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管理规划范文

旅游管理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管理规划

第1篇:旅游管理规划范文

一、旅游管理规划的原则

(一)经济适用原则

首先要培养节约的意识,不能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尤其是对于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稀缺的国家更应该如此。其次,在规划中要认真做好提前规划,本着合理、科学的原则,珍惜每一份资源,尽量少浪费每一份土地,使得物尽其才。

(二)适度原则

在现有的能力基础上来进行各项建设以及利用指标的规划,进而形成一个更加合理与健全的城市布局结构。

(三)审美自然原则

在规划中,工作者应将美的物质要素作为一个规划标准。主要是在满足生态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的具体特点协调好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建设,使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充分展示城市的独特人文地理风韵,增强城市的整体美感度,给游客及居民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四)安全保证原则

城市建设的安全与否关系到整个城市的生命安全,所以应将防震防灾等指数考虑其中,对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更是需要构建好相应的防御措施。同时还需关注高层建筑的防火灾、防水灾等能力,将方方面面的安全指数考虑其中。

二、目前城市旅游规划中存在的不足

(一)旅游规划部门协调不当

对旅游行业来说,旅游的规划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这种特性决定了相关的旅游部门在执行旅游规划和设计时不能独立作业,相关旅游规划部门难以形成协调关系,这也是目前城市旅游面临的问题之一。概括来说,针对旅游行业规划设计的范围和领域都是比较广泛的,但相关的旅游部门在协调具体旅游规划方面的能力却也是有限度的,让专门的旅游部门去协调各个相关的单位和部门,在一定的程度上将会使旅游规划的工作实施得到限制和约束。更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旅游资源的管理和分配,在我国的旅游行业中,用于规划所需的资源绝大多数都由相关的各个行政或职能机构管理,这种管理使得旅游资源分散而复杂,为旅游部门的城市旅游规划和设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导致旅游规划的工作进展缓慢甚至有名无实。

(二)与传统规划不适应

不得不承认,很多的旅游规划都处于停滞状态,因为很多的规划部门都对旅游的规划和设计缺乏重视,导致旅游业发展缓慢,一些行之有效的旅游规划也因为职能部门的松懈而无法有效实施,或旅游的规划和传统的旅游规划不适应。对传统的旅游规划来说,建立在目前旅游设施基础之上的配套设配相较于传统规划来说是有差异的,它没有将游客的具体需要纳入规划考虑的范畴,忽视了旅游规划的“人性”的部分。因此,这样的旅游规划将是徒劳无功,最终也将难以定位自己的规划目标和形式。另外,对旅游规划来说,旅游规划在专业性和人才的配备上是有差异的,这也使得旅游规划协调工作难以得到相关部门的有效帮助。

三、针对旅游规划的优化措施

旅游规划是建立现代化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针对以上关于我国目前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将从相关旅游规划建设部门的协调性、法律制度的建设及专门统筹机构的建立几方面来论述优化旅游规划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旅游部门的协调性

旅游规划不是单靠规划组织的工作实施就能得到有效设计和安排的,因为旅游规划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它需要多个部门与之共同参与和实施,而加强旅游部门协调性的措施便是促进旅游规划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合作。规划是以促进城市整体发展为目的的对整个地区的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的总体设计和规划的项目,而对目前承载越来越多内容的规划来说,旅游规划已成为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反过来说,想要发展旅游规划也就必须依赖当地规划的发展,需要旅游部门的协作,使两个规划在发展步调上尽量一致。而旅游规划在协调的方式上一般分为主动协调和被动协调两种,主动协调是指在编制阶段就得到相互的协调和稳定的同步发展,而被动协调则强调的是两个规划在出现了分歧和矛盾以后才相互妥协,这两种协调模式在本质上就有很大的区别。

(二)加强对规划的法律保障

上文提到过我国关于旅游规划存在立法缺乏的问题,而为了保障旅游规划的顺利实施,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强旅游规划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让规划也能有法可依。要想提高规划的法律效应,可以通过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关于旅游规划的法律制度,让旅游规划不再与其他较高级的环境法律等相冲突或没有实际意义,以此来弥补旅游规划法律制度的缺陷。同时,对旅游规划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维护和保障,不仅可以提高旅游规划的执行力,还可以在相应的程度上避免规划被相关领导者主观修改。在整体规划中,适当增加关于旅游规划的内容不仅可以帮助旅游规划有效实施,还可以帮助旅游行业的规范和发展,很有必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

第2篇:旅游管理规划范文

关键词:长远发展 拉动消费 扩大内需 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1.导论

1.1研究背景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逐渐影响到我国的实体经济,过往依赖对外贸易的经济增长方式已无法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因此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已迫在眉睫。作为一种群众性的活动计划,国民旅游计划对扩大内需具有最直接推动的作用。无论是发放旅游券,还是提供带薪假期都给整个经济实体注入巨大的能量,一方面能够提升其他众多相关行业的景气度,另一方面也会为经济的复苏带来希望。

1.2研究综述

旅游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扩大器,旅游业的直接收入可以带动相关的产业。旅游业是社会就业的稳定器,现在面对金融海啸,虽然发展的速度很快,毕竟有就业的压力。旅游业是门槛相对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关联度比较大,因此,旅游对劳动就业的拉动是非常大的。在目前的形势下,大力推行国民旅游计划,对就业和社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旅游推动内需拉动经济的作用是显著的,因为旅游的消费有特别明显的特点就是可以重复性的消费。经济强势增长的时候,在经济处于稳定上升阶段时,房地产、汽车、传统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是强劲有力的;然而当市场低迷期,重复的旅游消费对整个市场的拉动是直接和明显的。旅游时间可长可短,距离可远可近,消费可高可低。不是说旅游就是要花成千上万,可以花几十元一日游,也可以打开门在公园里面逛一逛。旅游这种特殊的作用一定会给疲软的经济带来良好的刺激效应。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国民旅游计划,其实不仅仅是经济的拉动计划,也是产业升级的计划。一方面,有助于我国的产业升级,提升整体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对传统经济模式的依赖,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更重要的是,国民旅游计划的提出对当前信心的恢复具有很大的意义。启动内需的核心,就是投资和消费,同时拉动互动发展,因为现在没有办法看外国人的脸色,他们不购买我们的东西,他们外需减少的时候,就需要13亿人的消费,需要投资和消费双向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旅游业的拉动。

意义:拉动旅游业在提高经济的同时,也要同步地增加社会福利,现在旅游就是一个生活要素,而生活要素是我们都离不开的。从老百姓的角度看,休闲旅游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提供一个完整的供给体系,再加上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使休闲旅游质量本身更加提高,国民旅游计划更多应该是这方面的内容。

2.政策因素对主体的影响及对策

2.1政策因素的重要性

一方面拉动需求、挖掘需求,另一方面提高需求质量、生活质量,两者应该紧密相联。政府要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着手解决老百姓所担心的问题,比如老百姓的出行安全,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等等。这些方面都是政府应该注意的,保障了老百姓的利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就水到渠成了。而在具体的衔接上,通过竞争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老百姓才能享受到实惠,如果靠政府来补贴,恐怕不是一条正确的路。国民旅游计划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从政府来说,是创造一个好时机,从老百姓来说,是在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完善整个旅游发展体系,从根本上提高老百姓的出游质量,还要从老百姓的本质需求入手,满足其真正需求,减少建设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

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消费方式应更加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把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

 2.2有关国民旅游计划实施的相关对策

2.2.1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资源开发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合作,因此,国家应建立全国性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相应的管理法规。以指导和协调旅游资源开发,约束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把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外部不经济效应减小到最低限度。

2.2.2要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

应尽快改变旅游企业中政企不分的现状,取消旅游企业与景区管理部门之间的人事交叉,公司主管与政府官员应各司其职。针对个别时期,个别景区游客量过多的状况,景区主管部门应注意适当限制售票量。同时,开发增设新的景点,以分散游客量,使旅游资源在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接待参观游客。

第3篇:旅游管理规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应用科技大学;旅游管理;启示

2014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按照《规划》中的说法是“要逐步形成以应用科技大学(学院)为龙头,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为骨干,一般普通高等学校参与,与专业学位研究相衔接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体系。”因此,应用科技大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应用科技大学联盟首批成员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领先一步,始终致力于“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此次《规划》对学院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应用性专业的代表,从《规划》当中也得到了很多启示。

应用科技大学有七个方面的内涵和特征,即应具有为区域经济或行业发展的服务面向;培养目标是面向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办学模式是开放的;课程体系应该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注重实践的培养过程;拥有多元化的教师队伍;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造自主选择、多样选择的学习环境。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就是以此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的。旅游管理专业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够用、外语过硬、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较高、极具竞争力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专业+外语”的学科建设理念;创新性地构建起能力培养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环节;探索国际化办学思路,目前已经初步构建起“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深入走访、调查,了解企业用人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以企业、毕业生、在校生和兄弟院校为调研对象,调研方法主要采取实地走访、调查问卷、座谈会、搜集资料等方式。

主任教授带领本教研室教师实地走访用人企业进行深度访谈,走访的企业多达10余家。这些访谈,一方面深入了解了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和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建立各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实地走访外,还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问卷调查方式。我们使用了“问卷星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根据本专业特点,分别对企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设计了三份调查问卷,然后将问卷广泛到企业邮箱和在校生及毕业生各班的QQ群中,对于收到的问卷,软件自动统计,显示统计结果。这就大大加强了工作的实效性和客观性。

2 提出优化每一门课程内涵建设的设想

“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仅是在搭建一个框架,更应该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其内涵。 我们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在搭建好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优化每一门课程的内涵建设。每门课程不仅仅是一个名称、一个符号,更应该具有深刻的内涵,涉及到课程学时、课程大纲、授课方案、理论知识学时与实践学时的分配、授课方法、考核方式、教材编写、双师型教师培养等一些列问题;并强调:一门课程的建设实际上是一门系统工程;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将每一门课程规划好,经过主任教授审核后,方可开课。

3 构建能力培养体系及能力培养的落实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在全院开创式构建了能力培养体系,明确了旅游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三大能力,即饭店服务技能、旅行社管理及导游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与此同时,制定了能力培养的落实方案,将学生需要具备的三大能力逐一落到了实处,保证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现。

饭店服务技能通过《饭店服务学》的实践课程环节在旅游模拟实训室中,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并将实际操作作为考核的方式和标准。

旅行社管理技能通过使用“金棕榈”旅行社管理软件,配合《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对学生进行实操训练。本课程的授课教师是有10余年旅行社管理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导游服务技能通过《现场导游》课程,对学生进行现场导游的模拟及训练,还原真实的导游场景,使学生能够熟练并有个人风格地讲解哈市的各主要景点,了解实际带团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包括稳定的专业思想、养成教育、职业礼仪、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我们通过入学教育、“着装月”、优秀毕业生与在校生座谈、企业家讲坛、导游之星大赛、读书计划等一系列活动,以及开设礼仪培训、旅游美学、演讲与口才、摄影、音乐赏析等一系列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

4 不等、不靠、不要,积极主动突破校企合作瓶颈

在总结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亲自布置教务和学务两方面的力量,挖掘一切社会关系和可以利用的资源,经过两年艰苦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

旅游管理专业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在校学习,一年到旅游企业实习。我们已经与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提前实现了专业实习与就业的无缝连接的目标。尤其是,我们与国内最大民营企业――万达集团旗下三家企业实现了紧密型合作。联系两年相当一部分学生专业实习后直接就业,并已经进入到管理岗位,或成为后备干部,就业层次空前提高。此外,我们与世界500强“万豪国际集团”签约合作(该集团在大陆现有64家五星级酒店,2016年将达到125家),合作主要内容包括:

a.成立我校第一个真正的订单班――“万豪班”,每年接受35名学生,并免费为学生提供制服;

b.获得“万礼豪程”基金支持,免费提供国外先进的酒店管理和酒店英语等教材;免费提供部分专业课程;免费提供教师挂职培训等。

目前,已经签约有“万豪班”、“万达班”、以及将要签约的“嘉华班”,可以安排120~160名学生实习就业。明年可以真正实现定向招生。这标志着我校“开放式”办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欧美标准的应用技术大学的雏形已经出现。

5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和海外实习项目

第4篇:旅游管理规划范文

按照省委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州委、州政府确定了“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产业发展思路和实施全域旅游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发挥旅游规划在产业发展、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等规划中的引领作用,构建覆盖全域、全行业、衔接紧密的规划体系。根据州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背景及发展要求的重大变化,各县和景区管理局紧密结合实际,对旅游发展思路、发展定位、战略布局以及目标任务作出新的部署和调整,系统科学地编制或修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目前,部分县(景区)已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景区(点)专项规划的编制(修编),部分县(景区)已启动编制(修编)。为切实提高旅游规划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指导作用,进一步规范旅游规划管理工作,确保规划质量,促进旅游规划工作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强和规范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旅游规划通则》和《藏族自治州实施<省旅游条例>的变通规定》精神,结合我州旅游规划工作实际情况,提出以下要求:

一、旅游规划编制

州旅游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全州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全州性的旅游专项规划、州级重点旅游区发展规划以及重点旅游线路产品规划等,并指导和推动全州各县高起点编制完善区域旅游规划和景区(景点)、景观廊道、城镇(村落)等专项规划。各县旅游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县域旅游发展规划、旅游专项规划,指导本辖区的景区(点)旅游规划。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应当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并遵循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局部规划服从全局规划的原则。旅游规划的编制必须聘请有旅游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编制,并组成以旅游规划专家为主,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参与的编制小组。在旅游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着力解决程序不健全、内容不完整、重点不突出、经费不落实、人员不到位、工作不踏实、审查不规范以及用名不符实的规划来替代旅游规划的问题,确保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二、旅游规划评审

原则上,全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各县(景区)组织编制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跨区域旅游发展规划、重点旅游专项规划,由州旅游局负责组织评审,并经州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审核后,按程序报批实施。

三、旅游规划审批与实施

州级旅游发展规划在征求省旅游主管部门意见后,报州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县级旅游发展规划在征求州旅游主管部门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全州重点旅游线路产品等规划由州旅游局征求各县和景区管理局意见后,报州旅游产业领导小组批复实施。其他旅游区规划最终成果,应书面报当地旅游主管部门备案,征得同意后按有关规定和程序报批实施。要切实做好旅游规划的指导、监督和服务工作,建立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和项目风险评估制度,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延续性,确保规划的执行力。经批准的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景区景点规划和旅游专项规划等旅游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5篇:旅游管理规划范文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于生态旅游的关注较少,因此也忽略了对它的研究,所以至今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还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由于生态旅游的基础概念十分模糊,从而导致生态旅游的规范化研究难以进行,同时也造成其实践具有误导性,很有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目前,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基本有这样三种:

第一种,从旅游需求方来讲,生态旅游自然是一种旅游活动。在旅游的过程中,旅者可以游览一些自然景色优美又具有历史文化的古迹,这些地区不仅环境优美,而且尚未受到人类的干扰,依旧是最原始的状态。

第二种,从旅游供给方来讲,生态旅游则是一种旅游销售品。游客在观赏自然风光和感受特色风土人情时,当地人民可以通过向他们出售旅游纪念品来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种,从旅游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共同来看,生态旅游则是一种旅游经典的开发方式。

从二者结合的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生态旅游的综合定义无疑是:一种体验异质生态旅游的旅游方式和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思想观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生态旅游的观念的理解我们必须严格,这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限定条件上:

1.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保护自然景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统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对于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则是通过目的地来体现。因此,根据具体情况,我们对生态旅游的理解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

2.关于生态旅游的空间范围。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通常为天然的自然环境,尚未受到人为干扰的区域,例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等。大部分生态旅游的目的地都具有人文景观与历史意义。

3.关于生态旅游的内涵意义。实际上,生态保护是生态旅游的核心也是前提。人们不仅强调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而且还注重对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一方面,这能够充分体现人们生态旅游的高品位,鼓励人们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生态保护是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发展重要前提与客观要求,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也体现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一致性。

二、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基础――景观生态学

(一)景观生态学的定义

关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它与其它景观空间的研究不同。景观生态学所涵盖的内容繁多,主要包括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的原因等等,是一门将自然科学与人类科学相结合的学科。其主要特色便是以研究空间为主,其理论核心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表现:一是空间的异质性,二是生态的整体性。

从生态景观学的空间范围来看,其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包括自然风景区、风景名胜区等,其景观生态类型主要有山地、森林以及草地等等。就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来说,以上的旅游目的地就是构成其景观的主要内容。

从生态景观学的内涵来看,其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其原则和指导思想是在合理的情况下进行旅游开发。由此可见,景观生态学的空间范围与生态旅游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因此,景观生态学成为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础理论。

(二)景观生态学的结构功能

对于景观结构,我们通常用这样几个专有名词进行描述: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和缘(edge)。

1.斑块。斑块的原意是聚集地。景观生态学中,我们具体指自然景观。

2.廊道。廊道是一种线状要素类型,这里主要是指林带、交通以及两侧的带状树林、河流等。

3.基质。基质一种生态系统,它存在于斑块内,它的各种特征是对旅游整体形象的策划基础,也是划分各种功能区的前提。

4.缘。具体指边缘地带,作用是边缘效应进行集中的

表现。

景观生态学的功能主要包括廊道、基质和斑块的功能特征分析,将旅游活动解释成各种生态流。这些生态流主要来源于游客的客流、物流、货币流以及信息流等等。由于我国大部分生态旅游目的地长期发展,并通过人类的有效保护,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促使生态旅游景观表现出一定的人文性。

(三)景观生态学的整体性与异质性

在景观生态学中,主要包含着这样两种性质:一个是整体性,另一个就是异质性。下面,我们对于这两种性质进行相关解释。

整体性:景观生态学主要由景观要素组成,其结构具有等级性,功能独立且视觉特征明显,其各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的组成功能,这便是生态整体性原理的基本思想最为直观的陈述。

异质性:空间的异质性主要是指各种单元变化的异常性状。通常,异质性与系统的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息息相关,是景观功能的基础保障,决定着空间的多元化。

在外形结构上,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塑造和控制着生态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而在内部结构上,景观生态的整体与异质性对生态旅游目的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为我们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提供了切入点与新思路。而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实质也就是不断构建起空间,维持其生态的整体性。

(四)景观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景观的多样性主要是研究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斑块的具体情况,对其大小、数量以及形状进行描述与分类;第二个部分是景观的类型、分布;第三部分主要是研究斑块的连接性和连通性以及功能的多样性等等。经过长期的研究与观察,我们发现景观的多样性影响着景观的稳定性。

由于生态旅游中的景观生态系统具有非独立性,因此景观的异质性格局大多由多种生态系统对其进行构成,其旅游功能和旅游景观也各不一样,从而保证了旅游景观的稳定性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相反也实现了景观旅游的各种功能。生态旅游的稳定性不仅能够反映人为对于自然的干扰程度,同时也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可持续性发展的检验标准之一。

(五)景观生态的变化

所谓景观变化主要是指随着时间的积累,景观系统在结构以及功能方面发生的变化。景观的变化通常由两方面的因素产生。一是人为因素,二是自然因素。

然而,相对于自然因素而言,人为因素对于自然景观的影响要大得多。

例如旅游开发者为了便于旅游者行走,铺设道路,又或者建设房屋,这些行为都严重破坏了自然景观的原始性,同时也导致植被稀少,使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减少了动植物的多样性。大量的旅游者会对土壤产生影响,由于土地频繁的遭受践踏,导致土壤面积增加,加剧了水土流失,其次一些旅游者随意丢弃垃圾,让原始的自然环境正在快速地退化。加上当地居民一些不合理的开采,则更为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一旦人为因素的干扰幅度超出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则会导致生态失衡,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变化,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景观化生态学应用

由于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内涵完全统一,因此,景观生态学是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基础。为了能够有效地为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提供一条明晰的思路,我们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运用在生态旅游的固化管理之中,希望通过长期的发展,能够有效改善生态旅游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加强旅游者的生态保护意识

由于景观生态学十分注重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的相互影响,同时强调其整体性与异质性,可以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进行详尽的解释,同时也能够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这能够促使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进一步、全面的认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要求具有双重任务,一来是实现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来是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生态旅游开发者想要获得最大化的利益,而旅游者希望在花费中获得心理上的最大愉悦,而生活在当地的居民也想从中获益。而生态旅游能够完全满足这三个方面的需求。

生态旅游虽然是一种能够满足旅游者各种需求的旅游形式,但同时生态旅游业对旅游者提出了相关的要求。一方面,旅游者可以充分的感知旅游目的地,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另一方面,旅游者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景观的结构和变化,受到生态旅游环境的教育。因此,生态旅游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对旅游者进行思想教育,使旅游者明白一些无意的行为有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性,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由于一些旅游者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会将一些不良行为展露出来,因此,旅游开发者和监管者应当加强监控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制度。

(二)合理开发,科学规划生态旅游

景观的边界都十分明显,其次视觉特征也十分显著。因此,整个生态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共性,而其稳定性是包含在稳定性之中的,这同时也是一个适宜的尺度。景观的生态学、经济学以及美学,这些多重性价值的判断不仅是景观的规划基础,同时也是生态景观的管理基础。

在生态旅游的规划中,关于生态景观学的集中表现主要为两点:1.根据实践者提供的相关依据,结构与过程互为关联原理;2.规划设计者应当具有一套系统的方法、技术以及相关经验。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思想与原则

在生态旅游的规划过程中,人们应当遵从景观生态的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的结构与发展特征进行设计,从而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促使景观多样性和个性化,提高综合效益。优化其结构、完善其功能,并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产品。

2.将功能与生态进行区分

为了能够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有序地进行旅游活动,促使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与配置的优化,我们必须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功能以及生态旅游的区域进行划分。

3.结构规划

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实际上是功能实现的基础和保障。在对旅游景观生态进行规划时,我们应当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解与探究,选择和控制其利用方式和利用方向,使个体单元形成整体的景观生态系统。一方面方便了旅游者,另一方面也保留了景观的美感。

在设计廊道时,设计者应当注重其合理性。景区的廊道应当以小路为主,相互交叉,从而形成网状,网眼越大,生态效益越好;越小则异质性越大,景观的美学质量也就越高。对于廊道的设计,我们必须重视,但不能太过强调。设计者不仅要对于廊道的形状进行思考,同时还要考虑到廊道的长短,廊道太长就会降低景观的精彩程度,廊道过于短小,则会导致生态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因此,廊道的长度十分重要,对于其长短我们要进行合理的设计。除此之外,廊道还要具有送输功能,以便增加游客的游览时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达到生态旅游中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我们应当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充分认识生态旅游,并且不断探究其内部结构,从而建立合理的规划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李长健,刘函.论生态旅游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江西省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为例[J].求实,2012(5)

第6篇:旅游管理规划范文

关键词:lac理论;地质公园;资源环境;游客体验;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x321;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7-1723-06

lac theory base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geopark tourism

yi ping,fang shi-mi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prerequisites and applicable conditions of lac theory applied to the geopark tourism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were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steps were analyzed emphatically. the interrelate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consisting of status quo-planning-monitoring-response for geopark tourism was established. the planning scheme of geopark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was desig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c planning theory as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ld be used in the field of geopark tourism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t will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geopark.

key words: lac theory; geopark;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tourist experien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地质公园(geopark)是一类特殊的旅游区,更强调科学性,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重要方式之一[1]。地质公园以稀有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体,以区域地质环境、自然人文环境为支撑,以地质旅游项目和科学普及活动为核心吸引物,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科考人员和地质工作者,产生了强大的旅游经济效益。通过开展地质旅游活动,寓教于游,向公众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需求,提升旅游科学品位和文化价值,促进社会进步,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2],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地质公园首次把珍稀的地质遗迹作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全球性保护,在地球科学和旅游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地质公园规划不仅引起了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还逐步为公众所接受,前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与科学考察的人数急剧增长,这对地质公园的景观资源保护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以及游客体验质量和满意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3],加上很多地质公园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沿用传统的以产品数量为基础、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导致景区近距离重复建设、旅游产品同质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严重,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环境容量作为一种在国家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中广泛应用于解决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的模型和方法被地质公园继承了过来[4]。大量的研究表明,环境容量是一个集自然、经济、社会环境于一体的动态复杂巨系统,具有自然过程和人为过程的双重属性,环境容量的大小涉及到时间尺度、空间分异、行为方式、资源敏感度、管理水平、技术手段、价值判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很难通过统一的计算公式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值[5]。目前,学术界对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的内涵没有明确的界定,也没有开展行之有效的研究工作,在地质公园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编制人员常常采用“极限人数”的理念来管理公园旅游规模,使用统一的公式、统一的标准计算出公园各园区、景区的游客日容量、年容量,以此作为最终结果来控制游客规模。这种将旅游环境容量视为一个固定的阈值,用统一的量纲来研究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下的环境容量,计算出的结果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lac(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理论就是在对环境承载力概念的继承和对环境容量模型方法的革命性批判中产生的[6],是美国资源保护方面的专家

进行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中环境容量规划与管理的有效工具,中文译为“可接受改变的极限”,逐渐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协调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基础。目前,将lac理论运用到地质公园规划与管理中来协调资源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关系的文献极少,仅有的文献也只是简单地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并未结合地质公园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基于此,本文以已有的lac理论成果为基础,试图将其运用到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探索详细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应用步骤。  1 lac理论应用于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框架

地质公园规划管理目标的制定应考虑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现实矛盾,对于一个游客人数超过环境承载力极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景区而言,将目标转向环境保护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一个旅游市场日益萎缩的地质公园面临的更现实的目标和任务是大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lac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规划理念,其实质是寻找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点,通过制定动态监测指标和可接受的变化极限标准,监测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导致资源环境的变化状况,科学制定可接受的旅游发展模式和管理行动计划,将资源环境变化维持在一个健康范围之内[7]。

1.1 lac应用于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提

1.1.1 具有明确的目标 地质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科学有效的管理,而管理计划需要坚持合理的发展目标。作为一种新型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地质公园肩负着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开展旅游活动,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重目标。

1.1.2 维持区域资源的独特性、稀有性和多样性 地质公园内分布着记载区域地质历史、事件和演化过程的大量地质遗迹资源,是地质公园的资源载体和核心景观,其规模及价值大小直接决定了地质公园的性质及品位[8]。公园内类型丰富的其他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综合反映了区域的自然概况和历史文化背景,一旦遭到损毁和破坏,就会永久失去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物质载体,必须维持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的独特性、稀有性和多样性。

1.1.3 旅游对资源环境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 只要有旅游活动,就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必须承认即便是较少数量的游客和较小的活动量也会对公园生态环境带来冲击。

1.1.4 管理资源环境的变化 管理旅游活动引起的资源环境的变化,确定这些变化的类型和范围,并识别多大的变化是可接受的,管理不再局限于对游客数量的控制,而是对游客行为、活动区间、开放时间、基础设施、政策执行、教育宣传等多方面的调控。

1.1.5 实施监测 lac监测的对象包括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两部分。监测游客体验,主要是对游客体验质量和满意度大小进行调查,资源环境监测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生态环境破坏状况,制定相应的监测指标和变化标准,一旦超出了“可接受改变的极限”时,便采取管理调控措施。

1.2 lac在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的适用条件

1.2.1 必须面临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 随着地质公园旅游人数的增加,必然面临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两大矛盾目标,lac理论就是解决矛盾、协调平衡的过程。

1.2.2 矛盾目标必须有所退让和折中 资源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是地质公园规划管理必须协调的两大矛盾目标,限制其中一方,另一方必然受损,惟有双方有所退让和妥协才能实现地质公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同提升和最优化发展。

1.2.3 明确一个亟待解决的主导目标 地质公园不同于一般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其建立的主导性目标首先是保护区域地质遗迹资源和生态环境,然后才是适度开发景观资源,开展旅游活动,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开发的原则应坚持科学性、知识性、文化性、高品位、高起点和低介入[9]。

1.2.4 制定矛盾目标的监测极限标准 监测标准是对“可接受改变的极限”的定量描述和评判,极限标准的确定应该建立在两个矛盾目标折中平衡的基础上,而不是某一个目标利益的最大化[10]。

2 lac理论在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的应用步骤

lac 理论不同于传统规划中确定的游客数量

控制标准,而是一个科学完整的规划管理过程和方法体系,在规划管理方案批准实施后,通过对方案执行效果进行监测,形成一个由现状—规划—监测—响应构成的相互关联的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体系。具体过程分为如下九个步骤[11,12]:

2.1 明确旅游规划管理的重点与方向

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的重点和方向主要有:明确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的数量、等级和价值,明确地质遗迹景观和其他自然人文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与组合特征,明确地质公园各园区、景区的规模和空间布局,明确地质公园功能区的划分和建设情况以及能否满足旅游活动的需求,明确各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保护状况,确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明确地质公园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和目标,明确地质公园旅游客源市场和影响力范围,明确地质公园游客满意度大小和重游意愿,明确地质公园解说系统是否科学完善,明确地质公园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公众对地质公园规划和建设的参与情况等,上述项目有利于使规划管理者认识到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改进方向。

2.2 识别潜在的游憩机会

游憩机会(recreation opportunity)有助于识别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条件和管理政策是否有利于旅游开发和开发成何种类型的旅游产品[13],不同的游憩机会描述不同分区的旅游景观、游憩环境、游憩活动、游憩体验和管制措施。根据地质公园规划管理的目标和地质遗迹保护的要求并结合游憩活动的需要,可将地质公园在空间上划分出观光游览区、科普教育区、游客服务区、地质遗迹保护区、自然生态保护区、公园管理区等功能分区,探索不同分区内的游憩机会类别,如在游览区内,可以考虑培育观光、休闲、探险、登山、摄影、娱乐、购物等游憩机会,在科普教育区内挖掘科研、科考、教学、实习等游憩机会类别。

2.3 构建资源环境保护和游客体验状况的监测指标集

监测指标的选取要遵循系统性、独立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原则,指标必须全面反映区域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的健康状况以及每个游憩机会对其可能的影响程度,强调社区居民与游客的共同参与。根据地质公园的两大矛盾目标,采取向专家、管理人员、游客和社区居民发放征询意见表的形式收集监测指标,最终选取以下因子作为评判地质公园资源环境保护和游客体验状况的监测指标(表1)。 2.4 清查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的现状

对上述确定的监测指标现状值进行清查,资源状况可以通过专家和仪器分析等实地考察比对确认,环境状况可以采用国家标准中规定的监测手段和分析方法开展现状测量,游客体验现状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形式进行分析,指标现状值的获取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标准,也为评估游憩机会类别方案提供依据。

2.5 确定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变化的极限值标准

极限值是每一个游憩机会引起地质公园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状况变化的可接受的安全警戒线,即每个监测指标值允许动态变化的健康范围(表1、表2),当指标监测值在极限范围内变化时,则表明地质公园的资源环境保护和游客体验状况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旅游业处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反之,则为不可接受的危险状态。lac理论确定的监测极限值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地质公园发展的阶段适时调整[14]。

2.6 规划地质公园游憩机会类别方案

ros(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即游憩机会谱,是lac理论的延伸扩展,游憩机会谱主要由环境(settings)、活动(activities)和体验(experiences)3个部分组成,它将旅游规划的目标方案转化为提供游憩机会,通过综合权衡地质公园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状况,制定地质公园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提供相应的游憩活动和基础服务设施以及管理行动,为游憩者提供特定的游憩体验。运用ros的活动(activities)、氛围(settings)、机会(opportunity)和体验(experiences)四种管理要素,根据步骤2划分的地质公园功能分区和识别的游憩机会,综合规划旅游活动机会类别方案,在公园游览区根据地质公园功能分区要求、资源特色和游客需求合理规划观光体验、科普教育、科考探险、登山康体、休闲度假、健身娱乐、民俗文化体验、宗教朝拜、购物等游憩机会类别方案(表3)。

2.7 评估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的成本

代价

针对各种规划方案制定不同的实施计划,并对方案进行社会成本分析和环境代价风险评估。例如,某个规划方案拟将地质公园某一自然生态区域规划开发为休闲度假区,但通过专家、管理者和公众共同参与评估方案可能导致的资源环境损害和潜在的社会经济效益,如果这一区域开发难度大,需要巨大的资金且存在严重的环境安全隐患或是与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区相冲突,这种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就不具有可行性了。

2.8 选择最佳地质公园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

根据地质公园不同区域资源环境保护的现状和要求以及成本代价评估结果,分析出各个方案的优势和劣势,综合比较,反复权衡,最终选择一个或几个最佳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并向公众公布每一方案评估的结果。

2.9 实施优选方案并监测管理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变化

管理者将选定的方案以政策的形式实施,加强监测、细化行动,成本核对、时间安排和责任分配等都需要及时调整。如果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状况日益恶化,超过了可接受的监测极限标准,必须立即采取新的管制措施,比如,在地质公园旅游旺季,游客数量极多,景区内拥挤不堪,严重超过了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状况的极限标准,管理者应该及时采取调控票价和开放时间,规划合理的游览线路,有效引导游客分流,平衡游客在各景区的合理分配,达到既保护资源环境又提高游客体验质量的双赢目标。

3 结论和讨论

1)基于lac 理论的旅游规划管理是一个动态实时调整的行为过程。lac 理论中的旅游监测指标和标准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系统,尤其是指标选择的过程应该是专家、管理人员和公众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过程。本文在系统阐述lac理论应用于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框架、前提和适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lac理论在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应用的步骤,确立了一个由现状—规划—监测—响应构成的相互关联的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体系,首次提出了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和游客体验状况的监测指标和标准,制定了地质公园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文中构建的规划管理体系、监测指标、标准和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仅是一个概略的框架,针对某一特定的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监测指标和标准的选取、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的制定因公园特色和规划目标的不同应有所差异。

2)lac理论用于旅游规划的最大优点就是引入了较为完善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在规划制定中融入了公众的诉求和愿望,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强调既要保护旅游资源与环境,又要考虑游客以及子孙后代可以从同一旅游资源中获得较高的旅游体验,这一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完全吻合的:既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研究结果表明lac规划理念可以看作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到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领域的一个缩影[15],为地质公园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3)lac理论作为一种资源规划管理的政策和技术工具,其理论框架和实施方法都有待于在实践中去检验和完善,如何量化分析以使该理论框架更具有操作性和普适性,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赵 逊,赵 汀.地质公园发展与管理[j].地球学报,2009,30(3):301-308.

[2] 许 涛,陈 龙,田明中. 地质公园旅游者的参与动力与受益模式研究——以内蒙古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斯哈图石林园区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1,13(2):127-132.

[3] 郑 敏,张家义.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对我国地质遗迹保护区管理体制建设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1):35-38.

[4] 李一飞. 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规划及其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9.  [5] 武 艺,吴小根. 试论lac理论在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管理中的应用[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6):544-548.

[6] 杨 锐. 从游客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环境容量概念的新发展[j].旅游学刊,2003,18(5):62-65.

[7] 陈 涛. lac理念下利川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8] 方世明,李江风,赵来时.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体系[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33(2):285-288.

[9] 后立胜,许学工. 国家地质公园及其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

2003,22(5):54-57.

[10] 杜 颖,蔡 君,王 冰.刍议lac系统中指标及标准的确定[j].河北林业科技,2008(2):47-50.

[11] ahn b y , lee b k , shafer c s. operationalizing sustainability in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an application of the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framework[j].tourism management, 2002,23:1-15.

[12] frauman e, banks s. gateway community resident perception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corporat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nto a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framework[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128-140.

[13] 黄 向,保继刚.基于pci的“中国生态旅游机会图谱”适用性评价[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1):81-86.

第7篇:旅游管理规划范文

随着贵州旅游业的深入开展,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一)贵州省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进行金融创新的必要性

贵州省对屯堡文化旅游区的开发,涉及到贵州省西南安顺地区一个方圆200多里的大明王朝古代汉族群体,被誉为“明代军屯文化活体博物馆”的――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区。贵州省在明朝建省前后,朱元璋把当时京城南京和安徽省凤阳地区一带军民调往现在的贵州安顺地区开辟了200里的军屯、民屯和商屯,至今保存尚好的屯堡村寨有天龙屯堡、九溪和云峰八寨等十几个,从金融角度分析具有旅游资源形态。对贵州省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进行金融创新,有助于我省的新农村建设和我国大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助于我省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农村金融风险控制,意义非常重大。

(二)贵州省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创新的可能性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服务业是国内顶级、国内唯一性和国际一流的旅游资源。贵州屯堡文化游目前暂时是短线旅游商品,可以采用黄果树瀑布游加长到达屯堡文化旅游带的营销模式,迅速形成短线快速启动,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区未来可以进行短线旅游产品和黄果树瀑布游等长线产品旅游运作相互结合的旅游支撑结构,这对贵州省的产业转型和旅游事业的大发展,意义重大,实在是可喜可贺。因为贵州西线旅游市场发展较早,贵州屯堡旅游的游客量有一定保障,仅2010年第一季度黄果树的游客量就有15万多人次,黄果树瀑布2010年将有约0.6亿元到1亿元人民币的门票收入。考虑到产品的互补性,贵州屯堡旅游区的市场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贵州屯堡文化资源,特别是高品位一流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很高的难度,需要进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升华提炼项目开发理念,通过产品策划、游憩方式设计来打造市场核心吸引力。只有开展金融服务业创新,将游憩方式、游线结构、收入模式、营销方案、政府政策与管理、企业运作商业模式等相互衔接配合,落实到实际的屯堡文化旅游地产建设融资博弈与经营信贷博弈之中,才能达到顺利开发的目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前期工作,要求高水准的专家团队、旅游运营经验及建筑景观艺术设计高手的通力协助。贵州屯堡文化旅游资源是极具吸引力的高品质旅游吸引物,因此,具备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性和条件,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大有可为,值得金融机构大力扶植和大力开发。

二、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的政策选择

为了促进中国西部大开发在西南民族地区的腹地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建设中加强投融资博弈的因子,促进贵州省金融效率的提升,建议试行如下的金融服务政策和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一)建议设立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风险基金(Venture Capital)

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产业风险基金的资金来源,可以申请文物保护单位资助的资金,例如,申请乡村旅游的资金,申请旅游小城镇的建设资金,申请旅游国债等等。贵州省和安顺市应运用好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风险基金的示范带动功能,加强对旅游地产投资的宏观调控,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发展,循序渐进的原则,吸引多种民间资金投入,建设好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区。

(二)贵州省旅游业金融服务业集中投入贵州三大旅游品牌的建设

贵州省近年来旅游地产主要突出了三大品牌:第一品牌是夏季贵阳避暑,广告用语是爽爽的贵阳。第二品牌是冬季贵州的温泉旅游。第三大品牌更加突出了贵州独一性的特色:贵州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屯堡之都。贵州省要加大对三大旅游品牌的地产开发,利用金融制度的完善及管理,严格控制贵州三大旅游品牌外的大项目的旅游地产投资。

(三)银行对贵州屯堡文化旅游投融资要与绿色碳基金挂钩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业是绿色产业,银行对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信贷符合低碳金融的要求。银行等金融主体对旅游地产投资和融资应循序渐进,合理投放,贷前审慎,贷后监控,强化绿化面积和造林固碳的要求,确保旅游贷款的安全和质量,银行对贵州屯堡文化旅游投融资要与绿色碳基金挂钩,增加碳信用,利用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套利避险。

(四)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与贵州各乡镇基层政府的金融等信息沟通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金融博弈的风险管理需要加强与地方乡镇政府的联系与沟通,保证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加强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市场分析,指导投资决策。为了保证投资安全,保证贷款资金的如期收回,金融机构应注重加强市场分析,用以指导投资人的决策,防范金融风险。一是各级银行要切实落实贷款抵押担保手续,并密切关注借款人和担保人的经营状况,贷款一旦出现风险,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资金回收。二是严格执行项目资本金制度,对在建旅游工程不得随意追加投资。最后,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项目,银行要认真分析贵州旅游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加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取得政府部门积极协助银行等金融主体对屯堡文化旅游贷款项目的管理。在内控上,要制订具体的回收、盘活或处置方案,适时跟踪,注意监控,逐步压缩不良贷款存量。

(五) 开展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资产证券化

加快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资产证券化的进程,提高银行与其他投融资主体的资产的流动性,这是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若能在近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旅游房地产资产证券化业务,将使银行等投融资的金融主体多年来沉淀在贵州旅游业的庞大资金得以盘活,从而缓解投资风险和融资风险,并促进贵州旅游资产的良性发展。打造高品位一流的“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区”,需要金融业制度创新,确保银行等金融主体的金融利润和金融增值的实现。成功地把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金融博弈和金融风险管理打造成贵州金融服务博弈的典型案例和金融博弈的经典传奇。

第8篇:旅游管理规划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旅游管理;体验式教学

一、旅游管理课程体验度缺失的教学弊端

(一)知识理解思维误导

旅游管理课程是对于旅游专业知识在管理层面上的细分,其理论教学内容广泛涵盖了旅游产业及其相关领域的知识点。诸如:旅行社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行社管理、旅游地理、旅游经济、旅游心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英语、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会计、酒店管理、酒店餐饮服务、生态旅游、旅游文化、旅游客源、旅游资源开发、景点规划、旅游安全、旅游信息系统、旅游企业人力资源、旅游财务管理、旅游项目管理等,均为相关的连带知识。而旅游管理知识本身也存在一种实践性的体验,可以认为体验度越强,其旅游管理经验的积累也越为真实。然而当体验度不足时,学生旅游管理知识的获得过于被动,缺乏主观性的分析与鉴别,那么极易产生对于旅游管理知识运用的思维干扰和误导,进而产生更为严重的实践性偏差,导致旅游管理课程教学质量严重下滑。

(二)操作技能实践偏差

旅游管理经验的获得更多地来自于实践活动,单纯的理论知识很难构建完整的旅游管理认知及操作能力。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旅游管理课程也开展了多种实践维度的教育内容,诸如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旅游主题公园等方面的合作,便是校企合作共同培育旅游管理人才的发展趋势。但总体而言,即便是实践课题,也需要引入体验度更高的教学机制作为辅助,否则其教学质量也会产生相应的实践操作偏差。这样的旅游管理教学规律始终存在,且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因此,当旅游管理课程中缺乏较强的体验度时,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以致于旅游管理操作技能出现了严重的实践性偏差,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旅游管理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基础框架

体验式教学特指依据学情,以及学生对旅游管理知识方面的认知规律,借助创设旅游项目虚拟情景,重复性地经历旅游管理实践操作内容,再现并还原书本理论知识,令学生在亲历旅游管理项目之后,产生更高的旅游管理知识建构、能力发展、情感认同、职业认知、生命体验。体验式教学更加尊重生命发展规律,是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的教育形式。在旅游管理课程中架构教学框架,首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思维,将更加接近于旅游实践管理项目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那么旅游管理课程中的诸多要素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即导演

旅游管理课程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旅游管理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作为旅游管理知识的编排者。为学生提供虚拟的旅游管理项目时,专业教师即为导演,主导了课程进展的同时,也设计了旅游管理项目的诸多要求和内容。例如,旅游项目的所在地、旅游经费、地域特征、旅游文化、人力资源、辅助发展资源等,均可作为专业教师设计旅游管理项目的重点方向。通过专业教师对旅游管理项目的勾勒,细致地描绘出每一种旅游管理项目策划的重点实施路径和要求,为学生设置体验度更强的虚拟教学情景,而后引导学生学习和感受其中的知识变化与延伸性内容,增强旅游管理课程的体验度。因而,教师在旅游管理课程中采取了体验式教学模式后,最大的变化是从教师身份转化为导演身份,主导了虚拟旅游管理项目的相关要素。

(二)学生即演员

旅游管理课程采取了体验式教学模式后,学生身份也发生了一定的微妙变化。是学生脱离学习者身份之后的第二重学习角色特征,更加倾向于演员的身份特质。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并非单纯从教师的指导中理解旅游管理知识,而是在模拟旅游管理项目之后,分别扮演了其中的重要角色。诸如:导游、旅行者、旅行社管理人员、旅游服务方、旅游企业方、旅游景点解说员等。那么在扮演这些旅游管理工作中的身份角色后,学生间接产生了旅游管理知识的深刻感悟和体验,最终形成了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经验感知的进阶,成功获得虚拟演练场景带来的体验式认知,更为客观和主动地形成了对于旅游管理知识的运用。因此,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身份发生了微小变化,虽然学习者身份仍然存在,但更多地倾斜于演员身份,扮演着旅游管理工作者的身份角色。

(三)教学环境为舞台

设计体验式的旅游管理课程,需要设计与真实旅游管理项目高度相似的虚拟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皆以模拟真实的旅游管理场景为依托,为学生提供的虽为虚拟场景,但更加符合真实旅游管理流程。那么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和环境下,感受到的学习方向皆为近似于旅游管理行为的真实方向,更加有助于形成客观的实践维度感知。因此,教学环境并非传统意义的课堂再现,而是更加倾向于实践操作的舞台,辅助学生辨析旅游管理项目的活动内容及策划重点。

(四)教学内容为剧本

开展体验式的旅游管理课程,必须突破教学内容设置的局限性。将教学内容视为剧本,让学生在模拟旅游管理情景的状态下,依据剧本设定方向,参与虚拟的旅游管理活动。诸如,在首都北京的标志性景点中,天安门、长城、故宫、恭王府等,均为必不可少的重点旅游项目。教师可设定本次虚拟活动的旅游人次,由学生依据旅游服务要求,整合当地旅游环境信息,规划出不同天数、费用、路程的旅游项目规划。并设计旅游景区攻略和策划方案。那么,依据教师所提供的旅游需求信息,学生细则里规划旅游项目中的多种资源开发,最终设计方案便是参照教师提供的剧本来演绎的教学内容。当教学内容更加接近于实践流程,并演绎刻画出具体的活动方案,代表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实践能力,是旅游管理课程发展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体验式教学在旅游管理课程中运用信息化手段的基本路径

信息化教育的背景下,在旅游管理课程中开展体验式教学,必须结合多种信息化手段,增强旅游管理课程本身的体验度。在旅游信息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发展中,适应市场需求同样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打造数字化课堂,方能形成高度体验,契合学生的旅游管理职业能力培养方向。基于此,需要依据旅游产业当前广泛应用的多种信息化技术为依托,适当选取其中更加具备应用价值的信息技术,将其引入旅游管理课程中,从而增强其教学维度的体验度。

(一)设计虚拟旅游项目策划课题

在常规教学活动中,采取多媒体、微课、慕课教学方案,可有效增强虚拟旅游项目情景的体验度。但本质上并非绝对意义上的体验式教学活动。体验式教学活动更加侧重于真实旅游项目的活动策划,这种策划方案可对接相应的执行层面。在旅游管理课程教学前期,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旅游项目策划的相应知识点。而后,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项信息技术手段,包括多媒体、微课、慕课等。但更为重要的是将虚拟化旅游项目策划课题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查询方法,在大数据网络资源中解析旅游策划方案的可行性。例如,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所有小组提供相同的旅游需求,不同的旅游地点。各小组分别设计该地点的旅游项目策划,并设计相应的宣传海报,编排旅游线路、旅游服务、旅游行程等关键内容。学生在设计旅游项目规划时,需要制作相应的PPT课件,并选出一位讲解人员,对该项旅游活动策划进行解读。而后,通过另行选出单独的评价小组,在其他小组介绍的旅游项目规划中,感受哪一种旅游项目策划更加符合自身的旅游体验需求,并进行最终评分。继而在综合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之后,从学习旅游管理知识,到实践策划旅游管理知识,增强模拟旅游客户的体验度,增强模拟旅游项目设计方案的体验度,打造体验式教学在旅游管理课程中的体验情景,增强旅游管理课程的体验程度,发挥出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优势。

(二)借助GoogleEarth平台资源

GE谷歌地球的英文全称为:GoogleEarth。它是一款由谷歌公司开发的虚拟地球软件,该软件可以将卫星照片、航空照相、GIS布置在一个虚拟地球环境的三维模型上。该模型提供了诸多地理信息数据,例如:3D地形和建筑物参照标识,其浏览视角可360度旋转和倾斜。所有数字场景匹配了真实的地理信息,可以作为旅游管理课程讲解地理信息知识的技术手段。在旅游管理课程之中,借助GoogleEarth平台资源,可将相对抽象的地理信息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旅游地理知识产生更为细致的形象理解。同时贯穿地理坐标上的横纵面,覆盖旅游项目地周边环境及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于旅游景区的宏观认知,产生更为形象和真实的旅游景区体验度。即便没有前往过该旅游地点,亦可通过GoogleEarth软件系统,创建属于学生的自学笔记。在保存、共享、搜索、收藏相关地理数据信息之后,可添加学生对当地旅游资源的注释。更加清晰地理顺所需管理侧重点及可优化服务的旅游项目资源。借助街景视图、地球城市夜景等辅功能,增强学生对当地旅游环境的体验感知,优化旅游管理课程的体验式教学质量。

(三)开发APP终端旅游在线设备应用

目前,国内旅游网络化经营与时俱进,网络营销更加侧重于APP软件的终端在线设备应用。这种教学资源,也是旅游管理课程开发体验式教学的重点方向。诸如:去哪儿旅行、携程旅行、途牛旅游、飞猪、同程旅游、驴妈妈、马蜂窝旅游等APP软件终端用户量均破千万。诸多APP软件提供了各种旅行服务,包括订酒店、精选攻略、出行保险、景点门票、跟团游、品质游、热门演出门票预订等诸多旅游服务功能。这些旅游服务功能的演化,本身也是旅游管理课程电子商务教学的侧重点。课堂之上可引导学生熟识诸多旅游APP软件的服务功能,了解其对接终端旅游消费群体的管理侧重点。让APP旅游服务软件成为一种特殊的学习资源,且定期更新的旅游服务产品和项目,均可作为学生认知旅游产业变化的一手信息,是广泛开发旅游管理课程信息资源的重要方式。而增强性的体验式教学,可由学生为自身制定自助旅游项目为参照,让学生形成更为强烈的用户体验度。诸如,在学生学会使用任何旅游APP软件之后,由学生依据旅游服务APP软件所提供的资源信息,设计自助游攻略,并公布于网络BBS论坛或旅游产业相关的微信公众号。进而通过网络终端潜在的旅游消费群体评价,收集反馈信息,评估学生对于旅游管理资源的客观认知,对于旅游消费心理的掌握程度,对于旅游服务APP软件的信息整合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旅游管理知识架构是否完备。继而通过开发终端旅游在线设备的教学应用,实现增强旅游管理课程体验式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真正以旅游消费的网络终端用户以及旅游服务APP软件作为学生的体验式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对于旅游管理知识的深度理解,打造信息化课程的优越性。

(四)扩充外部网络资源知识容量

旅游资源并非一成不变,旅游网络营销的电子商务发展,也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演化。未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方向将更为广泛,其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资源类型之一。在此方面,需尽量扩充外部网络资源知识容量,延展学生对于旅游管理知识的多层面形象认知,方能真正加强旅游管理课程的体验度,为开展体验式教学铺垫基础条件。外部网络资源的获取,需重点关注全国各大景区所提供的旅游服务发生了何种变化,以及提供旅游服务的企业采取了何种与时俱进的营销策划。当旅游市场的竞争模式发生变化,也是为侧重于实践体验的教学资源进行总结与归纳。这种旅游资源的知识容量扩充,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更加关注小众旅游文化体验度的激增速度和发展前景。诸如猫途鹰TripAdvisor作为全球知名的旅行社区网络平台,汇聚了来自全球旅行者2亿条真实点评。这些评价便可作为一种提升课程体验度、真实性、客观性、乃至宏观视角的知识容量。其中对于海岛、沙滩、酒店、景区特色、旅游服务、旅游目的地等榜单,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旅游管理知识的网络教学资源。尤其在旅游文化不断偏向个性化的服务市场需求之后,不断扩充外部旅游网络资源信息,增加旅游管理知识的储备容量,才能让学生了解最为真实的旅游市场动向、旅游消费心理、旅游资源管理重点、旅游服务开发倾向等方面的旅游管理学知识。真正优化旅游管理课程本身的体验度,借助网络资源的全维度视角,解析旅游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对旅游市场发展的客观认知,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经验获取效果。

四、结语

第9篇:旅游管理规划范文

一、专业基本情况

湖南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创建于2002年,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学校相对年轻的特色专业。该专业隶属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所在学院具有4个本科专业: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整体来看,地理科学专业的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实力较强;而旅游管理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学科实力较弱。旅游专业2009年被确定为湖南省首批“旅游教学示范点”,2013年立项了湖南省旅游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示范基地,2014年立项为湖南省优质资源共享专业,同年被确定为学校首批5个转型试点专业之一。该专业每年招生80人左右,在籍学生300余人,已经培养毕业生近900人。

二、应用方向引领的专业转型实践

为了有效解决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的“能够就业、不愿就业”或“就业率高、满意率低”等问题,从2013年起,本专业开始实施应用方向引领的专业转型实践。首先,精心选择应用型方向引领专业转型。第一期(2013-2017)以开设规划策划方向作为试点。一是规划策划能力是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管理中应用最广的核心技能,除了旅游规划行业外,能够全面运用到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中;二是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组合,能在学科层次上保证此专业方向做强、做特。第二期(2018-2022)拟开设智慧旅游方向作为拓展。一是因为互联网、物联网已广泛应用到现代旅游开发与管理中,行业发展需要大量相关技术人才;二是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有机结合,能有效促进本专业方向的发展。其次,深化校企、校地合作保障专业转型。为促进规划策划的方向发展,学院与杭州东方文化园旅业集团、桃花源古镇有限公司、乌云界生态园、常德市文化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柳叶湖管委会、常德市中国旅行社以及常德市天际喜来登大酒店等单位和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在原来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双方合作已经拓展到师资互聘、资源共享、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指导、科研互助等方面。目前,为了保障智慧旅游方向的开设,学院已经与同程旅游网、南方测绘等企业签订了深度合作的协议。第三,深化教学改革支撑专业转型。一是根据专业方向的需要设置了方向课程模块。已开设的规划策划方向有旅游规划策划原理、旅游规划策划案例分析、规划策划制图、旅游形象设计、旅游文化学以及旅游商品设计等课程。筹划中的智慧旅游方向将开设地理信息与遥感应用、景区智慧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网页制作和APP设计等课程。二是对方向模块课程实施案例式和研究式教学改革,将行业和企业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转型成研究式教学的选题和案例;目前规划策划方向70%以上的课程已经按这种模式组织教学。三是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一二年级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全员培训和考核,考核通过发放基本技能合格证;大学三四年级分方向对相关核心技能进行培训和考核,通过后发放核心技能合格证。在实习过程中强调管理和技术岗位实习和实训,为了让规划策划方向的学生具备在管理和技术岗位实训实习的经历,学院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以规划策划方向的学生为主成立了创新创业实体——不单旅游工作室。规划策划方向的学生在不单旅游工作室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内容包括旅行社管理和规划策划。其中,规划策划的实习内容包括实习学生自己设计线路产品、自己组织营销,也包括为周边的景区策划规划旅游活动、旅游项目等。第一期2013级学生的规划策划项目以模拟式的项目为主;第二期2014级的学生实习时已经承接了不少实际的规划策划项目。第四,强化应用型研究促进转业转型。普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实力较弱,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了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和专业深度转型。为解决这一矛盾,本专业一是根据区域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构建应用研究的选题库,二是对有前景和基础的先期研究进行扶持和资助,三是将相关选题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小组研究的选题,四是将这些选题作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指导。

三、取得的成效

首先,形成了突出学生技能培养轴线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建设了一大批功能明确能深度合作的校企校地合作基地。二是形成了一批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中80%的属于“双师型”教师。三是构建了分层次培训和考核专业技能的体制机制。四是组建了不单旅游工作室,完美地解决管理和技术岗位实习的难题。其次,学生专业能力增强,学科竞赛水平明显提高。从2014-2017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取得了系列优异的成绩。如2014年第六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分别获得高等院校组英语讲解服务一等奖和二等奖,并获得团体一等奖;2014年获得首届湖南省旅游类专业综合技能竞赛三等奖2项;2015年第二届湖南省旅游类专业综合技能竞赛暨“韶湖杯”旅游产品设计大赛荣获一等奖(第一名)、二等奖、“最佳创意奖”“最受企业关注奖”;2016年第三届湖南省大学生“互联网+旅游”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三等奖;2016年第八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竞赛中获高等院校组普通话讲解服务一等奖和三等奖,同时获得了高等院校组团体一等奖。2017年第四届湖南省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科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包括第一名),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第三,管理和技术岗位就业学生增多,就业满意度明显提高。通过规划策划方向的开设和扎实的技能培训和考核,学生专业核心技能有了明显提高,求职时也能拿出证明其实力的材料,所以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得到了有效拓展,就业层次提高,就业满意度也明显提高。2016届级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管理或技术岗位就业的比例明显提高,很多学生正式毕业之前就被知名的旅游企业录用在管理和技术岗位。首届旅游管理管理专业规划策划方向共有学生21名,通过在不单工作室的实习实训,管理能力和核心技能明显提高,大部分同学已经在相关企业找到了技术和管理岗位的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

首先,核心技能的师资缺乏是深度转型的短板。旅游管理专业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进一步做出特色,最大的瓶颈是核心技能的师资缺乏。其次,教学改革的激励和评价机制的完善是当务之急。专业转型和教学改革的推进应该是多部门的联合行动。教学部门提出了教学转型方案应该与科研部门的应用型科研转型配套;教学口提出的教学改革计划应该与督评口的教学评价挂钩。如果相关配套不完善,就会极大地挫伤认认真真从事教学改革的老师的积极性。第三,管理或核心技能实训、实习基地不足是转型的软肋。对于旅游企业来讲,大批量地安排学生进行服务岗位的实习很容易;而大批量安排管理和技术岗位的实习却不现实;特别酒店管理方向来讲更是这样。这种情况下,①转型院系在谈实习合作协议时,应以服务岗位实习为筹码,重点提出管理或技术岗位实习的要求;②根据应用方向和相应的管理和技术岗位的要求,建设更多针对管理和技术岗位实习、实训的基地;③应让学生在实施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实习之前具备相关的能力和素质。当然,建立以学生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为目的的旅游实体是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但学校和学院必须出台相应的支持和配套政策。第四,应用型研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本专业专任教师承担了一系列相关旅游产业的横向项目,但总体来讲,应用研究的水平不高,还远没有达到有效支撑和服务地方旅游业发展的目的。比如,在旅游文化挖掘、旅游企业管理、导游和讲解词创作方面,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种情况直接制约了校企校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了专业深度转型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