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地理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教学程式化
区域地理内容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两大部分,而自然地理可以从区域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要素展开,社会经济区位则可围绕资源、人口、城市、经济、交通等要素分析。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课堂似乎呈现出雷同的课堂实况,无论怎样个性鲜明的区域,都被整合进这个知识框架,使得活生生的区域生态,变成条框式的知识条目。这样的区域地理教学课堂难免出现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序、了无生气的课堂氛围、颓唐厌学的师生情绪。
2.方法与目的错位
区域地理教学利用一定的分析框架、遵循一定的分析思路本无可厚非,但在现实教学中,这种分析框架及其涵括的具体内容被僵化为全部的学习内容,这种帮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其价值被非理性地扩大。区域分析的框架近乎成为区域地理学习的唯一方法与全部内涵,所有区域都被机械地进行知识分割,然后镶嵌进这个既有框架。区域地理学习,曲解为将特色迥异的区域变成僵化知识框架下的知识记忆与重现。作为分析的框架与思维工具最终成为了学习目标,有方法与目的倒置之嫌。
3.认知单维侧重
“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学地理教学就已经开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成就评价中却一直存在过于注重知识,特别是事实性知识传授的倾向。”区域地理知识被分解为各要素统辖下的知识罗列清单,而这样的知识在呈现方式上是静态文本,在呈现结果上是简单易测的事实性知识,知识存在方式是外在于学生而无法为学生所建构与内化的状态,知识样态固化与割裂,知识价值仅能服务于对“是什么”的提问。“程式化”教学模式下的区域地理学习,最后简化为不同尺度区域各个不同维度的特征记忆。不难想象,由于区域地理尺度不同,区域所能涵盖的范围十分广阔,任何一个区域都要求学生对这些地理特征要素进行记忆,甚至是毫无联系的记忆,如此学习尚无以应对能力为先、创新求变的考试要求,更难以直面变幻莫测、鲜活灵动的现实状况。
二、再认:区域地理教学的价值
1.独特的学科教学价值
地理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虽早期都有一段“尴尬”经历,由于工业发展使环境、资源、发展问题日显紧迫,“地理科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又显示出巨大的优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并认识到地理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这些困难和问题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从而意识到迫切需要公民接受高水准的地理教育,提高公民地理素养,以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地理学科独特的学科价值和育人价值受到不断重视。地理学在知识获得、思维养成、实践应用、伦理道德提升等方面具有自身的教学育人价值,具有难以替代的独特性。
地理学科横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两大学科门类,在知识内涵上包罗万象,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地理学基础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从生活常识到宇宙奥秘,地理学知识在内容上具有深度与宽度并存、趣味与科学性兼具的特色。地理学致力于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通过地理现象的研究,重在阐释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解释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演变原理。通过地理学习,让学生的思维穿梭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变换在具体与抽象之间,可以锻炼其思维的各方面与层次。由于地理学知识几乎涵盖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所以地理学的实践性、应用性、生活性、生产性就极为凸显。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学科使命是研究人地关系,地理学通过历史的、逻辑的方式渗透了对学生环境伦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层面,地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与独特的学科价值。
2.独特的学科领域教学价值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渗透于三册必修之中,独立于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区域地理教学旨在使学生通过区域学习,形成一定的区域素养,这些素养包括获得基本的区域地理知识、形成基本的区域问题研究能力、树立良好的区域发展观念,能够解决与区域发展相关的一些现实问题。获取区域基本知识,包括掌握本区域概况,了解区域位置、分布、特点;区域研究通过对本区域分析、进行区际联系与比较,通过区域发展理念的支撑,构建区域发展的合理设想。区域地理从学生学习的诸多维度满足了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全面发挥地理学科教学价值的诉求。“尽管新课程中已明确强调区域地理教学应从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三个角度着手,但当前‘地理八股’式教学模式普遍存在。”
三、尝试:区域地理教学的再思考
1.“问题切入、案例推进”构建区域地理教学新图景
“传统的区域地理课程,以严格的地理界线划分区域,以固定程式展示区域,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得不到应有反映。跳出‘地理八股’学科体系,即突破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模式,给学生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又注意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能力。”“问题切入,案例推进”即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把区域的典型问题、突出问题作为区域地理教学展开的推手,以具体问题作为本区域学习的导火索,充分引发地理学习兴趣、积累学生学习经验;同时,以“案例学习”方式进行区域学习与研究,在此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注重综合提升学生的知、情、意、行。
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按照区域尺度的不同,往往按照大洲大洋分地区、分国家,再进一步细化为一个国家内,再按照不同的区域尺度进行学习。无论是在哪种尺度上,任何一个尺度的区域总存在不同于其它区域且较为突出的特点,“区域”自身在定义上就有这一意蕴。为了说明这种教学尝试的可行性,试例举区域(以国家为尺度)的若干典型问题并加以说明。
■
表1只为便于说明而提供的参考,区域问题的选择只要符合典型性、可挖掘性、时事性均可作为学习资源。通过对这些国家典型问题的剖析,可有效避免案例学习的局限性,从而体现地理学“整体性”、“综合性”特点,并达到对区域进行连带式的全方位学习。
以日本的学习为例,通过展示“日本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教师可设问“日本工业城市的分布有何特点”,通过直观看图学生不难概括出“沿海”的特点——沿濑户内海和太平洋分布。教师通过进一步设问“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日本工业沿海分布的趋向”,学生零星能从自然资源缺乏、国内市场狭小、沿海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等因素回答。通过读图、分析、概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日本发展沿海型经济的原因,既有难以改变的制约性因素(岛国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也有促成性因素(如处在板块交界处,地质活动活跃、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从教师的总结,可自然过渡到“对日本自然地理区位的分析与总结”,这样便由经济地理相关内容的学习转入自然地理相关内容的学习,这样的知识过渡具有内在关联性,而且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联系,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拓展新的知识点。这样的问题分析、概括总结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中日问题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历史、现实的角度分析日本窃取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海洋国情教育、国家教育且比单纯地说教更有感染力与说服力,并且放在理性的高度、真实的历史脉络中进行。
2.“区域典型问题切入、案例学习为主导”教学实践旨趣
(1)激发地理学习兴趣。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由于总是按部就班地围绕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资源、人口、交通、经济等方面展开,虽面面俱到,但难以触及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而且由于区域地理涵括范围大,所含区域层次多,学生学习负担较为繁重。教学模式的固化和教学过程的程序化使区域地理学习过程发生了质变;特色鲜明的各区域,被削除个性后收纳进固定、抽象的框架内;学习者头脑里无法呈现鲜活的区域特色,只是相差无几且僵直的专业术语重复堆砌。区域的典型问题、突出问题作为区域学习的切入口,从具体特点、问题进入区域地理学习,而且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习过和学生关注的内容作为学习问题的案例,这样使学生对区域学习拥有一定的先在基础,能进一步深入学习。
【关键词】高中 地理 有效性 教学
引言
高中地理是现代高中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理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涵养,也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与培养。现代高中地理教学一部分还处于中低等水平,不仅仅使学生对地理学习缺少兴趣,而且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比较差,说明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都存在问题,所以导致了地理教学工作发展受到了阻碍,长期停留在一个水平下,甚至由于受到W生和教学者的忽视使地理教学质量更加低下。所以,地理教学应该重新找到适合的方法和途径,重新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改善和提高各方面技能和水平,使地理教学逐渐成为现代教育事业中重要的学科教育。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成绩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地进一步教育,地理教材中也包含大量地思想政治的内容,通过教师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对现代文化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形成现代观念,例如,在教学中展现我国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地理资源,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以及能够开发利用的资源,从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未来的学业规划和工作等安排能够基于这些基础之上做出合理的选择,能够有效利用我国的优势促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地理对高中生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科目,即使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与地理学科关系不大,但是日后的生活中也会充分展现出自己学识渊博的优势。
二、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策略
1.做好课前准备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仅仅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师也应该完成全面的课前准备工作。首先,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一般包括技能与知识、过程与方法以及价值取向与情感态度三个部分,技能与知识主要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其中技能包括地理图表分析技能、调查技能、计算技能等,而知识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内容中的概念、理论、规律等;过程与方法主要是指科学教学的过程与方法,需要学生充分掌握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实际的过程,所以,过程与方法是重点培养学生能力的学习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价值取向与情感态度主要是指对自己、他人、国家、社会、大自然等的态度、情感以及价值取向,同时也包括做事情应该持有地科学精神和态度,这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其次,需要将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同时结合班级学生的水平和特点进行规划地理教学目标,并且编制具体化教学内容;最后还需要选取合适地教材以及教学方式,通过不同教材与教学方式的比对,选取最优的地理教材与教学方式。
2.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有效性
将地理教学的内容进行问题化,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性和对问题进行思考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主动接受知识,因为地理知识不仅仅是熟记像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等固定的内容,还需要一定的逻辑计算能力,只有主动参与学,才能够发散思维和开发潜力。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更加民主和公平的进行,保持良好的态度,温和的语气,与学生之间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和朋友一样交流学习成果和经验,尊重学生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应该添加和组织有利于学习的活动,使全员都能够参与其中,例如地理知识比赛,学生分成相应的几组,然后老师将题目发给每组的学生,作为向对方组提问的内容,答对者加分,最后表现突出的团队给予奖励,这样学生将基本知识更加能够熟记于心,同时也愿意去学习地理这门学科,当然还可以组织其他的具有逻辑性的现场演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地理问题。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为了知识而教学,而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力而教学。
3.课后总结与反思
地理教师在课后需要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同时对获得的教学成果进行总结。总结和反思内容一般包括学生表现情况、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教师个人在课堂中出现的行为是否符合教师的职业要求等等,只有做好总结和反思,才能够督促教师自己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与方式,制定更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促进我国高中地理教学更加高效。同时,教师也需要重新整理教学内容,对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以及难点都做系统地总结。
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地理教学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从自身的教学角度出发,开始逐渐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热情逐渐增大,并且能够热衷于地理方面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本文为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础,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帮助与经验,是我国地理文化能够不断地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苏丽宏.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08.
[2] 迟明霞. 高中区域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及实证分析[D]. 鲁东大学,2014.
[3] 易桂芳. 高中自然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新课标;乡土地理;教师要求;南阳市
本文共分为两部分,分别从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教师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来论述新课标下的乡土地理教学。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
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我认为课程标准中的这段话包含有四层意思:
1.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虽然乡土地理讲的是学生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许是学生熟识的,但是,这并不等于学生已认识和理解了家乡的地理环境,这中间还有一个将感知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以实践和综合学习为主要学习途径,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2.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乡土是学生观察、了解祖国的“窗口”,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祖国有更深切的感受,从而有助于学生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课程标准把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从上边的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出“乡土地理”的教学安排在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的最后部分,并作为综合学习的载体是因为学生通过学习“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有可能将所学得的地理方法运用于乡土地理的学习;同时.由于"乡土地理"所属的范围就在学生身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因而更利于学生好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
4.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标准中要求:“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指即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削弱满足子孙后代需求的发展,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只通过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是难以真正确立的;而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才能逐步确立。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乡土地理的学习只能较好地体现了这种实践。因此,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二)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
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也就能充分体现学习乡土地理的重大意义。
1.一般说来,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学习,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因此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人民的勤劳奋发的精神、家乡的 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的事实,其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录像等音像展现的事实因而也就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家乡的故土情结,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这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
2.乡土地理的学习,因其可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从而能有力地促进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防灾减灾等地理基础知识以及绘制地图、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学生都可紧密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应用于地理实践。
3.通过这样的地理实践,不仅有助于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在考察、调查等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师在乡土地理中的作用
教师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应从乡土地理教学的特点出发,才能发挥其有效的作用,从而才能实现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主要特点
乡土地理作为小区域地理,其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都作为区域地理,在教学中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空间性等共同特点;然而其又有不同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教学的特点。
1.实践性
乡土地理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学途径的实践性。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要求开展:“绘制反映学校或家庭所在地的示意图”;“查阅以前的乡土地图,讨论家乡有哪些变化”;“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开展乡土地理的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活动。这些都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由于乡土地理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实际,这就为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2.开放性
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开放性特点是由其实践性特点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所决定的。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到野外去考察、走进社会展开调查。这是教学形式上的开放,由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为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就应结合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性放手由学生自由选择单一的或综合的地理问题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这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由教师选定学习内容转变为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探究的内容。
3.综合性
这里所指的综合性是指学习的综合性,这与地理学固有的综合性特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进行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教学中,虽也强调综合性,但在教学中总是按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分为世界的地形、世界的气候、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中国的农业和工业等章节进行教学的,其间虽也探讨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等,但是,在乡土地理学习中,应更强调学习的综合性,亦即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认识家乡地理环境。
(二)乡土地理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学习的综合性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熟悉家乡的地理
熟悉家乡的地理,是教师能按课程标准要求高质量地完成乡土地理教学的必备的基础条件。很难想象,对自己家乡的地理都不熟悉的教师,能很好地教好乡土地理。当然作为一个地方的地理教师,很可能是外乡人士,那么你要教好当地的乡土地理,就必须尽快地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将自己融入当地的社会中去。
要熟悉家乡的地理,应尽可能地收集有关家乡各方面的资料,如地方志,特别是近期的有关家乡建设的新闻报道,甚至包括乡土文学、乡土历史方面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加深自己对家乡的认识。这时,一说到家乡,你便可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这样,就可能以你对家乡的深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情感。
2.地理实践能力
实践性是乡土地理教学中最显著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地理实践能力。乡土地理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因此,还应具备组织、指导开展地理实践的能力。
3.了解学生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乡土地理教学也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生,他们的兴趣点,他们的认知水平,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开展野外考察、社会调查中,帮助学生自己选择、确立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而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考察或调查的课题。
(三)乡土地理教学要求解析
课程标准中关于乡土地理的教学要求共有十多条(包括“活动建议”),现择要加以分析。
1.“分析、评价家乡地理位置特点” 以南阳市为例:
位置: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河南省地图,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南阳市地处河南省西南部,居“襟三山而带群湖,枕伏牛而蹬江汉”的南阳盆地之中,为豫西、鄂、陕三省交界处的重要城市。市区北、东、西三面均为伏牛山脉所环抱,南面与湖北重镇襄阳市(原襄樊市)相通,同为“宛襄盆地”。
地势: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南阳周围的地形分析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并作出评价。
南阳市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自然倾斜,东北面有盛产碧玉的独山,标高367.9米,为市区最高点。整个市区处于白河的地势平坦的二级阶地上。
2.“利用图文材料和历史档案,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原因”
例如;南阳旧城格局为六关。即东关、南关、西关、北关、小东关、小西关。老城内的主要街道布局基本上是三经四纬相互交叉,将城区划分为十二个方块,保持着棋盘形的民族特色。现在由于社会的发展,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很多地方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导学生就此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利用假期走访老城老街,感受乡土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地理教学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以学生为主体,更加注重学科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地理教育教学潜力的挖掘,促进地理教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于地理教学,既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教学效率提高的手段之一。
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概述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概念是维果茨基在1931一1932年将一般的发生律应用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问题时提出来的,他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2.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2.1挖掘学生潜在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是分析学情,通过与学生交流互动、分析学生作业、实施阶段测试等方式正确判断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认知发展水平,正确认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次教师应该提供学生知识储备中没有的新知识,新的知识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自身努力可以学会的知识,而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形成螺旋交叉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有兴趣主动探究学习,学生把新的知识内化并获得成功体验,更能激发其学习知识的欲望,不断得发展进步。
2.2引导学生互动合作的教学过程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互动合作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有效的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同学互动合作,自主探究问题,最终完成对新知识的储备。互动合作的教师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与同伴合作互助的情感态度,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3动态评估的教学评价
动态化评价是由针对知识与技能的准确评价、针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适时评价和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按需评价等多维度评价方法与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主体结合而构成的一个有机体系 [2]。在动态化教学评价时首先要求教师去了解学生的过去,对学生以往的认知水平和思想道德全面的分析,才能对学生现在表现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其次是要求教师不仅对学生测试成绩进行分析,更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认真分析。第三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重视学生发展的潜力和趋势,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地理教学设计
下面是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中选取第一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在认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的学习中,依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图片、视频的展示,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让学生体会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更好的认识祖国。
[教学实施方式]
本节课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作为教学实施方式。问题探究式教学以维果茨基、皮亚杰等人的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3]问题探究式教学需要的时间较长,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对教师在设计问题、掌控教学全过程、判断学生行为等方面要求更高。
[课堂实施过程]
课程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1.看课本第二页,图5.1四位同学分别描述了自己家乡的特征,提问这些地区特点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要划分行政区、地形区、气候区、农业区、工业区等?思考、交流图片中四位同学家乡的特点是在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形成的,并且根据人们的需要划分成不同的区域。
2.展示一个填好的信封,说明信封上邮政编码的编写原因,提问一个地理区域还可以再划分成多个区域吗?互动、交流邮政编码由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构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可以划分为多个市级行政区域。通过两个递进的情景,一步步引导学认识地理区域的基本特征。
确定问题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推理论证
(一)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图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地图,提问: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什么?通过读图,比较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讨论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的主导因素。
(二)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地图、1月份气温分布地图、年降水量分布地图,提问:确定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分界线还与哪些地理事物相一致?南北方地区分界线与1月份气温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相比较,讨论南北方地区分界线与0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关系,并讨论其他地理事物与分界线的关系。
(三)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地图和我国的三级阶梯地形图,提问:确定青藏高原地区与其他地区分界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比较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我国三级阶梯与二级阶梯的分界线,交流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分界线确定的主要因素。通过设计一连串的读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讨论得出结果,老师适当加以分析和纠正。
深化总结总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主要因素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与许多地理事物的分界线相似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划分有不同的因素主导。建立本节知识结构
[教学反思与评价]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但是同学们大多对于这些现象的认识仅限于课本资料和一些视频,缺少直接经验使得这个内容的学习始终停留在想象阶段。若条件允许,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到不同地理区域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4.结语
“最近发展区”理论具有历史唯物论的思想,提出的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系统地说明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对地理教学中教学目标、过程、实施、评价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城环学院学院)
参考文献:
[1] Das.Some thoughts on two aspects of Vygotskys work[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5,30(2),993-997.
[2] 常凤,周本伟.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课改新世界,2009,01.
一、从“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
长期以来,我们把“课本知识”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从而造成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任务。使学生的学习游离于生活世界之外,学生作为弱势群体被迫顺从学科专家的权威,变成了消极接受课本知识的“容器”,其结果只能是发展“知识”而不是发展人。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使教学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这也正符合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而要很好地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正确认识理解地理课程资源和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认识和理解
根据新的教育理念,课程资源除教材以外,还包括学生生活中以及学校、社会和自然界一切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
就其空间分布而言,地理课程资源主要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前者如地理教学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专用地理教室、天文及气象观测场馆等;后者包括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如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以及工厂、农村、科研院所、居民小区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资源、远程教育资源为标志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异军突起,并以其传输快、信息量大、能突破时空局限等优势而倍受关注。
地理课程资源内容丰富多彩,是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式、能够给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由“学科中心”、“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资源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而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结合地理课程自身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掌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增强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的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情景和学习条件,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爱国主义情感和人文精神。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积极鼓励广大师生摒弃过分依赖书本单一课程资源的传统习惯,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将原本鲜活的地理课程资源演绎的更加有声有色。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不仅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起着重要作用;更对学生能顺利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通过调查,掌握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情况,并分门别类建立地理课程资源档案,逐步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注意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特别是地理信息资源的积累;可以自己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和教学软件,包括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制作地理模型、电教软件等。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提高地理课程资源库的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2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
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师生可用于地理教学的经历和体验;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有关节目,提倡校际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3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寻求多种支持,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员演讲、座谈,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当然,从“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不是要否定课本知识,而是要反思我们使用课本知识的方式和过程,能否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能够放飞想象和创造的翅膀。
二、从“内容知识”向“方法知识”的重心转移
作为知识的存在形态有两种,一种是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和现象的认识结果的知识,一般把它称为“内容知识”;另一种是关于自身怎样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的知识,即“方法知识”。
(一)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
新课程标准规定地理学科的性质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规律。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必须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
例如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时,一方面让学生通过世界地图和某区域地图分析出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另一方面,请学生阅读有关该区域的工农业生产、贸易、人民生活、文化习俗等资料。根据以上两方面的学习,由学生归纳出该区域自然条件与经济人文状况之间的关系及该区域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和相互影响。
(二)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指出: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地理教学方式。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式、参与式、辩论式、案例分析法、“问题解决”式、“角色扮演”及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三)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例如: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因特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中小学教育网也迅速涌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流,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四)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地理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关键词:唤醒 灵动 创造性 诱导 活动教学 探究启发 反思 教学范式 生本课堂
教育家普朗哥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只有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才能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也才能深入贯彻生本课堂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学得更好,让学生更好地学”于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结合地理教学实际,初步确立地理教学的基本范式:激趣导入――目标定位――预习展示――结图分析――课堂归纳――拓展探究――巩固训练。我把在实践中的感悟简单总结如下:
一、设置情景,激趣引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恰如时机的引课会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给学生带来最新鲜、最有趣的一手资料,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地理课堂出现全新的变化。在新授课中引课:立足乡土,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最美情感。
在土地资源一节中,始终贯穿的就是三大矛盾,那就是“人与地、水与土、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其中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是正确理解土地政策的关键所在,也是唤醒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造福情感的最佳时机。
二、预习展示与结图分析相结合,诱导学生创造潜能。
在地理教学范式中预习成为自主学习最重要的一步,地图是地理学习最重要的语言,因而二者的有机结合会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特征,我尝试引导学生画板画,以提高其读图能力,引导学生热爱地理语言――地图。
1、描 首先,引导学生描图册中的区域轮廓图,把主要轮廓勾画出来。
2、看 观察图中需要表现的主要部分,取繁求简。
3、试 尝试自己画轮廓图,在画的过程中可能比例不那么协调,引导学生通过参照物进行定位,如回归线、赤道、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和其他地理区域的相对位置等。
4,演 在黑板上板演,在板演过程中有不完善的地方教师进行补充修正。通过学生自己的“再创造”地图被赋予了生动色彩,主要地理事物通过学生的“画”、“写”呈现出来再进行分析,学生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因而地理课堂生机盎然。
三、加强活动教学,在探究启发引导中产生神奇的力量。让课堂具有灵动性。
活动教学在新课程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如何处理好活动教学,是让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实效的关键。如:“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为初一教学的一个难点虽然比较抽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教学:
1、资料查找室:为什么这些地方多火山地震呢?
2、模拟实验室:
1)岩石褶皱:用毛巾一层一层叠好,用手两边对着拥,模拟岩层受挤压发生褶皱现象。思考:如果毛巾代表岩层,地表在这样力的作用下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样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2)岩石断裂:用适中的木棍从中折断,模拟岩石断裂现象。
3、地图填绘室:
1)在篮球表面上标注六大板块。(六大板块标签已经放好)
2)在世界六大板块图中(篮球图)标注以下事物: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3)在图中填注以下山脉的名称。
阿尔卑斯山一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标签)
4、畅所欲言室:
主题:“交给你,你能行 ”谈谈自己收获与感悟。
四、开发自我潜能,塑造教师的创新精神。
一节好课中有好多“想不到”,这些“想不到”是来自于教师的创新。语言的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来自于教师的创新,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来自于教师的创新,学生的创新要有教师创新精神的引导,而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平时而不是在那备课或上课那一刻,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教育创新能力,时代在发展,理念在创新,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追求以生为本的理想课堂,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文化,着力改进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形式,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快乐成长、思维发展、能力提升、人格健全的殿堂,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五、在反思中唤醒自我潜能,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在灵动的地理课堂上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升华,平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自己的课堂。
1)这节课我看到了什么?
上课的新颖的设计,导入环节激动人心,教学资源丰富而具有实效性,鲜活性。师生的互动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其中,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感到出其不意,学生脸上的惊喜,参与的激动,发言的积极…
2)这节课我听到了什么?
听到不同时代的歌声,恰入时机地引入课堂;听到了学生的多样回答,教师的有效引导,师生的激情对话;听到了课堂之泉汩汩流动,生命成长的节节拔高…
3)这节课我感受到了什么?
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探索、交流,学生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
4)这节课我悟到了什么?
教学设计整体性化。对所学知识和身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教师是否在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教学设计生活化。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学到了生活中的地理。
教学设计对比化。利用不同的方式在对比学习中引领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线索清晰化。教材知识在老师的创造中浑然一体。并且在每一模块后面的归纳给学生以步步为营的感觉。
教学方法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了多样的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采用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等多种活动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内容、教师、学生、课件融为一体,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人感到地理课堂充满活力。
我希望地理课堂教学范式的探索随着生本课堂的深化而优化,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灵动的课堂。这一切需要我们用教师职业尊严和内在欢乐来唤醒学生的潜能,需要教学的艺术化,让我们为此而努力!
参考文献: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作者 朱慕菊
《教育艺术》 首都师范大学主办
关键词:绿地图;乡土地理;教学
Abstract: Green map using the global green legend, to make the map as the means, advocate "harbor the world, hand-painted home". College Students' organizations draw community green map, depicting the loc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ffective attempt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way of life, to protect their homes, but also to enrich the local materials and strengthen the geography teaching has a positive effect.
Key words: Green Map; geography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23.45
引言:乡土地理是区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载体,乡土地理教学体现的是 “全球视野和本土行动”的完美结合。爱国之道,始于爱乡,以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可以充分发挥地理教育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形成多元文化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设计,结合高校学生环保志愿者社团的活动,开展“绿地图”制作,既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地图绘制的基本流程,也可以为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积累丰富的素材。
“绿地图” (GreenMap)是首创于美国纽约的志愿者活动,GreenMapSystem是在纽约成立的一家非营利组织,主要致力于联合世界各地的人以绘制绿色地图的方式,帮助大家认识和描绘本地区的人文和生态环境。自从1992年美国的温迪鲍尔女士及其伙伴创作了第一份纽约“绿地图”,绿地图的概念已经在世界各大洲扎根落户,无论是绘图的过程本身还是最后完成的绿色地图,都已经产生了显著的成果,将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向更多的社区推广,目前已经出版了325份不同的绿地图,包括80份网络版本。热爱自然、尊重地区文化的志愿者,用他们敏锐独到的眼光观察自己熟悉的社区,采用全球统一标识,将“绿色”信息标注在富有创意和个性的地图上,帮助大家认识和描绘本地区的人文和生态环境。
绿地图采用全球通用的绿图例,以及绿地图系统开发出来的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绘图工具和资源。全球统一设计的绿色图例保证了全世界各地的绿地图绘制者和使用者可以无障碍的交流、理解和使用各地制作的绿地图。绿地图关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环境建设几大内容,标注包括自然胜境(如城市的森林、古树名木、湿地、湖泊、自然保护区等)、基础建设(如公园、林阴步道、市民广场和街头绿地等)、人文景观(如建筑古迹、名人故居、图书馆等)、环境资讯(如环保部门、固废填埋厂、污水处理厂、饮用水源,甚至包括重点污染企业等)等十几类超过一百种地区信息,共同组成一幅反映社区人文生态景观的本土综合图谱。
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优势,选择高校环保社团来做绿地图,可以更有效地推动环保工作开展。大学生在深入社区或保护区做环保项目时,更容易被当地居民接受,更有可能得到最详细的一手资料,这对于环境问题统计调查至关重要。在吸引当地居民关注环境保护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当地的生态景观。
例如参与首份广州河涌绿地图绘制项目的就有30多个来自广州不同高校、环保社团的环保志愿者,通过多次深入荔湾涌沿岸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了很多平时被人忽略的美景。在获得详细的资料后,把荔湾涌及其沿岸的人文、生态景观,以及典故丰富的地段和最适宜徒步亲水、骑行察水的河涌交通线路通过画笔一一表达到地图上,并针对河涌水体清浊程度、气味特征等用不同颜色分段标示出来,同时还列出志愿者已建立的固定取水点,从而让更多人充分感受到家乡的美丽,把低碳绿色生活的理念传播到更广的人群中。
地图是很强大的一种工具,又是很个人的一种体验。它能够让看地图的人了解绘图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绿地图的制作过程是一个发现美,分享美的过程。每一份绿地图由社区居民、学校里的学生和教师、环保志士、热心地方文化传承的人等者共同协作完成,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民间代表汇集在一起,共同创造出一份代表当地真实的生活与生态的活生生的图景。因此每一份地图都是独一无二、充满了城市原生态的风韵风情。尽管采用世界通用的标识图案,但是每一份地图的绘制都是独具特色的。这其中包括各种充满地方风格的手绘,童趣盎然的图画,色彩鲜艳的布艺拼贴,也有精确的等高线山区介绍,复杂精准的都市道路图,或者包含整个城市的详尽而广博的介绍。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绘制绿地图的材料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易于整理操作,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而绘制绿地图的过程正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存的环境,保护自己家园的过程。通过社区绿地图制作的整个过程,结合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实地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学生们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作用有了深入的理解,在理论联系实际中逐步确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反思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实践中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乡土素材与教学任务结合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的进程,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乡土地理材料能使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乡土地理材料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人地关系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起爱国爱家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绿地图倡导的“心怀世界,手绘我家”,即从全球角度出发来考虑人类共有的环境,从自我角度来做起,通过绘制自己社区的地图,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来保护共有的环境。乡土地理教学结合绿地图制作,对学生深刻理解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区域地理特征以及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大有裨益,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王静爱.《乡土地理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桂芝著.《乡土地理教材编写与探究》[M].地理教育,2005
[4]胡立强.《地理教学中乡土教材改革探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
[5]李日永.《立足乡土,探究乡土,服务乡土》[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11
Application of green map in local geography teaching
Abstract: Green map uses the global green legendmake the map, advocate "harbor the world, hand-painted home". Organiz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raw community green map, depicting the loc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ttempt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way of life, to protect their homes, to enrich the local materials and strengthen the geography teaching.
Keywords: Green Map local geography teaching
关键词:初中地理;体验式教学;应用;探究
体验式学习是初中地理教学中最具效率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中,体验式学习的体验式指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是一种人类的心理感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体验式学习的使用,不仅可以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展现,并且能够利用实践以及反思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一、体验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类型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划分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主要包括的体验式学习方法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情景体验法、社会实践体验法以及动手操作体验法[1]。
首先,情景体验教学法是初中地理教学中惯用的体验式学习方法,是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基础上,将自身的体验融入其中的一种方式。其中,主要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学生角色的扮演,在根据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对地理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学习环境之中,体会地理课程的魅力。另一个方面是对多媒体的利用。众所周知,地理学习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域性,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人文地理、社会环境、自然景观等,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视频与图画,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轻松学习。
其次,社会实践体验法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增强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与认识,从而引发学习的反思,这种方式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其中具体的操作方法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需要开展实地考察法,对某一个地区的自然风光、生活方式、工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解,这种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另一个方面则是社会调查访谈,利用调查问卷、调查访问的方式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能力,这种方式不仅是地理教学的目标,也是提高学生体验式学习成果的关键。
最后,动手操作体验法能够让学生在“做”中不断学习,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作为初中地理体验学生中的主要途径,动手操作体验法不仅可以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学生的内容以及对象不能太过于复杂,需要遵循初中生的心理要求,并且要保证整个操作过程要与地理知识紧密结合[2]。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体验式学习法的主要要点
(一)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验式学习环境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从根本上决定了地理成绩以及对问题探究的能力。现如今,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的学习环境逐渐的开放,学习环境更加民主,这种情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对地理知识充分理解,将地理学习放在主体地位,这样一来,便可以提高地理学习成绩,实现对地理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二)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体验式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整个体验式活动有所了解,并且能够使老师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指导,能够积极开展各种交流体验活动,实现对学生的自我教育,保持教师与学生在地理学习与教学中的统一性。其中,地理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引者,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信息,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方法,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的有效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且对相应的内容进行记载,最后做出总结,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认识。在开展校外地理活动的时候,要将安全防范措施做好,让学生不仅可以大胆的进行探索,并且也要让学生能够在探索与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
一般而言,初中地理教师在选择体验式学习的内容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教材内容,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地理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选择的对体验学习的内容进行选择,将具有影响力的地理人物、地理事件以及地理现象作为主要内容,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充分了解整个地理的发展过程。对于地理概念以及地理内涵,体育教师可以选择过于抽象的内容作为学习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结语: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体验式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其中,根据上文得知,体验式学习方法分为三种类型,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地理老师,需要选择切实可行的方式加以探索,实现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训。
参考文献: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怎么写? 高三地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中学教学计划的要求,注意地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地理教学计划3篇,供大家参考。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1
一、加强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教学
1.全面、扎实地复习基础知识
近年来,对基础知识要求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考查学生记忆基础知识或是再现基础知识,而是考查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但这并没有降低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反而有所提升,尤其是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的应用在不断地加强。不直接考查并不意味着不考查,更不意味着学生不必要掌握,而是变相考查、深化考查。
因此在复习基础知识时,不应该是让学生记住地理术语、地理原理,关键是理解和应用。①认真、细致地复习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是重要的地理理性知识。近年来常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情境和素材来进行考查,要求与所学的知识建立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对地理概念教学一要准确、全面、系统,二要进行适当拓展。
②把握原理规律,重在联系应用
地理原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理性知识,是前人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理论概括。地理原理主要有地理事物特征的形成原理,地理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原理,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原理等。近年来对地理原理的考查主要呈现在分析应用上。
在复习地理原理时,一般先分析原理、总结规律,再结合实例、拓展运用,接着推理演绎、寻求步骤,最后强调难点,突破瓶颈。
2.把握主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近年来,虽然考查的内容覆盖面广、但有些内容出现的频率和分值比较高,其实这些知识正是学科里的主干知识。为了提高备考效率,必须弄清教材的主干知识。高中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主要体现在:地理学科的知识观(地理学科特有的知识)、地理学科的价值观(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科的能力观(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图象图表技能)等。
二、培养学科能力,提升地理素养
1.构建思维模型,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学习时可根据这些规律,适当建立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如区域地理学习模式、气候问题分析模式、日照图的分析模式、等值线图分析模式等。
地理学特征的思维品质是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把握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运动的特征,与地图关系密切。综合思维能力表现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过程。
2.重视图表分析,培养图表技能
地理图表是近年来高考试卷中重要的内容组成部分,201_年高考试卷全卷共有各类图表23幅,提高学生的图表技能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审图能力也是重要的地理能力。审图的一般过程为:①看图名定主题;②看图例锁定区域位置和地理要素;③看要素分布和空间联系;④分析、归纳、综合出答案要点。
3.注意创新意识,理解探究过程
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从201_年的试题中,可以看出,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是探究过程的理解和实践,体现了学习终身有用的能力和意识。
对地理事物进行探究学习,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验证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全过程,引导考生了解探究问题的完整过程,培养探究能力。
4.指导解题方法,突破论述瓶颈
首先是提高审题能力,包括审读文字的能力和审图的能力。审文字材料中的地理概念要做到“因题制宜”,确定思路,做到三审:一审主题、二审材料、三审赋分。
还要注意分析题目中“句子”的成份:找“主语”——确定主题,认定答题方向;找“定语”——锁定概念内涵外延,找出目标项,如限定的时刻、季节、月份和地理空间;找“连词”——看看要你回答几个问题?这也是常丢分的原因。
对综合题中的简答题,要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表达是思维的外在体现。在语言表达时要落实三要领:
①条理性:一个问题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也可分点叙述,标明①②③④;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
②层次性: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答案文字要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的评分标准,则可以适当多答。
③完整性:答题时要求将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串以一个个地理链,使之巧妙相接,尽量具体详细。如自然的与人文的,有利的与不利的,等等,要全面考虑。
在平时要训练学生做到答题语言规范、一针见血、言简意赅。一些易混淆的概念,例如“天气和气候”、“地形和地势”、“水利和水力”、“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土地和土壤”等,一定要能区分,否则就会词不达意。
三、平时教学关注身边、联系实际。
(1)体现“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这一新课程理念,以及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在教学中要关注地方特色、开发乡土教学资源。
(2)关注地理科学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体现可持续发展,是教学中仍需大力关注的。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源泉;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区域是地理科学的研究单位,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是地理科学的研究内容,区域发展是地理科学的研究方向,因此区域也是地理学科试题的重点内容。热点性、新闻性的问题,不必专门设立一个专题,在复习到每一个具体专题时,都要有意识地联系和联想当今世界和中国发生了哪些与本课内容有关联的新闻事件,思考一下其中含有什么样的地理背景和地理意义。
四、二轮复xxx度安排与专题设置
(1)201_年2月至3月5日,复习完选修《海洋地理》、《环境保护》(各2个教学案),不再进行二轮复习。
(2)201_年3月月7日——4月30日,完成必修1、2、3的二轮复习。二轮复习不同于一轮复习,要体现跨章节和跨版本的整合,不能照本宣科再来一遍。我们的构想是设置13个专题25个教学案:
①地球运动专题(2个教学案,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等基础知识1个,日照图解读与训练1个)
②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专题(2个教学案,地球圈层结构及地壳物质循环、海底扩张学说1个;内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板块运动1个)
③大气运动及天气系统专题(3个教学案,大气受热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1个,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1个,气候特征、气候成因及气候类型判断1个)
④气候类型分布与自然带分异规律专题(1个教学案)
⑤水循环与洋流专题(1个教学案)
⑥自然资源及其跨区域调配专题(结合必修3及海洋地理、环境保护,2个教学案)⑦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专题(结合中国地理、海洋地理、环境保护,1个教学案)
⑧区位分析专题(6个教学案,工业区位类型与工业区位条件分析1个,世界和中国重要工业基地1个,农业区位因素(包括东北农业基地建设)1个,农业地域类型(包括亚洲水稻种植业、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乳畜业)1个,交通点线布局与建设热点1个,城市区位因素及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1个)
⑨人口与城市化专题(2个教学案,人口增长特点与人口问题和人口容量1个,人口迁移与城市化1个)
⑩国土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2个教学案,水土流失(包括滑坡泥石流)与土地荒漠化(包括沙尘暴)治理1个,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包括五大湖、鲁尔区、山西能源基地、长江流域等)1个)
⑾产业转移专题(1个教学案)
⑿空间定位专题(结合世界区域地图、中国区域地图,1个教学案)
⒀等值线专题(自然、人文,1个教学案)
(3)201_年5月3日——28日,综合模拟训练
(4)201_年5月30日——高考前,考前应试心理辅导,学生自主回顾、质疑问难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2
一.工作思路
遵照学校今年本期的工作计划,我们高三地理科在本期的工作思路主要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取得2019年高考的优异成绩。
二.工作目标
1.上好每堂课,规范课堂教学。根据2019年考试说明,逐一落实考点。努力完成学校下荙的高考任务。上重点线的人数超过目标上本科线的人数超过要求上专科线的人数超过98%。开展培优和补差的工作关注尖子生力争在2019年的高考中再现地理学科的辉煌。
2.按质按量完成学校在创建工作中所下荙的各项工作。根据教学处和教务处各项工作计划高三地理科要求每位教师完成教育教学档案资料工作(包括教师个人计划、总结、教案、听课本、积分册;教研组计划、总结、教研活动报表;科组计划、总结、教研活动报表、第二课堂活动报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工作80%以上的教师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覆盖率50%以上;能纯熟制作开发课件,优化课堂教学。
3.按新高考的要求上好每一堂课,做到考点过关,能力过关。
三、工作要求
在第一轮复习中,坚持从严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钻研考纲和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着眼教材,建立必修概念系统网络,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
(1)全面了解教材,掌握重点。
(2)突出主干,落实基础,做好用好概念系统化。
(3)留意总结,特殊是地理事现象、规律分析与归纳。
2、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集体备课: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课,要在掌握高考方向的基础上备课,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备课。
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聪明。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按学校安排本科组每周于周三下午第八节在五楼教师办公室进行。
(2)上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补差提优。要留意做到讲练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3)课后反思:总结课堂得失,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求进步。
(4)完善听课制度,取长补短,年轻老师多向老教师学习,共同提高。
(5)遵照学校安排,坚持做好教学常规。
3、全面备考,习题精选、精练、精评
坚定执行学校提出的习题系列化教学要求,对试题要精心组合。从不同的习题难度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上合理安排学生训练时间。试题讲解要及时,要讲透,要留意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的培养,回元强调答题的规范化,地理语言的专业化。提高学生的解题析题能力。
四.工作措施
为荙到今年的高考目标我们高三地理科a组决心:同心协力、齐抓共管;既要质量、又元数量。清楚措施如下:
1.充分利用每节课,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还是以夯实基础为主,在高考中提高基础分;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学科能力,力争提高第二卷的分数。为荙到这一目的,我们全体高三教师要齐心协力,
共同抓重点,释疑点,收集今年的高考信息。
2.切实搞好培优和补差的工作,培优工作主要由周、罗老师负责,对象主要以第一层次班的学生为主,清楚措施是:关注尖子学生答题的正确规范,上课加大容量;每两周训练一套高质量的模仿试题;与尖子生进行个别谈话
辅导。对基础较差学生的补差工作主措施是,按照考纲的要求落实基础知识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
3.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考生的知识水平是衡量高考的成败标准,但是,考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考生的思想负担过重,精神过度紧张,势必影响到考生的知识水平的畸形发挥。临考之际,良好心理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好的心态,不要使学生在平时的考试中患得患失,要培养他们大度的心理。
4.加强文科地理的教学,本期文科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一轮专题复习任务、讲练结合,夯实基础,为深圳一模、二模和高考作预备。
5.配合各部门做好各项工作,科组及老师果断按质按量完成各项任务。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__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
①学"两纲"
"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不熟悉,对教材内容不理解,不掌握,就谈不上高考要求的灵活运用知识了.学"两纲"就要做到:纲纲对照,纲本(课本)对照,纲题(高考题)对照和新旧对照(特别是考纲的变化).
②研"两题"
"两题"即高考题和训练题.在两题研究方面做到"五找":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对各地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通过"两纲"的学习和"两题"的研究,做到:对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形式心中有数,对高考题型和难度获得一种感性认识,以增强复习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减少复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重组知识,突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