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干预计划范文

健康教育干预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教育干预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教育干预计划

第1篇:健康教育干预计划范文

妊娠高血压疾病是怀孕妇女特有的全身性的疾病,是指孕妇妊娠期中血压的收缩压高于140mmHg或舒张压高于90mmHg,或妊娠后期血压比妊娠早期收缩压升高30mmHg或舒张压升高15mmHg即可在临床上诊断为妊娠高血压病,简称妊高症。妊高症发病率我国报道为5.6%-11%,国外报道为7.3%-9.1%[1]。妊娠高血压疾病高危因素包括下列情况:孕妇年龄大于35周岁、多胎妊娠、高血压史及家族史、孕期不良情绪、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营养不良[2]。临床上为了减少了妊高征合并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进行护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我院自2015年1月1日起,门诊设立高血压咨询门诊,即日起至2015年11月30日期间,我院自愿就诊的被诊断为妊娠高血压疾病的50名患者,转由妊娠高血压门诊进行干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系统化健康教育,并对妊娠期间及分娩后是否发生妊娠高血压疾病并发症进行统计。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5.1-2015.11自愿选择我院就诊的妊娠期间患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患者(患者清醒,心理健康)50例,排除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患者。门诊设立妊娠高血压门诊,由专门护理人员进行登记的患者,排除未进行定期孕检及自愿未选择护理干预的患者,确诊为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高危人群。

1.2 方法

1.2.1 管理方法 设立妊娠高血压疾病咨询门诊,有专门护理人员管理,自孕妇诊断为妊娠高血压疾病起,由门诊护理人员建立健康档案,进行系统性健康宣教,发放健康宣教资料,记录病情及血压变化,记录是否用药及督促按时吃药,定期监测血压,心理护理,患者树立信心。护理人员对门诊登记的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进行随访,定期打电话,做详细的记录。

1.3 系统化健康教育

1.3.1 首先进行文字及图片宣传,专人制作健康宣教资料,并进行统一的知识培训,健康教育。妊娠高血压疾病宣传图片中正确的印有测量血压的步骤,如何数胎动,定时服药,定时监测体重,是否发生水肿,蛋白尿的正常值等信息。门诊每月组织一次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小讲课,告诉孕妇们,患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危险性、治疗及预防。其次,门诊护理人员同时将这些信息及卫生保健知识告知家属,帮助妊高症患者树立信心,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及家属测量血压的方法,妊高症患者每日清晨在家自行测量血压一次,并发放登记表,如发现血压高于140/90mmhg,需来院观察并进行再次监测必要时入院治疗。再者,护理人员告知妊高症患者需定期产检,每次产检后需到妊娠高血压疾病门诊进行登记。

1.3.2 心理护理 对孕妇加强观察,与孕妇家属双向交流中了解孕妇的情绪状况,根据不同的情绪问题,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3]。如孕妇出现不良情绪时,护理人员要及时进行疏导。同时积极与家属取得联系,与家属共同合作帮助孕妇减轻心理负担[4]。

1.3.3 饮食指导 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孕妇,妊娠期间由于胎盘供血功能不足,容易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所以要求孕妇尽量选择高蛋白、高纤维素、低脂肪、少油、低盐的食品,保证射入充足的铁和钙剂,多喝牛奶,多吃蔬菜和水果,多食含钾高的食品,少吃甜食。

1.3.4 生活指导 护理人员给予孕妇生活指导,叮嘱孕妇一定要保证睡眠,按时休息,保证夜间8-10h睡眠时间,白天应有2h午休时间。护理人员指导尽量采取左侧卧位,这样有利于增加尿量,如有水肿现象的发生,指导患者可在睡眠时抬高双下肢。左侧卧位可减轻子宫对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的压迫,使回心血量增加,改善子宫胎盘的血供。有研究发现左侧卧位24h可使舒张压降低10mmHg[5]。

1.3.5 用药指导 如患者需药物治疗,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必须按医嘱正确使用镇静、降压、解痉、利尿等药物,医生需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6]。

2.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孕妇及胎儿均有不良影响,病因目前尚未确定,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免疫与遗传因素、前列腺素缺乏、初产妇、子宫胎盘缺血、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子宫膨大过度,腹壁紧张等,都会使宫腔压力增大,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或减慢,引起缺血缺氧,血管痉挛而致血压升高[7]。临床上对如何控制妊高症并发症的发生极为重视,本研究表明,通过早期观察、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系统化健康教育等措施,可明显降低妊娠高血压疾病并发症的发病率,降低了孕妇及围产儿的死亡率,提高了孕产妇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徐莹莹,姜梅,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护理M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7);4053-4054

[2]彭波,袁秀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危险因素的Metn分析.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7(2):144-146.

[3]覃伟,于梅芳.循证护理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期护理干预中的应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2(3):71G2.

[4]项轶燕,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危因素孕妇实施护理管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0,l7(12):12-13

[5]朱桂玉.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的观察与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2,18(10):62.

第2篇:健康教育干预计划范文

小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程序

小区卫生服务的具体实施程序:小区动员-小区调查-小区诊断-确定需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制订和实施干预计划-小区健康项目的评价。

小区动员:小区动员的具体做法可分为三部分:即居民委员会主任的动员、居民中积极分子的动员、每一个光顾小区卫生服务站居民的动员。加强小区宣传力度,主要加强对小区居民群众的宣传,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服务内容、服务形式、相关政策做专题宣传,使小区居民群众了解、理解、支持和配合小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实现彻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目的。

小区调查:以小区内常住人口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上门问卷调查,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健康情况、对小区卫生服务认识、对小区卫生服务的需求。由经统一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指导调查对象填写调查问卷。了解居民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经济状况,发现小区存在的问题、小区居民的健康需要和需求;确定小区中哪些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和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继而制订出小区健康促进规划,为制定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策略,小区综合干预计划和措施,合理利用配置小区卫生服务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小区诊断:通过对小区内常住人口的调查,研究小区特定时间与范围内人群健康状况。为卫生干预和评价提供依据。对收集到的小区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评价、数据分析。找出小区居民最重要、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医疗卫生问题。确定小区的疾病防治重点和健康优先问题,做出小区诊断,完成小区诊断工作报告。

确定需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通过小区诊断报告,确定小区的疾病防治重点和健康优先问题。根据对小区人群健康影响的程度、发病指标、发病人数、发病率、就诊人数、住院人数、平均住院天数、致残率、死亡率、生活质量指标、经济损失指标、医疗保险费支出等,确定疾病防治重点和健康优先问题。

制订和实施干预计划:小区卫生服务计划是根据小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为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某一个目标,科学地制定小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行动计划。利用小区诊断发现问题和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过程,从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方案中选择出最适宜的解决方法,根据小区的疾病防治重点和健康优先问题,制定出本小区的实施干预计划,并实施计划。

小区健康项目的评价:有了计划,就需要对计划进行实施及定期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评价。计划、实施、评价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过程中的3个主要环节。为满足小区居民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小区公共卫生发展的需要,对制定的计划必须认真加以落实,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服务的结果和完成任务的质量加以评价、验收,以期保证小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全面落实和目标的全面实现。

小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内容

小区卫生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预防服务、医疗服务、康复服务、保健服务、健康教育服务、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预防服务: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针对小区主要慢性非传染疾病,实施干预措施;负责辖区内儿童计划免疫接种,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心理咨询、精神卫生、合理营养、饮食卫生、居住和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

医疗服务:建立首诊负责制度,建立小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做到居民“小病在小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小区”。进行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人的诊疗及护理,做好院前急救工作,为需要的病人安排会诊和转诊,提供医疗咨询服务。根据需要开设家庭病床以及临终关怀服务。

康复服务:向慢性病病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康复治疗,指导康复对象及其家属进行康复训练,对残疾人家庭环境设施及工作学习场所提供康复医学技术咨询服务。

保健服务:向社区重点保健人群提供相应的保健服务;负责社区妇女儿童保健、生殖健康保健及优生优育工作;提供眼、口腔保健服务;对老年人群提供保健和急诊自救的指导。

第3篇:健康教育干预计划范文

目前全世界吸烟人数约有12.2亿,每年就有490万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占总死亡构成的1/10,预计2030年该数目将升至1 000万,其中700万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占总死亡构成的1/6 [1]。吸烟有关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对控烟策略的认识和赞同情况均远远不够。有效的健康干预,是达到控烟目的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人群宣教,提高了人们戒烟的主动性,可有效减少由吸烟和被动吸烟导致的疾病。为研究社区开展控烟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的效果,我们从2011年起对某小区居民进行以控烟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干预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苏南某小区的吸烟者共164人,均为男性,年龄18-72岁,吸烟史为1-45 年。

1.2方法: 将所有吸烟人群按居住门牌号顺序划分成两个组,分别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82人。对干预组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然后比较两组的结果。

1.3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1.3.1围绕吸烟有害健康等主要内容:在社区张贴宣传画、设置宣传栏25块、每月开设健康讲座1次,告知吸烟对健康的危害、被动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吸烟对个人、家庭和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与控烟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并将吸烟危害健康的内容做成宣传小册子与戒烟知识手册一起入户分发给干预组每一位吸烟患者,根据本社区吸烟患者个人实际情况作相应的指导。

1.3.2生活方式的改变:督促吸烟者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和纤维素的摄入,吃健康的零食,减少高脂高热量的摄入,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咖啡和酒精,注意多喝水和果汁。

1.3.3定期随访:2个月联系1次,每6个月详细了解患者吸烟控制情况。对吸烟量减少者--继续教育督促,坚持戒烟者--鼓励和强化。对复发的吸烟者--帮组寻找复吸原因和避免的方法。

1.4评价:吸烟危害健康知识知晓率以“回答正确”题数占总题数的比例计算,吸烟行为改变率以“日吸烟平均减少5支以上和现已戒烟者”占监测吸烟患者人数。

2 结果:

2.1一般情况:选定干预组与对照组各82人,全部为男性,平均年龄分别为48.46岁和46.96岁,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等构成相似,具有可比性。

2.2干预前后吸烟危害知识知晓率改变情况如表1。干预组干预后知晓率有较大的变化,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2.3干预前后吸烟行为改变情况。干预组干预后吸烟行为改变率为19.51%,而同期对照组吸烟行为改变率仅为2.43%,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我们2年有计划的对干预组吸烟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综合干预,使吸烟者的吸烟相关知识得到显著提高,对吸烟相关态度产生积极影响,有19.51%的吸烟者采取了降低吸烟量或戒烟的措施,两组吸烟者在吸烟相关知识知晓率,行为改变方面有显著变化,说明只要社会各个部门一起努力,定期对吸烟的人群进行社区干预与监控检查,及时进行资料分析并指导保健,减轻工作压力,加强健康教育,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对吸烟者能有效地起到预防和干预的作用。

第4篇:健康教育干预计划范文

【关键词】 社区医疗干预;糖尿病;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11-02

糖尿病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多是由于患者胰岛素分泌缺陷所导致。患者患有糖尿病以后,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会导致患者的眼睛、心脏、血管等出现功能障碍[1]。社区医疗干预是近几年国内新研发的一种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模式,采用社区医疗干预治疗糖尿病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血脂及血压。选取2011――2012年我社区门诊收治的92例糖尿病患者,对其中47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医疗干预,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2012年我社区门诊收治的92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糖尿病患者为42例,女性糖尿病患者为50例,平均年龄为59.54岁。其中47例糖尿病患者接受社区医疗干预,平均年龄为61岁,将其作为观察组,另外将没有接受社区医疗干预的45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为62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患者基础治疗,遵从医嘱给予患者降压药及降糖药进行治疗,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有关糖尿病的医学知识及基本治疗措施,以保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对饮食、卫生等有所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2.2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进行社区医疗干预,社区医师要根据患者的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社区干预计划。社区干预计划主要包括自我血糖检测,饮食指导、心理指导等,医师应教患者学会控制血糖的方法及相关知识。具体步骤是: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危害、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使患者对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针对每个糖尿病患者制订严格的饮食方案,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在保证患者充分营养供给时,还要预防患者血压、血糖升高。尽量采用少量多餐的饮食方式安排患者的饮食。要对患者的运动进行干预,向患者介绍运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的运动时间、运动量等,并针对患者的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干预计划。尽量选择较为简单的运动项目,例如慢跑、散步等。运动时间尽量控制在30-60分钟之间。同时还要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干预,调整患者的心态,使患者保持情绪稳。此外,医师应指导患者在进行胰岛素注射时,要做好皮肤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 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对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情都有所好转,对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有明显差异(P

3 讨 论

糖尿病是由患者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导致的,中老年人属于高发人群,近几年,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伴有低龄化趋势。目前,临床医学水平有限,不能根治糖尿病,只能对糖尿病进行控制,防治继续恶化。因此,患者在查出患有糖尿病以后,就应做好常年接受治疗的准备[2]。如何控制患者的病情,避免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是医护人员所应关注的问题。临床医学表明,社区医疗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

社区干预糖尿病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自身实际情况,对患者的饮食、运动等进行指导,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遵循医嘱,定时定量服用治疗药物,对病情进行控制,治疗效果较为明显。因此,社区医疗干预糖尿病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第5篇:健康教育干预计划范文

[关键词] 健康教育;慢性病;基层医院;生存质量;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17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8-0121-04

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心力衰竭等慢性病由于病情复杂、病程长且常反复发作,易使患者产生沮丧、悲伤、抑郁、焦虑等负性心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1],因此,我们不仅要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及护理,还要针对慢性病患者的特点,为患者提供系统的健康教育指导,帮助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对促进慢性病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2]。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认识教育和行为干预等方式帮助群体或个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从而树立健康观念,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不健康的行为因素,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3]。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近年来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的慢性病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高血压19例,糖尿病11例,脑梗死6例,慢性支气管炎6例,慢性心力衰竭2例、慢性胃炎6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8岁,男30例,女20例;另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单独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的慢性病患者50例为对照组,其中高血压19例,糖尿病11例,脑梗死6例,慢性支气管炎6例,慢性心力衰竭2例,慢性胃炎6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7岁,男29例,女2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学历水平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入选病例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

1.2方法

观察组:我院每个月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健康教育大课堂活动:制定健康教育干预计划,举办慢性病的预防知识健康讲座,开展“健康教育大课堂”活动; 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入户建档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为每位病例入户建档,发放慢性病知识宣传折页等,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内容包括: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常用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心理保健、饮食宜忌、药膳调理、生活起居;常见并发症的表现;何时复查及复诊,为慢性病居民进行疾病防治、卫生保健知识的咨询指导,对慢性病居民的健康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定期开展随访工作,及时记录健康档案,对随访发现的健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健康干预。一般慢性病每年最少免费随访4次,对病情较重者坚持每个月随访1次。

对照组病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另一批社区医生对慢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我院未参与,其余方法同观察组。

1.3 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每组均发放问卷50份,回收率100%。内容包括:①患者的姓名、年龄、电话、就诊次数、对本病的了解及健康教育内容、健康教育方式。②自我保健及生活习惯,如参加运动的主动性和持久性、吸烟、饮酒、合理饮食等依从性,应用药物治疗依从性(CAPrr)评价标准,4个问题的回答为“否”即为依从性好,4个问题只要有1个及以上回答“是”即为依从性差[4]。③掌握慢病病情现状和预后、治疗方法、用药常识、自我管理及饮食常识、并发症征象的程度,各项20分,满分100分,80分以上为掌握[5]。④于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应用中文版SF-36调查入选慢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内含躯体健康、社会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情绪角色功能、精力、总体健康8个维度,分别属于“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两大类。每一维度评分0~100分[6]。

1.4 质量控制

调查人员经过严格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对每一份问卷同时进行复核,如果有漏项、疑问及时进行询问、纠正等。

1.5 观察指标

①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慢性病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率;②健康干预后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③健康教育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F-36生存质量各项评分。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慢性病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率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对病情现状和预后、治疗方法、饮食知识、用药常识、自我管理常识、并发症征象的掌握率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健康干预后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

见表3。入选的慢性病患者在健康教育干预前期,观察组2例慢性病患者对于健康教育干预后的4个问题的回答为“否”,对照组3例慢性病患者对于健康教育干预后的4个问题的回答为“否”,两组患者在健康教育干预前期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观察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6个月后,观察组8例慢性病患者对于健康教育干预后的4个问题的回答为“否”,对照组对其服药依从性调查显示19例慢性病患者对于健康教育干预后的4个问题的回答为“否”,两组患者出院后服药依从率分别为84%、62%,差异具有显著性(P

2.3健康教育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F-36生存质量各项评分比较

见表4。两组患者干预后其SF-36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包括躯体健康、社会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情绪角色功能、精力、总体健康的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干预后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与高血压、冠心病、肥胖、高血脂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有关,且慢性病患者疾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很低[7]。目前许多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不能根治,临床检查只能发现少数早期患者,通过治疗虽然能缓解其临床症状,但这些慢性病的发生原因还与不良的生活方式、环境因素、遗传、年龄增长等关系密切。慢病病情复杂且形成时间长,预防与控制措施需要坚持不懈,如果没有实施良好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患者很难坚持预防和治疗,从而导致慢性病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8]。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健康教育是向人们传授保健知识、培养健康行为的一项社会活动,通过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慢性病患者有效掌握疾病的各方面知识,积极参与治疗,提高患者自护能力与生活质量,让患者在最大范围内享有健康[9]。

我院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干预,针对患者的年龄、文化层次及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与之相应的重点突出的方式,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效果。如与慢性病患者进行交谈和沟通,在生活上给予关心,用和蔼、友善、热情的服务态度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做好生活指导的同时,将健康知识传递给他们,消除消极思想对其心理的影响。慢性病因其病程迁延且反复发作,患者常会产生焦虑和恐惧等负性心理,同时治疗疾病会增加经济负担等问题的出现,对慢性病患者康复具有较大影响[10]。为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我们在实践中开展心理护理干预,使患者解除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治疗,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效果。根据慢性病的心理特点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掌握用药的时间、剂量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循证指导。每次随访都进行上一次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对存在问题进行指正和帮助,以巩固每一次的健康教育效果,使其能一如既往地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11]。我院还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举办慢性病健康教育讲座,播放健康教育录像,对就诊的慢性病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指导、张贴宣传单、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干预措施,使慢性病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知晓率和掌握率明显提高。另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饮食干预、运功干预、不良嗜好干预、用药干预等。其中饮食干预: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少食多餐、多进食蔬菜、高纤维食物,摄入盐量不得超过6 g/d。运动干预主要有为慢性病患者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如慢跑、晨跑、快步行走、健身操等有氧运动;使慢性病患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禁烟限酒、注意休息与睡眠[12]。

根据现代健康教育学理论,良好的知识可以促进正确信念的形成,并能进一步指导形成有利健康的行为[13]。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后,观察组50例入选慢性病患者对病情现状和预后、治疗方法、饮食、用药常识、自我管理常识、并发症征象的掌握率分别为94%、92%、96%、90%、96%、8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患者心理、生理知识的教育,提高患者对其疾病的认识,并改变其不良行为习惯,使其心理、生理、社会等各方面都达到健康状态。因此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人生命过程中生理、心理、社会的所有活动[15]。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其SF-36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躯体健康、社会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情绪角色功能、精力、总体健康评分均较对照组干预后改善更显著(P

综上,我院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的慢病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服药依从性,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个性化,因人而异,才能改变慢性病患者不良的健康观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达到促进疾病恢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星明,黄建始. 健康管理和社区卫生整合对慢性病防治的意义和服务模式探讨[J]. 疾病控制杂志,2008,12(1):53-57.

[2] 田莉,王洪才,邓玲玲,等. 健康管理对控制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效果分析[J]. 海南医学,2012,23(2):109-110.

[3] 王薇. 健康教育对社区慢性病转归的作用[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12,35(3):47-48.

[4] 袁红,向燕萍,张丽,等. 社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的探讨[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1):127-128.

[5] 陈陆. 健康教育在慢性病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及效果评价[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2(34):232-233.

[6] 王艳. 社区健康教育和追踪对慢病管理的影响研究[J]. 医学信息,2013,26(3):138-139.

[7] 申桂兰. 慢病患者的个性化健康教育[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6):110-111.

[8] 李敏君. 社区慢病的管理技巧[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 ,14(16):397-398.

[9] 顾燕萍. 健康教育与慢病防治[J]. 中外医学研究,2010, 8(22):184-185.

[10] 黄晓有. 社区慢性病防治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应用价值[J].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3):1637-1638.

[11] 黄竹航, 由天辉,赵新华,等. 慢性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6(5):39-40.

[12] 冯建山. 健康教育干预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J]. 哈尔滨医药,2012,32(5):346-347.

[13] 陈红,张庚莉,金翠红.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健康教育策略[J].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6):3141-3145.

[14] 张英. 实施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2):30-32.

[15] 张利霞,郑蔚,李红哲,等. 健康干预对慢性病人健康素养的作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6):5-6.

第6篇:健康教育干预计划范文

【关键词】中医养生学 健康干预 综述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研究人类生命规律, 寻找增强生命活力, 预防疾病的方法, 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的一门学科。其学说科学实用, 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张湖德在《传统养生学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论述传统养生学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进行健康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在强调自我保健的今天,普及中医传统养生的知识,把其作为人们防病、治病的一个锐利武器,显然很有必要。

传统的养生理论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从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根据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陈斌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中提出的中医养生学辩证观里强调,养生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时令、地域、人的身体状况发生了变化,养生的方法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人必须根据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体内阴阳运动变化的状况来保养,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健康教育。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其意思就是让人把握住四季气候运动变化的规律、法则,来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不仅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人体同样是运动变化的。在具体方法上,中医养生学根据四时的变化,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养生方法。元代道士邱处机根据四时的不同,提出了具体的养生要求。而邢玉瑞在《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中提出顺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其宗旨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对于个体的体质差异,中医养生学也是相当重视的。体质不同,其养生方法也是不同的。《黄帝内经》提出“高下相占,升降相因,而变化矣”。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就是这种高下升降的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就是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如果这个过程出现问题,人体就会患病。因此,中医养生学常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区分对症施治,对人体进行调养。王前飞等通过积极改善特殊体质,从高危人群中筛选出病理体质之人进行病因预防,使传统中医学从“养生避邪”的个体预防阶段进入群体预防阶段。以王琦为首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质研究课题组在长达30 年的研究中,以“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体质可变”作为关键科学问题,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进行体质分类研究,编制了《中医9 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并将其应用于社区和体检中心,对社区人群和体检人群进行个体化的健康管理,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对降低个人的健康风险和国家的医疗费用,全面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方法学指导。匡调元等以实验大鼠脚掌面温度的自然差异划分寒体、热体调整后的生化、形态学、机能、微量元素、免疫功能等各个方面指标,结果表明,实验大鼠自然群体中存在着体质差异,寒性食物、热性食物可以影响体质之形成,也可以达到调整体质的效果。

前人对体质有许多论述,在国外,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十多种体质类型学说。但是至今国外医学对体质的各种分类学说都无法直接指导临床实践与养生康复,惟有中医体质学说与医疗实践、养生长寿密切结合,进行养生健康教育。 93. 现代健康干预过程中,以中医学的整体观为核心,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动态地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运用四诊八纲的方法,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评估、辨别证候的基础上,确立健康干预的原则,再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地域、民族、健康信念、生活习惯的差异及体质差异,制定不同的健康干预计划,使健康指导计划充分体现中医学“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辨证施护特色,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始终贯穿在全程健康教育中。同时,在实施健康干预过程中,动态式地观察病情的变化,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及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修订健康干预计划,有效地帮助受教育者达到学习目的。岳炜、吴静欢在《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妇科疾病健康教育》中运用中医学的整体观、治未病的预防观、情志对妇科疾病的影响、食疗和药膳的作用和中医妇科传统的治疗方法等阐述中医妇科健康教育的特色。通过以人为本的健康教育形式,编写中医健康教育科普资料和提高护理人员素养等方面落实中医妇科健康教育的措施。对经、带、胎、产、乳妇科疾病及其不同阶段、不同证型的治疗与护理等相关知识的宣教,使患者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理解治疗护理的措施和方法,自觉地在精神护理、生活起居、饮食均衡、疾病防治等方面予以配合,对疾病愈合、防止复发、保持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对于运用中医体质学与中医养生学相结合以此指导人们进行个性化预防养生保健的研究较少,对人群进行体质辨识、生活质量评估,并针对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生活习惯及生活环境等进行个体化的中医预防、养生调摄的健康教育研究目前尚未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创性的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的工作要求,探索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积极研究开发中医资源及中医学朴素的健康教育思想,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人类的健康发挥积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既符合目前国家治未病的医学理念,更是对中医“因人、因时、因地”三因制宜的最好诠释。

参 考 文 献

[1]闫润芹,王娜.浅谈中医养生保健.科技健康导报,2008,NO.30.

[2]张湖德.传统养生学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健康教育,1999年第6期第15卷,专家论坛.

[3]陈斌.论中医养生学的辩证观.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8卷 第4期.

[4]王前飞,王前奔.中医体质学说对疾病预防的指导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1993,(3):8.

[5]任小娟,王琦.应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进行个体化健康管理研究初探.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年第9期(总第231期).

[6]匡调元.人体体质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7]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人体测定》编写组.人体测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年4月:56-59.

[8]中国解剖学会编.中国人体质调查[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115-120.

第7篇:健康教育干预计划范文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个性化护理;化疗;生活质量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但病人化疗后由于受疾病本身或化疗的干扰,生活质量和机体功能受到了很大影响。现代肿瘤学科已达到共识: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比生存率、病死率更能准确反映病人的治疗效果和康复状况[ 1 ] 。因此,对我院血液科2008年2月—2009年2月收治的部分恶性淋巴瘤病人化疗后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09年2月在我院血液科做恶性淋巴瘤化疗的病人40例,依病人住院号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干预组中非霍奇金淋巴瘤13例,霍奇金淋巴瘤7;对照组非霍奇金淋巴瘤13例,霍奇金淋巴瘤7例。采用who标准化疗方案进行化学治疗。两组病人均符合who 的诊断标准,在年龄、婚姻状况、配偶健康、年收入、病情、文化程度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1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入院宣教、饮食、药物、活动、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出院指导等),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出院后嘱病人每月来院复诊,少数通过电话随访3个月~12个月。

1.2.1 加强心理指导 病人担心生命是否能延续,是否能顺利度过化疗阶段,并积极预防化疗后并发症的发生。通过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抑郁、焦虑、悲观等负性情绪,并针对肿瘤病人的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识、心理状况等找出相关问题,制订个性化心理干预计划。病情变化时,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配合自信温和的微笑和非语言沟通技巧的运用(如抚触、眼神的交流等),使病人产生信赖感、安全感,保持良好情绪,有利于治疗。满足病人了解自身疾病的需要,因人而异地实行公开与保护性医疗相结合,鼓励家属给予病人合理、适度的关心和支持,使病人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治疗和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完善健康教育工作 每月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健康教育手册、播放电视录像以及住院病人工休会等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每周五组织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学习,介绍恶性淋巴瘤的病因、临床表现、化疗期间预防并发症的相关知识,提供疾病和治疗的信息以转变其对肿瘤的错误认识,增强病人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指导病人化疗后如何预防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口腔溃疡等一系列并发症。出院后由访视人员为病人提供电话或短信咨询、网上论坛、电话回访、上门访视等服务。

1.2.3 开展肿瘤病人俱乐部会员制活动 每半个月由访视人员举办1次“肿瘤健康教育专刊”及讲座,举行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小组活动,如画展、摄影展、文艺汇演等。收集病人的医疗及心理数据、兴趣爱好、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资料,针对病人的不同需求,提供最新的医疗资讯及压力应对的策略与技巧,组织病人和家属与肿瘤恢复良好的病人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学习抗癌经验,强调群体抗癌康复,从而提供身心全面兼顾的连续性医疗服务,引导情感疏泄[ 2 ] 。

1.2.4 效果评定 干预后(3个月)由专职护士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c30)[ 3 ]评估,问卷包括4个维度: 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每个维度包括4 个因子,共30 个条目,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2.5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11. 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表2 干预后两组病人qolc30评分比较

3 讨论

3.1 影响恶性淋巴瘤病人化疗后生活质量的因素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恶性淋巴瘤病人生存期显著延长,病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调查表明,除年龄、性别、婚姻状况、配偶健康状况和文化程度等因素外,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各种症状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4]。恶性淋巴瘤病人化疗后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可使病人产生严重的精神负担。提高其生活质量已成为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3.2 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3.2.1 心理护理 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通过语言引导和情感支持、鼓励,采用暗示、启发等手段,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及时与病人进行交流,对其负性情绪进行疏导,可减轻病人的心理应激,提高其应对能力,激发病人战胜疾病的勇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各种治疗。表2显示,经过心理干预后,病人心理功能维度方面的情感需求、精神紧张度、认知活动、自尊均得到改善(p<0.05) 。

3.2.2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贯穿于各种治疗过程中,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作用[5]。通过个性化健康教育,使病人对将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利用随访、书信、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跟踪指导,通过多种渠道使病人及时得到教育和支持。表2显示,干预措施对病人躯体功能维度方面的躯体不适感、睡眠与精力、饮食与性功能、活动与感觉4 个因子均有改善(p<0.05) 。

3.2.3 开展肿瘤病人俱乐部会员制活动 加强了夫妻间情感上的沟通,促使病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转化病人角色,可唤醒病人家庭及社会角色感,获得更多归属感及社会认可感,使病人持续得到来自家庭及社会的关爱,满足恶性淋巴瘤病人的社会支持。这种医院与社区的“无缝隙治疗”观念,对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表2显示,干预组社会功能维度方面的工作与学习、社交与支持、婚姻与家庭、娱乐活动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综上所述,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提高恶性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行之有效,病人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维度均得到改善,但物质生活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参考文献】

  [1] 万崇华.生活质量测定与评价方法[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224227.

[2] 黄丽,罗健.肿瘤心理治疗[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

[3] aaronson nk,ahmedzai s,bergman b,et al.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ol c30:a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 for use in 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s in oncology[j].j natl cancer inst,1993,85(5):365376.

第8篇:健康教育干预计划范文

关键词:社区护理干预;糖尿病患者;血糖;治疗依从性;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大多居家休养,或在社区进行康复治疗,社区护理人员承担着糖尿病患者的护理、疾病宣讲、健康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工作[1]。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和患者的饮食控制、运动、按时吃药和定期血糖监测关系密切。社区护理人员应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帮助患者掌握胰岛素皮下注射技术,并不断督查和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各种慢性并发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所在社区在2011年1月~2012年12月,对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实行随机教育与护理。将2011年确诊的60例患者和2012年确诊的50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49~72岁,平均(55.8±1.06)岁。将2013年确诊的55例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54.6±1.2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二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随机护理及健康教育。利用患者检查血糖和疾病咨询时间,嘱患者按时吃药、加强运动,定期检测血糖等。

1.2.2观察组 采取社区系统护理干预。

1.2.2.1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干预。提前准备一些糖尿病知识宣传小册子,免费发放给社区居民。在各社区点张贴宣传画,向居民宣传糖尿病预防及保健知识。定期开展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意识。

1.2.2.2为每一个已经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立专门档案,档案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健康状况,血糖水平及用药治疗情况。根据每一个患者的特点,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告知患者血糖波动及高血糖的危害,鼓励患者按时服用降糖药物,指导患者正确皮下注射胰岛素,督促患者定期检测血糖[4]。

1.2.2.3向患者讲解饮食控制对血糖的影响,结合患者身高、体重,计算出体质指数,并替患者计算出每日总热量。三餐按照3∶4∶3的比例合理分配,限制食盐的摄入,应500 g/d[5]。

1.2.2.4运动可改善血糖水平。告知患者运动的必要性,鼓励患者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慢走、打太极等有氧运动。正确掌握运动时间,并嘱咐患者随身携带糖果,防止运动过程中发生低血糖。

1.2.2.5主动和患者沟通交流,及时发现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告知焦虑、抑郁不利于疾病康复,鼓励患者多和社区居民、尤其是同类型疾病患者交流,发挥集体的力量,相互支持和鼓励。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并请家属敦促患者吃药及检查血糖。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血糖水平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检验标准: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糖改善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特征;干预后两组生化指标都有所改善,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7.13±1.09、8.35±1.18、6.64±1.2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两组治疗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比较 观察组坚持吃药(90.91%)、定期血糖监测(87.27%)、控制饮食(83.64%)、适量运动(78.18%)等治疗依从性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64%)明显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近年来,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且有年轻化的发展趋势。有研究资料表明,"三高"的发生和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关系密切。早期饮食干预和运动疗法,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社区护理干预以整个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为基础,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为其提供全面的、综合性的健康教育管理和护理干预。通过社区护理干预,增强居民健康保健意识,提高居民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改变提高糖尿病治疗依从性,积极预防血糖过高或过低,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最重要的是利用社区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使社区居民改变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增强体质,减少慢性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6]。

本文研究表明,加强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建立健全患者档案信息库,指导患者实施营养干预计划,组织患者开展适当的有氧运动,鼓励家庭成员给予患者支持,可以促进糖尿病患者坚持吃药、定期血糖监测、控制饮食、适量运动的依从性,控制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洪阁.糖尿病科室的管理和对患者的饮食、运动、心理、药物指导[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11(12):264-265.

[2]赵列宾,陈钦达,王琴琴,等.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17(16):357-358.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S1-S36.

[4]姚菁,赵新平,沈伟珍,等.社区糖尿病患者个性化健康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6A):1864-1867.

第9篇:健康教育干预计划范文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346-01

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2000年约为1.5亿,2010年患病人数达到2.21亿,2025年将增至3亿⑴。 目前我国已经列入了世界3大糖尿病大国之列,预计到2025年我国糖尿病人数达到5930万⑵。糖尿病健康教育与并发症的防治需要通过良好的自我管理,如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运动、定时服药、监测血糖、心理应对等对策。这些自我管理知识与技能一般都通过健康教育而获得,因此健康教育是糖尿病防治及治疗的重要基石,我们国家这方面起步晚于国外发达国家,虽然近几年开展了糖尿病教育工作,但是我国糖尿病人群的并发症控制达标情况依然不够理想⑶,生活质量普遍很低⑷,说明我国的糖尿病教育效果不理想,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如何更好提高对糖尿病人群的健康教育是提高疾病控制的重要因素。就如何加强对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提高对健康教育的认识进行以下综述。

1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的内容

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包括如何进行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如何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如何合理使用降糖药和胰岛素、情绪的控制和应对、如何防治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等方面的知识等。

1.1血糖的监测

糖尿病病人在入院前接受最多的是健康教育,教育程度与相关知识缺乏等因素导致接受程度不同,而药物教育、自我检测、急慢性并发症和运动等方面的健康教育程度接受则更少。虽然现在糖尿病教育已经开展的比较普遍,但仍然存在不连贯、不全面的问题。大多数糖尿病病人可能只主动参加过1~2次健康教育,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往往都集中在糖尿病基础知识和饮食方面,而对糖尿病并发症等方面的认识不够。因此,在日常的健康宣教中,应该向病人强调全面掌握糖尿病知识的重要性,,鼓励病人有计划的参加系统的糖尿病教育,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目的。

有研究证明⑶病人经过健康宣教育,能够坚持自测和管理血糖并结合饮食控制、规律运动,遵医嘱用药等教育付诸实施相比未经过系统健康教育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Ic)低0.39%,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3%,整体平均下降2.9%。

1.2 运动与血糖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提出糖尿病病人以保持健康为目的的规律运动为每日至少30min的中等强度,运动治疗的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⑷。每日规律运动及控制体重在标准状况内能有效的降低血糖,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消耗自身热量,减轻高胰岛素血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降低糖尿病病人的血管病变。因此运动是控制血糖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饮食控制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关键,鼓励病人增强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能力,让家人参与其中,以增加病人的主动性,使糖尿病病人能管住嘴合理调整饮食达到膳食平衡,严格控制体重范围,另外通过单独或联合用药提高理想的代谢控制血糖的目的。饮食治疗应因人而异,科学计算膳食热量⑷总热量的20%--30%应来自脂肪和油料,碳水化合物占55%--65%,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食盐限量在6g/d以内。近年来已有很多的相关调查显示⑷饮食控制不佳已经成为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肯定了饮食是控制和改善血糖的重要因素。

1.4心理因素

糖尿病教育观念在不断的更新,人文环境等的综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根据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疾病阶段给予适时的,有效的个体化沟通与交流,应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特点。⑶有报道与正常人群相比较,糖尿病病人抑郁症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的3倍。焦虑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发生率远高于正常人群⑷。因此注重于如何激发患者自我管理的动机与责任,如何提高患者应对各种社会和及心理方面的压力和能力,如何教会患者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患者能够终生的积极有效的管理自己的疾病,因此教育给予的任何指导都应以尊重患者的能力及意愿为前提,我们应该在科学的了解糖尿病患者这一特殊人群特点的基础上再去充分体现教育的个体化原则。教育者在教育中应加强有效的沟通技巧,从而达到病人自我照顾的效果,积极预防各种心理问题。

2.小 结

我国现在每年约有⑷三分之一的糖尿病病人因缺乏糖尿病相关知识,未能积极治疗和护理而产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其中就包括低血糖,糖尿病神经病变,循环系统改变等并发症,。 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民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的教育活动。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各类并发症的知晓情况,更加完善健康教育提高其在防治方面的观念转变,树立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提高对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专业的认识,有效的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健康模式及健康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发挥自身对健康照顾的主观能动性,如美国已经将个体对健康照顾的责任作为医疗改革的基石,今后我们的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有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向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发展,在提供知识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患者自我照顾的动机和责任,提高自我效能等。虽然教育者是糖尿病教育的专家,但是糖尿病管理的大多数时间是患者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管理,只有患者对自己是最了解,他们是自己生活的专家,因此教育者与患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两者应对相互尊重,相互协作,相互学习。良好的健康教育是病人增强战胜糖尿病的信心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协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72-77

[2]个体化运动疗法对老年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中华护理杂志,1997,32(8):445-446 周庆,黄英,侯慧荣等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