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常规护理诊断及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冠心病;脑梗死;介入治疗;护理
作者单位:450052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内二科(高志平),急诊科(傅华平)目前,随着介入手术治疗的广泛应用,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因此对该类患者术后恢复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1]。介入治疗虽然手术的损伤比较小、恢复比较快,但仍需要进行必要的护理[2]。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即探讨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的护理研究,为护理人员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入住我院冠心病合并脑梗死需要行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A组患者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0±8)岁;B组患者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龄(61±7)岁。诊断符合美国心脏病协会冠心病诊断标准及世界卫生组织卒中诊断标准,且均经动脉造影证实有动脉狭窄>70%。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性感染、创伤等疾病。两组患者疾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所有受试者均记录相关疾病病史,使用专门制定的统一调查表对受试者进行调查,对各危险因素均进行明确的定义,并制定具体的判定标准。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常规检查、化验,然后行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手术,A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B组患者采用系统性介入手术治疗后护理。术后给予患者股动脉制动6~8 h,同时行压迫止血治疗、心电监护及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与A组(常规护理组)患者相比,B组(系统性护理组)患者术后发生出血、尿潴留、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可能比较小,发生率分别为48% VS 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比较,B组(系统性护理组)患者明显少于A组(常规护理组)患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比较分析
出血(例,%)尿潴溜(例,%)低血压(例,%)其他(例,%)合计(例,%)住院时间(天)A组(40例)2(50)1(25)1(25)2(50)6(150)10±3B组(42例)1(24)0(00)0(00)1(24)2(48)*6±3*注:*为P
3讨论
目前,随着介入手术治疗措施的广泛应用,冠心病患者、脑梗死患者或两者均有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均有明显的下降,因此对于该类行介入手术治疗患者,术后给予合理的必要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患者预后的速度,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且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术后的并发症。
本研究对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行介入治疗后的护理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与常规护理组患者相比,系统性护理组患者术后发生出血、尿潴留、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可能比较小,发生率分别为48% VS 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比较,系统性护理组患者明显少于常规护理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于患者都有自己的意识,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人群进行相应的人性化的护理。不仅要在术前给予其心理护理,努力解除其精神压力及心理负担,减轻心理恐慌,为手术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且术后要密切观察病情及全面护理,严密监护和病情观察。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因此应积极预防治疗,鼓励并协助患者咳嗽及排痰,给予相应的化痰药物应用同时加强翻身扣背。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对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行介入手术后,给予合理及时的相应护理,可以减少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促进患者术后机体的恢复。对该类患者术后相关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有重要意义,需要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护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急性阑尾炎;术后护理;疗效;预后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60-01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因此对每一具体病例都应认真对待,详尽询问病史,仔细检查,这样才能准确诊断,早期手术,防止并发症。在明确诊断及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术后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值得临床重视。本文将对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术后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观察的60例患者均为2010年1月――2013年4月在我院进行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的患者,患者的年龄介于16-72岁,平均年龄为42岁;其中男性患者为42例,女性患者为18例。按照两组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将患者均分为2组,即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相似,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常规护理措施;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手术特点加强术后护理措施。采用如下的术后护理措施:
1.2.1 术后常规护理 ①护理:根据患者使用的麻醉方式不同,选择合适的术后,如针对腰椎麻醉病人采取去枕平卧6-12小时,防止脑脊液外漏而引起头痛。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采用低枕平卧;对放置有引流管的患者,待血压平稳后应改为半卧或低姿半卧位,以利于引流和防止炎性渗出液流入腹腔。②生命体征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的生命体征,定期进行血压、脉搏的测量,同时及时观察伤口部位,针对异常情况采取必要诊疗措施。
1.2.2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措施 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一出现一些手术并发症,如:切口感染、腹腔内出血、腹腔残余脓肿、阑尾残端结扎线脱落或手术时误伤肠管等。在术后应加强对常见及多发并发症加强观察,及时进行护理处理,并将患者的情况及时如实的告知主管医生,以便采取相关的治疗措施。
1.2.3 加强对老弱患者的护理观察,注意术后的保暖护理措施,定期拍背帮助痰液的排出,从而有效预防坠积性肺炎等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2.4 术后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术后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同时可增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同时根据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患者进行饮食控制。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应由流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在术后一周内应清淡且富于营养,同时避免将食物粗渣带入饮食中。忌食鸡肉、火腿以及各种蔬菜的汤类。限制含粗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蒜苗、韭菜、菠萝等,以减少大便次数和未消化的粗纤维对伤口的磨擦。禁食肥甘厚腻的物品,减少机体的代谢负担,加快身体的康复。
1.3 疗效评定 ①治愈:手术切除阑尾,症状、体征消失,切口愈合,无并发症。②好转:手术未能完全切除阑尾,症状减轻,有待再手术治疗,部分手术并发症出现。③无效:手术未能切除阑尾,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病情加重,手术并发症出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以P
2 结 果
2.1 结果治疗2月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见表1。
3 讨 论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护理急性阑尾炎病人,术前应做好急症手术准备,术后鼓励早期活动,应严密观察内出血、腹腔残余脓肿等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多因手术操作时污染,坏疽或穿孔性阑尾炎尤易发生。腹腔内出血阑尾动脉出血均因阑尾系膜结扎线脱落,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伴腹痛、腹胀、脉速、出冷汗,有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必须立即平卧,镇静,氧气吸入,静脉输液,同时抽血作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准备手术止血。腹腔残余脓肿患者可持续高烧,感觉腹痛,腹胀,有里急后重感,出现中毒症状。应将患者半卧位引流,使分泌物或脓液流入盆腔,减轻中毒现象的护理措施。早期诊治及术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患者可短期内康复,患者的死亡率较低约为:0.1%-0.2%;如果延误诊断和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加强对患者的术后康复护理措施。急性阑尾炎诊断明确后,应早期外科手术治疗,既安全,又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早期手术系指阑尾还处于管腔阻塞或仅有充血水肿时手术切降,此时操作简易。如化脓或坏疽后再手术,操作困难且术后并发症显著增加。由于该病的手术方式与患者的疾病类型、有无阑尾穿孔、有无脓肿的形成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的手术切口以及手术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在对患者开展术后护理措施后,应更具患者的临床情况采取术后护理措施。
此外,急性阑尾炎对患者的身体影响较大,应加强对该病的预防护理,如:饭后切忌暴急奔走,盛夏酷暑切忌贪凉过度,尤其不宜过饮冰啤酒,以及其他冷饮。平时注意不要过于肥腻,避免过食刺激性。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能力。如果有慢性阑尾炎病史,更应注意避免复发,平时要保持大便通畅。增强体质,讲究卫生、注意不要受凉和饮食不节,及时治疗便秘及肠道寄生虫,减少该病的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 孔素娟.77例急性阑尾炎患儿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2(08):116.
[2] 杨丽芬,林敏英.老年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15(23):149.
【关键词】内镜检查;反流性食管炎;护理配合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56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51-02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指胃内容物过多而导致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炎症反应,临床主要症状是胸骨后烧灼感和反流现象。目前我国的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约占2%左右[1],现如今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对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在内镜检查中护理配合是至关重要的。笔者现将96例内镜检查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及护理配合汇报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96例进行分析研究,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22-79岁,平均46.38±4,83岁。病程在16天一8年。此组患者均表现为反酸、胸痛和烧心症状,通过胃镜检查及组织活检明确为反流性食管炎。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配合,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遵医嘱给予常规的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护理和药物治疗(多潘立酮10mg,tid,餐前30min口服;雷贝拉唑10mg,bid,早晚餐前口服),用药的疗程为8周。疗程结束后1月进行复查内镜,做电话回访,时间分别在2、4和8周进行。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如观察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配合,具体如下:
1.2.1心理指导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由于病程时间长、并且反复发作,会导致多数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以及抑郁的心理,影响正常的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加强于患者之间的沟通,使患者能够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指导患者舒缓自己的压力,听轻音乐等放松疗法降低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同时指导患者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多给患者支持,减少外部的压力,最终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2]。
1.2.2护理在患者熟睡时会厌反射受到抑制极易导致误吸,当人体处于俯卧时食管气管解剖特点更易导致反流物误吸,不当的卧位时会引起胃食管反流症状,因此采取左侧卧位时能够降低食管反流。指导患者在进餐后保持直立位30min―lh再平躺,平躺入睡时将床头整体垫高5-20cm,使上身处于斜坡位。有关研究表面这种能够明显的降低食管反流现象,有助于胃排空,减少无锡的风险[3]。
1.2.3术前护理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排除内镜操作的禁忌。检查前与患者或家属签好同意书及疾病知情书,详细明本操作对患者的必要性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必须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才可以进行内镜检查治疗。术前做好相关的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凝时间以及心电图等。
1.2.4术中护理护士自身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并熟练的掌握相关的急救技术,准备好相关的急救器材以及急救药品,对于疾病的早发现采取早急救。操作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且护理人员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下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为患者做心理护理的同时,一定要做好心理暗示与心理矫治。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的完成。使患者明白手术的目的与注意事项,尽可能的配合手术,以减少手术难度及风险的发生[4]。
1.2.5术后护理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术后做好饮食指导是关键,正确的饮食方式能够降低食管反流现象,同时能够保证患者的正确摄入营养。①少量多餐,能够减少胃的容受性舒张,晚餐适量,注意在睡前3h内禁止进食,禁止大量饮水。②食物主要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高纤维、易消化清淡为主,避免导致食管括约肌张力的食物,例如:巧克力、浓茶、咖啡、烟酒等,避免食用刺激性较大的食物如蒜、葱、姜、辣椒等,禁止进食过热过冷的食物。③避免卧位进食,注意进餐后避免做剧烈运动以及做弯腰、下蹲等动作。④控制机体体重,避免床紧身衣服、束腰带能够降低负压,减少食管反流的发生。
1.3评估标准显效是指临床症状总分降低大于80%,有效是指临床症状总分降低大于50%,无效是指临床症状总分降低小于50%。总有效数=显效+有效。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4(b)-0113-02
糖尿病现成为我国的常见多发病,多发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主要特征为慢性高血糖[1]。抑郁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主要特征为情绪低落,并伴有焦虑、激越、无用感、自杀观念、抑制减退等各种症状[2]。而随着现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糖尿病、抑郁症的患病率在逐年上升,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多合并抑郁症发生,该文主要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选取于2015年11月―2017年1月来该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共60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共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在39~70岁之间。对以上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7例,女性患者为13例,年龄在42~70?q之间,平均病程为(5.5±4.1)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19例,女性患者为11例,年龄在39~68岁之间,平均病程为(5.3±3.8)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①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并且分型符合糖尿病2型;②入选者确诊患有抑郁症,且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量表)中,得分在17~35分之间;③所有患者无其他并发症[3]。
1.3 方法
护理方法:对照组中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的护理办法,而观察组患者则是采用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应用相应的护理干预。所有行护理干预的护理人员均接受过专业知道及训练。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如下[4]:①建立互相信任的护患关系,关心患者、认真耐心地听患者的要求与倾诉,并告知患者双方建立信任的重要性;②让患者充分的理解情绪、心理的变化对糖尿病及抑郁症影响鼓励患者提高对抗疾病的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与积极消除悲观的情绪;③护理工作人员可应用的宣传的手段,如宣传单、讲座等形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糖尿病相关的知识及治疗护理方法,令其对糖尿病这种疾病有着充分的认识,并相应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④积极纠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认知错误及不利于疾病恢复的行为,依据患者个体不同的情况,提出并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⑤患者家属的支持与鼓励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嘱患者家属对患者陪伴并进行开导,使得患者能够在心理上减少负担。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HAMD、血糖水平情况及SF-36各项评分情况。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间HAMD、血糖水平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的HAMD(15.77±2.03)分与对照组患者的HAMD(32.56±2.55)分相比明显降低,说明患者的抑郁的情绪得以有效缓解(P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SF-36表中各项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SF-36表中各项评分均比对照组的各项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根据国外一项描述性研究显示,抑郁症多发与2型糖尿病患者,其发病率大约是正常人患抑郁的概率的两倍[5],而在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中,未婚女性居多。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患者,其病情控制情况不佳,不利于病情的好转,疗效不明显,不仅会增加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6],同时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导致患者精神压力,情绪低落,对治疗不积极,情绪悲观,血糖水平长时间得不到控制与缓解,形成不良循环。因此,针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更好的控制病情[7],对患者进行一定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情况及提高患者预后生活水平。临床上主要依据护理诊断的特点、护理的研究成果、患者相应功能的恢复潜力、护患关系的能力这4个方面来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并进行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加以实施应用[8]。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应今早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变化,预防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习惯及悲观抑郁的情绪。
关键词: 心绞痛老年患者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5-0232-03
心绞痛是一种因心肌暂时缺血缺氧引起,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常发生于中老年人,尤以60岁以上男性最为多见,且发作时会使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感到绝望。国内外研究表明,情绪激动、恐慌、精神紧张等心理因素不仅会诱发心绞痛,且长期刺激还会导致发作的持续时间延长,发作次数更加频繁[1],严重影响了心绞痛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因此,笔者在临床护理中对老年心绞痛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间选择在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60岁以上老年心绞痛患者80例作为心理护理组,同时按1∶1比例选择同期住院的80例老年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治疗方法与病情严重程度分类一致,性别相同,年龄相近,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2组均符合下列诊断标准,并经临床确诊为心绞痛患者。
1.2.1老年患者标准按WHO标准(发展中国家≥60岁为老年人[2]),本次研究将≥60岁心绞痛患者定为老年患者。
1.2.2心绞痛诊断标准⑴病史:胸骨后及心前区疼痛,性质为压迫、发闷、烧灼感,包括发作的持续时间,尤其是在一定条件下诱发的发作特点。⑵心肌缺血缺氧证据:发作时心电图上出现ST段压低≥1mm,即为心肌缺血缺氧的ST段移位。⑶冠状动脉造影,管腔直径缩小至70%~75%以上,心肌严重供血不足。
1.2.3心绞痛发作标准根据临床确诊的老年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及特征定为:⑴胸骨后及心前区疼痛发作计为1次;⑵从疼痛开始到缓解、消失定为心绞痛持续时间;⑶每天心绞痛发作≥1次均按1天计算。
1.3治疗转归评判
老年患者住院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胸痛程度自觉减轻即为好转;3个月内无心绞痛发作,心电图ST段基本恢复正常,且无异常T波改变即为恢复期;≥6个月无心绞痛发作,心电图无心肌缺血证据,冠状动脉造影管腔直径缩小不超过40%,即视为康复期。
1.4心理护理方法
2组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均按常规进行,但在临床护理中,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而心理护理组除进行常规护理外,还开展心理护理。
1.4.1针对老年患者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根据老年患者心绞痛发作时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整体心理护理措施,开展全方位的心理护理,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制订心理护理计划(护理目标及措施)―实施心理护理措施―效果评价[3]。通过整体心理护理,使患者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到情绪对心绞痛发作及治疗有巨大影响,从而以平静、自然的心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达到最理想的近期和远期效果。
1.4.2情绪因素的心理特护指导老年患者消除精神紧张及激动情绪的主要方法包括:自我暗示法、装模作样法、说理开导式心理特护[4]等。心理特护既能消除心绞痛发作的诱因,又能减轻发作的程度,缩短发作的持续时间。
1.4.3患者家属及社区的支持患者家属的关心、体贴、照顾,社区领导的支持、爱护、关怀及尊重能给老年患者带来最大的心理安慰。相反,家属忧郁、痛苦、紧张、哭泣,当面议论医药费用昂贵;社区领导不关心,无人过问等都会增加老年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紧张不安、情绪焦虑而容易激动,从而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认真做好患者家属及社区领导的工作,并向他们讲解情绪与治疗、康复的关系,鼓励他们关心体贴、尊重老年患者,以增强老年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结果
2.12组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见表1)
3 讨论
在老年医学及老年护理学中,心绞痛是循环系统常见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综合征,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以药物改善心肌缺血缺氧为重,并结合精心护理的综合治疗方法,以使老年患者尽快缓解病情、症状减轻直至康复。笔者从临床护理角度及整体护理程序上探讨心理护理在治疗老年心绞痛患者中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心理护理组与对照组比较,前者在住院期间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发作天数都明显减少,这表明,开展以心理护理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比单纯药物治疗更有效果。心理护理是临床上老年心绞痛患者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护理工作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国桢.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2]吴丽文,史学敏.老年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张萍萍,葛炜.谈护士长的交流技巧[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⑷:221~222.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TD)又名洪水热、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螨幼虫(chigger)通过叮咬传播给人传播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其病原体是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临床上以发热为首要症状,并且以在叮咬处出现特征性焦痂(eschar)或皮肤溃疡,淋巴结肿大、肝脾大为特征[1-2]。公元313年,晋代医学家葛洪曾描述该病并命名为“沙虱热”。我国在病原学上证实有TD是在1948年[3]。目前,在我国的广东、福建、广西、海南、云南、湖南、江西、山东、河南、河北、浙江、江苏、山西、贵州等省存在本病的自然疫源地[4]。TD的诊断标准:①有野外草地或树林接触史;②高热伴特征性溃疡和焦痂;③淋巴结肿大、皮疹;④外斐试验(Weil-Felix)1∶160以上。具有上述3项即可以诊断。
TD作为江苏近年来才出现的病种,由于过去发病率低、相关研究较少,对该病相关临床观察和护理缺乏成熟经验。为了提高该病的检出率和治愈率,提高护理水平,可对其进行观察研究,并直接实施护理措施。近年来江苏、山东发病率有增多趋势,同时医务人员普遍对该病缺乏认识。本研究对2010年8月~2012年11月本院急诊中心共诊治的32例TD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患者中,男18例(56.2%),女14例(43.8%),男女之比为1.3∶1。职业分布:农民15例(46.9%),园林民工7例(21.9%),家庭主妇6例(18.8%),公务员2例(6.3%),其他2例(6.3%)。发病年龄30~81岁,平均54.6岁,年龄分布:<40岁2例,40岁~ 7例,50岁~ 12例,60岁~ 8例,>70岁3例,以中老年患病率较高(84.3%)。
1.2 流行病学资料
该病近年来在本地区的发病季节为6~12月,以8~11月为发病高峰期,共24例(75%)。32例患者发病前均有草丛或丛林接触史(100%)。
1.3 临床表现
3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见表1、主要体征分布见2。
1.4 常规实验室检查
1.4.1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下降8例(25.00%),白细胞计数升高10例(31.25%),余14例(43.75%)白细胞计数正常。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3例;白细胞总数最高达21.2×109/L,最低至2.30×109/L;红细胞无特殊变化;19例患者淋巴细胞比例升高>45%,占总数的59.38%;外周血涂片检查发现异型淋巴细胞者7例(21.88%),都在7%以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100×109/L患者24例(75.00%),其中<50×109/L患者7例,<20×109/L患者2例(含死亡1例)。
1.4.2 大便常规
大便隐血阳性2例(6.25%)(包括1例出现应激性溃疡患者)。
1.4.3 尿常规
蛋白尿3例(9.38%),管型尿2例(6.25%),镜下血尿1例(3.13%)。
1.4.4 外周血生化检查
32例患者均作如下项目检查,结果见表3。
1.4.5 特异性血清学检查
血清OX19和OX2凝集反应均阴性;OXK凝集反应6例(18.75%)阳性,凝集效价为1∶160,出现时间:第1周2例,第2周3例,第3周1例。
1.5 CT检查
本组32例患者行胸部CT检查,其中异常14例(43.75%),包括:双肺间质改变或渗出病变影考虑肺部感染7例(含1例死亡病例),双肺渗出病变4例,合并胸腔积液3例(2例胸膜增厚)。
1.6 超声检查
本组病例均行腹部彩超检查,发现肝体积增大伴回声增粗17例(53.13%),脾大6例(18.75%),腹水2例(6.25%)。
1.7 心电图检查
本组病例均常规行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异常15例(46.88%),其中窦性心律失常4例(包括1例窦性心动过缓,3例窦性心动过速),11例患者ST-T异常(考虑心肌损害9例)。
1.8 并发症
本组全病程中发生肝损害30例次(93.75%),14例(43.75%)肺部损害,心脏损害9例(28.13%)(其中急性左心衰1例),肾脏损害6例(18.75%)(其中1例急性肾衰),继发感染4例(12.50%)(其中2例肺部感染、1例胆囊炎、化脓性扁桃体炎1例),胸腔积液6例(18.75%),脑水肿1例(3.13%),休克1例(3.1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1例(3.13%)。
1.9 护理措施
1.9.1 心理护理
宿迁地区既往无TD病例报告,医务人员对TD认识不足,大多患者诊断为“发热待查”,早期接受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和抗病毒药等治疗,均无效。病情多日得不到控制,就会引起患者的恐慌心理。患者大多是农民和务工人员(68.8%),健康常识相对较低,对本病无任何概念,而早期接诊医务人员也无法给患者满意的解释,患者大都认为自己患了传染病或者是不治之症,异常焦虑。护理查房时,有针对性地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可能具有的心理情境,对应地给予心理疏导。通过饮食指导、环境宣教等方式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关系,以健康教育和入院宣教的方式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该病的发病原因、传播方式以及可能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等。明确告知患者家属本病在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染,解除患者及家属顾虑。在实施护理及治疗的同时,向其讲解每一项检验、治疗和护理的目的,使患者能够愉快地接受。
1.9.2 高热的护理
高热是TD最为突出的症状之一,也是该病就诊的主要原因;本组病例发热多在38.5~41℃,弛张热多见。患者大多突然发病,先出现不明原因畏寒或寒战,继而出现高热,且高热顽固不易退。对于高热的护理常规首选物理降温,如敞开衣服、温水擦浴、大量饮用温开水,甚至使用冰枕、冰帽等。在该类病例中,酒精擦浴应尽量避免,因为酒精擦浴会影响TD特征性皮疹的形态,而且有诱发皮下出血的可能,容易混淆症状,影响诊断。为了了解患者的发热情况,可以增加体温检测次数,甚至可以将体温计放置在患者身边,随时记录体温的变化,如出现高热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护理记录。退热过程中,患者会大量出汗,应及时更换干洁柔软衣服及床单、被服以免受凉。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很重要,补充营养和水分,鼓励患者多饮水,注意营养和液体的补充。高热患者的饮食要求: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坚硬和刺激性食物,预防消化道出血。
1.9.3 皮肤护理
1.9.3.1 焦痂及溃疡的护理 特征性焦痂与溃疡是TD特征性体征,对诊断本病意义重大。本地区TD患者的确诊大都依赖发现特征性的焦痂与溃疡,只有早期入院的患者才可能有机会进行全身皮肤查找。TD特征性焦痂不痛、不痒,在腹股沟、腰带处、腋下等人体湿润、气味较浓且较隐蔽的部位常见,首诊几乎不被发现。入院后护士在护理发热待查患者时要细心观察,如果发现焦和(或)溃疡应及时与医生一同查看以明确性质,有助于明确诊断。同时应该告知患者保持焦痂与溃疡部位的卫生,切勿撕脱痂皮。局部皮肤可涂碘伏并暴露在空气中。溃疡破面发生感染时,用百多邦软膏涂于患处,一般3~5 d可愈合。
1.9.3.2 皮疹的护理 在病程1周内,TD患者的胸、腹、背处会出现充血性斑丘疹,直径0.2~0.5 cm,比较分散,并向四肢扩展,而面部较少;皮疹1周后大多消退,仅少数色素沉着。密切观察皮疹的情况,并及时发现并报告医师,也可为本病诊断提供依据。皮症出现时应嘱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如有痛痒感可用炉甘石洗剂涂抹患处。
1.9.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9.4.1 中毒性肝炎的观察与护理 本组病例出现肝损害30例,黄疸3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差、乏力。护理要点:尽量卧床休息,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要保持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入,适当补充水溶性维生素,根据进食量调节输液量。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等。如果有中度或以上肝功能异常或者黄疸等,应遵医嘱给保肝、降酶、退黄等治疗。
1.9.4.2 并发上呼吸道感染或中毒性支气管炎的观察与护理 本组病例14例,主要表现为胸闷、咳嗽、咳痰、气促等;全胸正位片提示:双肺纹理增粗。考虑为患者TD并发支气管炎或者是TD致中毒性支气管炎。护理要点: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常开窗通风,有气促患者可采取半卧位,低流量吸氧,避免静脉输液速度过快;认真做好口腔卫生护理;如果患者咳嗽、咳痰严重,应汇报医生并遵照医嘱给予止咳化痰、抗感染药物。
1.9.4.3 中毒性心肌损害的观察与护理 本组中毒性心肌损害9例,心肌酶谱高和心电图异常。护理要点:病程急性期应严格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加强生活护理支持,减轻心脏负担;严格控制输液滴速,监测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变化,记24 h尿量。对高热患者,应留意患者电解质情况,避免心律失常的发生。加强心电监护观测,如出现心律失常,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医生处理。建议低脂、高蛋白和丰富维生素饮食,低盐饮食,少食多餐。心肌受损,尤其是中毒性心肌损害患者容易出现洋地黄毒性反应,给药剂量要控制。如出现患者有黄绿视或心电监护有“鱼钩型”改变征象时应立即汇报医生并积极处理。
1.9.4.4 肾功能损害的观察与护理 本组病例中有6例肾功能损害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入院常规大生化检查发现血清肌酐、尿素氮升高。护理要点:严格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水肿情况。减少活动量,记24 h尿量,观察尿量、尿色的变化。如果患者出现少尿、水肿等情况,应及时汇报医生;如果肾功能检测提示氮质血症,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如需要遵医嘱督促患者收集24 h尿液作蛋白定量,及时采集血、尿标本送检。
1.9.5 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
对于发热为主要症状的患者,青霉索、头孢类抗生素常为首选药物,但是它们不能通过宿主的细胞膜而进入细胞质内,因此对TD治疗无效[4]。本地区临床上用阿奇霉素治疗TD最多,其作用机制是阻断转肽作用和抑制mRNA核糖体易位,从而抑制细菌蛋白合成,发挥抑制菌作用。阿奇霉素在细胞内的药物浓度可高达血药浓度的100倍,TD病原体专性细胞内寄生,因此抑制作用强。有资料报道,经用小鼠对阿奇霉素进行毒力试验,认为临床剂量的阿奇霉素是安全的,即使TD患者是孕妇也是可以使用的[5-6]。但是阿奇霉素的胃肠反应较大,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如恶心、呕吐频繁者,可减慢滴速,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1.9.6 做好卫生宣教及出院指导
患者应保证足够睡眠,加强营养,以增强体质。做好TD防病相关知识的宣教。提醒患者家属搞好居住环境卫生,除杂草,清积水,灭鼠,消灭恙螨滋生地,喷洒灭虫剂。此外告知患者及家属,尤其是从事园林、花木绿化等工作的患者及家属尤其要做好个人防护,在流行季节避免在草地上坐卧,在流行区野外活动时,应束紧袖领和裤脚,加强个人保护。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经积极治疗、悉心护理,有31例患者痊愈出院,仅有1例患者死亡。死亡患者年龄80岁,有糖尿病等基础病,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和DIC。
3 讨论
近两年本地区才有TD的报道,考虑与本地区大力发展绿色园林城市建设,森林覆盖率直线上升有直接关系。城市乡村处处绿地,成片林地不断延绵,为恙虫滋生创造了自然条件;当然,现代社会的大交流、大流通也使TD长距离传播成为可能。本地区绝大部分医务人员对该病认识不足,甚至无任何概念,TD在本地区门急诊漏(误)诊率率高达75%[7]。TD患者几乎都是以发热待查为初步诊断被收住院,在入院后得到确诊。而确诊的主要依据大都是发现焦痂和(或)溃疡,而肝功能异常则是本地区TD确诊的辅助支持。本地区TD确诊前的护理主要是围绕发热待查进行,除了处理好患者的高热症状外,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而确诊后的护理中心工作还要兼顾焦痂、溃疡、肝功能异常和并发症等。总之,细致入微的护理对本地区TD确诊有促进作用,而确诊后护理工作对TD患者的痊愈有积极作用。
以往TD在江苏地区只是偶发,近年来才慢慢增多。由于过去发病率低,对该病相关临床观察和护理缺乏成熟经验,相关研究较少。为了提高该病的检出率和治愈率,提高本地区对该病的护理水平,笔者直接参与了该类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并进行临床观察、护理总结。详细观察TD患者每一个阶段的临床表现,细致观察每一个临床表现细节,并对每一个症状细节进行分析。在明确诊断前,细致周到的护理工作对诊断有显著帮助作用。而明确诊断后,对每一项临床症状的细致观察对该病的治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本中心收治的32例TD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总结,找出 诊断前观察的不足,明确诊断后的副反应护理,对TD的明确诊断和确切治疗有直接作用。对待TD高发期的高热患者,首先要询问病史、了解发病时间和病情进展情况。严密的病情观察,合理的护理措施,最终对病情诊断和治疗不无裨益,可以为今后本地区的TD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绍基.传染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4-139.
【关键词】 急腹症;急诊科;分诊;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400例急腹症患者为研究对象。257例为外科急腹症;114例内科急腹症;29例为妇科急腹症。具体情况详见表1。
2.2 方法 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简短询问,根据其发病的原因、症状等,及时作出分诊,再根据判断结果进行专科分诊。
3 急诊护理程序
对急腹症的观察、预诊、分诊是一个紧张而迅速的过程,要求护理人员做到及时、准确、安全的初步诊断,为抢救和治疗争取时机。必须做到以下急诊工作程序,简单概括即一问、二查、三看、四分。
3.1 问 应通过简要、迅速、重点地询问患者及其家属从而了解患者的疾病史(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以及家族史),重点了解发病的经过及腹痛特点。①询问腹痛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明确腹痛的诱发因素,部位(重点是腹痛最先发生及最严重部位),性质(钝痛、绞痛、隐痛、持续性痛、阵发性痛和持续性疼痛伴有阵发性加重等),程度(可进行疼痛量表),起始时间,终止时间,间隙时间,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排便,发热等)[3]。如暴饮暴食、大量饮酒诱发的腹痛,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胰腺炎;若腹痛伴血便,多见于肠出血坏死病变;腹痛伴有休克,常提示急性胰腺炎、胃穿孔等。腹痛部位可以在就诊过程中发生变化,因此急诊护士应熟悉急腹症的临床表现。②特殊人群腹痛:女性患者需要重点分诊,应常规询问月经史、停经史,性生活史,排除宫外孕或黄体破裂等;老年患者应注意排除心肺疾病。增加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4]
3.2 查 ①护理人员在积极采集就诊患者的病史信息基础上,应及时准确对患者进行护理查体,依据PQRST 5个步骤对腹痛患者进行全面了解,明确腹部有无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放射痛、牵涉痛等[1]。如:急性胆囊炎发作时,莫非氏征阳性;急性胰腺炎时可放射左侧腰背部。应密切关注腹痛情况的演变情况,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②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及神志、瞳孔等,从而准确、及时地对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重点进行腹部的体格检查,检查有无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了解疼痛部位是否固定以及疼痛最严重的部位。③及时完善相关辅助检查[5]:如三大常规、血尿淀粉酶、胸腹部X线检查等,辅助检查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急性阑尾炎时血常规可出现白细胞升高、中心粒细胞升高,尿路结石可出现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消化性溃疡可能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急性胰腺炎可出现血、尿淀粉酶升高。
3.3 看 患者整个诊疗过程的临床表现,如入院方式、神态、表情、行为方式等对疾病的诊断以及病情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应常规了解这些外在的直观表现并对这些表现的变化进行细致而全面地观察。同时做好详尽的护理记录[6]。如患者有腹肌紧张,提示疼痛程度严重;患者出现烦躁,面色苍白,出汗,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常表明休克可能;消化性溃疡穿孔时,患者采取屈膝侧卧位。
3.4 分 护理人员通过综合分析以上步骤得到的初步资料,对患者和病情进行全面评估,进而对急腹症患者进行简单的危险分类,筛选出急危重症患者,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并及时送至相应的专科进行处理。
4 结果
400例急腹症患者的确诊根据体格检查、B超、X线、及手术情况等。分诊的正确性具体见表2。
5 讨论
51 由于急腹症发病急,病情复杂且多表现不典型,因此,不管患者是否确诊,护士都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意识及腹痛情况。有条件时,及时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在诊断没有确诊时,护士要耐心向家属及患者解释腹痛可能发生的各种原因,观察腹痛与病情变化的重要意义,使患者和家属能对急腹症病情的变化正确理解,从而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同时减少护患纠纷。
52 正确的标本采集和及时的辅助检查。急腹症患者通常需要留取各种标本协助诊断,抽取血标本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及时送检,追踪结果,缩短确诊时间。转运患者做辅助检查时,要注意转运安全,密切观察转运过程的生命体征,携带便携式监护设备,必要时准备急救箱。
53 积极做好术前准备。诊断明确决定手术的患者,应尽快进行备皮、交叉配血、禁食禁饮等腹部急诊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及手术的方式和过程,消除手术带来的紧张和恐惧情绪,取得患者的配合。
54 做好病情交接。需要入院的患者,及时与病房取得联系,并护送患者到病房与病房护士做好病情及用药情况的交接。
急腹症作为急诊常见的疾病,在急诊临床护理过程中,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慎独精神,熟练掌握常见急腹症的各种临床表现,分清轻重缓急,灵活的执行急症分诊程序:一问,二查,三看,四分。通过评估得到的各项资料,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判断疾病的病种,然后送至相应的专科进行处理。对急腹症及时抢救,降低死亡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吴青妹浅谈外科急腹症病人的观察与护理体会.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12):107109.
[2] 勇才外科急腹症诊治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实用医药,2008,3(31):156157.
[3] 匡永福,何苗.急腹症的分诊及救护体会.临床合理用药,2009,2(11):3940.
[4] 沈雅芬,沈小玲实现临床护理观察从现象到本质的跨越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2):11211122.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4.164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 该病病情严重, 患者在发病后需长期卧床休息, 部分患者病后遗留肢体功能障碍, 此时血流缓慢, 活动量减少[1], 致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会导致患者发生肺栓塞, 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本文就对脑卒中患者采取前瞻性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脑卒中患者, 经临床症状、病史、头颅CT、MRI诊断, 与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2]中脑卒中诊断标准相符;无凝血机制异常及合并全身感染者;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中男59例, 女41例;年龄50~85岁, 平均年龄(62.8±10.5)岁;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住院期间对症状、体征变化进行密切关注, 加强患者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根据患者病情、兴趣爱好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方案、康复锻炼, 叮嘱患者遵医嘱合理用药。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前瞻性护理, 具体包括:①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及时评估其心理状态, 在与患者和家属交谈期间注意患者情绪变化, 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并采取必要健康教育, 讲解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预防措施,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从患者自身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②评估。患者入院及治疗后及时评估患者基本情况, 包括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卧床时间、疾病程度等, 并明确患者是否存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包括肺栓塞既往史、深静脉血栓史、凝血机制异常、心肺功能不全、下肢瘫痪、肌力降低、内分泌紊乱、四肢手术史等情况, 以此判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程度, 确定患者护理措施。③针对性护理。a.功能锻炼:若患者长期卧床, 或存在下肢瘫痪, 应指导患者肢体功能锻炼, 协助患者更换、翻身, 膝下避免垫枕和过度屈髋, 适当抬高下肢并按摩, 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指导肢体功能锻炼, 挤压小腿腓肌, 足跟行背伸屈活动, 锻炼下肢膝关节、踝关节、足趾关节等伸屈活动。b.静脉穿刺护理:患者在接受静脉输液时, 穿刺部位尽量选择上肢静脉。若必须进行下肢穿刺, 应尽量不要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 以免损伤血管内皮, 致肢体机械性损伤。c.皮肤护理:卧床期间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 做好患者个人卫生护理。床单被褥定时更换, 保持床单的整洁、干燥、卫生, 皮肤定时清洁, 避免潮湿, 病服定期清洗, 若皮肤红肿, 应避免按摩。④肥胖或心肺功能不全者, 应根据腿径选择合适的弹力袜, 注意血液循环。若患者存在血栓既往史、血液高凝情况, 适当使用气垫床、间歇充气压力泵等工具, 预防血栓形成。对高危患者应使用抗血栓药物, 输注低分子肝素。⑤患者在卧床期间密切注意患者肢体状况, 查看患者肢体皮肤的温度、颜色、肿胀、疼痛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定期测量左右腿径, 一旦发现疑似下肢静脉血栓者, 应及早诊断, 及时处理, 避免血栓脱落, 导致肺栓塞。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 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5例下肢静脉血栓, 占10%, 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是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卧床期间常见并发症, 也是导致脑卒中患者肺栓塞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多是由于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 阻塞静脉腔, 致血液回流障碍, 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主要是:脑卒中患者病后长期卧床, 下肢活动减少, 血液回流缓慢和延长;病后肢体瘫痪或肢体功能受限会降低下肢静脉肌肉泵和血管收缩功能, 减慢了下肢血流速度[3];患者病后应激反应会增加机体儿茶酚胺含量, 使血小板聚集, 血液凝固;患者在接受甘露醇静脉滴注脱水时, 会增加机体血液黏稠度, 血流速度缓慢, 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因此, 必须采取必要护理措施,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促进患者更好恢复。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常规护理;急性脑出血;心理;并发症
急性脑出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均造成严重的威胁[1]。患者多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并发症也较多,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的降 低[2]。本研究探讨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心理及并发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9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出血诊疗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3],并均经过头颅CT或MRI确诊。其中干预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64.3±5.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4~46 h,平均(27.5±6.2)h。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64.6±5.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5~48 h,平均(27.8±6.4)h。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采取常规护理联合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具体如下:①急性期: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要保持患者良好的,可将床头抬高15°~30°,翻身1次/2 h,肢体保持在功能位,防止关节脱位的发生;指导患者家属对患侧肢体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营养性或废用性肌肉萎缩的发生。指导家属活动患者的关节,以促进患侧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防止出现关节挛缩,本着由近至远、幅度由小至大的原则进行[4]。②恢复期:由于急性脑出血发病急、病情危重,患者清醒后会出现焦虑、恐惧、绝望的心理情绪,导致情绪低落,难以配合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交流,向患者讲解病情,并告诉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后,病情是可以明显好转的,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指导患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包括翻身、上举、床上桥式运动等,10 min/次,2次/d。指导并鼓励患者尽可能的自己做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比如坐起、洗漱、进食、入厕以及穿脱衣服等,有效的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5]。
1.3观察指标 ①心理状况:分别在护理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两组的焦虑与抑郁状况,得分越高,焦虑与抑郁情况越严重。②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处理,并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以P
2 结果
2.1两组心理状况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SAS、SD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并发症发生明显降低(16.67%VS 4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发生急性脑出血后,患者对突然发生的肢体功能障碍难以接受,导致情绪低落,难以配合治疗和护理,甚至拒绝治疗,对治疗效果以及后期的康复均造成严重的影响[6-7]。研究显示[8],对脑出血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SAS、SD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参考文献:
[1]华莎,冯娟.脑出血早期肢体康复治疗护理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14,(9):572-573.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6,29(6):378-379.
[3]林敏,邹少娜.小量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12):1442-1444.
[4]张朝霞,陈玉丰,曾国华等.脑卒中后抑郁病人实施心理护理及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21):1908-1909.
[5]林义清,苏建红,叶小香.早期康复护理对预防脑出血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J].当代护士,2014,21(6):41-43.
[6]尹小燕.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7(3):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