟不上刑案多发的被动状态。随着城市建设和企业改革的推进,“单位人”日益分化为“社会人”,社会管理、控制的难度加剧,加之人员流动性的增强,犯罪多发人群凸显。
2003年,上海有关部门开展了一项专题调研,发现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社区闲散青少年已成为犯罪的高危人群和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公安机关把这些高危人群作为重点人口来管理,地区综治干部也把这些人员列为重点帮教对象。但由于“重打轻防”现象依然存在,一线警力配置不足、社区工作薄弱以及人户分离问题突出等,造成重点人口的脱管漏控现象严重,形成了社会对这部分人员帮教的空白点。为此,上海决定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实行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运用社会化管理的思路,建立一支社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立足社区开展犯罪预防工作,使“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综治工作方针真正落到实处,实现从源头上控制犯罪的目的。
(一)工作理念
上海充分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明确提出“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行、社会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针对生活在社区中的吸毒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失业、失学、失管”的闲散青少年等特殊群体,利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社会管理优势,创新管理手段,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多元化、各司其职、协同管理的综合治理新格局;运用教育、挽救和“平等待人、文明执法”、“助人自助”等方法,依托专业化的社团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对社区内的特殊群体提供服务,依法助其维护合法权益,特别是帮助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人摆脱所面临的困难,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从而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在社区服务和预防犯罪中的作用,提高城市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化程度。这本身就是社会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创新。
(二)工作架构
市级层面为增强统筹协调的权威性,加强和组建了市禁毒办、市社区矫正办、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等三个小型精干的专业管理常设机构,代表政府指导和管理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依法行使专业社团组织业务主管单位的监督管理职能。区县层面分别由区县禁毒办、司法局、团委负责推进禁毒、社区矫正、社区青少年工作。街镇层面由综治办、司法所、团(工)委负责为社区工作者提供必要的社区资源支持和协调,协调公安派出所对禁毒、社区矫正、轻微违法的社区青少年提供法律支持,并对社工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政府出资相继注册成立了上海自强社会服务总社、新航社区服务总站、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等三个民办非企业(非盈利)社团,作为禁毒、社区矫正、社区青少年管理社会工作的运作实体,承担政府指定的服务项目,取得政府购买服务的经费,以维持日常运作和支付聘用社工的薪酬待遇。三个社团根据各自业务主管单位设定的总体工作目标,按照所承担项目的具体要求,依照法律法规及其章程自主开展社团组织的会员招聘、资格认证、职业培训、人事管理、任务安排、工作研究和业务指导等管理服务工作;在区县建立了57个社工工作站,负责本区域内所属社工的业务指导、绩效考核和日常管理;在街道、乡镇建立了600余个社工工作点,为开展专业化服务提供组织保证。
三个社团通过公开招(选)聘,组建了一支约1400人的专业社工队伍,目前有2/3的社工已经取得了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这些社工全部派驻社区,主要是面对面地做工作对象的工作,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和工作等情况,依靠社区支持,帮助工作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增强其立足社会的信心和能力。同时,根据社区的政治资源,积极物色工作所需的社区志愿者,并开展培训和工作指导,共同做好对象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维护社区稳定。其中禁毒社工负责对吸毒人员的定期尿检、跟踪帮教、生活关心、就业指导及禁毒宣传预防;矫正社工负责协助司法科(所)对社区服刑人员和5年以内的刑释解教人员开展跟踪帮教、生活关心、就业指导等工作;青少年社工负责了解社区青少年动态,开展个案心理辅导服务,动员和组织各方力量共同开展工作,帮助社区青少年解决实际问题和实现自我发展,预防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
(三)工作模式
社工秉承尊重、接纳、平等的理念,深入社区、深入对象家中,对吸毒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和闲散青少年开展行为矫正、心理辅导、生活关心、就业指导等服务。相比政府的刚性管理,他们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有了很大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大不一样,其管理的目的往往是通过服务来实现。
一是坚持个案入手,服务为先。个案服务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形式。在社团的指导下,社工着重加强个案服务的水平、提升个案服务的效果。通过一对一的开导、帮教,在全面接触对象的基础上,确定一批重点对象,以此为抓手,开展个案工作。通过努力,社工的工作得到了对象、对象家属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初步形成了良性工作机制。如,阳光社团在个案工作中,创立了“三色工作法”,将有“轻微罪错”、“严重不良行为”、有“不良行为”和12个月以上持续失学、失业或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社区青少年,分为红、蓝、绿三类,分类施教,提供个性化辅导和帮助,使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潜能,提高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帮助犯罪高危人群建立自信、促进自立、远离犯罪是体系建设的目标。社工在帮助对象改变行为偏差的同时,还注重从就业、就学等方面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改善生活环境,使其逐步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自强社团建立了“中途宿舍”,为刚从监所回归社会暂时有困难的戒毒对象提供一个心灵上的中转站,在心理层面实现从特殊人到普通人的转变。浦东新区阳光社工站依托联洋社区建立以社区青少年为服务对象,集容留、疏导、排解等过渡于一体的“中途宿舍”,在预防青少年犯罪、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是实现沟通无隙,激励自主。社工运用“平等相待”、“助人自助”的理念,伸出协助和鼓励的援手,让工作对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克服自卑心理,掌握生活和工作技能,帮助他们融入正常社会生活,不仅带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而且加强了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联系,密切了党群关系,有效阻断了重新违法犯罪之路。在个案工作的基础上,社工在实践中又探索运用小组、社区工作法等灵活多样的专业工作方法,融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亲和力,获取对象的信任,实现帮助、服务对象的工作目的。如,针对女性特点,自强社团创办了“女子戒毒沙龙”,运用专业小组工作法,开展戒毒工作,实现了首批8名女对象一年半未复吸。徐汇区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主导成立“播爱回归中心”,采用社会化运作模式,通过向社会募集帮困扶助基金,为该区刑释解教(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必要的就业和生活指导,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
经过5年的探索,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建设初显成效。通过广大社工深入的工作,摸清了全市吸毒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闲散青少年等高危人群的情况,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档案,夯实了重点人群的基础工作,有效改变了以往信息不全等原因造成的管理缺位现象。依靠公安、司法、监狱、劳动社会保障、教育等政府部门在就业、就学、户口、低保等方面提供的支撑和帮助,三个社团所属社工开展个案服务超过31.6万人次,其中成功推荐就业、帮助申请低保、参加技能培训的达近4万人次,开展吸(戒)毒人员尿检5万多人次,实现了让服务对象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的基本目的。社工务实有效的工作得到了包括工作对象及其家属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绝大多数服务对象都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帮助,有了找到“家”的感觉。
三、发展社区社会工作,提升犯罪预防效能的对策
公共政府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为社会成员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安全、公平和秩序。就安全来讲,政府必须坚持打击这一手毫不动摇。但打击是治标的一手,社会要安全,还得有更重要的一手,那就是治本。治本是从根本、机制、源头和长远上谋划社会安全的。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须要两手抓,一手抓当前,一手抓长远。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不仅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创新,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化、专业化的方向,充分发挥社区社会工作在犯罪预防中的积极作用。
(一)提高社区社会工作对犯罪的预警力
专业社会工作者较之政法干警的工作优势之一,就是常驻社区开展工作,由于其非公职人员的身份,更容易融入社区生活,得到社区成员的认可,从而尽最大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预测社区犯罪的动向。要强化专业社工对社区内各种不稳定信息的收集职能,政法部门一方面要将掌握的犯罪信息及时与社工共享,帮助他们了解整体犯罪发展走向;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社工的信息反馈,参考社工在工作中掌握的各类信息,定期对社会治安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探求其中的规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犯罪发展趋势作出理性的判断,预先提出警示,为决策提供依据。要充分发挥现有的社区社会工作网络的作用,形成区县——街镇——居村委三位一体、纵横交错、上下贯通、高效运作、反应灵敏、渠道畅通的犯罪重点人群信息网络,推动社工直接与对象及周边人群零距离接触,广泛收集深层次、预警性信息,做到犯罪超前报警,社区防范在先,牢牢掌握对犯罪重点人群防控工作的主动权。要拓展专业社工的工作领域,依托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犯罪信息,可借鉴国外一些大城市的做法,对社区内的犯罪进行调查,利用计算机等信息系统绘制社区犯罪分布图,利用社区内电子屏幕、公告栏等平台予以,使社区居民可以从中了解社区的安全状况,增强防范意识,采取防范措施,也可对预谋犯罪的人形成威慑。
(二)提高社区社会工作对犯罪的预控力
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就是为社区内的犯罪重点人群提供服务,达到特殊预防的效果。闲散青少年、吸注毒人员以及刑释解教人员等重点对象是当前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主要群体,有效控制这几类人员是降低犯罪率,稳定社会治安的重要途径。要加强对社区内易犯罪成员的预控,强化社工对犯罪高发特殊群体、重点人员的重点帮困和遵纪守法教育。对游荡在社区内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闲散人员,应提供就业机会,鼓励并支持他们自谋生路,开办文化、技术培训班吸收其参加,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防止他们无事生非,违法犯罪。尤其要做好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使他们回归社会后,生活、工作有着落,以减少这些人员的重新犯罪。现在来沪人员违法犯罪占的社区工作与犯罪预防比例逐年上升,民工二代违法犯罪的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左右上海治安形势的重要因素。要大胆开拓思路,探索为来沪人员提供社区服务管理的工作途径,使专业社工的帮教工作能够进得去,相关信息能够出得来,必要时可以在来沪人员中发展社工和志愿者,使预防和减少来沪人员犯罪工作取得效果。
社工师网权威2016四川社会工作者报名时间预测,更多2016四川社会工作者报名时间预测相关信息请访问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网。 2016四川社会工作者报名时间目前暂未公布,根据15年四川社会工作者报名时间(点击查看2015报名时间),预计16年的四川社会工作者报名时间为2月下旬,届时请广大考生在官方指定时间内完成考试报名工作,也请大家密切关注的社会工作者报名栏目,我们会第一时间为大家最新考试报名信息!
点击进入:2016四川社会工作者报名入口
相关推荐:2016社会工作者报名时间 | 报考条件 | 考试时间 | 考试科目 | 模拟题
一、明确目标,抓实创建工作
社区在欧尚坚支书以及社区干部的带领下,在小学的邓梅珍校长的协调下,全体社区干部以及小学全体教职员工多次召开会议,研讨创建教育示范村的意义以及具体做法,使广大干部、教师明确了创建教育示范村的意义,提高了认识,做到步调一致,目标明确,增强了创建教育示范村的信心。社区的领导干部非常重视教育示范村的创建工作,做实做细每一项工作,为了提高工作效益,社区的领导多次到小学现场办公,和学校领导一起研究工作,解决在创建示范村过程中的难题。由于社区人口多,人口达到3万多人,成员复杂,收集适龄儿童的有关资料相对比较困难,遇到这个棘手的难题,社区领导主动联系教育局主管领导,在学校召开了社区所属的学校校长现场办公会,布置任务,齐心协力,解决了收集资料困难这个难题。对于教育工作,社区非常重视,每年过年、教师节、六一儿童节,社区都到学校慰问,每年给学校4000多元的慰问金。
欧支书曾表示:“学校工作是社区工作的重点,支持学校的建设,社区责无旁贷,如果确有需要,就是卖了社区的铺位投入学校建设,也值得!”正因为社区领导有这样的想法,有这样的支持教育的气概,许多工作水到渠成。可以说,在创建教育示范村中,社区领导目标非常明确,带领小学的领导、老师,实实在在做好每项工作,完善了示范村的硬件建设,积存了大量的资料,为创建教育示范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筹措资金,加大学校建设
学校的硬件建设是教育示范村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我社区小学原来是一小的分校区,于年7月分从一小分离出来,正式成为独立办学的县属小学。尽管原初中的财物归并了小学,但是,学校面临的是校园杂草丛生,校舍是D级危房,功能室陈旧落后。改变学校落后的面貌,是社区以及小学领导的共识。工程的建设最大的需要是资金的投入,有钱了什么都好说。为了加大学校的校舍设施的建设,社区领导与小学邓校长,多次与上级领导联系,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主动外出与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单位与老板联系,争取他们的赞助。通过不懈的努力,学校得到了中国移动广宁分公司、县旅游局、鸿成房地产公司、建设房地产公司、三盛鞋业有限公司等单位、企业的支持,筹集了大量的资金,用了仅仅二年多的时间,科学规划,一步一个台阶,完成了一系列的建设工程,学校的建设成绩突出,得到了上级领导与家长的好评。学校近年的校园建设有:学年,小学完成了校舍改造工程、教室翻新工程、连接两校区阶梯工程、快乐体育园地、厨房改造工程等,一共投入了8万多元。学年,小学完成了新厕所重建工程、厕所侧绿化工程、篮球场硬底化工程、竹文化工程等,一共投入了10多万元。
最近,小学得到“派莱福”(广州)塑管有限公司的支持,该公司总经理许建华先生资助了2万元给学校,学校顺利完成了图书室、阅览室的装修,许先生还捐赠价值6万多元的图书2000册,连环画600册,充实了小学的图书资料;学校得到县委、县府以及教育局主管领导的重视,采用上级下拨一点,学校自筹一点的方式,总共投入18万元,学校配置了6台手提电脑,四到六年级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平台;投入3万多元配置了教学仪器一批,实验室台椅一批,完成了实验室、仪器室的建设;小学得到华农大的厚爱,得到了该校20台电脑的实物赞助,完善了学生电脑室的建设;
现在学校得到老板的支持,计划投入3万元,进行办公楼前沙地改造工程,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中,计划下学期开学前完工。
三、细化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公路工程 试验检测 加强措施
1、加强试验检测的重要性
试验检测是进行公路工程质量检测的一种有效手段。这项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某个产品或工程项目的检测,以便根据其检测的结果来判断工程质量或产品质量是否符合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道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也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公路工程质量控制评定验收的一个主要环节。一个产品或一项工程质量的好坏必须依靠试验检测这种手段得以实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试验检测,能充分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便于就地取材。譬如建设地点的砂石、填料等等,可借助试验检测这种有效手段,以确定上述材料是否满足施工技术规定的要求。便于就地取材,降低工程造价。
(2)通过试验检测,有利于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材料的应用。及时有效地对某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试验检测,以鉴别起可行性、适用性、有效性、先进性,从而为工程施工积累经验教训。这对于推动施工技术进步,提高工程进度,质量等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通过必要的试验检测,可科学地评定路用各种原材料及其成品、半成品材料的质量好坏。有了这套有效科学的测试手段,对于任何一种材料均可通过对其规定性能的相关检验,从而评定其产品是否合格。这对于合理地应用材料,提高工程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4)通过试验检测能合理的控制并科学的评价施工质量。一项工程质量的好坏,包括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竣工后的评定验收。试验检测无疑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综上所述,可见试验检测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造价,推动施工技术进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试验检测工作,势在必行,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2、试验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长期的野外作业中, 公路施工出现了许多的质量隐患问题, 而作为监管工作的重心试验检测也遇到了同样多的困扰, 现归纳为以下存在的一些问题:
(1) 部分施工单位不具备原材料质量试验检测和施工质量控制试验检测的基本条件, 有些单位虽然已购置了一定数量的试验检测仪器设备, 也建立了试验检测机构并配备了相应的试验检测技术人员, 但由于多种原因, 使己建成的试验室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 施工单位所送来的样品, 或者试验员在现场抽样检查的样品并不具代表性, 没能很好的反应施工过程中各成品的真实情况, 对检测工作只是当成一种 走过场!的形式, 抱着应付的态度, 根本没有切实地按照相关规范、规程规定去认真检查施工质量问题。
(3) 监理对抽取的样品监督不严, 存在检验的样品与实际施工中所使用的样品不一致, 失去了对样品检验的作用; 监理工程师在质量试验检测过程中应发挥其监管的作用, 但在现实生活中, 某些施工单位为了节省资源, 减少资金, 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 而偷工减料,但是在检测过程中又有的作风, 导致监理工程师检测的不公正, 从而使工程施工存在极大的质量隐患。
(4) 样品送检过晚。试验检验报告还没有出来, 施工单位为赶进度不听从监理工程师的指令, 擅自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使检验失去了意义。样品送验过晚是因为建筑施工单位的不重视所造成的, 而没等试验报告出来就进行施工建设, 就是一些施工单位的领导为了谋求自我利益, 急功近利, 想尽快完成工程, 节省时间而造成的。以上这些是许多工程建设项目中经常存在的一些问题, 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重复性出现, 最可行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对施工单位的监管力度, 认真履行监督职责,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和处罚措施, 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发现一例处罚一例, 我相信只要我们施工单位和监督单位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合同文件、规章制度执行, 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就是必然的结果。
3、加强试验检测工作的有效措施
3. 1严格控制路用材料的质量
公路施工材料是工程质量的基础, 对公路用料实施严格的监控和检测, 是预防豆腐渣工程的前提、基础, 例如对于工程所需的半成品、成品材料、原材料,砂、石、水泥等预制构件的试验检测, 就可以检测出哪些原材料用品是不合格的, 哪些材料是严禁使用的, 能很好的预防施工单位采用劣质材料来充当合格的材料进行施工, 同时, 在对于样品的取样时, 应有监督机构的人员在场并签字认可, 取样的过程及数量应依据相关规范规定。对不合格的原材料严禁进场。对各种原材料有时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非常规的试验, 以确定该材料是否真正满足施工技术要求。对于施工单位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 都要实施严格的试验检测, 在试验报告出来之后才能投入施工使用, 禁止带着盲目、试试看的态度施工。另外在工程施工前, 施工单位应向监理或监督单位提供所使用材料的试验报告等一些材料合格证书及出厂日期等。
3.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对现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是最关键的一项工作。工程质量的控制主要包括施工单位自检、监理抽检, 政府监督等环节。施工单位要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试验检测制度, 建立工地实验室, 并配备相关试验检测人员, 要有专人专职负责质检。监理单位要真正落实事前、事中、事后!三层监理。特别是 事前!监理, 要防患于未然, 做到 三不准!,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高等级公路路面施工, 可以充分的
利用计算机实行动态质量控制, 对于那些关键工序或重要部位的监控, 实行全方位、全天候旁站, 加强抽检力度, 并利用拍摄照片或录像, 作为实态记录保存资料的一部分。在监理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监理中心实验室的有关试验设备, 以试验检测作为一种有效手段严把质量关, 从而起到控制施工质量的目的。施工中, 对于检验的不合格的样品, 应该由监理工程师下达返工、补修的工作指令。经审批后, 返工或补修。返工或补修后应重新检验。监督单位要真正发挥作为政府监督职能的作用, 及时抽检, 及时验收评定, 发现问题及时化解, 抓典型、树典范, 维护政府对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3. 3 交工验收阶段的检验
在公路施工工程竣工以后, 要按照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施工技术规范、设计文件、合同文件和预定的技术方案进行定段、定点的检测, 所检测到的数据结果要如实向公路工程主管部门、质监部门总结报告检测情况和结果, 不能隐瞒质量隐患和安全隐患。在全线检测中, 要对公路的平整度、宽度、纵断高程、横坡度进行全方位的检测, 绘制出竣工图。对于公路施工成品的厚度、压实度、沥青用量和级配经主管部门同意, 可利用施工过程中测定的数据。
3. 4对于试验检测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试验检测人员在整个检测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试验检测工作水平高低的关键, 可以说, 绝大部分的公路施工质量问题都是由于人员监管不力而造成的, 所以, 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应对试验检测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是试验室一项重要制度, 应明确组织机构框图中列出的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和权限。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应对 质量检测机构计量认证评审内容及考核方法!中规定的管理功能、技术功能全部覆盖, 做到事事受控。对试验人员根据考核情况确定其检测工作范围。
(1) 试验检测室主任的岗位职责: 主要是对试验检测工作进行全面的负责, 包括组织完成各项试验检测任务, 确定检测的质量方针及质量目标, 同时还要密切的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和现状, 及时的根据施工需要提出新检测方案, 对本室的各个检测人员要实行严格的纪律管理和业务素质管理。
(2) 试验检测人员岗位职责: 对试验检测人员各自负责的试验检测工作要实施责任承包制, 把各项任务落实到个人身上, 建立谁检测谁负责的体制, 促使检测人员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严格按照检测规范、检测大纲、实施细则进行各项检测工作, 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一、新形势下工会工作面临的挑战
以前我们的企业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体企业,职工的地位基本平等,经济收入的差距也不是很大。因此,工会工作的开展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进行。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的浪潮越来越汹涌,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越来越深入化,国字号的单位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芒和吸引力,职工队伍思想日趋复杂化,队伍稳定也出现了诸多不安定因素,职工流动性增加,,导致了工会工作开展的难度加大,同时也造成了企业凝聚力的流失。所以,当前的工会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就是如何推动建立完善合理的人才规划和薪酬制度,以情感人、以事业留人,吸引和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凝聚力,增进职工对单位的认同感,进而使每个人都能尽其所长,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 工会工作的开展和企业凝聚力之间的重大关系
众所周知,企业的凝聚力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重大作用。一个企业要想得到更好、更快、更稳健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全体职工的团结,而把企业职工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就是企业的精神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全体职工产生的强烈凝聚力。
随着企业制度的改革,过去那种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当前的企业文化中,通行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而且由于资本,技术等要素进入分配领域,不同职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和政治地位的改变,同时也会给不同职工群体造成不同的心理落差,当这种落差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人员的流动。
因此,企业工会工作的开展就和企业凝聚力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在追求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忘了不同职工群体的利益差别的存在。必须时刻谨记: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职工工会的工作就是要做到就是努力实现和企业之间的双赢。工会工作的开展应该将企业的事业目标同企业的利益相结合,同时尽量做到满足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这是企业凝聚力得以产生和源源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我们的企业拥有了这种物质利益基础时,企业的凝聚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建设,由此而来,企业要做的就是形成自身的文化体系,让企业的职工充分的融入自己所在企业的精神文化中,这样一来,企业的兴盛发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这也是为什么像丰田、日产等著名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道理。其根本就在于,企业的职工已经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家一样,爱家爱企业,让企业得以不断发展。
三、高效开展工会工作,增强企业凝聚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新时期的条件下,企业面临许多重大的变革。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们的企业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内这一个市场了,我们的企业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因此,一个企业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着生死攸关的重大作用。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在于增强企业凝聚力,因此,当前形势下,努力开展好工会工作,增强职工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关系,营造和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对增强企业凝聚力势在必行。
在当前形势下,工会应该明确自身的工作责任。工会组织要坚持融入企业、服务全局、突出重点和促进企业发展的四大原则,要遵循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展群众性的经济技术活动。例如,在项目工程中要实行竞赛责任制,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保证质量、进度和安全。通过这样的竞争制度,促进项目工程快速推进,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同时,要践行工会的基本职能,充分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处理好维权和企业发展之间的重大关系。工会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实力,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础条件。因此,工会在维权中,不仅要从职工利益的角度出发,引导企业给予员工好的福利待遇,为企业留住人才,帮助企业发展,同时也要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引导职工融入企业,关心企业发展,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只有这样,职工工会工作的开展才真正做到了实处,既为企业的职工维护了合法的权益,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了企业和职工之间的亲密程度,加快了企业文化的形成,为企业发展奠定了情感的基础,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高速发展。
四、结论
本文从企业内部凝聚力的作用出发,充分探讨了凝聚力对于开展职工工作的有效性和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大作用,阐述了工会工作开展和企业凝聚力之间密不可分的重大关系,指出了企业有效开展工会工作,提升企业凝聚力才是企业发展的王道。
(作者单位:浙江省第九地质大队)
参考文献:
12月11日,市__届人大常委会第__次会议听取了市人大常委会农经工委叶和康主任代表人大常委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视察小组所作的《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视察报告》。视察小组针对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情况开展了视察,视察报告认真总结分析了全市十一五期间前三年已落实的农业综合开展项目实施情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常委会组成人员就报告阐述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审议。
会议认为,视察报告充分地肯定了我市实施农业综合项目所取得的成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改善和提高了我市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高产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项目区农业的复种指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土地的经营水平和产出能力,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视察报告客观地指出了目前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部分项目规划不够合理,工程工艺水平比较粗糙,工程质量不高;项目区调整和新增农业工程项目用地调整困难,影响项目施工;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求,组织乡村投工投劳和地方配套不够到位;建后工程管护责任制不够落实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会议强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我市农业投入的重要形式,抓好项目实施,对提升我市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务必引起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区乡镇的重视。市政府要切实加()强项目实施工作的领导,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局、财政局、项目区乡镇村,要密切配合,抓好项目的规划落实,保质保量完成项目施工任务,使项目运作进入良性循环,赢得国家项目的持续支持。
会议建议:
1、切实加强项目规划设计工作,提高项目实施的科学性。
项目建设主管部门,要把好规划设计和项目筛选工作关,提高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要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分析拟建项目区的地形地貌,摸清影响农业稳产高产高效的原因,找准问题对症采取措施,拟建方案。要广泛征求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使项目规划更具针对性,提高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项目设计要选好措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地制宜选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与我市项目区的最佳结合点。
2、加强工程质量监管,提高工程的优质率。
加强项目主管部门与乡镇村之间的配合,加强工程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工程质量监理人员的沟通,使质量监理人员明确施工设计意图和工程质量要求,把质量监管责任落实到项目责任人,及时纠正施工不规范问题,严格把好施工质量关,着力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提高工程的优质率。
3、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确保财政支农资金专款专用。
各项目主管部门要认真执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县级报账制,认真落实专户储蓄、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批复的项目计划用好资金,杜绝挤占挪用财政专项基金情况的出现,提高项目透明度、接受项目区干部群众监督,确保财政投入资金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