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治理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所谓全能政府就是指政府全面掌控社会经济发展、各种资源等,在各个领域范围内渗透政治权力对一切社会活动的影响力,使整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都打上政治化和行政化的印记。在全能政府的干预下,社会发展将更加合理、有序,不会出现大方向的偏差,但是这也将导致整个社会,不论是团体还是个人都过于依赖政府,严重缺乏自主性及创新性,一旦离开政府的引导,则无法独立生存。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地方政府对一个地方的管理也并不总是完美的,就目前来说,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管理的事件频现,过多地干涉一些管不了、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而在一些需要政府发挥公共服务职能的地方却又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导致地方政府公信力严重下降。而现代治理模式所要求的有限政府则是指政府将自身的干预范围缩小,将部分权力放至市场、社会甚至是个人手中。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放权给老百姓”的管理理念逐渐兴起,“有限政府”这一名词从中衍生出来,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但是在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却仍未成为现实,全能型政府仍然作为主要的力量,在阻挡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若要促进区域发展,地方政府就必须顺应现代治理模式的要求,从全能向有限转变,为社会管理打造全新的平台。
2合理设置控制与服务的比重
受我国传统的行政理念和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长期以来,各地地方政府都在治理上形成了一种缺乏科学性的认知,认为对地方的治理就意味着全面的控制,地方只有在政府的管控下才能实现有序的运作,所以服务意识薄弱。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根源在于我国政府人员受官本位的思想影响严重,普遍认为政府地位更高,政府与企业、社会之间的地位并不是相对平等的,所以致使社会力量长期处于弱势状态。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力度有所减小,但是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视为“领地”的现象也较为严重,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的意识,因此也就没有形成深刻的服务意识。改变目前现状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应现代治理模式的要求,合理设置地方政府控制与服务的比重,减少对社会的管控,更多地服务于社会,由管制向协调转变,而协调就更加考验地方政府的管理技巧,所以政府首先需对自身形成准确的定位,才能更好地发挥职能。
3地方政府充分尊重民众意见
地方政府在拥有足够的资源和绝对的权力的情况下,通常会习惯于为人民作出决策,但是由于政府在收集决策信息的过程中缺乏准确性和对信息的敏感性,而民众又无法获得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所以地方政府所作出的决策往往质量不高,甚至导致各种遗留问题出现,影响社会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普及,民众参与决策的途径扩大,参与决策的欲望也大大增加,所以,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摒弃以往关门决策的作风,充分尊重民众的意见,增加决策的合理性,使政府的管理更有利于民。
4实现制度创新,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的底盘,对国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组织拥有足够的力量,才能有效抑制权力的肆意扩张。社会组织发展意味着民众可以更加方便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这样就能减少民众对社会制度的怨气,增强国家凝聚力,政府的高效运转也能拥有更大的支持力量。只有当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实现良性的互动时,社会管理才能体现出更好的效果。但是就目前来说,影响社会组织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于地方政府所设置的各类门槛,涉及资金、政治等方面,严重影响社会的管理效率。因此,实现制度改革创新,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来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具有一定必要性,这也是在现代治理模式下加强地方政府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
5促进管理主体单一向多元的转变
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以后,政府的治理主体逐渐单一化,权力主要集中于唯一的权力机构,而社会、市场以及个人在单一的治理主体制度下,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制约,缺乏积极性,因此国家经济缺少活力。利用现代治理模式,首先要求治理主体必须变单一为多元,形成多中心治理的社会格局,集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6结语
关键词:网络化治理;和谐社会;政府
20世纪,等级式的官僚体制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主要组织模式,但进入21世纪,权力被逐渐分散,组织界限变得越来越不固定,传统的等级制政府模式已经不能有效满足各种纷繁复杂的的时代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网络治理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化治理的概念
从公司治理与网络组织的角度来讲,网络化治理是从交易成本理论、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展开的,多指以企业间的制度安排为核心的参者间的关系安排。1
从公共部门的新形态的角度来讲,网络化治理主要指一种全新的通过公私部门合作,非营利组织、营利公司等广泛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治理模式。从传统的管理人民、控制社会向协调资源转变,行政管理序列变得更为扁平,参与的部门也更为广泛。
二、采用网络化治理的原因
1、传统政府治理模式所面临的时代挑战
(1)、私人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以来,私人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迅猛发展,这种发展将公共部门从一个服务供应者转变成了一个服务催化者。第三方服务运行模式不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信息技术、废品收集和社会服务等长期确定的领域,也出现在许多非传统部门。和谐社会中,公共部门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表明,政府在未来几年将会比今天更加依赖外部伙伴。
(2)、利益主体需求的日益多样化
在和谐社会中,由于公民对政府的诉求不断增多,政府在处理有些诉求方面也感到非常棘手、不能处理或者处理效果比较差,特别在和谐社会中多元利益不断加剧、多元主体不断分化的情况下,政府对公民诉求地反应往往是滞后的。而社会和私人供应商的灵活性可以向顾客提供快速而专门的回应。
(3)、数字化革命的来临
信息系统几十年来一直是形成公共行革的重要因素,政府信息技术成为了和谐社会中公共服务系统理性和现代化变革的中心。2这是因为以电子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在构作为和谐社会技术系统的现代官僚组织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4)“碎片化政府”需要整合、协同
“碎片化政府”主要是行政区域经济的主导下,地方政府对公众需求的回应,往往是自闭式的、消极的、无竞争性的,这也是“鸽笼化”管理造成的。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对“碎片化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化治理主要应对高度复杂的社会,如果想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需要不同的人群和组织以及机构,
2、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政府面临的挑战
(1)、对管理的挑战
首先是管理问题。每一种治理模式都有其自身的决策规则、节奏、机构、管理需求以及自身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越多程度地使用间接的工具就容易面临越严峻的挑战。对不同工具在操作过程中涉及的指标的详细了解、对各种工具涉及的多方机构的内在需求有所认识、以及对工具应用的具体背景有精细的洞察。
(2)、对责任的挑战
传统的行政法中定义的责任已经远远不够了,因为它仅强调控制政府部门的自由裁量权。但是,政府部门往往已不再能充分控制他们所管理的政策项目。其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第三方政府从根本上改变了对政府项.目问责的意义:它使项目目标和意图的多元现象得以制度化和合法化。
(3)、对合法性的挑战
在一定程度上,在第三方政府体制中,间接的公共行为工具代替了传统行政管理中的各种民主控制机制。自从第三方负责提供政府支付的各种服务以来,公民纳税与享受服务之间的联系变得日益脆弱。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第三方政府行为虽然使政府拥有了新的管理手段,却也减弱了其合法性。
三、网络化治理模式的优势与挑战
1、网络化治理模式的优势
(1)专业性加强
网络化的组织模式正在变成21世纪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正在彻底改变着许多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网络也正渗入从卫生保健到信息技术等领域内各行业的层级管理模式。政府要想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建立一个政府网络,而网络中的各级政府都知道如何通过有效合作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有价值的、也很难效仿的服务。3
(2)更具创新性
因为网络治理是政府开发出更为广泛的囊括不同供应商的选择方案,网络其实是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鼓励一种对创新过程来说至关重要的试验法。因为大量内部的平行约束机制会限制产生好想法所必备的互动环境,而纵向的障碍又会阻止产生出的想法从“冒泡”到决策的整个过程。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网络运行机制如果建立得正确,还能产生出另一种创新机遇。网络就是以这种方式,通过提供比一个单一组织更为及时获得广泛知识的做法,促进了学习和持续的改进。
(3)、提高速度和灵活性
灵活性提高了政府反应的速度。由于等级化的决策结构,僵硬的官僚体制对于新环境的反应速度很慢。政府严格的人事和采购制度使它很难快速地运动或根据环境改变方向。相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网络就会比等级制度更加敏捷和灵活,可以使政府绕开哪些延缓人事流动,应急物资或伙伴获取的无效程序,平衡私人部门和政府的资金。4
为了运行有效,网络化模式提倡在政府上下进行管理模式的根本性转变。那些拥有权力、动力和远见并能重新构架其机构框架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将不得不起模范带头作用。4
2、网络化治理模式可能存在的缺陷
在公共部门中实现目标一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网络中的各个成员全都可以根据有限的绩效目标提供不同的服务。5
另外,网络中各个组织的使命也不是总能协调得好。在最糟糕的情况下,这样做会导致腐败,因为私人成员可能会为了自己的狭隘利益而滥用政府特权。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就必须时刻注意各个组织之间的协调。
(l)、变形的监督管理
许多政府错误地将公私伙伴关系和对外承包看成是解决服务管理头痛问题的捷径,而忽略了对其进行充分的监督和管理。但是,对产出或成果的监督权力往往会导致政府合同监管人员干涉网络成员的工作程序。
(2)、沟通灾难
当一项服务是由组织一内部机构提供的一时候,非正式沟通渠道会增大正式沟通的工作量和信息流。6如果合作伙伴使用了独立又不兼容的信息系统,就会导致沟通不顺畅,协作效果也很差。缺少持续的,通用的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就意味着在发现问题和处理危机方面所用的时间会更长。
(3)、分割式协调
网络化政府一般要在多级政府、非营利组织和营利公司之间进行协调。每一方都有自己的支持者,当问题的复杂性高而职责又不明确的时候,协调问题就会阻碍网络的运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任何一个组织的绩效不良或任意两个组织之间的关系破裂,都会危害到网络的整体绩效。(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孙迎春译.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打击虚假宣传 需社会共治
互联网电商市场交易基数巨大,参与商家众多,复杂的网络环境给监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与假冒伪劣产品相比,虚假、违规宣传更加隐蔽,界定更难,欺骗性和危害性同样严重。《新广告法》的颁布,正是为了对虚假宣传问题进行更清晰地界定与监管。但电商平台的宣传内容是海量的,靠传统监管模式只会陷于疲于应付的局面,必须寻找创新与突破。
据(100EC.CN)获悉,电商企业拥有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追踪、挖掘、锁定。但由于企业没有执法权,往往对于违法者难以形成根本威慑。工商监管部门有遍布全国的监管体系,有执法能力。但以前的监管模式更适应线下市场的管理,而尚不适应网络平台的监管。实际上,监管部门与电商企业进行政企配合、实现社会共治,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
在治理电商平台上商家违规行为的过程中,单纯对电商企业进行追责也是不够的。因为前面所述的原因,电商企业能够对违规商家的信息进行快速梳理,但由于缺乏执法能力,容易导致违规商家逍遥法外。只有找到打通电商平台与商家,跨越线上线下、地域界限的治理方式,才能真正解决电商平台违规问题。
政企配合 打造线上线下治理新模式
为了更有效治理第三方商家虚假、违规宣传问题,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北京市工商局与京东商城合作探索,共同完善工作机制,对此类案件依法移交至商家工商注册地执法部门处理,追究商家违法责任,并通过信用惩戒等手段,加大对违法商家的综合治理力度。属地原则的移案处理方案,使得线上的网络空间与线下的工商执法体系无缝对接,能够从根本上堵住网络监管的漏洞。
据了解,此举的创新之处在于,既发挥了京东在数据信息方面的优势,又发挥了工商监管体系属地治理的执行力优势。在此之前,京东商城本着为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将第三方商家的违规责任都先承担下来,然后由京东对第三方商家进行追责。由于电商平台在追责权限上的局限性,实际上反面助长了部分第三方商家恶意违规的气焰。而通过移案处理,工商部门根据京东方面提供的丰富信息,可以更有效地对违规商家进行处罚。从这个角度讲,京东电商平台在遏制违规行为中发挥的价值更大了。政企配合的治理模式,是“治标又治本”的手段。
据悉,近日京东重磅推出了治理虚假、违规宣传的六大措施,包括:一、加强对合作伙伴正面宣传与教育,明确传递“京东对虚假、违规宣传也是零容忍”的态度;二、与全部合作伙伴签署《诚信经营承诺书》,明确经营的雷区;三、加大对合作伙伴的法律法规、京东管理制度的培训及考核;四、通过“正阳门”页面审核师系统加强系统监控能力;五、通过技术手段向消费者公示商家违规信息,削减违规商家商业权益;六、加强黑名单制度,加大处罚力度。
在此发展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实施依法治国,需要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如果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在新常态下运行不当,极易出现秩序失范,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为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和模式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应发挥积极作用。针对社会组织的自身特点,应该加快社会组织发展,即强化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着力培育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社会组织规范管理机制与科学模式,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断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处理好政社关系,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
在我国社会组织广泛发展的背后,有着政治、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促发原因。通过对各种社会组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特点。同时,现行的管理制度在应对社会组织大量出现时存在诸多缺失。对此,需要从理念与制度两方面着手改革现行的管理制度,形成社会组织良性发展与国家有力监管的新模式。
一、社会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基本途径
为现代社会管理提供一定的整合平台与管理途径,是保障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当前的社会组织管理模式中,社会组织面临法律体系薄弱、监管体制落后、社会支持不够、缺乏活动资金等问题,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健全法律体系、改革管理体制与模式、丰富扶持政策、拓展资金渠道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与方法,以促进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的科学发展。适应新形势,亟需加强社会管理模式创新,而社会组织模式建设创新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要从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法制创新以及工作举措创新着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建设模式创新的发展之路。大多数社会组织将自身的功能限制在文化、健身与娱乐等领域和本社区范围内,其组织化协调作用未能很好地发挥。解决社会组织功能封闭问题,拓展社会组织功能,需要建构组织化协调机制。在外部环境上,要营造公共领域创造出有效连接社会与政府的方式。在内在动力上,需要加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
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背景下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管理模式的创新问题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冲破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社会工作管理格局,全新塑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工作管理新模式。社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激发公共意识、扩大社会参与,加强政府与公众沟通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成为社会管理新格局中的多元主体之一。因此,政府要积极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快社会组织登记制度的创新、拓宽社会组织筹资渠道,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实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角色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小政府、大社会”、“强政府、大服务”逐渐成为政府改革的基本方向。与此同时,社会力量的成长也推动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从国家主导型向国家与社会合作型转变,社会治理不再是由政府作为单一主体进行,而是不断转向由非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参与进来的合作治理模式,社会治理不再是政府独揽,而是不断转向与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合作共赢。目前通过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建立监督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措施,探索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分级管理、分类负责的模式。
三、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背景下管理体制创新问题
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与社会服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对于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而言,增强其自主性、独立性是关键。注重完善社会组织扶持政策,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健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重点培育公益类、服务类社会组织,营造社会组织发展良好环境。同时,加强对社会组织涉外活动和网上社会组织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社会组织及违法活动,保障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传统的重登记、轻管理的行政监管体制是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瓶颈,针对由此导致的社会组织活力不够、政社不分,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等问题,改革了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指由负责社会建设的有关部门认定,在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服务、管理工作中,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在管理上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
四、逐步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新模式的创新发展
探索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引入竞争机制,探索一业多会,以改变行业协会商会行政化倾向,增强其自主性和活力。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为了申请便利,应简化申请程序,成立这些社会组织,直接向有关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但是,成立政治法律类、宗教类等社会组织以及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代表机构,在申请登记前,仍需要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坚持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推动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管理会计组织;成本效益纵深行办公室;社会实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会计的作用和地位已逐渐得到企业的认识和重视,但是,企业管理会计以何种组织形式存在?这个企业管理会计组织又在企业中如何开展工作?这个问题在中外理论界和实践界都没有得到完整的解决。因此,这些问题也就一直阻碍着企业管理会计的实践。笔者通过社会调查后认为,武钢的成本效益纵深行办公室就是企业管理会计组织,武钢的成本效益纵深行办公室的动作机制就是企业管理会计的一个社会实践模式。现给予总结介绍,以求推动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
一、武钢的成本效益纵深行办公室的成立背景与效果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钢铁市场从供不应求走向市场结构性过剩;同时,钢铁行业的原料市场价格上涨。武钢的发展只能走内部挖潜、降低成本的路子。因此,武钢在1995年开展以“降成本、增效益”为目的的成本效益纵深行活动。为了了解成本效益纵深行活动的情况和配合并保证企业的成本效益纵深行活动得到实施,武钢组建了成本效益纵深行办公室。
自1995年到2000年的六年间,武钢的成本效益纵深行办公室在企业以“降成本、增效益”为目的的成本效益纵深行活动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200多次,写出专题报告100多篇,编发简报195期,建议企业推广和应用现代化企业管理共计2 303项。六年来,成本效益纵深行办公室共建议并下达了专项措施567项。直接经济效益18.14亿元。成本效益纵深行办公室配合并保证企业的成本效益纵深行活动的实施,六年来,武钢平均每年节约成本7亿元,建立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体系,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武钢戚本效益纵深行办公室的组织设置与人员构成
武钢成本效益纵深行办公室的组织设置有领导小组和日常工作小组。
(一)领导小组的组织设置
1 领导成员
组长:公司总经理
副组长:常务副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
办公室主任:总会计师或总工程师(兼)
办公室副主任:成本处处长、企管处处长、财务部长、计划处处长、技术部部长
2 专业小组(非日常性工作小组)
(1)宣传组(宣传部兼);(2)指标体系组(经营计划部兼);(3)技术攻关组(技术部兼);(4)考核检查组(企管部兼);(5)成本效益评价组(财务部)。
(二)日常工作小组
武钢成本效益纵深行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小组由6个人组成。1个企业管理学方面的博士,1个高级工程师和4个退休返聘的高级工程师(分别是炼铁、烧结、炼钢、扎钢方面的工程师)。
三、武钢成本效益纵深行办公宣的工作程序和内容
武钢成本效益纵深行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小组根据企业的成本效益纵深行活动的实际情况,向领导小组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领导小组来指定某个专业小组(或组建新的小组)来就该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最后。企业按照专题小组解决该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开展具体的成本效益纵深行活动。除此之外,日常工作小组协助企业威本效益纵深行活动的开展进行如下工作:
一是负责征集、整理并制定企业成本效益纵深行活动的管理策施、方法和专项管理策施、方法。
二是调查并发现企业成本效益纵深行活动中的新项目。
三是组织成本效益纵深行活动的专场报告。
四是组织好每个月的成本效益纵深行活动的例会。
四、武钢的成本效益纵深行办公室是企业管理会计组织的社会实践模式
当前,许多人普遍认为(会计教科书上也这么写的),管理会计组织都是在企业会计组织下面设置的一个与财务会计平级的组织,而且西方国家的企业组织中也是这么设置管理会计的。大家都不认为武钢的成本效益纵深行办公室是企业管理会计组织的社会实践模式。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评价。
(一)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
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可以创造性、多样化,而且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管理模式或教科书上的东西。否则。容易犯本本主义或全部西化的错误。同样,企业管理会计组织的设计应该根据企业的需要和企业实际的情况(如人力、经济条件)来设置。
(二)评价一个组织的性质关键是看它的功能而不是它的形式或其他的标准
评价武钢的成本效益纵深行办公室是不是企业管理会计组织的社会实践模式,主要是看它的功能是不是履行了企业管理会计的功能。企业管理会计是企业决策的信息支持系统,它为企业决策者收集、加工、处理、报告与决策相关的管理信息。企业管理会计组织就是承担这个工作的组织。从上面的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武钢的成本效益纵深行办公室就是履行了为武钢企业决策者收集、加工、处理、报告与武钢的成本效益纵深行决策相关的管理信息。同时,武钢的成本效益纵深行办公室的组成人员也主要是以会计人员为基础,并结合多方面的业务人才组成的。这也符合管理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综合素质的条件。
(三)企业管理会计组织从会计部门下面独立出来,有利于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
课题组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
1、学法指导
我们认为,学法指导是一个重要手段,如果不进行一定的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就难以进行,学生就无所适从。学法指导可由浅入深,课题组从简单开始,如学习中常用的圈点勾画法,这种符号标记法表面上看非常简单,每个学生都能做。在学生掌握圈点勾画的基础上,继续指导其运用批注法,批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批注的形式多样,内容不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学习内容。有些学生对于概念比较敏感,着重批注重点字句;有些学生善于理性思考,着重批注疑难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2、基本教学模式
“指导――自主学习”模式强调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实践去独立完成学习目标,经过一年的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前期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借鉴的特点,分四步进行:
第一,自学生疑。这是创新学习的起点,也是归宿。学习者在明确了学习的内容之后,通过自学,一方面看看用自己的能力,借助辞典及其他一些资料,能弄懂哪些问题。另一方面还必须发现在自己能力范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质疑,以便在与同学、同伴、教师等交流中提出。第二,归纳释疑。对学习知识的归纳整理,一般的学习者是简单小结,很少有归纳知识内容的。创新学习提倡学习者要对知识本身作深入探讨,前后左右相互联系,悟出它们之间深层的联系,包括疑难问题。相对而言后者更重要。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改进学习方法,提出独特的见解,利于下一课学习。
后期教学模式:激趣和要点提示――学法指导――自学课文――讨论或表演 ――总结和练习。
(1)激趣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引起好奇心,要点提示是根据单元目标或本课特点提出的,问题必须精简,只需一两句就足够了,过多学生就忙不过来,也失去了自主发现的空间,没有要点容易失控。
(2)自学课文。学生自学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有些要求一定速度的阅读,教师应事先估计好时间,并明确限时。如果自学不足,自主就缺乏实效。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案计划,认为自学这段时间过长,课堂没气氛,匆匆地结束,则会造成下一环节的不顺。
(3)总结与练习。讨论或表演的过程随意性强,内容比较分散,教师还必须组织完成一个总结的过程,对讨论的内容加以整理归纳,从而共享成果,这一步也可让学生来归纳,教师适当提示即可。
两个模式都强调调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因材施教,前者似乎更重问题的质量和解答,后者相对全面,有学法指导,有感情投入,有多样形式。无论怎样,作为课堂教学,质疑始终是最重要的。围绕质疑,我们可投入情感,可渗透学法,形式多样。
3、实施策略
两种教学模式,相应地就有两个实施体系,第一种教学模式,我们采用的策略:
(1)启发指导策略。教师启发引入问题,布置学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采用的指导形式有点拨、讲解、追究、讲评、总结等。点拨,即学生在分析、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思路贫乏时或进入“死胡同”时,教师予以点拨、疏通思路。讲解,即学生在碰到十分陌生的知识时,教师予以少而精地讲解,给学生排难解疑。追究,即学生碰到一些相互联系、又容易引起干扰的知识时,教师根据学生能理解、接受的程度,施行追究,以期弄个“水落石出”。讲评,即针对学生有创见的想法或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对于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予以讲清错误的原因,促使学生真正领悟。总结,即教师对知识加以归类,使其系统化、概括化,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2)激发思维策略。思维是人脑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间接地、概括性地反映了事物规律的心理过程,它是衡量个人自主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指导――自主学习”的核心所在,其主要策略为:
第一,计划地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a利用问题启发,便学生思考具有方向感。在学生学习开始之前,教师根据教材所要解决的重点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有明确的思考目的,通过阅读课本来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得出正确的结论。b精心小结,培养思维的概括性和严谨性。“指导――自主学习”采取的是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指导、辅导、启发、小结等活动的结合,其中小结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于一般性的教学内容,可采用提纲式、测验式的小结形式,对学生所自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对于有一定思维深度的内容,教师则可采用质疑式的、讨论式的小结去帮助学生理清思考的思路,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严谨性。
第二,用问题培养多种思维方式。人的思维,按其性质可分为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顺向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等思维方式,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具有更大的作用。A、抽象概括,发现规律。教师可给出一组带有规律性的练习,让学生完成后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且用语言进行叙述。如四大文明古国,按流域、年代、文明成就列成表格,请学生回答,填写后归纳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是规律,即都发源于大河流域。B、多题一解,举一反三。教师可给出不同叙述方式的一组题,让学生解答并指出题目的共同的思维方式,或根据某一思维方式将结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第三,深化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教师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中尽量利用变式复习与阅读来进行思维训练,对于某一知识,既注意一般情况下的结论,又注意特殊学习情况下的相应结论的变化和联系。另一方面,教师还可利用渗透本学科思想的实践活动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如参访、考察、调查历史古迹、家乡变迁等,以加强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历史规律的把握。
第四,开展学生自我检查能力的策略。自我检查的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检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在开始阶段,我们教给学生如何自检,在课堂上不断地巡视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自检情况(如是否认真核对答案等),在课后还要收部分学生的作业(特别是差生的作业),来认真检查(主要检查完整程度),每次的小测验都由教师认真批改。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我们拟定的学习的提纲,从教材中找出答案,写出章节或单元总结,归纳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发现和提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边学习边概括,学会做笔记,如眉注,加上补充的内容等。
4、对教师的要求
>> 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青年志愿者服务运行机制分析 高校文化管理背景下青年志愿者服务的有效开展研究 发挥志愿者作用 参与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青年志愿服务研究 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新型志愿者组织模式思考 基于现行高校志愿者管理模式下的志愿者心理需求分析 新时期医院青年志愿者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世博背景下的地铁志愿者服务机制探析 青年志愿者事业的发展 海外青年志愿者的步伐 志愿者助力社会治理创新 志愿者模式纳入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与发展的途径探析 论民办社会公益组织的志愿者管理 可贵的志愿者精神 高校志愿者精神的培育 关于媒体的“志愿者”精神 浙江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模式总结与机制创新研究 “世博”后青年志愿者国际合作模式探析 高校图书馆青年志愿者服务模式探析 志愿者与志愿精神: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在动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③徐逸群.论青年志愿者行动与精神[J].青年探索,2003,01:31-33.
④郗杰英,杨守建.当代青年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2,01:5-9.
⑤唐晋.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民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2008.
⑥陈萍,朱莉玲.志愿服务是提升青少年公民素质的有效途径[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21(2):34-37.
⑦徐逸群.论青年志愿者行动与精神[J].青年探索,2003,01:31-33.
⑧连淑芳.试析内隐认知视角下志愿精神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86-89.
⑨张耀灿.关于弘扬志愿精神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05):1-4.
⑩郗杰英,杨守建.当代青年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2,01:5-9.
参考文献:
[1]唐晋.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民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2008.
[2]安国启,曹凯.论青年志愿服务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J].中国青年研究,2002,01:52-56.
[3]徐逸群.论青年志愿者行动与精神[J].青年探索,2003,01:31-33.
[4]梁绿琦.志愿服务与当代青年成才[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14(3):5-8.
[5]陈萍,朱莉玲.志愿服务是提升青少年公民素质的有效途径[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21(2):34-37.
[6]连淑芳.试析内隐认知视角下志愿精神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86-89.
[7]张耀灿.关于弘扬志愿精神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05):1-4.
关键词:社会工作;游戏治疗;理论基础;社会治疗;模式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社会工作游戏治疗的理论基础――社会治疗
社会工作游戏治疗是社会治疗的一个分支,因而对社会工作游戏治疗理论基础的探寻,实际上就是对社会治疗理论的探寻。而社会治疗在国内的研究较少,有关文章相对来说焦点比较集中,主要以表演理论这一内容为核心展开。而在国外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完整而系统的体系,且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行各业,如教育改革、医疗卫生、社区创建、企业发展、组织建设等,并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一场社会治疗运动,成千上万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了社会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并从中受益。
当然,这些成熟理论的中心点依然是表演。而所谓的表演理论中的表演,是成为自己之外他人的活动,也即创造性地模仿他人的活动。社会治疗要做的就是帮助人们生活,帮助人们创造一些新的事物,帮助人们成为自己之外的他人,帮助人们表演,而不去探讨对一个人深刻的内部解释。社会治疗学家认为,直接移除痛苦或问题,我们就不能解除问题和痛苦,即使在某种外科的意义上。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帮助人们成长和发展,以改变那些痛苦的问题和困难所存在的完形。社会治疗的基础是解决疏离的两种人类能力:活动和表演。治疗学家帮助团体进行方法的实践,也即创造一种独特的工具(在工具和结果统一中),并进行特别地设计来处理他们想谈论的东西。正是在团体创造方法的活动中,特殊的问题得以解决。社会治疗的过程不是帮助人们解决他们的问题,而是帮助人们创造环境以获得帮助。
而社会治疗的过程可以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来访者带着问题来向治疗学家咨询,并试图找出和解决问题。第二部分是创建环境,创建新的生活形式,从而进行团体成长的过程。
社会治疗是前后两部分过程的整体。团体成长的过程也就是第一部分的转化,社会治疗团体的大小根据具体情况会有所不同。一般的社会治疗团体由 10-25 个人组成。治疗学家首要地是帮助团体成员创造一个发展性的环境。在治疗中,治疗学家谈话的实体针对整个团体。治疗的功能就是同团体成员一起工作来创建团体。治疗学家坚持仅同团体相联系,这样就在团体成员和治疗学家间构建了一种创造性的张力。
在社会治疗中,治疗学家不会强加给团体成员某种平等参与的民主观念,或者某种形式的参与。他们认为许多事物各有其运行之道,对其强制实行某些行为模式是很难的。纽曼认为,同团体成员谈什么并不重要,也不是一个主要问题,关键是怎么谈。治疗是一种定性的体验。在社会治疗中要解决的问题常常是团体正在做的事情。作为社会治疗学家就是要观察团体如何对所有信息做出反应,对这些信息做出集体反应是社会治疗工作的主旨,这也是开始进行意义创造、集体发展和成长的时候。在治疗过程中,社会治疗学家对一些感到困惑和不理解的事情,可以坦诚地说“我不理解”来和团体成员共同交流、分享。“我不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判断性的一种主观报告,它是同其他人一起保持这种活动的持续性所必须的。再者,打破帮助者―被帮助者模型所固定的角色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一判断性模型可能设定了许多不正确的事情。治疗学家必须一直保持创造一种共同语言,这是在治疗学家和来访者两个方向上的一种根本转变,有助于团体经验的共享与理解。
二、社会工作游戏治疗的方法与模式
目前,游戏治疗的倡导者就其理论背景来看源出多门,“认知疗法”、“行为治疗”等也都衍生出以游戏为媒介,适合儿童的游戏治疗。近些年来,各种游戏治疗的不同派别在下列问题的看法上已经接近一致:游戏活动本身不是治疗的目的,而仅仅是治疗的一种手段或方式;游戏治疗中治疗者的态度,以及治疗者与儿童之间建立的特殊性关系起关键作用。因此,探寻游戏治疗的方法及模式,便是目前所有社会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关注游戏治疗者们最多探讨的问题。
1.儿童精神分析游戏治疗模式
在该方法模式中儿童天生具有的种种内在的需求和欲望需要得到满足、表现和发泄,但是儿童所生活的客观环境不能听任其为所欲为,从而使其内心产生抑郁,于是,儿童就要在游戏中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和需求,从而得到身心的愉快和发展。精神分析游戏治疗就是借助游戏这个媒介分析潜意识,将这些尚未解决的潜意识内容,提升到意识层次,从而彻底解决问题。在儿童精神分析游戏治疗中,游戏是用作与儿童建立分析性关系、观察的媒介、分析资料的来源和导致顿悟的工具。
2.儿童中心游戏治疗模式
该模式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本质是相信每个儿童都有自我发展的力量。而该种模式的推崇人提出的8项原则至今仍为儿童中心游戏治疗方法所遵循:1.治疗师必须尽快和儿童建立起温馨友好的关系。2.治疗师应该无条件的接受儿童。3.治疗师应该营造一种宽容的氛围,使儿童能够充分自由地表达其内心感受。4.治疗师必须迅速识别儿童所表达的情感,以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向儿童解释这些情感体验,获得对儿童行为的领悟。5.治疗师应该始终尊重儿童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只要给以适当的条件,儿童就能够自己处理困难。6.治疗师不能以任何方式企图指导儿童的行为或对话过程,儿童应该引导治疗的进程。7.治疗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8.游戏过程中要建立一些必不可少的限制,以保证治疗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目前该疗法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广泛用于有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儿童,但是国内却应用很少。
3.认知行为游戏治疗模式
自该模式提出定义以来,便成为一个扩展快速的领域。该模式强调儿童必须主动参与治疗,并接触到有关控制掌握以及为改变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问题。因为此模式是根据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计的。
4.格式塔模式游戏治疗
该疗法的背后蕴涵着庞大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原则是:(1)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治疗师以非评判性的、尊重的态度对待儿童,为儿童提供一种全新的体验,这种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作用。(2)保持良好的接触,解决阻抗问题。(3)帮助儿童发展出坚定的自我感觉:引入不同的体验来加强儿童的自我,为其情绪表达提供所必需的自我支持。(4)为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体验。由于格式塔治疗的指导性与集中性,该疗法对受到丧失与悲伤问题困扰的儿童有较好的疗效。
5.亲子游戏治疗模式
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情况,尤其对于那些由于病态的家庭系统而造成的心理障碍或行为异常的情况,亲子游戏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其治疗过程可简单概括如下:(1)治疗师向父母解释基本理念与方法。(2)治疗师演示游戏治疗的过程。(3)治疗师训练父母掌握最基本的游戏治疗技能:建立结构、共情式倾听、以儿童为中心的想象性游戏以及设立限制。(4)父母在治疗师的督导下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游戏活动。(5)父母独立在家里开展游戏治疗,并将这种技能扩展到日常的生活中。亲子游戏治疗在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减轻了这类家庭中父母的心理压力。
6.集体游戏治疗模式
集体游戏治疗是一种低成本、高效、且便于推广的心理治疗方法,但是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相关文献并不很多。目前的文献报道中,多见于针对社交退缩儿童和遭受躯体虐待或待的儿童。
三、结论
社会工作中的游戏治疗是社会治疗的一部分,而游戏治疗在治疗儿童心理障碍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相比西方发达国家针对游戏治疗的研究,我国的社会工作者们对游戏治疗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推进国内这方面的工作,应当从社会工作游戏治疗的理论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同时针对儿童的游戏治疗的方法、模式进行尝试性地实践;在社工进行游戏治疗过程中,要对游戏治疗实施前的准备及应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记录。只有不断地进行实践和理论的深层次探讨、研究,才能在我国真正实现社会工作意义上的游戏治疗,才能使得社会工作游戏治疗的理论基础和焦点模式的研究更具意义。
参考文献:
[1]佩恩著,何雪松等译.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梁培勇.游戏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3]刘敏娜,黄钢,章小雷.儿童游戏治疗的研究进展 [J].中国临床康复,2004,(15).
[4]卡迈克尔著,王谨译.游戏治疗入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 知识经济 职业生涯规划 权利-社会模式 利益增值
如今,知识经济的冲击给个人、组织和整个社会都带来深刻变革。面对这个纷繁多变而又充满机遇的时代,个体怎样规划职业生涯才能在有限的生命时限中体现最大的价值,组织如何获取并保留所需的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全社会又将如何实现整体的协调与和谐发展……这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在研究和把握知识经济时代职业生涯规划模式的基础上寻找答案。
一、理论演进与问题的提出
要探析知识经济时代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趋势,就必须首先对以往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进行追溯与剖析,发现尚待研究的问题并寻找到知识经济时代职业生涯规划模式的参照点。
1.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进程回顾
20世纪初,关注个人职业选择。这一阶段中,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出现了研究个人职业选择的代表理论,如霍兰德(Holland)的人职互择理论、帕金森(Parsons)的职业-人匹配理论、施恩(Schein)的职业锚理论等,主要从个人角度讨论职业选择与个人特质的匹配以保证职业生涯的成功,注重对职业生涯内在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
20世纪中叶,聚焦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中,无论是萨伯(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施恩(Schein)的职业发展理论、金斯伯格(Ginsberg)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还是格林豪斯(Greenhouse)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其共同点均是将职业生涯与人的生命周期联系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着重研究不同发展阶段的职业决策和职业实现策略。
20世纪70~80年代,以组织视角考察个体职业发展。米尔克维奇(Milkovich)、布鲁克(Burack)和伊凡瑟维奇(Ivancevich)等学者把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转向了从组织角度研究个体职业发展,提出了组织与员工共同成为职业生涯规划主体的共荣共生理论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战略观等。
20世纪后期,强调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双赢。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教授亚瑟・谢尔曼(Arthur Sherman)等人对不同时代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重点的考察表明,90年代的研究重心已经转移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组织职业生涯规划二者的平衡上。
由此看出,研究者已充分注意到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发展要求,不得不主动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出现了双向平衡导向,即在确保组织利益的同时,注意考虑个体的发展意愿。
2.总结与评述
从梳理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脉络可以看出,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已经从单纯关注个体或组织,发展到关注个体和组织的协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
但也可以看出,以往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主要分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组织职业生涯规划两个重要领域,较少考虑到员工的接受能力和心理需要。这两个研究角度很少进行融合,即出现所谓“奇怪的裂缝”。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中还缺少对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有效认知,出现“社会、组织和个人三方参与主体之间的分立”。
因此,知识经济时代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对过去的研究假设进行改造,增加规划主体,解决理论研究内部分裂的问题,探讨新的职业生涯流动模式,以及转变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方式等。
二、“权利-社会模式”的概念、主体及研究方法
基于上述理论和实际考察,结合知识经济的时代特点和现实需求,本文提出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权利-社会模式”。
1.模式概念
知识经济时代职业生涯规划“权利-社会模式”是指,个体、组织和社会共同拥有对个体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操作的权利,并在规划的过程中主动寻找三方利益最大化平衡点的发展模式。
这一模式下,因个体、组织和整个社会全体自觉主张职业发展的权利,职业规划便成为在一种“不自觉”状态下的主动规划而无须刻意区分其“自觉性”,但个体、组织和社会对职业生涯规划权利的主动主张则更多的表现为对其他主体利益的主动关注,共同寻求社会整体人力资本的最大化,在规划主体、组织和社会的角色、职业发展的范式特征、衡量职业成功的标准、过程控制与规划动力等方面将呈现出与工业经济时代职业生涯规划不同的发展特征。
2.主体界定
个体,即拥有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创新活动的知识型员工是知识经济时代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基本元素,是“权利-社会模式”中的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主体。
组织,即具有组织结构扁平化,信息传递虚拟化,注重知识管理,主动而时时探索市场需求变化的探索性等特征的企业组织,它是参与“权利-社会模式”的重要主体。
社会,主要指秉持人的发展为价值尺度与核心要义的知识经济社会,它扮演着信息提供者和宏观调控者的角色,作为弥合组织与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中间要素而成为“权利-社会模式”不可或缺的情境主体。
3.研究方法
以历程比较研究为主,从理论的思辨性方面展开逻辑上的分析与论述,从以往的研究和已经发生的事实中提取理论与数据支持,整理出逻辑上成立的推理链。
三、权利-社会模式的特征
1.个体发展责任自承性
“权利―社会模式”下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中,个体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负有主要责任,在综合考虑个体特质、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做出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决策并选择适当的方式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馈修正。
一方面,以往那种个体对工作和组织的依赖状况有所打破,个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跨组织流动、自由职业、创业等方式实现自身价值,而自由地选择职业、自主设计职业生涯成为个体自主性需求得以满足的方式之一。可以说,个体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规划意识已经深化到“不自觉”的地步,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向员工个人倾斜。
另一方面,由于竞争全球化,影响组织发展的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增加,使得组织难以做出组织内部员工的职业生涯长远规划。同时,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虚拟化等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变革,员工的晋升通道日益狭窄与阻塞,组织很难保证员工有足够可以晋升的职位,对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控制权逐步减弱。要想获得职业规划的成功实施更多的是依靠个体自身的努力和不断进取。
2.组织和社会的辅
“权利―社会模式”中,组织的角色由工业经济时代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推动者转变为辅助个体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个体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的力量,可以说,这种思路是组织对个体发展更负责任的表现。
与此同时,虽然个体的职业发展的责任主要由其自身负责,但出于对所需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稳定性的角度考虑,组织也需要对影响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重点投入。
秉持人的发展为价值尺度与核心要义的知识经济社会,扮演着信息提供者和宏观调控者的角色。具体说来,社会负责详尽提供个体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所需信息,包括经济发展预测、宏观人才战略规划等,鼓励良好的舆论导向和专业职业指导行业的发展,在教育领域、就业环境、就业制度和劳动关系系统等方面对社会成员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一系列的协调与宏观调控。
3.职业发展范式特征弱化
“权利―社会模式”下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范式弱化的特征,突出表现为以学习能力划分发展阶段、职业发展边界模糊和雇用关系短期化、多样化。
(1)以学习能力划分发展阶段
知识经济时代更注重个体职业竞争力变化性,谁有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谁就能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动地位,否则就处于被动地位;而年龄较大的人,由于学习能力下降,过去的优势逐步成为现在的劣势。因此,“权利―社会模式”下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发展阶段上不再仅仅与年龄相联系,而主要以个体的学习能力为划分标准。
(2)发展边界模糊
“权利―社会模式”下职业发展边界较工业经济时代的要明显模糊很多,甚至出现无法准确界定其边界的现象。组织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个人的绩效来适应变化的市场和技术的变化,个人则通过在无边界的环境下不断学习使自己适应高速变化的就业环境,获得自身理想的实现,个人职业相关需求的实现将不会限定在组织的环境之内。
4.职业成功的标准内在化
“权利―社会模式”中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需要从内在化的方面重新定义和界定,个体的职业竞争力成为评价职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职业生涯成功与否,个人、家庭、组织、社会判定的标准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知识经济时代,非职务变动发展越来越成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形式,使得职业生涯规划的规划对象发生根本性变革,由原来的单一追逐职位的晋升等外在表现转变为更多的注重内在需求的提升与满足,突出表现为个体对自身拥有的知识资源而形成的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视。
5.过程控制与利益增值
过程控制的有效性。知识经济时代职业生涯规划的“权利―社会模式”,更强调对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实行控制的有效性,其最终要指向的不是某一个点(具体特定的职位),或者某一条线)一个专业的职位发展序列),或者某一个平面(如某一职类中的各种相关职位),而是伴随着个体拥有知识的增多而可以从事的各种职业群。
“权利―社会模式”中,注重对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和实现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可以促成个体以权变的方法和敏锐的洞察力不断审视周遭的环境和自己的已有的发展基础和逐步成熟的个体特质,不断调整职业规划的具体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实现最终结果则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三方利益增值。不同的主体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都会得到相应的利益,使得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得以增值,这是系统运行的动力基础,也是三方利益得以协调的基本激励机制。
个体在“权利―社会模式”下,不仅可以得到职业竞争力的稳步提升,还可以在确保自身多层次需求得以满足的前提下获得最大限度的个人发展,并在增加自身人力资本存量的基础上,主动主张自己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决策权利和实现权利,充分行使人力资本的产权权能,获得最大收益与效用。此为个体不断改进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策略寻求最佳的动力基础。
组织在“权利―社会”的发展模式下,一方面可以节约组织资源,专门开展核心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将在个体职业生涯规划成功的过程中获得个体更高的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激发个体的工作潜能,为组织创造更高的绩效成果,并使组织整体人力资本效能实现最大化,为组织在知识经济时代激烈而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获得和保持核心竞争力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本保障。
个体和组织的发展无形中就是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有效进行带动了社会整体人力资本总量的增值和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为全社会每一个体成员的充分发展创造出更加和谐的社会关心和发展环境,从而创造更为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更为丰富的精神体验。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时代职业生涯规划的“权利-社会模式”具有的个体发展责任自承型、组织和社会的辅、发展范式特征弱化、成功标准内在化以及注重实现规划时的过程控制与利益增值等发展特征,其微观过程上图所示。
参考文献:
[1]George T.Milkovich,William F.Glueck,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A Diagnostic Approach[J].Business Publications INC.Piano,Texas 1985,Fourth Edition. P425
[2]Arther Sherman, George Bohlander & Scott Snell, Managing Human Resource(Eleventh Edition)[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