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基本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主要如下: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体制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国家所培养出的人才,往往都具有较强的应试能力,却缺乏实践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且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存在低下的现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对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重视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2.有利于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下,不断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时代教育对现代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传统应试化和灌输式的知识灌输模式,难以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种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只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忽视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征。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功能,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功能,这对于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渗透的现状
当前,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人文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如下:首先,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缺失。对于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师而言,一门心思地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是广大教师教学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在教学中,教师忽视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升,尤其是一些年轻的教师,资历浅,人文素养缺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正是因为教师自身缺乏人文素养,从而极大地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其次,过于模式化的教学,严重影响了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过于模式化的教学模式,影响了人文素养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从而使得高中语文的人文精神缺失。
三、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应当彻底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强化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不能忽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教育目标。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求教师不断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思想,为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奠定基础。1.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一般而言,教师的人文素养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产生的榜样作用是极大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为实现人文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奠定基础。首先,教师要学会自律。这种自律是指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行为引导和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广泛的阅读,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并将这种阅读的习惯带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也热爱阅读。从根本上讲,这是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一种感染,却也是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的有效途径;其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对自身的综合素质,自身的教学进行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这种教学评价,对于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实现良好的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求教师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生本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渗透良好的人文教育理念,需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奠定基础。3.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感受人文光辉。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学科是渗透这些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应当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传统文化的光环,让学生感受人文的光辉,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当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精神缺失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通过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创新高中语文的教学,实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作者:黄霞 单位:遵义市习水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学.也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教师是课改实验的主力军,只有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因此,教师要与新课程教学同行,形成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教学方法,并尽快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一、紧跟时代,把握脉搏,造就博学而进取的语文教师
1.深刻领会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从课程性质上说,语文是重要的交流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做到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领会语文新课标的基本体系,明确教学性质、地位及作用;二是认识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学科内容;三是根据新课标的基准,时时反思和改进教学中的不足,积极改进语文教学水平。
2.注重更新高中语文教学知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时时关注教学知识的更新,改变不正确、不准确的教学知识,树立强烈的知识更新意识。实践中的高中语文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结合新课程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二、提倡争鸣,鼓励创新,塑造开放自由的学术讨论环境
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方面,同样可以认为“独教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教学争鸣”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学经验交流,塑造开放自由的教学讨论环境。实践中,主要的交流研讨方式有:
1.课改交流会
在语文教师之间定期进行课改交流会,集中学习新课改精神,研讨课程标准,探讨教学方法的革新,在教师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当然,也要鼓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多总结经验,积累教学案例。
2.课改论文与专家引领
提倡高中语文教师将源自自身教学实践的经验和反思总结成相关课改论文,这样既可以实现对教学经验的理论概括,同时也可以使更多的老师能够从中汲取思考和启发。此外,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省内外的专家来校讲座,及时将最前沿的高中语文教育信息引进校园。
三、注重教学,关注实践,构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良好平台
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离不开实践的检验。这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教师的自我实践检验;第二则是来自于学校(或其他教师)的评价检验。下面我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相应论述。
1.自我评价检验
自我评价检验是一种语文教师进行“自省”的过程,这通常很难为外人所观察,而主要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总结来实现。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的自我发现、自我引导将形成有效的内驱力,从而推动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过程。如许多老师在讲授完一节课后,都会在课下把自己这节课中完成好的环节和内容予以系统归纳,从中找出今后值得发扬的方面,同时也会将完成不好的地方进行梳理,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避免,从中找到最优化的教学方案。
2.他人的评价检验
他人的评价检验是来源于外部的推动力。举一个简单的听课例子来说,有位语文老师在讲解课文《赤壁赋》时预先设定了两个目标,一是要学生理解课文展现的情、景、理的关系;二是知人论世,理解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而这位老师在进行课文讲解中却重点概括了各段落的讲述内容,同时画出了一条“喜――悲――喜”的情感线索。有听课老师就对此提出了疑问,认为这样的情感线索虽然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却难以达到预设目标的目的。可见,通过这种他人的评价检验,有助于高中语文教师不断发现问题,从而更好的实现专业化成长过程。
四、注重引导,多种激励,激发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
对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激励和引导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方面,可以采取的方法主要有:
1.开展“自学――反思”式的校本培训
正如上文所说,促进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内驱力的推动。而这种内驱力的形成则离不开教师的自学与反思。在这方面,学校可适当指定部分教师阅读书目,由教师结合教学需要总结心得体会,同时将其内化为教师自己的思想认知,并进一步转化为教学中的有用工具。从而改进教学活动,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2.坚持对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教改考评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手段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在结合中国传统和近代国外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行―知―行”的生活教育理论模式,这对当前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当前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由于脱离了社会现实,不能抓住现实以及学生当前更关心的问题,也就不能够实现语文教学时效性等的真正作用。
一、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概念及实施现状
1.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概念
高中的语文课堂生活化就是要将语文教学放在广阔的社会现实和生活背景之中,让课堂成为圆心,以思维作为辐射半径,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延伸。从具体内容上来看,语文教学需要将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等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学生对课本、课堂以及生活综合性的、全方位的讨论。而在方法上,语文教学生活化则是要把听、说、读、写等方法进行有机结合,激发主体学习的强烈愿望,获得具有实践作用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知识。从情感教育方面来看,语文教学生活化主要指的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强烈愿望,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增强生活活力,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现状
目前,语文教学出现的一个状况是,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升入高中后,学生尽管已经能够识别大量的常用汉字和语法修辞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文字组成一些基本的文章。但部分学生开始逐渐不爱学习语文课程,因为他们对语文学习并没有太大的动力。这主要是由于多年应试教育的隐性影响,教师、家长、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将“分数”作为整个语文教育的核心,为了分数而教学,为了分数而学习,最终导致了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功利化倾向。功利化的倾向让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情感表达和兴趣互动,只注重教学的重点、难点,而并不把语文教学和生活进行结合。这样的教学方法最终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陷入了题海之中,从而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这是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那么教师在高中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应当注重将语文与生活结合起来。
1.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
当前,高中语文课本上存在着一部分时代较为久远的内容,这些内容通常与学生当今的生活并不相关,但是其文章的内涵却能够引导学生去感悟和思考。此时,教师可以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们通过多层感官来实现语文的生活化学习和体悟。
例如教材中鲁迅的《孔乙己》,其年代和内容都十分久远,而其中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却能够让学生们获得更多的体悟。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综合声、像、影等技术,利用《孔乙己》《》等电影作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让过去的生活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文章整体来让学生接触作品、感受作品,达到贴近当时生活,思考当下时事的重要效果。
2.模拟情境,让学生实现自主体验
陶行知先生在提到“教学做合一”中的“做”有两种主要途径――一种是在现实生活中做,一种是在模拟情境中做。后者,则是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因此,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将情景模拟带上课堂,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熟悉课本,而且能够实现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主人公的心态等。
例如,在《鸿门宴》一文中,如果知识运用单纯的语文教学方法,只是过于注重课文的中心思想、词法、句法等,自然不会吸引学生对文章产生更多的兴趣和思考。但是如果教师运用情景模拟的方法,让整篇文章变成一部剧本,让学生变成课文中的历史人物,那么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热情,更好地把握主人公们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的内涵,在自主体验中实现自我价值判断。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应当走生活化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让学生们真正喜欢上语文,让语文学习更加具备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167.
(一)转变教学理念,给予学生足够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支撑。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也正是“学生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高效课堂的变革意义在于将“教中心”变为“学中心”。其次,重新构建课堂师生关系,将“师中心”变为“生中心”。为了实现这教学理念的转变,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思想,让教学内容不仅仅只是单方向的知识输入,而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多方向的交流,使高中语文课堂充分体现出对学生充分的尊重性、选择权与主动权,向学生呈现一个丰富性和多义性的课堂。另外,教师要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意愿去安排授课内容,采取合适的授课方式,布置合理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建优雅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行为举止,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新课标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说播放优美的音乐、展示美丽的画面,让学生自然、轻松地融入到这种优雅的教学情境当中。总之,学生在一个充满意境的教学氛围中,会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期待,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还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以后发展夯实基础。教师在教学之余,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各自不同的特点,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组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由于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这样让学生们丧失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然而,通过分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彼此间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们在互相讨论、团结合作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在小组讨论完之后,教师将学生们所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汇总讲解,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
(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高中语文老师只是一味地追求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传授的内容也是以考试大纲为核心,缺乏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而这种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埋没了学生的才华。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充分发扬语文的传统人文魅力,营造人文性教学。人文性教学就是人性的引导和教育,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高中语文是一门最具人文情怀的学科,老师既可以通过教材内容锻造学生的人文情怀,还可以从课外知识的教学中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
二、高中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意义
首先,构建高中语文高校课堂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创建高效课堂有助于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中,更便于对知识点的掌握。语文知识点包含很多难于理解的内容,如果教师采用以往的完全遵照教材生搬硬套教学方法,则很容易降低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低下,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没有学习兴趣,被动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发展。其次,高中语文高校课堂的构建便于提高学生能力。在进行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时,教师在让学生们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们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构建高中语文高校课堂非常必要。
三、结语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相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36-01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涉猎大量的文化知识,开阔眼界,又能提升语文理解能力,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课程对语文变革的目标要求,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上体现尤其明显。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僵化,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所以阅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人见解的培养,但是在高考这一客观因素的影响之下,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影响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这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教学模式单一、阅读材料不丰富、学生定向思维难以扭转等方面。
1.1阅读教学的功利主义限制了阅读教学的发展。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目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学呈现出较为功利化的趋势。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提高其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阅现阶段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功利性,教师注重学生的语文成绩,尤其阅读在语文考试中的成绩比例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能力提高不够重视,过于强调重复性的练习,导致学生难以体会阅读的乐趣,阅读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1.2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单一。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喜欢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以课本中的文章为载体,对文章内容进行解读、分析,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最后再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思想情感等进行总结归纳,这是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虽然这种方式被许多老师所青睐,但是如果每节阅读课都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也很难引起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
2.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对策
针对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我们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以期使学生成绩获得提高,并达到提升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目的。
2.1明晰阅读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及文本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我,充实精神生活,提升人生境界。为了更好的实现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要在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多探究、多思考,寻找出适合当前学情的教学模式。纲要指出当前高中升的语文阅读能力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体验与欣赏、发现与拓展、积累与整合、思考与创新。语文阅读能力不单单是对语文有用,其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本要求。
2.2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建立在几个要素之上――知识、能力、素质。高中语文教学也是如此。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用不容忽视。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阅读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其综合能力水平。
2.3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提升阅读质量,首先要从提高学生的兴趣入手。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运用多种手段,增加课堂教学活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软件将阅读教育任务做成课件,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阅读教学更加生动。再次,要帮助W生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对阅读内容充分理解,通过阅读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阅读提升自己。
2.4运用多媒体激活课堂。多媒体教学涵盖动画、音乐、图片、语言文字及影视等,能有效拓展教学空间,通过丰富的情景创设,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将语文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分析、理解、记忆和掌握。创设情境,身临其境。在语文阅读教材上,有很多令人心驰神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作品。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当秉持的重要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和时展的情况,不断的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实现教育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紧跟时代潮流的步伐、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自主学习;语文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86-01
随着教育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在高中的教学中,语文是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最有价值的一课,自主教学在现代的教学模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是对现代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在学习实践中,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深入探究和推行新的教学方法。针对高中生实际的学习状况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指导,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1、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养成课前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课上通过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形成巧妙的教学结合,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工作。在现代这个注重学习的社会,掌握好的学习是必然趋势。因此,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语文知识,也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技能和态度。自主学习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应用,既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使语文课堂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2、自主学习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创新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重视相互学习的能力,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逐步改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改变成自主性的学习,要求学生重视自主学习和创造力的培养,变接受性的学习方法为发现性的学习。从而促进语文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创新。
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营造学习氛围,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
自主学习是学生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的表现,要想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自主的安排学习的时间。学生根据要学习的内容,自行设定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和学习计划。例如:以高中教材《荷塘月色》的课堂教学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可以分为自学课本、情境问题、教师精讲和巩固应用等教学环节。教师提示学生要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漫步荷塘的缘由以及来到荷塘的感受为出发点,课下通过自主学习来得出文章的主旨和表达的思想。这样的学习安排不仅给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了氛围,还激发了学生对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我监控和学习实践从而得出相应的学习结果和自我评价。这样的学习模式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了学习氛围,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2、设计活动,真切体验课本内容
活动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理念,活动是指外显与内敛的统一,是操作行为与思维活动的有效结合。主要要求学生的动手、动口和动脑能力。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设计好活动体验的形式,以此来培养学生语文课程的实践能力。例如:根据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首先同学应该对课文进行预习,熟悉课文的内容。然后对全班的同学进行分组,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表演课本剧。最后,对表演作出评价,体会课文的内涵。在整个表演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同学们的表演天赋,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有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主旨的把握,通过学生根据课堂活动的实践,体现了自主学习和语文教学的有力结合。
3、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知识可以无限的延伸,可以通过不断地探索来总结出新的观点,而这一特点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实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掌握一些课外知识。例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电视、网络了解一些科普类的节目,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课外素材,提高了语文的综合水平能力。
总而言之,自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改革的最根本体现。提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自主学习理论,是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通过上文了解到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证明了自主学习方式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以便更好的促进语文课堂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曹 D.自主学习在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中的应用[D].天津师范大学,2014.
[2] 邸珍玉.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2:88-92.
新课标视野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其专业素养越来越受到外界以及教师自身的重视。如何应对全新的教育理念,适应快速转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需要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专业素养。
一、正确的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新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老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不仅仅在课堂宣读教参中的答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要共同参与、平等对待、加强合作。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完善的知识结构
高中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文字使用技巧的训练场所,同时还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教师需要借助语文教学向学生拓展相关的常识、道理和方法。融合性的课程体系是当前新课标的重要思想之一,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形成综合性、融合性、整合性的学科结构。语文学科本身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工具作用,同时也承担着性情陶冶、价值引导,审美提升、艺术创作的责任。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承载着浩繁的信息,扮演教学和引导角色的教师则需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体系,广博的信息储备,融会贯通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工作的成绩,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而教师的专业素养又为自身的思想认识和信息储备所制约。因此,要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培养教师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高中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对于本学科的常识、原理、方法、规则等有着纯熟的理解和认识,同样需要对于其他学科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有一定的涉猎,语文教师一定要避免固步自封。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指引者,不仅要在本学科的领域做好本职工作,在可能的情况下,还需要对学生的其他学科进行相应的帮助和指导。当然我们不苛求每一位教师成为全才,可以教授任何一门课程,而是要求教师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在信息储备、思维方法、问题解决等方面具有更深的造诣,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一定的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是中文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经历过全面、系统的训练和熏陶,对于文学基本常识的掌握、分析解读的方法、审美领悟的能力都受过专门的教育。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形成文学素养是理所当然的,而语文教师提升其文学素养的意义在于服务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引导学生。
新课标视野下,语文教师的工作目标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单纯的工具性知识讲述和传授,把性情陶冶、价值引导、审美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往高中语文教师把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工作目标,每天忙于应付各种考试、检查和复习,对于本属于自己特色的文学素养则无暇顾及。当前的新课标提出教师需要把文学素养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方向也应随之转变。
四、教育科研能力。
中国传统的教学观中对学习中提出了“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的要求。对于学习内容和工作对象,行为主体都应该有着清晰、全面、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后续工作。通过事物的表象,了解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在本职岗位上做好基本的教学工作,还应当尝试进行教学研究。理想的教学工作要求教师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明确工作方向、了解学生特点、掌握教学方法、实施科学评价、创新工作思路、发现问题并能主动解决问题。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把工作中发现的现象、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找现象背后的规律,为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拓展延伸 高中语文 实施原则
“拓展延伸”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课外资源的导入和联系,注重学生生活体验的实践和运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更深邃的层次,对课内外的知识进行有序地梳理,深层地思考,灵活地运用,最终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它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让它发挥更大的功效。我们常见的实施原则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
1以生为主,因材施教
在“拓展延伸”过程中,以生为主,因材施教,需要教师用心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辅导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信心来表达自己看法和见解;需要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与补充,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语文学习氛围,让以学生思辨为主体的百家争鸣代替以老师传授为主的一枝独放,让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搜集、整理、探索、思考、创造,将语文学习和平时的生活充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讨之中,迸发思维的火花。
2立足教材,高于教材
教学中的“拓展延伸”,首先要立足教材。教科书是根据学科的知识序列和学生年龄特点,选择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编写而成的,具有一很高的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拓展延伸便主要是以此为基点向教材更广、更深处进行补充、探究,最终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领悟作者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得认真、全面、深入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对教材仔细品读,用心感悟,把握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情感,使拓展延伸与教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拓展延伸恰到好处地得以实施。在拓展延伸过程中,教师还充分地利用手中教材、有效地进行调整、恰当地加以补充,使文本内外的知识更好地衔接,让任何一种内容或形式的拓展延伸,都始于教材,归于教材,最终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预期着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在拓展延伸中,教师注意教师、教材、学生三方面统筹兼顾,无论是对巩固基础型的认知目标,培养能力型的技能目标,还是培养情感型的情感目标,都应考虑教师自身的知识底蕴,教材的特色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实际出发,建立恰当的目标,让师生有的放矢,让教学事半功倍。单纯的教材学习肯定是不够的,简单的课堂讲授也肯定是不足的。学生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向课堂外拓展,向课本外延伸,才能让自己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明确什么时段采用什么方法学习什么内容,才可以快速积累语文知识,激发思维活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拓展延伸时,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让拓展延伸更为有序、高效地得以开展。
4巧妙切入,相机行事
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需拓展延伸,课文的每一部分都适合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时,教师需该出手处要出手,准确有力地把握切入点;该出手时就出手,恰到好处选准时机,从而令拓展有正确的“方向”,使延有恰当的“基点”,让拓展延伸与课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批判,还是对文中所现精神的感触、所授方法的实践,只要做个有心人,善于思考与发现,就能准确的捕捉到文本的生发点,进行形式多样的拓展延伸。
5厚积薄发,灵机应变
语文教育的综合性、复杂性、灵活多变的特点,不仅决定了教师需学识渊博的语文素养,在拓展延伸中厚积薄发,还决定了教师有当机立断的教学机智,在拓展延伸中随机应变。教师有深厚的语文素养,灵活的教学机智,便能在拓展延伸过程中能透彻地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准确地把握文本思想加以诊释,快速地抓住文本关键进行生发,从而带来很好的教学效果。
6把握原则,恰当引导
拓展延伸原则是拓展延伸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在拓展延伸过程中,教师适度地拓展,适量地延伸,适时地引导,是拓展延伸切实可行的保证。首先,“拓展延伸”一定要讲究适度原则。凡事都不能太过,一
旦太过就会违背它最初的出发点,背离它本应生成的效果。其次,“拓展延伸”一定要讲究适量原则。语文知识浩若烟海,即使皓首穷经,终其一生,也不过是略知一二。同时,拓展延伸一定要讲究适时的原则。拓展延伸中的“适时”,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恰当好处的时机,来展开拓展延伸,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7联系生活,与时俱进
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把书本知识同学生的个人经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联系生活的拓展延伸,可快速有效地理解在教师、教材中获取的间接知识、己有经验,把现成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活的、能为己所用的能力。
8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对“拓展延伸”进行深入地探究,巧妙地加以运用,让课堂内外知识紧密相连、相得益彰,掌握“拓展延伸”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原则,才能让语文教学事半功倍,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 侯修平.论语文教学的有效拓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34)
语文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就是阅读。阅读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接受文字信息的、复杂的思维过程。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大脑进行想象、联想,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对于课外阅读来说,对一个人思维的发展,对一个人思想的形成等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外阅读本身对学生的学习,尤其对语文学科来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教师应该理清课外阅读与考试的关系
阅读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阅读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增进学生的情感;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我国有句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只要书读得多了,写起文章来有如神助。“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同样是说阅读对于语言表达以及写作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阅读对作品本身思想的理解作用。因此,合理的课外阅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必然有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况且,现代考试已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考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阅读本来就是考试的重要内容,再加上写作,更是占据了语文考试的较大比重,而写作本身与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语文的课外阅读对于考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要认清阅读与考试之间的这种关系,不要因小失大。
二、强化学生的主题阅读意识
在高中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主体意识,更要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以上都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阅读能力。
三、教师要正确选择课外阅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语文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阅读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一些地区的学生来说,教材甚至是学生的唯一阅读来源。因此,语文课外阅读教材建设就显得极为关键。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教材的建设理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要展现时代的气息。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师既保留传统的经典又能增添时代的色彩,达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然而,当前的语文教材却远远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这也是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不满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高中语文教材建设是改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之一。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的选择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基本要求,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加大更新频率,缩短更新周期,并尝试开发使用多种教材,使教材多样化,尤其在阅读材料的选择和编排方面要紧随时代的潮流,尊重当前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阅读特点,适当安排学生喜爱的作品。教材的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自主性阅读的开展。
四、结语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与一般阅读所不同的是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实践活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能力。它不仅应该包括上述阅读的内涵,而且还必须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培养学生作为现代人所需要的阅读技能为重要任务,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理想。
【参考文献】
[1]朱文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以学生为本[J].新课程(教师版).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