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引言
商业模式具体的是指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以自身现有资源的基础之上,将企业的客户以及相关的利益者以及资源、渠道等等整合在一起,得到一种企业利益链条,同时也是对于企业制度的一种结构安排。由于文化产业自身的属性较为特殊,同时包含文化的属性与商业的属性,但是文化产业的主要盈利方式是与消费者之间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认同感,较之于其他的产业更加的复杂。所以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能以简单的文化产业属性与模式将其概括在内,也不能真正的确保在一定的商业模式条件下都能产生相应的价值成果。
1.文化产业的商业属性
1.1作为商品的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再创造过程,是将文化作品通过一定的商业化处理变成一种实质性商业经济的过程,文化产品是一种相当抽象的经济产品,通过文化作品自身的原创性与创作者自身的精神融入形成文化作品,之后再经过一定的商业模式进行包装与转变,最终形成一种经济化的商品呈现在广大的消费者面前。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是对于消费模式与生产模式转变的刺激性因素,从消费上来看要是想要不断的提升消费水平,改变消费结构就要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入手,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决定着整体的消费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逐步提升,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价值追求也越来越高,开始逐渐的从外在的追求转变为内在的追求,从而不断的提升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从这一点上看也是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拉动。一般情况下物质消费主要是看物质的自身价值,而文化消费主要是看对于消费者自身的精神满足程度。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消费者们开始追求一种个性化的消费,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更加的注重对于自身个性化精神的一种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就不断的促进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与文化产业自身结构的不断更新。消费者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借助于文化产品来彰显自身的价值观念,文化产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给予人们一种社会认同的,这也是文化产品自身的特有属性的展示[1]。
一般而言,物质需求的满足主要表现为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实用性,精神需求的消费更多地注重满足情感需求和自我表现。随着物质需求的逐渐饱和,交换价值或炫耀价值越来越扩展或放大,促成消费者运用商品的符号意义去表达社会角色认同,以及表达消费者的自我形象。消费者也会藉由具有符号、文化象征意义的文化产品建立自我形象,表现自我风格。
1.2作为资本的文化产品
文化是一种资本的形式,可以将文化投入到一定的经济运作体系之中,形成一种资本之间的转换。但是在之前的发展中经济学家并没有将文化当作一种资本因素投入到经济生产之中,这当然与文化产业自身的独特属性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很多的经济学者对于文化产业在经济上的发展有了新的解释。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文化资源只有真正的投入到市场运营机制之中才有可能真正的转化为经济资本。就比如现如今市场中的一些策划公司、传媒公司、文化中介等等,都是一种文化资源资本转换机构,这些文化机构将文化资源与文化服务投入到一定的商业模式之中,将其转换一种文化经济以供广大的消费者们消费,这个过程也是不断挖掘文化商业潜力的一个商业化的转化过程。
2.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2.1价值主张
所谓的价值主张就是文化企业通过其产品和服务所能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这种价值主张实际上是对于商业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点,有的时候会促使一个商品与独特的服务模式进行组合,形成一种新的价值亮点。这样的组合可以向客户传达出一种新的价值观念,让消费者们用最低的价格享受到相对较高的消费服务。一个企业想要将自身的价值观念很好的传达给消费者,就要以价值主张为中心,企业在运转过程中一切的策划与活动都要围绕着这个中心点。只有抓住价值主张这样的一个中心,才能够更好的进行企业相关活动的安排,才能够将自身的一种价值观念更加完善的传递给客户,不断的促进自身企业的发展。
2.2消费者目标群体
所谓的消费者目标群体就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划分,文化企业对于目标群体的划分上是遵守着一定的共性的,在进行文化消费的时候一个方向文化产品总是对应着一种消费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之中就有着自身的消费共性。企业在进行消费者划分的时候也就是利用了这样的一种共性特征,实际上消费者目标群体的确认也就是一种市场的划分,依据自身的文化产品特有属性,来对于市场进行一个较为精准的定位,从而制定出最为适宜的战略目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想着占领所有的消费市场,也不能想着自身的文化产品生产可以满足所有的消费者,这种目标制定往往会得不偿失[2]。
2.3分销渠道与合作伙伴网络
分销渠道是企业公司在进行市场定位的过程中接触到消费者的各种途径,其中就包括了公司自身的营销方式与市场竞争力。合作伙伴网络是指公司与其他的企业进行合作,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一种合作关系网,这种合作关系网在之后的营销发展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分销渠道与关系网络的形成与建立是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必要手段,发达国家在合作伙伴网络的建立上已经形成一种相当严密的运作模式,在适应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对于一些文化产品的经营公司进行了控制。
3.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经济产业模式,其产品有着自身的特殊属性,与消费者产生精神上的联系。在产业发展实践过程中,在某些环节的运转过程中会因为市场环境的原因出现一些障碍问题,在出现问题之后就要及时的进行整体结构的重新排列,再次形成一个循环的系统。而商业模式则是以一种绝对盈利的思维来进行一定的商业运转,在这个过程中商业模式会有很多个不同的形式,各个企业的发展可以通过自身的具体特性与条件去选择不同的形式,找出最为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顺应于社会市场的发展发挥商业模式的最大效应。(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方晓超.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对策探讨[J].商业时代,2012,29:133-134.
摘 要 论文以《蓝猫》为例,从动画创意、推广与传播和衍生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分析研究三辰卡通集团成功的商业运营模式。
关键词 动漫产业 运营模式 营销
动画产业就是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画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画新品种等动画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和销售,以及与动画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经营的产业①。
一、动画创意
一是题材的创新。《蓝猫淘气3000问》作为我国第一部大型科普动画系列故事片,始终以“知识”为中心点,结合社会热点、教育热点铺开,以主角“蓝猫”和伙伴们的历险过程为手段,利用其遇到的问题,向小朋友提供宇宙星空、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生物百观等方面的知识。以无限的知识定位,给“蓝猫”卡通无限的创作题材和空间。这也是三辰集团在与同行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二是形象的塑造。《蓝猫淘气3000问》中的蓝猫、淘气、菲菲、肥仔、鸡大婶、羊博士等人物形象各具特色。蓝猫滚圆的脑袋,微张的嘴巴,一双又大又亮的眼睛总是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他富有激情,单纯直率,赋予冒险精神,梦想成为最伟大的太空探险家;淘气一对大大的耳朵和一根细长的尾巴,黑色的对襟武打装束,是他的最爱;菲菲聪明敏捷,有些狡猾,在飞船上当个小医生,但医术并不高明,往往会捅点篓子出来,在关键时刻却也急中生智;
三是故事的编撰。《蓝猫淘气3000问》中故事以系列的形式展开,首先是《幽默舞台》,每集都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大都发生在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中,从各个方面介绍小朋友的点点滴滴。同时通过这些小故事向小朋友传达天文地理、人生哲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此后依次是《星际大战系列》、《恐龙时代系列》、《海洋世界》、《运动竞技系列》、《航空航天系列》、《安全系列》、《消防大本营》、《健康特攻队》。
四是通过以上的各种创新和优势的发挥,形成了品牌。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使蓝猫在动画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蓝猫四年的持续播放,使其在中国家庭里家喻户晓,而“蓝猫”这个卡通形象也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辰集团为进一步提高蓝猫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恐龙时代》影院版全国巡礼播映、“蓝猫”杯全国少年儿童绘画设计等活动。此后,蓝猫产业在多点开花。
二、动画的推广与传播
1.多渠道输出平台。为了能够顺利播出,三辰卡通集团把《蓝猫》免费送给北京电视台播出,换回每集45秒的贴片广告时间。长时间播放,使观众在视觉上成为习惯,使“活动的十万个为什么”深入人心。初步传播取得较好的效果后,采用卖片的方式,与中央电视台、金鹰卡通频道、北京动画频道等签约卖片。其后利用互联网、3G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多种节目输出平台,完善收费模式,实现节目内容的多项增值服务。
2.注重向国外市场的推广。蓝猫在国内初步形成品牌后,又通过各种外交手段,将蓝猫向国外市场推广。蓝猫的后续系列制作中,在技术上十分重视国际接轨,与国外的公司合作十分频繁,接受国外的咨询,了解动漫技术的最新动态,不断改善、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力争保持国际领先水平,使得蓝猫成长为中国动画界的一只大猫。
三、衍生产品的开发
在强大的品牌的基础上,三辰卡通集团用文化品牌整合产业,已经开发出了国内卡通产品营销网络和一条“上游开发,中游扩展,下游延伸”的专业链条。
首先,整顿集团自身的营销体系。2005年,在上海成立了上海蓝猫卡通产品销售有限公司,是蓝猫专卖店服务品牌的拥有者和蓝猫销售体系的运营者,它成为全国蓝猫专卖网络管理中心和营销中心。公司自主研发了目前中国儿童产品连锁经营领域最先进的电子商务订货系统和仓储物流平台,建立了覆盖全国、运作良好的物流中心,拥有强大的物流配送能力,降低了运送货物的成本,提高了运送的效率。此外,对于各专卖店的经营状况和公司运营管理部门、各大办事处也进行了一次初评,出台了星级店定期的考核、评估制度。至此,宣告蓝猫专卖渠道由网点化、规范化、规模化经营,进入“服务营销”的经营时代②。
其次,调整产品,和其他产业结合,抓紧市场。
在图书出版领域中,三辰卡通采取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扩张的策略。横向扩张,就是特约加盟和连锁经营比如在零售市场上开设蓝猫专卖店、蓝猫书屋;纵向扩张,就是继续向上追溯,涉足编辑出版。如开辟全新的销售渠道――新华书店销售网络,并建立蓝猫系列图书专架、专柜和专区。在服装产业领域,加强和品牌企业的合作。2005年4月,三辰卡通集团与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针织品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意向,授予该公司在中国内地生产销售“蓝猫”“淘气”系列卡通童装。2005年11月,三辰卡通集团在广州成功地召开了“成长•飞跃2006―蓝猫童装2006春夏产品会”。在游戏领域,与乐升科技合作,开始开发《蓝猫》动作游戏,其主角人物为著名卡通片《蓝猫淘气3000问》的系列人物,包括蓝猫、淘气等。
《蓝猫淘气3000问》是中国卡通新生代的代表,从它的成功运营可以看出我国动画产业发展存在的巨大需求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只要我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参考学习蓝猫的成功路线,借鉴美日韩等国动画产业的成功模式,相信我国的动画产业会有一套独具特色的商业运营模式,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
注释:
①2010-2015年中国动漫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国投资咨询网.
②欧阳友权,柏定国.2006中国文化品牌报告.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169.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产业+”;新发力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24.6;G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良好的激励开放环境作为支持,只有良好的环境支撑,各相关产业才能够实现长足发展。互联网时代背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塑造了新发力点促使文化产业在建设过程中能够享有更多的资金、更为丰富的内容以及更加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文化产业的兴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时期,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也更为清晰。
一、互联网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发力点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文化产业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的民族文化创造力也得到了适当的激发,甚至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我国文化产业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形成了新发力点。首先,互联网借助创意整合、资本支持、软件技术支持等要素,以社交网络作品作为依托,逐步构建了具有极大包容力的文化商业生态系统,能够方便人们将文化资源、制度资源以及技术资源等进行跨时空组合,进而实现在地、在场、在线三种文化生产方式的纵横贯通,促使文化产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的隔阂被逐渐消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1]。其次,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文化产业的平台经济得到了一定的重塑,进而重新构建了平台型经济集群,促使文化产业中双方或者多方之间能够构成良易体系,进而凸显合作增值效应,并且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平台经济也受到相应的影响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信息和实体的聚集会推动产业集群的出现。再次,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文化产业客户服务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不仅服务范围和深度得到了相应的拓展和深化,并且能够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促使社会大众对文化产业的认同度得到明显提升,为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创造了条件。最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为文化服务贸易的开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在互联网的支持和嵌入背景下,全球文化服务的融合趋势愈加明显,特别是在高端文化设备、移动终端以及电子游戏等方面的融合趋势更加强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文化产业逐渐实现全球化布局的发展态势。
二、“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文化产业+”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逐渐成为热点问题,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大平台、大融合、大联盟、大整合、大视频、大植入、大市值、大研l、大创新、大创业等,下面结合其中较为典型的几点进行具体分析。
(一)“互联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相关产业都呈现出融合发展趋势,如文化产业和金融经济的融合、技术型人才和知识型人才的融合等[2]。所以围绕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在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我国文化产业也呈现出广泛融合的态势。
以文化产业与金融经济的融合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在文化产业借助互联网的助推得到不断发展,文化传媒领域实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的背景下,金融资本发现了文化产业的价值,并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形态不断介入,对文化传媒领域的资源流向以及资源配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少数金融资本拥有者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财富积累,也促使文化产业实现了现代化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在经济下行的社会背景下,更多业外资本的不断涌入也造成行业估值泡沫的出现,极大增加了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的运营风险。
(二)“互联网+文化产业+市值”发展趋势。在“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下,文化产业呈现出高度集中发展趋势,经济文化建设进入到新常态,BAT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甚至在个别领域出现飞速发展[3]。可见,互联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文化产业作为主要经济增长点之一,文化产业的市值成为衡量企业市场价值的指标。具体来说,就是在“互联网+文化产业”背景下,企业市值的判断不一定以盈利为标准,而是将其未来发展态势以及当前市场定位作为重要的参照。换言之,一个企业即使在当前市场效应下盈利效果不理想,但是其具有高质量的商业模式,其未来盈利的可能性就较大,企业的市值也就越高。简单的说,“互联网+文化产业+市值”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背景下形成的新商业模式,伴随着新商业模式可能出现更大的并购和更大的市值。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企业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结合经济新常态调整经营管理策略,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发展的态势。
(三)“互联网+文化产业+创新”。创新是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建设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文化产业会涉及到多种类型的创新,如直播模式、粉丝经济以及大数据带动的精准营销创新等,这些创新的存在都会对文化产业以及周边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4]。可见在“互联网+文化产业”背景下,企业的建设发展以及我国经济、文化领域的发展,都应该紧随时代潮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展规律,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进步。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兴盛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所以在新时期应该保持对“互联网+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借助“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玉堂,陈绍辉,陈文华,等.关于实施湖北文化产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若干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5(10):61-67.
[2]王英,刘继锐.以互联网思维引领文化创新――山东广播电视文化产业路径研究[J].理论学刊,2015(3):118-124.
这里包含两个问题,即:一为民族文化和旅游相互交织如何带来经济效益;二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商业模式。现在很多地区的文化旅游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旅游,有更多新的元素加入进来,比如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湿地旅游等。新的旅游因素的注入,已然使旅游不是过去单一的浏览式旅游,过去传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是有限的,需要扩展,这些活的文化因素的注入使得旅游的开发模式有了新的变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扩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扩展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领域。民族文化旅游的重点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随着国内旅游业的逐步升温,民族文化旅游可以衍变成以文化体验为主的动态性旅游。一个民族地区的最大卖点应该是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及深度文化故事,从而用以打动人、感染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还可成为增加民族文化旅游取得市场效应的手段之一。人们去民族地区旅游,消费的就是对民族文化的感知,感受文化、体验文化已然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最高级形式。民族文化旅游要对以往的旅游观念进行更改,要突出动态性的经济与文化旅游之间的联系,要体现出体验与旅游的联系。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旅游群体也发生变化,现在的教育者、企业人群、参会人员等都成为旅游主体。那么,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扩展,就需要注重通过构建大型旅游项目扩展旅游资源。项目引进是一方面,景观设计也很重要。有的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非常独特,它完全可以通过自然景观弥补硬件设施。另外,民族文化的体验需要深度开发。比如,1998年在贵州省建立了中国乃至在亚洲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它是一种保护民族文化,保护生态,使得人类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发展关系的理念,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自然风光且文化多样的国家来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生态博物馆的“生态”当然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所在地居民以及向旅游参观者展示自身的文化,是对自然和民族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的一种新型博物馆形式。它将在某一特定自然环境下的活态文化为展示内容,将民族文化在原生地上予以展示,让参观者来此地真正感受到原生态文化。这是对传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改造的典型,由原来的观光旅游向体验和感受文化转型。
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商业模式的探讨
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Powell指出商业模式是开办有利可图的业务包括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构造。高闯、关鑫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企业价值活动;张向国、吴应良认为商业模式是通过整合产业链构筑起来的一种以顾客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对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上的扩展及新内容的建设,这些建设可以包括举办民族文化产业链、会务展览、生态旅游等。当然,最重要的是民族地方的文化旅游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考虑商业模式的开发。
1.基于民族文化保护的商业开发模式
这是一种首先以保护为主的一种商业开发模式,要基于保护文化,使文化具有原真性,争取不改变原生态文化基础上而开发的一种商业模式。在民族地方可以以历史文化遗迹、民族工艺品、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文物、古迹、民族村寨等为开发对象,主要的开发类型有各种博物馆,比如生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各种民族文化遗存博物馆,遗址公园等,让游客感受民族文化,民族历史。这一类型的民族文化开发的商业模式要以保护民族文化为主。旅游对保护也有积极正面的影响,民族文化保护的好,旅游便有了好的资源;旅游发展好了,经济效益好了,可以为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提供更好的资金和物质保障。
2.民族文化旅游成为产业链的一部分内容
民族文化旅游包含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对产业链的延伸比如可以让游客在晚间还可以看一些演出,一些清吧、酒吧、歌厅等都可以是产业链的一部分。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相结合,以产业相互融合为突破点,这样可以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和相互的发展。民族地区本身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供利用,要运用本地民族文化资源,用一些新的文化创意进行建设,使文化创意贯穿在旅游产业中,做到旅游和文化相结合。对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内容即文化产品进行宣传,吸引顾客的眼球,把民族地区文化景点、文化产品都能做好做强,让游客能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深知民族文化,也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度和满足感。旅游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尽量充分发挥各种行业优势资源,实现高品质化的产业增长。要适时地制定出产业发展战略,并找专业人士进行精心策划,不断地推出文化产产品,从而使民族文化旅游成为产业增长的新契机。为了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就需要对文化产业做更好地分析、规划和扩展。通过文化产业规划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扩展,可以有很好的效果产生。
3.主题公园与地产结合的形态
文化主题公园开发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以民族文化作为主题,采用现代科技和多种活动结合的方式,把娱乐、休闲和服务都串联起来融为一体的一种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主题公园应该是主要发挥的一个项目,目前,国内比较有名的迪斯尼乐园和港中旅集团的温泉及其地产模式,因为包含的是娱乐、酒店及旅行等内容的产业链,这种商业文化模式似乎可以给民族文化旅游一些借鉴。
4.专业化的形态
民族地区每年要有接纳大型会议的安排,要力争把会议服务及其产业链做到最优,酒店、餐饮、娱乐等都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求既要专业化,还要一体化,让来者深切体验到当地民族文化。还可以举办一些以某个论坛为主的专业化会展,比如车展、服装展、瓷器展、书展等,这种主题性质的活动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还可以获得一些广告赞助等在内的各种收入。
5.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
这种模式要与民族文化及相关产业相关联,具有一定鲜明的文化特征用以吸引外界,可以形成一个串联的集生产、交易、居住及休闲为一体的功能性园区。这需要投资耗大,用于对文化及产品的生产、发行及消费。比如东北的赫哲族,因为自己本身的民族文化,自然环境的优美,加之生产的民族产品吸引人,完全可以建立一个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政府也可以规划建设或大力支持并对民族文化园区进行有效管理与指导,把握好民族文化产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引导文化园区有效合理地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上文所述,民族文化旅游的商业模式,最为主要的是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要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政府要支持民族文化旅游活动;二是要改变过去的旅游方式,把浏览式旅游改变为体验式旅游,迎合游客的精神需求;三是民族文化产品要符合市场的经营管理机制。
1.良好的生态环境
无论什么类型的产业发展,其商业模式的成功均需要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做支撑。民族文化旅游要想发展的好,要积极发展相关的产业配套设施,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都是民族文化旅游商业模式发展的基础。同时,政府还要给予一定的配套设施的支持,对一些公共服务设施要本着为民众服务的无盈利准则,给予关注与支持。政府对于一些民族文化资源,要认真保护和传承,对未来社会的文化传承机制要给予一定的氛围。政府还要完善文化产业相关的制度、政策及服务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外部发展环境,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能够有市场价值的体现。
2.改变传统旅游方式,迎合市场需求
商业模式的成功还需要积极迎合市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商业模式要创新,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将民族文化内涵融入到旅游开发中,两者结合创造出更新更好的价值。传统的旅游方式就是游览景点,民族文化旅游要突破以往的旅游方式,将游客的体验放置到民族文化旅游中来,让游客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融合到旅游的环节里,开发旅游产品、旅游活动、建设景观等。游客要体验民族文化风情,比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游客不再只是观看,而是深深融入参与到节庆活动中去。市场是讲究经济效益的,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时要突出民族风格,打造不同的民俗文化产品,立足文化创意,策划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吸纳更多的游客,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发挥社会效益。
3.实现产业价值
关键词:文化产业 融资 资本市场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从探索、起步,开始进入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凸显出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了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在精神导向、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作出重要安排,注重培育主流文化,重振国民精神,部署“文化兴国”战略。由此可见,文化产业是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其发展需要金融产业的支持。在提供金融资金投资机会的同时,文化产业也促进金融产业进行机构改革和产品创新,二者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催生出文化金融产业。文化金融产业是当今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文化金融产业,可以提高两个行业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然而,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大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个难题:融资难。如何破解文化产业融资困局、增加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力度,进而成为文化大国?这必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当前文化产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企业自身的特点不利于融资
文化企业有“轻资产”性质,其资产大多以版权、著作权、专利、品牌等无形资产的形式存在,能用作抵押的固定资产较少。文化产品大多属于人们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之后才会考虑的消费品,所以其具有较大的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容易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文化产品能否成功极大地受到文化市场认可程度的影响。另外,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缺乏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文化企业的产品经常面临被盗版的危险。一旦产品遭盗版,不仅文化企业的收益无法保证,而且增加了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影响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其收益不可预见性高、风险较大。我国多数银行对于知识产权、创意产品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往往缺乏经验,我国此类评估机构又缺乏或者实力较弱,所以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很多银行都直接规避此类贷款。
二、文化产业融资政策不完善,政策滞后
随着国家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国内绝大多数文化企业是由国有或事业单位转变的,市场化意识和商业模式创新不够,造成文化产业小而散、竞争无序、缺乏品牌意识,导致跟风严重、内容同质化泛滥。缺少独特的文化商业模式,大多数文化企业资产规模小,极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差,投资风险较大。近年来,我国出台多个涉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在财税、金融、准入、土地等多方面优惠,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但国家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以按项目补贴为主要方式,很难体现激励奖惩,弱化了财政投入的杠杆效应,国家针对文化产业的扶大扶强政策推动了产业迅速发展,但由于资金有限,能够得到资金支持的企业所占的比例非常低,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根本无法从中受益。且现行的金融体制法规十分滞后,对于银行、投资机构来说,缺少与文化产业相配套的金融体制法规,甚至出现与当前的文化产业政策相冲突的金融体制,不能引导资金流向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产业融资的障碍。
三、文化产业与金融业无法很好地对接
目前,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努力寻找投资的机会,资本市场准入门槛过高,大多文化企业达不到要求,而文化产业又很难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文化产业融资难不是由于资金的绝对缺乏,而是缺少一个文化产业、金融机构、投资方普遍认可的标准,从而无法对文化资产、项目进行合理评估。在文化产业寻求投融资的过程中,保险、咨询、管理等中介服务机构本应是必不可少的。信用保险、担保、再保险的作用在文化产业领域尚未得到有效发挥。现有金融产品主要是针对传统产业开发的,重视企业的有形资产,而文化企业资产多以无形资产形式存在,无法达到贷款对于资产抵押和风险控制的要求。文化产业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外部市场难以取得其运作的公开信息。文化资产具有不可见、权属关系复杂、预期收益不确定性等特点,金融业无法将其作为贷款的质押物,从而阻碍了文化产业的融资。
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文化企业自身建设,完善文化产业融资的法制环境,培养专业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评估机构
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文化企业应利用我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塑造清晰、独特、积极的企业文化的同时,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更多层次的文化产品,打造龙头骨干文化企业,改变传统文化产业模式,向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创造不同消费群体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培育有影响力的国际商业模式,将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打造成像美国的好莱坞、迪士尼,拥有独特而且难以复制的商业模式,创造文化产业强大的品牌价值和盈利能力,进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市场的资金向国内文化产业投资,使国内文化产业走出国门,实现低成本扩张,能在世界文化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另外应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构建文化企业运行的良好法律环境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应着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各类对文化产品侵权案件的处理力度,从而降低文化产业投融资环境的风险程度,提高文化产业的收益预期。同时构建信用融资担保体系,政府、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文化产业融资信用担保基金,建立健全和培育擅长于文化产业商业运作模式的专业产权评估机构。
二、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的融资政策,合理定位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角色
由于文化产业特有的投融资特征,融资难亟待政府相关政策的规划引导。政府投资不但要注重量的增加,更应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首先,应逐步改变原来的按项目补贴的投资方式,对于那些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的文化创意项目,应予以更多的政策倾斜,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强化政府投资的引导性。其次,在投资方式上,要改变直接投入或补贴的传统方式,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灵活运用各种税收减免政策,或者直接有针对性地减免相关文化企业的税收,或者对一些支持文化产业的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等进行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以提高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企业融资的积极性。最后,可以由政府部门牵头,吸引民间资本共同设立针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性银行。
三、适当降低资本市场准入门槛,鼓励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多种直接融资方式,设计适合文化产业特征的金融产品
资本市场对于文化企业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融资,其对打造行业龙头、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风险投资的进出以及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建立本应为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一个平台,但是创业板市场对于上市企业的资质要求相对于大多数的文化企业来讲还是过高。因此,可考虑适当降低其对企业规模、营业收入等的财务性要求,增加对企业成长性、科技含量等方面的考量,助推一些高成长性、高科技含量的创意文化企业在创业板市场融资。据统计,我国文化产业80%的融资来源于银行贷款。而作为文化产业主要融资渠道的商业银行,却因为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缺乏经验而放弃了很多高收益的投资机会。银行业应从自身角度出发,积极转变经营方式、提升管理理念。要在完善金融市场法律法规体系的同时,积极稳妥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将文化企业无形资产或未来现金流证券化,提高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信用创造能力,更好地为文化产业发展及其结构升级提供资金支持。要根据不同机构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将资产分割为风险收益不同的证券,促进实力雄厚的企业整合产业资源。要引入风险投资,采取投资组合管理方式来分散文化企业固有的高风险特征。要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大型文化创意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同时,积极探索开发各种知识产权、收益权质押等融资工具,设计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拓宽对文化产业的信贷范围。在利息率设计上,政府可以针对不同的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贴息、减息、补息等优惠,以鼓励银行资金向文化产业倾斜。
参考文献:
[1]杨朝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研究[J].科技与法律,Vol.100,No.6.2012.
【关键字】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价值实现方式
一、中国主题公园实施连锁经营的必要性
自1989年深圳“景秀中华”开办以来,中国的主题公园的规划和建设浪潮此起彼伏,获得了迅速发展,据不完全估计,大陆目前有各种类型、样式和主旨的主题公园3000多个,形成了华侨城、宋城集团、华强集团、长隆集团、港中旅集团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集团。在笔者看来,中国主题公园需要继续推动连锁经营战略,一方面可以获得较好的规模收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另外一方面可以实施品牌化战略、完善企业的产业链结构,简而言之,无论是从企业的商业模式还是发展模式来讲都获得了相应的路径来完善和优化。
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在国外已经取得了重要的发展成果,已经进入到了连锁加盟店全球化的发展阶段。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 ,国外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具有如下特征:首先,主题公园连锁经营与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在物流系统和店铺数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特别强调物流系统的链接和稳定,而主题公园则强调通过故事或创意或主题来吸引游客,与此同时,由于投资额大和避免同质化竞争,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数量比较少;其次,规模增长迅速、资本运作活跃,欧美全球性主题公园连锁经营以欧美市场为基本市场,不断进行全球化运作,而重要的手段便是资本运作,以收购作为品牌扩张和增强全球竞争力的基本手段;第三,连锁业态多样化趋势明显,国外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并不局限于单一业态,而是实行连锁业态多样化战略,充分利用并扩大品牌效应,发挥连锁经营的规模效益;最后,国外主题公园在连锁经营的类型上偏向于直营连锁类型和直营连锁与特许经营的复合类型,而目前绝大多数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都采取单一的直营连锁,以便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资金资源和人才储备,对各个连锁成员的人、财、物等进行直接领导和统一管理,以避免连锁经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经营实践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原因在于:首先,中国主题公园的集团化经营和相关战略缺乏,表现为集团化规模都比较小,以华侨城为例,无论在资本投入还是市场占有量,其集团化经营都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其次,中国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在扩张方式上仍然采取企业或集团内部孵化的成长型扩张,而国外成熟的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扩张战略采取了并购的方式,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资本运作程度低。第三,中国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价值链短、品牌化效应低,表现为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缺乏有效的虚拟产品和价值链延伸。以迪斯尼乐园为例,不仅仅拥有大量传统主题公园所需要的基本业态,而且还通过故事的实物化和创意元素的重复利用以达到产业链链条的延伸,从而获得足够的附加值利润。必须指出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延伸,需要基础的价值元素,即能够带来品牌化效应的创意或故事,这是中国主题公园发展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第四,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业态比较单一。第五,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面临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尤其是本土化的国际竞争,即国外主题公园已经盯住中国庞大的游客市场,已经把中国作为重要的业务拓展市场。
二、五种价值实现方式
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实现经济效益的模式不能照搬企业连锁经营的方式,而应该根据中国主题公园现阶段发展的具体特征和竞争格局,选择能够增强中国主题公园市场核心竞争力的连锁经营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模式。
1,并购模式
中国主题公园实施连锁经营的基本商业模式是并购模式,原因在于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最基本、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便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必须实施连锁经营战略,而实施连锁经营战略最重要的策略便是推动中国主题公园的资本化的并购战略。
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实施并购模式,能够很好地应对和处理发展过程中的如下问题:首先,中国主题公园缺乏规模效应。通过并购模式,中国主题公园的集团规模能够迅速地得到扩大,能够形成有效的规模效应,能够带动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价值增值最大化,如降低主题公园的创意开发和管理的总成本。其次,中国主题公园缺乏战略引导角色。通过并购模式,中国主题公园的集团规模增大,能够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增大该集团的市场份额,从而可以确立该主题公园在中国主题公园市场竞争行业中的领导地位,尤其是当下中国主题公园存在数量众多、同质化的激烈竞争格局。第三,中国主题公园缺乏人资源、管理资源和技术资源。通过并购模式,中国主题公园不仅仅能够扩大集团的资产规模,还可以获得被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和技术资源,从而实现公司发展战略的推进。第四,中国主题公园缺乏品牌经营战略。通过并购模式,中国主题公园可以提高知名度,从而有助于品牌经营战略,提高主题公园产品的附加值,以获得更多的商业收益。第五,中国主题公园缺乏多元化经营战略。通过并购模式,中国主题公园不仅仅可以实现规模效益,还可以在加剧的行业竞争中,能够扩大主题公园的经营范围,分散行业竞争带来的市场分先,获得更为广泛的市场和利润。
并购模式作为中国主题公园快速发展或盈利的基本方法,仅仅针对和适用于具备资本充足、资源充足和资源整合能力强的主题公园。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实施并购模式不仅仅能够带来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几率,同时也能够带来发展的风险。首先,中国主题公园实施并购战略需要大量资金,如果自身资金不够充足或筹资不当,就会对主题公园原有的资金机构和财务杠杆生生不利风险,增加主题公园的运营的财务风险,尤其是现金流面临紧缩的管理风险。其次,由于中国并没有相应的主题公园价值评估机构和相对完善的财政税收记录,可能存在资产评估不实的风险,因此需要中国主题公园在并购阶段,根据客源、基础设施、员工安置等多方面因素来相对客观地进行价值评估才行。第三,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长期存在的不信任的市场关系,中国主题公园的并购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多家并购和反收购的风险。第四,中国主题公园并购面临如何安置员工的经营风险。如果对员工安置问题没有妥善地处理,便存在沉重的包袱问题,增加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因此,中国主题公园不能很好地处理并购所带来的运营风险,将可能面临“规模不效益”、“规模负担”的并购困局。
2,内容为王
中国主题公园普遍存在主题单一、缺乏故事和内容的基本问题,需要推动故事和内容的打造。所谓“内容为王”,指的是创意、故事、节目、信息、活动安排以及各种文化艺术的知识产权决定着整个主题公园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基础和高附加值。需要指出的是,有创意并不意味着能够成为主体公园的故事,也不意味着都具有商业价值,换言之,并不是任何创意都能够成为所有主体公园实施连锁经营的价值增值的基础,原因在于,首先,创意是个性化的、艺术化的,就其艺术特质、个性特质而言,本身便不能被所有人所接受,因此,进一步商业化的可能性比较低;其次,创意是片段化的、不完整的,还需要系统化地进行更多创意的整合才能够形成完整的创意或故事;第三,创意的呈现,一方面需要科技的支撑、另外一方面需要资本和人才的支撑,可能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主题公园能力的限制而不能呈现;第四,创意的呈现,缺乏主题公园的战略支持,即使主题公园员工有好的创意,如果缺乏战略支持,仍然无法得到完整地实施;第五,创意的呈现,还需要获得政策和社会制度的默许和认可。
对于中国主题公园的运营而言,内容为王主要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科技的层面,强调科技元素的融合所带来的对于游客的体验,如各地主题公园打造的3D或4D体验中心;其次,故事的层面,强调通过具有吸引力的故事呈现来加强游客体验。因此,打造和提升主题公园的内容能力,需要从科技层面和故事层面来实现。对于中国主题公园的故事和内容打造和提升而言,企业创意能力的展现并不需要着眼于新颖性上,即重新打造一个新鲜的故事或新鲜的元素,而更需要发挥整合能力,即使是各种旧有的元素,仍然能够通过新的方式对其进行资源整合而达到“新颖性”。
故事或内容是不可缺少的,在中国主题公园运营中的地位是基础性的,原因在于:首先,主题公园运营的实质是体验经济或活动经济的一部分,而体验经济或活动经济强调故事或内容对于消费者的吸引能力,这是区别于传统的自然主题公园的原因所在;其次,主题公园运营还需要大量的延伸或衍生产品销售,而延伸或衍生产品的出现需要契合于主题公园公园的故事或内容,因此,要求主题公园的故事或内容的丰富和完整。所以,在主题公园的策划、建设过程中,需要为延伸或衍生品的设计和生产中留下足够的空间,甚至为整个主题公园的营销留下足够的空间。
中国主题公园缺乏故事或内容最重要的表现便是,模仿或复制某一个优秀的主题公园的规划和营销,然后通过门票和简单的餐饮销售而获得收入。需要指出的是,通过模仿或复制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好的商业模式,但仅仅适用于市场的简单开发和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而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而言和已达品牌化发展阶段的中国主题公园而言,便需要独立的故事叙述和内容设置,而这种故事或内容是整个主题公园集团品牌化发展的价值基石,否则便不存在品牌化的可能,也不存在所谓高附加值的延伸或衍生产品系列的可能。针对中国主题公园市场发展的具体特征而言,还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主题公园存在通过创意授权的方式来组织连锁经营的可能性,虽然不及独立的故事或内容打造和提升的商业模式更具优势,但是对于很多中国主题公园企业而言,相对于其企业的整体性实力和发展阶段而言,仍然是重要的值得研究的商业模式。
3,产业链模式
主题公园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是通过故事或内容来吸引游客、增强游客体验和回忆的新型旅游形态。有学者指出 ,根据文化创意的价值增值实现的产业链为基础,可以把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分为三个部分:内容产业、传媒与平台产业、文化产业衍生产品;内容产业指的是以文化创意内容本身作为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传媒与平台产业指的是以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传播渠道和消费渠道作为赢利来源的产业,文化产业衍生品产业指的是以文化创意为基础、依托制造业的设备生产出延伸或者衍生产品的产业,甚至也包括为整个文化创意产业提供金融、市场咨询以及后续服务等服务的产业。
延长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对于文化企业而言,通过文化元素、创意元素的重复利用开发,具有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也是文化产业新的形态不断更新、拓展的根源。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要采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最重要的基础便是拥有独立的故事或内容,或者享有较大附加值空间的品牌授权。产业链的延长和拓展中蕴含着大量的商机和竞争力,“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多是不同行业之间结合的产业链,不是仅仅指某个产业上下游的产业链。或者说,当我们将文化产业链时,大多数时候是讲电影、电视、游戏、影星等各自延长的产业链,或者是文化产业族群中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产业链。除了任何行业都具有的上下游产业链之外,文化产业还有三种产业链。一种叫做内在的产业链。所谓内在的产业链就是‘内容为王’和‘一意多用’,与其他的产业共享同一种内容……即一种共享同一个故事资源的产业链。第二种产业链叫做协同的产业链。所谓协同的产业链就是不同产业或产业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协调配合、相得益彰的关系。第三种叫做整合的产业链。整合的产业链不仅要求各个产业之间的协同,而且还要求产业的配套经营,包括资本、人才、政策、资金和环境等方方面。”
任何企业的经营管理都需要满足产业链延伸的商业模式的基本要求,中国主题公园实施连锁经营更是需要深入地切合于产业链的商业模式。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需要注重区位的科学性、故事的完整性和管理的伦理性,因此,中国主题公园的连锁经营不仅仅要满足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链延伸的基本要求,还需要从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延伸的其他几种形式中寻找到恰当的商业模式。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产业链可以变现为:首先,实施连锁经营的中国主题公园总部需要有独立的创意人才团队和管理人才团队,并且把创意的汇集和深化以及管理人才的培养作为总部的基本要务,而且需要制定与之相关的长期化战略,很多优秀的故事或内容都是经过很多年许多创意逐步汇集、深化或升华而得来的;第二,以某一故事或内容为价值基础而实施连锁经营的中国主题公园集团,需要让各个主题公园完整地呈现故事或内容的要求以及企业的战略要求,成功地把各个主题公园打造为关于故事或内容以及相关品牌的营销体验性平台,从而打造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作为整个产业链延伸的传播平台和渠道平台,而且成为相关延伸或衍生产品的积聚和销售平台,在笔者看来,这是很多中国主题公园甚至国外主题公园在打造主题公园的产业链所没有注意到的重要环节;第三,以故事或内容为价值基础,开发相应的内在产业链结构,比如以故事或内容打造的动漫图书、报刊、音像制品、舞台剧、动画片、动漫电影、游戏以及相应的服装、玩具等等;第四,以故事或内容的某些元素,开发相应的外在产业链结构,比如把某一个主题形象租借给其他公司进行进一步价值链开发,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主题公园需要做好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和授权方面的法律事宜;第五,中国主题公园实施连锁经营还需要做好协同的产业链延伸。而协同的产业延伸正是笔者正要谈到的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需要注意的跨界的商业模式。
4,跨界模式
跨界的商业模式,指的是原本属于某一产业或行业的元素与其他产业或行业的元素重新组成一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的可复制化的盈利模式。笔者针对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价值实现方式的研究的主题而提出跨界模式,原因在于:首先,中国比较优秀的主题公园集团都是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都或多或少地与其他产业或行业存在关联,或者本身便是从某些产业或行业脱胎而来的;其次,在中国主题公园激烈的竞争市场格局中,各主题公园所在的企业或集团并非把主题公园的运营作为最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都在主题公园业务之外同步地开展着其他的业务;第三,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炙热的大环境下,由于主题公园的开发具有大量的土地,应该各个主题公园所在的企业或集团都在进行房地产的开发与销售。从中可以发现,中国主题公园已经在尝试旅游与其他行业跨界的商业模式。从中国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房地产行业都是一个具有投资前景的盈利行业,因此,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的最重要的跨界商业模式便是旅游产业+房地产行业+N的模式。以旅游行业作为投资元素或驱动,带动周边房地产行业的升值,从而获得足够的商业收益。
5,品牌化模式
中国主题公园连锁经营需要以优秀故事或内容为价值基础而进行产业链延伸或衍生,并且采取跨界的商业模式;但是,整个系列的商业模式组合如果缺乏品牌化的战略支撑,便不足以支撑整个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如果优秀故事或内容不能实施品牌化,便不能真正成为产业链的价值基础;没有了品牌化的战略实施,便不能真正地成为优秀的故事或内容。品牌的实施需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而企业的发展战略需要在产品定位和企业定位方向做好准备与分析。如何进行产品定位和企业发展定位是品牌化的基础,而如何进行产品和企业定位,对于中国主题公园而言则表现为优秀的故事或内容,即能够迎合和满足消费者的体验性需求的符合人性的故事或内容。
梅松: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
现在有一个很热的词叫文化经济,文化经济现象现在成为很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到底什么叫文化经济,就当前经济发展来说,会带来哪些影响,现在没有统一定义。要理解文化经济,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文化经济的背景
第一是地球资源瓶颈。现在地球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多年矿石资源的开发利用,化学能的开发利用,给地球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地球气候冷暖不定,资源瓶颈已经约束了人类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呼唤生态文明,因为没有生态,人类就生存不了,也就没有经济可言。
第二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转折。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以后就是文化社会,或者叫文化经济。因为发展方式不同,过去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发展,主要发展因素是土地资源、矿产、资本,现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发展,主要的资源是文化的有形资源或者文化的无形资源,再具体地说,创新、创意、创造这种无形资源可能是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从目前创意经济在英国的兴起、版权产业在美国兴起、文化产业在中国兴起,文化创意产业在北京兴起,揭示了这个原理。现在发展方式确实在变化,过去所依据的要素,现在不是那么重要,也就是说人类社会从资源经济走向了工业经济,现在走向文化经济。资源经济就是简单劳动,有一点生产加工,像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工业经济是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后,整个人类进入工业革命,工业发展工业生产,统治了人类二三个世纪,从蒸汽机到电气化、到化学工业,到电子计算机,现在人类从工业经济走向文化经济,也就是经济文化,文化经济化。创意产业、版权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都是文化经济领域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等同于文化经济,反过来,文化经济层次更高,是将来人类发展经济社会的重要形态。
文化经济的发展
文化经济的发展是需要相应的经济政策支持,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中央到地方有支持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包括中央政治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出台了很多政策,北京市也有很多政策,这仅仅是支持文化发展,支持文化产业方面的经济政策还不够。第二,现在特别需要制订支持文化经济的经济政策,支持文化经济的政策,把文化经济作为一个整体,一种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政策有,但远远不够。为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要借助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现在没有这个政策,只有借鉴介入,这确实需要从中央层面到地方层面,地方创新可以给中央起一个试验作用,让地方先行先试。
关键词:文化产业;基本规律;发展模式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载体,文化产业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属于文化经济学的概念。文化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成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只有能够作为商品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产业形态文化才能经营运作。“作为产业形态的文化是哪些有偿供给型的文化产品,即文化产业部门向社会和消费者提供的,人们必须经过购买才能得到的文化商品或文化服务。” [1]文化产业通过生产文化商品或提供文化服务的方式直接参与到国民经济的运行之中,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
1 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文化产业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的行业门类的总称。”[2]把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商品,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文化产业发展首先应该遵循“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个商品生产的普遍规律。文化消费市场与文化供给能力,文化资源配置、投资、价格、成本、回报率等都要遵循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受其调节。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以满足人们的思想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把文化价值资源转变为社会经济效益的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性,既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价值规律。文化产品具有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双重属性,文化产品是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辩证统一,其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具有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文化产品是人类精神智力创造的物化形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具有经济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恿和基础。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社会产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从教化、益智、认识、审美、伦理、凝聚与传承等方面发挥着文化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标准与国家意志密切相连并传播着价值观念。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由政府宏观调控与指导的规律性,以及文化消费与社会经济增长相适应,与社会成员的文化水平相适应,与社会的文化氛围、价值取向和制度相关联的规律。
2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文化产业的基本规律是驾驭文化产业这辆车的操作规程,掌握这个操作规程要厘清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发展有市场、文化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科技、管理、政策等七大核心要素。七大要素在文化产业不同领域的实践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
1.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市场是文化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市场的文化支付能力,构成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社会的物质生活是文化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先满足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存需要,才能谈得上精神文化生活上消费。如,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的丽江文化产业市场,联结着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供、销,丽江的文化产业发展直接依托于旅游市场,文化与旅游无缝对接,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产业链,在旅游演艺产业中实现了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长期的盈利效果。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均GDP、城镇化率和服务业三组数据所占GDP比重跨入临界点,文化消费市场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发展将成为增速最快、潜力最大的中坚力量。
2.资本主导型发展模式。资本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这里所说的资本采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即资金,与其他要素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流动性、增值性和倾向性,通过投融资,资本从各个领域进入到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领域,再进入到文化产业的流通领域。“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完成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实现资本的增值和利润最大化。”[3]随着文化产业竞争日趋激烈,资本更倾向于流向具有创新创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
3.文化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文化资源包括历史的和现代的文化资源,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和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以及可再生性的和不可再生性的文化资源,等等。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与商品双重属性,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越来越凸显。有的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是资源加技术,通过‘审美’实现经济事实。”“审美”即打动人心,吸引公众,这是文化产业的本质规定性。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文化特色、保持状态、知名度、独特性、稀缺性等形成文化魅力和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丽江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围绕建设世界文化名市,根据打造“丽江文化硅谷”的目标,坚持以“自然为本,特色为根,文化为魂,市场导向”的方针,打造的“文化演艺、文化旅游、文化传承”三大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的成功案例。
4.人才主导型发展模式。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内涵、创意为核心的智力与技术密集的产业,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突出地表现为智力性、能动性、资本性、高增值性、再生性。”[4]通过创意与开发使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意人才、创作人才、制作人才、策划人才、生产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传播人才、金融人才、法律人才等都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第一资源。
5.科技主导型发展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科技、广播电视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给文化产业带来的不仅表现为业务类型、市场范围、传播媒介等产业特征的创新,更关键的是互联网改变了文化产业的思维模式。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实力,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要加强文化产业与相关科技产业的有效对接,彼此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二者的更高效发展。
6.政策主导型发展模式。国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是文化市场,国家通过文化管理体制、文化市场准入制、文化投融资机制等改革,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丽江演艺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看,丽江文化的发展速度和产值与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与改革配套出台的鼓励政策有密切有关,过去的丽江演艺产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红利”,随着文化产业回归文化市场,随着产业支持性政策向市场建设性政策的转变,随着“特惠性政策”转向“普惠性政策”,将来的丽江的文化旅游产业必将从政府转向市场,发展速度下降,文化产业将会回归到“常态化”的发展速度。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分析文化产业的主导发展要素得来的,文化产业还可以根据品牌、版权、服务、产业链等要素形成不同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文化市场竞争激烈,但商业模式始终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文化产业从业者需要洞悉市场变化,从文化产业新的发展趋势分析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最终将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文化消费市场需求相结合,营造具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
[2]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
[3]蔡尚伟,车南林.文化产业精要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
[4]高书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征[J].经济与管理.2015.
1研究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发展乃至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呈现繁荣态势,但从创新的视角,对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选定1989年至2015年全部期刊,按“题名或关键词”,以词条“工业设计与文化产业”输入检索,仅有2篇检索结果,即苏珂、高喜银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年第33期上著《工业设计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康辉在《现代商业》2010年第26期上著《工业设计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选定“全部”条件下,限定年度范围为1985年至2015年,选“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三项为检索领域,共获得检索结果56条,经甄别与本文立意有直接关系的研究文章不足10篇,其中包括上述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的2篇。在有关本文立意的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对文化产业具有价值的研究约占一半,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仅有3、4篇关于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通过对文化的再创新从而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更少,而且呈现碎片化状态。对本课题的研究,可借鉴的成果不多,这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2工业设计创新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工业设计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工业设计的灵魂和根本属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工业设计通过其完整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实现对有形产品、无形服务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力量今天正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如斯坦福大学DesignSchool提出了"designthinking"系统来解决社会、环境、商业等综合复杂问题,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设计思维(designthinking)被带入到更多情境下作为创新的驱动力。地域性是以地理区位相区别,反映的是传统积淀所形成的地方特征;是指事物的地方特色、区域特色,或者可广推为地方文化、本土文化。地域性文化历经累积和沉淀,形成了其鲜明的特色和内涵,并逐渐形成发展为具有地域独特性的文化产业。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地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域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文化资源和发展动力。中国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定位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正式位列国家战略性产业之中。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联动效应,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变,增强文化软实力。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在一定文化及其业态的基础上,具有地域性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过程。工业设计创新具有驱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属性和职能。即工业设计通过创新方法与技术,能够在现有地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产品、新的文化服务形式,以及新的文化业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工业设计自身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由于本文立论在“驱动”而非“带动”,因此,这一点并非议论重点。值得强调的是,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以创新为“引擎”,以新生成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也是产品)与体验”为媒介和前提,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改善“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效益,从而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内容,这一点对立论论述十分重要,是论证的逻辑前提。
3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其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创新资源。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上比较突出。
3.1创新驱动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行业技术门槛不高,其生产制造技术成熟于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历史时期,加之传统厚重,无形的力量束缚着产业吐故纳新不强,缺乏创新驱动力。在从事文化产业的人们身上,普遍存在观念保守,思维陈旧,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导致文化产品在理念、造型、技术、工艺、色彩、装饰、材料、功能等方面,缺乏创新元素,“千年一面”,低水平重复生产,形不成品牌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极大地阻碍了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3.2对接新技术不够,与需求脱节
传统文化产业是人们在长期历史的生产生活等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其技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一致。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技术已经明显落后;另一方面,从事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者自身对于新技术的理解、学习与应用不够,导致传统文化产品(服务)、产业不能与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融合,不能与当前人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刺激不了消费,形不成消费规模拉动,既谈不上产业发展,更谈不上产业升级。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正全面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如果不能与互联网技术对接,不远的将来,就不是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可能是危及生存的问题了。
3.3经营管理落后,商业运营较弱
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与其他产业类似的问题,即产业链不全,节点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部,见图1,而处在“微笑曲线”高端的研发、营销薄弱,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规模小而分散,低水平重复生产,老祖先的研发一劳永逸,远离现代营销理念,价值链不全,行业竞争力不高,经营管理落后。亟待系统地优化整合,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新商业模式,延续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4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引入工业设计概念至今的三十多年,工业设计已发展为创造新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柳冠中认为“工业设计”的本质是“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以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工业设计所倡导的“设计思维”成为后工业时代“问题求解”的重要思路。伴随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工业设计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日益受到认可和关注。“设计力就是竞争力”,通过工业设计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迫在眉睫[5]。
4.1工业设计为文化产业发展增添驱动力
工业设计对产业发展和转型的驱动作用之一即是就社会机制及价值观层面而言,工业设计特有的创新本质将起到重构社会经济与文化体系的战略作用[6]。因此,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创新潜能,利用工业设计自身整合资源的优势,将创新设计、信息网络平台开发、云端数据库建立以及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等有机整合,发掘并结合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独特的潜在的优势,以工业设计方法和理念将其合理解构,保留地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的同时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使文化产业从发展的局限和困境中逃脱出来,实现稳定而充满活力的持续发展。
4.2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
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有其自身核心的文化背景支撑,因此在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走特色工艺、材料与现代工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工业设计对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制造、流通、使用”各个环节的关系,为产业发展提供系统的方法和途径。第一,工业设计产业成长基于“用户选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产品或服务在进入市场之前需要对市场作出机会分析,尽可能了解用户需求。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融合传统文化、地域特色,要浸入到现代生活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中去更需要详实可靠的用户分析和定位。工业设计以兼具理性的数据统计及感性的观察和定性分析方法对用户作整体分析,为产业的目标用户作合理定位,使产业有的放矢地进行前端产品的研发。第二,工业设计将高新技术融入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创新。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含量,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文化产业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提供强大发展动力。比如,在材料方面,工业设计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适合材料特性的现代化加工工艺,以3D打印为核心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融合应用,为新产品设计、制造系统化提供支撑。数字化信息技术推动新型文化业态的出现,今天的文化产业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文化产业[3]。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媒介,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相对滞后的商业运营模式带入新活力。互联网及云端数据技术可以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特色文化元素、价值符号,进行标准化、数字化的整理、统计和存储,构建特色文化数据库,为产业产品的设计、研发、标准化生产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持。第三,工业设计系统优化整合文化产业链资源,使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优势最大化。浪尖设计董事长罗成认为必须把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材料、研发、供应链、制造、营销、渠道、品牌等各方,都整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工业设计的价值[7]。“全产业链”是一种系统、整体的商业创新模式,贯穿产业产品的前端研发至后端营销,涵盖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的建立、产品及包装创新以及产业的营销和管理。地域特色文化产品普遍缺乏创新机制,商业模式保守,工业设计所具备的创新力和整合力,能够帮助文化产业形成新的创新机制和增值模式。第四,工业设计在与文化产业结合过程中关注社会、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工业设计从设计思维开始即主动思考一系列的改变创新对于未来的影响,通过研究工具和原型测试等方式评估未来社会、生态和文化的发展结果,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5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的模型构建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把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用视图形式表现出来,用箭头表示动力作用方向及作用途径,即构建模型。工业设计作为创新驱动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它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职能,全方位作用于文化产业,当然包括地域特殊文化产业,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心。具体作用或驱动的媒介有文化理念、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管理,以及工业设计自然要调动的用来提升文化产业的高新技术条件。工业设计一旦用来驱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就是创新理念对文化产业观念的影响和渗透,使文化产业的理念以及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为之一新。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职能,工业设计通过创造新造型、新结构、新流程、新组织等,给文化理念、文化元素、文化需求以新的视觉形象和价值模式,从而丰富文化产品,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提升文化产业附加价值。对地域特色文化产业来说,意味着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更加厚重,也往往是各地方的发展重点,必须紧紧抓住地域特色,准确进行发展定位,做好文化管理的顶层设计,用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强化“互联网+”思维,改造和重塑地域特色文化产业,驱动其发展和升级。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