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学科特色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地理评价;基本理念;体系构建;实践方法
一、地理新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课堂教学应多关注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
2.关注学科特色与教学效能。运用地图和图表学习是地理学科教与学最基本的特色,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一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不仅要关注所教的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
二、新课程对学生评价的要求
1.转变以往的地理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主动学习态度和创新意识。改变单纯以书本和教师口头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构建基于现代信息的地理课程。
2.以学论教,评价要以促进教师、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建立以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学管理者评价相结合,从多个渠道获取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信息,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三、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方案
根据上述对构建学生地理学业评价体系的思考,设计出评价体系评价项、评价方式及权重,以及学生地理学业成长记录等内容。以下面表格的形式体现评价的主要内容。
四、实践方案能体现的积极因素
1.评价体系较好地使学生展现自我
评价体系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的发展,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
2.评价体系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和记录学生地理学业的成长过程
评价体系要求学生参与到地理实践中去,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习有关地理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反思、总结。
评价体系记录着学生地理学业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包括他们的各种奖励,自评、他评的方方面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长足迹,对学生未来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评价体系会对教师的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评价体系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表现,更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并及时纠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教师真正地把教书育人结合起来,更规范、更系统、更科学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一、课程学分安排
本研究所选取的学校与地理科学专业的总学分和各模块的学分比例不完全相同,存在一定差异。在对各种不同类别的课程所占学分进行比较时,将各个学校的课程经过重新分类组合,主要有4类,即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结果如表1。
[学分(比例)\&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实践课程\&总学分\&北京师范大学\&44(27%)\&81(49%)\&10(10%)\&15(14%)\&166\&华东师范大学\&44(28%)\&74(47%)\&24(15%)\&16(10%)\&158\&东北师范大学\&51(33%)\&75(48%)\&25(16%)\&14(9%)\&155\&四川师范大学\&55(32%)\&73(43%)\&30(18%)\&12(7%)\&170\&湖南师范大学\&55(33%)\&79(48%)\&20(12%)\&12(7%)\&166\&徐州师范大学\&54(32%)\&78(45%)\&18(10%)\&22(13%)\&172\&长春师范学院\&60(34%)\&61.5(35%)\&21.5(12%)\&33(19%)\&176\&宁波大学\&50.5(30%)\&66.5(41%)\&33(20%)\&14(9%)\&164\&安庆师范学院\&57.5(31%)\&69(37%)\&24(12%)\&37.5(20%)\&188\&][表1][大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学分安排]
从表1可以看出,各学校的总学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专业课程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为公共课程、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教育部重点高校――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这三所学校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较大;教育课程也占有一定比例,均在10%~20%。宁波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课程学分及其所占比例最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两所学校比较注重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开设得较多。
二、专业特色课程
在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以及实践课程中,各学校的公共课程和实践课程基本相同,而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都有特色课程。研究所选取的各学校公共课程基本相同,大致包括政治、历史、数学、外语、体育、计算机;而实践课程则几乎完全一致,包括部门地理野外实习、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专业课程可以概括为“大同小异”,“大同”指这些学校都开设的专业课程,大致包括引入性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引入性课程主要是《地理科学导论》。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程、部门地理课程、区域地理课程以及技术性课程。相关学科基础课程主要为物理、化学方面的课程。部门地理课程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自然地理包括《地质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等,也包括环境方面的一些课程,如《环境科学导论》、《环境影响评价》等;人文地理包括《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区域地理课程主要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技术性课程分为地图、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方面的课程,如《测量与地图学》、《GIS概论与应用》、《遥感概论》等。专业课程中的“小异”主要是各个学校的专业拓展课程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地理科学专业的特色课程。如表2所示,北京师范大学的专业特色课程最多,主要集中在遥感方向。在乡土地理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有《乡土地理》,但湖南师范大学和徐州师范大学则有较为具体的乡土地理课程,分别为《湖南地理》和《江苏地理》。华东师范大学较为明显的专业特色课程主要是《河口与海岸》、《现代沉积学》、《环境考古》。笔者认为各所学校的专业特色课程一般与学校的优势专业方向以及该方向的教师有关。如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李小文院士的研究方向为遥感;而华东师范大学有河口海岸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研究该方向的陈吉余院士。另外,其余学校也有相应的专业特色课程,如湖南师范大学的《天体观测》和长春师范学院的《地球与宇宙》。
[学 校\&特 色 课 程\&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地理学》《交通地理学》《乡土地理》《GPS原理与应用》《地表水热平衡》《流域管理》《数字地面模型》《微波遥感》《遥感影像地学分析》《海洋遥感》《3S综合实习》\&华东师范大学\&《河口与海岸》《现代沉积学》《环境考古》《最新地理文献阅读》《软件工程与GIS设计》\&东北师范大学\&《湿地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四川师范大学\&《灾害学原理与减灾》\&湖南师范大学\&《天体观测》《城市气候学》《矿产资源学》《湖南地理》\&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地理》《海洋学》《工业地理学》\&长春师范学院\&《地球与宇宙》《可持续发展研究》\&宁波大学\&无\&安庆师范学院\&《地理调查研究方法》\&][地理科学专业特色课程][表2]
三、教师教育类课程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师范院校的特色课程,也是培养师范生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意识的主要途径。从表3可以看出,所有学校均开设教育、心理和教育技术方面的教育基础课程。与地理专业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地理教学、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方面的课程,如《地理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分析》、《地理新课程研究》等。各学校都有教师教育类的特色课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高中必修课程模块研究》、《高中选修课程模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的《管理学》、《国外地理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较多,而且比较有特色,如《地理教育研究方法》、《地理直观教学》;长春师范学院的教育课程开设较为全面且独具特色,如《地理三板教学》、《中学地理活动设计》、《中学地理习题解答》、《中学地理教研论文写作》,笔者认为这对培养大学毕业后的地理教师有很大帮助;而安庆师范学院的《中学地理科技活动》是其它学校都没有开设的,值得借鉴。
摘要
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时常感到比较困难,特别是01年开始我省使用了新教材,这一问题似乎更加突出。本文分析了造成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主要原因以及从教学的角度寻求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对策。
关键词
高中生 学习地理 困难 对策
2001年秋季开始,我省使用高中地理新教材。从新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看,新教材反映了地理学科教育和教学的本质,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和新思路,突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和反馈,我们发现,尽管新教材在知识难度上比以往教材有所降低,但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仍相当突出。这无疑是制约地理学科教学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全国新教材试点省份-----江西省,在对学生学习新教材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困难仅次于物理,居第2位,我校对高一学生也作了前后两次调查,结果也表明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困难超过了数学、英语、化学等学科,普遍感到地理难学,学不懂。那么,造成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作为地理教师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
1. 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了解,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从地理学科的内容来看,地理主要是阐述地面各种地理事象的分布,并探究其原因;反映地理事象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区的差异;探寻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规律;阐明人与地理环境的正确关系。因此,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并非许多学生所认为的地理就是地名加物产,学地理只要划一划,背一背就能了事。正是许多学生不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而形成了地理学习过程中常常重记忆,轻理解;重突击,轻平时,简单搬用初中社会课的学习方式,不注重理性思考和推理,强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今年使用的新教材,地理学科的特点更趋明显,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更加难以适应,难怪学生经常说:地理书很好看,地理课也很好听,就是地理作业最难做,甚至有时无从入手。
2. 存在不良学习心理,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逻辑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地理学习中学生思维品质缺陷的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维的广度不够,综合能力差。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有一定的广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但不少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地理成因的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关于我国青藏高原太阳辐射能丰富的原因,大部分同学只会从太阳辐射强度这一原因去考虑,只有少数学生能同时想到日照时间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
(2) 思维的深度不够,分析、鉴别能力差。有些学生常把一些词语形式相似的概念混为一谈。
(3) 思维变通性差,常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在讲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时,有意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当北半球是一月时,南半球是几月?”不少学生会回答:“是七月。”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在平时未必会答错,其原因在于受已形成的“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
(4) 思维的逻辑性差,考虑问题缺乏条理性。
3. 学习地理的动机、兴趣、需要不足,缺乏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感觉地理难学,成绩无法提高,与学习地理所必要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内心需要是分不开的。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跃的内部动因或动力,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地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地理学习的直接动力。
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想法,甚至大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就给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从而潜意识地产生了我是学理科的,地理与我无关,不需多“浪费”时间,充其量只要应付会考即行。由此而来,对这些学生来说谈不上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从而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自然,明显影响了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结果,当然觉得地理是不好学的。
4. 初高中学科知识衔接不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
学生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中地理(特别是自然地理)涉及到许多本学科的准备知识,如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气候的基本知识。从我省初中教材看,仅初一《社会》涉及地理学科内容。为了减轻初中生的学业负担,体现综合学科特色,初一《社会》教材已大大简化了原人教版初中地理内容,把原二年学习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压缩到初一《社会》中教学。尤其是对地球、地图、气候等知识的编写显得更为苍白,再加上客观的中考制度不考初一社会,因而本已浅薄的地理知识,再要到二年后重新学习,学生多半早已遗忘,往往使高中地理的教学显得十分被动,以至于常常要为了完成教学要求,必须要不断回顾初中知识,甚至要补充缺乏的知识。
其次,相关课程如立体几何,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也相对缺乏,从而导致教学中的知识“断层”,增加了学生对有关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
5.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不准,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
地理新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使用了多年的老教材,我们当然有解不开的情结和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因而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乃至全搬以往的教学方式,形成了新教材,老套套的不协调局面。学生自然感到我们的教学空洞、乏味,久而久之产生了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影响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一、 对策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绝大多数的地理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理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必须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如,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达到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2. 把握新教材,注入新思路
地理新教材体现了创新精神,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在新教材、新任务的背景下,要有新思路。
(1) 树立现代教学新观念。新教材的推行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弘扬,使未来人才的规格多种多样,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为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当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的视野十分开阔,个性化倾向明显,教学中要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其充分地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产生对地理探索的浓厚兴趣。
(2) 推广学法指导。高中阶段学生无论在智力还是能力都比初中阶段有了一个大的飞跃,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索、研究及实践,能够运用一些地理知识去解决地理问题。学生迫切希望教师把学习方法的指导纳入到教学任务中。为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在“知地”---------了解地理事实,“明理”-------理解地理原理的基础上,会“说理”--------用实例说明地理原理,“析事”-------对社会中出现的地理现象,会用地理原理进行判断、分析、评价。特别要指导学生掌握识记方法,积累地理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指导学生广泛联系实际,注重知识应用;指导学生读图方法,提高识图能力。
(3) 增强实践活动。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活动”或“研究性问题”。如何利用好这些材料,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与深入探究的有效载体,一旦学生投入到这些与日常生活或自身需求紧密联系的“活动”中去,那么,它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将是巨大的,也必将大大消除学生对地学习的抑制情绪,有利于克服学习的困难。
4.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它犹如学生学习途中的绊脚石,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地理教学难点大致可以分为理解性难点、记忆性难点和运用性难点等三类。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新课标;问题;应对策略
在中学阶段,地理教学主要基于对于地球表层人文、自然要素及二者关联的探讨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及开放性等特点。地理学科属于传统学科的一种,其教学围绕培养基本地理素养而展开,因此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我国应试教育大环境存在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本学科特色和应有效能的发挥。笔者基于此进行了相关论述,以期对改善当前教学现状提供思路。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对地理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课时安排较少
初中阶段学生所学课程门类较多,升学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校便忽视地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将语、数、外等课程课时延长,占据地理应有课时。部分初中一周地理排课很少,学生甚至在整个学期都很难系统完善地进行地理学习;同时地理教师往往身兼数班,精力与能力分散,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缺乏了应有的与教师进行交流的机会,甚至不能在学期过后正确叫出授课教师名字。通常,学生学习兴趣和其与教师熟悉程度密切相关,这种教学状况致使学生普遍缺乏对于地理课程的喜爱,妨碍了其学习主动性的形成。
2.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不能完全脱离应试教育的枷锁,学校、家长及学生对于分数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他们往往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于与中考、高考关系密切的课程上,认为只要纳入到升学考试计分的课程才是重点。然而,学校、家长在片面认识地理学习重要性的同时,忽视了初中阶段为地理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多数学生往往在这一阶段迫于升学压力而放弃地理学习。长此以往,“不学地理”“不愿学地理”的氛围便广泛蔓延。
3.专业地理教师缺乏
当前,鉴于很多初中学校对于地理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其在任课教师的安排上便显示出一定的随意性。大多数地理教师年纪轻,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和专业能力。很多地理教师甚至兼任其他课程教学工作、行政工作,不符合地理教学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按照书本详述而进行课堂教学,不能形成必要的教学特色,学生便陷于无趣、枯燥的地理学习环境中。另外,很多地理教师不能有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多层次教学,部分学生学习悟性和能力较强,而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或有些学生能力相对较弱,而教学内容难度却较大,学生便丧失了学习积极性。
4.提升地理教学质量的措施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在初中学校未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形成科学认知的情况下,校方便相对应地缩减地理教学实践环节占有时间,并在师资素质提升、教学设备器材的添置方面进行控制。因此,地理教学活动在课时紧缩的状况下,缺乏足够的教学质量保障措施,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完全是纸上谈兵。缺乏学校资金支持、家长观念支持及学生学习行动的支持,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根本无从开展。
二、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与建议
1.创设情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出于好奇心重、求知欲望强的特殊时期,浓厚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其今后学习具有关键性意义。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按照以趣引思、知趣相容的教学思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由过去的“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80页”转变为“同学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宇宙是怎样的吗”,以此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入;或通过进行减短、生动的故事讲解引人入胜,摆脱旧式、枯燥的授课方式。借助于生动的教学方式,教师亲和力大大提升,学生也能够跟随求知心走进地理世界。
2.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倡导师生互动
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早已不是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被动模式,更多地以广泛的知识获取渠道、多向知识交流、师生互相学习为主。如今,地理教学应逐步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讨、教师点拨的基本模式。地理课堂可以以喜闻乐见的地理环境新闻、小组讨论等模式生动开展。
3.科学利用教学工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地理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综合性、实践性,其中对于地图的使用便是很好的例证。作为广泛地理信息的最好载体,地图在学生地理思维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抛弃以往死记硬背课本内容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教授学生如何科学阅读地图,凭借对地图庞杂内容的详读、分析、演绎与归纳等,将课本众多的知识信息有机联系在一起。如今,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三维电子地图更加生动地为学生展示地理信息,实属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
4.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作为地理教学的主要引导者,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地理教学能力和地理素养。可以说,教师若想教授学生“一杯水”,必须自身拥有“一桶水”的能力和储备,才能进行良好知识形象的树立和教学引导、启迪。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从反馈信息中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困惑,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向的调整和相关知识的补充。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课程,开阔眼界,并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互通交流。
三、结语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地理学科 参与式教学
五年制高职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它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修业时间为五年。五年制高职实行“三二分段”,即前三年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学籍为中专学籍,后两年纳入高等教育管理范畴,学籍为大专学籍。五年制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使得五年制高职与高中后高职、普通高等教育均有显著的不同。
1.五年制高职地理学科参与式教学现状
我校招收的专业主要为五年制高职初等教育和学前教育,在校学生以女生居多数。五年制高职地理教学内容大致相当于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具备从事初等或学前教育工作所需的相关知识与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我校地理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状: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基础文化课的水平参差不齐,总体基础较为薄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不够生动,对学生没有吸引力;(2)教师讲得太多,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太少,课堂效率低下;(3)教师较多关注自己的教,而较少关注到学生的学,教学新策略和新模式仅在公开观摩课时偶尔使用,对教学促进作用不大;(4)部分学生未能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对学习方式缺乏整合,未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5)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学习困难学生多,学习水平差异大;(6)教学评价注重的是知识性的考试分数,缺乏操作性强的利于师生发展的评价方法等。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多地在扮演一个听众的角色,参与意识差,不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更多的是在被动学习;同时,教师也仅仅扮演一个“授人以鱼”的角色,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无穷作用。此外,薄弱的基础、平常的学习方法及单一的考试评价体系,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五年制高职地理学科参与式教学改善策略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地理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因此如何从过去注重知识传授、强调接受学习转向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的地理课堂学习态度,改变过去那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成为当代地理教学的趋势。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实践及地理学科特色,我们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2.1梯度教学
我校学生的基础多比较薄弱且基础文化课的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在进行教学时,应对学生进行一个初步的评估,根据学生基础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先进行基础教学,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再开始常规教学。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在基础教学的同时给予适当超前的学习任务,加快教学节奏,增加课外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增加不同层次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身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及不足之处,有利于学生更牢固、更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
2.2多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单一的粉笔黑板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地理教学需求。现在学校的设备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求。因此,教师在备课及讲课时,可以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文字、图片、动画及影片等多种方式向传递地理知识。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地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校学生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教师,灵活多变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接触各种教与学的方法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教与学技巧,也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
2.3学生讲课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专讲,学生专听的模式,结合我校的师范教育专业特色,我们决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及兴趣选择地理教学内容中任意一个点进行讲课,如本地区最常见的气象灾害——台风,就可以让学生从其形成、发展和影响方面去展开讲述。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通过上网收集资料等方法了解某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还可以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让学生自愿认真完成这一项工作。此外,还能够还学生提前了解备课讲课的过程,帮助其提升专业技能。
2.4学习方法的传授
学生不愿意学习的主要原因是听不懂,跟不上,也就是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地理教学内容中,知识环环相扣。比如在锋面等知识没有理解的情况,很难理解降雨、梅雨等过程。因而传授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重要的意义。在五年制高职地理教学中,所讲述的地理知识均为基础知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只要确实做好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课后消化巩固三点,就能够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加强对学生的地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进行方法指导,同时在课堂中注意针对学科特点,向学生传授地理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和能力。
2.5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教学应当是开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当只存在于课堂上,还可以在课后进行,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地理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将地理课堂教学进行延伸和拓展。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实际,选取一些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地理问题,如月相、洋流等专题,要求学通过地理观测、地理调查、参观访问、地理小论文、地理小制作等形式开展实践探究,独立或合作解决。这种方法可以强化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创造动机,树立积极自主探究的信心,增强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并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动手能力,初步掌握从事地理科学研究的方法。
2.6采用新的评价体系
单一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地理学科的知识均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在评价学生时,综合学生的课堂内外表现、讲课表现及考试成绩进行评定。其中课堂内外表现及讲课表现占最后总成绩的40%,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堂表现欲望,活跃课堂氛围。同时,这种综合评价体系避免一考定乾坤的弊病,真正优秀的学生即使考试时出现失误,也能够通过平时优异的表现取得良好的成绩。
3.结语
制约我校地理教学质量的因素包括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模式及学生评价模式。在采取梯度教学、多媒体教学、学生讲课、传输学习方法、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改善评价体系等策略后,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从单一的听众变成讲课者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教学参与度。采用新的评价体系后,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课堂表现、优质的课堂讲课经历及不错的期末考试成绩才能获得最终优秀的评价,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氛围。这些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活跃了我校地理教学的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课堂参与度,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推广。
参考文献:
[1]方国敏.“五年制师范专科小学教育”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2]顾潇.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激励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
[3]张茜.五年制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研),2010,11:165.
[4]陈佳佳.基于职业导向及过程取向的五年制高职课程评价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2011,18:47-49.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地理学科特殊能力要求,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谋而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合理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也符合地理学科的发展需要.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依照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深刻领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点,从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等方面改进.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地理教学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誉为教育学中的一场革命,它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间的关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建构主义逐渐成为“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作为中学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地理教学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审视,其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本文旨在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1知识的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外界选择性地知觉新信息,然后进行主动构建并生成意义的过程”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只是一种解释或者假设,会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变迁;学习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学习者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为“理解而学习”是建构性学习的核心目标.
1.2学习者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从外部输入到人的内心,而是在与外部作用的过程中从人的心灵内部建立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选择、积极构建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构建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仅仅是记住别人已经研究出来的结论.离开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
1.3学习的互动性
学习是“学习者与外在环境多向性的交互作用过程”_6,学习者的知识构建过程受到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参与、周围的环境等情境的影响.老师与学生之间以“教学内容”为中介形成“双向互动”关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积极构建知识.每个学习者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对同一事物都存在不同的理解,通过小组活动,与其他学习者进行协商合作,可以看到不同的见解,使理解更加丰富全面.
2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进中学地理教育的适宜性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地理学科特殊能力要求
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关系的能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抽象、分析、描述能力,地理事物间的对比鉴别和地理成因的推断能力.地理学科这些特殊能力的要求正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符合.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关系需要学生运用地图等工具获取有用信息,通过观察、分析、概括得出相关结论.例如,学生运用地图确定某地的的位置(如经纬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分析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如山、河、海洋、矿产资源等自然条件,城市、港15、交通线路等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区域特色总结该区域地理位置的特色,分析其优劣.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有许多却不能被直观感受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便是典型的事例.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极为复杂,而且不能直接观察到.运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偏力作用下风的形成等基本原理,借助图示,加上抽象概括,就能形象深刻地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变化特点.比较的过程是一个加深认识,融会贯通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旧知识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如背斜和向斜,冷锋和暖锋,气旋和反气旋的学习等等.对地理成因的探析,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对某一现象展开分析.在这过程中,学生要分解出诸多影响因素,应用归纳、类比等方法,探索地理事物问的因果联系,得出正确的判断.
2.2地理课程改革方向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完善学生素质、促进学科发展及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方面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旧的现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实际.在培养目标上,新课程改革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新课程改革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强调,对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的重视,对学生积极探索知识良好环境的营造,与建构主义理论中知识的构建性、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的互动性等观点吻合.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中学地理教学改进策略
3.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合作探究型师生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构建者,学生从接受者的从属地位转变为实施者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从台上的表演者转变为幕后的导演,成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形成知识构建内因的促进者.新型师生关系发展为合作探究型.在合作探究型师生关系中,首先要有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只有教师拥有平等的意识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J.其次,师生之间要互助合作.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索更为重要,教师的职责在于以一些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如学习“城市空间结构”时,以学生所在城市为例,通过指导学生数据、图标资料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当地城市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再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成都、北京等城市的区位进行对比,找到区位差异,通过师生探讨、交流得出本地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展分析世界城市分布特点找到城市分布空间规律,学生对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关系的认识是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分析逐步深入的过程.
3.2遵照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不同的学生的个体经验差异很大,知识构建的起点也存在很大差距.教学目标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只有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才能开展有效的“教”与“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中学地理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提高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终目标.对学生应达到的基础目标不能随意降低难度,而对于提高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就要遵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如“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的热力成因与动力成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位置与名称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从易到难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阐释低、中、高纬环流圈的形成.二是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并进一步联想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成因、规律和过程,分析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及特点.三是通过世界气候分布图与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3.3创设良好学习环境,营造积极学习氛围
学习活动与一定的情境密切联系.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如运用多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的素材,对地理过程进行动态模拟.适当的信息资源也是创设真实学习环境的有效手段.二是创设协作学习环境,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都愿意参与交流.同时,要善于引导、组织和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责任中感受到贡献的成就.如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有哪些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达到所有学生都参与讨论的目的,分组要保障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讨论之前教师先提出实例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思考;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小组成员要对其他同学提出的看法进行分析评价,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较为正确全面的认识.
3.4改进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知识搭建平台
课堂是教育实践的“终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真切地运用到地理教学的实践中来,必须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的内容,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而案例性内容,因其是建立在现实中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教学模式是开放的,随着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教学对象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教学模式的运用要灵活、变通.
一、开展地理备课组活动的必要性
地理学科特点及其基本教学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明确规定“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两个显著的特点,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如下几个教学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等。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的时间要把握如下几点(1)地理课是生活课、常识课、综合课,要实施“有用的地理教学”;(2)地理课程要体现出独特的教育价值及不可替代性,反映地理本质,体现课程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实施“科学的地理教学”;(3)从学生特点出发,注重实践,注重理解,注重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施“可持续地理能力的教学”。
高考对中学地理教育的要求
作为文科学生高考的一门学科,地理的难度相对较大。首先高考对于地理学科的要求是内容多、知识多、联系广。这也就要求从事毕业班教学的地理教师必须对整个地理知识有系统的把握。仅此一点对与新教师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每个新教文科毕业班级的地理教师应该都有深刻的体会。其次就是高考对地理能力考察的要求较高,有部分甚至是教材知识基本不涉及的部分,又是高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新教师如果没有名师的指导和带领,进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将会十分困难。
二、做好常规工作,创地理备课组的特色
教学常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首先分析考纲,这是考试的指挥棒;分析教材,考纲的知识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集体研讨,制定详细的上课方案与策略,及知识点讲解的难度与深度。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参与教师都要提前准备,积极参与,集思广益,使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
做好基本常规备课的基础上,创建出自己备课组,学科组的特色
1、使课堂的“共性“与教师“个性”统一
集体备课是让教师就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争辩和交流,从而达到发挥集体智慧的目的。这将有利于教师通过思想碰撞,萌发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以便拓展教学思路。备课组集体备课从“过程和结果”上来看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利于教师把“独到的见解、鲜明的观点、最具实效的做法”等呈现出来,从而实现教师之间传带的功能,增强教师之间的凝聚力;在有经验教师的引领下,青年教师可以不断走出思想上的认识误区,从而促进理念的提升,视野的拓展。
2、使“集中”和“平时”统一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经验的生成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人生阅历、生活背景、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各有差异,因而备课组集体备课的关注点应该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的、富有个性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因此就要求在备课的形式上追求多样化,应该把“集中”备课和平时“交流”完好地结合起来。然而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出现了备课组活动模式化和备课形式固定的现象。由于每次集体备课都会事先拟好讨论内容和备课内容,并指定中心发言人。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既能够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又能够使每次集体备课都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只靠集中固定的时间,有些问题是不能够真正及时地解决。
3、使“课前”和课后的“反思”统一
在新课程中,一些学校和教师很重视课前备课这一环节,这就使得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并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来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实现合理的划分课时以及知识含量和能力密度的均衡。因此在实践中教师一般都能够在集体备课中充分酝酿,发挥教师的个人潜能,从而为提高课堂效益奠定了基础。课前的集体备课和教师自身的精心准备是上好地理课的前提和保证,而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在具体上课时,对教学的某一环节上会有新感觉、新看法,也就有可能产生创新点;在不同班级上课时,因为学生的不同,教师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可能就会有新方式和新亮点。
四、从强调“形式”转变为“形式”和备课“内容”的统一
新课程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知识、能力、观点的理解都会受到各自的经验背景、生活阅历、文化基础和独特感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这些方面的综合影响,对同一内容和事物不可能形成相同的理解,仅靠统一规范的集体备课这种形式,是难以适应教学要求的。
有人群,就有交流,就有合作。一位名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两人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两人交换后,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教学是一门科学,其科学性就体现在求真上,也在于遵循一定的规律――教学规律上。青年教师走上讲台,有很大的干劲,善于思考,较少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但缺乏经验,缺少从事教育教学基本的知识。因此,如何让年轻教师尽快“上路”,熟悉教育教学的基本常规要求,是需要各个学校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个人认为,较为有效的方式就是指导下的探索,如同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有效教学方式――指导下的学生探究一样。我曾阅读过不少介绍优秀教师成长的文章,给我的一个突出感受就是,这些教师的成长是在他们进入教学岗位后,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有一个或一批德艺双馨的老教师,他们在做人和教学上深深地影响着新教师,也正是他们的热情关心和精心指导,才使得新教师取得较大成绩。这更多地得益于相互之间坦荡的交流和集体的研究,得益于学校所形成的研究氛围。作为教学研究形式的集体备课自当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与上海教育发展》张选平、王正平主编 上海三联书店
我校的教育特色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精髓是让生命因接受教育而精彩,让教育因尊重生命而深刻!生命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和学生共同学习的每一堂课都是一堂“唯一”的课,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奉献给学生高质量的每一堂课,才是对生命的尊重。因此,各学科的教师都应刻苦地锤炼教学设计,努力地打造精品课堂,向“课课精品”迈进。我校初中地理学科组在向“课课精品”教学方向迈进的过程中,尝试建立起了“炼课四式”教研活动形式,本文结合具体实践,对该教研形式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一、“炼课四式”第一式——“备”
“炼课四式”第一式——“备”,是指通过集体备课锤炼教学设计。我校地理组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推行“螺旋上升式”集体备课方式,即上轮教学者为下轮教学者的指导,将最好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式进行一轮一轮的优化更新。具体包括三方面,1. 从教学资源库里挑选最新、最有效、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重组和进一步美化教学课件;2. 补充和完善乃至重新设计学生活动,以活动材料的形式进行落实;3. 花大力气对课堂教学语言和教学思路进行详细推敲,以讲稿的形式进行落实。在这套备课思路和方法的指导下,教研组在组会时间定期举行集体备课观摩。组内教师轮流担当主备人,进行集体备课展示。集体备课的主讲人展示的就是三方面创新的物化成果——精心设计的“上课材料包”,包括讲稿一份、课件一个、学生活动材料一份。下面表格所示即为我校初中地理学科组“练课四式”教研活动第一式“备”——集体备课展示会相关信息:
二、“炼课四式”第二式——“试”
“炼课四式”第二式——“试”,是指通过试讲初看教学效果。每一位主备人于学期初选择好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按照大致进度提前完成个人试讲和组内试讲,同时可邀请其他组教师及学校相关领导进行听课、评课。课后根据听课嘉宾的评课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再修改,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表格所示即为我校初中地理学科组“练课四式”教研活动第二式“试”——公开课试讲相关信息。
三、“炼课四式”第三式——“展”
“炼课四式”第三式——“展”,是指通过公开课的展示、观摩、专家点评等活动形式,对锤炼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进行检验、交流、改进和发展,完成对“炼课四式”教研活动的汇报性展示和发展性评价。学科组在学期初提前做好计划安排,将公开课研讨活动的时间、场地、参与班级确定好,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下面以我校初中地理学科组的“练课四式”教研活动展示环节为例:
2008年4月22日第八周周二上午8:00-12:30,地理组在校B座五楼多媒体教室二展示了四节公开课。应邀而来的有省市区教研员,各大校教研组长、教学骨干,东北师大讲师、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参会嘉宾120多人,会场气氛热烈。上课教师和学生精神抖擞,充分展示了附中的风采,特别表达了东北师大附中“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原则——“激发学习兴趣,创设灵动课堂,培养思维品质,促进生命发展!”
特邀嘉宾——吉林省初中地理界唯一的特级教师,省二实验陈晓冬老师对本组的四堂公开课进行了一一点评,既对各课的优点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也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比如,评吴紫阳老师的《中东》,既肯定了吴老师知识渊博、思想深邃,专业深厚,特别是对现代信息技术——gooleearth的灵活应用能力,又对教学板块的时间划分以及难易度提出了建议,倡导教学设计的选材应更贴近学生实际;评刘晓杰老师的《欧洲西部之旅》,用了“最舒服的一堂课”的评价语,对刘老师如诗的语言、如画的课件、醉人的音乐、趣味十足的学生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又对多一些“地理味”的读图、析图设计提出了建议;评张海燕老师的《新疆》,对张老师的设计思路、专业功底、知识落实给予了全面肯定,但,希望多给学生留一些空间,评王瑶老师的《珠江三角洲》,在教师对学生思维的训练、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希望老师将时间的把控做得更好一些。
特邀嘉宾——吉林省教研员骆秦俐老师最后对本组的活动做了总结性评价。用四组八字语进行了高度概括,“生命教育、积极践行”、“回归专业、保持个性”、“胸怀宽广、与时俱进”、“追求卓越、共同事业”的话语掷地有声。从实践、专业、心胸、理想四个角度做了层层递进的评价,既肯定了本次“炼课四式”教研活动的成功,也为本组教师乃至所有的地理老师指明了方向,鼓舞了斗志。
地理组还通过当面请教的方式一一征求了其他到会嘉宾的评课建议。并通过来宾填写评课建议单的方式收集了到会来宾近100份的评课建议。
四、“炼课四式”第四式——“思”
“炼课四式”第四式——“思”,是指通过个人总结、教研组总结、学生、教师、专家、领导评价等多种反馈形式,对“炼课四式”教研活动进行总结和提升。在公开课研讨活动之后,教研组要在专门的组会时间开展全组的经验交流活动,把宋至各方面的评课建议进行汇总,认真清点和梳理“炼课四式”教研活动的收获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下面以我校初中地理学科组的总结为例:
地理组通过本次“炼课四式”教研活动,收获了十大成果:
1. “螺旋上升式”集体备课方式,以及本学期的备课三创新,大大提高了教学设计的效率和质量,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增强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生活化、落实和吸引力,要坚持而且还要创新。
2. 集体备课展示、公开课、教研活动的筹备和组织,为组内年轻教师搭建了平台,也是一种督促,全方位锻炼了组内年轻教师。
3. 全组教师同心同力经历了一次大型活动,提升了地理组的团队协作力和战斗力。
4. 邀请全校教师听课、评课,恳请信息中心、生物组协助开展活动,增进了地理组和其他各组教师间的友谊。
5. 扩大了东北师大附中地理组在省市的影响。
6. 为了对学生再多一些认识和理解,应让教学设计更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今后的集体备课应在学生活动设计上多下功夫。
7. 继续研究课标和全国八套教材,设计出有东北师大附色的初中地珲课堂教学。
8. 重新提炼地理组的学科特色,以“活动化教学”的新形式在东北师大附中的教育教学舞台上精彩亮相。
9.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衡培养各类班级,让各班学生都喜欢地理课,都能在地理课学有所获。
10. 积极规划组织更高质量的教研活动,让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地理组再上新台阶。
一、2014年试题的主要特点
(一)强化图表运用,体现学科特点。
地理部分共7幅图,分别是楼房景观图,南美局部经纬图,科隆群岛经纬图,新西兰区域图,俄罗斯西伯利亚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东北三江平原经纬网图,以及我国福建地质灾害统计图。地理图像的数量大,类型多,地理学科的特色鲜明,而且出现了较大数量的区域经纬网图。考查运用图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2014年试题的一大特色和亮色。
(二)追求运用价值,贴近社会实际。
试题在保持稳定的同时,注重选取反映与地理相关的社会现实生活内容,挖掘社会热点中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体现地理学科强大的应用价值,考查考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1、2题出现了我国珠三角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小产权房、房价等社会问题;37题中“绿色米都的建立”正是大家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握手楼”题目构思精巧,既没有长长的文字表述,又没有复杂的图像,利用有限的信息考查了社会现实生活内容。42题挖掘工业遗产资源及旅游资活动项目设计。
(三)紧扣区域主题,注重理性分析。
初中区域地理属于高考范围,并一直在高考中以素材的形式出现在试题之中,区域地理是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机结合的最好载体,是命题的重点素材。如36题以图文的形式通过“分析沼泽广布的原因;分析两河流泥沙含量差异原因;并分析说明两河流鱼类资源差异的原因”三层设问,考查了考生“知其地、析其因、究其理”的理性分析能力。2015年的36题在设问上层层递进,这样的试题设计更加准确地鉴别考生的地理思维品质,注重培养考生认真读题、审题的良好学习品质,对于他们的终身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的考查对中学地理教学走向“注重地理素养培养”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该题是近几年地理试题注重能力考查的一个典型代表。
两道必考题的选材又与2011和2012年的“一中一外”,空间尺度的“一大一小”的特点一致,而区别于2013年都是关于中国区域地理探究问题,不仅利于维护考试的公平性,而且对新课程地理教学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四)坚持能力立意,突出主干知识。
2014年的试题非常注重学科内容的整体把握,试题命题立意从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着重突出了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为主旨的命题思想,试题并不追求知识点的全覆盖率,也不求章节的覆盖率,而是突出了主干知识的考查。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能力是以知识作为载体的,离开了地理基础知识,地理能力就无从谈起。所以,从考查内容上看,试题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考点主要包括影响气候的因素,河流的水文特征,城市化的相关知识,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区域定位,气压带与风带,洋流,地质灾害的成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地球运动规律,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并没有回避主干知识。较大难度的地球运动在连续四年没有出现的情况下,2015年出现了一个选择题,这意味着地球运动在高考试题中仍然是考查的重点,但2016年新课标卷中考查这部分知识,难度应该会降低,所以复习时要有所侧重。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断上升,高考试题总体难度降低已是必然的趋势,2014年试卷在延续和继承了前几年命题思路的同时,题型稳定,总体难度适中,在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上更加体现新课程理念。
二、2014年高考试题评析对2015年高考备考的启示
(一)整合教材内容,构建主干知识系统。
在全面研读考纲的基础上,把握并熟悉初、高中地理全十册教材,构建知识网络,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主干知识是高考的常考点和高频考点,有的甚至是必考点,这已是高考的主旋律。在(一轮)复习中依据考纲和教材,首先要使学生对基本的地理知识、原理及规律有准确全面牢固的掌握;其次在复习中以主干知识可采用构建主题化的块状知识系统复习的策略,用小专题的方式逐一突破,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关注社会热点,了解信息呈现形式。
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一向以“新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提取有效图文信息――迁移主干知识――探究实际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模式呈现。高考地理试题提供的信息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创设新的情境。试题往往将教材之外的新信息和考查内容融为一体,既增强了试题的新颖性,又考查了考生的能力,体现了考查内容的实际价值。②多以图表的形式呈现。③试题信息的不完整性和渐进性。试题提供的信息往往很简练,而且可能隐含一些信息,从而使许多试题信息具有不完整性。地理信息还具有渐进性,即逐步给出地理信息,有利于考生有理有序地利用有效的地理信息解答对应的试题。④提供组合信息。为了特定的综合(学科内综合或学科间综合)能力考查,信息多以文字和地图的组合形式呈现,考生只有将各种信息提取出来后才能正确解答试题。因此,对社会热点的了解,对试题所给信息的形式和特点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有效提取信息,分析这些信息的空间、属性和时间等特征。明确试题的要求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是判断还是推理、是演绎还是归纳、是比较还是综合等,成为能否顺利解答试题的关键。
(三)注重地理图像,强化图表运用。
地理图像信息的判读和运用一直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始终注重图像教学,培养考生的读图、分析、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运用地理图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不变的主题。
(四)研读高考真题,建立答题结构模型。
高考题的权威性最高、指导性最佳。历年高考试题对指导高考复习备考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只有在吃透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才能从容应对高考,正确运用高考真题能提高复习备考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