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教学的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地理 教学目标 差异
任何一门课程在教学中,其教学的目标都是不同的,因为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任务都不同,此外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也不同,地理教学也存在着这样的特征。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的设计地理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注意不同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的效果。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与学生发展
通常,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一般都是按照某一项特定的教学任务设计出某一个层次和水平的教学目标。这种设计教学目标的方式没有意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育背景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开展教学,很多学生都不能很好的学到课程的重点,这样也就使得很多学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形成恶性循环之后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地理目标设计中,一定要对学生具体情况的差异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目标设计应该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这样才能和学生的发展相适应。
二、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的基本策略
1.梯度式设计策略
知识目标的创建。在《海洋的基本特征(一)》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对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的影响因素加以充分的掌握,同时还要对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原则有所了解。此外还要借助课本当中提供的一些信息来阐述海洋对人类整体的作用。此外还要借助海洋环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探讨充分的展现出保护海洋的一种责任感,此外还要激发学生对海洋知识的探索兴趣。
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应该采取梯度式的设计形式来执行,在《海洋的基本特征(一)》当中,教学目标可以采用这样的设计方案:
(1)知识目标。第一,学生可以对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因素加以阐述,同时还要能阐述其变化规律出现的原因。第二,学生要能够对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加以阐述。
(2)能力目标。第一,是学生可以借助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内容结合图标阐述海洋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二,是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图表当中提供的信息,根据信息内容阐述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基本影响。
(3)德育目标。第一,学生在学习了这节课程之后能够列举海洋与人类关系的例子,同时还通过这些鲜明的例子增强爱护海洋环境的责任感。第二,学生要可以基本阐述海洋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不断地增强保护海洋的情感,此外,还要激起学生积极学习海洋知识的热情。
初中地理《河流与湖泊》的教学当中,对教学目标可以采取以下设计的方法:
(1)知识目标。第一,学生要具备分辨内流区和外流区的能力,此外还要对区域内的河流加以判断,同时还要对内外河河流的基本水文特征加以阐述。第二,学生要掌握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内外河区域内部的一些主要的河流要能识别,并正确的说出河流的名称。此外还要能够阐述内流河和外流河的基本水文特征,另外还要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加以阐述。
(2)能力目标。第一,学生要能够在图中标注河流的名称,同时还要能对长江和黄河的水温特征加以对比。第二,能够对主要的河流走向加以了解,填充河流名称,对南方和北方河流的基本水温特征加以比较。
(3)德育目标。第一,对我国的河流数量多,水资源总量大,但是开发还存在着一定缺陷的基本情况加以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充分的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第二,认识到我国的河流治理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并不是非常的乐观,虽然在总量是哪个占据优势,但是开发的力度不足,利用的合理性也比较差的基本国国情,激发学生爱护国家河流资源的情绪。
2.激励式设计策略
在地理教学中,制定教学目标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以往的地理教学目标制定当中都采取以下的方式来阐述,这样的教学目标将学生放在了较为被动的位置,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不利的。
通过国外的研究我们发现,学生课堂的学习主要就体现在了成就的愿望上,这种愿望就成为了自我提升和努力学习的源动力。认知内驱力是学生充分的了解以及熟练的掌握的基础,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时候,所产生的求知动机因素,它通常就是改善自我的一个重要动力。地理课程的学习需要的是用智力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目标采用激励式的设计形式,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成功愿望,而对于一些学习目标比较低的学生,教师在使用激励策略之后,在很强的成就动机之下,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三、发挥地理教学目标的促进发展功能
1.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突出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可以更好的保证教学的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更具灵活性。在地理知识的教学中或者是一项地理能力的训练当中都可以采用教和学有机结合的方式,将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和地理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多样性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对改善教学质量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2.注意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采用集体教学能够更好的解决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而采取小组学习和个性化辅导的方式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教学中的个性和差异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预先制定好的目标来设计出一个符合集体教学的策略,同时还要对教学中一些需要开展小组学习的内容加以明确,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相同的学习机会。
3.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情况加以了解和指导
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予以充分的了解,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就可以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具互动性,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地顺畅,也更加地频繁,此外,地理教学中还体现出了非常强的完整性。
四、结语
地理教学在教育体系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学目标由于多项因素的影响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这种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云鹏,何红.中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评价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这种课堂教学目标对老师的业务素质要求更高。既包括教学知识的贴近和激活(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也包括学生思维的贴近和激活(教材中问题的问答,突发性奇想),这就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知识点、重点、难点、教具等),还要备学生(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心理活动等),同时还要备情感与认知的和谐统一。
一 贴近学生,闪现地理教学的智慧
《地理教育国际》中有这样一句话:“地理在各个不同的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生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中学地理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丰富性、趣味性、边缘性与实用性,作为地理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根据学科特点,注重地理学科的实践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教学的唯知识目标、无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违背了生命发展的需求,只能造成生命的畸形发展,非但不利于未来的发展,也使当下的课堂变得单调、乏味、效率低下。事实上,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养成对于知识目标的落实有着积极的意义。
那么,地理课堂怎样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有机整合呢?
1.从不同的视角分解教材中贴近学生发展需求的目标
需要是动机的源泉,需要决定主体对行为目标的价值实现的需求。布鲁姆认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对目标来说,最终要用学生外显的行为来描述,目标必须清楚、具体、可操作。”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把教学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必须把教学目标具体化、细节化和可操作化,建立贴近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具有饱满精神情感生活的教学体系,把教学目标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递增的形式进行有序的排列组合,使之体系化。
以“北京时间的运算”教学为例,教师的教学预设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简单应用,巩固认识;第二层,灵活运用,形成策略;第三层,综合运用,获取技巧。显然,这样的预设只考虑了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忽略了学生课中“做地理”的经验积累——区时计算“东加西减”的事实经验,这能为学生灵活应用规律进行判断做好策略上的准备。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可能主动跳出课前第一预设(巩固认识)和第二预设(形成策略)而直接进入第三预设(获取技巧),如果教师还机械地将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这时教师可以机智地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通过质疑和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活力。
2.以知识目标为主线,渗透能力与情感
众所周知,地理学习就像是高层建筑,一层一层地累积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特点。因此,地理学习中的剪接、转换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中彰显魅力。翻开教材,我们就会欣喜地发现,每一节内容的最后,都有1~2个“活动”,这为学生的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习提供了方便,使得学生在学习相关地理知识时,能够根据内容间的精妙转换,体验地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3.突出化解重点、难点的过程体验,提升能力与情感
如近期镇江市房地产很热,于是在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一节时,就联系生活中的这一热点问题讨论:本市最近推出的某最火楼盘,房地产开发商大肆渲染的卖点有哪些?交流中学生除了就题论题,还结合实地情况在其中找出一条耐人寻味的信息:一是该小区为减少高层光污染而不允许装太阳能热水器。大部分同学表示认同,但也有不少同学说如此是减少了光污染,但造成资源浪费,与创建节约型社会不协调,而且大量使用燃气热水器,也会有污染。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地理自然而然地回归了生活,教学目标中的认知便不再机械,学生的积极思维由此调动,课堂教学活力得以激发。
二 解放思想,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确定课的目的是很困难的,即使对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也是如此。问题并不在于在课时计划里写上本节课的目的。这种形式的规定可能是照做了,但教师并没有认识课的真正的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地理教学有多种教学模式,只要是生动活泼,对学地理有利的都可以在地理课程中综合运用。针对不同的目标,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如问题设计、课题设计、实地考察、实验都可以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与动手能力。
1.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这样的内容,通过老师简单介绍导入较好。如笔者在教“俄罗斯的气候”时就采用简介导入法,效果较好。西伯利亚的冻土,深度可达几百米,在短暂的夏季,表面融化变成泥沼,能吞没货车、拖拉机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层里的高桩上,以免冻土解冻使建筑物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墙都很厚,都装有三四层门窗,放在露天的钢铁也会失去韧性,变得
像冰一样脆,容易折断。通过简介,生动形象,学生兴趣大增,由此导入冬季漫长而寒冷的俄罗斯气候的讲解。
2.教学中多使用读图法,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
在教学中给学生介绍每种地图的学习技巧,看地图时先看图例、后看图,先看面、再看点,学习时本着图——文——图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新的内容时先鼓励学生自己先看图,再看文字,然后再把文字落实到图上。通过笔者的努力,学生不仅提高了读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也有了较快的提升。
三 因人而异,加强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科学方法学习比地理知识学习要难,它不是一次教学就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地理学理论的建立遵循着这样的途径:观察实验(广义的)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理论总结实践验证理论。如在地理教学中通过讲授知识、介绍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地用新的模型取代旧的模型,逐步逼近真实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实验假说新实验新假说”这样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又如在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季风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教学中,使学生接触了实体理想化、过程理想化和条件理想化的实例,才能对理想化方法较全面地了解。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一个活动的最好方式是演示。”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用于归纳地理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教师应结合教材充分挖掘和适度补充相关的地理学知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想方法,感受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像热爱自己的生命那样去热爱地理、发展地理学科。
Abstract: Additionally builds “the activity” in view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new teaching material the column as well as the investigative study development, the basis junior middle school teaching idea and the geography program of instruction request, this article discussion ju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activity” column classroom instruction.
关键词:“活动”栏目 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 教师角色
key words:“activity” column independent study classroom instruction teacher role
我校试用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制的初中地理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它对原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加大了学生“活动”学习的力度,实践“活动”,探究“活动”,思考“活动”等大大丰富了教材内容。“活动”栏目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不仅仅是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还承担了部分新知识的教学,并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和实践性。本文就作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谈谈体会。
一、“活动”栏目教学的理论指导
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相当重视“活动”课程,他们试图通过儿童的“自主活动”寻求儿童的教育与自然法则之间存在的某种平衡关系。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提出的“回归自然”、“适应自然”’和“教育的自然适应性”等教育主张是选择和组织“活动”课程内容的直接依据。19世纪末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学派主张,要以问题解决学习为主要形式展开“活动”课程,通过学生主体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STS思想成为近年来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英文简称。在这种背景下,“活动”课理论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重视学生个性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合理的积极的部分日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二、“活动”栏目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由于长久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往往意识不到活动教学的重要性,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没有了,教学过程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大打折扣,这样也导致地理学科一直未能受到各方面的充分重视,地理教学也处于举步维艰的地步。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我认为关键是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如何提高他们地理学习的理念,使地理教学真正起到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的作用。这样教师除了用好教材中的“活动”栏目教学内容外,并以此为契机,在此基础上搞好“活动”教学可行性的研究和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三、“活动”栏目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目的
3.1、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
普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活动”栏目的教学中,学习过程是学生对学习的客体观察、探索、研究、发现的过程,通过“活动”教学不断改进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达到情感、行为的升华和提高,因此“活动”教学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策划、方案的设计制定、组织协调、发展、活动措施的落实到总结等,都必须让学生全过程参与或主持,使教学成为学生能动的发展过程,使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和外部刺激的简单反应者,而是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的知识建构者。这个过程能加强地理课的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环节,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2、突出学生合作交流的协作性,加强学生身心、情感的发展
“活动”栏目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过程。它要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观察,动手操作,自我分析,形成自己的认识;同时必须与其他同学和教师合作、交流、讨论。每个学生在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听取他人的经验和看法,再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克服片面性和局限性,在这种学习中学会团结,共享集体思维、探究成果。
例如,新教材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在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一内容时,安排了P18实践活动:用观察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活动过程书上详细说明了,计算学校所在地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的差值,利用所学的知识,就可算出学校所在地的经度约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测量、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知识相互讨论、分析、计算、设计图例,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圆满完成了任务,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这样,学生在合作实践的基础获取了知识,其效果远比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好得多,并且能培养学生互相配合、集体协作的团队意识,加强学生身心、情感的发展,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3
3.3、注重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教材新增的“活动”栏目就能实现这一目标。这一部分的教学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向多样化的学习转变。这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要求促使学生主动建构各种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这种学习方式也引导教师教的方式的改变,在课堂上教师只是扮演“助教”的角色,充分把探究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教师最大可能地退到背后,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情况,提供示范、建议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对问题深入探究。
3.4、注重学生地理理性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
根据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现实性、复杂性以及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的“活动”栏目多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出发提出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地理理性的思维,引起学生逻辑思维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养成,进而达到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时,教材安排了P111活动: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的雨情、水情和灾情等资料,简要说明1998年长江洪水造成的危害,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防灾减灾的具体措施和实践操作的方案。可布置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选择有用信息,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所搜集的材料进行交流。
这样的活动能密切联系实际,体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注重地理理性思维的开发,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5、注重问题探究的递进性,促进学生探究思维的深入发展
在新教材“活动”栏目设计中,注重递进式问题探究,设计具有一定深度和递进式的问题,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串或者系列,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
四、“活动”栏目的课堂教学策略
4.1、精心选题,细化方案
“活动”栏目的学习有侧重点,一个学期重点开展几个主题的“活动”。而主题的确定要精心选择,主要以教师为主,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应紧扣课本、社会、生活三者,活动的内容要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选择主题时,还要考虑题目的层次性,便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浅至深分析问题,抓住事物本质,形成思维导向,以利于思维发展的循序渐进,融会贯通,逐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主题确定后,要拟定出活动的目标,细致设计活动方案。活动目标的提出,应从活动主题出发,并与学生的年龄阶段相适应。活动的主题和目标确定后,由师生一起仔细研究制定活动方案,由学生自己充分讨论,各抒己见,统一思想后形成。教师参与其中,必要时给予指导。
例如:为了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确定了主题为“湘潭钢铁厂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的调查活动。总体方案是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并确定小组负责人,各小组分工协作,每组从活动时间、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组织方式、活动内容、活动用具、活动要求、总结评价等方面制订出活动方案,并对活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也要提前做好准备。
4.2、自主活动,用心探究
“活动”栏目在内容的编排上丰富多彩,活动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问题合理运用师生对话、讨论、小组合作、分组竞赛、课外调查实践、表演展示等多种方式组织学生主动进行活动,用心探究地理知识。
例如,新教材必修(I)第三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安排了P47活动(题目略),让学生阅读两段材料给出的案例,以此做对比,思考温室效应、大棚农业怎样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可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每组讨论一道小题,并形成共同意见,各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宣读本组的结论,看哪个小组速度快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种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节约了课堂时间,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并寻求解决实践生产中问题的答案。
4.3、加强指导,突破疑难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得出的结论也许并不全面或者有错误,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教师应在活动过程中加强指导,对所有学生都抱以希望,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参与探索和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结论先全部表达出来,肯定他们的成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地理的信心,然后提出质疑,纠正错误,然后再做进一步的探讨。
4.4、反馈评价,总结升华
这一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活动的过程、成果、不足、感受、体会等,写出活动报告。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在活动中的良好表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对取得的成果给予积极的肯定。对活动的经验成果结合书本知识进行理性分析,升华到新的层面去认识,内化成自己的观念和能力。
例如前面对“湘潭钢铁厂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影响”的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利用活动中得到的各种资料,结合已掌握的知识,对湘潭钢铁厂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认为可行的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的建议。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对这次调查活动进行全面总结,人人都总结出几条收获和成绩,同时也发现不足之处。教师对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都给予评价和肯定,使每位同学都体验成功的欢欣,激起他们投身地理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调动学习的激情。
五、结束语
“活动”栏目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求教师适时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参与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知识,从而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凌申主编,走进初中新课改地理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2]袁孝亭编著,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3]袁孝亭、王向东编著,中学地理素养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关键词】板块构造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地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其内涵是通过知识与技能载体,依托过程和方法,达到情感和价值观的实现。因此,地理教学目标就是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获得,融合贯穿在过程和方法中。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原理、技能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地理概念、地理思想方法;设计出针对性强,易操作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统一的教学目标。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也是展示教师个性才华的地方。以下,通过“板块构造学说”一节教学目标的确定,谈谈对三维目标的落实与实践。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论点,进一步理解底壳运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大陆和大洋的形成演化过程;通过“海底扩张”的学习,了解海底扩张的证据。这部分内容是大陆漂移说的引伸与发展,也为板块构造学说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础论点,岩石圈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成若干个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在地幔对流作用下,不断流动。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区域,板块地界是构造活动带,板块相互碰撞形成山脉,海沟和岛弧,板块相互背离运动形成裂谷和海洋。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阅读“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图”,了解魏格纳如何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搜集资料,发现大西洋两岸大陆的地层,地质构造,古生物化石等均有密切联系,利用大陆漂移图,了解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以一个联合古陆发展为今天的海路分布的过程,使用计算机拼合世界各大陆。通过阅读“太平洋海底地层年龄和地磁场分布图”,识别太平洋洋中脊的具置,然后分析太平洋洋底沉积物的主要特征和海地磁场证据,归纳出:由洋中脊向两侧,深海沉积物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年龄越来越老;洋中脊两侧磁条呈对称分布,得出大洋底在海岭处增生并向大陆方向运动的结论,阐明大洋地壳从增生扩张到消亡的发展更新过程。通过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了解板块具体划分和板块边界类型,认识到,生长边界一般发展为裂谷和海洋,消亡边界一般形成山脉、海沟和岛弧。通过“六大板块俯冲示意图”,说明新大洋壳从生长到消亡的全过程,以及与地震、火山分布的关系,进而揭示出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收集有关日本大地震和印度洋海啸资料或播放录像,应用板块构造学说探究地震和海啸的成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观念。在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过程中,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地貌成因,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认识的;分小组,组织研讨,对板块构造学说的历史发展进行探讨,认识到板块构造学说是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并非完美无缺,仍需科学地修正和补充,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参考资料
[1]《海洋地质学》厦门大学出版社.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就没有现代科技和现代文明。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物理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并没有足够认识,对其特殊的教育功能缺乏深入的研究。这是因为物理学工作者的兴趣往往集中在物理科学的前沿研究上。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教育家又对物理科学了解甚少,往往不愿意直接深入到学科教育的研究中,所以物理学在教育人方面的潜在功能一直没有被充分认识和挖掘。一切科学作用都离不开人的行为,物理学的基础作用,很重要的方面也是通过受过物理教育的人发挥其作用的。这场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改革促使人们从科学教育本质上去认识物理教育的社会功能,为挖掘物理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其在科学素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提供了历史机遇和良好的条件。
中学物理教育是科学教育,它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动手动脑相结合的科学活动。上个世纪50年代,在我国流传着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口号曾鼓励多少人去刻苦钻研,攻克难关。对于我国的科研进步和教育发展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但是也使有些人长期陷入科学教育等于知识教育的误区。
改革开放后,发现我国物理教育相对于先进国家存在明显差距:重理论、轻实验,重知识、重习题、轻动手技能,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和科学情感教育等倾向相当严重。这种状况表明我们的物理教育在科学教育理念方面还停留在科学等于知识的时代。科学是由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构成的一个整体。《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三维教学目标”全面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性质和功能。科学教育仅仅停留在科学知识教育层面上是一个历史时期在认识上的局限性。那种教育,是与科学技术十年、几十年基本不变,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够用一辈子的传统社会相适应的。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爆炸、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科学技术的划时代变化,因而,把科学当作知识的时代已经过时了。回顾20世纪,由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人们曾一次次地欢呼进入“电气化时代”、“原子能时代”、“半导体时代”、“激光时代”、“计算机时代”,“超导时代”、“纳米时代”、“生命科学时代”等等。面对如此日新月异的世界,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创新的思想、创新能力和探索未知的本领。这就是提出这场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三维教学目标的背景。《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是我国科学教育工作者对社会发展、科学教育本质和青少年心理特性的综合研究的成果,是科学教育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其基本点是把中学物理课程从片面地传授知识转变到以为学生为本,让学生自主学习,强调经历过程与方法,把动手动脑的科学活动作为物理教育的基本形式。
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发挥各级政府的领导作用,用行政力量大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但是行政命令,并不能代替科学教育理念的力量。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普及科学教育的理念,要使每个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和方方面面都接受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首先全体教师要迅速转变理念,要他们相信学习物理归根结底要通过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靠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活动才能学会。要宣传江苏省启东中学采用自主学习方式,多年来在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连续“摘金夺银”的成功经验。要让人们相信科学在改变世界中具有强大力量那样,相信科学教育在培养教育人中也具有比传统教育方式更强大的力量,要使科学教育的理念变成一种社会文化,我们的中学物理教育才会彻底抛弃“背概念、套公式、做习题”的传统教育理念,才会使大家认识到“题海战术”是扼杀青少年学习积极性、创造性的桎梏,应该彻底予以解脱。
关键词:地理教学;设计理论;实践研究
一、前言
在我国80年代,教学设计作为我国教学改革所研究的领域,逐渐被学者和专家开始大量研究,而在之前,我国只是少量地引进或者翻译国外的教学研究成果,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开始研究自己的教学模式了,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当然地理教学也不例外,本文着重讲述我国地理教学的设计理论以及实践研究,将最科学的教学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深入挖掘地理教学设计理论,减少一些地理教学旧方法的使用,避免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氛围,从而提高了地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激情,解决了高校地理教学的问题,因此,高校地理教学模式应该改革,实现最新教学目标,教师的地理教学理论设计应充分考虑实践,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到教师所授的内容,并学以致用。
二、地理教学的设计理论
地理教学由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构成,合理的地理教学设计能够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地理教学设计中,采用系统的、科学的、有序的理论原理,将会有效整合教学因素,发挥教学实践功能,在明确各个因素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地理教学设计过程,即地理教学的设计理论要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理性与感性的认知感。通常来说,学生对陈述性以及实记性的地理教学比较认可,但对一些新的教学设计比较陌生,而且不易接受,因此,在培养学生认知上,需要从学生兴趣着手来设计教学,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控制,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师教学高效和学生认可的目标。
地理教学的设计理论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课堂学生们对教学的反应以及学生所学知识的反馈,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地理教学的设计理论基本都是传承以往教学模式或者根据教学经验,人文与空间的关系,是地理教学中一大特色,人文关系是地理教学设计理论中的核心思想与核心内容,地理教学的设计理论应按照学生的理解性去协调教学方法,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与趣味性,而地理这门学科又是各事物相互联系的学科,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如今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便是空间关系,是地理教学设计理论中要考虑的,即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地理空间性的认知感。
三、地理教学的具体实践
案例教学法。地理案例教学法融入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或者可能发生的事件等,将这些事件拿到课堂案例上讲解,把抽象的地理理论具体化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地理概念知识,通过案例的讲解,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同时,案例讲解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并加以分析,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地理案例教学设置的情景,能够很好地让学生思考,并在短时间内锻炼自己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支架式地理教学法。支架式地理教学法是基于维果茨基思想,并借助建筑业中的脚手架,来作为学习者对知识理解所构成的一种概念框架。支架式地理教学法的应用,给学生带来了背景支架与直观支架,学生在这两种支架作用下,学生可以避免在没有背景知识下,可以从容应对知识框架结构外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具备准备性学习能力;而在地理教学实践设计时,我们教师常常没有直观表达地理学科内容的知识,因为地理学科上的内容基本都是通过抽象性的概念以及难以理解的图表来表征的,因此,学生就很难将地理知识学“活”,而使用支架式地理教学法,可以很好地避免此类情况,让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支撑起来,构成一个个支架,于是,地理学科在学生脑里便有了一个导向性学习的框架。
参与式地理教学法。参与式地理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走向讲台,感受一下授课情形以及讲解自己所理解到的地理知识。如在学习“我国气候分类”时,可以将班上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成员在课堂上讨论,并就课本上的知识以及生活中所了解到的知识上台讲解,在学生讲解完之后,教师与学生代表共同对这几组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他们授课方式的不足以及需要补充的地方,这样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又丰富了地理教学方法,学生与老师的亲切认知感也会相应增加,并且老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将会增多,这便反馈给老师一些学生学习地理这门学科的信息。总之,参与式地理教学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老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并且让学生真正地体验了做老师的感觉。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家清.新概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9.
[3]黄莉敏.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路与技术[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5).
[4]李家清.论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木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5]彭淡清.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01(10).
[6]赫兴无,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初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1).
关键词:地理 教学 优化
一、教育观念的优化
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作为一个人博学多才的重要标志的古代,我们不难看出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但一段时间以来,由于高考“指挥棒”对中学地理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的积极性,忽视了提高学生和教师地理素质要求!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各种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出台,高中地理学科已成为学生的一门必要素质要求的必修课。所以优化教育观念是高中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师既需要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作指导,又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明确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抓住机遇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同时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加强研究,苦练内功,用好、用活课堂时间,面向全体学生,使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地理素质教育得到优化,提高全体学生的地理素质。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优化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则是指通过高中地理教学活动而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地理观念的发展的期望,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也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地理教师一定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地理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各校的实际制定出明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将章节目标细化为课时目标,并要落实完成教学目标的对策和措施,从而使教学目标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
高中地理教学要坚持“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因此,地理教学目标体系既要包括认知领域和技能、能力领域,又要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还要基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实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提高学习效果。如果教学目标太容易,就激发不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起不到激励作用;如果教学目标太难,往往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地理教学目标要难度适中,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教学目标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是可观测的。如果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含糊的、笼统的,那就难以观测。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含糊笼统的行为动词,克服地理教学目标在陈述时模棱两可的现象,而应使用意义比较单一的行为动词,如“说出”“列举”、“区分”、“解释”、“使用”、“分析”、“归纳”、“设计”、“计算”、“绘制”等,力求目标的陈述明确具体,可以观察、测量和操作。
三、教学内容的优化
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教师的任务是选取重要的,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传授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正确的、基本的方法,便于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在工作、生活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有关的地理知识。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选择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地理教学内容。所以教师要本着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抓好关键知识点的联系,构建地理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从整体上理性地驾驭地理知识。地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学生认知地理规律的顺序性和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教师要具备现代教材观、教学观,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站在科学方法论和美学高度研究教材,把握教材,活化教材,促进教学内容现代化。
四、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
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包括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优化等。
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就是将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成一个优化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流程,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有新课导入、传授新知、课堂小结和巩固练习等。教师要明确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复习铺垫要讲究简洁性;导入新课要力求趣味性;传授新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小结要体现高度概括性;巩固练习要注意多样性,体现出层次。同时整个教学过程要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以练习为主线。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凑,并突出重点环节,时间安排也要合理。
一、更新《地理教学论》课程功能观
高师《地理教学论》课程功能定位应有所转变。首先要体现对师范生地理教师职业生涯的终极关怀,课程功能应趋向于对地理教师独特职业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完善,趋向于适应地理新课程的新型教师品质培养。要视学生为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重点关注师范生地理教学方法技能的训练、对地理教师职业的认同情感、对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内在热情,关注他们在认知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水平、意志品质和审美心理素质,提升师范生《地理教学论》理论素养。从教材编写入手,重视《地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构建,以案例作铺引,重在理性思考和辩证分析,改变过去那种就事论事的应该如何教或不应该如何教的说教,从理论高度剖析案例,强调师范生《地理教学论》理论素养的培养,使他们能用《地理教学论》理论的武器来鉴别、评判、反思教学方式和行为,为他们日后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学者型、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
二、构建《地理教学论》内容新体系
《地理教学论》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地理教学论》课程内容应包括“理论、技能、实践、研究、发展”五个部分。“理论”主要包括课程性质、地位、任务;课程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介绍及解读;教学原则等。 “技能”主要包括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师和学生分析,地理教学模式,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艺术,地理CAI课件制作等。“实践”主要包括多提供典型案例,课后作业注重让学生讨论、进行调研活动,课时计划的编写,教育见习、试教、说课、评课等。“研究”主要包括地理教学研究。“发展”主要包括地理教师的职业发展,形成治学严谨、责任心强、热爱教育工作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地理教学论》课程功能的多样性,既突出理论内涵和学术层次,又能注重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凸显课程的工具性和技能性;既让师范生获得初步的地理教学理论和技能,又能引领师范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地理教育科研,初步了解教育科研方法,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
三、整合《地理教学论》多样化资源
《地理教学论》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与条件之总和,其丰富程度和利用水平决定着课程目标实现的范围和水平。《地理教学论》课程资源的来源不只是地理教材,还包括开发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整合利用多种载体形式的校内外资源,如报纸、广播、期刊、书籍、录像、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信息资源、自然和人文环境资源、与地理教学相关的专门人才资源等。教师要建立《地理教学论》课程资源库,广泛挖掘多种资源蕴涵的教学价值,并不断更新和充实其内容,引导学生走向基础教育实践。高师院校还可以聘请中学优秀地理教师和教研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地理师范生试教、说课、评课等。《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师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展示智慧和技能,发挥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用高超的教学技艺为地理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提供学习的范例和参照,使学生深受启发,并受到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
四、发挥《地理教学论》重要功能
《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师要牢固树立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的意识,将科学的现代教育理念自觉贯彻到课堂教学行动中。在教学目标上,《地理教学论》课堂既要注重预设性目标,更要注重生成性目标。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生命中非常难忘的历程,是师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激励欣赏、充满期待的过程;求知欲望激发、思维品质培养的过程;心灵沟通、情感交融的过程;智慧展示、能力发展的过程;意志、抱负等健全心灵得到丰富与发展的过程。他们在课堂中产生新的思路、方法,体验到生命的律动,从而创造出生命的价值。通过课堂的双向互动,实现来自多种渠道的知识、情感等多种信息的共享和互动,催发知识生成,共同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彼此促进性格的丰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好习惯的养成。使《地理教学论》的课堂成为师生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
五、深化《地理教学论》探索改革
革新传统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应营造亲切、和谐、民主、平等、真诚、激励、快乐、讨论、探索、实践的良好氛围;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精神,锻炼应用能力,培养自学技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使《地理教学论》课堂成为学生向往和留恋的家。
改革教学手段和方式。优化教学手段,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化教学媒体相结合,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传播丰富的教学信息,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可以采取“课堂教学与微格训练相结合”,“高教与中教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的微格训练;加强与中学地理教学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模拟课堂”和“现实课堂”的亲身体验和反思,实现与中学地理教学的接轨。
精讲多练。《地理教学论》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这门学科的真谛不仅在于明白和理解,更在于应用和操作。可采用课堂精讲、自学、研讨与能力训练交替同步运作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很容易理解的内容,不用进一步解释。对于新知识或难以理解的内容,应精讲、细讲。教师在精讲相关内容时,可以结合目前中学地理教学情况和教研情况扩大学生视野,把教学中的最新信息传递给学生。采用的能力训练主要有典型案例分析,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实况录像,观摩听课,教学语言、课堂体态语的训练,三板训练,模拟试教,说课、评课,编写教案、教学设计,CAI课件制作,各类练习题、考试题的编写,撰写小论文等方式。突出学习活动的实践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六、创新《地理教学论》评价方式
【关键词】高校 地理师范生 教学技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地理教学中,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整体素质。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相关的文化素养,还需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教学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教学技能包括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方面。教学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学习获得的教师素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大多数高师地理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模式陈旧,教学技能已经难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因此地理师范生在加强学科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应该突出地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
1.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的涵义
1.1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的定义
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学者们对地理教学技能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华东师范大学陈澄教授从教学技能服务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认为地理教学技能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依据地理教学理论,运用地理专业知识和教学手段,顺利达到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是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的综合体现。”华东师范大学段玉山从教学技能服务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地理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于教学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系列有效的行为方式,是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的综合体现。”华中师范大学李家清教授认为,地理教学技能主要指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技能,是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于地理教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方式。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地理课堂教学技能是指在一般课堂教学技能的基础上,赋予了地理学科的教学特征。首先从教学技能的来源看,地理教学技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地理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其次,从教学技能的作用来看,它是促进学生分析、理解与迁移等能力提升即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最后,从教学技能所要实现的目标来看,地理教学技能不仅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还重视学生思想道德以及对人生态度的形成,即地理教学技能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1.2地理教学技能的特点
1.2.1指向性与创造性
指向性,教学技能通过教学行为来表达,教学行为受到教学思想或教学理念的支配,不同的教学技能与不同的教学目标相联系。因此导入技能、提问技能和结课技能都有不同的指向性。例如教师运用提问技能可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从多方面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目标。
创造性,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要素在发展变化,地理教学技能在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例如在导入课程环节,教学可以采取语言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来进行。
1.2.2操作性与习得性
操作性,每一种技能都包含着定的规则和一定的运作程序,可以分解为具体的行为方式和步骤来加以训练和模仿,可以通过有规律的观察和示范进行模仿,因此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系统训练获得提升。语言技能可以分解为语音、语速、语调,导入技能可分解为导入材料的选择与设计、导入过程的呈现、联系到新课程的引出,提问技能可以分解为精心设问!巧妙发问、总结归纳和引问等环节,地理图表媒体运用技能可以分解为选图、挂图、指图、读图和分析地图等步骤。
习得性,每一种教学技能通过学习训练是可以习得的,通过科学的学习和训练,高校师范生可以逐步掌握地理教学技能,并有可能达到娴熟运用的程度。
1.3地理教学技能的分类
目前,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对课堂教学技能的分类并无统一的标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关于教学技能的科学研究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胡良民等把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分为语言技能、三板技能和组织技能;陈澄把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分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技能、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教学氛围调控技能、提问技能、语言技能、体态语技能、板图板书板画技能、现代媒体运用技能和结束技能;段玉山把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分为地理课堂的教学准备技能、授课技能、组织管理技能、媒体应用技能、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应用;李家清把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设定为地理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过程技能、教学媒体技能、教学管理技能、教学评课技能、说课技能学习方法指导技能、实践活动指导技能和课程资源开发技能。
因此本人在学习借鉴诸家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结合地理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将地理教学技能分为教学前技能、教学始技能、教学中技能、教学后技能和教学终技能五类,其中教学前技能包括分析技能和设计技能,教学始技能包括组织教学技能和导入技能,教学中技能包括提问技能、讲授技能、组织管理调控技能、媒体运用技能等,教学后技能包括评价技能和辅导技能,教学终技能包括结束技能和反馈技能。
2.高校地理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1高校教师方面,在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高校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运用直接导致了学生教学技能的水平高低。
2.1.1青年教师地理教学技能现状,首先是课堂控制能力欠缺。对于新教师来说,由于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不能迅速的转换,导致了他们在走上讲台以后,对课堂的偶发事件和学生的各种问题常常手足无措,缺乏灵活而有效的处理技术,不能有效的控制课堂,甚至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
2.1.2资深教师教学技能缺憾,一般而言,资深教师都能较好的掌握和运用教学技能,然而,相对年轻人而言,年龄较长的老师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方面则略现不足。同时存在着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代替课堂一切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使得师生的互动减少,反而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2.1.3解决途径
首先严格进行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很多高校教师并不是师范类毕业的学生,并没有进行过教学技能的培训,而对于师范类毕业的教师,由于学习的不系统等原因,对教学技能掌握的并不娴熟,因此对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就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也可以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
其次展开各种技能培训,师范类高校各职能部门针对实际情况,不定期的举办各种教学技能培训。如英语培训、计算机培训等,努力让教学技能有所欠缺的老师能够通过这种形式来补课,弥补其短板。另外,还有教学督导、教研室教研活动等措施来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
只有提高了地理教师的教学技能,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的地理教师。
2.2高校培养方面
2.2.1学校对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不够重视
高校氛围之中越来越提倡应用性发展,为此学校越来越不重视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未来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将成为新时期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的核心技能。但是,目前在教师技能的培养中普遍存在重视传统教学技能,轻视现代教学技能,甚至没有涉及到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等问题。
2.2.2学生对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不感兴趣
随着师范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地理专业毕业生越来越不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喜爱,另外高校师范生自认为受过系统的高校学习,认为中小学地理教学简单,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马马虎虎,态度不认真,学生训练的机会也不够充分,各项技能的长进和提高不明显。
2.2.3地理教学技能训练缺乏针对性
目前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训练主要是通过微格教学或校内试讲等形式进行,这种训练往往以模拟地理真实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有利于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综合训练,但对于各种单项技能的训练却有明显的缺陷。
2.2.4地理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应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过程始终。但事实上多数师范院校的地理教育见习很少,只是在学习《地理教学论》这门课程时才到中学地理课堂观摩和听课,而且次数很少,一般仅为1一2次。
2.2.5解决途径
增设技能课程,规范技能标准,教育理论课程占整个课程体系的比例远远少于发达国家,带来的影响是师范生在地理教学技能的训练过程中获得的理论指导不够具体,地理教学技能不够全面、扎实。改进教育实习,促进技能迁移,地理教育实习是高师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师范生大学理论课程学习与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和纽带,是促进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迁移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师范生向中学地理教师顺利过渡的重要环节。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手抓实践技能的训练。高校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师范生观摩大量的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
首先延长实习时间,发达国家教育实习的时间普遍较我国长,我国师范生实习时间太短。实习时间过短,使得师范生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脱节,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地理课堂教学技能难以迁移。其次是加强实习指导,实习指导工作由师范院校和实习学校共同承担。目前,高师院校实习指导教师很难与师范生密切沟通,造成实习指导流于形式。
因此,对于高校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从事高师地理教学的教师们认真思考,不断求索,肩负起为基础地理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胡再..新课程下的高校师范生地理教学技能培养研究[R].华中师范大学,2011.05
[2]陈澄.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1
[3]段玉山.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李家清.新编地理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