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课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地理第二课堂;地理小制作;地理小论文;地理小调查
地理课外活动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在很多方面具有独特而又显著的教育功能,成为地理课堂的延续和补充。《课程标准》中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开展课外活动”。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我在地理课上,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地理小制作、地理小论文、地理小调查等活动,并合理规划设计,顺利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地理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际就开展地理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意义谈几点个人认识:
1 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地提高了
我曾带领八年级学生做“我们家乡所属水系的(沙颍河)调查”、“学校北侧小黄河古道主要污染源调查”。在课堂上,给学生明确的分工,对调查做周密部署。回到学校以后,小组之间做充分的交流和论证。在汇报成果形式多样,有班级办成墙报、有的班级开展演讲活动、有的班级进行正、反方辩论对抗赛……,似乎整个学校都沸腾了。自从开展地理第二课堂活动以来,很多以前不愿意上地理课的同学,都爱上地理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越来越浓,课堂、课后学生提问的多了,对地理问题发表自己见解的人多了,看地理课外书的人多了,不愿作笔记的少了,课堂上打瞌睡的少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越来越高。
2 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师生关系更趋融洽
随着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逐步改变,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自然就多了起来,这时,老师就成了学生解决疑问的好帮手,课余时间或自习课,进办公室与教师一起探讨问题的学生多了,常常是师生共同讨论、调查、查资料,想办法做出质量较高的作品,共同想办法解决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在活动中,师生接触多了,老师帮助的多了,自然地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3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精神和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开展地理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地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是一种群体的活动,须分工合作,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要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共同解决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为了完成任务,一般都离不开与小组人员的合作以及与小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调查对象)的沟通合作。如做地理手抄报的同学,他们先进行分工,有的同学负责在网上查资料,有的同学到图书馆看报纸、书籍找资料,有的同学准备好做手抄报时要用到的颜料笔。一切准备就绪后,再集中一起商量如何排版,字写得好的同学负责抄内容,擅长画画的同学负责画画等等。最后一起修改,看哪里的颜色要深一点,哪里的颜色要浅一点,最后一张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就完成了。比如做《学校平面效果图》,全班48位同学,分成四组,活动结束时,我们在地理上进行评比。他们有的请教美术老师或者地理老师,有的请教数学老师,用多大的比例尺把学校的平面图画出来。从选材料到完成作品的过程,都必须有合有分,共同商量,共同解决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为这一件作品的难道比较大,所以在制作过程中他们还要互相鼓励,最重要的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高中地理课的学习由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三个内容组成,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整治。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这两板块既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难度所在,又是进行迁移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的重点所在。通过必要的迁移,实现了自然、人文地理的“理”与区域地理的“地”有机联系、有机渗透,从而实现“地”“理”的有机统一,这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实践精神,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联系而获得意义。一切新的有意义的言语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形成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并不存在。……”“温故而知新”。所以,高中地理课的教学离不开迁移。
一、在知识的新授中迁移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在课堂创设积极的情境,开展迁移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老师具体、生动、亲切感人的情感‘移情’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来,推动他们孜孜不倦地钻研,同老师一起探索‘地理课王国’的奥秘。”0如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太阳光照图是自然地理中最难的部分,也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重难点,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有初中地理中的经纬度分布、高中地理中的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等,必须要对这些相关的知识进行复习,并对这类图形进行有效迁移,才能解决这类困难。
二、在知识的比较中迁移
通过对相似点、重点、难点知识的比较,再辅以典型例题的分析,在比较中迁移,以提高学生的辨别和判断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什么不同?在知识比较中,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气候的因素,实现气候知识的迁移。再如“长三角”与“珠三角”比较,通过比较,对课本“珠三角”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部分的知识实现了迁移,从而加深了对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如何实现经济的再发展的认识,理解了我国东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自觉地顺应了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在练习、试卷的讲评中迁移
作为高中毕业班,实际学习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大搞题海战术是不对的。在练习、试卷的讲评中,要注重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迁移。在知识迁移前,要对所涉及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为下一步的知识迁移做好准备工作,以典型例题的讲解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并做好练习、试卷的复评工作,对练习、试卷要反复体味,加深理解。比如在讲气候类型的判读这一类练习时,先要学生复习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再归纳、总结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然后再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学生就能自己很快掌握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觉得轻松。
四、在第二课堂中迁移
1 开展调查分析和社会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容易出现有“地”无“理”和有“理”无“地”这两种不良现象,如何更好地使“地”和“理”有机结合?开展调查分析和社会实践活动,能使理性认识实现迁移,达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有机统一,真正的形成基本的地理素养。比中工厂、家庭生活中的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发展中的有机农业等均可以作为可持续发展内容列入调查分析中。无论是开展野外观察、观测、考察,还是从事社会调查、走访等都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搜寻、分析……这样迁移既能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的转变。
2 积极撰写小论文
1.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活动课的意义
1.1 开展地理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完美个性,健康心理,优良品质,是课堂教学中不易实践的内容,在教师带领下的活动课中,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有互动交流,有互动影响。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行举止都比在课堂上更自然、更真实,他们的思想、情绪、观点、行为、个性、品质、心理活动更易表现。地理活动课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掌握,如教材中讲到地球一章时对其中涉及的天文知识,只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枯燥乏味,学生不爱听。应有计划的安排天文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地理活动课中创设道德感情境、美感情境、理智感情境和综合情境,让学生发现、欣赏自然和人类经济建设的美,对祖国、家乡、人民产生深厚的爱,对前人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由衷的崇敬之情,以此激发为祖国、为人类作贡献的理想。家乡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民谚所包含的丰富知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经济建设成就,均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乡土地理内容成了创设好活动情境的主要阵地,让学生深入乡情调查研究,发现、欣赏、赞美家乡自然之美,经济建设之美,风土人情之美;同时也找出家乡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培养主人翁精神。
地理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如寻找北极星、四季星座及其行星,日食、月食的观察,气候现象的观察,到野外进行地质地貌观察,测定气温、气压的变化,记录天气变化的过程等。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激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知道从最熟悉的现象来思考自然的奥秘、探究科学的道理。养成勤动脑的良好习惯和细观察、善始善终的品质。把这些观察与生产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逐渐发展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3 有利于培养独立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组织学生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土地利用、水资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调查性活动。把家乡当作调查的主要阵地,通过调查使学生在调查中学习,把广阔的自然和社会当作学生学习的课堂,使学生懂得欣赏家乡的美,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实现在调查之中获取信息的目的,并在调查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然后每个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这样学生就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调查性活动能促使学生去博览群书,这种学习的意义是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如果学生深入实际调查,能够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也使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得到锻炼。
“集体组织,自由活动”的活动方式可以是个人的活动,也可以是小组的活动。自由活动能使学生从心理上彻底摆脱对老师的依附,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也避免了教师有意无意的干涉,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参与意识,形成独立人格;学生自由组织学习群体,有助于在群体中培养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自由组织的活动群体会使他们感觉到轻松,互相信任。小组活动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不同意见的进行辩论,使活动达到,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
2.设计地理活动课的四个原则
2.1 趣味性原则
趣味是学习的先导,它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观刺激,吸引学生。活动课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能克服传统教学的单调乏味感,使内容丰富多彩,有形、有色、有物,增加趣味性。寓智于趣,寓学于乐,使学生在宽松、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开展活动,获得新知识,发展能力,从而获得学习成果。
2.2 知识性原则
地理活动课设计应以教材的知识为基础,适当拓宽、延伸和深化,即源于教材,落实于教材,加深扩展学生知识领域。注意知识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因此地理活动课,有时可以是地理单学科的,有时也可以是多学科集为一体,使知识不仅得到纵向迁移,也得到横向迁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2.3 实践性原则
地理活动课的设计还要提倡多实践,不仅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活动,而且要倡导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发挥其创造性和想象,动手设计,这有利于学生突出个性,表现特长,为教师进一步因材施教打下基础。同时,学生自主自立能体现其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组织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提高。
2.4 有序性原则
在地理活动课设计中,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不再是手把手地教,而是应当致力于学习活动的设计,使所有学生在活动中都加快发展自己。因此,关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尤为关键。必须运用有序性的地理教学原则,设计地理活动课系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
3.开展地理活动课的具体操作
3.1 结合教材设计活动课。
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节的活动课,安排了“小型演讲会”,主题是:正确了解地球在变暖;好好爱护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
3.2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课。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研究自然现象、社会问题等。例如,七年级《天气与气候》这一章节,布置学生搜集天气预报资料、观察记录天气变化的过程。
3.3 设计网络活动课。
通过网络开展地理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用计算机展示地理谜语、地理漫画,让学生在计算机中拼中国省区轮廓图、世界海陆分布图,观看澳大利亚特有动植物、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录像,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进而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准确性 科学性 教育性 启发性 情感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教学信息的最基本载体,是联系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最重要媒介。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精心锤炼教学语言,赋予教学语言强烈的艺术色彩,是每位地理教师增进教学技艺,提高业务水平的基本要求。
(一)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在地理教学中,必须讲究地理吐字准确。即注意一般字在地理学科中的读音。如地壳的“壳”在地理中不读“ké”,必须读“qiào”,不能将准噶(gá)尔盆地读成准gé尔盆地、波罗的海、斯堪的那维亚中的“的”不读“de”,而读“dí”,兴都库什的“什”不读“shén”,而应读“shí”,济南的“济”不读“jì”,而读“jǐ”。此外,语意表达要准确到位,做到地理概念的描述不模糊、地理判断推理不模棱两可。例如,“寒潮”与“寒流”、 “降水”与“降雨”、“天气”与“气候”、“荒漠”与“沙漠”、“地形”与“地貌”、 “水力资源”与“水利资源”、“冰雪”与“冰川”、“水位”与“水头”、“褶皱”与“褶曲”、“生物圈”与“生物界”等地理概念组,均是一字之差或仅是字序相差而意义搬家的,教师在表达含有这些概念的教学内容时,就必须准确把握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抓住各概念的本质,必须做到措词准确,描述精确,决不可乱用词语,似是而非。
科学的语言是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的重要保证。地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语言准确、语句合乎逻辑。“印度位于我国的哪个方向?”学生回答:“我国的南部”,教师必须纠正、强调:“印度位于我国南面”,并解释其道理。当发现学生回答“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极圈以内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教师立即纠错:“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是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现象。”这种在细微之处把握地理语言的用词,讲究的是地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同时,在地理教学中,语言表达还应注意逻辑性,即教师讲解地理内容的语言符合地理客观规律,符合地理思维规律,用具有内在逻辑的语言来推理具有内在规律的地理知识。各种气候的成因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就要求教师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阐明其中的逻辑规律。在讲解“地中海气候”时这样说:“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间大陆的西岸。这里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夏季时,副热带高气压带移来,这里受下沉气流控制,气候表现出炎热干燥特征;冬季时,西风带移来,西风从海上吹来,带来温和湿润的气流,并多锋面气旋活动,气候表现出温和多雨特征。”短短几句话,将地中海气候的分布,成因和特点分说清楚,并且“夏季——原因——特点”;“冬季——原因——特点”对称讲解,条分屡析,逻辑性强。地理教师在运用讲解性语言讲授时,一定要按照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逻辑推理。有些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而另一些教师的讲授又失之肤浅。要做到讲授深浅适度,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思想和思维的顺序都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
(二)富有教育性和启发性
地理教师的职业要求其一言一行对学生施加影响和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注意语言的教育作用。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语言内容的教育性。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描述、论证、举例、引文等都有内容意义,这些内容意义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使学生接受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国的自然资源》时,我读了我摘录的一段话:“我们都知道日本的森林覆盖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比我国高好几倍。而且,木材可以再生,但日本人不这样想,他们严厉禁止砍伐森林,却大量从我国进口木材。札幌的港口异常繁忙,很多船是从大连来的,装的都是我们东北的原木。而站在札幌的一个制高点上极目远眺,我们看到的是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甚至就在港口卸木材的岸边,那些比运来的原木还要粗的大树毫发无损地站立着,一车车木材从那一排排茂盛的大树边上通过,运到他们的城市里。他们用我们的原木做成方便筷、牙签,用完了再回收,做木浆出口给我们,一进一出,净挣我们一倍的钱。”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具有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自觉、自省精神和使命般忧患意识。二是语言态度的教育性。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运用语言进行讲解、提问、评价时,态度和蔼可亲、平等友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地理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就是指教师的语言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能由此及彼,由因及果,由表及里,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发出的语言信息,只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参与学习,才是有效的。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听起来如同嚼蜡,学生是不情愿听教师讲课的。地理教师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原则,要求地理教师在使用课堂教学语言时,应当通过设置悬念,控制语调的变化,加强连贯性、适当的减速以及稍事停顿,选用启发性的词语等增强语言的启发性。如经常使用修辞手法,设问、反问 、比喻、比拟、排比等,能实现地理教学讲授语言的点拨、点染、引导、引发功效。例如,“我国行政区划中的省、县、乡三级行政单位就像一所学校内部的年级、班级和小组”; “荆江如‘九曲回肠’,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排列顺序就如自西向东下楼梯”;“地球就像是一个半生不熟的鸡蛋,其内部三个一级圈层就像是鸡蛋中的蛋壳、蛋白和蛋黄”; “地震震级与烈度的关系就像是炸弹的爆炸力与杀伤力之间的关系”; “风景秀丽的广西漓江已成一半青来一半浊的‘鸳鸯江’”等等教学用语均具有扩展想象意境、降低理解难度、加深记忆印象的独特表达效果。
(三)注意渗透情感教育
1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历史思维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兼容。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等特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等特征。两门学科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两大性质区域性和综合性就形成了“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的课程设计思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时序性明显,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就采用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
由于这种性质上的区别,人们长期把历史和地理分开,习惯了分科的思维。或者是一些倡导“史地不分家的”的背后也只是把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强加在一起,使历史、地理这两个学科貌合神离。1992年国际地理教育联合会颁布的《地理教育国际》中将地理学定义为“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指出地理学的学科视角之一是“从时间动态来观察世界,认识地区特征及人类和环境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这说明,地理学这门综合性的学科应该学习历史学科的时间视角,以空间和时间这两个思维角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综合学科思维的方式解决地理问题。
2历史思维中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1从时间维度上看地理演变:美国历史科国家标准对历史思维的论述中历史具有按时间顺序的思维,从2011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也可以看出时序性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重要特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历史课程应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性质就是区域性。这就说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主要是从空间的维度分析地理现象。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设计思路规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其中,“地球与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可以看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了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所以地理要素采用了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而地理事物和现象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同一时间地理事物和现象也具有地域和空间的差异,教师若能引领学生从时间和空间的两个维度来分析、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重新组合知识,把握知识脉络,理清知识结构。
在学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的区域与人口中的人口与民族这一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在教授这节课时教师应以空间差异为横坐标,以时间差异为纵坐标。平常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会从世界的全局的观点看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一般会从人口的自然增长的空间线索上看: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也是不平衡的。二战后,而在授课的时候也要结合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线索是: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缓慢,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增长速度较快;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20世纪以来是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于缓慢。表1
2.2将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结合,生动地理课堂: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具体的地理环境,历史和地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地理课堂中,将历史知识落实在教授相关的地理知识时,能够活化课堂,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中国地理农业发展部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有关的知识,如在中国古代史部分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因此,就可以运用古代史中对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状态,产生原始农业的环境和原因切入讲解,从而引导出我国当今农业发展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地理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中地理;第一课;趣味;实用
“万事开头难”,对于高中地理的“第一课”来说也如此。
“第一课”,是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往往影响日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为教师都想给学生留下一个好印象。但如何才能做到呢?我认为要做到两方面:一是使学生认可你这个人,二是使学生认可你的学科。
学生,特别是高中生,他们已初步形成价值观,已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所以,作为老师不能一见面就板起个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要平等对待,显得和蔼可亲。这样,学生才能从内心接纳你,才能促使师生关系和谐,以后工作也好开展。不然,一开始就产生抵触情绪,更谈不上学你这科了。
在我县,由于初中对各学科评价体系不一。初中地理二年级就会考了,丢一年,高中再学,很多都遗忘了。所以,特别是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高中地理几乎是一门新学科。
对于一门“新学科”,要想得到学生认可。我认为得从“第一课”做起,从培养学生兴趣做起。
首先,要突出地理的趣味性。我以2009年暑假发生在我地的日全食为例,问学生这一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多数学生都能回答是月球挡住了太阳。我趁热打铁,接着问此时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是怎样的?此时住在北京的人们能看到日全食吗?为什么上海要比重庆看到得晚呢?学生陷入思考。我接着给他们解释了部分。接着我又说,其实这些都能在第一单元中找到答案。不仅如此,学了第一单元,我们还会知道美国NBA晚上打球,我国为什么收看直播却是在早上或上午;载人飞船发射基地的选择;重庆适不适合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在后面学习中,我们还会了解到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中是由许多物质组成的;喜马拉雅山脉是怎么形成的;从地理角度分析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庆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同纬度的非洲、阿拉伯半岛却是一片沙漠;大河是否都是向东流;海洋是怎么把水装下的;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又是怎么产生的。
以上的问题挑些解释一下,多数留个悬念。这些必然会吊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课堂上明显看到绝大部分学生都在自觉的看地理书,都想一口气找出所有问题的答案。
第二步,强调地理的重要性。如果说美国是一个民族大熔炉,那么地理就是一门学科大融合,有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的作用。对于语文,地理中会学到风景的观赏方法,有助于写作文;数学方面,地理中也涉及到计算;还会联系物理的热胀冷缩,生物循环等。更重要的是,地理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如农村给种子覆盖地膜,是对温室效应的运用,促使种子发芽;街道两旁为什么搞绿化,是具有吸尘、降噪等方面作用;商店的类型和个数与该地人口有关;我们学校教室的朝向选择,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阳光。
突出地理的趣味性,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强调地理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切身体会地理有用。这样既有趣又有用的学科,何乐不为,能达到让他们主动学习的目的。
以上方法只是能使学生认可地理学科,并获得知识。在当今社会,光是掌握知识还不够,还得学会运用,不然则会沦为“高分低能”。所以,教师应该运用地理知识通过自己的对社会现象的判断和评价,让学生真切的感到学地理不仅有利于拓展自己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思维、使自己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更深入、更科学,让学生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从而使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地理的有用,从内心认可地理学科。
比如:如何评价我们这里前几年修好的××到××的水泥路。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自己总结:首先,道路硬化是个好事,总比以前泥泞的好。但道路规划不大合理,应留有发展余地。由于弯道太急,宽度太窄,再加上石油局的工程车太多,在当年就发生交通拥堵情况,近几年交通事故也增多了,使得我校教师过那条路都得小心翼翼。
再如:××水库,是我镇饮用水的主要水源。固然,它的布局是合理的,在我镇上游,不会受到镇上污染。但承包给人养鱼,养鱼也没什么,但你不能总是撒化肥,把水搞得富营养化,阳光照射后会促使蓝藻生成。这使得到我们用户的水从没纯净过。严重时,连青苔、沙子都有。这水也就污染了,在地理中,叫“短暂性缺水”。
李国庆:物流包括两块:仓储和快递,都不可或缺,快递可外包,仓储一定要自己建,可以自己买地,也可租用。快递交给第三方可不是摊薄利润,通过规模化运营,快递也是可以产生利润的。
小资CHIC!:虽然当当已经上市,但对于夫妻店的说法一直没有远去,如果在工作上有争执,你们俩一般会如何来解决?
李国庆:如有分歧,由董事会表决决定。
小资CHIC!:很多人对你的印象是“大嘴、直肠子、大炮”,你怎么看待这些标签?你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写微博?如何看待微博?
李国庆:在商言商,但不磨灭真性情。上市后当当进入安全地带,受学弟们委托,决定写微博,表达自己。微博真是个好东西。
小资CHIC!:当当网从图书起家,到布局百货,如何看待数字出版市场?
李国庆:未来几年内,数字书阅读一定可以占到总体阅读的20%,甚至更多,但在短时期内,一代人阅读习惯不会那么快就改变。尤其是对于85后的年轻人,他们习惯在电脑、手机这种移动终端上阅读,既然他们有此需求,电子书就得跟上步伐。读者搬着纸质书的阅读习惯会慢慢有所改变,但在短时间内电子书不会冲击纸质书。不过,虽然当前国内阅读器的价格相对于纸质书而言还相对较高,但这种情形正在改变。
小资CHIC!:当当曾了电子阅读器,未来会在数字出版和电子阅读方面做怎样的布局?
李国庆:出于提升毛利率的考虑,当当也在大力发展电子书业务。目前,当当电子书平台已推出10万种电子图书供用户付费下载,其中许多是畅销书和年度新书,作为配套措施,当当还推出了自己的阅读器“都看”,以便建立“内容+终端”的盈利模式,实现纸书和电子书的捆绑销售。尽管在阅读器硬件上并不赚钱,但电子书纯利润可以做到20%左右,远远超过纸书的利润率。我的预测,当当用一年,可以发展200万的电子书顾客,也就是两千万人中的10%,特别是我们注意到有些客户原先都在当当买书,后来因为物流服务不好,已经流失,那么久用数字书把这部分人唤回来,两百万这么出来了。第二,让拥有IPAD的群体中30%的人体验电子阅读,体验两次才是成熟消费者,这会是我们深度阅读和经常性的阅读者。第三,一定要让中国高智能手机用户阅读当当主流电子刊物。未来,电子书单本利润会更高。至于高多少,完全看规模。所以现在预测不出最终的利润率,我希望利润率达到20%左右。卖纸质书,原来能赚钱,一竞争就没有了。当当的盈利靠逐年的平均销售,现在已经下降了,非常微利,因为物流环节不得了。
小资CHIC!:你说你以后想要开实体书店,现在实体书店开始走到线上,而你又想从线上走到线下,为什么呢?
李国庆:开实体店不图盈利,纯粹是个人爱好。
小资CHIC!:如果不工作的话你一般会做什么?
李国庆:我们会定期安排旅游,比如滑雪,或者去国外玩;有时会陪儿子看看电视或看书,每周和朋友一起喝喝酒。不工作时,平常大多会读书。
那是某一个傍晚,外婆突然喘不过气来,四阿姨赶紧带着外婆住院。我看着救护车呼啸,笛声回鸣,好像准备穿透我的一切,永恒隔着一道分割线。
之后,我又跑又走了约莫三十分钟的路程(在那之前,我出名也可笑地连过街都要大人牵手才敢),经过了十几个红绿灯,穿越了许多不熟悉的街道,不断问路边人:“请问中山医院在哪里?”那是我的第一次“流浪”。我明白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在医院里不能做什么,但是我必须抵达那里……那时外婆正被急救,医生说她可能度过不了。
我不是一个节俭的孩子,外婆给多少零用钱我从来只有透支,没有存余。深夜,茫然地回家,口袋里只有五块钱台币,饥肠辘辘,我走到家门口的面摊子,下意识走进去,点了一碗阳春面。
面摊老板是一个外省退伍老兵,煮得也擀得一手好面;外婆疼爱我,常常带我到面摊子点卤蛋、海带芽、卤猪耳朵,加一碗阳春面。那个深夜,老板看我一个小孩走进来只点阳春面,便惯常地问:“卤蛋?”我平静回答:“不要。”
第二天,中午当然没有人帮我准备便当,正在长大的孩子,到了下课放学,已饥饿难忍。又走进面摊,问老板:“我可以只要半碗阳春面,付一半的钱吗?”老板想了一下,说:“好。”没多久,他给了我一整碗阳春面,我愣了一下,因为我狐疑他耳朵是否听不清,而且我铁定付不出一碗阳春面的钱。没敢动筷子,我走到正热腾腾煮面的摊子前,拉拉他的手,“老板你搞错了……”他立即以浓重的四川乡音回答我:“你先吃,我忙,待会儿再说。”我坐下来,还没吃完半碗,老板突然扔了一个卤蛋到我碗里,转身又走了。
我静静坐在那里,想等他忙得告一段落,再问怎么回事。约莫黄昏五点,客人少了些,他走过来问我:“小女孩儿,你的外婆呢?”我据实以告。他立即说:“你以后天天来,外婆会好起来,你不要怕,她回来了,我再和她算钱。”
那一夜我的三阿姨从台北赶回来探外婆,我赶紧告诉她我欠面摊老板钱的事,她当晚带着我向面摊老板致谢,并还了钱。面摊老伯伯告诉我,自己十六岁就在田里被抓来当兵,一路打仗逃难,就靠许多不认识的人一次又一次接济,才能活到今天。“你这女娃儿聪明,好好读书,孝顺外婆。”
十一岁的我没有太多同理心,受到一个中国战乱孤穷老兵的照顾。我没明白,当他说“好好读书“时,是因为他没有读书的机会;当他嘱咐“好好孝顺外婆”时,是因为他被迫和父母离散,已无孝顺的机会。那“孝顺”“叮咛”是遗憾,是另一种想家的表达,是深沉的叹息。
我是一九六一年初中华业后参加农业生产的。回乡后不久,我买了全套高中的数学、语文、理化等课本,开始了“按部就班”的自学。可是往往一拿起书来,又得下田劳动,碰到困难也无人指导,结果既没学好,又影响了生产。怎么办呢?我为此十分苦恼。这时大队党支部书记给了我亲切的教导,他说:“在农村自学跟在学校学习不一样,不能光看书本,书本知识很重要,当然要学。但更重要的是在劳动实践中学习。你应该根据农村的条件,学会结合生产、联系实际来学习。”还说:“靠山知鸟音,近水悉鱼性,老农们在几十年的生产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向老农学习,这是你自学的首要任务。”支部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在自学中的问题。当时我虽然对他的话体会不深,但从那时起,我就按照他教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学习了。
有这么一件事,对我的教育太深了。一九六二年春天,春雨连绵,天气突然变冷。我怕秧苗冻坏,经常到秧田去看看。当发现秧田里的水变成黄泥水时,心想,这么浑的水,怕要烂秧。我刚要挖口换清水,就被老农彭永生阻止了。他说:“这水一放走就会烂秧。”我听了觉得非常奇怪,就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永生大伯,他一听,不禁笑了起来。我不好意思地问道:“为什么不能换清水呢?”他说:“你是读书人,一说就会明白。这黄泥水是温水,如果换进冷水,秧苗一热一冷,准会烂掉。”我听了觉得有道理,但还不清楚:为什么黄泥水是温水,而清水是冷水?为了弄清这个道理,我重新学了物理学上的“比热”和“热的传播基本规律”。经过学习,才知道水的“比热”大,黄泥水已经吸收了大量的热,并和秧苗的温度一致,如果再换清水,秧苗的热量就会被清水吸收。从这件事中,我认识到农民是真正有知识的人,而自己过去所学的书本知识,都是一些不完全的知识。书本知识只有和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完整的、有用的知识。同时我也认识到,要在农村真正学到一些东西,首先要主动、虚心地向老农学习。
我拜了老农为师。老农的生产斗争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但是要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些经验,需要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我在学习“合理施肥”时,首先学习老农如何掌握各种作物不同的特性,如何根据土壤、气候、水分、肥源等不同条件进行施肥的经验,再结合学习有关施肥方面的科学知识。这样,不仅懂得了在什么情况下施什么肥,施多少;还知道了为什么这样做才行。我认为,只有这样学习,才能真正把农业技术学到手,才能巩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傅师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