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绵城市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海绵城市 洪水管理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海绵城市,一个新颖又形象的词语,将一个城市建设得如同海绵一般。这是我国节约能源的一大方法之一。海绵城市一旦建设成功,必然是我国的一大进步,各级政府也都在大力投入。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现实原因
(一)降水量加大
近几年,我国降水量逐渐加大,很多地方因为雨水原因遭遇了洪灾。大片的房屋、庄稼葬身于大水之中。严重的情况下,人员疏散不及时,很多人都因此失去了性命。水很重要,但是水也是摧毁生活的一大元凶,所以治水也是势在必行的一大重点项目。还有一些地区的洪涝虽然没有达到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地步,但是大部分的庄稼皆因降水而变得没有收成,很多地区因为水量过大而没有粮食吃,百姓过得水深火热,生命安全受到了侵犯。
(二)排水设施缺少
可以看到,城市中为了美观,建造的都是水泥板路,有着各种花纹的步道板、瓷砖等美观的设施,但是用来排水的设施却是少之又少。地铁的兴建,地下管道的数量也逐渐下降,排水不及时,降水就容易堆积,长此以往,对生活质量、人们生活安全也产生了一定隐患。
(三)部分地区水资源稀缺
有的地区降水量加大,就会有很多地区水资源稀缺,那里的人们就连喝水都很困难,就算下雨、降水,还是无法解决没有足够水资源的问题。而且河流、湖畔等资源的源头被污染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对水资源进行处理,又一令人心痛的大型事故将会到来,人们最终会缺失干净的水资源。
二、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
(一)中国
我国现在海绵城市正在试行过程中,试行的城市也仅是一部分。政府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各城市的积极回应。由于预算有限,政府能够给予的支持也无法让全部城市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于是决定采取竞争的方法,让各个城市进行比赛,最终排名靠前的将会获得试行建设海绵城市的资格。现阶段,我国有将近二十个城市步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行列。
(二)德国
德国的排水系统是十分先进的,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们的排水系统主要是地下管道,而且管道为混合管道,在地下分布。这样的管道可以排水,同时也可以将水资源回收利用。污水在污水管道里能够得到妥善的管理,雨水又会在另一个管道里进行回收,二者互不影响。在有了先进的排水系统后,德国政府对建设海绵城市又进行了大力的支持。减少各方面税收,让百姓建设可以节能的房子,雨水能够再利用,不再浪费水资源。
(三)新加坡
新加坡的排水系统也较为先进。新加坡的排水系统比较整齐有序,分布较为合理,在雨水较多的时候,能够有效地将雨水进行回收,最后达到再利用的效果。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常用方法
(一)物理方法
1.“海绵体”的应用
所谓的“海绵体”并不是海绵,而是可以让水渗透的、类似海绵的物质,例如草坪、沙滩等。如果可以将水渗透到地下,那么我国水资源的管理水平将会有很大的提升。同时,这样的路面还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例如在下雨的时候,改造为可以渗水的路面,路面上不会积留过多的雨水,这样的环境首先不会反光,在路面上走不会因为光的影响而看不清道路,从而减少安全隐患。第二,当路面积水时,这就说明仅有的几处排水下水道已经堵塞,而当雨水过多时,排水道的井盖极其容易被水流冲开,然后继续被水覆盖,人们看不到已经没有盖子的排水井,安全隐患又多了一分。而如果有了可以排水的路面,这样的隐患又会得以避免。
2.在必要的地方建立局部排水区
有一句古话叫作“水往低处流”,那么如果降水量加大时,在可以排水的地方建立隔离带,将水滞留在隔离带里,再通过过滤等排水设施将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可以补充地下水,最终作为完整的水资源得以利用。
3.建立截取水资源的设施
所谓的截取也仅仅是截取其中的一部分,可以在屋顶上建设小菜园,在排水时,屋顶上的生态环境可以将一部分水留在菜园中,这样可以减少一部分水资源的流失,还让水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同时可以建立景观,用生态植物来建立景观,既可以达到美观的效果,还可以让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二)技术方面
1.整体建设
在建设海绵体城市时,首先要做一个整体规划,要计划好在什么地方建设有效的“海绵”机制。要考虑城市中各部分的分配情况,让“海绵体”的应用率达到最大。要探讨城市的地形方面,要在低处进行规划,在旧城区进行绿化改革,在低洼处设置储水、滤水机制。要知道各城市中的降水分布,依照自然条件进行设计、建设,让水资源得到更好的回收利用。
2.各方面合理分配
当考虑好城市的特点后,我们要建立相应的排水设施。这时我们要考虑好各个层面的分布。排水系统中最基本的是排水装置,将城市中表面上滞留的水排入装置。接下来就要有滤水装置,为了将水资源更好地再利用,滤水装置必不可少。但是滤水装置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将雨水与污水进行有效分离。然后是储水装置,在水资源得以解决后要将完善的水资源进行存储,以用来再次利用。现在我们还要增加渗水装置,让更多的水资源进行下排,再进行过滤等等。
四、建设海绵城市面临的相关问题
(一)管理层面――资金匮乏
现如今虽有政府大力支持,但由于资金需求过高,试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脚步便会放慢。同时,由于仅仅是刚开始建设的阶段,还没有一个非常稳定的资金来源,并不能带来利益上的回报,由于资金的不够,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便显现了出来。
(二)技术居面――技术不过关,同时海绵体缺失
进行科技探讨,最重要的是资金与经验,而经验是在一步一步中累积出来的。由于我国刚刚开始试行海绵城市的建设,经验不足,资金过高又导致不够,因此我们的技术不够革新,在科技研发上较为落后。同时,在现在的城市范围内,混凝土、柏油马路占据了大部分的地区,能够成为海绵体的路面及材料少之又少,而建设海绵城市最重要的便是可以用来渗水的海绵体,绿化过少不仅仅使建设海绵城市出现了问题,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三)意识层面――对于海绵城市的理解不够
很多人并不知道水资源的重要性,因为在一些人的眼里,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他们没有将节水意识放在重要的层面上,对海绵城市的建设便也觉得可有可无了。然而降水量加大的危害实在是过于严重,减少水造成的危害迫在眉睫。
(四)发展层面――建设举措发展过快
建设海绵城市的突然举措,让人们有些措手不及,同时对容易发生的问题也没有完整的预计。而有些已经试行绿植化覆盖的地区,由于绿植的吸水率有限,而又恰恰赶上阴雨连绵,很多海绵体屋顶都被破坏。而安全隐患又随之而来,我们的基本“海绵体”都无法承担庞大的水量,基础的设施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还需继续改进、加强。
五、建设海绵城市的改进措施
(一)增加“海绵体”的数量
“海绵体”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首先是因为“海绵体”的数量过少。庞大的水量仅由一小部分“海绵体”承担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多的“海绵体”来进行分担。我们可以将草坪等泥土化设施进行改进,安装良好的排水系统,确保“海绵体”能够有效将水渗入地底,而不会在草坪等绿色设施下面滞留,从而导致水囤积的过多,绿植因此死亡。其次,我们可以把屋顶化设施扩展至全市可以实施的范围,不会影响城市美观,绿植还会为城市带来清新的空气,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再次,我们可以将大面积的园林景观换成“海绵体”景观,既美观又实用。
(二)完善排水系统
远观国内外水资源得到很好利用的城市,他们本身的排水系统就很优异。例如德国的排水系统,在城市内部地下,污水与雨水混合排放,但通过分布设施来将污水与雨水分别处理,最后汇总在一处储水区。在郊外,污水与雨水分布不同的管道,又得到了不同的处理,这样的排水系统省地又有效。那么我国所实行的几个城市的排水系统又有些差强人意。想要让海绵城市更好的建设,良好的排水系统是根本。
(三)加大宣传,让更多百姓了解海绵城市
由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刚刚开始启动,有一部分群众不了解海绵城市的意义,因此不会响应政府的号召,没有从自我做起进行良好的排水。这就需要我们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大力宣传,将建设理念与设计感想积极与群众进行沟通,号召群众排水依照规定,从自我做起,为城市的水资源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六、结束语
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呈现两极化,部分地区的水资源过剩,而多余的水又为当地的百姓带来了不可估计的危害。还有部分地区的水资源缺乏,很多人又无法喝上水,更不用说用水了。建设海绵城市是将水资源良好应用的一大举措,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响应号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海绵城市的建设会更加完善,水资源也会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 方正,张磊,刘非.海绵城市建设及相关技术问题分析[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6(03):31- 37.
[2] 刘飞,王岩.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探析[J].园林科技,2015(04):1- 5.
关键词:市政道路;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在雨季到来时,我国多个城市会发生严重的内涝,给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当前城市内涝的发生与城市大量硬化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硬化建设影响了雨方的渗透能力,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加,一旦雨水量较大时,则会产生严重的内涝。针对于这种情况下,当前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时,需要运用海绵城市理念,以渗、滞、蓄、净、用、排等作为设计的重要方针,有效的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实现雨水的合理利用。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从字面意义上来讲,所谓的海绵城市即是吸水能力像海绵一样的城市。具体体现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布置若干地块,并利用吸水性能良好的材料作为海绵体,这样在市场休闲和生活区域内就有了许多能够蓄水的地方,大量的雨水被吸收,使雨水能够消化在每一个布置好的海绵地块内,避免其汇集在一起形成大的地面径流。海绵体将雨水大量吸收后,城市的积水数量会明显降低,而且所吸收的雨水还能够实现再次利用,这对于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局面非常有利。
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中,有效地将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等诸多方面进行结合,并对内涝防治、径流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进行统筹考虑,能够有效地满足城市的各项功能,而且还能够实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目标。因此在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将海绵理念渗透到每一个建设环节中来,将城市一些基础设施作为重要的载体,而且各部门要做好配合协调工作,打破传统设计观念的束缚,从而为城市发展构建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
2.市政道路建设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市政道路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政道路硬化面积也随之增加,这也使市政道路路基范围内能够收集到更为可观的雨水量。一旦雨季到来,许多城市则会进入到“看海模式”,内涝忆发展成为当前城市治理中的顽疾。在当前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建设海绵城市已成为解决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水问题的必要举措。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入到市政道路设计中来,采用生态的设计来实现对道路径流的收集,使其作为地下水及路边绿化带的补充水源,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市政道路的使用寿命,而且有利于修复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的设计
将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建设中进行应用,在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同时,建设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所有配套设施,在提高市民满意度的同时,还能够为城市发展带来综合生态效益。针对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的设计问题,可以针对某个城市一段试点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来进行具体的分析。该试点路段东西走向,为城市次干路,道路北侧为居住区及规划为居住和商业用地的基本农田,南侧为植物园和学校。在项目设计时,将该路段定位为海绵城市道路,而且在道路两侧打造景观带。
3.1 道路横断面的设计
在进行道路横断面设计时,确保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布置宽一点的绿化带,这样道路范围内的雨水能够快速向生态滞留带内汇集,有利于地表径流量的降低。通常情况下,道路横断面以三幅路为主,即由中央向两侧依次为机动车道、绿化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这其中可以将道路绿化带设计为生态滞留带,在道路北侧红线外设置下沉式绿地,道路南侧设计为植草沟,与植物园景观有效衔接,从而打造成路边景观带。
3.2 道路路面材料的选择
在道路路面材料选择上,尽可能选择透水沥青混凝土和透水砖,在满足道路使用功能的同时,有效地满足要道路透水、抗滑及降噪等要求,这对于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而且还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了改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选用透水沥青路面作为车行道路面,以全透水式沥青路面和半透水式沥青路面为主,全透水沥青路面面层下面不进行防水层的设置,而且沥青下面层和基层都为透水层,这样地表降水能够有效地渗入到路下土基中。利用透水砖来铺砌人行道路面,采用碎石层作为垫层。这类透水人行道属于多孔结构,降水能够快速的渗透到地表,实现对地下水源的补充,而且对调节城市温度和湿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这种多孔结构表面较为粗糙,具有较高的透水性,路面不易积水,更易于行人行走的安全。
3.3 生态滞留带、生态树池的设计
将种植土敷设在滞留式绿化带和生态树池中,在填入种植土之前,需要在滞留式绿化带和生态池的下部设有砾石和滤土层,砾石下部还要设置渗水管,种植土填入后,在其上面撒上陶粒,这样能够更充分地发挥渗透管的重要作用,保持土壤的湿润度。在绿化带设计时,尽量将其设计成低于车行道的凹型形式,这样能够有效地实现对雨水的收集。而且在绿化带下方还要设置碎石盲沟,在盲沟底面设置碎石层。
3.4 其他低影响开发措施
3.4.1 下沉式绿地。下沉式绿地典型结构为绿地高程低于周围硬化地面高程5cm~25cm左右,雨水溢流口设在绿地中,雨水口高程高于绿地高程且低于硬化地面高程。下沉式绿地可以在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周围设置,用以汇集周围硬化地表产生的降雨径流,截留和净化雨水径流,超过绿地蓄渗容量的雨水经溢流口排入雨水管网。下沉式绿地可以起到削减径流量、减轻城市洪涝灾害、增加土壤水分含量的作用。
3.4.2 植草沟。在进行植草沟设计时,其包括的内容大致有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生态雨水设施。通过采取与亭台、堆土等结合的方式形成微地形景观,增加植草沟的可达性、观赏性与实用性。在植草沟中种植植物时,优先选择具有一定耐涝性的乡土植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多种群落结构,形成季相变化丰富的绿地景观。由于在该路段的南侧一定范围内设计为植草地沟,能够与位于道路南侧的植物园有效地实现衔接,景观更具广阔性。植草沟本身具有渗透功能,在降雨较大或高坡绿地渗透饱和时,来不及下渗的雨水会顺坡汇入植草沟,水借助纵坡沿植草沟流向下游。
结语
针对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住建部还了相关的技术指南,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和依据。在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进行运用,会涉及城市较多的部门,需要各个部门要有效地配合和协调,落实好政策及相关措施,确保城市道路实现吸水、蓄水、排水、利用,实现雨水资源化,有效地补充城市地下水及减轻城市内涝,进一步改善城市水环境,为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海燕,罗艳红,张悦. LID措施在道路雨水利用工程中的应用[J].节水灌溉,2013(11):44-49.
【关键词】聊城;水生态文明;对策
Study on Constructing Countermeasures of Water Eco-Civilization in Liaocheng City
JING Shu-hui LIU Jia-zhen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Shandong 252059,China)
【Abstract】Constructionof water eco-civilization is proposed by the national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as theimportantidaforchanging water resourceuseto man-water harmony.Liaocheng city,located in the confluence of Jinghang canal and Yellow River,is fac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brought from“south to 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and“Economic Constructionin Western Shandong”.So there is practical and long-term significance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in Liaocheng City.In this paper,the constructing countermeasures of water eco-civiliza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 in Liaochengand the supply-demand balance in recent 16 yea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Except for individual wet year,the supply-demand of water resource maintain balance.The supply-demand balance in most year is broken down during 2000-2015.Time series model indicate that water supply and water consumption will still decline in the future 5 years,the stress between water supply and water demand is gradually relieved..(2)To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eco-civilization in Liaocheng,three proposals have been given as follows:at first,good top-level design and sponge citybuildingshould be adopt in administration Second,water-saving measures and controlling pollution serious should be taken in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en,construction of water cultural corridor and attract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should occur in social lives.
【Key words】Liaocheng;Water eco-civilization;Countermeasure
水作樯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人类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长期以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管理是我国乃至世界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1]。我国的基本水情是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2],同时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3]。2013年以来国家水利部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从供水向需水管理转变,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从局部水生态向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转变的工作思路[4],并积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各省(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流经的省(自治区)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流域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5]。
聊城市被称为“水城”,是拥有黄河水系与海河水系的欠发达城市,代表着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与代表着农业文明的黄河在此交汇。在当前“南水北调”的大背景下,在“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与“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的政策驱动下,聊城市生态建设必然要与水相适宜,这使聊城市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了解聊城市水资源供需现状,分析了聊城市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提出聊城市水文明建设的对策,以期为聊城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于2000年-2015年的《山东统计年鉴》,选取供水总量、用水总量作为参考依据,分别采用直线、指数和抛物线函数对年用水总量进行曲线拟合后,对聊城市近16年不同水平年可供水量和用水总量进行分析,按照其历史的发展趋势,预测聊城市未来5年的供水量与用水量,结合聊城水资源利用现状,提出聊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2 聊城市水资源与供需现状
2.1 水资源供需量年际变化
2000年以来,聊城市的供水总量尽管有所波动,但整体变化幅度不大(见图1)。在2007年之前供水总量呈上升的趋势,随后呈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12年的供水量最低,为17.87×108m3,查阅统计年鉴资料发现,2012年的降水量仅有456.1mL[6],比往年的降水量有所降低。而聊城市2000年-2015年的用水量变化与供水量的变化一致,2007年之前用水量随可用水量的增加而增加,2007年以后用水量逐年减少。
图1 2000年-2015年聊城市供水量、用水量年际变化
总的来说,2000年-2015年聊城市供水与用水量的变化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与聊城市水资源年际变化幅度大,有明显的丰、枯水年交替的特点相符,并且聊城市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的出现也十分的明显[7]。全年降雨量减少,加之气温升高使河流水分蒸发量增大,使得河流水量减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用水量大幅上升;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植被数量急剧减少,对水源的涵养作用大幅降低等都会影响水资源。
2.2 水资源供需量预测
采用时间序列法用直线、指数、抛物线三种模型对聊城市的供水量与用水量分别进行拟合(见表1),在供水方面,根据三种回归方程相关系数的大小,抛物线模型拟合较好(P
表1 聊城市供水量与用水量预测分析表
2.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水资源盈亏量,用可利用水资源减去需水量表示;当其大于或等于0时,表示水资源供需处于平衡状态,反之失衡[8]。聊城市除了2001年、2002年、2003年以及2005年、2006年处于风水年,其余年份需水量均大于供水量(图2),水资源供需失衡。作为近16年枯水最严重的2004年、2007年和2008年,水资源盈亏量达到-5×106m3。2009年以后,水资源供需失衡状况得到缓解,水资源盈亏量不到-2×106m3。聊城市多数年份需水量均大于可供水量,水资源供需失衡。
通过对聊城市2016年和2020年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预测结果表明,聊城市2016年和2020年全市处于水资源失衡状态,其水资源余亏量分别为-4×106m3及-2×106m3(表2)。总体来说,无论是过去的16年(2000年-2015年)还是对2016年及2020年的预测,聊城市水资源盈亏量在波动中处于上升趋势,表明水资源供需压力逐步降低。
表2 聊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成果单位:108m3
图2 聊城市2000年-2015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 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通过上述水资源供需分析来看,聊城市仍属于水资源短缺严重地区,这种供需失衡的水资源状况,很难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可以看出,聊城市水资源处于失衡状态,因此,必须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发展节水农业、建设文化长廊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水资源的管理力度,来缓解全市水资源供需的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9-10],具体如下:
3.1 做好顶层设计,建设海绵城市
政府重视是推进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为基础的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响应、政策激励、公众参与”的生态聊城建设体制,建设海绵城市是科学利用降水的最佳方式。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减少水泥硬化面积,扩大河湖湿地面积,积极存蓄夏季降雨,实现雨洪资源化利用。聊城市具有良好的河湖体系,各县市也都建有各种湖泊湿地,这为海绵城市建设,为积极利用自然降水,解决水资源不足奠定了良好基础。海绵城市建设还可扩大河湖湿地面积,提高水质净化能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环境质量的需要。
3.2 发展节水农业,加大治污力度
聊城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农业是耗水最多的产业,一方面农业传统的灌溉方式浪费水资源严重,农业节水意识还有待提高[11]。当前政府要加强节水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加大对节水灌溉设施的投入和支持力度[12],使农民从灌溉方式上减少水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还要注重农业灌溉用水的净化处理和回收再利用。
聊城市水资源短缺除了总量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水资源的污染。转方式调结构是改变水污染现状,合理利用与保护水环境的上策。首先,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贯彻《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杜绝新污染。其次,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方式,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有力保护水资源、水环境,使聊城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得到实质性进展。
3.3 构建水文化长廊,吸引公众参与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地区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京杭大运河给聊城市留下了宝贵的运河文化,加之中A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穿境而过,使聊城拥有了绝无仅有的运河文化与黄河文化交汇与融合。运河文化与黄河文化都是水生态文化,因此,对运河进行挖掘,恢复昔日河道,并沿运河两侧建设水文化长廊,使水文化与旅游文化、生态文化有机融合。
加大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不仅需要广大民众的关注,更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13]。因此,一方面,要做好保护护水资源、水环境的宣传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对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介绍,让民众了解水资源现状,了解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普及民众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法律法规意识,在做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序进行的基础上,加强不法获取水环境和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
4 结论
聊城市2000年-2015年水资源的供水量与用水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水资源供需年际差异明显,除了个别丰水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其余年份均为水资源供需失衡,2009年之前水资源失衡严重,之后失衡状况得到缓解;总体来说,聊城市水资源盈亏量在波动中处于上升趋势,表明水资源供需压力逐步降低。模型预表明2016年与2020年的供水量与用水量仍呈下降趋势。
要使聊城市水资源在时空上达到供需平衡,实现聊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今后就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响应、政策激励、公众参与”的生态聊城建设体制,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文化长廊,吸引公众参与;坚持节水优先,科技先导,文化引领,综合治理的治水思路,发展节水农业,建设海绵城市,加大治污力度。
【参考文献】
[1]李智宏.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J].低碳世界,2016(12):88-89.
[2]杨彦,周潮.延安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对策研究[J].地下水,2011,33(2):150-152.
[3]王雅竹,石炼.五家渠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及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6):16-20.
[4]苏娅,尚小川.淮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工作的几点认识[J].治淮,2016(1):53-54.
[5]司毅铭.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水利,2013(15):60-62.
[6]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7]冯耀奇,任利民.聊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调查研究[J].地下水,2007,29(4):13-14.
[8]曹文京,逯义军,赵琳.聊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探讨[J].山东水利,2013(6):51-52.
[9]张林.保定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对策研究[J].地下水,2012,34(5).
[10]王传涛,汤林.聊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绿色科技,2012(1):101-103.
[11]周玉英,李群智,顾会玲.聊城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初步探析[J].地下水,2006,28(3):251-251.
[关键词]黑臭水体;水功能区;环境容量;污染物;削减环境效益
中图分类号:TU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172-01
水是城市的灵魂,人依水而生,城得水而灵。现代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水系既发挥着排涝、防洪、供水、涵养生态等作用,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灵气的所在及居民精神的依托。从而对水环境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加强。水―具有生态环境、空间景观和文化心理等综合价值,对凸显城市魅力、增强城市识别性、提升综合环境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黑臭水体整治背景
城市水环境的质量是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实现河道清洁、河水清澈、河岸美丽,对于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强调改善城市黑臭水体。
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的控制性目标。
为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住建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
2、黑臭水体治理指导思想与原则
2.1 指导思想
在尊重本底自然条件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导,秉承“人―水―城”和谐发展理念,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以黑臭水体治理为抓手,以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格局构建、水安全措施保障、水文化整合传承、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坚持保护优先、修复为主、科学治理的方针,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幸福指数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基础支撑和安全保障。
2.1 治理原则
(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遵循城市水系的安全性、生态性、经济性、系统性和特色文化性原则。既要全面考虑防洪、除涝、降渍、供水、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等各项水利目标,也要兼顾水生态修复、交通航运、旅游开发、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要求。注重水资源水环境容量资源、水域与岸线资源等河道相关资源的集约开发、节约利用、管制使用,保证开发利用的合理、高效并与河道保护相协调。
(2)畅通水系、发挥效益。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疏浚局部卡口、束窄段,以及现有泵站、闸坝,通过调度手段畅通水流,发挥现有工程效益。同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用地布局要求,适当新增、拓浚河道,合理调整河道功能,完善现有水系布局,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河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因地制宜,一河一策,突出重点。突出骨干河道、重点区域的保护和治理,突出饮用水源保护、城市排水、排污口整合方面的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水和谐,彰显城市水文化的传承与鉴赏。创建城市绿色之城、生态之城、健康之城。
3、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路线
黑臭水体治理主要分为六个步骤:调查与分析、问题识别、整治方案、重点项目、完成目标。
调查分析包括现状调查:水系水文、水环境、水生态、市政设施、污染源、景观绿化、历史文化等;规划梳理:总体规划、水功能区划、绿地系统、防洪排涝、排水规划等。
问题识别是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的重点,是提出整治方案的重点。水环境问题识别包括确定水功能区,查找污染源,计算环境容量;水生态问题识别需认清城市水生态保护区、生态廊道河栖息地;水安全问题识别重点是城市防洪排涝和水系沟通。水文化和水资源则要搞清城市水系格局,历史文脉以及城市过境水、雨水利用、污水再生状况等。
在调查分析与问题识别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的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和重点项目,项目主要有以下几项分类。水环境工程:管网截污、污染源控制、生态补水、水系贯通;水生态工程:生态修复、雨洪收集、城市湖泊恢复、控制初雨、增加海绵体;水安全工程:分流排洪、完善防洪围堰、疏通水系、增加排涝能力;水文化工程:梳理文脉、确定主题、构建体系、多彩文化施策、分类整治;水资源工程:雨水调蓄利用、污水再生利用、中水回收利用。
4、黑臭水体治理思路
以黑臭水体治理为抓手,贯彻“全区域统筹、全方位治理、全过程控制”的总体方针,遵循“源头削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污染削除原则,按照城市的分区策略,根据城市水系格局和规划对河道分级,在水环境现状调查及污染源解析基础上对河道进行分类,并以水环境功能区划为依据确定治理目标,提出分级管控、分片治理、因河施策、分期实施的系统治理思路,全面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
(1)分级管控
按照城市水系格局和规划,将区域内水体进行分级:饮用水源地、过境河流、城市内河以及城市封闭水体。对不同水体提出相应管控措施:为重点管控区,划分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进行重点管控:重点加强城区污染源管控,逐步完善上游污染治理;城市内河及封闭水体:完善“河长制”,消除城区污水直排现象。
(2)分片治理
根据水系和黑臭水体分布特点,将规划区划分为多个片区,并根据汇水区域和水系连通进一步细分为治理单元,最终将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及工程措施落实到各个治理单元。
(3)因河施策
根据水体污染来源和污染因子特点,分配污染物削减量,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法和工程措施,,水质较好水体以生态修复为主,水质较差河流以“截污+清淤+补水+生态修复”措施进行治理。
5、水环境功能区划与环境容量研究
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环境功能区划,将城市的河道作为对象,按照水环境现状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要求,将城市地面水水域分类。根据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划定城区主要河道水功能与水质目标。
根据主要河流现有的水文参数及水质监测数据,参照水质目标,城区景观河流选用枯水期平均流量作为设计水文条件,入河控制量计算执行《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SL348-2010),计算指标为COD、氨氮、TP。
6、结语
城市黑臭水体的综合治理是对城市防洪、供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保障城市河湖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生态环境效益:能显著提高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从而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维护流域的生态安全。社会效益:美化人居环境,创造人与自然交流的机会;生态科普,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安全洁净的饮用水源,改善人居环境;创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发展;传承历史文化,实现“绿色”与“人文”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优化环境,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促进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增加第三产业的收入;吸引投资,拉动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深度参与全球生产分工,与此同时,城镇化获得超常规发展。至2015年底,广东省常住人口达10 84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9%。城镇化率达68.7%,居全国前列。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率超过84%,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省有8个城市人口超500万,占全国超500万人口城市个数的10%。[1]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带形成了约1.5万平方公里的都市连绵区,已取代东京大都市区成为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巨型城市区域”。[2]
然而,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过程中,发展与积弊共存。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能源消耗持续攀升,环境压力越来越突出。长期以来,以粗放低效的土地利用模式推动的城镇建设,既缺乏城市规划在空间组织上的前瞻性引导作用,又因为无筛选的招商引资导致产业和城镇面貌的普遍趋同,最终形成了城镇空间的无序蔓延,部分城市土地开发强度超过30%的国际警戒线。[3]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又导致基础设施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钟摆式交通明显,绿色出行比例明显偏低,交通和居民生活能耗快速增长,高于全省综合能耗增速。201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达3亿吨标准煤,占全国的7%。同时,雾霾、水体黑臭、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环境污染呈现压缩型、复合型特征,[4]正成为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和人口大省,也是能源资源消耗大省和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省份,实现低碳发展意义重大。早在2010年广东省就被列为国家第一批低碳试点省,2013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订《关于共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引入部省合作共建机制,率先探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战略正式确立。本文在评估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战略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剖析低碳生态城市战略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和障碍,同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政策建议。
二、战略实施情况
(一)政策先行,规划引领
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实施高度重视政策、指引和规划的统领作用,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制定了专门的技术指引和管理规程,并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纳入到各类规划之中促进各地市落实实施。2010年以来共出台直接相关政策10余件,制定专门的技术指引7项,包括《广东省城低碳生态城乡规划管理规程》《广东省城市低碳生态建设专项规划编制指引》《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广东省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指引》《广东省旧社区低碳生态化改造建设指引》《广东省低碳生态社区评估标准》等。在《关于开展“十三五”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市加快编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创新绿色建设发展模式,并纳入近期建设规划实施。要求各市应以探索编制“碳规”为契机,将低碳生态规划与“三规”等其他规划衔接融合,与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并体现环保、产业、交通等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经批准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法定规划并严格实施。在《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工作方案》中,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作为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重要抓手。在《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将“生态文明、绿色低碳”作为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作为专门章节。
(二)部省合作,全面推进
2013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住房城乡建设部签订《关于共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广东省成为首个以部省合作方式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省份。协议明确,指导各地研究编制实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指导有条件的城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支持创建国家低碳生态城市、绿色生态城区、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等多层次、多类型的试点示范项目。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省政府统筹安排一定数量财政专项资金,鼓励各市、县财政相应配套和安排创建试点示范资金,带动社会资金,募集不少于200亿元资金投入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支持国际低碳生态合作项目优先落户广东省。为推动协议落实,广东省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纳入省新型城镇化工作框架,配套出台城市低碳生态建设规划编制指引、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指引和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指引等文件,积极构建“碳规”体系。深圳光明新区、肇庆新区中央绿轴生态城被列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珠海市成功创建中欧低碳生态城市综合试点,成为全国两个综合试点城市之一,推进了城市紧凑发展规划、清洁能源利用等9大领域共27个试点项目。在全国率先部署开展了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推进生态控制线管理立法,搭建生态控制线地理信息平台,严控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边界。同时,指导各地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深圳光明新区开展“全国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海绵城市景观。
(三)绿色建设,体制保障
构建广东绿色建设体系,全力推动建筑节能减排。颁布《广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为建筑节能工作提供法规依据;印发《广东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明确绿色建筑发展的方针和对策。先后颁布了建筑节能设计、施工、验收、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材产品的地方标准,印发了建筑节能构造和太阳能利用等方面的建筑节能标准设计图集,初步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重点领域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配套政策,在全国率先《广东省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建筑用电约束性指标编制技术导则(试行)》,推动规划用地用电指标试行工作,各市也相继制定发展绿色建筑的实施细则。“十二五”期间,广东省新增绿色建筑6 112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并实现了绿色建筑各地级市全覆盖,绿色建筑面积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新建建筑节能竣工验收执行率达到100%,建成节能建筑5.2亿多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超过2 050万平方米。
(四)重点工程,落地实施
率先建设绿道并实现升级。制定全国首个区域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和绿道网建设规划――《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年)》,按照“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目标,率先规划建设贯通珠三角的省立绿道网。此后,不断优化绿道网络体系,因地制宜推进粤东西北地区绿道网建设,加快开发绿道网综合功能,合理引导绿道“公共目的地”和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全省累计建成绿道逾12 000公里,新建社区体育公园逾300个。珠三角绿道网连续获得“中国人居范例奖”和“迪拜国际改善环境最佳范例奖”两项殊荣,“广东绿道”品牌全国叫响,被评价为“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局部细节”。近期又印发了全省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2015-2030年),全省统筹,构建具有岭南特色、布局合理、规模适宜、综合效益良好的风景名胜区体系。组织制定省域公园体系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完善各类公园绿地,提升生态绿地建设水平,推动成为低碳生态城市示范省建设标志性工程。
三、目前存在问题
自2010年启动低碳试点省建设以来,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战略虽然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影响着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持续推进。主要表现在战略导向不明、体制机制缺乏、投入渠道有限、公众参与不足等方面。
(一)战略导向不明
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实施需要设立明确的目标和衡量标准,需要构建具有指导意义的指标体系来引导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方向。[5]广东省虽然很早就意识到明确战略导向和目标指标的重要性,并在2013年立项开展了《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但由于广东省地域广阔,资源环境禀赋迥异,不同地区城市发展基础差异明显,出台一套适用于广东全省又兼顾地区差异的指标体系难度特别大,至今该指标体系都未正式公布。由于缺乏省域层面的目标引导性,导致地方城市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目标不清、导向不明、动力不足、浮于表面、难以推进等问题,已经成为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战略深入实施的直接障碍。
(二)体制机制缺乏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涉及众多领域,而且其建设发展具有渐进性,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就尤为重要。低碳生态城市的多专业、多领域、多部门交叉特点决定了部门协同推进机制的重要性。目前,虽然广州、深圳、惠州、中山等城市编制了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但由于缺乏部门协同推进机制,规划实施普遍面临较大障碍,存在束之高阁的问题。同时,低碳生态城市具有典型的目标导向性、理念创新性和手段多样性的特点,对传统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也需要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和制定配套政策来保障战略的落地实施。比如由于缺乏管理规程、激励政策等配套措施,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和要求难以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得到有效落实和监管。[6]
(三)投入渠道有限
低碳生态城市作为省域强力推进的战略,如何用有限的财政资金调动社会资本参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是战略生命力的保障。目前由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项目的收益机制尚不明朗,而且有些领域还存在一些制度上的障碍,市场经济主体普遍没有积极性。比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受制于我国的电网政策和上网利益分配机制、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受制于碳排放交易的标准和程序、绿色建筑补贴政策难以落地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资金来源有限等,这些都是影响低碳生态城市战略落地实施的重要因素。
(四)公众参与不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影响日益突出,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的生活方式又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倾向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要实现城市的低碳化发展,仅有规划和技术层面的支撑是不够的,最根本的还是引导公众形成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7]目前这方面也是广东省推进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薄弱环节。比如由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意识薄弱,有些地市领导干部对建设低碳生态城市认识不到位,有的甚至把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与发展地方经济对立起来。企业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将节能低碳发展要求作为发展的限制,公众的绿色低碳生活意识也有待提升。这些市场主体的意识和行为直接影响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实施效果。
四、战略深化建议
(一)明确目标指标,建立考核体系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是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具体化,也是低碳生态城市的实施指引和管理准则,其建立有助于明确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政策导向,为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明确指导。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的制定要坚持可监测、可评估和可考核的原则,充分吸纳各领域、各行业专家及一线工作者的意见。为了保障目标和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①要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差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的差异化建设要求,在评价重点、评价项目、指标值确定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处理,提高目标和指标体系的适用性;②指标的数量不易过多,并尽可能定量化,尽量使用单项指标,慎用加权指标;③指标属性要进行分类,比如分控制性指标、引导性指标和地区特色指标等。
在制定明确、可操作并有社会认可度目标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还要建立与之配套实施的考核体系。比如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的总框架下,积极探索保障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持续推进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任务和考核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严格责任追究,从低碳生态发展角度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加强低碳生态城市考核评价体系的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
(二)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配套政策
有针对性的体制机制是推进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重要抓手。以广东省创建城乡规划建设体制改革试点省为契机,以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为导向,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从规划编制到实施全过程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管理机制。加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与各级法定城乡规划的衔接,在法定规划中落实低碳生态要求,充实完善现有规划。将低碳生态发展要求纳入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流程,从建设项目选址、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工程规划等“一书两证”的发放及工程竣工验收等环节强化管理。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环境产权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节能减排减碳、低碳技术研发、低碳消费、碳汇培育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行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建立碳排放权、节能量、排污权和水权交易制度。
完善的配套政策是低碳生态城市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适时出台广东省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明确责任部门,落实任务分工,用综合性公共政策推动战略落地。同时,省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同合作,制定财政、金融、建设、环保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积极指导各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工作。
(三)强化资金保障,引导多元投资
持续稳定的投入和相对明确的市场化收益机制是低碳生态城市战略实施的重要动力。首先,设立专项资金。借鉴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推进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的奖励办法,以及广东省绿道建设的成功经验,由省财政设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专项资金,保障制度设计、政策储备、技术研究、培训推广、督促考核等工作的开展。其次,设立扶持资金。针对示范工程和试点项目建设,设立我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扶持资金,出台扶持资金申报、评审及管理的有关办法。第三,搭建融资平台。引导鼓励金融机构、民间资金对低碳生态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低碳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并制定税收减免、容积率奖励等多种激励政策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设。第四,创新绿色建设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制度创新,加强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为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节能改造、产业低碳转型等提供信贷、担保、融资等服务,支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新技术推广应用,从严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类项目信贷投放。通过容积率奖励、地价优惠、审批手续简化、税收减免、价格调控、财政补贴等政策,推动低碳项目建设。在政府采购、城市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本地化的低碳产品。
(四)引导公众参与,营造舆论氛围
持续有效的公众参与是低碳生态城市战略成功实施的重要标志。广东省引导公众参与,营造舆论氛围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针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涉及的政府、企业、市民三大主体,开展持续性的氛围营造和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微博、网络、手机等各类媒体,大力宣传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先进单位和典型做法,形成标杆效应,带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在低碳生态城市专项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发挥公众参与作用,特别是低碳社区规划中,要提供公众全过程参与的机制,使规划理念和关键措施充分得到公众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引导其生活方式的转变。不定期开展低碳行动志愿服务,倡导低碳消费和行为方式,在社区街道和乡镇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知识普及活动,引导全社会形成低碳消费观念和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政府率先垂范,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企业明确并履行其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社会责任,主动节能减排,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的低碳节能环保产品;市民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主动选择绿色低碳出行。
五、结语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宏观政策调控,积极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对于广东省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①的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也是广东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然而,低碳生态城市战略实施的复杂性、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道路不会平坦。广东省应继续秉承“开风气之先”的风范,尽可能保持战略的严肃性和实施的延续性,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丰富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内涵,弥补短板,因地制宜,扎实推进,为省域层面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探路。
说明:本文得到以下基金项目支持: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2016年科技计划项目(穗科创字〔2016〕172号):面向广州旧城更新的微气候仿真模型与调控技术研究;广州市节能专项资金(建筑节能分项)项目(J-2015-02):广州空港经济区重点开发区绿色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指引研究。
注释:
①“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是在2012年末视察广东时提出的殷切期望:广东要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参考文献:
朱小丹同志在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C].2016.
世界银行.东亚变化中的城市图景:度量十年的空间增长[R].2015.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珠江三角洲全域空间规划(征求意见稿)[R].2015.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R].2016.
李迅,刘琰.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学刊,2011(4):23-29.
关键词:生态理念;园林设计;园林施工;措施
1引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的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园林的规划和设计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在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园林绿化的消费日益突出,为城市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近年来政府对园林事业的投入以及社会对园林绿地建设的关注都在不断地加大,城市的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形成了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宜居生态城市的建设规模。
2概述
2.1生态理念概述
生态园林是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展,包含多层次、多功能、多结构的植物群落并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立人类及动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逐步实现生态美、科学美和艺术美。以此缓解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紧张形势。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高速增长的城市人口,城市中出现了各种社会及环境问题,如污染、能源短缺、基础设施落后等,导致城市居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如何缓解这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就在于能否建立一个将各环境要素有机结合的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城市,能否做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1]。
2.2生态理念融入园林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园林事业逐渐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但是,园林建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例如: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人们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越来越体会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进行园林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融入生态理念,展开城市园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生态理念融入园林设计与施工中还有助于改变城市风貌,扩大城市绿化面积,营造大自然的和谐氛围。
3施工与设计中的问题
3.1园林施工中人文美的缺失
在园林工程建设的初期,目前大部分施工图纸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以及施工人员之间没有进行良好沟通与交流,大部分的施工人员无法全面地理解设计师的意图,导致其间有出入和争议,最终使得施工效果及理念与当初的设计意图不符,缺少人文和艺术元素。
3.2园林养护工作中生态意识缺乏
在园林工程最后完工的环节,要整理相关的验收资料,另外还需要依据施工技术来进行及时地维护。但是目前在园林施工的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对于成本管理控制和资料维护保养十分的缺乏,无法很好的完成相应的管理工作,在具体进行养护管理的过程之中,又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的协助,那最终就会导致出现生态循环方而的问题[2]。
3.3施工队伍的素质亟待强化
园林工程的施工是一项较繁杂的工作,不仅要求施工人员要熟悉当地气候、植物生长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另外还需要依照相应的设计人员来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与施工,大部分施工人员基本都是临时工,对于园林工程方而的专业知识相对缺乏,所以最终无法满足生态价值的各项需求
4生态理念在园林设计与施工的融入措施
在园林设计与施工中,融人生态理念,为人们营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城市园林的建造是精神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体现,将生态理念作为基础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以生态理念为前提的城市园林设计与施工的具体措施如下:
4.1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在园林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以环境保护为前提,有效应用生态物料。园林施工会耗费大量的建设材料,为改善地区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将生态理念融入园林设计和施工环节中,落实节约原则。如使用可再生资源和绿色材料,加大对节能灯、木塑材料及复合肥等可循环使用材料的使用力度,尽量避免大规模使用大理石、花岗岩、假树假花等材料,全面提高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节约园林工程成本,发挥出生态理念的价值。由于园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养分,为保障植物的正常生长,在园林土壤中加入有机物质,通过施肥等措施提升土壤中的微生物量,为园林植物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3]。园林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应用科学的工艺和环保的施工材料,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资源,利用其具有的可再生特性,全面的降低能耗,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有效避免资源浪费问题,科学地开展园林设计与施工工作。
4.2应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
因地制宜选择植物,并进行有效的搭配,增加园林景观的视觉效果。应本着资源节约的理念,以加强植物选育为原则,广泛种植当地植物。在植物的选取上,应尽力丰富树种,营造生物多样化的环境。施工中广泛引用本土植物,保证在低成本的运营下获得高质量的园林建设效果,植物的土壤中施加有机肥料,保证土壤的养分,发挥出生态理念的价值。
4.3合理协调树种比例
在园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之中,适量引入一些外来树种,这对于推动园林植物多样化非常有利,使得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园林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应当选择适宜当地区域的气候条件的树种,但是也应当将本地树种与外来树种之间的比例控制在一个科学可控的范围内,营造多元化的环境的同时也保护当地的生态平衡。
4.4充分利用太阳能
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它绿色无污染、资源总量丰富、应用广泛。在园林的设计和施工中应用太阳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园林建筑、景观照明等方面。在设计园林建筑时将太阳能聚热管(板)与建筑自然结合,以作为园林建筑能源的供应来源,如利用太阳能热水器供水;照明是园林绿地主要的能耗环节,故应当提倡使用太阳能照明,如太阳能草坪灯、太阳能景观灯和太阳能路灯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电力能源的依赖。大力倡导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是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也契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建设理念。
4.5节约使用资源
考虑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园林建设时应广泛应用节约能源的补偿性生态建设,同时尽量避免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材、树木、珍稀濒危植物、古树名木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如何节约使用资源是当前以及未来长期的研究难题。只有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难题。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做好雨水收集回用工作,提倡中水应用。减少天然石材、树木、珍稀濒危植物、古树名木在园林中的应用。注重植物培育的同时坚持贯彻以中小规格园林植物和乡土植物为主的应用理念[4]。
5结语
园林建设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在园林设计和规划施工中融入生态理念,是精神意识和经济能力共同进步的产物。城市园林建设是一项伟大且艰巨的工程和事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将生态理念有机地融入到园林设计、施工与建设中,通过使用可再生绿色材料,做好植物的比例搭配和树种的选择,科学进行植物培育,贯彻开源节流等工作,不断将园林设计和施工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将园林景观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付朋.生态理念融入园林设计与施工的措施探讨[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10):136.
[2]段龙飞,申海飞.生态理念融入园林设计与施工的措施探讨[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12):125.
[3]高雅娜.生态理念融入园林设计与施工的措施探讨[J].中国林业产业,2016(11).
关键词:雨水径流;控制;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 S89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进入 21 世纪后,世界城市生态问题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基于工业文明
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已举步维艰、难以为继,生态问题和环境压力促使人们必
须考虑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选择怎样的发展路线图,实施怎样的缓解生态压力的基本策略,生态城市概念应运而生。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充分利用雨水生态化技术对城市雨水径流进行渗透、调蓄以及净化,是解决城市化带来城区水文、水质条件恶化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减少城区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在土地资源紧张的城市,基于雨水径流控制措施空间合理利用的雨水生态来构建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污染物处理能力强、维护管理成本低等诸多优点。此外,将城市屋面、绿地等下垫面的较清洁雨水简单处理后存储,并用于浇灌、道路冲洗等市政工程用水,能节约大量优质自来水,不仅有利于生态城市的构建,也符合当前节约型社会的理念。
一、雨水径流控制对生态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一般城区而言,雨水径流污染是城市非点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通过天然降雨及形成的雨水径流的淋洗、冲刷作用,使空气、地面、表层土壤中的悬浮或沉积的污染物质,被雨水径流携入各类地表水体。影响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的主要因素有地表堆积物、大气污染状况及雨水径流量。城市地表堆积了大量的污染物质,包括颗粒物质、重金属、营养物质、耗氧物质、细菌及其它污染物,这些地表堆积物就是城市非点源污染的最初来源。地表堆积物通过降雨径流进入受纳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及其他形式的污染,进而破坏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导致水体水环境质量恶化。而城市地表积累的污染物数量与积累时间呈正比,因此,雨前晴天数对径流中的污染物浓度影响较大。大气污染状况雨水中的污染物浓度有一定的贡献,但与地表径流冲刷相比,该项影响不是很大,可忽略不计。径流量与降雨强度、降雨量、降雨历时以及城市地表的不透水程度有关。降雨强度是影响雨水径流对地表污染物质冲刷程度的决定性因素,降雨量大小则表征径流中污染物的稀释水平,城市地表的不透水程度决定污染物稀释水量的大小,降雨历时既为地表径流对污染物的冲刷时间,也是降雨期间污染物向受纳水体输送的时间。雨水径流污染是城市面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分析城市典型下垫面的雨水径流污染状况是了解城市面源污染状况的关键环节,为控制城市径流污染,缓解面源污染提供了必要前提。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区人口数量、活动强度和非渗透性区域面积比例随之增加,由此引发的城区水文、水质条件恶化,城市内涝、面源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亟需寻找技术经济合理的解决方案。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充分利用城市雨水径流的生态化利用技术,综合利用城市发展所产生的非渗透区域的雨水是缓解土地开发带来的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城市雨水径流的生态化利用不但是能缓解水资源的短缺,更能提高城市绿化率与生态环境,是构建生态城市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基于生态城市下的雨水径流处理原则
2014年 11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南中提出,在城市建设中应该把雨水留下,建设成自然留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立“渗,蓄,滞,用,排”五位一体的新型城市雨水处理系统,把80%左右的雨水留住,以便涵养水源,改善城市生态效益。
(1)因地制宜 不同的区域的雨水径流污染状况不尽相同,应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优先选用适合的技术方法,包括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水环境方案、经济技术水平等。
(2)有针对性地选择 不同的技术措施对不同污染物的处理效果相差很大,应根据各主要污染物有针对性的选择技术措施。
(3)优先选用 优先选用的措施可以是投资少、效果好且易于运行管理的技术方法。
三、基于生态城市下的雨水径流控制措施
(一)雨水源头
1 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是以绿色灌木植物为主要覆盖物,配以植物生存所需要的营养土层、蓄水层以及屋面所需要的植物根系阻拦层、排水层、防水层等共同组成,它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E、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室温,同时还是消减雨水洪峰径流量,丰富城市景观、构建生态城市的一项重要举措。
绿化屋面宜用于平顶屋面,以及小坡度的坡屋面。屋面的植物种植土增加了建筑屋顶负荷、同时需要进行防水等特殊处理因此会增加建筑物的建设费用。城市区域的建筑屋面约占到城市总面积的 30%,屋顶绿化能够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减小城市热岛效应,因此条件允许时应该优先采用屋顶绿化。
2 低势绿地
低势绿地是一种低于周围地面高程的、雨水渗透能力良好的绿地,不但可以汇集自身面积上的降雨,还可以消纳周围非渗透性铺面产生的雨水径流。应用低势绿地一方面可以削减洪峰流量、减轻洪涝灾害,增加地下水的入渗补给;另一方面绿地所汇集的径流经渗透、沉淀、截留作用,其中污染物得到部分去除,可减轻城镇非渗透性铺面的面源污染,因而低势绿地具有滞留利用雨水与控制面源污染的双重作用,是一种具有优良净化能力的绿地生态系统。
低势绿地具有投资少、蓄渗效果好、可净化径流雨水、不易堵塞等优点。低势绿地宜设置在建筑密度低且绿地空间较大的城镇区域,譬如居住区、大型公共绿地;其局限是在地下水埋深小、土壤粘重的地区应用,容易发生积水,影响绿地的景观生态效果。在相关地区应用低势绿地,需考虑改良土壤、使用下排水设施。
3 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是一种雨水砂滤和渗透技术,整合了两种技术的功能,在城市开发区域的低洼区域设置种有灌木、花草乃至树木的滤床,利用自然系统中生态作用对非渗透性铺面径流进行自然净化、消纳。这类设施主要通过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作用、以及介质中微生物的作用净化雨水,同时通过将雨水暂时滞留而后逐渐渗入土壤以减少径流量,增加对地下水的补给与雨水资源的利用。生物滞留设施因其水量负荷较高、便于分散设置、维护管理简单,是当前发达国家城镇雨水径流源头分散控制中最受关注的设施。在城镇绿地中设置生物滞留设施,不仅可以增加绿地内部雨水的滞留利用,也有可能利用绿地空间改善绿地周边非渗透性铺面的径流控制。
生物滞留设施一般建在汇水区域内地势较低的区域,由耐淹植物、蓄水层、树皮覆盖层、种植填料层、砾石层组成,在设计、管理恰当的情况下可望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通过装置中天然/人工土壤、植物、微生物的渗滤、截留、吸附,以及微生物的作用净化汇水区域上游非渗透性铺面的径流雨水;通过存储、滞留作用削减洪峰水量,可以同时达到净化水质、削减径流量、涵养地下水等目的。发达国家的研究表明生物滞留设施是一种高效的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措施,与下凹式绿地等相比,其运行负荷高、占用土地少,一般为汇水区域不透水面积的5~10%,生物滞留设施可建造在建筑、人口密度较高的城镇绿地空间,通过分散汇集处理方式,利用小尺度的分散绿地消纳、利用城镇绿地中道路、停车场、服务设施周边的非渗透性地块的径流。
4 植被浅沟
植被浅沟是指在地表明沟(渠)中覆盖自然植被的一种工程性措施,该技术主要功能是在明沟(渠)重力排水的过程中,利用植物截留、土壤过滤等作用消减径流污染负荷。植被浅沟可以用作收集、输送雨水的生态措施,能够增强雨水下渗,降低流速,有利于污染的沉淀去除,并且浅沟内的植被能够吸附、降解污染物,同时节约管道建设费用。浅沟可用于道路排水以及建筑小区内的排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优先选用浅沟排水,只有在不适合采用浅沟时才应用管道排水系统。
5 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是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具有透水性能的铺装材料或采用草坪砖、碎石卵石铺面等透水的施工与铺装形式覆盖地表,从而大大提高地面的透水性能。透水铺装适用于人行道、停车场以及交通较少的道路。这些铺装完全能够取代传统的不透水铺装,其成本却不一定高。透水铺装能够有效促进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减少地面集水几率;径流量的消减还降低了雨水径流对硬化铺装的冲刷,污染物流失量得到控制。此外,嵌草砖里种植的植物,能更有效的净化径流雨水、调节大气温度和湿度、延缓径流速度及美化环境。
(二)雨水汇流
1 雨水截污挂篮与截污雨水井
雨水口为污染物进入管网的入口,污染物进入管道后会由于沉淀而沉积在管道内,有时会堵塞管道,长时间积累的污染物会发生腐化分解,在雨水的冲洗下排入水体。在雨水口设置截污挂篮可以截留雨水中的悬浮物(垃圾、树叶等),同时旱季进入雨水口的垃圾等能够被挂蓝收集,通过清扫易于清除,从而避免了管道内积累垃圾等对雨水的污染。
此外,对于特定排水区域,如未实现最终的污染物控制目标,可在雨水干管设置具有沉淀(过滤)作用的环保雨水井。雨水井内设置沉淀区域、或过滤设施,可去除较为细小的悬浮污染物质。雨水井左侧为沉淀、隔油区域,中间设置透水挡墙,右侧能够进一步取出更为细小的污染物质。道路、停车场加油站等区域的雨水沉淀井需要设置隔油区,住宅区、公园等无油类污染的区域则只需要设置沉淀区。
2 渗透渠(管)
渗透渠(管)是在传统雨水排水渠(管)的基础上通过在渠(管)体上打孔或采用多孔管材,并在渠(管)回填砾石等高孔隙填充物,改造为渗透渠或渗透管(穿孔管)。雨水径流进入渗透渠(管)后,首先向四周土层渗透,待径流量变大或图层含水率达到饱和时,径流才向下游排放。通过渗透和表层土壤过滤可去除雨水径流中的固体小颗粒污染物质,对营养物(氮、磷)、重金属及病原菌都有一定的处理效果,还可削减部分或全部径流量,如能对地下水进行一定的补给。
渗透(沟)渠适用于沿道路、建筑物、景观水体四周设置,其适用条件有以下几点:①渗透沟底应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至少 0.6 米。②设施应设计在离水源地至少 120 米的地方,离化粪池系统 30 米远,且离建筑物地基至少 6 米。③渗透沟设置在离硬化面积至少 3 米的地方。
3 雨水渗透池(塘)
渗透塘/池是指利用地面低洼地、水塘或地下水池,收集、暂时贮存进入的雨水,并在24 小时里将其渗入地下的雨水渗透设施,通过土壤的过滤以及填料层生长的微生物作用去除水体中污染物质,雨水渗透池/塘对雨水径流中污染物及径流削减都有较好效果的措施,能有效地去除细小颗粒物、营养物、重金属、病原菌以及碳氢化合物等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同时也能补给地下水,保护开发地区的自然水循环,并降低下游地区的洪涝危险,并且减少对接受水体的热量影响。雨水渗透塘/池适用于对小区域的雨水径流进行水质、水量控制的离线式(off-line)汇流控制设施,不宜将其设置在污染严重的区域,宜设置在公园、小区等污染不严重的地区。
4 雨水过滤设施
雨水过滤池是使雨水通过砂、沸石、粉煤灰等滤料或土工布、微孔管等多孔介质的作用,截流水中的悬浮物质,从而消减雨水径流污染物的构筑物。雨水过滤池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好,如对SS的去除率较高,并能去除一定量的营养物质,对金属、细菌去除效果也比较高。同时雨水过滤设施还可以间接消减雨水洪峰流量,减小雨水径流量过大时,对下游排水设施的水力负荷。雨水过滤池宜应用于土地利用率高,高度发展的城区,可减少该区域的不透水面积率,如商业区、工业区和高速公路等场所。它也可应用于土地价值高或者由于土壤、地下水位比较高不宜采用其它设施的小城镇区域。
(三)雨水末端
1 雨水塘
雨水塘一般设置于雨水进入受纳水体前,雨水径流中的悬浮污染物可通过通过沉淀作用而去除。雨水塘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湿式塘,长期具有水域;另一类是只有在雨季才具有水域的干式塘。湿塘通过物理沉降、吸附、自然的化学絮凝、微生物的降解以及水生植物和藻类的吸收,达到去除城市暴雨径流中所挟带的污染物的目的。此外湿塘还可减少一定的径流量,降低下游洪涝风险,是潜在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具有一定的景观价值和娱乐功能。干塘主要起控制雨水径流流速的作用,对暴雨径流的悬浮物有一定去除能力,对其他污染物的去除能力一般。
雨水塘一般是在线式(on-line)和管网终端雨水径流污染物控制措施。湿塘由于对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一般可应用于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区域,也可以设置在控制雨水径流量的地区。干塘一般设在控制雨水径流量的区域。
2雨水湿地
雨水湿地是一种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与天然沼泽地类似的雨水生态处理系统,由人工将石、砂、土壤、煤渣等一种或几种介质按一定比例构成基质,并有选择性地植入植物而构成。目前,国内外表面流湿地和潜流湿地在污水处理领域已得到成功应用。然而,由于潜流湿地用于暴雨径流处理容易堵塞以及对径流高峰流量的调蓄能力差,国外一般使用表面流湿地处理雨水径流。雨水湿地主要由基质和植物组成,通过沉淀、过滤、吸附和微生物转化等多种方式联合作用消减径流污染物。同时还能达到削减洪峰流量,调蓄利用雨水资源的目的。
雨水湿地作为一种高效的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措施,具有污染物去除效果好,操作管理简单,维护运行费用低,可丰富城市生态多样性等优点。由于湿地本身是城镇绿地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丰水地区,暴雨湿地在城镇绿地雨水利用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竞争力,在水量调蓄方面较其它技术具有优势。然而,湿地在城镇绿地中使用也存在一些局限,如占地面积大,在小块绿地区域内可能面积不够或破坏总体景观而不宜使用;而且,雨水湿地还容易出现干旱季节景观效果不佳等问题。此外,在土壤渗透性好、地下水位低的区域,为维持一定的水位,人工湿地需要做防渗处理,造价较高。
四、结束语
本文从雨水径流方面来进行研究,通过雨水径流的控制措施来构建生态城市,具有成本低、效果好、节约水资源等优点,生态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文仅从雨水径流层面阐述其原理与具体措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后续研究中会继续加强,以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迅.低碳生态城市:我们共同追求的未来――对其现状发展与未来趋势的思考. 城市管理与科技,2012,4:13~15.
[2]李迅. 构建低碳生态城市的实践与探索.低碳世界 ,2012,4:56~60.
[3]田少白.邯郸城区径流污染特征及其控制对策[J].河南科技,2013,37(1)::188~189.
[4]车伍,张伟,李俊奇. 城市初期雨水和初期冲刷问题剖析[J]. 中国给水排水,2011,27(14):9~14
[5]边博. 前期晴天时间对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水质的影响[J]. 环境科学,2009,30(12):3522~3526
[6]韩易,何强,颜文涛. 城市径流污染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国给水排水,2011,27(24):13~16
[7]晋存田, 赵树旗, 闫肖丽, 等. 透水砖和下凹式绿地对城市雨洪的影响[J]. 中国给水排水,2010, 26(1): 40-42
关键词:黑臭水体;综合治理;长效管理
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城镇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加剧,大部分城市的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黑臭水体较多,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群众反映十分强烈。国务院于2015年颁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17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以消除”的控制线目标[1]。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迫在眉睫,成为各级人民政府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工作。住建部、环保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要求》:不但要求近期消除黑臭现象;而且要求远期建立长效机制,标本兼治,保证黑臭现象不反弹,让城市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和提升。
2城市黑臭水体成因与机理
城市黑臭水体往往呈现出透光度极低的黑褐色或者黄绿色,并且会散发出令人不适的气味。
2.1水体外源污染
外源污染物直接排入水体是导致黑臭水体的主要原因,其中工业污水,化学药品以及入河雨水管混接城市生活污水都是产生水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2]。
2.2水体内源污染
水体在自然状态下不断容纳外界排入的各种污染物和动植物腐败后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富含营养物质,在酸性条件下会产生甲烷、硫化氢等难溶于水的气体,这些气体上升过程中会导致底层淤泥翻滚从而导致水体发黑;并且水体中的微生物与河底淤泥之间产生反硝化、甲烷化反应会使得水体发臭[3]。
2.3水循环不畅
河道淤积,水流缓慢以及水力条件不足等问题也诱发黑臭水体形成,当水力停留时间较长时,水体中的藻类以及微生物可以通过水体中的有机物快速繁殖生长,进而导致水体变色和形成异味[4]。
3实际案例与治理措施
3.1案例背景
合肥市包河区万达景观河总长约为380m,水域面积约为12000㎡。河道位于包河区万达小区北侧,西接合肥包公园,下穿马鞍山路,向东止于巢湖路。景观河道所属区域为合肥市中心城区,商业体和高档住宅林立,人流量大,景观要求高。河道雨污管线现状渗漏严重,对水体污染影响较大。河道与东西两侧水系不连通,排水不畅,并且河道亲水平台两侧挡墙渗水严重,环境和社会影响恶劣。
3.2原状问题
经排查,河道南岸有6处雨污水合流排口以及1处管道连接处漏水,北岸有1处雨水排口,河道下有两道污水管过河,现状渗漏严重。现状污水管道两次过景观河道,因为高程限制,管道上方几乎没有保护覆土,管道破裂渗水情况严重;河道南侧新月桥以西段污水管道西高东低现象,低点污水管道堵塞,排水不畅,北侧溢流井在雨季倒流,造成河道污染严重。项目实施的目的是改善水体环境、提高景观效益。
3.3治理措施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治水体会,作者将黑臭水体治理经验总结了一个基本技术路线:溯源排查先行截污源头分流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生态修复,以此来彻底治理城市河流黑臭水体。本次景观河治理项目,也合理的从基本路线上选取了相应措施,最终取得了很好地治理效果。
3.3.1溯源排查治理城市河流黑臭水体,首先要了解入河排口(暗渠)的数量以及其空间位置。以本次景观河水体整治为例,委托专业检测单位,以可见的各排口为起点,采用排水管道内窥镜和管道机器人等技术设备和生态颜料投放观察等辅助手段,沿排口向上对污染源头进行全面排查,并且为了查漏补缺,以防漏掉个别隐蔽排口,对景观河附近马鞍山路、芜湖路以及巢湖路进行管线检测,最终形成完善的溯源调查成果。
3.3.2先行截污通过对景观河排口完整的溯源分析,外源污染来源主要来自于周边住宅小区、酒店、洗车店以及农贸市场等产生的生活污水错接混接至雨水管网中导致的;其次过河污水管的渗漏也造成了河体污染。这些生活污水通过排口排入景观河中,造成河体持续污染,最终形成黑臭水体。本工程在先行截污的同时,对过河污水管进行合理的路线改迁,目的是杜绝外源污染物再进入水体。混流源头涉及面广,分布点多。因此进行彻底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先行开展污水截流工作,将混流污水全部截流进污水管道,并同步启动源头雨污分流改造工作,治标与治本同时进行,是当前黑臭水体治理有效可行的临时工程措施。
3.3.3源头分流先行截污可以作为治理城市黑臭水体的短期临时措施,源头分流才是治理城市黑臭水体的根本措施。在本次治理景观河以及包河区其他水体的同时,我们开展了针对包河区内上百个小区的雨污混接改造工程,以求从根本上解决该区域内黑臭水体的外源污染问题。
3.3.4内源治理在解决外源性污染问题后,就要对黑臭水体现状较差的内源环境进行治理,在内源治理的同时,需要先和主管环保部门进行沟通,确保处理后的内源污染物垃圾有地可收。本次景观河整治项目中,首先对河道水体以及沿岸垃圾进行清理,彻底清除现状垃圾,经跟环保部门沟通后,用垃圾袋直接运送至垃圾处理站,清理垃圾的同时,同步对水生植物以及岸带植物进行修整。在河体污染物处理好后,对河底的底部淤泥进行清淤疏浚,委托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淤泥污染调查,明确疏浚深度,制定详细的清淤和污泥处置方案。清淤工作产生的污泥需要进行妥善处置,严格按照环保部门要求运送至指定地点进行集中分解处置。
3.3.5活水循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完成黑臭水体的外源治理与内源治理后,可根据水体条件决定是否采用活水循环的措施,水体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容易给微生物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因此城市封闭性水体有采用活水循环处理的必要性,活水循环可以有效地杜绝水体污染问题复发。本次景观河与南淝河相通,因此做活水循环的意义不大。3.3.6清水补给对于部分缺水的城市水体,在完成底部淤泥清淤后,应实施雨水调蓄池等工程措施,充分发挥海绵城市建设作用,将城市再生水、城市雨洪水、地表清洁水进行深度净化后,等作为水体的补充水源,增加水体流动性和环境容量,既可以一直保证水体的清澈,也可以稀释污染物浓度,为防止黑臭水体复发上了一道保险。
3.3.7生态修复生态修复的主流处理方式为生态净化、人工增氧和岸带修复三个方面。人工湿地、生态浮床以及水生植物种植等都是对水体生态净化修复采取的措施。通过构建土壤—微生物—植物构建的生态系统,去除水体中残留的氮、磷等污染物,改善水体生态的同时,提升景观效果。人工增氧主要采用断面跌水、增设喷泉等方式进行曝气,可以有效提高水体中溶解氧水平,有效保证了整治后水体的水质保持,既能增加水体的复氧功能,又能增加水体的流动性,同时还具备了景观提升的效果。岸带修复是城市水体污染防治的长效措施,在完成外源性污染物截断后,内源性治理的同时进行岸带修复改造,通过恢复岸线和水体的自然净化功能,以增强水体的污染治理效果。本次景观河在近岸带设置生态浮床,用浮床中的挺水植物根茎拦截下雨时地表径流中的泥沙和垃圾,减少入河污染量;同时通过水生植物净化系统构建、水生动物群落构建、增氧曝气(景观喷泉)设备等措施降解水体营养物质,降低水体氮磷、COD含量,去除和稳固内源污染,提高水体透明度,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
4黑臭水体治理长效管理机制
4.1建立完善河长治水责任制
建立完善黑臭水体河长制的目的是为祖国大地每一条河湖都明确一个责任人,既要对现有的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负责,也要预防现有的绿水青山变黑变臭。制定好责任人的工作任务、工作要求、考核标准和奖励机制,建立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机制,对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未履行工作职责的,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严格追究其实际责任。
4.2建立资金筹措体系
首先,可以利用市场化机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企业的壮大,通过政府和社会资金合作的模式,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生态修复等需要长期运作与维护的项目,交给相关生态环保企业建设运营以及管理,建立投融建管营一体的发展模式,实现环保与经济双赢。其次,政府需要加强黑臭水体治理的投入力度,将黑臭水体治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之中。并向上级机关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保障黑臭水体的资金来源,预防黑臭水体治理过程的突况,保证处理一处黑臭水体就恢复一处碧海青天。
4.3加强公众参与
受黑臭水体影响最大的是人民老百姓,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深知黑臭水体带来的危害,因此也更有防止黑臭水体卷土重来的决心。让百姓参与到黑臭水体的识别,整治与评价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中指出,若当地有60%的居民认为是黑臭水体就应列入整治名单,至少90%的老百姓满意才能认为达到整治目标,并且建立全国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随时接受公众举报。
关键词:市政工程;造价;控制;审核
1市政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性
市政工程属于国家的基础建设,是指城市建设中的道路、桥梁、给水、排水、燃气、城市防洪、环境卫生及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与人的生产和发展息息相关,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市政工程涉及的范围很广,市政工程的费用主要来自企业缴税和个人缴税。市政工程每年的耗费巨大,必须人性化地选择基建项目,以最合理的分配方式投用到市政工程中,达到满足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的标准,给城市居民营造一个生态、宜居、便利、舒适的城市环境。这些对于减少城市的财政支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市政工程造价各阶段的控制与管理
2.1项目调查阶段的造价控制
项目调查阶段的重点工作是市政工程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立项的基础。由于多种原因造成,此阶段没有充分调查,造成投资估算高和决策失误,因此要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市政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报发改委。发改委根据可研报告进行核准、备案或批复,决定某个项目是否实施。此阶段是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一个决策阶段,合理的确定投资预算决定着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
2.2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设计阶段主要分为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主要是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费用,是市政工程投资费用形成的首要阶段。此阶段的造价控制主要是设计技术质量和设计标准的控制,分为概算造价和修正概算造价。在技术选用路线上,对比各种技术路线,主要包括设备、原材料、辅助材料选用上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技术先进可靠,技术转让费用性价比高,并且节能,污染小,便于后续阶段的实施。
施工图设计是决定市政工程项目投资额度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中施工图设计标准要遵守国家规范,设计时间不可太长,设计的施工图必须合理。这就要求施工图设计人员要有熟练的工作经验、责任心强,经常深入现场勘察设计,及时改正不切合实际的地方。设计人员要在市政工程设计中推行限额设计,凡是能进行定量分析的设计内容,均要通过计算。因为要达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必须通过数据计算。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施工过程中实施的简单、快捷、省时、省力。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加强审查设计图纸和概算,设计部门结合概算审批部门加强对初步设计概算的审查,概算的审批一定要严,既要有最佳的经济效果,又要保证市政工程的最佳使用功能。
2.3招投标和合同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
市政工程投招标是为了选取优秀的施工单位,在投招标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平等的原则,网上公示招标。并对投标单位实力进行考察,让有实力,价格合适的单位入围。然后入围的单位再次进行竞标,保证建设单位有一个质优价廉的施工单位,从而化项目造价。招标中标后,中标单位在合同实施阶段,必须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施工过程中不得偷工减料。签证变更方面不可太随意,经过设计和监理方同意后,才可变更设计。合同实施阶段是各个阶段中最长的,在市政工程材料管理、机械管理、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上严格把控,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2.47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2.4.1在施工阶段,收集并整理市政工程造价资料对控制工程造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阶段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所以,造价管理人员应在收集各个施工环节的资料时确保收集资料的准确性,并结合实际要求进行合理的改良和创新,利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对工作内容进行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分析比较各个方案,选取最优的施工设计方案,确保该方案既能符合工程造价管理的要求,又能很好地完成工程建设。
2.4.2市政工程的开支是最多的,因此,在施工阶段实施有效的工程造价管理会有最直观的效果。在此阶段,主要对材料、施工技术及施工设备进行工程造价控制。选择材料时,要充分考虑材料的质量及其经济效益;选择施工技术时,应确保技术首先能够满足工程的实际需求,同时应使用新技术整体提高项目施工质量和效率;较选择设备时,应优先考虑投入使用先进设备,节约一定的人力资源,降低施工成本。
2.5竣工验收阶段的造价控制
市政工程项目的最后阶段是竣工验收。所以竣工验收阶段内,审核依据一定要齐全,对于设计变更的内容、市政工程量增减、材料替换等做到完全统计,施工单位会将现场签证费用以及施工合同费用一起交付给建设单位审核,核定一个最终的施工总费用。建设单位查验签证是否真实,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是否依次充好,市政工程量有没有达标完成,有没有按照图纸施工。这些程序进行完后,最后出来的费用就是施工总费用。
3市政工程造价审核策略
3.1严格审查市政工程量签证单及变更资料
作为业主单位要及时对施工现场市政工程量进行收方计量,对市政工程中的各种市政工程量签证单进行核查,对市政工程造价进行核实。在市政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设计图纸与实际情况不符,或由于地质条件、工地周边情况会出现一小部分的设计变更或增加市政工程量,例如混凝土标号的替换、障碍物的清理、地基的处理以及地基的加深等。对于这类情况,可以使用签证来进行认证。在对市政工程的总造价进行核定的时候,要以实际市政工程量为依据对市政工程的造价进行确定,确保建设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
3.2合理审核市政工程造价
合理审核市政工程造价是提升市政工程造价审核质量的重要保障。①需要建立可操作性规范性较强的制度标准,要结合市政工程实际情况与市政工程资料进行规范审核,不能盲目追求审核审减率而不故市政工程实际情况。②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审核队伍,要求精通业务,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另外,还应该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协助,或不断招收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加强对各种人才的培训工作。③需要规范审核程序,保证审核人员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审核。
3.3强化市政施工的过程控制
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偶尔会出现由于施工单位偷工减料,不按图施工造成返工问题。很多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其使用超出了使用极限所造成的,但是更多的却是因为市政工程的质量不达标所引起的。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其监管的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导致偷工减料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很容易对最终的市政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加强市政工程造价控制和审核,杜绝质量缺陷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