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管理的特点范文

旅游管理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管理的特点

第1篇:旅游管理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管理;问题;优化

1 绿化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1.1 绿化施工队伍良莠不齐,难以充分体现工程的设计思想

实践证明,没有资质的“民工队”做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根本达不到工程要求,没有规范、缺乏技术,不按程序操作,只是简单的树木栽植而已,管理粗放,只是一种绿化行为,他们往往只重视最后的景观效果,对土壤、基肥、树坑规格等不是很强调,致使一些树木生长不良,增加了后期维护管理的难度。

1.2 绿化工程施工管理水平低

由于这些公司绿化资质级别低,甚至是没有绿化资质的个体老板做绿化施工,用绿化企业资质挂名进行招投标,直接造成绿化工程施工管理水平低,造成返工率,施工进度慢,管理成本高,树木成活率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还有由于胡乱施工,造成对环境污染。

1.3 绿化工程监理公司不匹配

目前大多数绿化施工监理多由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兼任,加之《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带“必须”的强制必条款很少,往往出现:土壤好不好,能栽就行;树坑不要大,栽下就行;基肥施不施,不死就行。只重视最后的景观效果,对土壤、基肥、树坑规格等不是很强调,致使一些树木生长不良,增加了后期维护管理的难度。

2 绿化工程施工的优化建议

2.1 绿化施工单位资质管理

要求绿化主管部门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绿化工程,必须实行招投制,让具有一定绿化施工资质,有一定绿化施工业绩的施工单位参加,实行优胜劣汰制,让那些施工质量差,信誉不好的退出绿化施工行业。即便是小规模的绿化工程的施工,也必须有绿化施工资质,无资质者,不允许从事任何绿化工程的施工活动。

2.2 推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

园林绿化工程监理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遵循科学准则,以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园林绿化监理工程师既维护业主的利益,又维护施工单位的利益,做到守法、诚信、公正、科学,从而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园林绿化监理人员从工程施工到工程竣工验收能够做到全过程跟踪,发现不合格材料、工序、产品做到及时整改,保证了园林绿化工程每个环节不出问题,从而保证了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

2.3 推行设计和质量现场交底制度

通过图纸会审、现场调整,使一线的作业人员理解设计意图,了解工序的技术、工艺和验收要求。

2.4 实行预验收制度

工程交给业主验收前,项目部、公司质检部门先按标准进行预验收,施工过程中,对半成品、乔灌木进行货源地预验收,增强业主信心,减少现场验收程序,确保施工进度。

2.5 切实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

在掌握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据设计图纸对现场进行核对,编制施工计划书,认真做好场地平整、定点放线、给排水工程等前期工作。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准备工作,往往会加快施工进度。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 绿化工程施工就是按设计要求艺术地种植植物并使其成活,设法使植物尽早发挥绿化美化的作用。施工人员对设计意图的掌握、与设计单位的密切联系、严格按图施工,是保证绿化工程的质量的基本前提。

2.6 重视土壤的处理工作

土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植物今后的生长,要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化验分析,从酸碱度、孔隙度、透水透气性以及持水性等进行分析、测试,再采取相应的消毒、施基肥、客土等措施。尤其是土壤的翻挖深度、客土质量、基肥的腐熟程度及施人量、地形的平整度都要符合相关要求。

2.7 严格控制园林绿化材料的质量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是构成工程质量的基础,投入材料的质量,如土方质量、苗木质量规格、各种管线、铺装材料、亮化设施、控制设备等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工程质量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严格控制投入材料的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

2.8 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掌握苗木栽植时间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好坏与苗木的成活率有很大关系,园林绿化工程中投入的苗木材料是有生命的绿化植物,不同的绿化苗木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栽植季节和栽植时间也各有差别。掌握不同苗木的最佳栽植时间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因此,必须遵循苗木生长规律,在苗木最适宜时间内栽植,确保苗木成活,提高工程质量。

第2篇:旅游管理的特点范文

摘要:随着国内外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宏观管理。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经济系统的内在联系和动态运行过程,分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内容和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为加强我国宏观旅游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管理

随着我国国际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管理。在实践中,旅游管理不仅涉及微观旅游活动主体,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而且涉及到宏观旅游经济管理主体,即国家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与调控,而连接微观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就是旅游市场。因此,旅游管理既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微观旅游管理,对旅游市场活动的市场管理,也包括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宏观旅游管理,需要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加强和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一、宏观旅游经济的含义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二、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是通过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质量高、数量多、类型全的旅游产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效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促进旅游目的地群众收入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和外汇收入,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宏观管理,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旅游目的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宏观旅游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看,一般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行业结构和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与发展;远期目标是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管理的对象不同。微观旅游管理的对象,通常是指对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以个体旅游活动为客体的管理;而宏观旅游管理则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客体的管理。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微观旅游活动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必须以微观旅游活动为基础,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观旅游管理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直接影响着个体旅游活动的进行,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微观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并对微观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旅游市场是连接个体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和市场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旅游市场管理,不仅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对旅游市场的规制、监督和调控等,也包括在宏观旅游管理指导下,对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旅游市场管理是宏观旅游管理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旅游市场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和内容,如对微观旅游活动主体的监管,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控等,因此旅游市场管理与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

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3.旅游组织职能

是为了有效实现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要求,建立旅游组织体系、配备相应人员、明确职责权力、调配旅游要素的职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旅游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旅游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开发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调控职能

是对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内外关系、发展变化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顺利实现。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生产要素价格,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经济杠杆等,调节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距,实现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地发展。

5.旅游监督职能

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限范不正当的旅游竞争行为,创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旅游竞争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5.旅游服务职能

是政府通过提供各种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供水供电等公共产品和安全救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四、宏观旅游管理的过程

宏观旅游管理过程,是作为管理主体的国家旅游管理机构,运用宏观旅游管理职能作用于管理客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转过程,是通过旅游的宏观决策系统、宏观执行系统、宏观调控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在时间上有序、在空间上并存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下,共同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

1.旅游宏观决策系统

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系统,其决策内容包括确定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实现区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统筹协调旅游发展等。由于旅游宏观决策是一种高层次的决策,因此对旅游行业、旅游区域、旅游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为了保证旅游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根据有关的政策规定和各种信息,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以指导宏观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2.旅游宏观执行系统

是实现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系统,即完成旅游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宏观执行系统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计划机制,是通过国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机制,则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活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有效地运行和发展。段综合形成的调控系统和监督机制,是正确执行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监督和调节旅游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调控机制,并及时发现宏观旅游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反馈旅游宏观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及时进行调控,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有效进行。

4.旅游宏观信息系统

是有关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统,是旅游政策子系统、旅游统计子系统、旅游会计子系统、旅游市场情报子系统及相关信息子系统的综合体。旅游宏观信息既来自于旅游宏观调控系统的有关情况,又来自于宏观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结果,不仅是旅游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旅游宏观信息工作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

五、宏观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观旅游管理,既是对旅游全行业的管理,也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观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旅游管理的权威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行政权威性。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和保障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旅游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又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场机制,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序地进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果宏观旅游管理没有权威性,则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将是盲目、混乱和低效率的,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宏观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观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动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行为,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体现政府鲜明的政策倾向,即体现国家发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总方针和总决策,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广泛性和旅游经济的综合性,要求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关系,而统筹这些关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即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正确的处理,才能使旅游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宏观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为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然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不仅协调范围广泛,而且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宏观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而是一种全局性、综合性较强的宏观管理活动。因此,在宏观旅游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必须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特点,从全局上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素,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全局来协调处理好各局部的关系,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断提高宏观旅游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4.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特点,强调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服务于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既要通过加强宏观旅游管理,为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企经营的需要;又要通过科学地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活动,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旅游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创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条件,保障旅游活动有效地开展,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正常地运转,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第3篇:旅游管理的特点范文

 

我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1,至2004年我国入境市场、国内市场和出境市场的接待人数和接待收入已具相当规模[1,2]。在2000年国家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确立了2020年我国要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与此同时,中国又面临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已经有学者从旅游管理课程设置的角度分析了目前中国本科教育的情况并提出了改革意见[3]。鉴于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逐渐退出精英教育的舞台,转向大众教育,因此分析更高层次的、更能代表学科研究趋势的硕士、博士点的设置情况,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情况。本文着重于硕士点设置情况的分析,博士点的分析将另文阐述。

 

三、硕士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介绍

 

统计结果表明,截止2007年,全国共有26个省市自治区的114所高校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共有专业数120个,研究方向387个。大部分高校拥有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但也有_些高校在不同的院系中同时拥有多个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如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野生动物资源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以及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旅游学院)等。

 

(二)院系分布情况分析

 

目前中国旅游管理硕士点挂靠的院系,仍以"工商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最多。但表1同时也反映出了另_种讯息,那就是正如有学者对该专业设置所提异议一样,[4]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在"旅游学院/旅游学系“地理/城市/资源学院“经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也有相当的分布,这说明,随着旅游业逐渐成为中国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学科地位上,学者们在"管理学一工商管理一旅游管理”这样的专业设置背景下,正在尝试"旅游管理”专业同其他专业交叉和学科地位的调整。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硕士点挂靠在地理类(包括资源、环境、地理等)院系中。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旅游,尤其是中国目前旅游的主要内容仍以游山玩水、观赏地表起伏和地表覆盖为主,而这属于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同时,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大都开设《旅游地理》和《中国自然地理》这两门专业课,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地理知识对旅游及旅游管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旅游管理在旅游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在政府部门、旅游单位、旅行社对景区规划和管理、客源分布和管理、景区应急反应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5]可以预见,地理知识尤其是基于3S技术的现代地理知识、分析和思维方法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2.研究方向数量分布情况分析以旅游管理硕士点研究方向的数量统计,前四位院系的位序基本没有变化,唯一变化的是它们之间的相对比例。通过表1我们发现,其他三类学院的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唯独"旅游学院'’所占份额由专业数量的20.8%上升到方向数量的27.1%,上升超过6个百分点。通过计算"方向数/专业数”指标,可以发现,"旅游学院”该指标最高,达到4.2,而其他专业数较多的院系通常比例在2.8〜3.1之间。究其原因,可能是旅游类的学科内部分化较细,而交叉类专业相对拓展不足所致。

 

(三)院校类型分布情况分析我们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在高校中院系分布情况进行分类汇总,此,本文不将其计算在内。

 

由表2可以看出,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广泛分布于师范、财经、理工、农林、语言等各类院校中,这一方面说明了由于旅游业经济地位的提高,已经引起了各类学者的广泛关注,另_方面也反映出旅游管理交叉学科的性质。而这一性质从院校类型的整体情况也可以得到印证: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类院校中的比例达到了64.9%。这说明,各类专业院校都在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目前处于学科分化和深化阶段。

 

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在理工类院校中居然占据了不小的比例,这说明中国旅游管理的研究有文理交叉的趋势。这可能与国际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趋势有关,目前旅游管理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旅游管理的信息化。理工类院校在此方面有较强的学科和技术优势,旅游管理专业与理工类院校的结合,虽然有相当_部分仍然挂靠在管理类专业门下,但同样可以吸收理工学科的传统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学科优势,使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手段研究旅游管理,从独特的视角和理念开拓旅游管理学科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有助于提升中国旅游管理的研究水平。

 

(四)区域分布情况分析

 

统计旅游管理硕士点的区域分布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共有26个省份(不计香港、澳门、台湾)的不同类型的高校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点,占全国大陆省区数的83.8%,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这说明,就空间分布而言,目前中国的各个省份都已经对旅游业的地位、个省份的重要投资和发展方向。

 

我们将这种地域分布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图1,图2)。发现,硕士点空间分布仍然存在区域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拥有旅游管理硕士点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即使西部地区有些省份拥有硕士点,但也通常较少,如新疆(2个)、甘肃(2个);而对于内蒙古、宁夏、青海、西藏到目前为止还未设立旅游管理方向的硕士点。这一方面说明旅游及旅游管理的发展与经济水平相关,另一方面也说明,西部地区的旅游开发、旅游管理尚未完全起步。但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蕴涵着巨大的旅游商机和潜力,尤其是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部地区将迎来旅游资源开发的新契机,旅游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将凸现,其培养也将受到高校的重视,虽然可以通过引进中东部管理人才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毕竟不如本地人才对本地旅游资源更为熟悉,更有感情。因此,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西部地区也将和中东部地区一样,在高校中开辟培养旅游管理类硕士及以上的专业人才。

 

四、结论和讨论

第4篇:旅游管理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研究热点;主题;方法演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5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调查发现,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们休闲、娱乐和放松的主要方式。它不仅能够缓解人们工作的压力,还可以增长见识,学习各地的艺术文化,了解风土人情。近年来,我国的旅游呈“井喷式”发展,各地区名胜古迹的人流量持续增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人们视野的开阔,对旅游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涉及的旅游管理项目开始扩展,旅游线路、热点区域等都必须要做出重新的规划。本文结合最新的数据资料,对旅游工作重新开展研究,展现旅游的新面貌,促进学科的发展与演变。

1 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热点的演化

我国的旅游业正呈现旅游形式多元化,旅游资源多样化,旅游模式创新化的良性发展模式,而与之相关的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热点,也是随之变化的,由最初的研究旅游业形式,到研究旅游资源,再到研究乡村旅游,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的研究热点也在求新,求变,不断与时俱进。

1.1 旅游业的形式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学科面临的最大变化就是形式的演变,从以往的单个城市的旅行不断延伸为多样的旅游形式。

其一,区域旅游。区域旅游立足于地方特色,通过地区资源和优势特点吸引游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相邻地区还可以组成联合,沟通合作,谋求最佳发展。如,杭州乌镇、哈尔滨黑龙江冰雪旅游等。

其二,会展旅游。会展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其将旅游与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促进旅游业结构调整的新契机。各类会展的举办,为地区旅游开拓了商机,强调了品牌战略的融合,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带动了上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旅游管理学科研究重点向此倾斜。

1.2 注重旅游资源开发

众所周知,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大物博,各地区都有自身的特点项目,旅游行业的发展自然离不开资源的开发,如何协调各地区风貌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政府关注的焦点。对此,开发者要重视减少资源浪费,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结构,用优势项目吸引游人,也曾是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热点。

1.3 发展乡村旅游业

乡村旅游是城市旅游的补充,也是当下热点旅游的新去处,人们厌倦了钢筋水泥,对质朴的乡村生活非常向往。因此,坚持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保持农村的“本土化”特点,开发优质乡村旅游资源,用新农村发展的思想开发旅游,对行业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当下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2 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主题演化

要研究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主题的演化,就可以对旅游管理的主题演化进行分析,而要研究旅游管理主}的演化,就需要从年份和关键词方面进行研究。因此,笔者根据年份出现词汇量次数不低于30次的词汇,做出了详细的汇总,如表1所示。

从表1中,不难看出,我国旅游管理学科主题出现频次最多的就是旅游资源,这一词汇贯穿始终,而后是旅游业和旅游开发。另外,主题词汇的演变也使概念维度发生了变化,理论基础从抽象词汇变为了具体词汇,整个旅游行业和专家学者,不仅对词汇有了新的认识,对其出现的原因也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与此同时,主题词之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词汇相互交叉,内涵不断延伸。

3 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方法演化

所谓的研究方法,即研究学科走势、数据资料、未来发展等情况的对策,对一门专业学科而言,掌握正确的方法比明白概念性知识更为有效和关键。

从数据显示和信息总结方面而言,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即因子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旅游管理研究中。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研究方法开始得到关注与应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旅游管理学科受管理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的影响,研究方法也出现了巨大的改变,以结构方程模型和数据包揽为主要办法的研究形式开始进入旅游管理学科,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学科研究方法朝着更复杂和高级的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在实际对旅游管理学科进行研究方法的确认中,必须打破原有模式的限制,基于动态化的状况和百姓需求,从多个角度衡量不同的研究方式,然后建立科学的旅游管理学科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方法的转变,也体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不断完善,并在经历了最初的摸索后,开始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对研究方法的开发与实证研究应用的结合也更加紧密。

4 结 语

作为我国百姓娱乐、休闲、放松的主要方式,旅游行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不仅能够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完善整个市场经济,树立城市的良好形象。现如今,旅游管理学科已成为了很多高校必设的专业,本文以科学的方法,分析旅游管理学科的研究热点、研究主题及方法的演化,总结了旅游专业的发展规律规律,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管理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娟娟,宗乾进,袁勤俭,等.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热点、主题及方法演化[J].经济地理,2013(1).

[2]黄国阳.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热点、主题及方法演化[J].旅游纵览,2015(6).

第5篇:旅游管理的特点范文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 体制改革 探讨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是从重要性、问题、对策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相关问题,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而为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一、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分析

1、旅游管理的定义。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2、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机构和旅游市场的关系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旅游业又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协调旅游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业是综合行业,需要对旅游者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加以组合设计,制成整体的服务路线,向旅游者出售,并保证供应。再次,旅游管理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更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它从一个侧面带动了交通、民航、饭店、餐饮、保险、娱乐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相当数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具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先导、服务、桥梁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1、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随着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创办了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除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团以外,其余几乎每一个旅行社就属于一个系统。以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行业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而旅游管理部门既无建设项目审批权,几乎也无企业登记管理权,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很难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

2、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旅游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法规。比如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管理暂行条例》等这些条例都具有暂时性,但是后续的法律没有及时跟上,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行业法律规范约束力的减小;其次,法律法规的涉及范围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说:在酒店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旅游管理的条文比较少,大部分还是侧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再次,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旅游者人身权利保护的法律条文比较少,对旅游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

3、旅游产业结构失衡。首先,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也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旅游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受短线制约的紧张局面,原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交通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客源形势较好,国际航班也出现了来华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发展滞后。

三、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1、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行业管理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旅游业的部门管理要求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所属企业的微观活动,显然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部门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行业管理是根据产品或劳务的不同特点对企业进行分类,然后由政府相应的部门进行归口管理。也就是说,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从行业角度来说,均应统归旅游局管理。这种行业管理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

2、完善旅游企业管理体制。旅游部门协同各有关部门,先清理一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旅游企业,进而全面推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主体。积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形成国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主导市场,中小企业纳入序列的格局。落实《全民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优化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创造企业平等竞争的基本条件,统一税赋,搞活用工条件。进一步推 行和完善旅游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 进行旅游企业股份制经营试点。

第6篇:旅游管理的特点范文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从而使得人们在旅游方面的支出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来的生态旅游更是成为人们旅游的重点。但是我国当前对生态旅游缺乏相应的管理和调控,从而使得其在经营规模以及发展速度上都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符,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生态旅游资源。所以,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管理概念的阐述,从而对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一、生态旅游管理的定义

生态旅游管理指的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从而对生态旅游体系进行合理化的管理,从而为旅游者提供完善、周到的生态旅游服务和产品,同时还能够对生态旅游区域的环境、生物以及其艺术价值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维持。生态旅游管理的对象是受到旅游业和旅游活动影响的自然生态体系。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是在国家以及地方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上,以可持续发展为行业发展方针,协调、均衡旅游业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而制定且实施的一系列的生态旅游管理规范和措施。

二、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生态管理意识和清晰地发展思路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过程当中,还没有完全了解生态旅游的特征、性质以及其内涵,从而使得我国生态旅游在发展上多数都趋向于单个方向且发展水平较低;部分地方旅游部门对本地生态旅游资源了解不足且利用率较低,同时在发展生态旅游领域通常只是凭借以往经验,从而缺乏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内涵、特点以及性质的认识,进而阻碍了本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盲目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

近些年来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部分地方旅游部门为了能够以此来树立政绩和发展地方经济,对当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盲目的开发利用,从而使得生态旅游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并且在规划上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本地生态旅游业发展混乱、市场定位模糊,进而不能够将本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运用,最终阻碍了本地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合理发展。

(三)缺乏专业的生态旅游管理人才,经营观念滞后

当前我国生态旅游经营主体大部分是由企事业单位和当地村民者两部分组成的。企事业单位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在服务水平、意识上的都比较低;而村民由于受到知识、管理水平较低的限制,在对本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的效率也相对比较低。另外,我国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管理也缺乏专业的管理和旅游人才,再加上当前生态旅游行业在管理、服务方面的人员服务、素质水平普遍偏低,从而使得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研发以及经营、销售方面发展缓慢。

三、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应对策略

(一)加强概念、管理方面认识,整合发展理念和思路

我国政府旅游部门以及相关其他部门应当加强旅游业以及各个地方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认识和培训教育,从而使得从业者与消费者对生态旅游的性质特点及其内涵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以此来改善我国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方向单一化和低水平的局面,进而提升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水平和意识,以此来整合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和思路,从而促进我国在生态旅游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制定的发展计划

我国政府以及地方旅游部门应当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做到合理、科学。可持续,从而对生态旅游环境的负载限的最大限度、最大利用率以及持续性做出准确、合理的预测,从而制定出最佳的、系统性的生态旅游发展计划。同时还要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充分的结合,制定出区域经济相适应的生态旅游发展、管理措施,以此来降低对生态旅游资源的浪费和因盲目开发造成的经济、资源损失,从而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三)加强生态旅游的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

专业化、高素质的生态旅游管理、服务人才是促进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管理的重要手段,而缺乏人才的生态旅游开发利用和管理则不能够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国应当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从而为我国生态旅游领域的发展不断输送更多的人才资源,从而真正提升我国在生态旅游领域的健康、科学发展。

(四)多样化手段加强生态旅游管理

要以政府为主导,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来加强我国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并且实施由上而下的垂直化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同时制定出生态旅游区域的旅游行为规范和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对生态旅游区域的动态化监管,从而有效的将人为因素在生态旅游资源、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具体的是运用废弃物处理、水资源节约等多样化的手段来增强生态旅游区域的管理。除此之外,我国政府还要加大对生态旅游保护的宣传力度,从而提升游客与生态旅游从业者对保护生态旅游环境、资源的意识,最终营造良好、和谐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生态旅游氛围。

四、结语

通过对我国在生态旅游领域的发展、管理上的问题分析,笔者在认识、规划、人才以及具体措施四个方面提出应对我国当前在生态旅游管理上的单一化和低水平的问题。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生态旅游管理从根本上需要我国政府对生态旅游的从业者、游客的宏观调控,从而以制定相关法律和具体举措来联合社会各界来共同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廖立新,党贤忠.中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01):0911

[2]王婧静.我国景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05):2225

[3]田园.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3):1314

第7篇:旅游管理的特点范文

(一)我国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一些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缺乏后续的法律法规,旅游管理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后续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及时的跟上,造成了约束力减小。旅游行业发展的步伐较快,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法律法规中涉及的侧重点不一样,对游客以及一些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我国的旅游管理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利与手段。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些部门创办了一系列的服务企业,然而这些企业的产权等都归属于不同的投资部门,这样各自为政,彼此跌价竞争,导致了旅游行业内部的混乱,失去平衡与控制。(三)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失衡旅游商品能够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旅游商品具有很大的利润,但是在生产销售上并不协调,产品品种不新颖,老化单调。旅游交通更是一个难题,会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完善措施

(一)健全旅游管理体制的法规体系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法律法规,有关法律法规要紧跟旅游业的发展步伐,不能出现法律漏洞,增强约束力,对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增加合理的、科学的法规法律,做到平衡处理,不偏不倚,只有有效合理的法律法规,才能保护人们以及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考虑相关者利益在旅游管理活动中,要考虑到管理者以及游客还有当地人们的一些利益。根据笔者的了解发现,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会给居民的利益带来损害,打扰人们的生活,给当地的居民带来的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在对旅游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要将相关者的利益考虑进去。(三)加强旅游管理的监督力度要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一定要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监督体系,对管理者以及高层管理者进行监督。这个监督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旅游业所经营的项目进行监督,一些地方的政府不能干扰旅游业的发展与经营,管理者要定期上报旅游业的经营规划。另一方面是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国家旅游业的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管理,不能,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危害社会的秩序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等。(四)加强旅游管理行业的体制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就是行业管理。我们所要制定的旅游管理行业的体制要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与发展,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老套的守旧的旅游管理体制应该被淘汰,不仅不适应改革开放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守旧的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所谓的行业管理是要对企业进行分类的,依据的是企业产品的不同特点以及劳务的不同特征,然后通过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归纳管理。这样,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如果从行业的角度出发,都应该统归于旅游局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行业的改革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要从三个方面实现转变,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第二个方面就是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最后就是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第8篇:旅游管理的特点范文

一、对口生源旅游管理本科生的特点 

(一)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综合素质良莠不齐 

对口生源旅游管理的本科生,入学时参加的是由所在生源地省组织的单独招生考试,考察的内容为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课,难度相对较低。而参加过普通高考的本科生,经历过高考的历练,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在进入大学后,对口生源的旅游管理本科生在学习能力上就表现出了弱势,尤其是在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旅游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上比较吃力。在对同一学习问题的处理上,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与普通的旅游管理本科生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一部分对口生源的旅游管理本科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参加过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的专业实习,人际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随机应变等综合素质较强,在大学期间表现尤为突出。 

(二)学习的主动性不足,缺乏学习兴趣 

通过对口高考升入大学的旅游管理本科生,在职业高中或普通中专学习期间所接受的教学和日常生活管理模式和普通高中有很大的区别。在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多处于被动地位,再加上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就更加缺乏学习的兴趣。在进入大学后主要表现为:听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对老师布置的课程作业不能高质量地完成等。 

(三)心理早熟,自主意识强 

对口生源的旅游管理本科生,之所以选择通过单独考试的方式进入大学,主要的原因是文化基础知识薄弱,难以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或者是厌学情绪较重。在进入大学之前,这些同学就承受着来自于父母、学校以及其他上普通高中同龄人的压力,甚至是被歧视或冠以“不良少年”的称号,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通过职业高中的专业实习,他们比同龄人更早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因此,对口生源的旅游管理本科生在进入大学后比来自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表现得更加成熟,在处理大学里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上考虑得比较全面和周到。作为90后的学生,他们也具有这个年龄阶段所有年轻人的共性特点,即追求个性,不愿意约束自己,部分学生纪律性和自控能力较差。 

(四)专业思想牢固,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和技能 

对口生源的旅游管理本科生虽然在文化基础知识上存在弱势,但在中专、职业高中阶段,已经树立了较为牢固的专业思想,对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已经有了相对全面的认识。另外,一部分同学在进入大学之前,通过专业实习,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实践操作技能,实践能力较强。 

二、对口生源旅游管理本科生人才培养改革的内容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方式,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基础。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这种定位其实是相对狭隘和模糊的,尤其是针对对口生源的旅游管理本科生。在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导致学生形成本科生一毕业就能从事管理工作的就业思想误区,从而学生在一开始从业时不愿意选择层次低、实践性较强的服务性工作。因此,应根据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实际趋势,培养符合旅游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从旅游业的市场需要提出的,它不同于培养基础科学、未来科学等方面的人才,而是应用现代科学培养应用型人才[2]。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设置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是高等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之一,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的未来就业。我国旅游管理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对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经验,课程体系对培养目标的实现支撑不足,内容也相对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对于对口生源的旅游管理本科生,课程设置也同样存在诸多问题。普通本科生所学的大学英语、高数等课程,超出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能力范围,在未来的旅游从业中也不太适用。还有一些依托于地理学科、历史学科和外语学科设立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原专业特点依旧比较显著,缺乏旅游管理的特色课程,或课程设置不足。其次,由于对口生在中专或职业高中学习时,已经接受过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进入大学后,一些内容相近的课程重复开设,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及教师的创新能力。另外一些院校因为师资的原因,还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导致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第9篇:旅游管理的特点范文

一、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反思的意义

随着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的不断发展,旅游管理更深入的应用在旅游领域,这让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教育上要不断创新,努力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于增强学生对旅游管理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旅游管理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能力和应用能力,以培养出很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反思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对专业教育的改进有重要作用。

二、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不足

(一)课程层次深

现在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本科层次相似,专业基础课、理论课较多。如:《旅游管理学》和《酒店管理学》需要较好的管理学科的基础,而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那么好的基础。

(二)理论知识繁多

许多课程讲理论过多,不适合学生动手。如:《旅游文化学》、《生态旅游》、《旅游项目管理》、《旅游英语》等课程,都存在着内容枯燥、理解困难,看不见,与实际联系不起来等情况。

(三)学生数量少

由于普高热,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下降。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不好,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不强,学习、使用旅游管理课程存在一定障碍。

(四)知识过于腐朽

近年来,旅游管理技术对各应用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就对各个层次旅游管理应用专业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而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好多年不变,其教学手段方法等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反思

(一)提高教师水平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

建立一支稳定、实践经验丰富、水平高的旅游管理教师队伍,是使旅游管理教育水平适应形式发展的关键,是旅游管理基础教学质量的保证。

在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没有什么像旅游管理这样发展迅速,这样令人应接不暇。学校在发挥老教师作用的基础上,应当大力吸收和培养青年教师,实现新老教师的优势互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教师的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对高等职业教育任务的完成和目的的实现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在职学习、参加进修和培训等方式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深入企业接受实践能力的锻练,提高动手能力,使自己站在本学科的技术前沿。专业知识不深影响讲授内容的深度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应该具有与本专业有联系的知识,能够将专业与其他相关知识进行相互渗透,以便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还应该在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反思、教师间相互学习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这对于旅游管理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二)坚持实践教学

职业学校是以培养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劳动者为目标的。旅游管理基础课是为使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理论为目的。因此,学校的旅游管理基础教学必须以学生掌握知识、加强应用、提高实践型教学为目的。

(三)硬件设备是旅游管理基础教育的物质保证

旅游管理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使用旅游管理,绝不能搞“纸上谈兵”的教学。应在充分认识旅游管理基础教育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旅游管理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尽量大可能补充和更新旅游管理设备,提高使用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实践时间。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旅游管理教学质量。

(四)降低难度,分层次指导学习新知识

减少部分理论课,强调应用课程。《旅游学概论》与《旅游管理学》可以合并,并且降低要求。旅游管理的知识比较复杂,如何使差等生学进去,优等生学得好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老师讲新课时,不是无谓地讲授同一难度的内容,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五)不同程度的指导实践模拟导游练习

一次模拟导游课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难易不同的训练目标。对于好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指导他们熟练准确地完成对景点、景点历史等知识,并提出较高要求;对于一般的学生,指导他们顺利完成实习;对于差等生指导他们分解单项练习,对每一个极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这样经过不断地反复操练,学生的实践模拟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