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医学内容范文

老年医学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医学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医学内容

第1篇:老年医学内容范文

英文名称:Practical Geriatrics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江苏省老年医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9198

国内刊号:32-1338/R

邮发代号:28-20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第2篇:老年医学内容范文

【关键词】 老年病;内科学;教学方法

老年病防治日益成为我国卫生保健事业关注的重点,国内许多医科院校均已将老年医学设为重点课程。由于老年疾病具有特殊性、脆弱性、高危性等特点,诊疗过程与中青年人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如何搞好老年医学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近几年老年内科疾病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对老年病内科学本科教学方法进行浅显的探讨。

1 教学内容的的设置

1.1 加强总论内容、突出老年病的特点。老年医学是医学科学中一个新的边缘性专业学科,涉及临床、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学不能全部涵盖以上范畴,内科学本科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老年医学的基本特点、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知识以及老年疾病的治疗处理原则。比如1、多脏器病变,疾病基本没有单一性,以老年代谢性疾病为特征;2、起病隐匿,疼痛感觉差,网状内皮系统反应减弱,感染时发热不明显;3、发病症状迥异,如以房颤发病的甲亢,以纳差发病的肺炎等;4、有病而往往不自知,如体检时发现恶性肿瘤,心梗急性期等。在强调这些特点的同时,还要将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知识与中青年相应疾病进行比较,以便学生理解,记忆。在总论中,在课程的设置上还应该充分考虑近年提出的“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等内容,增加相关知识的横向联系,为进一步学习具体疾病的特点作好知识铺垫。

1.2 合理调整结构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在章节编排上,既要考虑到本学科基础与临床的先后顺序,又要照顾到各章节内容的相对独立性。老年医学课程应放置于内科学和神经病学教学之后,因此时学生已对众多的疾病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识记老年疾病的特点,又有利于巩固已学过的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学知识。在具体结构上,要贯穿从老年病学概论、老年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到老年消化系统疾病、老年内分泌和新陈代谢疾病、老年性肾病,再到老年性贫血、老年性痴呆,最后到肿瘤、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体系,层层讲述,最后集中在多器官功能不全,从而贯穿整个内科系统。选取有代表性的老年人高发疾病重点讲解,如在心血管系统中选取高血压、冠心病、老年瓣膜性心脏病。

重要疾病根据各自特点从不同侧面讲解,突出老年疾病的特点。第一,老年病以多种疾病并存为主,如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塞等,讲授中要针对衰老和代谢病这条主线,使学生对三者的关系有理性的认识。第二,有些疾病的教学以诊断为主,但老年医学教学时则以治疗为主。如对高血压病,我们并不重点讲授鉴别诊断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而是重点介绍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因要考虑老年人代谢的特点、器官功能状态、常合并其他疾病等综合因素,我们强调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和器官保护作用,重点讲解不同于内科高血压治疗的一些特点。第三,如果内科学教学以治疗为主,老年医学则应以疾病的预防保健为主,如骨质疏松病症涉及内分泌、骨科等多个学科,教学重点放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保健上。另外穿插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使学生能掌握到学科发展的最前沿知识。

2 教学方法的改进

2.1 归纳式和暗示式教学方法的探索。过去的教学观点侧重于对“教”的分析,忽视了对“学”的研究,往往限制了学生自我的思考过程,使其被动地接受知识,失去了对问题整体综合分析能力。我们通过课前以专题的形式提出问题,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情感倾向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之在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中带着问题来学习,将学生知情智力整合统一起来,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打破传统上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突出专业特点,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知识来获取专业新知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 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单调封闭,学生被迫死记硬背,教学效率低。我们运用了多媒体形象教学这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教学重新设计,配以声音和图片,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学习,形成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感性境界,既有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具有扩大微观、缩小宏观,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通过运用这样新颖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获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整体观念,学生在学习老年病知识的同时,需要兼顾相邻学科的有关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老年病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需要精益求精,在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以适应社会发展新阶段所赋予的责任,摸索出更加符合老年医学的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1] 朱继民,李白坤,叶冬青.医学统计学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13(2):197―199.

[2] 乔敏.“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医学教育.医学教育探索,2005;4(2):67-68.

[3] 徐刚.谈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15(3):131―133.

[4] 辛彦娜,韩志英,乔蓓.典型病案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

第3篇:老年医学内容范文

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越来越广泛,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大量运用图片、视频、动漫、图表内容,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因此,在老年医学临床课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在学习老年人猝死的救治、心肺复苏(CPR)一节,我们利用视频资料,将如何识别心脏骤停、呼救以及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除颤和复律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讲解、板书时间,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演练,教师有更多时间和充裕的精力对学生进行指导。另外,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顺应医学发展,加强学科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安排适当内容的科研,让学生参加科室的科研申报、研究生答辩、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同时,在上述活动中发现和选拔优秀学生,重点培养。当然,在内容选择上,要考虑本科生的实际情况。

完善评价体系,健全考核方法

目前,老年医学临床课属选修课,考核方式简单。为健全考核方法,需完善评价体系。为此我们改革了考核方式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是问卷调查,于课程结束前0.5学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价,探讨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自身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以及学生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的能力、态度的看法和希望;二是试题,试题内容分为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问答、分析论述题六个部分;三是学生座谈,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班各派2名代表(班长和学委)参加座谈会,全体指导教师(4人)参加。

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临床综合应用能力,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考核方式改革后,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带教老师的答疑环节。

第4篇:老年医学内容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 高血压 社区卫生服务

中国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152-02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6.3亿,其中80岁以上者占12%。《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06-02-04)》显示,2005年底65岁以上人口约占7%,预计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增长至17.17%,其中80岁及以上人口将占老年人口的12.37%。高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据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报道,我国≥60岁高血压患者占36.1%~63.8%,其中一半左右为收缩期高血压,而高血压的患病率与10多年前相比增加了16.5%~30%[1]。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而有效的降压治疗可明显地降低老年人脑卒中及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2]。本文拟通过对镇江市京口区社区1 278名≥60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降压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能影响病人治疗方法、治疗药物选择的因素,为完善社区高血压治疗提供改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我们于2009年4月至12月对镇江市主城区京口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共调查1278例,年龄60~85岁,平均(69.8±5.1)岁,其中男576例,女702例,>80岁者90例。

1.2方法:采用直接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高血压病史,既往史、用药史、用药类别、血压控制情况及目前血压数值。高血压诊断根据2005版我国高血压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3],即血压≥140/90 mmHg。血压“三率”(指控制率、治疗率、达标率)统计方法按文献介绍方法进行[7]。

1.3统计资料采用 χ2检验,P

2结果

2.1治疗率:在调查的127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未治疗者178例,占调查人数的14%。单药治疗的人数为722例,占总人数的56%,用2种药物联合治疗人数为280例,占总人数的22%,用3种药物联合治疗人数为98例,占总人数的8%,总的治疗率为86%。见表1。

2.2高血压治疗达标率:单药治疗的达标率为49.3%(356/722),联合治疗为79.9%(302/378),总的达标率为59.8%(658/1100)。单药治疗达标率有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见表2。

2.3用药种类:本研究患者用药以传统药为主,以服用相对价格便宜的复方降压片、珍菊降压片、尼群地平片为主,分别为14.1%和14.8%和20.1%,其次是国产长效硝苯吡啶缓释片,为22.6%。少数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

3讨论

目前我国≥60岁老年人已达1.69亿,占总人口的12.43%,并且每年以1000万的速度递增。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常几种疾病合并存在[6]。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血压是否控制直接关系到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但现有的些统计资料显示,高血压的控制率较低[5]。随着血压升高,动脉管壁上压力负荷的主要承担部分内弹性纤维向非弹性胶原转移,动脉顺应性随之下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病病死率及总死亡率显著高于同龄正常人,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有效的降压治疗可明显地降低老年人脑卒中及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2]。临床试验已显示降压治疗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病死亡和病残的总危险,尤其在我国脑血管病是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及致死原因,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非常重要[4]。从本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镇江市区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率较高,可达86%,这比全国治疗率的平均水平(28.8%)要高,这可能与近几年城市有关高血压防治工作开展较好,病人对高血压治疗认同有关。本研究的研究者是工作在第线的医生,研究的病人是自己长期跟踪随访的高血压病人,采用的是直接询问病人,直接测定血压,故可靠性高,应能更真实地反应镇江城区高血压治疗的状况。

然而,虽然本研究中社区老年高血压的治疗率高,现有的59.8%达标率已明显高于全国调查的 18.1%的平均水平。此外、数据分析表明单药治疗的达标率更低,49.3%,而采用联合用药可以显著提高达标率,这里联合用药达标率可达79.9%。总达标率不高的可能原因为,第一,大多数(56%)病人为单药治疗;第二,多数病人使用的是短效制剂,如复方降压片、珍菊降压片、尼群地平片等,而长效降压药选用较少;第三,联合用药偏少。从表2看单药治疗达标率随年龄增高呈降低趋势,而联合用药达标率明显增高。此外,镇江市京口区是老城区,具有典型的当地饮食文化地域特征,尤其是老年人文化层次低,经济状况偏差,常食用腌制品,造成钠摄入量高,此种生活方式也不利于血压的控制。

本文研究表明,虽然高血压的治疗率在城市社区有了显著的提高,但达标率仍然很低,不到60%。从表1还可以看到未治疗人数占14%。说明积极进行高血压仍面临巨大挑战。对老年高血压的防治及如何提高高血压病人的服药率和控制率,避免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显得尤其重要。我们的体会是:教育和鼓励老年人经常去社区或医院测量血压,做到早期检出高血压。以便能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今后重点除了动员患者进行治疗外、在治疗过程中应主要改变用药观念,改变只服药不问效果的局面,劝导病人应服用长效降压药物,对单药治疗效果不好或高危高血压患者应及早采用联合治疗。同时老年人应减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如少或尽量不饮酒、采用低盐膳食、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限制动物脂肪、内脏、鱼子、软体动物、甲壳类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防止便秘,肥胖者控制体重,减少每日总热量摄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饱等不良的生活方式。适当的户外活动,避免剧烈活动和情绪波动,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的睡眠,学会自我心理平衡调整,保持乐观情绪。服药剂量必须遵医嘱执行,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突然撤换药物,教会患者或家属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定期门诊复查。若血压控制不满意或有心动过缓等副作用应随时就诊。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薇,赵冬.中国老年人高血压的流行病学[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4):246.

[2]刘国树.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1):878.

[3]2005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4月

[4]陈鹏,吴连拼,李继武,等.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因素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杂志,2004,18(5):267.

[5]边平达,潘宏华,丁进军,等.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和降压药物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4,18(4):222.

第5篇:老年医学内容范文

关键词:老年期痴呆;心理干预;综合康复训练;疗效分析

老年期痴呆是老年期各种痴呆的总称,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此病是老年人中常见的慢性脑病综合症,80%以上痴呆患者在疾病的某个阶段表现为精神行为症状,是患者被收住院的最常见原因[1]。患者主要表现在记忆力、计算力减退,情感和行为障碍,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丧失。我院在心理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康复训练重点是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自我认知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及对周围环境记忆能力的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延缓了老年痴呆的进程,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得以提高[2]。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2月~2013年2月我院康复科收治了经精神病医院诊断,符合CCMD3诊断标准,病程1-5年,无其他精神疾病,既往无精神病史,来我科进行康复治疗的46例老年期痴呆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14例,年龄56-84岁,平均年龄(67.8±6.9)岁。

1.2、方法

1.2.1、心理治疗方法

由于老年期痴呆患者伴有抑郁、攻击、幻觉和妄想等所谓精神和行为症状(BPSH)[3],家庭照料非常困难。我科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适量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鉴于痴呆患者年龄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给予利培酮口服液减轻精神症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纠正老年痴呆患者的病态心理,使患者保持好的心理状态,为康复训练的实施提供好的心理基础。

①开展工娱疗活动,激活老年患者对周围事物感兴趣的能力,减少和消除精神症状,改善患者的情绪,提高患者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②多与患者进行思想交流,心理疏导,耐心听取患者诉说,从情感上减轻患者的孤独感。

③鼓励患者回忆过去的美好经历,帮助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4]。

④心理治疗师尽量满足老年痴呆患者的合理要求,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采用鼓励、安慰、暗示等方法予以心理疏导。

⑤老年期痴呆患者多住综合科治疗而非精神科[5]。因此,我科开展积极的心理治疗,防止患者功能衰退,改善患者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环境,如听音乐、讲故事、做健身操等,使患者心理与社会功能得到提高。

1.2.2、综合健康训练

1.2.2.1、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对于轻度老年痴呆患者,康复科医生、护士指导患者从日常生活方面的事情做起来,如穿衣、洗漱、铺床、叠被、沐浴、进餐、入厕等生活基础方面进行训练。对于中度痴呆患者,主要向患者介绍现在做什么事情,怎样做,由护师或康复治疗师向患者示范,最后让患者共同参与训练。进餐时,尽量让患者自己进食、自己拿筷子和勺子,训练患者手与大脑的协调作用。

1.2.2.2、记忆能力训练

患者记忆力障碍,主要表现近事遗忘,甚至瞬间即忘,事后也想不起来。随着病情发展,远事记忆力逐渐衰退。

①我们采取问答式进行记忆力训练,如“你家住在哪里?”“你的家人分别叫什么名字?”“你原先从事什么工作?”“你现在住在哪里?”“你住几号病房?”“你的床号是多少?”

②采取简易选择的形式,对于记忆力较差及智能严重减退的患者,设计一些简易选择题,让患者做肯定或否定回答,或进行2:1训练,即给出两个答案供患者选择,答对的给予鼓励和表扬。

③根据患者记忆能力的差别和实际接受能力,不定期调整和修改记忆力训练计划,反复刺激,反复训练,不断强化,增强记忆,逐步提高康复训练效果。

1.2.2.3、认知、思维能力训练

老年期痴呆另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思维和判断力障碍,词不达意,絮絮叨叨,语言表达不流畅,敏感多疑、计算力、判断力、智能活动全面下降。训练方法:

①计算力训练,如给患者面前放几个苹果,后拿起两个等,让患者算算还有几个?伸出手指,让患者读数,问算数2+5=?等等。

②让患者说出自己家属和自己的关系,是否记得他们的名字。

③对失语患者采取一对一训练方式,鼓励患者发单音,指导患者看图,或用纸上书写方式与患者交流。

④注意力训练。注意力减退是认知障碍的一个方面,也是中心问题。我科对患者加强了注意力训练,记忆、学习、交流、判断力训练,有效地促进认知、思维能力的恢复。

1.3、评估方法

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巴氏指数(BI)进行评估,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①智能量表MMSE19项检测,包括17道问题和两项操作,量表总分为0-30分,内容包括时间和地点的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语言复述及阅读理解等。

②巴氏指数BI共10项,包括进食、穿衣、控制大小便、上下楼梯、上厕所;总分100分,>60分为良,生活基本自理;41~6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20~40分为重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

2、结果

46例老年期痴呆症患者经12周心理治疗,康复训练后,简易智能量分和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明显比治疗前分值增高,见表1

表1、患者12周后二种量表评分情况(例)

3、讨论

本组患者MMSE增加8分,BI增加21分,说明经心理治疗,综合性康复训练,对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的老年痴呆患者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延缓老年痴呆病程的发展。我科在收治老年期痴呆患者过程中,重视培养患者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参加康复训练的患者在维持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由康复护士带领去康复中心参加康复训练,康复科的医生、治疗师根据患者患病的程度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专人负责的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老年期痴呆的特点是起病缓慢,早期症状多种多样,以延期记忆力障碍为最常见的表现。因此,在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过程中从4个方面着手:

①心理疏导,缓解精神方面症状,如躁动、攻击、压抑、焦虑等;

②治疗痴呆的基本症状,如记忆、语言、注意力、定向力、智能等,主要通过综合康复训练;

③减轻疾病的进展速度;

④延缓疾病的发生[6]。

主要治疗手段仍是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相结合,重在控制精神症状,做到针对患者不同年龄、患病不同程度、不同病情特点有针对性进行康复治疗。

综上所述,心理治疗结合康复训练,有效地促进了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能力的康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老年医学及康复医学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田金州 血管性痴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8

[2]张庆华、赵红 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现状及进展[J] 白术恩等医学院学报2007.5(6):361-362

[3]龚广厚、姜可、沈青峰等 利培硐口服液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研究 精神医学杂志2008.21(3):386-387

[4]赵春燕、张元珍 56例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护理干预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3):469-470

第6篇:老年医学内容范文

老年人口的相对和绝对增多,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医疗、健康照料等问题,对老年医学、神经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医学等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过去,老年医学领域的研究者们一直对疾病、残疾、死亡和痴呆(简称"4D",取四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倾注了大量的研究热情,却未注意到在正常老年人群中,还可进一步划分成功老龄与常态老龄,从而忽视了对成功老龄群体的研究。

何为成功老龄?

所谓成功老龄,简单地说,就是指那些与增龄相关的功能状况没有改变或改变很少的老年人群。这部分人尽管年事已高,但记忆力、判断力、理解力等诸多方面保持得好,有着良好的心态,躯体没有重大的疾患和残疾;而常态老龄,则是指有与增龄相关的改变但未达到病理变化或残疾程度的老年人群,或介于病态老龄与成功老龄之间的“正常人群”。成功老龄有时也与许多名词意义相近,如健康老年化、积极老年化等。

领先于成功老龄研究的美国学者认为,成功老龄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发生疾病和疾病相关残疾的机会少。不仅无疾病或残疾,也包括无疾病的风险因素。②与老年前期相比,仍保持较高水平的智能和躯体功能。③对生活的积极参与。包括许多形式,最重要有两个:人际交往(与他人接触、交往、信息交换、情感支持、直接帮助等)和具有生产力的活动(诸如有偿或者无偿工作,志愿者活动等)。请看图示,成功老龄者同时具有这3方面的特点:

怎样才算成功老龄?

澳大利亚著名的成功老龄研究者Jorm将成功老龄具体定义为:

(1) 生活在社区的老人;

(2) 良好的自我健康评价;

(3) 无日常生活能力残疾;

(4) 简易智能状态检查(一种简短的智力测验, 简称“MMSE”,满分为30分),获得高分(28至30分)。

而病态老龄则符合下列标准:生活在护理机构或医院,或有很差的自我健康评价,或日常生活中有一到两项残疾(如个人生活需要照料),或MMSE低于界值分数24分。常态老龄处于上述两者之间。

近年来,我国的老年心理医学专家张明园教授和吴文源教授也开展了一系列较大规模的成功老龄研究。他们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从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心理状况自评和躯体残疾情况共四个方面对成功老龄进行了定义。按照此标准,上海社区成功老龄占社区全部老龄人口的比例为:75~79岁占1/3,80~84岁占1/5,85岁以上者近1/10。

成功老龄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成功老龄的决定因素涉及方方面面。国内外的研究证实:个体的生理特点、生活方式、经济因素、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得到的医疗保健服务等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对不同的个体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下面的图表摘自联合国有关成功老龄化的文件,它概括地总结了成功老龄源自多方面的决定因素。

怎样才能拥有成功老龄?

结合我们多年来系列研究和国外同类研究的结论,提出实现成功老龄的10条建议:

1.不吸烟。如果您吸烟,现在停止还不算晚!

2.如果您有饮酒的习惯,那么一定要适量地饮酒(黄酒或葡萄酒最佳)。适量的饮酒可以降低心脏病发生的概率,过量饮酒则导致残疾和折寿。

3.使身体处在经常性的活动状态。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并且有规律地去做。锻炼身体有助于增强记忆力,减少心脏病、抑郁症、癌症等疾病的发生。

4.膳食平衡。限制脂肪的摄入,每天最好能吃5种以上的蔬菜和水果。

5.避免肥胖。明显的超重与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有关。

6.保护听力和视力。许多日常活动需要较好的听力和视力,使您与他人交往中能保持良好的关系。

7.得到良好的医疗保健和预防服务,它有助于您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8.保持一个活跃的社交网络和紧密的人际关系,它有益于您的健康和晚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第7篇:老年医学内容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是一门面向我校本科生开设的人文通识类选修课,以探寻中医学产生、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文化动因为背景,是贯通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理论的交叉型课程。本课程的目标不仅要开拓中医学生文化视野,更要领会到中医药文化之真精神,提升中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医学生独立的思想、求新的激情、进取的灵气,进而为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中医药人才的养成奠定基础。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基本仍偏重于扩展学生知识面,停留在对知识的一般了解,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再造过程,从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塑造。这种局面的造成,是与长期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因此,笔者希翼通过"两线并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弥补传统方法的缺憾,在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后,教学效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明显加强,在此作一分享。

 

1 "两线并行"教学方法

 

"两线并行"即教师知识传授线与学生自主创造线并重,共同运用于教学实践。传统的授课方式只有一条线,即知识传授线,教师将教材内容传授灌输给学生,这种方法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缺乏深入探究,不利于知识内化以及能力的养成。因此,需要增加一条线,即自主创造线,在第一条线的展开过程中,教师通过诸如"成果导向"等教学模式的构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研究基础上达到知识的内化和创造,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以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2 "知识传授"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对于传统文化及中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必要的"灌输"也是需要的,这样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进而为深入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这种"灌输"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才能使学生将知识铭刻于心。

 

2.1教材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 由于教材语言文言色彩较浓,专业术语、引经据典颇多,理论性强,照本宣科显然不适合本科生教学。因此,教师需要经过内化后,深入浅出,转变成通俗的、简单易懂的教学语言,以学生能最大限度的理解为宗旨。同时可用案例、图象及影视资料播放等教学方法作为理解的辅助手段。

 

2.2形象案例教学 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各种人物传记、逸闻趣事、医事典故、历史文化小故事等,一方面作为教学内容的有力支撑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案例教学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易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目前,本课程已收集到了诸如《中国历代名医传》、《中医药趣闻》、《冷庐医话》、《肯堂医论》、《先哲医话集》、《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选》、《叶天士医案精华》、《扫叶庄医案》等十多种文献资料中的案例。在此基础上争取进一步加以扩充,构建材料更为丰富并与课程具有密切相关性的案例类资料库,进而使教材抽象的思想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与直观化。

 

2.3艺术感染教学 通过播放影视视频资料,使学生内心受到震撼。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中,已经收集到的视频资料,如《跨越时空的文明--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纪录》、《江南贡院》、《孔子万世师表》、《黄帝内经:中医医史文化、医理文化、养生文化》、《乱世郎中》、《医痴叶天士》等近20部,下一步的工作即对这些资料进一步整理、筛选,提炼出适合向学生展示的视听资料,不断地推陈出新,寻找和收集使学生易于接受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并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视频资料,构建视听资料库。

 

2.4文化体验教学 主要有两种形式:①组织观摩,即针对相关授课内容,选择中医文化景点组织观摩,使学生更为感性的掌握授课内容。比如可依托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有利条件(此馆即设在我校内,免费对外开放),把教学地点迁移到馆内,针对授课内容带领学生参观各个相关区域,并做重点讲解,如讲到〈道文化--养生文化〉这一内容时,就带领学生走进养生康复馆。②学生自行体验。由于课时有限、经费紧张等现实问题,教师推荐一些反映中医文化的民间博物馆、民间中医诊所等让学生自行前往,直觉体验中医文化的力量。

 

2.5重视互动教学 在知识传授中要注意的是,这种"灌输"不是一言堂,在讲课期间,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活跃、乐于互动的特点,不断通过穿插提问、讨论甚至辩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互动形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与此同时更能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 "自主创造"教学方法的设计

 

   随着第一条线的展开,学生对新知识已初步掌握,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通过人际协作与互动实现意义建构与生成的过程。"[1]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协作探究来提升认知的层次,达到对新知识的迁移、应用和创造水平,实现知识的内化,这是教学的真谛。基于此,笔者通过设计"成果导向"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创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1"成果导向"教学 William Spady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一个教育学领域的新理念,随后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实施,取得了明显效果,得到了广泛好评。成果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成果导向教学不是以学生必须学什么为出发点,而是以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做什么,能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技能等竞争力[2],即在知识内化同时,培养各种能力。知识成果是形式,能力技能是实质。因此,它是一种强调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的教育系统。[3]笔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中注重贯彻"成果导向"理念,取得一些有益经验。

 

3.2"成果导向"教学方法的实施

 

3.2.1 学习成果的设定 如笔者在讲授到"儒文化与中医学"这一单元时,在讲解儒文化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先秦、两汉、宋明)及其基本思想后,即提出"儒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这一课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研究,撰写研究论文,作为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3.2.2 开展协作探究活动 上述课题可以分解成儒学三大发展阶段的每个阶段对中医学发展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六个子课题展开论证。因此,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知识构

 

构成、能力倾向与认知水平,自行选择研究方向并组成小组,通过收集资料、交流协作、探索研究共同完成研究论文的初稿。

 

3.2.3学习成果的研讨与提交 学生在完成研究论文初稿后,在课堂中进行汇报与展示,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评论,同时教师进行辅导,提出完善建议,并说明理由。在多方意见的指导下,研究论文加以改进,并提交终稿。

 

3.2.4学习成果的评价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对学习成果的评价打分,对于能在高质量的论文期刊上得以发表的论文、获得学校"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经费支持的研究论文等优秀学习成果,还要追加分数并发放小礼品。总之,有了成果,学生体会到了求知的快乐、收获的喜悦、激励他们取得更多成功。

 

3.3成果导向教学体现的独特价值 在小组协作探究,撰写研究论文,获得研究成果同时,更是培养了学生诸多能力。

 

3.3.1迁移运用能力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自觉地运用古代思想精华引导当今社会的发展。如在宋明儒学对中医学影响的研究中,学生发现自宋以降,在儒学影响下形成的儒医群体,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技,是推进宋代医药繁荣、医患和谐的重要力量。而在医患纠纷不断、医生道德价值受到严重质疑的当下,如何培育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学生认为可以撷取儒医仁爱济世、刻苦习业、求实不欺、人际和谐等思想精髓,有的放矢地融入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氛围中,进而使医学生价值观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这种思想不仅表现出较强的迁移运用能力,而且具有创新意义。

 

3.3.2分析批判能力 在对先秦儒学"仁爱思想"的深入分析过程中,学生发现儒家的仁爱思想存有差等,而这一思想也渗透进不少医家的思想观念和行医活动。如张仲景主张医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把患者区分为上中下三等,有明显的差等思想,对患者不能一视同仁。因此,学生认为对两千多年前形成的儒家仁爱思想,不能全盘接受,对其糟粕,我们应坚决予以批判,这样才能体现"医乃仁术"的精神实质,进而构筑和谐的医患关系。

 

3.3.3开拓创新能力 通过协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关注当下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医学生希望在老年医学的养生保健和疾病证治方面有所贡献。在研究成果中,学生开创性的发掘出儒家所倡导的仁孝之伦理道德观,天人合一、形神兼备之整体和谐观以及注重日常生活之世俗观念等对传统老年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推动了传统老年医学的发展。这种发现另人振奋,为现代老年医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探索。因此,我们决不能低估学生的开拓性,只要教法得当,创造力就会迸发。

 

3.3.4交流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 探究活动是以小组协作方式展开,学习成果也是以小组团队形式体现的,因此在探究过程中组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必不可少,精诚合作相当重要。在整个成果获得过程中,师生之间、协作组内、协作组间交流沟通非常频繁,学生表达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日后踏上医务岗位,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组员间相互信任、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的团队协作和团队荣誉精神亦处处得以体现,这也是中医药科研事业谋求更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4 结语

 

"教师传授知识"使学生了解知识,"学生自主创造"使学生内化知识并培养能力,两线并行运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课程中,能真正体现课程教学目标和宗旨。笔者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运用两线并行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因为实施时间不长,特别是成果导向教学这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还在进一步探索中,需要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第8篇:老年医学内容范文

【关键词】老年妇女;子宫脱垂;曼氏术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553-01

子宫脱垂是临床上老年妇女常见的疾病之一,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或者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妇女子宫脱垂发病率明显增加【2】。老年妇女子宫脱垂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的雌激素不足,子宫韧带失去弹性,整个盆底支持组织松弛无力。手术是治疗子宫脱垂的主要手段,其中曼氏术和阴道子宫全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应用比较多【3-4】。本文具体对比了上述两种方法治疗老年妇女子宫脱垂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2010年6月至2013年0月间在我院妇科行手术治疗的60例老年妇女子宫脱垂患者,入选标准:符合子宫脱垂的诊断标准;年龄≥60岁;宫颈及内膜组织细胞学检查无恶性病变;患者知情同意;无绝对手术禁忌证。年龄最小61岁,最大80岁,平均66.25±6.52岁,患者平均绝经时间为45.43±8.73岁,病程最短4年,最长16年,平均6.99±2.12年。I度脱垂15例,II度脱垂20例,III度脱垂25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术前后一般情况对比无显著差异(P>O.05)。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头高臀低截石位,均采用全麻,治疗组行曼氏术,对照组采用阴道子宫全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术中与术后指标,术中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便天数与术后住院时间,而术后指标为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方法

2.2 并发症对比

3 讨论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子宫脱垂作为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严重影响着老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在病理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项生理机能相对衰退,盆底支持组织经历着从坚固到松弛的变化,导致疾病的发生。子宫脱垂老年患者常以自觉阴道内容物脱出为主诉入院,且经常感到阴道分泌物增加、下坠感及腰背酸痛等不适症状【5】。

随着手术在妇产科领域中的不断开展,手术治疗老年妇女子宫脱垂已经成为了标准方法。其中曼氏手术和阴式全子宫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其手术目的都是为了矫正盆底韧带、组织和筋膜的病理解剖状态,使脱垂生殖器官恢复到正常位置。两种手术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于阴式子宫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找到并打开膀胱子宫返折及直肠子宫返折是手术难点。二者术式均不能直视下探察盆腔,故术前要严格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本文所有患者都治疗成功,两组术中出血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两组在治疗中要注意以下事项:修补后壁应充分切除会阴皮肤疤痕,恢复外阴正常状态。适当上推膀胱,缝合阴道筋膜及膀胱柱,防止膀胱再度膨出。切除宫颈应尽量切除到宫颈鳞柱交界的组织学内口,以防宫颈癌变。生理盐水内加入缩宫素,将阴道筋膜层膨起可使组织疏松,操作顺利,迅速且不易损伤膀胱。手术中必须要认真彻底的止血,手术操作不留死腔。严密观察老年妇女的生命体征,控制输液量。

总之,手术是老年妇女子宫脱垂治疗的标准方法,临床上要根据患者情况而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朱建平,张宗明,陈以安,等.80岁以上老年人外科疾病的围手术期处理[J].实用老年医学,2006,20(2):123.

[2] 蒋乐萍,蔡奚梅,郭金娥,等.老年妇科手术83例围术期特点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5,19(1):50.

[3] 刘珠凤,郎景和,孙大为.阴式子宫切除术25例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2009,34(8):456-458.

第9篇:老年医学内容范文

【关键词】 老年人 跌倒 危险因素 预防

跌倒是老年人常见的问题,而且是老年人群伤残、失能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期望寿命延长,为保持老年人较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减轻社会疾病负担,老年跌倒的预防控制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和健康问题。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如何有效预防社区老年人发生跌倒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国外对老年人跌倒的相关问题研究较多,国内的研究多集中于护理机构中老年人的跌倒,针对社区老年人跌倒的预防与控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为借鉴国内外经验,做简要介绍:

1 概述

跌倒是老年人所特有的症状,常为某种疾病发作或恶化的表现,可导致骨折、硬膜下血肿、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心理创伤等严重后果,是老年人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已成为老年人意外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老年人口众多,老年人跌倒已成为公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3]。跌倒的定义:出现突然发生的、不自主的、非故意的改变而倒在地上或更低的平面上。

2 跌倒的危险因素

2.1 跌倒者内在因素

2.1.1生理学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保持直立姿态的本体感觉、前庭感觉、视觉三大系统的传入感觉功能和中枢控制能力明显下降,骨骼肌肉系统功能、四肢肌肉力量下降,造成步态不协调、平衡功能下降,从而使老年人易跌倒。尤其视觉,视力减退、视觉分辨能力下降将增加跌倒的危险性或跌倒所致的骨折发生[4]。

2.1.2病理和药物因素 包括心血管疾病(如脑梗塞、脊椎动脉供血不足、小血管的缺血性疾病、性血压过低),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萎缩、小脑病变、帕金森综合征),功能损害(如深感觉障碍、认知损害、特殊定向损伤、以前有脑血管事故的证据、肌肉运动失调),运动器官的畸形(如缠足的妇女),以及风湿关节炎病、甲状腺病、视觉损害、眩晕病、骨质疏松症和体质虚弱[5]。药物因素有:使用镇静剂,如催眠药、抗焦虑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强安定药、抗高血压药、强心剂皮质甾类药、非甾体类抗炎药、抗心律不齐药、抗组胺药剂、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泻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肌肉松弛剂、血管扩张剂以及任何影响平衡的药物等均可引起跌倒。这些药物可使反应变慢或削弱认知能力、心律不齐、意识错乱等,增加了老年人跌倒的危险性。据Nygaard研究显示,使用安定药者比不使用安定药者跌倒的危险性高4倍[6]。因此精神类药物与跌倒显著相关。接受高血压治疗的病人发生性低血压的概率几乎是其他人的2倍。

2.1.3心理因素 沮丧、抑郁、焦虑以及不佳的心理状态及其导致的与社会的隔离均能增加跌倒的危险。沮丧可能会削弱老年人的注意力,潜在的心理的混乱也和沮丧相关,都会导致老年人对环境危险因素的感知和反应能力下降。另外,害怕跌倒也使行为能力降低,行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步态和平衡能力而增加跌倒的危险,形成“跌倒-丧失信心-更容易跌倒”的恶性循环。

2.2 外部环境因素

包括老年人周围环境的危险、无序和老年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等。Franchi2gno ni F研究指出,户外环境危险几乎在所有的社区均存在[7]。除户外环境,室内不良的环境如地面湿、滑或不平整,地毯、脚垫过厚、不平,台阶过高过长、宽度过窄,无夜灯,马桶过低等也是导致老年跌倒危低血糖而发生跌倒。

3 引起跌倒的疾病

在老年人跌倒事件中,晕厥是跌倒的一个主要前兆。心血管疾病引起心脑缺血,诱发心绞痛、黑蒙、晕厥,而导致跌倒的发生是最为常见的。

3.1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节律紊乱是晕厥和跌倒的最常见和有害的病因之一。心律失常性晕厥和跌倒的最常见原因是室性心律失常,占晕厥原因的11%。由室上性心动过速引起的晕厥和跌倒被认为与改变了血管紧张度有关。与预激症候群有关的心房颤动可诱发快速的室性心律失常,导致晕厥、跌倒。

3.2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在老年人中,由于窦房结功能不全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是跌倒的重要原因。在40%—50%的晕厥患者中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表现。

3.3.心脏传导阻滞 持续的或间断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严重心动过缓会引起患者易于发生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晕厥和跌倒。

3.4 颈动脉窦超敏综合征 颈动脉窦超敏综合征被认为是老年人反复发作晕厥和跌倒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约5%—25%的无症状的老年人患有颈动脉窦超敏综合征,其中有5%—20%发生晕厥。有研究结果提示,颈动脉窦超敏综合征患者均为老年人,其发病与年龄和心血管病有关,颈动脉窦粥样硬化是其可能的发病机制。

3.5 血压调节障碍 性低血压是血压调节障碍的突出表现。性低血压由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定义为:站立后3分种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伴有或不伴有症状。性低血压常常发生在清晨、进食后和运动后。性低血压与跌倒的关系,在不同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大部分回顾性研究显示,与跌倒有相关性。

3.6 短暂性局部缺血性发作 短暂性局部缺血性发作亦称小卒中。是由于颈动脉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供血不足导致流向大脑的血液暂时被中断而引发的暂短性脑缺血。最常见的症状为眩晕。多数诱发跌倒,也是老年人跌倒的常见原因之一。

3.7 餐后低血压 进食后的消化运动需要大量血液供应,而饭后立即活动,会使骨骼肌血流量增加,骨骼肌的血流量增加势必会减少心、脑部位的血液供应,而诱发晕厥以致发生跌倒。

3.8 排尿、排便 排尿、排便可引起血压降低而致晕厥,可能与内脏血液重新分布、血压不能代偿稳定有关。

3.9 心肌梗死 晕厥和跌倒可为老年人心肌梗死的不典型表现。

4 防范措施

4.1 预防生理性因素所致的跌倒 对年龄偏大、活动不便的人群,日常活动如起床、散步、入厕及洗漱等应随时有人照顾防止跌倒;视力、听力差的老年人外出一定要有人陪同。

4.2 思想上的重视 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的患者有约束带等防护措施,故不易发生坠床、跌倒等,而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无论护士、家属等均较麻痹,瞬间的意外就因此而发生[8]。

4.3 正确合理用药 正确指导老年人用药,对于服用镇静安眠药的老年人,劝其未完全清醒时勿下床活动;服用降压、降糖药的患者应遵医嘱服用,并注意用药后的反应。对于门、急诊的老年患者应进行耐心细致的用药知识宣教。

4.4 建立适合老年人的特定的生活环境 老年人的居室应布局合理、安全,入室有充足的照明,避免灯光直射,最好有夜间灯且电源容易触及。地面应平坦,保持干燥,最好是防滑木地板。物品摆放有序,通道无障碍物。沙发勿过度松软、凹陷;座椅应较高,使之容易站起。着鞋应合适,最好穿胶质底或布底鞋。衣裤避免过大过长。走廊、楼梯、厕所和浴室要设扶手,特别是在意外发生而周围又无人扶时,扶手对保持身体平衡能起到必要的支持作用[9]。最好安置一个能升降的大便坐椅,防止患者跌倒。取消不必要的门和坎。

4.5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①对行走不稳的老人,选用“三脚杖”、“前臂支持型手杖”以及其他合适的手杖,并将其放于容易触及处,以便随时取用。②老人移动或换乘动作时不要太急,应缓慢进行,不要在老人行走时突然召唤而分散其注意力,他人也不要在老人面前或身边擦过。③对勉强能站立和行走的患者要特别注意,禁止在无人扶持的情况下站立行走。④告诉老年人在大便起身、上下床、夜间小便、低头弯腰拾物等动作时一定要慢、稳,以免发生意外。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建议夜间在床边放置一小便器就近小便,减少因多次到卫生间小便而跌倒的可能。注意做好日常的保护,行动时尽可能从容,避免做事匆匆。夜间或清晨起床,要注意“三个半分钟”:醒过来不要马上起床,在床上躺半分钟、坐半分钟、两条腿下垂在床沿再等半分钟,防止脑缺血引起跌倒。⑤老年人预防性使用维生素D对减少跌倒有效。每日同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对预防跌倒有较好效果[10]。

4.6 安全健康教育 采取老年人保健知识讲座、咨询、发放资料、定期体检等形式帮助老年人调整心理状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向高危人群讲解跌倒的后果及预防措施。对理解力记忆力不断退化、性格又较固执的老年人,安全教育要不厌其烦,边讲解边示范,要随时反馈,不断强化。告知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老人,不要羞于别人的帮助,应把需要随时告诉别人,以获得及时帮助。对年老体弱、独居的老人提供社区支持和家庭保健服务,使其保持较好的健康状况和较高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夏庆华,唐传喜.社区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危险因素研究[J].

[2] 林茵.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1(23):36-37.

[3] 潭朝晖,于普林.老年人跌倒研究的现状及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711-714.

[4] 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编译.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210.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39-841.

[5] 于普林,覃朝晖,吴迪等.北京城市社区老年人跌倒发生率的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6,25(4):305—308.

[6] 周白瑜,于普林.老年人跌倒和心血管疾病[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6,25(3):224—257.

[7] 吕筠.老年伤害研究回顾[J].疾病控制杂志,1999,3:300-303.

[8] 库洪安,王艳丽.男性老年患者跌倒状态及跌倒认识的调查[J].中现代医药杂志,2006,4(8):13-15.

[9] 胡逢祥.因跌倒所致骨折的危险因素[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医学分册,1999,15(1):18-19.

[10] 玉兰,马腾宵,王勇琴.老年脑血管病跌倒患者平衡与步态的评分析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5,23(5):29-31.

[11] 李林涛,王声勇.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1,3(6):227-229.

[12] 吴迪于普林.老年人跌倒和神经系统疾病[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经病学杂志,2006,7(13):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