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第1篇: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课堂设计 导学稿备写

地理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但地理课在学校、学生、家长的眼里是一门“副科”,本来地理课一周只有2课时,还有学校各种活动一般占用下午上“副科”的时间,加之各种类型的公假,致使地理教学时间紧张,多年的地理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对上课内容作适当调整,就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刚刚步入新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势下,面对这一问题的确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机遇。因此,我成立了“新课改形势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初探”课题,以提高我的教育教学水平,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一切为了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向45分钟课堂要效益,真正让学生爱上地理课,体现初中地理课的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之后终身受益。

我校自2013年春节开始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到现在全校32个教学班,全面开始推行课堂教学改革。改革之初,总感到上课一片乱哄哄,上完课之后,就连自己也不知道上了些什么,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到了第一学期中期之后,感觉顺畅了许多,似乎没有导学稿就不会上,但是总感觉学生没有掌握教材的知识要点,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要点呢?从自2013年春季开始开始之初,我就在探索这个问题,课堂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改的课堂设计要满足下述条件是我的初步设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要互相配合,熟练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掌握教材知识要点。

结合教学实践,好的课堂设计和导学稿的备写密不可分。那么如何备好一堂课的导学案,适应新课改形势下地理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

好的课堂设计要有好的导学稿。

一、导学稿的备写在自主预习的内容里面,应该备写知识铺垫、教材助读、预习自测等。以上三方面要灵活确定,不一定面面俱到,起到能使学生提前预习新课的目的就可以了。

二、导学稿的备写最关键的是合作探究的备写。

导学稿的备写从知识结构看要做到知识框架清楚,一目了然,不拖泥带水,毫无头绪。要做到这一点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掌握有很大的关系,只有熟练的掌握教材知识,才能梳理好教材知识要点,备写才能做到应用自如。导学稿的备写从题型方面,应该做的灵活多样,避免填空题。每个知识点的探究设计都要遵从“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原则,采用问题串的形式。

三、检测训练的备写。

检测题的拟定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让检测的内容覆盖面广,尽量覆盖课本所有知识点,同时还能突出本课训练的重点,不盲目提升难度系数,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

课堂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成为我们在课改中研究的重点。 那么具体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转换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热情。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堂上,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展示自己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激发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二、善于把握时机,注意学生动态。

在一堂课中,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与心态常常是不同的。有的时候十分活泛,跃跃欲试,有的时候则精力分散,走神开小差,有的时候迷惑不解,一筹莫展,有的时候则思路清晰,十分敏捷……针对不同的情况,老师们就应该对症下药,对不懂的同学加以引导,让活跃的同学充分发挥,顾全大局,从而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的应用“亮、查、言、展、评、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作为地理老师,我觉得,在教学过程结束之后,应补充的强调一下教材的要点知识,使学生真正掌握教材知识。

第2篇: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 地理 课堂教学 设计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中的教学研究、教学模式的开发已日趋深入,网络教学的作用与潜能越发显现,尤其在主体性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的策略方法与学科整合中体现得更加充分,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地理教学设计的优势

1.改进教学设计模式,促使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的备课实质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它需要教师对知识的再加工,需要融进教师的个性、思想、理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所具有的一切本领。经过这一准备过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受益无穷,得到充分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进步,使教师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己的职责。

2.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利用网络组织地理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有多样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采用超级链接的形式,集音、文、图乃至触觉和嗅觉信号于一体,以动静结合和可触可感的方式,把教学内容立体地呈现在学习者的面前,为学习者提供了多样的外部刺激,控制性好,交互性强。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自由地在不同知识点之间进行转换,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使教学容量大为增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3.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落实因材施教。利用网络组织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学生通过网上冲浪去寻找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去获取知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以及运用网络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克服了传统课堂无法兼顾每个学习者兴趣和能力而形成的“一刀切”现象,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二、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原则

1.优化网络信息资源原则。网络学习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是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有时为了得到一条有用的信息,常常要以流览大量无关的信息为代价。因此,教师必须对课堂上学生需要的、主要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认真筛选、下载、整理;少量需要加以拓展的信息资源,教师也应该设计导航图,并设置好学生机流览器的安全设置和分级审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减少网络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2.多媒体网络课堂中的目标性原则。确定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教学目标可以为教师提供分析教材及设计学生行为的依据,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可以使学生了解他们预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帮助教师评价和修正教学的过程。教师应该通过准确、详细的语言,将学生学习后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应具备的个性品质作为确定的、可检验的要求提出来。

3.课题选择的必要性原则。从地理学科发展、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选择的内容要具有时代的特征。随着地理学科、社会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原有学科知识和社会理念在新的条件下也许已经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选择这些知识进行教学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而“大气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海洋国土开发”等知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选择这些内容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地理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片面追求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地理教学过程,已从教师的逻辑分析过程转变为学生自己上网获取知识、探究问题的过程。课堂内大部分的时间,学生以进行网上探究、在线交流为主,师生、生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反而较少,所以课堂气氛往往不如传统教学模式活跃。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作了有益的尝试,设计了诸如动手操作、口头讨论、分组抢答、地理游戏等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第3篇: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课堂是造就学生进步,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空间,讲台是展现老师才能的场所。要使自己在课堂小天地,运筹帷幄,游刃有余,教师应该注重课前备课,因为备课是成功的前提。一堂课是否顺利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准备十分重要,因为教师在备课时会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设计。

一、就个人备课而言,备课有各种分类法,但从时间上可分为长期无序备课和短期有序备课。

1.长期无序备课。长期无序备课就是教师利用闲暇时间结合自己的情趣,有意识地对教学有关有用的各类资料广泛收集,建立有效的增量知识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会使教学获益匪浅,特别是地理课讲授内容涉及广泛,既有“人性”的弘扬,也有“理性”的扩张;既有宏观世界的展示,也有微观世界的探奥;既立足现在,又展望未来。时间之长,空间之大,内容之多是地理学科特点,如果没有较多的课外增量知识,就难于把课讲活,讲好。教师应将有关知识变成自己教学的实用知识,使自己有扎实的功底,较高的素质。

2.短期有序备课。短期有序备课是指课前对一定教学内容进行个人设计。既备知识,又备教法;既备练习训练,又备学法指导;既备资料收集,又备板书设计等多层次全方位备课法。这种备课量虽大大加重,但对教学十分有帮助。当然,备知识是重点,备教法是改革,学法指导,板书创造才是关键。另外,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地理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自己学懂了不算本事,把学生教会,教懂,教好,才算本事,这就依赖于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基于下列原则:巧妙的导入,流畅自然的衔接,形式和内容的有效统一,布局合理的设计,良好的结束。并始终注重将时代性,现实性,趣味性,知识性,双边互动性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巧妙的导入新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教师巧妙导入新课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要做到巧妙导入新课,这就要求老师在讲授新课前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求解答:或创设情境激起想象,或运用对比引入思维,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当我们在讲地球内部结构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当今世界英俄法各国都不遗余力,不惜巨资,投入对外层空间的研究开发,而对地球内部深层次研究开发远远落后,因为人们在“天堂”和“地狱”之间,选择了“天堂”,故时至今日,人们对地球内部只能靠地震波研究,下面我们可以从地震波的变化看出地球的大略结构。

2.通畅自然的衔接。―堂地理课的内容,貌似整体,实是知识汇编,有许多“断层”带。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承前启后,使知识点转换自然,使段落环环相扣,达到自然衔接,给人一种流畅的美感,这也是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给予重视的一点。例如,在讲降水类型时,一般教师把降水类型分类对比,各类型之间坐直通车法讲授,而笔者先讲梅雨(锋面雨),然后用久雨必有久晴引出伏旱(反气旋),再用久晴必有雨点出台风雨(气旋雨),并通过课前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锋面雨的形成》,《台风雨的形成》进行讲解。

3.形式和内容必须统一。没有形式的内容是单调乏味的讲解,没有内容的形式是华而不实,夸夸其谈解说。有的地理老师墨守成规,书云亦云,没有任何变通,语言干涩;有的老师上课舌绽莲花,口吐珠玑,滔滔不绝,可是离题万里。这也是不可取的。只有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才能启迪学生追思求索的灵感,形成有效记忆,增加理解,活跃气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采用文学表述手法,运用诗歌,散文等文学语言来描述具体生动有趣,紧扣学生心弦。从而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梅雨天气特征时,就设计引用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在讲水分循环时,对引用的古诗做了幽默的处理,即“一江春水向东流,奔流到海不回头,否则成了大阴沟。”

第4篇: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设计原则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会围绕学习目标,把教材内容设计成几个具体问题,指导学生借助教材、资料和地图册进行自学和讨论,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形成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初步认识。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是引导学生自学和讨论的基础,而且是贯穿整节课的主线,因此问题设计的是否合理、科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强弱和一节课的成败。问题设计应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的问题应精,具有典型性、科学性、思想性。在教学实践中,我对“问题设计”这一环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探索,认为问题设计应遵循“突出重点,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重视图表,有利于学生读图技能的提高;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知识构建;留有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这四个原则。

一、突出重点,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

问题的设计要围绕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制定要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就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进行问题设计之前要准确解读课程标准,科学地设置学习目标。

例如在《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进行问题设计时,最初设计的问题为:1.为什么说株洲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2.日本筑波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其城市地域形态怎样?3.不同时期嘉兴的城市形态是如何变化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4.由此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些问题确实是学生应该弄清楚的,但是,这样设问显然偏离了课标的要求和学习目标。其中第一题“为什么说株洲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和第二题“日相筑波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侧重考察城市的区位因素,而不侧重于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重点应该是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而并非是对城市的区位因素。

修改后的设计为:1.株洲和筑波两个城市呈什么形态?为什么会呈这样的形态?说明了什么问题?2.嘉兴在历史时期城市形态经历了哪几次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该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从修改后的问题设计思路可以看出,一节课的问题设计最重要的是要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突出重点即: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同时又用一两个核心问题将所有设问统领起来,使学生思维不断线,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二、重视图表,有利于学生读图技能的提高。

地理新教材一大特点就是图表多,图表能增强教材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图表的信息量比较大。在高三的复习备考当中会有教师就图表问题做一个专题来讲,其实工夫在平常,从高一开始就应当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把读图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日常的课堂中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例如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这一节中就有十幅图表,其中坐标系图就有三幅。很显然,如果学生读不懂坐标系图,就可能会影响到对教材的理解,如果读图方法不科学,就可能速度太慢或读错。因此在这节课的问题设计中,就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如何读坐标系图的?”或“你读坐标系图的方法是什么?”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在自学时对图表的重视,而且引导学生在阅读图表时注重对读图方法的总结。通过学生的回答,就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读图水平,以便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读图力。

另外,还有区域图、示意图、漫画等都应在平时不断强化,能力不是一天培养出来的,也不是一个专题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落实到每节课堂教学中。

三、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

二十世纪末心理学的成果揭示了关于学习的本质。认知学派和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是用已有的知识同化新知识,建构自己意义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支架的作用、辅助的作用。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能把学生要学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是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例如在对“功能区有无明确分界”这个知识点进行问题设计时,如果设计为“功能区有无明确分界?举例说明”同学就可在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例子课本上也有。这样的问题不能让学生把课堂中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见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课本中所学内容与生活相距太远,不能激发兴趣。如果改为“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功能区有无明确的分界?”或“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对功能区有无明确分界的认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联系已知内容,就可以很快地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来的认知结构当中,有利于新知识的构建,加深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用在很多地方。

其实道理很简单,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因此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去研究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认识老问题。

四、留有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

教师设计的问题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形式,但本质是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思想的自由,要千方百计激活学生思维――提出有思维力度的问题。

例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这部分内容设计时,最初的设计为:1.比较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图,说明地形、交通条件有何不同?2.两图中居民点、商店的分布有何特点?3.分析地形、交通运输对商业网密度的影响。这些问题确实是学生应该弄清楚的,但是,这样设问显得问题太细,对学生限制得比较死,使学生失去了思维和探究的空间。另外,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也不明显。

修改后的设计为:山区和平原的商业网点分布特点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修改后的设计把原来问题中的地形、交通、密度这些词省略了,要求学生自己发现,就给学生留出了思维空间,加大了思维力度。“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是要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交通运输布局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又给学生留出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加大了思维力度。

第5篇: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课堂提问 学习效率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流程,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上科学精巧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及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

一、课堂提问内容紧扣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内容,应紧扣课堂教授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来设计,达到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提问的内容要有启发性,通过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如:在讲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基地》这一节时,围绕鲁尔区的区位因素、鲁尔区衰落的原因、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等重点和难点设问。通过鲁尔区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和鲁尔区相同的传统工业区共同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传统工业区的主要工业有哪些?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和鲁尔区有哪些相同地和不同点?鲁尔区综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东北老工业化基地的振兴应采取哪些措施?关于鲁尔区的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答案。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联系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内容,学生必须经过缜密的分析才能回答,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必须科学合理,必须与教学重点内容密切相关内,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紧随课堂教学节奏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过程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规律层层推进。

课堂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非常容易的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是按认知的规律层层推进的,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一节,从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到社会经济因素虽知识教学内容的层层推进,提出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应素有哪些?地形、气候、水源和土壤。逐一分析后提出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政策、市场、交通和科技。。进一步分析后提出问题:影响农业的因素有哪些变化?人类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出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区位在空间上扩大。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对农业生产影响越来越大的因素是?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市场需求量。这样层层设问,能使同学们掌握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掌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三、课堂提问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增进师生交流。

教师的课堂提问中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提出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有利于调动同学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我在讲高中地理课时,找一些学生感兴趣并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如:讲《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这一节时,首先提出问题:雅典奥运会于北京奥运会天气有哪些区别?为什么?学生对奥运会的内容都非常感兴趣,自然而然就会根据问题去思考背景和雅典两地的气候及其气候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多应用分组讨论和师生互动的方法,避免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互问互答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教材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这样使更多地学生参与到问题中,使每个地理问题都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促进了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思维过程中,提高了全体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师问学生和学生问老师的互问互答中排出了师生之间的代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的提高。

四、课堂提问中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展示的方法,用直观性的问题,使学生对回答困难的问题,通过观看多媒体动画和影片的内容,直接得到答案。选择的多媒体资料要起到投石激浪,点拨导引的作用。在学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点拨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一个地理要素联想到其他相关的地理要素,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如讲《球性大气环流》一节中季风环流时,我展示了东亚地区的位置图和海陆热力差异对气温气压的影响对比材料,学生从气压对气流的影响和海陆冬夏气温等几个方面分析,很顺利地回答了。巧设动画,开拓思路,针对学生认为较难的问题,利用多内体把问题通过动画的形式进行分解展示。把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分化瓦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去探讨,学生就能一一突破,一一化解。这样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简明化,使学生的逐步掌握对地理问题的分析思维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课堂提问的目的是激励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6篇: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导入方法 评析 注意问题 教学实效

一、导入的重要性

导入就是一堂课的开场白,上好一堂课,导入的巧妙设计和运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的导入设计能创造出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若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脑力带来疲劳。”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课堂导入就需要符合新课程标准,更好地适应新教材,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含蓄的导入,舍得在每堂课的导入设计上下工夫。

二、导入的方法和评析

1.悬念导入法。

高一《季风环流》课采用悬念导入法,具体如下:

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吗?听过“火烧赤壁”的典故吧?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运筹帷幄调兵遣将,与黄盖上演苦肉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急火攻心,一下病倒。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承诺借东风相助。分析: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初冬前后短时间内天气会出现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为什么我国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评析:“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需要新知识寻找答案时,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本课在导入新课时,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投入揭开“谜底”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悬念导入法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

但须注意,悬念的设置要恰当适度。不悬,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采用多媒体辅助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初中《多变的天气》,区域地理《黄河》。两课导入具体如下:

(1)多变的天气:大家知道最近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怎么样吗?播放中央电视台《北方冷空气将大范围降温》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谈谈对天气的变化莫测的感受,引入新课。

(2)《黄河》一课上,先播放一段黄河奔腾咆哮的录像,伴以“黄河大合唱”的交响乐,让学生领略黄河气势磅礴、雄浑壮美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评析: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使课堂教学更具特色,耳目一新。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画面、影像资料,动态的跨越时空的直观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大脑中会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学习的记忆。有条件的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效果,使课堂更精彩生动。

3.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高一在讲解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时采用演示实验导入新课,具体如下:

实验演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实验”,实验中观察加热两个烧杯气温变化的幅度与停止加热后两个烧杯气温变化的幅度。实验观察:沙子升温快,降温也快;水升温慢,降温也慢。实验延伸:沙子―陆地;水―海洋;升温―夏季;降温―冬季。

实验结论:海陆热力性质存在差异――引导学生分析相应形成高、低压。

评析: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课前教师巧妙地设计实验,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说明原理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的结论便是新课内容,印象深刻。

三、导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课堂导入,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三五分钟为宜。若导入时间延长过多,就会使导入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毕竟,各种课堂导入方式的目的只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

第7篇: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从教学目标出发并以目标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模式,最早由皮连生教授在其《智育心理学》中提出。笔者根据相关课题的研究,将目标导向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程概括简化为两个基本步骤:一是设计精确的课堂教学目标;二是基于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

    一、精确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作为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全部运作都是围绕目标展开并逐步逼近目标的过程[1],因此,科学设计并精确陈述课堂教学目标,既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也是目标导向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首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等,并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明确学习任务或学习活动。其次,要以某一知识内容为主线,将与其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融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构思与设计。最后,结合学生实际和地理学科特点,设置合适的行为条件或活动情境,选择合适的行为动词,并用规范的语句清楚地陈述出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陈述方法主要有行为目标陈述法和表现性目标陈述法。

    1.行为目标陈述法

    行为目标陈述法是通过明确规定教学活动后,预期学生应该达到的具体的、可测量的行为结果来设计与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一般由四大要素组成,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或行为标准)。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知识与技能”等结果性目标和部分可以结果化或需要结果化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与陈述。其主要特征是行为动词要具体、可测量、可操作,行为结果具有相对统一或共同的最低标准。

    例1.在观察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或熟鸡蛋、熟鸭蛋结构)的基础上,运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及其分界面,简要说明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归纳概括(或列表比较)各内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2.表现性目标陈述法

    表现性目标陈述法是通过明确规定学生应参与的具体活动或任务,但不规定学生在活动中应取得的具体结果或统一标准,来设计与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部分难于结果化或无需结果化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与陈述。

    表现性目标陈述法一般也是由四个要素组成,即活动主体、活动情境、行为动词和表现性任务。其主要特征:一方面,学习活动或任务是具体的,但活动结果是开放的或个性化的;另一方面,行为动词具有过程性或体验性特征,如经历、参观、访问、考察、感受、分享、参与、尝试、调查、绘制、讨论、交流以及合作等。

    例2.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合作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选择一种方式向同学介绍这次观测活动的体会或成果(如特征、规律等)。

    二、基于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设计

    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与终点,也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标。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和师生的课堂活动方式,也决定着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选择和采用一切教学行为、教学步骤、方法以及媒体等时,都要考虑教学的终点目标和子目标[2]。因此,基于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设计可用图1表示,即目标决定内容、目标决定策略、目标决定评价;每个教学目标都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目标,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为了达成一个个子目标的过程。

    1.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设计

    一般来说,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基础和学校环境条件等。但是,在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在之前精确的教学目标设计时,已经充分并综合考虑到了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等,因此,教学目标就成为教学内容选择与重组的重要和直接依据,即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必须服从于教学目标的需要,并为有效达到目标提供支持。

    基于目标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首先,要非常熟悉教学目标及其子目标的要求。其次,要结合教科书上的学习材料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或改编。最后,通过适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重组或改编教学内容时,一般应以学生使用的教材(包括教科书和地理图册)为主,但又不能局限于某一版本的教材,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适当替换或补充一些其他版本上的内容或学习材料。

    例3.阅读教材并结合“太阳系示意图”,说出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

    例4.运用太阳系示意图(或太阳系模拟动画)和行星的轨道倾角和偏心率比较表,概括说明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感受天体运动的规律性。

    如果按照例3目标来组织教学,只要学生结合太阳系示意图,能在教材中找到并说出相关结果(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就算达成了教学目标。如果按照例4目标来设计教学,在使用中图版教材的学校,则需要在用好教材中“太阳系示意图”的基础上,将人教版教材中的“表1.1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补充并呈现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这个数据表的基础上,总结出行星具有共面性和近圆性的特征。显然,例4目标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也更有利于导教、导学和导测评。

    此外,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还要根据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活动的需要,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素养等,适当补充或改编一些教材外的学习材料,如地理学最新成果、时政热点等,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补充或改编策略和方法,有教学内容案例化、教学内容地方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内容图表化、教学内容结构化以及教学内容试题化等。

    2.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3]。因此,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必须服务于特定教学目标的需要,不同的教学目标往往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来实现。具体来说,教学策略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或手段的选择与应用等。

    (1)教学方法的选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地理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4]。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及其学习基础、教师自身素养和学校环境条件等。在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法选择、应用与组合的最重要依据。在精确设计与表述的教学目标中,其行为条件和行为动词往往隐含有对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媒体的要求。

    例5.运用行星主要物理特征比较数据,对行星进行分类(或归类),归纳概括(或列表比较)三大类行星的主要特征。

    从例5目标中的行为条件和行为动词分析,该教学目标的要求并不是要学生识记三大类行星的名称和特征,更不是让学生记住这些行星的相关数据,即学习的重点不是要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而是运用地理图表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地理图表的分析与运用能力,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教学活动和任务都应在课堂上完成,具体的学习方式最好以小组合作学习或讨论式学习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最好是读图(表)启发式教学,或发现教学法等。

    该目标后半句提供了两个行为动词,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选择。如果选“归纳概括”,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在读图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并简要表述即可;如果选“列表比较”,则要求学生能在读图分析和归纳概括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列表比较。显然,后者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要求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各种教学方法均有其不同的特点,都要求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效用。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突出一两种主要的方法,辅以多种方法交替使用,使各种方法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5]。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目标导向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尽可能以读图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为主,或多选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教学法等。

    (2)教学媒体的选用

第8篇: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素质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322-0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对于高中地理来讲,其外延还延伸到了宇宙层面,囊括了对于天体运行的钻研和探索。高中地理教学,无论是对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还是让他们了解大自然的奥妙,还是让他们知道全国和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都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说是一门十分具有实用性的科学。但是,受制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针对高中地理规律有效教学的研究还比较少,导致地理规律有效教学缺乏指导[1],使高中地理教学不可避免地走入了一些误区之中。它使得原本应当充满乐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地理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使得原本应该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理课程变得艰涩难懂,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倦地理学习。同时,这种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个人学习轻团队合作,非常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对固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充分的反思,以扬弃的态度对地理教学进行锐意改革,让地理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让学生不再把地理课视为畏途。这里,我们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和改革策略探析这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既降低教师的教学成本,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缺陷

高中地理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其深度,广度和难度都有了显著的加大。一般来讲,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

一是重理论灌输,轻动手实践。由于高考“指挥棒”的支配,教师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理论灌输而非动手实践上面,这导致了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脱节。

二是以教师的满堂灌为主,缺乏师生互动,缺乏师生之间在知识上的交流。同时,教师不得不把原本具有整体性的知识系统,嚼碎了强行喂给学生,而不同学生之间在理解力,接受力方面的差异就不在教师考虑的范围之内了。

三是以学生的个人学习为主,缺乏团队性的合作。

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只注重理论灌输而缺乏动手实践,会让学生变成虽满腹经纶但却欠缺实践能力的书呆子,使他们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原本应该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理课程变得艰涩难懂,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倦地理学习。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会破罐子破摔,导致他们在高考中大面积失分。再次,由于把学生割裂成了一个又一个孤立进行学习的个体,缺乏团队性的合作,而如今的社会却是十分注重团队合作的。学生若在校期间得不到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将来走入社会更是难以立足的。所以,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如今,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社会背景下,地理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意识[2]。这就要求我们的地理教学也要积极向这种全新的理念靠拢,变满堂灌为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变个人学习为团队学习;变死扣教材为鼓励创新。这样才抓住了教学改革的实质。

二、地理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这里我们以人教版教材中《天体运动》这章为例,具体阐释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和改革策略探析。

1、教学前的预备

地理教材的处理与分析是上一堂好课的基础与前提[3]。在正式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准备好地球仪等教学用具,还要认真阅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知识点设计成不同的课题供学生讨论。同时,教师也要嘱咐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对知识点有个大概把握。

2、导入课程

教师首先以初二物理学过的运动学方面的原理作开场白: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初二物理课学过的原理吗?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以运动的形式存在的,绝对静止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天体的运动。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把地理课与其他学科进行融通。然后,教师为学生播放PPT,对将要学的内容首先进行概述。

3、开始小组讨论

在讨论前,教师首先布置讨论的课题:1、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2、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且这个比值与行星的质量无关,但与太阳的质量有关。 4、理解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真理是来之不易的。然后,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每组派代表一人上讲台来各抒己见。教师要提醒他们不要光依附于课本,而是可以大胆地提出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学生发言完毕,教师对其发言的优缺点进行评述。最后,教师对所有学生代表的发言进行统一总结。

参考文献:

[1] 艾何.高中地理规律的有效教学探究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5.

第9篇: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与国外进一步接轨,理工院校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与英语相比,高校的第二外语在新的对外交流形式下,越来越受到理工院校学生们的欢迎。因此,在面对日益扩大的教学对象的情况下,探索一条适应理工院校整体教学需求的教学方法变得尤为必要和紧迫。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作为一种具有建构意义的教学方式,“是对人本主义的理性回归”(耿彦君,2012:58)。无论从教学目的还是从教学手段来看,它都将学生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突出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这一点与目前理工院校学生对第二外语学习效果的期待不谋而合。

在外语教学中,“语言技能的掌握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实践,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张梅,2002:147)。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利于发挥教师、教材、教学环境等资源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为学生们的课外及后续的外延学习奠定基础,指引方向。对此,笔者所在学校的第二外语教学团队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结合理工院校学生的第二外语学习需求,制定并不断改进符合实际教学情况的大学第二外语授课形式。

一、课堂和课程设置

针对全校不同层次、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生,我们将课堂分为大小班。大班打破了学院、年级、学科的限制,面向全校所有学生。该课堂从零起点开始授课,旨在以入门的方式将学生领入到第二外语的学习中,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多以兴趣、爱好为主。小班主要面向外语学院和中法工程师学院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与学分、学业挂钩。与此同时,大小班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大班分为两个学期,每个学期11周的课时,每周3节课,集中在同一时段上完。此部分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历程和学习动力,以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性质将学习与是否继续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自己。相反,小班教学需要面对的是学分和实践语言应用的压力,因此学时的安排时间更长。以外语学院英语专业为例,第二外语的学习时间跨度为两年半,前一年的课时安排为13周,每周5节课,分两个时间段完成。在后续时间里,都采用每学期11周、每周3节课的安排。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在课时和班级人数上,我们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学习时效,安排合理的课堂和课程设置,为接下来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铺垫。

二、课堂教学建构

1.教学材料的改善。相对于以某本教材为教学内容的传统教材选用模式,我们在2015―2016学年里为每个第二外语班级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学习内容。例如在入门阶段,特别强调语音的重要性。与传统的教学步骤相反,我们在这一阶段增加了大量的听力内容。除了教材中的领读式的语音内容外,我们搜集了大量简单实用的日常口语,并加以整理,继而有步骤地添加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同时,根据学生们以问卷调查形式所给出的信息反馈,在语音阶段引入了诗歌朗读和歌曲学唱的教学内容。虽然刚接触第二外语的学生们无法完成对诗歌、歌曲内容的掌握,但这些教学内容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开口模仿具有韵律的语音语调,迎合他们对异国语言的听说期待。对于初级阶段的班级,我们同样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教材上选用比较新颖,与生活、时下紧密相连的教学内容,例如问路、写邮件、购物、烹饪、留学等。与此同时,经常选用一些侦探故事片段、外文报刊上的填字游戏来推动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增加他们的词汇量。对于具有中级水平的班级,我们又根据学生们所反馈出来的学习目的,调整学习内容。例如对于即将面临考研、大学法语/德语/俄语/日语四六级考试和出国留学语言考试的学生们,我们针对他们的考试内容,选用不同的习题册,有针对性地讲授。

2.课堂氛围的提升。“积极的课堂氛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并能引导学生稳步的向智力成熟和自己承担学习责任的方向迈进”(崔彦,2010:39)。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设置宽松、自由的参与氛围,是我们这次教学改革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理工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外语基础薄弱的问题,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他们所掌握的外语(主要是英语)技能只能用来应付考试,不能成为将来学习、工作中的使用工具。对此,我们希望以轻松的课堂氛围带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设计的第二外语学习课堂不设严格的点名考勤制度,而是以回答问题的方式随机考勤。学生如有迟到、请假,将不被纳入平时成绩的考量中,只需用所学的第二外语向老师说明情况。在对话练习环节,学生可以在班上自由行走,寻找合适的合作者。在教师讲授环节,鼓励学生多听,多问,多说,少动笔,相关的课堂笔记将在课后以幻灯片的形式发给他们。在情景表演环节,教师更是适当地回避,给学生创造没有监督者、评判者的宽松氛围。在这个都是由学习者构成的语言听说环境中,学生们才不会畏惧言语表达上的错误,真正做到开口。对于中级语言水平的小班,我们有时采用围成一圈坐的授课方式。对于某些人数比较少,甚至只有二、三人的班级,我们采用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坐的授课方式。总之,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上,我们希望设立的是一个有利于听说交流、将教与学真正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氛围。

3.教学形式的多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必然将学习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是我们课题组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所致力探索的。我们各语种教师结合各自语言的特色和各自语言的本土教学情况,为课堂教学拟定了多样的教学形式。

例如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引入了深受学生欢迎的动漫视听教学,并利用学校的和风教室将学生们带入到充满异域色彩的情境教学中。尤其是针对中级班的学生,我们更是采纳了日式恳谈会的形式,展开了对话、聊天式的教学。

根据学生们的反馈要求,我们的法语教学中增加了大量的文化内容。学生们在学习法语表达法的同时,更希望了解法国人为什么这么说,法语表达法背后所掩盖的法式思维是什么。因此,我们以学生所给的主题为单元,以传授文化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到自己所感兴趣的教学主题中。例如在进行中级班的授课时,教师先就某一小组的主题展开系统的介绍,传授相关的语言知识,然后将课堂交给每一小组的成员代表,让其做主题发言。在学生们自主地进入到文化情境中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们体会法语表达中的法式思维,并通过反复的情境体验来加深对语言的掌握。

德国从中学开始就已经将外语作为某些课程的媒介语。“母语+2门外语”(张建伟,2009:461)的口号充分体现出它对多语教学的重视,其教学效果从德国人掌握英语的熟练程度即可看出。参考本校理工科学生在科技知识方面的对外接轨,我们的德语课堂教学也在积极探索双语教学模式。由于德语与英语同属于日耳曼语系,相比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德语的学习可以充分借鉴学生们已经掌握的英语知识。因此,我们在入门和初级阶段的德语教学中采用英德对照的教学形式,通过语言的正迁移为学生提供一种包含母语在内的三语教学。

我校是一所具有军工背景的理工院校,很多理工专业的学生出于对俄罗斯武器装备的兴趣,选修了俄语课。针对这一学习背景,我们的俄语教学侧重于机械、军工领域。以词汇为例,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军工词汇分发给大家,结合语音练习和相应的图片介绍,学生们在兴趣的指引下能很快记住这些词汇。在此基础上,学生们为了能够应用这些自己感兴趣的外语词汇,必然会在教师引导下系统地学习基本的俄语表达法。

三、课堂教学评估

为了检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通过问卷调查、QQ群和微信的方式,在每个教学班级都设置了相应的问题反馈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及时获取学生对每次课堂教学的具体建议,以及对自身学习状况的阶段性评价。大学阶段的第二外语学习多数从零基础开始,因此,这种早期的问题反馈和教学评估机制能从课堂根源上把握理工院校学生们的学习需求,解决他们之前在外语听说能力上的欠缺。与此同时,教师在这样的互动中进行自评并接受学生们的评价,可以通过相互间的听课和课下交流进行互评。此外,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我们的教学团队同样采取了灵活机动的评分标准。为了鼓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我们设立了原则上没有不及格成绩的评分规定,把更多评价因素放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中。以考察过程和应用能力的方式为平时成绩打分,以主观题为主的形式为测验成绩打分。相比传统的外语教学评估,我们所采用的教学评估方式充分考虑到教学的所有参与者,教学的每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更是将学习者置于评判的中心位置:以学习者为出发点进行授课,通过学习者的反馈意见改进课堂教学,通过改进的课堂教学,进一步强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通过参与性、形成性、鼓励性的评分标准,肯定学习者的学习成果,继而为学习者的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