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45-02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也是中国梦的实现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全面发展乃至社会全面进步的前提和保障。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代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总体是发展进步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品质缺失
良好道德品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一直提倡“教书育人,读书做人”先教会学生做人,再提高他们的知识与能力。但近些年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及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下滑,包括家长、教师在内都为学生灌输“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忽视,因此在多方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社会责任等方面都存在问题。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有些大学生沉迷于虚网络世界无法自拔。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独立人,学会做人远远比获得更多经济收益要重要。在任何时候道德是不能丢失的,否则就会失去方向,误入歧途。
(二)价值取向茫然
随着改革开放,一些外国先进的思想得以传入中国。但与此同时一些西方的腐朽思想也乘虚而入,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青少年相对于以前有了更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新环境的影响下他们逐渐产生了“金钱至上”的观念,逐渐忽视道德教育。攀比心理、自私自利、依赖父母的现象屡见不鲜。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严重下滑。不得不令当代的教育者和父母担忧。
(三)心理问题突出
健康的心理是使人们从事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是又有幸福美满生活的必要保障。然而,在社会经济风云多变,各种思潮碰撞,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在家长的溺爱下一些学生缺乏自立意识,大学生陪读现象仍屡见不鲜,大学生自理能力差,对父母过分依赖,与此同时,父母的溺爱也使广大青少年缺乏挫折教育,结果导致许多大学生面对挫折手足无措,心理脆弱,无法接受打击,而选择一些极端的做法。当代大学生很难独立的适应社会,他们在职业选择中的焦虑情绪,人际关系危机,以及各种精神上的缺失,使他们有严重的挫败感,无法继续人生之路。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
就当前来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尚未形成一个里应外合、通力合作的局面。首先,由于社会缺乏合理引导,而一些大学生又严重缺乏自制力经常逃课,有时甚至会沾染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使以前培养起来的优良道德品质也丧失殆尽。其次,由于一些父母疏于管理,又不及时与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了解大学生的在校状况,导致一些大学生不但知识水平下滑甚至道德水平缺失。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各科任课教师之间没有形成共同负责、共同发挥德育功能的意识,进而在了解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方面也缺乏详细的认识。
(二)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
1.高校管理者认识不足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功能,是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重视程度的降低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鸡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重视程度降低而产生的。部分高等院校领导片面追求学校的办学规模,学科建设以及SCI论文数、硕士、博士招生点、新科研项目的研发、师资队伍的规模、就业数量等硬指标,而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次要任务,不能自觉主动地予与相应的关注和物质投入。因此,在处理德育和智育的关系问题上不免会出现“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一些高校对中央提出的先进德育理念没有积极贯彻“走形式”的现象比较严重。
2.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关注不够
一是课堂教育存在问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没有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解决大学生的现实思想和心理问题。并且对一些大学生喜爱和关注的热点现象不能给予全面讲解和细致剖析,使很多大学生由于对社会认识不清而上当受骗甚至误入歧途。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仅以课堂教学为主,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并不能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把书本的知识点讲授完毕,而不做深入挖掘,没有与当前社会和大学生心理结合,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对于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有清晰的认识。多数教师以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根本目的,没有真正做到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无法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和道德水平。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各高校也开始一定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并没有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例如,在主体需求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轻视个体需要,而只完成社会任务。没有把出发点放在学生主体上,片面强调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这对于培养大学生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是极其不利的。各高校虽然安排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课程,但都是机械地把思想政治理论灌输给学生,而对广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却视而不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丰富受教育者的情感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要学以致用,而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简单地灌输给受教育者。
三、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
1.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
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成长状态,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设立哲学课、社会课、心理课等。例如,针对大一的学生心理状态课给他们安排一些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提高他们的情感认知能力,使他们融入大学和社会生活中。针对大二学生可以加强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对加强专业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挫折承受力。针对大三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帮他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初步订立职业方向。针对大四的学生实际需要,给他们安排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
2.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要革新教育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第一,实践锻炼法。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第二,自我教育法。让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等方法,主动接受科学理论、先进思想观念、社会生活规范,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具体的通过评比竞赛、讨论会、辩论会、民主生活会等活动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第三,榜样示范法。通过具有典型、榜样意义的人或事的示范引警戒作用教育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自身行为。
(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与道德教育。倡导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落脚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南,以为指导,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何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防止大学生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
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者要充分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在自身素质、学习目标、职业规划、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专题指导,帮助大学生克服消极心理,消除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诸如:自私、郁闷、抑郁、冷漠等心理,引导他们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第一,坚持与时俱进,激发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紧跟时展潮流。高校教育者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政治性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实际利益性相结合,提高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和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在集体主义原则的基础范围内充分实现个人价值。
第二,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大学生的情感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灵与思想的交流,而其中情感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桥梁。教育者在灌输思想理论的同时应该怀着以情感去感化大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情味,使大学生既能学习到实用的知识,又能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把理论知识融入辩论与案例分析中,增强教学的实际应用性和互动性,使大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实现道德情感上的共鸣。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越融洽,沟通越顺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好。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使他们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又能进行自我教育。只有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成为可能,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广大教育者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大学生,并实现其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泉.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J].党史博采:理论,2005(4).
[2]刘东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我见[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3]陶卫平.关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黄山学院学报,2005(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媒体;影响
一、现代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现代媒体一般统指互联网发展下的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它的传播范围更广、传播内容更多、传播速度更快,这也使得大学生更迅速、实时、大量的接受到外在信息资源。对于大学生的学习、认识来说,他们需要大量的实时信息来拓展他们的视野、满足他们学习的好奇心和愿望。但是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现代媒体,都不能完全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尤其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当下,新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更是不断挑战社会和个人的底线。高校作为学生与现代媒体之间的联结纽带,应当承担起引导现代媒体的积极作用推动大学生发展的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载体功能和内容价值,去进一步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和实践方法。现代媒体作为媒体新形态能够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场所,高校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首先应当强调对于大学生思想舆论的引导和思想教育内容的掌控,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校内现代媒体机制,实现对于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这一方面能够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路线和教育内容上的方向,另一方面,高校开展现代媒体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形成高校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能够充分发挥现代媒体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支撑,同时现代媒体作为媒介手段能够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内容。高校应当正确看待现代媒体手段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发展的作用,现代媒体不只是影响了信息和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现代媒体方式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它让大学生在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互动方式变得多样化,新媒体手段可以成为大学生更好的发声平台,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应当予以尊重,并且虚心听取大学生的一些需求和意见。现代媒体手段实现了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推动了学生对于外界信息的关注。无论是作为高校教育,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有的资源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要,现代媒体手段的应用成为高校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新一轮创新发展的契机,大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和好奇,反映了大学生对于认识和学习的愿望,高校应当积极引导新媒体资源内容的创建和传播,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对于外界发展的关注和思考。现代媒体实现了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新媒体手段实现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突破课堂的限制,现代媒体体系下的教学能够做到跨时间、跨地点,实现了大学生对于学习资源的无限制获取,从而帮助大学生的多样学习。现代媒体手段能够成为高校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现代媒体具有信息量大、覆盖广、互动性强等特点,这不只实现了对于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上的补充,也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实践上的创新。高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形式,能够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通过对于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互动和反馈,高校能够及时的针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现代媒体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是时展的必然,也是迎合学生发展的必然,高校应当抓住学生热衷现代媒体这一特点,去开展多元化的、科技化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的多重教育。现代媒体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颠覆,在于现代媒体改变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机制和联系机制。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认识和学习,这种被动式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高校应当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去改变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学习。现代媒体手段能够成为连接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师生之间的“讲与听”,根本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发展要求,师生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中获得同步的学习与发展,老师应当将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性和有用性。师生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互动与沟通,实际上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真正价值,高校对于学生的发展引导,不只是教会他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还应当重视他们对于感情和人际交往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现代媒体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阻碍
现代媒体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但是现代媒体对于学生发展方式的改变不全是积极的,这是由现代媒体的特点而决定的。高校如果想要利用好现代媒体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就要正视现代媒体对于大学生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且以合理的方式去规避这种消极影响。现代媒体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影响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由于自身的认识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大学生很容易沉浸到现代媒体所编织的杂乱的信息世界当中。现代媒体的价值能够实现信息传递的透明和快速,但是这也降低了虚假信息的生产和传递成本,当大学生无法辨识信息的真伪、无法正确判断这些媒体资源对于自身的影响时,他的价值观就会变得混乱,逐渐以虚拟来替代自己的现实世界。当现代媒体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生的认知渠道,它同时也给大学生的认知带来了迷惑性,现实世界中本就充满了无数的真与假,而现代媒体的自由性又无限的扩大了这种真与假,大学生对于繁多复杂的信息是好奇的,但这同时也是危险的。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搜寻自己关注的讯息,长此以往,自己的认知就会形成隧道效应,只认可自己所认可的,但是这种认可是短视的、狭隘的,也是绝对个人主义的。大学生无法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无法真正辨析外在信息的,自己也容易被外在所影响。现代媒体扩大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受教育方式,但是在简单的人机互动机制下的学习很难做到过程上的监督,所以以现代媒体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取代传统教学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在课堂集体学习的群体压力下、在老师的实时引导中,能够尽量的规避学生在学习中的开小差,这起码能确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学生对于新媒体下的学习方式能够产生一定的学习好奇心和学习动力,但是学生对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关注可能放在媒体手段上,而并不是放在媒体手段下的教育内容上,当学生对于现代媒体教育手段的兴趣下降,他的学习效果也会同步降低。现代媒体给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挑战,主要体现在在当下总体的高校教育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条件下,很难彻底的有效的应用现代媒体技术,一是由于要实现完备的现代媒体机制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现代媒体下的教育成效却难以评估,这给高校的投入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二是现代媒体的发展理念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方法论上有一些冲突,高校很难把握好自由与引导的“度”,也就很难真正有效的落实新媒体的应用价值。高校在配置相关现代媒体手段和媒体资源的同时,应当配备专业的人才进行指导,但是高校教师一般都是兼任实践新媒体教学的任务,对于新媒体的功能实现和价值导向无法真正的做到全面的管控,这主要是因为高校教师毕竟不是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无法在技术层面做到媒体资源和媒体运用的监督和管理。现代媒体手段不只挑战大学生的教育方式和发展方式,还挑战大学生原有的人生哲学和价值理念,在对媒体资源的获取中,很多信息都是与大学生所接受教育的理念、价值观是相悖的,当不同的观点、思想、价值观相碰撞时,大学生会感到疑惑,甚至产生怀疑。尤其大学生自控能力以及认识能力不足,容易将自己带入到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价值观当中。大学生是未来的国之栋梁,当他们沉迷于虚拟空间时,他的现实发展就会变得堕落,这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现实世界的道德准则以及高校的课堂教育、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成为大学生实现成长的硬性机制,但是当大学生进入到现代媒体体系下的虚拟世界时,他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标准都会发生动摇,对于媒体信息的盲从说明了大学生并不具备完善的认知和道德观。现代媒体手段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现代媒体强调的是自由、开放、互动,高校很难重新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很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适应不了现代媒体机制下的教育,这对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都产生了一些难度。在现代媒体下的舆论的掌控是困难的,大学生在新媒体下自由的发表观点、自由的互动交流,这体现了他们的权利,但同时也隐藏着被舆论操控的危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重视对于大学生舆论的监管和引导,重视大学生思想交流和表达的有序。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一、大数据的定义及特点
研究机构Gartner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然而,在各国提倡下、各行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目前所说的“大数据”不仅指巨量数据本身,也包括采集数据的工具、平台和数据分析系统。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大量)、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locity(高速),具体表述即为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总价值巨大但有效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由此可见,想要在创新中发展,必然要优化利用大数据。
二、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核心是政治,最为显著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授课式灌输思想,教育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教育工作者的道德素质和理论水平。而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性教育理念,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保证教育工作的主客体同步现代化及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收集并整理符合时展要求的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型任务。在互联网和电子科技迅捷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文字信息或是图片视频资料几乎全部以电子数据方式进行传播、留存。根据大数据的4V特点,巨量的不同存储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轻而易举地被数据处理系统统一收集并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处理。大数据技术意味着从单一领域所包含的各种各样类型的巨量数据集合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即符合现代化教育要求的内容。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运筹帷幄的关键核心在于合理应用大数据技术,做到节约大量人力物力的资金成本,同时短时高效地完成数据处理过程并获取最终成果。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能够从大数据中快速获取大量现代化教学内容是令人振奋的。然而,如何从大数据中发掘出适用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式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脚踏实地地进行设计一套全新的、现代化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思维辩证能力具有深远影响的解决方案。
三、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树立大数据意识,建立教学资源库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群体作为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主客体,被时代赋予了不可推卸的重任。90后的高校大学生从小便熟知计算机应用及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因而对于科技新生产物接受程度极高,与此同时,作为网络和新媒体的主要应用者,大学生群体习惯于在生活及学习中借用电子科技处理问题或获取知识。在先进的思想氛围烘托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树立大数据意识有基本立足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作为必不可少的教育创新之举,能够弥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中的缺陷,为学生自主学习思想政治内容提供了科技便利,实现资源共享。
(二)提高数据分析能力,补充数据核心内涵
大数据分析的五个基本方面,在不同领域的数据分析应用中会有不同的参考方向。教学资源的数据分析中需要采用的是语义引擎(即在大数据分析广泛应用于网络数据挖掘的过程中,可从用户的搜索关键词、标签关键词、或其他输入语义,分析,判断用户需求,从而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和内容匹配),及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即大数据分析离不开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高质量的数据和有效的数据管理,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商业应用领域,都能够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和价值性)。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根本是语义引擎的设置,需要将文本、图片或视频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标签关键词信息一一对应。在保证数据信息内容一致性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不能忽略教育资源中文本、图片或视频资源中的隐含信息,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要补充数据核心内涵。
(三)补充教育实践活动,实现思教创新改革
现代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全球化进程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要以理论观点结合创新实践活动实现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到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转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同时借助新媒体后台的数据统计分析学生们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期待的教学内容及实践活动,或是开放网络教学资源库,让学生们自主参与“DIY红色经典路线”、“学生自主课堂展示教学”等专题活动,使网络资源与实践活动取长补短,完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作者简介:高志远(1986-),男,籍贯:辽宁省营口人,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海滨,郭霞n.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论坛.2014(12).48-49
[2]孙长虹.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9).143-145.
关键词 P2P 网络借贷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29
作为一种新型活跃民间借贷的手段,P2P网络借贷,是一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一些网络P2P借贷平台为了扩大业务员,将放贷目标瞄准了在校大学生。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向P2P贷款平台借款,严重扰乱了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秩序,P2P网络借贷给大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和不正确的消费观念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 P2P网络借贷概述
1.1 P2P网络借贷的产生
P2P原本是一种IT技术,特指数据传输和下载双方均为个人的一种传输协议,这种协议下,下载端口越多,提供下载点的就越多,速度也就更快。而P2P网络借贷中,P2P意指“Peer-to-peer Lending and Online Invest”的概括,其中“Peer-to-peer Lending ”是点对点的信贷或个人对个人的信贷的意思。①P2P借贷就是通过作为第三方的网络平台将借贷双方联系起来的新型民间小额借贷模式。这样一种创新的金融模式,在2005年就在英国诞生,并像雨后春笋一样,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我国也不例外。截止到2016年5月底,我国至少有4080家正常运营的P2P网络借贷公司。
1.2 P2PW络借贷的运营模式
P2P网络借贷犹如一个“红娘”将借贷双方联系起来,借贷双方所有的联系过程均在网络上通过P2P网络借贷公司完成。借贷公司首先将一些放款信息展示在网站上,借款人有意向就可以向该网站提供身份核验资料,在确定借款人资质后,便可以在网络上签订贷款合同,同时通过网络完成款项的发放和借贷公司佣金的收取。从这些方面看,P2P网络借贷不管是与民间借贷还是银行借贷相比,都更方便,但由于网络信息无法完全真实有效,这把“双刃剑”也带来更高的风险。作为中介的P2P网络借贷平台为了规避风险,其在贷款利率上普遍比银行同期利率高,甚至与我国法律规定的民间最高借贷利率打球。
2 P2P网络借贷对大学生的影响
2.1 大学生P2P网络借贷现状
通过对P2P网络借贷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其门槛低,对于有资金需求的人,只要符合其要求的资质,都可以向其申请,且成功率极高。一些P2P公司一方面看中大学生高素质,不会轻易欠款不还;另一方面也抓住大学生涉世未深又有资金需要的漏洞,将借款业务扩展至大学生群体。通过对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网站浏览,发现几乎全部平台都有针对大学生借款的业务,更有甚者,一些网络借贷平台,直接就广告宣称其是“专门为大学生借款”的平台。针对大学生的借款业务,门槛更低,手续也更简单,只需要借款大学生将身份证、学生证、学号信息、学校信息和学费收据等照片上传至借贷平台的网站就可以,对于借款理由也不过问,可以是创业贷款、也可以是谈恋爱资金、日常消费等。据大楚网新闻报道,很多了大学生的借款理由很“奇葩”,却也一样通过了P2P贷款平台的资质审查,并且资金会很快通过银行卡转账的形式进入借款大学生的账户。根本就没有考虑大学生的偿还能力。除了借出现金以外,P2P网络借贷平台还通过出售电子商品的形式变相贷款给大学生,满足他们的购物欲望。这也与以往实体现金结算不同,P2P贷款平台,以“先买再付”的形式,只要大学生与其签订分期购物的合同,就可以轻松获得苹果手机、电脑、单反等昂贵的电子产品。这种消费模式让很多大学生摆脱了购物欲望因资金短缺而得不到满足的尴尬现状。但是,大学生们往往在享受这种“福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高昂的“佣金”或利息。
2.2 大学生P2P贷款影响
2.2.1 积极影响
P2P网络借贷平台作为一把“双刃剑”,其优势在于对于积极创业却又没有资金来源的大学生,可以通过门槛更低的网络借贷平台,较容易的得到资金的支持。这对于现在励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福音,可以助其成就梦想,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在这一点上,也与P2P网络借贷模式创立初期“扶贫”的理念一致。能够让社会上更多的闲散资金合理运用,让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合理配置,繁荣市场经济。可以说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等方面,P2P网络借贷模式的积极影响还是值得肯定的。
2.2.2 消极影响
第一、冲动消费,承担高额利息和佣金。没有了家长全天候的管教,身处于更自由的大学生活,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如果自制力缺乏、金钱安排利用不合理或出于不正常的消费观念,大学生就很有可能走上网络借贷之路。而一些P2P网络借贷公司为了更加了解大学生群体,更好的拓展业务,推出了所谓“校园”制度,这些校园基本都是一些有兼职需求的在校大学生担任,所以这些校园也更容易得到同学的信任。正是在P2P网络贷款公司那些校园的推手下,一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走上冲动贷款,承担高额利息之路,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
第二、盲目攀比,易养成奢靡生活习惯。P2P网络贷款无需任何担保和父母的同意,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盲目贷款或消费的现象。由于不需要任何代价和付出,金钱和商品可以说是不劳而获的,这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劳动观念的养成极为不利。据新闻报道,由于我国还没有对P2P贷款平台的统一的监管系统,各个P2P网络借贷公司之间相对独立,一些没有自制力的大学生往往是无节制的贷款,在最后事发之时,已经与很多P2P网络借贷平台发生了借贷关系,呈现“拆东墙,补西墙”的状况。在这种“钱易到手”的状况之下,容易让其养成大手大脚、不知勤俭节约的不良品行。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生盲目攀比,分期购买一些高端电子产品或者奢侈品,也易形成奢靡的习惯,不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第三、增加家长负担,造成家庭隔阂。众所周知,虽然大部分大学生都已满18周岁,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有独立的签订借款合同的能力,可其毕竟是没有任何收入和还款能力的人群。但这些P2P借款平台之所以还是将资金借给大学生,主要是因为每个大学生在借款之时都必须要填写父母的联系电话和家庭住址,在大学生还不了贷款之时,该贷款公司就会不停的给家长打电话,逼迫其还款。这就变相的绑架了学生家长,将这个还款的压力转给了父母,增加了家庭的负担,造成家庭隔阂,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第四、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形成安全隐患。如若出现呆账的情况,P2P贷款平台就会将前往大学生所在的学校或者指派校园进行催收,催收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威胁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上课都是会出现的。这无疑会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干扰大学生活的正常秩序,影响高校的管理。
总之,由于网络P2P贷款讲究的就是“人对人”的双向关系,很多大学生在贷款以后,大学辅导员和父母无法得知,这种相对隐蔽的模式对于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无法及时给借贷的大学生进行思想干预和行为指导。我们往往在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之后才了解,而在这一段时间内,大学生很有可能会陷入沉重的借贷压力之中,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思想政治教育对P2P网络贷款的应对之策
第一、坚持预防为主,培养法治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要注意给大学生灌输法律知识,注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引导大学生们分析P2P网络借贷的法律风险。给大学生们普及更多的关于银行征信方面的法律常识,提前给大学生们打好“预防针”,在源头上把关。
第二、加强心理预警,做到发现及时。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工作,和班级心理委员建立联系,做好心理预警工作,方便快速发现有异常行为的大学生,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力求在借款初期就能发现并控制,将危害降到最低。
第三、开展励志教育,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尚未成熟,容易在外界的诱惑之下,冲动消费或盲目攀比,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的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进行励志教育,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高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勤俭节约意识的教育,让高校的各种学生活动和课堂教育相结合,树立勤俭节约标兵模范,通过榜样激励法,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
第四、寻求政府配合,加强网络借贷防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是国家政府的工作。如果政府有关机关不控制P2P网络贷款在高校的发展,势必将会荼毒大学生,给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极大的影响。故政府必须加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持,利用政府公权力对P2P网络借贷进行监管,限制其针对大学生业务的无序开展。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起点和环节。关于学科研究对象的确定,曾有精辟论述:“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1](P309)这就是说,应当根据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来确定学科的研究对象。那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便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领域所特有的矛盾的研究而构成的,因而要确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就要考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否具有特殊的研究领域,该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什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是区别于其他研究领域的本质所在,而就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系统自身而言又叫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逻辑在先的,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逻辑在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起点和环节,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的发展和结果。其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原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之一。确定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只是解决了建立这门学科的前提和基础问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只有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真正建立起来。不言而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坚持以完整准确的的科学体系为根本指导思想,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能够得以建立和健康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根本保证。没有作理论指导,就没有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也就不能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坚持用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始终坚持用完整准确的科学体系作指导;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用发展的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指导。同时,我们应当在完整准确地学习、把握科学体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最密切、应用得最多、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主要理论依据的那些基本原理、原则和理论。这些基本原理、原则和理论主要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关于“灌输”的原则、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等。其中,灌输原则尤为重要。因为,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人类活动体系中的特殊性,它集中表现为阶级社会中的意识形态灌输;另一方面,以思想灌输为手段,是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规律之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原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原则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最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主要途径是对人们进行理论灌输。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工作,其直接目的和专门任务,都是为了把本阶级、本社会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变成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使人们实现从“现有”向“应有”的转变。而要使人们顺利实现这一转变,主要途径是对人们进行理论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原则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两者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价值认识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众所周知,在的所有原则和方法中,基本的是两条,即它的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第一次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最博大的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有机统一起来,说明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实践既是善的,也是真的;既是符合理想的,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以为指导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也必然要体现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之一,就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性特点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以完整准确的科学体系为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价值性,是指在它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够满足社会全面进步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在论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之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在价值认识维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三个一般范畴之间,也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客观依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效用和意义问题。人们科学地认识和理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之后,就会自觉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功,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即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它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目标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客观依据。而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客观依据,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则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党和国家对社会成员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在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诸素质方面的要求,是决定民族素质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在规定的丰富性以及教育对象素质发展的多方面教育的需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是全面的、广泛的、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而且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两者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三、教育过程维: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后,就要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客观实际情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这样,就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演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从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般范畴体系中的价值认识维就自然地演化为或具体化为教育过程维。就这些一般范畴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而言,它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第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要实现上述目的,就必须首先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情况,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点,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活动规律,这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保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将它摆在教育过程维的突出位置。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我们不仅要从微观上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还要从宏观上研究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好坏,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的运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仅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客观条件,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形成和发展的,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起决定性的影响。要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就必须研究各类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逻辑在先的,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逻辑在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起点和环节,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和结果。第四,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础和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有特殊的规律性,首先是因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是有规律性的;人们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若要取得成效,就必须遵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去做。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础和前提。在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中,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逻辑在先的,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逻辑在后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起点和环节,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则是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发展和结果。第五,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侧面、各层次的整体及其运行规律,它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中介和桥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使其按照科学决策和正确的规划所设定的目标和任务有序、协调地发展,在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方向,就需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调控机制,以适时对系统运行过程加以调控。例如,确定教育目标和制定教育计划,是思想政治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前提,是实施教育活动的关键之一。为此就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调控机制的研究,通过推进目标管理,赋予各部门和有关人员以明确的、实事求是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工作目标,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目标管理,可以使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从而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软、虚状况。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两者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第六,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例如,按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性质和作用不同,可以分为动力机制、工作机制、作用机制、接受机制、外化机制和评价机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基本类型和重要内容之一。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可以从一个重要方面推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而实现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又能够极大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四个基本环节,即确定教育目标和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机制、指导受教育者践行社会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信息反馈和评价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标志着一个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构成了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起点。
四、对偶范畴维:理论与实践、表扬与批评、主导性与多样性、继承与创新
一方面,“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2](P374)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原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和确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内在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表现。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和确立的这些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这样,就从教育过程维中,引伸出了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重要地位的四对一般范畴,即理论与实践、表扬与批评、主导性与多样性、继承与创新。就这些对偶范畴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而言,它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导与从属、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一,这些对偶范畴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既是的学风和本质特征,又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根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第一项,是思想的根本观点。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之所以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因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做了错事,使工作受了损失。也就是说,违背了的学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正是恢复和发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的体现。由此可见,理论与实践同表扬与批评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根本原则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抓住表扬和批评这两个环节,坚持表扬和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的原则。以表扬为主,然而,批评和自我批评仍然很重要。理论与实践、表扬与批评两者互为补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有机统一于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中。面对社会生活“四个多样化”的重要特征,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又要正确处理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如果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坚持表扬与批评相结合,是对我党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那么,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就是对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既是适应社会生活“四个多样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和发展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对偶范畴维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第二,这些对偶范畴自身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之一,是最基本的指导原则。理论与实践高于各种原则,又寓于各种原则之中,只有通过各种原则才能体现出来。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重要地位的这三对一般范畴,无论是表扬与批评,还是主导性与多样性,抑或是继承与创新,都要贯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根本原则。理论与实践只有融汇到各种原则中,才能发挥其作用,显示其正确和威力。可见,理论与实践在对偶范畴维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其他三对一般范畴同理论与实践相比,则处于从属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第三,各对一般范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各对一般范畴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各自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完全孤立地以某一对一般范畴为指导,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在既定条件下,各对一般范畴之间的相关关系,综合运用诸对范畴,充分发挥对偶范畴系统的整体效能,全方位、多途径地开展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五、方法载体维:心理咨询、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交往实践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一部分,从 20世纪 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以来,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就一直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原则和方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研究,大多在学者的专着中以独立的章节出现,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中国期刊网上的共有一百多篇相关文献,其中近几年比较有代表性的论着有教育司 1999年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陈秉公 2001年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张耀灿等 2006年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郝文清 2008年编写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陈义平 2008年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共同认可的研究领域。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运行、环节等。但是这些研究领域均还不能达成共识,形成了各异的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含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含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很多观点和这个观点大致相同,如郝文清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定义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交往互动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这个定义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提及受教育者在过程中要共同参与。比较有突破性的是张耀灿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下的定义。该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品德为目标,教育者和受教育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前两种观点中的施加、转化,很明显的有种强加、单向灌输的思想在里面,它是不适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发展的要求的。后面的观点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和互动体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教育组司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主要有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介体)、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环体)。很多专着关于过程的要素划分的角度都与这个观点大致相同,只不过是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形成了四要素论、五要素论等,这些观点都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划分为主体——客体对立性的要素。如陈义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构成:其中静态要素包括主体(教育者)、对象(受教育者)、介体(教育控制);动态要素包括施教系统和接受系统、反馈系统。他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划分为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是其进步之处。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进行了分类,按要素所起作用的方式分为决定性要素和概率性要素;按要素的状态分为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其中静态要素主要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材等,动态要素主要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等;从交往教育实践认识论的角度划分为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客体(教育内容)、媒介(物质条件和活动形式)三个要素。这里首次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进行了不同以往角度的划分,把受教育者认为是过程的主体之一,是具有前沿意义的。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是学者研究比较多而且比较深入的部分。教育组司主编的《思想政治教学原理》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所掌握的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适应超越规律”,具体表述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和发展的要求,又要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础,体现社会思想品德要求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包括双向互动律、内化外化律和协调控制律。郝文清对规律的研究进行了扩展,他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有内化与外化规律、双向互动律、协调控制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规律。而苏星鸿等的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新论》针对以往研究忽视人的个性、主体性和需要的不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三大规律: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的规律、互教性和自教性相统一的规律、要求和需要相统一的规律。这里对规律的探讨注重人性是有一定进步性的。
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分为三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部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自身的矛盾。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层次化,其中认为施教系统和受教系统的对立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部的基本矛盾。认为规律和规律的价值性运用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的关键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体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外部规律、内部规律和主体自身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的认识都越来越全面和深化。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和环节。教育组司主编的《思想政治教学原理》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确定教育目标和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机制、指导受教育者践行社会要求。郝文清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内化、外化和反馈检验三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环节包括明确教育目标、制定教育方案、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这四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准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的强化。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环节分为教育者的施教环节和受教育者的接受环节,并且认为这两个环节是过程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和环节的研究都还是比较宏观的研究,有待微观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对策浅析
以上的研究反映了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的丰硕成果。从这些研究成果看,虽然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研究在深化,但是很多是重复性研究,没有多大的理论突破。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宏观化研究多,过程的运行大多分为确定教育目标、制定教育方案等都是很宏观的概括,与其说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不如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行,过程运行的分析不能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因此不能具体的指导实践,这是现代过程不能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2)经验层次概括多。过程的矛盾规律、运行环节、要素等都是经验概括,没有统一的理论依据导致观点大同小异,实质重复性研究多。(3)过程的要素及要素的关系只是在过程矛盾和规律的研究中有所提及,还没有专门研究过程要素间的关系。过程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认识不足,是导致过程规律和矛盾研究处于经验层次的主要原因。(4)过程理论没有从哲学本体论去审视,使过程研究缺乏统一的基点。(5)过程研究还处于实践是对象性活动的思维方式下,明显落后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缺乏现代气息,不能有效指导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那么什么是社会实践活动呢?社会实践活动的真正内涵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人类的任何一个社会实践活动都必然会发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自然关系以及主体和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活动的双重关系,决定了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两个不同的向度:一是“主体——客体”向度,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对象化的生产实践活动;二是“主体——主体”向度,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即“人对人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不是单纯地表征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也不是单纯地表征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而是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与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的统一。传统的社会实践观本质是一种“主体——客体”社会实践观,只是抓住了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类型和一个方面——“主体——客体”向度,而抛弃了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际交往关系。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是建立在“主体——客体”社会实践观基础上,把教育过程视为一种改造人塑造人的过程,它用对待物的思维视角对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是导致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单向化,缺乏内生性,从而导致理论研究的僵化。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人的世界为对象的交往实践活动领域,而不是以物的世界为对象的生产实践活动领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生产实践的过程而是交往实践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不是生产实践中的控制和被控制、改造和被改造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交往实践中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主体际交流和对话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要实现视角的转换才能找到新的生长点,也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应该从物的世界的视角转移到人的世界的视角中来,即从生产实践走向交往实践,因此我们不能把以自然界为对象的生产实践的思维模式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而应该用表征人与人之间主体间性的交往实践去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交往实践是实践的另一种基本形式,他同样存在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向度,他是对象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统一。用交往实践去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注重过程的交往性的同时坚持对象性和交往性的统一,必将能突破以往主客对象性思维的局限,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部,分析过程各要素的关系,从而对过程的运行情况等有新的具体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教育司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021-03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二者的活动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因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的必要性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笔者检索到的出版最早的论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专著是金鉴康主编,1987年9月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该书分别用三章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从那以后一直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首先,对使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概念的不同观点。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过程中,理论界有人提出了不同观点。有人认为:哲学讲的客体是物,主体是人。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学再用客体概念,就会忽视甚至否定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主客体的平等性,而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好就在于没有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发挥好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还有学者认为,教育学都不用主客体这个概念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也不应该再用这一概念。
那么,是否可以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概念和继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呢?笔者的观点是不仅可以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概念,而且还需要深入研究它。要继续研究,就要回答用了“主客体”的概念是否就否定了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了主客体之间的平等性。笔者的观点如下:
1.用“主客体”的概念没有否定客体的主观能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双向互动的活动,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传授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只有通过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教育客体传授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由此可见,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都要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的参与教育活动。缺少了这一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同时,将哲学客体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客体的内涵和属性就发生了变化。哲学讲的客体是指物,思想政治教育学讲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人,作为人,他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这一概念,并不意味着他作为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的丧失。
2.用“主客体”的概念是否就否定了主客体的平等性
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平等性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二者既是平等的,也是不平等的。第一,二者的平等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同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在我们社会,他们的政治地位、社会责任和人格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在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第二,二者的不平等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不平等性。可从两个方面看:
一是从素质来分析。从二者的理论水平、政治素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存在着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由于是执政阶级按照一定的政治和专业标准挑选出来,又对他们进行了专门的培训,一般来讲,他们的理论水平、政治素质高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从这一点讲,二者是不平等的。假如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水平、政治素质平等了,都处在同一水平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就没有意义了。
二是从矛盾双方的关系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一对矛盾。关于矛盾双方的关系,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1]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这对矛盾中,二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处于矛盾主要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承担着组织、主导和协调的作用。处于矛盾次要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是组织、主导和协调的对象。
3.教育学不用主客体概念不代表思想政治教育学就不能应用主客体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有一个重要的区别,这就是前者的阶级性远远大于后者。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两门学科都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强调的侧重点不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学重点研究的是德育,其次才是智育。教育学也强调德育,但重点研究的是智育。两门学科都强调阶级性,但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更强烈的阶级性。执政阶级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传授本阶级的理论,以此来指导人们的思想,统一人的行为,达到对社会进行软控制的目的。所以,社会的政治组织、政治集团要从政治和行政的角度用纪律来约束教育对象接受教育。教育学中的教育活动也有纪律,但它主要是从行政的角度来约束教育对象。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使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这个概念从理论上是讲得通的,在实践上是可行的。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及二者的关系非常有必要。只有科学地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找出他们相互作用的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之间的关系,才能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之间的本质联系。
1.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对立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有着明显的界限和区别,二者有着不同程度的对立性。他们在性质、地位、角色、素质、活动方式、任务侧重点和作用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和对立。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性质、角色上的对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性质上是对立的,这种对立主要是指它们在根本内涵上的差异和对立。这种性质上的差异和对立必然导致二者在角色、地位方面的区别和对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组织、引导和控制整个活动的开展,他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着组织、主导和协调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主要针对的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这种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教育者、组织者和塑造者,他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活动直接指向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尽管具有主观能动性,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他仍然是被教育者和被“塑造”者。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性质上是对立的。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角色上的对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角色是执政阶级的代言人。任何一个统治阶级为了更好地维护本阶级的利益,除了利用国家机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外,还要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传播本阶级的意识形态用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发动者和实施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由执政阶级严格挑选出来并经过培养的人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就成了执政阶级的代言人,这就是他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是接受教育的角色。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灌输”理论和培养的对象。他们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指导下,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自我修养掌握执政阶级的思想,并用这一思想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在这种情形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角色被“控制”和被教育者。当然,这种控制不是人身被控制,也不是思想没有自由,而是指其要用统治阶级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行为。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素质上的对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素质上的对立,这种对立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由执政阶级严格挑选出来,又经过了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因此,他们在理论修养、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等方面强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只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才能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为本阶级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不具备上述条件,在素质上,尤其是在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上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就必然存在着对立。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必要。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任务侧重点、活动方式上的对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尽管是平等的,双方都在为社会发展勤奋工作。但在教育的具体任务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任务的侧重点却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任务是培养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任务”则受制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培养成符合执政阶级所需要的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活动方式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要活动方式是“教”,他所从事的活动是教育和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学”,他所从事的活动就是接受教育。他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指导下,学习、掌握科学理论,提高思想水平。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作用上的对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性质、角色、素质、任务侧重点和活动方式等方面的对立,必然导致二者的作用不同。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由于是活动的组织者、控制者,他起的作用是:组织作用、主导作用和协调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这些作用控制着教育活动发展的方向,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双向互动的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也有自己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作用是:参与作用、制约作用、反馈作用和检验作用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这些作用尽管重要,但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相比较,不具有主导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对立性。
2.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统一包含着两种形式:一种原始的、自然的统一;对立的统一。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原始的、自然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原始的、自然的统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都是人,二者统一于人这个系统,都具有人的共同本质属性。在我们社会,他们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共同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的转变,从而达到主客体之间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一般实践相比,有几点不同:一是实践的主客体都是人;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具有主导性;三是实践的内容主要是理论传授和思想观念教育的活动;四是实践的结果是既能直接产生精神成果,也能间接产生物质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统一的内容是: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素质的对立统一。在未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前,二者无论在理论水平,还是思想认识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别,通过教育活动,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理论水平,转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他们的道德素养,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素质上达到统一。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行为上的对立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思想未统一之前,他们之间的行为存在着差别。通过教育与实践活动的锻炼,二者在思想上达到统一后,行为上就会统一。
第三,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发展要求的对立统一。个人发展要求和社会发展要求存在矛盾。个人为了自己的需要和发展,如果不根据社会的要求和按社会规范行动,就会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社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必然会通过法律、道德以及规章制度来限制个人有害于社会的行为,这样个人和社会必然会发生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教育活动,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了解社会的要求和掌握社会的各种规范,按照社会要求来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反之,社会的发展也要充分考虑个人发展的需要,为个人发展提供条件。这样个人的发展就与社会的发展要求达到了统一。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原理体系。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很多方面有待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科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的结合更加密切,有必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而且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支持,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从人的心理、意识、思想三者的相通性入手,讲授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科学性
人的心理、意识、思想是相通的。人的心理是思想意识的基础,思想意识是心理的高级反映形式。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发端,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力,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中,心理、思想和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密不可分的。人的思想品德一般按照心理—思想—行为的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的。
所以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就一定要涉及心理方面的知识,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当中,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从人的心理、意识、思想三者的相通性入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讲授教学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教学逻辑。
二、从方法论角度,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建立的合理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能够转变我们研究的角度,即从教育者向对象转变,从静态到动态转变,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建设更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也必然要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其建立的合理性。
从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加以分析,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社会日益多元化,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得到增强的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需要加强对教育对象本身的研究,尤其要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对对象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和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手段。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扩宽了研究视角,通过对对象知行意的研究及规律的分析入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需要,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从时代的发展变化出发,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研究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为政治服务,更向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进入十三五规划时期,社会各项改革全面深化,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加上互联网带来的各种冲击,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提升党的宣传舆论力度,占领思想意识形态的阵地,就必须关注人本身的需求,关注人的心理,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真正解决教育对象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教育对象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道德甄别能力,增强他们在各种价值观纷呈的社会环境中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教学可以从人的心理、意识和思想三者的相互联系的视角着手,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方法论角度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时代的发展,很多科学研究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发展了新的理论。在心理学方面也有新的成果,如积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借鉴这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效率。
只有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性,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在将来,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入、学科建设的需要、实践的需要,心理学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梳理; 展望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043-04
收稿日期:2013-02-25
作者简介:费 萍(1979- ),女,四川泸州人,西南大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诞生之初,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关注度并不高,当时学界比较关注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的视线逐渐转入了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系统的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多年来,经过广大学者的不懈探索和共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全面客观地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历史梳理并据此展望其未来发展轨迹,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历史梳理
本文以有代表性的教材、专著、硕博士学位论文、学术论文为理论依据,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进行梳理。笔者将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起步阶段(1987-1999年)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起步阶段是1987年到1999年。划分的依据是:1987年,学界出版了第一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著作,该书由金鉴康主编。1999年,邱伟光、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看作一个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规律体系。该研究理路为学界分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起步阶段,学者们从不同视角阐发了自己的学术观点,代表性观点有:
(1)金鉴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最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金鉴康主编,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首次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该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基本目的和基本手段,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1]该书从思想政治教育总过程和各个环节的发展变化中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具体规律。在笔者查阅到的文献资料中,该书是最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著作。但由于受学科发展历程短和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缺乏的限制,该书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观点还不成熟。
(2)邱伟光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进行了揭示 邱伟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该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就是教育过程发展中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阶段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是由于教育过程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所构成的。”[2]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理论贡献为:第一,该书是最早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内涵进行揭示的专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揭示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能否科学建立。第二,该书在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联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界定为本质联系的反映,抓住了规律范畴的实质。第三,该书提出的“本质联系是由教育过程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所构成的”观点符合唯物辩证法。
(3)王礼湛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内容 王礼湛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内容。该书指出:“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和各个方面的基本规律是:在各种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中定向引导的规律;教育过程的迂回曲折中发展的规律;层次递进地进行教育的规律。”[3]该书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的矛盾运动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所涵盖的内容进行了阐释。但笔者认为该书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更像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
(4)邱伟光、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分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分层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该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一个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多侧面、多层次的规律体系。”[4]该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本质联系及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据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适应超越律’。”[5]该书在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该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本质联系及具体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6]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该书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分层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分为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为后续研究者分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提供了范例。第二,该书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界定为“适应超越律”。这一界定准确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因而得到了理论界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发展阶段是2001年至今。划分的依据是:2001年,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明确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区分开来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发展阶段,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展开了积极探索,代表性观点有:
(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明确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区分开来进行论述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明确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不同章节中区分开来进行论述。该书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7]该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有: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理论贡献有:第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分开进行论述,纠正了过去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混同或等同起来的错误认识和做法。第二,准确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该书在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不仅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而且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始终充满着矛盾运动的过程,该界定更能准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状态。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为后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但该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上最大的遗憾是:只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而没有论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致使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没有建构起来。
(2)罗洪铁、董娅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从系统论分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罗洪铁、董娅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从系统论分层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该书在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内涵时,将它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加以科学区分,从而得出如下结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言,它是其中的一条具体规律。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作为一个体系,那么,它又是由若干具体规律构成。”[8]该书从系统论的视角,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中心范畴——教育者、教育对象以及二者的双向互动关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的科学建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韦冬雪撰写的博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和规律研究》建构了较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和规律研究》是韦冬雪于2008年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后出版专著,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该文指出:“当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视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看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一个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多层次的规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高层次的规律,我们且称之为第一层次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是中层次的规律,我们且称之为第二层次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的子规律属于较低层次的规律,我们且称之为第三层次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第一层次规律、第二层次规律、第三层次规律的有机联系,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体系。”[9]该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和发展阶段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体系,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具体规律以及具体规律下的子规律的内在规定性进行了有益探索,建构了较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未来展望
通过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历史梳理可以看出: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客观地讲,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仍处于初探阶段,分歧迭出。出现分歧的原因众多,但最主要的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的时间较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相对比较欠缺。而且,规律的探究是学科理论体系中难度最大的部分,要想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系统探究任重而道远。也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的难度决定了它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和价值。笔者基于研究的兴趣,仅在此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中应明晰的几个问题展望其未来发展轨迹,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同行专家学者的关注。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界定及诠释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界定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中首要的和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能否科学建构。笔者认为,要准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内涵,首先需要明确规律的内涵。何为规律?列宁指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10]“哲学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把握规律,认为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具有客观性。”[11]基于规律的内涵,可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内涵的诠释包括以下要义: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联系。如前所述,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联系,它既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也不依赖于人的意图和愿望而转移。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并不是所有联系都是本质联系,都可称之为规律。只有那些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才可称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联系。第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稳定联系。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动不居的现象中相对稳定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即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稳定性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普遍性。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关系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切方面和各个环节。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仅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内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一个方面、一个层面的体现。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的分层研究
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12]“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其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1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要素的多样性、多变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过程的本质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有的本质联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整体运行起根本的制约作用,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整体运行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反映这些本质联系的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而有的本质联系只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某一方面、某一环节起根本的制约作用,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某一方面、某一环节运行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反映这些本质联系的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是一个系统,具有层次性,我们应学会分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4.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的内容确定
在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具有层次性之后,接下来要探讨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中的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分别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厘清可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和具体矛盾入手。如前所述,规律就是本质的关系。那么,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呢?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所构成的。也就是说,规律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联系,而事物的本质联系又是由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构成的。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基本矛盾关涉两个方面:其一,教育者的教育活动要顺利开展,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现状。其二,教育者的教育活动要达到引导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目的,必须超越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使受教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理应是“适应超越律”。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则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的多样性、复杂性而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可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同的具体规律。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阶段(内化、外化、反馈调节)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
5.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的建构原则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个系统工程,就必须以系统论的相关理念为指导。借鉴系统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应坚持的原则有:第一,整体性原则。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时应从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单向研究进入多向研究。也就是说,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时,既要研究单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自身的本质联系,又要研究过程规律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建构起一个完整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第二,有序性原则。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有一定的有序性。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时,既要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中各个规律的相关性,又要注意相关性中的有序性,使之同向发挥作用产生整体功效。第三,层次性原则。系统内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层次性反映系统从低级向高级、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变历程。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时,应从系统论出发分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通常,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中反映基本矛盾的基本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中第一层次的规律,而由具体矛盾决定的具体规律作为第二、三层次的规律。这些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
参考文献
[1] 金鉴康.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2] 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3] 王礼湛.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
[4][5][6]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 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 韦冬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和规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0] 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