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教育范文

高中语文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教育

第1篇:高中语文教育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成功的教育,是建立在厚重的理论基础上的,没有严格和科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就无法发展到今天,也无法继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育之上需要理论,而在理论知识则需要方法论去解析,最后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手段上。也就是说,高质量的教育,是通过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的。高中语文教育也是如此,没有良好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教学活动就会显得苍白,这也是为什么存在教育理论的原因。而当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进行教学时,也必须要在符合一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如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之上进行。所谓建构主义,其实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关于知识与学习的理论,主要研究什么是认识以及个体如何认识的问题。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教育就会存在不同的取向,如教师与学生的知识观、学习观等会存在差异,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建立在个体对事物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在素质教育观下,发挥教学双方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题中之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的方式进行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下是笔者在建构主义下的一些教学方法探索论文下载:

一、强调学生知识框架的建构

所谓学习,其实就是对自己尚未清楚或者了解的事物进行探索,从中学到相关的知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面对陌生事物的情况下进行的,特别是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处于个人意识的觉醒时期,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但是这种主观色彩往往会被应试教育所压制,因此,在学习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在个人知识结构的组织上,缺乏主动性和意识,这样的知识框架不是僵化的是就极易散架的,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下,应该要注意对学生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而这就涉及到本文所讲的建构主义,也就是“怎么认识”的问题。对高中学生而言,如何去认识问题,是学好知识的关键,而学好知识的关键就是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对高中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指引。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将课本及自己对事物的观点权威化,不要给学生“老师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观点”的想法。如,教师在讲解《离骚(节选)》中,会对屈原的人格给予强烈的正面解析,教材本身也是对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人格进行赞颂的。但是,如果教师把这样的观点,强化输出到学生那里,学生就会失去自己的观点,就会认为课本上和老师,及一些练习资料中,都是这么说,然后答案就是唯一。教师应该引导学进行个人思考,学生从个人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解读,去认识的现象一定要重视,如有学生问“如果屈原得到重用,那楚国就会强大,那在当时的情况下,楚就会侵略其他国家,此时,生灵涂炭,屈原是否想过?”或者有学生问“屈原投河而死,始终也是愚忠。”对于这样的个人见解,教师是不应该否定的,毕竟这是学生建构个人认知的前提也是开始,对学生个体思考能力帮助极大。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把各种观点进行融合,对问题进行两分法处理。这样学生在得到个人思考的同时,也在建构个人认知方法,也吸收了他人的观点,这无疑是帮助学生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的良好开始。

二、鼓励学观察生活,从生活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第2篇:高中语文教育范文

语文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问题。母语贫血的背后是民族精神的贫血。德国教育家洪堡特有一句名言:“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当全民学外语成为国家战略,当“政史地、音体美”成了副科被一些学生当成敲门砖,当学生被关进教室与世隔绝,当知识精英把出国定居作为人生首选的时候,母语的衰落,国民人文素养的衰退,甚至是社会文化环境的紊乱就成了必然。

语文是各科之母,其母性表现在哪里?一是因为它的文化、情感、思维等深层次的内容,成为一切思维图式和精神图式认知的基础;二是现代各种门类的学科,都在走向精细化的极端,但其总源仍是语文。作为母语,实际上有三个层面的东西,一是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这是最表层的东西;第二个层面,是修辞、章法、为文技巧等;三是文化、情感、思维等精神层面。第三个层面才是高中语文教育的真正内核。高中语文教育应该是介于第二层向第三层发展的一个过程。

高中语文教育母性缺失体现在何处?如何唤醒高中语文教育的母性?

母性体现在本色。

母性体现在真实,本色,不求即时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长效性的,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

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现象是不少教师把基础年级语文教学当成高三来教,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校不断的考核排队,使得语文老师被动应对。语文是一个长效的学科,比如,语文学习的习惯养成需要一个过程,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查字典自学就是必备的能力,但为了应对考试,就必然要大量让学生学习记忆。阅读积累显示出效应也需要一个过程,短时间怎么能体现出来?

基础年级语文教学应该怎么做?我认为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特别是自学习惯和阅读积累、写作原始素材积累的习惯。语文教学因为其显效较慢,容易为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所诟病。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但现实是频繁的分班,使得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养成难以实施,也使得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文纽带不断撕裂。这一点需要高度重视,而且需要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有序衔接。

以高三现代文阅读和古诗词欣赏为例,大家都在思考,学生错误率高,怎样才能得高分?其实,在高一时就要解决如何读文章的问题,我们的学生缺少“静下心”来读完文本的意识,缺少梳理文章内部结构层次的意识,连阅读文章先分段标号都不能做到。过去做教研员时,我也赞同一些老师舍弃必修教材个别文章的想法,现在重新回到一线教学,回头想想,类似于《获得教养的途径》这样的文章,不正是培养学生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的好文本吗?古诗词欣赏高三重在揭示规律,但如果从高一就流连于技巧分析,缺乏对诗词的诵读感悟,缺乏整体感知品味的意识,那古诗词欣赏就不断停留在炒冷饭这个层面,难以取得实效,而这一些正是应该在高一做的工作。我区要求基础年级实行“5+2”课时,即用两节地方课程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这样做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我区励才实验学校开设“作家专题阅读活动”,每学期精选一个作家,选择其优秀作品,集中阅读交流,同时邀请作家来校开设讲座,让作家和学生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对学生奠定厚实的阅读基础无疑是有效的。高三可以开展主题阅读,这样做不仅可以缓解学生考试的焦虑症,同时也开阔了学生视野,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提供素材库。

母性体现在全方位。

著名课程专家钟启泉教授曾说:“语言同人类的客体认识和关系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密切相关”,“语言同人类认识的一切作用密不可分”。语言可以表达人文文化、历史文化、科技文化等一切文化,但我们的语文教育已经窄化到文学教育的范畴,文学教育又已经窄化到小说和散文(含古诗文)的教学了,试想一下,这样的情况长此以往继续下去会出现什么结果?

因此,高中语文阅读的“底盘”应该宽一些,再宽一些。阅读的面不能仅仅是散文、小说,这些文本是高考必考的,但是也要引导学生读一些“磨脑子”的文章,读一些“诗性”的文章,随笔、杂文、传记、诗歌都应该涉猎。我们现在常常抱怨学生不会写议论文,其实,根子还在于学生视野狭窄,不会思考,或者思考缺少深度。阅读教学还要关注中外哲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积累,视野再开阔一些。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如阅读哲学类文章,提高学生思想的含金量,居高临下辩证地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著名特级教师曹勇军的《高三(10)班在六楼》一书介绍了他在高三一年开设“时事讲坛”的思考、做法和成果。尽管曹老师用十个关键词介绍了他的思考,但我还是不想急功近利地去评价这件事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多大作用,因为我过去也做过这类尝试。我想这件事的潜在价值在于,它教会学生关注生活,教会学生思考与分享,教会学生质疑与批判,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母性所在,如同每个母亲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独立生活那样。试想一下,一个人接受过母语教育10多年却不能熟练地运用母语去阅读表达,这岂不是一件挺奇怪搞笑的事?

我们的语文教育有时要做点“无用”的事,营养要均衡。诗人北岛说过一段话:“读书与上学无关。那是另一码事:读――在校园之外,书――在课本之外,读书来自生命中某种神秘的动力,与现实利益无关。而阅读经验如一路灯光,照亮人生的黑暗,黑暗尽头是一豆烛火,即读书的起点。”所谓“神秘的动力”也就是人本身的精神需要而已。比如,一些长篇巨著,历史著作,名人传记,人文地理等,这些无用的东西和高考并不直接相关,但和人的成长有关。

母性体现在放手。

每一个母亲都清楚孩子最终要离开自己独立行走,因此要教孩子学会生存本领,最终必须放手,语文学习也是如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学生的语文学习一开始是要老师扶一扶的,但不能到了中学甚至大学还要扶,那既是学生的失败,更是教师的失败。

阅读也好,写作也好,都需要经历放养、领养、再放养的循环过程。孩子一开始需要学会爬,要牙牙学语,语文学习也是如此。阅读需要让他自己有兴趣看着玩,写作和口语表达要让他先自由说写,虽然不像样,但这是源自天性,自有其真意趣在。若是一开始限制或者是引导过度,恐怕就会使学生丧失了兴趣。语文教学的特点是慢热、恒温,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因此,允许学生自由阅读,写作随笔等,能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老师也不能完全当甩手掌柜,要从“放羊”式向“领头羊”式转化,从“注水”式向“挖井”式转化。需要利用课堂阵地教会学生自主阅读欣赏,教会学生品鉴习作。过去对阅读的重视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重视宣传阅读的作用,不没收学生的课外书,同时带领学生用好图书馆阅览室等积累。阅读摘抄固然有好处,但放羊式阅读效益不大,易受其他学科老师以及班主任诟病。语文教学不能仅仅靠无心插柳,也要做一些“有心栽花”的工作,不仅要让学生直面文本,观其貌,凭借着自己的心智和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直接的审美感知;还要和学生一起“寻其味”、“悟其道”,让学生潜心会文,自然涵咏于文本语言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用心体味、捕捉和追寻文本的情趣和意蕴,在揣摩体会文本的过程中,让心灵与文本所传达的内在生命结构之间产生深层次的契合,从而进入一种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赏心怡情的境界。

写作的指导也是如此。我们总以为孩子缺少的是写作技巧,其实,很多著名作家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孩子们缺少的是生活,缺少的是体验,缺少的是悟性。阅读和写作从来都是不可分离的,而且写作本身也是“情动而辞发”的,再多的技巧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做基础,就等于我们手拿着擀面杖,熟记着擀面的技巧,但没有面粉,谁能擀出一碗面来?

阅读和写作是交互共生的,阅读让我们能更理解写作的规律,让我们懂得如何去观察生活,去学会表达,写作让我们懂得交流,同时也会增强阅读欲望。当你要写点东西的时候,你往往会要去查找一些资料,或者回头去翻翻已经读过的书,这时,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书读少了,或者读得不认真。人们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也可以这样说,“书到‘写’时方恨少”。放手让学生阅读和写作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正道。

第3篇:高中语文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研究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在高中学习的课程中,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核心,通过核心的作用,开展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非常有必要和基础的。在我们国内特别注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在课程中更注重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思想道德的建设,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燃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从另一个侧面就衬托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现状

传统文化目前在我国高中的语文教育中,渗透不是特别明显,我们的教师一般都是按照课标要求让学生掌握一定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应用,完成考核要求。比如:(1)必修课本。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梳理探究

一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其中称谓语、禁忌语等都涉及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常常被老师们忽略,有的蜻蜓点水。在高中学业任务重的情况下,受学生重视的程度可想而知。(2)选修课本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散文欣赏》,涵盖了丰富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表现汉民族诸多优良品质:爱憎分明、勤劳勇敢、坚强不屈、开拓进取……这些品质也是当今时代不可或缺的,要发扬优良传统,我们可以在古典文学中找到源头。可惜的是,选修课本的教学目标要求是了解,而不是教学重点,甚至有的选修课本因为时间紧张而放弃。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研究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如何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样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语文课程中,我们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多开展一些对于传统文化的座谈讨论,小组竞赛,让学生自主获得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通过诗歌、古文等形式的课堂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理解,开展相关性的弘扬传统文化的社团,都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融入自己的深刻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本文主要探讨关于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这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过程,需要我们的教师,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点滴过程中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发展。

第4篇:高中语文教育范文

一、口才训练的必要与紧迫

1.从社会发展需求看,口才训练“势在必得”

我们的学生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社会上各行各业,哪不需要口才?就是汽车售票员,商场营业员、宾馆服务员也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当今社会,人们已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口才的重要,口才对于某些人来说,已经直接影响到其事业,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口才。那么,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应对口才能力的培养给予重视。从社会需求上看,口才的训练与培养“势在必得”。

2.从语文教学的目标看,口才训练“义不容辞”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应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是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重视读写能力而忽视听说方面能力。一线教师并非不知道口才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迫于考试的压力,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不得不违心地引导学生抠字句背解释,把许多能力的训练挤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现在,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把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必须在语文课中还它一席之地。这是一线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从学生的基础看,加强口才训练“迫在眉睫”

在高中实践教育教学中,从接触的学生情况看,大多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不尽如人意。进入高中的学生,目标始终瞄准高考,而高考只有笔试没有口试。学生们整天埋头于练习卷,语文课上忙于听分析记答案做试卷,忙于记答题技巧,金口不开的时候居多,而且高中生相对初中生来说,心理上更趋于成熟也更趋于封闭,课堂上愿意主动举手发言的已经不多。即使老师点名,也是为回答而回答。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还很弱。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口才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务,这是社会对跨世纪人才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口才训练中的目标与关键环节

1.普通话语音训练

在口才训练中进行普通话语音的辨正与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演讲是一个人讲,众人听,演讲者的发音准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听众的理解是否正确。不仅演讲是这样,其他的口才表述亦如此,特别是在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使用方言或带有严重方言口音的普通话会大大影响其效果。在口才训练中加强普通话语音的辨正与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2.心理素质训练

刘伯奎先生在《青年口才训练系统》中说到,“在口才训练系统中,有两个举足轻重的环节:一为思维环节,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此人口才水平的高低;一为心理素质环节,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们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显现。”

我们先来谈心理素质环节。在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相对于书面考试与比赛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口语考试与比赛中尤为重要。

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达到提高心理素质呢,一般说来,越怕当众说话越要锻炼当众说话,只有在反复的锻炼中才能克服紧张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永远开不了口就永远怕开口,只有多讲多练才能从“不敢讲”到“不怕讲”。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时注意唤起他们的自信与勇气,特别是对那些还未迈出“第一步”的学生,我们更注意鼓励他们抓住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不让他们站在岸边看别人游泳,永远站在岸边就永远怕水,这时候我们必须伸出热情之手把他们拉下水,只有下了水才能不怕水,只有通过当众说话才能克服害怕当众说话的心理,加强口才训练,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3.思维训练

口才训练系统中的另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是思维环节,思维训练也是口才训练中重要的一步。从心理学原理看,思维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着的,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那么,思维如果不敏捷不清晰不严密,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流畅清楚,很难想象,一个思维迟钝而又混乱的人,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又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由此看来,“口才表述水平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口才表述水平的提高,其实取决于表述者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我们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很大程度上应是思维的训练。我们知道,相对于书面表述来说,口语表达对思维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即兴说话,对思维的要求尤其高,书面表述可以思前想后,想好了再写,写了后面的还可以再修改前面的;而口语表达则是边想边说,说前面时就得想着后面的,这就要求表述者有极敏捷极清晰的思维。我们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思维训练中首先必须强化脱稿说话的训练。有些同学长期以来养成了离开稿子就说不了话的习惯。这样形成恶性循环,越拿惯了稿子依赖性越强,依赖性一强就越离不开稿子,而拿稿子念是无法训练思维的。所以在思维训练中我从一开始就采取“强行断奶”的措施,一律进行脱稿说话训练,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就能使学生克服对稿子的依赖性,促进思维的发展。其次,还要重视即兴说话训练,即兴说话,是口才训练中的高难度训练项目,它要求表述者有极其敏捷极其清晰的思维,因此,即兴说话训练也是培养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然,不能一下子要求过高,应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形成一个训练的台阶。

4.语文课堂上的口语综合训练

第5篇:高中语文教育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成功的教育,是建立在厚重的理论基础上的,没有严格和科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就无法发展到今天,也无法继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育之上需要理论,而在理论知识则需要方法论去解析,最后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手段上。也就是说,高质量的教育,是通过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的。高中语文教育也是如此,没有良好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教学活动就会显得苍白,这也是为什么存在教育理论的原因。而当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进行教学时,也必须要在符合一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如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之上进行。所谓建构主义,其实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关于知识与学习的理论,主要研究什么是认识以及个体如何认识的问题。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教育就会存在不同的取向,如教师与学生的知识观、学习观等会存在差异,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建立在个体对事物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在素质教育观下,发挥教学双方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题中之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的方式进行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以下是笔者在建构主义下的一些教学方法探索:

一、强调学生知识框架的建构

所谓学习,其实就是对自己尚未清楚或者了解的事物进行探索,从中学到相关的知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面对陌生事物的情况下进行的,特别是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处于个人意识的觉醒时期,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但是这种主观色彩往往会被应试教育所压制,因此,在学习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在个人知识结构的组织上,缺乏主动性和意识,这样的知识框架不是僵化的是就极易散架的,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下,应该要注意对学生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而这就涉及到本文所讲的建构主义,也就是“怎么认识”的问题。对高中学生而言,如何去认识问题,是学好知识的关键,而学好知识的关键就是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对高中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指引。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将课本及自己对事物的观点权威化,不要给学生“老师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观点”的想法。如,教师在讲解《离骚(节选)》中,会对屈原的人格给予强烈的正面解析,教材本身也是对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人格进行赞颂的。但是,如果教师把这样的观点,强化输出到学生那里,学生就会失去自己的观点,就会认为课本上和老师,及一些练习资料中,都是这么说,然后答案就是唯一。教师应该引导学进行个人思考,学生从个人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解读,去认识的现象一定要重视,如有学生问“如果屈原得到重用,那楚国就会强大,那在当时的情况下,楚就会侵略其他国家,此时,生灵涂炭,屈原是否想过?”或者有学生问“屈原投河而死,始终也是愚忠。”对于这样的个人见解,教师是不应该否定的,毕竟这是学生建构个人认知的前提也是开始,对学生个体思考能力帮助极大。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把各种观点进行融合,对问题进行两分法处理。这样学生在得到个人思考的同时,也在建构个人认知方法,也吸收了他人的观点,这无疑是帮助学生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的良好开始。

二、鼓励学观察生活,从生活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知识其实就是对生活的总结和升华,而要学习知识,就得从根基做起,就得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的观察和认知中,去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积累个人认知的素材,这是学生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去看待问题的,解决“如何认识”的关键。语文,不是问题教学,但是,语文却是充满想象,也充满疑问的学科。对语文而言,自由和开放是其特性,语文不像其他学科,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答案之分,很多时候只是认识深浅和是否合乎道德伦理之分。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语文知识开放化,就必须保证学生认识基础的多样性。也就是说,教师为了让学生避免模式和教条化的学习,应该让他们从个人生活经验的角度出发,从个人生活视觉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认知的方向。但是,前提是教师要进行正确的指引和制约。如在学习《我的五样》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该把文本内容当成参考向学生进行解读,而不能以“模范”、“典范”的角度出发,这样会抹掉学生个体意识,也会让学生的知识构建模式化,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该让学生从中自身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思考,观察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以此确立个人生活和学习目标,确立个人认知之上的“未来计划”。

第6篇:高中语文教育范文

关键词:提问技巧;高中语文;意义;兴趣;情绪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76-02

高中学生对于语文普遍有一种看法,那就是认真和刻苦学习一段时间,语文成绩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即使一段时间不学习语文,而语文成绩也一般不会发生什么大的变化。这就给很多学生造成了一种假象,那就是:学习语文没有什么意义,有时间还不如学习一些能够短期见效的科目,例如生物,地理,政治等科目。其实他们在考虑问题时,仅仅是从成绩的表象出发,并没有全面分析到问题的内涵。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知识,它需要学生大量积累知识,才能够在各方面有质的变化。所谓厚积而薄发是最适合形容语文的,如果语文知识学不好,必然会造成学习成绩的下滑,这不过是早晚的问题。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语文课堂太枯燥,这已经成为阻碍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障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课堂气氛太沉闷,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压力大,所以他们本身就散发着疲乏的情绪。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一直在寻找提高语文教学技巧,减轻学生压力;提高提问技巧,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教学方法。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现状

高中阶段因为其特殊的学习群体,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也有很多特征。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方式有很多,提问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提问方式主要包括: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针对某一些有特征的题目进行提问;对需要讨论的问题,进行提问;对于需要背诵的内容等的提问。而提问内容主要是: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需要学生掌握的问题;需要记忆的内容。

二、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受到几千年传统教学的影响,存在着一些问题。师生之间保持着严肃的界限,所以在课下教师和学生没有交流的机会,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忙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对于一些问题,教师干脆就让学生强行记忆了事。这是一种忽视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式,高中生处于叛逆期,而且众多的作业也压得他们喘不过气。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

1.学生被动接受。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从旧课标的教学模式中完全转变过来,所以他们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出来。这样就必然会忽视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被定义为学习的工具。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在需要对学生提问的时候,很多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的缘故,他们放弃了提问的环节,而是直接给学生答案,然后让学生们记忆。这样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让学生的思维停滞不前,而且还会严重限制他们发散思维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好学生他们对教师所要提问的问题可以产生预见。但是教师因为教学压力的缘故,往往在提问环节出现了思维的跳跃,这样让很多学生都无法揣摩教师的教学思路,大部分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在新课标中,要求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少被真正重视起来。所以学生也就顺其自然的成为了一种接受知识的工具,这样的教学必然会被淘汰。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被提问的学生应该具有代表性,而且提问的问题也应该代表大部分学生的思路。课堂中,提问题较少,或者是忽略这一环节,学生的组织思维发展就受到了限制。

2.歧视学生。教师提问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提问题过程中歧视学困生,让学生们不能得到公平对待。被提问问题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所以提问题的面就非常窄。这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也会导致教师不能够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在中学阶段,同学们都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就是学生们喜欢哪个老师,那么这门学科的成绩就比较好。这是为什么呢?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这个很容易理解。因为他们平时学习压力大,所以如果遇到一个比较适合学生胃口的老师或者是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到轻松,这样的课堂效率必然会很高;但是,如果学生们对一个老师没有兴趣,亦或者是非常讨厌这个教师或者是他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们就会对这门课程产生抵触心理,学习成绩不好也就理所当然。所以教师的自身素质一定要高,而且教学方案必须要贴切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提问出现歧视问题,也许并不是教师所能预料到的。但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群体,他们有着特殊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所以在这方面,教师应该去努力寻找更合适的提问方案,但是这种方案绝对不能够忽视任何一个学生。

三、改进方案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所以学生逐渐成为教学的主体,而这与传统教学就形成了矛盾。提问题只有做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问题内容又能够代表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只有提好问题,才能够做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1.兴趣提问。提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们的学习情绪快速高涨。兴趣提问的重点是如何将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问题,转变成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很多年轻的高中语文教师,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他们都盲目追求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所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也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例如在语文授课过程中,针对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可以由此引起这堂课程。在上课的开始,教师先以一个兴趣问题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中,然后逐渐引导学生们到课本知识中。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很好的课堂效率,而且学生们还会对这门课程和这位教师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给学生们传输了知识,同时还给他们带来了乐趣。让学生们在乐趣中学习,才是最后的教学模式。

2.提问全面覆盖。学生最害怕的就是被教师忽略,这种心理尤其表现在学困生身上。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本身他们就会有一种自卑的情绪,如果加上教师的不重视,他们必然会选择自我放弃。所以,重视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个心灵,才能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提问问题的全面覆盖,所提问题具有代表性,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最忌讳的一个问题就是提问题时表现出歧视,歧视会对大部分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因为课堂提问不可能叫到每一位学生,所以在提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学习成绩阶层的学生。做到每一堂课照顾到每一个阶层的学生,因为教师对差学生也提问题,这就会让学困生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不会放弃努力学习。同时,所提问题也必须能够代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现状,这样才能达到学生整体学习水平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7篇:高中语文教育范文

【关 键 词】语文教育;终身学习;发展;学习机会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33-02

大力发展高中语文教育是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题中之义,高中语文教育为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拙计以现行高中语文教育为出发点,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终身教育是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它既是一种传统的教育理念,又是一种特具创新意义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育思潮。随着全球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教育形式的日渐多元化、人类自身对知识文化的认识程度的加深,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了决定人类发展、决定社会前进的基础性、决定性因素。有研究者认为,“多元化的价值在于激扬主体的生命价值,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1]语文教育作为一门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的学科,最高目标在于提高人的综合人文素养。毫无疑问,高中语文教育就承担着这样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高中语文教育任重而道远,它和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之间关系密切,互为表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听、说、读、写是高中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终身教育的基本元素。高中语文教育属于终身教育范畴,它是不同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各种正规教育及非正规教育的一种学校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的再教育。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将学生学习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四个部分,这就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规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选修课主要有“诗歌与散文”、“语言文字应用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等几个模块。从后者也不难看出,语文学习听、说、读、写四大基本元素的重要性。

从时间的延续性上来看,终身教育已经从过去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为:智力的、情绪的、美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修养的综合教育。这就与高中语文教育有很大的交叉点。终身教育作为一种连续性、综合性教育少不了高中语文教育的奠基石作用。也就是说,“教育必须适应未来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基本要求,重在培养学生成才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具有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与能力,具有收集、交流、处理、使用信息的意识与技巧,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宽厚扎实的基础。”[2]听、说、读、写作为人为适应社会发展而掌握的基本技能,在终身教育中实为重中之重,基础中的基础。如,必修课阅读鉴赏模块分别从中外小说、古今散文、诗歌、科技文等各个方面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同文体的学习分别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科技意识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高中语文教育和终身教育都具有发展性因素。终身教育强调个性的发展,强调教育的连续性。其内容“不再局限于传授和储存知识,而要努力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受教育者学会如何学习,努力提高、发展他们的能力、水平、创造力和潜能。”[3]高中语文教育已经不同于九年义务语文教育,如果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重在强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语文基本素养的培育,那么高中语文教育在它的基础上,更为强调“提升、提高和发展”。提升欣赏文学作品能力水平、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发展学生潜在认知能力。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延续在人一生中的教育理念,旨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提升、提高和发展是其具体体现。

第三,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和终身教育具有相同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全面解放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教育和终身教育都具有这样质的规定性。第一,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是教师人格素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一种影响。“所谓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教师的言行举止于孩子的思想文化素质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假设教师的心里不健康,不仅无形中会带给学生坏影响,甚至还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危害,这些危害远比学生能力不足更加严重。心理上有问题的教师只能教出更多心理同样不健康的学生,高素质的授业者是培养拥有健康心理学生的重要基础。”[4]这就从另一方面突出了教师继续学习的重要性,也只有具备扎实专业技能的教师才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也就是说,教师为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就需要不断地自我提高和专业发展。现时有许多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自我提高,从出席会议、课堂学习、阅读期刊和文章,到进行小组活动和教学反思,那些认识到发展和学习是贯穿终身并努力获得新观念、新技能的教师,对于任何课堂都是有价值的财富。第二,高中语文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潜能,提升学生学习自觉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能够终身不断地独立学习,就必须组成一个自我监控学习者。自我监控学习者(self-regulated learners)既具备专业学习技能,又具备促进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较强烈的学习动机。换句话说,他们具有学习的愿望和技能。自我监控学习的概念整合了有效学习和动机的含义。有三个因素影响学生的技能和愿望:知识、动机和自我约束或意志力。”[5]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已经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已经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因此,知识、动机和意志力已经决定了他们学习的价值取向,已经并非为了单纯的获取知识,而是全面的发展、终身性的发展。这就需要一种创新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是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内驱力。“创新能力需要终生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生激励,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创新教育是全民教育,也是终生教育。”[6]

第四,高中语文教育和终身教育都强调学习机会的均等性。高中语文教育是一种学校教育,终身教育则不因囿于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相较社会教育的不均等性,学校教育更具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和我们常说的‘教育均等’并不等价。‘教育均等’就其涵义来说,包括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两个方面。前者的基础在于社会的政治制度,它从质上规定了是否可能受教育,后者的基础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它从量上规定了受教育的机会是否充分。”[7]当然,教育的最终发展表现是教育均等。这就需要一个传承始终的教育方式,即终身教育。由教育而社会,正是通过终身教育才实现了教育和社会之间无界限的联系,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正在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趋势,由此彰显出终身教育的作用。高中语文教育决定了阶段性的教育公平,终身教育则决定了教育公平的持久化。

总之,高中语文教育和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是一个开放性、发展性的话题,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树立自觉地终身学习意识,为高中语文教育和构建终身的学习型社会打开新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4]郑金洲主编.教育的意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2008:201,52.

[2][6][7]张万兴总主编,卢连蕊主编.新世纪素质教育挂念集锦[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8,101,193.

第8篇:高中语文教育范文

【关键词】 新形势 高中语文教育 实用 审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实用性。高中语文是高中阶段教学的主要科目之一,从语言的工具性来说,搞好高中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对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虽然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要重视其实用性,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审美性教育。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全学生的人格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我国高中教育机构必须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同时抓住“实用”和“审美”两个教育重点,既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同时也不能弱化语文教育的审美教育。

一、高中语文教育的实用和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高中语文实用教学的意义

语文作为语言学,实用性正是其工具性的体现。注重高中语文实用性教学的主要意义有以下几点:(1)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让语文学科作为语言工具充分发挥其作用。高中语文的实用性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很多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仅仅停留在识字和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而未将教学高度上升到要求学生利用语文课程培训自身的表达交际能力上,实用性教学的目标正是突破这种模式的束缚。(2)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实用性教学中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的内心发生重大变化,对锻炼学生的语感、反应能力、技能水平有重要作用。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学的意义

语文不仅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工具学科,同时还具有极强的审美趣味。重视高中语文审美教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健全学生的人格。在现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多以物质享受为主,渐渐忘却了精神方面的追求,这种社会风气会严重影响到社会下一代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甚至是扭曲其性格。为了促进年轻一代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极其重要。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心智尚未健全的高中生积极、健康的成长,让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通过所学知识完善自我的人格。(2)审美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审美能力有巨大作用。高中语文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比如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扎实自身的汉语文学基础,同时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多角度的“美”,这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重要作用。

二、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实用及审美教育

(一)对于实用教学而言

1.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汉语是一种极富魅力的语言,其字词的涵义、韵律和形体的美感是世界上独有的。“谈吐不俗”的人往往更容易让人亲近,人们更愿意亲近,这就是汉语的魅力。高中教学必须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好的本领都需要优秀的表达能力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2.语文教学不得脱离实际。语文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应该将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同时又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带回课堂。通过与实际生活结合,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实用性能够得到最好的发挥。

3.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实践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手段,老师必须要重视对这类活动的利用。实践活动的种类有很多,比如演讲、辩论赛、诗歌朗诵等,这些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巨大作用。在实践活动中,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指正,给出中肯、合理的建议,以此推动语文实用性教学的发展。

(二)对于审美教学而言

高中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知识,每一首唐诗宋词都是一幅优美的画卷,都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健全其人格有着巨大作用。要落实好审美教学,需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趣味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趣味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每篇文章,每首诗词的背后都潜藏着极其深厚的创作背景和逸闻趣事,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勾起学生的兴趣。老师完全可以将每篇文章中的美学价值用通俗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从中获益,不断印证自己的成长。

2.大胆创新,敢于突破。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不可再墨守成规,必须要打破沉疴,不断创新。很多古代文学过于枯燥,学生感到毫无兴趣,此时老师可以用现代社会现象对古文的意境进行解释,切忌照本宣科。汉字的深邃含义往往能够描绘出精彩绝伦的意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通过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在脑海中勾勒文章所描绘的社会现象、自然风光、事件发展过程等。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每位作者有感而发,老师只有帮助学生理解到当时作者的心情,方能对文章理解透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育的实用及审美教学对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巨大作用。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事业必须要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马向辉.华美是“末”,高效是“本”――关于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J] .课外阅读(中旬),2012,(12):345.

[2] 司金亮.母语教学与文学审美――对现行高中语文课程体系分析 [J] .现代语文(中旬),2012,(12):107-108.

第9篇:高中语文教育范文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在《侍坐》篇里,虽然师生只有五个人,但是也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学习环境,孔子主要采用谈话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一开始,他就用一段平易近人的话,结合现实生活,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引发学生思考,发表看法,提出疑问。可以看到孔子在教学时,已经利用创设情境来展开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应该遵循诱发性和真实性等创设原则,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展开课堂教学。

二、循循善诱,启发有道

循循善诱指有步骤地引导、教育。孔子的第一句话两次用了“吾”,让人感到平易近人,目的是希望弟子能畅所欲言。第二句利用假设情境点出了谈话的主要内容,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他的循循善诱下,子路率尔而对;曾皙鼓瑟明志,这是一个成功的教学场面。孔子循循善诱、启发有道的教学艺术,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教师要善于诱导启发学生,让学生走入文本,发表见解,做真正的学习主体。

三、因材施教,尊重个性

本文中的四个弟子,年龄、性格大有不同。孔子听完他们的述志后,态度也就各不相同,对子路“夫子哂之”;对冉有和公西华的发言,则不置可否;而对曾皙的发言,大加赞赏。这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使谈话得以顺利进行。也可以看到,孔子对他的弟子们是相当了解的,能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和尊重他们的个性。现代的中学生知识面宽,思想活跃,但情绪不稳定。只有掌握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个性,因材施教,才能使他们逐渐产生学习的兴趣。

四、师生和谐,章法自然

在《侍坐》这篇简短的教学实录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这里有一位和蔼可亲、学识渊博、在循循善诱中掌控全局的老师;有几个性格迥异、虚心求学、在老师的启发中各抒己见的学生;这里有治国之道,有礼乐教化,有琴瑟之音,有思想的共鸣。我们呼唤和谐有序的课堂,和谐自然的师生关系,孔子已经给了我们一个表率作用。

《侍坐》这篇《论语》中的经典作品虽然简短,却很好地体现了孔子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个性气质,千年之后,依然散发着无尽的光辉,值得我们去思考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