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秋节的情感句子范文

中秋节的情感句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秋节的情感句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秋节的情感句子

第1篇:中秋节的情感句子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她凝聚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护着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近些年,一些学校因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传统文化在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现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少学生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有的学生连写信的格式、称谓都不知晓;在写作文时,不会使用成语,更别说是名句了。这造成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和情感上的疏远,传统的道德规范正在流失,传统的中华文化正在断层,学生们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呢?

一、经典蒙学的诵读,默化启蒙教育

《三字经》、《百家姓》是中国古代儿童早期教育的启蒙书,换个说法,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小学教科书。《三字经》根据其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有深刻的含义。学生在课前和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要求每日一句,能够理解内在的故事所包含的深刻为人处事的方式与道理。《百家姓》设计了一些活动:“说说名字的由来”,让学生在课前问问父母、爷爷奶奶,他们给孩子取名字的情况,以及名字的含义。“夸夸我的同姓人”,由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同姓名人、伟人的笔名与故事,讲给同学听,增强荣誉感。知识要打基础,要积累,一些古代有名的学者,还有当代一些有成就的老学者,都谈到幼年时期读过的这些启蒙书,打下了一定基础,对他们以后一生的学问事业,发生过积极的影响。

二、诵读优秀的古诗词,进行民族文化熏陶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建设国家的生力军,只有让他们从小就充分了解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激发他们建设国家的斗志,而民族传统文化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断的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才让我们这博大精深的文化代代相传。比如李绅的《锄禾》一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久别故乡的深切怀念。王安石的《泊般瓜洲》一诗中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以及客居异乡的无奈与痛楚。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谊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杜甫的《望岳》赞叹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三、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

比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中秋节有哪些别名?中秋节的来历?哪些著名人物写下了与月有关的诗词?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又有哪些?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吟诗词、赏明月、吃月饼……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四、善于教学拓展,加强传统语文趣味训练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中国的茶壶常饰以字画,让人们一边细细品茶,一边玩味壶上字画,增添乐趣。有一种茶壶壶腰(或壶盖)上一圈就写了五个字:“可以清心也。”可别小看这五个字,这五个字可以组成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意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还有一个故事:据说纪昀编纂《四库全书》时,皇上曾命他题纸扇,纪昀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乾隆一看,沉着脸问:“怎么丢了一个‘间’字?”纪昀接过扇子,看了看,镇定地说:“没有丢字,皇上,这是一首词。”说完,就读了起来――请想一想,《凉州词》少了个“间”字,怎么通过改变停顿变成一首词?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这样读来别有趣味:“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项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类似的训练还有: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些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因素。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第2篇:中秋节的情感句子范文

论文摘要: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学习目标语言与目标文化的关系,强调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师生间互动,使得学生语言知识学习与运用有机结合。本文总结了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实施中学英语节庆文化教学的方法,旨在通过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使素质教育与学习目的兼容,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拓展立体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多元智慧素质。

一、引言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以下简称《课标》)指导性地阐述了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的目标、原则和学生应掌握的技能,明确了学习目标语言与目标文化的关系。《课标》强调英语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方法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之间应形成有效的互动,学生能运用其语言知识达到交际的目的。笔者认为,引人任务型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可尝试的教学途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课标》提倡“任务型教学途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笔者回顾和归纳了近两年来国内英语教学期刊上刊登的有关探讨“任务型教学法”的溯源、认识、课堂运用及误区的文章,重新认识和理解任务型教学方法,提出在中学英语节庆文化教学中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拓展中学生的中外文化认知,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多元智慧素质。

二、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思想

任务型教学法作为交际教学思想的发展成果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语言教学模式,是在外语研究者和应用语言学家探索二语习得的不懈努力之下,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来的。但它在20世纪50年代的职业教育中就开始应用了(龚亚夫、罗少茜,2003),并非一些教师所认为的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

一些教师认为任务型教学基本上是社会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产物(张伊娜,2006 )。然而龚亚夫和罗少茜(2003)指出任务型语言教学起源于多种学习的理论,如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心理发展以及教育理论,并阐明了其理论的主要依据是学习理论而不是语言理论。基于任务型教学不同的理念、认识、教学目的和对象,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其课堂应用褒贬不一,甚至提出质疑。

Nunan (1999)认为任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实世界的任务,即目标型任务,这种任务是学生离开学校最终要做的事情,也是学生学习外语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另一种是教育型任务,指的是课堂内的活动,如:听录音并复述、小组讨论问题。这类任务可以使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最终达到在生活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设计这类任务的依据来自教育学与心理语言学。Nunan(1999)实际上强调语言使用中任务的交际性。

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内容上以课文为中心、练习以语法规则为核心、教法上以教师为中心、学法上基于行为主义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僵化模式可以归纳为:输人一重复一强化记忆一形成长效记忆和习惯,注重所学习语言的准确性和用法,却忽视语言的使用和交际。这种现象也使得一些学者对注重语言运用和交际的任务型英语教学途径提出批评和质疑。张伊娜(2006)认为任务型英语教学途径“将注意力集中在意义表达上而不是语言形式上,有悖于语言使用和学习的规律,不可能促进外语学习”。在目前高考的反拨效应主导下,这些问题反映了我国特定英语教学的现实和无奈。张伊娜(2006)提出,“学习者和与之交往的对象大致都在同一水平上,如何能达到通过意义协商获得更多的可理解输人,调整、修正他们的输出?”这些教师仍然只是从英语熟练水平上来看待学生的学习。这些因素在英语教学水平较差的地区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具有一定的依据,但笔者持不同的观点。

Nunan (1999)曾批评说,“即使能阐述语法规则的学习者也还是在语言使用中违背这些规则”。而龚亚夫和罗少茜(2003 )则进一步指出,“事实上语言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掌握。语法知识的记忆并不能保证语言使用的正确。”同样,Richards和Rodgers (1986)认为学习者语言技能的使用是获取知识最为重要的途径。学习一门外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行有效的交际,而语言使用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也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实践的过程。教材的编者分类设计和编排各类活动,使学习内容、方法和学习者三维互动来拓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多元智慧素质。

显然,任务型语言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受,强调语言运用能力。它引导学生在多重层面上学习语言文化知识,提出有意义的任务。通过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大量增加语言输人与输出的量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从而使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得到逐步发展。

任务型英语教学途径正是我们教学实践中所忽视的若干层面,这些层面包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参与和合作,寓语言实践和能力拓展于自我学习、体验之中以及以共同合作学习为基础的多维过程中。任务型英语教学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因而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提倡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资源,如课外阅读、网络学习等来认识问题和建构知识,深化学习内容。它注重每个学习者与学习元素的多层互动和交融建构,而非着眼于立竿见影。

从语言学习规律来说,学生本身才是学习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他们的个人学习经历都可以成为推动整个小组活动的动力。Littlewood ( 2002 )将课堂上获得交际能力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非交流的学习、交流前的语言练习、交流型语言练习、有组织的交流和真实交际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各自教学实际将其有的放矢地灵活运用。

三、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学习

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一方面需要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则需要学习目标语文化和本国文化以解决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问题。对文化的认知反过来能够促进学习者学习兴趣的提高,在此很有必要提及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李光耀曾指出“了解了隐含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还语言的血肉之躯,使人感受到它是活生生的语言,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负载着具体文化内容的语言”(转引自宋学侠,2002 )。怎样帮助学习者提高文化交际能力呢?遗憾的是目前英语教学中文化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语法知识和词句用法层面上,仅对具体影响语义和语用的文化因素作出解释,却未能真正引导学生综合掌握语言运用和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节庆文化教学融入英语课程是英语教师会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多数仅局限于介绍节庆的基本概念,如:节日的起源及庆祝方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第2版)高中英语教材中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第二册第三单元,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版)高中英语教材New Intermediate English for China第一册第六单元以及第二册第五单元中,都不同程度提及美国三大节日之一的感恩节,但编者并未对这个美国节庆文化内容展开进行介绍,并使之系统化地成为综合学习过程的延伸。事实上,我们初、高中学生很少有机会体验感恩节。如果教师有目的地策划,在内容和方法上多层面地引导,将感恩节的文化元素与任务型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如:感恩节大餐起源于英国清教徒抵达北美后一年秋收的庆祝活动,与中华民族秋收举办丰年祭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基于上述理念,笔者借用任务型英语教学原则,针对高中一、二年级学生设计和呈现下面教学活动,为高中生搭建一座英语文化知识的桥梁。教学活动延伸至对中美节日文化的了解和对比。活动设计寓英语学习于培养学生多元智慧和基本能力目标之中,正如王学华(2007 )指出的那样,“通过目标特定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运用能力,让学生通过具体学习任务感受英语文化,寓英语学习于体验、发现和参与的过程中”。同样,教师也借用相似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本民族文化精华,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意识。

四、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与步骤

Task 1讲解课文:以课文中感恩节的内容为基础,依照who/where/what/when/why ( how)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感恩节的由来有初步的了解。教师准备课文内容中重要事件的英文句子随意张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依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以确定学生对整篇文章是否完全了解。教师教会学生有关感恩节的歌曲,并请学生表述对歌曲内容的感想。

Task 2探索与思考:关于感恩节的更多背景知识并未在课文中出现,教师提出诱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阅读参考书寻找答案,在下一节课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1620年英格兰和荷兰的清教徒们背井离乡移民北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迁移去北美?

Task 3延伸教材:教师利用PPT幻灯片逐一呈现所有问题,请多位学生回答同一问题,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个人思想的能力,扩大他们参与分享不同见解的机会。教师利用PPT幻灯片将感恩节的起源、习俗、庆祝方式及其涵意完整地介绍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完成Crossword Puzzle来联想扩充词汇。

Task 4课外任务:感恩节是美国三大重要节日之一,但对中国学生而言,感恩节距离我们的生活时空遥远。本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并设计以下活动,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进而具备策划与组织能力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任务:介绍清教徒在大西洋航行中遇到哪些困难(海上恶劣的天气、人群中的疾病、食品困难和未来目的地的不确定性)。

以下活动都可以包括在“Task 4课外任务”之中,供教师参考。

Task 4—1寻根之旅:通过感恩节的节庆教学活动,学生已经知道首批到达美国的清教徒来自英国的Plymouth,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清教徒移民北美大陆和相继而来的移民潮对北美大陆有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

Task4一2梦想满行囊:学生已经了解清教徒当年搭乘五月花号帆船前往他们的梦想之地。这是一艘装满他们的梦想之船。引导学生做小组活动:

·想象在航程中清教徒们遇到的意想不到的困难。

·描述清教徒们历经艰险登陆北美大陆时的兴奋心情。

·描述清教徒们看到的北美大陆的风景、天气、动物和植物等。

Task 4一3中西文化喜相逢:通过Brainstorming,让学生思考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与认知中感恩节的精神内涵什么?在中国文化中哪些节日可以与感恩节的精神相契合。可以参考The West Meets the East补充阅读材料等其他相关的阅读材料,学生通过问答练习进行有效的思考。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其他相关的英语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比较节日和庆祝活动中蕴涵的文化特点。

Task 4—4感恩岁月:感恩节是一个表达感谢与传达祝福的节日,让学生制作感恩卡片,写下感恩话语,并鼓励学生寄出感恩卡片,把爱传递出去。

Task4一5扮演角色:设计多个帮助他人的情境,要求学生分组设计一段对话,并在课堂上表演。

应该指出的是任务型教学过程具有三维一体的特点,笔者寄希望于教师与学生、学习任务与内容及所学语言的形式结构形成立体交汇点,从而达到拓展学生智能、能力和促进学生整体人格发展的目标。教师或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全部和部分地使用“三维任务型教学互动板块评估表”,例如:教师或学生可使用表1记录自我评价与各纵向部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和问题,以便在以后的同类型教学中更加有的放矢。同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表1记录自我评价与多元智能横向部分在教学活动刚结束时对自己表现的反思和评估,从而认识和提高自己的多元智能,成为更有意识的学习者。

1.学生自我评价:教师除了评价学生每一个教学步骤的表现以外,学生自我评价也要列成清单表,让学生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自我表现,教师以此作为参考,提升教学效果。

2.知识拓展:学生对于感恩节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同时也了解了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进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3。情感教育:由于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实施,学生由认识自己、关怀自己进而升华到认识别人、关怀别人。

4.技能训练:活动内容包含听、说、读、写,学生经过不同活动的经历和感受,这四项技能皆有所提高。

5.通过完成任务,学生培养了勇于接受挑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增强了自信心。教学活动的设计因具备多元性,所以也激发了学生多元智慧的发展。下表展示了通过任务型教学学生在以感恩节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所提升的“多元智能”。

五、结语

寓文化于任务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新尝试,可以考虑将其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课外延伸,也可考虑作为学校文化节的表演内容,使之成为诱发学生思考、引导体验、扩大参与机会和提升英语学习能力的途径。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学习任务要精心设计,做到内容和步骤有的放矢;2)适当参考和引人教学资源;3)教师应清楚本学期哪些单元中有可挖掘的文化素材;4)教师应了解任务教学费时费力,要注意教学中的可行性。

王学华(2007 )指出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是促进文化交流和学习,而当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却存在严重“人超”,即英语文化过于强势的现象,在英语教学中应当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与感恩节在形式和意义上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除了感恩节的宗教意义和中秋节的民俗意义,两者都是家人和朋友的聚会,融亲情、爱情、友情于一体,表达祝福、思念,并有典型食物—感恩节的火鸡和南瓜饼,中秋节的月饼和茉莉花茶。鉴于此,笔者建议在每学期的教学中以中秋节为主题开展任务型教学活动,其过程同以上呈现的感恩节教学步骤,让学生分小组分别开展以下活动:

第3篇:中秋节的情感句子范文

一、课外作业布置的原则

1.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使作业起到巩固学习、加强记忆的作用,教师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注意其趣味性。教师要在作业形式的新颖性、趣味性上下工夫,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主动完成做作业。

2.交际性。英语是一门语言,其最终目的是运用和交际。因此,教师可要求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句子、短语运用到生活中去。比如,唱英文歌曲给家长听,或和父母开展对话。在这样的交流中,成功的喜悦更容易增强学生学习的劲头。

3.合作性原则。新课程要求把英语的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体验成功、发展合作精神。因而,布置作业要充分注意到学生集体的作用。

二、课外作业布置的类型

(一)自主学习型课外作业

1.说一说。小学英语教材在内容设置上紧密地结合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对学习内容产生亲切感和熟悉感,自然就有兴趣学习。

2.画一画。孩子年龄小,都喜欢涂涂画画。在学完Is this your skirt ?这一单元以后,可让学生画自己喜欢的衣服,或者搭配一套,如white sweater with green skirt等,并配上句子和单词。这样图文并茂,既直观形象,又能使学生在绘画和语言学习的交汇中巩固所学知识。

3.唱一唱。教材中有许多歌曲和歌谣,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乐意唱。而且这些歌曲来自课文,能够加快学生对单词和句子的掌握。学会之后还可以填上新词再唱一唱。这样在愉快的歌声中,语言知识不再陌生,学生很容易巩固所学知识。

(二)探究学习型课外作业

随着小学生学习的深入,他们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信息,这样他们就需要更为宽广的时空去学习和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教材。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一个主题,让学生在课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获得知识和技能。

1.收集、摘抄身边的英语。学生常把英语字母和拼音字母联系在一起,这让他们忽略了字母的英语意义。因此在教完26个字母之后,除了布置必要的书写作业,还可以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的特殊字母组合,像USA、CCTV、VCD等,并把它们摘录下来了解含义。这样的作业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字母的认识,更把字母学活了,让学生感受到英语与自己生活的紧密性,亲近英语感受英语,还能了解相应的英语文化,可谓一举多得。

2.改编或创作式作业。让学生在已有的英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二度创作与改变。例如在学习了相关的问候、问路等句型后,让学生自创情景剧,用上这些句子。学生可以创建去超市购物、公园玩耍、学校学习等场景,然后用自己所学的简单的英语句子进行相关的对话。这种形式形象、具体,深受小学生喜爱,使他们在玩耍中不自觉地就熟记了知识。并且,他们可以在创作中体会到自己学习英语的快乐与成就感,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3.设计小课题进行研究。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择主题,设计一些小课题让学生在课外通过调查、搜集资料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例如中外主要节日差异的研究。西方主要节日有:复活节(Easter)、万圣节(Halloween)、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圣诞节(Christmas)。中国主要节日有春节(Spring Festival)、元宵节(Lantern’s Day)、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通过研究,同学们知道了各个节日的基本情况和习俗,有些知识连我也是第一次听闻。

(三)合作学习型课外作业

1.家人合作作业。让孩子当父母的小老师,当学完一些句型和词汇后,让学生回家教给自己的父母,并且让父母及时反馈给教师。即使父母边学边忘,甚至不懂英语都不要紧,要虚心向孩子请教,让孩子给自己纠正,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巩固知识,还增强了他们的责任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2.小组活动作业。制作英语手抄报,进行英语的对话表演特别需要与同学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共同学习的乐趣,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往。有一次教五年级学生一个童话故事,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第二天表演的时候,他们自行准备了头饰和道具,配上了音乐,表演得栩栩如生。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旦调动起来,学习效果就非常好。

第4篇:中秋节的情感句子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英语写作;互助作文训练;分组

中图分类号:G623.31

农村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普遍存在英语基础不扎实、学习能力不强、缺乏信心, 和

对学校英语缺乏兴趣等不利因素。农村英语教学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问题,农村中学生多数英语阅读能力和听力较差,随之产生口语和写作能力也不高的现象。

一 农村中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问题和原因。

常期以来,英语作文都是先学生完成,上交后由教师批改,用红笔圈出错误的地方。学生拿到修改过的作文,看到满纸的红圈圈,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这样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提升。新课标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动机。同时,能使学生形成互相探讨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张北县S中学高二162班学生都来自农村,男女各18人。他们都重视英语的学习,但是基础差,写作能力弱。在高二第一学期,笔者作为本班英语教师通过访谈,统计了学生提出的英语写作能力差的原因是:训练方法不恰当,写不好词汇句子,以及兴趣低是主要的焦点。因而加强写作方法指导,加强词汇和造句能力,增多写作机会才是当务之急。但是高中教学任务重,课时紧,学生两极分化明显,都是不利条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找到有效的作文训练和批改方法是必要的。

二 教师方法指导,学生小组互助式作文训练的意义。

为了调动学生的写语写作兴趣和积极性,结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学生应提高合作学习,利用资源提高英语学习技能和策略...... "要求,笔者采用了分组作文训练,互助学习提高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162班分成为六个学习小组,组长由英语优秀学生担任,组员按比例分配。六位组长首先是教师培训的对象,教师告诉他们每周一次或多次的训练内容以及方法,然后让这几个组长当小先生。对组员的作文批改,然后组内找时间讨论改正后,交教师指导。

这一过程进行一学期的时间。笔者也在这一过程开始前统计了第一学期高二全市统考162班学生的英语作文成绩,以备和下学期统考作文成绩对比。笔者将通过计算个人分数变化,全班平均分数变化来验证这一方法的成败。

三 本班学生互助式作文训练的过程和效果。

这一方法在实施前,要求征得学生的同意。学生都大力支持,好多学生要自荐当组长来配合老师的工作, 最后评选出了六位称职的组长,划分出了小组。首先,不能占用课堂太多时间,主要是用好学科自习和课余时间。比如,在讲解Book3 Unit 1 Festivals 这一单元时,学生得到的作文题目是: My Favorite Festival。于是,按排每周固定的英语自习时,组长第一步是组织组员进行构思,查阅相关材料,和收集素材。第二步是组员写初稿,组员将构思用语言表达出来,组内及时交流和讨论。有问题由组长提交给教师,同时要及时对学生问题反馈。比如有同学问中秋节如何写,节日前加不加冠词,还有时态是现在时还是过去时等等问题。教师都一一作答。第三步是正式稿,首先组长作出书写方面的统一要求:字体要端正和规范,字母与字母,词与词都分开,不要挤在一起。注意正确使用英文中的标点符号,不要和中文标点混用。注意分段和大小写的变化。正式稿不能有涂改现象,不然会影响卷面整洁。

组员写好后,在组内互判互评,由组长评出不同分数。最后六位组长再评出班内最好的文章和最好的组,优秀的英语作文还让每个同学学习,背诵或为报社和刊物投稿。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习惯了这种方式的写作训练,大家提高了英语写作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在一学期小组互组式作文训练中,四个小组评为优秀小组,三位组长评为优秀组长。不同水平的同学都有了提高。在高二下学期的全市统考中,162班英语作文提高5分。而大部分未进行作文训练的班级成绩与上次持平。通过对比,笔者发现这种分组互助作文训练的方法是有效的,它能够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兴趣。

四 结论与反思

通过对S中学162班的互助式作文训练,结合合作性学习和任务性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合作式学习的能力,学到了提高英语写作的一些方法。但在训练和讨论中,也有学生不主动参与,个别组有时纪律差,影响讨论的效果。

总的情况来看,分组互助式作文训练能够通过写作来带动学生对词汇,语法和句子的理解和记忆,学生能养成好的写作习惯和学习习惯都是很有益的事情。歌德说过 "任何理论都是苍白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对学生光有说教是不够的,只有让他们多参与才会达到好的效果。

参考书目:

第5篇:中秋节的情感句子范文

一、整体阅读,发现文本语言之美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舍得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因为只有静静的阅读才会有思考的空间和氛围。在看似寂静的教室内,学生默默地阅读文本,在文本上勾画圈点,发现生动的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和相关段落,在阅读中发现文本的语言之美。

笔者在教学贾平凹散文的代表作《月迹》时候,差不多花了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整体阅读,并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动的、有表现力的词语,给人深刻思考和启迪的句子,结构和内容上引导着全文主题和情感走向的的段落等等。如果在阅读中学生自己有了感悟,可在旁边做出批注。就这样,等到学生读完交流的时候,不少学生发现的这语言之美都出乎老师的意料。例如,有的学生发现文中用了二十多处儿化音,这样让文章语言充满童真童趣,既有口语化的特点又有陕西方言特色,读起来亲切自然。还有学生把这篇课文和朱自清的《春》联系起来,发现了运用叠词之美,作者运用大量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文章具有音乐般的旋律般之美,很好地表现出月亮、月光的特点。学生品味后发现,能给老师带来一顿感受月迹语言之美的饕餮大宴,真的回味无穷。

二、反复阅读,发现文本构思之美

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笔者一直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的关键就是成功地进行了“读”,“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其精髓就是反复朗读。

还是以《月迹》为例,文章的整个构思是从孩子的童心慧眼去发现月迹,感受月迹,以孩子盼月、寻月、问月和关于月的联想、想象为线索来建构全文的。在起起落落的过程中,写出孩子们由懵懂到领悟的寻找月迹的心理变化的历程。作者一开始起笔淡定:“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接着作者没有过多渲染,就把孩子们的情绪调动起来,拉到所要表达主题和情感的那个中秋节的夜晚,孩子们早早就坐在院子里盼月亮。月亮进来了,他们特别惊喜,都屏气不敢出声,“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孩子们由傻傻的、痴情的期待,到凝望而专注的神情,突出孩子们由欣赏月色到沉浸于美妙的月色之中的那种纯真与童趣。

贾平凹是情感调节的高手,适时地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拐弯,即当那月迹悄悄离开那镜子,“亏了,缺了”,末了“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也留下了“一个失望”。把孩子们本来高昂的情绪恰到好处地适当调低,作者将孩子们这种心理情绪交替的变化蕴藏在对月迹的描写之中,用月迹的渐变过程来写孩子们的心理感受变化过程,这种心理变化过程则完全是缘于他们对月迹的专注与痴情。而文中的奶奶无疑是一个让孩子们醍醐灌顶的长者,孩子们失望时,奶奶及时出来倒酒、喝酒,在她的热心巧妙的引导下,几个天真纯洁、富于幻想的孩子的心灵不断被她的引导提升,飞越到一个新的境界,孩子们最终发现月亮是属于他们每个人的。院内、院外、河船,河的上湾、下湾,以及同伴眼睛里,孩子们全都发现了月亮,水中映月,水月一色,处处有月,整个景色蔚然壮观,孩子们寻月的天地更为广阔。于是孩子豁然开朗:“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里表现出孩子们都在追求美的事物,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纯洁,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跃然纸上。为了得到月亮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皎洁的月光叠映在孩童的眼瞳之中,如此美好的意境该是多么令人心驰神往。此时人和月交融,行文至此,达到,而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再一次升华主题。孩子们的好奇心和追求美的愿望都得到满足,“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孩子们“眼中的月亮”化成了“心中的月亮”,再到成了“我就是月亮”的升华过程,月亮就是因孩子们而生,随孩子们的愿望而存在了。此时此刻,作者才让孩子们甜甜地睡去。孩子们沐浴在朗朗的清辉下,既欣赏到空灵美丽的胶洁月色,又表达了纯洁真挚的愿望――人人都应该享有美好的事物。孩子们在寻月、议月的过程中,心灵不断得到净化,感情不断得到升华。作者就是通过多次运用这样的起起落落,层层递进,细腻地刻画出孩子们心路变化的历程,将孩子们的情绪推向,写出了孩子们对月、对美的渴望与追求,从而将散文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三、定点阅读,发现文本生成之美

在整体阅读后,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对表现文章主题和情感的关键性词、句、段进行定点阅读,让学生在定点阅读中对文本中的认识、思维、信息、审美情感有新的体验和观点。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互相之间对彼此的观点和体验进行补充、完善、提升,进而引发新的思考和感悟,最终发现基于文本之上的独立观点和体验的生成之美,使得对文本的阅读不断深入。还是以《月迹》为例,文章最后一段与首段呼应,开头说“不觉满足”,结尾说“觉得满足”,作者此时想对读者说的是,孩子们找到了月亮就找到了美好;找到了美好,他们就满足了,甜甜地睡去了。

第6篇:中秋节的情感句子范文

一、保证书源,让学生有书可读,读好书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最大困难是书籍少。学校图书室中的书籍大多是在两基验收时购置的,每年可用于补充更新图书的资金少得可怜,很多书都已经不适应孩子们读了;孩子们自己手中的书也不多,并且多是各种名目的作文,比较单一,可读性不强。

对此,我们多种措施并举保书源。一是组织教师对学校图书塞的书籍进行挑选,把适合学生读的书一次性全部配发到各个班级,在每个班设立图书角,每个月学校组织班与班之间交换一次。二是学校积极争取资金补充图书。向附近的工厂企业“化缘”,争取购书资金。三是引导学生购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各年级各班互相结合,引导学生购买不同类别的书,并鼓励学生带书到校,建立“图书共享角”,班级之间设立图书“交换站”,定期进行“好书换着看”的活动,我校700多名孩子,可以共享到2000余册图书。四是积极和紧邻的中学联系,达成资源共享的协议,把他们适宜小学生读的图书借过来给孩子们分享。

书目单一势必造成学生阅读面狭窄,思想凝固,拓展不开,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在引导学生购书时,学校推荐富有童趣、文质兼美的书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开列书目,或者扩展课堂教学知识的范围,推荐学生阅读和教学内容相关的书。如教学《乡下人家》这样的美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感受家乡的美丽,推荐诸如《农家秋色》之类优美的文章,让学生能在饶有兴趣的主题性阅读中滋润心田。同时,教师还根据不同的时节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课外读物。春天推荐有关春天的文章,秋天推荐秋天的内容,中秋节推荐与中秋相关的读物。这样,既能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增加学生阅读的成就感,也能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地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读好书。

二、营造课外阅读的书香氛围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基础相对较差,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阅读要求都不高。要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营造一个浓厚的阅读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1.学校阅读环境的创设。在一个书香四溢、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学校学习,学生能从中自觉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校园文化的审美乐趣。我们在宣传栏、橱窗等显著位置,张贴读书格言,给孩子们推荐图书;用好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随处可以看到劝读格言、优美古诗词;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播放名人的读书故事、优美的文章,诵读古诗文;学校的阅览室全天为孩子们开放,在树荫下、花草边设立读书椅凳,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熏染。教室内设立图书角,黑板报上刊登学生推荐的优秀文章,墙壁上张贴着学生的读书成果展示,有诗配画,有按照主题(例如确定“忠心爱国”主题,学生按照这一主题,选择图书,搜集自己最喜欢的展示)搜集的资料展等,这些都激发着学生的阅读兴趣。

2.活动推动阅读持续发展。万事开头难,在学校一系列措施下读书活动开了个好头,为了让阅读成为习惯,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学校还定期组织读书系列活动推动阅读持续发展。如组织故事会,评选故事大王,举行朗诵、演讲比赛。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还可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的片断,同时还可以邀请家长参加。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让学生观摩。中高年级学生自编一些阅读小报,内容可以是好书推荐、佳作摘录、名著简介、作者生平简介等。根据不同的季节,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景,然后阅读相关的诗歌或文章,开展主题阅读活动。还可以把看到的故事编成剧本,让学生自编自演。学校还在校报“小浪花”上开辟“读书博览会”、“书海拾贝”、“好书推荐”等栏目,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扎实有效地促进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3.家庭阅读氛围的创设。大部分的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起源于家庭,阅读的地点大部分也在家中,家庭在课外阅读中承担了很重要的任务。为了让家长明白,阅读这个好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对成才极有好处,学校专门召开家长会,并积极开展“亲子共读”等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时刻享受读书的快乐。

三、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读书方法指导

许多学生对课外阅读都比较感兴趣,但怎样去读才能读出效果,并不清楚。如果缺乏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可能只是凭兴趣,走马观花地读,漫无目的地读,谈不上积累和吸收。因此,要进行科学的阅读指导,使他们读得更有效。

(1)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紧密联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然而,有很多学生并没有运用所学习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他们的课外阅读只是一种简单的浏览,至于文章的内涵却很少去思考。这样的阅读,导致以前看的内容又会忘得一干二净。阅读能力与效果也始终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难以提高。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阅读教学之中,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展示科学的阅读方法。并将课内外阅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用每天学到的课文阅读方法回家阅读自己喜欢阅读的课外内容,把方法转化为能力,从而在广泛、持久的课外阅读中增长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培养阅读习惯。

(2)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

良好的读书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掌握,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巩固熟练的。此外,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常见的阅读方法。①浏览。翻开一本书,浏览全书的前言、内容提要、目录、标题等,大致了解全书的梗概,以便从中发现精彩的地方或自己需要的地方,从而确定是全部阅读或是选择章节阅读。②精读。对文章重点或与自己学习紧密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要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受最深处勾点、圈画重点词句、批注文章中心,并能立足全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借鉴。③批注。如果是自己的课外书,可以对所读内容及时进行圈、点、批、注,把读书心得写在书上,理解所读的内容,领悟其中的道理,学习体味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语言风格。

第7篇:中秋节的情感句子范文

一、学生方面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之中,学习效果明显好于被动学习。同时阅读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语言的一种糅合和运用。

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给学生找一些故事性、趣味性强的文章去读,也可以找一些和年轻人的话题相关的文章让学生去读。此外,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他们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对学生而言即想象力,这是学生身上最值得我们重视和珍惜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很有意义。

比如说,在学习一些故事性文章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让他们想办法准备好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给大家诠释一下文章的概要,可以用词汇、歌曲、小品等来表达,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尤其可以让那些英语基础薄弱但在其他方面有优势的学生获得自信心和学习英语的动力。

3.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需求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在兴趣爱好、知识掌握与本身的学习认知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据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个体差异设计具有一定层次性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与进步。

教学目标设计要注意以下方面:全员性,即所制定的目标要针对全体学生;发展性,即所制定的目标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放性,即目标应制定于开放的语言学习环境氛围中,使学生在提升文化水平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个人情感素质、价值观等等。

二、教材方面

新教材的教学注重避免束缚学生的思维、禁锢教师的智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对教材作如下调整:

1.结合实际,重组教材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或结合学校日常活动的主题来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材内容,摆脱教材固有模块顺序的束缚。例如,国庆节、中秋节或春节前后可以进行有关节日的课文教学: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这样,学习内容结合了实际,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注入了活力。

2.结合实际,适当取舍,补充教学内容

根据所教学生的城乡差异或文理科差异,就教材内容可以进行适当取舍或补充,避免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去阅读那些他们根本不感兴趣也不理解的东西。

三、教师方面

1.真正领会“淡化语法”

近年来,“听说领先,淡化语法,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指导思想被大家广为推崇,一些人甚至误认为“淡化语法”即“不要语法”。实际上,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改错题中的复合句在增加,这就需要学生有扎实的语法基础。还有,从学生所写的作文中不难看出,语法知识必不可少。因此,本人认为高中英语教师不要走入“淡化语法”的误区。

2.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在不少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可以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加大教学密度,使教学更富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构建以学习为主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但由此也引发了许多问题,比如部分学生来不及做笔记,单词只会读会说,但不会拼写。就像现在不少学生电视看得太多,说起来都会,但一用书面文字表达就满篇错别字。为此,教师应该避免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呈现内容过多,学生上课只听、只看而不记笔记以备课后复习巩固等弊端。

3.注重词汇教学和背景知识教学

新课改下的教师不再是滔滔不绝,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而应只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这其中万万不可忽略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要学好英语,就必须学好词汇。另外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英语背景文化知识,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因为大量的阅读可以拓宽一个人的视野,也可以提升学习语言的能力。

4.注重课后复习和试题讲解

现在很多人不屑提起“应试”,殊不知,试题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已学到的知识,弥补所欠缺的知识。这种“谈考色变”的认识是不可取的。

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资源有教学资料、试题及其他教学参考书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现具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积少成多。比如就可以从课后复习和试题讲解中发现教学资源。讲解阅读理解题时应侧重解题思路及技巧的点拨,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答案, 切不可简单了事, 拿到文章就给学生翻译, 这样对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是没有好处的。首先容易养成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 对于看不懂的他们也不去思考—— 反正老师上课时会翻译;其次给学生翻译阅读理解文章费时费力, 在教学中行不通。因此切忌整篇给学生翻译阅读理解文章。各地的高考交流卷、信息卷, 也没有必要让学生通通做完, 教师应该在重新筛选后再让学生去做。这样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行查漏补缺, 制订自己的复习计划。但是这样教师就必须把多张试卷从头至尾做一遍, 挑选出自己认为好的题目再重新组合成试卷, 这就对教师的备课速度提出了挑战, 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但是为了我们的学生, 我们教师这样做是值得的。

5.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比如:在做阅读理解时,面对不认识的单词或句子,先不要急着借助于词典或其他工具书,先耐心读完全文,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然后再查阅工具书。这样不但增强了阅读理解能力,也更容易记住新学到的词汇或知识。

第8篇:中秋节的情感句子范文

【摘 要】 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学前教育中推进国学启蒙教育,对幼儿的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从诵读经典、园区环境,家园合作等方面入手,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国学经典的内涵,养成良好道德品行。

【关键词】 国学启蒙;幼儿学前教育;素质拓展

在弘扬中华文化,继承传统美德的过程中,学前教育中的国学启蒙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经典国学集古人学者之智慧,涵盖了许多品行修养、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零到三岁,幼儿的大脑正处于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段,具有良好的语言模仿能力。诵读经典,传习文化,在幼儿极具天赋的时机,循循善诱,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教育事业的推进。

一、诵读经典,领悟国学文化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有着灿烂的文明和辉煌的历史。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帮助幼儿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是比较适合幼儿学习理解的重要方式。国学经典丰富多彩,体系复杂。因此,选择最符合幼儿特点、适合幼儿诵读的材料,成为国学启蒙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经典,句子简短,文意通俗,节奏感强烈,读来朗朗上口,也比较容易理解,是比较适合的诵读材料。《三字经》中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天文地理、人伦义理等文化常识,包括“仁”、“义”、“礼”、“信”、“孝”等核心思想。诵读《三字经》,能提供给孩子不一样的精神体验,受益匪浅。如黄香九岁能温席,孝顺父母;孔融让梨,友爱兄长;亲师友,习礼仪等,这些都是促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与他人良好相处的剂。《千字文》全文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文采飞扬,条理清晰,易诵易记。其中拓展了大量天文地理、自然生活的现象,以及历史道德的内容,开拓了幼儿的视野,增进了幼儿对宇宙世界的认识和探索。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个人朗诵、集体朗诵、听读范文、配乐诵读等都是比较经典的诵读方式。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先给幼儿做一个诵读的示范,情绪饱满,发音准确,指导幼儿在进行模仿时,领会国学经典的内涵。

二、环境创设,体验式开展国学教育活动

尊称为“亚圣”的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如此成就,与当年孟母三迁是息息相关的。孟母清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样,当前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在幼儿园,与同伴、老师、家长互动紧密。因此,教师可以重点建设幼儿园的环境,充分体现“学国学”、“知礼仪”、“重素养”等教育理念,开展国学教育活动。

比如,在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从细处入手,与国学教育有机结合。首先,在走廊、楼梯口、教室标语、班级口号、宣传栏等地方设置经典标语。“上下楼梯勿打闹,靠右慢性勿拥挤”可以张贴在楼梯口,提醒幼儿上下楼梯注意安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以挂于幼儿餐厅,督促幼儿合理膳食,杜绝浪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即可贴于教室内,熟读常诵,重视学习。其次,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展适宜的国学教育活动。例如,举办国学经典朗诵会,鼓励幼儿勇敢上台,展示自我风采。开展古诗诵读会,在音乐中促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素质培养。除此之外,鼓励幼儿自主设计游戏环节,选取感兴趣的内容,结合音乐舞蹈元素,自导自演,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作为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还应积极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变化。丰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为幼儿营造了轻松趣味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提高了幼儿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从各方面启迪了幼儿的教育和成长。

三、家园合作,营造良好的国学教育氛围

近年来,国学启蒙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关注。幼儿启蒙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氛围和教育。新形势下,仅在幼儿园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远远不够。拓展幼儿的素质教育也需要家长的配合,以及家庭国学氛围的建设。因此,在开展家庭活动时,教师可以讲座或交流会的形式向家长介绍国学经典教育的目标、计划、方法及优势,以获取家长的支持信任和配合。

比如,教师可组织“家长伴读”阅读经典的活动,每月一次,阅读书籍或篇目由家长和幼儿自主选择。在伴读的过程中,孩子不会觉得孤单。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可及时与家长交流贤ǎ形成家庭良好的国学阅读氛围。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幼儿随时随地感受国学,还能融洽家庭环境,增进幼儿与父母相处的情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交流过程中,幼儿能逐渐说出自己的想法,阐释自己对于经典的理解,形成文化交流的良性循环。这样的阅读效果,才是真正地传承文化,拓展素质教育。

此外,营造国学氛围不局限于经典的阅读,中国文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也是促进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喜庆热闹的春节,幼儿便可换上传统的新衣,对父母行叩拜礼,以表示对父母的尊敬和孝心。在粽叶飘香的端午节,父母便可以带孩子制作香粽,看龙舟,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和习俗。在满月当空的中秋节,月下团坐,品尝月饼,观赏秋月,与家人共叙天伦之乐等等。

总之,国学启蒙教育能够把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教师教学、环境熏陶、自身实践等方式,内化为品行、道德、修养,成为人的内在品质和学识素养。在诵读经典、良好的环境创设和家园合作中,能有效拓展幼儿素质教育,培养优秀、有文化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第9篇:中秋节的情感句子范文

一、备朗读、诵悦声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最常用的阅读训练,它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提高阅读能力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的示范朗读有特殊的榜样作用。教师要使范读富有表现力、感染力,做到抑扬顿挫,课前就要深入阅读课文,掌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基本内容,从而产生真情实感;还要反复放声朗读,细细体味,确定朗读的基调和停顿、重音、节奏、高低快慢等,真正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表义的活动,它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转换书面语言,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获得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深入的理解。对课文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语感、节奏、句式、格调,领会文章蕴含的情趣和意境,感知课文的用词准确、造句生动、布局巧妙、情境感人。同时还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产生真情实感。教师抑扬顿挫的范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得法、课堂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对这篇课文的朗读做了轻重缓急、高昂婉转、抑扬顿挫的技术处理,让学生边看彩图,边听我范读课文,使学生听得全神贯注、沉浸其中。其中对于重点段描写优美的句子,我是这样读的:用重音轻读的方法轻读“真静啊”,给人以静的感觉;用稍高而轻的声音读“真清啊”,给人略带惊奇的感觉;用洪亮饱满的声音读“真绿啊”,给人充满生机的感觉。如此读出几个“真”字,读好几个“啊”字,使学生走进优美的画卷之中,切实感受到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和奇、秀、险的独特风姿,领悟“甲天下”的真谛,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和自豪感。这种声情并茂的范读,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深切地感受到文中蕴含的情感。

二、巧启迪、吐妙语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引用和臣的话:“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的确,如果教师的话缺乏表现力、感染力,那么学生必然觉得无味而怠学。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充满激情,寓理于情,寓知识于生动的语言中,那么学生必定会热情高涨。因此,我也很注意使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娓娓动听。在教学时,我精心设计教学语言,时刻注意怎样把学生牢牢吸引到教学之中。当学生由于学生紧张而思维压抑时,教师一席生动的讲解无疑像一剂空气清新剂,能消除学生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如在教学古诗《静夜思》:“举头望明月”,准备继续教“低头思故乡”时,我发现学生情绪低落、课堂气氛紧张,于是说道:“小朋友,过节可有意思了。还记得八月十五中秋节吗?那天夜晚,小朋友全家都团聚在一起过上了欢乐的团圆节,吃上了丰盛的团圆饭,一边欣赏优美的月景,一边品尝着香喷喷、甜津津的月饼,心里甜蜜密的,真是又快乐又幸福啊!可是就是在这个时候,却有一位远居他乡的诗人,孤孤单单地站在凄清的月光下,没有一个人关心、陪伴他,他心情怎么样呢?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学生们听了,兴趣盎然,开动脑筋进行思考,跃跃欲试、争先发言,深切理解诗人思故乡的原因,并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教学语言还要注意不能平铺直叙,而要声情并茂,速度适中,做到抑扬顿挫,适当使用态势语言,保持学生情绪的稳定,充分利用语调的变化,把开小差、做小动作的学生牢牢吸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再创造,赋生命

知识是固定的,有些还是抽象的。这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记忆与学习起来要相对困难些、费时些。为了使学生较快地学习知识,我在教学中,注意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给所教的知识赋于生命。