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农村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在农村小学,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以后教育孩子的事情也就全部交给老师了。而且他们觉得,老师打骂孩子是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所以,我们常听到家长对老师说:“孩子不听话,你该打打,该骂骂。”久而久之,做老师的就觉得对学生的惩罚是应该的。比如,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被罚站、被罚重新做若干遍;迟到的学生被罚在教室门口站着听课。甚至,对学生动辄用语言讽刺,“你怎么这么笨!”。师道尊严在农村小学里还占有一定的位置。

这样种种现象的存在给学生造成了无形的伤害。学生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得到应有的尊重,在他们的成长中遇到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时无法被理解,偶尔犯了错误得不到宽容的对待。所有这些感到自卑、委屈、无助,开始不信任老师,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另外,农村小学在教育教学中,更多的关注学习成绩的高低,注重分数,忽视育人。有些教师仍然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成绩好就是好学生,什么都好,时刻表扬;学习成绩不好,那就一丑遮百俊,什么对不好。这样就形成了学生片面的价值观,阻碍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不具备科学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在农村小学教师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往往认为学生在学校最重要的是学习,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至于心理健康与否却很少关注。这些教师缺乏科学理论的引导,对于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没有理解和接受,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观念。

2、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的认知不准确。

一些教师虽然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改的要求,但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自己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事情。我深入农村学校调研时,问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有些教学校长就说,这方面不归我抓,得问德育校长。有的老师就说,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做了,都按规定上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了。

3、教师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有些教师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当他们发现一些问题和现象想要解决时,感到无能为力。甚至,有的学校设置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却讲不清楚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很多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似是而非,更有甚者从字面理解其含义,将错误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4、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纵容了教师的行为。

农村学校地处边远,家长的文化素质整体上相对较低,很少有人知道什么“心理健康”、“心理障碍”这些名词。老百姓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老师如父母,是对学生好的,打两下没关系;老师没有错误的时候,无论怎么样对待学生都是应该的......很少有人能想到“打两下”“批评”“惩罚”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二、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科学育人观。学校领导要树立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在学校管理中,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倡导和宣传科学的育人理念,并通过学校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评价体系,使全体教职工形成共识,在学校形成一个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科学育人理念的教师团队。

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全体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了解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建立一支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核心、班主任教师队伍为骨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人员保障。

第三,学校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全体教职工都应自觉地在各自工作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把适合不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每时每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的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2篇:农村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儿童;留守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重点问题

1、亲情缺失导致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有的音讯渺无,他们从小缺少父母关爱,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从调查结果看,留守儿童和父母的沟通方式大多是通过电话,有的两三个月一次,有的半年或一年才一次,有的甚至几乎不通话。在电话中,大多数父母也只是简单地询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身体情况、有没有听爷爷奶奶的话等一些较浅层次的问题,而对于孩子的生理心理、情绪波动和性格转变等方面则往往注意不到,因此许多孩子反映“好像跟父母没什么话好说”。

据新华社报道:某村小学教师对身边的“留守儿童”表示极为忧虑,认为这些留守儿童多数由爷爷奶奶带着,缺乏父母的关爱,个性比较封闭;低年级的学生大多调皮,到了高年级性子就会变得古怪,不爱说话也不爱学习,不爱与别人交流,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协作意识淡薄。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里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孩子。

“爸爸、妈妈,我好想你们!你们快回来吧!你们是不是不要我了?”在一个留守儿童的日记中,孩子这样呼唤。“我不要衣服和食物,我要爸爸和妈妈!”一对外出打工的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经常买些漂亮衣服和好吃的东西寄回或托人捎回家,没想到孩子却是这样说的。

2、缺乏管教力度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

青少年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悉心关爱与正确引导。但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对其错误行为无法及时给予纠正;同时农村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行为失范和越轨。

根据我们对学校教育管理情况的调查研究表明,学校及教师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存在着很多困难,87.4%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比父母在家的孩子教育难度要大得多”;同时有78.5%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品德行为比正常孩子要差得多了”。某农村中学校长介绍说:“在学校所有班级中,每个班都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在学校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孩子中,大部分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行为失范问题在初中阶段的男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督,大部分都在学校住宿,有的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致道德观念滑坡和纪律意识松懈,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某中学一位男生本来学习成绩不错,每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自从父母到外地打工去了,孩子一个人在家孤独无聊,就经常邀请社会上游手好闲的小青年来家里喝酒、赌博,没过多久,就输了2000多元钱,由于害怕父母知道了要受到惩罚,于是在那几个小青年的唆使下,竟然干起了蒙面抢劫的勾当,很快被公安机关抓获,父母知道后,悔恨交加,但为时已晚。

3、留守儿童倍感孤独,尤其渴望各方关爱

90%的农村留守儿童不愿意向别人吐露心声,几乎所有的留守孩子都表示“很孤独,特别想爸爸妈妈”。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儿童们往往显得更加内向、孤僻、偏激。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的孩子会把心里话对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说,有90%的留守儿童会把心事藏在心里,谁也不告诉,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产生。

我校留守孩子珍珍特别想外出打工的爸爸,经常睡到半夜要找爸爸,有时候做梦还会喊“爸爸救我”。白天的时候,珍珍经常盯着电话发呆,接到爸爸的电话就很高兴,可当她爸爸回来时又认生,躲在一边不出声了。令人心酸的是,有一半的留守儿童表示:“想和父母一起在打工的城市生活和学习。”另有一半的留守孩子不想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原因则是“城里上学太费钱。”

我校留守儿童东东说,“以前爸爸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一起干活,爸爸还经常和我玩。现在爸爸走了,我觉得妈妈的脾气越来越坏。她要干很多的活,里里外外的事情都忙不过来,根本上就顾不上和我说话。”

4、父母万般牵挂孩子的成长,但又迫于无赖力不从心

“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去年春节我儿子从睡梦中哭醒,我妻子问他哪里不舒服,我儿子说了一句话:‘我梦见你又走了……’,我的眼泪哗地就流下来…… ”

“现在每天晚上都在做恶梦。儿子一岁半时,我因为生活所迫,将他送回老家让奶奶抚养。他那时才一岁半呀!!!!我和妻子走的时候没敢让他看见。心里这难受啊!!!现在他10岁了,在老家上学,我们依然是海角天涯。”

“我女儿现在7岁了,到今天我们和女儿呆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年。每次过年回家看望女儿,问她想要什么礼物的时候,她总会说‘我什么都不要,只是希望你和妈妈早点回来’。过完年又要上班去了,女儿总会抱住我们说:‘爸爸妈妈,我不希望你们走’;真是令我们心酸。我夫妻俩老家都住在农村,都是为了脱离那贫穷的生活环境,才抛家弃子、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实在没办法,女儿,对不起你。子不教,父之过。”外出打工的父母们如是说。

大多数父母都出去打工的孩子,只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的孩子被寄养在亲戚邻居家里。上了岁数的爷爷、奶奶往往不但要替年轻人种地,还要负担沉重的家务。一个留守孩子说他的奶奶在农忙时期负担太多的农活,没工夫给他们做饭吃,一家人天天吃面疙瘩和稀饭馒头,整整吃了三个月。为了帮助家庭,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承担了较多的家务或者沉重的体力劳动。一多半的留守孩子“经常”或“有时候”干农活,他们表示:“父亲在家的时候从不干农活,只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就行了。” 留守儿童承担过多沉重的体力劳动,这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解决对策探讨及改进措施建议:

1、留守儿童的大量产生和长期存在,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教育、保障等体制不合理、不完善的产物。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这是每个家庭以及每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权利和要求。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更是每个儿童的基本权利和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由于现行体制的限制,数以千万计的年轻父母在外出打工时,不得不做出与自己的孩子相分离而将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照管的选择。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条件。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这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2、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教育专家建议,作为父母,应该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尽可能降低母亲的“外出率”。一般来讲,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比较大;但如果有父母中的一方尤其是母亲在家,影响则要小得多。作为学校,应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优势,承担起更多的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责任。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填充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利用互助互学的同伴友谊来弥补其在家庭中缺失的亲情;同时教师应增加与留守儿童的接触机会,及时进行角色上的转换,即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变为对孩子生活、学习、情感、心理等各方面均有关照的临时父母。

3、留守儿童的大规模产生和存在,并不是近期才出现的现象。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尚未全面展开,导致对留守儿童状况的了解十分有限,决策缺乏依据。但是,留守儿童面临的很多问题,比如社会普遍关注的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品格修养问题、教育管理问题等,都必须依赖更深入的专门调查资料来进行分析。我们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尽快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及对策研究。

第3篇:农村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首先,很多学生表现出自负失落心理、自卑孤僻心理、贪图享乐心理、过分依赖心理、任性自私心理、虚荣嫉妒心理、盲目从众心理、沉迷网络心理等。这些负性心理严重阻碍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有的会形成人格障碍!

其次,师资薄弱。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师资薄弱。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它需要有心理学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在农村中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强烈责任感的教师和领导屈指可数,个别学校甚至近乎为零。

再次,家庭教育的缺失。纵观农村的家庭教育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近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这种现象,很多年轻的父母只管生不管养,在孩子刚刚蹒跚走路时,年轻的父母便把孩子推给年迈的爷爷奶奶,自己则到地里干农活或者出去打工挣钱等忙其他的事情,而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孩子和爷爷奶奶同吃同住,甚至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直接把孩子送到当地的县城或者城市读书,孩子吃住都在学校。孩子跟随着爷爷奶奶,老人们大多非常溺爱孩子。孩子住在学校,大多是进行集体活动。这两种现象,都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甚至不少孩子因长时间不和父母在一起,和父母的感情有很大距离。

二、走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困境

首先,积极引进专业教师和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因此,学校积极引进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时结合实际,有计划、分步骤、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专家下乡指导、短期培训、教师自我进修相结合,使农村学校的教师尽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的工作方法。

其次,组织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学指导用书和有关心理健康课外读物。编写适合农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教材,编写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课外读物;教材与读物要需具有可读性,富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教材编写应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每一课题可以有启发性的事例或故事引入,以供学生讨论、选择、思考、提出理由、形成结论,以达到助人自助相效果,再以正确的观点来分析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把趣味性与科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再次,帮助家长掌握相应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往往在幼儿期就开始体验到心理困惑。这些心理困惑的缓解有待于父母抚慰。倘若缺乏这种感情,幼小的心灵就会忧伤,被孤独感笼罩,易形成孤僻的个性。如果孩子在小时候心理障碍就潜伏下来,在长大以后遇到困难时,就无法正确克服,甚至走上邪路。现在许多农村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普遍认为孩子没病就是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帮助家长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首先,要重视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把家长会变成专题教育讲座,班主任可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可以请一些专家、教师到会为家长们上课。其次,学校通过多渠道,让家长更多地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了农村也能克服学生住家比较分散,召集家长不易的不足。班主任通过家访与家长进行沟通,与家长一起共同商定、共同采取措施来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还可以通过写书信或电话联系的方法,与家长进行更多的交流,及时地把学生有关情况反映给家长,取得家长支持,共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最后、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农村中学要积极探索,努力寻求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切入点。积极开展或参与具有农村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性课题研究,通过专家与教师教的合作,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理论素养和操作水平。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更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心理体验,以全面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问题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第4篇:农村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在大中城市的小学中广泛开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在实践活动中也已形成了特定的工作模式。而在广大农村小学这方面的研究仍是一项很薄弱的工作,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存在很大差别。一般来说,农村地区往往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学生质量、办学设施、师资队伍、教育观念和方法、生活环境等状况与大中城市的学校不同,很难直接套用城市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体系。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农村,多数学生家长是家庭的支柱,负担重,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务工,过年过节时才能与家人团聚,子女跟随爷爷奶奶或外祖母外祖父一起生活。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条件好的租住在县城由爷爷奶奶陪读。但隔代教育与孩子的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或者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方法不当,孩子的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给学校、家庭教育带来很大影响。大部分小学生都存在以下六种情况:(1)易怒,遇事急躁,稍不如意就做出过激行为,做事不考虑后果,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2)任性,过于关心自己的需要,攀比物质生活,一达不到目的就大发脾气,纠缠不休。(3)自卑,无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久而久之便形成自卑心理。(4)嫉妒,看到自己的条件、才能不如别人而心怀怨恨,在嫉妒心理的驱使下,不但不学习他人长处,反而对他人挖苦、讽刺、破坏等。(5)厌学,由于客观原因,对学习失去信心,认为学习是一件苦事,希望早点离开学校。(6)抑郁,遇到挫折过度悲伤且长期不能恢复,多愁善感,对周围的人或事缺乏兴趣,情绪悲观、失望等。还有一些学生表现出焦虑、多动等情况。因此,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具有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三、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对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激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基本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通过智能训练、学习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的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人生价值观,维护其心理健康,提高其基本素质,使其快乐地学习、成长。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因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惧症、厌学等。(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等。

3.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性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四、加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1.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以向老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任务,让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应该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选用适当的形式进行个别帮助,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地倾听他们,让他们把积郁的情绪宣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2.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是平等的。教师应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平等地对待学生,以伟大的慈母心爱护学生。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耳濡目染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待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

4.校方积极沟通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心理学专家指出:家庭是儿童出生后首先接触到的环境,是对儿童影响最早、时间最长的环境。因此,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各个家庭的情况不相同,世上有多少家庭,就有多少不同的家庭环境。相当一部分家长没有注意到自身的言行和教育方法对孩子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缺乏方法、错误指导,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学校应该和家长多进行如家校互动等沟通,双方积极配合以便事半功倍。学校可以向家长传授如何提高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常识,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让家长了解创设良好家庭心理环境的重要性。

班主任对于特殊家庭的家长和孩子更要多关心,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身心健康地发展。

五、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方法,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观念,反映了当代进步的教育潮流。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面临的问题很多,需要进一步地实践与研究。

1.小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与学习有关,尤其是学困生,对他们进行的研究非常有价值。

2.教育是师生间心与心的交流,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学生产生师源性心理问题,用健康浇灌健康。

第5篇:农村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数学教学 心理健康 策略探讨

“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近年来越来越引起教育界、心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而数学心理健康教育又对数学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索农村小学数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意义重大。我从教农村小学数学二十余年,粗略总结出一点拙见,现就农村小学数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外在心理障碍

农村小学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特别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显滞后。从教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师就知道在平日的教学中常出现如下现象――现象之一:老师规定:“数学作业错一题,罚做10遍,再错,罚做20遍,依次翻番。”这么沉重的惩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厌恶感,再也不想上数学课了!现象之二:老师对数学考试考差了的学生说:“你也太笨了!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你的数学永远都是老样子……!”这个学生低着头,忍受着教师的数落和全班同学投来的“鄙视”的目光,木然的站着。现象之三:学生家长对数学老师说:“我没读多少书,对数学知识一窍不通,我家的孩子不听话你就打!我不会心疼也不会怪老师的!”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这些都是些真实的事件,在农村小学中,这些现象可谓司空见惯,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认为“小事一桩”。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缩影,更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在障碍。

(二)内在心理障碍。农村小学生学习数学容易形成两极分化,部分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习心理障碍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通过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数学“问题生”大体存在着以下一些显著的心理特征:一是粗心心理。在缺乏严肃认真和不得法的教育下,容易由任性、马虎等原因养成此心理。二是厌学心理。在单调乏味的教学情况下,容易由缺乏兴趣引发此心理。三是梗塞心理。对知识“消化不良”,就容易形成此心理。除此之外还有逆反心理、自卑心理、涣散心理和护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状况,便成为小学生数学学习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障碍。

有效地排除学生学习数学的外在障碍和内在心理障碍,是提高学习数学效率和数学成绩的关键,更是提高小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因此,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外在障碍,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环境

1、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和家长取得良好的沟通,尽量消除外在障碍

(1)利用手机积极报喜、委婉报忧。农村信息闭塞,网络媒体欠缺,随着手机的普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源,一开学就登记好每位学生家长的手机号码,这样就更快、更直接地与家长取得联系,以此作为家访的有效补充。但与家长的联系也讲究艺术,我的有效策略是“积极报喜、委婉报忧”。比如:我班一名“问题生”由讨厌数学转而喜欢数学的变化,就让我感到用手机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他是我们班上一位性格忧郁的孩子,起先见他上数学课时,总是嘟着小嘴,一脸愁眉苦脸的样子。于是,我和家长联系好,对她进行双管齐下的教育,决定通过首先从努力让他转变对数学的态度入手。在数学课堂上,我经常给她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并特意安排数学学得好的同学和他同桌,还经常让他帮助数学老师做些事情,只要她在数学方面有点进步,我都会及时利用手机向她的家长报喜。通过利用手机,积极报喜、委婉报忧,他逐渐对数学转变了学习态度,能专心听讲,主动发问,认真完成作业,一年下来,他的心里障碍得以克服,数学成绩明显好转。

(2)给家长写感谢信打动家长。在家与校的联系中,写信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尝试着对于不太配合的家长写感谢信,感谢他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这些特殊的感谢信让我赢得了家长热情的支持和帮助。还记得我写给罗浩然家长的一封感谢信――尊敬的浩然家长:您们好!感谢您们一直以来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帮助,我对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段日子,您的孩子浩然发生可喜的变化:上课认真听讲了,有时还积极发言;数学作业也能按时完成;在本学期的数学期末考试中,他还得到了68分,出乎老师和同学的意料。对此,再一次对你们说声谢谢,谢谢您们为我们输送了一个努力上进的学生!我相信,任何一位家长读到这样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都会为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而惊喜。再也不会用失望的心态对待孩子,一定会带着高兴和赏识的心态去赞扬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鼓励孩子不断向前攀升。

(3)有选择性地进行家访,改善家长教育方式。农村孩子家长,很多都是知识匮乏,教育方式不当,甚至遵循“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落后教育方式。对这种孩子,就必须在手机联系、写感谢信的基础上进行家访。我班一名学生,平时胆小怕事,不敢问问题,路上遇到老师就躲闪。我经过调查研究后得知:他父亲常常对他采用暴力教育。对此,我决定进行家访,通过我苦口婆心地给家长讲解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孩子心理,家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改变了以往的粗暴的教育方式方法,孩子自卑、胆怯的心理障碍逐渐得以克服。

2、换位思考,分析学生心理。作为数学老师,在平日的教学中,也应该努力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特别是当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更应该从保护学生幼小心灵的角度出发,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正常发展。

3、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习,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数学老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更需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进一步提升自身修养,然后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就会显得游刃有余,就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也可以避免发生上述提到的恶性惩罚学生的现象。

(二)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心理障碍,提高学习质量

1、为了克服学生的粗心心理,必须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

(1)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天地,用数学家的故事熏陶学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的数学家的故事,比如祖冲之的故事、数学天才高斯的故事、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等,通过数学家的故事来熏陶和教育小孩子,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静静的写作业和检查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纠正学生的粗心大意,我觉得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业的习惯,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一是写完作业必须检查两遍。二是碰到不会做的,先自己思考,实在不会,先打个问号,待完成所有作业后,再去请教老师或者别人。

2、创设愉悦情境,调节厌烦心理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愉悦的情境,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的美。一般低年级学生对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高年级学生则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趣诱情,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把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这样可以很好地调节学生的厌烦心理。

3、善于因材施教,消除梗塞心理

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提炼,使抽象的、难记的、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有趣味的形式,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引导学生可将乘法口诀、数学公式、法则等编成顺口溜、儿歌、甚至是游戏的形式,有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学也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不断改革创新,现代的数学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情感以外,还更应该注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期

【3】《孙双金与情智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期

第6篇:农村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2―0021―01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当前,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动,他们外出务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这些留守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家庭原因。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学生与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分离使亲子关系出现障碍。留守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区。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时,无人倾诉。

2. 学校原因。多数农村学校注重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的教育。大多农村学校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制约,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问题学生学校通常施以惩罚性的教育,难以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3. 社会原因。留守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在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自卑等心理,不愿和人交往,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留守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社会环境复杂,父母远在他乡,得不到关爱、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极易受学校周围不良因素诱惑,使一些留守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4. 自身心理特点。个性特征倾向。大多数留守学生都是隔代抚养,代沟影响明显,留守学生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教导。依赖心理较强。留守学生多由祖辈抚养,祖辈思想观念较陈旧,会对留守学生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加上父母常年在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便给钱以补偿,满足学生的所有要求。越轨现象严重。 农村留守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一些极端的后果。

二、如何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留守儿童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每个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以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其次,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

第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

第四,注重对留守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家校结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第7篇:农村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082-01

所谓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留在户籍地就读,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学龄少儿。在农村,留守现象非常普遍,且数量还将继续攀升。

一、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柔弱内向;

2、自卑心理;

3、寂寞无聊心理;

4、逆反心理;

5、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这些问题危害孩子发展,少数“留守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甚至打架斗殴,寻衅滋事,违法犯罪,影响社会安定。

二、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原因

(1)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学生与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分离使亲子关系出现障碍。

(2)留守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区。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时,无人倾诉。

2、学校原因

(1)多数农村学校注重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的教育。

(2)大多农村学校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制约,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问题学生学校通常施以惩罚性的教育,难以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3、社会原因

(1)留守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在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自卑等心理,不愿和人交往,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2)留守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社会环境复杂,父母远在他乡,得不到关爱、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极易受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的诱惑,使一些留守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4、自身心理特点

(1)个性特征倾向

大多数留守学生都是隔代抚养,代沟影响明显,留守学生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教导。

(2)依赖心理较强

留守学生多由祖辈抚养,祖辈思想观念较陈旧,会对留守学生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加上父母常年有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便给钱以补偿,满足学生的所有要求。

(3)越轨现象严重

农村留守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学生逃学、不交作业,甚至参与小团体,沾染不良习气;还有的学生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

三、如何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学校为学生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1)完善学校相关功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

(2)注重留守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

(3)与学生沟通,弥补亲情缺失;

(4)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事件;

(5)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树立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2、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健全亲子关系,满足子女亲情需求。要通过宣传使学生家长转变观念,改变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错误观念,充分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第8篇:农村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1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电视、网络、电子游戏等也在慢慢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家庭方面: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很多农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这些都给农村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些小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或心理方面的问题。从我校的情况来看,现在农村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看电视成瘾,迷恋上网,玩电子游戏

由于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家由祖辈监管,一方面,因为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监管不严,另一方面,祖辈的溺爱,致使一部分孩子沉迷于看电视,甚至有的孩子放学后偷偷到网吧去上网、玩电子游戏。这些对孩子都产生了较坏的影响。去年,我县就有几名小学生在双休日里在自家平房(一层)顶上玩游戏,他们模仿武侠剧中的情境,有一名孩子说他是“大侠”,他会飞,他能从屋顶上飞下去,他纵身一跳,幸亏跳到地上没有造成严重的事故,这就是他们沉迷于电视武侠剧所给他们带来的不良的思维方式酿成的后果。

1.2任性、娇纵、以自我为中心

经常有老师告诉我,现在的孩子真是太难管了,有的孩子太任性了,犯了错误不愿认错,不服管教,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去年,在本地区就发生了这样一件惨痛的事件:一名小学生因留着很长的指甲,老师和家长劝其剪去,可是这个孩子却说那是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别人干涉不了,在受到家长严厉批评后,结果离家出走几天。发生这样的惨剧,一方面,是家长、老师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没有很好的对孩子进行心理疏通,另一方面,是这个孩子任性、偏执等不健康的心理所造成的,这样的事情发人深省,教训告诉我们要更加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3自卑、自闭、交往能力差

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的特殊情况,或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心理上自卑,行动上自闭,在班级活动中表现不踊跃,课外不愿和其他学生玩耍,身上缺少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与他人交往能力不强,这样的学生在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观察、多开导、多鼓励、多帮助这些孩子,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具有阳光的心理,快乐的童年。

农村小学生产生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社会原因,社会应更加关注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关注“留守儿童”,努力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教育要把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认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有家庭方面的原因,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知识,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留守儿童”精神上对父爱、母爱的需求。

2怎样实施好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1关注“留守儿童”

就我校的“留守儿童”情况,笔者做了初步调查,调查显示,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占57%,父母有一方在外打工的占29%,父母外出打工3年以上者占26%,从没有去过父母工作地的占22%,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的占5%。长期的留守,得不到父爱、母爱,对这些孩子的成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农村看到小孩子由祖辈带、儿童满地爬、接受不到应有的教育、孩子心理健康没有人关怀等种种现象,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留守孩子对父母呵护的心理需求。这也需要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给予广泛关注,这已引起我们当地政府的关注,我们县的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已对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在春节和“六?一”对他们进行慰问,给他们送去慰问金和学习用品,这做得很好,但笔者认为还需要更进一步加大力度,除了从物质上对他们帮助,精神上还应给他们更多关爱,建议平时各位领导应抽出时间多给结对的留守儿童打打电话,多一些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开导。

学校和教师也应更加关注这些孩子,平时多观察他们的言行,多了解他们的心声,多给他们生活和学习上更多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疏导与教育。

监管“留守儿童”的祖辈们应多关心这些孩子,严格要求他们,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改变教育方式。外出打工的父母们应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倾听孩子的心声,多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抚慰。

2.2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是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指导农村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要求他们多了解和关心孩子,多和孩子沟通,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孩子进行一些心理疏导,让他们学会一些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争做一名合格家长,通过家校配合来共同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协调、统筹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发挥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的职能,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要成立农村义务教育执法监督组织,监督外出务工人员落实好孩子的监护人,做到外出务工人员学艺致富和保障教育孩子成长两不误。

2.3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心理教育网络

第9篇:农村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形成的原因

(一)性格缺陷。由于留守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经商,与留守儿童联系较少,有的甚至多年未与孩子谋面,很难与子女交流,使有些孩子产生孤独、寂寞、胆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而作为监护人的祖辈或亲戚通常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又助长了其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心理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二)情感缺失。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少,有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两星期通一次电话;有的一年见到一两次,有的甚至3、5年都没有见面,许多留守孩子多数时候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导致孩子对社会的安全感、信任感无法建立。

(三)行为偏差。由于由祖父母或亲戚监护,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

(四)价值错位。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养成陋习,一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热衷于吃喝玩乐,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产生了“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五)心理障碍。由于远离父母,与父母交流少;监护人也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不可能有专门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造成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社交恐惧等。

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家庭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措施。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经常性地与学校“留守学生”联系,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生活状况,督促他们努力学习,遵守校纪校规;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留给他们一定的空间。此外,远方父母要和监护人、孩子经常保持联系。

(二)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措施。要经常组织“留守学生”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开展心理辅导,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选聘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留守学生”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学生”提供倾诉的渠道;可以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建立“留守学生”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帮助、督促、检查家长履行监护职责等,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引导“留守学生”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留守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三)教育部门对“留守学生”教育措施。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尽量为农村“留守学生”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学生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学生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从社会环境上,建立农村社区“留守学生”教育和监护体系。如选聘义务监护人、义务辅导员,鼓励身边没有小孩的父母实行一对一的义务帮扶,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留守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此外,应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对不良社会现象,诸如赌博等进行治理,对游戏室、网吧的营业活动进行规范,为农村“留守学生”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面临的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学生这一群体所产生出来的问题,是社会转型的产物,是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共同的责任,具体工作中各个方面没有形成一整套行而有效的制度和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难免各自为战,不能形成合力,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