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案例范文

小学数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案例

第1篇:小学数学案例范文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参考了别人的教学设计,吸收了他人的精华,煞费苦心设计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活动,作为这节课的亮点。其中有一项是称一称班里最胖和最瘦的同学的体重,为这事,我带了家里的台秤。上课了,我精神饱满的走进课堂,前半节课进展的很顺利,一切都按照预设进行:

(一)建立1千克=1000克,关于克你知道什么?能举例子说明吗?我手里的这块砖头大约有多重?猜一猜,验证,于是引导出1000克可以用一个更大的单位1千克来表示。

(二)感受1千克有多重?先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千克装的洗衣粉,味精,大瓶的饮料,食盐,让学生掂一掂,初步感受1千克的质量。紧接着让学生举例子说说身边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三)拓展延伸:对身边的物品的质量能做出估计。我说:近段时间你们有称过体重的请举手?举手的只有两个我在课前称过的同学。(幸亏称了两位同学的体重,要不今天的课就唱不下去了,我心里暗自庆幸)我们做一个猜体重的游戏。我先叫最瘦的闫泽同起来,让大家猜一猜他的体重,每当一位同学说出一个数字时,闫泽同就做出相应的反应:轻了,重了。直到大家猜到他是26千克为止,学生兴趣盎然。我说:现在请出我们班的重量级的人物王宇同学,大家来猜一猜他的体重。本来,我打算以班级最重和最轻同学为参照物,然后在最后的环节让大家猜一猜自己的体重。谁知我的话音一落,教室里开始了骚动,一位学生就坐在自己的位置就迫不及待说:“他那么胖,起码有50千克。”还没等我做出反应,另一位就抢着说:“他胖得像头猪,有3只狗那么重,有80多千克。”我看到了王宇面红耳赤,他愤怒地喊:我胖,关你们屁事。底下的同学哄堂大笑,有的还幸灾乐祸地说:快去减肥吧……你到底吃什么成这副德行的……此时学生的兴趣转到了王宇的“胖”上,场面失控了。我的头一下子大了,于是我气急败坏在讲台桌上用力用教棍一敲,“要笑,是吧。谁笑请谁上来,让他笑个够。”学生见我大怒,藏起了脸上的笑容,心不在焉继续游戏,可是,我和学生都没有开始时的兴趣,游戏草草收了场。这节课以我充满信心开始,到我的勃然大怒落了帷幕。

下了课,我进行了反思:本来安排游戏“猜体重”,目的让这节课锦上添花,想不到弄巧成拙。原因在哪里?想起王宇愤怒的表情,学生的哄堂大笑,自己的勃然大怒,我明白了教学应该更多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和反思中能锻炼自己,发展自己。因此,有两点是我该好好反思的:

1.预设不充分

课前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这个人人皆知的道理被我抛到脑后了。只想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既可以调节气氛,又让其他学生在预设好的范围里猜测自己的体重。可我忽略了平时有些同学经常拿肥胖嘲笑王宇的,“肥胖”已成为他的“痛”。我的无意正中他们的“有意”。如果我平时多了解学生,还会拿他做例子吗?还会失败吗?课堂犹如战场,我作为一个每天都要上战场的士兵,不做好充分的准备怎能打赢战斗呢?

2.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我该想尽办法引回预设的轨道,还是将错就错?

有人说过: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烧起来。

事后我想:既然他们兴趣已转移,何不顺水推舟呢。不防这样设计:我故意深沉说:“是呀,一个人太胖或太瘦本来就不舒服,还招来别人异样的目光,甚至是嘲笑,这些是不是不道德的呢?我的弦外之音应该让大部分同学明白自己的过错。这时,乘机说:其实一个人的体重是标准的不多,想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否标准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然地把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

第2篇:小学数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新课;导入

一、引言

新课导入作为教学环节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这个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网络体系中。有效的新课导入,能够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可以达到让学生更加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新课的状态中,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增强其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适当的新课导入也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把握和安排,同时也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对新课导入的问题以及如何在新课导入过程中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进行相关的分析。

二、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需要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方面的投入;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良好情感学习的体验,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自主学习模式。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也有相关的说明:“数学教学属于数额学活动的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其中,重视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该标准不仅仅重视了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良好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新课导入,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体检,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取,为学生们努力打造一个更加轻松、安全、平等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处于一个更为轻松欢乐的情感体验下学习数学知识。

案例1:对于10的认识

师:同学们,请问我们学过了哪些数字呢?

生:0;1;2;3;4;5;6;7;8;9。

师:让我们现在来玩一个数字游戏。让同学都来猜猜,有一个最小的数字,可以表示什么都没有。也有一个数字是靠近0的,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学中最大的是哪一个?

生:0;1;9。

师:我们所学过的数字最大是9,9在其他数字里面发生了一段小故事,大家想不想知道呢?

生:想!

(通过多媒体播放)

师:听了相关的故事后,大家认为数字“1”说的话对吗?再看看1和0分别结合在一起,变成了多少?

生:对!变成了10!

师:答对了!大家都很聪明,今天我们就从认识10开始进行新课的学习。

案例分析:

老师的定位不应该是居高临下,而是应该能和学生相处融洽,案例中的这位老师通过与学生一起做游戏,把自己看做是学生中的一员,与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相处,这就充分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如今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新课程理念。此外,从教师利用随和的话语和亲切的交谈方式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学生的极大尊重,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学生们在数学体验过程中的愉快性,其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极大的,因为通过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思维不再仅仅再局限于数学学科的领域内,而是偏向于更为广阔的领域方向进行延伸。

三、开拓开放空间,注意学生个性化差异

《标准》解读(2011版)支出:“数学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不同的活生生生命,它必然要面对个性化的差异。我们认为,因为不同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勤奋度不同,因此,在数学发展上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只是希望能够通过数学教育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适应每一位学生对于数学的需求,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智慧潜能,为学生开拓出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此,笔者建议,新课导入应该重视对每一位学生的培训,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要尽力对不同层次能力学生的培养,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加强对每位学生掌握新课导入的适应性。

案例1:两位数作为出书的口算除法

师:在这节课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一位数作为除数的除法运算,那么我们首先进行复习。

通过多媒体展示。

生:80表示8个十;160里面有20个十;90个2是180;3个80是240。20个3是60。

教师出示口答题,并通过多媒体演示,依次找了一组学生来回答。

师:有90个气球,每个班可以分到30个,那么可以分给多少个班?我们应该怎么样列式,怎么样算出准确的结果?

生:90÷30

师:今天我们将进入两位数作为除数的除法运算。

案例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各种形形式式的四边形,我们谁能举个例子说一下平时生活中的四边形。

生:梯,垃圾桶,伸缩门。

师:都是什么形?

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所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那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课的主要内容。

案例分析:

案例1利用学生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通过设计不同层次和形式去解决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同时还鼓励学生开拓新的思维,掌握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无形之中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一方面促进学生潜移默化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学生在各方面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案例2通过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们相对熟悉的校园画面,以学生在校园内随意寻找四边形为切入点,在看到图形的时候能够让学生顺利理清图中的四边形;老师的授课也不太拘谨,随机提问,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自由回答,而多媒体上所出示的图画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来。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的导入应该要尽可能设计和提出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四、设置问题情境,关注思想方法的运用

对于新课导入问题的设计,笔者认为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浅到深,采取阶梯式地逐步发展。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掌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略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精髓。

案例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有一种这样的游戏,我现在大体上对一个物体进行描述,看看谁能够猜出他的名字。我现在拿出一个图案并将其贴所在黑板上,大家认真看看,并准确地描述图形,猜出图案的形状。

生:它有四条边,两长两端,而且是互相平行的。是长方形。

师:正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应知识。

案例4:有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师:同学们,请问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有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是怎么样推到出来的吗?

学生一边思索着,老师一边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剪拼。

同时,老师板书:转化。

师:转化的思想在数学中应用十分广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数学解题方法,“转化”的思想还能运用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上。我们在这节课上一起进行探讨。

案例分析:小学数学老师在传统的新课导入上往往只会注重学生关于知识点的了解情况,并不重视学生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还有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选择上多下功夫。从上述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获取,已经不再是以往单纯的以“接受数学知识”作为核心,同时也应当注意对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获取。为此,笔者建议对于新课的导入,可以结合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得到方法来实施,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过去只是点的复习。上面的两个案例就足以证明了这点。

参考文献

[1] 高巧英.小学数学新课改的几个问题与建议[J].学周刊,2013(18).

第3篇:小学数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教学案例;分析;问题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如果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问题,不但很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案例一: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注意到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似乎很容易,因为从他们具有的生活经验来说,识别起来并不难。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掌握起来也并不容意,因为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图形,必须要抓住图形的本质特征,建立起数学的空间观念,所以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关四边形一些物体和现象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在

具体直观中找出平行四边形,这就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再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形状不完全一样,为什么都是平行四边形呢?”再用教具钉板围成各种不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从中发现和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样就通过把数学与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组织教学,不但对学生来说直观易懂,建立了很好的表象,还让学生理解得非常透彻。

二、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只去看学生怎样理解和掌握知识,而更重要的应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按学生的学习过程去设计教学方法,学生的经验才能够内化,真正掌握知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数学学习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各种途径。”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学懂。”

案例二:在教学“笔算乘法(进位)”这一课时,我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不但要学会,更要学懂。”最后我决定从学生的学习过程考虑设计,首先让学生用竖式试做25×3时,学生出现了各种结果,有算得65的,有算得75的,还有算得95的。到底哪个结果正确呢?就让学生用加法验证了75是正确的。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对加法验证的竖式进行深入研究,个位3个5相加是:5×3;十位3个2相加是2×3。这样,在加法中找到了乘法的关系,我又引导学生观察乘法算式。最重要的是还找出3×2+1这一步,又经过对比找出乘法中是什么算的,为什么会这样算?到这一步让学生理解进位乘法中进位的理解更加透彻。这样不仅沟通了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这样做的算理,真正让学生“学懂”了。

三、注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现代教育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即让每个学生在通过教学活动,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包括合作、交流、帮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合作交流方法,充分展示学生多样化的思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创建一个学生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

案例三:在设计教学“笔算乘法(不进位)”时本人想:怎样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活生生的”数学知识,培养他们在课堂中合作交流的意识,也准备让自己从热闹的情境教学中走出一回,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由此以“合作―发现―交流―总结”模式设计这节课。首先在教学例1“一盒彩笔12支3盒有多少支?”时用先用估算得出:12×3≈30(支)。接着,放手让学生用以前的知识经验和小组内的同学去计算出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合作、讨论交流之中,很多学生用口算的方法得出了结果,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再次与小组内同学试着用竖式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都很努力,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讨论与交流得出了笔算乘法的方法,经过我的引导总结了算法,这节课学生时而讨论方法、时而帮助其他学生理解、时而对做得不对的同学当“小老师”进行讲解,课堂气氛异常的活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合作探索,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所以学习情绪高涨。而后在课下批改作业时质量非高,效果非常明显。

四、注重学生实践和操作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是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活,再通过探究问题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不但让学生经历“问题的发现”到“问题解决”的过程,还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新知识和培养技能。

案例四: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本人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东西如果平均分分不完的情况,所以我就设计用学具小棒让学生再现分不完的情形,让他们动手操作。首先,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动手操作活动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学习和知识上的需要。给学生发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

4根……,可以分给几个人?通过动手操作得出: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分完了,一种是没分完还有剩余。这时设计的目的达到教学活动水到渠成。接着,引导学生以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2个,还剩2个为例,讲述有余数除法的书写,认识除法算式中的“余数”,很顺利的初步建立了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最后,再借助小棒让学生把其他几种有余数的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出来,加深了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概念。这节课学生通过实践和操作过程,从形象到抽象,给学生提供了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面对数学中出现的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和探索精神去解决数学中的奥秘,不但经历了过程,还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五、注重课堂上出现的“错题”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总是与克服原有的错误和不足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学生没有不足,没有错误,也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教师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当作一种宝贵的财富,让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一种学习的途径,由经历错误走向正确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发展历程。

案例五:在本人教学《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时曾遇到过一位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的学生,在黑板上做板演712-365=347时,把“十位上退位成0,需要再从百位退1再减6”时没退位,导致计算错误。这时全班同学“哈哈哈”一下都笑了,那位学生自尊心强,就哭起来了,我就鼓励他:“是人都会犯错,上次不是老师在黑板上也写错字了吗?”那学生一下就不哭了,这时我又说:“同学们,题算错了没什么,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错出哪了,要勇于改正错误才是好学生,而且这样的题这几天我们班好多同学都做错了,今天老师还想给大家强调一下来着,现在这位同学当老师给大家上一课,你们说好不好?有类似错题的同学现在可要听明白了。”接下来我就让那位学生把错题改正过来,并让她说出了错误的原因。从那以后班上同学们错题出现的少了,而且错题改正率也高了不少。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对新课程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对

第4篇:小学数学案例范文

一、建立典型教学案例,树立教育典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需要满足五个基本条件,才能够让小学数学顺利开展,完成授课目标。第一,小学数学案例的选取内容必须要包含所学的基础知识要点;第二,案例的选取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能够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第三,案例的选择必须要具有典型性,日后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够依靠这一个典型案例,进行举一反三;第四,数学教学设计的案例必须要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第五,案例要有代表性和层次性。

比如在学习平均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设计“谁的投篮准确度比较高?”这一个案例习题。“蓝队两名队员,他们分别是花花和飞飞,在体育课的投篮比赛中,花花投了10次,进球9次,飞飞投篮10次,进球一次;另一对为红队队员,他们分别是小王和小李,在体育课的篮球比赛中,小王投篮10次,进球5次,小李投篮10次,进球7次。请问,红蓝两队的投篮比赛中,哪一个队伍的准确度更高?”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展开自由讨论,最后抽取两个有代表性的学生来进行回答。一个学生代表认为红队的准确度高,因为他们投篮的总数比蓝队的要高;而另一个学生代表则有不同的发表意见,他认为蓝队的准确度更高,因为蓝队中的花花在投篮十次的条件下,投中了九个球,他的准确度很高。教师在两方代表的意见发表完之后,可以进行总结:“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但是我们在讨论红蓝两队投篮的准确度的时候,是不是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窃窃私语,回答出:“每个队伍都有两个人,我们在比较准确度的时候,应该每一个人都考虑在内。”教师点头,并引导学生:“那么,如何同时将两个人的投篮成绩都结合在一起,进行队伍之间的比较呢?”学生们陷入了思考中。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平均数这一概念和具体的运用方法,学生们瞬间恍然大悟,原来平均数运算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难题。

二、正确引导优势发挥,教育由浅入深

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由浅入深提出案例、分析案例、解决案例,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来。

比如说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粉笔盒和一根丝带,给学生们展示长方形的周长的概念。首先,教师用粉笔盒向学生们提问:“同学们,请问这个粉笔盒上,有没有长方形?”学生们回答,有。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上台,指出粉笔盒上存在的长方形。之后继续提问:“那么,我用我手上的这一根丝带,围绕着这个粉笔盒其中的一面长方形转一周,那么这个丝带的长度代表着什么?”学生们陷入思考,教师就可以公布正确答案:“这根丝带围绕这个长方形的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再让学生们看书中对于长方形周长的定义。学生们经过教师刚才的示范,已经对长方形的周长有了深刻的印象,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之后,教师再由浅入深地讲解相关的题型,有利于学生在脑海里建立一整套有规律的解题思路。

三、合理创设课堂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地创设情境,对于学生理解题目、解决题目,有着意想不到的帮助。

比如,在学习乘法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接近于学生生活的题型,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解题的情境中。“小花有一个书柜,书柜一共有五层,每一层的书架上都有十本书,请问小花的书柜里面一共有多少书?”在学习乘法之前,学生们只接触了加减法,教师出了这个题目之后,大部分同学都会按照以前学习的加法来运算,耗费时间。教师可以等学生解出正确题目之后,说:“同学们,我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让大家能够马上算出小花书柜里书的数量,请大家翻到书的xx页,我们今天来一起走进乘法的世界。”由一个简单的小题目,让学生们迅速地投入思考中,然后引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这种创设情境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作用。

第5篇:小学数学案例范文

一、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含义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问题的描述,“综合与实践”教学是一项以设置问题为主,教师与学生互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及生活经验,进行科学、合理、贴近生活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在与他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解答。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思考与理解能力。

二、案例设计要点

1.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参与

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案例的设计。因此,教师针对“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选择具有较为开阔情境的问题,既要保证每个学生对问题都能理解,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积极性投入学习过程中。

如,在进行正方体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利用废纸动手做正方形,帮助学生了解正方形的立体构造。具体为:在正方体的每个面上都写上不同数字,让学生猜某个数字所对面的数字。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2.教学案例的设计要体现数学思想

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应以数学思想为原则,加强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与传统的综合型活动有很大的不同,它既要突出数学学科的特点,又要培养学生实际生活的数学操作能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在一块矩形场地上设置一些花坛,使花坛的面积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且要保持花坛形状的美观。这样的案例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有很大帮助。

综上所述,开展“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要依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及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教学案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实现教学目的。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使教学质量与效果有很大的提升。

第6篇:小学数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案例分析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优点在于,将数学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内容相互融合,特别是对数学概念知识以案例的形式表达出来,引导小学生从经验的角度理解数学概念,对小学生正确地理解数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按照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意见,在教材的编写上,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小学生从经验的角度出发学习数学,从生活常识中提炼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对数学知识以深入理解,而且还能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知识教学中的基础部分.为了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可以创造问题情境,让小学生针对数学概念从探索中学习,让枯燥的概念学习变得更为有趣.开展情境教学,就是引导小学生通过不断地观察而针对数学问题采用猜想的方式进行思考,然后让小学生亲自操作,自主验证概念理解的正确性.对于小学生所不理解的问题,可以鼓励小学生相互讨论,以合作的方式解决.当小学生在解决数学概念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的时候,如果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就会提升自信,加之小学生充满好奇心,且很喜欢探索问题,就会坚持下去,直到对数学概念充分理解为止.

二、充分认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非常有限.数学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都要以完成教学计划为主,而小学生学习的目的则是为了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数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往往会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出发,如果教学任务量大,就依然是以听课和做习题为主,并不会展开情境教学.特别是数学概念教学,如果教学计划并不符合教学实际,数学教师就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难以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以培养,导致学生对数学教师产生心理依赖感[1].比如,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数学教师往往会用30分钟时间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留下10分钟时间让学生做与数学概念相关的数学题,以深化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于没有听懂数学课的小学生而言,要能顺利地进入练习阶段是很难的.当然,也因此导致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失败.

三、采用案例分析法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法,就是要引导小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独立学习.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中要以“学”为主导,“教”要围绕着学而展开.课堂教学以案例为主要参考内容而展开,其目的是让小学生对数学概念以充分理解.以西师版第七册小学数学教材中“角的度量”为例.为了让小学生对这一节中的数学概念问题以理解,可以教材内容为参考,设计问题情境,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开展数学教学活动.问题情境是让小学生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展开思考,而思考的过程中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查阅资料.由于是自主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因此而会从应用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对数学概念以充分理解.

首先,数学教师可以给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即“角”的理解.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对相关概念以理解,之后,将自己的理解与教材中的概念解释相对比,查看所存在的不同.之后,教师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解决不同之处.比如,对于“角”的理解,数学教师可以让小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教材中的一些图形,看看度量的结果是否与书中给出的答案一致.在西师版第七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65页中有度量60°角.但是,学生度量的结果就会有所不同,或者是60°,或者是120°.如果对“角”的概念没有准确理解,就会令小学生感到疑惑不解,为什么同样是一个角,而度量的结果会有所不同.此时,数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关于“角”的概念方面寻找答案[2].这种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而获得理解,能够让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小学生从经验中获得,要比死记硬背获得数学概念知识的效果会更好.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而数学概念具有较强逻辑性,内容表达的抽象性很强.导致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在教学设计上是具有一定实用性的,但是,当设计内容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就需要面对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将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引入其中,可以有效地突破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难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数学案例范文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使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从中体现快乐和自由。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如今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美术课堂就好像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在教学中必须坚持每讲新课之前作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积极利用多媒体手段。但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需要我努力的学习知识,长期积累。

教学案例:

1.游戏性教学符合“愉快教育”的指导精神。“愉快教育”的实质是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游戏性教学正是通过游戏的形式使这一变式成立的。在《登山游戏》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玩各种棋类的游戏,通过实物棋谱,引导学生观察游戏棋组成部分。名称、路线图、装饰美化的图案等,让学生独立设计一份游戏棋,让学生自己安排棋子走的路径他们特别兴奋,有创作与游戏的愿望,课中能引用学生已有的游戏经验,让他们自由创想棋的玩法与规则,使学生玩得有趣,也设计得生动。

2.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精神放松,课堂气氛活跃。在愉快中得到知识,学到技能、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只有巧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学习的兴趣是美术教学的生命。同时巧用游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想象力,从而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游戏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兴趣,能给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而创设良好活跃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联想活跃,思维敏捷,表达欲增强,积极的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同时模仿能力强,好动,好玩,不怕羞,爱表现也是小学生的天性。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多组织一些游戏活动,以及巧用游戏,引入竞争机制,从而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合作精神,无疑对学生有极大的益处。在游戏中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树立不甘落后的学习劲头。我觉得运用游戏性美术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地方是:教师设计的游戏内容和形式要紧密配合,课堂上组织好游戏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强抓课堂常规,不能让混乱的课堂纪律,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游戏中所用的教具和实物;教师在游戏中语言要突出重点;运用儿童语言把讲、听、看、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玩中获得知识和美感。

第8篇:小学数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导学案;培养;预习;能力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是由学生使用的学案和教师使用的导案组成。导学案以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会学、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接下来,我就个人经验谈谈如何运用导学案培养小学生预习能力。

1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前预习,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1、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复习、掌握一些旧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也就是说,课前预习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掌握新知识做好了知识方面的准备。

2、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了心理方面的准备。

3、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

2 数学学科,一般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这三种课型预习的方法各有特色

导学案教学的出发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预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要想充分发挥这种模式的作用,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练习题必须要精选,要富有启发性,能基本上独立完成。对教材中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作适当的提示,并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探究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2、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课标、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 间内在的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使优秀学生在使用导学案时感到有挑战性,中等学生受到激励和启发,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在教师点的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导学案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但不是机械的照搬,要对教材做科学合理的处理,即进 行适当的删除、调整、整合和补充,一边适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3 对运用导学案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指导可以分以下四步进行

1、通读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这一过程主要是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好了准备。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①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概念。表面上看,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上学生是在用具体的例子理解概念,当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会有质的飞跃。

②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很自然地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③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现象。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后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④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比》时,可以指导学生将比和分数、除法进行对比。

3、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尝试练习,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4 通过实践,我发现初步培养小学生的预习能力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指导学生预习要落到实处。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的设计是否明确、是否有可操作性、是否能让学生“踮一踮脚够得着”,直接影响着学生预习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在设计预习题目时要有针对性、集中性、发现性,不要出现“预习课本第x页到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

2、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会终身受益。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仅对预习数学的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来逐步养成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甚至可以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后,自己设计预习问题。

第9篇:小学数学案例范文

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到方法,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德育目标:

1、 创设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践操作、分析综合,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3、 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向学生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思想。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教具:容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投影所出示的一个粮仓:

农民伯伯想计算粮仓的体积,怎么办?

生答:先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再计算上面圆锥的体积

【评析:从实际生活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体会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圆柱体积怎样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板书:V柱=sh

【评析:对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自然复习,为后面学习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做好铺垫,渗透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提出问题。

(1)、那么圆锥的体积如何计算呢?

(2)、出示一大一小两个圆锥,哪个圆锥体积大?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评析:利用两个圆锥体积的对比,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同时在矛盾冲突中引出新知。】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准备

(1)新的数学知识总是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你认为圆锥体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哪个几何体比较容易?

(2)讨论:怎样转化成圆柱?

(3)实验所用的圆柱和圆锥是随意选取吗?你有什么想法?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经历从猜测——实验——证明——应用的过程,有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2、实验

(1)出示思考题:

比一比两个容器的底面积大小相等吗?

量一量两个容器的高相等吗?

动手实验后,想一想你手中圆柱与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

【评析: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思维有序,学会认真观察,学会总结归纳,渗透“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实验

【评析:在小组合作探索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宽容他人的良好品质。】

3、汇报

(1)多数组的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2)少数组的圆锥与圆柱底面积不相等,高也不相等,出现几倍关系的都有。

4、小结

看来,我们不能从理论上将圆锥转化成圆柱,但通过实验,大家从偶然的现象中发现一种必然规律:多数组选择这样的两个容器有什么关系?

若在等底等高前提下,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圆锥体积=1/3×圆柱体积

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V锥=1/3sh

“sh”表示什么意思?“×1/3”呢?

5、归纳。

我们得出了圆锥体积公式,你能完整叙述推导过程吗?

【评析: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生学会倾听,对不同的意见善于归纳分析,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自己的实验猜想结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6、引申

大家对用实验方法得出圆锥体积公式有什么质疑?

引导生质疑:是否准确,有无误差?

师介绍:很多数学知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一些偶然现象中发现必然规律。但实验必定不科学可信,需要通过严格的逻辑证明,方能广泛应用此规律。

圆锥体积公式的逻辑证明早在公元五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祖更(祖冲之的儿子)就在实验基础上进行了证明,而欧洲直到十七世纪才有意大利的卡发雷利提出证明,比我国晚了十二个世纪,

【评析:精心创设的质疑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同时揭示出圆锥体积公式推导的数学史资料,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形成良好的积极情感体验。】

三、巩固提高,拓展运用。

1、求一个圆锥体积应知道什么条件?

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5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已知什么?求什么?

2、怎样改变第一个条件,也能求出圆锥的体积?

R=2 d=2 c=6.28

【评析:圆锥体积计算较为繁琐,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干净书写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2、 还有什么问题?

五、延伸提高

1、测量开课时的两个圆锥底面半径和高,检查它们体积谁大谁小。

其余学生测量手中圆锥体积。

【评析:再次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习惯,并通过动手操作解决开课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习兴趣,同时养成做事有头有尾的严谨思维习惯。】

2、判断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2)圆柱体积是30立方厘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10立方厘米。

(3)圆锥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也越大。

(4)把一个圆柱钢材6立方米,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体积是2立方米。

3、思考:

(1)教室长12米,宽6米,高4米,怎样放一个圆锥,体积最大?

(2)我们研究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那么等底等体的圆锥与圆柱高有什么关系?等高等体的圆锥与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下节课研究。

投影:

等底等高V锥 =1/3V柱 等底等体h锥 =?h柱

等高等体S锥 =?S柱

(4)发散:生活中你发现过哪些现象有一定规律?

【评析:延伸问题,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