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档案管理风险防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子信息档案;风险控制;方法
目前,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使一些传统的文件载体不断消失,而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正逐渐被很多企业推广运用。办公自动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信息档案的建立,这种记录信息的手段对企业来说更加方便和快捷,避免了传统的纸张档案的弊端。但是由于计算机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导致企业在使用电子信息档案这一手段时也面临着风险。因此,企业在运用此技术时一定要做好风险的防范措施,力求使风险降到最低。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控制方法进行了探讨。
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计算机的应用已非常普遍,其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为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企业办公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技术时代,最新的档案方式就是电子信息档案,它对企业在高科技方面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看,电子信息档案并不全是优点,它也有自己的不足,比如与传统的纸张档案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如果没有积极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那么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数据被盗,所以,企业在使用电子信息档案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安全性,积极主动的制定一些避免风险的措施,以使信息资源更加安全。
一、避免风险的措施
提前预防,在风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遏制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应该以其自身的潜在缺陷为根据来实施控制管理,来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主要措施有:
1.积极引进最新技术。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同时结合多种措施,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技术,新技术对可以使电子信息档案更加安全可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设置密码,这是现代操作系统最常运用的方式,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密码设置后,要积极的训练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来实施管理控制,避免信息资源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
2.制定管理制度。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那么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主动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来进行预防,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档案管理人员自己制定制度,例如:可以规定只有管理人员才能进行相关的系统操控,而无关的人员没有权利操作系统等。
3.及时消除风险。为了确保信息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维修期内,企业尤其要注意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因为计算机网络的复杂性,使得控制风险工作也极其的不容易,不过,只要及时且做到全面看待问题,那么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掉。比如,对于那种对计算机激进主义异常敏感的机构来说,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及时进行预防和保护。为了消除危险电子信息档案的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安全防护,其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数据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
二、缓解风险的措施
电子信息档案在遭到外界的干扰后,为了把危险降到最小,就需要管理人员尽最大的努力把危险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管理人员应该怎么做才能使风险得到缓解?目前,许多企业开始利用风险转移的策略进行缓解,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缓解就是通过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电子信息档案相关资产重新布置等手段来减小电子信息档案及相关资产价值本身或风险的后果或影响。常见的风险缓解方法包括:事前措施、事后措施。前者是指在损失发生前为减少损失程度执行的方案;后者是在损失发生后为减少损失执行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时如果发生危险,那么不管是什么情况,企业都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三、分散风险的措施
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还有一种经常使用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就是转移策略,所谓转移策略实质上是一种风险的分散,即把风险转到其他的地方,以此来把已经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一般而言,能够从多个角度对风险转移的方法实施修正,如:修改配置模式、购买保险、外包给其他机构、或者与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等等。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风险问题进行简化,再对原先实施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策略优化改进,创造更加先进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此外,还可以与网络供应商互相协调,让供应商的安全服务符合电子信息档案的使用需要。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外包同样隐含着风险,如果外包人员不符合合同的标准,那么后果会很严重。所以为了预防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那么那些使用电子信息档案的人员要做的就是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标准。
四、评估风险的措施
当风险来临后,企业最需要做的就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为了把风险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还要积极与其他措施相结合使用。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预防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引起风险的因素以及其带来的后果。需要实施分析评估的基本内容是:发生危险的概率,危险带来的后果有多大,危险的成本探析,有哪些合适的控制防范办法等等。此外,企业管理者要树立风险观念,积极主动的制定一套体系完善的针对多种风险的预防计划。需要强调一点,如果机构中每个已被识别的弱点通过承认得以控制,这说明企业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防范风险的最大弊端在于,许多经营管理者错误地认为电子信息档案无危险性,在使用档案资料时未采取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方案,这对于电子信息档案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其在管理期间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这对于档案管理是极为重点的。在进行评估中,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非常警觉,对于潜在的风险能够及时发现,并把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要积极采取措施,力求使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小。
简而言之,管理者或管理部门在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即电子文件的风险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不是确定的,而是不确定的,而且还可能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一定要有对风险的警觉度,把预防风险看做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制定风险防范办法,使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这对于有效规避风险和降低损失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5(3)
[2]王兆新,裘洁.浅议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与保密[J].浙江档案.2008(1)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风险;防控措施
档案信息化作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具有高效便捷等优势,已在我国很多档案馆或部门得到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由于档案信息化的特性,使得它在实践中很容易受到恶意攻击,造成档案被篡改或者缺失。所以,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分析以及研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风险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风险
档案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它的安全性以及管理效率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发展建设脚步。目前,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它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具体如下:
1、网络病毒威胁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由于网络病毒引起的网络通信阻塞、文件信息损坏等问题,不仅会极大阻碍档案系统提供正常服务,同时还会导致常年积累的档案信息丢失,造成的损失是灾难性且不可修复的。
2、网络攻击风险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为了确保档案传输存储安全,需要适当的将内网与外网进行隔离,防止因信息泄露而引发的严重后果。但是现实是,很多不法分子为了借助档案信息牟取暴利,会对档案内部网络进行恶意攻击,一方面可能造成档案资料被窃取或恶意篡改,另一方面还会导致系统瘫痪,影响它的功能。
3、外部环境风险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它自身的系统属于弱电工程,耐压值较低,它在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影响,比如地震、水灾以及火灾等自然灾害;技术人员的操作失误或错误;设备被恶意破坏或被盗;电磁干扰;等等。
4、管理安全风险
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由于管理职责不明确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档案管理的效率以及质量。与此同时,管理人员缺乏安全管理意识以及专业水平较低等,也是导致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纸漏的主要因素之一。
5、系统安全风险
在信息化时代,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系统也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修复漏洞或者更新换代,只有确保应用系统本身的安全可靠,才能降低其被网络攻击或病毒感染的几率。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风险的防控措施
1、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团队的综合素质
想要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就要让相关的档案管理人员从过去的杂业型转变为专业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有序、高效,离不开高素质管理人员的支持。目前,很多档案管理部门或档案馆在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缺少既懂软件开发又精通档案管理相关知识的人才。基于此,相关部门或机构就要尽一切努力来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并建立竞争机制,让每一位管理人员都能在克服惰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建立激励机制,并实现人员的优化配置,从而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感以及积极性。
2、提高档案标准化管理意识
有些单位或机构过分强调本单位的特殊性,而没有实现对档案的标准化管理。这种拒绝标准化管理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于有些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理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改变,尽管能获得一些成效,但是整体档案管理工作却不具备通用性,档案的利用率也大大降低。因此,淘汰这种陈旧的管理观念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否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
3、强化风险应急处置职能
相关部门或机构想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控,应该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一套应急处理方案,其中包含事前控制措施以及事后处理措施,从而在遇到风险的第一时间就能立即做出反应,以此来将损失降到最低。与此同时,可以制定一个完善的风险评估方法,对风险发生的位置、几率、后果以及损失等有一个全面分析评估,从而为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风险并预警提供保障。
4、加大对信息技术研发以及引进的投人力度
可以通过研发或者引进先进信息技术的方式,来保证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可靠。在信息技术不断革新或者修复的同时,系统受网络攻击或者病毒感染的几率也会大幅度下降,这就能强化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平台的操作监控,以此来向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
三、结语
在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想要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的效率以及安全性,进行信息化建设就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还会受到各种威胁以及风险,影响到档案管理的有序高效。因此,相关部门或机构应该改变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加强对他们的专业技术培训,从而在不断学习探索过程中,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吴宁宁 单位:无棣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李晓琳,王艳华.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探索[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5):58.
[2]谢建波,李建立.关于我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认识与实践[J].档案管理,2011,(6):38一42.
目前,重庆车管部门实行“市所、分所、县级车管所”三级管理模式,区县车管所系属地公安机关交巡警支(大)队管辖,业务工作由片区车管分所指导、监督和考核。车管所坚持个人找、互相查、科室审、班子定,突出重点岗位和风险人群,认真查找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环节、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可能发生不廉洁行为、责任事故的风险点,梳理出十一个风险点:(一)机动车查验岗为不符合规定的机动车通过查验违纪风险;(二)机动车登记审核岗违规发放机动车牌证违纪风险;(三)机动车档案管理岗违反档案管理相关规定违纪风险;(四)驾驶人受理岗违规核发驾驶证或录入体检信息违纪风险;(五)驾驶人考试岗考试民警自由裁量权大违纪风险;(六)驾驶人档案管理岗违反档案管理相关规定违纪风险;(七)系统管理岗违规授权或篡改系统参数违纪风险;(八)机动车远程查验监督岗违规远程审验机动车违纪风险;(九)资质备案审批岗私设门槛、权力寻租违纪风险;(十)科级领导干部岗以职务便利谋私违纪风险;(十一)辅助考试员岗权钱交易违纪风险。
二、风险防控对策
(一)狠抓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一是适时开展公安廉政文化进警营、进民警家庭活动,定期召开民警家属恳谈会,通过家人规劝、期盼等温情措施强化对民警8小时外监督。二是坚持对初任领导干部、新进民警和重点岗位民警轮岗交流进行集体或个别廉政谈话制度,对重点岗位民警进行常态化提醒谈话,针对特殊事项一事一谈,及时发现、纠正不良苗头和问题人员。三是固化每月一次廉政专题学习、每季度一次队伍状况分析、每半年一次队伍建设经验交流、每年一次队伍建设专题研讨制度。四是开展廉洁从警专题培训,将法纪教育作为培训必备内容,增强广大车管民警防腐拒变的意识和能力。五是丰富廉政教育形式,采取不定期召开廉政警示教育会、在辖区或周边监狱建立警示教育基地、签订《廉政承诺书》、印制《警示录》(全国车管系统及本部门车管民警违法违纪典型案例汇编)等措施,警醒民警坚守法律底线。六是坚持节假日向广大车管民警发送廉政短信和向社会车驾管行业发放廉政倡议书,在各级车管部门和社会车驾管行业倡导廉政新风。
(二)狠抓业务培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一是开展查验员、辅助查验员、考试员、辅助考试员的车驾管业务、网络安全和服务礼仪等专业培训,强化部令规定规范和业务办理知识培训,提升车管民警和工作人员车驾管业务专业技能和服务群众能力。二是完善车驾管业务网上学习考试系统,每季度对全市车管民警网上学习进行抽考,每年组织一次集中考试。三是建立内网沟通平台,互动交流;在车管所主页建立“基层答疑”栏目,及时解决基层疑问;开辟学习专栏,车驾管业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四是修订完善车管所各业务岗位操作手册,固化岗位工作办理程序,明示可能产生腐败问题的关键节点,把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渗透到业务流程的各环节之中。
(三)狠抓制度建设,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一是充实配齐科所领导和系统管理、监督指导、纪检监察等岗位民警,制订《车管所科级领导干部轮岗交流和民警交流暂行规定》,分期分批轮换科室、主城分所、远近郊分所领导干部和民警,坚持考试岗民警每季度、查验岗每半年、普通岗每年轮岗一次,提前预防和化解因长期处于同一岗位可能导致权力失控的潜在风险。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重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立业务数据月分析研判制度、机动车驾驶人考试误判管理规定、汽车类科目三人工评判考试规程及纪律规定、上门服务规定、机动车查验规范、业务受理规范和档案管理规范等,切实从制度上预防、遏制违法违纪问题。三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放开考试名额限制,全面推行网上自主预约考试;试点下放进口车、危化品运输车等登记业务,将汽车驾驶人科目一、二、三考试业务分级下放到区县等级车管所。四是建立网络舆情、投诉分析研判机制,采取短信、电话、评价器、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回访,建立市所、分所、区县所各有侧重的分析研判机制。五是在驾校、考场、检测站等单位入口、业务大厅、检测工位、教练车上等醒目位置公布行业主管部门监督举报电话;通过968888电话服务平台、网上车管所、车管微信微博等公布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在社行单位、服务对象、普通群众中布建兼职纪检员,对各级车管部门和车管民警依法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六是建立廉政问责追究机制,对不认真履行廉政风险管理责任和防控责任落实不力的,严格追究发生违法违纪行为的单位和个人;同时,建立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倒查问责机制,全面倒查三年以内驾龄发生道路交通死亡事故负主要责任以上的驾驶人在发证、考试环节和考试质量等方面是否存在违法违纪问题。
(四)狠抓科技应用,提升廉政防控水平。一是加快8个车管分所监管分中心和考试监管系统的建设应用,推进全市社会车驾管行业音视频监控系统的改建升级,最大限度实现对每一笔业务、每一个环节的办理情况和经办人实施全程监督,着力减少人为因素。二是建立机动车纸质档案电子影像和电子档案数据库,可以随时查询、核对,解决对违规落户走私车、盗抢车、无手续车、偷税漏税车等问题无法监管的难题。三是全市各级车管部门建立健全专门查验区、配备便携式智能查验终端(PDA)、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直接比对实车的参数、特征、图片等信息,全方位反映、记录查验区工作情况,确保查验公正透明。四是重点岗位民警全部使用执法记录仪,全程记录业务办理、查验、考试的过程,确定专人抽查执法记录仪使用情况和声像资料,每月通报抽查结果,每季度开展一次执法质量分析研判,及时发现问题、预警提示、立整立改。五是取消全市驾驶人体检站联网备案审批制度,只要具备部令规定条件的体检站都可联网,在偏远无县级及以上医院的乡镇,摩托车驾驶人可凭乡镇医院体检报告办理驾驶人业务。六是强化重点业务和异常业务监控、分析、研判,每笔异常业务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整改措施,倒查在查验、受理、档案等岗位存在的违规行为,对异常数据做到“三不放过”(异常原因不明不放过、异常不消除不放过、造成异常数据的人或设备不处置不放过)。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风险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开展高效的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促进国企向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这一背景下,国企为了更好地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纷纷引入了信息化手段,以促进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方向转变,这一转变有效提升了整个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但通过大量实践表明,开展电子化人事档案管理时,很可能出现一些风险,导致整个工作并未体现出最大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企的发展。所以,国企需要针对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率,为国企更好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的优势
以往阶段,企业开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时,通常以人员手工与纸质管理模式为主,管理效果较差,不利于企业对人事档案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企业正常运行,而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的出现,则有效改善的这一情况,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1.易于分类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人员数量较多,人事档案信息较为庞大,其中涉及很多方面的信息,如人员姓名、联系方式、薪酬待遇、以往工作经验、所处岗位等,对于这些档案来说,需要分门别类地管理,只有这样,才会使档案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以往阶段,通过人员手工管理时,由于档案信息庞大,导致管理人员难以准确掌握档案的真实情况,影响档案的分类,使档案杂乱无章的堆放到一起。而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时,会有专业的软件设计人员设计出性能良好、功能较为完善的人事档案管理平台。整个平台由多个功能模块构成,其中包括分类功能,将人事资料导入到该平台后,只需要简单点击“分类功能”,平台会自动对人事资料予以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前期设置的分类标准,将人事资料划分到相应类型当中,操作简单,无需人员过度参与,使得人事档案分类更加科学、合理。
2.储存量较多
纸质管理模式是在获取职工信息后,书写到纸张上,通过对纸张的保管,以达到人事档案管理的目的。对于这一管理模式来说,所用的纸张具有边界,只能在边界范围内书写,因而存储的信息量并不是很大,若对大量人事档案进行管理,则需要采用很多纸张,为管理工作带来麻烦。以A4纸为例,尺寸为210×397mm,而人正常写字时,1cm2约为1个字,也就是说,在一张A4纸上仅可书写600字左右,字符较小一些,书写字数可增加一些,但相对于庞大的人事档案信息来说,这些字数依然仅占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而采用电子化管理模式后,则可改善这一问题,大大提升信息的存储量。在电子化管理模式当中,以计算机硬盘为主要的存储场所。对于硬盘的存储空间来说,是虚拟存在的,无须将信息记录到实物上,因而存储量非常高。目前,在计算机领域内,硬盘容量最高已达10T以上,日常常用的硬盘容量也有数百G,能够存储数亿的文字、数字信息,远远高于以往的纸质存储模式。
3.应用方便
对于以往的纸质管理模式来说,将人事档案记录到纸张之后,会将其放置到相应的位置存储,在需要使用档案信息时,由管理人员从庞大的资料当中寻找出来。这样需要消耗很长的时间,导致档案信息的应用并不是很方便。而采用电子化管理模式后,则可有效改变这一问题。该管理模式当中,主要通过计算机完成信息录入、存储以及提取等工作,只需要在电脑管理系统内,录入所需要查找的关键词,计算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所有与该关键词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并展示在用户眼前,用户只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出最终的档案信息即可。同时,在信息检索时,录入的关键词越多、越准确,所检索出来的档案信息也会越少,进而对人事档案的应用提供了方便。
4.提升工作效率
对于传统纸质管理模式来说,主要是人员管理为主,任何工作的开展,均需要由人员完成,如由人员抄录信息,由人员查找信息等,而人的精力与时间有限,不仅会出现一些错误,而且工作效率也不是很高,导致整个工作效率有待提升。同时,对纸张存储时,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破坏,如放置到潮湿环境当中,会加快纸张的腐烂速度,还会使纸张上的文字变得模糊;若存储场所出现火灾,将会导致资料内容完全消失等。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企业无法有效对档案资料进行应用。而应用电子化管理模式时,通过计算机代替了人员,无需人工抄录信息等工作,人员只需要对计算机进行操作,即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大大提升了该项工作的效率。同时,信息存储到计算机硬盘当中,不会受到潮湿、火灾等因素的影响,即便硬盘损坏,也可通过相关技术将其修复,提升了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此外,电子化管理无需采用纸张,具有一定的环保作用,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常见风险
虽然,相对于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来说,电子化管理模式具有较多的优势,但通过大量实践表明,电子化管理依然会出现一定的风险,导致档案信息损坏,或者是被不法分子所窃取,不仅对职工个人生活与经济财产带来一定隐患,同时还会威胁到国有企业的发展。具体来说,国企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中常见风险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物理网络安全风险
在电子化管理模式当中,需要应用很多物理硬件设施,如计算机、硬盘、键盘、鼠标等,这些硬件设施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档案管理的效果。然而在实际应用时,这些硬件设施很可能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损坏,进而影响在电子化管理中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方面。自然界作为人们生存的主要场所,一些自然事件很可能对计算机等硬件设施造成损坏,如在雷雨天气下,计算机未做好避雷措施,由于在短时间内电压迅速上升,会将计算机芯片烧坏;在地震、暴风等天灾情况下,也可使硬件设施产生损坏,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出现毁灭性的破坏。二是人员方面。开展电子化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时,虽然无需人员直接参与进来,但是计算机的操作依然由人员完成,若人员对计算机知识不了解,或是未能正确操作计算机,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如操作人员随意断电,可能会损坏内存、硬盘、电源等原件,对资料造成破坏。
2.内部网络安全风险
在整个网络体系当中,可划分成两个组成部分,一个为外部网络,另一个为内部网络,即局域网,在局域网运行的过程中,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信息安全风险,具体来说,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员工安全理念缺失。人员作为局域网的操作与管理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安全理念,才会防止各种安全风险的出现。但对于很多国企来说,并未对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产生应有的重视程度,没有聘用高素质管理人员,导致人员的安全意识相对较低,进而经常诱发各种信息安全事件。比如,人员应用完计算机后,未及时将系统关闭而离开,为其他人员的观看提供了机会;利用企业局域网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未能及时对计算机系统更新等,这些情况均会导致信息泄露。(2)随意安装各种硬件装置。现代计算机领域,存在很多移动硬件,这些移动硬件的出现,为人们的工作提供了方便。但是对硬件使用时,很可能会被植入一些病毒,若将植入病毒的硬件插到企业计算机后,这些病毒就会传输到计算机内,进而对计算机内存储的数据进行破坏或窃取,对国企人事档案管理造成严重影响。
3.外部网络安全风险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通常都有规定表明,网络不可与外网连接到一起,以防止内部信息泄露的事件发生。但职工进入企业后,为了确保职工有效完成本职工作,企业通常会赋予职工自主拨号上网的权利,所以在实际当中,很难防止员工将内网与外网连接到一起,进而对人事档案资料带来了安全隐患。一方面,在系统运行时,会出现一些漏洞,这些漏洞的存在将计算机完全向其他人展示出来,进而为不法人员信息的窃取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若在计算机中未能应用安全防护措施,则会在信息管理、传输等活动过程中被各种方式所攻击,如木马、病毒等,轻者会使信息泄露或损坏,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整个计算机瘫痪,无法正常运行,对整个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造成非常巨大的危害。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若出现了外网病毒攻击,危害性巨大,很难在企业内部寻找出根源,因而需要严格预防这一问题的出现。
三、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风险的防范策略
1.提升对物理网络的保护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国企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自然、人员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档案信息出现安全隐患,进而降低整个工作的开展效果,对国企发展造成一定干扰。所以,国企开展该项工作时,一定要提升对物理网络的保护力度,具体来说,应从下述两方面着手:首先,针对自然因素来说,地震、暴风等天灾人们无法予以控制,因而只能时时关注自然天气状况,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情况,应及时将信息主要存储装置—硬盘转移到安全位置,待天灾过去之后,重新组装计算机,以保证人事档案的完整性。针对雷雨天气,可采用一些避雷措施,如屋顶装设避雷针,或采用避雷机箱等,以降低雷电对计算机造成破坏;其次,对于人员因素来说,应定期开展计算机相关的培训活动,通过这些培训活动的开展,使人员了解计算机的正确操作方式,避免人员出现随意关闭计算机等现象,进而减少由人员因素而引发的信息安全风险。
2.强化内部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内部网络作为人事档案管理的主要管理场所,确保内部网络安全,能够直接提升整个档案管理的质量,减少档案信息的泄露与损坏。所以,国企运营过程中,应强化职工的内部网络安全防范意识,防止出现由人员导致的内部安全风险。首先,提升职工的安全理念。国企运营时,通过会议、培训活动、网络教育等多种途径,向职工传授内部网络安全相关的理论知识,转变职工的落后观念,加强对内部网络安全重要性的了解程度,确保其在日常工作当中,能够有效约束与规范自身行为,使用计算机后,能够按照要求关闭;在工作时间内,不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页与网站;利用专业的技术手段,定期对系统进行更新与维护等,以保证整个计算机系统处于健康状态下,减少信息泄露的机会。其次,在使用移动硬件使用时,也应注意规范性,将生活U盘与工作U盘区分出来,生活U盘仅限于企业外部使用,而工作U盘仅限于企业内部使用,以防网址、U盘交叉使用而被植入各种病毒,降低病毒入侵企业内部网络的机会。
3.加强对外部网络的监管与防控
除上述两个方面之外,国企还应加强对外部网络的监管与防控,具体来说,从下述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制定出完善的网络使用制度,详细明确职工不可将内网与外网连接到一起,并针对这一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惩罚制度,以约束职工行为,确保职工工作时不会主动与外网连接,从而减少了外网病毒侵入内网的机会。其次,在计算机中安装各种安全软件,如杀毒软件,自动对计算机进行检查,确定系统内是否出现病毒。若发现,及时向工作人员报告,并将其灭杀;病毒拦截系统,分析想要进入企业内网的所有信息,若发现信息中存在病毒或不良代码,直接将其阻拦下来,禁止其进入内网;设置密钥,在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上,设置相应的密码,并针对档案信息的重要程度,赋予内部人员相应的查看权利,不同权利的职工,仅能查看相应的信息,进而加强对人事档案的保护力度。
四、总结
综上所述,国企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的应用,有效提升了整个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为国企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受到人员、自然情况、以及黑客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电子化管理中经常出现一些安全隐患,使人事档案损坏或泄露,危害国企发展。所以,国企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物理硬件以及内外网的保护力度,以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英迪.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向的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9
[2]孙攀.试论国企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空间及其对策[J].魅力中国,2019
[3]陈纯艳.数字化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安全风险与对策[J].档案天地,2019
[4]刘凌云,卢莎莎,齐云飞,等.国企改制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及防范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
[5]高岩.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风险与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J].数码设计(上),2019
[6]谢明彧.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
[7]仲杰.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9
[8]李晶,王秋蓉.医院人事电子档案管理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
[9]丁丽娜.人事档案电子化管理及其存在问题和相关措施之管见[J].科技创新导报,2019
信息技术以及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机会,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新的挑战。信息系统自身所处的网络环境的特点以及信息系统自身的局限性会导致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认为破坏或者是木马等方面的破坏。所以,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信息安全隐患,这严重影响信息的安全可靠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防止信息系统遭受到破坏的措施,而且在杀毒软件和入侵检测技术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虽然这些检测手段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恶意程序对信息系统的破坏,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受到的威胁也在逐渐向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变化,而且更加的隐蔽化,对于信息系统的破坏性越来越大。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信息安全的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已经不再是最开始的单单对信息保密,而是向着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方向发展,使档案信息变得更加的实用而且具有不可否认性。进而实现多方面的防控实施技术。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中安全风险评估的作用
人们在进行档案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受到认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限制,不能够保证信息管理的完全安全性,所以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脆弱性,这种情况导致在使用档案信息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人为或者是自然条件的破坏,所以档案信息管理存在安全风险具有必然性。因此,对档案信息管理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安全建设的前提是,基于对综合成本以及效益的考虑,采取有效的安全方法对风险进行控制,保证残余风险降低在最小的程度。因为,人们追求实际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是指对信息系统实施了风险控制之后,接受残余风险的存在,但是残余风险应该控制在最小的程度。所以,要保证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就应该实施全面、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将安全风险评估的思想以及观念贯穿到整个信息管理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信息安全风险主要指的是在整个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信息的安全属性所面临的危害发生的可能性。产生这种可能性的原因是系统脆弱性、人为因素或者是其他的因素造成的威胁。用来衡量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造成的影响的指标主要有两种。然而,危害的程度并不只取决于安全事件发展的概率,还与其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安全风险评估具有很多的特点。首先,它具有决策支持性,这个特点在整个安全风险评估周期中都存在,只是内容不相同,因为安全评估的真正目的是供给安全管理支持以及服务的。在系统生命周期中都存在着安全隐患,所以整个生命周期中都离不开安全风险评估。其次,比较分析性,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安全管理和运营的不同的方案能够进行有效的比较以及分析;能够对不同背景情况下使用的科学技术以及资金投入进行比较分析;还能够对产生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比较分析。最后,前提假设性,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风险评估会涉及到各种评估数据,这些数据能够被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数据的功能是对档案信息实际情况的描述,通过这些数据就可以了解整个档案管理信息中的情况;另一种数据是指预测数据,主要是根据系统各种假设前提条件确定的,因为在信息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对一些未知的情况进行事先的预测,然后做出必要的假设,得出相关的预测数据,再根据这些预测数据对系统进行风险评估。
三、档案管理不同阶段
进行不同的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的开发涉及到很多的模型,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模型都在不断的升级。从最早期的线性模型到螺旋式模型再到后来的并发式的模型,这些系统模型的开发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系统需求。然而,风险评估却存在于整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中,但是由于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中有很多的阶段,而且每一个阶段活动的内容都有所差别,因此信息管理的安全目标以及对安全风险评估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一)对于分析阶段的风险评估。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规划中的档案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获得,这样才能够根据获得的信息来满足安全建设的具体需求。分析阶段的风险评估的重点是抓住系统初期的安全风险评估,从而有效的满足对安全性的需求,然后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估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二)设计阶段的安全风险评估。这个阶段涉及到的安全目标比较多,所以能够有效的确定安全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安全风险评估,保证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安全目标的明确。
(三)集成实现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要验证系统安全要求的实现效果与符合性是否一致,所以,应该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对其进行验证。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资产评估的时候,如果在分析阶段以及设计阶段已经对资产进行了评估,那么在这个阶段就不需要再重新做资产评估的工作,防止重复性工作的发生。所以,可以直接用前两个阶段得出的资产评估的结果,但是如果在分析阶段和设计阶段都没有进行资产评估,则需要在此阶段先进行这项工作。威胁评估依然着重威胁环境,而且要对真实环境中的具体威胁进行有效的分析。除此之外,还应该对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实际环境的脆弱性的有效分析,重点放在信息的运行环境以及管理环境中的脆弱性的分析。
(四)运行维护阶段。对档案管理系统不断的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从而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这样才能够保证档案管理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处于安全的环境。
四、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存在的不足
我国在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我国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起步晚,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管理层对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缺乏一定的重视,而且缺少一些专业评估技术人员。当前评估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不高也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所以,应该对评估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保证风险评估工作有效的进行,同时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工作人员对于风险评估的重视,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环境处于安全的运行环境中。
(二)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还不够完善,而且一些风险技术标准也需要进一步的更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风险评估,不仅仅是一个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技术性的过程,所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科学合理地制定工作流程和技术标准。如果所有的环境和情况都套用一种工作流程和一个技术标准,就会导致不匹配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风险评估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三)评估工具的发展比较滞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漏洞会逐渐显露出来,所以对信息系统的威胁逐渐增加。应该采用先进的评估工具对其进行风险评估,从而满足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五、结语
1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推进档案信息管理的数字化,首要工作就是建立档案信息数据库,即必须实现普通文件处理向数字信息管理系统的转化,并科学开发和设计档案信息数据库系统,这属于档案数字化工程的关键核心与基础工作,更是档案数字化建设中的主体工程。此外,要建立和健全技术保障体系,必须从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以及档案信息的系统安全等多个方面来保障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这方面,需要启动入侵检测及访问控制的联动,并建立科学完善的网络化病毒防范体系,并采取防窃取和用户身份认证等手段,加强档案数据的安全隔离、加密和灾难备份等。
2 档案数字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2.1 档案数字化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保密风险。通常,在进行档案信息资料数字化转换的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很多复杂环节,而每一个环节中小小疏漏,都极有可能引发档案信息安全保密风险。可以说,档案数字化的安全保密风险,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全方位。主要原因首先在于档案信息的信息源和知悉范围快速扩大,同时,由于档案存储载体的大容量、高密度和容易复制的特点,通常会存在着较大漏洞,无形中也为管理带来了较大难度。
2.2 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真实性风险。真实性是数字化档案的生命线。受到技术以及其他因素所限,传统的档案信息在经过存储、传输以及迁移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较大差异,使得数字档案的真实性大打折扣。纵观档案数字化产生真实性风险的主要原因,首先就是在于档案数字化加工的过程中,由于计算机扫描或者设置拍摄参数指标不正确等,使数字档案信息出现失真现象;加之数字档案信息本身存在易改性,很容易改变原来文件信息原貌。另一方面,为适应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平台而实施的数据转移等,也很容易会导致重要的档案信息出现变化甚至丢失的现象。
2.3 档案信息数字化过程中的数据完整性风险。数字档案信息完整性,是实现数字档案真实价值的最重要保障。该类风险的主要表现是某些数字档案在基本内容、文本结构及背景信息等方面不够完整,根本无法阐明档案信息内在意义和价值。影响数字档案完整性主要原因,首先在于被转化为数字化信息的原始档案先天存在残缺和不系统的缺陷;其次是在扫描、翻拍和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往往由于人为疏忽大意,而产生扫描错误和漏扫漏拍等问题;同时,因为数字档案也可能遭受黑客和木马、病毒等人为破坏,最终会导致数字化档案信息出现丢失或损毁,影响完整性。
3 当前档案数字化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主要对策
3.1 强化档案数字化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要实现档案数字化体系安全,就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全力打造数字档案数据安全壁垒。因此,在平时的档案工作中,应当强化档案数字化实施中的风险教育,使其熟悉档案数字化的各类风险因素及其严重后果,充分认识到档案数字化风险的存在特点,从而在措施上积极应对。
3.2 重视档案数字化风险防控的规划和系统设计。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应当做到统筹规划和精心设计,必须在严格管理和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有计划和分步骤地循序推进。而在档案数字化建设总体规划和立项上,一定要充分重视档案数字化的风险防控,必须将其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进行科学论证,从而实现档案数字化建设全方位及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控制,以确保档案数字化的社会价值实现。
【关键词】 银行档案 集约化 管理
在实行银行档案集约化之前,为了加强内控防范风险,银行需要将主要业务的档案都建立相关制度规范,并且要求从分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慢慢向专人管理专库分设档案室的模式发展。各个业务部门不仅要管理好相关档案,还要对对应业务线的档案管理负责指导和检查。通过对管理机制及其流程来看,可以发现存在各条业务线多头指导、各自为政的情况,综合档案室没有充分发挥其统筹管理的作用。从管理的成本角度进行分析,以条线实施小集中进行档案管理会在一定程度上浪费或重复配置资源,这种做法明显不够经济。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档案大集中管理,要求管理层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并且还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对流程整合和机构、人员配置方面的问题给予一定帮助,还有财务管理部门应该确保集约化所需库房等硬件设施的经费支持,以上所述都是银行档案实现集约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下文将对银行如何实现档案集约化管理的目标提出几点建议:
一、对如何实现银行档案集约化管理进行相关分析
(一)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为了丰富档案集约化管理的内涵,在不断深化对集约化管理的认识和实践下,逐步地将集约化管理发展成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中国银行在十多年前早已尝试开展这项工作,其旗下一家分行在2004年便成立了档案管理中心,将包含主要业务档案在内的各类档案全部实施集中保管的方案,在制定了相应的规避风险制度的同时,对库房安保人员的管理也制定了相关策略。该分行的管理模式和做法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但由于各单位的资源配置方面的条件有所不同,档案管理的水平也各有差异,无法采取统一的管理模式,只能够自上而下地进行分类规划并指导,注重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1]。积极倡导各行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寻找出合适的集约化管理模式。
(二)调解矛盾,统筹规划
在银行档案种类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其中几类主要业务档案先后被归入全行规范管理的范围,形成了一个部门牵头管理档案的模式,不再是由单一部门主导,而是多个业务部门共同管理的复杂局面。在实现集约化的目标指引下,科学合理对各部门进行分工是十分必要的,还应该健全沟通协调机制,保证在政令一致和畅通的情况下工作。此外,档案化的管理还要注意避免本位主义,努力突破条线限制,对全局统筹规划、并且将时效性低、简单的档案资料整合纳入电子化管理。
(三)集约高效,简约高能
允许分行采取不同的实施模式,这就要求在集约的管理基础上为各分行提供多种备选方案,让分行根据各行具体情况进行集约化管理。例如,可以建立不同区域共享的档案中心,让毗邻的分行可以共同享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库房在使用前期时空置的成本;还可以推行“一城一库”的管理模式,合理规划,同城集中;还可以选择专租赁业化库房或是外包整个档案管理服务;还可以根据档案的种类对库房和装具的类型进行合理安排,比如说预先做好数字化处理、调阅次数相对不多的档案就可以选择仓储式库房,若是跳跃较为频繁的档案采用密集柜则更为妥帖。以上所述管理模式,皆以“集约高效、简约高能”为目标,为持续提高档案集约化管理的水平而努力。
二、集约化管理的具体内容与实施重点
(一)以中国银行为榜样,做到“应归尽归”
档案管理的覆盖面积应该包括银行各项业务一切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保证重要档案的“应归尽归” [2]。在中国银行《档案分类规则》中,对于档案分类和归档要求都有明确的规范,并对集约化收集和管理工作的范围也有详细的介绍。因此,各行可以以中国银行为榜样,争取对称和同步其各项经营活动和业务发展所产生的信息。
(二)完善档案集约化管理模式和构架
明确集约化管理的职能,健全相关机构,对管理流程有一定的了解,建立并完善档案集约化管理模式与构架。现阶段二级分行以下已经开始不设档案管理单位,这是档案管理构架逐渐扁平化的结果。因此,对于各一级、二级分行在不同阶段分步骤实现全部集中管理档案实体的目标给予鼓励,条件相对较好的分行可以施行“人随档案走”的管理方针,对各业务分档案室的职能和相关人员进行整合,并设置档案管理中心,对于所有档案进行集中、专业、规范的管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管理层级,还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防控,并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效率。
结束语z6
在推进档案集约化管理的进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专业、集中、仔细的管理优势,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争取降低成本,从而实现提高管理效能的目的。所以,推进档案管理的集约化也可以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银行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真正为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做出一定贡献。
【⒖嘉南住
[1] 王琳.浅谈农商银行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在价值功能[J].卷宗,2016,6(6):22.
按照“行政部门保密度,职能技术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继续深化常年强制免疫与综合防控相结合的工作思路,通过春季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全面落实畜禽集中强制免疫,消毒灭源、疫病普查、防疫知识及法律法规宣传等措施,确保畜禽应免尽免和防疫质量,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卫生安全。
二、工作目标
(一)家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仔猪副伤寒等常规疫苗免疫率达到95%以上。
(二)免疫牲畜标识佩戴率、免疫畜禽建档率达到100%。
(三)开展畜禽疫病普查,畜禽圈舍消毒面达100%。
三、时间安排
2013年春季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工作时间安排为:
3月1日—10日为宣传发动及防疫物资准备阶段;
3月11日—3月15日完成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疫苗的免疫接种;
3月16日—4月5日完成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
4月6日—4月20日完成狂犬病、猪链球菌、猪副伤寒、猪丹肺、禽出败、布病、炭疽病和鸭瘟等常规疫苗的接种任务;
4月21日—4月30日完成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强化免疫(二次免疫);同时完成自查补免迎接市局检查。
四、工作内容
以强制免疫为重点,加强综合防控,全面落实以下方面工作措施:
(一)狠抓季节性强制免疫,规范免疫操作,对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的所有应免畜禽实施拉网式集中免疫,应免尽免,不留死角。确保辖区各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保持在70%以上。
(二)狠抓免疫标识和防疫档案的管理:要求各行政村防疫员必须认真做好免疫登记,并配挂牲畜二维码耳标,经宣传解释仍拒绝免疫和坚持自行免疫的场户,一律签订责任卡,实行风险责任自负,并请村组干部现场签字鉴证。加强防疫档案管理,确保标识,档案管理信息对应,对散养户和规模场防疫档案分类指导,分别统一制定使用规模场和散养户防疫档案,做到散养户一村一档,由动物防疫站统一保存管理。规模场一场一档,由扶术负责人指导规模场规范填写,妥善保管。镇动物防疫站统一进行信息统计和备案管理。
(三)狠抓消毒灭源和疫情普查。要求规模养殖场和屠宰场进行统一有效消毒,防疫人员进出养殖场(户)免疫操作各环节相关器械,要严格彻底消毒,防止带菌(毒)操作,定期消毒减少面源污染。
各单位要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规定,在实行预防为主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够迅速、高效、有序的控制和扑灭,确保疫情不扩散、不蔓廷。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各行政村、社区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将春季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工作作为全年的重点工作来抓,尽早安排,精心部署,确保实效。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化,这就更要求会计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会计电算化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会计电算化有人工会计无法比拟的优点,它可最大程度实现信息自动搜集、分析并可自动完成报表的编制,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是实现会计管理工作现代化的重要保证。然而,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尚不成熟,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问题,因此,会计电算化在我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会计电算化实务中表现出的问题
1.高素质会计电算化人才欠缺。
虽然会计电算化具有高程度自动化这一特点,但实际应用中仍离不开会计人员这一操作主体,会计人员的技能水平以及对会计电算化的掌握程度对会计电算化工作都有直接的影响。会计电算化是一个综合的学科,其包含财务、计算机、英语应用等多个学科,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应该有较高的综合水平。但分析我国会计人员的现状可以发现我国会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偏低,没有较高的使用各类会计财务软件水平,在会计电算化系统正常的情况下还可满足操作要求,但当其存在故障时问题便显现出来。同时,由于缺乏有关知识,操作失误的问题也较为常见,有时甚至会造成数据丢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效率和准确性,给会计工作带来不便。
2.会计电算化管理模式落后。
由人工会计向会计电算化这一转化过程会给传统的会计基础带来较大的影响,会计电算化的逐步应用使得会计行业出现了新的会计工作方式以及新的会计工作岗位,这不但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更要求创新传统的会计工作管理方式。由于会计电算化出现较为迅速,现阶段大多单位没有很好地适应这一巨大转变,突出表现为会计工作管理方式仍较为传统,这将大大影响会计电算化的效率。同时,有些单位即便更新了其会计工作管理方式,但执行阶段又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管理方式无法切实落实,工作中可能存在越位越权现象,严重影响数据安全。
3.存在内部控制问题。
会计电算化开展过程中需要有严格的内部控制作为支撑,通过分析现阶段会计电算化实务工作可以发现有些会计工作人员尚未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使得会计电算化工作存在较大的漏洞。
3.1会计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会对信息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现阶段,很多会计主体在实施会计电算化之后不注重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的完善,这主要是由于其安全意识淡薄并且没有明确规定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
3.2不注重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维护。
会计工作中数据安全问题应提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在会计电算化中也是这样,实行会计电算化要求电算化系统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实际工作中电算化系统操作人员的权限分配以及安全口令设置等方面都会对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能产生直接的影响。会计电算化工作必须由负责不同工作的操作人员来协同完成,这一过程中不同操作人员都有不同的职务分工,这就使得其对系统操作有不同的权限,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应确定合理的权限分配,以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能。有些单位会计工作中存在权限重叠问题,同时,有些会计人员设置的安全口令过于简单,这些都会降低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
三、提高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的有关对策分析
1.注重会计人员电算化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上文中分析的有关问题可以发现会计电算化需要有同时掌握财务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以及英语应用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作为支撑。笔者认为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合理引进具有会计电算化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新的教育形式下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现阶段会计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新型会计人才较传统会计人员相比具有更好的会计电算化知识水平;其次,应注重对单位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措施切实提高现有人员的电算化系统知识储备及操作水平。培训过程应充分考虑员工电算化工作岗位的不同这一事实,对财会人员、系统维护人员以及系统管理人员进行不同类型的培训,同时,应鼓励提倡不同岗位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
2.创新会计电算化工作管理方式。
会计电算化的逐步应用是会计领域的一次深入性变革,其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要有一定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也要求具有与会计电算化相适应的工作管理方式。会计电算化工作管理方式对电算化工作效率及数据安全都有直接的影响,同时有利于会计工作由传统方式向电算化工作方式转型。笔者认为,做好会计电算化工作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单位应切实做好组织框架重新构建工作,合理安排不同人员的工作职能,明确不同人员的工作权限,并对有关部门实行优化设置,从而实现不同部门及人员之间的相互制约及监督;其次,单位应该设置专门的信息系统管理部门,该部门应切实负责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日常维护及管理工作,该部门中岗位人员的设置也应注重职责分离;最后,单位应切实提高本单位人员的会计工作理念,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会计电算化的认识水平,切实做到会计工作由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这些都有利于会计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
3.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
3.1应切实做好电算化档案的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有关电算化档案管理相关制度。
笔者认为做好电算化档案管理可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单位中有关部门应做好电算化档案备份工作,最好实行双重备份,备份过程中应在备份盘上注明有关该会计电算工作的详细信息,包括时间、具体操作人员等,做好备份盘保管工作,最好实行分离保管,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电算化档案信息以及数据信息的丢失。其次,对于备份盘有关部门应进行定期检查。最后,应做好备份盘借阅工作流程,借阅过程应严格遵守有关流程,借阅前必须由有关领导签字,借阅时借阅人也应该签字存档,以保证备份盘的安全及完整。
3.2排除电算系统安全隐患,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会计电算化系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但与此同时也给会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与风险,为了确保数据安全,单位有关部门应做好安全隐患管理与风险防控工作。针对电算化系统自身缺陷带来的风险、操作不当带来的风险以及网络开放性带来的风险等,有关部门应切实建立有关的风险防控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有关部门应定期对电算系统安全性能进行相关测试,定期维护电算化系统的软件及硬件设施,对于重要的电算化数据信息应做好备份保管工作。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